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和作用

2024-09-27

地位和作用(共12篇)

地位和作用 篇1

摘要: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的反映,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经营决策, 还对其他相关利益者产生重大影响。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 能够对企业管理人员产生约束力, 完善企业管理层次结构, 对企业经营活动实现更好的监督, 降低企业运营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成本,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基于此对会计信息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析, 并剖析当前企业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地位,作用,问题,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会计信息主要是指企业对一段时期内经营与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处理, 从而形成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状况的各类信息。企业管理决策层能够通过会计信息中所反映的内容掌握企业当前经营发展的大体状况,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 为企业未来发展制定战略发展规划。

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 会计造假丑闻时有发生,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从上个世纪的“银广夏”事件到近些年的“绿大地”、“万福生科”等财务造假丑闻, 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因为企业会计信息造假以及信用缺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亿元, 如著名的“绿大地”财务造假案件中, 绿大地的实际控制人何学葵通过虚开发票、虚增土地评估价值等方式虚增资产、虚构收入, 其中虚增的收入高达3亿元。另外, 根据财政部2009年对200家企业的会计报表抽查报告显示, 有些企业的会计报表存在资产不实的情况, 虚增企业资产的金额达到18.48亿元, 虚减资产的金额达到24.75亿元;也有些企业存在利润不实的情况, 其中利润虚增金额达到14.72亿元, 利润虚减金额达到19.43亿元。由此可见, 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会计信息问题。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 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高质量的企业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真实的反映, 保护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二、会计信息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会计信息在企业中的地位

1. 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层、企业投资者、企业债权人以及企业员工等, 会计信息是各方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 其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大致了解, 掌握企业发展的趋势, 并为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制定决策方针;对于企业投资者而言, 其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资产状况进行掌握, 并依此为依据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企业债权人则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偿债能力;企业员工则关心企业能够给自身带来的利益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税务部门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安排企业税收征管工作。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都可以通过会计信息来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在企业中的地位。

2. 会计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业务的多元化,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些学者提出了现代企业的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或者利润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实际上, 资金、成本、利润等都是企业会计信息的构成部分。另外, 企业的其他管理也与会计信息息息相关, 例如, 企业计划管理是依赖于企业预算信息的, 企业生产管理是依赖于成本信息,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依赖于人事会计信息。综上所述, 会计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处于企业整个经济信息中的核心地位。

(二) 会计信息在企业中的作用

1. 企业会计信息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企业决策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营销决策等都是以会计信息作为依据来制定和协调的。实际上, 会计信息是企业所有信息中最基础、最精准、最详细的信息内容, 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要以会计信息为基础, 从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管理, 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活动。企业会计信息包罗万象, 其中包括企业资源配置状况、财务状况、资产状况、偿债能力、人力配置、企业战略计划完成状况等, 这些信息都是企业开展经营管理活动需要利用的。另外, 企业通过会计信息能够对自身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从而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并及时的对经营战略目标进行调整, 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会计信息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企业会计工作包括预测、计划、核算、决策等多个方面, 从而形成不同方面的会计信息, 并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可以通过对各种会计原始凭证、会计资源等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从而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优缺点, 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管理企业各类物资信息资源, 还可以优化企业物力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企业会计信息可以有效的反映产品销售、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资金运营等情况, 从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支持。例如, 企业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产品销售、产品质量结构等情况, 从而便于企业调整优化产品战略;在资金运营方面, 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存货结存状况、企业贷款状况、原材料储备量等, 从而为企业优化存货管理提供支持。

三、目前企业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 存在造假和舞弊行为

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方法较为落后粗放, 导致会计核算体系存在较大的漏洞和缺陷。一些企业内部人员出于追求自身利益考虑, 对会计资料进行伪造、隐匿和编造, 例如开具假发票、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会计凭证等。另外, 某些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偷税漏税或者其他目的, 指使强制企业会计人员对财会数据进行篡改、做假账, 有的还设置了内外两套会计账目系统, 造成企业会计信息模糊,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有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对收入进行确认, 导致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结转情况不真实。

(二)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内部制度不健全

我国大多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比较薄弱, 内控制度不健全, 造成企业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状况。一些企业的会计账目混乱, 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普遍, 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来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 造成账实、账账、账表不符的情况非常严重。例如, 一些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非常混乱, 主要表现在:购置或完工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的入账;已经被废弃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进行报废处理, 还继续计提折旧;对于闲置、在用、封存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合理的界定和分类, 存在严重的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情况。

(三)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与会计信息质量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等掌握不熟练,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很多操作失误,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其次, 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不高, 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根据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一份调查统计统计报告显示, 当企业会计人员的意见与管理层出现冲突时, 只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要坚守职业原则, 22.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该听从管理层指示, 还有60.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该配合管理层进行技术处理工作。由此可见, 高达83.13%的会计人员在出现这种情况时都将职业道德放在次要位置, 而愿意配合管理层进行伪造会计信息。另外, 还有某些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会主动进行造假舞弊等行为, 导致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四、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企业要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规范核算秩序, 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会计核算体系包括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统计、分析、汇总等环节, 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反映, 并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将结果呈现给管理层,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情况以会计语言表现出来即是会计信息, 因此, 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来构建会计核算体系, 例如, 要制定科学严格的原始凭证管理制度、财务报告管理制度;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要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方法予以计量, 不得虚列、多列或少列;要按照准则规定进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内部监督

企业要不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内部监督,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具体措施包括:企业要不断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制定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由会计工作程序、账表设置、计量方法、财务审批等一系列环节构成;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实物资产的入账、资产盘点、记录、废弃处置等环节。另外, 内部审计也是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企业要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 独立的对企业各项会计信息进行检查、评估, 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

企业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首先, 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帮助其学习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等相关内容, 在实践中强化职业技能, 提高处理复杂会计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其次, 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培训, 督促其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定的以会计道德为指引, 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原则, 不做假账, 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五、总结

会计信息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其不仅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保障, 还能为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企业要不断强化对会计信息的管理, 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等措施,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明怀.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14) .

[2]周文艳.试论会计信息的地位与作用.现代商业, 2013 (29) .

地位和作用 篇2

城市管理(简称城管)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城管在城市工作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时期城管的地位和作用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新时期城管工作的社会地位

新时期城管队伍的出现是我国城市管理进步的一种体现。城市道路宽了,扰民噪音小了,乱倒垃圾少了,环境秩序好了,对城管的骂声却多了。事实上,城管的确管好了许多其他部门不愿意管的事。比如:清理街道的小广告,治理夜间噪音扰民,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占道经营,取缔马路市场,查处乱倒垃圾,污水乱流、乱停乱放、乱摆乱设等等。城管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为了给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有序的城市环境而努力工作,但换来的却是不理解和一片骂声,“城管打人”、“暴力执法”等词眼多出现在各类媒体和报端。反过来,城管工作者自身更是感觉做了一份“委屈的职业”,甚至出现了“城管见朋友不敢说自己是城管”、“城管孩子不敢说自己的爸爸是城管”。个人认为:城管这个职业,主要还是社会的偏见,宣传舆论上是个弱势群体。城管与行政相对人的矛盾是整个社会综合矛盾的表象反映,群众不过是在城管执法这个点上找到了一个宣泄口而已。

二、新时期城管工作的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要发生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为保障这些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我们每天起来,水、电、气、电话、公交以及垃圾清运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都会很不方便。我们通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路再宽,交通没做好,仍然要出现拥挤;道路修的再多,市容管理跟不上,必然会被各种各样的占道经营挤掉。

