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高中语文复习情况调查与思考调查表

2024-10-07

5高中语文复习情况调查与思考调查表(通用8篇)

5高中语文复习情况调查与思考调查表 篇1

高中语文复习情况调查与思考调查表

1.你对语文的兴趣如何?()

A浓厚B、一般C、没有

2、喜欢语文课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3、你的语文成绩一般在()按100分计。

A、85-95B、75-85C、65-75D、及格左右也难保会牺牲掉

3、你在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A.以听老师讲为主B.靠自学为主

C.课文有意思就认真听,受课文的内容而影响听

4、你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哪一种?()

A.教师讲,学生听B.师生共同探讨C.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5、除上课外,你每天用于语文复习的时间是()

A、1小时或1小时以上B、0.5至1小时C、0.5小时或以下

6、你最喜欢的语文作业的形式是:()

A、抄书写词语B、背诵记忆C、做练习D、周练或作文E、基本没有

7.你个人拥有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情况。()

A、都有B、一到两本C、都没

8.平时你写日记或自发写随笔的情况。()

A、经常B、偶尔C、没有

9.你认为你对考试中哪类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一些?(可多选)()A语言基础知识B科普文C文言文D诗词鉴赏 E名句默写F现代文阅读G语言应用题H写作

10.平时你有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请简单谈谈你爱读哪一类书或报刊?

答:

11.是否喜欢作文?原因??

12.你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老师是怎样的?

答:

13.就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你有什么希望或建议,最想跟严老师说? 答:

14、高中的语文学习,你有何打算?

2009年10月

5高中语文复习情况调查与思考调查表 篇2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甘肃省各地县高中数学教师及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全体数学教师.共选取高中数学教师308人作为被试, 其中有效被试289人, 所教的年级从高一到高三, 男教师209人, 女教师80人.各地县被调查的教师分布如表1.

1.2 测量工具的编制及实施

问卷编制程序如下:第1步, 在查阅新课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确定了问卷的四大模块: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熟悉程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情况.第2步, 确定每一模块的具体问题, 并征求有关专家及高中数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调整某些题目, 对不合理的题目进行删减, 最后确定23个问题.访谈提纲是按照问卷的四大模块确定相关的主题.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和回收, 访谈通过座谈和网络交流的形式开展.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

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教师 (92%) 对新课程及其理念比较认同, 认为新课改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学生发展的要求, 以及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可以改变枯燥的教学, 新课改势在必行.但是也有部分教师 (11%) 对新课程具体实施持怀疑态度, 认为新课改的涉及面广, 制约因素太多, 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部分教师还列举了新课程实施的不利因素:新课程中新增内容太多, 许多教师对这些内容尚不熟悉;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差;评价体系尚未出台;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比较困难;新课程对学校设施要求高.在和培训教师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中青年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比较有信心, 他们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而相反的, 老教师对新课程并不太感兴趣, 对培训活动的参与也不积极.总之, 许多教师已经开始关注与高中新课程相关的问题, 而且大多数教师还是赞成课改.尽管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总体上而言, 我们要承认新课程给教学带来的诸多变化, 无论是对新课改持赞成还是反对, 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新课程改革.

2.2 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熟悉程度

调查表明许多教师 (84%) 对新课标及其理念并不了解.虽然有个别教师能够说出新课程大概框架, 但是对课标中具体的内容就不太清楚了.至于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标准更一无所知.新课程的教材的内容, 必修部分教师都比较熟悉, 但统计概率这一部分许多教师认为还是比较困难.而对选修的内容, 大多数教师 (95%) 表示很陌生.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感到压力很大.“十几本书了, 一半年是学不会的”这种说法, 其实也反映出了教师对新课程的不了解, 对于新课程中选修的内容, 并不是全部都要开设.就已经进行课改实验的省份来说, 也只是从选修系列中选择几个专题作为高考内容.选修的内容一般都不是很难, 大多数教师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的, 无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学生兴趣学习的辅导完全可以胜任.

2.3 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

调查显示老师平时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讲授式, 只有少数教师 (7%) 偶尔给学生自主探索, 讨论交流的机会.当问到偶尔给学生自主探索, 讨论交流的机会的老师为什么要组织学生探索讨论时, 教师给出的原因大多是教学内容的需要, 少数人是学生的需要, 个别教师给出的理由是“看实际情况”.但也有教师认为“没有什么依据”.在和教师们交流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认为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多, 教学时数紧, 而且许多知识也不适合通过学生探究和讨论而获得.这说明这部分教师对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还是把握的比较好的.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必须在合适的时间, 合适的内容, 给学生自主探索, 交流讨论的机会, 以培养他们创新意识, 合作交流的能力.但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讨论交流, 交流讨论也不一定要让学生围在一起, 在大多数情况下, 与同桌或周围同学小范围的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 既不影响教学秩序, 也可以保证交流的开展.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绝对不能简单地说以哪一种教学方式为主, 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各有优点与不足,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 交流讨论、自主探索不仅仅在课堂上可以进行, 课外也是一个很好的场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探索的活动, 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一方面是课内成果的延续, 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课堂上交流讨论、自主探索机会少, 时间不足的缺憾.

