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

2024-09-21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精选13篇)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 篇1

【摘 要】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本文根据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在现今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来探讨研究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策略,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策略

高中审美教育是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片情趣。基于此,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在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国家行政及其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深入探讨和努力,去强化教学个性发展意识,从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审美赏析,能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所谓的想象,从心理学家的方向来看,是指人的大脑里对于已经储存的表现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形成形象的一个过程。而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一种深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了解进而做出想象,丰富了高中文学的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教师通过审美教育个性化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使他们创造思维从而提高审美想象力。

2.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后,在教学中越发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中学生的好知欲和求知欲都较为强烈,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情感意志,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时,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能够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著名的教育界叶圣陶先生说过,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将审美教育个性化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方面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提高高中语文教育的有效性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策略

1.教师培养自身个性化教学能力

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审美教育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师综合审美素质和教育实践和研究水平来说,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养成个性化教学能力,从而成为学生审美学习的有效资源。首先,教师需要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个性化审美态度。这是高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起始点,直接地影响了审美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科基本知识的积累,培养学习技能。在一定程度下,知识的积累与领悟,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最后,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提升个性化审美教学能力。正确的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不仅在于感性的认识,同时还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

2.创建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

高中审美教育个性化对于审美氛围和环境要求比较高,这是实现审美教育个性化特征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的要求。在和谐自然平等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开展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会更加顺利。因此和谐的审美气氛不仅能够使学生有积极的审美心态,也会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审美教育个性化教学前,去营造一个合适的审美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而后多角度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理性评价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习惯,提升对语文审美经验以及判断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坚持审美教育的民主性,用一个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在他们进行审美学习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三、结语

审美教育个性化的研究,作为提升审美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现今人们所关注和追求的美和审美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经济和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怎么去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审美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研究也会更深入。

参考文献:

[1]薛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2]冯小靖.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 篇2

1.时代背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生活的充实决定了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中国梦”的提出,也强调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而语文教育审美教育化的研究发展,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充实人们的精神追求。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而面对形势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审美教育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审美教育化的重要目标,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如何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就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能力。

2.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所谓“审美教育”,既是指通过艺术的手段对人们进行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之更加亲近生活,促使其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基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在接下来的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重视,教学内容要与审美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有效的审美教育。

就教育领域而言,教育事业的发展,施教者开始重视对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研究工作,众所周知,小学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培育审美已经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客观因素。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因素制约与影响,教育的发展并不完全公平,例如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师资力量雄厚,而学生的情感也相对丰富,审美能力的培养工作好开展、易推进,而对落后偏远地区来说,则很难做到这点,甚至连教学的硬件设施缺失现象也十分普遍。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常为教学管理人员认知为自然形成便会得到良好认知,与投入关系并未能获得及时给予相应地重视,而使得语文教学软件与硬件方面得到较大程度滞后。

2.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方面,受到制约的因素相对丰富,一方面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低,首先自身对审美教育缺乏认识,更不用说去参与教育的过程,不积极吸取先进的教学方式,沿用传统,坚持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实施教育就应该坚持在课堂进行,这些都是相对落后的观念;另外,学生对接受审美的教育心存抵触,没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参与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协调相互关系,可以促进教育审美化的良性发展。

三、新时期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化思考

1.加强重视,协调发展。关于上文所述的现象,个人认为虽然受制于经济环境,但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得到相应的缓解,然而除此之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投入,笔者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发现,我国教育投入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另外落后地区同样也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工作,例如将其融入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中,审美教育和语文教育相互结合渗透,融入到考试的范围之中,这样不仅学生会加强重视,教师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一改从前的风气,主动学习和掌握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化工作。

此外个人认为发达地区在教育方面占据优势,主要得益于政策优势,所以应该积极的分享经验,带动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例如通过教育局举办各地区教师的交流学习、比武以及研讨工作,加强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如此繁荣教育风气,使社会主义成果共享,协调教育的整体发展,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语文教育事业的繁荣。

2.协调措施,完善教育。教育也有方法可言,个人认为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有限,注意力也难以有较长时间的集中,而审美教育也强调通过自然界、社会知识等进行熏陶,给人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和塑造,所以教师不妨打破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适当让学生参与到自然,感悟审美。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发现,我国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往往“被迫”接受知识的灌输,客观而言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只会培养大量的应试人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师即使讲解费力也难见起效,所以师生关系相对紧张。个人认为不妨以相对愉悦舒适的环境进行教育,而理论与实践证实,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悟审美,丰富审美情趣。

总而言之就是要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化的发展。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强语文教育审美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总而言之教育已经不再单纯的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各方面素养的全面提高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针对文中所提及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热心认识来加以完善,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2]宋军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7).

