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2024-07-14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精选12篇)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1

摘要:本文针对植物细胞工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提高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些做法和建议,包括加强植物细胞工程理论教学体系改革,重视基本原理的讲授,在实验课程设计中注重“三基”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严格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以上做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20世纪科技史上令人瞩目的重点领域,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的形势以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植物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3年开始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植物细胞工程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实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十分强的新兴学科,是近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是应用现代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与技术学科。学生对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的获得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与实验教学关系密切。因此,笔者通过不断探索,根据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特点就如何提高植物细胞工程理论与实验教学质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植物细胞工程的教学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给予学生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的基础,教会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解决今后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素质,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培养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

二、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特色

在上面教学理念和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与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本课题组经过5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和西南科技大学品牌课程与四川省精品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植物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植物细胞工程作为综合性学科所涉及的领域较多,至使该课程内容复杂化。至今为止,仍未形成一个统一性的标准。本课程结合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的实际情况,在授课过程中,以介绍植物细胞工程基本原理为切入点,以不同类型的离体培养技术为骨架,构成本课程基本框架。做到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的介绍并重,深入浅出,逐步渗透植物细胞工程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及其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充分体现植物细胞工程作为综合性学科所存在的多学科的渗透融合的内含,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

西南科技大学《植物细胞工程》是2003年立项的校级品牌课程,2007年成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本课程力求在理论原理的系统性和实验技术的成熟性与先进性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的特色性上相互兼顾与协调。因此,本课程以植物细胞工程的无菌操作技术、植物愈伤组织诱导形成和形态建成、细胞悬浮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胚发生和人工种子的研制以及植物的脱毒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为核心,重点和难点突出,通过基因型和外植体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尤其是培养基作用与调节,其中紧紧围绕基因型和外植体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之间的重要调节作用进行讲授,及时纳入植物细胞工程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细胞工程”研究领域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本课程教学的另一重要特色。

植物细胞工程是以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学科,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本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设计实验部分(独立完成试验设计与具体实施部分),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和控制培养条件等技术环节上受到良好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研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综合试验设计题目内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综合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升华,这也是本课程教学的另一重要特色。

三、植物细胞工程理论教学模块设计与课程教学方法和措施

本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分为5个知识模块。植物细胞工程基本理论与实验室基本技能知识模块,包括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实验室的建立与消毒灭菌技术和培养基三部分内容(8学时);植物离体培养模块,包括离体培养的类型、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及分化、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与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及种质库建立、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遗传操作、植物体细胞杂交、人工诱发单倍体及其应用和人工种子研制,九大部分内容,共计31学时;体细胞无性系诱导模块,包括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与体细胞遗传部分内容(3学时);转基因模块,包括植物转基因主要方法、转基因在作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植物转基因的方案和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检测、转基因植物安全性(4学时);植物离体快繁模块(2学时)。

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在每章讲授结束后,要求同学根据所学的知识并结合课外参考书及时进行课程小结,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安排3个课程设计,充分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四、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植物细胞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是本着给予学生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思想,进行本课程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一是基本实验技术教学环节;二是试验设计教学环节,在植物细胞工程理论学习和熟练掌握“植物细胞工程”基本实验技术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良好。

(一)基本实验技术教学环节设计的思想

《植物细胞工程》是一门以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的离体操作为基础的实验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植物细胞工程》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指导植物离体操作,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部分实验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离体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不同组织和器官离体诱导培养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植物茎尖离体培养技术,以及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技术,该部分为18学时。通过实验观察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本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及其完整实验报告的撰写。

(二)试验设计教学环节的思想

实验教学是生命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教学经费、实验设备以及实验系列教师力量的不足等原因,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方法,并在实验老师示范和辅导下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只是走过场,十分乏味,使他们原有的钻研精神受到压抑或甚至消失以及潜在的创新意识未能得以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内容安排和设计上以设计性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实验教学精华基础上,努力创新,使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成为一种现代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之一。

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学时为14学时,占实验总学时的43.75%。该部分内容创新性强,具体要求、内容安排和采取的措施如下。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在下面3个试验设计题目中任选一题,每一研究题目的研究对象学生自选。试验设计题目如下。

1.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2.植物体细胞胚诱导与人工种子研制。

3.植物遗传转化与转基因植株再生。

试验设计具体要求:

1.综述国内外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研究动态:包括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进行本试验设计的方法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试验研究内容:要求对要研究的内容提出理论依据。

3.试验研究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

a.对试验研究内容提出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并对每一实施方案提出理论依据。

b.技术路线:要求用框图表示。

4.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

通过试验设计,学生自主选题和独立实施试验方案,最后完成一篇完整的、类似小论文的实验报告,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三)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的多样性

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和多种指导方法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组织形式包括7部分,一是实验理论的讲授;二是多媒体录像以及与实验有关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三是指导教师的具体示范;四是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五是要求同学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提前预习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六是每一实验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七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和结果分析。要求学生根据初步学会本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完成完整实验报告,完成本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

教师指导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本实验课程采取小班授课,每次课16人,进行单人操作。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指导;教会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结果分析完成完整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通过试验设计,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选题和独立完成试验方案以及最后完成一篇完整的、类似小论文的实验报告的方法。

(四)实验教学考核内容与方法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成绩的评定按照结构进行评分,其考核包括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试验设计的能力以及实验报告。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成绩=基本实验操作技能(50分)+综合试验设计(30分)+实验报告(20分)

(五)严格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原始记录,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各式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注重实验讨论部分,因为讨论部分是实验报告的核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找出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认识,为今后学生书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

五、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升华,然后,又指导实践。学生通过植物细胞工程的生产实践,了解和见识了植物细胞工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就能更加深入认识和理解植物细胞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四川新世界丹参基地及其组织培养实验室,同学们见到了大批丹参脱毒苗及其在田间的栽培和应用,使得他们对植物细胞工程快速繁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思想,开展教学改革与探索,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以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充实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积极地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视野。

2.以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多人次在各种大赛中取得好名次。

3.以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为平台,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参加老师的科学研究,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理论素养以及科研协作精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多人次在各种大赛中取得好名次;部分同学考取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使原来没有打算考研的同学也积极准备参加考研,最后一些同学考取了研究生;使对所学专业认识模糊的同学,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了同学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4.以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为平台,有目的的从科研项目中设置与本课程研究领域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5.在我们新编的教材中融入了部分科研成果,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廖朝晖,郭克婷.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69-173.

[2]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张兆梁,冯冬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高等理科教育,2003,(6):51-54

[3]高敬群.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27-128.

[4]高凌峰,许闽广.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66-368.

[5]李炳学,王磊,张宁,孙军德.采用关键点控制和反馈调节,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质量.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56-159.

