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07-18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共10篇)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

第五章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唯物史观要研究人,研究人是如何创造历史的。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哲学研究人的的问题的重要方面。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正确理解人的本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的,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创造历史活动。

第一节 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的历史演变:在西方哲学上,古希腊哲学家在探讨自然的奥秘时就对人给予了关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也对人的问题给予了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确立起自己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既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又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有多方面的含义,即它不是关于人性的全面规定,强调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人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价值观就是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都对人的价值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的价值观,以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前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人是作为个体、集体和类而存在的。人的价值也可以分为个人价值、集体价值的人类价值。后二者相对于个人来说可以统称为集体价值,因此人的价值就是个人价值的集体价值。个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个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在社会看来,个人价值在于他对社会所作的出的贡献。集体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集体对作为主体的人或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来看,某个社会集体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整体的存在和发展所具做出的贡献。总之,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集体价值,其根本之点都在于贡献,即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社会集体对人类和每个个体的发展的贡献。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二者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且二者又是相互包含的、相互渗透的。任何人的价值都是具体的,不存抽象的人的价值。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确立共产主义的人生价值目标,要明确人生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要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建设”与人的价值的关系。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2

摘要: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四种教育环境影响下才能促成其的全面成长。然而,社会实践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如何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实践民办高职学生成长

Abstract: the growth of the students must experience family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ducation and selfeducation, in four to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all-round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position and roleplay a decisive role in social practice in the growing process of students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regarding this, and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social practice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Students' growth

【中国分类号】G718.5

社会实践作为校外课堂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也常常教导学生要认识社会、了解世事、身体力行,更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的名言流传于世。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知行合一这样的教育思想理念。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的内涵

所谓社会实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人类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则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为社会服务,直接感受社会生活,进行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活动。”[1]

二、社会实践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人是什么,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离开了人所依存的生产实践及其社会关系是无法理解的。因此,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途径。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应该为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而作准备。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化阶段,职业人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所要具备的相应的职业心理和职业思维,而这些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锻炼出来的,而社会实践就是重要的途径。

2、专业学习的技能性决定了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所要培养的学生就是具有技能性和专业性强的毕业生。而技能型人才除了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专业操作能力,是把创造性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用生动的物质过程显现出创造性思想的一种转化能力,它包括设计能力、实验及操作技能等。”[2]如果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仅仅停留于书本和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没有在所学专业的情境下,进行“实战演习”,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深刻、感官的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体现个体对所学专业的应付能力和运用能力。

3、社会对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不仅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要求业精,对其他能力也非常关注。这种综合能力是多方面的,表现在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校园课堂学习中,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多少,因此对这些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下,如何以职业者的身份与人交往,如何在工作中自我學习并有创新,在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时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都会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三、如何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由学校、社会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工程,不仅是学校的教育考核范畴,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其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有必要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因此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作为学生的寒暑假作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学校将此融入日常教学,与社会应该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有校外实训工厂,以及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除此之外,职业规划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都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创造实践机会,满足其成长的需要。此外,学校和社会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从师资力量的配备到实践基地的建设,都要投入相应的经费。

2、激发学生自我实践意识

国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前面已经说过了,学校和社会要积极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那么剩下的就要依靠学生们的行动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长要靠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使得自己在实践中有所明显的提高。因此,可以从两方面来激发学生的自我实践意识。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环境和压力,对自己和社会有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明确职业目标,尽快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当然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比如担任班干部、举办技能大赛等。

总之,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赖于社会、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社会和学校尽量多的提供实践机会,而学生能够积极的配合进行社会实践,才能发挥出社会实践的最大效应,而学生也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樊 娟.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

【2】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16.

诚信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篇3

关键词:诚信;诚信教育;精神文明;医患关系

2005年,国务院研究机构称“医疗体制改革不成功”的声音,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上积累多年的困惑、不满、顾虑、愤怒,要求医疗体制进一步变革的声音在短时间内同时迸发。然而对处于改革浪潮中的主体——医院来讲,又该怎么办?如何用“以人为本”理念的来思考,怎样做好改革与医院的精神文明和诚信建设这篇文章,让社会、患者、医院这三者之间能更好地协调起来,改善日益尖锐的医患矛盾是我们医院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重点所在。

1社会诚信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1.1诚信的法则“诚信”二字,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游戏规则。关于对诚信的理解,我们知道,有过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诚信。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分属于不同层次,“诚”指的不是“诚实”,而是“尽心”或“尽己”。“信”则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思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对他人许下的诺言应当履行,但这个“信”只限于特定的人即朋友。将传统狭隘的朋友之信扩大为适合非熟人社会的普遍之信。即把诚信理解为是对维系社会、市场和各种交易的法律、法规、契约、准则的尊重和信守,使之适用于所有公民所有市场主体。这种诚信又叫规则诚信。我们现在讲的“诚实守信”所要求的就是规则诚信。从“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来看,这不仅是对规则的信守,还要求有类似于善良人们之间的友谊这样的关系;互帮互助,依赖的是社会成员的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当今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把“诚信”作为对企业和个人的基本要求,从伦理上加以引导,从法律上加以规范。

1.2诚信缺失所带来的问题近几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人忘记了自己的道德良心所在。这些事例同样在我们卫生系统中也有发生,例如有报道称:某省一家负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责任的医院,一些应有起码人道主义的医院院长、医生,竟然会将一个暂时无法支付医疗费的危重病人扔到荒郊野外,导致病人的死亡。无情的事实是,在中国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一直处于逐步滑落的过程中,近20多年来,更是道德滑落的加速期,整个社会处于“理想真空”的状态中,除了金钱,一些人似乎再没有别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还把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崇尚传统美德,那么,现在的情况则是遵守社会公德者就会被看成另类。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助长了更加恶劣的社会风气。就社会道德的滑落而去责备具体的“自然人”或“社会人”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公平的,不可取的。虽然任何个人都有其人性的弱点,但毕竟一个人只能承担自己的道德缺失,何况一个具体的普通人的道德缺失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但全体缺失呢?

