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功能

2024-09-26

理论与实践功能(共10篇)

理论与实践功能 篇1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 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的教育引导?“易班” (E—class) , 一个以学生群体为主体的师生实名制网络互动社区平台由此应运而生。利用“易班”平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既是对传统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 又是对利用网络所进行的新型教育方式的实践探索, 既充分利用了网络优势, 又最大限度地屏蔽了其劣势, 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时代探索创新。本文从“易班”的网络功能特性出发, 阐述了利用“易班”平台所进行的引导教育工作相比传统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并对“易班”的教育功能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易班”,教育功能,实践探索

网络时代, 学生之间交流的网络化已经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独特常态。这不仅对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也孕育着创新的机遇。利用互联网所进行的教育工作, 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易班”———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师生网络互动平台, 随着它的诞生、运行和不断完善, 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师生, 被广大学生热捧。因此, 利用“易班”平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是一项重要命题, 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不容忽视。

一、“易班”的网络功能特性

“易班”建设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具有可支持的、成熟先进的技术系统, 以自身强大的功能和独有的网络功能特性吸引着广大师生。其内在功能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丰富性

“易班”设有互动社区、IM即时通讯、新闻、相册、校园应用、论坛、邮箱、网盘、博客、掌上“易班”、微博、通讯录等丰富多彩的功能板块, 方便师生进行网络互动活动。

2.集成性

“易班”整合了BBS功能, 吸收了人人网、微博、QQ等社交网络的优势, 集各家网站所长, 具有丰富的个人空间, 实现相册上线, 增加个人收藏、侧面动态导航、视频分享、信息举报、贴文转发功能, 针对信息量繁杂的网络现状进行信息的有效筛选, 满足学生青睐分享的心理, 紧跟并引领当代学子的新潮与时尚。

3.便捷性

“易班”开通博客系统、手机短信功能, 推出微博、手机“易班”, 使得师生进入“易班”简单快捷, 便于学生娱乐、交流、浏览或工作。

4.时代性

“易班”应用云计算技术、即时通讯工具, 使资源共享更加开放, 更加迅捷, 可以将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与分享, 满足学生网上轻松学习。

5.独特性

“易班”所实现的无缝对接的窜台互动, 满足了同学们在“易班”上寻找老同学、认识新朋友、结交知己的人性化需求。尤其, 在“易班”平台, 可以创建完善的班级管理系统, 使师生交流更有意义;还可通过“设立班级群组”功能, 使“易班”成为第二课堂, 成为师生的另一个共同的家。

6.纯洁性

“易班”采用后台实名制注册, 线上显示昵称, 能对学生发帖、转帖中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同时, “易班”平台只针对师生, 人员构成单一, 素质修养高,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沟通者之间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操守, 使得师生在虚拟世界畅游中减退防卫心态。

7.朋辈性

“易班”既是教师工作的依托平台, 借此能够更了解并亲近学生群体的喜好, 也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平台, 共同的年代与相似的经历, 更容易激发心灵共鸣, 更能做到彼此安慰与激励。这些特性集中反映了建设者的定位与目标, 就是要把“易班”建设成为师生网络互动社区和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易班”教育功能的独特优势

引入“易班”网络互动平台, 通过深入宣传和努力推进, 学生对“易班”从最开始的“接受”到现在的“热衷”, 他们活跃在“易班”平台上, 开展大量的线上线下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日常事务、管理信息的传递, 还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易班”正逐渐发展成为以人的关系为核心的社交互动社区、师生群体思想情感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学生群体思想情感交流场所的 网络化转移, 我们的教育工作必然需要及时跟进, 才能与时俱进, 做出实效。从上海市初建, 出沪后在一些教育单位开展试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易班”已经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在西华大学, 已近四万人注册, 每天线上的各种网络行为 (发帖、博文、图片、评论、下载等) 数以万计, “易班”已成为一个极受欢迎的师生网络互动交流社区。在“易班”平台上, 如何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对学生的言论进行正确引导, 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立场、态度去占领“易班”阵地, 掌握话语权, 成为教育工作者们面对的新挑战。

“易班”作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师生网络互动社区, 带给师生丰富便捷的沟通方式、表达渠道以及创意舞台, 以其强大的网络功能和网络应用,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与网络时代接轨。正因如此, 利用“易班”开展的学生教育, 促进学生品性养成和健康成长,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体表现如下。

1.强化阵地意识

“易班”建设, 以其明确的价值功能———师生网络互动社区, 彻底改变传统网络阵地意识不强的特点。建设“易班”的目的, 就是要为数字化成长的学生带着对网络的部分嵌入、黏着、依赖, 提供一个既可靠便捷、又能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网络阵地。可见, “易班”强大的教育阵地功能, 能引导学生人格的不断成熟。

2.组织监管给力

“易班”建设、运作及完善, 需要依靠强大的组织力量来推动, 引入“易班”的教学单位, 不仅需要成立组织工作机构, 还需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 设“易班”工作站和班级管理员, 负责抓“易班”的建设和维护。这样不仅确保了专门人员对教育情报信息的搜集, 还提高了对“易班”网络的控制力, 对有害信息的屏蔽力。管理者牢牢掌握对“易班”的“制网权”, 促进“易班”上活跃的网络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整合, 去芜存菁, 在保留原则性容忍度的基础上, 使“易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相关的资讯交流平台, 以其贴切性和权威性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3.互动交流活跃

启动“易班”试点后, “发状态”、“刷微博”、“留言”、“私信”、“@ 我”成为校园师生之间流行的网络用语。他们在“易班”平台上, 更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风景, 并乐于分享, 享受围观。他们通过发日志、发状态、贴照片, 记录生活感悟、阐发观点见解、反映情绪状态, 并深切地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回复。而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同时在线, 因为彼此熟知, 及时给予回应, 交流体会, 这种自我叙述和他人阅读之间的秒速链接与反馈, 使学生的渴望和期待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满足。这些活跃的交流互动, 不仅促使学生迸发探索自身潜力的勇气, 还会激发其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在探索与思考后, 学生在“易班”上所做的自我叙述, 既对自己是一种自审, 又给同龄的阅读者带来启迪。

三、“易班”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易班”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以往“点对面”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和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 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各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最具活力和时尚感的青年学生, 我们必须关注时代变化,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 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综合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1]。利用“易班”平台对学生进行的引导教育, 就是要研究怎样将学生教育信息的制作、传播及控制融入“易班”建设实践中, 借助“易班”平台强大功能的发挥, 实现用正确、丰富、生动的网络信息熏陶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 使之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如何做到这一点, 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探索。

1.发挥“易班”强大功能, 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引导学生

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优势, 来引领学生全面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即规定性和指向性。就是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 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 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 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进而规定着由这些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2]。

师生在“易班”上发帖、写博客、上传日记、发表讨论、交流信息等网络行为呈现多样化, 涉及内容广泛。但是, 经过分析和归纳, 学生在“易班”上的网络行为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分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职业生涯、心理情感、公共事务、时政要闻评述等方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要求, 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在“易班”上的网络行为及内容, 要遵循分类指导原则, 针对不同的行为、内容, 发挥教育的主导性, 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 引领学生积极上进和健康发展。

2.发挥“易班”理论阵地作用, 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学生

“易班”作为师生互动社区, 不仅是学生事物管理平台, 也是管理者理论发布与探讨的阵地。“易班”各级管理者要利用对“易班”平台信息的控制权, 适时地引进先进的政治理论, 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政治素质。政治理论的学习与传播, 目的就是要把政治理论形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政治主张、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方法。在“易班”上发布理论, 必须转变传统单向发布模式, 建立线上互动和线下交流机制。理论发布要择机而行, 要能增进与学生的网上互动, 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 就要熟悉网络技术、“易班”及其功能, 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和网络洞察力, 善于从学生的网络活动和网络表达中洞悉学生的政治诉求与价值取向, 发布科学的政治理论去引导, 并用贴近学生的网络语言解读科学理论, 从而启迪思考, 引发讨论, 产生共鸣。同时, 要加强与学生的线下交流, 对在线交流进行强化。通过网上互动和线下交流, 变说教为引导、建议、提醒, 帮助学生坦然正确应对网络世界多元化思想与价值的冲击, 确保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及清晰度, 促使学生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共生中逐步探索自我, 平衡自我, 完善自我。

