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24-10-15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共8篇)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1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文章针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重评估轻反馈和重客观评估轻主观评估的`问题,提出了集检查、评估、反馈与落实为一体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介绍了其实施过程.

作 者:武惠芳 Wu Huifang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北京,100044刊 名:高等理科教育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年,卷(期):“”(5)分类号:G640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反馈与落实 客观评估 主观评估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2

一、教学质量与教学质量监控的关系和意义

(一) 教学质量是高等美术院校的生命线

教育部要求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 并组织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高等美术院校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和其它一系列的教学考核工作中, 建立和改善了教学工作中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教育改革建设等一系列的标准化流程, 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标准化和正规化。

(二) 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程序和措施, 通过对教学质量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和控制, 对教学观察获得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教学质量得以改善。

二、高等美术院校影响教学质量改进的因素

(一) 教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入学生源质量参次不齐是我国美术院校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主要一是与普通高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相比, 美术专业文化课高考录取分数较低, 造成美术院校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二是专业基础也不够扎实, 许多学生都是高二甚至高三才突击学习美术, 学习绘画的技术也是应试式的, 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专业思维比较古板。

(二) 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

虽然高等美术院校在专业课开课之前都会要求教师撰写培养方案, 详细阐明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美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占主导作用, 教师很容易根据个人喜好随意发挥, 教学随意性较大, 甚至有时部分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与原本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完全不符。

(三) 教师评分主观裁量权较大

高等美术院校教师对学生专业课成绩评定主观裁量权较大, 一是美术专业课程因专业特点以技能和技巧传授为主, 二是学生作品评价强调创新力的和个性化, 较大建设统一的评分标准。这也造成教师评分裁量权过大, 忽视评判标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和创新建议

目前, 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几乎都制定了本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但从实际调查分析看,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仍有待改进, 系统性和规范性仍然不够, 不能有效满足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教学质量改革的要求。为建立更加适合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提出以下建议:

(一) 课程教学规范性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各课程的教学蓝本, 里面列明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教学计划。如果专业课程已制订合理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任课教师理应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教学。在教学基本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高校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教学自由度, 以符合美术专业的创意性和个性化特点。但美术院校的课堂教学不能以专业特殊性作为借口, 无视教学规范性而自由发挥, 忽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贯彻落实。

(二) 充分发挥好教学督导委员会职能

几乎所有的高等美术院校都建立了校级和院系的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 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一般都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威信较高且责任心较强的高级教师组成, 由教务处负责统筹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会的督查工作, 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对全校的专业课、选修课和公共课的教学进行检查和抽查, 并把检查结果向学校领导和教务处进行反馈, 教务处通过汇总分析并作出改进意见。

(三) 制订合理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目前, 大多数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评价指标都是借鉴其它非艺术类的高等院校相关规定来制订的, 主要是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几类大指标, 每个大指标下面会涵盖有若干细化指标。这些指标未能完全考虑到美术院校的特殊性, 应侧重注重精神性激励, 比如经常性组织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览,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艺术评比等, 作品展览效果和艺术评比结果等都要在教师教学教学评价指标中有对应权重, 这样才能更客观地给予教师合理的教学评价。

(四)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之一, 学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承载者和评判者, 教学质量的高低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的高低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参与评教的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增强学生认识到评教的重要作用, 增强学生评教的责任感, 不能随意敷衍或忽视学生评教的意义。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各个专业和班级都由一位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 教学信息员每个月或每个学期都客观地向教务处报告一次课程情况, 教务处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和发现教学隐患, 从而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 美术专业课程评分体系标准化

美术专业课程评分现状是几乎所有高等美术院校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由于美术专业课程成绩考核不是书面考试, 而是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来综合评定的, 任课教师评分裁量权较大, 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 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甚至在部分学生乞求后就随意修改评分。因此, 专业课程评分体系的标准化非常重要, 一是评分流程的标准化, 所有专业成绩应该由同一专业的多位教师组成评分小组, 由评分小组集体商议打分, 如果分歧较大的情况应由院系层面共同评判;二是评分结果的公正性, 经过多位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评判后的结果, 应向所有同一课程的学生进行公示, 杜绝教师更改分数的随意性, 即使确实需要更改结果, 更改幅度也不应超过一个合理区间。

教学质量是高等美术院校教育基础中的基础, 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只有制订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教师评价、学生评教、成绩评核等多方面的效能, 辅以相关的政策配套, 才能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成效,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常丽娜.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与对策[J].品牌, 2015 (4) .

