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调查报告

2024-07-23

高中语文教育调查报告(共8篇)

高中语文教育调查报告 篇1

高中语文教育见习调查报告

我于8月15日至23日在县中学进行了为期9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旁听高中语文课程,完成了教育见习。这次见习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丰。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语文课是一门焕发生命的光彩的学科,它本身就是有趣的,我还记得大一古代文学史的李乃龙老师曾经说过,把语文课上得生动精彩不是

你们的功劳,但上得枯燥无味就是你们的过错。

在课余时间我和任课老师黄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黄老师说,我们需要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挖掘它的潜质,使人走进语文课堂,就好像推开了一扇美的门,能感觉到美的氛围。如何有利于学生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如何有利于老师教,教得轻松,教得科学,教得艺术?这些思考到位,就会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带入一种新的境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尊重学生“需要”,注重学生“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我觉得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老师的文学素养首先要提高,这就要我们重视在大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要旁征博引,老师的知识面就要拓展,不仅仅局限在本专业的知识。黄老师一直在强调阅读对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重要性,他说,上课技巧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如果真的要从事语文教学,必须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内心,这样上课才能有内涵有深度。话说的很朴实,却意义深刻。

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情感还在于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语文教学是体验的教学。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体验就是要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黄老师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就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语,体验重复、谐音双关、情感色彩的作用,并让学生试着为商品做广告词。这样的实践,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很好地将课本和实践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是生活的教学。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就像小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在老师讲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中的一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时,除了解释男女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外,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理解,譬如:两个朋友吵架了,本来只要一个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冰释前嫌,可是就像面对着一弯清且浅的河水,迟迟没能跨出去。这样,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语文教学要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比如《离骚》抒写了理想,抒发诗人屈原强烈的爱国志向,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那种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以及“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感受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品质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呢?现在的有的中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谈“爱国”好像已经过时了,从这样的背景作为切入点,在课堂导入时介绍屈原的身世,以及相关的历史军事背景,这样,让学生在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对诗人的爱国主义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由屈原延伸至老舍、吴晗、傅雷,结合他们的经历,让学生领悟到他们身上闪耀着的孤独而又伟大的爱国情思,了解了这些,学生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在课后黄海华老师和我探讨过一个问题,就是师范生如何快速地进入教学状态,他说语文教学法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实践。现在西方教学理论认为把握教学的两个最好的途径是观摩和反思:在没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观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先通过套用优秀的教学模式融入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后积极反思,与教师多多沟通,教学水平就能有显著的提高。黄老师的这番话给我的启发很大,也是我这次见习最大的收获,非常感谢黄老师无私的教导和帮助。

黄老师还给我提出了一个理念让我思考,就是如何优化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这一

学科的基本特点。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有少数教师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意趣盎然,情思绵长,理韵悠远的境界,使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更多的教师执着于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理性的分析和阐释过多,造成了人文性的缺失。而且,在不同程度上还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思路去讲解,长此以往,形成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优化课堂教学,要将课堂教学融知识性、人文性和创造性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是勿庸置疑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更应该关照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黄老师还引导阅读一些关于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改革的文章。史绍典先生说:“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语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飚突进式的啸傲……,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语文是独立思想的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居所……”语文以文学为主要对象,整个人类精神文明都是它的后盾,人文性必将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真正的人文教育,培养尊重生命,关注世界,情韵悠长、光明磊落的人。

短短的九天见习,是我人生角色转换的几天,是我不断成长的几天,也是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见习生活就这样结束了,见习不仅使我在专业知识上的提高,更是我人生的深化。学无止境,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学科知识日新月异。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重视熟练的掌握师范技能,加强自身基本功,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这次见习还让我督促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将来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培育尊重生命,关注世界,情韵悠长、光明磊落的人。

高中语文教育调查报告 篇2

(1) 对于语文阅读课, 你感到 ()

a.很有兴趣 (73.3%) b.有兴趣 (23.3%) c.兴趣一般 (3%) d.没有兴趣 (0.4%)

(2) 你经常经历的语文阅读课情境是 ()

a.老师先讲课文、再讲思考题, 最后再作延伸讲解 (阅读篇目、语文知识等方面) 。 (26.6%)

b.老师讲深讲透, 从头讲到尾, 甚至经常拖堂。 (23.3%) c.老师指导, 学生探究或讨论, 师生共同反思和总结。 (33.3%) d.老师精讲、少讲, 学生多练, 勤反馈。 (16.7%)

(3) 你认为阅读课上老师讲授的时间 ()

a.正合适 (46.7%) b.太多 (53.3%) c.太少d.无所谓

(4) 在语文阅读课上, 老师提问的情况是 ()

a.很少提问, 只顾自己讲解。 (33.3%)

b.有个别提问, 但主要在老师与优等生之间进行。 (16.7%)

c.有提问, 但很少有个别提问, 且大都是记忆性和机械性提问, 老师一问就可以马上回答。 (30%)

d.经常提一些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而且给我们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20%)

