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2024-05-10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通用9篇)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1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摘要: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重视幼儿审美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幼儿特殊的情感性的认知能力,发展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审美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让幼儿产生审美的潜在发展力和心灵的需要。幼儿教师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融合在美的教育中,在让幼儿获得身心愉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才能,提高幼儿审美享受,发展并塑造幼儿完善的人格,帮助幼儿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审美感知,积极地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在课堂上感受美,表现美,演绎美,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小清新:幼儿

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

发展

实践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幼儿教师要通过音乐、美术等途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遵循幼儿艺术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形成幼儿的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气质。怎样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呢?笔者准备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营造艺术环境,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积淀幼儿的多元文化素养,陪伴幼儿成长。在幼儿艺术欣赏的情境中,教师充分展示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让学生牢固享受民间艺术精华的魅力,同时,教师要让幼儿能够更快地接触并欣赏优秀的外国艺术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享受艺术作品的价值,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捕捉艺术美的敏感性,让幼儿获得更美的艺术享受。

1、地方民间文化的浸染。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艺术魅力,设计当地文化艺术的墙壁,呈现出地方的丰富的文化,艺术魅力的载体——艺术的特色。教师通过展示全班学生的主题的作品,教师并展示教师和幼儿的艺术作品,能够展示出当地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化介绍,名人名言荟萃等,可以让学生在当地文化中产生幼小的心灵的种子,让种子生根发芽,可以让当地的文化星火传递,生生不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地文化,领略当地文化的艺术魅力,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陶冶。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教室环境布置成“中国风”的主题,分别悬挂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的艺术作品,例如对联、扇子、剪纸、风筝、中国结等造型、图案、质地不同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陈列工艺品、雕刻、民族服装、建筑作品等图案或者物体,可以在台阶上展示山水画、水墨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美术作品,可以展示在班级园地上中国戏剧的脸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造型图片等,教师并学会用排刷、石头、乌龟等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展现中国元素的剪纸艺术等,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将“中国风”渲染得更加浓郁深刻丰富多彩。教师还可以精心选择并播放各种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作品,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氛围,并装扮着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活动中。

3、国外艺术价值的影响。教师可以将学生教师布置成艺术欣赏的墙面,可以呈现一些中国美术作品,和西方的名画,按照西方的艺术作品的思路,将学生布置成均衡的和谐的变化的统一的艺术作品,掌握美术欣赏的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和研究,展示毕加索、米罗等西洋画的大师的作品和国内的徐悲鸿的国画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和欣赏,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油画和抽象画的西方艺术作品和中国艺术作品的韵味。让学生在充分丰富而多彩的艺术作品里,感受着中国艺术瑰宝的艺术魅力,和西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影响。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走进阅读作品,感受世界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童话作品的价值,让幼儿和家长在共同的作品阅读中感受到文章内在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的美,享受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神韵和艺术魅力。

二、创造民主互动的艺术氛围,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幼儿教师要着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艺术氛围,强调幼儿的情感互动和学生的行为互动,重视学生艺术教育的继续和延伸,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幼儿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幼儿亲自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感受民族音乐作品的美中感受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创造美的环境,在墙壁上张贴民族器乐的照片,张贴节奏的图画,让学生一边延长一边游戏,以此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通过情景下的自由研究和实践,感受活动的趣味和意义,充分领略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名画,让学生和大师进行艺术的对话,通过学生与中国画大师的对话,让学生享受中国齐白石的《墨虾》、徐悲鸿的《奔马》等,充分感受到国画大师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美,通过幼儿与西方大师作品的对话,感受毕加索的《梦》、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等作品,充分感受西方大师的对话的魅力,感受到西方大师的幽默和个性的特点,感受到西方艺术作品的真实魅力,通过幼儿感受、欣赏、谈论、比较等,让幼儿的审美体验得到丰富。教师通过将名画的细致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艺术作品的背景、动态、色调和图案中感受名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充分感受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通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例如可以将古诗抄在扇子的面上,通过世界经典作品的绘本阅读中,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热爱。教师可以将诗歌、散文等制作成图谱等,让幼儿在阅读的区域中自由指读,自由交流,充分体验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的美,词句的美,让学生充分亲近艺术作品,感受阅读的魅力,通过向学生推荐好书的阅读,感受阅读的旅程等,实现教师和家长之间艺术作品的交流,形成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认识,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心语,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家庭,充分丰富和实现教师和家长和学生共同的艺术交流,情感的交融。

三、开发艺术资源,引导幼儿艺术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通过分析审美要素,作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让学生产生审美能力的运用,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作用,让学生配插图,展现有趣的,让人开心的艺术气息浓郁的活动,给学生绘画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将开发这样的美术教育的活动作为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合作绘画《喜庆的春节》、到写生《汽车展销会》,到想象画《二十年后的办公室》,到合作绘画《春天》等活动,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活动,让学生整合对审美、科学、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的热爱,实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兴趣,实现主动地参与艺术创造的过程,保持积极的艺术动力,将创造活动步步引向活动的高潮。教师要给予儿童更为丰富的审美感知,让儿童诠释美术作品的情境美,实现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创造。

四、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挖掘幼儿艺术潜能,深化幼儿审美力和创造力

1、将艺术活动运用到常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魅力,领略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艺术名画,中外名画的展示,有选择性的赏析,充分介绍给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受名画的能力,为幼儿审美力创造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让幼儿自主选择艺术活动。