[6]王永飞,马三梅.提高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些体会.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97-100.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2

作者:谢惠媛 《光明日报》(2017年04月06日 12版)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这是体系构建的理论支点;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这是体系构建的实践支点。

为建设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存续及独特性的文化标识。随着民族的逐步形成,根植其中的文化展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成为维系民族的纽带。假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正逐步衰落并走向消亡,那么该民族也终将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如若其文化尚存,那么该民族仍有可能得以重组与重生。就此而言,民族文化对民族存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往被视为区分不同民族之特征的地域和血缘等因素,其表征意义日益模糊。相较之下,文化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辨识性,在很大程度上标示了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此,民族概念的文化内涵在现当代社会尤为凸显。而作为民族标识的文化,不仅仅指民族成员现时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追求,而且也包含民族赖以形成的传统文化。综观民族间的交往史,不难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与认知的直观印象,通常源于对对方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及其特征的了解,而非源于现时的价值追求。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与延传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彰显民族特色,使之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追求、心理认同、行为规范等,决定了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道路,应立足自身实际,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在客观上立基于传统文化,只有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与此同时,有着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是我国独有的优势,体现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它既是中国特色的文化根基,也能为坚持中国特色增添文化自信与增强文化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还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动力。以治国理政为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古代思想家曾提出的思想至今仍有一定借鉴意义。诸如“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以及“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等,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心所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与保障。“治国无其法则乱,宗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等说明了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与处理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准则,凸显出依法治国与完善法治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则体现了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正本清源是赢取民心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智慧宝库,其所蕴含的宝贵财富不仅能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且有助于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不应只择其一二而不及其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层面,包括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文化体现了社会理想、价值追求与民族精神,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而经典古籍是思想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就此而言,传承思想文化的重点在于,加强经典古籍的保护、整理与研究。目前,这项工作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得到制度性保障。而诸如古代典籍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修史修志以及国家典籍资源数字化等也将稳步推进。传承思想文化还应重视对经典的深入研究,解读、甄别与还原思想文化的精髓。诚如陈先达指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之文字符号载体的典籍,不是可以任意解读的单纯文本,而是实实在在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融为一体的精神承载。”因此,以合理的标准开展甄别性研究,是进行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的前提。鉴于不同的评价标准往往得出彼此迥异、甚或截然相反的结论,建立既符合中国精神、又适应时代特征的评价标准是传承思想文化的关键。

文学、戏剧、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经受历史检验、为群众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反映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代表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标准,是文化血脉的重要方面。然而,一直以来,学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经典文献,而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缺乏足够关注。尽管两者的表现形式各异且受众范围不同,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学者田青曾将中华传统文化比喻为“三根柱子两层楼”——三根柱子指的是儒、释、道,而两层楼中上面一层主要指称文化精英创造的、以典籍为承载的、借文字而传承的学术思想和经典著作,下面一层则指在普通民众中广泛流传、以语言和行为的方式传播的民间文学和艺术。对广大民众而言,下一个层面较之上一层面更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更明显的引导教化作用,是他们认识、理解、践行文化 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即便如此,两种不同层面的文化仍密切关联。离开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就变得精神贫乏而难以升华;离开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就缺少基层土壤与联系群众的桥梁,从而加大其普及传播的难度。

文化遗产既包括文物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展现,保护与利用文物不仅有助于后人直观上认识本民族的历史,而且有助于维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下四方面工作是重要且必要的。首先,做好统计工作,对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核查统计,摸清家底,以便做好保护利用的前提性工作。其次,加快立法,通过制定出台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为文物保护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再次,转变文物保护理念,由以往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提升保护工作的前瞻性与主动性。最后,采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增强博物馆展陈感染力等方式,更好地展现文物的魅力,提升文物服务社会、引领教育的效能。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才”,重点在“活力”。具体而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传承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确定传承人名录的基础上通过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等,调动传承人传帮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传道渠道与扩大授业范围,尽可能地避免传统技艺的失传。进一步地,技艺传承固然需要政府扶持,但还需借助社会力量。而社会力量的融入则要求从根本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活力,即一方面以产业化的形式,在不改变其文化精神和文化本源的基础上,对非遗产品进行适度包装、展示与营销,在市场上创造需求,为非遗产品的生产和非遗技艺的传承创造更大空间;另一方面加大展示展演的力度,由政府扶持与推广一些珍贵但不宜走向市场的非遗文化类 型,激发民众的认知兴趣,吸引志愿者参与其中。除此以外,与相关研究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深挖非遗文化的底蕴,并面向社会开设课程等,也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时,不应只择其一二而不及其余。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研究记载于经典古籍当中思想家们的学术成果,又要重视蕴含了人们普遍接纳与认同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标准、价值取向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本源和精髓,才能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3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46-01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背景及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国内外形势教育与党和国家政策教育的实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国家各部门经过长期的总结,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最终决定在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

1、理论联系实践

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性学科,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在讲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着重解决的是政治立场问题、观点问题、方法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才能理解政策的本质、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原则,也才能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形势与影响。

2、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意识形态教育就是强调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进行政治分析、 阶级分析,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确立科学的政治信念,主要表现为政治教育和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3、个案教育和系统教育并重

形势与政策课的显著特色就是时效性和针对性。时效性意味着对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能够及时回应,针对性主要表现为针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思想上的难点和形势与政策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具有动态性、及时性,对于形势与政策发展中的每一个新事件、大事件都要及时作出解答。采取个案教学,就能满足时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它不仅要求了解这些突发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也要求掌握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分析和判断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高等教育中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些高校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有个别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挤占了专业教学的时间,从而要求压缩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甚至提出节约教学成本,扩大课堂教学规模,违背教学规律。

2、师资队伍不够强,课程管理不规范

目前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较多,这种缺少专职教师的状况既不利于骨干队伍的培养,也影响到整个队伍水平的提升,也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且某些高校课程的设置及管理也存在不够严格和不规范的地方,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投入不够多,保护性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部分教师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

1、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形势与政策要有系统的了解,从认识现象到认清本质,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的形势观与政策观,成长为“四有”新人。

2、合理组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以个案教育进行的,但也要摆脱东一鎯头西一镐的做法,注重系统性。在叙事的时候也要说。

3、完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提高。

4、优化师资队伍和课程管理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师资队伍,组成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班子,建立教研室和有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第二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克服临时性,形成稳定地教学模式。统一下达教学任务,编写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实现过程监督和评估反馈;在教学结束后实行教考分离,建立成绩和学分评定标准。第三是教育者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增强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一环。

5、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形势政策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学活动,它的研究对象是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与政策,不可避免要面对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思潮都会进入学生的头脑和课堂,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受到学校育人环境的渗透影响。领导的重视程度,宣传部门的相关宣传,教师自身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灿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4

西安市自2012年实施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契合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向要求,符合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实际,为西安市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以说,西安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背景

西安作为基础教育大市,在教育事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全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区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仍有较大差异。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以中学为例,2011年全市169所高中学校中,省级示范学校16所,占比不足10%,成为群众择校问题的重要根源。三是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许多中小学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特色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群众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不高。

因此,通过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做大做强优质教育总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择校、大班额及奥数班乱象等教育突出问题。

二、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理论构架

1. 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首先,高远立意,立足于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大局的高度,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其次,科学设计,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有效的改革途径—做到务实、管用、对路,坚持科学的改革思路—抓住主要矛盾,围绕重点问题,紧扣关键环节,以追求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活力、维护教育稳定为核心内容,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共生共赢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用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矢志不渝、不失时机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最后,统筹规划,坚持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促进,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不断提升教育利益的增量,增加教育改革红利。

2. 切实找准改革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针对教育问题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坚持化繁为简,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这一问题入手,将推动教育机会均等、确保教育内容公正、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改革着力点,将方便、廉价、有效的务实举措作为改革突破口。

3. 充分发挥基层的主体作用

将充分运用人民群众的智慧作为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基层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与实践,通过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迈向深入。

4. 不断健全完善改革的体制机制

将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作为改革的重要载体,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和监督保障。

三、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整体思路、主要内容及推进原则

1. 整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立足西安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用2~3年时间,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合作共生机制为手段,以学区长学校的示范引领,带动学区内学校不断改变办学理念,培养师资资源,实现教学与管理方法及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以点带面、连面成片的方式,最终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在减小校际差距的同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子女“上好学”的意愿,最终实现西安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

我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促进西安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提高西安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逐步提升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2. 主要内容

学区内,学校通过“九统一”促进形成校际合作共生机制,促进学校共同发展。“九统一”,即: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实施捆绑式发展,包括紧凑型、松散型、混合型等具体运行模式,通过优质带动,让优者更优、弱者变强。