2诚信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2.1医患间信任感在诚信中的地位倡导和谐社会讲究的是诚实守信,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的是相互信任,也是医院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其中,诚信的理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然而,我们看到,由于诚信的缺失导致医患的矛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患者到医院看病害怕是否被宰,对检查和治疗抱有不信任的心态;而医务人员也总感到病人是否是存心在挑剔。大家都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人的素质没有提高,但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和信任的基础。同时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遇到了诚信的挑战,因此,以“诚心”换“诚信”是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一点,也可看出医患间的信任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2.2道德理念在诚信教育中的意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提出了“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讲道德”的和谐社会。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是中国文化中底线伦理道德的普遍崩溃。所以,重塑道德规范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当务之急。我们不希望人人都是理想的道德的雷锋,只要求履行底线道德的人是“基本的人”,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到。当底线道德被破坏后,会引起人人自危,所以要依法加以强制实现。让每个组织、每个人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基本道德是“责任”道德,对自己基本道德关注的是基本合格的个体,在和谐社会是主体,要有所得、有所失。积极行善事对他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需要有社会的激励。理想道德是高山仰止,个人或组织放弃己方利益去捍卫别人应该提倡,但现在不应过分要求。因此,要建设诚信社会,必须要从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做起。

3诚信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

3.1医院中建设精神文明重要性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诚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应是孤立的,而是创建一流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就精神文明来谈精神文明,而是要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使之成为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院发展的有力措施来做。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现阶段,就是要把解决社会和人民群众、医务人员最关心、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诸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素质和道德理想、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诚实守信的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任务。

3.2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科学发展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处理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2]。就我们医院来说,需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和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与医院其他工作的关系。当前,卫生和医院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要认真做好医院职工思想、精神层面的引领工作,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卫生改革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倡导敬业爱岗精神、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精神、医术求精、廉洁奉公精神;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崇尚医学科学、乐于奉献、追求卓越。构筑医院的诚信体系,使之成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支柱。

4以诚信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诚信,对个人来说历来是做人的根本,个人品质的标准和个人道德的底线。对社会来说是社会安定并形成凝聚力的根基,也是社会风尚和进步的依托。现代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绝对不能把利益的追求和诚信对立起来,医院更是如此。

4.1诚信是医院工作的根基医院的诚信是质量的根基,表现在质量,结果在质量。诚信、质量、信誉、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当今,诚信服务已成为医疗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以病人为中心,打造病人满意的“诚信”医院品牌是医院发展并要夯实的根基。要坚持长期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才能保证道德诚信成为医院的行风院风。要使人们从其言行的后果中感到讲求信用,遵循道德规则所带来的快乐和违背道德规则所带来的痛苦。

4.2加强有效管理打造诚信服务体系改善医患关系要坚持有效管理,医院的道德诚信如何,责任在管理人员,特别是主要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素质。医院主要管理者要将诚信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将以德

治院和以法治院相结合。正如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在谈到蒙牛的发展壮大原因时说:“只有诚心,才能换来诚信。诚信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大诚信‟其实就是„大智慧‟[3]。”要创建和谐社会,一是政府要着力塑造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大力营造诚实守信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环境,树立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要着重从制度建设着手,用制度和措施来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保障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转;二是医院要强化个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诚实守信的原则来处理好自己的每一项医疗活动,处理好医院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市民要做到个人行为的诚实守信,这不仅事关个人声誉,也给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利益。而且,如果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做到诚实守信,则有助于营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才能加速社会发展,才能建立和谐社会中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才能更快地促进医疗体制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4

单位:定西市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

姓名:刘银鹏

电话:

***

浅谈“诗教”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西市临洮县第二实验小学 刘银鹏 ***

【摘 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教”就是用诗歌来教——教育或教化。诗教的目的就是提高民众的伦理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这上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但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传承数千年的诗教的关心相对减少,我们急切呼唤“诗教”的回归。它是语文教学中能充分体现情感、审美、价值观及创造性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形式,且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诗教 素质教育 地位 作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从上古无名诗人到屈原,到三曹、李、杜、苏、辛,到现代的郭沫若、徐志摩,中国的诗人多如恒河沙数;从诗经到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歌,中国的诗篇灿若河汉之星。一个国家出现如此众多的优秀的诗人诗篇,不是偶然的,它源于中华民族对诗的爱好,对诗的重视。数年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提上教育工作日程,国家教育当局并为素质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孔子是把诗教当作素质教育来对待的第一人。《礼记〃经解第二十六》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由此可见:“诗教”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什么是“诗教”。