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艺术活动,根据自身艺术特长,开发剪纸、手工制作、折纸、陶艺、绘画等活动,让幼儿以年级为单位,开辟幼儿艺术创造的空间,让教师开发艺术活动内容,设计儿童画、想象画、装饰画、故事画、版画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和表现的需要。

3、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1)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的交错使用,来增强幼儿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更直观更愉悦。教师可以运用景物游戏的方法,通过图象、录象、图谱展示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

(2)教师可以发挥生活物品的价值和作用,让幼儿感受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享受民间艺术作品的魅力。

(3)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绘画活动中穿插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获得构图上的思考,帮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走进艺术作品,获得能力的提高。

(4)教师可以将美术艺术活动和主题活动,游戏项目实现高度的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撕贴画《各种各样的树》来探索活动《我们周围的树》等,并让学生学会制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春节》的活动设置的时候,教师教育学生制作春联,制作花灯等,感受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的整合,实现教师展示和学生游戏的结合,将审美的感知和体验充分结合,让教师对艺术活动在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学生的艺术活动更有艺术魅力,更有艺术价值。

五、搭建艺术平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重视艺术作品的情感启迪力,情感交流力和情感表达力的训练。当幼儿审美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实现幼儿表达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自主表达,搭建创造的平台,让艺术活动带给幼儿美的体验,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感受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室内的环境,参与美术的氛围创造,让环境创设变为动态的展示过程,并讨论活动的内容,增加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各有特色的艺术体验馆,让学生布置巧巧手工作室,让学生完成自主活动,实现美术作品的创造和探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服装、道具,自己设计面具,自己模仿时装模特,自己设计动作造型,设计并布置创意绘画室等,教师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自由表现,实现创意,通过学生创作水彩画、简笔画、漏印画、拓印画等,保证每个学生不同的绘画水平,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发挥节日的作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浓郁氛围的同时,也了解民俗文化,领略在花灯之中的美好的愿望。教师要指导学生手持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花灯进行展示,并将花灯悬挂,让学生评选,并选出各种艺术奖项的获得者,让参与的幼儿得到配色、造型、创意的训练,让幼儿获得肯定,激发创作的愿望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多个民俗传统节日的训练,让学生参加艺术活动,让学生获得审美的训练,分享审美的经验,升华审美的情感,提高创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条件。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1]郭莉虹.创造力与幼儿美术教育[J].早期教育,2009,03:05.[2]张敏;薛雷.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1,08:53-54.[3]樊 洁.优化幼儿美术创作空间 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J].新课程,2011,06:111.[4]葛丽红.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155.[5]万桂芳.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法[J].新课程,2011,06:71.[6]孙芳.浅谈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大舞台,2011,02:147.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2

关键词:幼儿,审美能力,创造力,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幼儿通过参与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力及动手动脑的能力。牡丹江市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正是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 发现兴趣的培养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具体阐述景福幼儿园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一创造美术环境, 激发幼儿想象力

1. 利用幼儿园内的美术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景福幼儿园每个角落里, 都为培养幼儿美术兴趣做了大量的设计, 如走廊上布置的大面积壁画、玻璃窗上粘贴的手工剪纸、楼梯过道中摆放的艺术家作品展示栏、幼儿画室内的知名作品等。通过这些布置, 为幼儿建立了浓厚的美术氛围, 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每次的室外教学课, 幼儿教师在天气良好的时候都会将幼儿带到教室外欣赏园内的美术作品, 同时辅助幼儿主动地观摩作品, 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此一来, 幼儿在观赏优秀作品的时候, 会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激发自身创作的欲望。

2. 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幼儿感受色彩美

虽然幼儿的内心中充满了创作美术作品的欲望, 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太小, 因此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还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创作想法表现出来, 而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 为幼儿策划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如景福幼儿园的教师经常会带领幼儿进行染色、儿童手指画、手掌印画、棉签画、泡沫印画等活动。幼儿们参与到这类活动之中, 就能够了解颜色的种类、明白活动规则, 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最关键的是感知了色彩的魅力。

3. 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 充分注重了幼儿个体差异性, 在为幼儿准备材料时呈现层次性,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当给幼儿提供这些特殊的材料时, 他们会通过自己无穷的想象, 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作品。例如, 景福幼儿园的李老师某天在中班上美术课时, 她首先引导学生尽情想象, 将石头加工成不同的图案。幼儿们将石头组合成苹果、小人、花盆、小花朵、恐龙、小汽车以及篮球等图案。之后, 李老师把经过上浆打磨后的瓶子分给幼儿, 让幼儿自己选择工具来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 工具包括画画涂料、水性彩笔、油蜡笔、记号笔等, 幼儿通过这些工具就能够创制出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 如陶瓷绘画、动画人物、描线作品。整体来看, 好像由复古风跨越到了现代风。此外, 李老师还鼓励家长与幼儿协同合作, 一起收集创作材料来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 如包装纸、叶子、花瓣、橡皮泥、纸盒、饮料罐、商品包装等。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美术作品材料的收集工作, 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创作兴趣获得提升, 而且还有利于家长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建立。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幼儿绘画兴趣

