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2024-07-17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精选12篇)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1

一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成因

建筑工程专业作为建设行业的主干专业, 主要负责为社会输出施工现场工作人员, 他们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工业及民用建筑的施工与管理, 因此建筑的专业课程也需要按照这一点来设计, 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 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及实践素质为教学主线, 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因中等教育办学条件的限制、人才培养规格的限制、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环节的缺失等等, 导致毕业生缺乏技术能力, 缺乏实践经验, 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就业空间及发展前途。

笔者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就问卷分析,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将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其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践脱节, 导致实践课程极少, 学生实践能力极为有限;其二, 实践教学的设计不够合理, 大部分实践实习环节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且停留在最基本层面, 学生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必要的扩展;其三,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单一, 导致学生实践环节千篇一律, 根本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更无法学以致用。

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的合理化

教育的普及要求大中专教育不要一味地进行学术化教育, 而应当重视实践教学,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化、实用性人才, 因此一些理论化的课程可以适当合并, 比如《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可合并为《建筑力学》, 《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合并为《建筑结构》,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理论知识的重复讲授, 同时也为实践教学节省了大量学时。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以实用性为原则, 与本专业最新技术进展紧密挂钩, 从而更好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避免学生走出了校门, 而学的东西已经过时了的尴尬局面。专业课程的理论深度也不宜过深, 应该以能解决现实问题为基础, 避免学生过多把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中, 从而影响专业技能的把握。

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由两个体系构成, 也就是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涵盖了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测量、建筑设备、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抗震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 占总学时比例的60%。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 建筑构造实习、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 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0%。同时应当把实践课程分为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现场实习, 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三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策略

近年来, 本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及指导方针, 同时以实践教学为主线, 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认真归纳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时间能力, 总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工程课堂教学环节的专业课程较多, 实验项目很多, 因此教师需要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 积极联系实际, 把工程实践教学注入到平时的理论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 还容易学以致用, 提高实践能力。比如, 笔者将工程施工图引入课堂, 结合工程图纸去讲述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课程, 这样让学生更加明晰地了解工程形象, 同时学会施工图的识别与绘制。

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建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离不开校外实训基地的支持, 建立校外实习合作单位非常重要, 我校与近20家企业有着实习合作关系, 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在实训教学中, 可以采用分散式的实习参与, 现场指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指导, 校内老师不定期对工地进行实训管理走访, 随时把握学生的实训情况, 并且适当予以现场指导。学生实习完成后, 每人提交实习报告, 并且实习单位每周出具鉴定报告, 实习结束统一参加操作与口试考核, 以保证实训质量。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培养尤为重要, 因此学校应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鼓励教师去工程单位参与相关学习与实践, 直接从事工程施工、监理、管理等相关工作一段时间, 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安排部分教师接受专业培训, 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讲学, 聘请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教学, 满足学校实践性教学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颂娟、刘丽.高职高专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2

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文章以建筑类专业为例着重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内涵、实施和保障等,分析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及其运作模式.

作 者:车金如 程桂胜 谷伟 刘超英 殷顺湖 CHE Jin-ru CHENG Gui-sheng GU wei LIU Chao-ying YIN Shun-hu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016刊 名:宁波工程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21(4)分类号:G642.0关键词:建筑类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 结构设计竞赛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3

【摘 要】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73-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本文试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与时俱进,准确认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课时较少,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课程知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某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构建的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该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低下。学校没有加大在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实训设备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智能化仪器使用较少,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利用率低下不注重实践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效果

在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之前,学校要全方位分析社会企业客观需求,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跟踪调查应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各方面就业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如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现。

在深化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优化调整已设置的专业课程,客观分析当下建筑行业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等课程为主;优化调整职业岗位课程,以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技术等为主;职业拓展课程要以施工組织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主。应根据当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客观要求,深化改革课程内容,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现场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以建筑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地演练,逐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好铺垫。

(二)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即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比如,校内实习工厂、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中心为例,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该类实训中心,比如,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实训基地占据核心位置,而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并完善了校内专业教学。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完善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基地,比如,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定期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

学校要安排专业人员有效管理实训基地,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监控体系等相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构建全新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促使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实训项目与具体专业课程相融合。实训室要实现内外共享,具有其开放性,更好地发挥其多样化作用,促使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有机融合,紧密相连,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生实践学习。以此,有效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各个方面情况,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顺利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借助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学生可以采用申请、网络预约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顺利进入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利用率。学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控实训基地等,在校园网中开展具体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构建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下载实验作业、递交实验报告等,可以将编制好的实验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等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等,便于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三)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为基点,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客观展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比如,教学和培训、行业企业标准,优化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具体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具体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在建筑工程技術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要多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更好地了解建筑企业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所需的“双师型”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要多让建筑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中讲课,并担任实训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优化调整教师整体结构,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相关的实训设施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相关的资源库,构建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改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现状,顺利建设特色专业,不断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守杰,王玉雅,丁爱霞,苗飞,张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7)

[2]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3]付丽文,聂立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邱丽辉,汪耀武.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

[5]王强,于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探索[J].才智,2013(25)

[6]柏翠云,赵宏旭.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基金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12)

【作者简介】黄湘寒(1982— ),女,瑶族,广西蒙山人,梧州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何善能(1981— ),男,广西兴业人,梧州职业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4