(5) 除课内阅读, 你经常阅读课外书吗?类型是 ()

a.文学名著 (40%) b、教辅资料 (20%) c、青春文学 (10%)

d、网络小说 (3%) e、武侠小说 (5.3%) f、热点时文 (21.7%)

(6) 你根据什么来选择课外书籍 ()

a、看书籍简介 (46.7%) b、同学介绍 (16.7%) c、书店工作人员介绍 (13.3%) d、老师推荐 (20%) e、其它 (3.3%)

(7) 对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 给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

a、同学 (16.7%) b、老师 (76.7%) c、新闻宣传者

d、家长 (7.6%) e、其他

(8) 你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多选) ()

a、兴趣 (73.5%) b、提高语文水平 (50%) c、从书中得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56.7%) d、激励自己 (40%) e、获得有用的知识用 (50%) f、为了消遣6h、出于被逼无奈

(9) 看书有困难时, 你以何种方式解决? ()

a、查资料 (80%) b、请教 (53.3%) c、跳过 (6%) d、不看了e、其他

(10) 看书时, 你进行其他活动吗? ()

a、吃东西 (40%) b、听音乐 (广播) (40%) c、看电视 (13.3%) d、不进行 (50%)

(11) 阅读了一本好书后, 你会干什么? ()

a、说给别人听 (23.3%) b、做读书笔记 (26.7%) c、运用于习作中 (16.4%) d、看过就算了 (23.6%)

(12) 读书时你喜欢: ()

a、只浏览故事情节 (43.3%) b、摘抄好词好句 (23.4%) c、在文中圈点批画 (20%) d、其他 (13.3%)

(13) 你用在阅读上的时间一周中有:[单选题] ()

a.1小时以下 (3%) b.1~3小时 (13.3%) c.3~5小时 (36.7%) d.5小时以上 (46.7%)

(14) 属于你个人的课外书有多少? ()

a、没有b、1—20本 (包括20本) (33.6%) c、20以上 (66.4%)

(15) 你的课外书来源 ()

a、到书店购买 (50%) b、向同学借阅 (20%) c、到图书馆借阅 (20%) d、其它 (10%)

(16) “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 你认为自己 ()

a.做到了 (40%) b.做到了三分之一 (3%) c.做到一半 (10%)

d.远远没有做到 (3%) e.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 (10%)

一、存在问题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 教师重视程度不足。调查结果显示, 对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 给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老师 (占调查人数的76.7%) , 但据另一条调查可经看出,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他们对课外书目的选择仅有20%是来自老师的推荐。另外大多老师在阅读课上也只顾自己的讲解而很少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约占被调查人数的53.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解过多;老师在上阅读课时对学生的提问也过少, 有也只是全班一起提问, 也少有针对性地个别提问, 有也仅是停留在老师和优等生之间, 这样就发现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二, 阅读成效低。从阅读方法看, 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 如无计划 (占调查人数的73.5%只是凭个人兴趣) 、有43.3%的学生只是浏览故事情节、大多学生没有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极少学生能将所看书籍内容运用到写作之中 (仅占调查人数的16.4%) ,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

第三, 阅读时间少。从阅读时间看, 部分学生能够坚持每周阅读, 基本不读的只占9%, 但也还有一半多的学生一周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还不到5小时 (占调查总人数的53.3%) , 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 应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依靠大量阅读, 没有捷径可走。老师要引导学生恰当处理好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让学生尽量安排一些时间来读些课外书。

第四, 阅读量不足。由于学生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偏少, 自然就导致了学生阅读书籍的数量上的不足, 从调查数据来看, 认为自己做到了“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的只占调查人数的40%, 而且有30%的同学个人拥有课外书还不足20本。从阅读的类型看, 喜欢看教辅资料、热点时文、青春文学、网络小说的人数超过文学名著的人数。而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完整看过的人寥寥无几。

二、建议与策略

1. 教师重视、加强指导

第一, 制定阅读计划。教师应在开学初根据本班学生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包括本学期学生要看哪些书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附录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书目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 按计划地适当推荐给学生阅读;应完成多少阅读量, 做多少读书笔记, 多长时间检查一次, 将建立怎样的评价激励机制等。

第二, 加强阅读指导。要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能长期有效并落到实处, 除了向学生推荐一定的书目及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外, 更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 浏览性阅读。对于一些报刊、杂志、新闻等, 我们只需知道内容的概要, 阅读的目的只是了解一下情况, 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这类作品时可以采用浏览的方法, 即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 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 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 舍弃无关的部分, 平时阅读时应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 速读法是不可少的, 这样可以学生及时掌握更多的信息。 (2) 鉴赏性阅读。对那些文学性或带有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等作品, 可以采用这种阅读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对这些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内容进行评价性鉴赏阅读, 要关注作品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等。 (3) 评价性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方面有这样的要求: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 并多写随笔, 阐述自己读完文本后的看法、评价。这样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2. 利用资源、扩大视野

调查结果统计, 有33.6%的学生个人拥有的课外书不足20本, 有一半的同学的课外书是书店购买来的, 而仅有20%的同学所阅读的课外书是来自于图书馆,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