[3]黄晓赟,程华.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课堂——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1).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策略

G633.3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感情的认知和情商的提高,同时能让学生自己对优秀的作品独立解析,能作出独特的审美赏析,能够从文章作品中感受美,从而接受阅读带来的美的感染和熏陶,慢慢的养成独立阅读和审美的情趣。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众所周知就是看到一个事物然后联想起来的别的虚无的很多东西,在心理学家看来想象力是已经通过某种途径储存在大脑中然后看个一个事物后大脑对这些东西进行的加工整理形成自我想象的一个过程。审美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深化。现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是选取的大师的作品然后来进行分析,还有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教育我们如何养成更好的自己,学生通过老师对教材文章的讲解进行想象,活跃了教学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老师应该让教育个性化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2)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东西的特别爱好,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知识考老师强硬的去逼迫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的厌恶课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课程改变后,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单单是讲解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调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在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高中时代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老师应该及时调动这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的学习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3)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个人对美的认知主要是从高中时代的语文课中获得的,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东西,老师要让审美教育贯穿在每一堂课上,让审美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读到好的作品是能感受到美好的东西,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激发他们的对学习的兴趣,可以说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相当于提升着学生的审美质量。所有高中语文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策略

高中语文最主要的学习主题就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依赖于老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该培养老师的个人审美素养,促进老师的个人审美能力不断地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到底直接关系着老师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于老师综合审美素质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极为重要,老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个性化教学,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学校有义务让高中老师形成一个好的审美态度,老师的审美态度正确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审美观念的提高,可以说语文老师是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起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效果。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知识层次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扩宽,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扩展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受到了美的东西,这样才能刚好的教育学生,老师也应该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然后又目的性的去提升个性化教学的质量,学生正确的个性化教学部仅仅是让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三、创建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

高中审美教育个性化对审美的氛围和审美环境要求特别高,审美氛围和审美环境是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产生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多开展一些关于美的公共讲堂,让学校氛围时刻围绕在美的气氛中,让学生从心底感受美积极的去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心态。这样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愿的去学习,而不是老师去强迫学习,慢慢的让学生有这种求知的欲望,这才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老师要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沟通和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情感的指导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的审美习惯,能自己对一些佳作作出审美经验和判断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平等公平的坚持用审美教育和因人而异的教育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不断进行审美学习的时候主动的发现自己的特产和优点,利用这些特长和优点不断的参加到审美的活动中,然后老师去及时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四、開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施美育

除了以上我们谈到的老师要试行因材施教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历史博物馆,去领略祖国博大的文化,去野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面对祖国的锦绣江山,来亲临其境的感受美。用具体的历史教育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热爱家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辨是非黑白,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去感染学生,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爱国主义的电影,从电影中真实的例子中去感受革命先烈还有那些尊老爱幼的美德,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各种美的认知。

五、结语: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研究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让现在的人民喜欢阅读,认识美,发现美。知道追求美的的东西。随着人们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认识越来越重要,我们去通过高中语文教育来实现综合审美素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课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邓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J].雪莲,2015,(35):100.

[2]王英杰.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原则[J].考试周刊,2015,(A1):25.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 篇4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学会审美的同时学会生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明辨真假美丑,真正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审美教育与初中语文的关系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任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审美教育,是在遵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语文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审美特征及青少年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借助于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媒介,充分发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美,通过语言描述、教学场景的创设、想象力的发挥等方式,使学生们感受到课文中所呈现出的美感,使他们能够分辨真善美,并且形成一种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基础上不断创造美的习惯,最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就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而言为审美教育的融入与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选编如教材的课文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散文等等题材,不同的课文内容呈现着不同的场景和美,作用用文字记录着自己对于自然、生活、社会及一些艺术美的亲历与感受,当我们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去感受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些美的存在。审美教育之于初中语文便是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课文中所传达的美,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对于美的认知和感悟。当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应用,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时,新课改的目标也便得以实现,而这也向我们宣示着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本身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新课标下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在我们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同时又看到它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时,我们便要探讨一种适应的方式使两者完美结合发挥其最大作用。结合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首先,以教材为基础,发现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青少年年龄和心理等因素,因此,对于教材内容而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掌握。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兼收并蓄的结构,古今文化的贯穿和中外文明的交叉呈现着不同的美。这种美首先要有教学的实施者先去发现和概括总结,教师对于课文中的美不能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形式,要透过文字本身去发掘文字和语言层面背后的社会认为之美。在发现这些深层的美的同时不忽略汉字本身的美,将两者结合会有不同的关于美的惊喜也会使教师及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浅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5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 《荷花》 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 “荷花池” 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

