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共9篇)
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 篇1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心得与体会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我有了一定的理论上的提高,下面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思维的本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
二;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了思维的重要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而其他智力因素都为它服务,为它提供加工的信息原料,为它提供活动的动力资源。
三: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思维的种类。它可分为七种重要思维:
1、潜意识思维和有意识思维;
2、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3、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4、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5、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6、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
7、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四:通过学习使我理解了思维能力的本质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种理论和发展模式。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过程,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够培养和提高的,因为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人类大脑具有巨大的容量,其中还有巨大的潜力未被认识、开发和利用。因此可通过很多途径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提高。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1、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与促进高级思维;
2、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3、让,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与智力发展理论;
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与思维价值观。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可通过训练加以进行,比如郝伯特,里德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斯腾伯格思维训练、戈登发散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威廉姆斯教学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模式、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泰勒发展多种才能的思维教学模式。五: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今天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思维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培养思维能力要注意社会实践运用;3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发展;4要努力改变传统思想的误区,比如习惯于顺境思维、趋同思维、经验思维、局部思维等。
六;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担子之重。特别是一名数学教师,因 为数学与人类的、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公民的数学素养的高低,实为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六度,(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敏捷度),使学生在各方面(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公民,一个人才。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谢谢老师的指导。
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 篇2
薪酬, 是员工在组织中通过工作而获得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回报。薪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在报酬, 指员工得到的货币、实物及服务, 直接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等;间接报酬包括保险、带薪休假等各种福利等;一种是内在报酬, 通常是指员工自身因工作而获得的心理收益, 比如, 挑战性的工作、决策的参与等等。
二、我国企业现行薪酬机制的一些弊端
1、薪酬激励不够合理和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的不对称
我国许多企业分配制度上存在平均主义, 奖惩制度不够完善, 未能体现出绩效优先的原则, 使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制度无从实现。这种“千人一面”的薪酬分配, 导致的结果是多干工作的不多得、少干工作的不少得的现象。在激励中物质奖励固然重要, 但精神激励它是更高一层的管理方式。现代社会讲求实际, 物质的刺激固然必不可少, 但它在人精神上的刺激与鼓励显得单薄。而精神激励才是长久的。
2、缺乏培训和职业生涯激励
现代的激励机制重视简单的物质奖励, 轻视再培训, 忽视人力资源的发展, 只知用, 不知蓄, 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员工接受再培训, 长见识, 增能力, 让他们的精神有得以延续的能力和动力。激励中轻视再培训和职业生涯导致员工知识更新慢, 专业技术水平适应不了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就很难在当今社会立足。
三、现代薪酬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1、外在报酬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在管理中越来越强调精神激励作用, 如工作丰富化、挑战性的工作、更多的安全感与成就感这些内心的收获。但是, 他还是离不开衣食住行, 这就决定了企业首先要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 物质激励将永远是薪酬机制的基础。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 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和正常的劳动条件下, 根据劳动的熟练程度、复杂程度、劳动程度、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收获的报酬。按照马斯洛的说法, 人的生理需要是第一位的, 如果这一点实现不了, 员工的生活势必不能正常进行, 企业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1.2津贴、补贴
企业津贴和补贴是对工资制度的补充, 是对雇员超额劳动或者是增收节支的一种报酬形式。按照生产要素参加分配的理论, 在确定收入待遇时应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根据不同岗位的员工和其边际生产力水平, 设计分配方案, 应当按照企业发展和建设目标确定不同岗位和待遇, 后根据岗位的不同以及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可适当按比例来确定津贴标准, 逐步建立员工工资与企业发展、物价水平和岗位责任、绩效的动态增长机制。
1.3福利制度
企业的福利构成了员工收入的可观部分,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代企业中, 福利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有:住房和交通;免费的工作餐;带薪假期、旅游;养老、医疗保险等, 员工的个人高层次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 必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增加员工的忠诚度。
1.4员工持股
员工持股, 可以唤起员工对期望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并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促使员工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 能够产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更重要的是把员工和企业捆在一起, 员工持股后就成了企业的股东, 他就会着眼于公司的成长而尽忠职守, 从而更大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做到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2、内在报酬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内在报酬, 通常是指员工自身因工作而获得的心理收益, 比如, 挑战性的工作、决策的参与等等。物质是激励员工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不管一个员工在公司里的职位高低, 要想留住他, 就必须使其能够从心理上、从感情上对目前和未来的工作环境具有好感。要达到这一点, 就有赖于对员工有效的精神激励。