其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城市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城市公共设施、公共事业是否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娱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关系到党和政府是否关心群众生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就是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民心工程、形象工程和凝聚力工程。因此,城市管理既关系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又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最充分、最有效的结合点,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

第三,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必须在全社会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作用;地位

【中图分类号】G250.7

如今互联网已经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与网络环境紧密相连。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图书馆的作用与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应发挥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图书馆的用户借用网络技术,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信息质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专业性和知识性信息,图书馆能否便捷地提供,成为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需要面对的挑战。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方面,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为满足广大用户的求知需求,或者为科研服务,图书馆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其服务模式要不断创新。图书馆是社会重要的文化公共服务机构,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要与用户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与用户形成良好的服务互动,改进图书馆的服务,使得图书馆在开放性的信息服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良好作用。

二 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重要地位

(一)图书馆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

图书馆在社会中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职责。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图书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书刊信息资源,并使这些信息更加有序、完整、系统。因此,图书馆的这个地位仍然难以撼动。

(二)图书馆具有信息枢纽的中心地位

图书馆的网络通讯设备,为用户提供网络浏览和远程检索的信息服务,各种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汇集到图书馆,从而突显了图书馆在网络信息资源当中的中心地位。图书馆为网络资源编制索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价值取向,图书馆就具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枢纽的中心地位。

三 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价值与作用

(一)对网络信息和文献进行开发

图书馆能够将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组织与整序,有助于用户便捷查询到所需要的信息。图书馆对垃圾信息进行清除,对专题信息和文献进行开发,将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化组织, 分类提供给各类用户。图书馆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地加工,实现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重组,这成为网络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

(二)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更加准确和快速,图书馆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发展,要重视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价值取向的研究,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图书馆要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技术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专业化的整理和组织,从而建立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并适时进行更新数据信息。因此,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检索服务,要创新检索方法,丰富图书馆信息资源,赢得用户的信赖和满意,这样才能在信息服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库。

此外,在网络化时代,用户对信息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用户已经不满足于文本信息,而需要图像与声音、视频等资料,这些都需要图书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以组合和加工,使得信息载体更加丰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还应不断加以拓展,例如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加工成电子期刊进行出版,满足这类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延续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价值,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原有的职能,还不断衍生出新的服务内容,为用户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提供智力连接, 并且要对单一形式的信息载体进行价加工,成为多媒体信息载体。

四 结论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的探讨,得出当今的时代互联网促进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使得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知识和信息资源。

(1)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要通过互联网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图书和信息资源优势,为用户创造更好地服务内容和提高个性化的增值性的信息服务。这种图书馆信息服务要立足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2)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知识、信息与科研的支撑作用。网络环境深刻的影响到图书馆的工作方向与服务内容。图书馆服务工作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必须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提升信息检索技术,完善和更新信息资源,确保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占用与消费的公平性。图书馆应加强和培养用户的检索和获取信息能力,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为用户工作与学习服务的支撑作用。

(3)圖书馆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信息商品化的观念,增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精神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图书馆服务人员应转变以藏为主的被动服务模式,要塑造开放型的主动的服务模式,从而在网络环境背景下,使图书馆服务得到人们的认可与信任。

参考文献

[1] 邢丽红.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期刊建设[J].电子商务.2014,(06)

[2] 吕晓波.图书馆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02)

[3] 吴梵.简析现代社交网络的发展对图书馆的推动作用[J].科技视界.2013,(33)

金相检验的地位、作用和检验技术 篇4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金相检验就是在人们主观意识的基础上对于金属内部结构的研究与分析, 将物理冶金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针对其金属以及合金的成分进行检验, 性能的分析。

在进行金相检验之前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针对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能进行大量的测试研究, 通过理论化的数据完成对材料的认识。二是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相互之间的对比与规律性的研究, 从而得知材料间的共性特点以及特殊性能, 这对于金相检验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许多工业的发展过程中, 金相检验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对材料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显微组织结构的特性以及控制手段对发展中的冶金材料、机械制造、能源建筑等都进行了相关的检验。它是材料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新材料的不断出现, 也大大促进了金相检验技术的发展。

2 金相检验在现代材料研究中的作用

金相检验主要是通过采用定量金相学原理, 运用二维金相试样磨面或薄膜的金相显微组织的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合金组织的三维空间形貌, 从而建立合金成分、组织和性能间的定量关系。这种技术不仅仅大大提高了金相检验的准确率更是提高了其速度, 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

随着钢铁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文章主要以以下三种常用的钢材为例阐释金相检验在材料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一是热轧普碳钢材, 这种钢材是可以通过优化工艺进行廉价生产的金属材料。二是低合金钢高强度热轧钢材;三是合金结构钢。这三种钢材严格意义上来讲都属于在显微结构下进行金相检验的一种金属材料。下面就针对这三种钢材材料检验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

2.1 化学成分与金相组织

首先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与金相组织检验的同时, 必须清楚的了解什么是合金设计, 其根本目的及其意义。在进行合金设计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就是对组织设计进行很好的测评, 了解成分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敏感度, 必须选择满足特性需要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控制。这些性能的好坏与受控成分、表面组织以及应力情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进行金相组织检测的同时必须清楚的掌控其材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合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各个工程建设的各项性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将其性能最优化。将组织结构的性能配置控制在可操作的范围之内。这样不仅仅能够准确的进行测算更加能有效的解决资源。如马氏体形态、贝氏体形态等首先受控于碳的含量。低碳钢淬火后得到板条状马氏体, 而高碳钢淬火后得到针状马氏体。所以, 金相检验是验证和解释所设计成分是否合理的强有力的手段。

2.2 组织演变规律与工艺制度

在每一个生产工序中, 都必须先确定其材料的化学成分, 然后再系统的了解材料的施工设备、制造工艺。这里面所指的主要是冶炼、铸造、热处理等技术。采用唯一的金相检验技术针对每一个施工工艺及环节进行准确的判断评估, 可以通过仪器了解到显微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特征。最早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存在于铸造树枝晶的制作与混合中, 但是原有的晶体制造工艺并不是很完善, 并不能很好的进行测试, 这也是导致某些工艺技术铁素体不完整的主要原因, 对此必须加强这种工艺制度的完整性以及组织规律变化的考察研究。

2.3 金相学与材料科学

显微镜的发展给合金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众所周知, 人类冶炼金属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合金工艺过程、特性以及使用性能的漫长历史, 直到有了金相显微镜后才形成了当今的冶金科学。显微组织与宏观力学关系的认识, 为成分-组织-性能半定量或定量的研究和建立关系式创造了条件, 为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 最典型的就是Hall-Petch关系式 (σs=σo+kd-1/2) 。该关系式是细晶强化的理论依据, 是20世纪下半叶与钢的组织细化相关的5个重大成就之一。所以, 必须依靠实际的金相研究和金相检验工作, 来证实材料设计的科学性, 制定工艺的合理性。

金相检验分析, 不仅有组织识别还有评定, 既有定性还有定量、半定量的检测。金相检验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项: (1) 材料基体相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 (2) 显微组织的取向和状态的非均匀性, 如带状、分布不均、晶粒度等; (3) 第二相的类型、结构、组成、数量、形态、尺寸和分布; (4) 研究原子按键力分布的晶体结构和电子按能量分布的原子、离子结构。就显微组织检验来说, 显微组织检验是通过一个二维截面视图来建立一个三维结构图形的, 这样在显微组织检验中就分为4个级次。正确识别是什么显微组织;定性的显微组织状态;定量的显微组织状态;显微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3 金相检验的主要应用技术