“诗教”的概念,由来已久,大约在孔子之后不久就已形成。对于诗教,前人有不少论述。我认为,所谓诗教,简单地说,就是用诗来教——教育或教化,对个体而言,是用诗进行教育,浸润、培育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使之到达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对群体而言,是用诗教化民众,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完善。正如《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且进一步认为:学好了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诗”在孔子那里,大概专指《诗经》,后来范围扩大,泛指诗歌。“诗教”的概念应该随“诗”的概念的变化而变化。用来“教育”或“教化”的“诗”从单一的《诗经》扩大为泛指一切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二、诗教的功能。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首先,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社会。其次,“志”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孔子是诗教的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特别强调诗与道德的联系。他在和学生们讨论《诗经》的某些 篇章时,自觉地把艺术作品道德伦理化。他还进一步把“诗三百”归结为“思无邪”,将《诗经》所有作品说成都符合他所宣扬的“仁”“礼”等的要求。《诗经》在儒家的心目中,成了伦理道德修养的教科书,这与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密不可分。

《毛诗序》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教”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且诗教对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美好心灵,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朱光潜先生曾说:“诗人的本领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于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

三、“诗教”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诗教”的衰落。

从明朝开始,历经清朝,直到现代,虽然中国仍然是诗歌大国,仍然出现了不少的优秀的诗人诗篇,但从整体来看,人们对诗歌的热情有所减退,诗教呈衰落的趋势。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与重视言志抒情的诗歌的精神格格不入,简直是背道而驰。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抹杀人的个性,限制人的思想,更使诗教难以进行。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几经沧桑,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教育的框架内,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更受重视,而包括诗教在内的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备受冷落,其生存空间 受到很大的挤压,越来越小。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可以下五洋捉鳖。这种情况下,人们关心的大多是信息化、地球村、股市、选美、经济刺激、朝核危机......相应的,对传承数千年的人文精神的关心相对减少。其表现之一,就是诗教的更加衰微。

2、素质教育呼唤“诗教”的回归。

上文已经谈及,重视功利而忽视情操,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导致诗教的更加衰微。反过来,诗教衰微,则会使人们更加忽视内在的修养,造成人格的普遍降低,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的素质,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二期课改”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急切呼唤“诗教”的回归,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四、“诗教”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诗教能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精神境界。“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对诗歌所下的既富理性又有诗意的判断,揭示了诗歌的精神实质。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或明朗,或蕴藉,或凝重,或激越,荡气回肠,感染了多少读者!优秀的诗歌往往是对时代精神的高度提炼,也凝聚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2.诗教能从深的层次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诗歌,或以隽永深邃的意象启人遐思,或以精湛锋利的评议揭示事理,蕴含着追逼苍穹、抵达内心的思辨力。杜甫的“三吏”“三别”,对社会进行了犀利的批判。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四句,思接今古,神游八极,意境悠长深远,透露出冰人骨髓的孤独感。即使是短小的山水诗,也常因其将山水的静貌动势、奇观异象与所言之理融成一体,故能渗透出开启心扉和激励创新的绵远之力,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青少年经常阅读这些诗歌,无疑是在享受智慧的沐浴。

3.诗教能涵养青少年远赴人生之旅的激情。

诗歌在本质上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抒情艺术,灵动的语言常能折射出深具穿透力的激情,不可抗拒地照亮读者的心灵,使他们积极思考,开拓进取。

学生学习诗歌,很多是在语文课上来学。想从诗歌里学主题思想,学逻辑分析,固非不可,但不能抓小弃大,丢掉了诗中更重要的东西。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要注重感悟。从屈原的《天问》中,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问难的精神。从“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味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海上明月共潮生”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我们读诗,当可弥补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促进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4、“诗教”能提高青少年的人格修养和审美能力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国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沦海”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千古兴亡多少事,炎凉世态几多情,无不在诗歌中得到极尽其秒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听到诗人们的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学生在走进这一饱含人文素养,积淀传统文化和浓缩审美情趣的阅读文本时,体会到的不仅是愉悦,更是心灵的涤荡、情感的升华……诗教在彰显人文精神、重塑学生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教”也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撒播到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托尔斯泰说艺术的功用在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现代的教育偏重前者,使学生功利化,渐渐地缺少情感、缺少创造、缺少想象力,而进行诗教,能够极大程度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损。

总之,“诗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教学中能充分体现情感、审美、价值观及创造性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形式,且与实施 7 素质教育密切相关。重视素质教育下的诗教,让学生在“诗”的蓝天下,快乐、自由地翱翔吧!

【参考文献】 袁第锐 《论“温柔敦厚”》

○○2 朱孔彬

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5

点击数: 822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企业文化的价值观

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包括如下内容:

1、所有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是股东、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和顾客都得到利益。

2、应该同样重视个人的成果和集体成果。两者应该均衡重视,不能为了一种成果而牺牲另一种成果。

3、再好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如果不能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合作,也难以实现。只有通过充分的互相协商和协调,目标才能实现。

4、经营管理人员共有的三种价值观,即严守交货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妥协的。如果不能实现这三项,而需要决定其优先顺序的话,第一是严守交货期,第二是保证质量,第三是降低成本。令人放心的交货期和可靠的质量是现在新的非价格竞争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增大。

5、顾客的意见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总比不正确的多得多。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地对待顾客,顾客对企业来说是生命线。

6、诚实是最重要的人的价值之一。诚实是使每个人和公司联系的纽带。

二、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二条,“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五条,“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显然,企业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模式:

1、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领导班子是创造企业文化的源头。

企业新建或初建一个企业,公司一位或数位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领导班子制订并努力实施一种创意、经营思想、发展目标、经营策略、管理战略等。

2、企业经营行为。

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制订的经营思想等各项经营业务认真实施;企业员工运用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等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3、企业经营成果

企业通过运用各种措施、手段,使企业经营取得成功,这些成就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

企业在相当一段时期的经营实践中产生了企业文化,它包含了企业创意思想、经营策略;同时也反映员工在实施经营策略中经验体会等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上述三种模式都是通过人(职工)来完成的,企业文化就其本质说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通过实践并有实效的管理思想。作为职工利益代表和维护者的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企业文化建设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的体现。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仅具有管理中的软约束作用,更具有引导和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以员工为载体而存在的,来自不同环境中的员工之间存在利益和文化理念上的认知差距,因此,化解文化差异,统一的认知理念,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最终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就显得必要且迫切。

让所有员工(无论是领导者、管理者抑或是普通员工)认同所在企业,不仅是身体的依附,而更应是文化上的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解决的办法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比如可以通过思想建设来提高员工的觉悟,把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之下,让其认识到“大河无水小河干”,即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员工利益最大化的保证。员工无形中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结果自然就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即员工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2、职工是企业构成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个企业,将一定数量的劳动者聚集在一定的工作场所中,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目标而工作,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目标必须让企业员工所了解。同时为了使企业保持正常的工作秩序,企业内部必然会制定一系列员工行为、观念的规范和判断这些行为和观念的标准。由此形成在企业内部由员工共享的符合企业经营和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无论它们是经过提炼与概括的,还是松散地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可以说:有企业,有职工,就应该有企业文化。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

工会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最重要工作方针之一。因此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占据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贯彻落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工会教育的职能作用。必须体现全局的、先进的、符合企业发展的、普遍的而科学的职业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不断深化实际的、有成效的、积极的教育体系,促进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闪光点。工会的教育职能不仅在职工科学文化的再教育上要发挥其主动性,更要在两个文明的整体协调上发挥它的能动性,要制订符合自己企业文化,推动企业进步的教育结构,提高职工在建设道路上的一致性,保持职工在新兴领域里的先进性,融洽职工在生产中的互助关系,创造出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互学、互励的氛围。追求卓越、追求高尚,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大大地推动一个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此必将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作用于物质文化的更加丰富。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工会自身发展的要求。

《中国工会章程》总则中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因此,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会工作运行机制,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工会组织在生产经营、改革管理及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成为企业工会自身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工会自身组织和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使工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更好地使工会工作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

根据广东一家以企业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未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门部门的企业中,17%的企业把这一职能放在了党委或工会部门。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

魏家福总裁提出了中远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最大化:一是经营利润最大化;二是股东回报最大化;三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他在一篇论述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文章,题目叫《无形胜有形》中讲到,过去,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大小,主要指的就是两个部分。一是包括船舶、汽车、房地产、土地等实物的实物资产;二是包括现金、应收帐款、债务等在内的金融资产。而实际上,在真正的市场条件下衡量企业价值的要素,除了上面所讲的两大部分外,还包括其他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组织;二是建设内部满意员工队伍;三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外部满意客户群。只有通过同时充分发挥这三者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如何“建设内部满意员工队伍”?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和权益维护者的工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工会通过“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内部职工群众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具有定向、支柱、感化和暗示作用,企业在竞争中是否成功,在于全体员工能否分辨、接受和执行组织的价值观。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具有一支好的员工队伍,具有一个功能健全并且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工会,必然能为企业的文化建设作用重要贡献,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

(二)工会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

“工会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根据企业文化定义,所有这些职工活动,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工会法》第三十一条间接说明了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风貌、集体作风和性格等的集中反映,从一定程度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职工思想的综合反映,职工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真正缔造者,因此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也就必然成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比如中远企业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华铜海”精神就是中国远洋船员爱国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拼搏精神等中远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

(三)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1、工会作为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党的领导下,工会组织教育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当主力军和重要支柱,同时通过举办各种企业文化活动,有力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2、企业文化就其本质说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通过实践并有实效的管理思想。其基本内涵的重要一个方面就是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用目标凝聚员工,统一员工的行动。企业目标的完成完全依赖于员工和员工行动,也就是说,员工(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不是看表面的形式,不是看是企业是否采用了知名企业的做法或者知名咨询公司的系统,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就是一种向心力,只要企业有了凝聚力、向心力,就说明企业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层次。工会在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向心力过程中的作用也决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6

[作者]  叶肃方

[内容]

作为教师,站在讲台,面对学生授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教师站上讲台“讲课”究竟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其实为时已是很久了。八十年代,语文界一直倡导“少而精”,反对“注入式”。“少而精”是讲透重点难点;而“注入式”绝非是人们所说的“灌”,绝不是不分轻重的输入。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明确地指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具体情况就是教学对象――我们的学生。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在教学中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课,讲好课才能体现我们在教学中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而是在于“讲什么”和“怎么样讲”。叶圣陶先生说,“尝谓教师教授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这句话的意思即是老师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方法能自学,能自解,能自通。要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学,老师的“讲”是前提,“讲”就是要讲透该讲的重点难点,“讲”就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讲课的针对性强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应有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又说: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教学中的“讲”的任务就是给学生点明”、“指出”、“提示”,许多不明白处还须“讲解”。对于教学中如何“讲”的问题,叶老不仅提出了原则和方法,而且肯定了“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象是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学习,要向书本求教,更重要的是要向教师求教。在校长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会有许多疑难问题急需解决,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讲”的重要职责。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备课、讲课,只是片面地“少讲”,或者主观地“多讲”都不会达到“最终是不讲”的目的,学生学而无所得,老师的“讲”还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现在的教学对象是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应该如何通过“讲”使学生能学有所得,能做到“最终不讲”而使他们的读写能力有所提高呢?谨以刘白羽的《巴黎公社的呼啸》一文为例,试言明之。