[2]李文芹, 赵宗志, 张博, 武艳艳.学生评教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6 (4) .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一体化 政治课教学 评价体系

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视察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并对技工教育提出了殷切期望。这不仅是对全国技工教育工作者、全体技工院校学生和广大技术工人的巨大鼓舞,更传递出国家对推进新时期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程度。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技能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各地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技工教育的热门话题,省内外很多学校都提出并积极实践一体化教学。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化教育思维定势的习惯使然,学科化的思想与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彻底改革,甚至对一体化教学产生了片面理解。

技工教育如何不辱使命,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基础的高技能人才”,是自身改革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从多方入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技能实施教学,对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就笔者所担任的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作如下探讨。

一、相关问题的引入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调整,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一线产业和服务工人的技工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办学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

1.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高速度必须与高水平相匹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相当一部分技工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专业技能不足、敬业精神欠缺、适应能力差等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及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是改变技工教育现状,实现技工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2.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提出

当前,技工院校政治教学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政治、经济及哲学教学和入学、日常、毕业三个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并通过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技工院校仍然保留着较为陈旧和落伍的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至今没有形成符合技工教育特点的科学、公正、可操作性强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却都存在着片面重视学业成绩评价、轻视综合素质评价,重视课堂教学评价、轻视社会实践评价,重视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等问题。由此看来,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良性发展,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进行改革。

3.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这一重要指导意见不仅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加强教学评价研究和改革提供了契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力争在改革政治课教学评价方面取得突破,以服务于该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的主旨诉求

政治课是技工院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领域,承担着思维引导、德育锤炼和社会实践等多种课程功能,因此,其评价体系应避免单一化倾向,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标准,将为教师教学指明近期发展的方向。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能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能动态地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起到积极的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1)在评价方向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近年来,技工院校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生家长也渴望让子女“上好学、就好业”,对技工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期盼。因此,迅速地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就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观。

(2)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全面性原则。技工院校的新发展越来越朝着多专业、多学科的方向靠拢,由于各专业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大,因而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以笔者所承担的政治教学实际为例,中级工段和高级工段不仅内容迥异,而且要求相距甚远。同时,数控、机电、药剂、服装、装潢、会计和网络等专业之间跨度很大,如果片面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统一,很难具有说服力。因此,政治课的评价也应该和学生平时的德育评价、社会实践评价挂钩。例如,每学期的操行评分、每年的奖学金德育评定均可纳入政治课评价的范畴。

2.政治课的多元化功能

首先,政治课肩负的理论要求对于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过于苛刻了,要求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诸多原理来思考问题绝非易事,而且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很难博得学生的好感。相比于知识点的条条框框,我们应该重视考查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积极的消费者、生产力的推动者乃至革命的支持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类事件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树立公共道德意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倡导“以人为本”,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积极的心态、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健全的道德素质。endprint

其次,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传统考试方式偏重于对知识点的掌握,高分低能现象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对于政治科目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并且将他们参与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考查的重要指标。通过讨论、提问、发言等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尽量使学生享受到政治课教学的乐趣。

三、评价体系构建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教学目标的新定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影响教学实施过程,特别是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众多因素中,剔除若干影响教师教学的个性因素,提炼出若干具有共性特征的评价要素,并将其定性和量化,形成具有新特色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常规教学中,不能单靠《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传统德育教学(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若干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在教学中,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将岗位素质要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缩短学生与岗位职业人的差距,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技能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全员育人的思想。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2.教学过程的新展示

近年来,随着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入,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授课借鉴了专业课项目教学法的模式,将知识点“分割”“打包”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由传统的灌输变为启发教学,教师角色变为授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评者,把“听、看、读、议、写”(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看视频资料,读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议即讨论,写即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五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政治“动真格”的,即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例如,在讲解“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时笔者引出了“蝴蝶效应”: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战国时宋玉《风赋》中讲的“风起于青萍之末”,逐步升级为“盛怒于”山下的飓风,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课堂上播放视频,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观点,最后指出,生活中的“蝴蝶”现象俯拾皆是,只是缺少发现和总结。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高,以往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几乎没有出现。

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是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和方向,而教学质量评价则会是一个被各界持久关注的课题。当然,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尚处于由理论上升到实践的探索过程,但其解决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技能实习“两张皮”脱离的核心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丰富理论的引导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将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训练校园文化和德育建设为纽带,联系相关学科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探索出一套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则是摆在所有政治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和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孟秀娟.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J].成才之路,2007(25).