2.1鼓励职工参与管理, 协同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参与管理是指零零碎碎员工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 培养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组织利益趋于一致。通过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主性和对工作生活的控制, 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 对组织更忠诚, 生产力水平更高, 对他们的工作更满意。只有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目标实现途径, 才能把企业与员工真正结合在一起。
2.2合理授权
合理授权是指主管能肯定员工有达成目标之能力, 而实施有效的权力托付, 让员工去完成任务。对企业组织来讲, 企业员工的工作对管理提出了更少的要求, 每位职员的自觉能动性增强, 管理成本也就随之下降;对企业员工而言, 工作中受到了更少的约束和限制自己有充分的权力管理自己的行为, 积极性主动性因而大增, 工作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 企业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
2.3教育培训计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 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 而人的知识在不断地老化和过时, 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地发展, 就必须有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 这只有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才能实现。在知识膨胀的新世纪, 员工必须不断学习培训、更新知识, 否则就会被时代发展甩到后头。企业应当考虑到员工充电、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可能的话为每一位合格的员工都制定一个培训计划。对每一位员工的培训需求给予特别考虑, 为其成长铺平通道, 则可以使自己的员工有一个有保障的未来, 使员工心里获得安全感, 重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摘要:我国企业现行薪酬制度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已逐渐成为制约企业的发展的“瓶颈”。改革企业现行的“薪酬制度”构建一种切实可行的、公平合理的新型薪酬制度对进一步发挥薪酬职能,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现代薪酬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和对现行制度进行改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薪酬制度,外在报酬,内在报酬
参考文献
[1]、李诚:《人力资源管理的12堂课》 (第一版) , 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王海光:“基于外部治理的创业企业家激励”, 《经济师》, 2004年第3期。
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 篇3
摘要体育方面的文化建设需要理论与实际能够相结合的人才。如何搭建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与理论联系的平台,真正使体育成为人们受益终身的活动,缓解目前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对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得到有效地衔接,使之达到终身体育为目的的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大学体育理论实践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体育的文化建设,体育方面的文化建设需要理论与实际能够相结合的人才。如何搭建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与理论联系的平台,真正使体育成为人们受益终身的活动,缓解目前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同时在城乡统筹中加强体育城市化建设。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搭建体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平台。
一、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体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平台的搭建,任务复杂而系统。依托学校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发展计划,并结合社会实际对体育人才发展目标的需求。通过近几年,国内实际调查和相关的一些数据研究来看,经济学专业(体育产业方向)体育社会专业(体育经营管理方向)的学生实践能力严重的缺乏。出现学生只会生搬硬套经济学原理,用人单位与学校培养之间出现不小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体育管理方向引以为戒,不要再上演同样的现象,在制定体育管理教学计划时,笔者就将实践教学体系分成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对于课内的实践,笔者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课外的实践,笔者采用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法。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此方法可以达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二、通过讲演教学法使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施讲演教学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和沟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把课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带到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去理解消化,让学生课下分成小组对体育职业俱乐部、体育彩票中心、体育场馆、体育健身中心、星级宾馆的体育康乐部等企业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信息资源内容,然后,带到课堂上进行讲演、进行集体讨论。通过上网和看报刊杂志等形式获得的信息与体育产业方向课程有关的新观点、新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讲演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在演讲前期都足准备工作。即教师确定好有代表性的演讲题目——搜集参考资料和可供讨论的不同学术见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脱稿讲演时间——确定评分标准——选任评委。深度挖掘培养目标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现状,建立从课堂教学到自觉健身能力培养模型。
三、通过启发式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台
大学体育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平台的搭建注重客观性和实用性。从学校教育发展出发,从人才的竞争状况出发,从学校未来的教育发展目标出发,在体育课堂教学的授课过程中,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从学生的运动能力现状、教学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出发,思考应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丰富、多样化的典型案例,模仿体育经营管理的实际场景,由同学进行必要的角色扮演,展开激烈的课堂实践和研讨。在这样的讨论和扮演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性高涨、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其梳理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更为扎实,而且能够建立起与实践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其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课外社会实践体验大学体育理论联系实践的结合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一些健身俱乐部、网球羽毛球中心、省体育彩票中心等众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笔者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从事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人力资源管理和体育俱乐部管理与策划等方面的实践,将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同这些实习基地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更深层次的掌握理论知识。实习基地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效的结合,学生们勇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习企业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成效显著。
总之,大学生体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应遵循科学客观的构建原则,从本校的现状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际出发,综合调研分析,选择最适合本校的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现状,培养终身健身意识,立足现实,为学生塑造发展模型。真正实现体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2] 张洪潭.对体育教学的知识类属与理想课形[J].体育与科学.2007.02.
