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2024-07-05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精选12篇)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1

作为涵盖多学科知识内容的复合型专业, 会计是大学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工作内容, 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增强和社会意识的加强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和加强, 在基础技术和基础理论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实现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高职会计以职业素质、应用能力、IT技术、财务管理的培养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为基本, 通过学研结合、校企协作等方式, 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背景

(一) 社会需求

当前,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 高职会计专业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工商管理及进出口贸易领域, 人才供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每年都会有大量大学生毕业, 但真正可以参与到团队或项目协作中的毕业生并不多, 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实践经验上的欠缺。目前我国企业正在朝着信息化的方面迈进, 企业信息化最核心的环节的就是会计。近几年, 我国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目前来看, 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以下四点基本要求, 分别是职业精神、实践经验、管理技巧和管理意识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然而,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在这四个方面还存在不小的欠缺, 各省高校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和专业实验方面的工作, 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与企业加强教学实践合作, 创建科学有效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 掌握会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采用电算化的方式进行财务审计工作, 网络化、电算化的办公环境基本形成, 会计电算工作相关的硬件更新维护与升级换代、管理软件与核算软件的使用都需要按照会计准则的有关规范进行。为了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深刻理解会计学方面的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 对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胜任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行政部门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学习会计技能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经济、成本管理、账务管理、税法、审计、电算化、财务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

“工学结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职会计专业所制定的工作任务与教学目标相比以往而言更加明确

“工学结合”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行业及职业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高职学生素质与岗位能力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并且具体。真正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行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工作上来, 充分体现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学任务紧密围绕典型工作任务, 任课教师要采用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反复训练、独立操作、模拟产品、模拟案例及模拟项目等方式来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的基本目标。具体来讲, 实践是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 情境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将应用实际与知识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职会计教学中,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表达或演示来营造出一些与工作状况和生活实际有关的情景, 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学习理论联系起来, 同时也将课堂情境与专业应用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情境教学法实施模拟练习, 可以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对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模拟创建, 包括与他人的沟通与交谈等。这些情境模拟都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组织能力。同时, 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日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 实践教学的职业岗位需求、评价标准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与企业、职业、行业全面对接, 即管理、生产过程中不同岗位员工的素质与技术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内容。将职业标准与课程设置相融合,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具体来说, 改变评估方式是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会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与新的考核评估体系相配合, 使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使量化评价与性质相平衡, 全面利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语、学习认真程度等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对评估体系进行丰富与完善。综合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拓展评价渠道与评价主体、丰富评价方法、完善评价标准、提供实时反馈, 帮助任课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促进考核体系常规化、科学化、系统化, 充分发挥多元评价考核体系特有的激励作用,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促进高职英语教师、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评估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优势, 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推动会计教学改革并提高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 实践内容

根据科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的教学思路, 高职会计实践的主要内容需要包含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部分含有综合实训和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带领学生进行计算机审计实验、ERP实验、系统维护实验、会计系统实验、供应链系统实验、财会系统实验、手工模拟实验等;综合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实战演练及企业经营实践演练等内容。另外, 再通过一些校外部分的训练如项目实施岗位、仓储管理会计岗位、固定资产会计实习管理员岗位的实习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习实践一般都会在校外教学基地、企业经营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会计软件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场地进行, 高校要大力支持企业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完善实践平台, 确保实践平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才华、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 实践模式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模拟实战的方式来讲解内容, 教学方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分别是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撰写报告。教学可以采用公开演示、辩论、模拟实验、小组学习等形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科学的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运用知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技术应用及人际交往能力。

2.校内模拟和校外实战相结合模式。实践教学离不开校内模拟和校外实战, 校内模拟可以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同时进行, 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掌握会计实践技能技巧。校外实战通常安排在毕业前的一学期进行, 学生通过校外实践真正加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去, 可以了解并掌握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和业务操作环节。通过校内、外双重实践锻炼, 可以不断加强学生提高会计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3.体验式课程教学模式。合理设置体验式课程是当前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让学生担任企业高管角色, 将复杂抽象的财务及经营管理理念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和学习。在模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体验企业生产发展中所面对的问题和不足。

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教学观。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的改革要使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典型产品等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过程中, 对师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既要求学生“做中学”, 也要求教师“做中教”。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开发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发, 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深入地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及课程的改进与完善等工作。专业教师应根据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 以此引出工作过程, 分解和设计工作岗位任务, 导入具体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兼职教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为此, 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 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提升其岗位实践能力, 同时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 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真正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二是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 对学生及校内的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指导, 同时要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校内实习基地要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内实习基地应依照企业模式进行运作, 注重营造职业氛围, 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布置实践教学场所, 按企业的产品、标准及管理流程设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27) :627-628.

[2]王腊娣.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10 (1) :23-25.

[3]邓金娥, 周荛阳.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基于“411”工学结合模式[J].财会通讯, 2008 (21) :64-66.

[4]林松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7) :126-129.

[5]张小刚.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管理会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 (10) :133-135.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2

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论文【1】

[摘要] 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会计本科教学体系的改革在所难免。

本文从会计本科教学目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会计本科教学体系的合理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会计国际化的核心是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促使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实中,人们获取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接受大学会计教育,为了促进大学会计教育符合会计国际化及社会需求,大学的会计教学体系亟需从方方面面发生根本性变革。

一、我国现行会计本科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存在缺陷

(1)缺乏明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团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会计师之为职业,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苟有不道德行为,而自丧其信用测此职业,即失其根本存在之理由,殊背国家期望之厚意,可不慎哉。”在会计教育目标中,有必要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来指导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2)忽视了会计职业界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时代,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选用具有一定经验的会计人员,希望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能立即进入角色,独挡一面。

但在会计教育目标中,并没有反映出职业界对学生在会计专业技能方面的较高要求。

(3)目标定位过高,不合实际。

学生在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所学的会计知识是有限的,毕业后只能说是基本能胜任会计实务工作,还不能适应会计教学、研究工作的要求,也没有具备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1)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

在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存货管理等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