一、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在建筑专业教学中都以理论为主,学生也是讲什么听什么的被动式的学习。而且,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使其理论知识远远大于实际操作能力,这在建筑教学中是非常不可取的,也是改革中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实践中蕴藏着理论,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两者相辅相成。

(二)教学内容的不完备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动手实践是建筑专业的主要教学方式,所以就要求教学的内容具有实用性。由于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在目前的建筑专业教学中是不完备的,因此造成学生的学习不系统性。而且较旧的教学内容,不能使时代性的进步元素结合到学习中,如果不能使最新的建筑教学理念出现在教学中,就会使学习赶不上时代,而且也是学习的东西得不到很好的运用。

(三)建设师资力量

建筑专业是一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物理和数学等领域,所以建筑专业的教师有着较高专业素养。教师要在实践性强、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技能实用的前提下实行教学。但是,当前的建筑专业教师大多都不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依然遵循旧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这是教学改革中突出强调的一大问题。

(四)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

加强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比如《建筑材料》对各个建筑专业课程都相关,再如工程专业课《建筑识图与构造》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相关。但是大多学校的课程都各自教学,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交流联系;由于建筑方面的知识本来就繁杂,使学生遗忘速度又加快,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到下学期几乎全都忘记了,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五)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设备不齐全,大大减小了学生学习中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很好理解理论知识,因此导致专业技能不高,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去找一份适合的工作。

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

(一)以探究性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要注重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是当前建筑专业中的一大要求,学生在实践性教学中,自主的进行研究型学习,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对建筑专业的课程学习十分重要,比如在设计课程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对建筑结构、建筑发展进行独立思考,适当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探究性教学平台中,学生要主动的去学习课程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讲课。因此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便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开创了先例。

(二)教学与市场相结合,增加实用性教学。

建筑专业的教学要与市场相结合,这样会使教学更加的富有实用性,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际结合,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对教学的内容、课时安排也要有所计划,此外,教学时要注意实行对内容的针对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和爱好来教学,这样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快速适应有着重要意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与市场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中急需要做的事,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缺乏内容的实用性,即创设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对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这种教学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不仅对改革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很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三)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

建筑专业是非常综合性的一门学科,包含了许多个专业的知。因此,在对建筑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时,要注重对其教学的结构进行完善,因为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结构,才能对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要注重对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构建与规划,从而促使专门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对教学结构进行改善的方法有校企合作,这也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种形式下,有利于促进对教学模式的拓展,特别是教学的实践平台下,很好的促进了改革的进行。所以,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是基于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对其所涉及到的学科进行建设和发展等。

(四)强化师资力量

注重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的实践是建筑专业课程中非常必须的一部分,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建设和完善教学平台。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可见,强化师资力量对课程的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建筑专业学科具有非常高的综合性,而且注重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把教学的改革与市场的需要相结合,不仅促使改革朝着深化的方向进行,也为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目标。学校的建筑专业在不断的整改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教学改革一定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志,杨哲.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04:99.

[2]邓文静.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290.

[3]卢荣安.非建筑专业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7-90.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5

【摘要】针对目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改革探索,提出在基础技能培养上增加“适度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单元化教学模式”等改革成果,并推动相关教材以及教学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 基础课程 教学体系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13-02

一、引言

据权威机构预测:我国平均每年要新建20亿平方米左右的新建筑,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建筑设计企业急需大量的设计人员,就上海而言,目前有几千家来自全国和世界的设计企业,设计任务非常繁忙,他们需要大量的设计师和助理建筑师。

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上海唯一一所培养“助理建筑师”的学校,二十年来已经培养了3600余名毕业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节能等新型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又有复合化的设计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设计市场需求。因此,我们综合考虑当前建筑市场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特点,提出在设计基础教育中“突出以基础技能为主体,但又要兼顾适度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定位,作为改革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教学脱节

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每门课程的教学,而忽视基础教学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问题,因此,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无法将基础课程的知识贯穿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教学之间形成脱节。

2.2只注重岗位基础能力的需求,而忽视学生的长期发展

高职建筑设计教育主要以解决学生的岗位技能为目的,但是目前过多关注当前岗位能力需求,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不够重视,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教学理念。

2.3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自身专业特色体现不够

建筑设计是一个具有“创新因素”的行业,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设计行业绿色节能等新型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又有复合化的设计能力,但目前在教学中对于这个特色的彰显还不够。

三、教学改革的理念创新

改革以德国“包豪斯”职业教育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基础课,既主张“设计与就业”相结合,又提出“设计与创新”相结合。这里结合包豪斯教育理论,根据国家高职教学指导精神和建筑设计市场特点,将学生当前的就业需求和长期的个人发展需求有机结合,提出“基础技能培养为主体、兼顾适度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使 “助理建筑师”既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又可兼顾个人长期发展。

这个理念为“助理建筑师”培养增加了“适度创新”内涵,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创新能力是不能缺失的。本课程体系在培养基础技能的同时,为助理建筑师增加了“适度创新能力”内涵,既强调岗位基础技能的培养,也兼顾创新能力培养,适度创新能力是建筑设计市场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未来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

4.1体现“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兼顾”的教学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初步一”、“建筑初步二”、“建筑设计入门”、“建筑设计绘画”、“计算机绘图”五大部分。针对高职教育培养时间较短、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等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强化了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课程内容整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首先将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培养一一对应,然后在部分课程中渗透了适度创新教育,各课程结构框架既相互独立,又形成一个整体,目标明确,系统性强,如图1所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五大部分之间密切联系,板块之间以适度创新能力培养为纽带并注重各自特色与重点的凸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基础技能培养与适度创新教育并重。