第一, 利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平台, 创建语文阅读的新课堂。我校每年都会在高一新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而很多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很感兴趣, 尤其是对课外名著阅读这一专题,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 成立课外阅读研究性小组, 制定阅读计划,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书目向学生罗列推荐阅读书目, 如高一上学期可阅读《家》、《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 高一下学期可阅读《红楼梦》《复活》等, 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写好读后感, 教师不定期地检查学生阅读进度, 让研究性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阅读心得, 展示阅读成果, 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 又让学生有效地完成研究性学生的任务。

第二,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校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书籍, 但据了解, 真正到这里来阅读或借阅的同学却很少。古人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 在平时和学生的聊天中, 有的学生经常说到“我爸妈帮我买了很多书, 我总想等有空的时候来看, 可总是没有空。”而有的学生却又苦于家里没有课外书籍可看, 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本学期我叫学生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 (条件好的可以多带几本) , 建成了班级的小图书角, 每到自习课或课余时间, 很多同学都会到图书角去看书, 并边在一起看书边讨论, 可见学生并不是不爱看书, 而是缺少看书的氛围。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上阅读也成了课外阅读的一种主要形式, 网上阅读可以更为便捷地找到自己想阅读的书籍, 所以许多人热衷于网上阅读,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其实, 只要学校重视, 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教师关注, 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 学生也一定会转变学习观念, 从而喜欢课外阅读, 我们的课外阅读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阅读能够提高语文水平, 增加知识, 陶冶情操。老师对学生语文阅读的重视程度, 不仅影响到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提出了加强学生语文阅读, 提高学语文素养的教学建议。

高中语文教育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评价方式

一、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从中探讨和改

进写作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调查范围:教师调查范围为船寮高中高一、二年级语文教师,发放问卷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份。学生的调查对象为船寮高中高二学生,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

(三)调查内容:“教师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对教材写作设计的看法和写作教学现状。“学生问卷”侧重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和主要障碍,侧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通过无记名方式,客观了解两个群体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设计与教学的有关情况,为现状分析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对收回的问卷,我采用统计分析的办法,对全部教师问卷和随机抽取200份学生问卷进行分析。

学生问卷统计表:

高中学生理应掌握良好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面对新教材淡化写作知识和“系统化”训练,我校学生认为掌握“很好”的仅占4%,“一般”的45%,“还需强化”的达到50%;关于“写作目的”,“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占到73%,说明“写作”为升学的倾向一直左右着学生和写作教学,这是造成写作教学窘况的主要原因;在“写作方法”上,“模仿”仍是学生写作的一种方法,学生靠自己“苦思冥想”写作仍是主流,“与他人讨论”所占比例很小;从“学生认同的作文批改方式”来看,44%以上的同学都赞同“老师批改”,同样比例的同学希望“师生互改”,而11%左右的学生要求“学生互改”;关于“缺少写作素材”,我校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是很好,但认为“写作缺少素材”的占到38%,语言基本功方面,我校学生认为“语言贫乏”的占到41%,而学生认为“不会构思”的比例占到21%,说明造成学生写作最大障碍的内容因学生基础不同而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关于造成障碍的原因,我校学生认为“缺乏生活体验,没有激情”是主要原因,而认为“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看书”的达到26%。

三、对教学实践的建议

(一)克服偏重人文性的倾向

如上所述,部分教师认为“写作”教学以人文专题主导,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写作自由度过大,不利于写作教学“度”的把握,所以应该把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要求。一直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上以选文为依托,以阅读为主线作为基本框架,形成了按单元组合文章的编写方式,但也可能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人文话题,有可能把语文的工具性抹杀、淡化。苏教版“写作”板块,明显受以人文专题组元的影响。从笔者调查情况看,许多教师只是在作文之前让学生“看一看”,有的只在作文后稍加提及,致使目前的语文写作教学暴露出人文教育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比如,在学生的作文当中,病句连篇,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忽视语文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二)创造性地开展写作教学

首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如“写作指导”中第一模块第一专题“激活我们的诗情”与第三模块第二专题“生成诗歌的意象”进行整合。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可将模块一第二专题与模块三第三专题及模块四第一专题、模块五第四专题加以整合,这种整合可以采用先分后总的方式,也可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以形成学生议论写作知识的立体感。其次是将教科书以外的教材引入写作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选择学生喜欢的素材。比如农村学生对写农村生活的文章更有亲切感,高中学生比较关注时事,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时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焦点访谈”、“今日关注”,每年新华社的新闻图片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等,这些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维是作文的第一要素,是作文的前提。我们不反对作文技巧,诸多作文技巧其实都是思维的外化,语文教师要始终抓住思维能力这个写作教学的根本。苏教版遴选的20个人文话题都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与阅读范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碰撞,以拥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

