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审美研究

2024-05-29

舞蹈的审美研究(共9篇)

舞蹈的审美研究 篇1

舞蹈通过展示人的肢体美,来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来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它集合生活中的真、善、美,融入人们的感情,最终熔炼成舞蹈艺术。

一、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

1.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社会生活无疑是 最好的舞 蹈教材,它既为舞蹈提供素材,也是舞蹈创作和产生的源泉。人们将社会生活编织成舞蹈,再加之艺术修饰成固定的形式。但舞蹈又不是单纯地模拟社会生活,它融入了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思想感情、认识和憧憬。舞蹈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异化、美化甚至夸张化的人体再创造的动作,来展现现实生 活中人们 的艺术美、情感美、心灵美。

2.舞蹈是以动作抒情

舞蹈是表情艺术,它把握了现实的审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过把现实中热烈奔放、舒展有度、线条优美的动作与艺术美相结合,反映生活现实,传达生活情感, 达到“长抒 于情, 拙出于事”的效果,从而传达和展现情感。这是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在舞蹈艺术中,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从舞蹈艺术中传达出来,并不是用舞蹈来解释情感。舞蹈是社会生活、人物 形象的最 好载体,也是人物情感审美展现最好方式之一。

3.舞蹈审美以虚拟象征为主

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会被编制成舞蹈,以一种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处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观记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表演中就会常常采用到虚拟象征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舞蹈的形体和灵魂之间实现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对话,这也是舞蹈深受人们喜爱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审美特征,或者初接触舞蹈的人往往会有“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常是用情感统率动作和舞姿,用简洁明了、屈指可数的直观纪事来辅助舞情的发展过程。

二、舞蹈艺术审美的本质

1.舞蹈艺术的形象美

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规范下,创作者匠心独运,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性联想以及结合对生活的 理解和感 触整合、营构出的一种意象整体。它体现着人们生活的情意趋向,充蕴着审美意义,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现在人体姿态上。舞蹈形象往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而是一种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的多层 次却相互 融合的综 合形象。我们知道,视觉形象 具有空间 性,能最直接地带给观众富有审美情趣和生动活泼的冲击力。相比而言,听觉形象是时间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离不开音乐的伴奏,音乐形象又离不开人们的听觉和情感的直觉体验。音乐的节奏是多变的,旋律多具有义性,情感表达更是具有朦胧性,它与舞蹈的视觉形象结合打开了欣赏者广阔的自由享受空间。最后,想象的审美意象是指欣赏者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诱导下,透过表演的虚拟性、情 节演绎的 蕴藉性,想象出实境之外的虚境、有限之外的无限。它们与视、听觉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为一个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整体。

2.舞蹈艺术的韵律美

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也可以是来源于人们在长期 的生产劳 动和娱乐 活动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习惯动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学者的亲睐。通过将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以人体的手势、造型、表情来表现的舞姿中,这是艺术的最好表现形式之一。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将身临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洗礼。一方面,舞蹈的韵律美实际是 舞蹈的身 韵和气息 的结合,它是使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得到灵魂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气息则是决定舞姿韵律优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 虽然主要 是动作的 表现,但是决定和引导动作的则是舞蹈想表达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往往离不开舞者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

3.舞蹈艺术的内涵美

内涵美是高层次的审美艺术,它是艺术灵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在审美特征。最动人的舞蹈作品必将蕴含了创作者深远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者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独具个性的魅力。诚然,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美也是舞蹈动 作的表现 力的高层 次要求,舞蹈演员要想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达,就应该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揣摩舞蹈作品并体会每一个动作表达的感情和动作之间的韵律,再结合自身的舞蹈技术和对动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绎舞蹈的艺术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脱生活”的艺术特征而具有一 定的社会 意义和历 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并被注入了生活 情感,这些都是 舞蹈的灵魂,也同时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内涵美。

三、舞蹈艺术的审美功能

1.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舞蹈既是一项艺 术更是一 项运动,除了能带给人视觉、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获得审美需求的同时使肢体得到锻炼。所以这种审美需求是精神和身体的共同体验和享受,还能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体验过程中,人们本能 地透过肢 体、眼睛和神经中枢等多个方面来感悟舞蹈带给我们的享受,这种审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就有的,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审美经验的环境所赐予我们的。在学习和体验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我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学习者拥有一双 善于发现 美的眼睛,能随时捕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是一种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两大特征的 极难预测 的心理活 动过程。一方面,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来认识审美活动,通过学习和欣赏等教育 活动了解 舞蹈的审 美过程,这样使人们 的心灵和 灵魂得到 净化,想象力也随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审美教育可以唤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实现平衡。最后,对舞蹈艺术的正确审美,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在道德上产生慎独的自觉意识,进而影响个人的自觉行为。所以说,舞蹈的艺术审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利于人们良好道德的养成。

3.提高文化素质

舞蹈艺术就人文视野的角度可以归为文化修养,它可以使人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鉴赏 能力得到 改进和提 高。所以,舞蹈学习者平时要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在体会和鉴赏优美的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加深对舞蹈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感悟。舞蹈形象在文学的指导下被刻画出来,透着浓郁 的诗意和 意蕴,舞蹈艺术审美对提高人们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意义。

舞蹈艺术综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又极具个性,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本身又能在别的艺术范畴中获得进一步的提高。舞蹈艺术在不断发 展中与别 的艺术逐 渐融合,相互汲取精髓,相互促进 与提高。舞蹈艺术依靠审美特征得以长久、快速发展,不管是外在 的还是内 在的特征,都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摘要:笔者首先对舞蹈艺术超脱生活、动作抒情、虚拟象征的审美特点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了舞蹈艺术的审美本质即形象美、动作美、内涵美,最后剖析了舞蹈艺术的三大审美功能,以期加深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认识。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点,审美本质,审美功能

舞蹈的审美研究 篇2

冬季,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七次会国代表大会期间,当我听到史大里同志谈起准备策划举办“首届中国舞蹈节暨舞蹈艺术博览”的大型活动已被主席团确认列为重点项目时,我为之振奋,反复思想着,常常夜难入寐。我深深感到举办这样充满新意的多媒体式的大型活动,意义深远非同一般!

