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实践策略(精选12篇)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1
《高级英语》是一门英语专业必修主干课, 开课对象主要是英语专业大三学生。《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高级语言技能型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旨在提升学生在低年级基础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并为高年级各门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基础。本文作者长年教授《高级英语》课程,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现就《高级英语》课程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高级英语》的课程特点
大部分学校选用的教材是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教材第一、二两册。鉴于该课程教材均选自原汁原味的英文, 词汇量大、句子结构复杂、涉及很多文学典故、修辞手法,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听、说、读、写、译这五种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表达观点、英文演讲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
2.《高级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给出特定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体现。比如在教授Pub Talk and King’S English时, 给定学生问题:简述英国的历史, 学生结合自己上学期在《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的学习, 自己概述英国的历史, 进而了解英语的发展历史。该方法重点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 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结合、复习、巩固。
2.2 参与式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模式。比如在教授Mark Twain——Mirror od Amercia这篇文章时, 在课前把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其中一个小组课前负责收集关于马克・吐温的资料, 比如关于他的经历、家庭等方面的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 制作PPT, 利用课上10-15分钟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加强文化背景的教学模式
《高级英语》教材所选课文涉及大量文化典故, 在教授高级英语的过程中, 需要适当地辅以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教授Love is a Fallacy这篇课文时, 文章中提到了皮格马利翁, 他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 善雕刻。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 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 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 装扮她, 为她起名加拉泰亚, 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 赐予雕像生命, 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 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通过这样的解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高级英语》的教学手段改革
《高级英语》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板书主要教学内容, 课堂氛围较为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本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在教授《高级英语》过程中,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采纳新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以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论为基础, 通过使用PPT多媒体课堂教学、课后自主学习平台及教师网上答疑相结合, 多种手段相结合, 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教学效果。
3.1 加强多媒体PPT制作
教师可使用电脑制作单元课件, 使用文字、图片、音频等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 改变过去单一黑板板书、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协作、超文本的教学模式。 (胡龙青, 2008) 好的课件设计不仅需要与课本关联密切, 而且应该是对课本的有益补充。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反馈非常及时等优点, 使用大量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学习材料,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充分调动教和学过程中的各种有利因素, 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课后自主学习平台及教师网上答疑相结合
学生可以借助《高级英语》精品课程网站, 加强课后自主学习。课程网站管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精选大量学习辅助资料, 并且随时补充相关最新资料, 把课堂教学与课后网络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另外, 每单元补充相关阅读材料, 提供课文后练习答案, 另补充相关练习题, 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体系。通过《高级英语》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完善《高级英语》的电子教案和PPT课件, 另有教师答疑专区, 教师网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时答疑。
总而言之, 通过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加强文化背景的教学模式、加强多媒体PPT制作、课后自主学习平台及教师网上答疑相结合等改革措施, 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综合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高级英语》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 (5)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夏纪梅.面向21世纪高校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及对策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 (六)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4]谢静华.关于农业院校经贸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 2000 (4) .
[5]胡龙青.《高级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2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党和国家对农村分配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通过实践,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改革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作了几点思考。
按照统一部署,今年7月1日开始要实施农村税费改革。通过了一个时期的摸底核实计税面积,把税收后的农业税任务落实到户,取得了初步成效。(1)减轻农民负担;(2)理顺分配关系,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有了严格的法律保障,增加了透明度。农民只要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余下就是自己的。农村税费征收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3)简化征管手续。农业税从过去征收实物改为征收货币,并由财政部门直接下达任务到农户,征收方式更为简便易行,减少了人为因素引起的各种纠纷,也促进了农民纳税意识的增强。(4)促进了职能改变、乡镇干部从过去的催粮收款中解脱出来,有更多发精力搞好农村公共和社会事务管理。以及为农民提供服务。(5)积累工作经验,通过开展定市亩、定产、定税等基础工作,掌握了计税土地面积、常年产量、税负水平、税源结构等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现状。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历史上“有地无税,有税无地”的问题,促进了税负公平,也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积累了经验。(6)有利于调节农村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税费改革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了农村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税费改革后,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镇财政可用收入大幅度下降。镇收入主要来源于收费,税费改革后,从根本上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也相应减少了镇收入。与此同时,镇财政可用收入也大幅度下降,形成了新的收支矛盾。(2)镇村债务无力偿还。(3)征收主体错位。(4)生疏法规有待改善。(5)配套改革尚需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如不及时推进配套改革,有可能功亏一篑,农民负担即使一时减下去也会反弹。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1)转变政府职能,农村的“政社合一”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是造成税费泛滥的主要根源。因此今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农民表决决定。通过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从过去催粮要款等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农业管理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精简政府机构,乡镇就业渠道窄,许多人员争相挤进工资福利水平较高且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精简机构,减少财政支出这是保证税费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前提。(3)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按照财政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划分乡(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镇政府事权和才权。特别是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健全税收体系,保证乡镇财政有较为可靠的收入来源。(4)解决债务问题。今后,镇村不得再举借或者保任何债务,把镇村两级债务控制在现有规模之内,只能减少,不能增加。从而降低镇村财政运行风险。(5)调整农村教育布局,进行教育后调整不能搞成新一轮的达标升级活动,百应该以教育资源的内部调整为主。(6)加强农业税征管。(7)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税费改革后,解决乡镇财政出现的困难,单靠转移支付是不可能的,还要把着眼放到农村自身,通过调查农村产业结构,培植农村的新经济增长点,以扩大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8)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文 章来源 莲
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和实践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08-01
作业是最有效的检测学生掌握能力的工具以及帮助教师扩展教学内容。合理的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巩固教学知识,而且还能更好的适应教学的核心;另外,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还能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数学教学效果。
一、对小学数学作业要创新式设计
1、创新式的作业是在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实行的。主要是根据学生在平常的业余时间的一些动作以及课余活动的特点结合设计的作业。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的同时也要根据和年级的同学而设置,这样才能让作业的有效性加以实施。我们可以采取例如以下几点措施方式:给低年级学生设计一些游戏类的作业,当前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足够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游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作业进行创新式设计,从而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对小学数学作业创新式设计还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从而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我们通常会加入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当前小学生都处于幼年时期,天生好动成为他们的特性,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在设计作业中采取以下方式,例如在学习周长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测量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能进一步巩固对数学内容的学习。