[3] 马勇,鲍勤.大学体育生活本位论[J].体育与科学.2008.5.
[4] 吴伟.关于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
[5] 关涛,王修方.对体育实践能力目标体系及培养对策[J].青年文学家.2009.12.
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 篇4
——需要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省委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县区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实施者,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充分认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客观全面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认真思考和科学谋划好县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及早行动起
来,早准备,早起步,全力以赴为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目前存在在经济发展上急于求成,带来了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一些社会问题。同时,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还存在只注重做表面文章,不注重工作实效的情况。这些使得领导干部的工作实践与所学理论知识出现了偏差,从而影响到了一些重大战略的贯彻和实施效果。少数党员干部在践行正确的实践观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这些都是树立正确实践观、提高实践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 篇5
(一)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
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又称为以技能为基础或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薪酬,主要适用于“蓝领工人”。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与员工的职能存在较大联系。
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制度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地提高人员和工作的流动性。以酒店为例,每天下午4点到7点,酒店管理者会将部分员工临时调到前台工作,因为这段时间前来登记住宿的客人非常多。7点钟过后,部分人员又会转到餐厅工作,以满足餐厅在这段时间内对人员的需要。通过提高人员的流动性,管理者可以保证客人无论在登记还是就餐时都不用等待很长时间,从而用较少的人力完成了较高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员工不是从事固定的工作,原来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对这批员工来说就不适合了,而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制度则能够满足这种情况。
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为员工提供了更大的薪酬增长机会。因为职位的职能通常比较稳定,所以以其为基础的薪酬增长速度不会很快。而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随着员工技术的增长而增长,所以,为员工提供了较大的增长空间。这使得员工更加重视自身的技术发展,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更加用心,进而激发整个公司改进技术的潜能,提高经营效率。
但是,随着这种薪酬方式的发展,公司决策者发现其成本日益增加,同时越来越多的员工不断改进技术,并且获得了最高工资水平。这样,与那些仍然采用传统薪酬制度(以职位为基础)的公司相比,采取新型薪酬制度的企业面临较高的成本,处于相对劣势。所以,许多公司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对这种情况加以限制,比如规定员工按比例和时间安排参加培训,对已过时的技术减少相应薪酬等。另外,薪酬专家还发现不同种类的员工对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的回应也有差别。年轻员工和具有较好教育背景的员工有较高的个人发展愿望,勇于创新,因此,更容易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管理者可能会比较“关照”某些员工,给予他们较高的培训机会,从而使他们比较容易提高自身技术,实现较快的薪酬增长。而其他员工则会抱怨培训机会太少以及必须负担受训人员的工作。
因此,在实行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之前,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这种薪酬制度下会给经营者带来较大风险。二是企业的工作方式是以团队协作为主?还是以个人为主?某些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个人为主的工作方式比较适合以技术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三是企业的工作通常是比较稳定,还是变动较多?如果企业的工作与技术发展联系很大,那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员工采用的技术很快就会过时,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评定的标准,使管理成本大大上升。四是员工掌握多少技术为最佳?专家认为对于个体员工来说,并不是掌握的技术越多,效用越高。员工应该有一个最佳的技术标准。在这一数量上,一定的知识深度和适当的多样性相结合,能够赢得最好的工作效果。而超过了这一数量,即使员工掌握了多种技术,得到的效用也不会大幅度提高,并且生产效率的增长率会低于薪酬水平的增长率。所以,决策者应该确定员工的最佳技术水平。
(二)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
随着知识与服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潜质的发掘,所以给予最有能力的员工最高的报酬,利用报酬的增长刺激员工能力的增长已成为很多企业改进薪酬机制的目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素质人才的供不应求,各公司发现它们的成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其员工的技术、能力和表现。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已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公司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通用电器、摩托罗拉等。它们已经意识到,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就要拥有世界一流的员工。
因此,如果将公司中表现突出、对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决定作用的员工的能力定为标准,然后通过相应的报酬机制鼓励其他员工发展该项能力,显然能够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而这正是美国许多企业采用这种薪酬方式的主要动力。最近,在美国和欧洲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与能力有关的薪酬机制正在发达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参加调查的700多家美国公司中,有16%的公司已经采用了这种报酬体系,同时,78%的公司表示他们将考虑采用该机制。在欧洲,大约有20%的公司采用了这种办法,并且一半以上的企业将其作为薪酬机制改革的首选方案。
还有许多美国公司对这种方式进行了适当的变形或者扩展,使其更加适应自身需求。而这种多样性恰恰反映了与能力有关的报酬体制的第二个发展趋向,即改变原来传统报酬体制中存在的单一、不灵活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那种严格的工资等级制度、详细的职位描述以及评定,已经成为制约员工能力发展的桎梏。它将员工的贡献锁定在有限的几条职位职能描述中,无法拉开员工报酬的差距,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为了更能认清能力与薪酬的相互推动力,我们不妨分析三个案例:
第一个是将能力与职位评价相结合的案例。5月,A公司在进行了适当的机构削减后,采用了宽段式(Broad Banding)工资结构,用宽泛的职位定义和三个工资等级代替了原先严格的职位定义、复杂的职位描述以及24个工资等级。公司职位的分类取决于三个标准:职位的基本责任、对员工经验和知识的要求以及对员工能力的要求,