在金相检验中主要应用的技术有三种: (1) 显像技术, 应用显像技术来揭示材料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特征、各种缺陷形貌特征、表面状态等。这种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即腐蚀技术、成像技术。腐蚀技术是根据不同受检材料和检验项目, 选用不同的试剂和方法进行腐蚀。成像技术就是利用显微镜成像原理如光学显微镜的暗场技术、偏光技术、干涉技术等, 它主要记录和显示材料的二维平面微观组织结构特征; (2) 衍射技术, 主要用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及晶体位向关系等问题, 衍射技术中经常使用的设备是X-射线仪、电子衍射仪等; (3) 微区成分分析技术, 利用化学成分分析来研究材料的基体、第二相、夹杂物以及腐蚀产物的组成, 尤其是材料中微量元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它所使用的仪器有电子或离子探针、谱仪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信息化的不断涌现, 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普及对于金相检验而言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所以这就要求其相关的技术人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完善, 不断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融入于金相检验技术中, 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在工作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材料的检验与分析, 当发现问题时要给予及时的处理与解决, 保证其金相检验在实际操作中的理论意义及其技术水平。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机械行业向高精尖设备发展的转型都大大推动了特钢行业的发展变化, 随着品种的多样化, 设备的齐全化, 目前我国特钢产量占世界比例的15-20%左右, 对于特钢产品的研发以及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标准, 文章主要针对金相检验等技术在材料中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 并重点阐述了金相检验的地位极其重要作用, 希望可以对特钢工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金相检验,发展,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董友珍, 李超.付永丽金相检验在钢铁企业中的意义及运用[J].2007.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篇5

(一)班主任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特殊地位

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学校制订的各项教育要求和教育计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班主任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应按照教育方针和学校工作计划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和选拔学生干部,形成班集体,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锻炼成健全的体魄,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热爱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新一代。班主任应该对整个班级、对每个学生负责,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计划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工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班级学生素质的高低。根据有关追踪调查表明,一些优秀班主任,其培养的学生合格率较高,其中有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真是“名师出高徒”。反之,个别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学生合格率低甚至可能会出一些社会渣滓。某县有所小学的班主任个人道德品质败坏,有偷盗行为,竟指使学生偷农民的鸡、鸭、蔬菜,并与学生一起烧熟后吃喝。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先后进了工读学校,有的还判了刑。他自己也因盗窃犯罪而锒铛入狱。因此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上应负重大责任,其地位是其他人员不能代替的,是班级学生教育的首席责任教师。

(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中应起到组织、指导、协调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导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是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前提;环境是学生生活其间的社会生活条件,它和教育一起主要决定了学生的成长。而其中学校教育又起着主导作用。肩负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班主任老师在学校教育中则起着比其他教师更重要、更经常的教育作用。

班主任通过创造性的辛勤劳动,把班级培养成良好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学习。同时又通过细致的工作,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促进智力、能力、体力的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活动中形成的新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并又不断解决的结果。班主任和学生接触频繁、关系密切,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变化。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身心内部矛盾的转化。班主任工作是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因此班主任应当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成长。

为了使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班主任还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为此班主任必须协调本班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教育联系。

在校内,班主任必须协调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等关系,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及时地把学校有关的重大决定,学校的中心工作告诉学生,并讲清其目的意义,把要求和实施的具体步骤、方法、手段告诉学生,动员和组织学生投入中心工作。班主任要经常联系任课教师,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和班级的实际,决定分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及时通知任课教师。班主任还要协调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妥善安排时间。如对差生的辅导时间,毕业班各科的复习时间,平时测验、考查时间等,都应统筹安排防止过分集中,加重学生负担。

在校外,班主任应当协调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强一致性,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青少年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和协调。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学生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许多家庭已拥有电视机、收录机。农民住房宽敞,给子女的学习带来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学习,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有些家长忙于商品生产和经营管理,放弃对子女的前途教育;也有的家长以不良的思想行为影响子女,使子女走上歧途。因此班主任要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有条件的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家庭教育较差的学生家长,班主任应当与家长共同商讨改进的办法,或者与有关部门联系,提出负责的合理的解决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班主任要组织家长参与和指导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致。

班主任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动态因素,在青少年中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于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积极的影响表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高,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改革开放冲击了陈腐的传统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如守时观念、民主观念、创新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知识观念、价值观念等;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正确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强化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影响。除此之外班主任也不应该忽视社会上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班主任特别要注意不健康录像、书刊等对学生的消极甚至有害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影视评论、书刊阅读的活动,引导学生看好书、好电影,提高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的影响。

试论高职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 篇6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欢迎的同时,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人才就业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人才培养的急功近利,高职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受到削弱。由于受到领导意识、投入力度、社会氛围,人才制度、办学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情操的培养,突出表现为一些人文学科的开设越来越不受到重视,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缺席,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大学语文学科设置的缺失,使语文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不少人认为在高职院校中只要学会一项专业技能,以便学生一踏上社会就有用武之地,语文学不学不重要。这种认识不仅来自学生,也来自各级领导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其实,职业技术教育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术培训。前者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是保证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将职业技术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培训,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肤浅的看法,是一种短视行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将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综合素质的下降,也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全面开设大学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大学语文是塑造学生品格、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目前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道德素质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强烈质疑,一些用人单位甚至在考察其基本技能之前首先要考察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比如爱国情怀、团队精神、助人为乐、诚信等等。其实,这些最基本的人文道德恰恰是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所选作品的精髓。这些作品是中外历代的文化积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烁着熠熠的思想光辉,无疑对学生的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周易》云:“关乎人文,以化天下。”大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皆衷肠。无论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还是花鸟树木,山川河流,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所谓“荷花柳叶识人语,月光小径皆有情”。文章中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和谐的意境以及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人物形象、生活场景都经过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如椽之笔巧妙传达出来。学生多读这样的作品,久而久之,自然会受到精神熏陶,人格得到提升。

孔子的“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孟子的“浩然之气”, 屈原的“九死不悔”,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国忧”,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圣贤英杰,为国家、为人民捧出了一颗颗天地良心,用他们深邃的思想、人性的光辉,给我们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榜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庄子的“扶摇直上九万里”逍遥的自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着作者充满睿智的思想和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这些,我们就不会阿谀奉承、蝇营狗苟;有了这些,就有了我们的浩然正气,就有了我们的冰雪肝胆;有了这些,我们就会胸怀天下,坚守正义;有了这些,我们就会拾级而上,不断攀登;有了这些,人也就有了精神,有了骨气,有了品位,人生也就有了意义。