二、数学作业的布置要以量少而精为主
在小学教学课程中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就是数学了,因为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每道题都要有很强的思考,如果对数学题目做的多的话,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甚至会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排斥,而对于不会的学生而言就算让他们做的再多,其效果只有一个,就是什么都不会,这样反而会加重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一些教学学者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新课标的改革下每节课要以核心内容为重点,在作业的实际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作业的实际必须能体现教学内容,作业的设计尽量做到量少而精的特点,所谓的量少是指针对一些年纪小的学生尽可能的在课下不要布置作业,而是通过课堂上的反复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对于初中及以上的年级则要力求速度为主了。
三、用鼓励的言语,以提高作业质量
小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一般很难一次性就理解,掌握知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应该多给学生自主纠正作业的时间,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写一些对学生鼓励的批语,以此激励学生、给予学生自信。
四、数学作业的布置难易要适中
传统的作业布置一般都是对全体学生“同样的待遇”,大多数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在对学生布置作业时一般都是统一布置,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往往在布置作业时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吃不消的情况发生。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容易使老师走入误区,因为教师对于学生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根本不能真实的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准,要让学生产生做作业的动机,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目前的需求不了解的情况下,布置复杂的题目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以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过难的作业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会限制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因此,学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五、评价主体互动化,克服单一化,体现人文性
在小学数学作业改革中,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是首要改变的问题。教师批改完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把作业拿给家长看,学生跟家长有什么建议都可以写到作业上,这样家长也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也可以看到学生跟家长的意见跟想法,这样做的话,评价模式不会很单一,也能达到评价互动的效果,从而使教师跟家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作业的互评、自评中,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使学生能主动完成作业。
六、总结
根据上面所阐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我们也要对作业进行改革,目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小学生的作业来说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家长都时时关注着这个话题,要想使小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兴趣,要从多方面加以改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在对数学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积极学习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菊玲.浅谈小学数学作业多样性的设计与布置[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4
建筑工程专业作为建设行业的主干专业, 主要负责为社会输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 他们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工业及民用建筑的施工与管理, 因此建筑的专业课程也需要按照这一点来设计, 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 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及实践素质为教学主线, 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因中等教育办学条件的限制、人才培养规格的限制、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环节的缺失等等, 导致毕业生缺乏技术能力, 缺乏实践经验, 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就业空间及发展前途。
笔者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就问卷分析,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其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践脱节, 导致实践课程极少, 学生实践能力极为有限;其二, 实践教学的设计不够合理, 大部分实践实习环节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且停留在最基本层面, 学生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必要的扩展;其三,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 导致学生实践环节千篇一律, 根本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更无法学以致用。
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的合理化
教育的普及要求大中专教育不要一味地进行学术化教育, 而应当重视实践教学,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化、实用性人才, 因此一些理论化的课程可以适当合并, 比如《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可合并为《建筑力学》,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合并为《建筑结构》,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理论知识的重复讲授, 同时也为实践教学节省了大量学时。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以实用性为原则, 与本专业最新技术进展紧密挂钩, 从而更好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避免学生走出了校门, 而学的东西已经过时了的尴尬局面。专业课程的理论深度也不宜过深, 应该以能解决现实问题为基础, 避免学生过多把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中, 从而影响专业技能的把握。
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由两个体系构成, 也就是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涵盖了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测量、建筑设备、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抗震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 占总学时比例的60%。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 建筑构造实习、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 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0%。同时应当把实践课程分为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现场实习, 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三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 本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及指导方针, 同时以实践教学为主线, 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认真归纳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时间能力, 总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工程课堂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较多, 实验项目很多, 因此教师需要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 积极联系实际, 把工程实践教学注入到平时的理论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 还容易学以致用, 提高实践能力。比如, 笔者将工程施工图引入课堂, 结合工程图纸去讲述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课程, 这样让学生更加明晰地了解工程形象, 同时学会施工图的识别与绘制。
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建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离不开校外实训基地的支持, 建立校外实习合作单位非常重要, 我校与近20家企业有着实习合作关系, 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在实训教学中, 可以采用分散式的实习参与, 现场指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指导, 校内老师不定期对工地进行实训管理走访, 随时把握学生的实训情况, 并且适当予以现场指导。学生实习完成后, 每人提交实习报告, 并且实习单位每周出具鉴定报告, 实习结束统一参加操作与口试考核, 以保证实训质量。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培养尤为重要, 因此学校应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去工程单位参与相关学习与实践, 直接从事工程施工、监理、管理等相关工作一段时间, 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安排部分教师接受专业培训, 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讲学, 聘请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教学, 满足学校实践性教学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5
摘要:通过对《汽车保险理赔》这门课的课程特征及性质的分析,从我校现有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条件,对这门课程提出几点教学改革。这门课程对汽车保险与理赔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训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与实用性特点,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毕业生适应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汽车保险理赔;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考核办法改革
一、背景
现代汽车是集现代高新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汽车保险与理赔人员不仅要懂保险,更要懂汽车,因此需要复合型的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人才。《汽车保险理赔》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汽?保险的相关岗位,也有同学经过培训后从事的是车险理赔实务工作。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多个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并且把《汽车保险与理赔》作为了一门专业课。《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水平,关系到学生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因此,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汽车保险与理赔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汽车保险理赔》课程是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涉及的基础知识面较广、专业覆盖面较宽。这门课程从风险过度到了保险,从保险深入到汽车保险及汽车保险制度和汽车保险合同,介绍了各种汽车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汽车保险合同的主要原则。在结合国内外汽车保险实践的基础上,介绍了汽车车辆损失险、汽车第三者责任险、汽车附加险等险种以及汽车承保、事故勘察、损伤核定及理赔实务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典型汽车保险理赔的案例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内容中,该课程过多地向学生介绍汽车保险的原则、制度、汽车保险条款等内容,而实际应用知识涉及得却很少,如交通事故发生以后,如何进行事故车辆的损伤评估、确定损失费用,如何进行事故鉴定与现场查勘等,这些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应用。本文结合近几年毕业生从事汽车保险与理赔工作的职业能力取向,对《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汽车承保实务、汽车理赔实务、汽车碰撞损失评估等内容。