《巴黎公社的呼啸》是一篇抒情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和掌握作者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安排材料、抒发感情的。首先,教师明确点出,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与此同时,根据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思考题。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通过什么方法来抒发感情的?学生阅读后,回答了第一问,知道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歌颂巴黎公社的伟大国际意义及深远意义之情。但是,对第二问却回答不出,因为课文的注释、练习中均无提示。于是,教师指点学生朗读文章开头一段文字:“当我沿着塞纳河行走时,当我从香舍丽榭大街遥望凯旋门时,当我穿过蒙玛尔特高地时,当我看着郁金香和玫瑰时,我的心灵深处都凝聚着一种似乎遥远而又贴近,似乎朦胧而又清晰的声音,这里是巴黎、巴黎!这是何等辉煌的名字啊!它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庄严的,它,不但是豪华的而且肃穆的。巴黎和我在精神上的联系实在太多了,但最紧密的联系是,是一百一十年前,从巴黎狂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7

工作分析是通过系统全面的情报收集手段,提供相关工作的全面信息,以便组织进行改善管理效率。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其分析质量对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工作分析(Job Analysis)又称职位分析、岗位分析或职务分析。

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工作分析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所必须依据的文件。工作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下六个重要的问题: ①员工完成什么样的体力和脑力活动? ②工作将在什么时候完成? ③工作将在哪里完成? ④员工如何完成此项工作? ⑤为什么完成此项工作? ⑥完成工作需要哪些条件? 这六个问题是在实际任何一项工作中无法回避的。

事实上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进行工作分析,三种情形下才需要进行工作分析: 第一、当新组织建立,工作分析首次被正式引进时;第二、当新的工作产生时;第三、当工作由于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或新系统的产生而发生重要变化时。在我所管理的运输服务单位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在工作性质发生变化时,最需要进行工作分析,在准备工作说明、工作规范时也需要用到工作分析中的有关信息。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总结工作分析的作用如下:

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工作岗位能否找到合适的人选,一项工作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完成,都需要获得充分足够的信息为前提。2)工作分析为人员的招聘录用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在实际管理中,最忌讳的就是员工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把具备A才干的员工错放到B岗位上,如此不仅员工干的不愉快,单位业绩也受到影响,双方都不高兴。但是通过工作分析,科学的数据计算,有了明确的标准,自然能对症下药,为每一个岗位找到合适的员工,同时为每一位员工找到能展示自己才华的岗位,互利双赢!3)工作分析为人员的培训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员工往哪个方向发展,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应该由事实说了算。你精于财务,我去让你去学习公关,这就明显不是一个合格管理者所为。4)工作分析为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帮助;5)工作分析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了基础;工资高低,看你工作的含金量高低,含金量高低,工作分析说了算。

2、工作分析为组织职能的实现奠定基础 1)通过工作分析,有助于员工本人反省和审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行为,以帮助员工自觉主动地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圆满实现职位对于组织的贡献; 2)在工作分析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了解组织经营的各个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从而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上升到战略地位; 3)借助于工作分析,组织的最高经营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目前所做的工作,可以发现职位之间的职责交叉和职责空缺现象,并通过职位及时调整,提高组织的协同效应。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8

建设金融文化、宣传金融文化、发展金融文化、推进金融文化、创新金融文化和提高金融文化,有利于增强金融行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外引力和持久力。金融文化的精髓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注重在更高的层次挖掘和启发人的潜能及才华。在这样的金融行业中,每一个员工都能深刻感受到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一种文化氛围的存在,在思想上归属于金融行业,在行动上实现金融工作目标任务而尽心尽力,通力合作,在行为规范上始终秉承金融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建设社会主义金融文化,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管理和促进思想政治的科学化,体现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都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要进一步明确工会在金融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共同任务和目标,它关系到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行业作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组织队伍建设和建设等。所以应该由金融行业党政组织负主要责任,设立金融文化专业管理部门,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定考核办法、职责和制度,做到由党委、党组领导,党政工青妇齐头并进、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工会作为金融业中的重要组织之一,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负有重要职责,承担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金融部门党政工青妇组织在实施金融文化建设中都有各自的优势、特点和责无旁贷的责任。概括起来,工会组织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具有六大优势:(1)它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是职工之家,它是最了解职工、最熟悉职工的喜怒哀乐、意愿和要求,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还可以通过卓有成效的活动把职工凝聚和组织起来。〈2〉它承担和管理着金融业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体育阵地,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可以组织多种类型、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兴趣活动,从而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使职工在各种有益、有爱、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家的温暖,家的温馨、家的和谐。〈3〉它联系着一大批先进人物和积极分子队伍,通过宣传他(她)们的先进事迹、弘扬模范精神,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精神。〈4〉它履行着金融业的民主管理和维护职能工作,发挥着参政议政作用,可以通过职代会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民主管理,采取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竞技活动,吸引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民主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5〉它有着组织开展群众性活动的优秀传统和义务责任,采取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创新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工作热情和发扬团队精神。〈6〉它不仅可以积极参与金融文化建设,还承担着搭建桥梁和编织纽带作用的工作任务。