3. 推进原则

一是坚持形式统一与深度融合相结合。通过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实现各学校更高层次、更具实质的深度融合,让学区长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及高效的教学方法等深度融入成员学校的办学实践中。

二是坚持资源共享与壮大资源相结合。在大学区实现优质资源合理配置,一定范围的共享,使优质校资源不断向薄弱校输送,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三是坚持优者更优与弱者变强相结合。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不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简单平均化,而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优者更优、弱者变强。因此,保证优质校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带动更多学校由弱变强,实现特色发展。

四是坚持整体提高与局部突破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学区内学校整体提高的同时,也要抓住改革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为学区长学校的自身发展搭建宽松有利的平台,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地确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保证学区长学校始终保持办学生机与活力,促进学区内学校合作共生、共享共赢。

四、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1. 推进步骤

2011年5月,西安市教育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并于2012年2月启动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区域为西安市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等区,组建了72个大学区,覆盖283所学校。2013年2月,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全覆盖,组建了719个大学区,覆盖3 083所学校。

2 0 1 4年,出台《关于组建跨行政区域大学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全市共组建51个跨行政区域大学区,为实现城乡间学校高水平优质的带动奠定了基础。认真实施校长教师大学区交流轮岗,对交流情况进行考核认定并发放交通生活补助,2015—2016学年度已安排交流轮岗一年以上人员6 010人,交流比例达到9.6%(省考指标为不低于5%)。

2015年,我们加快了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平台已经上网试运行。

经过近5年的持续推行,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和强大的社会反响,受到国家领导、教育部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广泛认可。

2. 主要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落实政策保障

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西安市认真研究相关政策,从大学区管理、考评、教师交流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2014年,总结前期改革经验,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示范学校评审标准和操作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明确了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引导和鼓励各区县、学区积极探索实践,提升学区化管理内涵,创新学区管理机制。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经费保障

改革伊始,市财政就设立了大学区改革专项资金,先拨付500万元用于改革试点工作。2012—2015年,市财政先后列支大学区专项资金1.93亿元,同时设立大学区网络平台建设专项资金2 272万元,用于大学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及优质资源库建设。

全市各区县按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保障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

(3)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师资保障

西安市把优化配置教师资源作为推进大学区制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市教育局、人社局共同明确规定,全市每年安排大学区全职交流教师5 000人、校长450人;跨区县交流,遴选200名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市优质校跟岗学习;选定100名校长在城市、农村学校间互派锻炼,选派260名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

与此同时,进一步夯实学区长学校责任,鼓励开展不定期、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交流,力争实现人人参与。2015—2016年,全市参加轮岗交流一年以上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13.36%。市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也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大学区教师交流考核和交通生活补助发放工作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实施交流教师交通生活补助。市财政每年列支1 000万元用于此项支出,有效地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交流轮岗工作。

(4)优化网络平台,落实信息保障

截至2015年,为了实现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市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及教育资源库建设,市级财政专项投入2 272万元,碑林区、雁塔区等区县也设立了大学区网络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开展织网工程、空中课堂。通过大学区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教师的网上交流、培训和授课,达成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5)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机制保障

各区县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区教育局、大学区、成员学校三级管理推进机制,组建了“一会一室三中心”的管理架构模式。“一会”指大学区联席会议,“一室”指大学区名师工作室,“三中心”包含大学区教学管理中心、大学区素质教育活动管理中心、大学区教研管理中心。

(6)强化激励措施,落实考核保障

西安市制定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考核实施办法,实行市、区县、大学区三级综合考评,考察改革的推动力度。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学区化办学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向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地解读改革政策和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群众对改革实施的监督,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五、西安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成效凸显

经过近5年的探索实践,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成效凸显,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具体表现为:全市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城区与县域、学校之间的整体办学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省级标准化高中、示范高中占比越来越大,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全市学校在学区长学校的带动下,成员学校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5

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摘 要:为了了解“概论课”教学现状,特别编制了《高职学生“概论课”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学生对“概论课”的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建议、课堂表现等方面设置内容,特别针对目前正开设该课程的2014级大一新生展开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共发放5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3份。

关键词:高职;“毛概课”教学;现状分析高职学生“概论课”教学现状

1、高职学生对“概论课”普遍因为漠视而缺乏理解能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很难讲出一条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在教师和朋友的提示下有42.1%的学生能勉强写出“概论课”的全称。另外,85.9%的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表示“无所谓”。47.9%的学生认为“概论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既然学科安排,就跟着学,表现出一种被动的状态。恰恰是这样一种学习态度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上课过程中的消极应付。在对上课情况的调查发现,有40.2%的学生会认真听课,30.6%的学生会睡觉,48.9%的学生会发呆,63%的学生会玩手机等等。在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及课外阅读方面43.9%的学生会有选择的阅读课本,仅有3.2%的学生已经全部阅读,43.1%的学生会在课外偶尔阅读一点相关书籍,经常翻阅的仅占1.6%。

2、高职学生“概论课”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高职学生在“概论课”课堂上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4.4%的学生每节课听课时间超过75%,而21.7%的学生处在50%-75%之间。既然学生大部分时间不在听课那为什么还要来上课呢?我们发现,74.4%的学生不会旷课,因为老师要考勤。当问到如今支持您学习“概论课”的动力是什么时,64.8%的学生选择“不挂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调查结果就片面的否定学生,在对学生关于课堂提问的态度中我们发现,面对老师的提问66.8%的学生“有所想法,但不愿主动回答”。这一点提示我们学生内心还是想要去与教师交流,只是迫于上课的情境或者某方面的压力而没有把内心强烈的主动性激发出来。

3、“概论课”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与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度不高

学生对“概论课”不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与所学专业的将来就业关系不大,而是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不感兴趣,但是我们不能片面认为学生对“概论课”全部内容的排斥。在对课程哪一部分更感兴趣的提问时,只有27%的学生对课程内容都不感兴趣,其余学生都对教材的某一部分或者某几个部分有想要深入学习的愿望。学生的感兴趣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矛盾始终存在,问题就在于授课方式的陈旧。95后的大学生更喜欢简单明了的知识,他们喜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的原因35.2%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空话套话多,32.2%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

4、“概论课”辅助设备利用合理,学生满意度高

在高职学生“概论课”授课形式的调查来看35.4%的学生表示“教师普遍采用与书本结合,配合播放视频”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也是各大高校最常用的一种,学生对这种上课方式的认同感较高,有76.5%的学生比较满意。可见与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对“上课没兴趣的原因”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选择“教师水平差,师资队伍不强”的学生仅占4.6%,可见影响他们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素质。在进一步分析教师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视频的运用比较科学,通常会播放类似于《旗帜》等纪录片或者与课程相关的新闻资料,播放的时长通常控制在10分钟以内和10-15分钟。与此相一致的是,学生对于教师课件的建议81.5%的学生希望有图片和视频,从这三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在视频的选取以及播放的时间上不仅符合该课程的标准,同时也与学生的意愿相一致。

5、学生对“概论课”期待值较高,互动愿望较强

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高职学生对课程的某些内容本质上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概论课”而获得一些知识,提高某些认识。其中,55.5%的学生希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57.7%的学生希望认清现阶段的基本国情;61.6%的学生希望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51.5%希望对当前热点问题有一定的理性思考;41%的学生想要深入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44.3%的学生希望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40.6%的学生希望提高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度。而在“是否希望课后与该课程的教师继续交流”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希望能经常交流的有15.5%,希望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交流的学生占57.3%。原因分析