4.2“单元化”教学模式和“能力本位”考评体系

(1)以能力点为核心的“单元化”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岗位技能”与“适度创新能力”两大培养重点,课程教学总结出以能力点为核心的“单元化”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实教学合为一体、信息化教学与课程体系贯穿一体、适度创新与扎实基础技能互补一体,每个课程建立若干教学单元,并形成一个体系;模式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工作室,以“导、讲、练、查、提、评”等步骤完成每个教学单元,该模式由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方面内容构成,如图2所示。

1)教学流程:根据岗位能力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能力点,每个教学单元有明确的能力点培养目标,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形成完整的教学链,各能力点教学由团队层层把关,每个单元通过导任务――讲知识――学生练――查问题――提技能――评成果,以“导、讲、练、查、提、评”等步骤完成。

2)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单元式教学、示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注重实践化教学,如模型制作、实例调研、大师作品分析、企业参观等;另一方面,通过仿真实训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3)教学手段:积极拓展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内,师生利用现代化制图教室、模型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教学平台及教学设施与资源。课外师生借助不断完善的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QQ等媒介实现课程交流。在线辅导、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课外教学方式均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2)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体系的考核与评价建立了以“能力评价为目标,过程考核为手段,多元评定为方法,综合效果为定论”的能力本位的考评体系,基本摈弃了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评方法,在学中考,在做中考,用项目成果来评价鉴定学生的基础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创新能力。学生成绩将综合学期课堂作业、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出勤率等多个因素进行全面评定,该考评体系强调学习的过程,按照课程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分项评分,再进行综合评定,重视分阶段、分知识点的分数积累,使学生更重视平时学习,力求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3在基础教学中实践“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新机制

通过与上海建筑学会、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集团等单位合作,探索“高职院校主导、行业协会协调、建筑企业参与”的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新机制。企业技术骨干以“企业进课堂”、“教师工作室”、“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有机对接;同时,与企业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10个,发展联合培养人才的校外企业3个,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已经成为学生认识企业、体验企业的重要途径。

4.4完善的基础教学实训基地和配套的精品课程及教材

(1)理实一体化的创新实训基地

为了使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同步发展,也为了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本专业以“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基础教学创新型实训基地”为目标,现已建设了“理实一体的基础教学教室”、“建筑主体与模型制作实训室”、“建筑设计工作室”等,也形成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播与课程交流。

(2)结合创新教学的精品课程及教材

我们以特色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来深化与推动教学改革,其中,《建筑初步

(一)、(二)》荣获2009年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称号;《建筑设计入门》作为一门高职特色课程,荣获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称号,同时编写课程配套教材也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已经编写了出版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五、应用情况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5.1成果应用情况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后续专业课程,与以往相比教师反映学生的识图制图与表达能力以及相关软件运用等的基础技能更加扎实,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学生得到设计企业的认可程度也不断提高,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生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逐年提高,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据学院就业办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实施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08级、09级、10级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逐年递增,2013年比2011年专业对口率分别提升9个百分点,如图3所示。

5.2进一步研究方向

以“建筑师助理”为培养目标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紧扣行业现状、以德国包豪斯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对高职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未来需要在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进一步围绕成果核心“单元化”教学模式拓展新的内涵和成果,探索更能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的“工作化”教学模式;(2)在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和标准化的背景下,将建筑信息模型(BIM)尽早引入到基础教学中来;(2)绿色城市和生态建筑是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在基础教学中培养这个价值观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著.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EB/OL].http://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作者简介:

袁铭(1979-),男,讲师,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建筑学会会员。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6

【关键词】中职院校 建筑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 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2;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2-01

引言

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能直接反应学生对相关建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体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就对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进行了探讨,为实践教学的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以期能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 明确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为了树立实践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为建筑行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如工程定位放线的能力、分项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验收的能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能力、组织现场施工的能力、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分析常见质量事故原因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如编制建筑工程招标和投标文件的能力、编制工程预决算和进行合同管理的能力、进行工程审计的能力等。依据这些建筑专业工作能力要求,中职建筑专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教学计划。当然,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与联系,调查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把握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严格依据社会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来制定相关的时间教学计划,并完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大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繁杂的理论教学,及时的更新教材,丰富实践内容,从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工程质量、分析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出发,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中职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工程测量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要求,丰富实操内容,及时的删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三、规划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中职建筑专业实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类型,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的实验室、施工模拟室、施工设备以及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以及施工演示区等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辅助以相应的施工项目多媒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整体的认知,对具体的施工方法、组织以及施工管理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建筑专业技能。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熟悉建筑行业工程项目一线施工环境,在实践学习中逐渐的完善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得中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不断的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

四、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率,所以,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研以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深入工程项目实践,接受建筑企业专业的技能培训,或者是聘请建筑行业有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学校开展专业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当然,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教师来充实中职建筑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企业教师与建筑专业专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坚强理论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的融合,为中职建筑专业培养出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五、完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作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准则,无论是对于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充分结合中职建筑专业的特点,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论文答辩、课题设计以及基础知识和工艺技能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引进社会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价机制,以全面的评定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平、公众、公开以及合法性,便于依据相关的实践教学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市场人才需求,全面的培养实用型建筑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战启芳. 谈精品智能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20.