(四)创造性的改变评价方式

平时写作中要强调鼓励原则,全面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进步,包括写作的态度、投入的情感、思想的进步以及写作技能上的提高等。要克服套路化的评价,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还存在哪些问题,并找到发展提高的路子。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为读者而写作”的写作观。学生写作过程决不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居高临下地打好分数就是写作任务的完成,写作能力的生成需要多元互动、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为学生作文应有三个读者群:一是同班同学,二是语文老师和自己的父母,三是其他年级、学校的好朋友,或者是亲戚长辈中可以信赖的朋友。有了这些读者群,学生就可以转变“为老师作文”的观念,真正把作文当成一种交流。这就要改变原来的作文评价方法,把学生的作文交给读者群去阅读、评判。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不仅仅是听到了肯定的或否定意见,不仅仅是了解自己作文的长处和短处,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帮助他搭建了交流、思维的平台,促使他不得不思考多方面的意见,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思辨力的提高。

高中美术教育实习调查报告 篇4

省内统考和省外单考已基本结束,美术高考生也陆续返回学校,走进课堂,投身到文化课紧张的学习与备考之中。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专业考试的过程中,看到成千上万的美术考生匆忙的身影,联想到几年前的自己,结合当前的高中美术教育和美术高考形式,面对当前高中美术教育和美术高考的种种弊端,现就我所想到的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众所周知,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制定了一至九年级的新课程标准,也制定了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材。

但美术高考实行了几十年却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应的美术专业教材出来,而高中美术欣赏课很少有学校开设,80%的高中不开美术欣赏课。

但是,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有美术高考生,而高中的美术专业学生 和老师却没有相应的美术专业教材可循。

这不能不说是当前美术教育界的一大失误!对于高中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刚步入高中,有关领导怕学习专业影响文化课成绩,给学生训练的时间大多是课外活动和晚自习。

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短,而且不集中;在色彩学习方面,没有考虑光线的因素,因为晚上无法进行色彩训练,等等,这些都说明对专业不够重视,抓了文化课丢了专业。

到了高三,学生又要放弃文化课去学专业,有的学生刚上高三就放弃了文化课,进了培训班,抓了专业又丢了文化课。

很多学校没有给美术专业的学生分配合理的`训练时间,整个高中阶段的专业课和文化课学习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畸形发展的高中美术教育!

二、美术高考制度及考试方式不合理

近几年来,美术高校盲目扩招,使美术考生急剧增多,为了减轻考生的负担,很多省份实行了艺术类专业统考,但还有一些省份没有实行统考,即使实行了省内统考,其成绩也不被省外院校所采用!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美术高考方式也越来越趋向简单化,很多美术高校为了省事和减少考试费用,大多数学校考默写、画照片。

因此,出现了很多考生只会默写而不会写生、只会画头像而不会画静物、只会画照片而不会画模特等现象。

有些考前培训班或美术高考班,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学生“背画”,把机械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不惜牺牲学生的前途为代价。

这样的考生,即使是考取高校以后也得从头再来,给高校美术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高中美术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

以前部分学生是因为喜欢美术影响文化课成绩,现在的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差而学美术。

这和当前的高中美术教育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

我经常听到高中学校领导这样说:“这个学生成绩太差了,让他学美术去”、“你学什么美术,只有差生才学”等等,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爱好,学生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欢美术,使有天赋、成绩好的同学不敢涉足于美术课堂,与艺术失之交臂。

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差生实行“一刀切”改学美术,学美术已经成为成绩差的学生考取大学的捷径了,由于美术高考文化分数要求低,为了提高升学率,让成绩差的学生学美术也是近几年来美术考生急剧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美术考生已趋“井喷”之势,而美术人才正处“剧增”之列,真正的美术人才却少得可怜。

当前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与时代经济科技的发展脱节。

高中美术教育和美术高考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呼吁有关专家和领导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

高中生语文作业问卷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对象、目的及时间

1.调查对象

笔者在自身所在学校紫荆中学任意选了高一三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所选班级成绩有高、中、低之分,每班70名学生,210分调查问卷全部收回。

2.调查目的

3.调查时间

二、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A.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B.做很多题,但成绩并没有提高

C.不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习题

D.做题方法和思路指导不够

统计:选A的63%,选B的17.6%,选C的74%,选D的29.6%。

A.为考试成绩

B.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C.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D.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统计:选A的71.3%,选B的37%,选C的26.9%,选D的51.9%。

A.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作业

B.针对自己学习缺陷的作业

C.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作业

D.能得到有效指导的作业

统计:选A的19.4%,选B的63.9%,选C的44.4%,选D的60.2%。

4.你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处理的?

A.通常无法解决 B.老师讲评时解决

C.主动问老师解决 D.问同学解决

统计:选A的5.6%,选B的70.3%,选C的26.9%,选D的54.6%。

A.基本没有 B.有一些 C.很多

统计:选A的68.5%,选B的31.5%,选C的0%。

A.学校统一定的作业资料 B.老师的布置

C.父母规定的作业 D.自己找的作业

统计:选A的47%,选B的97%,选C的0%,选D的3.7%。

A.背书 B.练习题

统计:选A的81.5%,选B的82.4%,选C的15.7%,选D的10%。

A.30分钟以上 B.少于50分钟 C.50分钟以上

统计:选A的85.2%,选B的14.8%,选C的0%。

A.不愿意做 B.自愿做

C.为应付老师才做 D.为考试成绩才做

统计:选A的5.6%,选B的44.4%,选C的14.8%,选D的61.1%。

一、发现的问题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探究报告 篇6

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 王见 电话:***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文本解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在教学中如何解读文本,探寻解读文本的一些基本对策,这既为研究者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提出思路,也努力为一线的教师教学提出可供参考的文本解读方法。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它不只是对客体把握的技术性(方法论)问题,也是主体存在的基本方式。解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的发挥。