[2]徐漪平,武银华,王建林.浅析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3]杨延.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4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规模得到大幅度扩张,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的组织、程序及方法的总和,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目前高职学院一般形成以院、系领导为负责人的两级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了教学督导室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科,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控制。特别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高职学院,按照评估的有关规定,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成绩考核、职业技能鉴定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规范和监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学风检查制度、毕业生社会调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日常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教学计划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顶岗实习质量评价、考试考查质量评价、教材质量评价等周期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购买功能完备,性能优越的教务(教学)管理系统,加强各教学环节质量的调控,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网络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初步建立。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我国近1200多所高职院校,不论是由中专独立升格还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成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或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搞本科压缩型,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或直接使用原有的中专、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搞职业技能培训,片面强调职业的技术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心研究,对什么是高职学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是高职学生够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高职教育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研究不深,致使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生源整体质量低,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滞后,教学经费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管理手段陈旧,就业压力大等现状,湖南农业大学周长青教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陈绍敏副教授等国内专家学者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管理观念陈旧,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内、外质量监控不均衡,对教学监控与评估、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跟踪和有效解决等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及管理,沿袭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中也往往偏重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习、实训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但在评价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和督导评价,这些评价都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是内视质量。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部门)人员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没有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3.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范围狭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它不仅限于人才培养质量,还包括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的质量,如教学管理水平、教学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条件、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教材的开发等方面。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监控,对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监控,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监控等。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放松;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寻找出有效的培养办法。对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教材等则疏于监控。

4.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跟踪反馈与落实。许多学校在作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发现问题后,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虽然有了解决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或没有明确限期整改的方案、整改跟踪检查和意见反馈。使得一些问题在每次的信息收集汇总时依然存在。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的监控包括监督和控制两个方面。监督是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观察、检查、考核、督促等;控制是根据组织管理决策的目标与计划对组织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监督检查,为消除实施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控制通过信息反馈实现,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应该包括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以及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可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督导系统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应建立在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将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异作为反馈信息,纠正目标偏离,从而有效地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分为两个层面,“监”是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监”是基础,是手段;“控”是反馈,是调节,是目的。建立一整套完整、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管理,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系统性原则。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充分运用系统论思想方法,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需要监控、考核和评价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确定监控程序、办法、标准、对象,使各个环节之问、要素之问紧密联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

3.规范性原则。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规章制度,确保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符合《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教育法规,同时通过规范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座谈会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等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杜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4.可操作性原则。对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是实践性强的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实用性,突出操作性,以减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因不可操作带来的随意性和不公平,影响监控部门的权威性和被监控方的切身利益,由此挫伤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和被监控教师双方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5.反馈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不能仅仅满足给监控对象一个考核结果或评价结论。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跟踪验证,特别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的跟踪验证,并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包括向学校决策部门和领导反馈,向教师、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等被监控对象反馈,及时反映情况和交换意见,对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和意见。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效果

1.建立健全组织保障系统。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质量组织领导系统一般由主管副院长、教务处长组成,组织领导体系需要正确的决策,明确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理念,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提供组织、机构保障;确定质量目标,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关系;总结学校各项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由分管教学的院长、专家型的学院教学委员会、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等为主体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使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我院明确了院长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院长任主任的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学院的重大教学决策由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执行;学院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主持日常的教学工作,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学院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教学改革项目等工作,教学系部加强二级管理,成立了系部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质量检查小组,与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建立健全检查评估体系。

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校(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实习与实训的检查、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学校应组织专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调查,并形成制度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多渠道科学地收集信息,形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学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加强了了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的制度建设,修改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岗位职责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领导干部和教师听课规定》、《教学质量奖评定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检查的内容、标准、组织领导、检查的方法以及检查结果的处理都做了明确规定。每周教务处主持定期召开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处长、系部主任参加的教学工作例会,通报一周教学情况,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周教学工作。

3.建立健全信息处理、分析和反馈系统。

全面收集各类信息,及时对收集后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整个监控过程中是一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信息处理和分析处理不好,可能问题会依旧存在。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应注重全面性、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对于一些重点问题要有足够长时间段的标本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分析后的反馈要有钊‘对性。将结果反馈给被评者和相关管理者,要注意信息的信度和效度以及信息的通畅。信息反馈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形成闭环的重要保证,信息反馈系统要保障校内、校外两个系统。应有专人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的解决落实。

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实施教学质量控制的前提,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分析、处理及反馈工作。学院教学督导室、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和教学系部教学质量检查组市各级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分析、处理和反馈的主要机构,通过以下方式来确保信息的及时处理和反馈:

首先是完善了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制度。除了例行的日常教学检查外,各级领导、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检查组成员要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这三个时段,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师教案,检查教学计划进程的执行情况,学生出勤情况,考试情况等,全面及时地了解学院的教学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立即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

其次完善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信息反馈制度。学院完善了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建立了一支有责任、为人正直、品学双优、团队协作精神强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系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教学信息员,及时收集与反馈教学质量信息,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和学院教学管理的意见建议,并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作出及时处理;同时通过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每学期期末收集学生对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测评意见(我院学生对教师的网上测评与能否查阅网上相关教学信息相关联,即不参加测评就不能享受相关权利),收集教师对授课学生班级学习效果、班风学风的测评意见,以及教师通过同行听课、评课活动等活动的评价意见,教务处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和个人,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再次是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学院在每学年第一学期重点召开好学习委员座谈会和教授座谈会,第二学期重点开好毕业班学生离校前的座谈会和新教师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和教师对学院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获得第一手资料,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5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循序暂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贯穿于大学4年的学习当中,具体应包含4个环节。首要环节为实验实践教学基础环节,包括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植物野外考察等基础实验课,微生物发酵、生化分离工程、细胞工程等专业实验课,属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教学以课堂实验为中心,注重实验教学效果,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为专题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包括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各专业方向模块如生物制药、水产养殖等方向涉及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专题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以培养操作能力和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为主要目的。第三部分是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企业见习、生产实习以及生物技术相关企业科研考查、专题调研,企业生产研发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和报告等,通过实际了解和参与生物技术企业的生产,给学生提供理论联系生产、专业技术和实际工作结合的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积累技术经验。第四部分是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科研,以及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设计)等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以上4个部分构成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平台,构成一个从理论到应用,从书本知识到工厂应用的有机体系[1]。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6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性教学则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是服装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手段。但实践教学环节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之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一贯难度很大的问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成衣工艺与制作、纸样制作、服装 CAD 系统操作、服装材料学实验、企业顶岗实习、服装设计、毕业设计、服装市场调查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职业技能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挂职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

(3)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艺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实际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会不会”、“行不行”?上面阐述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目的和任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实践教学质量如何,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因此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除检查学生实践环节的效果外,还应评价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学状态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等相关要素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开展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地分析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于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技能教育来说,应突出以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实践教学的条件、状况和质量给予客观的评价;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促进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成长;对实践教学经费的保证和场地建设的完善提供改进意见。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坚持以下原则:

(1)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而言,在评价体系中,首先要评价的内容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建立起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实践教学占教学总学时(分)的1/3 以上。

(2)评价体系中要考虑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评价。因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训练的场所。

(3)产学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训练,才能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工作意识,培养解决生产现场问题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4)在评价体系中,要科学地指定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并明确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评价指标要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给出模糊的评价标准。

(6)评价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同时与各有关部门对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避免走过场,切实保证评价质量。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相关因素较多,而且,又相互制约、综合性很强的复杂过程。有许多因素是实践教学教师所力不能及的,但又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全方位的,要在教与学各自相关的主要因素上,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3.1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的确立(20 分)

为保证培养人才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环节,设置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无论实践教学内容如何,都必须保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必须具有完备的教学文件。

(1)实践教学计划时数一般不应少于教学总计划时数的 1/3。

(2)实践教学文件完备,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合理;有实践教学进度安排;有实践教学的教材、指导书和参考书;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体系。

实践教学组织(10 分)

实践教学组织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编班编组、实践教学进度安排、实践教学方式选择、实践教学师生比等。

为了确保工厂实习的教学计划顺利展开,服装专业的企业挂职实践就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学生个人的意愿,将挂职实习分为定向挂职实习与不定向挂职实习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指针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进行的挂职实习,参加这种定向挂职实习的学生通常已被挂职企业录用,实习的岗位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将理论、实践、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满足了学生与企业的需要,也体现了企业投入高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轻了学校组织挂职实习的负担,拓宽了校企业联合办学的路子。后者是指针对学生就业工作岗位尚没确定,将学生安排到多个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以提高他们今后在服装企业就业的适应能力。工厂实习的计划与组织采取了以下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组织形式,整个实习计划由三方面紧密配合完成。二是企业、学生为主体,学校兼管的二主一辅的实习组织形式。

实践教学管理(10 分)