1. 积累游戏体验, 提高幼儿自我表现力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学家, 在19世纪, 他更被戴上了“幼儿园之父”的桂冠。在他的思想中, 始终推崇游戏是教育儿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好工具。景福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们将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的这一思想充分地渗透到美术课堂中。如在主题为“画项链”的美术课中, 幼儿教师首先是辅导幼儿们一起开展穿项链的手工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们学会了通过颜色的搭配能够让项链的魅力增色不少, 因此在之后的正式绘画时, 幼儿们就会通过自主的颜色搭配让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更加有表现力。

2. 引进民间艺术元素, 丰富幼儿审美情趣和经验

在美术课堂里,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们不仅为幼儿们设置了传统的染色、绘画、折剪纸、贴花、泥玩等内容, 还特别加入了十字绣内容。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手工, 十字绣的精美形式让其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仍广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将十字绣作为美术课堂的一项内容, 能让幼儿们拥有新的学习兴趣。从开始的穿针引线到后面的手工绣图, 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在家长开放日里, 景福幼儿园的王老师特别向家长介绍了此项课堂内容, 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和赞扬。虽然幼儿们的十字绣作品内容简单, 但幼儿们在动手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

3. 安排随意的活动空间, 引导幼儿塑造合作意识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除了为幼儿安排普通的美术活动外, 还会引导幼儿们随意在地面上通过粉笔作画。地面没有了画纸的面积限制, 能让幼儿们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美术作品。在随意的空间中, 想象力也一同放飞。从起初的无法应对到简单勾勒到随意创作再到协同合作、一起作画, 整个过程对于幼儿们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是在冬天, 教师们会带领幼儿们到雪地创作脚印画, 这些活动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 通过多变的、合理的评判方法, 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

幼儿对家长和教师对自身的认同和鼓舞十分重视, 评价结果会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想要让教育质量真正提升, 需要借助合理有效的评判方法。幼儿所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没有品质上的分别, 教师应该站在鼓舞的立场上对幼儿作品进行评判, 来帮助其自信心的提高。景福幼儿园的教师有多种评判方法, 主要的评判方法有鼓舞式评判 (赞扬幼儿作品) 、指引式评判 (指导幼儿改进作品) 、幼儿间相互评判 (让幼儿自主挑选认为好的作品) 、幼儿自我评判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 等。通过不同的评判方法, 最终让幼儿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美术经验, 学会彼此借鉴学习, 增强自我创作的自信心。

三利用范画, 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1. 加强幼儿教师自身绘画水平的提高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教育好学生, 必须先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景福幼儿园非常注重对幼儿教师绘画技能的培养, 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 有时也会请一些资深的画家来给幼儿教师上课, 这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

2. 引导幼儿观察兴趣, 增强其观察能力

幼儿的观察能力与成人相比差距较大, 在面对一件事物时只能够进行粗略的了解。所以在完成画画任务时, 往往会出现内容丢失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 景福幼儿园的教师们会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导幼儿的观察兴趣。例如, 观察天空中云朵的变化、飞行的鸟类、草丛里的花草植物、蚂蚁飞虫等, 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事物在不同角度的不同表现形式, 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帮助其奠定绘画的内容基础。

3. 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 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 因此无论是在想象能力还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上都比较薄弱。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 幼儿只能创造出自己经历过或感受过的内容, 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把握好幼儿的思维习惯, 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扩大想象的空间, 以丰富美术作品内容。如在一堂景福幼儿园小班的美术课中, 王老师不小心把一滴绘画涂料洒在了美术范画上, 而幼儿们看到时随即问老师这是什么。这时候有小朋友说“那是花朵”“不对, 那是小瓢虫”“错啦, 那是一粒钻石”, 于是千奇百怪的说法被幼儿一一提出。而王老师灵机一动, 觉得这恰好可以作为教材, 所以便让幼儿随便发挥想象, 开动大脑思维, 画出自己心中的画。当绘画课结束后, 一幅幅虽稚嫩但却很生动的画呈现在了王老师的面前。由此可见,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绘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四多鼓励、少批评, 增强幼儿绘画信心

幼儿在刚刚接触画画时, 一般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会阻碍他们的学习, 倘若我们使用“这堂课画……”“模仿这个画”等教学方式, 幼儿肯定会觉得画画失去了想象中的乐趣, 并且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遇到这种情况, 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鼓励, 并且辅助其完成每幅作品的创作, 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同时也会让其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喜爱之情。如在一堂小班名为学画“葡萄”的美术课中, 班里有一个小朋友显得垂头丧气, 王老师询问原因后发现是他不会画。王老师走过去, 鼓励他说:“你能行的。”同时还手把手地教他画葡萄梗和点蒂。虽然这名幼儿画得不像, 但王老师仍然表扬了他。通过教师给予的鼓舞和赞扬, 重新燃起了他对美术的兴趣, 成功地完成了课堂美术作品的创作任务。值得强调的是:幼儿教师一定要学会根据所教幼儿的年龄和爱好特点制定他们所感兴趣并且难度与之相适应的美术主题, 塑造一种愉悦的美术课堂教学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 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会日渐增长, 最终获得理想的绘画水平。

综上所述, 牡丹江市景福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水平, 而且在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中, 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地钻研、思考, 寻找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使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芝萍.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J].赤子 (中旬) , 2013 (8) :146