员工的实际能力与公司所要求的能力进行比较,归入相应的工资级别。比如,级别二的职位职能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和管理。这一职能主要要求员工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市场知识以及多种职位经验。每个级别的报酬额根据市场水平进行确定。自从采用新的薪酬机制后,A公司的业务一直在发展,目前该公司又开始将能力这一标准用于其工资体制的调整。通过多年的实践,公司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个是将能力用于公司基薪增长的案例。B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将其6000多名员工的报酬与其表现挂钩,通过员工的能力确定其表现。员工的报酬分为12个级别,银行每年在第四季度对员工的贡献和能力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提升某员工的基薪。评估的办法就是给予每位员工一定的基点得分,而最高分定为400分。评估标准既包括员工的业绩表现(如销售量、客户服务质量等),又包括员工的能力。因此,在这个报酬体制中,员工基薪的高低有50%取决于能力。该银行的管理者说,这种工资机制使员工不仅重视工作目标,同时还会重视目标的实现过程。
第三个是完全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案例。采用这种办法的一个实例是一家医药公司。其做法是:将员工分为各个团队进行协作,取消任何职位头衔,并确定了7条对公司成功至关重要的能力衡量标准,包括创造能力、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质量等。公司将处于每个发展阶段的员工按照这些标准进行评估,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必要时还进行面谈和测试。工资的提升也完全取决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程度,而不管其短期业绩表现。
通过对上述三个成功案例的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应用这种机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与能力有关的报酬机制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公司,也不一定适合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一般而言,只有员工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业绩的情况下,这一机制才较为适用。另外,采用这种报酬机制的公司一般机构设置比较灵活,结构简单,工资等级宽泛,而且鼓励员工进行职位转换。而大型的、结构复杂的企业则最好综合采用各种报酬机制。二是建立与能力有关的报酬机制的前提是具备一套健全的与能力有关的工作评估制度。因为该机制的采用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经验,同时要求在原有报酬机制中就已经存在能力这一标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就贸然采用该计划,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因此,公司在采用该机制时,需要先搞清楚:自己对能力的定义,它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员工对该机制的了解及接受程度;公司在这方面的经验等等。三是通常完全以能力为基础提供薪酬并不可取。在美国大多数公司中,考虑职位的职能和作用以及员工的业绩表现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素质与员工能力一起构成了报酬机制的基础。与能力有关的薪酬并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报酬机制,而是要与之相融合。理想的机制是:既对好的业绩表现进行补偿,又可以考察该业绩的实现过程;既承认过去的成功,又能为将来打下基础。四是其他薪酬机制的定期检验和调整原则同样适用于该机制。很多企业采用职位分类法对该机制进行简化,总结职位职能,同时保留一定的多样性。
(三)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
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是一种将薪酬与特定绩效目标相联系的薪资模式,它不是由任职资格所保证的,必须依靠努力去赚取,而且,绩效薪酬数额随待定绩效目标完成状况而浮动。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为建设并维持竞争力必须不断地强调绩效,这使得薪酬管理更注重让薪酬水平与人员创新价值相联系,所以引入并实施全员绩效薪酬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手段和措施。
绩效薪酬制实质上是缩小薪酬结构中的固定成份,加大可变比例。员工的底薪减少了,但可以根据具体目标的实现成效获得更高的奖励性薪酬。对企业来说,好处在于减少管理费用和获得更大的成果。对员工来说,好处在于增加自己的现金净收入。
实施绩效薪酬主要分四个步骤:第一,确立目标。以结果为导向保证薪酬计划切实支持经营目标的达成;确定不同计划适用对象,切忌“一刀切”的奖金计划。
第二,规范标准。避免具有众多层次的复杂设计,关注于一两个能真正促成经营目标的主要绩效指标,“质化”的绩效指标远强于“量化”的错误的绩效指标。
第三,持续管理。保证员工理解目标完成对企业与自身的意义,同时分散对薪酬的注意力。持续积累信息,为奖金额的确定与发放奠定基础。
第四,沟通与回馈。确保员工理解公司、团队及个人目标,并使其了解自己在实现公司总体目标过程中的作用,理解和接受薪酬与不同层次绩效指标的联系。建立一个反馈体系,听取员工看法,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对计划进行评估或调整。同时关注外部市场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与修正。
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绝对正确的薪酬制度,而且每种薪酬制度的有效性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采用一些原则帮助这些制度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薪酬方案能够奏效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对员工有意义,但是否有意义并不完全取决于薪酬高低。同等金额的薪酬,在私下里授予或在公司表彰大会上授予、或者将其直接存入员工的账户上,这几种不同的做法会带给员工完全不同的感觉。一些绩效突出公司的重要规则之一就是使薪酬价值高于它的成本。
演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篇6
一、前言
二、理论与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理论上
五、建议
一、前言
首先我们从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看,我们都很熟悉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书上与大家碰面的机会比较多,其实我们可以看看现实与该理论的关系。
A、财富在他们那里的积累,片面的认为读书和社会地位不挂钩。其实更本质的看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现在也有很多暴发户用钱买文凭或是买官,这就是当他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及欲望后的求尊重心理,也可以看到他们重视教育的程度并不亚于所说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才会更加重视孩子文化素养的积淀。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类人存在的社会价值。
C、三种人是十字型人才,既能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使知识在社会中运用并得以扩展。因此可以看到他的知识不扩展仅仅是单方面的延伸而在于应用于实践后的扩展。这种人使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2、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理论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1)唯一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2)理论是有条件的:任何理论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理论就会变成谬误。3)理论是具体的:任何理论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理论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A-
1、理论为实践提供目标 A-
2、理论为实践提供实施方案 A-
3、理论为实践调试提供方向 A-
4、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A-
5、实践是理论的来源 A-
6、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A-
7、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A-
8、实践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A-
9、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螺旋式的上升。