它是中国舞协新一届领导集体艺术思维和经营思维融为一体的结晶,它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使舞蹈艺术的事业建设与舞蹈产业的开掘相结合。使具有“艺术之母”美称的舞蹈,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灵动鲜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以来,舞蹈艺术也曾绘制过许多繁荣的活动情景,但像这次全方位、多项目巧妙地融于一体“中国舞蹈节暨舞蹈艺术博览”,历史上还未曾有过。这次的`“中国舞蹈节”有3个特点:

一、开掘舞蹈产业新思路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指导下,我国的舞蹈艺术事业建设,一直依靠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和舞蹈家们的努力创新,繁荣发展。近20年进入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如何发展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舞蹈艺术产品除本身的审美属性外,它的商品属性也日渐显露,如何开掘舞蹈产业之路,从而促进舞蹈事业更好发展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课题。以住我们举办的各类舞蹈活动,始终依赖政府的行政支持,依靠政府拨付的有限文化经费,这“中国舞蹈节”盛会,政府只有少量的导向性投资, “舞蹈节”本身呈现出一个开放的体系,吸引着群众广泛参与,欢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调动着社会办文化,共建精神文明的积极性。运用市场机制,从“舞蹈博览交易会” 等项目的设计和营远方式上,进行着极为有益的探索,这是过去国内外同类活动中所不曾有过的。

二、内容实 规模大 影响广

中国享有“舞蹈大国”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多样化、群众性的舞蹈运动掀起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专业舞蹈作品和人才,不断涌现,为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专业和业余舞蹈出现比翼双飞的新形势,此次春城盛会设计了互为补益、协调发展、相映成辉的六大业务活动,以其宏大的规模、场面,使社会影响面向纵深阔展,云南省政府和省文联的领导们,独具慧眼,积极承接了该项目在昆明举办,依托云南民族舞蹈大省的优厚资源,将“国际旅游节”、“中国舞蹈节”,两节对接,优势互补地让全省都舞蹈起来,必定牵动全省各条战线全方位的腾飞,这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三、开拓舞蹈审美文化新天地

舞蹈的审美研究 篇3

一、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感因素

1. 动作美

体育舞蹈经过不断地发展, 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主要以摩登舞和拉丁舞为代表的两大类型。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让学生对于基本的舞姿进行加强训练, 只有练好不同标准的舞姿才可以将不同舞种的风格和魅力进行更好的表达, 将舞蹈独有的美进行展示。舞蹈中不一样的动作可以形成不一样的舞蹈姿势, 舞蹈姿势的标准与否直接决定了能否将舞蹈很好地跳出来, 也决定了能否从舞蹈中获取美感。

2. 形体美

体育舞蹈是一项将体育与艺术、健与美进行高度结合所形成的运动项目。构成美学体育舞蹈的主要要素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 要求运动者拥有匀称的骨骼、紧实有力的肌肉和富有协调性且灵活的肢体运动; 其二, 运动者需要进行柔韧性、力量协调性方面的训练来获得良好的外在形象和气质。在进行舞蹈的学习训练以及表演中, 学生只有将这些外在的形象进行充分的展示, 将优雅高贵和彬彬有礼的气质进行充分的表现, 才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3. 音乐美

音乐是体育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和舞曲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体舞舞蹈中的每一步舞步都需要随着音乐的节拍来进行, 舞蹈动作也都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来完成, 只有两者相互配合、和谐一致, 才能跳出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舞蹈。同时, 音乐当中的美也会对人体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产生刺激, 使人们也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4. 服饰美

服饰所产的美在艺术中主要起到一种修饰的效果。在进行摩登舞和拉丁舞比赛中, 它们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舞蹈服饰。在舞蹈中所穿的服饰不仅要与所表演的舞种风格、人物特点和气质相符合, 还要能够衬托出舞蹈独具的魅力。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牛仔服, 可以穿着它去跳拉丁舞, 但是假如穿着它去跳摩登舞就会非常的不搭。所以需要穿着大方得体、方便进行运动, 并且还需要能够将舞者的肌肉、身材和骨骼美进行更好的展现,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维护体育舞蹈完整、独特的美。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体育舞蹈教学场地

体育舞蹈教学的场地对于教学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在我国很多的高校里都没有完整的体育舞蹈教学设备、器材和场地等, 特别是很多高校在进行扩招之后, 教学的基础设备都比较落后。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学习体育舞蹈, 参加的人员比较多, 所以, 室内健身房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 一般高校里的健身房的面积都不是很大, 通风条件也不好, 空气无法进行流通, 因此场地质量比较差。

2. 教师科研能力

有些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不高, 有很多体育舞蹈教师认为由于课时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进行科研工作;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关键是要将舞蹈的技术进行更好的把握, 没有必要再进行科研。从学校类型方面来看, 在省重点大学里一般都有一些科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科研的成果也比较多; 但是在一般普通的高校里, 体育舞蹈教师发表的文章都比较少, 论文的质量也不是很高, 论文的字数也不多, 所包含的范围也比较狭窄。

3. 妆饰品的运用

在体育舞蹈中, 对于服饰和头饰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不仅要符合舞蹈的规则、场合以及环境的需要, 还需要将舞蹈的风格进行展现, 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舞蹈者所独具的气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不仅可以让学生去感受体育舞蹈中装饰的美, 还能够将我们身体的肌肉、骨骼以及身材上的美进行很好的呈现, 还可以将体育舞蹈美学上的特征进行很好的展现。

三、培养高校体育舞蹈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1. 注重对大学生美感的培养

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审美观和能力, 还需要拥有比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 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学会从教材中去感受美并且提炼美, 将自身所具备的形体美和情感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很好的融入, 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多多组织学生观看体育舞蹈表演的节目或者影视资料等, 让我们从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舞蹈的各种美, 进一步帮助舞者提高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 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

2. 教学中要强化体育舞蹈与音乐、服饰的配合

体育舞蹈是将形体美、动作美和音乐美进行有机结合的一项优雅高尚的体育运动。音乐在体育舞蹈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把音乐中的 “声” 和舞蹈中的 “形” 相结合可以将体育舞蹈的艺术美进行完整的展示。服饰在舞蹈中主要起修饰的作用, 在体育舞蹈中都有其独特的服饰, 在服装要求方面, 舞者的着装必须符合所跳舞蹈的规则和环境场合的需求, 还要能够将舞蹈动作的风格进行突出展现, 更要将体育舞蹈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气质进行突出展现。

3. 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新生和发展主要来自于创新。在进行具体教学时, 教师不能只对动作技巧进行讲授, 还要帮助学生进行体育舞蹈素材方面的积累, 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 将思维打开, 放飞想象力, 积极主动去进行体育舞蹈动作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 灵活地将体育舞蹈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创作、设计舞蹈的动作, 并予以鼓励, 增强学生的信心。

体育舞蹈是一项对于美的特殊性教育, 在提高练习者的审美能力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 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 要针对这一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让练习者从不同的途径来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 让所有的练习者都可以成为一个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具的人。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马卫东.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研究[J].河南教育, 2005, (3) :30—31.

[2]姚莉.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41—42.