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文本意义的创成过程,目的是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本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的已有内容和学生的已有认识,对文本做出恰切的解读,以此领会作者的写作意旨,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

三、研究目标

1.探求文本解读的方式和策略。2.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四、研究内容

1.探索文本解读的关键点,找到既符合新课改,右适合自己的教学和文本解读的方式方法。

2.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自己解读文本的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研究对象

1.在文本解读中以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作为解读的策略探究。

在文本解读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高17级(16)班作为实验班,高17级(11)(12)(13)(14)(15)班为对比班。

2.在高中课本中,分别以小说、文言文、散文各找一篇课文,进行重点解读,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0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

利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图书馆网站电子图书,搜索与此研究相关的“文本解读”等相关材料,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从中吸取有参考价值的材料进行整合梳理,寻找新的着眼点进行文本解读。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自我语文教学的方法,为其他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3.比较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经实验班和对比版进行比较,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七、研究成果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见,语文教师准确的文本解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对文本进行的准确而有深度解读呢?笔者以《囚绿记》为例,谈谈几点做法,以见教于方家。

(一)细化解读,琢磨文本厚度

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文本解读的关键是要慢慢品味,慢慢欣赏,怎样才能做到呢?

1.紧扣文本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面对一篇课文,首先就要潜心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梳理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行文思路与作者情感,弄清文章的思路、主旨。

初读《囚绿记》时心里就产生疑问“‘囚’的是什么“绿”?为什么“囚”?读完全文,弄清了“囚”的是常春藤,原因是作者喜欢常春藤的绿色,想把它囚起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而且很快就勾画出了文章的结构图:“择绿(1-4)——恋绿(5-6)——观绿(7)——囚绿(8-11)——放绿(12-13)——怀绿(14)”。

2.探寻文本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文本的“意义”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写作意图,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

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实际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呈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有差异。教材中的选文几乎都是精品佳作,其内涵是深邃宽广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通过自己的阅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还原作者、还原生活、还原情感等,揣摩对比,细细品味,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文本内容论证自己在解读文章时得到的观点,找到适合的最佳主题。何为最佳点呢?笔者认为,就是思考文本的教育价值,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细读《囚绿记》就会发现其主体是多元的:①从《囚绿记》中作者对常春藤的称谓不断变化:“绿影”“ 绿囚”“ 绿友”„„对常春藤情感的慢慢升华:喜悦、恼怒、敬重、怀念„„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爱的主旋律。②本来是生机勃勃的常春藤,却因为“我”的一时私心而“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好像病了的孩子。”最后,“我”终于“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并且把它当作“我”记忆中的“绿友”。体现了作者认为生命是平等的,要尊重生命。③春藤被囚后“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体现了“绿”的坚贞不屈,表现出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④“我”居住在“高广不到一丈”的小房间里,“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以对绿的直接赞美为始用直抒胸臆的句式表白对绿的欢喜、渴求、怀念和珍视。这绿影抹平了“我”的孤独和不快。因此,《囚绿记》又是陆蠡心灵印痕的真实叙说,是他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⑤再如末二段起笔一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使使得这个“囚绿”故事有了深意,对中华民族的希望和赞美„„

3.揣摩文本表达,品味关键词句

叶圣陶曾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文本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结尾。找准关键词句、语段,进行赏析,就可以剖析文本,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如《囚绿记》,关键词之一“囚”从字形看,从囗从人,会意字,表示把人界围禁闭关押起来,使其失去自由通观全文可知,我所囚的对象恰是给自己沉郁的生活带来生机与活力的绿常春藤,可见绿之无辜,“我”之残酷。之二“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凸显植物特性,意蕴丰富,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常春藤的生机勃勃,还让读者感受到一切生命的活力。之三“舒放、固执、向着阳光”,展现了“绿”

被囚时更顽强执着,积极追求自由和光明。除了这些关键词,还有一些关键语段,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用排比的方式把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末二段起笔一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交代了写作背景,使我们嗅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狼烟, 也使得这个“囚绿”故事有了深意,托物抒怀的表现手法也就凸现出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不仅要对关键词句、段落进行辨析品味,比较赏析,还有结合文本,前后联系,互印互证,推敲琢磨,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深的解读。

(二)拓展解读,挖掘文本深度

文本解读要达到一定深度,就必须查阅作品的背景,如作家生、写作时代、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等,这就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又一把钥匙。

1.还原背景,挖掘文本

背景是语言产生意义的原因和前提。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挖掘创作的背景,需联系与作者和时代等背景,从背景入手挖掘文本深度。