3.建立“易班”的“诉求—回应”反馈机制, 引导学生正确网络表达

网络打通了学生网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政治的渠道。学生在“易班”平台参与公共事务、社会政治中所呈现出的网络表达特征为批判性、从众性和自我矮化性等。对于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片面的 学生群体, 集体性批评往往可以引发共识, 也容易导致盲从并发表有失偏颇的言论。从众情绪往往会造成对事件当事人过分质疑和调侃, 形成网络“软暴力”, 给当事人的生活和精神造成多层面冲击, 甚至打破道德的底线。自我矮化是学生对社会发出无奈的叹息与灰色的调侃。“这类现代阿Q式的表达往往很吸引眼球, 容易被认同并传播, 而发起者又得到一种畸形的自我满足感。”[3]要消除网络行为的负面影响, 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表达, 也是依托“易班”平台进行的教育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易班”班级模块, 召开班会, 开展社团活动、讲座等, 开展经常性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网商”, 引导学生共享信息并理性判断, 在理解学生在社会主流文化容忍度内抒发情绪的基础上, 加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解读, 避免学生将恶搞当成真相, 将泄愤当成正义。同时, 尊重学生的主体表达, 在公共事务、社会热点、国际焦点等讨论中“建立‘诉求—回应’的反馈机制”[4]。以平等的沟通取代单向灌输, 用透明的真相诚恳回应学生的围观与质疑, 利用“易班”及时发布信息, 从而获得理解, 建立信任。

依托互联网应用而诞生的“易班”交流互动平台, 使教育始终保持吸引力、感染力, 变被动为主动, 化不利为有利, 开创了网络时代教育探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占玲.私媒体与公教育.高校辅导员, 2012 (6) .

[2]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夏雅敏.大学生网络表达特征及引导对策.思想理论教育, 2013 (1) .

[4]王海波, 王文生, 刘龙材.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调查和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0) .

城市功能分区与中心地理论 篇2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但诸方面因素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的,不能截然分开。自然地理条件好的地区往往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相应较高,则地租亦高。

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租金最贵;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道路的两旁和道路的交汇处,通达度也相对较高,租金比较昂贵;远离道路的地区,租金则比较低。商业区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群,因而商业企业家愿意付较高的租金,一旦远离了市中心,就只愿意付很低的租金。工业生产一般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为了降低成本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业区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住宅区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且背向发展的特点,高级住宅区往往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近郊或远郊,常与文化教育区相邻,低级住宅区则往往靠近市中心,与工业区相比邻。

例1 (2009年重庆文综卷第8,9题)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1. 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

A. 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 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2. 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

A. 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 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 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解析 该方案中,规划中的居住区在丘陵地区,环境条件好,但建筑工程量大,离铁路较远;规划工业区地势平坦,与居住区之间有防护带隔开,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靠近河流,但距离铁路远。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例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等。

参考答案

1. D 2. A

例2 (2009年上海卷第8题)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1. 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

① 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 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 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 城市规模扩大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

2. 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

① 蔬菜种植基地② 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 大学城④ 美术馆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解析 首先看清图名:“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纵坐标表示地价,箭头表示向上递增,横坐标表示距市中心的距离,曲线表示地价与距离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信息:(1) 2007年和2000年两条曲线相比较,距市中心不同的各地段地价均有上涨,且距市中心越近升值幅度越大,距市中心越远升值幅度越小;远郊地区范围扩大了,则城市规模扩大。(2) 在不同地段出现地价峰值。结合相关知识思考影响地价的因素:距离远近、交通通达性、环境质量等,在近郊峰值区可能布局的应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大学城;种植业需处远郊,用地开阔、规整;美术馆布局需近人口稠密区。

参考答案

1. C 2. B

二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探讨了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人口之间的关系,用于指导城市或商业中心的布局。该理论指出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某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受商业、行政、交通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包容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如下图所示。在现实中城市的空间分布、等级高低、数量多少、服务范围的大小也吻合于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嵌套原则。

例3 (2009年江苏卷第28题)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

(2) 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

(3) 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

(4) 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城市功能区分布与组合、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理解。涉及的知识要点有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城市等级体系等。

参考答案

(1) 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 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 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理论与实践功能 篇3

一红色资源及其价值功能的内涵

(一) 红色资源概念和特点

在中国, 红色被赋予了鲜明阶级意识和政治色彩。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和保留下来的, 并以实物、精神、制度等为表现形式的财富。

红色资源经过长期的沉淀, 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 实践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建设实践是红色资源产生的先决条件, 是红色资源的本源;其二, 教育性。革命先烈的无私精神和英雄事迹是通过红色资源得以传承的, 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其三, 方向性。红色资源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和意识形态,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二) 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

价值是研究红色资源价值功能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是从主客体关系来考察价值概念的。因此, 红色资源的价值是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产生的。红色资源只有进入主体视野, 并在实践中为其所用才可能满足主体的需要, 从而产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1]红色资源的价值是指在实践过程中, 红色资源满足实践主体教育、引导、激励等需要, 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推进作用。

二红色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联系

红色资源价值的实现需要在实践中完成,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实现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功能的重要环节。一方面, 红色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实现途径。红色资源的内涵丰富, 形式多样,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实物形态的红色资源, 如革命圣地、革命历史纪念馆、战争遗址、革命前辈故居等可作实践课的教学基地。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 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可作实践教学的案例。另外, 与红色资源相关的诗歌、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补充环节, 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三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功能

(一) 政治导向功能

红色资源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向性。立足实践交往维度的思政实践教学在过程中受学生价值观的不成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不完善、实践教学认识的不足、新媒体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极易出现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容易脱离思想政治理论, 无限扩大思政实践教学的形式和领域, 片面地以教学地点来判断是否属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 失去了思政实践教学的本真;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容易在高校大学生中造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弱化, 难以抵挡西方思想的腐蚀以及和平演变。这就需要高校寻求一种有效的思政实践教学资源, 充实思政实践教学的内容, 保障实践教学的方向, 确保当代大学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红色资源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保留下来的革命精神的象征,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政治性, 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教学意识形态的目标, 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方向性。有学者指出红色资源的主要功能为主流政治导向、旅游经济刺激、先进文化引领、高尚道德教化。[2]这从价值功能上揭示出红色资源的本质———意识形态性。红色资源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其内容和形式的阶级性和政治导向性, 使其能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中, 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 教学载体功能

红色资源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载体建设, 并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教学形式的途径。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红色资源为载体, 建设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依托红色资源及其形成的物质载体、精神载体, 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能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灌输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可以更具体的实现历史与当代生活的结合、理论灌输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从而避免单纯“一言堂”式的传统教育的不足, 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刻板性。红色资源物质载体的形象生动性、实例的真实性、人物的典型性、寓意的教育性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 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另外, 与红色资源相关的文学作品也能够丰富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运用得当能够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 教育功能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能发挥让大学生体验身处历史发生的现场和情境中的教育功能, 以让学生真实感受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艰苦朴素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等, 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从而对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产生认同感,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内容方面, 红色资源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统一起来, 不但可以借助实物实景进行理论教学, 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神圣的红色文化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精神、吃苦耐劳、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等品质的洗礼, 感受历史遗迹带给心灵的震撼。在教学效果方面, 能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理论的转化程度。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开展, 能够检验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及践行能力。在实践教学课堂中, 通过一系列的情境设置给同学提供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机会, 在实践教学活动课中, 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对突发情况的机会, 都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良好方式。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红色资源最重要的功能, 不但能够锻炼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走出“象牙塔”践行红色资源带给自身的价值。

(四) 开发功能

红色资源有利于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目标方面过分强调了学校之间的共性, 在课程内容上也大多依赖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 忽视了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其实, 每所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类型、培养目标、教学传统、资源优势, 相应的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应该具有反映其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设置, 以提高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当地的红色资源便为开发高校特色教学资源, 开创办学新思路提供了契机。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地方, 可以围绕当地的红色资源优势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素材, 开发适用于本校的校本课程以增强办学特色、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办学品质。例如位于革命圣地的井冈山大学, 以井冈山精神为资源, 明确自己的优势, 开发具有井冈山精神的校本课程, 编写了《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教材, 收效甚好。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生动实在的内容, 同时也能推进高校教学和学术的协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程结构, 补充了国家统一设定的思政理论课在适切性上的欠缺。只有自觉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创新, 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德育培养模式, 才能确保学生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并且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 补充功能

在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暴露出各种问题, 比如实践教学的形式化、非制度化、随意性大、内容空泛、效果差等缺陷。这些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效果。如何探索一条实效性强的思政实践教学道路直接关系着思政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其中,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教学中能够将我党的优良传统生动形象再现出来, 弥补单纯理论灌输刻板单一的局限性。红色资源以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能够带给同学们不同感官上的体验, 避免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不足。

革命的精神随着历史的脉络遗留和沉淀成为经典的红色资源, 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能够发挥其经典作品鼓舞人心、武装人心的激励作用。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结合有其必然性及重要的价值功能。对于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走出理论和现实脱节的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个人修养、践行良好的社会品德更具有助推器的作用。高校更应该借助红色资源的深远影响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纳入日常教学的环节中去, 以更加规范和制度化的形式重新审视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的价值,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 实现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南昌大学, 2013:39-40.