2.4 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情况

被调查的教师中有16%的人参加过新课程方面的培训, 但是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的交流, 教师们都反映这些培训效果不好, 大都是走过场.笔者通过对我省各地新课程培训的调查发现, 我省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高中新课程培训, 小型的省级新课程研讨和培训也只有个别几次, 培训的内容多为宏观理论学习为主, 参训的人员多为教育管理人员, 个别骨干教师.市县级的培训各地零星的也有, 但培训大多是以大讲座的形式进行, 部分学校在校内也进行一些培训, 主要是以校本教研或校领导讲座的形式开展, 而这些培训的效果很难保证.综合调查中教师反映的情况, 笔者认为培训的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 这些培训缺少专家的指导和专业支持, 培训者大都是各地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教育管理人员, 他们本身对新课改理解并不是十分到位;其二, 培训的组织不好, 培训大多为大讲座, 几百人在一起听几次讲座, 教师很难对新课程有深入的了解;另外, 培训的时间短, 参训者并不能系统的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内容、教学方式.

3 思考和建议

3.1 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课改的准备工作宣传和引导

课程改革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教育行政部门扮演着组织者、领导者、推动者的角色.一方面, 应该做好新课改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另一方面, 应该协同相关部门、各个学校做好课改的前期准备工作, 按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对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做出合理的调整, 尽快出台或落实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建设政策, 组织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工作.

3.2 借鉴已有的经验

全国已有17个省进入了高中新课程, 可以借鉴他们课改中总结的经验, 根据他们在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联系甘肃的实际情况, 提前准备解决办法, 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要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 可以去实验区参观学习, 了解他们课改中的一些做法;另一方面, 把一些教育专家请到我省来进行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的指导性经验, 也可以在高中课改的过程中借鉴.

3.3 各学校教研室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

甘肃省大多数地区新课程培训还没有开始, 但是有些学校也走在了前面.兰州一中在2001-2007年进行了新课程通识培训.2007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学科校本培训, 组织各科教师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2008年秋季建立了新课程实验班并开始招生.学校网页上专门建立了新课程模块, 给教师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榆中县恩玲高级中学在2008年12月组织教师在西北师范大学进行新课程培训, 在新课程理念、课标的学习和新课程教材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设计和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相互穿插, 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学校可以借鉴以上学校的做法.就甘肃省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言, 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很难在近期开展, 因此, 各个学校要自主探索, 自力更生, 在学校内部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 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准备.

3.4 教师自我提高

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 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还要有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 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一系列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学习:首先对《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进行研究性学习, 掌握数学新课程的性质、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内容标准等基本情况.与此同时阅读和新课程相关的文章和著作, 了解其他省份新课程进展的情况, 学习他们的经验.其次比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和以往数学教学大纲, 结合新课程数学教材了解数学课程中变化的内容, 以及这些内容删减或增加的原因.再次, 对新增内容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研究, 并进行各种教学方式的尝试.最后,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

摘要:甘肃省将在2009年进入新课程, 笔者对甘肃省各地新课程准备情况做了调查, 根据甘肃省在新课程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调查与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吴丽华, 王艳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通报, 2006, (3) .

[3]吴有昌, 韩裕娜.面对新课程, 你准备好了吗?[J].广东教育, 2004, (12) .

5高中语文复习情况调查与思考调查表 篇3

一、调查概况

1.调查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对眼花缭乱的影视资源,作为教师,怎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收集和选择,怎样把影视资源有效融入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调查对象

本校16位语文教师。

3.调查项目

①语文课堂使用影视资源的认知情况。

②语文课堂使用影视资源的搜集和选择情况。

③语文课堂影视资源的运用情况。

4.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按以上三大项目编排了相应的6道题目,选项力求简明,便于16位教师快速作出判断。为了确保调查的真实性,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

课堂观察法。通过参加具体课堂教学活动,实地考察其中8位教师的上课情况,了解教师在课堂使用影视资源的表现。

5.调查目的

引导教师认识到影视资源的重要性,帮助教师分析课堂使用影视资源行为,总结教学经验。

探索有利于教师正确、有效使用影视资源的策略,让学生在“有声有色”中成长。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关于语文课堂使用影视资源的认知情况:

问题1:您平时看电影电视等视频时会留意和语文教学有关联的信息吗?

选择A会,占76%;选择B不太会,占21%;选择C不会,占3%。可能是因为自身专业的特点,大多数老师在看电影电视时,会注意到其中所含的语文知识。

问题2:您平时教学时会把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吗?

选择A经常用,占66%;选择B公开课使用,占33%;选择C从不用,占1%。面对汹涌的影视文化大潮,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把影视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并经常运用于教学实践。

关于语文课堂使用影视资源的搜集和选择情况:

问题3:您平时会积累和语文教学有关联的视频吗?