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

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论

文格式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 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小学生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篇6

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意境,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用气节高坚的梅花作为美的象征。物我交融,发人深思。诗人以梅花目拟,寓于“境”中那种人与梅的高风亮节,就是人类与物类美的情操。我们在教学中抓住由文章的“境”所蕴含的“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深入体会诗情画意。例如,同学们去玉泉山野游,当步入群山时,他们诵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同学们登高远望时,不由脱口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当个别同学学习缺乏毅力时,同学们诵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共勉。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正确的区分美和丑,明确:

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奋斗和劳动的境界,是人类力量的美;而不努力追求“欲穷千里目”的懦夫懒汉、鼠目寸光思想是人类的丑。

②高尚的友谊,以及诚实、勇敢、胸襟豁达是人类情感的美;而狭隘自私乃至着眼于渺小的个人恩恩怨怨、虚情假意其丑无比。

③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是人类气质的美;而懦弱、动尧沉沦、自暴自弃的颓萎的精神境界,以及那些卑躬屈膝、丧失国格和人格的奴才相,更是丑陋的行为。

二、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

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部分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同样遵循这一法则,都具有严谨、含蓄、生动、精辟、明快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美是让学生一方面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同时促进学生提高认识,不但要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更要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水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对这样写景文章,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

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我们曾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有的同学将其换成,“高耸入云”的山,“绿水青山”等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强烈。这样经过仔细推敲的,句式中既准确又深刻的字眼,我们移为句眼。试想,语言同一个人一样,没有传神的眼睛会美吗?

②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在尝试中有的同学把山描绘为“巍峨的大山”(只强调其宏伟),有的同学把水描绘为“清澈透底的漓水”(又显得单一),都不足以说明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仆实本质。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角度去使用语言,又必须注意到“句眼”的实在,而决不是词藻的堆砌,形容词的罗列。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美的程度,降低表达效果。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 篇7

一、当前小学作文的现状

1. 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 套话、假话连篇

展示自己的人生阶段和张扬带有强烈时代气息, 富有鲜活生命的个性, 是小学生作文的一大特点。然而, 一些学生在写作时与实际生活严重偏离。例如, 运用中等身材, 小圆脸, 大眼睛和其他的术语来描述自己的母亲, 当描写看望病入膏肓的妈妈时, 却利用狂风和暴雨, 以及长途跋涉等词语。此外, 套话是写谎言性作文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例如, 总是用老师批评, 或者用老师摸着我的头, 语重心长地说: 老师会给我讲一个伟大的故事来描写一个人在犯错误时的情况。通常情况下, 学生会用一个令读者有气无力的统一的口号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2. 小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

由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具有强烈表达愿望的体现, 所以作文不仅能证明一个人的心态, 而且能将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展示出来。然而, 现在大多数学生处在僵化的教学环境中, 导致学生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热爱写作, 甚至有的学生不喜欢写作。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 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而写作, 仅有极少数学生认真对待写作, 一丝不苟。

二、实施个性化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1. 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锻炼自己的修改能力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由于语文教师经常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写作, 所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达到自己要求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于语文老师辛辛苦苦修改好的作文不屑一顾, 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一眼, 以致不是进步甚微, 而是对写好作文失去信心。

作为教学实践中至关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修改个性化作文, 是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重要方法。“有权修改自己的写作”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与此同时, 语文教师要实事求是, 根据学生的良好表现和模仿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从而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儿童语言和心理特征, 而不改变其中心思想是修改的前提。