理论与实践功能 篇4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提出来的有名的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协调和对等。在大学英语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该理论机制,总是会进行死译和直译,造成翻译内容十分突兀,让读的人费解,或者在考试之中得不到高分。笔者试图分析其中的内容,并给出英语写作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授课的建议。

关键词:功能对等;尤金奈达;大学英语写作

一、简介

1.1 关于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并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被介绍到了中国。由于其理论在于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手法的翻译标准,以及把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很好地结合,使得动态对等理论成为了西方翻译理论当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在中国的翻译学研究领域,由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巧妙地打破了中国式传统翻译理论的静态翻译的沉寂的局面,使得国内许多翻译研究者都对该理论进行执着且深入的了解,这也从某方面促进巩固了尤金·奈达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

在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当中,他的理论核心内容被称作“功能对等”。所谓的“功能对等”,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避免字面意义上的、死板僵硬的对照,而是要在两个语言之间实现一种功能上的,或者是说意思上的对等。这种对等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单词,词汇或者语法上的对应,更是指在整体语言风格上的一种对应。尤金奈达的这一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很好地为语言学习者和翻译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对待语言和翻译的角度,不仅纠正学习者对于翻译的理解,更提高了对于学习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从语言词汇层面去翻译和理解文章,更需要从一个相对更有深度的文化层面去体会作者意图。

1.2 关于大学英语写作

英语作为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学生的学分成绩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重。不光是英语学科,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称英语考试,都是影响英语学习者生活或者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英语的学习和考试中,翻译作为一个重点模块,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现阶段,很多大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达到一个较为合格质量的翻译水准,由于过度借助网络词典及里面的整句翻译,很多学生已经逐渐丧失了翻译的基本素质和水平,导致考试的时候翻译出的文章或句子达不到应有的质量,从而失分,得不到一个理想的成绩。

二、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对等问题

对于大学英语写作课,在面对大部分非英语专业、不需有过多的专业术语来授课的学生群体来说,动态对等理论的导入并不是画蛇添足的,这是一个能够使学生锦上添花,亦或者对其翻译学习产生帮助的语言理论工具。面对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对等问题,有如下几种。

2.1 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当中的一部分,对于词汇的对等,我们可以分为词语方面和成语方面。如我们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之中,词语的对等的程度是相对比较高的。比如“耳机”对应的就是“earphone”,“door”对应的就是“门”等等。在某些简单的句子,或者仅仅是翻译词语的句子上,学生们还基本都是能够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对等,即无论是词义还是文化意义上都能达到一个对应的水平和准确度。

面对成语方面,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就存在了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是由于语言的用词上的,也可以是地理位置的差异上的,同时还可能是由于历史文化上的差异。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是英语专业,他们对于外国的文化了解的相对较少,对于英汉语的语感方面自然就不及专业方面的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更加轻松。

比如在大学写作当中,有的学生想使用成语的时候,用到“雨后春笋”,就想当然的以为是“bamboo shoots after the spring rain”,殊不知在外国,笋并不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人们会更加倾向于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再如成语“一箭双雕”,在写作当中学生们会常常说到“It’s easy and fast like shooting two eagles with only one arrow”。这样从字面理解来说的确能够理解成语“一箭双雕”,而且十分逼真。然而真正追究到成语当中,还应该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这就体现了当学生们在英语写作中进行汉语成语和英语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的时候,需要蕴含一种语言上的对等概念和能力,否则翻译出来的文章和句子也只会使Chinglish,只有中国人能看懂。

2.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同词汇对等有所不同,当句法之间出现翻译的问题时,是由于句子结构和语言的语法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这里的差异是由于语法里的语序,时态,数词和词性等方面造成的。当某个句子出现了翻译上的通顺问题或者略显突兀,是由于该文章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度往源语言的语言结构上靠拢导致的,因此学生在进行从脑到纸上的翻译过程中,应当尽量摆脱源语言对于翻译的影响,翻译出具有原文的感染力和译文语言的美感。

如,当学生在面对完成时态的时候,对于完成时几乎每个人都能熟练的说出来“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现在的一个影响,这个影响可能会持续下去,也可能是到现在这个时间点就到此结束了”。但是面对翻译的时候,我们却不能按照这种“死”的方法来翻译活的文字。在翻译“The students who had been watching the speech started to applaud.”这句话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会翻译成“这些从过去在观看演讲的学生开始鼓掌”。这样的翻译我们可以理解,但是相对于更好的翻译“一直在旁边观看的学生开始鼓起掌来”来说,会显得略逊一筹。再如,有些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的时候,试图翻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时候,有的学生会翻译出“The heaven is above and Hangzhou and Suzhou are below”这样的特别中国式的句子。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s there is paradise in heaven, so there are Hangzhou and Suzhou on earth.”这样的例子在大学英语写作当中比比皆是。

三、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技能培养

在面对英语翻译课和写作课的时候,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关于翻译理论的知识掌握。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有如下方法可以唤起学生对于翻译和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并且能巩固学生对于动态对等理论的理解。

首先,只需简单介绍关于尤金奈达等人的翻译理论,举出翻译当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尽可能的唤起学生对于翻译和写作当中出现的问题的共鸣。

其次,由于大学生的叛逆心理和攀比心理相对较强烈,并且有些已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翻译材料的时候可以适当找寻一些属于大学生团体当中的词汇或者文章,令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在翻译的过程中,既唤起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好奇心和求胜欲,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与与时俱进性。

最后,教师应当多找学生互动,上课的时候如果只是针对小部分群体授课,这样整体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都达不到一定的好处。只有适当的分层练习,循序渐进,才可能使得学生对于翻译和写作这块英文考试的重点区域进行适当的练习,并且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大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翻译是英语考试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相对需要时间和练习进行辅助学习才可能进步的重点模块。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倘若能在扎实的语法基础上结合上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想必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这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会教学相长,有着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

[2]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与英语写作 篇5

1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Halliday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Halliday1968年第一次提出系统功能语法中的4个功能部分:经验、逻辑、话语和人际。1970年又在《语法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上述4种功能调整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这三大功能都被认为是所有文化都会在语言上反映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元功能或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具体地说:概念功能(即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研究人的主客观经验,例如The glass broke,说的是杯子自己破了,而John broke the glass,所说的“破”则是由John引起的。人际功能研究语言表达的社会及私人关系,这些关系在语句中体现在语气和情态上。语气决定说话者认为自己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和听话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例如Please do something是父亲对儿子讲话,或是上级对下级讲话;Would you please do something则是同级之间讲话的一种语气。而语篇功能是指语意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对语篇意义的理解既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又会受到社会情况语境因素的影响,例如“He forgot to ring the hospital about the girl in labor.Had he rung,he might not have been told that the girl had died,and that baby was suffering from heroin addiction.”基本词汇“labor”常用含义为“劳动”,因此当看到“the girl in labor”,很自然地翻译为“劳动中的女孩”。其实不然,根据上下文“hospital”,“baby”,可以推断为这里的“labor”当“分娩”讲。系统功能语法试图解释语言中任何一个成分在语言系统中的功能。语法能力是指对某一语言中的词汇的掌握和语法规则的习得。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功能的观点揭示了人们如何利用语言来达到综合交际的能力。

