慢性出血

2024-09-27

慢性出血(通用8篇)

慢性出血 篇1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重型肝炎起病急、症状重、预后差, 出血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 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部位, 最常见的是皮肤和黏膜的出血[1]。现将我科收治的10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并发左臀部皮下血肿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病人并发皮下出血10例, 男8例, 女2例;凝血酶原时间超过60s2例, 凝血酶原时间40s~60s2例, 凝血酶原时间20s~40s6例。血肿范围:2cm×3cm~2cm×5cm的病人6例, 5cm×10cm~8cm×13cm 2例, 20cm×10cm以上2例;淤斑位置:上肢前肘部1例, 臀部1例, 髂部部2例, 手背4例, 腹股沟处2例;2例病人B超显示:皮下可见渗液, 不排除血肿形成。

1.2 结果

10例病人皮下血肿消退, 皮肤未发生压疮, 痊愈出院4例, 自动出院6例。

2 护理

2.1 皮下血肿的护理

2.1.1 休息

嘱病人卧床休息, 要求患肢肢体制动、病人被动体位, 不宜用力, 避免再次出血。

2.1.2 血肿处理

早期出血给予冰敷及50%硫酸镁持续湿敷, 纱布以不滴水为宜。肢体下面垫中单, 防止弄湿大单。

2.1.3 皮下血肿的观察

用皮尺测量血肿面积, 使用油性笔画出肿胀的部位, 便于观察肿胀的变化。每班定期观察血肿消长的情况、及时查看病人患肢肢端、指甲血液循环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及做好交接班。

2.1.4 避免血肿的再次发生

行骨髓穿刺术及股静脉穿刺术和静脉穿刺采血、输液拔针后按压不好易出现出血。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 拔针时在针尖退出皮肤的瞬间, 用大拇指指腹按压。重型肝炎的病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 拔针后按压时间适当的延长5min~10min。按压持续, 按压时持续5min才能去掉棉签, 如按压不到1min就松开棉签后再压、或中途换手, 则不利于血管的止血。持续的按压能有效避免淤血或血肿[2]。

2.2 药物的护理

(1) 病人的凝血时间延长, 遵医嘱予应用血浆及补充凝血因子, 输注冷沉淀等药物提高病人的凝血功能。输注冷沉淀要保证输注的及时性和静脉通道的通畅性。冷沉淀、凝血因子缩合物, 融化后要立即使用, 输注速度要快, 一般应在30min内输注完毕。 (2) 遵医嘱使用护肝、退黄、降酶的药物, 并观察药物的疗效。 (3) 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药物及时输入。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

2.3 基础护理

2.3.1 生活护理

指导做好口腔护理, 不能下床的病人指导床边刷牙和给予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剪短指甲, 避免抓伤皮肤引起皮下出血。

2.3.2 预防压疮的护理

由于病人长期卧床休息, 及患肢要制动, 被迫体位。病人在入院时、病情变化时给予Braden压疮评分, 低于14分。3d进行1次Braden压疮评分, 加强防压疮护理, 使用防压疮气浪床, 使用赛肤润按摩骨隆突处, 赛肤润可明显改善受压局部氧供, 预防局部缺血缺氧[3]。

2.3.3 做好安全防护

入院时、病情变化时给予Morse跌倒评分。>45分予每周至少Morse评分1次和防跌倒宣教。加强对病人安全、环境的宣教。1级护理1h巡视观察1次, 2级护理2h巡视观察1次。指导病人24h床边留陪人, 陪人走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使用床栏, 病床脚脚刹处于制动状态。病人物品放置合理, 使用呼叫器。保持地面干燥, 避免无穿拖鞋进入厕所。

2.4 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2.4.1 出血的观察及预防

观察病人呕血和排黑便及有无牙龈出血、鼻腔出血、颅内出血, 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皮下有无淤斑、淤点。观察血常规中血色素有无进行性下降。指导病人避免进食坚硬、粗糙的食物。使用软牙刷, 不剔牙、勿用手抠鼻, 避免大力擤鼻。动作轻柔避免四肢碰撞。