二、工会组织参与金融文化建设的途径办法

长期以来,各金融机构工会组织依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行业优势,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广大员工队伍建设状况,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总结吸取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并积极主动地把自己浅层面的文化活动纳入到了金融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之中,把先进文化建设内容融入到了广大员工之中,做到了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有总结、有秩序地参与金融文化建设,在参与中全面履行了工会组织的各项社会职能,充分体现了发挥工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一〉、做为工会组织在参与金融文化建设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努力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首先要重视人的价值观,开发人力资源,是金融文化建设的精髓,其次各级工会要努力扩大民主管理的渠道,拓宽民主参政议政内容,给职工提供多层面的参与机关管理的机会和场所以及搭建伸展才华的平台。再次形成一个各尽所能、各遂其志、各展其力,做到团结一致,齐头并进,为单位发展而奋斗的工作局面。

〈二〉、做为工会组织参与金融文化建设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各级工会要协助和配合党政组织大力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业务素质。三是发挥工会组织的特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竞赛活动,挖掘员工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9

试论儒家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曾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其精华部分往往跨越历史时空界线,唤起民众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激励民众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进取.本文着重从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入手,对崇尚儒家优良传统进行了简析,对儒家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补作用进行了探讨.

作 者:李晓梅 Li Xiaomei 作者单位:沙洋师专,人文系,湖北,沙洋,448200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4(z1)分类号:B222.9关键词:儒家学说 现实生活 地位 作用

论意志在人的实践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0

电磁现象是自然界存在着的一类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领域.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观察与了解虽然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古代,但是真正对它们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却是从1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的,其代表性的成果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御医吉尔伯特(W.Gilbert,1548~ 1603)在1600年出版的《论磁》。不过,他的全部研究也还是停留在定性的阶段上.只是到了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从艺术转向科学,特别是从18世纪起,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人类才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逐渐地展开了积极的实验探索和定量的研究.电磁现象的性质和规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种研究成果的应用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日益展现出重大作用和无限活力;与此同时,在本是荒漠的知识原野上建造瑰丽的科学殿堂的过程,也凝炼和升华了人类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架起了一代又一代人们攀登新的科学之巅的金桥.

于是,电磁学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课题、整个物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是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电磁学的知识也占了很大的篇幅,而且涉及到了电磁理论的众多领域.那么,概括地说来,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电磁学的教学应该使受教育者获取哪些教益呢?

(1)电磁现象的本源——物质的电结构

人类很早就知道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公元16世纪,吉尔伯特在研究这类现象时首先根据希腊文中的“琥珀”创造了英文中的“电”(Electricity)这个名词,用来表示琥珀经过摩擦以后具有的性质,并且认为摩擦过的琥珀带有电荷.后来,人们发现有很多物质都能由于相互摩擦而带电,并且带电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只有两种,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B.Franklin,1706~1790)把它们分别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根据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所带电荷的数量.物体所带电荷的数量叫做电荷量.为了同时表明物体带的是哪种电荷,通常把正电荷的电荷量用正数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用负数表示.实验表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可以互相抵消电性.正、负电荷互相完全抵消叫做中和.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以为电荷是一种连续的流体,它的量值可以连续变化.但是,在1833年前后,人们从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电解定律中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电荷存在着最小单元.后来,斯通尼(J.S.Stoney,1826~1911)把负电荷的最小单元命名为“电子”.

从1906年开始,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用油滴实验历时11年测出了电子的电量,用e表示电子电量的绝对值,密立根测出的数值为e=1.60×10-19 C.迄今为止,各种实验证明,电子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小电荷量的可以单独存在的粒子,任何带电体和所有带电的微观粒子*的电荷量都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这表明电荷的量值只能取一系列分立的数值而不能连续变化,电荷的这一性质叫做电荷的量子性.

近代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证明,通常所见的各种物体(实物)由原子、分子所组成的,而原子则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的电量和电子的电量等值异号.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内的电子总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总数,因而宏观物体或者物体的任何一部分包含的电子总数和质子总数是相等的,所以不显电性.

质料不同的两种物体互相摩擦之后所以都会带电,是因为两物体互相摩擦时,每个物体中都有一些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并运动到另一个物体上去.所以净效果是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便显示出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显示带负电,而且两者的电荷量必然等值异号.

应该注意的是,某一质料的物体分别与其他一些质料不同的物体摩擦时,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情况是不同的,在与某些质料的物体摩擦时可以得到电子,而在与另一些质料的物体摩擦时则要失去电子不。仅仅是摩擦起电,我们所观察到的所有电现象和磁现象,都是基于物质具有上述的电结构以及其中的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说,物质的电结构是自然界电磁现象的本源.

根据物质的电结构,我们容易理解,对于一个物理系统,如果没有净电荷出人其边界,该系统的正、负电荷的电荷量的代数和将保持不变,这就是已被实验证实的电荷守恒定律.应该指出的是,代物理学研究表明,在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电荷是可以产生和消失的.例如,一个高能光子与一个重原子核作用时,该光子可以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这叫做电子对的“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在一定条件下相遇,又会同时消失而产生两个或三个光子,这叫做电子对的“湮灭’.但是,在已观察到的种过程中,正、负电子总是成对出现或成对消失,而光子又不带电,所以这种电荷的产生和消失并不改变系统中的电荷数的代数和,因而电荷守恒定律仍然保持有效.