选择A积累,占43%;选择B不太积累,占49%;选择C不积累,占8%。43%的人能做到及时积累,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为技术问题,或嫌费时费力,不能够做到看过后积累,把它化为自己教学的宝贵财富。

问题4:您运用影视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会选用哪一类资源?(多选)

选择A朗诵,占100%;选择B歌曲,占96%;选择C电影,占56%;选择D其他,占31%。选用朗诵歌曲的比例最多,他们认为这是能有效结合教学,符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的形式。选用电影的最少,他们认为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的虽然蛮多,但因为电影播放时间较长,还需要加工剪辑,技术不够。

课例1:有位教师讲《再别康桥》,在分析诗歌意象的内涵后,播放了一段舞蹈表演《如此多娇》。这段影视资源与诗歌内容无论在时代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对学生来说只是看了一段舞蹈表演,再无其他的作用。

从以上数据看出,教师平时上课对影视资源缺乏精选。结合随机听课情况,发现选材有以下几个问题:①片子质量有问题:模糊不清,学生提不起兴趣,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用还不如不用。②选材不典型。所用影视资料与教材内容联系不紧密,不能够说明问题,目的不明确。

关于语文课堂影视资源的运用情况:

问题5:您课堂上使用影视资源时辅助的方法是什么?(多选)

选择A单纯播放,占68%;选择B问题引导,占35%;选择C设计解说词,占12%。

课例2:一个老师教《荷花淀》,上课一开始就播放影片,一下子用去30分钟,之后还回放了部分细节,一节课看影片的时间近40分钟,最后设置一个思考题讨论、布置作业,45分钟的语文课似乎变成了录像课。

在不少课堂教学中,影视资源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红火热闹一番,兴趣由文本的教学内容转向影视,而教学目标却根本无法落实。

三、思考

1.正确认识影视资源与教学的关系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影视资源,应该以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力求使课堂教学声画结合,影音并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假如教师不能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去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作品对话,不能用影视资源来活化语文教学的话,那么学生的兴趣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真正地文本阅读兴趣就不能调动起来,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就得不到培养。所以说,教师绝对不能用影视作品来取代阅读主体的体验,不能让悠扬的乐曲、精彩的画面干扰了学生的思考,否则,热热闹闹的背后换来的只能是思考的冷冷清清。

2.建立影视教学资源库

成立搜集小组。影视资源数量庞大,此小组主要任务是“积少成多”,先熟悉了解语文教材,然后对应每个文本找出与之内容相关联的影视资料。可以是一部电影,也可以是一个片段,一段朗诵,一首歌曲,一个集锦。接着对找出的影视作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精选,舍掉那些偏离原著内容,主题表现偏差或创新质量较差的部分。

成立开发小组。影视作品良莠不齐,搜集小组选择的影视资料不一定对教学全有用,所以此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搜集到的影视材料进行必要的剪辑、加工,删其枝叶,保留其中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主干,使之适合于教学。

建立影视教学库。影视资源开发费时费事,需要加强资源共享,建立影视教学库,其价值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数据库的建立必须把握方便快捷的原则,可以和教室的多媒体视频设备连接起来,以便随时使用。

3.指导学生观看影视资源

观前介绍。教师要在每次播放前,将相关知识,如时代背景、人物简介等进行介绍,也可设置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要求,有目的地观看。

观中点拨。教师要在放映中,对学生可能看不懂,想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必要的释疑、疏通,对重点的地方可以适时暂停,自配解说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

观后交流。观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理解。

面对丰富多彩的影视资源,如果教师能在收集和选择上做有心人,对影视资源有一定的鉴赏、迁移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中职语文课堂就一定能为学生开辟出一条声色绚烂的学习之路。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4

[摘 要] 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为谁传播是欠发达地区制约农业科技传播的普遍问题,也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中最难、最重要 的环节。明确农业科技为谁传播问题是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治本之策,传播什么是农业科技传播的核心问题,如何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能否被接受的的关键。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问题

农业科技传播工作一直是农业传播工作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更是难上加难。作为农业科技传播艰难的欠发达地区,目前正面临着急需解决的三个传播问题:为谁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

一、为谁传播

农业科技传播的对象是农民,但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普遍存在着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农业科技无法到达村民。这一问题凸显的是农业科技为谁传播的不明确。尽管农业科技为谁传播在概念上十分明确,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无法贯彻到位。造成这一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缺乏。目前农业科技传播费用主要来自于项目经费和行政经费。但欠发达地区的科技较为薄弱,科技项目经费较少,用于技术传播的费用更少,往往只能支撑一次培训。而同样欠发达地区行政费用也是捉襟见肘,因此,从有限的行政费用、项目费用中挤出的少量费用是无法支持技术传播相对较多的投入。二是基层农技员缺位。基层农技员隶属乡政府,受编制影响,乡政府只设一两名农技员来实施繁重的各村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同时,农技员还要承担乡政府分派的其它繁杂工作,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于应付如防火、催费催税、计划生育等工作。由于身兼数职,也势必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用于农技传播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

明确农业科技为谁传播问题是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治本之策。只有真正树立农业科技传播的对象是农民的观念,才能围绕这一观念努力展开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并主动地、不断地解决传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针对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当地政府要积极参与,在制度上保证农业科技的传播,具体包括资金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保护。

资金上的保障。在农业科技的传播过程中,资金是影响农业科技传播的决定因素。资金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予以考虑:首先,县政府财政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比例。欠发达地区县一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传播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县一级财政中农业科技投入比例不大,制约了农业科技传播;其次,从农业部门掌握的资金中切出一块进行农业科技传播,如用于人才培养等;再次,从政府农业开发资金中划出一块用于农业科技传播,如建设示范基地等;最后,鼓励和吸引民间和国内科技机构的资金参与到科技传播工作中来。