(2)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

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专业外语等缺乏必要的重视。

(3)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遗漏。

第一,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对一些新生事物的细化会计研究,已经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养老金会计等。

而我们目前的会计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

第二,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

第三,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有待加强。

第四,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建设。

会计行业是一个对职业道德要求严格的行业,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经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验。

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第五,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从大量信息中及时发现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3.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方法来看,各高校普遍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缺乏深度。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由单向讲授转向双向讲授,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但这些尝试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很多,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真的有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怎样创造更多、更有效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1.明确不同培养阶段教学目标,系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为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

有研究表明,“通才+专才”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会计教育目标。

(1)强调以培养能力为主。

会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甚至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如何利用获取的知识来合理配置资源及动手分析和决策,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现代会计教育已进入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各高校今后会计教学改革的方向。

有鉴于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培养面向新经济环境具有坚实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成为高校会计教学的基本目标。

(2)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会计教育机构呼吁未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

如今,“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未来成功的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重要条件”,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

因此,教会和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使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目前,以Richard Paul 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批判思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征:①批判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并可以形成准确的判断。

②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③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标准,可以自觉提高思想行为,并能意识到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的基本方法与学习本质的基本方法是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学习者对所学问题或所遇到的事实清楚地进行主体判断,并由此形成一种清晰稳定的思维模式,而这恰恰是未来会计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2.科学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进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注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平衡 即应该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

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懂得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具备文学与艺术欣赏能力、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掌握量化推理技能、具备社会分析能力。

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不应当仅局限于财会、审计知识,还应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律、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突出特色教育。

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增大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

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三大环节, 即认知环节、课程实践环节及综合实践环节,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认知环节增强学生对有关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课程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 形成初步的职业技能。

综合实践环节通常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完善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

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仅限于本专业,会计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以博促专,以专取博,专与博相结合。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金字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运用专业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知识。

(4)整合课程内容。

整合课程内容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要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课程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同一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和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个学科应包含另一个学科的内容、学科本身的整合、学科内容的借用等。

整合课程内容在同一教育层次和不同教育层次上都存在,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就存在着教材内容的重复或教学实践环节的交叉、遗漏现象,从而需要整合。

(5)调整课程体系的构成。

合并、压缩必修课程,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如《中级会计学分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

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应用数学。

同时,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增设诸如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兴选修课程。

以及国外会计制度法规和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专业知识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动态等前沿性的专题讲座,使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大大增加,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6)强化诚信教育。

通过设置相关法律课程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以及传授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会计道德产生结构性影响。

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思想精髓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他们认识到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能够产生巨大的荣誉感和自尊感, 帮助他们形成内在的自觉需要,并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觉自愿地遵守和履行这些道德要求和规范,并能够承担起其道德行为选择的结果,达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性的自觉,情感的自足,意志的自愿”的目标,使会计高等教育成为“塑造会计行业未来典范的摇篮”、“造就会计道德楷模的圣殿”。

3.全面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经济环境的变革对未来的会计人才提出了知识和能力的新需求,那么如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师的考验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教学方法应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学和体验”为主。

(1)推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课程论文、小组作业、实验和实践、案例教学等新教学组织形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及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得出新见解和大胆质疑。

可就授课内容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布置写作小论文。

教师可给出参考资料,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针对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实务问题,让学生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其中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

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和课堂演讲。

对一些专业课进行模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时,可以设计多种可能的结果,以期与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性相符。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2)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不断进行演练和实践。

在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角,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动性,这要求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老师要主动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具体教学方案,如在老师讲授会计某一专题问题前,事先要了解和阅读许多与某一专题相关的文献,并把文献列表发到网上,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陈述、讨论,并利用文献提出问题,解释、证明或深化某一专题问题的讲解。

(3)作为教学活动的输出反馈过程,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与自我评价。

由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总结其学习体会,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分类和串联,记录了解并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技巧,以及对自己改进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有何启发与帮助。

学生通过总结与自我评价,能在较低的督促下获取较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它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对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来说,机械基础性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适当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实施方案

首先,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乐于学习。再次,让学生学会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示范等,多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为他们实践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第一,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观念,以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独立开设以基本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为基点的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第二,依附于国家工科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以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结合为支撑,探索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第三,以国家重点学科机械基础设计理论为依托,实现从“灌输型”到“创新研究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第四,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实验化的教学,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和对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的辅助性作用。

二、构建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技术学校对培养机械基础实验实践教学人才的需要,在明确其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一是基础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层次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机器。这个过程可以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加强学生对机械的感知能力,从而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如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实验室和机械陈列室,让学生了解机械的组合、构成以及设计原理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对机械设计产生兴趣,从而在实践感知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是,这种实践教学环节是面向机械工程类的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另外,在产品制造工程训练课程中要改革教学思路,按照重新安排训练内容、对现代制造技术重点训练、提高综合训练能力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构建集技能、能力、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课程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要。

二是提高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可以分为三部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课程与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程。这个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面向全校工程机械类的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基础,让他们掌握机械技术制造知识和技能,以便于运用到以后的实践生活中。在职业技术学校中,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可以单独设科,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设定相应的学时。针对学校中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中要设计基础性实验、探索创新以及综合设计实验。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和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程在学时安排上同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一样,根据学校的人才计划和教学目标来设定相应的学时。其中机械基础性实验课程包括综合设计以及研究性实验、机械制造技术等与机械制造有关的基础性内容。

三是综合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这个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三方面:工程的综合实践课程、创新研究活动与课外科技活动设计。综合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利用学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把实践活动的教学与机械基础实验实践的科学研究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发科研项目,参加科学实践活动,通过创新研究、课外科技设计等活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科研实践创新的有利环境,引领学生走向创新发展的道路。

总的来说,机械基础性实践教学对机械专业教学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以培养“研究开发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实行教学改革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实践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兵,车林仙,易建,王艳戎.高职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2]胡宜鸣,孟淑华,王丹虹. 机械制图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 2003(1).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4