(一)现实层面

1、所处时代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新的世纪中国加入WTO,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召开都彰显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社会的负能量正慢慢侵蚀着这一批青年,当勤劳勇敢、艰苦朴素、见义勇为被无形的扭曲,拜金主义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负面的信息铺天盖地,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讲是一种价值观的冲击,这样的时代和成长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对社会变化的不敏感,对历史的不了解,对信息接收的被动。“概论课”的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有效的说服学生接受许多需要长时间才能证明其是科学的、可行的、正确的理论认识。

2、高职两课教育内容的分裂性

在“05方案”中高职教育中只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各高职院校也谨遵“05方案”,基本上只开设上述两门必修课。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取缔直接导致了两课教育内容的割裂。面对高职学生基础差的现实,学生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理解,没有近现代史的系统学习,在“概论课”的学习时无法将每一阶段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甚至不明白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这种缺乏历史常识的“概论课”学习使每个章节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需要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兼顾历史知识的普及,上课难度加大。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空白使他们不明白我们国家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又如何具体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高职两课教育内容的分裂性加大了教育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二)教学层面

1、教学形式未能突破传统模式

MOOC的流行使免费名师名校教学成为每个学生可以共享的视频资源。种种新的思维、新的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现阶段“概论课”的教学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盲目的选择视频,这些视频确实与课程相关,但是视频播放结束后,很少有教师能做出深入的分析,同学们只知道视频中讲了什么内容,也知道视频与课程相关,但是他们不知道视频的哪些部分体现了哪个理论知识点。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将理论与视频相融合,两者的割裂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理论讲授时期待放视频来缓解枯燥感,视频播放完之后又回归原状。

2、师生比失调

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而我校目前专任教师少,上课人数超过3000人。按照相关规定,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而我们目前为了弥补教师人数的不足,一些本职是班主任、辅导员、行政人员来兼职从事两课的教师。这种现象直接导教师无法有效地掌控课堂,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不足;兼职教师迫于日常本职工作的繁杂,备课质量不高。缺乏沟通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备课不充分使得上课内容枯燥乏味,缺少新意。

(三)个人层面

1、升学压力小,课程实际利用度不高

高职学生毕业之后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直接就业,二是专升本,三是工作两年后考研。按照每年学生走向的比例来看,直接就业的人数最多,工作两年后考研的最少。今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选择专升本的学生约占整个毕业生的13.6%,而专升本三门必考课程中没有政治。从这一现状来看,学生基本没有学习“概论课”的需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在高职学习中更希望学到相关专业的技能。按照需求驱动原理,“概论课”是否学的好根本不影响学生今后的选择,学生没有强烈的需求,自然不会改变学习心态。

2、认识的偏差导致主动性不强

“概论课”的性质决定了它理论性强的事实。要学好“概论课”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敏锐的时代视角、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基础知识的匮乏让他们无法将历史脉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对新闻热点问题的不关注,让他们缺乏去现实问题的思考。但是,面对自己的劣势,高职学生缺乏主动去改变的动力,在认识上“概论课”的地位已经完全被专业课所取代。长期以来,被动的学习态度影响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恶性循环下,理论学习方面的能力不断下降,甚至一看到“概论课”就被枯燥乏味笼罩。

参考文献

1.肖贵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2.陈占安,准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修订的重点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作者简介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6

关键词:复杂适应性理论;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适应性能力

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水平、调整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构建能够自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从目前人才市场上的形势来看,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针对以上情况,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性和实践性工作。郑春龙,邵红艳(2007)分析了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创新人才培养间的差距,构建了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倪师军等(2008)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以实践教学、实训教学、创新教学三大平台为核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等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程建芳(2008)建议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刘国买(2010)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出发,构建了基于项目的教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把毕业实践环节与预就业相结合。

以上文献表明,目前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大多数改革方案将学生作为“产品”来培养。但学生的成长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个体自组织过程,因此由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刻苦、上进和创新才是最持久和有效的动力。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最大程度挖掘、激发和培养学生本身的潜力。

本文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师范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经验,基于复杂自适应理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基本特征和主动适应学习能力,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寻找促进实践教学系统适应性发展的动力源头,揭示系统中个体行为规律和系统运作机制,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不断适应性演化和发展。

二、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从复杂自适应系统(CAS)理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大量的按一定规则或模式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所组成的动态系统。这些行为主体包括教学的主体(教师)、学习的主体(学生)、管理的主体(教辅)等。从微观上看,实践教学系统中的各类主体通过不断地与环境、其他主体相互交换物质、信息、能量等,获得知识和经验,并能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和经验的积累,不断调整作用关系的规则,具有能“学习”、会“成长”两个特点。从宏观上看,个体在演化的过程中,总是处在大的环境中,每个主体有自己的“资源”和所占据的“位置”,主体之间进行交流资源和信息。即使在没有中央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能呈现出协调性。由于主体间存在非线性作用,一个微小的输入便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即涌现的出现。涌现是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 宏观系统在性能和结构上的突变。因此,实践教学系统的教学理念要从原有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4个原则:

(一)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大多数主体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当某个主体发现了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或者学习方法的时候,其他教师或者学生可以模仿学习,错误的预期和判断将导致它趋向消亡。整个学习过程呈现一种新的趋势。因此,学生只有学会了学习,才能不断适应性成长。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成长背景、个性的多样性,所以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整体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学习爱好的差异性。通过“独立思考—分组配对—分享”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主体要遵循倾听、互相尊重、开放思想、不怕犯错的基本原则。

(三)跨界思维中涌现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擅长解释知识,但不擅长组织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种培养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制约了学生适应性成长能力的培养。在适应性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跨界思维,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充分的分享和理性而激烈的讨论,从而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涌现创新性思维。

(四)团队合作。

霍兰认为适应性主体能够借助感知和效应的能力从所得到的正反馈中加强它的存在,并可以从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多样性统一形式, 这个具体过程就是主体的演化。但适应性主体不只是演化,而且是共同演化。共同演化产生了无数能够完美地相互适应并能够适应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主体。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将个人资源发展到小组资源,再发展到全班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实现个体和系统的协调性同步演化。

三、自适应视角下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机制

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是一个全程动态管理机制,包括认知机制—规划机制—设计机制—执行与评价机制—反馈机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一)自适应视角下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认知机制。

认知机制主要是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通过对实践教学主体的特征、影响实践教学系统效果的因素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的手段进行彻底的重构。

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能够从环境中学习并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这种系统的复杂行为特征是单独的系统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组件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学实践体系目标应该是培养和加强学生主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能力。与传统实践教学体系认为实践课是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验证和延伸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求根据教学主体、技术等各种因素,结合社会需求来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二)自适应视角下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规划机制。

规划机制主要是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体系规划。

有效的实践教学系统需要解决好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适应性成长能力的问题。在对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运作机制、用人单位需求等现状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体系。

(三)自适应视角下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机制。

设计机制要明确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块、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质量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如何进行重构。

首先,构建由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组成的“三位一体”阶梯式教学内容,促进主体不断归纳学习,从而修正或抛弃个体已有能力和思维模式。这些个体能力和思维模式是实践教学系统来的内生变量,通过相互竞争,多种能力和思维模式组成的适应性实践教学系统就随着时间而共同演化。

其次,构建由集中实践模块、技能考证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组成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块,促进主体对所学专业领域以及相关领域有全方位的了解。

再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用由项目教学法、轮换法、思考—配对—分享法、多媒体演示法、形成式评价、汉堡式评价等组成的多维立体教学手段。

最后,构建由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技能考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的“七位一体”实践教学环节。

(四)自适应视角下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执行与评价机制。

执行与评价机制要明确如何实施规划、评价教学效果等。

在实践教学的执行环节,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以专业“项目”为载体、以第一课堂为主体、以第二课堂为拓展、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借助“活动—思考—配对—分享—小组讨论—评价—反馈”这一模式,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重要部分,学会评价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要注意任何评价都对情感有影响,因此评价应当谨慎和有建设性。要把评价重点放在学习的学习方法上。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建立有效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五)自适应视角下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反馈,二是对实践教学系统有效性的反馈。