事实上, 像上文中所提到的, 通过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让学生尽力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发现自己需要修改的地方, 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通过开放性讨论和老师点评, 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 如何修改, 如何思考写作以及修改的幅度。

2. 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仅是开展教师写作教学时应该首先想到的, 也是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关键。换句话说, 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尝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表达兴趣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从而达到学生自愿而快乐写作的目的,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曾经说过: “什么是教育? 简单地说,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接触到新的事物时, 好奇和表达出自己对其好奇的情感状态是小学生所表现出的。在这一趋势下,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和学生进行聊天谈话, 让他们彼此相互了解。以此为契机, 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并组织学生探讨有关本次活动的主题。

拉锯战意味着, 同样的事情, 有的学生可能谈他们的感受, 有的学生可能谈它失败的缘由, 并发表意见。然后, 老师在黑板上将学生的意见一一写出来, 并将学生回答的重点勾画出来, 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 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在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用“移民法”努力观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并提高写作的兴趣。我记得有一次, 新学期, 很多学生都购买新的学习用品, 作为老师也应该买一些学习用品。现在以买学习用品为话题, 让同学们对自己买的学习用品的功能与作用作简单地介绍一下, 对买这个学习用品提一些建议, 这个学习用品能够给我们带来帮助, 怎样将自己的学习用品推出, 所有这些争论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使自己的口才和写作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学生对各种书籍都很用功, 也很努力学习, 成绩也很好, 但就是动手能力差, 创新不够。”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将中国和外国学生进行比较后所提出的, 提高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创新, 不是学生缺乏创造力, 而是我们一贯的教育思维习惯定势思维所造成的结果。

作文教学在小学的教学中, 如果采用相同的逻辑进行教学, 不仅会禁锢学生的思想, 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造成影响。所以, 必须强调学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这个问题, 以独特的视角看法发表见解, 探索学生发散性思维, 是语文教师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时应该特别关注的。因此, 具备一定的逆向思维和让学生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沿着不同方向, 不同角度扩散思维, 推导出不同的结果, 是作为一名教师所需要具备的, 这会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学。

总而言之, 小学语文的个性化教学, 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且还会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因此, 我们应该将个性化的训练融入到学生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摘要:当今社会不断发展, 学校和社会已经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由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个性化作文教学, 所以语言教学逐渐成为写作上主要关注的方面。在写作教学上, 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保持宽广的想象空间, 并将写作的处置要求降低, 使学生乐于写作, 从而使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应该尽量做到的事情。提出了在个性化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

参考文献

[1]黄宁.论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易立新, 张红燕.现代语言测试理论与考试制度改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1) .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教育路径研究 篇8

一、灵活适用多媒体教学,打造“三美”新境界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计算机能交互地综合采集、加工、处理语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教学资料,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优化审美情感体验,在审美理念上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在深挖教学资源蕴含的审美元素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运用CAI 、PPT、FLASH等灵活多变的多种手段与课件实现多媒体审美教学。如《丰碑》一课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讲述了一位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战争年代特定的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结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特殊年代特定的战争场景,设计了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有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着的画面,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由小到大逐步展现出军需处长倚靠树干的形象,并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第7自然段,一个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植根于在学生心灵深处,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透明的丰碑矗立在云中山上,渐渐地变成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极大共鸣,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达到了“课伊始,美即生;课进行,美渐浓;课结束,美犹存”的“三美”审美教学境界效果。