浙江省正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构建国际纺织服装强省, 而绍兴市是纺织大市, 尤其是绍兴县在纺织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市场方面享有盛誉。绍兴县结合国家纺织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了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创意中心。因此, 培养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 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 构建合理、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真正使纺织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关键, 绍兴纺织产业在转型升级发展中, 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大, 绍兴文理学院又是绍兴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 纺织工程专业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上, 确立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生产第一线从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工作。目前民营纺织印染企业工程管理、国际贸易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奇缺, 是制约绍兴地区纺织行业进一步发展和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明显瓶颈。

因此, 在新形势下, 高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也要与时俱进, 不能再沿袭“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研究院、所等所需要的研究型人才, 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 高校要以培养厂矿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 特别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牢牢抓住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 构建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因此,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必然之路。首先, 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是办学之本, 否则任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是缘木求鱼。因此, 依托绍兴纺织产业发展优势, 建立大批的教学实践平台, 是实践教学得到保证的关键。其次,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培养纺织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 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验课时少

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课程中实验课时很少, 学生动手机会少, 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且实验教学内容一般都为示范性、验证性实验为主,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能力。

2.2 实习效果不佳

纺织工程专业实习环节主要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块, 每年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每次实习时间一般1~2周, 一个企业安排20人左右, 由于实习时间较短, 实习人数多, 而且在企业以参观学习为主, 得不到实际动手锻炼, 几天下来学生就看得厌倦, 实习兴趣不高, 企业也不受欢迎, 实习效果收效甚微。

2.3 毕业设计 (论文) 存在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 (论文) 实践环节中, 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大多采用教师虚拟、模拟性题目, 而且大部分在学校完成, 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脱节。由于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单一、虚构, 很难激发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兴趣, 有的学生急于找工作、应付了事, 东拼西凑, 甚至抄袭而成, 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综合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拘泥于书本, 缺乏实际工作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 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差, 而企业最缺乏的往往是实际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在早期的教学体制下是可行的, 但目前社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绍兴地区, 大多数是乡镇企业, 许多国有企业也进行了转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实用型”、“实惠型”人才, 即一进工厂, 马上就能应用的人才。

绍兴文理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绍兴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面向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的, 学生就业的方式是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毕业生必须对工厂实际运作比较熟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 进行实践体系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3.1 增加课内实验学时, 减少理论教学时间

在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课程内的实验教学总学时只有79学时, 实验教学只不过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依附和补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数安排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到, 课程内实验学时比例太少,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太偏重于理论教学, 不重视实践教学, 由于实验学时少, 设备台套数少, 学生人数多,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是走过场, 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动手机会, 因此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大大增强了课内实践环节, 减少了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由原来的79学时提高为360学时, 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转为实践教学为主, 而且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转为以创意型、综合设计型实践为主。同时也改善了实验条件, 增加了学生实验台套数, 在实验室设立数字化纺织工艺与装备现代化中心、纺织产品设计生产中心、纺织CAD中心、面料花型设计中心、织物试样中心, 用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 改善学生的实验条件,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进一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改革“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法, 构建实践互动式教学的新模式

改善实验室学习和实践环境, 构建实践互动式教学的新模式。把相关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设在实验室, 教师在实验室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穿插教学, 学生在实验室一边接受理论教学, 一边可直接在实验设备上进行动手操作, 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习效果好。以纺织品设计课程为例, 将学生分为3~5人一组, 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整个学习过程在实验室进行, 而且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构建以实训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学习体系。把必须掌握的知识 (织物原料选用、织物组织设计分析、织物小样试织等) 以项目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从简到难逐步展开实训项目教学, 增强现场实践设计指导和考核, 并形成相应的项目过程考核机制。最终成绩除一部分理论考核外, 增加动手实践能力考核, 如织物样品分析、纺织CAD上机模拟设计和实训与纺织品创意设计制造实训成绩综合评定。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服装和面料市场, 以纺织品分析中心、纺织品设计生产中心、纺织CAD中心、面料花型设计中心、织物试样中心为实践基地, 开展从创意设计到试样的全程技术创新。这样鼓励学生不要死记硬背, 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3 专业实习环节的改革

原有的实习环节主要采用阶段分散实习方式, 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周、毕业实习2周。由于实习时间短, 人数多, 企业难以安排学生在每道工序和环节之间进行实践操作动手, 学生不能系统性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 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 参观认识为主, 几天下来, 学生很快厌倦, 扎堆聊天现象严重, 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 企业也不认可, 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对实习环节进行改革, 根据企业的建议和专业老师的意见, 充分利用绍兴纺织的产业背景, 调整专业生产实习的内容和时间, 大大延长学生的生产实习时间, 所有专业课程学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前完成, 在第七学期中整整一学期安排学生进入纺织企业和纺织公司进行刚性生产实习, 每个企业安排4~6人, 并聘请企业校外指导教师1人。由于实习时间长, 企业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向 (如机织方向、针织方向和纺织品外贸方向等) 安排学生进入相应岗位进行系统性的生产实习, 学生在纺织企业或公司以技术工人的身份实习, 直接面向工程生产第一线, 在各道工序、岗位间轮换, 直接了解纺织生产的全过程, 纺织品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工艺、设备及操作管理等工作情况, 掌握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情况及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 使学生的工程技术训练得到有效锻炼, 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真正巩固和提高, 学生实践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3.4 进行与就业相结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

在经过第七学期的刚性实习后, 在第八学期中, 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 毕业生与企业可进行双向选择, 学生可以以员工的身份进一步带薪实习和工作, 并结合不同纺织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 由高校与企业或公司共同指导学生半工半学进行校外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

根据企业对大学生所需人才的要求和期望, 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因地制宜地共同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构建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倾向, 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和外贸的综合实践训练, 使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直接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与企业合作, 综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毕业设计 (论文) 课题直接来自企业, 直接从事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 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开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 形式丰富多样。让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来自企业, 真枪实干, 与学生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通过在企业完成毕业实践环节, 使毕业设计 (论文) 内容更丰富并贴近生产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而且又密切了校企关系, 有利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 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体制的创新, 不论课程体系还是实践体系, 都突破了传统教育机制在人才培养中脱离实际的机械僵化缺陷, 尤其使教学实践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实际, 绍兴是一个纺织大市, 这为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平台, 也为大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工作提供了保障。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为地方高等本科院校纺织类专业, 纺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是专业建设必须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加快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我们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内容, 形成自身的实践教学的特点和特色, 建立起相对灵活可变的实践教学体系, 这为不断提高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绍兴文理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 依据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提出了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纺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铁山, 叶仲琪.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尝试[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4) :80-81.