对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反馈要采用汉堡包式反馈方式。它是指反馈时先讲优点,然后讲不足,最后再讲优点。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自信,又培养了学生的情商和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

对实践教学系统有效性的反馈一般采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目的是为了不断改进和修正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四、自适应视角下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验证

最近几年来,基于复杂自适应体统理论,我们对国际商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块、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各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该实践教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专业“项目”为载体、以第一课堂为主体、以第二课堂为拓展、以社会实践为纽带的开放性、阶梯式经济管理类专业“七位一体”的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改革,将实验教学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逐步向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转变,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打造实践教学各阶段的全程性、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把实践教学活动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延伸到社会、拓展到企业,为培养“理论与技能并重、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足、创业意识强”的高质量经济管理人才服务。以实验教学的改革带动专业教学的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采取措施,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团队。

五、结语

本文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对实践教学系统的理念、教学机制和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指出学生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间的主动适应性行为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动力。协同和涌现是实现实践教学系统创新的有效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创新需要教学理念创新作为首要条件。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2]倪师军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8-71.

[3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4]刘国买.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68-70.

[5]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6]陈禹.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35-39.

[7]陶倩,徐福缘.基于机制的复杂适应系统建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5):1396-1399.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7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它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进而引导学生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大学生。

在现实中, 由于种种原因, “概论”课的教学遇到了挑战:

1. 课程内容量大, 涉及面广, 远远超出了本课程组教师

的既有知识储备, 如何培养教师, 使他们能够尽快地具备完全驾驭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 成为新的挑战。

2. 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特强, 且与党的政策、社会主

义建设实践对接特别直接, 而现实中又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产生了理论、政策与现实不符的矛盾, 如何使学生对课程所讲理论愿意听、真正信, 是本课程面临的一大挑战。

3. 课程与“05”方案中的其他三门课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本身各章节之间也存在着重复, 如何避免重复“炒冷饭”, 让学生感到课程的新意, 是该课程面临的一大挑战。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挑战, 促使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和我校的特点, 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基本的思路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

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以来,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获得过校、省级优秀课程和优秀课程群奖。与“概论”课相关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05方案”实施以来, 我们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的把握, 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但新的课程在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 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 同时, 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 他们的思维方式, 话语系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新的形势, 根据“90后”学生的特点, 对教师进行培养和锻炼, 促进教师转变、更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更新知识结构, 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 整合教学内容, 建构课堂教学体系, 提高教学实效。

“概论”课整合了“98”方案中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 它既包含了这两门课的内容, 但又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一门在内容体系、框架结构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以往不尽相同的新的课程:涉及的学科多, 内容广;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程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复;课程内部各章节也存在交叉重复。因此, 必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体制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突出重点、避免交叉重复,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3.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教学效果。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特强, 与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的对接特别直接的政治理论课,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又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如贫富差距的拉大、腐败问题的严重、看病难、住房难, 就业难、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压力及收入等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好转等问题, 这无疑与课程所讲理论存在一定的矛盾, 如果处理不当, 不仅影响学生对所讲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此, 必须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进行研究, 创新教学模式。

三、改革的成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学习与教学研讨相结合;校内研究与校外调研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 再实践、再总结等过程, 对“概论”课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进行思考和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 培养锻炼了教师, 建立起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提高了教学水平。

目前, 我校“概论”课有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1人。在专职教师中, 有中共党员8人, 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 年龄在30-58岁之间, 多为中青年教师。为了加强“概论”课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我们本着通过教学改革项目培养锻炼教师的目的, 围绕教学改革项目的相关内容, 开展分工协作、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教学法研讨、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教学研究活动, 项目组成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拓展知识面, 围绕课程教学搞研究, 发表论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上课技巧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上了台阶。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课程组成员中, 有的获得了最受学生欢迎的“10佳”教师奖, 有的获得了“百佳”教师奖, 在我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教中, 本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了优良的评价。

2. 构建了合理的课堂教学体系, 确立了“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提高了教学实效。

我们针对教材中存在的理论性过强, 课程内容广、重复问题较严重等影响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问题, 进行探索和改革, 构建起一个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 “明确三个‘一’、避免两个重复、突出三个重点”的“概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明确三个‘一’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一个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一个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样, 就把一本拥有十五章内容、厚达385页的书的核心、内容和线索一目了然地展现给了学生, 使他们觉得好理解、好掌握。

避免两个重复:第一, 避免与“近现代史纲要”、“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课重复;第二、避免“概论”课内部各章的重复。为此, 我们首先就把“概论”和“纲要”、“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做了讲课的历史时期、内容等的划分, 从时间上, “纲要”课主要讲授建国以前的相关内容, 具体说就是以1949年为界, “概论”课则从建国以后开始讲授, 内容上, “概论”课就把第一章的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划归“纲要课”讲授。把第二章关于思想路线的相关内容划归“马克思主义原理”课讲授。把第九章的内容划归“法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讲授。其次, 避免本课程内部各章的重复, 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验, 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在不同章节都有些涉及, 使课程内容重复, 给人“似曾相识, 炒冷饭”的感觉, 这既耽误时间, 又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效果, 为此, 在讲课过程中, 我们把各章可能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 采取专题的形式, 在每一章突出一个主题, 把课程中的相似内容集中讲授、讲透。

突出三个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概论”课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其要旨, 因此,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本门课的重点。要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等。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以此三个问题为重点展开, 进而明确四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又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因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生命力。

3. 改革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创新了教学模式, 增强了教学效果。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如何通过什么方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习惯的做法是“我说你听, 我打你通”, 即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中心”和“主体”的地位, 把学生作为教育和管理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相对重视不够、研究不足, 对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多、教育和管理的要求多, 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的价值选择和各具特色的个性特点, 相对关注不够、重视不足。这种状况导致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其结果是, 老师在上面讲得汗流浃背, 学生在下面打瞌睡, 玩手机, 聊天等等。这种状况使我们认识到, 要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主体移位”, 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 让他们自觉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主动学习思考问题, 通过学生的“自教”与教师的“他教”相结合, 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 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 探索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对理论性, 政治性, 时效性极强的课程感兴趣, 如何把党的理论, 政策与现实结合起来, 把现实存在的问题讲清楚, 让学生对现实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解读, 同时不违背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不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心生厌烦, 是保证“概论”课教学目的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此, 我们提出并采取了“师生对话”、“纵横对比”、“问题教学”、“场景描述”、“案例教学”等方法。采取组织学生课外读书、搞社会调查, 提出问题, 写出发言提纲, 课堂讨论这一系列环节,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发现, 参与、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阐释自己的观点, 使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的价值选择和各具特色的个性特点都得到了展示与表现,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学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 了解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思想成熟度不断提高, 有力促进了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 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的接受度。

第二, 改革考试方式:要真正理解“概论”课所讲的理论, 学生必须在上课之余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参考书, 参加社会实践、关心社会, 了解社会, 积极参与课堂发言, 讨论等教学活动。为了保障学生能积极参加到这些环节中去, 必须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方法, 代之于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 积极思考与表达的考试方式。为实现“学生第一”理念提供制度保障。