二、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正能量活动,创新“生态审美”教学新理念

一个人生价值多元化、文化媒体众生化、经济利益趋向化、思想观念复杂化、社会现象渗透化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审美开放性日渐凸显,核心价值观也在逐渐转变,给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社会、家庭对小学生的“童心审美”天真观或多或少地喷上了负能量的“霾雾”,学校的语文审美教学效果出现了“校内八分施教,校外二分淹埋”的不和谐格局。如老师在教中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后教育学生要时刻牢记和践行“我为人人,人人才为我”的社会责任,才能创建出更加和谐的社会,在教《为人民服务》一文后教育学生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职业上不同,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相同的,但在小学生现实生活中,往往就出现了与之背离的丑陋行为,如小学生的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吃上纯绿色蔬菜,在小区里自开自留地种菜,并且还得意地问孙子:“还是爷爷奶奶种的好吃!”马路上不慎摔倒的老人或被汽车因交通事故撞碾的市民,家长和孩子一块见证到了,孩子想上前去救助却被家长阻止等真实案例,审美教育课堂效果却大大折扣、跌落万丈,导致了学校、家庭、社会审美合力减小。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经营好审美资源,创设审美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在爱发现、想发现、真发现美的元素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理念、践行、持续、和谐、行为上求效果。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在校内开展课本剧、生活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说三道四”美辩会、最美人物故事演讲会、模范英雄人物事迹进校园报告会等活动,语文老师与思想品德老师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语文审美文化走廊;在校外开展学雷锋、祭扫烈士墓、黄河口湿地采风、城镇化进程改造中美丽胜坨采风、游孙子故里——看审美兵法等活动,打通了语文审美教学与社会生活审美的通道,巩固了在语文教学审美教学成果,在教师营建的“生态美”的环境下让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守护美和赞美美。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 篇9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过程就是学生审美接受过程。从接受美学观点来看,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审美直觉。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首先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文学形象由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本身。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朗读的作用不可小觑。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审美过程来说,是一个不可少的环节。20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也特别欣赏和推崇朗读这种吟诵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一篇文章,特别诗歌散文,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足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注意力和情感反应,唤起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共鸣,达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心灵相通的境界。新教材中有许多美文,而且在课前都温馨地提示读者,有感情地去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的语句。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得情感审美体验。

二、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是审美心理最活跃的因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语文美育要靠感情的“渗透”意象“润泽”。老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都会营造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创设和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陶冶情操,提升美感。如〈〈安塞腰鼓〉〉的教学,我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利用视频设置音乐、图像情景,结合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述,使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的场面活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到安塞腰鼓铿锵的气势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再配上丰富的表情动作,饱含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妙语连珠,在想象的美好世界里任意驰骋、流连忘返。

三、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语言是作家与读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家依赖语言把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依赖语言从作品中感悟作家的情思,这就是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显示,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通过对作品语言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的意境,感受其意蕴美,从而运用文章健康与深刻的思想来陶冶自己的情感。想象在审美心理中有特殊的重要性,黑格尔曾称它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叶圣陶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细细品读那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文章,凭借语言的中介就会把间接形象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再在这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而“想象作为意象构成的动态过程,也抒发着诗人的情感,融合着诗人的理性思索。”我们只有认真品词析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美的存在。

四、创设氛围,开发美感

高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论文 篇10

所谓审美教育指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文学等相关意识形态来加强对学生的美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学识内涵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拥有一定审美、鉴赏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心灵的净化有很大的益处,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高校诸多课程之中,语文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谓是最多的,将社会美、哲理美、自然美、生命美等集于一身。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古今中外文采词丰、古色质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借助文字来展现美,更讴歌了美的情感,其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大有裨益,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较之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中所体现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是值得深究的。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哲理美,《赤壁赋》能够让学生感悟人生,体悟即使历经坎坷,惨遭现实的打击,但也应积极调整自我,勇敢面对苦难,方可让短暂的生命彰显出独特的、永恒的价值及人生哲理。又如,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自然之美,有利于学生感受自然美,提高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此外,教材中及关于人物描写、事件记叙的文章,皆都包含着相应的生活社会美的教育价值。借助这些文学,学生能够从中品味人生,感受人物事件给自己内心所带来的冲击,继而启迪心灵,陶冶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同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和语言美等艺术之美,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互融合,显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的文学作品之美

高校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古典诗词、小说、散文及现代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发现文本中的文学之美,更要引入优秀的课外文学来启发学生,丰富和开拓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体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活情感。例如,古诗词之中有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诗经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柳永《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江城子》中的“十年生……不思量,自难忘……”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在品读时能够更好地感悟词里行间所体现的古典语言之美、诗词音韵之美,以及诗词所寄托的情感。无论是古典文学或是现代文学,皆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学应不断挖掘课内外教材中蕴含的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以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时常能品味到宁静纯朴的美好人情,人与人之间并非只存在尔虞我诈,情感亦有其简单纯粹,教师可从此入手带领学生走进这独特的情感世界,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共鸣。又如,《聊斋志异》《西厢记》等古典文学,亦可看到古人追求真善美,崇尚爱情、友情的美好愿望。而在当今信息科技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正在多元化的环境之下遭受着冲击,高校更应当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指导学生鉴赏作品之美