[2]崔庆玲, 刘常云.大学教育目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纺织教育, 2008, (1) :36-37.

[3]龙英, 张跃勤, 张文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长沙大学学报, 2010, (2) :84-86.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5

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起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河南中医学院近几年对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室管理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提高了实验用房、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课的.开出率及所开实验的层次,对加强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 者:李瑞琴 孙宁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刊 名:中医药管理杂志英文刊名: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17(3)分类号:G646关键词:教学改革 医学机能 实验教学 实践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控专业 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这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主要包括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通过实验、实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教会学生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工具量具,再通过一定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围绕学生就业需要,针对以前专业实训时间少、独立动手操作训练机会少的问题,对数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们重点抓了六个主要环节,即重构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考核。

一、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重构的重点是开发综合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在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在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减少前提下,通过整合课程体系,满足高职数控专业教学的需要。如《CAD/CAM实用软件》课程中删去了理论性强的内容,突出了应用性,学生可以利用软件完成三维实体造型,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生成刀具轨迹,并对刀具轨迹进行仿真,最后根据数控系统的特点,生成数控加工的程序。《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这门课程综合了数控编程和数控操作与加工的内容,把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综合为一门课程,把理论与实践实实在在地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教学,加上本课程有14周的综合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的数控机床操作和数控编程两个关键能力的掌握和提高。综合课程的开发为深入的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近十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常州市的优质教学资源,与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现代工业中心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其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是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赛区选拔赛”的赛场,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拥有各类数控机床64台,其中:数控车床22台,数控铣床21台,加工中心21台,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该基地使学生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数控技术实验实训设备,并得到相应的教育和技术指导。这一方式新、投入少、质量好、效益高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同行的称赞。

三、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项目的策划、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操作的指导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我们制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群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指导要求、操作要求、考核要求等;设计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和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方案;通过招聘引进和对现任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目前已形成了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助教等较为合理的师资结构,为实践操作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培养专业基本实践能力

专业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从简单到复杂,稳步提高,努力做到在学期间不间断,同时不断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时间。目前实践课程学时已超过总学时的50%。通过机械CAD实训,机械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技术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能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五、 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专业综合能力是指解决数控专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要求对于将要毕业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要培养出这种能力,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环境和时间。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基本能力以后,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将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与就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未来可能就业的企业或同类企业去进行6到9个月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两年我们把数控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安排到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常州常发集团等知名企业顶岗实习6个月,使学生的实践环境与将来的工作环境基本一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习,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和工作过程,提高专业综合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六、 推进实践教学考核环节的改革

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工作,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我们在推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采用了教学、实训与考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综合相应工种应知应会的基本要点,实践教学在保证实践要求的前提下,突出相应工种的技能要求,并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经过理论和技能考核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来代替理论课和实训课考试,大大调动了学生考证的积极性。近两年,数控专业的学生全部获得了国家数控加工技术中级资格证书,约有90%的学生通过进一步努力获得了国家数控加工技术高级资格证书。

我校这几年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收到明显效果,毕业生就业质量越来越好。我们将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数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洪林.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教育与职业,2005(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7

1.后危机时代要求会计人员及时转型, 从核算型向管理创新型转变。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 经济危机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发生不可避免, 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我国经济难以避免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动荡, 都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以及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会计人员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2.会计电算化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迫切需要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摆脱出来, 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但是, 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新技术和交易手段的不断涌现 (如电子商务的普及、网上店铺的兴起等) , 都需要会计人员更好地了解信息社会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同时, 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对会计的基本信息进行处理, 以满足决策层的个性化需要, 也是会计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

3.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就业于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 相对而言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 会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而是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成为企业领导层的好参谋、好助手。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面对这一现实需求, 就需要有更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支撑, 以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持续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起点较低, 因此应努力克服自身的劣势, 在职场较量中取得一席之地。高职院校应在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技能的同时, 为其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只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学习, 必然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是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科技竞赛、项目实践等手段, 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 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1.分阶段、多渠道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中, 应重点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目标层次定位, 应该设立创新目标激发、创新活动探索、创新活动实践三个模块。实施模块化的创新能力培育模式, 可以为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和实现路径, 把创新能力教育的培养目标贯穿于职业入门知识讲授、职业素质的培养及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则应建立包括政策、师资和资金三方面的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制定和完善与学生社团活动、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相关的政策。

2.大力开展课程综合实践。通过企业经营管理岗位过程的案例仿真实战, 结合企业实地调研进行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育方式改革。课程综合实践区别于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单项实践技能训练, 它是在每学期的期末集中两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 将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 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真实案例训练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进行企业调研。每位学生或者几人一组选择一到两家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实战训练, 以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推进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方案设计为重点的毕业综合实践改革。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与顶岗实习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应改变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及论文写作环节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经过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后对实习工作进行总结的同时, 应针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优化的技术应用方案。这些技术应用方案涉及的内容不一定很多、很全面, 但都很贴合企业实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企业财务工作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法, 使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把握的几个重点

1.提升会计职业素养。 (1) 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学生在学会做事前必须先学做人。无论是基础课、理论课还是实践课, 都应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其中, 这有利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与其他人交流与合作。 (2) 在职业道德的培养中, 应在坚持诚信为本、不做假账的同时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企业的高度责任心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让学生能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3) 目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 教师应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夯实会计专业基础知识。要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学生必须掌握会计操作的核心技能, 为其结合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进行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高职会计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中, 应保持传统优势, 夯实会计专业基础知识, 以满足中小企业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3.注重学生视野的拓展, 不局限于专业领域。会计处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 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仅仅专注于会计处理的专业性, 而忽视会计信息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融合, 势必难以站在企业经营管理全局的角度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客观、合理的建议。因此, 在课程单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以及毕业综合实践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中, 应有机融入经济管理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案例, 拓展学生的视野, 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但这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作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教育,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江锋, 阳杰.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探索.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7