[2]俞惠霞.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1) :141~142

[3]林玉梅.有效开展绘画教学提升幼儿绘画技能[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4) :177~178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 幼儿 审美能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J821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儿童艺术与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认识到儿童的在艺术活动是他们的内在生命活动,在艺术活动中,要把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的地位。

一、对审美能力的认识和探析

审美能力是审美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审美活动的效率,保证顺利实现审美目标,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性的认知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理解力等。“就整个人类而言,它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积淀的结果,就个人而言,它是在一定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生活实践、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而获得的。”〔1〕无数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受到这种美的驱使才有发明和创造的,培养美好的审美情趣能使人格发展更健全、更完善。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美学家蔡元培先生一生倡导美育,进行了美育理论和实践的大量研究。他重要的美育思想是:首先,审美活动不同于科学活动,它是建立在人的情感基础上的,并以审美对象自身的具体形象对审美主体的激发产生感染力量来打动人心。 幼儿阶段的审美能力形成及发展的敏感期,“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3〕审美能力的发展及培养直接影响幼儿早期的人格发展,以形象思维的审美活动由大脑右半球支配,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大脑健康、协调发展,对人的创造性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对创造力的认识和探析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本领,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设备、新方法、新作品等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力。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事实上幼儿的这种创造性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方面。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他发表了创造宣言,设立了创造奖金,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他认为应当注意发现儿童,了解他们,相信他们,认识到儿童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幼儿的一切发展都寓于活动过程中,通过渗透着创造性的动作活动、交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儿童的能力素养与人格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创造型人才。”〔4〕

三、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从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史来看,从德国教育家福伦贝尔在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时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他为孩子开发了“恩物”,设计的课程里就包括手工、绘画、颜色辨别等课程,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博士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 她的感观教育提倡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提供有等级的顺序的系统刺激,以引起儿童的自由反应和自导学习。而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杜威也在相关的著作中也提出了儿童艺术教育观,他认为审美情感是在生活与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平衡的和谐的情感;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艺术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持续不断审美经验的改造;他提出“理想学校”的模式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他们的这些儿童美育思想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呈现蓬勃的生命力。

四、 艺术活动中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一)理念层面的认识和思考:

1、艺术活动要从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从幼儿所处的园内及园外环境出发,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兒发展为根本目的。追求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将目标锁定在促进幼儿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和习惯等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价值观上,体现智慧的两点——创造力。

2、教师要冲破传统艺术教学模式及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的多媒体资源、图片、实物等方式刺激幼儿感官,扩大幼儿审美视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积极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幼儿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让幼儿体验探究的愉悦。

(二)实践层面的研究和探索

1、精心布置环境,让幼儿在美的熏陶中成长。用新的理念创设环境,让浓重的艺术氛围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幼儿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是幼儿绘画、表现、创作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他们进行艺术活动的主要源泉。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教他们画什么,而是利用幼儿园内、区域内的环境,引导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形状、色彩等。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将观察与想象的东西画出来,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为创作积累经验。如:利用园内的走廊,将走廊的狭长空间充分利用,布置主题成艺术长廊。进行系列艺术欣赏图片展《中国风——剪纸》、《中外伟大建筑》、《青花系列展》等。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志良.黄希庭.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4

1、内容:严谨治学

要求新教师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2、措施:

(1)督促新教师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指导新教师深入地熟悉教材,认真学习课标里本年段的要求,时常听听他人的课,虚心地向同行学习、请教。

(2)指导新教师把教学与理论相结合,提高教学能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总结出适合自己及本班学生的良好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育教学工作:

1、目标:

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着实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内容:

(1)教学方法的合理、优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2)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优辅差工作指导,重点关注差生的学习情况。

3、措施:

(1)引导研读教育理论书籍,学习教育教学方法,认真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

(2)以教材为原点,拓展学习内容。

(3)常常进行教学探讨,相互听课,不断提高。

(4)传授差生辅导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科研教改: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5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 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 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 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 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 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 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 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 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 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 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 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 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 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 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 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 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 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 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 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 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 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 。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 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 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 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 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 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 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 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 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 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 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 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 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 (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 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 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 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 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 就有多宽。这节课在1995年12月由国家教委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录像课竞赛”中获得二 等奖。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 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 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 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 远”。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 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 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 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 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 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师要学生受感染,必须对所教内容中的感情来一番体验。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 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术教 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 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如何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 篇6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这种体验往往很肤浅、不稳定,需要精心指导,因而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好音乐。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如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音乐《老母鸡》、《小象》等,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小兔子乖乖》、《小动物和大灰狼》等,反映幼儿喜爱的人物的音乐《我的好妈妈》、《小海军》等。二是要引导幼儿对构成音乐美的诸要素有充分的感受力。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帮助幼儿熟悉音乐,仔细体会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饱满的和声等,初步产生印象美;其次让幼儿边听边打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感受力;最后让幼儿边听边想,使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和情节进行想像,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观看表演、讲述故事、打击乐器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提供表象依据。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7