政策上的保护。农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影响农业科技传播的关键因素。积极培养和选拔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并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技人员充实农业科技传播的一线队伍,及时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需要得到政策上的支持才能真正实施。一是推行行政村农技员政策,即一个农技员负责一个村的农业科技传播工作,使其所负责的村的村民能及时了解农业科技传播信息,有效解决村民在生产上所遇到的技术问题,真正地落实科技进村。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出台奖励条例,维护基层农技员的利益。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农技员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县农业局苦于相关奖励政策缺乏,难以对基层农技员实施有效的激励,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因此,必须建立激励机制,使农技人员的待遇和奖励与农技人员的传播效果直接挂起钩来。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农技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等待遇上给予优先关心和帮助,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重奖。从而有效地调动农技传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传播活动中来。

二、传播什么

农民不合作是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又一大问题。从受者的角度而言,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低等自身条件限制,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但从传者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传播的项目多是政府、科技单位单方面决定的,体现的是政府政策要求、市场要求,忽视市场主体——农民的要求,出现了政府“好心”办不成好事的现象,这是造成农业科技传播中农民不合作的主要原因。农业科技传播中农民不合作的难题,背后体现的是农业科技传播什么的问题。因此,传播什么是农业科技传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从理论上看,需求决定供给,农业科技传播取决于需求。但这种需求是三者兼顾的需求,即政府的政策要求、市场的发展需求、农民的技术需求。三者兼顾是能够实现的,因为在本质上,这三者是统一的,目标一致,即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政府通过宏观的考量,制定政策的宗旨是造福农民;考虑市场发展需求也旨在服务农民,市场发展不仅考虑当下性,更要具有前瞻性;重视农民技术需求,目的是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避免农业传播资源的浪费,但也要考虑农民的实际能力。因此,农业科技传播应在满足农民的需求中体现政府的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具体操作时应根据三方的需求选择农业科技传播项目。

如何实现这种统一?借用传播学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信息或然率的公式,农业科技传播传播内容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公式:

农业科技传播的选择=(需求×收益预期度)÷费力的程度=(政府政策要求×市场发展需求×农民技术需求)×收益预期度÷费力的程度

此公式表明,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选择与需求、收益成正比,与费力程度成反比。即凡是能够更多地满足需求、较大地提高农民收益,降低农民身体劳动强度的科技项目,就是值得传播的项目。

如浙江省龙游县获得“全国林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区”殊荣,并被国家六部委联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同时分别被林业部和省政府授予“全国和全省林业推广先进单位”。其竹类高新技术传播成功的经验正是依赖于这三种需求的同一。就政府而言,龙游县竹类资源特别丰富,县委、县政府把竹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着力打造全国竹类加工基地品牌,政策围绕“竹”字做文章。就市场来看,竹产品符合了市场对环保型,生态类产品的需求,像竹纤维纺织品、竹炭制品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地已受到广泛的青睐,国内外市场对竹产品需求量大,且供不应求。就农民来讲,竹业收入是当地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竹区农民80%的收入来源于竹产业,农民渴望通过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在三者需求同一的情况下,与国内竹业科研院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先后实施完成了“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竹林丰产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笋竹两用毛竹林栽培技术”、“红壤丘陵区竹类植物应用与促成技术研究”等67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传播任务。

三、如何传播

农业科技自身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比较枯燥、乏味,加之农民的接受限制,使农业科技传播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和挑战性。农业科技传播既需要决定传播的内容,更需要设计传播的形式。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能否被接受的的关键。遗憾的是,在欠发达地区,行政命令仍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形式。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的技术传播方式,反映了农业科技传播方式的单一,暴露出了如何传播的问题。如何使农业科技传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枯燥变为生动?以下措施值得借鉴:

第一,利用乘数原理,寻找意见领袖。在欠发达地区,意见领袖在农业科技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事实上意见领袖具有小喇叭的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的村民,普遍存在着接受新事物意识不强的倾向,对传播的农业科技持怀疑与观望的态度。因此,农业科技传播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寻找具有话语权、说话最有可信力的意见领袖,即找出合适的农户作为示范户。一般可以通过随机询问村民“村里最相信谁”或“村里谁做的最好”这样的方式摸底,从中选择有一定影响力、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户作为意见领袖,进行点对点的具体指导。根据乘数原理,意见领袖的成功会吸引其他村民的效仿,产生连锁反应,最终达到农业科技普及。

第二,实行培训登记制度,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欠发达地区农业专业人才匮乏,为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作用,有必要实行培训登记制度,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一方面,对农民人才实行专业技术培训登记,登记受训者姓名、省份证号码、技术培训项目等内容,通过培训使他们具有专业标准,并颁发专业技术培训结业证,为普通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民职称评定,拥有农业专业职称的农民,不仅是对其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也大大提高了其他村民对其技术传播的信任度,更增添了无形的鞭策和责任,促使其不断地主动更新知识和技术。如浙江省武义县,迄今为止,全县已评定中、初级农民技术职称1600多人,其中中级农民技术职称30多人,这些农民人才的地缘性,他们在积极传播农业技术中所具有的天然亲和力,使得普通村民接受农业技术的速度加快。