2.4.2 肝性脑病的观察和预防

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有无意识障碍、精神、性格行为的改变、定向力障碍、计算力下降以及扑翼样震颤阳性等肝性脑病的症状。指导低脂、清淡饮食, 出现肝性脑病时禁止蛋白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肠道内氨积聚。必要时给予乳果糖口服。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腔积液, 诱发肝性脑病的发生。

2.4.3 感染的观察和预防

观察体温的变化和白细胞有无升高, 观察有无咳嗽和咳痰。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叩背。定时给予病房通风, 可给予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 每天2次, 每次30min。

2.5 心理护理

重症肝炎病人病情危重, 并发皮下出血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给治疗加大难度, 再则重型肝炎需要隔离, 常会使病人产生悲观、绝望等不良情绪, 护理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加强病人的心理疏导。主动与病人谈心, 了解其心理动态并给予正确引导, 多向病人说明治疗的进展情况以及相应的护理程序, 使病人明白必须主动配合才能得到最佳疗效, 才能战胜疾病,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重症肝炎病人病情危重, 并发皮下出血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给治疗加大难度且病情复杂多变, 其并发症更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处理皮下出血和发现并发症给予及时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提高重症肝炎病人存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紫蓉.病毒性肝炎[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44-557.

[2]陈莉红, 秦过柱.静脉采血拔针按压方式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 (7) :498.

[3]陈立萍, 周敏, 周志群, 等.赛肤润改善受压局部血氧饱和度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2) :17-18.

慢性出血 篇2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洛赛克;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70-01

慢性呼吸衰竭是临床中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肺通气与换气受阻而造成的疾病,多数的患者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发生。如何治疗慢性呼吸衰竭伴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100例慢性呼吸衰竭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洛赛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之間收录的100例慢性呼吸衰竭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23~68岁,平均年龄为(45.3±2.4)岁。观察组50例患者,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为(45.7±2.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将选取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吸氧和止咳、平喘等治疗,并给予常规留置胃管处理。对照组经胃管注射4mg去甲肾上腺素+100ml冰生理盐水,分两次注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20mg洛赛克+40ml生理盐水,2次/日。两组患者均治疗1周时间。

1.3 疗效评定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与潜血试验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分为3个等级:①显效:患者的上消化道的出血症状完全消失,且大便潜血试验呈现阴性;②好转:患者的胃管出现有咖啡色的液体,而大便潜血试验显示出血较少;③无效:患者的上消化道的出血症状未见有任何的改善,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组间的数据比较采取X2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通过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治疗耐受力较好。

3、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伴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症状,主要是由于慢性呼吸衰竭时,很容易造成机体严重的缺氧,导致呼吸酸性中毒,从而刺激胃黏膜,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如何有效的治疗该病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

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洛赛克治疗慢性呼吸衰竭伴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主要是洛赛克能够直接的作用于患者胃黏膜壁细胞,并有效的降低壁细胞中的HLK+-ATP酶活性,达到抑制基础胃酸与减少胃酸的分泌,继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同时,洛赛克还能够有效的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并改善其缺血缺氧的状况,从而减少患者胃黏膜的上皮细胞损伤,达到治疗的目的。

慢性出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东台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并护理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 女27例;年龄在22~68岁, 平均年龄45.6岁;病程在1~36个月, 平均病程12.3个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措施, 18例进行药物治疗, 15例进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13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将上述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为对照组;一组采用整体护理方法, 为观察组。

1.2 数据分析方法

将研究所得临床数据用SPSS1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使用χ2检验法进行统计, 当P<0.05时, 数据具有显著差异性, 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护理

对本组23例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常规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措施: (1) 嘱患者卧床休息, 平卧位, 出现呕血时, 将头偏向一侧。 (2)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家属去除患者污染的衣物。 (3) 部分体液不足的患者, 给予静脉滴注给药, 同时通过静脉滴注补充患者营养。 (4) 患者呕血后, 对患者口腔进行护理。 (5) 对患者各项生命指征进行密切观察,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呕血和黑便的频率、颜色及量的大小[2]。