二、语文技能是最重要的基础技能

随着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有人喊出“语文无用论”,大学生不知道学好语文有什么用。专家们指出,大学语文的作用在于“无用之大用”。南京正德学院的汪小艳老师说,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大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共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前者有18家单位选择并将其列入“最需要”级别,后者有16家单位选择并将其列入“最需要”级别。而这恰恰是大学语文课能给予大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家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事实也正如文中所提到的那样。目前,大学生的语文素质确实堪忧,前不久,网上流行一封“中文写给英文”的投降书。在投降书里,中文先生面对英文先生在中国地位的不断提升,大发了自己的一番感慨。同学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被英语霸占着。在课时安排上,非中文专业的汉语教育课时比英语课时惊人得少。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惊人下降,小到一张便条、一封书信,大到一篇论文,文不通、句不顺之处比比皆是,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成了最大的问题。相对于大学语文的弱化,英语的地位却扶摇直上,不仅100%的专业都开设英语,而且总课时数平均竟达200学时以上。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当然,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上级教育部门评估一个学校,英语考级的通过率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作为母语的语文教学,教育部门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政策如此,学校也只好如此,害苦的只有学生。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本不太好,如此一来,英语学不好,母语用不好,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之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若从功利性的角度考虑,语文基础应该是学生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其他的一切技能都要以它为前提。表层意义上的文字、文学、交流,自不必说,这是我们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须臾不离的重要前提。就是和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也密不可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的重要课题,那么,文学呢?自然也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作为文学重要载体的大学语文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投入到日益变化的社会洪流中,去解读和阐释新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经济变化。广告文化、服饰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都和经济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目前文学研究的范畴。因而运用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成就已成为当下很时新的文化现象。于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双方胜负也不再重要,企业家们所关注的是怎样学习其中的智慧和处事技巧,在商战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如何与对手亲密无间的合作去获取自己的利益,《三国演义》的用人观和韦尔奇的人才观、中国的古典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许多企业家须臾不离的案头必备竟是我们很多大学生都不愿读的《三国演义》。于是《红楼梦》也不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和建筑艺术、园林设计、服装文化、茶文化、医学、美学甚至处事艺术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流传了2000多年的《论语》,被许多企业用来重塑企业的文化精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化精髓,如果我们应用得当,在当今全球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完全可以转化为取之不尽的经济资源,都可以实现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对接。大学语文的教育也从单纯的识字、写文章这些形而下的技术层面跃升为形而上的用道层面。除此以外,大学语文还提供给学生思维、想象、感知等基本语言素质,帮助学生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学生朝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面发展。这些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实践所证实,其作用之大,实可谓大音之稀声,大象之无形,大用之无用,勿需我再多言。因此,忽视大学语文教育,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听说读写基本素质的降低,更是今后学生长期从事工作、交流等所需深层素养的缺失。根之不茂,何来叶之繁盛?

三、大学语文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当今社会,和谐是重要课题。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生力军棗大学生特别是占大多数的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和谐必将成为一大重要因素。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真正和谐的社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谐的校园可以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人。和善至美,谐创新风。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不同于闭门读书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就相当于半只脚已经踏入社会。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着众多的人生困惑,现代社会的浮躁、天之骄子身份的丢失、就业的压力,使他们在表面的自信下潜藏着精神危机的暗流,暴露出很多的人生缺憾,缺少对人生目标的追求,缺少对自身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于是原本和谐的校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市侩习气、投机心理、弄虚作假影响到了圣洁的大学校园。校园内娱乐广告、交友广告、陪读广告、伴游广告,甚至陪聊广告、“枪手”广告,五花八门随处可见。更有甚者,对他人的漠然,对生命的践踏,伤熊事件,伤(亡)人事件,屡见报端,虽是个别,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同样是大学校园伤人案,大洋彼岸的美国却表现出令我们每个人都深思的行为,不仅安葬了包括凶手赵承熙在内的33位亡者,还在他的墓前依然摆放着希望生命安息的鲜花和祝福。如何对待生命,怎样去拷量生命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我们的先贤和圣哲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思考,这些有益的思考都成了我们大学语文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素材。陶渊明的“落地成弟兄,何必骨肉亲”,辛弃疾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孔子的仁心,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施威泽的敬畏生命,其精神实质都是爱,爱人、爱己、爱自然,爱一切的一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不仅仅是情感的延伸扩展,更是道德的升华飞跃,如果我们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向学生施以爱的影响,而不是过多的依靠空洞的说教,强硬的施与,使学生自觉地本能地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乃至于关爱一切的生灵,那么,我们的心灵将会荡漾起仁爱的光辉,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和谐的音符。这种教育,已远远超出一般的技术教育, 它将根植于学生的一生,照亮他们的精神,这将是最大的恩惠。有了这些,一切的不和谐都会黯然失色,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也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大学语文的天地中播洒下良知的种子,滋养他们的精神,涵育他们的人格,熏陶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智慧,这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爱因斯坦说:“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的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象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点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我以为,大学语文就是这种教育。

2006年12月,南开大学规定大学语文由选修改为必修,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捧起大学语文的课本,大学语文由边缘正逐步回归。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通知确立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的。我们相信,随着这一政策的逐步实施,大学语文的田园里必将迎来芬芳灿烂的春天。

地市党报要强化评论的地位和作用 篇7

新闻评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 增强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新形势, 从受众自身的特点说,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这给党报评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报业发展看, 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领市场, 必须不断提高办报水平, 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 促进报业经济发展。面对这种新形势, 地市党报评论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评论可以增强地市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帮助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现代信息社会, 纸质媒体竞争已由信息竞争转向观点竞争, 由独家性的新闻取胜转向独到的价值判断占领高地, 由事实信息独家性竞争过渡到观点信息独到性竞争, 再升华到独家性加独到性竞争。这是今后媒体发展、竞争的必然趋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朱夏炎认为, 报纸今后必须从“新闻纸”变成“观点纸”、“思想纸”, 党报要敢于面对社会热点问题, 亮明自己的观点, 发出髙端、权威的声音, 以独到、深刻的思想观点, 给读者以解释、以启迪、以思考。事实上, 如今市场比较认可的一些报纸, 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 之所以影响力大、竞争力强, ―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就是新闻评论做得非常好。

相对于中央级、省级大报, 地市党报在重要信息竞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 但是观点的竞争则不同, 因为评论对所有媒体都是公开的, 机会是平等的。正如浙江省记协主席马雨农所言, 新闻评论没有区域的限制, 影响波及更不是一个区域所限制的, 好的评论好的观点很快能广为传播, 被全国转载, 为全国读者所关注, 开发党报评论资源确实是提升党报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因此, 地市党报应有机遇意识, 切实做好评论工作, 为增强报纸竞争力增加筹码。

评论可以满足读者的话语权和表达欲, 维护公众的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促进社会和谐。早在1988年, 时任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于宁、李德民在《怎样写新闻评论》一书中提出, “各行各业都可以学, 都应该学会写评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由于当时媒体给人们发表评论的空间有限, 像时评这样的低门槛的大众写作还没有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愿望、表达自我的愿望空前强烈。对于媒体, 他们早已不是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地被动接受, 而是希望参与, 积极表达。这种参与和表达, 其实就是公众自我教育和引导的过程;而对媒体而言, 这也是其自身应有功能的一部分。《新京报》曾公开宣言, 要做“大众话题的设置者和引领者”, 这种气魄是令人钦佩的。在这方面, 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可以也应该有更大作为。

然而, 面对新形势, 一些党报新闻评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有的评论居高临下, 颐指气使, 令人反感。梁衡先生曾对“要”字牌评论有过生动的总结, 指出这类评论要这要那, 一“要”到底, 其横气、霸气跃然纸上, 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吸引力、说服力。有的评论则是生硬呆板, 套话连篇, 就像有些领导的讲话, 一律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等等。这类令人犯困的评论怎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又怎能发挥作用?党报评论的这些痼疾是必须革除的。

一是把权威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地市党报评论具有权威性, 因为每逢重大事件、重大活动, 地市党报评论总是代表地市党委发言。但必须注意的是, 报社毕竟不是市委, 评论员毕竟不是市领导, 评论毕竟不是文件, 所以评论必须把权威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因此, 要在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决策意图的前提下, 评论写作要自觉实现由命令向对话转变、由灌输向疏导转变。从目前情况看, 这种转变在晚报上表现得更明显, 而党报则有些迟缓, 个中原因值得探寻。