舞蹈艺术及审美论文 篇4

[关键词] 人体审美舞蹈艺术

舞蹈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艺术门类之一,它“以人体为质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与情感”。[1]情感是舞蹈的核心,舞蹈是审美情感的载体。本文基于存在论现象学的视野,对舞蹈展开审美关切,使之去蔽,从而走向舞蹈自身的世界,显现舞蹈艺术自身的本性。

一、人体的存在及其游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境域下,舞蹈的选材、表现主题及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各不相同,它的存在与发生具有社会性。

舞蹈自身所持有的社会性,单从舞蹈本身,我们难以直观。我们需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境域中加以关照,才能获得某种社会性。不同的舞蹈作品相关于特定历史境域中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状态和技术水平。如原始舞蹈(狩猎舞、劳动生产舞等)敞开的是一个茹毛饮血,人类与大自然、猛兽搏斗,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远古时代;而盘鼓舞、巾舞等的出现则是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世界的反映;软舞、健舞及龟兹乐舞展示的乃是一个国力强盛、社会充盈、外交发达的社会世界。

在现象学的语境下,舞蹈的社会性受制于历史性此在。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结构形态和不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表现样态”。[2]舞蹈产生初期,自然对人的规定是绝对性的。这一时期的舞蹈(狩猎舞、劳动生产舞等)一般都是对狩猎及劳动生产过程等的再现与摩仿,充满着粗犷与野性的特征。恐怖、血腥、残酷、昏暗的场面喻示以神的方式出场的自然的强大,人的微不足道及人对自然顶礼膜拜。商周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开始生发和觉醒,人试图冲破自然对人的规定性,人开始思考自然及人自身。如巫舞,先前只是娱神的舞蹈,此时也成为娱人的舞蹈,并越来越看重舞蹈技艺本身。至汉,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反映在舞蹈上为盘鼓舞的出现,盘鼓舞的场面壮观,舞蹈动作难度高,既要掌握好力度,又要控制好身体,以达到高纵轻蹑的舞蹈要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宗教盛行,舞蹈成为宗教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缺乏生动向上的气象,舞蹈的发展趋向于形式和细部的美感,注重舞蹈的精雕细琢。工于技巧、服饰华丽、舞风柔曼、缠绵婉转是这一时期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

唐朝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全面发展。舞蹈也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呈现于历史舞台之上,既不像周代乐舞那样依附于政治,也不像汉代舞蹈融于“百戏”。它形成了自身的分类法,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区分,有“软舞”、“健舞”两大类。“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健舞”,多为独舞或双人舞,动作技术水平要求颇高。唐代也是古代“燕乐”舞蹈最为繁荣的时期,“燕乐”用于宴享典礼活动,具有娱乐欣赏和礼仪性双重作用。此外,唐代还无所顾忌的吸收了外来舞蹈艺术的精华,如龟兹乐舞,其特色体现在体态造型上:上身裸露、丰乳细腰。自宋以降,舞蹈走上了盛极而衰的道路,越来越难以撑起独立的旗帜,逐渐衰微,并且最终被戏曲艺术发展的潮流所吞噬。明清是不作为的时代,独立表演性舞蹈已基本销声匿迹了。

尽管如此,舞蹈的艺术生命还没宣告结束。其历史性主要表现于它的具体存在形态和方式随历史境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异样的风貌。当下,舞蹈的存在形式表现为现代舞。现今,我们把古典舞蹈作品称之为艺术品,这本身也是历史性的。即古典舞蹈作品本先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对其进行审美观照时,它才成为艺术作品。

此外,舞蹈的创作主体也具有历史性。古典舞蹈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但对某一具体的舞蹈而言,我们不可能指出它的具体制作者。舞蹈艺术的历史性此在在本性上规定了舞蹈作品的创作主体,也即说,舞蹈的创作主体在时间与历史的维度及层面上被消解了。

二、质料、形式及其在身体游戏中的合一

在古典美学与传统艺术理论中,一切艺术无不关联于质料和形式这一重要问题。质料和形式的问题不仅相关于美的敞开,还关切于物之显现。质料和形式这一对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的概念框架和重要维度。一般而言,质料与形式的结合,就构成了艺术品。舞蹈也不例外,它以人体为质料,在时间的维度与层面上,以占有空间的形式实现思想与情感的通达。

舞蹈的制作过程是一个手前之物变为手上之物的过程,它相关于物之物性。舞蹈的制作起源于远古先民与大自然、猛兽搏斗场面的摹仿,在这一制作过程中,牵涉到人与物的关切。“所有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物的因素,没有物因素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的。”这些物因素包括狩猎过程、生产过程及部落之间相互争夺、杀戮的场面以及用于摹仿这些场面的质料。制作者依凭自己的阅历基于特定的审美手段,从选材、形式、构图等方面完成其制作。当然除了摹仿外,还融进了制作者的想象。舞蹈作品的种类繁多,不同的主题选择会形成不同的舞蹈作品。但是,西方传统美学的“质料”与“形式”等范畴并不能有助于我们去通达作品与物性自身。

物被设置于舞蹈作品之中,这些物在进入舞蹈作品之前,是客观存在的对象物,即手前之物。在制作中,道具和人体等被制作者摆弄、把玩与欣赏。这时,物的对象化被消解了,物不再是手前的对象物,而是手上之物。手上之物是与此在共在之物,是人沉沦于世所关切之物。同时,手上之物是制作者的把玩之物,是供人玩赏之物。并且,物与人都被遮蔽在世界之中。进入舞蹈作品之后的物,已成为作品,它既不同于自然物、器具,也不同于手前之物、手上之物。舞蹈作品中的物,为物性的敞开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然,舞蹈自身形态、构图与观念的新变化,都会在作品中得以表征。“物以各种形态存在,这些不同的物态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人打交道,都从特定的维度去关涉物之物性。这种关涉既有遮蔽,又有显现。”人们在制作舞蹈作品的活动中,却极难把握物性自身。传统美学的质料和形式等范畴也不能切近物性,因为“质料和形式绝不是纯然物的物性的原始规定性。”〔3〕

三、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身体性

物品、器具即器物的实用性规定了其世界是一个实用的世界,在器物实用的世界里,一切器物作为工具都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人所用。一切艺术品在其起源与本性上,都与实用相关联。这突出地表现在,原始先民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例如原始舞蹈就大体上不是作为娱乐或观赏性之用,而是当作实用的象征和标记。当然,这关涉于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

但是,纵观舞蹈的历史沿革,我们不难看出,其作为娱乐或观赏性的功用愈加明显。其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舞蹈的审美性具有以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美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是舞蹈采用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动作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画面队形这些舞蹈形式美的要素,都是以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质料的。