第三,奖励与传播的结合。通过奖励的方式,使农民主动、有效地接受科技传播的信息。在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一些农业科技传播方法,如免费的发放资料等,在欠发达地区的效果并不明显,村民往往把发来的资料随手仍掉。因此,必须采取换位思考方式,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从兴趣入手,开展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如龙游市开展的读书月活动。在读书月中,举办知识竞赛,设立奖项,奖品是化肥或其他一些农民生活或生产必需品,而题目则出自于免费发放的技术资料,使技术资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或者在田间地头开展劳动比赛,以此进行交流,促进农业科技传播。

第四,媒介的运用。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快速告知的功能。但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欠发达地区对电视的运用并不充分,也忽视了广播的运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的限制,更多是运用价格较为便宜的报纸媒介来传播农业技术。由于文字的抽象性,报纸并不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常用的媒介。而电视因其形象、直观,是村民使用最高的媒介。因此,欠发达地区可以重点考虑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介的运用,为农业科技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开辟电视农业科技固定栏目。电视是农民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也会利用电视来进行传播,但都具有当下性的特点,即运用电视媒介来传播农业技术常常是季节性的,无法培养农民的收视习惯,容易错过科技节目的播放。因此,可以跟县、市电视台协商,开辟出固定的农业科技栏目,使农民形成收视惯性。二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是包容信息量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现代媒介,有线电视在信息传播、思想沟通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目前,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尚未建立,而已建立的一些地区,有线电视的农业科技传播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同时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的特性,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使农村有线电视网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网。三是恢复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加大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力度,除增加电视节目外,广播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还保留着大喇叭,但这些大喇叭处于闲置状态,农业科技传播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媒介,加大广播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发挥其快速、强制性收听的作用。四是开展农业科技电影放映。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也应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尽管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举步维艰、日益萎缩,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电影放映仍有市场。开展农业科技电影放映,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普片、农业片,也能吸引一部分农民重新走出家门看电影。五是开发新媒介。尽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的使用二者之和不到15%,但使用率低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新媒介的综合性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竞争的,这也为农业科技传播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速新媒介的开发,发挥后优势。尤其是手机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率直线上升,利用其快速告知功能建立“农业信息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免费向农民手机用户发布养殖和种植技术等短信。同时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在欠发达地区先阶段,网络主要针对意见领袖展开,如农技员和一些示范户,由意见领袖扩展到普通农民是未来的发展之势。但目前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播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而用户入稀少,又使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因此,丰富网络资源,网费用吸引网络用户,降低入网费用,吸引意见领袖。

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农村部分群众和村领导干部的走访调查总结了一些农村政务不公开的典型现象,并认真分析了根源所在,提出了几个实质性建议,希望本村政务可以得到切实改善。

关键字:政务公开干部

这个暑假利用了简短的时间在村委会内做了一些政务公开情况的调查。村委处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政务、村务公开备受群众关注,是人民群众评判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乡镇及村的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通过近几天对广大群众的走访,观察部分群众对本村政务公开情况的态度。又对村级基层领导交谈,进行总结记录。从调查看,近年来,村委会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敷衍了事,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村委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或较远者群众的实际;还有公开内容不完整,只公开一些重要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或者半公开。

二是忽视监督,政务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相关重大事宜没有在村委会内讨论,仅是部分干部做决策。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多家管理,凝聚力不够。围绕农村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工作,有组织部、民政局、农经站、纪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村委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伤人、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出现了忽视农业而卖地搞工业的现象,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从客观上看,有的村委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民主评议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深入有效开展,同时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深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委干部进行一对一培训。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

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为依据,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让所有村民对村政务放心。

三、注重团队合作,切实解决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团队合作本事职场的规矩,但村委也是村政指挥团队,当前村政务、村务公开由上级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脱,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

希望所有村委等基层干部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提高意识,抓紧培训,健全政务,更加民主的服务大众,真正达到切实利村利民。

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山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幅增加,各地由此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制约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正确认识我县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发展规模经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县按照全市统一部

署,在全县农村开展了“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以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合同档案管理为目的,着力抓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排查问题、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整改和建章立制几个阶段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6月底止,全县已承包耕地面积18.8万亩,占耕地的97.4%;承包农户3.78万户,占总农户的99.7%;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6万份,合同签订率在95%以上,填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78万本。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流转户1.18万户,其中流出户7238户,流入户4619户,全县补签合同近3万份,合同一式四份,登记和签订率达96%。

二、土地流转工作成效

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了积极作用。

1、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干部群众满

意。自发流转存在着合同不规范,协议不完善,缺乏法律约束等问题,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我县按照省农业厅统一式样的合同文本,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并对过去存在的口头协议,不规范合同重新进行了补签,规范建档,消除了以往土地流转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使外出打工的走得放心,租田的农户种得称心,乡村干部也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解决其它问题。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更多地离家外出打工,或到城镇经商置业,就近服务于二、三产业。据统计,土地流转后全县乡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人,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3、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开始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农户之间转包开始向租赁大户成片租赁发展;二是耕地流转发展到林地和“四