为此, 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和精心设计:“概论”课的考试由期末考试加平时测试相结合的模式, 学生的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与平时教学活动的成绩组成, 比例各占50%。期末考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随堂测验, 占50% (以标准方式, 即单项、多项、判断等题型, 在最后一次课做) ;二是让学生交一份期末大作业, 占50% (根据讲课内容, 所看资料、案例片, 布置的阅读书目出题) 。平时成绩组成:出勤、占50%, 以课堂点名或者随堂做题的方式 (不得低于三次) , 每缺一次扣除平时成绩10分, 三次不到, 这部分成绩为零分。课堂讨论发言、占20%。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每10人为一组, 通过选题, 搜集资料, 写出字数不低于过1500字的发言提纲。内容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同学们自己的思考, 或结合同学们家乡的情况谈对学习理论的体会与思考, 课堂发言, 每组8分钟, 当一组发言时, 其他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为其评分, 老师综合同学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 平均值就是发言组全体同学最后得分。课外作业:占30%;每学期的平时作业不得低于三次。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8

创新型国家急需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来担当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任, 这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年以来, 我们依托所立项的教育部批准的第四批市场营销国家“一类”特色专业,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 以现代商学教育为基础,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始于知识, 重在实践, 贵在应用。传统本科类市场营销专业强调理论性, 教学方法上多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 实践环节训练不够, 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足, 发现与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主动探索与研究的动力不足。因此,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 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模式的创新, 打造“开放协同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 主动实践, 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向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转变, 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开放协同式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一) 理论基础

1.生态理论:心理学家布朗芬伦纳提出生态理论, 强调个体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将学生的发展置于开放的环境之中,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更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协同理论: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论”, 认为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 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在不断的依存和协同的状态中发展变化, 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平衡结构。协同是一个过程, 协同能产生有序、和谐、统一、一致、整合等状态。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 教育理念

1.厚理博书: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专业知识。打破壁垒, 促进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不仅为学生的创新潜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也是形成创新性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

2.践实笃行: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来源于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展, 形成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3.自主发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协同式”的平台搭建, 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条件和空间,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得以施展, 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 特色专业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 以现代商学教育为基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着眼于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立足于地方性商科院校办学定位;培养既具有现代商学素养, 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既具有国际视野, 又具有地方服务意识的企业高级营销管理人才;建立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成商科特色突出、质量优良、规模适度、综合实力强的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 在地方商科院校同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根据建设目标, 打通课程界限、打通学科界限、打通校内外界限,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将按着立足“一个” 平台、实施“双轨”驱动、坚持“三类”互动、构建“四大” 教育体系、紧抓“五个”基础。“一个”平台指立足于商科院校的发展平台, “双轨”驱动指以“知识”与“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的驱动力, “三类”互动指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以及国内与国外的互动, “四大”教育体系指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及创业教学体系四大体系来实施人才培育体系, “五个”基础建设指以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建设、师资团队建设、 学术科研建设以及实践体系建设五个方面为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三、“开放协同式”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教育理念和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以实践教学方法为主线, 以实践教学管理为保障, 注重顶层设计, 创建了层次化、课内外一体化, 以“开放协同式”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的“三层、两纵”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2所示。

(一) 开放协同式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多渠道的实践活动途径

校际合作实现共享的教学资源及实践教学的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实习、教学互动、探究教学等多种合作平台, 校府合作实现教学研究等特色平台, 以此构建多渠道的“开放协同式”实践教学活动途径, 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条件和空间,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得以施展, 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 工具层:提高学生创新性学习与应用能力的资源与手段

自行购置了SPSS、Mat Lab等20多套工具, 为创新性研究的提供了基础分析工具。自行购置了ERP沙盘模拟软件以及市场营销模拟实验软件等近20套实践教学资源, 为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提供了知识库和资源库。其中, 购置的市场营销模拟实验软件是一套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实验室软件, 提供了“多视角、多维度”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环境, 为市场营销研究与教学提供了低成本、高可用的实验环境, 使学生体验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 从而吸引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学习的热情。

(三) 课程与研训层:提高学生创新性学习与应用能力的环节与方法

实践课程包括实践研究方法课程群、经济模型方法与应用、统计模拟与仿真、ERP理论与实践、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等10多门课程, 包含了近20个实验项目。

以实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载体, 构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导师引领的科研训练体系。校外实习基地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场所;每年从教师的科研、企业实际中遴选出100个左右的研究专题, 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等; 建设了递进式竞赛体系, 第一层包括校内市场营销策划大赛与校内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第二层包括省内市场营销策划大赛与“挑战”杯大赛等竞赛;第三层包括参与导师科研专题和全国市场营销策划大赛等。

四、“开放协同式”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用

(一) 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 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教学平台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平台之一。 根据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和专业人才就业的基本趋向, 以实践教学总体目标为基础, 我们选择与具有共同价值理念与需求目标的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 构建实践教学、教学互动、专题研究、校企互训等四大平台, 由校企之间的单一教学合作向教学、研究、就业、培训等深度合作转变, 由传统的分散式实践教学向统一的集中式实践教学转变, 在此基础上, 由松散式合作向紧密式合作转变, 实现了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多赢合作, 建立持续、稳定的校企实践教学合作途径。

1.依托实习基地构建实践教学平台。近年来, 我们先后与一批企业签订了教学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挂牌成立了湖南商学院实习基地。依托教学基地平台, 我们先后将《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策划》《广告学》《服务营销》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暑期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了具体的实习目标单位, 由统一的集中式教学替代了传统的分散式的实践教学。而且在缺乏整体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前提下, 系里通过两次研讨会确定了实践教学内部保障机制, 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肯定和认可, 同时通过与学生、企业的实习合约签订与统一购买意外保险来保证实习的顺利推进。

2.依托实习基地构建专题研究平台。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 按着我们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们依托实习基地加强了对本专业学生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的探究式的教育与培养。比如, 我们与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基地合作的基础上, 带队老师与部分专业学生围绕企业的具体实际问题深入调查, 提出解决方案, 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式研究的能力, 而且解决了实际企业问题, 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合作局面, 受到了企业高度肯定。

3.依托实习基地构建校企互训平台。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不仅要发挥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优势, 而且要发挥企业高级人才的实践经验优势, 为此我们在教学实习基地的合作过程中, 与企业建立了互训合作机制, 既学校的专业老师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知识培训, 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为我校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就业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培训, 以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通过这样的互训, 提升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二) 依托学会, 构建校际合作多层次平台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是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重要基础。我们依托湖南省市场学会、湖南省商品流通理论研究基地构建了人才培养交流、教学条件共享、 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性人才打造等多层次的校际合作平台, 不仅有利于校际之间实现差异化的特色人才培养, 而且为校际之间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开放式的平台。

1.校际合作人才培养交流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专业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上各个高校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为了突出特色, 寻找专业建设的差异化, 我们依托湖南省市场学会与湖南省内高校建立了常态性的交流合作机制。召开了湖南省首届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专业研讨会, 推动了全省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专业, 而且为各个高校找到营销专业的定位提供了发展思路, 受到了教育厅主管领导以及校领导的高度首肯。

2.校际合作教学条件共享平台。每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各有不同, 在教学资源上各有优势, 为此, 我校依托湖南省市场学会与各个打造建立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校际合作教学条件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的构建, 充分发挥了各个院校的教学优势, 同时也为我校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 充实教学基础设施,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基础。

3.校际合作创新性人才打造平台。学生是校际合作的目标, 同时也应该是校际合作的重要纽带。近年来, 我们非常注重学校与学校之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比如, 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立发起由湖南省16所高校参加的“湖南营销策划联盟委员会”, 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湖南大学生创新性竞赛活动平台, 每年举办一次全省的市场营销策划大赛。 此次活动得到了各个高校的积极参与, 也获得了教育厅领导以及相关院校领导的肯定, 并受到了媒体以及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

(三) 依托特色专业优势, 构建校府服务地方经济研究平台

以产学研为核心的校府科研合作一直以来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发挥特色专业优势, 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内容。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专业在以 “产学研”为核心的校府服务地方经济研究过程中, 始终坚持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两个基本立足点。

近年来,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一批教师先后为湖南省委、省政府及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等相关职能部门、 长沙市商务局等三十多家政府单位提供商贸发展与商业网点规划科研服务, 在研究过程中, 项目组带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深入批发市场、百货商场、超市、 专卖店、专业店进行网点调查, 全面了解销售终端的发展态势与特点, 为市场营销销售管理与终端渠道等方面的营销知识培养与提升提供了有益补充, 而且提高了大家的市场调查的能力, 同时项目组研究的各项成果充分体现了我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的优势, 得到了合作政府机构的高度肯定。

参考文献

[1]石青辉, 张贵华.加强实践性教学, 塑造地方商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6) .