《囚绿记》的背景如何呢?《囚绿记》就写于1938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作者当时生活在“孤岛”上海的租界,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于1942年4月,被侵华日军扣留后不屈不挠,死于酷刑。他出版过3本散文集。其文字清新纯朴,笔调忧伤愤懑。从本背景就可以体会到《囚绿记》抒发“过于抑郁的心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对自由生活、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笔者初读时认为“绿”就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 表达对自由和光明的积极追求,多次阅读后才感受到《囚绿记》也是陆蠡心灵印痕的真实叙说,是他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特别是反复读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时,才体会到:作者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正是自己在与“绿”认识感悟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精神,从而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升华到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上。刘心武说:“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得作者之用心,文本解读才会更真实,更丰满,更深刻。我们在挖掘背景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还原作者的生活、时代,这样才能解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

2.链接比较,拓展文本

链接比较是我进行文本解读时的一种常用方法,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将本文作者有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囚绿记》与《竹刀》进行比较。《囚绿记》是凝重与冷

却的生命燃烧,《竹刀》是情感与理智的精神游走。其异同笔者不在此一一赘述。二是将本文与其他作者的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把《囚绿记》与《绿》进行比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两篇都是描写“绿”的散文名篇。但因各自的创作宗旨与风格的迥异, 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境界。分别从二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宗旨、写作风格、抒情方式、文章主旨等进行比较。朱自清的《绿》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之美, 是一种写意性的散文;而陆蠡的《囚绿记》则呈现出一种忧郁美, 是一种写实性的散文。二者以不同的艺术构思营造出的不同境界, 给读者留下了大片想像的空间。三是引用作者自己和名人的评价。如陆蠡在《囚绿记》序中写的:“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 就是在这种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的纠葛中,我听到了内心抱怨的声音 我永远是一个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三)借鉴解读,夯实解读硬度

朱熹曾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文本解读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更简单,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因此,文本解读还需要借鉴别人的成果,力争站到巨人的肩上,从而夯实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硬度。

赵翼曾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解读文本,既不能停留于自己的解读,也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而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解读视角、自己的解读途径和富有个性化地对文本新颖、独特的解读。这就需要借鉴别人的解读。在当今时代,我们查阅相关文本解读的文献很方便,比如到图书室查阅,运用电脑、手机在网上查阅等。特别是到网上查阅十分方便。笔者在解读《囚绿记》时,就到知网和百度等网站上,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囚绿记、教学、解读”等关键词或者主题,就可以阅读到很多关于《囚绿记》解读、教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就关于《囚绿记》的主题方面的解读就有8篇文章。阅读这些文章,借鉴这些观点,让我们的教学思路更灵活,教学预设更充分。

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基础之上,又查阅大量的相关文本解读文章,就会收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而自己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作品,也会获得不同的理解。如对“绿”的解读,《教师教学用书》上对“绿”的象征含义的解释是:课文“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 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笔者认为“绿”的象征有三:①“绿”的一般象征含义: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②“绿”的深层象征含义: 对自由光明的追求,③“绿”的最

高象征含义: 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文本解读就是要研究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与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悟作者之所悟。语文教师解读时既能体察作者情感,也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自己的教学思路灵动而有底气,在教学时游刃有余。

(四)文本解读理论成果 ①论文发表:

2014年撰写《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三个步骤——以〈囚绿记〉为例》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2期

2013年撰写《我读〈匡超人〉》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3期 2013年 撰写《浅谈学生主动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的几点做法》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2期

②论文获奖:

2013.9 《“匡超人”人物形象解读之我见》重庆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二等奖

2013.12 « “好一个‘匡超人’--例谈人物形象解读”»重庆市教育学会三等奖 2013.4《<匡超人>人物形象解读》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二等奖 2012.4《品读<疱丁解牛>--例谈自读教学法的运用》中国教育学会二等奖 2012.3《品读<曹操献刀>--例谈人物评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二等奖 2012.7《<曹操献刀>的教学设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三等奖 2013.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奉节县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五)文本解读运用于教学成果 研究以来,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成绩比较

奉节县2014年春季永安中学高一期末联考成绩统计__语文班次/教师11熊建12周燕13姜佑文14余度宏15蔡正才16王见

八、问题与讨论

1.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查阅第一手资料有一定难度。

实考数合格数合格率优生数平均分756384.02596.8765673.71493.9745979.72495.8756384.02196.3745168.91894.4746891.92797.7

2.文本解读的出现的问题剖析时,由于资料不够丰富,列举的课例的典型性、代表性还需仔细斟酌。

3.文本解读的对策方面过于理想化,与课堂教学实践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不断完善。

九、结论与建议

本课题研究为自己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四个特点:“新、活、亮、实”。新即新的发现,新的方式,新的解读;活即灵活的解读角度,灵动的解读思路;两即展现了课堂亮点;实即落实新课标,抓实了文本,教师和学生都切实到到发展。

教师文本解读时还需要强化自身专业学科知识,强化学科以外知识,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调查报告 篇7