综上所述,系统功能语法就是语篇语法,人们可以利用它进行语篇分析。它视语言为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系统,是一套开放的、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这一观点对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英语写作课的一个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构筑一个能连贯表达自己思想的语篇的能力。

2 我国目前的英文写作课程

正如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所示:语篇功能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集中体现,它将说话者作为观察者的“意义潜势”以及说话人的态度、情感及社会和角色关系联结为一体。其间,衔接手段、主述体结构及信息结构是使语篇意义得以完整实现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极少关注语篇功能。学生分析英语文章、写英语作文的能力普遍很差。阅读和写作中没有有意识地关注语篇功能这一过程。没有相当的分析语篇的意识和能力是难以深刻领会作战意图、难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的。有效或高效阅读与写作就更需要熟练把握语篇衔接、信息分布等语篇功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无意识的自觉自动加工并运用于语言。写一篇好文章要考虑到语言行为所处的情景,还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布局和行文细节。但当前英文写作过程并非如此。例如,在普通英语课上大部分写作练习都是普通语场式,即开篇点题,每一段开头应有一个主题句,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多半可以掌握这种大体格式。但具体到每个句子的写作,学生用的还是汉语的表达习惯。如这样两个英语句子:

(1) He had lived in England for thirty years.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ad broken out,he came to America in 1940.

(2) He came to America in 1940 from England where had lived for thirty years after the breaking ou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方式却不一样。汉语重意合,空间描述上喜欢由远及近,倾向于用句子(1)的表达方式。英语重形合,叙述顺序由近及远,用句子(2)表达相同的含义。有些学习者虽然也学会了开篇点题和写主体句,但并没有深刻领会汉英语表达习惯之间意合和形合的差异,所以他们写不出地道的英文。在行文上,英语和汉语都注重语篇连贯。连接成分的合理运用可以反映作者在写作中思维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使读者读起来更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以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文章的连贯性。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花的时间、精力不少,却没有达到通过练习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目的。这样的写作练习做得再多,写作水平也很难有提高。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观点,英语写作水平的改善在于选择能力的提高。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应不断地提高自己在语言提供的“潜势”中选择合适语言的能力,这才是写作练习的真正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着重从这方面加以指导。

3 语篇功能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指导意义

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思想所包含的主体结构(Thematic Structure)、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及照应或所指(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连接词(Conjunc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等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是深刻理解语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有效创造(写作)语篇的基础。让教师掌握这一思想并教会学生理解与运用这些联结手段显然会对母语学习者尤其是外语学习者的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在语篇中,语篇功能思想中的衔接手段即语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的使用可以起到联句成篇的作用,能在语篇中起到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1976年,Halliday和他的夫人Hasan发表了论述语篇衔接的专著《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这本专著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归纳为五种:

3.1 照应(Reference)

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可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和分句性照应(Clausal Reference)。例如:

Have you ever considered the chang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and will take place in your life as a college student?Has it ever occurred to you that your professors and other school personnel have certain goals for your growth and maturity during your college years?Has it ever dawned on you that certain developmental changes will occur in your adulthood?Though college students seldom think about them,key changes will prob-ably happen to them during their college years.

在这一段话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中的“it”指该句中的“that”从句,最后一句中的“them”指第一句中的“changes”。

3.2 替代(Substitution)

指用替代形式(Pro-form)去替代上下文出现的词语,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可分为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 Sebstitution)。依次举例如下:

(1) You can compare the bottom-up views with the topdown ones on reading.

(2)——You think Jone knows?

——I think everyone does.

(3)——Has Barbara left?

——I think so.

3.3 省略(Ellipsis)

指的是省去句子中某一成分。省略的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省略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替代——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一个句子中的省略成分通常都可以从语境中找到。这样,一个句子给另一个句子的理解提供依据,就使它们之间形成了连接关系。所以在语篇分析中,省略在句子之间所起的纽带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例如: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the United Netherlands main-tained colonies on the mainland of North America.For much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theΦNetherlands was a major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在此句中修饰语被省略了。(符号Φ代替省掉的部分)

3.4 连接词(Conjunction)

指连接句子的各种连词、副词等。连接成分的合适运用可以反映作者在写作中的思维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使读者读起来更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连接成分表达的是语义上的关系,而不是语法关系。所以它们的位置不十分固定。一般可分为递进连接,如:furthermore,in addition,alternatively等;转折关系,如:however,yet,at the same time,instead等;因果关系,如:therefore,in consequence,that being the case等;时间顺序连接,如:previously,then,on another occasion,等等。仅举一例:

There seemed no chance of coming to an agreement;therefore it was decided to break off negotiations.此句是因果关系。

3.5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指通过重复上文已出现过的词来达到语篇的连贯。例如:

One morning,the two sisters were together in the room.Then suddenly the door opened and John burst into the room.

概括地说,衔接手段对英语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但它只是句子间表示表层形式的连贯。它在某些条件下具有连接的效果,但并不是句子衔接关系中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每个语段及至篇章都应有话题中心,而每个句子的铺陈都应紧扣这个中心。只有语篇中的深层语义连贯,文章才具有真正的黏合力(Cohesive Power)。有语段为证:

(1)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Each culture employs 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s which convey some meaning often supporting the verbal utterance.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in all cultures.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receive gifts with both hands to show sincere thanks.English people would normally only use one hand.English people regard receiving gifts with both hands as a sign of being greedy.Chinese think receiving gifts with one hand is impolite.Teachers should explain how culture influences verbal language.Teachers should call students'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body language.Body languag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a culture.

(2) In addition,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That is,each culture employs 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s which convey some meaning often supporting the verbal utterance.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s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same in all cultures.For example,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receive gifts with both hands to show sincere thanks whereas English people would normally only use one hand.English people regard receiving gifts with both hands as a sign of being greedy,and yet Chinese think receiving gifts with one hand impolite.Thus,teachers should,in addition to explaining how culture influences verbal language,also call students'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body language because body language is integral part of a culture.

第一个段落中,每个句子在意义上是关联的,排列次序也是正确的,但仍然没有完全具备语篇的条件,因为句子之间并没有用合适的连接成分连接起来,从而看不出意义的重心,把握不住逻辑思维的脉络。第二个段落中,在相同的几个句子中添加了合适的连接词,理清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思维的脉络得以贯通,形成了语篇所具有的黏着性和连贯性。在特定的环境下,连接词的运用可有效地提高英语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4 结论

本文是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学说框架的指导下,将语篇功能用在了英文写作中。文中讨论了将二者相结合的可操作性和操作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而并不是说只有对语篇功能的分析可用于写作课程,更不是说只要我们教授学生三个纯理功能的某一个或者是某一个子系统就可以了,它只是一个探索教授英文写作课程的新思路。

摘要: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使我们对英文写作过程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同时阐述在写作过程中怎样要求学生不断地借助语篇语法即系统功能语法理解语篇,从而制造语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篇功能,语法手段,衔接手段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7-20.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8-18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89-91.

[4]顾曰国.高级英语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34-136.

[5]杨欣然.试论语篇分析在英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3(1):89-90.

[6]李会琴.篇章语言学中的语境与语篇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34-35.

[7]罗耀武.论功能语法和语用学的发展与并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89-91.