[2].桑向荣.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技信息, 2005;19

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 会计国际化的核心是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 促使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实中, 人们获取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接受大学会计教育, 为了促进大学会计教育符合会计国际化及社会需求, 大学的会计教学体系亟需从方方面面发生根本性变革。

一、我国现行会计本科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存在缺陷

(1) 缺乏明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夫学识经验及才能, 在会计师团无一项可缺, 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会计师之为职业, 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 苟有不道德行为, 而自丧其信用测此职业, 即失其根本存在之理由, 殊背国家期望之厚意, 可不慎哉。”在会计教育目标中, 有必要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来指导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2) 忽视了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时代, 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选用具有一定经验的会计人员, 希望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 能立即进入角色, 独挡一面。但在会计教育目标中, 并没有反映出职业界对学生在会计专业技能方面的较高要求。

(3) 目标定位过高, 不合实际。学生在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所学的会计知识是有限的, 毕业后只能说是基本能胜任会计实务工作, 还不能适应会计教学、研究工作的要求, 也没有具备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能力, 这需要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1) 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在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 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如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存货管理等方面,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 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与管理等方面, 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

(2) 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 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化程度, 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 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专业外语等缺乏必要的重视。

(3) 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遗漏。第一, 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 对一些新生事物的细化会计研究, 已经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 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养老金会计等。而我们目前的会计教育中, 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第二, 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第三, 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有待加强。第四, 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建设。会计行业是一个对职业道德要求严格的行业, 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经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验。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第五, 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从大量信息中及时发现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3. 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方法来看, 各高校普遍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缺乏深度。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比如由单向讲授转向双向讲授, 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 但这些尝试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很多, 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真的有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怎样创造更多、更有效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并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1. 明确不同培养阶段教学目标, 系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他们为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其终身学习。有研究表明, “通才+专才”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会计教育目标。

(1) 强调以培养能力为主。会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 甚至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 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 如何利用获取的知识来合理配置资源及动手分析和决策, 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现代会计教育已进入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强调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各高校今后会计教学改革的方向。有鉴于此,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培养面向新经济环境具有坚实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成为高校会计教学的基本目标。

(2)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会计教育机构呼吁未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如今,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未来成功的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重要条件”, 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因此, 教会和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使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目前, 以Richard Paul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批判思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征: (1) 批判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 并可以形成准确的判断。 (2) 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 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3) 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标准, 可以自觉提高思想行为, 并能意识到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的基本方法与学习本质的基本方法是不可分的。由此可以看出,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就是学习者对所学问题或所遇到的事实清楚地进行主体判断, 并由此形成一种清晰稳定的思维模式, 而这恰恰是未来会计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2. 科学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 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注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平衡即应该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懂得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具备文学与艺术欣赏能力、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掌握量化推理技能、具备社会分析能力。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不应当仅局限于财会、审计知识, 还应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律、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突出特色教育。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增大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三大环节, 即认知环节、课程实践环节及综合实践环节,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认知环节增强学生对有关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课程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 形成初步的职业技能。综合实践环节通常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 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 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仅限于本专业, 会计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以博促专, 以专取博, 专与博相结合。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金字塔, 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 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 塔的下半部是运用专业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 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知识。

(4) 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内容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 但相关课程的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要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课程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同一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和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个学科应包含另一个学科的内容、学科本身的整合、学科内容的借用等。整合课程内容在同一教育层次和不同教育层次上都存在, 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就存在着教材内容的重复或教学实践环节的交叉、遗漏现象, 从而需要整合。

(5) 调整课程体系的构成。合并、压缩必修课程, 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 如《中级会计学分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 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应用数学。同时, 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还应增设诸如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兴选修课程。以及国外会计制度法规和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专业知识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动态等前沿性的专题讲座, 使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大大增加, 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6) 强化诚信教育。通过设置相关法律课程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 以及传授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对会计道德产生结构性影响。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将其思想精髓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使他们认识到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能够产生巨大的荣誉感和自尊感, 帮助他们形成内在的自觉需要, 并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觉自愿地遵守和履行这些道德要求和规范, 并能够承担起其道德行为选择的结果, 达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性的自觉, 情感的自足, 意志的自愿”的目标, 使会计高等教育成为“塑造会计行业未来典范的摇篮”、“造就会计道德楷模的圣殿”。

3. 全面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经济环境的变革对未来的会计人才提出了知识和能力的新需求, 那么如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师的考验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教学方法应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学和体验”为主。

(1) 推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课程论文、小组作业、实验和实践、案例教学等新教学组织形式,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及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 启发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得出新见解和大胆质疑。可就授课内容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给出参考资料, 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针对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实务问题, 让学生查找有关文献资料, 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其中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和课堂演讲。对一些专业课进行模拟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时, 可以设计多种可能的结果, 以期与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性相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2) 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 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并不断进行演练和实践。

在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角,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动性, 这要求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老师要主动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具体教学方案, 如在老师讲授会计某一专题问题前, 事先要了解和阅读许多与某一专题相关的文献, 并把文献列表发到网上,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 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陈述、讨论, 并利用文献提出问题, 解释、证明或深化某一专题问题的讲解。

(3) 作为教学活动的输出反馈过程,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与自我评价。由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总结其学习体会, 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分类和串联, 记录了解并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技巧, 以及对自己改进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有何启发与帮助。学生通过总结与自我评价, 能在较低的督促下获取较高质量的思维成果, 它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参考文献

[1]邹 敏:谈有效实施高校会计教学活动——会计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6

[2]孟 焰 李 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会计研究, 2007, 3

[3]底萌妍:对本科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商场现代化, 2007, 6

[4]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成都大学学报, 2009, 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9