A-
10、理论永远不等于实际 A-
11、理论先于实践
A-
12、工程项目是理论与实际的协调
小结: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互 联系、相互推动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它们就都是独立的,不完整的。正如一个轮子一样缺了任何一方,轮子就无法带动车子前进。工厂就是那架马车,而理论与实践两者就是轮子的组成部分。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最后也必然要运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如果没有前人的理论作为指导,那么必然走更多弯路,也就必然导致低效。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低效是非常忌讳的。也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实践中也不能没有理论。二者是相互推动的,我们靠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赋予理论时代性,不断更新理论,使更适应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指导实践,也在实践中为理论注以新鲜血液,使理论能够在时代前沿领导社会的进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把它们的关系堪称环形链。
四、实践工作中如何应用理论 A-
1、端正态度 A-
2、实践之前先理论
A-
3、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 A-
4、借助于科技,工具
五、建议
A-
1、培养学习理论的能力 A-
2、养成看书的习惯 A-
3、有勇气面对问题 A-
4、善于思考,分析,总结 A-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寻找方法 总结
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 篇7
一、继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操作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身之本。从我所带班级学生工作2—3年后的综合调查看,高职学生在用人单位的主要优势是:动手能力较强、吃苦耐劳品质好。客观来说,学生在用人单位普遍处于一线岗位,所从事的大多是琐碎、机械、流水线式的操作,换言之,他们所做的正是在学校所练的,加之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较为客观,一般不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行为作风多朴素、实在,符合用人单位的预期。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也是他们的危机。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技术能力距离临床工作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新的发展时期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很多用人单位使用了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对员工来说是一次挑战。适应新技术、新设备,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动手能力强、技术悟性好、实践经历多的员工,往往能占得先机。
第二,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就业空间受到挤压。现在普通的三甲医院,硕士学历是起步线。本科学生的视野向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转移,与高职学生争抢就业机会。在学历被普遍重视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则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小。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平衡。一方面,招生困难是普遍难题,生源质量难以保证,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质量。另一方面,以学生技能为首位需要突破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的桎梏,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说,转变观念非一时之功。轻视技能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二、高度重视专业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职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专业理论教多了没用。长此以往,导致老师不愿教、学生不要学。这种认识,在一定时期内得到证实,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之一。但是,我们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很多观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首先,片面注重学生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这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并且不利于学生对实践系统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朝着“机械者”发展。而实践总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实践,即使以工科性质的实践锻炼,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毕竟实践的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较大变动,而没有理论的支撑,细微的变化都将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新工具的顺利操作,这将是对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其次,理论学习的缺乏,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得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一个只会埋头干活的人,将会缺乏创造力。要让学生会抬头看路,积极主动地为单位创造价值,如果缺乏理论支撑,则无疑是不现实的。设想,如果我们能够把高职教育培养“产业工人”的定位再提高一些,比如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并培育一些成功的案例,那么招生困境一定会有效破局。
再次,缺乏理论基础的实践将进一步促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阶段,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迫切程度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不论是互联网+,工业制造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即“职业性”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的理论将无法实现进步,进而实践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
三、努力实现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知识教育的平衡
在这个创新、创业、创造,一切都有可能的激情时代,我们不能因为高职教育的起点相对较低,而对高职学生有任何偏见。我们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履行教育者的使命,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推动实践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的平衡。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未来社会中,人的一生将有多次转岗甚至转业的可能,必是人人学习、多次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必须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学习是未来提高、改造自身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务必在学生入校时就要讲清楚、讲透彻,并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强化。同时,可以请历届毕业生亲授体会,陈述学好理论的好处;请用人单位的领导,宣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成绩的评定上,寻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衡,激励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是鼓励课程开发,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与理论的契合度。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僵化、一成不变,要因地、因人、因事制宜,体现科学性、长远性、多样性。可以结合本专业对接岗位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求、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本地社会特点设置课程。