(2)电磁过程是构成自然界各种纷繁复杂过程的基本过程之一

在早期的电学实验研究中,主要是在实验室中用摩擦起电机和莱顿瓶进行的,因而主要是对于静电现象的研究或对短暂放电现象的研究.面对人们当时对大气中雷电现象的诸多迷信,富兰克林受到莱顿瓶放电的火花的启示,于1749年4月提出了“雷电是不是云层摩擦产生的电现象”这样一个科学问题.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以著名的风筝实验引“天电”到地面,使人类认识到“上帝之火”的雷电与实验室中的电现象并无二致.1791年之后,由伽伐尼(A.Galvani,1737~1798)在1780年解剖青蛙时的偶然发现所引起的电化学效应的研究,终于导致伏打(A.Volta,1745~1827)在 1800年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产恒定电流的电源——伏打电池,使电现象的研究开始由“静电”发展到“动电”,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820年,奥斯特(H.C.Oersted,1771~1851)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它的逆效应——电磁感应定律也在1831年被法拉第发现,人类开始认识到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当法拉第在随后的一次讲座中介绍这种物理科学的成果时,在场的英国财政大臣格拉斯突然问道:“但它到底有什么用呢?”法拉第看了一眼财政大臣,认真地回答道:“啊,阁下,也许不久你就会收它的税了.”不错,电磁感应定律和电流的磁效应为制造更加有效的电源和动力机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了电磁现象的规律在技术上可以获得重要应用的崭新前景.

与此同时,电流的化学作用如电解等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由于伏打电池、温差电偶等电源可以产生恒定电流,而电流磁效应又使测量电流的强弱成为可能,于是人们有可能对电流的传导规律进行研究,这就导致欧姆(G.S.Ohm,1787~1854)在 1826年至 1827年发现了欧姆定律.与此相关的、以欧姆定律为基础的电路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了.

1866年,西门子(E.W.Stemeus,1816~1892)发明了可供实用的自激发电机;19世纪末人类实现了电能的远距离输送,电动机在生产和交通运输中广泛被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

在法拉第等人工作的基础上,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 Maxwe11,1831~1879)建立了电磁学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今天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电磁场方程组,并推论电磁作用以波的形式传播.从这一理论中得出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实际测定的传播速度相同,促使他预言光是电磁波.

麦克斯韦的理论和预言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Hertz,1857~1894)1888年的实验所证实.从此,由波波夫(A.C.ΠΟΠΟΒ,1859~1906)、马可尼(G.Marconi,1874~1937)、布劳恩(F.Braun,1850~1918)等人所开创的无线电通讯与广播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电磁过程不仅渗透到物理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研究各种物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它也是研究化学和生物学一些基元过程的基础.今天,人们已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人类自身的生活,还是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等各种纷繁复杂的过程,都不可能离开电磁过程.并且人们深信,在人类社会的未来,电磁理论的绚丽之花仍将盛开.

(3)电磁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为科学界公认的杰出成就当属库仑(C.A.Coulomb,1736~1806)于1785年设计精巧的扭秤实验,这个实验得出了两个静止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电荷量乘积成正比的科学结论.

30多年之后,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的启示下,安培(A.M.Ampere,1775~1836)做了一系列电流相互作用的出色实验;毕奥(J.B.Biot,1774~1862)和萨伐尔(F.Savart,1791~1841)进行了长直载流导线对磁极作用力的实验.他们从这些实验的分析中得到了电流元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

此后,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也许称得上是19世纪最伟大最杰出的电磁学发现,因而也使法拉第成为“科学巨人”.对于电磁现象的广泛而深人的研究使他深信,在带电体和磁体的周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紧张”状态,并用电场线和磁场线来描述它们.他认为场线是物质的,且弥漫在全部空间,是它们把相反的电荷和相反的磁极连结起来,也就是说电力和磁力不是通过空虚空间的超距作用,而是通过电场线和磁场线来传递的.就这样,法拉第形成了他特有的电场和磁场的观念.

电磁感应定律和场的观念为电磁现象的统一理论准备了条件,而其大功告成者则是英国卓越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麦克斯韦构想了一种媒质模型,研究了这种“媒质的张力和运动的某些状态的力学结果”,“并把这些结果与观察的电磁现象相比较”,以此来体现法拉第的场线思想.他所设想的媒质被称为“电磁以太”.此外,他还认为变化的磁场在其周围的空间激发涡旋电场,而变化的电场引起媒质“电位移”的变化,这种“电位移”的变化与电流一样在周围的空间激发磁场.他把前述的电磁现象的实验定律以及场线思想和它的涡旋电场、位移电流概念天才地用数学公式明晰地表示出来,写下了他不朽的方程组.其公式简洁和对称的美感,引起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的赞叹,以致于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称许道:“这种符号难道不是出自上帝之手吗?”