城市建设的立体化、结构体系及工程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土建类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这对土建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具有宽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 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为社会培养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土建类专业教育属高等工科教育, 实践教学环节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必要的试验、实习、工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训练, 可以更加巩固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育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完善的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1998年新的专业设置涵盖面非常宽广, 如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部分专业内容, 建筑学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工业设计等部分专业内容, 这使得课程体系的设置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此后的教学改革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这一方面, 目前这方面研究已取得了相对完善的成果, 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 基本延续一些老的教学模式, 部分高校由于理论课程教学的繁重或经费投入的有限, 实践教学环节还有所削弱, 这与土建类这类工科专业的教学极不相称, 严重制约了土建类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土建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目前工科教育中急待解决的课题, 对目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建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2.1 构建了全新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试验教学

传统的试验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验证性试验, 这些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却显不足。在实验教学中需增设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要求试验报告以论文形式提交, 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引入QC (质量) 控制的方法[1], 不断改进实验质量。

(2) 实习教学

专业实习对土建类专业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 为了达到实习应有的目的, 应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观察, 更重要的是能够亲自参加工程建设过程, 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增加了指导老师数量, 要求设计题目具有一定的发散性, 使学生自己选择设计的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方案进行个别指导, 并指导学生分析其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2~3]。

(4)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题目应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工程项目或精心设计的课题, 同时毕业设计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应满足培养要求[4]。毕业设计过程应有详细的工作计划, 同时在设计工程中应加强进度检查, 以保证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5) 课外实践活动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通过有效的引导措施, 使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 则课外实践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2 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指导性文件

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结合一些土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用人要求以及各土建类学院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试验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等文件。土建类实践教学文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5]:

(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2) 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3)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4)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5) 建筑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6)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7) 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大纲;

(8) 结构试验教学大纲;

(9) 建筑模型课程教学大纲。

2.3 制定了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管理文件

为了保障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 应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条例[5], 如:

(1) 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条例;

(2) 土建类专业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及管理条例。

3. 土建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推广应用

作者所在的学校, 通过实践类教学体系改革的推广应用, 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具体来说:

(1) 教学科研双长、双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有力促进了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学院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我们在许多学术期刊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多篇有关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促进了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促进了土建类专业教学的良性循环, 形成了土建类专业教育的特色。

(3) 为土建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实践教学改革取得的优异成绩, 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中起到了示范、激励的作用, 我们的经验得到同行的赏识。

(4) 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应用专业知识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6]。

(5) 为土建类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土建类专业学科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刘清山等.利用PDCA循环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建筑, 2009.

[2]渠滔.浅谈建筑学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渠滔, 李丽.关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研究, 2010.

[4]鲍鹏, 刘汉洲.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M].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鲍鹏, 李丽, 刘清山等.河南省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编号:2009SJGLX098)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10

关键词:路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教育培养出的路桥专业人才难以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路桥建设施工要求,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技能掌握能力相对较差, 产生此种状况的原因就是毕业生群体实践能力较低。路桥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路桥工程施工、监理、造价等能力人才的应用型专业,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无法胜任岗位需求, 针对此种情况, 需要对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结构体系改革要点分析

路桥专业实践教学结构体系构建目标即为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组织, 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等。路桥实践教学目标确立之后, 应对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基础性教学特色形成进行支撑与推动。需要注意的是, 现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证明, 实践教学方法中缺失可操作性, 路桥专业实践教学针对性相对较低, 所以应实施深入探索与积极研究。也就是按照路桥专业人才特点和其成长发展规律等进行相符合、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考核机制创建。

若想做到教学目标确立, 首要一点就是应透彻分析综合性人才在路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 应将市场需求作为核心操作依据, 逐步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正视课程改革的同时要适应交通运输市场众多人才需求。实践教学目标结构体系构建应将职业能力培养视为重点, 还要兼顾考虑职业素质培养问题, 充分体现路桥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二、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改革要点分析

路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构建环节, 可将路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延展, 主要分为实验内容、实习内容、实训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和毕业设计内容以及创新制作内容等, 之后在此基础上将社会实践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通过积极整合与合理配置来进行职业能力主体式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构建, 根据不同类型职业能力层次, 科学有效的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将具体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任务加以深度落实, 贯穿各个教学点之中,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较为完备的应用技术和完整的知识技能。按照高校路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层次划分, 主要分为目标划分和场所划分以及教学环节划分等。

基础层次教学中, 路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文化课教学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主, 最为常见的文化课即为英语课程与高数课程, 而专业基础课程则主要是指路桥应用力学课程和路桥结构系统设计原理课程等。路桥专业课程实践层次上, 其课程主要分为测量课程、建材课程和造价课程等;社会实践课程则主要分为施工方案编制课程和典型工程施工项目组织设计课程。因为路桥施工复杂性特点的存在, 假设学生能够进行测量知识掌握和绘图知识掌握以及检测知识掌握, 那么也就符合了企业招收人才的标准。

三、教学方案结构体系改革要点分析

旨在更好更优的进行路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核心点即为教学内容改革与调整, 务必针对学生现状进行合理教学, 找寻适合课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体系。高校路桥专业学生在学习抽象路桥理论和抽象路桥概念时会遇到诸多学习困难, 我们需要摒弃老旧式路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1.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目标就是为提高整体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此种教学模式适应于各类职业教育, 路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会使用到情境教学法。学生群体通过实习活动和职业技能训练活动以及小组活动等来完成路桥专业抽象知识理解和抽象理论理解等, 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并且能够有效率的完成各类学习任务。

2. 案例教学法。

路桥专业案例教学模式进行阶段, 应认真围绕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案例教学, 将真实情景进行规范化处理与典型化操作, 在此前提下形成供学生思考的案例和供学生决断的案例等。较为正确的做法是, 通过独立研究方法和组员相互讨论形式来进行正规的路桥专业课程内容教学, 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案例教学设计中, 要将工程实际案例作为主要教学材料, 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全部实情, 需从实际角度出发, 立足于教学目标之上, 将路桥专业知识内容和所培养能力要素等有机融入到实际工程案例之中。

3. 任务驱动教学法。

路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 任务驱动教学方案较为常用, 主要分为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和完成任务以及任务评价。任务驱动法教学环节, 高校路桥专业教师应对总体任务进行任务细化, 将任务划分为具体任务, 通过精心设计来达成知识内容教学的层层递进, 随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提示学生, 完成任务后应对学生操作成果加以点评与总结, 引领学生找寻正确解决办法,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理与归纳, 通过客观评价与公正评价来激励学生, 使学生热爱学习, 并且提高责任心, 以至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

随着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双向提升, 路桥专业教学是高校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 培养目标即为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范畴内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将理论知识教学作为教学基础, 加强针对性教学与实用性教学, 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科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养成等。

参考文献

[1]于海洋, 王晨悦, 郑亚光.教学运行调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价值工程, 2013 (01) .

