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共12篇)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1
记得著名作家林斤澜曾说过:“写小说便是写一种文字。”而在我眼里, 中国的文字不仅带了墨香, 更是有它的深度和灵魂。好的文章, 在陶冶我们情操的同时, 也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就文学而言, 华美是美, 凄美何尝不是美?如何让学生领悟到美,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 其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 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的, 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是具有可感的形象和情感的激发作用的。
如张爱玲写小说, 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秀”她凄艳苍凉、深具魔力的文字。张爱玲极善于选用动词, 比如“眼角弯弯的、撇出两道鱼尾纹”, “眼角向上剔着”, “ (高领) 斜斜地切过两腮”, 这些句子中单音节动词如散金洒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 似玻璃般脆亮, 掷地有声, 使平板的句式充满动势。每每读了这样的文字, 我就会仔细咀嚼, 深深为其中所折射出的美而陶醉。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艺术性极强, 文字优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希望与各位同人共勉。
一、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审美接受能力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说:“美不完全在外物, 也不完全在人心, 她是心物婚媾所产生的婴儿。”他还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就是说审美是需要情景的, 再美的东西, 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 它的美也不能凸显出来。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景氛围, 教师就要用优雅的语言, 渲染出美的氛围。
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 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 借越人之口, 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 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 烘托其雄伟巍峨, 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 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 于是, 由多情湖月相伴, 一夜飞渡万水千山, 目睹渌水荡漾, 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 登青云, 赏山花, 倚奇石, 既而电闪雷鸣, 乌云四合, 云气弥漫, 天崩地裂, 神仙洞府, 尽现眼前。
此时, 作者完全融入其中, 远离万丈红尘, 摆脱世俗的羁绊。这些如梦似幻的景物描写, 展示了作者那种略带伤感的豪放之美, 展现了作者那压抑的蓬勃激情。
因此, 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诵读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把文章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能使听者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 (录音) 是必不可少的。
二、放飞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 离不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的课堂, 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要让学生放飞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特定的审美情感, 从而产生一种与教学内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审美效果。
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 更能深入对象, 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 便遇上了想象。”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通过想象, 利用文章的艺术空白和学生的阅读期待, 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使学生的思维“杂树生花, 群英乱飞”, 生成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如《琵琶行》中作者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时, 忽而写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 想到自己由长安谪迁浔阳, 产生了怜惜感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这和诗人被贬以前的情况有些类似之处, 所以诗人才有感慨今昔之叹。
学生感觉很敏锐, 想象也很丰富,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文章中所描绘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在感受美和发现美的同时, 心灵得以净化, 审美鉴赏能力也得以提高。
三、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用心灵去创造美
理解是审美的因素, 它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具有规范和导向的功能。要指导学生通过渗透在美感直觉中的“理解”即“领悟”去获取作品中蕴涵的意蕴、理趣,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李白的《将进酒》, 我们除了要理解它隐含的豁达之美和豪放之美外, 也要明了它另外一些含义。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 一“悲”一“愁”遥为呼应, 余韵甚远, 强化了整首诗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本欲借酒浇愁, 但“斗酒难消心中愁”, 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综观全诗, 围绕一“酒”字, 借题发挥, 感情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悲观—乐观—狂放—愤激—更狂放—惆怅。如此, 我们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潜藏在酒话底下的不平之气, 如黄河之水, 奔流翻腾, 不可阻遏。
所以说, “春城无处不飞花”, 文章处处皆有美。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毫无疑问应该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美的因素, 让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2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十分必要。本文试着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激活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审美教育;撬动;高中语文;教学
当下语文教育遭人诟病,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语文学科工具性根深蒂固,语文教育基本价值失落……面对诸多的抨击和非议,我们不得不深切反思,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的审美教育被弱化、淡化、边缘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强调: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审美教育应当自始至终贯穿于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之中,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动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肩负起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素养突出的元素。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品位,是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提高质量的切入点。语言学泰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学生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语文课堂“高耗低效”。一篇篇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被肢解为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一个个充满朝气的鲜活生命被文山题海打磨得无棱无角,一节节本应散发芬芳的课堂被挤压成毫无生气的场所。高中语文教材无处不渗透着审美的因素,它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为重要,不可偏废。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看”的活动中发现美。学生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去审视万事万物,赋予它们感情,赋予它们思考。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应该有不同的美的发现。想具有独特的审美发现与感受要从关注大自然开始。我们应时常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去感受春的亮丽、夏的热情、秋的悲壮、冬的凝重;让学生开放自己的感观去聆听天籁之音,去触摸生命的拔节,去嗅嗅花草树木的气息,去观察万物的生老病死;让他们明白生活处处有闪亮的金子,只要具备一双慧眼,就完全可以将其挖掘出来。如在“寻找春天”审美活动中,他们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审美体验、发现和顿悟。“穿过隧道的火车是开往春天的列车”“草地上,人与老牛的对视是一种交流”“草地上,孤零零的树是天地间唯一的风景”“辽阔的长天是山的背景”“采摘满地的春天”“新千年,乌鸦嘴里的肉恐怕再也不会被狐狸叼走了吧”“春天就叫作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吧”“菜花许是偷吃了阳光吧,金灿灿,黄澄澄”“一只飘飞的纸鸢撑高了三月的天空”……想要具有独特的.审美发现与感受要从关注生活、社会开始。只有关注,才会沉浸,才会有所感受;只有关注,才会产生责任感,才会激发思考。关注生活和社会,我们或要学会挖掘表象隐藏着的本质,或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或设身处地,或展开联想、触类旁通,或设置背景……