为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各实训室和对校外实践都应建立(1)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实践教学教师责任制;(3)实践教学学生守则;(4)实践教学安全制度等。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10 分)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教育的保证,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来讲,师资队伍的建设难度更大。因为该专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受办学规模的影响、市场因素的影响,服装专业要完全具备这两类特征的人才是很困难的。

为了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实践任务的完成,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加强专职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再教育、下厂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管理思想、新的工艺与技术,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二是聘用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通常兼职的教师都是服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服装设计师,他们可以将服装生产管理实际经验及最新的服装经营管理信息及服装市场流行信息及时地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环境条件(10 分)

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包括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硬件并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而是需要与专业教育要求相配套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设施,如果缺乏实践教学设施,负责设计与工艺专业教育就很难有特色,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教学硬件投入方面,能根据服装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及自身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设施,这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办学水平能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专业在教学硬件方面的投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了纸样实习车间与服装缝制车间,服装缝制车间是模拟服装企业一条生产线设计的,基本上能满足当时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第二阶段建立了服装表演厅、材料实验室、语音实验室,主要是为了展示学生服装作品及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及服装 CAD 实验室,并将服装缝制车间扩大了一倍,加强了服装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能力及计算机实践教学能力。服装企业对服装生产管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设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完善,从而保证学院能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40 分)

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1)实践教学学生成绩考核;(2)学生学习过程考核;(3)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生产考核;(4)学生毕业设计成品;(5)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评价;(6)实习基地(单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意见。3.2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案

从以上六个方面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需根据评价体系标准进行检查,即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案。(1)评估机构的建立。(2)安排评估进度。

评估结束后,并不是整个评价工作的结束,而是新一轮评价工作的起点,将日常经常性的工作与阶段性评估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评估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切不可图形式、走过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评价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但根据我们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评估,不应有一个标准的固定模式,而是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特点和要求,可分别采取口笔试、现场提问,实际操作、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对毕业实习,可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即有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综合考核。即由实习岗位所在部门主管根据日常考核情况进行鉴定和评分,另由实习学生本人进行自我鉴定、提交实习报告、记录,然后由实习指导老师根据抽查考核情况、学生提交的实习材料进行鉴定和评分,最后再将上述三个方面评定的分数,按规定加以综合,即为学生校外毕业实习的最终考核成绩。

对于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成绩,也可采取学年技能学分制加以有效控制。具体来说,学年技能学分制是以强化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学年制的计划性和学分制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进行的。其特点是,在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操作技能方面达到规定的要求。学年技能学分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一定的技能学分才能毕业。用这种方法,也是进行实践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有些学校已采取这一评价方法,效果明显,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7

克服旧有实验教学模式弊端, 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实验教学

1. 正视问题并有针对地进行突破

当前, 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 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内容陈旧, 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过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 科研训练少, 学生在实验中难以产生创新兴趣和创新灵感, 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却需要开设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增长智慧、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 使得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带来实验室资源的紧张, 很多高校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实验教学环节的要求, 实验学时减少, 实验内容简化, 实验教学进一步被削弱。为此, 我院以全面开放实验室为突破口,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以此推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以教育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实验教学的全面开放

实验教学的全面开放是对传统封闭式班级授课实验教学模式的有效突破, 全面开放包括实验项目、时间、内容全方位开放,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实验仪器设备, 自己制定实验方案, 预约实验时间。其中, 实验内容的更新和提高, 这是开放实验室内涵所在。实施全面开放式实验教学, 有利于因材施教、推进研究性教学,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并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3.实验教学要实现教学主体的有效转换

开放实验教学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始终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思想, 改变原来的知识型教育观念, 推崇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建立和完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创新实验教学体系要围绕创新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既要注重纵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又要注重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既要注意对学生共性需求, 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内容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整体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使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 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实验项目设置力求先进、新颖、实用, 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反映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采用现代实验教学方法与技术, 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技术方法, 以反映新技术、新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 我们构建了基础验证性、专业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研究性实验到学生自主课外创新实践等较为完整的实践培养环节。