三是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与理论(原理)的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有些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可以考虑与产业的对接,合理利用企业或临床资源;其二,需要实训的,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利地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争,汤梦玲,林青.影响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应对建议[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29-31.
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 篇8
关键词理论化学 实践能力 情境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着重书本、轻视化学与社会以及生活之间的关系;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提高的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前教育不再只重视理论方面的学习,对于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一、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师应依照专题教学内容的需要,系统的讲授基本理论,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资料并提出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二)让学生进行自由分组,通过协商、分工合作以及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
(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教学录像,教师指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并通过展示教学实例为同学的讨论提供一定的平台。
(四)学生应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完成多项任务,进而最终完成自主实践的学习任务。
二、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学生只有经过实地的实验,才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做实验的过程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每一次实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比如,试管的操作方法,如何正确的拿试管、夹持试管以及洗刷试管等。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操作上的失误,应及时的给予纠正,指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实验。如果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往往会影响到实验效果。比如,在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如果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内的液面比滤纸的边缘高,就难以作出理想的实验效果,因此,在出现此类问题时,老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然后重新进行操作,切实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化学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必做和选做的实验等。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从教育思想、教育质量观上明确实验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设备,切实做好规定的各种实验,对于一些演示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做到边讲边做实验,要以科学的态度、规范的操作给学生进行示范,进而让学生能够尊重客观事实,严格依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化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更注重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现阶段更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很多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往往不重视实际动手操作,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意识到自己这些方面的欠缺,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难以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一个有效场合。一些科学性、趣味性的小制作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进行小制作时,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制作,比如化学雕刻、废干电池的利用、玻璃制镜以及空杯生烟等。这些小制作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化学制作竞赛的定期举行。
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指定一系列的化学制作竞赛,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化学制作的作品以及课外活动中小组成员的作品都可以参加竞赛,而且还会要求每个小组中一二名同学参赛,进一步扩大参赛的对象,进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创设一定的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很多学科都会涉及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化学教师通常也会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一定的情景设置,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使相关的教学信息更具新奇性,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在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推理、假设等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一些微观领域的知识,比如,化学反应中原子与分子之间的重新组合,不同类型晶体之间的立体结构等,这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微观领域的一些粒子以及空间结构的直观图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兴趣。
第二,通过一些课外活动创设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于研究性质的课题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工业制硫酸以及测定水的硬度等,都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切实体验,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相关的化学课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宇虹.创设情景——化学教学的关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4).
[2]宋小平,桂诚.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20).
[3]张浩.化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3).