2.在“听”的教学中感受美。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听优美的音乐,或倾听老师及同学生讲动听的故事,或聆听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配乐吟诵等。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我们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在美的氛围中体味文本的意境美。
3.在“说”的教学中阐释美。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说出对美的认识、顿悟和体验。课前,我们坚持进行成语接龙、三分钟演讲、美文欣赏、格言品读、小说推荐、评说社会万象等。课中,我们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如教学“边城”时,我们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湘西凤凰城的美丽风光画面,达到对作品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学“再别康桥”时,我们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蕴含其中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去接受美的陶冶。课尾,我们让学生畅谈收获。这样,学生既能“入境”,又能“出境”,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4.在“读”的教学中欣赏美。“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个性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接受美的感染、熏陶。引领诵读,欣赏诗文的音乐美。学习杜牧《阿房宫赋》,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配乐范读、配乐跟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他们可以欣赏到铿锵有力的音调,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式,灵动多变的散文特点,巧妙灵活的和缓转韵,从而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充分领会到文章的韵律美。细味品读,欣赏诗文的情感美。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感情是诗文的生命,是诗文的灵魂。品读《孔雀东南飞》,感受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品读曹植《白马篇》,体味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品读王维《山居秋眠》,感受诗人向往清幽空灵、自然恬静的隐士生活;品读苏轼《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人豁达面对生活,乐观面对挫折的高境界。开启想象,欣赏诗文的意境美。诗文中创造的优美意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绝佳之处。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文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创造的美妙境界。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青云密布;地,铺满落花;秋风萧瑟,北雁南归;在莺莺眼里,片片红枫化作离人的血泪。秋凉与悲秋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痛苦伤别的心绪,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不仅如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蕴含着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哲理美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 篇3
一、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是对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和句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并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很显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只是停留在语文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需要从语文课文中提取出一些和审美相关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意境加以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离骚(节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离骚”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由于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字,所以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将原诗中的韵味和深意去掉。教师将“离骚”翻译成白话文,可以使学生对整首诗加以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屈原的情感激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二、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注意力放在字词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事实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将教学关注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审美能力又与语文课结合紧密,所以教师就应该从这一因素出发,帮助学生拓宽审美想象空间。高中语文涉及到文言文、白话文以及诗歌等文学体裁。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使学生能够受到文学熏陶。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琵琶行并序”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作品。教师可以对诗句加以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扩充。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就表达了江边送客的情景。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这种意境。通过对诗中用字和用词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就能够和诗人共鸣,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開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以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就在台下听讲。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黑板呈现。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板书负担,同时还可能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文件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教师可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渠道找一些相关电影和电视剧,并让学生加以观看。学生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和兴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这本小说。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视剧的情节,使学生在电视剧中感受到贾家的富贵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推动语文审美教育。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最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4
一、高一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高一阶段, 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 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 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 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 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 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 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二阶段重点培养审美能力