[2]武晓鹏, 张洁.学系“微观”层面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构建必要性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07) .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11

[关键词]慕课;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86-02

“慕课”是一种开创性的教育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世界诸多知名高校的响应,并在国内高校掀起了一股“慕课”热,显示了“慕课”独具的魅力与强劲的生命力。但是面对“慕课”潮,我们在迎合、适应的同时,更需要认清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以及带来的连锁效应,特别是需要主动研究“慕课”对高校实践教学产生的潜在影响,前瞻性地开展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一“慕课”对医药营销专业课教学的影响

伴随“慕课”热,一些知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慕课”资源日渐丰富,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借助互联网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高校营销专业传统课堂教学必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慕课”对医药营销专业理论教学的显性影响

针对营销专业理论教学,如果教师讲解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远不及现有“慕课”资源,就可能出现学生逃离实际课堂,转而利用“慕课”学习。当然利用记考勤等措施强行将学生留在教室,会出现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外”的现象,使理论课程“教”与“学”脱节,造成课堂时间的低效利用,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形式多样的“慕课”资源将越来越丰富,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将遭受更大的冲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必然。

(二)“慕课”对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潜在影响

目前,“慕课”资源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的影响似乎不明显,但随着“慕课”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更便利、时间更灵活,学生更可能逃离固定课堂教学,参与短期兼职工作,或参与社会活动,进而间接地影响每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与训练。因此,对于侧重实践性的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着眼于“慕课”带来的时间结余,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与手段。

二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开设不足,教学内容与模式陈旧

医药营销专业计划内的实践教学,除基础医药类课程需要做人体解剖或药理实验外,营销管理实践主要包括仿真实训课程,以及学生假期自主见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目前,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会计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分别开设了不超过30学时的仿真实训;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和物流管理等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其中,实践课程的总学时为387学时(不包含暑期自主见习和毕业实习)占总学时(为2720学时)的14.2%,如果将毕业实习25学分按每学分18学时折合成450学时,则实践课程学时为837学时,占总学时的30.8%,即接近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实践教学的学时总量相对偏低。而且现有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在校园中,以仿真实训为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则多是依赖其业余时间的自主实践,不是学校系统化的实践能力训练过程。

(二)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

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仍停留在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平台的建设与丰富上,缺少以学校牵头,师生合力经营管理的实体企业平台,不能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实战训练;缺少与医药企业的深入合作,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已经建立的多个医药企业实习基地,开展系统化的企业营销管理实战训练。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并未建立供营销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的虚拟企业平台。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

(三)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有缺陷

理论课教学的考评制度非常成熟,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勤等进行平时考核;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期末闭卷考试进行知识掌握情况考核,然后将这两方面按一定比例折合为学生理论课的最终成绩。如果这种考评制度套用于实践教学考核,虽然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个成绩,但该成绩很难反映学生实践技能或能力情况。“知识”容易用纸笔法测量,而“能力”范畴中的“技能”部分就不容易用一般的纸笔法来测量。由于实践教学的考评侧重对学生技能的考核,沿用原有的考评制度存在明显缺陷,需要建立更适宜的实践教学考评制度。

三“慕课”时代,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心理学专家们的研究表明:技能是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中间环节,技能的形成对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旦人具备了所需要的某类层次的能力之后,又对人的知识领域横向和纵向的扩展和加深,以及人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1]。因此,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围绕着“传授学生营销技能和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而展开。

(一)整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探索侧重技能训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和环境[2]。在不变更教学计划总学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理论教学内容或模式,间接地增大实践教学份量。首先,梳理医药营销专业的营销管理类课程,变更与其他课程重复率高的课程,比如本专业已经开设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市场预测和物流管理等课程,就可以将企业管理学改为企业战略管理,虽然学时不变,但教师可以节省课堂讲授学时,进行分析应用技能的演练[3],间接地增加实践教学的份量;其次,组织任课教师对所担课程中重复章节进行确认,并对雷同或重复内容达成一次性讲授的共识,规定相似内容只在第一门课中教授,以后的课程将不再讲授,这样又能压缩一部分学时,用于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4];再次,增加大二、大三学生暑期深入医药企业实践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与企业联合设置实践内容,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学分;最后,无论是变更或压缩的理论课程都可以利用“慕课”资源,将所授课程的部分章节或整篇内容的知识学习调整到学生课前网上学习或预习,教师在课上带领学生对自学或预习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或演练[5],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室内或室外的情景训练,以缩短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从而改变传统的课堂传授模式[6],实现实践教学在课堂上延伸,提升医药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实践训练内涵。

(二)与时俱进,建设医药营销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在继续推进营销管理类课程开设仿真实训课程的同时,从三方面拓展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第一,以学校名义成立营销策划工作室,由专业课资深教师负责,承接中小医药企业的策划工作,结合理论课程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或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为学生提供营销策划的实战平台[7];第二,成立以中医药产品为经营对象的实体销售公司和同步网络公司,由学生营销社团牵头、营销专业课教师指导,运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8],配合营销专业的室外情景实验,构建从入学至毕业均可参与的校内实践活动平台[9];第三,加大与学校已有实习基地的横向联系,在课程实践活动设计上与企业相关部门充分沟通,通过将学生分组参与各个医药企业的产品推销、营销策划等活动,搭建校企灵活合作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三)制定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师生考评指标体系