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毕业生更多从事的是现场查勘和事故车辆的损伤评估工作,而在过去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教授学生一些现场查勘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这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而这部分知识却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真正需要应用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是要突出教会学生以“职业能力”为取向,掌握更多的现场查勘和事故车辆的损伤评估等知识和技巧。
在授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汽车保险销售、承保和理赔等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汽车销售、汽车保险、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等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汽车保险与理赔业务流程为主线,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课程考核模式,以项目的设计和操练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及实际汽车保险的业务种类,整合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学习项目。坚持以汽车服务企业为依托,以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以“实际案例为导入”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介绍;重点阐述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处理流程、事故车辆的现场查勘及事故车辆的损伤评定和实际赔偿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工作后真正需要运用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大体教学程序为:明确教学目标→精心搜集典型教学案例→安排教学环节。如:布置案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宣布结果;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第一,不能用案例教学方法排斥和否定理论讲授法;第二,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淡化教师的主持讨论、得出结论的主导作用;第三,运用案例教学比理论讲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既要能优选案例,又要能有理有据地分析案例;既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又要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最终接受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因此,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运用案例教学的业务能力。由于大量案例来自于实际业务,真实性、趣味性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理解所要讲述的基本理论,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再从实际回归到理论,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在汽车保险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网络教学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网络教学。比如,在汽车保险产品中,各保险公司自行制定的一些附加险种,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采用自学方式了解最新条款内容,而对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 A、B、C 三
套条款则可通过做一个“列表比较保险行业协会于 2007 年 4 月1日施行的 A、B、C 三套条款中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的异同”的大作业来掌握它们的细微差别。将课程相关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网络课堂,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也不会由于上课信息量大,注意力不集中,错过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这种方法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适合学生自学。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取向,培养既懂得汽车构造等专业知识,又懂得汽车保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但要有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更要选择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考核办法改革
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验证学习效果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作品设计与答辩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成为现代化建设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不能闭门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接触专业生产,在实践中与普通劳动者相结合,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让学生接触实际生产,以让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要以产促教,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把教学活动与实践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需求变化很快,使得高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否则将会与时代脱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钻研新内容,摸索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尚勤.中国西北发展报告 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和实践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基本原则;建议
中国分类号:G623.5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不仅关系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速度!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理科思维、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科目,因此应当也必须走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前列,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做好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传统小学数学作业所存在的弊病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近段时间以来,笔者先后对我市的几所重点小学的数学作业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有很多数学教师都未能充分领会到布置"课后作业"的精髓,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后作业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弊病:
对辅导教材的依赖性过强,未能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少小学老师出于节省时间和节约成本的考虑,直接将某些现成的辅导教材直接作为学生的作业加以布置。然而,尽管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进行了调研,但毕竟没有去学校当地调研,全盘采用的后果就是直接忽视了当地学生的客观实际,明显不具有科学性。
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重理论而轻操作现象比比皆是。记忆、背诵和计算,是传统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然以死记硬背、苦练基本题型、掌握解题窍门为主,题型也多为计算题、公式背诵题、理论题等形式为主,只有很少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实践题和操作题[1],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小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的。
二、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从某种程度上,我国当前小学数学作业之所以存在上述两个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数学作业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依据,因此做好作业设计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趣味性。由于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甚成熟,因此要想引起其对数学课的兴趣,就必需要注重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保持其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之中。
层次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对新事物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如果一次性、满堂灌,那不仅不能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只有注重小学数学作业的层次性,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基础的作业层次[2],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
实践性。数学教学来源于实践,同时服务于实践,因此要格外注意课后作业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小学数学所学的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学知识,如简单数的加减乘除和钟表的识别等等,生活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只有注重小学数学作业的实践性,才能发挥数学本身所要发挥的作用。
三、 加强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几点建议
深化关于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并积极进行作业改革实践,不仅是新课标形势下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新要求,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而提升广大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推进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要注重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还保留着人类最自然、最本质的情感,如果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那么不仅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厌恶感。因此,要充分结合他们对认知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一些轻松模式让学生既能掌握书本知识,又不打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
其次,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注重层次性。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是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避免一刀切。比如,对待那些年龄大、学习成绩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多布置一些理论层次深、难度较大的作业,以便帮助其获得最大的提升。
最后,要注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巧妙地将生活中的例子与题目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还要不断增加实践题和操作题在数学课后作业中的比例,在培养学生动脑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尽管我国当前小学数学作业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改革过程举步维艰,但笔者坚信,在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克服现有困难,取得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刘时范.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0(2),68-70.