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 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 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 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 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 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 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 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 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 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 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 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切入点, 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 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 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 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高三阶段重点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 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 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 智能发展上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 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 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 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5
【摘 要】文学与美学从来是不分家的,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运用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尤其是对于诗歌、散文,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赏析更是必不可少。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基础已经较好,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学习语文已经不再满足于字面的分析,而是要从美学的角度去品鉴一篇散文。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分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新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 审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38
很多学生在阅读一篇散文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感觉整个人已经融入进了散文当中。但很多学生无法形容这种阅读中出现的令人陶醉的状态,只能用“优美”来形容这篇散文。事实上,这样的形容并不算错,很多作家独具匠心,写出了很多十分优秀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也只能用“美文”来形容。其实这就是散文阅读的审美,即是在教学过程中从美学的角度对这类散文进行分析,将散文分析得更加透彻,学生也能更好的把握相关散文。阅读散文和阅读杂文、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支撑一篇散文的全靠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而小说却有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大量的故事。因此阅读散文也就成了学生的学习难点,甚至很多老师自身水平不够,对于一篇散文也难以完全把握,讲解水平也就值得质疑。一篇好的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几乎可以用“乌托邦”来形容,即其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把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所以同样一篇散文,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同。
一、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审美困境
(一)散文阅读的审美过程中老师的限制过多
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相关问题,很多老师会提供标准答案,从而根据标准的答案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但实际上,文科类的大多数题目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只能作为参考。散文阅读的审美过程更是如此,审美即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那么对于一篇散文而言,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他们进行审美的角度也就不同,那么得出的审美结果自然不同。但当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忽略学生的观点,而是将老师自己的审美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总是告诉学生,对一篇散文的审美分析就应该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并且得出的观点只能是无限接近老师提出的观点。更有部分老师并不会自己去进行散文的分析,而是根据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来设立审美标准,这样的教学就更加乏味。
(二)阅读中对审美要素的把握不足
何为审美,简单讲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巧妙之处。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注重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意图的分析。然而事实上,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只是一时有感而发,并没有很复杂的写作意图,那么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就显得多余。因此在对一篇散文进行审美时,最主要的不是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是通过散文当中的一些细节来进行分析。名篇之所以成为名篇,就是因为文中对细节的把握恰到好处,很多散文当中,对细节的处理很可能是经过作者的仔细斟酌的。比如“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佳话,虽然只是修改了一个字,作者却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最终成为经典。散文亦是如此,文中的很多细节之处是经过作者反复修改得来的,如果能够对这些细节进行推敲、分析,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帮助才是最大。
(三)审美过程中缺乏个性
散文阅读没有固定的模式,对于散文的审美分析也不应该存在套路和标准。对一篇散文、诗歌的解读,会与读者的阅历、文化背景、内涵有很大的关联。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学生在解读文章时的感受和体??是不同的,老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但实际上,当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忽略了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甚至会批评。这就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上学生也不敢再有更多的思考。
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
(一)老师以引导为主,不给散文审美设定标准
同样一处风景,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同的。同样一个微笑的表情,很多人认为是微笑,有的人却认为是嘲讽。这就是人的心性决定了对事物的态度。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于任何一篇散文的解读,每个学生和每个老师的看法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老师的阅历、知识都较深,老师在进行散文审美分析时想到的内容就相应的较多,也更加深入。而学生缺乏生活阅历,无法真正体会散文当中的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这些事对于学生而言,仅仅只能通过想象来进行审美。但无论如何,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每一种观点都值得老师认真对待。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引导为主,不给散文阅读的审美设定标准。
(二)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细节进行审美
对于一篇散文的把握,最重要的不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更多的应该是对散文中的细节的把握。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中的散文,史铁生的文章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可能不容易掌握。但如果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把握,同样也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比如文章中有一句话为“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句话在文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具体是出了什么样的“难题”呢,文章并没有进行介绍,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分析,直到后文的一个细节,这个“难题”才跃然纸上,其细节是作者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这园子这么大”,于是想到自己的母亲在园子里小心翼翼找自己的艰难。到了这里,文章的母爱、对母亲的怀念都得到了体现。
(三)尊重每位学生的审美观,强调个性化审美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的观点可能在老师眼中是比较幼稚的,很多老师因此不屑一顾甚至批评。老师要尊重每位同学的观点,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审美观点,老师也要予以肯定与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想法,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在对散文的个性化的揣摩之中得以提升。