2.2 观察组护理

对本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康复、营养等多方面的护理。 (1) 心理护理:针对多数患者多病及预后缺乏认识, 存在恐惧、忧虑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主治医师做好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必要的心理指导, 确保患者以平静坦然的心理来接受治疗和护理。 (2) 特殊情况护理:部分患者由于血液循环不畅, 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及并发感染等原因, 出现体温过高的现象, 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 并根据患者的体温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抗炎、输液等方法确保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3) 康复护理:多数患者因血容量减少而出现活动耐力下降, 在给予患者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的同时, 协助患者进行活动, 逐渐增加活动量, 以提高活动耐力的恢复。 (4) 营养护理:由于失血造成营养流失严重, 同时在慢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过程限制饮食, 患者的营养摄入不足。所以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营养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进食原则, 一般鼓励患者逐步由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流食、半流食、软物。禁食生、冷、硬、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饮食是应做到细嚼慢咽, 少食多次。部分患者可采取静脉给养。 (5) 出院指导:由于慢性消化道出血容易复发, 所以对患者出院后的护理指导尤为重要。出院后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充足的睡眠, 合理的饮食同时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向患者讲述疾病的诱因及日常的预防措施, 降低复发率。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应遵循医嘱继续用药。注意患者的各项指标, 适时进行检查, 如有复发立即就诊[3]。

3 结果

通过以上方式的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率高达93.7%, 复发率仅13.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7.3%、34.8%;在住院时间, 患者满意率等方面观察组均有明显优势。经统计学分析, P=0.038<0.05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整体护理模式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 发挥护理过程中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的协同作用, 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和满意度。同时通过对患者的出院指导, 让患者明确了慢性消化出血的危害性、诱因及预防措施和监测方法, 大大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和危害性。同时整体护理也体现了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特点符合患者和时代的要求[4]。整体护理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尤为适合在基础层和偏远地区推广。

通过东台市第二人民医院研究及相关资料证实, 整体护理法在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云梅, 邱玉芳.23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 ;208-209.

[2]郭洁.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4) :320.

[3]赖桂凤.56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07, 4 (10) :1438.

慢性出血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8例, 男117例, 女81例, 年龄18~57岁, 平均37岁。其中慢性鼻炎、鼻窦炎80例, 慢性鼻炎、鼻窦炎并鼻息肉118例。

1.2 手术方法

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0°~30°鼻窦内镜和摄像系统, 行鼻窦开放术及鼻息肉切除术。

2结果

198例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无并发症发生。191例术中出血量<50 ml, 占97%, 7例出血量为50~100 ml, 占3%。出院后随诊2~6 mo,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鼻腔通气功能良好。

3护理与讨论

3.1 术前护理

3.1.1 手术前用药指导

术前用药是控制和减少术中出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措施。护士在术前1周向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告知术前用药的重要性, 使患者树立正确的遵医行为, 严格按照医嘱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泼尼松20 mg/d, 晨起空腹顿服, 口服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次/d, 连续1周。局部喷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曲安奈德鼻喷雾剂, 1次/d, 有效缓解有变应性因素作用患者的局部症状, 并教会患者正确擤鼻。

3.1.2 患者心理准备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多为择期手术, 患者经常要求缩短住院时间尽快手术, 但又担心手术效果, 甚至担心手术和麻醉意外[2], 因此均存在焦虑、恐惧心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医生具备的丰富临床经验, 鼻内镜具有的优点以及手术的大致过程, 帮助患者正确客观地看待手术, 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防止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下出现血压升高, 使术中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3.1.3 完善术前评估和检查

术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和护理体查,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注意有无异常情况, 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疾患的患者, 要延缓手术, 积极进行基础病的治疗。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术前CT以确定病变程度及范围。查心电图、胸透、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血糖等, 了解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 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减少手术创面出血概率。

3.1.4 健康知识宣教

手术前戒烟, 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感冒, 防止咳嗽, 以免增加鼻腔压力。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多食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指导患者练习张口呼吸, 防止术中鼻腔气流引起镜头起雾, 影响术野清晰度, 分泌物流入喉咽部及口内时, 用舌头轻轻从口抿出, 勿用力咳嗽或吐出。告知局麻手术患者术中出现不适时, 及时告知医生, 不能随意转动头部, 以免造成切割器误伤。