漫画欣赏是指读者根据漫画作品, 伴随着自己的思维活动, 对漫画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 从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释放与作者同构的情感过程。3~6岁的幼儿尚处在主客观相互混淆的时期,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常融为一体, 他们可以和花草说话, 能感受到桌椅被损坏后的疼痛等。因此漫画这一文学作品题材能够充分展示幼儿所理解的世界, 让幼儿产生思想共鸣而受到幼儿的欢迎, 成为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另外, 因为漫画画面高度的概括, 突出重点, 简化次要因素, 幼儿在欣赏漫画的时候, 能直视到漫画所表达的意思, 再加上图画可以将人内心所想的东西形象、直观地画出来, 所以漫画就成了表现幼儿主观世界的美好形式, 更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文学审美欣赏。因此我们可把漫画欣赏纳入幼儿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中, 来培养幼儿的文学审美体验。

一不同类型的漫画作品及其文学审美价值

漫画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 其类型也是丰富多样的。从教学实践中, 我将其分为抒情型和叙事性两类, 并通过这两类作品来挖掘漫画的文学审美价值。

1.抒情型漫画给幼儿以愉悦的思维享受和美的视觉享受

抒情型漫画是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绘强化漫画的视觉艺术效果, 展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从而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 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如《因为我爱你》, 它以熊妈妈和宝宝为主角, 用简洁直白的画面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因为我爱你, 我愿意奋不顾身去抵挡一切, 让你日夜在我的掌心不受伤害……

2.叙事型漫画激发幼儿相互交流和审美创造的愿望

另一种漫画则有很强的叙事说理性。如著名的漫画《父与子》, 就是利用尽可能简洁的画面, 生动幽默的生活故事, 让阅读者会心一笑。这一类的漫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读者在看完之后, 势必会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 甚至于对作品进行扩编、续编、创编的愿望。

二漫画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1.漫画作品的倒序欣赏有助于强化幼儿文学审美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它是文学审美的基础, 漫画欣赏中我会根据一些漫画作品的发展情节, 选择倒序的欣赏方式, 这种欣赏形式能够强化幼儿对作品的幽默、诙谐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案例《追赶》, 教师以倒叙的形式欣赏作品, 让幼儿先提出质疑:“这是在哪?这个长长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长长的动物?”同时发现“这是第三页!”带着问题想象前面发生的事情, 再进行顺序欣赏, 根据情节的发展推测并联系:先出示第一页, 幼儿观察, 然后慢慢向幼儿展开第二页, 了解事件发展的脉络, 仿佛将幼儿带入到漫画场景中一步一步地揭开谜底, 最后将三张画联系在一起找到答案。通过倒序欣赏, 让孩子们看到了作品中最有趣、最精华的部分, 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极大空间, 更好地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加强了漫画的幽默诙谐效果, 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到快乐。

2.教师适时合理地介入幼儿想象, 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漫画作品的文学审美理解

文学审美理解是在文学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和预测作品的完整形象及其发展, 既能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情感匹配, 又能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形象的理解和评价。如案例《浇花》, 幼儿热情高涨, 积极地对漫画的结果进行想象:“是蟑螂”“是小树”, 他们的这种想象天马行空, 此时教师应该科学引导和规范幼儿的想象, 帮助幼儿理解情节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的逻辑, 最大潜能地去发掘它们的合理成分。教师通过揭开谜底引导幼儿规范想象力, 孩子们高兴地发现“是雨伞”时, 他们能够理解先前的想象为何不合理了, 那是因为想象缺乏了内在的逻辑性, 而作品中所展示结果是有故事发展逻辑的:原来是盆栽在无法忍受妈妈心不在焉的浇灌的情况下, 无可奈何地开出了“雨伞”。适时适当地引导幼儿想象, 既让他们理解漫画情节的发展、欣赏到幽默的艺术效果, 又丰富积累了想象的方法:它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 而是要求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 才能有其合理性。这就为幼儿今后理解各类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3.开放式的提问激发幼儿丰富的文学审美想象

文学审美想象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主观反映, 是在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想象,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 可以高度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的文学审美想象活动受着其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制约, 有着随意性和夸张性的特点, 在引导幼儿欣赏漫画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逐步地欣赏, 同时亦可将疑惑留给幼儿, 让幼儿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 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假面舞会的化妆》, 教师可提出疑惑:“为什么光头老爸的脑袋和身体分开了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对漫画《想当父亲也不难》提出“咦!怎么出现了两个光头老爸?”都是将问题抛给幼儿, 以此打开想象的空间, 让幼儿把对问题答案的想象和生活经验相互结合, 更加深入地体验漫画的幽默、诙谐。

4.漫画欣赏与各领域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幼儿对漫画作品的文学审美创造

文学审美创造是围绕文学作品开展想象, 进行扩编、续编和创编一种审美能力。单纯的漫画欣赏是一个比较枯燥和乏味的过程, 多领域教学的整合可以让幼儿能更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漫画的发展过程, 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想象和创造。

第一, 与语言领域相结合。漫画欣赏活动需借助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讲述来实现其欣赏目标, 也只有借助讲述才能最直接地将幼儿的想象创造及时地表达出来。

第二, 与艺术领域相结合。如漫画《到底是什么?》, 教师出示第1~3页的内容:“你看到了什么?它们在想什么?看到了这根线小蚂蚁们在想什么?它们一边爬一边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蚂蚁, 你认为这半圆形的是什么?”并提供绘画材料, 幼儿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想象。