三、总结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实施策略
G633.3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最重要的时期,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感情的认知和情商的提高,同时能让学生自己对优秀的作品独立解析,能作出独特的审美赏析,能够从文章作品中感受美,从而接受阅读带来的美的感染和熏陶,慢慢的养成独立阅读和审美的情趣。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众所周知就是看到一个事物然后联想起来的别的虚无的很多东西,在心理学家看来想象力是已经通过某种途径储存在大脑中然后看个一个事物后大脑对这些东西进行的加工整理形成自我想象的一个过程。审美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深化。现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是选取的大师的作品然后来进行分析,还有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教育我们如何养成更好的自己,学生通过老师对教材文章的讲解进行想象,活跃了教学气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老师应该让教育个性化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2)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东西的特别爱好,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知识考老师强硬的去逼迫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的厌恶课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课程改变后,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单单是讲解课本知识更多的是调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在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高中时代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老师应该及时调动这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的学习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3)能够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个人对美的认知主要是从高中时代的语文课中获得的,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东西,老师要让审美教育贯穿在每一堂课上,让审美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读到好的作品是能感受到美好的东西,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激发他们的对学习的兴趣,可以说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相当于提升着学生的审美质量。所有高中语文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策略
高中语文最主要的学习主题就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依赖于老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该培养老师的个人审美素养,促进老师的个人审美能力不断地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到底直接关系着老师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于老师综合审美素质和教育实践的研究极为重要,老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个性化教学,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学校有义务让高中老师形成一个好的审美态度,老师的审美态度正确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审美观念的提高,可以说语文老师是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起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教育的效果。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知识层次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扩宽,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扩展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受到了美的东西,这样才能刚好的教育学生,老师也应该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然后又目的性的去提升个性化教学的质量,学生正确的个性化教学部仅仅是让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三、创建个性化审美教学环境
高中审美教育个性化对审美的氛围和审美环境要求特别高,审美氛围和审美环境是审美教育个性化的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产生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多开展一些关于美的公共讲堂,让学校氛围时刻围绕在美的气氛中,让学生从心底感受美积极的去发现美培养他们的审美心态。这样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愿的去学习,而不是老师去强迫学习,慢慢的让学生有这种求知的欲望,这才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老师要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沟通和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情感的指导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的审美习惯,能自己对一些佳作作出审美经验和判断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平等公平的坚持用审美教育和因人而异的教育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不断进行审美学习的时候主动的发现自己的特产和优点,利用这些特长和优点不断的参加到审美的活动中,然后老师去及时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
四、開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施美育
除了以上我们谈到的老师要试行因材施教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历史博物馆,去领略祖国博大的文化,去野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面对祖国的锦绣江山,来亲临其境的感受美。用具体的历史教育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热爱家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辨是非黑白,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去感染学生,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爱国主义的电影,从电影中真实的例子中去感受革命先烈还有那些尊老爱幼的美德,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各种美的认知。
五、结语: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研究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让现在的人民喜欢阅读,认识美,发现美。知道追求美的的东西。随着人们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认识越来越重要,我们去通过高中语文教育来实现综合审美素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课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邓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J].雪莲,2015,(35):100.
[2]王英杰.试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的实践原则[J].考试周刊,2015,(A1):25.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篇7
一、批文入情, 培养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教材是美的文本, 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如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语言美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比如, “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壮美, “采菊东篱下”的恬美,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幽美。自然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 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杰出人物的情操美, 平凡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 对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应认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欣赏人物的外在美和心灵美。
二、创设审美氛围, 激发审美欲望