理论与实践功能 篇6

一、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功能理论的形成基础

诺亚与埃克斯坦将比较教育实证主义学者的先进理念与自身长期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充分融合。因此在其比较教育功能理论体系中,我们既能寻找到安德森和贝雷迪等人的某些观点,也能够发现他们在比较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一)发轫于实证主义的教育理念

贝雷迪(George Z.F.Bereday)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比较教育学教授。作为诺亚与埃克斯坦的导师,贝雷迪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影响深远。贝雷迪指出,比较教育存在的主要理由在于学科特有的知识特性,其重要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的智力发展需要,“这种源于人类自身追求知识的目的是比较教育立于学术之林的惟一理由”。[2]他认为,服务性也是比较教育的重要学科特质,它决定了比较教育的发展导向,他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强调:“研究一切教育制度赖以建立的、急迫的一般力量,以制定容许国际了解和界定学校与它们的服务群众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法则’或‘类型’……。”[3]诺亚与埃克斯坦继承了贝雷迪这一比较教育应用性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功能理论体系。通过对其功能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整个理论是以“应用”和“服务”为核心的。

阿诺德·安德森(C.Arnold.Anderson)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比较教育学家,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运用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教育问题的诠释与分析,主张教育的实证研究。他认为,功能主义主要是探索教育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必须在社会的背景中考察教育,功能主义学者通过把研究社会和教育的关系的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以发展教育理论。[2]在安德森看来,“比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因果关系的知识”,[5]这种因果关系即教育作为整个社会运行体系一部分所发挥出来的相应功能与价值。诺亚与埃克斯坦继承了安德森的功能主义思想,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比较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发展,通过尝试建立和测量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各级各类变量,力图使比较教育研究程序化和更具操作性。诺亚与埃克斯坦认为,关注与研究比较教育并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果关系,因此他们将比较教育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二)形成于科研实践的教育经验

诺亚与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功能理论既是长期理论研究的结晶,也是众多教学与科研经验的总结。自1969年《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的出版到1998年《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三十年的合作》的搁笔,诺亚与埃克斯坦走过30年的合作历程。在这30年中,他们除了出版上述两部具有重要影响的专著外,也相继发表了《比较教育的界说:概念》、《比较教育的功能与滥用》等学术论文。在这些著作与论文中,诺亚与埃克斯坦对比较教育的专业定位、发展方向以及学科功能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比较教育功能理论。这些著作与论文不仅成为诺亚与埃克斯坦比较教育功能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文本资源。

诺亚与埃克斯坦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比较教育理论、学校教育、教育评价以及教育政策等多个领域。在合作期间,他们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教育调查研究活动,研究对象涉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实践教育调研基础上,诺亚与埃克斯坦相继完成了《精英理念与大众理念:英美中学管理系统比较研究》、《大城市主义与教育: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纽约的教师与学校比较研究》、《国家案例研究:基于21国教育系统的经验主义比较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突出特点是将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更强的实践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这些直接形成于实践基础上的学术成果,为诺亚与埃克斯坦更为直观地思考比较教育的学科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诠释与探究:比较教育功能理论的框架体系

诺亚和埃克斯坦认为,“比较教育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和社会,能够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并能够成为教育研究者们最有价值的研究内容”。[6]他们秉承贝雷迪等人比较教育的实用价值取向,力图以更为多元的视角构建一个比较教育功能理论体系。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某些观点或过于凌乱或过于晦涩,尽管能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本意,但是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本文在诺亚与埃克斯坦提出的“帮助决策”、“纠正理解错误”等学科功能的基础上,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集中地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功能,以此来诠释和探究其比较教育功能理论的框架体系。

(一)教育信息的普及功能

教育信息的普及功能主要是指比较教育研究者通过对国外教育的研究,来获得更多的国民未知的教育信息,并通过信息的普及使国民了解国外社会状况以及教育发展情况。因此,诺亚与埃克斯坦所强调的教育信息普及包含着以下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方面,比较教育学者通过对国外教育信息的介绍与描述,使这些本国国民未知的教育信息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传播,这也是比较教育最基本的学科功能。诺亚与埃克斯坦认为,比较教育可以准确地描述别国的教育现状及其发展变化,“描述的作用就是介绍其他国家正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计划什么,放弃什么,或对教育规划中做出的某种改变进行图式描绘”。[7]他们举例指出,美国联邦教育局出版的调查报告以及萨德勒所主持的国外教育发展“特别报告”就是这种信息普及的典型模式。诺亚与埃克斯坦将这种功能模式称之为“描述”功能;另一方面,在对基本教育信息了解的基础上,国民可以通过比较教育研究更为深入地了解国外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状况等更深层次的背景知识。诺亚和埃克斯坦认为,这些背景知识是反映一国教育发展的“试金石”,[6]抓住和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充分、更宏观地把握一国的教育概况。诺亚与埃克斯坦援引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报告指出:“一份公共教育状况的报告就是一份反映国家状况的报告……学校的状况不只是教育状况的反映,它还是社会状况的反映。”[7]

(二)教育认识的标准功能

诺亚和埃克斯坦认为,单纯的教育信息的普及并不能完全引领国民对国外教育的科学理解。比较教育学在进行教育信息的知识普及后,还要为国民提供一种衡量教育改革成败、分析教育制度优劣的认识标准。这种认识的标尺能够有效地促使人们不断纠正已存在或即将发生的认识错误,达到对国外教育的科学理解,同时也为本国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出警示。诺亚与埃克斯坦认为,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可以为本国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一种基本的衡量标准和认识标准。比较教育学者通过对各国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能够在相同教育维度上寻找到本国与别国地位与水平之间的差别及其原因。例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对多个国家师范学院的外语、数学、科学、公民等课程进行的比较研究,为各国同类课程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一种衡量的标准,也为各国在某些领域的日后改进提供了便利。因此,诺亚与埃克斯坦将这类研究称之为“最具探索性的比较教育研究”。[7]在教育衡量标准确立的基础上,国民也会在教育的认识上形成一定尺度。诺亚与埃克斯坦指出,伴随世界各国学校教育正规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在机构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设备以及学制规划等方面,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相同。因此,比较教育所进行的比较研究能为各国在认识和解决相关问题上提出一种无形的认识标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共同问题的交流和探讨,最终促进先进教育经验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这一点也正是诺亚所强调的,“比较教育最吸引人、同时也可能是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建立我们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教育的一种普遍化的东西”。[7]此外,诺亚与埃克斯坦强调,比较教育在国民教育认识中关于错误认识的纠正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学科功能。因为在教育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教育现象的认识标准形成后,人们就可以根据这种标准纠正自身认识中的错误。他们也指出,这种纠正错误的过程有时是立刻改正的,但更多时候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渐扭转过来的。

(三)教育规划的决策功能

诺亚与埃克斯坦同安德森一样,十分重视教育规划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安德森不同的是,他们强调比较教育在教育规划中要发挥出特有的学科功能。尽管诺亚与埃克斯坦并没有像埃德蒙·金那样,将协助教育决策看作比较教育的最高级功能,但是协助教育决策也是他们功能理论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诺亚与埃克斯坦指出,通过比较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对别国的教育发展进行较为精确的描述,而且还能使人们发现别国教育体制与本国教育体制之间的异同,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寻求共同的解决办法和成功经验,这些也是探索影响教育因素和发展力量的重要内容。“对其他国家绘图式的描述能够直接促使政策和决策的制定”。[7]而在比较教育研究基础上的政策与决策制定能够规避一些由于闭目塞听所造成的不必要失误。在谈及比较教育的决策功能时,诺亚与埃克斯坦补充说到,协助决策是比较教育的一项独特功能,但是不能将比较教育的决策功能与其他功能混为一谈。例如,英国、法国与美国在学校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协调方面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其他国家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案对于我们对本土问题的判断与解决是不可缺少的,[6]但是这并不能由此来判定比较教育的决策功能应归属于教育信息的普及功能范畴之内,而应该是独立的一项。埃德蒙·金认为,“教育的比较研究之所以是合法而充满活力的,正是源于教育决策的需要”。[14]诺亚与埃克斯坦也同样高度重视比较教育的决策功能,他们通过对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及其教育问题的比较分析,为国际教育机构的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四)教育规律的推导功能

通过比较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从教育的特殊现象和普遍现象中,推导出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最终找出适应本国教育改革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诺亚和埃克斯坦所强调的比较教育的功能理论体系中的最高一级,也是比较教育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诺亚和埃克斯坦指出,比较教育对不同国家研究所获得的理论框架,通过正反不同的例证在社会中的实践验证,从而获得更为普遍的理论框架与法则。[6]这种框架与法则是指导本国教育改革、促进本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诺亚和埃克斯坦继承了贝雷迪关于教育探究的理念,将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规律的挖掘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他们比同时代的其他一些比较教育学者将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在阐述这个问题时,诺亚以儿童出生顺序与学业成就的相关性作为例证进行说明。诺亚指出,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研究结论有效地支持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家长在儿童身上花费的各项资源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常一个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要比第二个、第三个孩子能够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和获得更多来自于父母的资源,因此,第一个孩子的成绩要比第二个和第三个孩子的学业成就优势更为明显。然而,这项研究结论在经过跨国比较研究后却成为不完全成立的伪命题。经过比较研究表明,出生顺序与儿童的学业成就并非总相关。例如在苏格兰和法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儿童家庭环境和家庭规模是对儿童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6]因此,诺亚与埃克斯坦指出,通过比较教育研究不仅能够甄别论题的真伪,也能够在研究实践中探索到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继承与开拓:比较教育功能理论的思考