二是把指导性和贴近性结合起来。评论应具有指导性, 同时也应具有贴近性, 没有贴近性其实也无所谓指导性。以人为本和“三贴近”的原则同样也适合评论写作, 这也是新闻评论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表现。新闻评论只有贴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群众的日常生活, 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探索建立两大机制, 提升新闻评论水平, 充分发挥党报的应有作用

目前许多地市党报评论都存在数量少、分量轻的问题, 加强评论工作实际上也就是要解决评论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而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增量、提质两大机制, 就成为治本之策和必然选择。

建立“增量”机制, 解决评论数量少的问题。从去年7月1日起, 《人民日报》开始的新一轮改版为报界广泛关注。其最显著的变化是进一步加强了评论, 通过“增量突破”, 成功拓展了党报评论的新空间, 使党报评论面貌一新。从2010年初开始, 我们学习借鉴《人民日报》的做法, 以保证评论稿件的数量, 进而保证自己的报纸可以连续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是坚持“栏目带动”。“古澶新语”是《濮阳日报》1984年创刊即有的小言论栏目, 也是《濮阳日报》的品牌栏目, 该栏目的有关作品多次获得省阅评员的好评。为充分发挥这个栏目的作用, 编委会要求该栏目每周至少出两期, 并要求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必须有我们自己的声音。仅今年1月份, 21期报纸中该栏目出了16期, 如此高的频率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同时, 编委会要求时事版外的其他新闻版面, 尽量不采用新华社的“新华时评”, 取而代之以本地作者撰写的或以本地新闻为主的评论, 以提高评论的贴近性和吸引力。比如综合新闻版开设的“热点热评”栏目, 因其涉及题材更广, 容量也更大, 来稿数量更多, 基本可以做到每期都有。

二是鼓励“人人写言论”。上世纪80年代, 《人民日报》评论员钱堤辛就曾建议“人人学会写评论”。濮阳日报社学习借鉴嘉兴日报评论记者的有关做法, 规定记者采写的头条稿件, 一般要自己为其配写短评或评论员文章。这样就突出了评论的地方性、针对性和冲击力, 充分发挥了评论对本地工作的指导作用。很多记者深有感触地说, 为自己的消息和通讯配写评论, 使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 从而能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好稿来。鼓励“人人写言论”, 濮阳日报编委会规定, 把评论写作完成情况纳入工作绩效考核, 副主编及业务部室主任, 每月至少要撰写一篇评论;新闻版编辑, 每月至少写两篇;从社会各行各业特约了多名评论员为报纸撰稿, 基本保证了报纸对言论稿件的需求。

建立“提质”机制, 解决评论“分量轻”的问题。评论不同于通讯、消息或照片, 单纯依靠数量多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还必须在提高质量上狠下工夫。

一是要做好评论选题。评论选题就是要从大量新闻中选取评论空间大、评论价值高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的对象。评论选题非常重要, 甚至决定着评论的成败。早在四五年前, 《濮阳日报》就实行了报题制度, 即总编和分管总编共同召集编辑部、记者部、评论部等采编部门负责人每周一开会, 相互通报本部门本周和近期工作打算, 相互交流, 共同研究确定报道重点、评论选题等问题。这样确定的评论选题, 不仅与版面紧密结合, 深化了报道主题, 而且关注社会热点, 提高了贴近性, 因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2008年底至2009年初,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深重的时候, 我们侧重这方面的选题, 连续刊发《保增长勿忘又好又快》、《我们该刺激怎样的消费》、《中小企业应对危机要有所作为》、《濮阳也有“口红”》等一系列评论, 对鼓舞濮阳中小企业战胜危机、对推动“三保”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3月, 省阅评员对此给予了较高评价。

中顾委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篇8

一、为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干部年轻化奠定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伴随着拨乱反正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 建国以来因历次运动遭受迫害的干部纷纷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由于从反右运动到“文革”结束持续了20年, 原来的年轻人早已进入中年, 中年人也变成了老年人。面对着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繁重使命, 一方面, 干部队伍严重老化, 力不从心;另一方面, 因无位子, 年轻干部又上不来。如果让刚刚恢复工作的老干部一下子退下来, 老干部本人思想上不大容易接受, 而且在客观上也会出现一个干部断档的问题——老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主心骨, 一时少不了他们, 处理太急了行不通。因此, 需要采取一个过渡的办法, 来解决这个日益突出的矛盾。

1977年, 邓小平第三次出来工作后, 在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后就着手解决组织路线问题。邓小平感到,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 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和方针的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的干部。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不够, 还要有人干, 谁来干?靠老干部坐在办公室画圈圈不行, 没有希望。一次, 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讲道:“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 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这是一个新课题, 也是对老同志和高级干部提出的一个责任, 就是要认真选好接班人。”

要使那些贡献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干部既能适时退出第一线, 以利于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领导班子, 又能在第二线过渡一段, 继续在党、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后来经过多次讨论决定成立中顾委这样一个组织。

从党的十二大选出的新的中央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上已经可以看出新老交替的趋势:在中央委员会的348名成员中, 有211人, 即60%以上, 是第一次选进中央委员会;在这211人中又有140多人, 即三分之二以上, 年龄在60岁以下, 最小的才38岁。

这样, 一批老干部从中央和省级领导岗位上比较顺当、稳妥地退了下来, 直接推进了这两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同时, 这部分老同志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的模范行动, 也带动了全国几百万超龄的在职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陆续退下来, 从而也推进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事实证明,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机制的活力, 保持党和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也为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干部年轻化奠定了基础。

二、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提供了的有效途径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是邓小平干部思想理论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在这个方面率先垂范, 为推动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邓小平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由产生到完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 邓小平开始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一重要问题。第二个阶段, 是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到1982年中顾委第一次会议。在这个阶段, 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以下一些基本的思想:第一, 要建立干部的离退休制度;第二, 从改革制度入手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第三, 设顾问委员会是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过渡办法。第三个阶段, 从1982年中顾委第一次会议后到1992年南方谈话, 邓小平实现了他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愿, 其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又有了新升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是设立顾问委员会, 逐步完成新老干部交替的过渡任务, 为全面实行退休制度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度创造条件;第二步完善和制定各类干部退休制度, 全面实施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1982年7月, 邓小平在《设顾问委员会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过渡办法》一文中说, 鉴于我党的状况, 干部队伍老化, 但老同志又是骨干, 处理不能太急,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顾问委员会来过渡。顾问委员会, 应该说是我们干部领导职务从终身制走向退休制的一种过渡”[1]。党的“十二大”决定并成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邓小平身体力行, 亲自担任中顾委主任, 明确指出中顾委的主要工作有四条:一是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议, 接受咨询;二是协助中央委员会调查处理某些重要问题;三是在党内外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四是承担中央委员会委托的其他任务。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 在这一阶段, 邓小平不仅深刻地分析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弊端, 而且明确提出了从制度上废除这一现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所论问题之广泛, 所述问题之深邃, 标志着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已经形成。从1982年中顾委第一次会议后到1992年南方谈话, 邓小平实现了他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愿, 其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升华。

党的“十二大”后, 在邓小平带动下, 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老同志先后退出领导岗位。邓小平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85年9月, 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批老同志以实际行动, 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推进干部制度的改革, 这件事在党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2]1986年9月, 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说:“我提倡废除终身制, 而且提倡建立退休制度。”“我正在考虑什么时候退休。就我个人来说, 我是希望早退休。”[3]