1. 基础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

工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所安排的实验内容应涉及理论教学的各个主要点、难点、亮点, 要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 增加具有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代表性、能反映当前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材施教, 紧扣工科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特点, 全面深入地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在这个知识层面上主要重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树立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整理和归纳各种实验现象,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巩固、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提高学生实际能力, 培养科学的意识和思维, 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从而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2.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工程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 有些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有些与相关的课程设计结合进行, 形式多样, 让学生自主选题, 自行讨论方案, 自己组织实施。实验内容结合学科的发展, 使学生能体会到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难度适中, 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方法上直接面向社会, 面向工程。这些实验给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 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和兴趣,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将来从事前沿的创新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加强专题研究实践, 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学院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 加入老师的科研开发工作, 以促进科研成果与本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有助于学生加深所学专业知识理解, 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专业大赛以及“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活动。另外, 学院组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室, 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 全天对学生开放。同时加强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 通过与企业项目合作、派高年级学生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实践等途径建立更加稳固的校企联系。这些提前参与科研开发工作的同学成绩显著, 其中学生在全国计算机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 有51人次获省“挑战杯奖”, 有46人次获广东省程序设计大赛奖项, 有49人次获全国、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奖项。实践证明, 开设有特色实验专题研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根据我们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些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动手实践能力强。

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科学的考核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改革以往考核模式, 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和提高的新的实验教学评价制度, 使之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以前, 实验成绩主要以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造成有的学生不注重实验的过程, 只注重实验结果, 根本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因此, 在考核时我们不再单纯地考查操作能力, 而是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课题的全过程, 而且这种实验课题的答案并非唯一, 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方案的优劣和有无创新点来评定成绩, 鼓励有创造性的学生脱颖而出。

深化改革, 推进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配套改革

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 它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特别是为了使实验室开放工作有效、持久和深入, 我们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健全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监控机制, 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

1.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的实验教学队伍, 是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 是搞好创新实验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核心和根本。建立激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创新机制, 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开放实验室建设和创新实验教学工作。

2.健全和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的各项条件保障、激励约束和监督控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开放实验室, 不仅对开放的内容提出新的标准, 而且对实验室的建设、日常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的维护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科学地制定出切和实际的规章制度, 同时要有一套具体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开放管理办法, 在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坚持进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 为开放实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圆满效果提供重要保证。

3. 实验室开放经费和相关配套的政策要到位

为了支持和鼓励创新实验体系建设, 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各项经费投入, 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硬件设施, 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 全方位扶持实验室进行开放, 尤其对一些学生受益面大的开放实验室应重点支持。学校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室开放工作中来, 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对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 实验技术成果等同于科研、教学成果。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8

[摘要]文章认为,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中充分实现督导参议服务职能;在顺畅的机制中整合多方力量,提高督导效力;在目标导向下,建立开放性的分学科差异督导工作模式,推行督导与教师见面制度;并与培养体系相结合,完善调控环节。

[关键词]高校 教学督导 改革 思考

[作者简介]李荔(1967-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育质量控制。(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56-02

高校教学督导制度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督导工作制度,但因我国教学督导制度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督导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督导监控体系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教学督导监控体系整体改革创新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观念的转变:在教学督导中重抒人文情怀

在传统的教学督导制度中,督导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教师被置于被动监控的地位,无奈地接受督导单向的评价而没有话语权,其思想感情、主体性和能动性往往被忽视,这必然导致教师内心的焦虑、不满。在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和思路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而展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价值尊严。教学督导工作中的人,包括教师、管理者、学生、督导本身。教学督导就是要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促进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督导队伍素质的自我提升。在督导工作中,要关注教师、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意义,教师和学生不是“工具人”,他们不仅仅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抱负,有思想,有感情,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教学是构建其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场所和手段,是其生活的方式,也是其生活本身,他们生活于其中,同时也在创造着理想中的生活。从主观愿望上,他们希望提升教学的品质,也就是提升自我生活的品质,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这种目标愿望与教学督导的最终目的和愿望是一致的,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是一致的,应将三者统一起来,必须看到教师、学生教学生活的本体价值和意义,必须使他们感受到作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尊重和施展,消除感情上的对立,最后才能殊途同归。以人为本的教学督导观念,应该体现在以下两个基本的方面:

(一)树立平等观念,实现多方共同成长

教学质量的保障,是多方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学督导、教师、管理者、学生是平等的,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各有分工,方式不同,但目标一致,他们都是促成督导工作目标实现的参与者。与传统教学督导制度所固守的人与人的隔离与控制不同,以人为本的教学督导理念倡导平等与合作,督导要本着平等的观念,与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对话,在督与教中探究、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共同实现人性、德行、知性的成长。特别是在大学这样一个崇尚学术自由精神的机构里,在基本教学规范实现的前提下,不能用强制和僵硬的手段和规则去束缚或干涉教师的教学生活和学术自由。因此,平等的意识、民主的作风是督导工作中必须遵从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方共赢。教师在督导的督促和指导下,发现不足,自愿地反思、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更能自主自觉地学习;管理者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管理水平,优化组织结构和机制;督导也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中使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获得发展;各主体在良性互动中,相互碰撞,互相激发,共同探索、发现,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价值和意义。通过各方的努力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达成教学质量目标。