一、教育现代化调查问卷设计及其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参照《江苏省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 修订并选取其中的内容, 设计出可操作的问卷, 内容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我们对连云港市区、县城和农村的45所学校共计5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女教师占42.9%, 男教师占57.1%。涉及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 从农村到城镇, 有普通学校, 也有重点学校。被调查的教师中拥有中专学历的占2.6%、大专学历的占18.6%、本科学历的占74.3%、硕士学历的占4.5%。教师职称从初级、中级、高级到特级, 还有暂没定级者, 分别占总人数的15%、42.4%、30.7%、3.4%和8.3%。参与调查的教师教学科目有数学、物理、信息技术、英语、语文、政治、体育等, 并利用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连云港市市区、县城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一)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比较

教育思想是指对于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 而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主要涉及能否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征,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等问题。

(1) 本次问卷调查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如上图。可以看出我省素质教育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调查中发现, 在市区、县城、农村教师对自己的学校是否为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的问题上, 市区地区13.9%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县城23.6%的教师不清楚, 农村地区22.8%的教师不清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地区教师在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认识上明显弱于市区地区教师。

(2) 教师对班里学生的关注情况:市区地区11.2%的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重点关注多一些, 对成绩差的学生相对少一些, 县城和农村地区本选项的比例分别为11.4%和13.3%。24.7%的市区教师, 17%的县城教师和30.4%的农村教师表示对成绩差的学生重点关注多一些。多数教师认为应该尽力对每位学生给予同等关注, 从南到北比例依次为59.5%, 70.4%和66.7%。市区4.5%的教师、县城0.9%的教师和农村3.7%的教师则认为人确实生来就是有差异的, 确实有“朽木不可雕”的学生, 对此情况持偏激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 不同地区教师对学生不同能力的认可情况不太一致:市区地区9.8%的教师将考纲要求的知识点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培养目标, 县城地区占到24.7%, 农村地区仅占14.9%。对思维能力的重视方面, 县城教师认可率达到50%以上, 其次是农村和市区。75%左右的市区和农村教师较为认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相比而言, 县城地区本指标参数较低。

(二)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比较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包括课程体系, 教材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一般来说,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决定着现代化学生的素质, 我们利用问卷调查了教师所教科目使用的教材情况。新课标的普及率从南到北依次为94.5%, 90.8%, 87.2%。可以看出农村地区还有一大部分学校未使用新课标教材, 不难想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对使用新教材的教师进行调查后, 结果见下表:对新教材的满意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三)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比较

(1) 教师学历

本问卷调查了教师学历层次, 在愿意留下学历情况的455名教师中, 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差异较为明显。市区地区中专学历的教师占到1.1%, 硕士学历的教师占11.6%, 县城地区有2.8%的教师是中专学历, 5.6%的教师有大专学历。农村地区中专学历的教师占3.4%, 只有1.5%的教师是硕士学历。

(2) 教师基本功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 通过对教师教学模式的认可来考查教师的现有教学能力。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地区差异。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同学校环境、课堂时间等因素有关, 因此发现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本次调查问卷, 对于教师的媒体使用能力我们也进行了调查,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再对先进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三个地区曾使用过的教学方法比较见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县城地区教师对先进教学方法的使用较多, 说明县城地区教师较为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 市区次之, 农村教师在先进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明显低于另两个地区。

(3) 多媒体使用能力

对课件制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调查发现, 市区地区63%的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 完全能满足自己上课的需要, 县城64.2%的教师也能自己制作, 而农村地区只有35.6%的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教师中暂时还不能自己制作课件的从南到北百分比依次为4.4%, 3.6%和11.6%。市区教师没有人认为当前教学用不着制作课件, 县城地区有5.5%的教师认为用不着, 农村则有8.4%的教师认为用不着课件。

(4) 教师学习能力

对教师学习能力的考查, 我们从教师去图书馆的情况和是否关心自身专业发展两方面来进行调查。市区地区有37%的教师表示常去图书馆, 县城地区和农村地区常去图书馆的教师比例占到48.1%和45.1%。可见市区地区教师利用图书馆学习的积极性比不上农村教师和县城教师。市区地区有70.3%的教师认为比较了解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县城的教师占到79.5%, 而农村则相对较低, 仅有62.3%的教师认为了解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市区和县城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了解程度要高于农村地区的教师。

(四) 教学资源建设的现代化比较

教学资源建设的现代化主要指物理环境的建设情况。“十五”期间, 各地市顺利完成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校校通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教学经费有了保障, 教学场地和教育技术装备也达到了一定规模。江苏省县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中, 30%以上的内容和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有关, 据此, 特设计了以下几项内容对市区、县城、农村进行了考查。

(1) 表中可以看出, 在校园网的建设上, 同县城, 特别是市区相比, 农村还有很大的差距, 而且已经建成的校园网, 也有20%以上的人表示不太满意, 可见农村地区有待于建设数量多、质量高的校园网。

(2) 通过对教师常用备课教学资源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市区教师利用互联网备课的人数明显高于县城地区, 其中农村地区最少。

此外, 本问卷还调查了各校已有资源类别的丰富程度以及使用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各校已有资源基本上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然而整体使用情况不是很乐观。

(四)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比较

(1) 关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和对课堂上违纪学生的处理方面比较, 见下表:

(2) 在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是否民主方面, 我们调查了校领导在分配任务时, 是否征求教师的意见。三个地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偶尔会征求意见和形式上征求意见上选择较多, 从来没有征求意见的选择较少, 都在百分之十以内。看来领导与教师的民主程度三个地区均有待提高。当教师向领导 (如校长) 提出建议和意见时, 对领导的反应情况进行调查, 市区和农村都有50%以上的教师表示领导会听取, 并思考及征求他人看法, 县城地区比例达到63.8%, 市区地区17.3%, 农村地区21.5%的教师表示提建议基本没有用, 而县城地区仅有8.3%的教师持这种态度。

三﹑对连云港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状况的思考

在各地区大力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契机下, 在连云港市人民和政府的帮助下, 农村地区的教育现代化程度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具体表现在:农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村地区各级各类领导的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比以前有了很大转变。这一切转变都为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将会引起教学的变革, 带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然而从连云港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情况出发, 农村地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 同市区、县城的教育现代化程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正在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变革。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 开发符合地区特色的教育资源,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工作。农村地区教师只有提高认识, 重视实践, 抓住重点, 将现代化工作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只是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对于提出的策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的情况, 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关于在市区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Z].江苏省教委, 1993.

[2]江苏确保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 2007 (2) .

[3]江苏省县 (市、区) 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Z].省教育厅, 2007 (5) .

[4]邬志辉.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构设想[J].小学教学参考, 2005 (23/27) .

[5]江苏将素质教育作为区县教育评估独立指标[N].中国教育报, 2007 (10) .

[6]苏州三项规定深化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7 (2) .

高中语文教育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国学;高中生;古诗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设计及过程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国学在现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各环节均采用随机问卷发放。当场随机抽取学生给予发放,并当场收回问卷。全市抽取七所高中,包括省重点市重点高中各2所,普通高中3所,每所高中各年级抽4个班级,每个班级抽不等学生发放。共发出并收回调查问卷400份,回收率达100%。问卷设计共16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13题,多项选择题3题。

(三)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沈阳市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国学渗透现状、沈阳市高中生对国学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程度以及他们所在学校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和开展力度,通过问卷得出学生对国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的态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对国学认知及兴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一般,仅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多的了解,而1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很多,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传统文化。第三题是多选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国学的认识是否全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将近94%的学生对国学的内涵的认识是片面的。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和认识水平有关,这可以从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上可以看出。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仅看过一本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2%。另一方面则与语文教师平常的国学渗透教学是分不开的。

调查表明;对国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将近1/3的学生,20%的学生对国学很感兴趣,仅有少数学生对国学不感兴趣。问卷第11到第14题是对课堂内应该掌握的国学知识的程度的题目,从这4道题目的答题情况上来看,学生对课堂上本应该掌握的国学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就“羽扇纶巾”这道题目来说,正确率仅40%,仅仅12%的学生清楚地知道“鼎”的最初用途,不理解“弱冠之年”在古代表示什么意思的学生的比例高达60%。

(二)教师于古诗文教学中国学渗透情况

在调查的400名高中生中,有达到44%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和诗词兴趣度一般,另外14%的学生不太喜欢,4%的学生很不喜欢。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不喜欢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学生主要是觉得古诗文与现代社会时代久远,语言晦涩难懂,教师上课模式较为死板,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国学渗透这一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就语文老师的古诗文教学方式来看,高达70%的学生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必修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目时是贯穿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字句翻译、主旨大意的老套模式。调查显示,仅有40%的高中语文老师会在课堂上去引导学生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著导读”部分。

(三)学校对国学的开展情况

据学生调查问卷,所调查的学校都以各种形式开展过国学活动,有40%的学生反映出来的是学校以诗文朗诵的形式开展,24%的学生所在学校甚至以两种不同形式开展过国学活动。但对于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46%的学生对其的喜欢程度是一般的,32%的学生比较喜欢,12%的学生非常喜欢,10%的学生不太喜欢,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一人明确表明很不喜欢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就整体而言,学校的国学活动的开展是受到绝大多少学生欢迎的,仅有少数学生不太喜欢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

(四)高中生对国学渗透的态度情况

调查问卷显示,仅有12%的学生认为将国学渗透到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与现阶段学习是比较冲突的,6%的学生认为非常冲突。42%的学生比较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34%的学生非常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仅有2%的学生不太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与国学活动的喜欢程度的调查结果一样,在所调查的400名学生中并没有学生非常不希望语文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补充讲解国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国学知识的渗透是受到学生的期待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加深自身的国学素养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国学素养的培养。这说明本次调查问卷是成立的,具有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性。

三、总结

研究表明,沈阳市高中生的国学认知不全面,对国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但大部分高中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是有兴趣的,对于学校开展的国学活动,学生也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喜爱和支持。据此我认为学校可以从丰富国学活动的开展次数及形式上入手,积极培养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学习国学。调查问卷反映,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仍然采取“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字句翻译、主旨大意”的模式。这一教学方式需要更新和改变,要整体提高语文教师们的国学素养,并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国学渗透意识,使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适度补充讲解国学知识,从而实现国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参加局经济工作会议有感下一篇:远程培训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