[2]刘凤英.浅谈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 .

[3]张纯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职业能力塑造的思考——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 2013, (8) .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9

关键词:理论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分层评价

技工院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院于2012年正式被省政府确认晋级为技师学院, 为了适应学院的发展, 基于我院的现状, 为了让学院更平稳地过渡, 我院把今后两年来的目标定为致力于培养“够用、实用、好用”的技能型人才, 我院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 但对于学习理论知识就很头疼。我们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及教学新理念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 也进行了教学改革, 引入多媒体教学, 但教学精力投入不够, 致使改革的力度不大、深度不广, 教学效果就很难让人满意。所以迫不及待地需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的现状

1. 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选择。

问卷调查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方式, 不过具体操作时的方法不一样对最后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1) 评价者人员方式的选择。全体学生均参与评价对于评价的结果相对来说应该是比部分评价者的准确度来的要高一些。部分评价有时会存在一些片面性, 或许选择的都是学习动机强的学生, 又也许都选择的都是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 使评价结果产生误差。但对于现在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全体学生参与的可操作性不强, 故就现阶段而言我校依然采用部分评价者的评价方式, 在班级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评价。在我国其他学校中还有另外两种常见的部分评价者的评价方式, 一种是学生教学评议小组, 学生评议小组定期开展评教活动。第二种是学生信息员评价制。学校专门聘请了一定数量的学生信息员, 每学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 记名方式的选择。记名方式的不同对评价结果最后的影响极大, 调查显示, 72%的学生希望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评价。无记名方式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评价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 不用担心自己的信息被泄漏, 相对来说更愿意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结果也更加真实一些。当然不排除有学生对个别老师的打击报复行为。相对来说记名的评价学生心理有一些顾忌所以相对无记名的形式得分要高一些。该结论被认为具有一般意义。

2. 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时间的选择。

(1) 由班主任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评价。这是在我院现在普遍采用的方式, 学生完成了一学期的课程, 对任课教师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准确。缺点是班主任的在场会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 而且评价的时间有限, 要回忆所有教师的教学情况, 没有太多思考的机会, 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2) 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上进行随堂评价。这也是较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这里有一对一的评价优势, 学生的评价更有针对性, 只要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生的评价基本是可信的。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教学中的不足, 也可以和学生有当面的交流, 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改进。唯一的不足是最后的统计工作会相对复杂, 比起前一种方式要浪费一些时间。

二、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学生对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不够重视。

学生如果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认真的评价, 需要根据教师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分析、归纳, 并总结其效果, 对教师是否完成教学计划作一个基本的判断。这种判断和分析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学生愿意为评价付出精力的多少, 取决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期待程度以及对评价效果的关注程度。一部分学生进入我校以后, 有一种脱离了高考独木桥的解脱感, 甚至有很多学生有脱离父母的约束来度假的感觉。这些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就不高, 对教学的期待感不强。所以当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降低时, 他们就会不太关注教学效果, 因此, 投入评价的精力会受到影响, 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也会随之下降。相反的另一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 他们能够深刻意识到这是他们踏入社会前最后的深造机会。还有就是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 会知道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对这些学生来说, 对我校的学习课程就有很强的期待感, 因此, 对于教育水平的高低就更加关注。当然, 是否普及学生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作用, 对他们评价的积极性也会有一些影响。

2. 不同课程之间的评价差异。

相对来说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 教师讲授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就我院来说, 公共基础类人文课相对要容易接受, 而专业性的基础课如果不配合相应的动手实习操作来加深印象, 那么学习起来会较困难。在学生的评价中体现得也很明显, 这对于专业课教师有一定压力。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学生参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1. 多重评价主体参与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可以在期中时就让学生评教, 在得到学生评教结果后, 第一时间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 只将结果告知教师本人, 然后开展教师的自评, 在自评后改进教学方法, 在期末时再让学生重新评教, 这样学生会更有积极性, 他们的评价得到了重视和肯定, 他们以后对于评教会更加重视。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就是为了改进他们的教学手段、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完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在这里根据我们课题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评价。 (1) 在按照江苏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规范要求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编制针对我院学生特点的问卷调查表配合分层次的评价。在原有表格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三大类的基础上, 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不同层次学生, 按照他们的不同需求进行评价, 以防止因学生层次不同影响评价结果, 以求得到评价最全面的结果。 (2) 在学院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 可以不定期按照不同系别、年级组织学生的座谈会。这种形式虽然不像问卷调查形式那样有明确的结果, 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在学院创建数字校园的前提下, 创建我院的网络评价平台。利用成熟的软件将纸质问卷电子化,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完善问卷的内容, 利用软件分析和利用回收的学生评价结果。用平均值调节法减少随意评分对考核工作的影响。并对评分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 考虑到教师的隐私应直接反馈给教师本人, 以及时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理论教学质量是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与构建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我院来说刻不容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我院教学质量, 在建立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参与评价, 在评价体系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 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罗红.论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4) .

[2]王汉澜.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10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尝试一下下面几种教学方法。

1. 灵活运用现代化的视频资料

概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性, 容易给人“枯燥”感。现在, 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专题片很丰富, 用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第十二章我选用了专题片《澳门十年》中的内容, 第十四章的教学采用了建国六十周年大阅兵的视频资料。通过选用记录片、故事片、理论片、革命歌曲、动漫等多种形式的视频资料, 有效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丰富了课堂教学, 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2. 开展专题演讲、课堂辩论

专题演讲、课堂辩论适用于教学内容涉及某一热点问题的章节。此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 组织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数据资料,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 最后由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形式可以采用专题演讲、课堂辩论等形式。这种汇报的形式改变了过去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现象, 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例如, 我在民生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演讲、课堂辩论的形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生选读重要文献资料

在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重要文献时, 我将学生对重要文献资料的选读纳入教学计划中,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精选了部分著作推荐给学生,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并写出读后感 (把读后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 然后在课堂教学之中适时地将重要文献资料的原文引入其中, 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其中的要义所在。

4. 组织实践教学

在《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延伸课堂教学, 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组织社会实践的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生及社会实践情况等进行综合的考虑。 (1) 结合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如2009年下半年, 正值建国六十周之际, 湖南省展览馆举办了“三湘巨变———新中国成立60周年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于是我利用这次展览机会组织学生参观, 让学生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课堂教学理论。 (2) 利用共青团等先进青年组织, 开展与社会共建的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 加深对理论的体会。 (3) 利用周末、“五一”等假期,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社会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调研 (如“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等) ,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 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夯实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优化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