(二)舞蹈的审美性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舞蹈的艺术形象是直接为观众所感知的。如我们观赏一个舞蹈作品时,人幕一拉开,呈现在舞台上的舞蹈队形、画面的不停顿流动,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一下子就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输入人脑,形成一种舞蹈形象的表象感知。这一般不必经过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就可以使我们得到美的感受。这种舞蹈自觉性,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的、立即做出的审美判断,好像完全是一种感觉的自接反应。其实每个人的这种自觉的审美判断都是建立在他过去审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性积累的自然结果,这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舞蹈文化素养、舞蹈审美能力和舞蹈审美水平。

(三)舞蹈的审美性具有虚拟性。由于舞蹈是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工具的艺术,因而也就决定了舞蹈的审美性具有虚拟性。它以人体形式美为媒介,来抒发和传播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形式美的表现目的完全不在于炫耀技巧,取悦观众,而在于完美地体现内容,并与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如果片面地追求形式美,那么势必导致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邪路。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形象。正是通过舞蹈形象,抒发出编导家的感情,体现出本阶级、本民族、本时代的审美理想。舞蹈家在进行创作时,要竭力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外化”为可以感知的舞蹈形象。这个形象是动态形象,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是物质的,建立在知觉(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它又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此时此刻,转瞬即逝,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最后完成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四)舞蹈的审美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凝练性。舞蹈既然是采用人体为主要表现手段,那么就决定了舞蹈动作必然追求高度的概括与凝练,一抬手一投足都应具有宽泛的涵义。从历史上看,舞蹈动作姿态大都源于生活,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但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写实的、再现性的动作姿态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表现性的符号,成为一种凝练着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的“有意味的形式”,进而规范化产生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表演者和成果三者都是人本身,都离不开人体。舞蹈作品是编导和演员共同创造的,而每一次表演又都是演员舞蹈美的再创造。舞蹈中的游戏之于人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舞蹈审美游戏里,“人成为了自由的人和真正的人”。〔4〕在舞蹈作品中,这离不开艺术,因为“艺术的本性是诗”。〔5〕人戏于天地间、诸神前。非本真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物之物性自身被遮蔽,人之本性偏离了人的本性生存境况。因而,人处于被束缚状态,这些被束缚状态涉及众多方面与层次,人也与真正的自由相去甚远。舞蹈就是在非本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自由的一种游戏方式。

四、舞蹈艺术世界及其在遮蔽中敞开

舞蹈作品既不是纯物也不是器具,而只是艺术作品自身。舞蹈作品既克服了纯物的幽闭性又克服了器具的实用性。因此,舞蹈作品使世界的敞开成为可能。艺术和真理都相关于世界的敞开,而世界与大地之争执是一切艺术和真理的本性前提。在现象学的视域里,大地是大地自身是作为大地的大地,世界是世界自身,也即世界之作为世界。大地是幽闭的,它孕育、化生万物。世界则是对大地之幽闭的一种敞开,它使遮蔽之物得以显现。世界与大地之争执是艺术发生之前提和基础。

因此,舞蹈也是在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的一种敞开,但其敞开不是自然而然地完成的。世界是在遮蔽中敞开的,世界的敞开时常就是一种遮蔽。作为敞开的遮蔽,在敞开世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遮蔽了世界。舞蹈艺术也同样关联世界自身的敞开与遮蔽。舞蹈艺术自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切近世界性的世界。

世界的开放性界定着人类。因此,世界的敞开对人类极其重要,被遮蔽的有待于敞开,以实现其本性的通达。舞蹈作品正是对世界与大地之争执的一种敞开,并让真理和存在得以显现。舞蹈艺术对世界的敞开,是在不断的去蔽中实现的。只有通过去蔽,走向舞蹈艺术自身的存在,舞蹈的本性及与其相关切的、被遮蔽的世界才能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汉族秧歌舞蹈与舞蹈的审美 篇5

一、秧歌的源流及表演形式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 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 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 是《周礼》“六鼓四金”中“以正田役”的延伸。秧歌最初是插秧、耕耘时所唱之歌, 发展的过程中以民间的农歌、菱歌作为基础, 又从一般的演唱秧歌、扮演戏曲人物, 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普通的民间舞蹈形式。秧歌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 泛指“出会”、“走会”、“社火”、“闹红火”中的各种民间舞蹈, 如秧歌、高跷、竹马、旱船、十不闲, 以及花灯花鼓等;有时也把其中的某种形式称作秧歌。狭义的, 则指秧歌 (地秧歌) 和高跷秧歌。秧歌也和高跷一样历史久远, 南宋已有“村田乐”的记载, 但作为形式的名称则出现在民代以后。至清代, 秧歌已由插秧歌菱歌、演唱秧歌, 逐渐成为规范的民间歌舞形式盛行各地, 文献中有关记载也很多。后来又向民间二小戏 (一旦一丑) 三小戏 (生、旦、丑) 发展。现在所指的秧歌, 即指有一定的表演程式的此类民间舞蹈, 或踩上跷表演的舞蹈形式。

从清初发展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同出一源的秧歌, 早已经派出多种名目与表演形式。例如:陕北地区人数多的大场为“大场秧歌”, 称双人对舞为“踢场子”;山西雁北地区的“踢鼓子”, 则有大场、小场、过场子之分。在南方, 江苏叫做“花鼓”;湖南叫做“地花鼓”;江西、福建叫做“采茶”;云南、贵州、四川又叫做“花灯”;广西叫做“采茶舞”, 也叫“采茶舞”等, 都属于清代以来同源异流的各种秧歌形式。秧歌最早是一种歌唱形式, 后来才出现了舞蹈戏剧的表演形式。现在这三种形式流行于全国各地。

陕北秧歌:流行于陕北佳县、绥德、米脂等地;

地秧歌:流行于河北、北京、辽宁等地;

山东秧歌:流行于今山东地区即古代齐、鲁之地。民间舞蹈的组织活动与表演形式中放在前列的有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

山西秧歌:结合了其他地方的特点, 加入自身艺术形式, 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秧歌舞蹈。其中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原平“凤秧歌、”繁峙秧歌、灯歌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秧歌舞蹈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 给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舞蹈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具有突破性发展的里程。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秧歌舞蹈经过舞蹈艺术家的收集、整理, 在编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同时, 以一种舞蹈组合的形式进入了教学的课堂, 力图形成规范的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其中优秀的舞蹈组合有:《过街楼》、《逗蚰蚰》、《鬼扯腿》、《熬鸡汤》等。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舞蹈组合, 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成为“中国民间舞传统组合”。的确, 它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 有着经得起岁月考验的鲜明特点。

进入90年代, 随着中国社会在经济上的全面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解放, 在国内人文主义思潮和国外“寻根热”的影响下, 汉族秧歌舞蹈艺术创作开始了向本位文化“寻根”、向其自身回归的创作阶段。这个阶段以张继刚的一系列作品为代表, 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发现和感知着时代的脉搏与审美意识的转向。他突破以往“讲故事”的形式, 开始用大色块、长线条结构舞蹈。在对中国这既有古代辉煌文明, 又有近代落后挨打屈辱地位的历史, 进行民族性与人性的透析, 并以此为基础, 在前人给后人的巨大遗产中, 挖掘出熠熠生辉的精华, 以此来宏扬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些心灵的感悟, 通过如:《黄土黄》、《俺从黄河来》、《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走西口》等作品加以表现, 准确的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可杀不可辱的民族气概, 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们不由地为之感慨、兴奋、落泪!