“慕课”时代,逐步优化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也必须相应调整与完善。一方面,可以沿用考勤、实践表现、实践报告等作为考核项目,约占40%的实践成绩;另一方面,应以考核专业技能作为主要项目,约占实践成绩的60%左右,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当然,关于技能的考核始终是个难点,需要研究建立不同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课程侧重训练的能力不同,设置、调整相应的指标体系,在不断验证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考核学生不同的专业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给予学生相应的实践课成绩。

总之,“慕课”对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只是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遭遇的外部环境变化,而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息。无论是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还是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与指标,都是处于不断调整、优化中。每一次改变,都是为了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手段与形式,促进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安鸿章.浅析人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概念异同[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06):24-28,

[2]颜延宁,朱斌.高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育人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6):34-35.

[3]杨瑞敏.数学实践技能是自主创新的内在核心构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05): 15-17.

[4]朱世蓉.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11): 174-176.

[5]韩志伟,倪娜.大学研讨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 2013(07): 44-47.

[6]余琛琳,等.探索构建基于比较医学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31(4): 180-182,188.

[7]齐宝宁,赵天才.构建多元化教学实验平台强化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J].重庆医学, 2012(34):3677-3678.

[8]蔡月忠,基于开放管理的项目式实验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 2011(4):117-120.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12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更生动、更深刻。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掌握。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中。课程实验一般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书上的步骤完成,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限制了其创造性的发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通常受到时间、经费、实习基地要求等因素的限制,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虽然是学生自己动手某一产品装配图和部分零件图等,但由于学生的实战经验很少,许多情况下参考上届学生的资料或者由指导老师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手实践观念淡漠

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学习目的并不十分明确的现象,因此对动手实践兴趣不浓,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实践能力,长期下来学生误认为实践教学不是太重要,即使自己不会也能通过同学帮忙或请教老师指导等方式解决;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的熏陶,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念淡漠,意识不强,重视不够。虽然高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的培养模式仍然比较单一,管理不灵活,教条太多;单一化、灌输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主动性的发挥。

2. 理论偏多,实践机会少,动手机会更少

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中教学的3/4为理论教学,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虽安排有课程的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一般占2~3周,但总学时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专业课实验及毕业设计因学生人数多,学校教学软硬件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实践教学所需,学生动手机会少。同时实践教学环节执行难度相对较大,比如实验设备的招标和购买,往往比需求滞后2~3年,还比如要开设一个综合性的创新实验,可能涉及到校内外多部门的联系与协调,教学组织工作较麻烦等,这些都造成了目前学校中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机会少,涉及到每个学生中的动手机会更少。

3. 师生交流较少,双方主体性未充分发挥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双方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目前的状况却并非如此。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创新精神欠缺、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学校更多的是强调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而对其实验能力则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扩招而导致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加上对固有教学模式的厌倦。这些因素导致了部分教师与学生课内交流较少,课下的交流就更少。即使有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也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双方的主体性都未充分发挥出来。

实践教学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践行实践教学思想且产生诸多颇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能力本位思想,包括国内目前流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均映射出实践教学思想的光辉。模拟公司、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引导探究教学等先进的教学体系都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一种思想上的革命,意味着除了获得充分的理论研究支撑之外,更迫切需要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个正在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的工科大学,我校近年来机械类专业逐步实行大类招生。在此背景下,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实际,课题组构建了适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特点如下:

1.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加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注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2. 遵循专业培养规律,分段进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年级为专业认知阶段,兼顾基础课程实验。该阶段可以设置金工实习、制图测绘等实践环节。二年级以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为主,通过操作实践,增强工程意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专业方向的认同感。这阶段可以设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环节。三年级以专业素养形成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着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基础科学原理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了解工程技术创新的方法和过程,切身体验科学发现与工程创新的方法和过程,进而内化为其自身的工程师素养。如进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四年级以培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学以致用。配套设置专业方向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

3. 构建多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环节

为满足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在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构建多维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组成,实践层次和类型通过不同的形式交叉进行。具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实施时要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学院通过建立创新设计实验平台、设立学生辅助实验岗等形式,保证实验室全天开放,让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有一个实现自己创意的场所。经过2年多的实践,特色实践环节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具体措施与方法

1. 加强校内试验实习基地,建立多层次、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先导”的理念,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购置相应的设备与工程分析软件,保证设备的台套数。整合学院的各类资源,建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列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同时与一批专业对口、交通住宿方便、实习环境良好的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多层次的、稳定的校外毕业实习基地。目前我院已在武汉、十堰、洛阳、南京、长沙建立了十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较好地解决了实习场地不足的问题。

2. 完善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和完善实验与实习的各类规章制度来保证各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如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课考试管理办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立项建设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规定、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构建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时,强调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提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评价的目标。

3. 以项目教学为中心组织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目的,提高动手能力

在计划为2周以上的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各自的项目,包括进行市场调研、资料收集、产品可行性分析、方案或概念设计、详细设计,最后规划制造系统。其教学内容涉及几乎所有的设计制造课程模块,并贯穿整个学位课程。通过这一系列过程的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 多目标结合改革实习方式

传统的实习方式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带队教师人数难以应对扩招的学生人数,实习单位出于安全考虑,也不愿意一次性接受大批学生同时进行实习,集中实习的方式越来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们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或循环轮换式实习的新模式,并实现实习5个目标的集成,即实习与认识社会结合、与专业教学结合、与后续的毕业设计结合、与未来深造结合、与就业相结合。对于高年级毕业实习,可完全分散的实习方式。让已签约的学生去就业单位实习,其他学生由指导教师推荐或小批量带到企业去实习,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的就业又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四、结束语

应用性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实践证明只有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摘要: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执行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新科,蔡敏,张建功,等.适应开放式教学需要,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62~64

[2]李光荣.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24:317~318

上一篇:邓小平教育理论下一篇:乘坐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