第三, 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漫画《父与子之拔牙》讲述的就是光头老爸带儿子去拔牙的故事, 作品贴近幼儿的生活, 有拔牙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环节设计上安排了角色的表演, 幼儿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拔牙时所经历的情景以及与爸爸妈妈的对话编到了角色表演中, 如有小朋友在表演漫画“拔牙”中的妈妈时, 就对“儿子”说:“乖宝贝, 这颗摇晃的牙齿挡住了宝宝的生长, 我们快快请医生叔叔帮帮宝宝吧!”还有小朋友扮演的光头老爸, 更是将真实生活中爸爸哄儿子拔牙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儿子, 听医生的话, 我们拔掉了这颗坏牙, 爸爸就带你去游乐场。”通过角色扮演游戏, 幼儿以生活的视角解读了作品, 同时对漫画作品进行了创编。

综上所述, 在幼儿园漫画欣赏活动的设计中, 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结合幼儿的实际需要, 在文学审美情感培养的同时, 以情感体验带动文学审美感知、文学审美想象、文学审美创作等功能的同步协调发展。因此漫画是幼儿园文学领域中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 在幼儿园中开展漫画欣赏活动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篇8

从实践到理论,都证实了音乐活动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这一说法。但音乐活动究竟怎样才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呢?到底人的创造性是指什么?儿童的创造性与与成人的创造性是否一致呢?教师怎样利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有志幼教工作的人们进一步探索。

一、关于创造性的理论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在关于什么是人的创造性这一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在给创造性下定义时,考虑的是创造的过程。凯斯特勒(A•Koestler)认为,创造性包括“双重社会化过程”,即以前的两种无关的“思想源泉”经过深思熟虑而联系起来,产生新的顿悟或创新。约翰•华生(J.Wasoon)曾经指出,人们通过操作词汇、转换词汇,一直到忽然想出二个新的句型来创作诗歌或出色的论文,这样就获得新的词语创造。

第二种观点是考虑思维过程,给创造性下定义。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当思考者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特征,并找到这些特征与问题最终解决之间的关系时,就产生了创造和顿悟。

第三种观点是用人来定义创造性。这种方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占统治地位,在今天创造性研究中仍十分受欢迎。吉尔福特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的演讲中说:“从狭义上讲,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者所持有的能力……换言之,心理学家要说明的问题是创造性人格(个性)。”总的来说,高创造性的人把自己描绘成利他主义但又不殷勤,好奇但又不自信,自主而不是顺从。

第四种明确的定义是把创造性产品作为辨别创造性的标志,斯坦冈(M•Stein)指出:创造性导致了某种新颖的结果,这个新的产品是有用的,立之有据的或令人满意的,代表一种非同寻常的“飞跃”。

还有的学者认为,创造性本身有一个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创造性的萌发形态是类创造,或称前创造,它是以创造性为目标的雏形,比如儿童的空想便是一类创造。真正跨入创造活动领域的是潜创造,即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而真创造则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狭义创造性成果的创造。

以上诸种关于创造性的定义方法,基本上是针对成人来讲的。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并没有像成人一样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给儿童的创造性下定义时应有别成人。

二、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应起的作用。

音乐可以开发人的创造性这一说法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并且目前有许多世界闻名的音乐教学法与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关系十分密切。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也开始日益重视幼儿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我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要重视认识什么是幼儿的创造性,以及如何借助于各种媒介材料、音乐材料,通过对幼儿音乐活动的恰当引导与鼓励,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中,所谓音乐媒介材料,是指能引发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各种物质材料。例如,能发声的废旧物;绸带、头饰、服装等音乐游戏的道具;各种乐器等等。对于这些媒体材料,幼儿有时只是觉得好玩,便去摆弄一下,教师所做的应该是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冒险。当幼儿敲打物体、摆弄乐器时,教师还要帮助幼儿倾听各种声音,辨别不同韵音高、音色、节奏等。教师可以适当教幼儿掌握简单的演奏乐器的技能,技巧,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幼儿探索,不要束缚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幼儿的不合常规的发明,教师应持欢迎的态度。如果有可能,教师可帮助幼儿创造简单的音乐作品,比如帮助幼儿敲击的音响、演奏的音乐组合起来,甚至可以排成能够演奏的音乐节目,使幼儿体验到创造者的成功的喜悦感。当然,教师对于幼儿的创造过程应更重视,而不应该只把眼光集中在幼儿的音乐作品上。

幼儿园的音乐材料指的是歌曲、乐曲等教材。教师对于音乐材料的使用,我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将详细阐述。总之,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幼儿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能够对自己的二作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打破常规,进行探索与冒险。这样做本身对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就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幼儿园“开放式”的音乐教育

阿恩海姆认为:“音乐艺术的基础是感知,音乐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而这种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都不可或缺的;同时,音乐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知觉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又都是一种知觉思维。”而我国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一般教师都较注重幼儿外部表现上对音乐作品的掌握情况,而较少注意帮助幼儿理解他们所遇到的音乐作品,缺乏让幼儿对音乐情感的自我表达,更不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那么何谓开放式的音乐教育?以下具体讨论这种音乐教育模式。