(二)强化服务意识,实现督导参议职能

督导组织是一个咨询参议机构,辅助指导教学和管理活动。协助、帮助、指导、合作是现代督导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词,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强调督导的参议、服务职能。在督导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问题的存在,而且要研究问题的根源,更要站在教师和学生的立场上,站在服务教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领导和管理者做好咨询服务,为教师和学生做好指导服务。因此,只有强化了服务意识,督导才能够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好适当的角色。

二、机构组织的重构:在顺畅的机制中整合多方力量

目前,影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不仅仅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或行政管理低效,资源的优化整合程度低等,都能导致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因缺乏必要的保障而无法提高。因此,督管的任务往往比督教更重,涉及面广,难度也更大。在我国高校的科层体制下,官本位现象仍然很严重,很多时候不借助行政力量很难推动工作的开展,制度执行也不到位。督导组织作为一个咨询性质的机构,无权直接行使管理职能,只能提供建议或咨询,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过分地强调督导组织和工作的独立性,常常导致督导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得这种“软控制”难以实现工作目标,取得良好成效。因此,鉴于我国高校管理中的这种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督导理论与实践模式,必须结合各学校自身情况,考虑行政力量的适当介入,至少要懂得“借力”。教学督导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加强与教学和职能部门的协作,整合各方力量,将学术与行政力量结合起来,去实现共同目标。当然,关键要考虑怎样的机构组织模式能够更优化组织效能。

建立顺畅的机制是教学督导进行有效监控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机构设置有三种模式:附属教务处模式、职能处室模式、相对独立的督导咨询模式等。附属教务处模式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因为关系不顺,职责不清,教务处本身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监控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必然造成一些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盲区;作为职能处室模式的教学督导机构,实际运行中根本起不到职能管理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教学管理部门的“硬管理”与教学督导部门的“软监控”的尴尬局面,难以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相对独立的督导咨询模式虽然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进行工作,直接给领导们荐言荐策,但校领导只能对一些涉及全校性、政策性或非常突出的问题进行干预或宏观决策,大量日常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要职能部门或教学部门去执行,而督导作为一个纯咨询机构又不能去发号施令,这样往往使后续督促整改的环节跟进不及时,甚至得不到落实。

因此,必须要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站在系统论的高度,对包括教学督导体系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第一,必须设立独立的、专职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统整目标,规划方案,对全校的教学质量工作进行全程调控,并赋予其一定的奖惩权力,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理顺关系,划清职责,从组织机构上确保质量管理、评价的公正客观。学校教学督导组织在校长或主管教学副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专职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中,共同根据学校质量目标、整体规划,开展督导工作,将督导与质量监控职能部门的行政力量结合起来,加强督导的力度。一方面,督导可以直接为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另一方面,督导的合理建议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得以具体协调、落实或督促整改。第二,各二级学院设立的教学督导小组,既接受校级机构的领导和指令,又针对本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和调动二级学院督导的力量和作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服从于总体目标和规划的同时,使各层次、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管理协调起来,使整个体系实现良性互动,这样有利于目标的分解,任务的下达,信息的畅通,组织的协作,提高体系运作的效率,共同实现目标,构建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纵向横向相互联系的督导控制网络。

三、前瞻性目标的确立:在目标的导向下扎实推进督导工作

以往督导工作是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存在很大的偶然性、被动性。督导工作缺乏目标导向,对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指导性、引导性不强,更无法对学校或教师未来发展的决策和建设做好咨询服务。而督导工作不仅要面向过去、现在,更要指向未来;既要指导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还要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宏观决策有所贡献,因此必须确立明确有效的工作目标。该目标不仅要能切实指导现实工作,同时也要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主动地引导学校教学工作的方向。目标的设立要有层次性,既要有宏观的、长远的目标,即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统整国家、社会、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总体目标,同时也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理清主次矛盾,分清轻重缓急,配合学校当前教学工作重点,与学校发展的步调统一,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形成具体的阶段性督导工作目标。宏观和长远的目标把握大方向,微观和短期目标指导具体工作的实施。只有目标明确具体,工作的思路才能更清晰,工作的策略才更有针对性,工作的开展才更具主动性、计划性和导向性。