[2]王晓冰.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学时代,2014,14:20.

[3]张云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2:79-81+270.

[4]徐秀维,刘晨凌.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3,05:118-120.

建筑类专业技能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7

如何加强技能教学环节,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是每个职教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深思的问题。笔者从事建筑类职业教育十余载, 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一些经验和思考。

一、完善技能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施工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要熟悉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掌握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 理解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 具有合理选用建筑材料的初步能力和对常用建筑材料进行检验的能力。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 能运用知识分析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程事故。具备必要的建筑制图、测量的基本技能, 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绘制的基本方法, 能正确操作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 并能完成野外观测、记录、计算、校核精度等工作。为今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这个总体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下, 各门课程要制订相应的技能教学目标, 包括分阶段目标和学科总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行业实际, 要科学、合理。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任课教师和每一位同学十分明确各门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应达到的技能水平。

二、技能教学方法要得当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 就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项目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目标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实现既定项目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利用各种载体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

技能教学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 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我校在校内主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的。

1. 浙江省对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实

行双证制, 必须取得相应的初级工才能毕业。这是一个进步, 突出了对技能的明确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级工合格率达到100%, 中级工合格率达到90%, 鼓励学生参加高级工的继续培训。

2. 积极参与上级部门对学校学生的技能抽测、技能比武。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当重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教学, 规定对每个专业至少进行一项技术工种的技能抽测。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学校加强技能教学。同时省建筑专业大组也非常重视技能教学, 举行一年一度的全省技能大比武。专业教师非常重视, 加强了对技能的训练, 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3. 开展学科兴趣活动、技能运动会、大课间活动。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但对于高技能的培养, 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采取每位专业教师每学期必须开展技能兴趣活动和大课间活动, 做到:活动有技能目标、四定 (定指导、定学生、定地点、定时间) 、活动有技能考核。学校每年开展一次学科技能运动会, 提供了平台, 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 展示了学生技能水平, 为今后找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各学科实行集中实训制。

技能教学有别于理论教学, 只有通过有计划地集训,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根据专业的特点, 建筑施工专业的各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期中实训, 比如:《建筑测量》有校园地形图测绘;《建筑CAD》有施工图纸的绘制;《建筑施工组织》有工程的组织设计;《建筑施工》有见习报告;《建筑构造》有图纸抄绘, 等等。

四、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切实开展校企合作, 做到“教学做结合, 手口脑并用”, 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 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 也是破解中职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 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处于摸索阶段, 还不成熟,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与企业间的互动。

1. 举办职业技能讲座。

学校每年聘请几位企业领导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 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和企业对职工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 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他们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2.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 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可提供学校学生的见习和毕业前的实习。

高三阶段的实习是职业学校技能教学的重要一环, 而目前做得差点的学校让学生自谋实习单位, 做得好点的学校会给学生推荐实习单位, 这样做都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这个阶段是学生所学职业技能与社会、企业的对接, 这个过程会反映出许多的问题, 学生和学校会从中获取很多的信息, 对技能教学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职业学校应加强这阶段的教学, 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力量不足也成为约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因素。目前职校绝大部分教师的自身实践经验走的是“由学校到学校, 由理论到理论”的路线, 在此类背景下培养的职校学生, 实际操作方面难以满足市场要求。

我校建筑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培训, 具有中级证的教师比例达到100%, 高级工达到50%, 技师达到75%。各位教师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8

建筑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1]。结构专业基于结构设计相关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研究较多[2], 而基于建筑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专业属性与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的冲突进行教学改革较为缺乏。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结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结构专业有关结构设计的全部内容, 各部分相对独立, 对其理解受相关课程的制约性明显。

对于不同材料力学性能的了解, 是理解建筑结构基本概念的基础。不同材料的变形特性、强度指标等是材料能否成为结构材料、能够承受何种性质荷载及传递荷载机制的重要标志, 更是结构计算假定的本源性依据。

建筑构造原理对结构计算、结构体系的理解存在制约性。建筑构造表征了实现建筑的功能时不同建筑材料在构成建筑时所具有的层次性特征。构造层次受建筑材料物理力学特性制约, 同时也影响着力学模型的选择, 在结构计算与建筑材料之间发挥着中介桥梁作用。

结构计算的力学模型、计算假定及结构构造措施以施工组织、施工工艺等的可实现性为基础。过大的结构构件施工安装偏差, 均会造成结构计算时未考虑的附加偏心或受力;而不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会改变结构构件的性质。在建筑结构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结合结构计算理论、计算假定及荷载传递机制等受施工技术的相互制约性相应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结构教学误区

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使用、是否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对于教学效果影响至关重要。教材内容过于集中于结构设计自身, 结构专业的印记过重, 而对其与工程管理专业的材料力学性能、施工技术及力学原理之间制约与联系涉及较少, 缺乏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理解结构专业课程时必须的“接口”内容, 人为割裂结构设计原理与建筑材料、建筑力学、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内在联系, 加大学习难度, 不利于结构素养的养成。

结构设计原理的抽象性、材料力学特性的非直观性、单纯语言讲授的单调性以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结构思维的相对缺乏, 尤其是结构设计原理与建筑构造、施工技术、力学原理及材料特性等相关内容内在制约性, 均导致理论讲授表达效果差, 需要探索多样化的、适合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而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仍很普遍。由于对专业性很强的建筑结构课程的掌握受制于建筑构造、施工、力学等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 教师更需要在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时提供反馈, 而这正是教学过程期间进行的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所在。过于突出总结性评价特征的期末考试, 更多关注学习效果的区分, 在无法有效甄别对不同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程度的前提下, 易误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 不利于学生构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面向工程应用的教学实践