三、舞蹈的审美

舞蹈艺术是每一个民族开创时间最长, 历史延续时间最长, 流传范围最广, 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通过对一个民族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可以看出其民族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舞蹈的审美功能是舞蹈美的功利性和舞蹈美的愉悦性的结合和统一。其审美特征包括:

1、形象性

美在形象。这是舞蹈的第一个, 也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生动的、鲜明的、具体的形象才能使人有审美的感知。

2、感染性

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蹈形象, 才能够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浪花, 波动观众的心弦, 引起人们的美感。

3、功利性

能引起我们肯定性情感的舞蹈形象才是美的。这种肯定性情感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好恶标准、道德观念和功利目的有着紧密的关联。

4、独创性

一个舞蹈作品具有了舞蹈形象, 也有了一定的感染力和功力作用, 在题材开拓、主题挖掘、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上具有独创性, 能够使自己的舞蹈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将作品赋予灵魂的同时, 保持其永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5、技艺性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 随着舞蹈表现题材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主题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这就必须要求舞蹈表现具有技艺性。只有通过较强的技艺才能把多彩的生活内容和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充分地表现出来。

6、纯舞性

审美是超功利的, 人们应该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去欣赏, 以得到一种审美的情感愉悦, 这才是舞蹈艺术欣赏的真谛。

汉族是一个少舞蹈的民族, 而秧歌舞蹈是迄今仍然活跃并流传于民间的汉民族舞蹈的代表。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秧歌舞蹈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冲破固有审美观念, 与久有的审美意识发生摩擦之后重新产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民间舞蹈形式。

分析研究秧歌文化的的昨天、今天以及未来, 尤其是秧歌舞蹈文化在社会迅猛变革中舞蹈审美演变的价值及其未来的趋向, 要注重观察最初起源、最终结果以及在变革过程中的价值。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式来营造、开拓秧歌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让人们从舞蹈审美愉悦中, 享受时代的新生活;让舞蹈成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形象标志。以继往开来的愉悦心态期待着新一代舞蹈人才的诞生和秧歌舞蹈艺术的又一个新高峰的到来。■

摘要:美学问题是哲学领域中最为扑朔迷离的问题之一, 而舞蹈的美学观念更是抽象化。什么舞蹈是美的?认识作为审美对象的舞蹈, 需要了解自然沉淀着历史文化的舞蹈。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而汉族秧歌舞蹈不仅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生活, 而且也表现了汉文化所特有的“兼纳百川”的特性。同时, 汉族秧歌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 伴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探讨汉族秧歌舞蹈的审美特征,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 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汉族文化中的地位。

关键词:秧歌起源,表演形式,秧歌舞蹈的发展,舞蹈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何建安.《中国民间舞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克芬、宋祖谦.《中国舞蹈史》.天津出版社.1996.

[3]胡克、谭美玲、侯晓枫.《中国民间文艺学·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刘恩伯、张世令、何建安.《汉族民间舞蹈介绍》.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舞蹈的审美特征 篇6

关键词:舞蹈,审美,特征,人物

舞蹈同其他以“美”为宗旨的学科不同, 是以人的肢体语汇来阐扬美的意蕴与境界, 通过节奏的变换与律动的和谐, 在时间与空间的流动、移转中引发人们的联想与美感。正因为如此, 舞蹈之美的特质是:它是以人的自身的主体之美, 来呈示和彰显主体对对象之美的感悟与理解。在舞蹈的艺术创作中, 美的载体通过肢体语言来显扬和诠解他们对客体对象之美的领悟与感动。在舞蹈中, 客体之美被主体所吸纳并升华, 主体之美在自身的肢体律动中被对象化、客体化。他物之美与自我之美在“手舞足蹈”的流变中, 在主、客体的互动中, 合而为一。在舞蹈中, 人 (舞者) 既是美感的体验者, 也是美的价值的彰显者、创造者。舞者在体悟客体对象之美的同时, 又将之升华、转换为主体形象使美, 使之成为艺术之美。

1.美在形象。

形象性是舞蹈艺术美最基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生动的、鲜明的、具体的形象才能使人有审美的感知。任何艺术都是用形象来表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社会生活, 离开了艺术的形象, 就不可能给人以美感, 也就没有了美。虽然舞蹈演员是美的创造者是“美的天使”, 但是在这里的美, 不是“漂亮”、“长的好看”的同义语, 也不单纯是跳的越高越美, 转的越多越美。这里的美, 指的是演员应该通过舞蹈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使观众在欣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舞蹈的美在于内容美、形式美、和舞者表现的美, 舞者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 把内容、形式所表现出来, 舞者表现的美是内心的“真”美。通过表现来让观众看到生活中的动与静, 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在一起。

2.创造美。

形象通过创造才能有美的感染力, 才能够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浪花, 拨动观众的心弦, 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舞蹈美的本质, 所以自始至今被世人所认可和接受, 其重要原因是舞蹈创造美的材料, 即人体自身, 而不是以借助第三者为手段。再确切的说, 它是用人体自身创造自身的美, 随即又通过自身而享受自身美的创造。人体既是舞蹈创造美的材料工具, 又是达到人体自身美的目的。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的创造性, 人不但能创造许多客观的新事物, 而且能够以自己的身心创造出自身的美来, 同时还能表现和享受这种被创造出来的人体自身的美—舞蹈。它既包括人体外部肢体的形态美, 更包括不可分离的人体内部精神情感的审美享受。舞蹈的创造者通过自身美的创造与客观交流, 并不断表现自己的这种特殊创造才能, 同时又与客观共同享受这种美的创造, 进而也参与这种美的创造, 使自己的身心创造也变化为一种寻美的目的。但是在创造美的舞蹈形式的过程中, 难就难在“美”与“新”的不可分离性, 即总是要创造出新颖、独特、不同题材内容的美的形式。只有这样, 美才可能真切的。而这可能正是形式与美的无尽创造的源泉所在。反之, 再美的东西, 一旦失去或缺乏了“新”的品质, 被大量复制、模仿, 变为常见之物, 那美也就变得不怎么真切了。