3.2 术中配合

3.2.1 器械物品的准备

备齐探针、各种咬切钳和咬骨钳等。鼻窦内镜、摄像系统和吸引器连接安置到位, 加热生理盐水。

3.2.2 放置手术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垫软枕, 固定两臂于体侧。连接心电监护各导线及血压计袖带, 确保患者处于舒适位置后盖好被子, 注意保暖。

3.2.3 麻醉配合

由于鼻部血运丰富, 对局麻药物吸收快, 为延缓吸收, 降低毒性反应, 收缩鼻黏膜血管, 减少术中出血, 保证手术视野清晰, 使用1%地卡因30 ml加0.1%盐酸肾上腺素3 ml, 倒入容器中, 放置棉片, 用于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棉片5~10 min后更换1次, 换2~3次。准备肾上腺素1:50000的浓度 (0.02 mg/ml) 加入局麻药物作局部浸润麻醉。

3.2.4 术中严密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变化。根据吸引瓶内血量与纱条数量估计术中出血量。通过监视器画面观察手术的进程, 要指导清醒患者张口呼吸, 防止术中鼻腔气流引起内窥镜模糊, 影响术野清晰度, 分泌物流入咽喉部及口内时, 用舌头轻轻从口抿出, 勿用力咳嗽或吐出。术中出现眼胀、眼痛时, 及时告知医生, 不能随意转动头部, 以免造成切割器误伤。

3.3 术毕处置

3.3.1 术腔的处置

鼻窦开放术后伤口无法缝合, 且鼻腔内供血丰富, 为减少术后术腔出血, 促进创面愈合, 手术后根据术中出血情况给予鼻腔填塞, 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自行拔除填塞物, 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 不能控制时做深呼吸或舌尖顶上腭等动作, 防止填充物松动或脱落导致伤口渗血或出血。

3.3.2 患者处置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送回病房, 局麻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 全麻患者术后平卧6 h, 清醒后改半坐卧位, 以减轻伤口周围组织的充血。恰当地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手术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 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使患者身心放松, 促进伤口的恢复。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的部位深, 组织切除范围广, 加上鼻腔黏膜血管丰富, 容易出血。大多数发生并发症的鼻窦手术病例都与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的剧烈出血有密切关系[3]。通过入院时的详细评估到手术前的充分准备, 术中的密切配合, 良好的健康教育与妥善的护理措施, 有效地减少了出血的机会, 促进了手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田勇泉, 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0.

[2]梁秀连, 李幺琴.鼻窦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鼻内镜手术的围术期护理.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35 (12) :42-44.

慢性出血 篇5

在临床上, 上消化道出血则是一种常见的急诊疾病。主要是患者发生胃和食管以及十二指肠、胰腺和胆囊等病变引发的出血症状。慢性肺心病合并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是由于患者的呼吸道和肺部发生感染, 并发生肺部动脉出现病症, 引起肺循环阻力加大, 合并消化道出血之后, 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的情况, 严重时直接危及生命, 这种病症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很高的死亡率, 加之治疗周期时间较短, 是现阶段医学治疗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此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 本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32例, 女性8例。年龄45~82岁, 平均62.5±1.5岁。导致患者发生肺心病的主要原因为:30例为慢性支气管炎、1例为支气管扩张、2例为支气管哮喘、5例为肺结核、2例为矽肺。

患者均存在慢性肺心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 其中14例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 2例患者为上腹部节律性疼痛;21例患者存在腹胀和嗳气以及反酸症状。12例患者存在柏油样便、2例患者出现呕血、3例患者出现呕吐咖啡渣样物、23例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症状或者不明显。对40例患者进行身体检查, 检查内容一般有:心电图检查、X光照射 (肺部) 、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电解质检查等, 确诊40例患者均患有慢性肺心病。通过对患者病症进行胃镜检查发现患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 有消化道出血患者25例, 无消化道出血患者15例。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吸氧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祛痰和抗感染治疗, 对患者采用利尿和强心药物治疗, 纠正患者的酸碱失衡情况, 同时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等治疗。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嗅美拉唑40mg对患者治疗, 每12小时对患者进行一次静脉推注。出血多的患者应该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采用止血敏等止血药物治疗。此外对于存在呕吐的患者, 可以使用冷盐水+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口服, 在必要时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1.3 统计方法