[2] 徐丽娜.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3):133.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7
关键词:蔬菜栽培,田间教学模式,内容与成效
蔬菜栽培学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农业学科,蔬菜养殖技术的培训能够在农业中得到推广和普及,让学生走出校门奔向广袤的基层农业技术岗位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快更好地运用到农业实践中去,是蔬菜栽培学科教育与培训的关键。这些学生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农业科技大牛,他们对蔬菜养殖培训的接受程度、对蔬菜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今后我国蔬菜养殖的整理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开展蔬菜栽培培训,将蔬菜栽培学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是农业教育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采用田间化课堂教学将这种探索延伸到了实践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田间化课堂的特色
(一)学生是主角
在课堂上,老师是主体,以授课为方式,向学生传授信息,优点是学员集中听讲、教材齐备,但是缺点是学员的主导性差,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采用田间化课堂方式,学生是主体,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授课内容,传达自己的想法,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授课有针对
相比传统课堂的传授内容广泛,针对不强的缺点,田间化课堂一般会针对每一次授课内容,有专业的调研和指向性,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分析授课内容是否复合符合实际,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
(三)重在参与
对田间化教学的学生,不会强制性地灌输内容,而是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田间化教学的好处是边学边用,根据实地的情况,不会脱离实际季节和实际田地蔬菜栽培情况。所以,通过田间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得更快,学得更扎实。并且在授课过程中,还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田间化课堂地点选取
(一)大棚
在大棚中授课,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快捷,对蔬菜教学中重点传授的内容,都可以在大棚种植的现场找到“教具”和答案。直观的授课方式远远胜于幻灯片等现代化科技手段。
(二)田间地头
自然环境下的“课堂”,有着大棚课堂没有的特性———季节性,如在田间,可以取当令时节的蔬菜;在茶园,可以来到工人中间讲解茶叶的采摘技术等。
(三)蔬菜基地、农场等
成规模的蔬菜基地或者养殖农场,拥有着先进的技术的管理成果,在教授蔬菜养殖技术的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及现代化农业管理模式。
三、田间化课堂学习内容
田间化课堂学习内容可以大致分为“选种育种、整地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环节。
(一)选种
现场的种子,包括名称、特点、种类等,让学生从种子实物中认识到蔬菜的培育常识,掌握基本要领。
(二)育苗
这个阶段的学习配制育苗土、配分床土等,如配制比例、根据土质区分配比方法、床土的分类,铺设床土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铺设床土等内容。
(三)播种及管理
播种要根据种子的情况,使用科学的方法,育苗时采用的方法也要注意,还要注意播种土壤覆盖的厚度以及种子的特性。播种后,要注意观察薄厚情况,对播种后全过程的详细记录。
(四)嫁接及后期管理
学习的内容包括嫁接前的准备工具,针对不同蔬菜种类的方法,以及嫁接根据蔬菜和土壤的情况运用的工具等。对嫁接后的管理要注意对蔬菜植物的观察和养护,注意调节育苗区域的温度。并加强护理工作,保证成活率。
(五)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的管理,以防为主,重视物理防治,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六)分苗选苗
幼苗出芽后,按照蔬菜分苗期开始操作,不同蔬菜有不同的分苗期。
(七)整地定植
对土地的平整、翻地、耙耱要注意,根据蔬菜植物的不同以及播种季节。定植要注意各类蔬菜的特点和苗土坨的情况。
(八)除草
除草讲究原则,而且在雨后或者浇水后要清除,防止再次成活。
(九)植株调整
包括插架、绑蔓、整枝、打杈、浇水等。
在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农业的发展必然是向着绿色环保的新型农业迈进,农业技术也要围绕着绿色农业升级换代,需要新型的农业科技人才。未来的蔬菜培育,是培育没有化学药剂、没有防腐剂、没有化肥的有机绿色蔬菜。如今蔬菜栽培田间化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实践,必将会在今后的农业教学模式中成为主流,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现代化农业知识、团队合作精神,并具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农民科技专家,为我国绿色农业大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丁.多开办些“田间课堂”[J].农民科技培训,2013(7):51.