1.横向拓展教学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结构教材应适当拓展与相关课程紧密联系的“接口内容”。如“砌体结构设计”章节可从砌体结构构造、材料力学性能及施工工艺等角度进一步横向拓展与计算内容、静力计算方案及结构构造措施等的相互联系、制约等内容;尤其是结合砌体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施工及构造等原因导致的破坏原因的分析, 从而通过工程实践淡化课程内容的专业性。

2.教学方法立体化

面向工程实践的案例教学, 重在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结构设计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特别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能更加契合建筑结构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本质。

围绕真实的典型工程设计案例连续地组织授课内容, 可使各部分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更显内在逻辑性, 更具工程直观性。为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及CAI技术, 通过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手段, 克服单纯讲课的不足, 多渠道、立体化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结构设计知识体系。

3.开展有益的教学评价

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横向联系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 更加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答案本身。如对“钢筋混凝土现浇肋梁楼盖”计算原理解释的评价, 重在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力学模型与实际受力特性的内在逻辑性及其差异性的工程实践解决, 而并不过于关注计算步骤本身的记忆。

4.强化实践教学

在工程实践中所有可能体现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及相关工程能力的各个环节予以模拟及训练。如由于使用功能变化对结构设计方案的调整、修改能力, 由于材料或施工等原因对结构构件的替代方案再生能力以及分析建设单位设计变更要求在建筑结构层面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等。

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理解不同结构体系的结构在荷载传递、结构材料的承载效率等方面与施工、构造、材料等深层次的对应关系;分析现有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裂缝、渗漏及室内外装饰构造的破坏等现象基于施工、材料、建筑及结构设计等不同层面的可能原因。

结语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 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结构知识体系的构建, 以建筑结构与相关课程的“接口内容”为切入点, 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学生的工程能力, 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周芝兰.建筑结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 2006, (6) :25-26.

[3]罗福午.建筑结构的任务和建筑结构教学内容的改革[J].中国建设教育, 2009, 1:49-51.

[4]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教师指南 (第四版)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5]盛群力, 马兰等.论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 2008, 340 (5) :73-78.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9

建筑结构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从建筑工程整体来分析和理解结构体系, 培养正确的结构意识, 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 增强建筑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1]。

建筑结构课程所涵盖内容广, 学生力学基础薄弱, 再加之重视程度欠缺, 众多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基于此, 探索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设计, 对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学设计误区

1)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迅猛, 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 国家相关规程和规范也在不断的更新。由于专业教材的出版有相对滞后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作及时的调整。比如在介绍砌体结构知识方面, 按照国家建筑节能的要求, 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烧结粘土砖, 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弱化烧结粘土砖砌体的相关内容, 应重点介绍小型砌块砌体结构的知识。现有建筑结构内容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房屋建筑方向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三大结构”内容改写整编而成, 并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和建筑学专业自身的教学要求。结构构件的计算内容过多, 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授课基本雷同, 这些都不符合当下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要求。

2)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力学和结构的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基础均不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但他们对美的东西和直观的东西表现出较强的兴趣,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建筑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给他们讲解力学和结构知识的时候, 应与土木工程专业有所区别。建筑学专业学生不要求掌握过多的详细的结构计算, 但在结构设计时应让他们具有一定的力学概念、一定建筑结构设计概念和清晰的结构意识, 能够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正确处理建筑与结构的关系、建筑与构造的关系。并能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自如地与结构工程师进行沟通、能利用建筑结构的知识大胆地创作。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目标应当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改变以结构专业特点所形成的教学内容, 不能将结构专业的教学内容照搬照抄或者简单浓缩后灌输给建筑学专业的学生。

3) 教学观念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建筑就是艺术, 艺术重于技术, 于是乎就有绝大部分学生只重视建筑设计及原理、外国建筑史、建筑物理等等主导课程, 反而忽视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等技术类课程。实际上建筑师在考虑空间方面的问题的同时, 一般是先形成总体方案, 然后再考虑具体构件的构造。但是, 与总体设计的思想相反, 建筑学的学生往往是通过学习基本受力构件以及其有关的具体设计和施工要点来学习建筑工程知识, 其思路恰好和建筑设计思路相反[2]。一个设计者的实际设计经验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的不协调, 将使学生难以在学习设计思路的阶段运用相关知识。因此传统的建筑结构的教学方式即从具体构件设计到整体结构设计不利于学生学好该门课程。

4) 教学评价陈旧。

建筑结构课程符号多、计算公式多, 构件的构造要求多, 这些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理解和运用, 大部分无需死记硬背。但是以传统的闭卷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 一定会误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为了应试, 学生就一味刻板性的死记, 不去理解和琢磨。这种过于突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极具功利性, 非常不利于在课程横向联系密切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且易误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3]。