[4]黄永祥.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J].中国现代教育,2007,(4).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篇9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含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类型
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
②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根据学科知识综合的程度不同,又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
3、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 4)课程理论
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② 基本主张: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③ 评价:
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局限性:1)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杜威
② 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 3)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③ 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过分夸大儿童的个人经验,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
② 基本主张: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③ 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局限: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的含义: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2、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① 学习者的需要
②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③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1)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 那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对内容的解释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 课程内容即教材 ②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③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融合学科教材与学习经验)(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
1)课程资源的内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课程资源的类型
①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②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③ 政治出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等等(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④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
⑤ 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⑥ 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经验、感受)(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四)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内涵: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
2、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主要依据: 1)课程目标(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3)社会发展(“教育要先行”)
4)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
3、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 1)课程组织的要素
微观层次: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宏观层次:范围、连续性、序列和整合 2)课程组织的原则
① 连续性:指课程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② 顺序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
③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横”的联系,包括认知、技能、更复杂的处理。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① 直线式与螺旋式 ②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③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4、课程设计模式
1)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 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① 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和专家建议 ② 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 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④ 课程评价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模式体现的四个特征: ① 人文主义的知识观 ② “研”“学”一体的教师观 ③ 合作探究式学习观 ④ 发展性的评价观(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基本取向:忠实取向、互相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富兰的学者)1)改革本身因素 2)学校内部因素:校长、教师
3)学校外部因素:社区与家长影响、政府部门影响、社会团体影响
4、成功的课程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知识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 2)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 ① 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 ② 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③ 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④ 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教学工具转变 3)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趋势 4)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
2、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创新教育理论
1)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 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创新教育实施原则:层次性、基础性、示范性、开放性、民主性、个别性、活 动性、现代性
3)创新教育实施途径: ②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③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④ 改革课程内容
⑤ 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⑥ 改革考试评价 4)创新教育教学策略 ① 树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实践的理念
② 确立主体参与、整体发展、民主个性、实践探究、激励进取等基本原则 ③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④ 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1.个性教育理论
1)个性教育特点: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发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 2)个性教育的实施
①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性教育的切入点 ② 评价方式的转换是个性教育的关键 ③ 课程改革是个性教育发展的核心工程 2.主体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内涵
① 狭义: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学的活动 ② 广义: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2)主体教育的实施 3.多元智力理论
1)内容:传统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
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并提出自然智力,即辨别环境特征并加以分类的能力。2)多元智力的本质: ① 智力是分布的、是情境化的
② 智力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 智力是多维的 ④ 智力是可以发展的 ⑤ 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体的智力个具体特点。4.现代教育思潮
1)教育终身化:教育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智力体系——学会生存;并
且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会学习;建立一种可以带来变化、可以创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2)教育民主化
3)教育国际化:主要特征有交流性、广泛性、一致性和有组织性。4)教育现代化(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结构的变革
①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④ 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课程标准变革 3)教师角色变革
①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4)学习方式变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5)课程评价变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 价制度。
6)课程管理变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2.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② 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④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⑤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 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① 备课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② 备课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 目的明确
② 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③ 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④ 语言艺术(普通话、清楚准确、抑扬顿挫)⑤ 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 ⑥ 板书规范 ⑦ 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学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