诺亚与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思想被贴上实证主义的理论标签,因此他们的比较教育功能理论的实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诺亚与埃克斯坦关于比较教育功能理论的阐述对于自身比较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开展比较教育研究,进行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思路。诺亚与埃克斯坦的功能理论以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双重特征更好地诠释了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正如约瑟夫·法雷尔(Joseph Farrell)撰文指出的那样,“他们的研究对比较教育领域整整一代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一)功能理论为比较教育科学量化法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基础性的专业思维

科学量化法是诺亚与埃克斯坦的重要理论贡献,也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科学量化法在继承贝雷迪关于比较教育程序化研究的理念基础上,将数理统计和研究模型的建立融合到比较教育的方法体系中去,使得这种方法体系带有更强的数量化和科学化特征。纵观整个科学量化法的理论框架,诺亚与埃克斯坦主张从确定问题起,在提出假说后明确研究的概念和具体指标,通过确定个案研究对象来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搜集,最终在数据统计和指标量化的基础上说明相关教育问题。科学量化法能够较为清晰地体现出诺亚与埃克斯坦建立在教育信息搜集和科学教育认识基础上的教育理论推导思路。由此,我们也更有理由将这种推导思路的形成追溯到他们关于比较教育功能的认识上。可以说,比较教育功能理论为诺亚与埃克斯坦科学量化法的构建与日益完善提供了基础性的专业思维,没有这种专业思维的基础性作用,科学量化法也就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理论厚度和张力。

(二)功能理论为比较教育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学科定位体系和理论发展框架

比较教育思想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在继承前人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领域和新范式的探索与开拓。诺亚与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功能理论不仅为比较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规范的学科定位体系,也为新的历史时期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设计出一幅科学的理论框架。比较教育不仅要关注教育本身,更应当关注教育在整个社会体系所发挥的功能。在普及国外教育信息、科学认识国外教育发展现实以及衡量与定位本国教育发展水平方面,比较教育应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比较教育不仅要为教育决策者的教育规划提供重要信息和专业意见,而且应当在谋求教育的全局发展、社会整体进步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比较教育的专业性和学科化不断受到其他领域怀疑甚至诟病的背景下,诺亚与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功能理论能够有力回击这种质疑与抨击,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比较教育研究者看清前进的方向与专业的未来道路。

(三)功能理论为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的有效整合提供了重要参照标准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起源与归宿,诺亚与埃克斯坦的功能理论也是源于实践并回归实践的典范。诺亚与埃克斯坦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比较教育研究中来,他们始终认为,“比较教育只不过是为了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的一种工具”。[2]比较教育存在的终极价值在于其实用性与应用性,不能为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起到这种工具性作用,比较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学科意义。诺亚与埃克斯坦主张,在整个教育发展中,应充分加强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双重特质的学科功能,这种功能的认识与发挥对于将比较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改革事业中是大有裨益的。诺亚与埃克斯坦的功能理论体系也为我们如何进行二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参照标准。教育信息的普及功能、教育认识的标准功能、教育规划的决策功能以及教育规律的推导功能不仅是构成他们整个功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比较教育研究在促进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四种功能指标,成为衡量与评价比较教育社会功能的标尺。这种标准关乎比较教育的学科价值,也关乎教育改革成败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

摘要:诺亚和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功能理论是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并在长期的教育科研实践中走向成熟。他们对比较教育功能的阐述可以集中概括为教育信息的普及功能、教育认识的标准功能、教育规划的决策功能以及教育规律的推导功能四个方面,并呈现出逐级递进的态势,在构建与完善比较教育科学量化研究方法和勾勒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诺亚与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功能理论体系以鲜明的实践导向性为比较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充分整合提供了科学的参照标准。

关键词:诺亚,埃克斯坦,比较教育,功能理论

参考文献

[1][17]约瑟夫·法雷尔.关于诺亚和埃克斯坦[J].比较教育研究,2000,(5):61.

[2][4][18]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8,187,121.

[3]G.Z.F.Bereday,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Imprint: New York:Hol,Rinehart and Winston,1964.24.

[5]Anderson,C.Arnold,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Vol.7,1961.6.

[6][8][13][15][16]Harold J.Noah and Max A.Eckstein, Do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Three Decades of Collabor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The Central Printing Press Ltd,Hong Kong.1998.58,59,60,58,62.

[7][9][10][11][12]Harold J.Noah,The Use and Abus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 28.1984.550,551,550,550,554.

理论与实践功能 篇7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 是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中的一个分支, 是英语在商务场合的应用, 是一种包含了各种商务活动内容、适合商业需要的标准英文。在当今经济不断发展的世界, 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商务活动包括技术引进、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运输, 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统称商务英语 (Business English) 。

二、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方法

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可以是“信息灵活对等”, 概括为“原文的语义信息与译文的语义信息对等、原文的风格信息与译文的风格信息对等、原文的文化信息与译文的文化信息对等、 原文读者反应与译文读者反应对等”。“信息灵活对等”与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相似, 两者都注重原文的信息与译文的信息达到对等。

1.语义信息的对 等。语义 信息包括 表层语义 信息和深层 语义信息。商务合同与协议具有法律意义, 所承载的信息就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所传达的信息, 不存在任何深层语义结构。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字面意思, 不能做任何引申。例如:the buyer reserves the right to investigate or inspect at any time whether the products, qualifications, or facilities meet the contract require- ments. (译文:买方保留随时对产品、质量或设施 是否符合合同 要求进行检查的权利。 )

2.风格信息的对等。风格是指不同的文体。商务英语文体的多样性要求译者要研究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 作出恰当的翻译。例如:the shipping documents for the consignment are now with us and we shall be glad if you will arrange to collect them. (译文:货运单据现存我行, 请安排前来赎单。 )

3.文化信息的对等。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 商务英语译者需要了解这些差异, 以便通过恰当的方法达到文化上的对等。比如“熊吉牌闹钟” 曾被译为“golden cock alarm clock”, 在国外市场的销量并不好。改译为“golden roost- er”后, 情况得到改善。据其原因, 原来是cock一词在英语中属于下流话语。用它作为商标, 极大地损害了商品的形象。

4.读者反映的对等 。原语与读者反 映对等是 商务英语 翻译的最终目的。译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应当达到原语读者是怎样理解和领会原文的程度。 译语读者应当能够基本上按照原语读者理解和领会原语的方式理解和领会译语。例如:in- terest rate agreed in the agreement depends on marke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bargaining strength of the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practice. (译文 :在国际金 融业务中 , 协议中约 定的利息 取决于市场的利率和协议各方讨价还价的力度。 )

三、结语

随着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 社会对合格的、实用型的国际商务翻译型人才的需求量猛增, 商务英语翻译方面的才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商务交际中原文与译文的灵活对等要求译者不拘泥于形式。因此, 商务英语翻译要合理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作者与原文读者及译语读者间的关系, 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实现“最贴切的自然对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和研究, 1996 (2) :35-38.