在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 使教学内容情境化,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朗读《再别康桥》时, 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等图片, 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曲子。其次, 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 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漂亮的板书, 标准的普通话, 温文尔雅的教态, 幽默机智的语言, 本身就蕴涵着的美, 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三、指导美读, 诱发审美想象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 它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 在朗读中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填补文章的空白, 进而获得审美体验。如“舟摇摇以轻扬, 风飘飘而吹衣”, 学生可以尽情想象一叶小舟, 一条宽阔的江面, 一个身穿长衫之人, 站在船头, 迎风而立, 眺望家园, 几分飘逸, 几分期盼, 写出一个厌弃官场之人回归家园的急切心情。
四、加强写作, 培养审美创造力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美、创造美,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还要重视培养、训练、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写作是创造美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观察美的基础上, 通过写作去表现美、创造美。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 确定美的立意, 讲究美的结构, 提炼美的语言。在品评作文中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育人。教师要使学生明白, 写作文不仅要讲究美的形式, 更要讲真话, 抒真情, 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篇8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发展, 审美教育以其陶情冶性的特点逐渐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手段实施审美教育, 以强化学生的美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及趣味。
二、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一) 情景式导入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审美热情, 进而引导学生满怀激情进入课文学习。例如, 在上必修二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 可以通过设计以下情境以带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雨是很自然的天气现象, 而从文学上看雨, 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现在让大家以文学的角度分享一下对雨的看法。”, 这时, 学生会认真思索自己对“雨”的感受与认识, 随后学生分享对雨的看法, 如有学生说:“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雾中, 有种烟雨缠绕的感觉。”;有学生说:“我最喜欢秋天的雨, 缠缠绵绵, 却又不失清爽。”……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并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待学生分享完后, 教师在分享自己对雨的感受后, 对学生说:“现在让我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对雨的认识与感受”, 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听听那冷雨》课文学习。先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 并找出最能表达出作者对雨的情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 并在优美段落、句子的朗诵中再次体味语言的美、及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逐渐将学生带入课文营造的美的画面中, 再次感受文章的美之所在。
(二) 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文学作品常常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艺术与情感, 且具有多义性与模糊性。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 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并具有独特的审美底蕴。例如, 教师在上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先简单介绍主要认识的人物, 包括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 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相关人物形象, 并总结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教学时, 应先以林黛玉为主角开展, 让学生找出林黛玉在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眼中的形象描述, 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 如下为学生找出的答案: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是“不足之症”, 由此可见众人仅仅是关心林黛玉的体质;而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则为“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学生则认为是这句话已经将林黛玉的气派不凡表达出来;而贾宝玉中的林黛玉则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形象, 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 这些描写都以不同角度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容貌等展现出来。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那种既朦胧又清晰的美感, 深化学生对《红楼梦》美的欣赏, 并促使学生激起对《红楼梦》的兴趣, 逐渐深入到小说人物角色情感认识研究当中, 学会欣赏其美感。
(三)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每个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及实际经验不同, 使得其审美价值观有所不同, 因而审美鉴赏能力也有所不同, 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审美欣赏能力培养。如可以通过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分析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语言中感受美, 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 高中语文教师在上必修一《赤壁赋》一课时, 应先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简介及生平, 然后告诉学生《赤壁赋》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的:“苏轼因遭遇陷害被贬, 心中郁愤之情, 在所难免。但他却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坦然处之, 不被消沉情绪所击倒。因此, 此赋先自言愁, 后自解愁, 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此时, 教师开始带引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中:“赋的第一段主要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对游人的依恋与脉脉之情。学生此时可以想象出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 江面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住, 呈现出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壮观美景。当分析到“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语句时, 应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运用抽象事物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运用优美的语言将箫声的写得具体可感, 犹如在耳边响起。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萧所寄寓的情感意境, 激发自己的想象。同时让学生在领略语言美的同时体味意境美, 享受美的洗礼。
三、小结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9
一、审美心理及其特点
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类型, 既反映着人的高级精神需求, 也反映着人的高度认识能力, 是一种最具个体性、直觉性、创造性和自养性的健全心理。一般说来, 审美心理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个体性。审美心理由于个体的实践领域、环境影响、审美经验等不同, 因而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差异, 从创作心理方面讲, 如李贽所言:“盖声色之来, 发于情性, 由乎自然……故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 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 旷达者自然浩荡, 雄迈者自然壮烈, 沉郁者自然悲酸, 古怪者自然奇绝, 有是格, 便有是调, 皆情性自然之谓也。”而对于鉴赏心理来说, 则如刘勰所言:“慷慨者逆声而击节, 酝藉者见密而高蹈, 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正因为如此, 也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心理差异。所以,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必须考虑个体的特点,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2.直觉性。直觉是一种不经复杂的智力操作、逻辑过程, 似乎未经判断而直接把握事情性质特征的思维活动, 是以非理性、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高度理性的意识活动, 具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敏锐性, 因而常常能“一触即知”“一语中的”。因此, 有人把这种心理能力称为“第六感官”“内在感官””“心理感官”, “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即为一种直觉表现。可见, 直觉并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而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