此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AS 12.0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周之后, 15例患者的大便潜血试验为阴性, 治疗2周之+-++。2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根据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诊治以及临床情况分析, 主要患者年龄段处于中老年阶段, 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其他并发症现象, 如消化道出血。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多在急性加重期或晚期合并消化道出血, 国内并不少见, 报道为28%。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的复杂, 并且是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目前研究认为其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患者出现长期缺氧和高碳酸血症而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都血管收缩和血液循环失调以及营养障碍。高碳酸血症会使得患者的胃壁细胞碳酸杆酶活性出现加强, 进而使得患者的胃酸分泌增加[2]。此外, 还跟肺心病右心衰竭和胃肠都广泛淤血以及糜烂、水肿、坏死等有关。然而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对于患者出现严重性低氧以及高碳酸血症都会使得患者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增强, 在激活患者凝血的过程中, 会导致患者发生DIC[3]。

过多的消耗凝血因子, 会导致患者发生凝血机制障碍。此外, 纤维蛋白系统的活性会出现增高, 使得患者发生胃肠黏膜, 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出血。大多数肺心病患者存在吸烟情况, 然而吸烟会导致患者出现胃黏膜微循环障碍和血流量减少的情况, 同时患者的轴膜抵抗力也会降低。此外, 其对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会使得患者的胆汁出现返流而对患者的胃黏膜产生破坏, 进而导致发生出血。对于肺心病患者来说, 患者需要长期地服药茶碱类和红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有些患者还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然而这些药物对患者的胃轴膜造成损害, 使得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有的患者还需要长期的服用阿司匹林, 虽然减少了对患者胃和十二指肠局部的损害, 但是由于患者全身性的吸收, 对胃十二支持黏膜前列腺素产生一定的抑制[4]。此外, 由于患者出现缺氧和二氧化潴留等情况, 使得患者出现肾血管收缩, 导致肾血流量减少, 同时患者的肾小球的过滤也出现明显的下降, 进而使得患者的氮质血症更加严重[5]。当患者的尿素氮出现明显升高时, 则患者血液中的胃泌素可能会出现升高, 使得患者的胃黏膜抵抗力出现下降而导致患者发生出血。

肺心病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 在患者出血没有排出之前, 难以被临床医生所察觉。根据此次的研究发现, 以下情况需要警惕:对于能够引起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控制, 比如慢性肺心病II型呼吸衰竭并发严重性感染或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 pH<7.30, PacO2>8.0kPa, PaO2<5.33kPa。使用大剂量的糖皮激素等使用时间超过1周以上的患者, 大便潜血试验表现为持续性阳性患者, 患者的血红蛋白出现持续性下降。

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慢性肺心病患者40例, 考察消化道出血各种类型的症状、体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发生率为13.3%, 消化道出血常常是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并发症, 消化道症状不典型或缺如。结论 对于慢性肺心病重症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患者应注意腹部出现的任何症状。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俊琴, 刘举.慢性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87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2) :157-160.

[2]李希华, 傅爱玲.肺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6 (10) :1168-1169.

[3]周英, 杨平, 欧羡虹.老年慢性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5 (7) :952—953.

[4]黄志程, 江涛.慢性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1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2009, 9 (6) :8-9.

慢性出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肺心病诊断全部符合1977年全国专业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消化道出血致少有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并能除外口咽部出血的可能,部分患者有上腹部节律性或非节律性疼痛、嗳气、反酸。本组共116例患者,其中男64例,女52例;年龄45~87岁,平均年龄61.6岁。肺心病病史3~35年,其中肺性脑病16例,合并消化道出血11例,占68.7%。本组116例中,除了有慢性肺心病症状、体征及支持的辅助检查资料外,有上腹部疼痛33例(上腹部有节律性疼痛6例),有腹胀、嗳气、反酸76例,消化道出血症状不典型或不明显者102例,柏油样便9例,有呕血者3例。

1.2 方法

对进入本组的870患者,化道出血各种类型的症状、体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的发生率。

2 结果

本组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的有112例,血红蛋白90 g/L以下34例,经内窥镜确诊有胃十二指肠溃和(或)合并出血的34例,占29.31%,国内一组125肺心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中87例经胃镜检查,发现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39例,占53%[3]。