舞蹈家刀美兰的舞蹈风格所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就在于她所创作的舞蹈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她的一招一式、翩翩舞姿都展示出仙女般的风采, 她那轻盈的舞步、柔美的体态以及酣畅深情的表演, 一下子就夺得了观众的眼球。作品《金色的孔雀》孔雀的飞舞, 仙女般的美丽动人, 无论表演孔雀展翅、衔动羽毛, 还是嬉戏游步, 都表演的纯正无瑕。尤其在葫芦丝、巴乌等乐器伴奏下, 金孔雀在快速节奏中飞舞, 好像一支从彩云中飞来的孔雀化身, 那眼神、那纤细的三道弯的傣族舞蹈特有的身段把观众所吸引。她是用肢体语言表现了傣族少女温文尔雅的美和含而不露的诗境。拟人化的表演无技巧的炫耀真正地投入到艺术境界中, 以形神兼备、情舞交融的真切表演创造出的美才能打动每一位观众。

3.创新性。

美的本质是人的体质力量的对象化, 它具体表现在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中。离开了人的创造活动, 就不会产生美。任何一个舞蹈作者, 应该在舞蹈艺术活动中把创新性作为彰显舞蹈美的必备因素。

创新是舞蹈的生命, 我们的生活每日每时都在不停顿的发展, 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提高也在相应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因此, 舞蹈的主题和内容、手段和方法, 就应当不断创新。在现在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创新的过程, 在芭蕾基训的教学过程中, 普遍存在学生把课堂当作是任务, 认为芭蕾舞是陈旧的没有新意学好基础就够了, 而对于现代舞的学习热情度非常的高。芭蕾舞的美学要素“开、绷、直”, 正是现代舞意欲冲破的芭蕾程式化约束, 因此, 芭蕾视现代舞为大忌而拒之于千里之外。但随着发展和人们对现代舞认识不断加深, 芭蕾同现代舞由相互对立而趋向接近、借鉴、融会, 促进了各自的发展。由于现代舞强调体验和感悟的抽象性表达, 往往蕴涵某种深刻的理念, 具有社会性和人性的呼唤;在形式上又注重力度与情感的结合, 所以芭蕾吸收现代舞手法和素材便扩充了舞蹈的语汇量和表现力,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现代舞借鉴某些芭蕾规范美, 同样增加了现代舞的表现力。民族民间舞之所以得到大家的热爱, 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既是传统的美又不失现代的美, 如:东北秧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变化, 过去秧歌中表现农民形象, 是头戴着瓜皮帽, 反穿着皮袄毛, 秧歌的步伐很丑陋, 甚至夹杂着挤眉弄眼掉膀子的低级庸俗的成份。这种农民形象放在今天的历史时代当然是一种歪曲。但是, 今天的东北秧歌又是从这种原始粗糙的形式中脱颖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东北秧歌, 表现的是健康的, 蓬勃向上的农民形象。虽然在身段步伐上可以看出与传统秧歌的渊源关系, 但其中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把握能力是来自于对现实生活本质的观察认识, 这种“新”是把握是积累。这种积累又并非不加选择的照搬, 积累的本身就含有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过程。万素编的《扇妞》, 一改“扇妞”一词的传统的文字概念。少了民间舞作品中那“大开大合”的人心鼓动, 也没了我们习惯地“煽情”, 平平淡淡, 娓娓细腻的用民间舞的常用道具“扇子”与演员的身体展露出了一个中国女孩晴朗, 甜美的情怀。让我们感觉到, 这一个女孩的形象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种手持彩扇, 头扎小辫的“乡村小妞”。

4.技艺性。

舞蹈的技艺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舞蹈演员舞蹈技巧的表演艺术。二是指编导在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

无论在演员的表演上, 还是在编导的创作中, 只有体现出一定的技艺性, 观众才能获得舞蹈美的感受, 记忆性愈高舞蹈美愈加强烈。因为在表演中或在编导中表现出的记忆性愈高, 就说明愈具有个人独特的创造性。而这种独创性的技艺是以主体的精神和无知付出为代价, 甚至是经过无数失败以后才取得的。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过程, 其作品必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强烈的美的感受。正如胡果刚所言:舞蹈艺术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对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体现。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娱乐, 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更美, 鼓舞人们为着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论舞蹈作品的审美类别 篇7

1. 优美

优美, 即优雅欢悦之美。是一种柔性的美, 以和谐、协调、均衡、统一为其特点。是美的常见形态, 也是舞蹈美的最多见的形态。因此, 人们平时所说的舞蹈美, 通常指的就是优美。优美的特征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相互谐调, 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统一的产物。从审美感受方面来说, 优美给人一种柔和、愉悦、舒适和心旷神怡的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属于顺受的形式, 它使人自始至终处于亲切、舒适和欢愉的心理状态;欣赏这种舞蹈美, 观众会产生较为平缓、自由、舒畅的情绪。舞蹈中的优美形态, 是社会生活和舞蹈作者在创作实践中, 经过主、客观的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 表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的本质, 简单来说也就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在舞蹈作品中的一种艺术反映。例如《小城雨巷》、《荷花舞》、《小溪·江河·大海》、《春江花月夜》都是这种类型。

2. 壮美

壮美, 即雄壮的美和崇高的美, 是一种阳刚之美。以雄伟、恢弘、刚健、粗犷为特点。从审美心理活动来看,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在对着‘雄伟’事物时, 我们第一步是惊, 第二步是喜”。“山的巍峨, 海的浩荡, 在第一眼看到时, 都要给我们若干震惊, 但是须臾间, 我们的心灵便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 于是仿佛自己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这类作品有的带有强烈的变化和绝妙的高难技巧, 有的则呈现出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和品格, 等等。例如《长城》、《秦王点兵》、《奔腾》、《士兵与枪》等作品。