2 面向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设计

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涵盖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和工程抗震等相关内容, 而理论课时是相当有限的, 如笔者所在学院建筑结构仅有48个理论学时, 因此教学内容就必须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学专业在工程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结构概念来设计出合乎材料和结构基本规则的建筑方案, 并不需要具体的结构设计和计算过程, 这些工作交给结构工程专业的人士或者注册结构师们去完成。如在讲到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时, 笔者建议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如何计算以及示例说明, 而应该着重介绍分层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作了哪些假设及适用条件, D值法在反弯点法的基础上作了什么改进;在讲到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力构件的计算时, 不要一味强调大、小偏心构件承载力的具体的计算, 构件的配筋率As或As'为多少, 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大偏心受压构件和小偏心受压构件如何界定, 两者的破坏本质上有何不同, 分别有什么特征;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时, 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可适当地简单介绍, 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总之, 应该突出概念,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概念设计是一种定性的设计, 不是定量的数值计算。概念设计应从工程设计一开始, 就从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和构件构造等几个方面把握好结构的合理性。对于房屋结构而言, 抗震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就要考虑相应的抗震要求如建筑的最大高度、场地的选择、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等。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 应该考虑建筑学专业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确的安排, 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让学生对建筑学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相互融合。

2) 教学手段立体化。

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能再运用传统的纯板书教学, 而应该借助于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新的教学手段, 克服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给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授课时, 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实体建筑物, 如悉尼歌剧院、比斯迪拜塔、北京鸟巢等来引出建筑与结构的关系, 进而考虑采用课堂讨论式的教学形式, 悉尼歌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中心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选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有什么优点。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后授课老师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结构形式有哪些, 它们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进一步提出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关系, 建筑结构选型对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性等等。

3) 注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受教学课时的限制, 在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过程中, 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砌体和砌体结构的相关内容时, 在重点介绍无筋砌体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配筋砌体构件的有关内容可列入学生的自学范围。当然, 自学内容可通过课后习题来巩固, 自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可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主要采取做结构模型的方式, 提出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将想象中的建筑造型以结构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在建筑结构模型只有支撑建筑的结构骨架, 而没有附以外观的装饰和构造的复杂材料, 当建筑仅以结构骨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他们对结构一定会有切实的体会和强烈的感性认识。笔者带学生参加过几届江苏省结构创新建模竞赛, 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有一点体会深刻, 那就是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后对结构的概念、对力的概念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注册建筑师的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结构的力和美应用到建筑方案的构思和建筑设计中, 如何用结构来表现建筑造型,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完善教学评价。

由于传统的期末考试极易误导师生只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 忽视了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培养目标, 只重视定量分析, 忽视了定性分析。为了避免上述误导, 笔者认为应该改革题型, 试卷中不应该出现大量的计算题和死记硬背式选择题, 提倡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题型, 比如增加力的概念题、概念性设计分析题和结构选型等有关的试题。建议考虑开卷考试的方式, 并进一步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包括非正式的教师观察、平时模型的制作情况, 平时作业情况等等。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 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 而不是答案本身。

3 尝试性教学改革情况

笔者所在学院从07级开始尝试性教学改革, 基于教考分离的原则, 建筑结构期末考试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 且采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 (试题库中的每一份试题的试题内容分布均依据考核大纲, 难度系数也基本相当) 。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成绩分布看, 参加教改的年级 (建筑107、建筑108) 考试成绩略好于未参加教改的年级 (建筑106) 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 上后续课程的老师也对参加教改的学生反映良好。

4 结语

本文根据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近几年对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学改革的尝试, 提出了几点想法, 旨在抛砖引玉, 以期从事建筑学专业的同仁共同探讨, 建立一种适应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建筑结构教学新思路。

通过对建筑专业的学生进行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 对比分析最后学生的考核成绩, 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诚然, 本次教学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形成性评价的量化问题和公平性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10

怎么样改进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质量、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成为我们今后教学实践中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 以下就建筑工程专业三大实习的教学改革实践, 谈几点想法与思考。

一、当前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为土木工程专业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 实习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3个环节组成, 实习环节培养方案一般为9周,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以下诸多困境:

1.土建项目工程量大、工序多、周期比较长, 短时间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只能看到某个分部工程或某个工序, 很难真正看到工程的全过程。

2.受时间和经费限制, 一次实习不可能到多个不同工地。

3.扩招后学生多、且实习类型多, 而老师一般比较少, 教学资源有限。

4.考虑到安全、食宿等方面的困难, 施工单位通常不太愿意接待实习, 即使少数学生联系找到实习单位, 动手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不太多, 对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很难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5.毕业设计内容由建筑、结构与施工3个部分组成, 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 大部分学生对施工部分投入不够, 导致社会核心需要的施工部分论文质量普遍偏低。

二、建筑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1.校企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