3 讨论

3.1 机制慢性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机制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大致有以下几点。

3.1.1 长期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长期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引起胃肠道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失调、营养障碍,高碳酸血症所引起的胃壁细胞碳酸酐酶活性增强,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肺心病如有右心衰竭,胃肠道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靡烂、坏死等,这些因素均可诱发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4]。另外,重症肺心病多合并肾功能损害,尿素氮增高,也容易诱发消化道出血,最近研究表明,肺心病对胃黏膜的损害是广泛而严重的,胃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是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形态学基础,这种上皮超微结构改变与病程长短有相关性,病程越长,对胃黏膜上皮损害越重,超微结构病理改变越明显。

3.1.2应激性溃疡

急性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是慢性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常见诱因,如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使机体处于应急状态,导致儿茶酚胺和组织胺分泌过多,使胃十二指肠平滑肌收缩增强,引起胃肠道黏膜缺血,破坏胃黏膜的屏障,H+扩散至黏膜和上皮细胞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组织水肿、炎症,同时,还增强胃蛋白酶消化胃黏膜本身,促使形成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胃黏膜广泛渗出,糜烂和出血。

3.1.3 药物的影响

肺心病患者长期服用茶碱类、红霉素、先锋霉素等,有些患者还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药物可损害胃黏膜,降低机体抵抗力。有的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尽管减少了暴露于胃和十二指肠局部浅表黏膜的损伤,全身性的吸收并减少对胃十二指肠黏膜前列腺素的抑制与标准阿司匹林一样,削弱了前列腺素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作用[5]。

3.1.4 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异常

肺脏参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释放和灭活,例如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和血管紧张素分泌亢进将促使胃酸分泌增多,肺心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强,使胃肠黏膜下的血管收缩,影响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降低胃黏膜的屏障作用,易诱发消化道溃疡。

3.1.5 肺性脑病可诱发消化道出血,本组病例肺性脑病16

例中,合并消化道出血11例,发生率高达68.8%,提示肺心病病情越重,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越大。肺性脑病是肺心病的危重阶段。严重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加重胃肠黏膜的损害,另外,颅内病变也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推测肺性脑病时,脑血管通透性增强,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形成脑水肿,脑水肿可诱发消化道出血。

3.1.6 食道炎和食道静脉曲张

肺心病右心衰竭,使静脉回流受阻,食道静脉瘀血和缺氧,容易发生食道炎和食道静脉曲张。

3.1.7 吸烟和精神紧张

吸烟易诱发消化道溃疡已为大家所共识,肺心病患者,尤其有支气管堵塞和大量分泌物患者,夜间常因气促而辗转不安,反复坐起咳嗽、咳痰,有血气障碍时,常伴有情绪暴躁、头痛、失眠,精神负担较重,心情抑郁不乐,不良的精神刺激,可能造成大脑皮质功能障碍,由兴奋到抑制,从而使大脑皮质下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对肾的分泌、胃肠运动、消化、胃壁营养等调节紊乱,影响胃液分泌,促进局部溃疡形成。

3.2 临床表现

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常常是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并发症,此时,消化道症状常常不典型或缺如,即使合并有消化道溃疡,症状也不典型,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胀、上腹部堵塞或隐痛,有的患者血压骤然下降,并未解柏油样便。本组病例有6例无消化道出血症状,因此,对重症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患者应注意腹部出现任何症状。

3.3诊断

典型的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诊断并不困难,患者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厌食、反酸,部分患者呕吐咖啡样物或解柏油样大便,大便潜血试验(++)以上,约半数患者症状不典型,因此,肺心病患者如有轻微的腹部症状或忽然血压下降或无其他腹部症状的黑便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尽快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3.4 治疗

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多见于老年人,且合并症多,内科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达40%~60%,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原发病,如增强心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2)改善呼吸功能,尽快纠正呼吸衰竭,包括吸氧、解除支气管痉挛、祛痰、机械通气和呼吸兴奋剂等;(3)治疗胃肠道疾病,包括对消化道溃疡和慢性胃炎的治疗,有不少报道,重症肺心病预防性给甲氰咪呱等制酸剂可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4)及时用止血药物,可给甲氰咪呱、立止血、云南白药等,也可通过胃管注入去甲肾上腺素和凝血酶;(5)加强营养支持疗法,如果血红蛋白低于90 g/L,宜尽快输血。

参考文献

[1]全国肺心病病理协作组.162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尸检病理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1990,19(1):21.