3.情感性。在审美心理的结构与活动中, 这点是尤为重要的, 因为对应于审美对象的主要心理因素就是情感。情感不仅是审美需要得以发生的机制, 是审美展开得以持续的动力, 而且还是审美弥散强化和升华为审美心理的催化剂。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关于“感物为动””“即景生情”等论述, 讲的就是审美心理的情感特点。
4.创造性。艺术鉴赏心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创造心理, 在自然的鉴赏中, 如果没有创造性, 又怎么会有诸如“神女峰”“望夫石”等名山胜景的美妙命名呢?怎么能把桂林山水描绘为“江如青罗带, 山似碧玉簪”呢?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 , 没有创造性, 就没有情感的激活, , 没有想象的驰骋;没有形式美感的能力, 也就没有真正的审美心理。
5.自养性。审美心理的形成, ,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美实践活动, 在因情悟理中更好地实现自我评价、自我感受、自我控制、陶冶自我情趣、完善人生理想, 这种心理趋向和意志能力, 是在不带强制性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的, 是自育自养的结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阶段性
从高中学段来看, 语文教学这一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 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关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 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 其注重选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特点, 从整体安排的隐性序列上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必修四册, 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二年级安排的是必修第五册和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及文化论著研读;三年级安排语言文字运用和新闻与传记。
1.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高一新教材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 思维也由浅入深,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
2.突出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二阶段。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 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 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一、高中语文教材本身是审美教育的“富矿”
语文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选入其中的文章,均经过精心的选编,大多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情趣盎然、 文采飞扬,而且洋溢着流光异彩的自然美以及或温暖或崇高的社会美等,可以说一部高中语文教材,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人文历史,无处不是充溢着美,无处不存在着审美教育的丰富资源。高中的审美教育,提高了高中生审美能力, 使得高中学生为祖国的美好河山之美所折服,为多彩的异国风情所吸引,为伟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所感召,为坚贞的爱情、忠贞的友谊、温暖的亲情所感动。高中语文教材给了学生积极的审美感受和巨大的精神激励。诸如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王勃《滕王阁序》声情并茂、笔端含情、文辞富丽、曲调宛转;杜牧的一篇不朽之作《阿房宫赋》 凝练精妙、辞采华美,语言富有音韵的节调、韵律,声情谐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柔和、舒缓的语言美,素淡朦胧、宁静和谐的意境美,丰富含蓄的感情美,高中语文教材无处不昭彰着美, 可以说高中语文教材本身是审美教育的 “富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知、 情、意、行多维度发展,而高中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它从根本上担负着审美教育的责任。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从如下几方面来加强审美教育。
1. 教师应在高中语文课堂里担负起审美引导者的角色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无处不在……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乏美的发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 教师是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充分的预设和合理的生成,挖掘并呈现作品中种种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发现美并获得审美体验; 开阔审美视野并获得审美感召。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也认为:“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并揭示文艺作品中的真正的美, 要保证学生能正确理会真正的美——祖国自然的美、人物性情品质的美、生活和劳动的美。”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实现塑造美丽心灵、完善美好人格、培养美善人格的目的。
2.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审美资源进行审美教育
教材本身就是一座审美教育的“富矿”,开展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审美资源。对于教材中的散文和诗歌,应声情并茂地范读,并要求学生抑扬顿挫地反复诵读,使其充分感知其中的节奏美、语言美,并通过评析揭开其内在意境美、精神内涵美的神秘面纱。对于教材中的小说和戏剧, 则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作品的矛盾冲突中身临其境,感叹、体味作品人物、情节、场景塑造的艺术美;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欣赏作品丰富而深刻的主旨美。而科普类文章,则可以引导学生透过作品去理解科学家们崇高的胸襟和神圣的信念,去感悟科学的神秘和奥妙,得到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和精神鼓舞。
3. 活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审美教育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情境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为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我们有必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创造出美的气氛环境,创设出审美教育情境。具体而言,教师既可以通过情感真挚、感情充沛的美读,激发学生欣赏作品,进入审美情境;也可以通过相对而视、娓娓而谈的对话和提问,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品味作品的意趣, 融入作品意境;更可利用高中生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生理特点,通过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生动描摹来创造审美教育情境……此外,随着现代教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运用多媒体提供鲜明、具体、 丰富多彩的视觉画面,视听体验更能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美的意境。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可以说从最初时代所涌现的语文名著阅读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就已经紧密,也最利于实施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细致的来谈谈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联系。
一、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特殊联系
1.文学名著的概念内涵
在『文学』的分类中,把文学归属为社会科学的学科之一,与哲学、政治、法律等并驾属于社会的上层学问,口头文学是文学最早出现的形式,最初的口头文学通常与音乐联结成可以演唱的一种抒情诗歌。中国的《诗经》、印度的《伊利昂纪》等被认为是最早的书面文学。在先秦时期把文学写成作品都可称为文学,到现代就常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文学可以理解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精神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语言、通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各异的形式(体裁)来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或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名著』通常指具有永恒的主题,有精典的任务形象,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有一定的知名度,不仅具有流行性,而且有经久不衰的特点。