在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实践中, 我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学校与省建筑三公司的地缘、人缘、亲缘优势以及学院土木学科专业优势, 校企互动, 着力加强与公司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基础牢固。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已有近15年的时间, 包括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技术推广等领域, 合作范围广泛而深入。15年来, 湖南科技大学为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培养和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00余名, 大多已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同时在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技术、大跨度结构施工控制理论与技术、深基坑开挖与边坡施工控制技术、土木工程施工排水及废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鉴于多年来在人才方面的合作, 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第一批评为湖南科技大学优秀实习基地。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土木工程专业与湖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立1个本科生实习基地, 涵盖了学院所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 有利地保证了实习质量,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基地是学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 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 因此教学基地建设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基地建设成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实习教学的质量。为此学校应重视教学实习基地的开拓与建设工作, 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规范和完善基地的建设, 制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 保证教学实习基地的遴选质量, 开拓和维护好各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 本着教学相长、扬长避短、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 与教学基地签订相关协议, 使互惠互利原则能够有计划性、双向性和连续性;坚持共建、共享、互利、巩固发展的基地建设原则,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努力追求各方利益的共同点, 使教学基地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学校通过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索质, 实习单位通过学生实习寻求单位的人才储备, 增强彼此间的互动和相互间的默契, 巩固和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保证学校各专业有完善和质量较高的实习教学基地, 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设立课外创新的学分, 鼓励建工专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学生在大二、大三提早进人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科研实验室, 参加教师相关科研项目锻炼。在这一培养过程中, 许多同学经常跟随教师到省建三公司企业科研调研,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深入培养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些学生直接将实习期间调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 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具有极强针对性, 并迎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教育应与校外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所需要的内容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前述结合的具体表现, 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是立足于时代经济结构和企业资源优势, 找准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的需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是教育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三、结论

推进校企产学研长期合作, 推进实习基地建设, 提升建筑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教学质量, 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充分利用我院“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示范基地, 优化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进程和监管行为, 改革建筑工程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合作培养新模式”, 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与大纲, 加强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毕业环节与企业联合指导, 实现实践环境教学效果最优化。

摘要: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 实践环节多, 而且大都需要深入工地去观察、体会, 因此, 实习环节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环节, 应该根据社会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改革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三大环节实践教学方法, 提升实习成果教学质量, 对落实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实习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

参考文献

[1]罗秋兰.突破产学合作教育难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6) :104-108.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11

关键词:实践教学   功利主义   形式主义    体验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02

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建设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熟记建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建筑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内业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材料检测实验员等技术及管理人才。

在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要灵活采用工学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拟实训、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而我省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建筑专业几乎均以参加吉林省对口升学高考为培养出路,侧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很少有针对毕业上岗就业的实践教学,有的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甚至连一块砖头、一根钢筋、一盆水泥都没有接触过,虽然应试题典背得滚瓜烂熟,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具备建筑专业素质。就算是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考取了高分进入了建筑类本科大学,但在工地的普通小工、大工面前仍然是一个“啥都不会的学童”。就算是让他砌一堵墙、盖一个小小的厕所恐怕都会令他茫然失措。

中职建筑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若脱离专业实践而仅纸上谈兵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中职建筑专业人才的。光会理论而不注重实践体验便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就好比《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虽然精通各门各派武学但却手无缚鸡之力。只有理论与实践融合,才能对理论知识深刻地理解、掌握、运用乃至创造。

提高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技能,现结合中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我校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对如何提高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中职办学应摆脱“功利主义”思想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许多学校在素质教育上还是侧重应试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学校,仍然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业率的路上苦苦跋涉,似乎这两个比率才是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追求短期利益、表面辉煌,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管中窥豹的做法,而对于学生未来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却做得不够。也许很多人认为在中职学校就读三年,学校的职责就仅限于这三年,而对于后三年、后三十年甚至学生的一辈子却没有任何责任。其实,学校的办学观念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能力发展,不管在教育的哪个阶段都要服务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始终。因此,希望学校的领导、教师,甚至是学生及家长都要早日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不要把中职人才的标准仅仅定格在“考没考上大学”“找没找到工作”这两个狭义的“合格标准”上。

二、完善中职专业教学设施、设备,为开展实践体验创造教学基础

教学设施、设备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之一,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勉强能满足现今教学的需要,而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大力发展中职学校的政策,老百姓对中职学校的正确认识也随之提高,继之而生的便是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中职人才培养标准的提高,如果仅仅停留于现今的办学条件是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的。因此,中职学校应想法设法加强中职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建立和拓展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以便学生能尝试正规的、全面的实践体验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快速适应现在及未来的施工现场需求。

三、中职专业教师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中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学生成长质量,现在,很多中职教师的头脑中还是停滞于一二十年前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素质状态,对于专业更新的知识较少涉猎,尤其是现在的中职学校近半数都在以升学为主攻方向,在专业课的落实上绝大多数教师是以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来拼命地让学生背书本,仅以考试分数为胜利果实,至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留待其升入上级学府再重新塑造。如此的教学实力、如此的教学思想怎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岂不白白浪费了学生三年的中职时光?

当务之急,中职学校应调整学校的发展规划,依据师资状况,分批分重点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工地、工厂锻炼实习,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方案,给予专业教师一定的学习动力。也可借助校企合作桥梁,引进工厂、工地、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长期到校做技术指导,也可把学生课堂带入工厂、工地、企业中实地指导。时代呼唤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必须与时俱进,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来培养新时代的新建设者。

四、学生的顶岗实习不能走“形式主义”

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建筑专业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对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起很大的作用。虽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已经尝试了这种教学“2+1”模式,但从实际的操作效果看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带着“敷衍应对”思想,在顶岗实习中“偷奸耍滑”“拈轻怕重”,不认真完成规定性任务,而在期末之时却在评价单、考核表中靠着“人脉人情”而“精彩异常”。有的学生甚至只到实习单位 “瞎混”了几天,便把评价单、考核表填写完毕,接下来便在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虚耗时间。顶岗实习必须由学生脚踏实地地工作、兢兢业业地去尝试才能磨练岗位责任、提升职业素质,而现在如此“蒙混过关”,顶岗实习竟形同“娱乐假期”,教学目标大打折扣。