麦克斯韦在把握住电磁现象本质后,舍弃了电磁以太模型,明确提出了“电磁场”的概念.他写道:“我所提议的理论可以称为电磁场理论,因为它必须涉及电或磁物体附近的空间”.通过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可以研究电磁场的运动状态、电磁场的能量和动量以及电磁场可以独立于场源而存在和传播等问题,这就表明电磁场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电磁现象的方法和手段,而且和实物一样,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即电磁场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有一件事情还不免令当年的物理学家们疑窦丛生,这就是从麦克斯韦的论文中仍然看到“电磁以太”或“宇宙以太”的影子.例如,他写道:“电磁场是空间中处于电状态和磁状态下的物体及其周围的空间”,它充满着一种“各处弥漫的,密度虽小而确实有密度的,能够发生运动,并能以很高然而有限的速度将运动从一处地方传递到其他地方的介质”.然而,人们却不无遗憾和困惑地发现,要用描述气体、固体和液体这些常见介质的方法来描述这种宇宙以太的性质,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方面的所有尝试都将导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

例如,光的偏振现象无可置疑地表明光是一种横波,即光所涉及的是一种横向振动,而横向振动只能在固体中存在和传播,因此必须把以太看作是一种固态物质;又由于光波的传播速度很大,而波的传播速度又与传播波动的介质的刚劲程度有关,这就要求以太是一种刚性极大的弹性固体介质.然而,倘若真是这样的话,即如此坚硬的以太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那我们又怎么能够在地球上跑来跑去,鸟儿又怎能在空中自由翱翔,行星如何能够千百万年地绕太阳转动而并不明显地遇到阻力呢?

在另一方面,物理规律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表达出来的.如果承认以太存在,而且确信电磁场不过是以太的某种振动,那就意味着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在相对以太静止的参考系中表述的.特别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导出电磁波以光速c传播,因而也就只有在对以太静止的参考系中,电磁波的传播才是各向同性的.所以这一参考系便具有了特殊的地位,而在其他参考系中,电磁场量E和B以及相应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就将要变为另外的形式了.可是人们已经知道,以牛顿定律为核心的力学规律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于是不禁要问,难道电磁运动的规律与机械运动的规律真会有这种原则性的区别吗?

所有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似乎无法解开的“以太顽结”.传说古希腊国王考第耳斯用山莱英树皮打成了一个结,把自己的战车车轭绑在了柱子上.有一位圣人预言说:“谁要能解开这个考第耳斯结,他就会统治整个亚洲*。”亚历山大大帝挥剑砍断了这个结,达到了统治亚洲的目的.2 0世纪初,爱因斯坦(A.Eins tein,1879~1955)以他慎密的思考和清晰的逻辑一举砍断了“以太顽结”,把宇宙以太拧碎并抛出了物理学的殿堂,从而成为近代物理学中的“亚历山大大帝”.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物理学的相对性原理——一切物理规律,不仅是力学的,也包括电磁学的,在所有惯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形式;同时也指出光速不随参考系而改变的见解.由此,爱因斯坦不仅得出了以太是多余的结论,而且还扬弃了牛顿(I.Newton,1642~1727)的绝对时空的观念,建立了相对论时空观.

在上述的意义上,可以说爱因斯坦的成就是电磁理论研究的结果.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又必须在新时空观的基础上予以分析,并赋予新的形式,从而能够成为更为简洁,也更为深刻地描述电磁场运动规律的科学体系.我们可以说,只是在这项工作完成之后,电磁场作为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以及宏观电磁场理论在科学大家庭中的权威才算完满地建立起来了.

(4)电磁作用是自然界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把这种研究引上科学舞台的则是17世纪牛顿对万有引力的研究.一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的吸引力称为万有引力,它是一种长程力,在所有基本相互作用中它是最弱的.由于它与质量有关,因而在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天体物理研究中,引力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倘若不存在引力,地球上的物体都将飞离地球,地球和其它行星也都将飞离太阳.甚至太阳和星系也将不复存在,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呀?

带电物体或具有磁矩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电磁作用,它的规律总结在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公式之中.电磁作用也是一种长程力,其强度要比引力大得多,而且也是目前人类研究得最为清楚的一种力.原子核和电子结合成原子,原子结合成分子,分子结合成凝聚态物质都是靠电磁作用.宏观的摩擦力、弹性力、粘滞力以及各种化学作用实质上也都是电磁作用的表现.因此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电磁作用,不要说原子、分子以及凝聚态物质将不复存在,就是以化学作用为基础的生命体,包括人类自身也都将化为乌有!

后来,物理学又在原子核衰变过程中发现一种仅在微观尺度上起作用的力程甚短的弱相互作用;在质子、中子以及其它一些亚核粒子的相互作用中发现一种力程也较短的强相互作用力.

近代物理学认为,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过程.与此同时,构建一种能够对各种相互作用给予统一说明的理论,也是近代物理学继续研究的方向.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牛顿将天上的天体运动和地上物体的运动用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将电作用和磁作用以电磁场理论统一起来,这曾诱发了爱因斯坦试图建立一个包括引力和电磁场力的统一场论的努力,为此他不屈不挠地奋斗了近40年,终因这项任务太超越于时代,致使像爱因斯坦这样巨大的智慧也只能抱憾而去.爱因斯坦逝世10多年之后,电磁作用与弱作用的统一理论获得成功,重又推动了统一场论的研究.人们不再为泡利(W.Paun,1900~1958)所说的那种“上帝拆散的东西,凡人永远结合不上”的信条所迷们,是坚信不应该以多样性反对统一性,这足以告慰爱因斯坦的在天之灵了.

上一篇:申请资金补助报告下一篇: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