由此,文学名著可以理解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运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内心情感及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生活,具有永恒主题和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在社会上呗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从对文学作品名著这个理解我们可看出,文学名著是五国界的,无时间界定的。基于此,文学名著一直以来成为语文教材选材的重要课程资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因此也成为语言教学、思想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2.审美教育教育概念界定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席勒于1793—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信中他对一系列教育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他认为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类的教师,这对后来审美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审美教育是运用各种媒介手段使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从而使教育者感知美知、鉴赏美、创造美,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通过美的事物来使教育者的情感与心理上受到影响,是一种情感教育方式。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1.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地位演变和确立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育目的、结构与教育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它整体上规定着某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内容选编的依据在教学上的建议,是写作教材的依据和基础,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富人基础,它具有一定的性质,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随之产生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审美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名著阅读教育中实施美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美的形态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教育活动。由此受教育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事物的感染,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性情得到陶冶,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对人心灵的定性,给人理想以正确的方向,能塑造美的灵魂。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精神的追求也逐渐高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重视。美育是促进学生提高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语文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人格、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受到熏陶感染,陶冶学生道德品质,美化学生的心灵世界。
由初中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及再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是他们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上经一部成熟,使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追求和较强是非的是非与美丑评价标准,也有自己的好恶感。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12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高中阶段, 是学生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阶段, 学生的心理发展更趋于成熟, 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那么, 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课堂, 也应该把审美教育渗透其中, 让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
语文教育就是人与文本的对话, 就是学生与作者的交流。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引发心中的共鸣,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 涤荡身心的目的。久而久之, 让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感受到课文的美感。一篇优美的写景文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图, 它能让学生感受到锦绣河山的自然之美;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 它能让学生体验到人间真情无价, 大爱无疆。
高中语文教育通过语文课堂这一特殊的载体, 实施对下一代教育的重任。它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实践审美教育, 教育学生具有美好的心灵、美好的言行举止, 具有美好的人生态度, 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方法的策略
1. 在“读”中渗透审美教育方法, 让学生感受美
因为“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 阅读是学习之母, 阅读是教育之本, 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 才能生存, 才能发展”。语文的主要特点就是“读”。语文课教学, 不只是要教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受到美好情感、思想的审美教育。学生在阅读时, 一行行文字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就是为人处世道理的表达, 学生若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静下心来深入阅读、体味, 才能感受文章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与作者同悲共喜。尤其是诗歌, 更是强调要熟读成诵,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 无不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唯美的意境、蕴藉的情感。
2. 在教材中找寻审美教育方法, 让学生体验美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获得审美感受的基础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再深入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的美的东西。这些美的东西就是文章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境, 让学生在这种美的境界中产生的情感, 与作者产生交流和共鸣。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关键的字、词、句、段, 反复咀嚼, 挖掘出作品中深藏的内涵, 可以使学生在受到美好情感教育的同时, 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一文时, 先让学生熟读整首诗, 然后抓住“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这四句诗, 让学生在感受松林间月光皎洁的同时, 还可以体会到一个万籁寂静的世界, 石上清泉流水叮咚的声响, 洗完衣服归来的女子在竹林中撒下快乐的笑声, 渔船缓缓靠岸, 拨弄着长得非常茂盛的莲花。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所表达出来和谐完美的意境, 学生只有在深入挖掘教材, 反复品读, 才能品出文章的优美和韵味, 领略到了王维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的神奇和魅力。
3. 在教学上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让学生沉醉于美
我们知道, 教育是一种美的艺术, 只有美的教学语言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教师的语言艺术美感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质量, 甚至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亲近感。首先,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且生动的。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规范的, 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地表达。其次,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教师能够对所讲述的文章旁征博引, 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或唯美感人。当学生听着老师充满个性美的语言, 感受着教师美好的情感, 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时, 便会从中获得一种鲜明亲切的美感。
总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审美教育的渗透,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推荐阅读: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06-29
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12-02
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06-21
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09-03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06-02
高中语文教育现状06-12
高中语文法制教育10-01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10-12
高中语文教育心得08-19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