从学校到社会,从课堂到工地,从学生到建设者,学生的成长必须施以有效的管理、监督、评价,虽然顶岗实习还不算就业,还不算融入社会,但却是一次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水平、熟悉职业特点、学以致用的宝贵机会,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学生只有适应了顶岗实习的要求、完成了顶岗实习的任务,才能更好地向职业人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角色转换,中职学校必须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环节,制定务实有效的操作方案,辅以严肃认真的管理、监督、评价,端正学校教师、学生、实习单位等有关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认识,合力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成果。让学生处在一个时时有人管、时时有事做、事事乐于做、事事做得好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五、为建筑专业学生创造校内外实践锻炼的机会

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实践中才能得到体验、丰富、完善和发展。中职专业教师的授课模式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就算在学校内外实践设施、设备、场所等不完备的情况下,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为建筑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比如校园内若有简单的砌墙、花坛维修等项目,不如就把这项工程交给建筑专业的师生。借此机会,学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了解到的建筑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创造,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能真实地体验到一砖一瓦、钢筋绑扎、混凝土配合比等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用方便筷子当钢筋,用土块儿、石头子、碎木块儿当建筑材料,用塑料片当玻璃,用胶水当混凝土……利用现有条件仿制各种世界知名建筑物,就算做得不伦不类、“画虎像猫”,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也能锤炼学生心性、增长建筑专业知识,且能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暑假之机,组织建筑专业学生走出家门,到建筑工地上去大开眼界,加强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行业进行思考感悟,坚定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不可“纸上谈兵”,中职学校和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新的形式和要求,积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兼收并蓄、摸索改革方案,千方百计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效率。

教学改革实践建筑专业 篇12

从表1可以看出建筑装饰毕业设计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 因此本课程的安排也是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都完成后进行开设, 即第五个学期集中进行, 时间一般是2个月。本门课不但要有建筑装饰工地, 还要有专业绘图的机房;对上课及辅导的教师都应具有综合技术及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要求。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与实际工程接轨, 做到不是纸上谈兵, 则是教师当前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 也是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需考虑的重要问题。本论述结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与实践工作多年, 结合亲身教学体会和高职学院目前的建筑装饰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状况, 对如何改进、强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谈点思路和想法。

1 目前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毕业设计与实践生产脱节

指导老师布置毕业设计任务时缺乏创新性与实践生产性, 毕业设计任务采用单一传统形式, 设计资料往往沿用往届不变的内容, 因此内容陈旧, 没有创新。毕业设计的要求紧紧停留在教学层面上, 与实践生产脱节, 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在内容和知识结构上也没有多少应用价值, 就是学生做的毕业设计应用能力滞后, 因此, 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零距离上岗。

1.2 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滞于形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素质不高,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独立能力也不强, 大多学生都是抄袭、复制别人的图纸, 或干脆就把实习单位的图纸拿来应付, 答辩时一问三不知, 毕业设计质量高的就更少了。

1.3 毕业设计成果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

指导老师没有对毕业设计全面的提出质量要求及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对一些不符合毕业设计任务要求的, 往往宽容待之, 成绩评定过于宽松, 评定标准也是敷衍了事, 这就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也是敷衍了事, 最后都是在应付。

1.4 实训教学考核不严

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五学期集中进行, 时间一般为6到8周左右, 学校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 或者没有把考核办法真正落实到位, 对实训教学的要求不严格。又因为学生本身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部分学生认为实训课好玩, 没有学习压力,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训课当成一回事, 实训效果不理想。

2 问题的原因分析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还真正影响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2.1 毕业设计应与实践生产相结合, 有创新意识

建筑类的毕业设计大多是工程设计图纸, 设计选题较单一, 学生做得较被动, 甚至有个别学生闭门造车, 不考虑图纸的适用、功能、空间的利用率等。指导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注重设计图纸的适用性、功能性及空间的有机利用率,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做到:能想到, 能画出, 能让技术工人做出来, 不能异想天开, 纸上谈兵, 在把图纸能做成实物, 这样的设计才有设计价值。因此, 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指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这样毕业设计的质量也能得到提高。

2.2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是关键

加强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培养, 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环节, 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中应具备实践经验及应有的设计能力。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不宜过多, 不宜超过10人, 学生可自主的选择指导老师, 这样可以更好的与老师沟通。

2.3 制定毕业设计成果及答辩的评定标准

毕业设计答辩是检验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自己亲自设计手段, 答辩成绩可根据学生选题分类进行 (家装工程或工装工程) , 答辩委员可聘请企业工程师、设计师, 公开答辩, 这样可以提高答辩的可信度, 也能真实的反映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要根据选题的难易、学生平时设计的态度进行综合评定。这样既考虑了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 (在企业的工作态度) ,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应用综合知识、独立完成的工作能力, 达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2.4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制订并落实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标准, 其中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操作规程、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都应该落到实处。同时, 学校各处室、系部及专业教研室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制定严格的实训教学考核制度, 合理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系部实训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学校实践教学检查组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实行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及评优选先挂钩的办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把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要做好建筑类毕业设计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设想进行。

(1) 针对本行业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 并结合建筑装饰行业岗位实际工作情况的需求, 应突出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将建筑行业企业的需求, 尽可能的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中来。

(2)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 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4)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 把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5) 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 找出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崇炯.高职工科类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2]赵霞.浅析高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0) :181.

上一篇:食用药用价值下一篇:山洪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