高校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朗读和初步感受文学作品之美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相关作品的解读与赏析,并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层次地把握好作者对语言文字处理的技巧,以及独特的创作手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皆是在相关专家的仔细专研和精挑细选下所编排出来的,这些作品必然有其可读性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学生的学习文本,教师要先于学生去研读并熟悉教材中的作品内容,在保障自身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体把握相关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作者围绕春、江、花、月、夜展开诗意抒写,辅之以琵琶奏曲和自身的视觉感受与美学经验,谱奏出一曲古雅清越、旋律优美的文曲,更描绘出了一副“春江潮水微动,江中花影摇曳,夜下月影婆娑”的美景。教师讲解其内容时,便可让学生先感受这些场景的不同美,并指导学生将作品中所彰显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讲解出来,运用对比的方式来赏析这首诗。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开来。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的文字阅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若是运用不当只会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来进行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对于武侠小说和现实小说都很感兴趣,如《武林外传》《绝代双骄》等;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张爱玲小说《半生缘》《金锁记》等,教师可截取小说中的某些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播放相应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讨论一下短片中所改编的情节较之小说的优劣所在,若是觉得电视剧、电影改编得不好,亦可让学生尝试自编剧本,演绎一番。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还能活跃课堂氛围。

(四)诵读诗书,提高审美感知力

诵读诗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更能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从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心理情感距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展开多元化的诵读方式,借助不同的训练,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忱,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提升。而教师更要敢于范读,引导学生倾听并辨析与教师范读的得失之处,继而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提供借鉴。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学生语言涵养亦能得到提升,且能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特殊美感,在初步感知语言魅力的基础上,深入体验文章的情感主旨。例如,学习李叔同《送别》时,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景物依旧,人却在别时的凄凉之景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鉴赏此类文章时,可将情感教育和美学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传达的语言文字之美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索,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心灵和精神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美学与教学相合,定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追求真实善美的种子。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高校语文教学本身就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语言和美育相互融合、不可分。语文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创设生动灵活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和表达美,使审美教育真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让高校语文课堂不再是被动的、教师自导自演的课堂,而是富有生趣、美韵十足的优质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符欲静.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7(8):66.

[2]管才君.强化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J].文教资料,2016(26):26-27.

[3]胡红洁.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9):3-4.

音乐审美教育让学生展现个性自我 篇11

一、选好音乐,让音乐的美真正进入课堂

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音乐教师应选择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可以唤起学生美感的歌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好的乐曲是音乐课堂实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目标的前提。一首好的乐曲应当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是能够抒发学生温馨感受的歌曲,有美好的寓意,能够衬托学生美丽的梦想。具有这种寓意的歌曲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可在他们心里播下美的种子。此外,好的歌曲还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厌,时间长了,自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中,帮助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现在学生接触的音乐很多,很多学生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这对于我们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某些音乐可能使学生产生叛逆的性格,甚至侵蚀学生的心灵,因此,音乐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好学生对于音乐的选择,在教学前一定要选好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歌曲,既能让学生喜欢,又能陶冶情操。

二、理解音乐,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美

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反复研习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把独特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带给学生们真正的音乐的感受。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引向音乐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体验、理解歌曲的深厚情感,引起心灵共鸣,从而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通过介绍著名音乐家生平故事或讲解优秀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帮助学生体验美好的情感,激发其兴趣,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真与假、丑与美、善与恶的判别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解决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吸引到新的歌曲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中蕴含的思想内涵,通过音乐的内在情感感染学生,让美好的心灵之花在学生的心中悄然绽放。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主动地认识美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将音乐教室布置得整洁、优雅、美观,可以给师生带来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共鸣。其次,要营造人文环境氛围。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注意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因为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都是用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闪光点都应给予充分的鼓励。我们的音乐课不是培养千千万万的音乐家,而是让学生热爱、喜欢音乐,让他们在音乐中得到快乐。

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美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增强少年儿童审美意识,完善少年儿童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审美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的渗透,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音乐课堂成为良好的育人课堂。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心灵中美的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三兴小学)

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12

一、高一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高一阶段, 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 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 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 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 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 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 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二阶段重点培养审美能力