[2]陈建平.商务英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刘法公, 南左民.现代国际商务英语教程[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

理论与实践功能 篇8

1. 国家审计的概念

国家审计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监督活动, 其审计主体是国家或者国家审计机关, 其审计对象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国家金融机关、各级政府机构等的财政收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是一个对财务收支、财政收支的效益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监督、审查以及评价的过程, 是一种国家监督活动。

2. 我国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

分析我国国家审计不能孤立、抽象, 思维方式要联系、系统, 将审计视为完整的系统, 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空间及时间内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国家审计存在的必要性, 对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析。

2.1 政治环境

审计工作的展开是以政治环境为基础的, 政治环境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目前,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优良的政治环境, 为经济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 政府更加重视并积极的推进审计工作, 反过来, 审计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服务于政府工作, 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我国, 有关查处以及反腐败的经济案件越来越多, 涉及的人员更加广泛, 涉及的金额数量急剧增加, 审计在反腐倡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廉政建设, 不仅被政府肯定, 还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好评。

2.2 经济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审计由此产生。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 并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变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审计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作用的力度以及广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在计划经济末期, 我国的国家审计才逐渐地形成, 这一时期赋予了国家审计强烈的行政色彩, 国家审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切实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并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政府与企业的职能产生了新的变化, 政府的工作重心开始淡化对企业的管理, 转移到企业运作环境的完善方面, 国家审计工作重心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生转移。

2.3 法律环境

对于国家而言, 不管是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 还是其他方面, 其约束力量不仅来源于道德, 还来源于极具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地建立健全, 法治社会开始形成并实现了较大的发展,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 都不得有任何的特权, 其行为要遵守法律规定, 一旦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都不得逃脱法律的制裁。审计人员及机关也是如此, 必须在国家法制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法律环境有利于利用法律手段指导和干预审计, 促进国家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也有利于保障依法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的法律也对国家审计的范围以及权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明晰了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权限以及职责等, 为执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有利于使审计机关和人员在自身的职权内开展审计工作。

3. 我国国家审计的制度功能

3.1 责任监督职能

作为我国的国家审计基本职能, 责任监督职能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并反映了审计的本质。无论在哪一个时期, 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 责任监督都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然而必须要注意的是, 这一项职能虽然重要却并不唯一。国家一般是通过督促、监察以及审查等方式发挥责任监督职能, 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对经济责任者进行督促以及监察, 确保其经济责任的履行;除此以外, 对于造成浪费和损失的行为进行稽查, 对违反纪律和相关法律的行为进行揭露, 同时查明存在弊端和错误的行为, 谨慎的判断存在缺陷的管理, 另外, 还应对这些行为相应的经济责任进行追究。国家审计是以审核检查通过为工作的重心, 对被审计的经济事项进行查明, 并通过相关标准对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有效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做出有关的结论。责任监督职能贯穿于依照法律对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和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3.2 责任鉴证职能

责任鉴证职能主要包括责任评价以及责任鉴证两个部分。我国的国家审计的责任鉴证职能即通过检查以及验证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和会计报表等对其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真实性进行了解以服务于政府的职能, 这项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社会公众信服度的提高。我国国家审计的评价职能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方案以及预算等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及检查, 确保经济活动按照目标以及决策方案展开, 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不断地发现并深入地挖掘存在的偏差,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通过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及建议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 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

总之, 除了责任监督职能以及责任鉴证职能外, 我国国家审计的制度功能还包括了其他多种职能, 本文就不进行赘述。

总结

总之,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社会领域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我国国家审计工作要正确认识并重视这些问题, 除了政治、经济外, 国家审计的性质和职能还深受文化、法律、意识以及道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开展国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考虑。

摘要:新形势下, 国家审计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简要地提出国家审计的概念, 并从一定的角度对我国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以及制度功能进行研究, 希望推进我国国家审计制度的改革, 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家审计,理论基础,制度功能

参考文献

[1]蔡春, 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27 (2) :3-10, 19.

理论与实践的激荡 篇9

一邱老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本部分主要揭示了邱老师实习前和实习中在师范教育和教学情境影响之下实践性知识生成的状况。

1实习前邱老师在师范教育影响下的实践性知识

实习前,邱老师在师范教育的影响之下生成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意象、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以下分述之。

意象:教师像妈妈。

邱老师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师范生,三年来在大学师范教育的陶冶之下,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积极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在专业学习影响之下,常常与孩子们相处,自然形成了温馨的、进步的、人文的、开放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由此,邱老师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孩子们面前时就像个妈妈。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去用心关爱,教师更像个妈妈。孩子在家里就是自己的妈妈一个人对一个人地管,现在到学校里了,班主任这个老师好像是所有孩子的妈妈。”

关于教师像妈妈的意象形象地反映了邱老师自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表征着自我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取向,也潜在地影响着自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此意象和教育理论导引之下,邱老师生成了相应的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

实践原则之一:学生要全面发展。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作为前沿理论研究的阵地,同时也形成了引导师范生追求理想教育的文化氛围。师范课程的专业学习,理论引导实践的实际训练等培养方式,都让邱老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向往理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学生最好是接受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一定不能只会考试,其它什么都不会。学生对成绩的重视,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太看重了,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此实践原则之下,邱老师生成的实践规则是发觉学生各自的优势。“我会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长处,并放大让其感觉到自己也有很棒的地方。”

实践原则之二: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

邱老师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理论中,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直接导引出了邱老师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这个实践原则的生成。

“孩子们是十分可爱的,有想去认识他们,多了解他们的冲动,对孩子们有了充分的了解,上起课来才顺利、默契。”

在此实践原则之下,邱老师生成的实践规则是争取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我对所在年级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比较清楚,也期待在上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的背景知识进一步了解。”

实践原则之三:师生间是平等友好的关系。

源于师范教育的理论学习,邱老师在认识和实践中都树立起了师生间平等友好的教学理念。而并不特别强调教师的权威,只要平等地与孩子们用心交流、引导,就会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尊敬。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渴求了解新知的幼苗,师生之间应该是一个平等友好的关系,不要看轻学生,要学会尊重学生,并以慈母般的情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此实践原则之下,邱老师生成的实践规则之一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不要把他们看作什么都不懂,对他们的想法不放在眼里,就是要比较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去说自己的想法,需要平等、民主一点,不能太专制了,什么东西都觉得我是老师我说了算。”

另一实践规则是不忍心责备学生。“和孩子们相处,他们有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都会跑过来和我说,看着天真纯朴的孩子心里是满满的喜爱。在我眼里每一个孩子都像天使一般,他们是那么的乖巧、懂事,有时候就是犯了一点点错误,也不忍心责备他们。”

2实习中邱老师在教学情境影响下的实践性知识

邱老师在实习场景中除了有选择性地保持实习前所生成的实践原则和部分地使用原有实践规则以外,并没有因师范教育的影响因素而生成新的实践原则或实践规则,反而在教学情境的影响之下暂停使用部分人文倾向的实践规则,被教学情境因素导引出的保守性的实践规则所取代。例如,邱老师实习中的实践原则之一:采用更多的强制措施管理班级。

“如果新接手一个班级,我可能会用70%的强制再加上30%的民主去管理。因为一旦接一个新的班级,你要是对他们太民主了,他跟你好像没大没小的,你以后好像就管不了了,你还是要跟他讲清楚,哪些事你可以做,哪些事你不可以做,哪些纪律你应该去遵守。”

在此实践原则之下,邱老师在实习场景中的教育教学行为相比实习前将重新得以调整,实践规则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将在实习场景中重新得以考量,更多富有时效性的实践规则将“应运而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中,师范生在实习场景中不知不觉地趋向了保守。

二原因分析

师范教育对邱老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影响在实习前比较明显,在大学先进教育理论的陶冶之下,邱老师力争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忍心责备学生等,这些都来源于师范教育的影响。然而,邱老师在实习中,除了继续沿用实习前因师范教育影响而生成的大部分实践性知识外,很少在此影响之下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有些在实习场景的震撼之下,反而有所退化。例如,实习前不忍心责备学生,但经过实习以后对班级的管理会更多采用强制的措施。这也符合以往相关研究(Bullough,1989;Tamir,1991;王秋绒,1991;谢宝梅,1993;罗明华,1996等)的结论,师范教育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确有影响,但是师范教育偏重于理论性,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并不易于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个人实践性知识。[2]

师范教育对邱老师实习前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入实习场景之后,师范教育的影响效度显著下滑,在与教学情境影响的较量之中不堪一击,教学情境的震撼转而成为了邱老师实习中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导因素,通过以下分析或可一窥其究竟。

1师范生“经验库”中实践性知识的匮乏

教师在错综复杂的专业情境中,往往不是直接应用理论,而是靠他们储存的大量熟悉的例子和主题,即舍恩所谓的“经验库”(repertoire),通过比照以前的经验相似地看着(seeing as)和相似地做着(doing as),与情境进行交易,[3]以此来对教学场景中的问题做出回应。邱老师受师范教育的影响,尽管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经验库”中并没有大量熟悉的例子和主题来应付复杂多变的实习场景。所以邱老师于实习场景中对原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库”中的实践性知识得以选择性地保留和继续使用,但是,当原有实践性知识无法处理现场教学问题时,教学场景的即时、同时及不可预测性又要求邱老师迅速采取果断的措施,而高深的教育理论并不易于在瞬间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于是,此刻影响邱老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因素更多的是教学情境,而不是师范教育。由此也说明了邱老师于实习中很少在师范教育影响之下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原有的实践性知识在实习场景的震撼之下反而有所退化。