3. 悲剧美

这是一种在悲剧性矛盾冲突中, 体现人物和事件的正义的合理性, 而又以正面人物的不幸结局为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特殊美感形式, 我们称之为悲剧。一般常见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 都是一种明朗的愉悦, 它的心理反应形式是“顺受形式”。正如我们前面所谈, 优美的舞蹈作品给人以一种舒柔、欢畅的感受, 观众欣赏这类形态的舞蹈美时, 心情是轻松而愉快、自然而乐于接受的;而悲剧美所引起的美感却使人产生悲伤的感觉, 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应中体验与理解悲剧美的内涵。欣赏悲剧美要求我们采取“逆受形式”的心理反应形式。悲剧艺术往往更能引起读者和观众的特殊爱好和欣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就是说, 悲剧的根源来自客观现实中,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出现的历史的必然要求, 但是又不可能解决、不可克服的那些矛盾冲突。当艺术家将这种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冲突, 形象地表现出来时, 悲剧便出现了。所以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早期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具有悲剧性的作品比起优美性的作品来说, 是微乎其微的。可是, 经过现代和当代舞蹈家的创造性的实践, 证明了平时看来只善于表现欢乐和优美的舞蹈, 经过精心创编, 同样可以创造出悲剧性的艺术境界, 塑造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剧性人物。根据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改编的古典芭蕾舞剧, 根据普希金长诗《泪泉》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 和朱勒·佩罗在伦敦演出的根据雨果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芭蕾舞剧《爱丝美拉达》等, 都是成功的悲剧性作品。我国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后, 创作演出了《无声的歌》、《祝福》、《鸣凤之死》、《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批富有悲剧特色的舞蹈和舞剧形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 舞剧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悲剧热”, 不少舞剧编导都选择了悲剧性的题材, 如《铜雀伎》、《咪依鲁》、《森吉德玛》、《阿诗玛》等大型舞剧的主人公, 都是以在争取自由幸福的过程中被统治者、恶势力迫害死亡而告终。舞剧在揭示这些向往幸福和自由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展现他们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方面, 迸发出人体语言独有的强烈感染力, 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 悲剧感与优美感、壮美感相比, 给人的情感反应更加强烈持久, 内容也更加丰富深厚, 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高级的美感形式。

4. 喜剧美

谈舞蹈的审美艺术价值 篇8

1. 实施美育。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 它是在引导鉴赏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过程中, 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特别是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 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竞争。推进全民素质教育, 是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必由之路, 而美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正如德国美学家席勒所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 有促进人事的教育, 还有提高鉴赏力和审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如果说爱美是人的天性, 那么在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学生时代, 青少年热爱美、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愿是最强烈、最迫切的。舞蹈教育就是一种美育。通过学习优秀的舞蹈作品, 可以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憎恨, 使人在情感上得到愉悦和升华, 在思想道德上得到净化和提高。舞蹈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要靠长期积累, 不断熏陶, 在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 久而久之在掌握了技艺的同时也熔铸了美好的心灵。舞蹈本身就是综合艺术形式, 它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 生动地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开发智力。

一个人的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模仿能力、创造力、注意力等诸多方面构成。舞蹈训练从手、眼、身、法、步、韵等方面着手, 首先解决学生原有的不良体态, 使其形体发育健康、匀称、挺拔, 姿态优美, 气质高雅。因为舞蹈艺术的载体是人体, 没有体态的美, 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条件, 所以首先要进行形体训练。其次是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潜能。当代中国舞蹈是在吸收提炼传统舞蹈元素的基础上, 借鉴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 经过长期的积累实践而形成的, 它有着我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体技能训练体系。其实, 对于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 舞蹈训练不必要求腿踢多高、腰有多软, 而在于适当对学生身体的各韧带、肌肉进行延展训练, 造就其挺拔、优雅、协调的体态, 加强其对身体的支配力, 使学生亲身体会人体语言的美妙, 在形态、动作规律及精确的表达方式上具备自己民族的风格特色, 从内到外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感教育。同时, 芭蕾的基础训练也有一套科学的要求和法则开、绷、直、立是芭蕾艺术的精髓。在进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舞蹈基础训练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博大精深的芭蕾艺术,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技术训练, 就能使学生发育健康、体态匀称, 不但体形、举止优雅, 而且还提高了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通过舞蹈训练的课程, 学生在训练中有效地提高了对时间、节奏节拍的感知和空间形象、动静状态等的判断、观察及想象力, 同时通过训练还提高了身体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做不同动作的注意力分配的能力、身体平衡协调的能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3. 锻炼体能。

舞蹈是肢体运动。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舞蹈训练, 是让学生们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科学运用舞蹈训练的方法, 可使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舞蹈训练中的形体训练, 使学生身体线条优美舒展。欢乐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 使学生的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并通过舞蹈训练矫正不良的形体, 改善过于肥胖或瘦弱的形体, 从而使青少年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促进其生理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舞蹈艺术中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动作都渗透着真情, 蕴含着思想。它可以教会学生用心去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从中发现美的真谛。

试析舞蹈类新闻的审美特质 篇9

标题的醒目美

舞蹈新闻的标题如同舞蹈开幕的造型, 首先应该带给欣赏者一种初次相见的直觉美, 因而它追求标题的醒目, 在醒目之中牵动欣赏者的阅读神经, 激发欣赏者的审美兴趣。

有的舞蹈新闻注重标题的“直接明了”, 给欣赏者以清晰的知情快感。比如《舞蹈〈南韵北调〉荣获特等奖》, 标题就用最简单的方式告知读者该新闻的内涵所在, 它没有任何的修饰, 可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而《舞王亮相艺术节》则介绍俄罗斯舞蹈家莫拉·戈多伊在上海商城剧院首次献演艺术节的表演概况, 其中“舞王”一词让读者兴奋不已, 萌生亲临现场去观看的强烈欲望。

有的舞蹈新闻注重标题的“蕴涵丰富”, 给欣赏者以回味久远的美感。比如《芭蕾的“奥林匹克”——北京国际芭蕾舞花开二度》就用了比喻性的词语把北京国际芭蕾舞比赛比作体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而“花开二度”则用鲜花再次盛开作比喻, 以此指明第二届北京国际芭蕾舞大赛的盛况非凡;《地震洗礼, 〈藏迷〉“裂变”》用词怪异, “裂变”一般用来修饰原子或地震变异现象, 这里却用来修饰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 主要的目的是强调“5·12”汶川大地震后, 藏族同胞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开朗, 以此来颂扬他们顽强不屈的生命气魄。

不管是直白的标题, 还是深邃的标题, 其目的都是为了告知舞蹈新闻的大致内容, 这两种手法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正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 只要恰当管用, 它就是美的。

内容的简洁美

舞蹈新闻主要对舞蹈名家、舞蹈活动、舞蹈演出进行及时快捷的报道, 因而在时效性限定下必须做到简洁, 同时由于舞蹈叙述的特质在于“画龙点睛”, 为欣赏者创造像舞蹈自身一样的想象空间, 所以要求这种新闻必须具有含蓄之美, 因此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表现为“简洁中的含蓄美”。

比如一则名为《舞剧〈一代天骄〉精良巨制, 草原风情保利倾献》的舞蹈新闻分三小段叙述该场演出的时间、地点、整体效果、具体内容、观众反映:

昨晚, 大型蒙古族原创舞剧《一代天骄》在保利剧院揭开了在北京的首场演出, 演出现场气氛热烈, 刚柔并济的舞姿, 美轮美奂的服装, 震撼人心的舞台设计, 带给观众一次纯正蒙古族风情的感官享受。

舞剧《一代天骄》是一部舞蹈的英雄史诗, 是蒙古族可歌可泣民族史的浓缩。全剧分为八个部分, 围绕成吉思汗的人生, 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在辽阔草原、苍茫大地上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神话。优美的舞姿配合长调、呼麦、好来宝、赞词、塔尔查说唱等蒙古族民歌元素, 与恢弘瑰丽的交响乐和谐交融, 制造出时而风和日丽、时而电闪雷鸣般的感受, 将草原儿女无畏、勇敢、坚毅、热情、奔放的个性充分舒展。

整个演出过程中, 观众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 最后谢幕时, 观众和演员, 台上台下一起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将整场演出推上大高潮。

第一段用“现场气氛热烈, 刚柔并济的舞姿, 美轮美奂的服装, 震撼人心的舞台设计”概括该舞剧的整体艺术风貌;第二段用“舞剧《一代天骄》是一部舞蹈的英雄史诗, 是蒙古族可歌可泣民族史的浓缩”概述其核心内容, 然后展开叙述舞剧八个部分的象征意味、现场氛围、艺术诉求;第三段则介绍了观众对该舞剧的艺术欣赏观感。整个行文非常简洁, 但又特别优美, 达到了舞蹈新闻简易中蕴涵丰富的审美追求。

叙述层次的多变美

舞蹈新闻在叙述时也追求层次分明与有机多变, 层次分明主要通过自然分段来达到意思的跳跃与间断, 有机多变主要运用叙述风格的统一与对立来显现。

比如舞蹈新闻《芭蕾最大的威胁就是偏见》, 通过记叙塔玛拉的艺术风采、现场表演、生活历程、成功要义、艺术偏好、艺术使命等环节来划分其层次, 并在纷繁多变的内容上表现塔玛拉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以及开拓芭蕾未来的努力举措:

今年6月,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席”塔玛拉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曾以“金鸡独立”的造型保持20余秒纹丝不动, 并且创下了连续42圈挥鞭转的舞坛新纪录。11月13日至15日, 这位超级芭蕾明星将再度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在“《融合·交响》——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际芭蕾明星荟萃”中亮相。由于此台演出是“第六届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舞蹈板块的开幕式, 所以塔玛拉特意挑选了《艾斯梅拉达》与《冬梦》两部经典, 前者热情似火, 展现高超技巧;后者缠绵如梦, 呈现依依离情。

生于1974年的塔玛拉是位西班牙姑娘, 在23岁时就成了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的首席, 是当时芭蕾界最年轻的首席之一。一直以来, 塔玛拉始终在努力地运用娴熟的技巧体察不同角色内在的区别, 并将古典芭蕾技术与她自身深厚的西班牙文化融合在一起, 因而在各种角色中都有超越性的表现。谈到成功的秘诀, 塔玛拉这样概括:保持好奇心、努力练习, 并且尝试通过更多的途径来完成自己的事业。

塔玛拉称自己最喜欢吉赛尔, “因为这个角色不像其他芭蕾女主角那样富有, 她的遭遇更令人伤感”。今年已经34岁的塔玛拉已接近舞蹈演员平均年龄的上限了, 但她却说:“现在离开舞台还太早了, 至少还有10年的舞台生涯等着我呢。”

塔玛拉不仅是一位热爱舞台的舞者, 更是一个把芭蕾当作使命的艺术家, 她坦言:“芭蕾的明天靠我们这些新生代的舞者, 我们要说服大众, 让他们相信, 舞蹈就像电子产品一样, 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不过对于芭蕾艺术, 她其实充满了担心:“对芭蕾而言最大的威胁就是偏见, 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芭蕾就说不喜欢芭蕾, 就像我们吃东西, 你可以说你不喜欢吃某样东西, 但是你不能说你不喜欢所有的食物。”她很期待11月再次到北京的演出。

文章的第一层次是当前的美好现状, 第二层次是过去的奋斗历程, 第三层次是个人的艺术喜好, 第四层次是现在的切身感受以及对未来的隐隐担忧。读者的情绪经历了“高潮—低潮—高潮—低潮”的波浪式起伏, 自然而然地滋生一种张弛有度的审美快感。

情节的生动美

舞蹈新闻为了使叙述历历在目, 有时也能创造出生动的情节, 让读者在知晓简洁的新闻之余, 也能产生更加美妙的艺术感受, 这就需要情节生动传神, 酿造别有风味的美感场景。

比如舞蹈新闻《帕克·莫拉挑战一分钟246次击地》除了让人产生标题的醒目美以外, 还做到了内容的简洁美, 并且分三段叙述其艺术效果、现场表演和未来目标, 以展示其层次的多变美, 而最值得称道的还是第二段的情节描写生动传神:

在《激情弗拉门戈行动》中, 表演者用头和手臂舞出各种优美而傲慢的姿势, 渐渐加快舞步, 乐师则以娴熟的指法弹拨出急促多变的节奏, 气势如狂风骤雨, 紧紧追踪着加速的舞步, 舞者则用高跟鞋在地板上踢踏出疯狂的节奏并快速旋转。其间, 女舞者摇摆着长长的多层花边褶裙, 目光朝下, 面部表情专注;男舞伴则跳得越来越快, 额头上布满汗珠, 气氛十分热烈。突然, 吉他手在吉他上弹下最后一响, 舞蹈者亮出优美的造型, 一切都戛然而止, 观众则被这突如其来的结局惊住, 接下来便是情不自禁地欢呼喝彩。

这段文字首先表述了帕克·莫拉的舞蹈造型, 然后掀开其表演气势, 并运用“如狂风骤雨”来强化其艺术效果, 接下来又用“在地板上踢踏出疯狂的节奏”来宣扬其舞蹈之激情四溢;然后又穿插男女舞者的表情身姿和吉他手的绝妙表演来衬托帕克·莫拉的舞蹈风范, 最后则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绘观众的反应, 观众先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结局惊住”, 待回过神来之后, 则“情不自禁地欢呼喝彩”。这般生动的情节和经典的小说描绘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而在短小精悍的舞蹈新闻中出现, 着实彰显了作者的艺术功底之“举重若轻、挥洒自如”。

来龙去脉的延伸美

舞蹈新闻有时也需要像文学作品一样不但具有信息传播价值, 而且肩负着形象塑造、文学构思等义务。凭着这种简约中交代故事来龙去脉的高超技巧, 舞蹈新闻也能耐人寻味, 塑造与舞蹈相似的构思完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艺术功效。

上一篇:密度估计下一篇:自动码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