荒”经营权流转,由单一的种粮向水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全县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70多户,总面积4000亩以上,有力促进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使耕者有其田,能者尽其能,智者尽其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4、加快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都渴望新技术、新品种,以提高产量、提高效益。农业机械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今年机械使用量大增,今年1—6月份,全县新增耕整机32台,插秧机8台,抛秧机2台,便型拖拉机22台,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5、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全县各乡镇、村按照“规范、有序”的要求,全面建立起了土地流转档案,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明确了规章制度。乡农业综合服务站作为管理机构,做到村有档案,乡有备案,配备专人分管档案工作。摸索总结了四种流转形式。即:土地出租、土

地转让、土地转包、土地互换,为今后土地流转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

l、法律意识较淡薄。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有的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2、个别乡和村组干部对流转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没有走出过去“要钱”、“要粮”的旧的工作模式。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己之间的事,无须政府插手,而且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农民切身

利益,矛盾多、难度大,没有直接经济收入,有为难、怕难情绪。有的抱应付态度,导致乡村干部沉不下去,责任不到位,工作难落实。

3、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但总体上仍不能适应需要,缺少一个由下至上、网络化、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由于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欠完善,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本,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局面,并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区域范围。从流转机制看,流转形式单一,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的问题。这既容易导致承包关系混乱也容易引起纠纷,同时,这也是造成承包者掠夺性经营的重要因素。

四、对今后完善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1、加大宣传,统一思想。要在干部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通过政策宣传和细致的思想解释,让每一个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消除农民的惧变心理,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充分认识规范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变化引发的土地调整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用市场手段和机制取代和制止行政手段任意调整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使农村土地关系的稳定由政策、法律强制逐步过渡为农民的习惯。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规范土地流转是—个经常性工作,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2、转变观念,明确思路。乡村一级要从过去“管”、“要”向服务引导转变,认真搞好谋划。一要以产业推动抓流转。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契机,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的承包土地向主导产业和规模基地方向发展;二要规范建制抓流转。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是避免土地纠纷,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凡涉及到土地流转的农户,在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都要依法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建档保管,以解决农户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促进有序流转。三要培育大户抓流转。把培训规模经营大户作为带动土地流转的关键来抓,形成以示范辐射大户,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孕育大户的良性循环。鼓励干部向农民租田搞示范,通过“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的引导方式,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耕地。并且政府要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功能全多样化、布局科学、服务多样的要求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

更大就业空间。

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土地健康有序流转。首先,规范土地流转基本操作规程,实行程序化操作。在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指导下,受理农民委托土地流转申请书,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召集农户自主流转见面,对达成协议的农民,指导和帮助按要求签订合同。其次,建立土地租金评估制度。目前,土地使用权的租金多是流转双方自由协商或基层组织协调确定,缺乏科学评估依据。建议建立农用土地评估机构,以土地流转前的评估作为确定租金的依据;土地流转后的评估,主要是监督土地使用情况,防止土地肥力、地力被破坏。再次,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期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涉及承包土地田块变动的,要及时办理承包权证变更手续;有条件的,还可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农村基

层组织和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流转合同的审查、监督,对合同的登记、立卷、归档,要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第四,建立必要的流转中介组织。可由农办牵头,联合农业、土管、林业等部门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乡镇一级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转站,村一级由村委会具体向农民提供土地信托服务,突破土地使用权流转仅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的制约,实行三级联网,形成统一的土地使用权流通市场。

4、制定配套措施,完善法律政策,为土地合理流转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优惠的对象上实行双向优惠,既鼓励土地转出方,又鼓励土地转入方;在优惠的内容上实行综合优惠,不光在经济上优惠,在流转方享受集体公益事业服务方面都给予适当照顾;在优惠的手段上实行配套优惠,包括在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在优惠的取向上实行重点优惠。即对“四

康县中蜂养殖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7

1 基本情况

康县位于甘肃东南部, 毗邻川、陕两省, 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境内主要蜜源植物面积达3万多亩, 辅助蜜源植物面积达30多万亩。青山绿水, 无污染, 空气清新, 具有发展优质蜂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平武高速横贯境内, 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十天高速从县境边缘经过,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康县农民养蜂历史悠久, 可开辟的养蜂自然容量达8万~10万群。康县人工养殖的蜜蜂全属中华蜜蜂, 所产土蜂蜜口味独特、香甜味浓、粘稠度高、保质期长, 堪称“蜜中精品”。