④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2.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①平时考察: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检测 ②考试: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检查内容力求全面;检查方法灵活多样
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 向(主要目的)(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④巩固性原则
⑤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⑥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⑧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方法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问答法)③ 读书指导法 ④演示法 ⑤参观法 ⑥实验法
⑦练习法(实践活动法)⑧实习法 ⑨讨论法 ⑩发现法
2)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②教学内容特点
③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④教师本身素养 ⑤教学方法本身特性 ⑥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认识的总目标一致;认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具有一致性。
2)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 ①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 ②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③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创设一种教学氛围
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 3)巩固知识:方式主要有作业、练习、复习等
4)运用知识: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问题的解决,二是实际操作 5)检查效果:通过测试评估(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基本特点:
①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单位 ②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③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40~45分钟)2)优越性:
①有效地扩大了学校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3)局限性
①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③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④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个别化教学(并不是个体独自学习)
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的步调 2)、教学目标 3)、学习活动或材料 4)、评价学生的手段 5)、个别辅导
3、分组教学
1)能力分组:按学生的能力放在水平分组教学 2)作业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的教学 3)校外分组:依据入学考试成绩的高低进入不同的学校 4)校内分组:依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在不同班级(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1)诊断功能
2)反馈调节功能 3)区分与鉴别功能 4)激励功能 5)导向功能
2、教学评价类型 1)依据评价标准
① 相对评价: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评分 方 法:百 分 制 和 五 级 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目前有些小学已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如思想品德评定采取“等级+评语”的办法。
②绝对评价:判断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而进行的评价。③个体内差异评价(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
: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做出的评价。评价结论表示方式有:数值(纵向评价)和评语(横向评价)。2)依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① 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 ③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
3、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是指评价应按教学活动评价本身的客观规律办事;可行性是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要尽可能简便易行。
3)主体性原则:承认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4)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教学评价必须采用一致标准,但不能只搞一种模 式。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期性评价如,期末评价、年终评价; 经常性评价如,每天进行的教学检查与评定。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给人模糊感觉“基本上”“差不多”“大概是”“若干”,因此需定量评价作为补充。(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2、常见的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基本程序: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自我发现法”和“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
基本操作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较多地被采用,围绕三中心进 行教学:教师、课堂、教材
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经过凯洛夫等人改造传入中国 基本程序:
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洛扎诺夫“暗示教学理论”
基本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四、教学基本技能及教学机智(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1)导 入 的 作 用:集 中 学 生 注 意 力,引 起 学 生 兴 趣,明 确 学习目 的、要 求,为 学 好 新知识创造良好前提
2)导入需注意的方面: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 3)导入方式:衔接、悬念、情境、激疑、演示、实验、实例、典故
2、提问技能
1)课堂提问的作用: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反馈评价,调控教学;提供参与机会,发展表达能力
2)课堂提问的过程:拟题阶段、引入阶段、列题阶段、听答阶段、评价阶段 3)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处理的方式:重述、追述、补充、更正、评价、检查 4)课堂提问需注意的方面:设问精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
3、讲授技能:包含讲述技能、讲解技能、讲读技能、讲演技能 1)讲授技能需注意的方面:
①讲授的科学性:科学的内容、态度、语言 ②讲授的适应性:狭义的适应“教”与“学”的适应;广义的适应包括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
③讲授的教育性:突出“新”“实”“活”三个字
④讲授的启发性:启发对学习目的的意义的认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情绪情感。
⑤讲授的情感性:以情育情;以情感人
4、板书技能 1)板书的功能
①吸引学生注意
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③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⑤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 2)板书内容
①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
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 3)板书主要格式:
①提 纲 式:最 常 见,适 用 范 围 最 广。特 点 是 层 次 分 明,内 容 系 统,便 于 学 生 按 提纲掌握知识。②词语式:语文教学板书特有的表达形式之一。特点是紧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 ③表 格 式:特 点 是 内 容 扼 要,对 比 性 强,容 易 使 学 生 把 握 事 物 的本 质,深 刻 领 会教学内容。④结 构 式 :由 词 语、短 句 加上 连 接 符 号 相 互 联 结 而 成。也 称 为
框 架 式、线 索 式 板书 ⑤图示式:与结构式相似,但强调动态的结构,而结构式板书强调静态结构。⑥板画式:各种地图、形象画等
5、结课技能 1)结课类型
① 认知型结束:也叫封闭型结束,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
②开放型结束:不局限于复习巩固,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2)结课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二)说课
1、说课类型
1)研讨性说课:对说课内容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探讨的一种说课形式 2)评价性说课:评价教师的说课水平。其特点:灵活性、广泛性、实效性 3)检 查 性 说 课:对 教 学 设 想、教 学 效 果 的 检 查 和 监 督。是 种 大 型、综 合、全 面 的 说课。
4)主题性说课:说课主题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5)示范性说课: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为说课者
2、说课基本内容 1)说教材:
①说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④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 2)说学情
①分析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②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④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3)说教法及依据 4)说学法及依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它的核心是抓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贯彻“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要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学法指导便成 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5)说 教 学 过 程:是说课中的中心内容,是能否说好课的关键,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①教学思路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 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③说重点与难点处理 ④说教学手段的采用 ⑤说作业布置 6)说板书设计
7)说 教 学 反 思:教 学 反 思 被 视 为 促 进 教 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反思 的内容包括成功点、失误、疑惑点、情感激发点、感悟点(三)教学机智
1、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
2、教学机智的特征
①实践性: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
②个性化:时空人等多因素交错的结果
③集成性:教学过程由多种要素组成,由多重环节展开,受多种因素制约 ④高效性:教学的高水平,高效率
【能力薪酬的理论与实践】推荐阅读:
能力薪酬09-18
能力薪酬体系05-30
双因素理论的薪酬管理10-06
传统薪酬理论的困惑的论文10-11
全面薪酬理论08-29
薪酬管理中激励理论08-29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10-26
员工休假的薪酬与福利10-02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08-16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