1987年11月, 党的“十三大”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等领导职务, 留任中央军委主席。1989年6月, 邓小平在会见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时再次提出:“现在看来, 我的分量太重, 对国家和党不利, 有一天就会很危险。国际上好多国家把对华政策放在我是不是病倒了或者死去了上面。我多年来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 是很不健康的, 是很危险的。”[4]邓小平一贯反对个人崇拜, 始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 尽量淡化自己的作用和影响。

1989年5月, 邓小平在《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一文中指出:“新的领导班子一经建立了威信, 我坚决退出, 不干扰你们的事。”[5]经过邓小平的多次恳求, 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同意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至此, 从法规到实践, 困扰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终身制最终被彻底废除。

从1982年到1992年, 正好10年。10年来, 党的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取得如期进展, 同时, 顾问委员会历时两届, 委员们大都年事已高, 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组织, 其使命已完成。党的十四大经过充分讨论, 决定不再设立党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省、市、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大会对中央顾问委员会10年来的工作和所起的作用, 作了高度的评价:“大会认为, 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10年来, 协助党中央为维护党的团结和社会稳定,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历史性功绩。”[6]大会高度赞扬老同志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 保证党的事业继往开来、后继有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三、为培养接班人发挥了传帮带作用

设立中顾委是邓小平有意识地采用这种史无前例的办法, 目的是为了平稳过渡。顾问不任现职, 这样就可以把位置让给忠于“四化”的年轻人。顾问又是一种职务, 而且它的级别不低于同级党委成员, 让老同志把自己的椅子移到这种地方, 工作比较好做。然而, 顾问的头衔不单是起安慰作用, 还有“传、帮、带”的责任。邓小平的这一层谋虑用意很深。因为当时的中国领导班子不仅存在老化问题, 还存在断层问题。“文革”影响了一代人, 老的一下子丢开不管也不行, 必须在离开前选好接班人, 并把他们放到领导岗位上加以扶植。接班人在一线顶事, 老同志则利用他们的经验在二线上做参谋, 必要时指导指导, 发现选的不当就换人。到时年轻人成熟了, 老同志放心了, 顾问制自动取消, 终身制到此为止, 过渡到常规退休制, 新老交替顺利完成。

中顾委成立后始终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 主动接受中央的领导, 紧密围绕中央的统一部署来安排工作。所以, 中顾委第一件事情, 就是要真正起到党章规定的“助手和参谋”的作用, 要注意起“传、帮、带”的作用, 而不是去发号施令。正是本着这样一些原则, 10年间, 中顾委参与了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积极而谨慎地完成了交办的任务;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 写下了400多篇、200万字的调查报告;走访了革命老区, 组织专题报告;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中, 坚决地支持了党中央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所采取的正确决策。同时, 10年间, 中顾委为培养接班人发挥了传帮带的重要作用。

四、成为党的建设的伟大创举

以前我们党的干部从没想过要退休。解放前武装斗争时期, 党的干部都是职业革命家, 除了搞地下工作的同志需要职业掩护外, 大家几乎都脱离了生产, 专门从事革命斗争, 将一生都投入到这个事业上。新中国刚刚成立时, 也不存在新老交替的问题。当时, 大部分的省部级干部才40岁左右, 大家都还年轻。然而, “文化大革命”期间, 这些年富力强的干部被打倒, 整整10年时间, 脱离了工作岗位。“文革”后, 老干部们先后被解放出来, 恢复工作, 但年纪已经大了。“文革”中提拔了一些年轻人, 但优秀的年轻化的干部队伍却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领导班子普遍出现老化, 有青黄不接的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过渡组织, 尽快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

在酝酿成立中顾委的过程中, 邓小平同志起到了关键作用, 可以说中顾委是在邓小平同志倡议下建立的。他说:“早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 邓小平同志就先后两次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党有着长期斗争的历史,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中, 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坚强的干部队伍, 有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同志。当前, 各级班子要实现年轻化, 老干部要逐渐下来, 但要通过适当的方式, 不能太急, 要使那些贡献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干部既能适时退出第一线, 以利于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领导班子, 又能在第二线过渡一段, 继续在党、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后来经过多次讨论决定成立中顾委这样一个组织。”设立顾问委员会是我们党的一项创举,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既切合我们的国情党情, 也切合干部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干部队伍的实际。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产物, 是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设立的。它的设立体现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深刻洞见: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纳入制度化轨道;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建立退休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稳定、渐进地进行。

通过设立并撤消中央顾问委员会等具体措施, 彻底打破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体现了邓小平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政治气魄, 也开创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3:414、227.

[6]十四大关于中顾委工作报告的决议 (1992-10-18) .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9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只有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的要求是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导入思考的世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必须明确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不是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既要仔细思考教师怎么教,更要精心设计学生怎么学,真正做到因学论教,以学定教。教师要诱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成为模式。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心理,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和教材,根本无法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主体地位也就无从形成。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自己的引路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时,才能真正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让师爱永驻课堂,让课堂充满情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面向学生的实际,包括动力、基础、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实际,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没有效果的。动力的激发、基础的夯实、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渗透和培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坚持预习在课堂、练习在课堂,而不是将预习和作业放在课外;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写、大胆地说,而不是使学生消极地抄笔记、被动地回答问题;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烈的交流、激烈地辩论,而不是让课堂过度沉闷、使学生一言不发;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地思考、积极的表现,而不是使学生思维停滞、整体麻木。一句话,就是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和动脑,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完成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毋庸质疑的,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是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教师的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也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产生了诸多的困惑,离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不少老师感到很不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有的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执行教学进度;不少老师面对不愿学、不想学甚至厌学的学生无能为力,回天乏术;有的老师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新要求、新做法、新措施以及不断派生出来的新问题弄得眼花缭乱,有招架之心,无招架之力。抓不住主要矛盾,理不清工作头绪;还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潜力,也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大多是学生被动智力参与,有的学生甚至是零智力参与;更有甚者,则干脆穿新鞋走老路,把新要求当形式,让新做法走过场。还是紧紧抱住“注入式”“满堂灌”不放,消极应付,以教师完成讲授任务为目的……面对如此多的困惑,作为教师如果不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则很容易被问题所阻拦、被困难所击倒,将会以失败者的心态痛苦地面对着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解惑的过程、是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改革才会有进展,效果才会很明显。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理念。其次是课前备课中的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这两个方面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必须要研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尽量多地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做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点,确实很不容易,没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精深的功底,没有课前精心的备课,要掌握和控制好这“讲”的时机和时间是很难做到的。要保证这“讲”的质量则就更难了。精深的功底,精心的准备,一要吃透教材,二要吃透学生,三要认真设计,四要有较好的语言功底,五要有较高的课堂应变能力。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模式,但无固定僵化的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讲”的作用。

教师的“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若教师的“讲”是在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或是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之后进行的,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则这种接受性学习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没有效果的。具体来说,以下两大类“讲”比较适合新课堂教学的要求。

(1)激发与鼓励,调控和规范。预习前的“讲”。明目标,重激发。在学生自主预习前,教师可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创设新课学习的教学情境,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预习(练习)中的“讲”。施调控,关差异。在学生自主预习(练习)中,教师一般不宜讲,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果整体预习(练习)氛围不佳,学生预习(练习)纪律存在问题时,教师可及时实施调控,话语不可多,但要切中要害,切实提高学生整体预习(练习)效果。在预习(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预习(练习)情况,对预习(练习)习惯较差,存在较大预习(练习)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面对面地加以个别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练习)习惯,提高自主预习(练习)的信心和能力。环节转换时的“讲”。提要求,立规范。在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要简要地评价上一教学环节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下一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完成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小组讨论中的“讲”。观动态,勤提示。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小组开展讨论的情况,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看小组讨论的程序和规范是否得以落实。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保证小组讨论的实际效果。学生展示中的“讲”。看表现,多鼓励。在学生板演(表演)展示时,教师不仅要看板演(表演)学生的展示,更要看大多数未参与展示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努力营造好学生参与展示的氛围,要对参与展示的学生适时进行鼓励。