2 养殖及生产经营现状

养蜂是康县传统特色产业, 当地蜂农均采用传统方式 (“棒棒巢”) 养蜂, 经营管理粗放。具有投资少、见效快, 而且不与农民争地、争肥、争水等特点, 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 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养殖技术、养蜂器具、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康县土蜂养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 康县养蜂业发展缓慢, 截至2008年, 全县仅有土蜂养殖户324户, 户均养蜂不足6群。近年来, 随着保健品开发热潮的兴起, 蜂蜜市场价格持续攀升, 康县蜜蜂养殖得到较快发展。2015年全县养蜂户3425户 (其中贫困户1 125户) , 养蜂31 374箱, 产量138.8 t, 产值900多万元, 户均养蜂9箱, 户均产量40.5 kg, 户均产值2 629元。2016年全县养蜂户3 415户 (其中贫困户1 029户) , 养蜂37 837箱。养蜂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近年来, 康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鼓励发展附加值高、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按照“建基地、联农户, 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从夯实产业基础开始, 逐步推进了全县蜜蜂养殖业的有序发展。一是建立康县蜜蜂养殖基地。全县注册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 发展养蜂农户1270多户, 种群规模达到10 130多群。生产上主要以养殖农户为单元, 经营上仍然是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养蜂才逐渐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二是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编印了《中华蜜蜂养殖技术手册》, 县畜牧兽医局、县供销合作社和相关人员, 深入养蜂重点乡镇, 以村委会、农家院落、蜂场为阵地, 开展中华蜜蜂养殖巡回培训30余场次。三是积极协调资金支持。县、乡领导以及农牧、供销、林业、科技等部门相关人员经常深入合作社社员进行现场调研和技术指导, 目前, 全县各乡镇已经把养蜂产业纳入本乡镇重点发展项目, 并对养蜂户在“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贷款”中予以扶持。四是开展综合服务。畜牧部门和合作社技术人员长期为养蜂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蜂农培训、产品储藏以及防疫灭病、质量跟踪管理等一体化综合服务, 免费发放蜂种、蜂箱和各种蜂具, 为骨干会员和示范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并在蜂产品采收季节, 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让社员在增产的同时实现增收。五是努力创建品牌。注册“花庙牌”蜂蜜、“广红”蜂蜜商标2个、打造品牌1个, 已在天水、兰州、西安、四川建立了稳定的技术交流合作与市场营销联系, 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六是大力发展蜂产品电子商务。全县开办土特产网店622家, 天猫店铺1家, 淘宝皇冠店铺1家, 信誉等级在一钻以上的网店40家。除9家养蜂专业合作社外, 全县土特产网店中55%以上均把蜂蜜纳入营销土特产品范围。全县还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 电商应用企业13家, 物流快递企业15家, 21乡镇物流配送服务点33个。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 开创了康县蜂产品营销的新局面, 拓宽了蜂农的销售渠道, 蜂农收入快速增长。

3 主要蜜源植物及其分布特点

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荞麦、向日葵、樱桃、桃树、花椒、山楂、板栗。辅助蜜源植物主要有人工栽植的梨树、苹果、枣树、桑树、蔬菜类 (含瓜类) 、水稻、柿树、洋槐、泡桐, 人工种植或野生的中药材以及野生火棘、漆树、刺槐、五倍子、五味子、猕猴桃、椴树、草花类, 还有园林绿化、美丽乡村建设栽植的桂花、红叶李、紫薇以及花卉类。人工栽植果树全线均有分布, 野生蜜源植物主要分布于南部、中部林草覆盖率高的乡镇。此类蜜源植物占总蜜源植物的80%以上。蜜源植物特点:一是春夏蜜源多, 而秋季蜜源少。蜜源植物花期集中, 绝大多数开花泌蜜都在4~6月。二是泌蜜量大, 产量比较稳定。康县气候温暖湿润, 日照时间南北差异大, 昼夜温差大, 利于花蜜的分泌, 产量比较稳定, 蜂蜜浓度也高。三是蜜源植物丰富, 产品质量好。由于蜜源植物种类多, 地域内自然环境优越, 蜂产品无污染。

4 存在问题

4.1 生产方面

康县蜜源植物分布不均, 且花期相对过于集中, 在时间上的互补性也不强, 采蜜时间过短, 一年只取一次蜜, 蜂蜜产量低。几乎所有的蜂农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养殖蜜蜂, 养殖材料和工具多为木通或“棒棒巢”, 养殖技术全凭自己总结出的土方法、传统经验, 基本没有多少投入, 粗放式生产, 粗放式管理。尤其是养蜂人员素质不高, 影响了养蜂业的发展。康县养蜂人员基本是文盲或半文盲, 个别有文化, 但都基本不懂过箱养蜂技术, 从取蜜到蜂蜜成品, 全是按照老传统方法, 推广养蜂技术难度大, 蜂蜜质量不高。同时, 很多养蜂人员家庭收入低, 生活困难, 改造蜂箱、添制蜂箱和蜂具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更谈不上进行养蜂技术的培训, 从而影响了康县养蜂业的起步发展。另外, 近年来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导致大量土地弃耕, 蜜源植物种类、数量都有所减少。加之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特别是核桃、花椒、果树等经济林果病虫害防治高毒农药的大量喷施, 给蜂产品生产和蜜蜂种群繁育造成严重影响。

4.2 组织化方面

一是缺乏组织机构。康县养蜂业虽然历史悠久, 但市场发育缓慢, 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尚处于起步阶段, 配套服务功能不全。康县目前的养蜂生产处于无管理状态, 县上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专门的养蜂技术指导机构, 无养蜂专业技术人员, 养蜂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加上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管理缺失, 导致养蜂业缺乏引导, 造成了康县养蜂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严重滞后的局面。二是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滞后。目前, 全县注册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9家, 且运行不规范, 仍处于松散的“单打独斗”状态, 还没有真正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对接起来, 没有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另外, 大部分合作社仅仅注重蜂产品销售而忽视了对蜂农的组织化管理与技术培训, 包括蜂具、养殖技术的更新、产品质量的监管等。宣传跟不上, 产品包装陈旧简陋, 网上销售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合作社或公司与蜂农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日益凸显。