在《概论》的教学中, 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优化, 对教学外延进行适当拓展, 从不同层面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比如, 在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教学中, 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为例, 我就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了补充。在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谈到人与人的和谐, 我补充讲授了《选举法修正案草案》修订问题, 即“同票同权”“同命同价”“同工同酬”的“三同问题”。在教学第十二章《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时, 我对目前台海局势现状、台湾地区的选举、美国对台政策等进行了补充,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对台政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原有知识的优化, 对课外内容的补充, 有效地充实了教学内容, 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外延,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 及时、恰当地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时事热点,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一点在《概论》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要讲好《概论》, 教师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不断丰富的、发展的党的理论与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是教师补充的主要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教师可以将一些国际、国内重大时事问题及时纳入教学, 运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 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概论》时,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 根据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用各种具体事例来说明、阐释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就是空洞的说教, 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的效果也不好。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实践和历史的逻辑来说明历史上产生的理论, 用现实的任务、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问题来分析当代理论的发展。如教学“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时, 教师可以用某地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来说明 (如山西大寨的科学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努力做到贴切、生动与求实, 即案例既要尽量符合教学内容, 尽量给人“动”起来的感受, 又要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 (2)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 从理论的深度上进行挖掘,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科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师德修养, 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可靠保证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要想在有效的课堂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 教师要更新观念

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对权威不会盲从, 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去判断事情。因此, 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身心发展规律, 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需求,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权利、个性、隐私、尊严, 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以自身教学理念去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做到教学相长,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加强专业学习与教学科研, 做到“学高为师”

“学高为师”是说“两课”教师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成果, 不断提高自己理论修养水平, 并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因此, 担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师,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 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平。概论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做到“学高为范”, 才能对教学的内容在深度上进行挖掘, 在广度上进行拓展, 从而能够给学生传授更为丰富、更深层次的知识, 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使学生在对教师的敬仰、钦佩的过程中喜爱这门课程的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3. 教师要加强人格修炼, 做到“身正为范”

“身正为范”是说教师要以人格的魅力去影响、感召学生。学生只有“信其人”, 才会“信其言”。这是教师人格的力量。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的综合体现。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 《概论》课教师的人格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 而是授课者理想、信念和教养等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表现。教师的智慧才华、理想情操、意志品格乃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担任《概论》课的教师要以卓越的人格力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参考文献

[1]陈彩云.工科院校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自身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J].消费导刊, 2009 (5) .

[2]王丽霞.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3) .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11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无论从内容、对象以及社会作用上都与旧的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对法语的学习必然也会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更好帮助大家学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语;思维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方法论是在历史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然后去修正理论,补充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

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二、法语的特点

法语是法兰西民族的语言,主要源于拉丁语,属罗曼语族。同属这一语族的还有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法兰西前身是高卢。公元前50年左右,古罗马皇帝凯撒征服高卢,推行拉丁語。高卢人在古罗马皇帝的统治下,从罗马士兵和商人那里学到通俗拉丁语。公元3世纪北方日耳曼人的入侵,又给高卢人的语言带来了日耳曼语的影响。在高卢的土地上,由拉丁语派生出诸多方言。北方方言称为“奥伊”语,南方方言称为“奥克”语。其中,北方的法兰西岛方言逐渐占了上风。由此便产生了古法语,继之演变为中古法语,知道17世纪才形成了现代法语,沿用至今。法语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原属高卢人的词汇所剩无几,却在不同时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法语从希腊语中吸收了某些民间词汇,如beurre(黄油),corde(绳子)等等。从15世纪开始,尤其是到了19世纪还吸收了大量的科学和哲学词汇,如cryptogame(隐花植物),dactylographie(打字)等等。从19世纪开始,则有大量英语词汇进入法语,它们多是关于时装、体育运动、政治、金融、贸易 等等。20世纪以来更有表示新的科技大发展的词汇涌入法语,其数量之多,来势之猛,使许多语言学者经常疾呼:要为法语的纯洁健康而斗争。

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就法语学习而言,我们学习的不单纯是一种符号的学习,我们实质上是学习一种思维方法,学习一种能力,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古法语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浪漫的语言,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但是它的确是一门严谨科学的语言。

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学习

法语学习笔者学习法语5年多了,发现有很多初学者在尝试了不长的时间后就开始打退堂鼓,他们为什么始终无法得其门径而入厅堂?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方法----并非“速成”之秘籍,而是持续保持兴趣的方法,以及循序渐进的方法。说得简单些,即首先要保持对法语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您才可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起来。其次要保证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能够学有所得。只有在进步和成就的鼓励下,才可以对其长久地保持兴趣,所以说这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法语的语音是最为吸引爱好者们目光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初学者最为头疼的问题。相对英语而言,法语的语音音素有很多不同,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学习的主要方面,只有看清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然后其他的都迎刃而解。一个大杯子,如果不先放石块再放沙子的话,只能是一杯沙子,只有先放石块,才会让沙子与石头成为有序紧密的整体。

四、马克思科学方法论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语言的学习是学习一种思维,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把学外语单纯的看做是学习一种符号的话,那只能是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学习中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恰好就是锻炼思维的时候。接触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的文明,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思考与启示。人的差别不在于外表上不同,思想上的差异才是社会形形色色的正真原因。

语言和思维其实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掌握的语言越多,思维就越能得到锻炼,就越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相反,对于思维的锻炼越多,就需要越多的组织,筛选某种语气,从而就会增强语言能力。布鲁诺认为:“语言的训练能够加深认知的发展”,即使同种语言,因为思维的差异,对语言掌握也是不同的。著名语言学家莎丕尔说过:“语言主要是用于表达可交流的思想和情感的语言符号系统”。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从而使对方感到思想的实在性。

五、结语

总之,我们所要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史上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它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学习法语如果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必将事倍功半,诚然,法语的学习也将会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理解与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社会科学方法研究[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格雷姆,希尔,心理学专业英语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到五卷.

作者简介:喻新力(1988—11),男,汉族,河南信阳,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法汉互译。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篇12

1 系统工程原理 (SEP) 基本思想

根据SEP理论, 在任何一个系统构建中, 必须具备以下要素: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 才能使整个系统有序、有效地运转, 从而实现系统的目标[1]。

因此, 要实现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必须具备以上几个环节。从课程建设要求来看, 要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课程建设与管理队伍、教材开发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网站建设质量监控、教学效果评价;再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 必须增加行业参与度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监控环节。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思想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起制定学习计划和辅导作用的。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积极性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关键[2]。

构建主义理论派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 还应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应用相结合。基于此, 在实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 必须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反馈系统和教师的辅导作用发挥平台, 要有能支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先进平台为支撑[3]。

那么, 如何构建既能满足教师作用的发挥, 又更能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平台呢?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把教学内容, 自主学习内容网络化、数字化是最佳选择。通过网络平台, 构建出虚拟现实环境,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最佳途径。

3 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为促进搞好课程建设, 尤其是各级课程建设, 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框架下, 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

对课程建设的相关环节质量标准都进行了量化指标考核, 全面的对课程建设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实践证明, 该体系对保证课程建设质量是有效的、科学的,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该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4 单片机技术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分析

《单片机技术》课程在我院开设多年来,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教学实践, 始终把握与行业紧密结合、与实际工作岗位结合的基本原则, 把课程建设与岗位能力需求归一化、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把知识要点项目化, 取得了很好的课程建设效果。同时, 在此实践过程中,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以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企业的需求变化为质量监控主线, 始终坚持产学结合、工学交替、行业企业全面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单片机技术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 保证了《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单片机技术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结构图如下:

企业参与《单片机技术》课程建设与质量监控是该体系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电子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日新月异, 在行业紧密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质量监控过程中, 确保了教学质量与培养目标实现。监控措施多样、监控对象全面、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始终把学生技能提升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5 结束语

我院《单片机技术》课程经过若干年的建设, 先后经历了院级、市级和国家级课程建设的历程, 积累和探索了宝贵的质量监控经验, 为其它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和一般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在这样的质量监控体系下, 需要团队的紧密分工与合作, 共同完成课程建设的各个模块, 才能将总体思路落实。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2]吴建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国高教研究.2004, (11) .

上一篇:搞好班组安全管理下一篇:股权激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