(2)点拨与提示,启发与指导。在学生阅读预习、做预习题(检测题)、小组讨论、板演(表演)展示等环节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教师适时精辟的讲解,将起着启迪思维、画龙点睛、释疑解难的作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局限,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即阅而不明。此时,有效的讲解或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与文本对话,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这是阅读的目的。可这种体验在学生阅读实践中往往难以获得,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是学生获得较好体验的途径。当问题深、难、泛时,学生探究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会不完全,会卡壳。此时,教师就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启发、讲解,指导学生推动探究的进程获取问题的结论。通过各环节的学习,总会有一些靠学生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课程的难点所在,此时,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深入的讲解,此项讲解的时间,最好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以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好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调控、激励和指导作用。引导就是带领,带领学生向着目标行进。教师要引导在学生明晰教学目标时;引导在教学环节转换时;引导在学习方法运用时;更要引导在知识能力系统建构时。调控就是调节控制。一是要不断调控课堂教学氛围;二要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纪律和秩序;三要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与进度;四要注重调控学生的习惯与思维。激励,简而言之就是激发和鼓励,要实施好激励,要以奖为主,以惩为辅,多使用正面激励;要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要抓住最佳激励时机,掌握适时激励艺术和技巧;要讲究激励的针对性,实行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要将激励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始终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专注力。指导就是指示与教导,这是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课堂教学中教师集体指导所用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既要有个别指导更要有集体指导。要指导在学生思而不解、启而不发之处;要指导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教师的指导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摘要: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落实。

地位和作用 篇10

关于精神生产的含义, 有的观点认为, 精神生产就是意识的生产, 即“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但是, 严格来说“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的概念还是有所差别的。意识生产包括人类全部意识的生产, 涵盖面远远大于精神生产的范围。意识生产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其一, 意识的初级形式, 即初级意识的生产。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的感受、观点、心理、情感等等, 具有不规律、不系统、自发性等特点。其二, 意识的高级形式, 即哲学、道德、宗教、科学和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这种高级形式的意识生产 (精神生产) , 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从物质生产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因此“从这时候起, 意识才摆脱世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笔者认为, 精神生产属于后者, 即意识高级形式的生产。

精神生产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 其生产主体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因此, 精神生产不同程度的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但是“人们是自己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在受生产力制约的同时又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所以,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精神生产的科学含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 劳动者创造先进的精神产品的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

2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简述

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产是个有机整体, 包括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三个要素。这三种生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从而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

首先, 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 人的自身生产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前提。“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在自身的生产发展中既要向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提出目的和需求, 又是这两项生产的现实生产者, 这就要求在社会生产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

其次, 物质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基础,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类通过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才得以实现自身生存和繁衍, 然后才能进行其它生产活动。所以说, 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 就没有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同样, “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物质生产为精神生产提供所需的物质基础, 决定精神生产的性质, 并制约着精神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最后, 精神生产为人的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人的自身生产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物质资料, 也有精神生活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精神生活资料必须依靠精神生产来满足。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的同时, 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 精神生产也得到发展。同样, 精神生产也是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 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精神生产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从而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党中央根据社会发展变化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科学发展观又很好的指出了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精神生产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理论创新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要在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精神生产的发展, 在马克主义的正确引导下, 让其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更多的精神动力。

3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方式之一, 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 随着社会分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物质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改造自然界。然而, 要想顺利对其改造, 首要任务就是认识自然界。人类作为物质生产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和主体, 必然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正确, 物质生产的作用就越大。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总结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 最主要的精神产品就是科学技术。人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人的本质又是其社会属性, 是“现实的人”, 在物质生产过程必然存在社会关系。为了协调社会关系, 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道德等精神产品, 以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没有精神生产创造的精神产品, 物质生产就不能前进。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推动作用,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物质生产格局。物质生产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其决定因素是发展科学技术。精神生产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成为了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 以此为物质生产发展提供精神支持。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除科学技术之外, 理论、政策、指导思想都是精神生产的产品, 对物质生产起着促进作用同时, 也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上,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4精神生产对人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马克思认为,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 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 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这表明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的、静止的, 而是全面的、发展变化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自己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人的自身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 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社会的发展, 文明的进步, 归根到底表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需要是精神生产的动力。人的需要使人成为一种目的性的存在物。人的需要就是人感受到自身内在的物质或精神上的缺乏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 而对外界事物摄取欲望和要求。精神生产来源于人的精神需要, 精神生活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的精神生产需要不仅是对精神产品的消费需要, 也包括创造精神产品的需要。精神生产是一种自觉地创造性活动, 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人离开了精神需求和生产就谈不上全面。人有了精神生产才可以“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 并且把它作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它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精神生产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 是提高人们精神生活,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活动;是在人类精神生产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矛盾。精神生产的目的就是创造精神财富, 用于社会进步和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 我们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 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人的发展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1

关键词实验操作;激发兴趣;学习效果;培养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可分为:基本实验操作、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和制备的实验,说明基本概念和理论实质的实验,科学探究实验等。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探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化学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充满好奇和遐想,对知识充满渴望,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年龄的特征,学习兴趣和动力易发生转移,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凡是对化学有兴趣者,学习成绩就优良。提高学习兴趣,除正面教育外,直观有趣的化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巩固和延续学习兴趣。如在“社会生活与化学”介绍了各种新材料的特殊用途后,同学们就感到了化学的神奇。又如石蕊和酚酞遇到酸碱呈现不同颜色,学生感到学习化学很有意思。

二、化学实验可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实质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可再次验证理论。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有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在初中教材中物理性质一类的验证性实验,可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达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的飞跃。实践证明,性质各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离开了化学实验,仅凭老师的口头描述,难以使学生形成牢固的概念。如第八章“酸碱盐”这部分内容多、难度大,老师只凭口头讲解总结出几点性质,同学们会半信半疑。如亲自做实验,而后阐述实验过程,总结物质性质,学生就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并会自己总结它们间的关系。

三、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积极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如学生观察一个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就要观察反应物、反应现象、生成物的特征及反应物减少过程等。通过对实验细心正确的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出4点:(1)白色铁钉与蓝色溶液反应:(2)有红色固体物质覆盖在铁钉表面;(3)铁逐渐溶解;(4)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写出化学方程式。

四、化学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师进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观察、领会、模仿。但如果只让学生看实验、听讲实验、模仿还远远不够,不符合物质的认识规律,要提高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初中化学学生实验有19个,学生亲自做实验,不仅掌握化学器皿的使用、药品的使用,还会制备多种物质,如制备H2,O2,CO2等,也会配制一定质量的溶液。对难度大的实验,让学生反复操作,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强化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既是初三化学学习内容,又是科学家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所在。科学探究在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上,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获得过程和实践过程,极大的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材通过对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变黑及人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12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 各民族不论人数的多寡, 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 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民族群体共有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传统, 也代代影响这个民族群体, 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 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 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 而且资源丰富, 呈现出一种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从一个民族群体的发展中可以看到, 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历经许多世纪而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 有的民族后代甚至迁徙到新的地方, 虽与其它民族杂处群居, 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保存下来。