[2]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977修订).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1978,3(1):56.

[3]张俊琴,刘举.慢性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87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2):157-160.

[4]李希华,傅爱玲.肺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相关因素探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0):1168-1169.

慢性出血 篇7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上消化道出血,X线照射, 肺功能检测, 心电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活动研究对象是从我院选择2008年1月份至2010年1月份期间, 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肺心病以及上消化道感染出血的原始病例为分析的依据, 共计患者84例, 利用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这8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中, 男性患者共有52例, 女性患者共有32例;患者的年龄段在38~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9岁左右;患者的身体体质量在52~85kg之间, 平均体质量为68kg。

1.2 检查方法

通过对84例患者进行门诊观察, 为了进一步对患者的肺心病病症进行确诊, 根据医嘱要求患者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 一般包括:心电图、血液红细胞、肺部X线照射、心向量图检查、肺部功能检查以及胃镜检查等等。在X线照射检测中, 对患者肺部变化, 肺动脉高压情况以及心脏变化等方面进行检查, 可以对患者肺部的其他并发症状况进行确诊, 例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等。心电图检查主要对患者右心室的情况进行检测, 对P波、QRS波、RS波形等进行分析。在肺功能检测过程中, 发现患者主要存在肺总量均出现上升、肺部功能残气量增加、残气容积升高, 同时肺活量降低。在血气检测中, 主要对患者的低氧血症进行确诊。通过胃镜检查, 3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有12例为胃溃疡引发出血、14例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2例为胃黏膜破损出血[1]。

1.3 治疗方法

本次实验活动我们根据84例肺心病患者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状况, 将其分为两个治疗实验组别, 分别为:治疗组, 共计患者38例, 该组属于慢性肺心病合并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常规疗法的同时配合使用止血类药物。在控制呼吸道感染过程中, 可以选用青霉素药物, 每日使用剂量为160~600万U, 采用肌肉注射疗法进行, 对于青霉素过敏患者可以改用庆大霉素注射, 每日12~24万U, 此外每日可口服头孢羧唑、头孢哌酮2~4g剂量;在改善呼吸功能中, 可以选用肝素, 每日剂量25~100mg, 同时配合葡萄糖溶液, 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 治疗周期为1周[2], 从而降低痰及血液粘滞度, 以缓解或消除患者支气管痉挛症状。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可以使用止血药物, 例如甲氰咪胍、止血芳酸、云南白药等药物配合治疗。例如云南白药治疗, 使用剂量为每次0.25~0.5g, 每日4次, 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逐渐降低药物用量。对照组, 共计患者46例, 属于慢性肺心病未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 这里不再叙述同上。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SPSS12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实验组共计84例患者进行治疗, 并经过3~6个月的跟踪追访, 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得出以下结果:治疗组:38例患者中, 病情明显好转患者17例, 出现进一步恶化11例, 死亡患者10例, 总有效率为44.73%, 病死率26.31%;对照组患者, 46例患者, 病情有所好转患者33例, 出现进一步恶化8例, 死亡患者5例, 总有效率为71.74%, 病死率为10.87%[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肺心病状况以及原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又被称为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 在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 属于一种慢性的缺氧缺血性心脏病之一。引发慢性肺心病的原因很多, 其中受到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以及自身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影响较大, 例如, 在我国北部地区患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总比重一般占0.4%~0.6%左右, 而西部地区由于受到高原因素、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患有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总比重一般在0.8%~1.0%左右。慢性肺心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多数患者表现心律不齐, 胸闷气短, 呼吸急促, 心脏部位、背部呈现扩散性疼痛, 部分严重期间患者还会出现多方面的并发症, 例如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出现咳血现象, 或者咳痰中出现血色物质, 排便时发现大便出现黑便症状。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性疾病, 一般出血位置在患者的食管、胃部、十二指肠部位较为多见。通过上述实验, 我们可以看到上消化道出血在慢性肺心病发展中, 属于中重度时期, 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通过常规治疗和止血性治疗, 与未出血组 (对照组) 相比, 总有效率均下降26%左右, 病死率上升15%左右。因此, 在慢性肺心病合并上呼吸道出血治疗过程中, 应加强治疗的严谨性, 注重治疗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征.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分型与多脏器损害的关系[J].临床荟萃, 1997, 12 (9) :402.