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 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 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 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 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 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 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 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 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 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 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 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切入点, 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 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 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 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高三阶段重点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 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 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 智能发展上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 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 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 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 篇13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中专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及现状,以及审美教育的途径,目的是为了强化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的审美意识,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把握好每堂课的审美化特点,创造出充满生机的美丽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美的快乐,获得美的情趣,激发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生;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不等同于美术教育,其内容博大精深,在各门学科中均有体现,尤其是包含众多审美因素的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典范。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授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整体,是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基本训练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全面养成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去获取、加工、传递信息能力为主要功能目标,同时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过程。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智力训练,语文知识教育。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教学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轻视审美认识能力的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重待改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提高基本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现行的职业中专语文教育已经日益突显出它的缺陷,审美教育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也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出现某种“缺失”或“偏差”。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如在语文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板块“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者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而自己只作为点名者、发问者、评分者,繁多的问题往往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不实际的张扬学生个性往往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目标。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审美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赶“时髦”、“花哨”,太多形式主义等现象。有些课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不顾教学实际盲目甚至滥用多媒体技术,干扰教学主题,混淆教学目标的主次。这些实际上是与语文审美教育精神相悖的,是对审美教育作庸俗化、表面化、简单化理解的结果。

第三,在教师素质方面,因为受到某种社会功利价值的影响,一些职业中专语文教师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不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成为影响语文审美教育出现偏差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教师体态语不恰当,教学用语不规范,教学语言贫乏单调,板书不工整,与学生交流时不讲求语言美,穿着不注重场合,缺乏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爱等。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3.1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欣赏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认识

职业中专学生由于人学录取成绩低于普高生,学习素质较之普高生差。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甘于落后,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穿着打扮上,追求虚荣:好端端的校服不穿,偏要穿上一些名牌或花俏怪异的衣裤,还要把皮带垂礴在没有束的上衣下,衬衣不上或少上一、二个扣,衣冠不整。但他们却认为这是时堪,穿上外表风光,心里舒服,还自我陶醉为很帅。学生这种刻意追求外表美而忽视内在美的现象,是美丑不辨的具体表现,因此我认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因为只有明辨美丑,才能更好的欣赏美,并使自己成为更美的人。

教学中我注意从课文中或学生熟悉的事例中进行审美教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写到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 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我在朗读后问学生:“王熙凤美不美?”学生很快齐声回答“美”。我继续说:“不错,王熙凤从服装首饰到身材相貌都很美,好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给人以异常丰富的美感。这就凭这些,你说她是一个完全的美人吗?”学生说:“不能。”“为什么?”“因为还有内在美。”我又问:“从王熙凤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你认为她有内在美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她为人明似一团火,暗似一把刀,品质坏。”我又说:“人们把内在品质坏,外表美的人称为‘绣花枕头里装着一堆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人值得赞美吗?”学生齐声回答:“不值得。”我马上说:“大家都学过魏巍的《我的老师》,还记得这老师的外貌吗?"“右嘴角上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相貌不好看,但在作者的心目中,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温柔而美丽的人。”“那又是为什么?”“因为她爱学生,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有美的心灵。”我又引导说:“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人的最高境界,但外在美是短暂的,而内在美是永恒的,衡量一个人美不美的尺度应该是人格美,因为人格美才是人的本质的美,所以内在美较之外在美更为重要。让我们都拥有道德、性格、气质、才智、情感、理想等等的美,努力塑造美的心灵。”在短暂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学生的审美认识也得到提高,师生达到情感的交流。

3.2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

“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实现内隐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必要前提。在课堂上要形成审美的教学气氛,首先就要形成审美的人际关系,即‘我――你’关系。德国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将人所面临的基本关系归结为两种基本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我――你’和‘我――它’关系。‘我――它’关系是以工具态度为特征,把周围的人作为与我分离的对象客体去评价分析利用。‘我――你’关系才是真正的审美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的形象惠临我,我整体的关照你,你告慰我,对我说话,而我则对你的告慰做出回应。”要形成这种审美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师生间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能动的个体,他们需要自由,需要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关爱。当教师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时,便不会再对学生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也只有当教师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师生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关系,此时原来的尊者从高位走下来,原来的卑者亦能自觉地从低位提升自己,将自己放在与前者平等的位置上,这样以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平等对话的局面就产生了这种师生和谐、融洽、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的审美化不仅是实现内隐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整个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招生网站-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分数线下一篇:802经济学真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