以贵州省为例, 经过千百年的多次迁徙和演化, 目前有17个少数民族的1400万人世居在这片土地上, 各个民族又在其中形成若干个分支。由于地处偏远, 山水相隔, 与外界及相互间交往较少, 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活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 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以及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 加上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 丰富多彩, 以及特有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 它的最主要价值是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 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 也理所当然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因素, 都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因族制宜, 讲求实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统一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 它既具有历史性, 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时代性, 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 同时它又在深层次上普遍影响着民族成员, 具有大众性, 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实践, 同样需要文化的创新, 需要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同步。民族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大众性, 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创新重构, 但作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遗产, 则需要保护、传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必须坚持传承、保护、弘扬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历史表明, 一个民族, 只有开放才有希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各民族都要注重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不断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综上所述, 我认为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就必须注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 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 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 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 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 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 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 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 又相互吸纳和融合, 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的支持。各民族文化对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 形成一个奋发向上, 安宁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 实现社会协调发展, 保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 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又都保留着独立的个性, 同时又相互交融, 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交流, 增强了各民族的的团结,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统一的国家, 团结就是力量, 团就是生命, 团结就是胜利。

历史至今, 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 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 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和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 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 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些作用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发展繁荣, 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 更能凝聚民族精神, 提升民族素质, 铸就时代风尚, 打造国家“软实力”。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 我们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当然包括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否则谈不上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社会发展也要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使之更好地与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制订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 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

浅谈武夷山民俗文化

——枫坡村拔烛桥

符仙玉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文化站福建武夷山354300)

拔烛桥源于武夷山枫坡村, 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一百多年来, 它以其宏大的表演阵容、丰富的形体动作、深刻的思想内涵, 成为农村民俗活动这个百花草园的一朵奇葩, 深为村民所喜爱。2007年公布为武夷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枫坡村古属黄亭驿, 为“四省通衢”商阜的要冲。当年陆游任冲佑观主持, 夜宿黄亭, 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亭夜雨》“未到名山梦已新, 千峰拔地玉嶙峋。黄亭一夜风吹雨, 似为游人洗俗尘。”相传, 受往来商贾的影响, 枫坡村村民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不思耕作, 以至田园荒芜。村旁火焰山上的妖火也趁机作祟, 烧毁庄稼、山林, 噬虐乡里。当地极有威望的邱振焰见家乡赌博成风, 心里很是着急。据枫坡清·咸丰八年《邱氏宗谱》记载:“除夕夜, 奶娘庙的菩萨托梦乡人邱振焰, 曰:欲除灾难, 惟用火攻, 以烛桥百架、花灯百盏, 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法事三日。次日, 邱振焰, 召集乡人制百架烛桥, 百盏花灯, 与妖火斗法三日后。其烛桥、花灯、赌具, 付之一炬。瘴气、妖火散去。”从以上记载推断枫坡村拔烛桥起源应不晚于清咸年间。

从那时起, 拔烛桥在枫坡村兴起, 一百多年沿续至今。

为告诫村民切莫忘记教训, 邱振焰等乡贤将拔烛桥作为禁赌的一项有效措施, 规定:以后每年春节聚会, 商讨拔烛桥活动事宜, 凡盖房、添丁者都要制作花灯挂于门前, 以图吉利。每年拔烛桥活动由各族轮流组织, 以徐姓四年、邱姓三年、李姓二年、王姓一年, 其它姓氏与房东十年一轮值。从此, 瘴气、妖火驱走了, 赌博恶习刹住了, 乡村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拔烛桥, 是由多个烛桥架通过插梢连接而成, 长短任意, 越长越好, 每个架子上安有二个竹筒, 内塞棉花, 可灌燃油点燃, 底座上装有把手可抓可舞。接起来的架子拉直后很象乡间跨越溪涧的木桥, “拔烛桥”由此得名。主要器具有:高照灯、烛擎灯、天鹅灯、蜈蚣灯、斧头灯、关公灯、八角锤灯、龙头棍灯、添丁灯等。主要套路有:

1. 出海:走在最前者高举龙头, 主导着舞烛桥队伍。

2. 翻鳞:烛桥高低起伏, 曲线翻转, 寓意烛桥与邪魔搏斗。

3. 盘龙:舞龙头者高举龙头, 向远处眺望。烛桥把龙头围绕在中间, 寓意了团结就是力量。

4. 游龙:

烛桥队伍形成“S”形, 似从水上游来的火龙, 烛管理人才, 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事业, 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典要全力保护, 要扶持到位, 要加大投入, 给足政策支持, 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民族文化, 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对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要加强指导, 提供服务, 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要灵活, 形式要多样, 做到因地制宜, 富有特色。人才的培养可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与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文化人才, 需进行跟踪培养宣传推介, 促进他们的成材和发展。

要注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要保护其原形态。民族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 与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特色的坚持有着重要关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注重调研、总结, 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 通过广泛传播, 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桥两头互相拉扯, 呐喊, 寓意把邪魔拉出村外。

5. 扯龙:烛桥两边相互对拔, 胜者也须让对方拔回去, 寓意相互礼让。

6. 抢珠:烛桥尾部随着龙头的摆动, 告诉乡人火龙终于战胜了妖魔, 将把好运带给村民。

7. 圆场:烛桥围成螺旋状, 寓意村民团团圆圆、安居乐业。

拔烛桥,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进行, 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最为壮观要数正月十五晚的表演, 那夜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 菩萨、花灯开道, 小伙子们扛着烛桥游街走巷, 每经一户人家, 主人便合家相迎, 燃放鞭炮焰火。扛烛桥的小伙子在“呼”“哈”的呐喊声中, 时而飞奔, 时而盘旋, 时而翻滚, 把烛桥舞得像一条火龙。烛桥的周围, 鞭炮齐鸣, 焰火齐放。鞭炮声、呐喊声、唢呐声、锣鼓声汇成的交响曲响彻广漠的田野。活动从晚上七点开始, 直到凌晨二、三点结束。

拔烛桥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引了各界新闻媒体的关注, 世界举重冠军陈晓敏、危启声, 羽毛球冠军关宇红都十分喜爱拔烛桥运动, 参加了拔烛桥表演, 近年来, 通过艺术加工搬上将拔烛桥舞台, 赴福州、广州、北京以及遗产节上演出, 并在央视五套《奥运城市行》栏目中播出, 拔烛桥走出了乡村, 走向了全国。

拔烛桥激发了爱乡之情。在枫坡村, 不管离家是近是远, 不论是工是农, 是官是贾, 拔烛桥的那天都将回到家里, 手巧者制作器具, 雕龙画凤;笨拙者整理场地, 洗洗刷刷, 融入拔烛桥的队伍中, 以参加拔烛桥为荣, 以是枫坡人为荣。

拔烛桥丰富了乡村生活。拔烛桥属村民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 活动时全村出动, 壮年拔烛桥, 儿童举花灯, 老人打锣鼓。留守家里的妇女、老人们备香、纸、鞭炮, 迎接拔烛桥队伍的到来。整个春节欢乐祥和, 热热闹闹。

拔烛桥构建了和谐文化。枫坡村有邱、徐、王、李四姓, 平常虽偶有龃龉, 但总能从“扯龙”中得到启迪, 拔烛桥成为连接各族间的纽带和桥梁, 几十年来无赌博、无斗殴、无争讼, 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今天的拔烛桥早已摒弃了当年除妖降魔、消灾降福的功能, 成为人们对村闾息讼纷争、和睦邻里的追求, 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

族文化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依法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各级领导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化, 纳入财政预算,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社家园,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抓住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机遇, 铸造少数民族文化新的辉煌。

上一篇:慢性出血下一篇:前交叉韧带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