(一)教育目的

皮亚杰说过:“在一切形式的教学中还有三个远未解决的中心问题,而且这是非要解决不可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开放性的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是指孩子的一种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即通过教育,使孩子具有自信心、好奇心、创造性和冒险精神等创造性的人格,其次才是帮助孩子创造出作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创造性人格往往能激励孩子自觉创新。我在自己工作的幼儿园选择甲、乙两个大班做过观察对比,两班的幼儿在智力水平上相差无几,但甲班的教师重视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不拘泥于一些固定的情感表达形式,鼓励幼儿创新,根据自己的感觉走;而乙班的教师较重视幼儿的模仿性学习,要求幼儿在活动中跟着老师教的步骤走。一段时间后,当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听某段音乐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动作时,甲班的幼儿表现得很积极、自信,并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动作,而乙班的幼儿表现得就不那么积极自信,他们长时间地望着老师,希望从老师身上得到答案。当老师做出一个动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模仿教师,而不是自己做出自己的感觉动作。是乙班的幼儿智力水平低吗?当然不是。由于乙班的幼儿平时接受的训练是模仿性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一种定势——老师教过的自己就会,老师没教过的就不会, 幼儿缺少创新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即使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也好像不会做。

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并不要求幼儿独立地创造出结构上比较完美的音乐作品。具体地说,幼儿的音乐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幼儿在游戏和活动时自发地哼唱一些曲调。

2.幼儿改编或部分地改变歌曲的歌词或为歌曲填上新词。

3.幼儿创造性地演奏打击乐器和能发声的器材。

4.幼儿恰当地、创造性地用动作,表情等反映音乐。

(二)音乐活动的气氛

上文阐述了开放式音乐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该怎样开展音乐活动呢?

第一,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幼儿的自发创造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宽松的气氛最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孩子的自发活动中,更需要教师为孩子制造二种自由宽松的气氛。许多孩子在自己游戏时会不自觉地哼唱一些曲调,有的把这视为孩子的不守纪律的行为而横加阻止。实际上这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对孩子的自发音乐创造行为的扼杀。教师应该做的是不打扰孩子,甚至可以把孩子哼唱的曲调记录下来,然后唱给孩子听,问问孩子唱的是什么,长期这么做,或许能把孩子自发创造引向自学创造之路。

幼儿教师对于孩子多种多样的自发性音乐创造行为应持鼓励的态度,并为他们提供必须的材料、场地、道具等,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幼儿的活动始终存在着自由宽松的气氛,这对幼儿的创造活动十分有利。

第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音乐教材。

幼兒园的许多音乐教材,看起来很普通,但经过教师从不同角度加以利用,很可能成为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好材料。例如,有的幼儿歌曲有好几段歌词,但每段歌词的意思大体相同,教师完全可以只教幼儿唱一段歌词,其余几段歌词让幼儿自己去编。有一首歌叫《颠倒歌》,第一段歌词是“小小老鼠森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世界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教师教幼儿学会了第一段,就可以启发幼儿,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创编歌词内容,这样比教师直接传授孩子要感兴趣得多,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这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在教幼儿唱《小铃铛》这首歌时,不仅使幼儿会唱歌词。第一课时,我教会了幼儿唱这首歌。第二课时,我要求幼儿在这首歌每一乐句结束时,用拍节奏创造一个间奏。孩子自己创造了五种不同的节奏:(①x—| x—|②x x| x一||③xx|| ④xx 0xx—||⑤x x x x |x—||)。有的孩子拍腿,有的孩子拍肩,有的孩子摆手等等。第三课时,我要求幼儿仍在相同间奏处用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身体动作表现间奏。这次孩子的表现更是活泼话、多样化。通过这首歌,我从这三个层次上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了训练,明显地激发了幼儿们的创造性,同时也让幼儿更加接受这类的学习活动。一段时间后,与另一接受传统音乐教育形式班级的幼儿比较,我班幼儿明显更易掌握音乐的节奏,并能打出一些具有自发创造性的节奏。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相信我们都会发现许多利用教材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契机。

第三、在教师的鼓励和提问下,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在创造性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鼓励也应是恰当的。在幼儿园中,教师应避免泛泛地使用“你真能干”、“很好”之类的夸赞之辞,而非内部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外部动机有时会损伤内部动机,而内部动机才能真正推动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因此,幼儿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奖励幼儿。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就直接指出该孩子好在什么地方,如:“你这次做得和大家都不一样,你过去从来不做,这次和别人一样完成了,这很好”等;做得如果不够好,教师可以鼓励他“再试一试”,或者让他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当孩子的回答与别人不同时,教师要热情接受孩子的创新。

教师还可以专门提一些问题,让幼儿自由说出答案,说得越多越好。教师可以做一个反馈看,重复幼儿的答案,让幼儿自己和别的幼儿都明确这个答案,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孩子的集中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也是十分心要的。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 2 篇9

人类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创造力,人类美好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力,而未来在急切呼唤高的创造力,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多年教育学者和专家研究证明了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针对我国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他说:“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今天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间斗室,一幅范画加说教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绘画教学的真实写照。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教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按照老师的范画临摹可以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这样却束缚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活动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正常的幼儿都能看见东西,但还不能说每个幼儿都会看东西,这就是观察力的问题。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求知欲。

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画画之前,首先总是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识经验很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在观察时不能进行分析比较,还不能区别事物细小差别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观察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近大远小及空间位置等,使他们的观察能够逐步深入,能够通过观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间的关系,辨别出异同,从而使幼儿知道,要描绘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空间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带孩子观察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长着两只长耳朵,红红的眼睛,三瓣嘴,身体不大,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还有一条短