[2]李文竑.以“田间微课堂”开展新型科技培训的模式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6):46-48.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8
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家华罗庚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好,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而无趣的学习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负担.而且我们知道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层次不齐并且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因此他们一接触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就会觉得很难,听不懂,时间长了就会对此学科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注重上好高等数学的第一节课,第一次课上教师应系统地介绍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高等数学与中学阶段数学的区别、高等数学应该怎么学等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高等数学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好高等数学.第二,教师在讲数学概念、定理的同时,可适时插入一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例.例如想象三角函数中的正弦曲线,就像茫茫大草原上,疾风吹动后而泛起的绿色波涛具有节奏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草低”和“见牛羊”的地方,正是曲线上的峰谷之处,不仅有和谐美,而且有神秘美.
二、应用直观教学
对于高职数学,应该尽量减少繁琐而又难以起到启发思维的逻辑证明.教师要尽量运用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将高等数学抽象的概念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定积分概念中求曲边梯形面积,我们所采用的是局部“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如果我们直接来讲曲边梯形的面积,学生听起来有点抽象,而且很容易厌烦,那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讲,我们可以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局部“以直代曲”,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个平面,一条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与专业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教学首位,教师应让学生更多了解数学在后续专业课当中的一些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和实际问题,满足就业上岗后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参照了职业资格标准,并且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所需有所不同.我认为在不影响高等数学课程连贯性情况下,将那些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将那些与该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对曲线的凹凸、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及变力做功、液体的压力等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涉及很少,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些内容上花较多的时间,而应把重点放在今后工作中常接触的单利、复利、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知识上.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我们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强调高等数学为专业学习服务,促使高等数学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
四、应用现代技术教学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定积分的定义,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演示一下,这样既比黑板上画图省时间,又能形象地将定积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思想展现给学生.这种方式既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引入数学实验
在教学中利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可使学生领会数学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打破数学课只有习题课,没有实验课的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科学计算的方法与手段、数据处理能力,使讲授—记忆—作业的传统学习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摘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 其作用变得越来越大.高等职业学校数学的教学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和实践,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改革和实践策略 篇9
专业综合改革要达到较好的效果, 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的学科基础、行业、地方的经济发展要求以及专业本身的已有的条件与办学特色[2、3], 制订科学、合理的改革总体目标, 拟定贴合实际且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进行投入和建设。本文以盐城工学院机制专业综合改革为例,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制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方案、及措施拟定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
根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 高等学校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自主设计建设方案, 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因而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即是要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校、专业的条件、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进行规划, 明确总体改革目标以及各分项改革的目标, 拟定建设的方案, 提出建设的措施。其中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设定是专业综合改革能否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 必须在提出改革方案时充分研究与论证。
二、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制订策略
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制订必须既有前瞻性, 科学性, 又有可行性。
首先, 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国普通本科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教学型, 其中应用型本科总体属于教学型高校, 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向国民经济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的基本定位。对机制专业, 即是培养一线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应初步具备机械工程师的基础、素质、能力。
其次, 应用型本科学校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设定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式、教学资源、质量管理等方面要更加先进、科学, 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 使专业的综合实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对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说, 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为抓手, 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行业标准, 从学生培养的能力、素质要求出发, 制订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质量的监控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是专业进行综合改革目标制订的较好途径。
第三, 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设定要结合专业的基础条件、已有优势, 以彰显特色, 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各个专业在办学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了满足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实践教学的资源, 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专业综合改中, 必须依托已有条件, 在已往形成的优势的基础上, 有目的地加强这种优势, 形成特色, 使原有的特色更加鲜明。
三、机制专业综合改革实践
根据专业综合改革总体思路及改革目标制订的策略, 同时调研学习政策文件、同类高校经验, 盐城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专业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基于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及专业现有条件, 瞄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 提出以特色营造为思路的改革总体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体系构建等具体目标
(一) 总体目标制订
机制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江苏省“知行合一, 能力为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在专业综合改革时确定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 提高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以特色建设为核心制订总体目标。即专业以卓越计划试点为契机, 紧紧围绕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和长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 立足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机械工程师的基本定位, 培养适应国际机械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从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入手, 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的改革, 进一步整体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使本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能够引领本校其他专业和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二) 专业综合改革的具体目标拟定