四、工作模式的变革:实施开放性的分学科差异督教模式

(一)推行督导、教师见面制度,变革单向封闭的督教模式

控制性督导文化中推行的单向封闭的督导模式,将督导和教师隔离、对立起来。督导仅凭个人经验,运用标准化的评价标准,单方面对形态各异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而教师被排除在评价活动之外,没有话语权,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主动性、个体教学行为背后深层的动机和需求等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更鲜活、更具价值的因素被排除在外,无法真正反映教学活动的形态和实质,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评价、诊断和改进。因此,建立开放的督教模式,推行督导、教师见面制度,是打破隔阂,加强合作,发挥教师主体性和能动性,推行人本督导的迫切需要。督导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机械地控制,而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倾听教师的心声,从而拉近督导与教师间的距离,互相理解,加强情感交流和认同,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平等的双向沟通。教师面对督导的意见,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开放性督教表现在整个督教过程中,包括督导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评议三个阶段。目前我们只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中间一段)的督导,课前不让老师知道,目的还是重在检查、监督,实际上仍然是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信任。这样的督导无法获得课程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学生情况等基础信息,对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和设计不了解。教师在课前也无法得到督导的指导、帮助,无法预先完善教学方案,将教学中可能发生的行为误差事前从理论上降低到最小,这种补救式的督导,无法发挥导向作用。因此,应该召开课前督导会,教师和督导共同制定工作目标和方案,经过课堂实践验证目标实现的情况,在课后评议中与教师面对面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

(二)分学科差异督导,在实践中促进教师和督导专业化

分学科差异督导指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教学个性的教师进行区别性的督教,承认与尊重合理性差异,旨在培养教师个性化教学,这是教学生活本质的要求,也是独特性、创造性教育的源泉与动力。

1.要注重教师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只有深入到学科专业领域中进行督导,才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切实的帮助。并且学科督导专家与教师共同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又是沟通的良好基础,有利于构建一个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加强专业信息的交流,共同提升专业能力,使督教的工作更充满学术性,更能体现大学学术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形成督导、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教学督导应该从精神上、专业知识与技术上、管理服务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帮助,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其人生目标,追求其德行与人性的完善,强调督教的生成性和发展性。

2.要注重教师层次上的差异。对不同发展阶段或水平(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督导目标、标准与方案。

3.要尊重教师教学个性的差异。教学个性即教师在教学中使其个性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就形成了课的个性,课的个性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于他人的、非模仿性的风格。它是一种独创,是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显示,具有个体性。这是为了克服用单一标准进行督教可能导向“千人一面”的教学文化,束缚教师个性和创造力的弊端。分学科差异督教是形成丰富多彩教学风格和学术争鸣的大学文化的要求,是知识创新,实现主体价值体验、个性解放的必需,是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学督导的专业化是当今世界督导发展的趋势。教学督导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对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督导人员除了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外,还必须具备督导工作要求的专业素养,他们都应该学习过教育学的专门知识,有成功教学的经历,并受过督导的相关训练,修习过管理课程,有过领导经历和管理经验等,必须为教师做出榜样。但目前我国对教学督导还没有明确的资质标准,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督导课程培训及资格认证。督导专业化程度不高,还处在经验性督导层次,对督导专业水平的维持与成长,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但这却是保障督导队伍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督导素养与水平的提高除了通过自身理论学习外,这种开放、民主、合作的督教模式也是督导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督导在督教过程中,通过听课、交流、探讨,获得各种新信息、新知识、新观点,并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听取教师对督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反思、改进、完善、提高督导能力,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准。

五、培养体系的纳入:在配套制度的保障中完善调控环节

督导监控与师资培养是两个相对独立系统,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不同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督导通过监控为教师教学进行诊断,发现问题,从而为改进和发展明确方向;培训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但因为二者职责不同,缺乏协作。尽管教学督导,在“督”的过程中,也要“导”,但督导只能实时地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是零散的、偶然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形成,必须经过系统专业的师资培训,督导机构则无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机会,往往使督后的整改工作(包括对教师的培养)无法充分落实。而另一方面,学校师资培训的目标、计划、项目等必须在学校整体师资教学水平和情况的调研基础上进行制订,才能有重点和针对性,督导能够为此提供决策信息,并且其本身也是校内师资培训的力量之一。因此,应该将督导的监控系统与相应的培养体系结合起来,建立配套的培养制度和教师培训中心,让督导参与到师资培养的工作中,整合资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培训项目,满足不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使督后的调控环节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万民.高校教学质量的督导监控模式及其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2]刘文君.美国现行教学督导系统及其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7(7).

上一篇:画线段图评课稿下一篇:新学校共青团成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