2实习场景和自我以时效性为标准“过滤”着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

陈丽颖认为,教师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他会应用所学不断地建构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此时教师个人就像“过滤器”一样,会以个人的智慧、个人的教学信念、价值取向,筛选出实用的、有效的课堂知识以资运用,其它则弃之如蔽履。[4]在实习场景中,师范生以即时的教学效用来检视“实践规则”的有效性,如果所采取的实践规则有效则被保存下来,无效则被摒除于外。实习场景中,积极的教育理论所导引出的实践规则并不是那么实用,正如Lortie(1975)的观点,教师对于师范教育中专业课程的看法是太理论且不切实际,而且目标过于高深且艰难;[5]反之,与学校其他教师相似的、强制的、保守的实践规则更为有效。恰如邱老师所说:“在理论上更强调民主,平等,而在实践中具体的方法更实用,毕竟理论太理想化了,学生不是那么好去商量的。”

因此,实习生在大学师范教育影响之下所学的积极的教育理论就经由实习场景和自我这个“过滤器”层层筛选,由积极理论导引出的实践规则因之起不到即时的效应而被剔除,而由现场教学情境所导引出的趋向保守的实践规则被采纳,并进一步成为日后教学的指引。如此相加相乘的结果,使得师范生从实习情境中生成的实践规则更加稳固,即使日后面临积极的教学环境,也会很自然地去应用保守的实践规则。于是,师范生在实际教学中常有所学不敷致用之感慨,故难免发出“理论无用”之负向评价。

3师范生易于选择“情境调适”的方式应对教学困境

Lacey提出社会策略理论主张,指出个人在面对困难情境时会采取三种社会策略来解决问题,一是内化的调适(internalized adjustment),即为接受外界要求经过内化适应环境;二为策略性的服从(strategic compliance),就是虽不认同外界情境但也会技巧性地顺从;三为策略性的再定义 (strategic redefinition),即是面临情境限制时重新定义当时状况,拟定因应策略改变处境。前两项可以合成较大类目,称为情境的调适(situational adjustment)。[6]

邱老师在实习场景中面临困境时,采取了情境调适的方式来应对,而并没有采取策略性的再定义方式,这也说明了师范教育的影响因素在实习场景中相比教学情境的影响显得很脆弱。情境调适的应对方式所显示的时效性、安全性和合群性,导致了师范生趋向保守。

三相关建议

1丰富师范生“经验库”中的实践规则

针对师范生“经验库”中熟悉例子和主题的匮乏,而复杂多变的实习场景又要求师范生有丰富实践规则随时可以调用的矛盾,建议教师教育者不要只是一味地想将积极的教育原理或方法教给师范生,而是要帮助师范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教育原理的教学之后,通过情境模拟训练,以使理论与实践形成对应关系,达到丰富师范生“经验库”中实践规则的目的。

2提高师范生在实习场景中的反思能力

实习场景里的辅导教师除了指导实习生提高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处,更应该引导实习生树立反思意识,对其所使用的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进行反思,检视其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是否合乎教育上的标准。正如Weinstein所提出的“省思式研究(reflective inquiry)”师资培育方案,鼓励实习生能够在工作中发展研究精神,以批判反省的方式,记录个人的教学经验,便可以从中汲取知识与教训。[7]Schon所提倡的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也为实习生反思其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提供了指引,因为师范生在实习场景中的教学只有通过“体验、试误、直觉,经历多次失败方能成功”。[8]

3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鼓励师范生以“策略性再定义”方式应对实习困境

师范生在实习困境中之所以易于选择情境调适的应对方式,是因为它具有时效性、安全性和合群性,但它又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了师范生趋向保守。策略性再定义的方式应对实习困境所带来的失败结果,对师范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但它符合温馨的、进步的、人文的、开放的儿童中心教育理念,是师范生对教育应有的追求。只有为师范生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包容师范生积极试验所产生的失败结果,师范生才会大胆地试验策略性再定义方式来处理教学难题,发展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 Elbaz,F.(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London: Croom Helm.

[2]陈国泰.国小初任教师实际知识的发展之研究[D].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9:37.

[3]李莉春.教师在行动中反思的层次与能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93.

[4]陈丽颖.特殊教育实习教师实务知识之研究[D].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1:36-37.

[5][6][7]何妤珩.国小实习教师实务知识发展之研究[D].台中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3.

理论与实践功能 篇10

关键词:功能理论,实用性转向,翻译能力

1、前言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在非文学领域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方梦之, 2004:2 9) 国内近些年来, 也有不少学者就其对非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撰写了论文和著作。最为系统的当属贾文波的著作《应用翻译功能论》,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类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 为应用文翻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那么, 正在蓬勃发展的翻译教学是否也能从中获得些启示呢?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使得翻译教学的内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实用性和文本实用性的要求, 翻译教学开始转向了以满足翻译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面对翻译教学的这种实用性转向,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在其《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一书中就提到了该理论与译者培训的关系, 但在国内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切入点, 探讨翻译教学中分析文本功能、选择翻译策略、注重翻译过程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

2、现代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要求翻译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使翻译更为全面地参与语言的社会功能, 当今的翻译教学日渐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2.1 教学观念的变化:课堂、校园→社会、市场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翻译教学应当放眼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要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刘宓庆, 2003:18) , 要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中汲取动力。

2.2 教学内容的变化:以文学翻译为主→以应用文翻译为主

传统翻译教学多选取文学作品作为素材, 如今, 文学翻译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许多领域都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是具备利用各种翻译资源获取所需学科知识的能力 (王湘玲, 毕慧敏, 2008:53) 。因此, 翻译教学素材也逐渐转向科技、经济、贸易、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翻译。

2.3 教学模式的变化:

2.3.1 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

传统翻译教学一般都会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步骤, 即:学生完成练习, 教师给出参考译文, 结合译文讲解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翻译最重要的特点:翻译往往并不具有唯一正确的译文。现代翻译教学则将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颠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教师不再提供唯一的参考答案, 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 必要时给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2.3.2 重翻译结果→重翻译过程

如上所述, 传统翻译教学只关注最终译文的产出, 忽略了翻译过程。学生翻译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依赖于教师给出的译文, 对自己的思维缺乏理性分析。现代翻译教学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总结, 使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同时通过加强翻译过程, 翻译结果也必将得以改善。

3、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能力的培养而非语言的熟练程度。 (A feature common to the functionalist scholars engaged in translator training is……emphasizing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s against language proficiency.) (N o r d, 2 0 0 1:1 4) 诺德提出, 通过事先对源语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的比较分析, 译者才能对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定位, 而后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By comparing the Skopos with the source-text functions before starting to translate, translators should be able to locate the problems that will arise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They should thus be able to devise a holistic strategy for their solution.) (ibid.)

在翻译教学中可以借鉴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的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信息性文本 (i n f o r m a t i v e text) , 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等源语文本的翻译, 就应译为“质朴的散文” (plain prose) , 并在必要时将原文意义“显化” (explication) ;对表达性文本 (expressive text) , 如文学作品, 则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注重原文的美学价值, 采用“认同法” (i d e n t i f y i n g) , 准确传达出原文的艺术性;对呼唤性文本 (operative text) , 如广告, 则要注重广告接收者的反应, 采用归化译法, 等等 (李长栓, 2004:66) 。在翻译前确定文本功能及翻译目的,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认识, 翻译的目的性增强, 对翻译策略的定位也更准确。

分析文本功能, 选取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得以体现和发挥。如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译思维过程之中, 同时利用“挑刺”环节, 让学生对译文不断改进。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用方言 (如兰州话) 翻译一些俚语、黑话,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4、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本功能进行了划分, 并对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归纳, 这就为翻译训练提供了思路。同时, 该理论对非文学类文本的指导作用也为今天注重实用性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借鉴。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分析文本功能、选择翻译策略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王湘玲, 毕慧敏.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J].上海翻译.2008 (2) :52-56.

上一篇:《夜宴》下一篇:色彩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