总体目标思路必须在分项目标中预以体现, 因而在制订专业综合改革中的分项目标时应同样采取相应的策略, 且应紧紧围绕总体目标。以下是机制专业以特色建设为核心的分项目标设计。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平台+多元化”是机制专业在国家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中不断探索积累形成的, 在专业综合改革中, 专业坚持并深化这种模式, 充分利用学校“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等校内公共平台,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战略平台, 同时根据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紧紧把握与江苏江淮动力集团联合共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基地的契机, 广泛凝聚并整合校—校、校—企、校—政等多种产学研平台功能优势, 满足社会对多样化的创新型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建成有我校特色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三三”型人才培养模式[4], 即, 一条工程能力主线, “基本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楼”的能力培养梯次, “模块、单元、节点”三级课程教学体系, 形成以“知行合一, 能力为本”为核心内涵的人才培养特色。
(2) 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根据卓越计划标准要求, 在拟定标准实现矩阵的基础上, 转变“知识为本”的人才培养观, 通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改革, 建立卓越机械工程师“三层楼”的能力系统结构和“三条能力培养线”;以能力拓扑图为参照系, 重组原有知识体系, 强化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调整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分和学时分配, 构建新型的“模块+单元”的知识体系[5], 形成与之对应的“模块+单元+节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专业“设计”、“制造”、“自动化”三个部分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内在逻辑, 围绕“模块+单元+节点”的知识体系, 制定适应国际化工程教育趋势, 符合见习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单元课程”标准, 建设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融合的教学“单元课程”, 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建设基于共享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 打造具有专业培养特色的优秀课程, 形成“理论知识先进、专业技能强化、工程能力突出”的课程体系特色。
(3)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核心知识模块教学的需要, 以“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为特征的教学团队已基本形成。专业综合改革中, 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卓越计划”、课程建设、科研项目为引导,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选派出国深造培养、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等多种途径,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团队由具有国际工程教育视野及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团队骨干、有一定纵横向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团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 教学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等特点。在此基础上, 创建优秀课程教学团队、优秀毕业设计指导团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形成“高起点、高标准, 强理论、强实践”的“两高两强”的教学团队建设特色。
(4)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目标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要围绕特色建设与卓越计划要求。目标制订中根据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积极探索翻译式、渗透型和穿插型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培养基地现场教学深度融合, 利用“平台”推广导师式教学改革, 实施“校企联合授课”的教学组织改革, 加强“单元课程”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改革, 进行以“能力为本、目标导学”为主旨的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与总结;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 根据“节点”的教学要求, 积极研究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协调”的教学方法特色的形成。
(5) 实践教学建设目标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 以卓越计划提倡的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改革为引领, 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条件建设, 狠抓实验管理规范建设, 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备、实验设备条件先进、实验教学团队优秀、实践教学管理规范, 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形成实践教学“平台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多样化、手段多样化”的“四化”特色, 使实验实践教学、管理运作更贴合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6) 教学管理改革目标
结合学校实施的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注重教学管理过程质量控制, 不断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等, 尤其注重教学管理过程质量控制, 将教学管理工作覆盖到教学全过程。在校企联合教学中, 不断创新师资队伍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方法, 加强教学督导, 科学评价教学质量, 支撑专业的综合改革,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形成基于“动态梯次式目标管理”的教学管理特色。
以特色营造为思路的机制专业提出的专业综合改革总体设计思路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 试点方案2012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并立项建设。
四、结束语
专业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务。综合改革中应按照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 结合现有条件、强化优势、彰显特色的策略加强进行总体设计, 再提出具体的方案, 分步骤实施, 系统化地进行建设, 并不断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在改革中发展, 在发展中改革, 使专业的基础更厚、条件更好、优势更加显著, 特色更加鲜明。
参考文献
[1]石其宝.高校专业综合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 2012, (4) :33-35.
[2]刘金梅.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中教学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 2013, (1) :56-58.
[3]段洪君.“3+1”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8) :184-185.
[4]袁健, 葛友华, 倪骁骅.“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 2013, (1) :8-10.
军队医院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篇10
1 找准医院的定位适应任务的需要
军队医院如何适应当前的任务和发展的需要, 首要的问题是找准医院的定位, 这就是说要合理设置学科, 发展技术特色, 增强竞争力。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卫勤保障, 军队的医学研究需要深化改革, 比如, 海上登陆作战的伤亡救治, 是一个新课题, 许多军队医院都没有经验, 这就意味着新形势下军队医院发展技术特色时, 考虑医疗市场需求多一些, 真正地为军事斗争准备考虑少一些。但是, 要求每个军队医院都来研究同一类的课题也不现实, 这需要上级卫生机关根据具体情况下达不同的任务。现在军事医学的研究课题不少, 大多数为基础研究, 真正地为战时储备实用性救治技术较少, 特别是新技术的普及不够, 和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军队医院的管理者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 要增强紧迫感, 特别是在审批课题时, 要多给临床军事医学研究多一点空间, 要组织技术力量搞一些与未来战争结合紧密的, 实用性强的临床医学研究, 这是军队医院当前不可忽视的技术建设问题, 也是军事医学研究的方向。要做好这项工作, 一方面需要上级的政策给予扶持, 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要求, 并作为军队医院建设达标的考核内容。在发展技术特色时, 要把握以下几点: (1) 坚持姓“军”为兵的办院方向, 正确处理收治军人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 围绕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 发展学科与突出军事医学特色的关系; (3) 适应国家医疗改革与执行军队现行政策的关系; (4) 正确处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与物质利益的驱动关系; (5) 加强管理与开放搞活的关系; (6) 在现有政策条件下, 多渠道筹集资金与加快医院发展的关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制定了以创伤外科为龙头, 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的原则。较好地适应了部队建设的需要, 也为战时储备了技术, 深受部队的欢迎。在城市交通事故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利用现有的技术服务于社会, 救治了大量的创伤患者, 在救治城市突发的批量伤员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 患者数量明显增加, 经济收入呈增长趋势, 为医院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注入了活力, 这是军事医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双赢效益, 为医院发展赢得了机遇。
2 提高技术水平改善医疗服务