短的尾巴。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的确,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幻,美不胜收。如朝霞似锦;旭日东升;新月如弓;星闪灯明;飞泉如带;青山巍巍;春雨如丝;桃红柳绿;以及湖面上悠闲的天鹅;森林中机敏的猴子;翠竹下温顺的熊猫;山岭间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美,对幼儿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观察雨后的彩虹;雪后的美景;花卉的各种形状、颜色;昆虫、小鸟的动态特征;寻找燕子与麻雀、蝴蝶的异同;观察秋天的树木,引导他们看看叶子发生的变化,叶子的各种形状,听听在树叶上走动时脚下发出的沙沙声,采集美丽的落叶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三种物品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异同。如:桔子和苹果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手表和座钟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宝宝和妈妈的鞋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水壶和毛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可以让幼儿看大师的画。例如:让幼儿欣赏郑板桥的翠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张乐平的三毛。让幼儿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象、创造。

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稳定,只有通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达到比较集中,稳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才可能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读一组词,让他认真听,当听到属于某一规定的标准词时就拍手。

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没有记忆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保持,也就无法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再认或重现。可见,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重现的前提。许多人都认为孩子很善于死记硬背,因而不注意给孩子很好地讲解事物,只要求他们记忆。

事实上,孩子理解后的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对常见的物品、树木、理解了的词、有联系的事物更容易记住、记牢,而记

忆没有意义的图形、事物、音节要花更长的时间,巩固性也较差。孩子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识,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训练他们的记忆。如:挑选15—20人,让孩子们围坐一起,并记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后由成人将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儿一起说:“一、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们念完歌谣之后,任意选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间屋子里,最后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这里少了哪个小朋友?或是将桌上的实物位置调换,请幼儿凭记忆说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注重激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兴趣是创造的先决条件,它可以激发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使之转化为内在的志趣,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的动力,就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否则,没有兴趣的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时常出现“老师我不会画”的现象。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为幼儿形成创造型个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内容激趣。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教材,能真正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保持注意力和愉快学习的心情。因此,在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时,要选择形式新颖的、富有情趣的、新奇的内容。如:大班折纸《猫和老鼠》先折出猫和老鼠的头,然后贴好,再添画猫和老鼠的身体,最后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由于内容趣味性强,可动性大,幼儿十分感兴趣,幼儿非常兴奋,创造性地添画了很多猫捉老鼠的背景如;老鼠洞、米袋子、玉米棒子等丰富的画面。

2、活动过程激趣。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只限于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方式。单调乏味,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幼儿想象创造的激情。为了调动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都要贯彻兴趣性的原则。即开始部分的导言——观察——示范——指导——评价等都要以“活”和“趣”方面设计。如:大班绘画《脸谱》时,我首先设计了各种各样有表情的脸谱和幼儿一起玩“脸谱”的游戏,通过丰富,形象的表情变化,让幼儿亲身体验,使幼儿很快的画出许多不同的脸谱,并在操作中配上相应的音乐如《说唱脸谱》,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有兴趣的气氛中进行美术活动,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活动愿望,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四、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

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这方面的能力就被称为想象力,如果离开了想象,孩子的生活就不是丰富多彩,生动离奇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生活。

幼儿的想象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创造性的成分很少,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密切相关,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幼儿只能想到自己周围的一些简单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儿则能想到自己见过的、听过的和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想象比较大胆,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

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一个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对一个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开动脑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组装。如断臂的维纳斯,以其断臂曾经让多少人也正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发挥想象余地的命题。启迪、诱导他们以同一主题为出发点,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寻找艺术表现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兴的事”,可能有的画“看花灯”;有的表现“看马戏”;有的表现“捉螃蟹”;有的表现“天上”;有的表现“地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促进其创造性。

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先画出大致轮廓,让幼儿猜猜要画什么。如:“画不倒翁”,先画一个圆形,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老师要教孩子学画什么,最后肯定猜对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像什么

如蓝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像什么?旧房子里班驳的墙皮像什么?下雪时屋檐上挂着的冰柱像什么?外面刮着大风,呼呼的声音像什么?

2、能干什么

如用纸能干什么?用水能干什么?用针能干什么?用铅笔能干什么?用

绳子能干什么?

让孩子处于一种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设想会有什么结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没有了光人们将会怎样?如果你有了许多钱,想干什么?如果你原来是一条只会爬行的虫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样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3、什么东西能有这种用途

如:什么东西能照明?什么东西能游泳?什么东西能解渴?什么东西会发声?

4、接着说话

由成人先说一句话,请孩子接着把话说完,而且说的想法越多越好。如:一天晓晓正在屋里玩,忽然听到劈啪什么东西摔碎的声音……;豆豆和妈妈上大街,看到一个小弟弟站在哪儿大声地哭……。

5、你变我也变

成人和孩子玩这个游戏时应遵循一物降一物的规律。如:成人说:“我变成水”,孩子就说:“我变成小鱼”。成人说:“我变成天空”,孩子可以说:“我变小鸟”。

6、添画

给孩子一种或几种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根据这些图形进行想象。添上几笔或补充一些物品成为一个完整情景的图画,如:圆形添上几笔可以变成苹果、糖葫芦、大西瓜等。

幼儿最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有童真雅趣,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满这方面去评价。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创造型的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的教。巴特尔说过:“现实中,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的儿童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会一边吸取经验,一边进行探索实践。

上一篇:1普法档案目录下一篇:名师教案灰雀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