[2]阎波, 戴行锷.中华急诊01>医学基本理论与实践[J].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8:338-361.

慢性出血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均符合我国最新的诊断标准, 其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8例, 其中男38例, 女10例;年龄45~88岁, 中位年龄为61.5岁;肺源性心脏病病史3~36年, 平均7.2年;长期吸烟42例。均无其他消化道疾病及心脏病。

1.2 临床表现

所有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排除口咽部出血及咯血。伴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等出血先兆者38例, 无出血先兆者10例;黑便首发者21例, 呕血首发者6例, 呕血伴黑便首发者6例, 仅有出血先兆大便潜血阳性者5例。

1.3 方法

对4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均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胸部DR及心电图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感染, 改善心肺功能, 尽快纠正缺氧状态及并发症等对症及支持疗法, 同时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止血药物, 口服或胃内注入云南白药、硫糖铝或凝血酶粉。如出血量大者, 可给予静脉输血补充血容量, 纠正贫血。同时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收治的4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中,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主要病因是呼吸道感染。所有患者治疗当中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心律失常、失血性贫血、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分别为44例、28例、4例、7例、19例、12例, 治疗后有效治疗者38例 (79.2%) , 病情加重死亡者10例, (肺性脑病3例、失血性休克3例、呼吸衰竭3例、呼吸性酸中毒1例) 。

3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多见于病程较长、年龄较大、重症患者, 临床上常常合并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等多种并发症。部分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先兆症状不典型, 仅有小部分患者有消化道症状, 如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故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并观察消化道症状及腹部体征, 高度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尽早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 避免延误病情, 如治疗不及时, 容易合并消化道大出血而危及生命[2]。

根据上述资料中得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存在下列不同的因素, 长期吸烟, 精神抑郁, 长期的慢性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静脉或口服激素类、茶碱类、抗血小板等药物。以上种种因素造成胃肠道的慢性缺血、缺氧, 血管收缩, 血液循环失调, 胃酸分泌增加, H+反向黏膜扩散增强, 胃黏膜抵抗力下降, 黏膜保护屏障遭到破坏, 从而出现胃黏膜广泛渗出, 糜烂及出血[3]。上述治疗中均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但效果不太理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而是含有多种疾病的合并症。故治疗上除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生素, 积极控制感染外, 同时给予止咳化痰, 促进痰液排出, 对合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时, 积极给予药物纠正心衰、心律失常。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的合并症采用同步的治疗, 已达到最高疗效[4]。

因此,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多见于老年群体, 往往呼吸道感染是主要诱发因素, 病因复杂, 消化道出血的先兆症状不明显, 容易被原发病所掩盖, 病情进展较快, 多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从而引起各脏器功能紊乱。目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又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治疗上仍是一个难题, 临床上仍有较高的死亡率。故作为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行相关检查, 明确发病因素, 进行区分治疗, 并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5]。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消化道出血, 同时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疗后有效治疗者38例 (79.2%) , 病情加重死亡者10例 (肺性脑病3例、失血性休克3例、呼吸衰竭3例、呼吸性酸中毒1例) 。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 先兆症状不明显, 进展较快, 易被原发病所掩盖, 治疗过程中要积极行相关检查, 明确发病因素, 进行区分治疗, 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张俊琴, 刘举.慢性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87例临床分析 (J) .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2) :157-160.

[2]黄志程, 江涛.慢性肺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116例临床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5) :8-9.

[3]张卫平.肺源性心脏病并肺性脑病30例临床分析 (J) .基础医学论坛, 2012, 16 (12) :2509.

[4]倪付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5) :82-83.

上一篇:打造和谐文明新家园下一篇: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