国家实行医疗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引入医疗保险, 增加竞争机制, 以提高医疗技术、改善服务、降低增长过快医疗费用。医院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必须改革与之不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这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虽然军队医院有一部分皇粮, 但在现有条件下, 仅仅依靠标准经费来维持医院的运转是消极的做法, 发展必然滞后。如果医院管理者没有创新的发展理念, 没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就很难满足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抓住机遇, 加快医院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首先要练好内功, 以患者为中心, 改善医疗服务。大力倡导白求恩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 将这一服务理念落实到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中, 体现在医院的方方面面, 让患者真正地感受到医院满意的服务。同时, 抓好深层次的质量势在必行, 落实“三级检诊”等医疗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疑难和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障: (1) 抓好政治教育, 特别是素质教育、医德医风和价值观的教育, 提高服务意识; (2) 建立院长业务查房制度, 针对问题较多的科室, 给予重点指导; (3) 利用军字一号工程, 加大质量监控力度, 强化环节质量控制责任制; (4) 减少会议, 使领导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一线了解情况, 解决实际问题; (5) 改善服务环境, 处处体现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6) 体现以人为本, 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创造人才成长环境, 调动积极性, 增强凝聚力。
2 依靠制度促进学科队伍的建设
医院要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如何建设一支在新世纪担当重任的人才队伍, 并非是容易的事情。需要一批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就目前的情况看, 学科带头人断档和科主任队伍业务素质与管理能力分离的情况有一定的普遍性, 制约了学科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和规划, 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成长条件, 具体采用以下办法: (1) 做好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坚持按程序办事,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 有计划分步骤加以实施; (2) 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 鼓励冒尖, 结合军队的转业制度进行人才的吐故纳新; (3) 政策的倾斜, 对贡献大的人员实施奖励, 特别是开展技术创新给医院带来效益的; (4) 加强在职培训, 选准苗子, 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 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之德才兼备, 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 适应国家医疗制度改革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模式
随着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军队医院的管理模式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改革任重道远。军队医院既要面向战场, 还要适应市场, 要抓住机遇, 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技术发展是首要任务, 增加患者是提高技术的前提, 要辩证地看待收治军队伤患者和收治地方患者的关系, 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因为大城市的军队医院有较丰富的医疗资源和技术, 军队伤患者的收治比例在30%~40%, 完全有能力收治地方患者。因此, 要适应国家医疗改革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更新观念, 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挖掘内部潜力, 多收快治地方患者, 这既可以增加医疗收入, 用于弥补标准经费的不足, 更好地为部队服务, 同时还可以锻炼和稳定人才队伍, 储备战伤救治技术。通过强化内部管理, 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成本核算, 有效堵塞漏洞和防止浪费; (2) 采取单病种核算的办法, 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3) 将药品收入控制在医疗总费用的50%以下, 使患者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4) 加强合理使用药品的宣传教育, 建立监督、检查和讲评制度; (5) 加快患者周转, 缩短平均住院日, 提高工作效率。
5 完善科室管理模式实现最佳效能
“集散控制系统”教学改革和实践 篇11
关键词:集散控制系统;实践教学;自动化专业
集散控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测、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一种新型控制技术。[1]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过程控制领域例如造纸、石化、电力行业中,集散控制系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同时,社会也需要大量的懂原理、能操作、会组态的相关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该课程为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非常强。笔者通过不断摸索,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教学改革,是把单一的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在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分组设计,相互讨论,共同进步。根据课程特点,改进了考核方式,增加实验的考核以及课外设计题目的考核,经过两学期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改革
1.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集散控制系统是控制理论与方法、网络通信技术、检测技术等多门技术和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控制系统,其系统复杂,功能强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进步速度很快,系统更新换代周期短,新知识新应用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关注新型的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及优势,同时比较各个厂家产品的差异与特点,与厂家保持联系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保持前沿性和时代感。对集散控系统来说,虽然新旧系统原理可能相似,但是实现方法和设计理念却千差万别,因此在掌握原理基础上更应该站在时代前列。在教学中力图以主流公司的主流产品给大家介绍,并相互比较各自优劣,使学生融会贯通。教学中以和利时的集散控制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软硬件组态过程以及算法和界面的组态,对其公司的几代产品都有介绍,使学生对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同时对其他公司系统也作了对比,让学生对整个行业有所认识。教学内容方面针对用户界面的组态及显示方法,不仅介绍了其工作原理以及系统中的组态方法,也介绍了其他的专业界面组态软件,开阔了学生视野。在通信部分,着重介绍了各种现场总线工作原理、工业以太网的原理以及各种总线节点的设计。算法部分除了传统的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先进控制算法并介绍了行业的优化算法,同时与北京和利时公司积极沟通,建立良好关系,以便及时学习新知识和技术。
2.注重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由于“集散控制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是重中之重。有些课本内容简单地介绍原理后把时间留给同学去实际操作,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例如集散控制系统的显示部分,讲授一节课不如让学生实践20分钟的效果好。因此,只有把DCS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工程设计相结合,才能将单一课程的教学变为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训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集散控制系统有感性认识,学校要与多个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带领学生去参观现场,并让工厂系统维护工程师给大家讲解系统的构成情况及运行情况。这既让学生对整个系统有感性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有充足实践机会,除实验时间之外,课程期间每周下午实验室都会开放,供学生实践或完成课堂布置的设计任务,并帮助实验室老师维护设备,这既减轻了实验老师的负担,又增加的学生实践的时间。学生在去实验室之前,要完成软件仿真以及其他资料的准备,然后再去实验室实际运行测试。课程结束前,会安排一个综合实验,让学生分组协调完成。每个小组根据系统控制要求,从方案选择、硬件组态、界面组图、算法设计、软件编程一直到最后的调试通过,实现整个设计的全过程,最后小组成员参加答辩,成绩计入考试总成绩,这样既锻炼了同学的动手能力,有增加了小组团队的协作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大学期间传授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2]在课堂中,采用引导方式教学,遵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或者有些部分让学生来讲解,充分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老师的积极鼓励,增强了学生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虽然每次只能让几个学生参与讨论,但是他们的方案和问题却具有共性,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点评,其他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推举一个演讲者,留出几分钟让其中一个小组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要求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经过大家讨论最终得到系统的最佳设计方案,使系统在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指标达到最佳,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这种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
为了避免课堂上空洞的讲解以及保证实验的实用性,让授课内容和工程相融合非常有必要。可以把学生将来参加实际生产工作要培训的部分内容放到学校的课程中完成,让教学更贴近实践应用。案例教学法也是经常采用的方式,和集散控制厂家联系,让对方提供一些实际采用的案例,这些案例来自实践更具有真实性,因此非常宝贵。通过分析案例,取其精华,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的需求以及工程设计的注意事项,找出自己案例设计的不足,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设计尽量达到能实际应用的目的。在课堂详细介绍系统工作原理,再根据企业的需求提出问题和设计指标,让学生思考并设计系统的硬件软件组成,包括硬件选择的模块、各部分的组成及控制算法的选择、操作员界面的组态等。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集散控制系统应用性、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因此仅仅凭借卷面成绩很难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考核的最后成绩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以及最后的设计论文成绩。理论考试按照考核大纲闭卷100分钟,主要考查概念和基本原理性;实验成绩参考平时实验课得到,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的设计论文成绩主要是课程结束的时候,结合实际生产给出的设计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要求完成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让学生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
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集散控制系统在工厂自动化中的重要位置以及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学们不再依赖于考前的突击复习,课堂上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回答问题。由于很多设计和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也积极讨论,并分工完成任务,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从最后提交的设计报告来看,改革后的学生系统设计质量一届比一届高。对毕业学生的回访中发现,学生能很快适应集散控制系统相关的工作。本门课程先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然后部分系统的设计,直到整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同学们逐渐掌握了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集散控制系统”课程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并且实践性很强,所以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集散控制系统的原理和使用非常困难。教学改革力求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操作和设计知识,以便学生以后能尽快适应,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轶卿.“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2-96.
[2]孙舒.浅谈教学中的案例引导式教学方式[J].中国科技信息,
2005,(16):268-270.
[3]马乐,罗军,翁智生.计算机组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64.
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篇12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 没有具体回答这些问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断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 不存在矛盾和冲突。斯大林在去世前一年, 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 但他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未能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任务。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以实践经验为基础, 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主要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正确分析了当前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人民内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基本矛盾的途径, 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判断的失误, 中国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结果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 充分肯定并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指出:“关于基本矛盾, 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同时, 又进一步指出:“当然, 指出这些基本矛盾, 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 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具体强调了: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总之,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旧的那一套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 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思想上导致僵化, 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1958—1978年二十年时间, 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历史的经验已证明, 旧的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否则就是死路一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改革开放是国内形势发展的产物
从国内形势来看, 十年内乱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
1966年, 正当中国胜利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 克服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了。实践表明, “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 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 “文化大革命”时期,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
总之, 十年的内乱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1976年10月, 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 代表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党和人民终于战胜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内乱。党和国家积极反思着十年内乱出现的原因, 思索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是什么, 中国将走向何方。
刚刚从十年内乱的阴霾下走出来的中国, 又陷入了“两个凡是”思想的阴影中。1977年2月7日, “两报一刊”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提出后, 邓小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就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 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 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两个凡是”的公开提出, 引发了全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 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决不是一般哲学问题的争论, 而是在思想上、理论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在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大讨论中, 党和人民终于迎来了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 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错误, 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又踏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三、改革开放离不开国际大背景
从国际形势来看, 科技革命的发展与时代主题的变化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间接动因。
1. 科技革命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18世纪60年代, 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 即产业革命。当时中国正处在康乾盛世, 但由于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极力排斥,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 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 而一落千丈, 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 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70年代, 发生了以电力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当时中国仍然是清朝封建统治,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 清政府内外交困, 于是对科技革命的态度由排斥到只引进技术, 如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 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 很快就失败了。战争也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当时的中国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新中国成立后, 对第三次科技革命采取了引进吸收的态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等, 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长期敌视、封锁、包围, 缺乏正常的交流, 再加上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一些错误, 始终没有摆脱错误路线的束缚, 科技革命也没能快速的发展。
但科技革命还远没有结束, 世界各国都在本国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中把科技摆在第一位。在这种国际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毅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主动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管理, 终于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
2. 时代主题的变化。
人类的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 国际局势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 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面对世界发展大势, 刚刚从十年“文革”中走出来的中国究竟向何处去?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时代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以他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 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巨轮破浪前行。1978年底, 邓小平大声疾呼:“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在邓小平领导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 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8-182.
【改革和实践策略】推荐阅读:
理论改革和实践09-14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09-01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与实践.doc温家宝09-20
改革实践09-15
考试改革实践08-24
实践体系改革12-06
教学实践与改革10-01
综合院校改革实践12-13
汽车实践课程改革06-29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