4.3 营销体系与市场培育方面

康县蜂蜜营销模式依然是以本地集市销售满足本地消费需求为主。近年来, 随着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兴起, 康县蜂产品外销实现了零的突破, 外销量40多吨, 且逐年上升。但就整体而言, 外销量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 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没有被开发利用。

4.3.1 在营销体系方面

多年以来, 由于政府重视不够, 没有专门负责技术推广和营销的组织机构, 缺乏加工企业带动, 加之康县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 层次低, 运行不规范, 运转资金有限, 宣传力度小, 信息化建设滞后, 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营销环节方式不活, 没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专营门店和网店还很少, 产品深加工环节仍然是空白。

4.3.2 市场培育方面

康县农产品市场发育缓慢, 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 蜂产品没有统一规范的标识, 不能进入周边乃至大城市超市销售, 农超对接不畅, 区外市场占有份额很低。

4.4 质量监管方面

近年来, 康县蜂产品产量逐年提高, 但由于外地“洋蜂蜜”进入康县市场, 以其低廉的价格对该县蜂蜜销售造成冲击。在利益驱动下, 部分蜂农弃诚信而不顾, 开始收购洋蜂蜜掺入自己的土蜂蜜中, 以次充好高价出售, 使康县本土所产蜂蜜质量大幅下降, 引起外地客商对康县蜂蜜质量有所质疑, 使康县蜂蜜营销信誉度降低, 失去了许多商机。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每年都对全县蜂蜜主产区进行质量检测, 但由于工作经费缺乏、与有关部门协作不够、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人员少、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 康县蜂蜜质量掺假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再者, 康县蜜源植物分布不均, 生产工艺存在差异, 蜂蜜成色和质量差异较大。与周边地区蜂产品相比, 康县蜂蜜没有统一的生产工艺和标准、品牌、标识和包装, 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竞争力, 市场占有率低。康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的优质蜂产品出现产品滞销和优质不优价的现象, 没有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5 对策建议

5.1 成立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

按照《畜牧法》规定, 加强养蜂业的组织领导, 与省级机构设置相对应, 设立市、县级养蜂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站) , 副科级建制, 分别隶属市、县农牧局。负责全县养蜂业规划、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养蜂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辖区蜜蜂品种的保护与繁育等。

5.2 项目扶持

省、市项目主管部门将蜜蜂养殖项目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 并在每年下达项目计划时, 对养蜂重点县给予项目资金扶持, 用于开展技术培训、外出交流学习、蜜源植物种植、更新养蜂器具、种群繁育、产品加工等, 资金额度视其规模大小和发展计划区别对待。

5.3 实施以奖代补措施

省、市、县拿出一定额度资金, 或者建立蜜蜂养殖发展基金, 每年对蜜蜂养殖行业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成绩突出的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以奖代补, 鼓励和刺激养蜂业快速发展。

5.4 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

依托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指导, 委托科研院校开设养蜂专业, 培养一批蜂业技术人才。同时, 在人才利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 强化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 重点培训从业人员的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营销层面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养蜂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的综合素质, 提高其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水平, 造就一批既懂得养蜂技术, 又懂得经济管理的新型养蜂业人才, 促进康县养蜂业的大发展。推广中蜂过箱技术, 更新养蜂机具及设备, 逐步推广应用活框蜂箱, 按标准使用新型蜂具进行饲养管理, 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管理工具, 保持环境和用具清洁卫生, 提高蜂产品的纯净度, 提高产量和质量。培植示范户、示范场, 在“专”字上做文章, 以点促面, 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场的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活框养蜂新技术。

5.5 加快组织化和营销体系建设

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 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蜂产品精深加工、营销企业, 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同时加快养蜂专业合作社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 注册商标, 制作包装, 应用网上营销平台, 引领广大蜂农生产优质蜂产品, 然后统一加工、统一包装, 统一标识管理, 统一销售。打破千家万户生产、分散经营的旧格局, 建立多元化营销的新格局, 攥紧拳头, 重拳出击。研究制定产供销一体化, 贸工商一条龙的产业政策和“公司+基地+农户”的配套管理办法, 增强养蜂业生产的科学化, 减少和杜绝养蜂业生产的盲目性, 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5.6 加强质量监管

建立养蜂协会, 由专业人员和养蜂大户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养蜂的技术交流, 制定中蜂饲养与蜂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的行业标准, 约束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 确保蜂产品质量。同时, 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要建立健全检测设备, 完善检测手段, 加强与工商、质监、食药监、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通力协作, 加大对蜂蜜掺假行为的查处力度, 为促进全县蜂产品销售、增加蜂农收入保驾护航。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康县中蜂养殖发展现状的调查, 客观分析了当前康县中蜂养殖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康县实际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提升康县中蜂养殖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精准脱贫步伐, 如期致富奔小康。

5高中语文复习情况调查与思考调查表 篇8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思考、研讨和探究,从而掌握自我获取知识的科学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而且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从而受益终身。笔者就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预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对促进数学教学中预习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能有所助益。

二、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

笔者以我市几所省级重点中学高中三个年级的不同班级的学生共1000 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的方式,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预习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内容及相应数据如下表所示:

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的结果显示:

1.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对开展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都不到位,重视不够,存在着许多误区,预习的开展处于低级水平。主要表现为:

(1)学生方面。许多学生在主观上认为,预习后听课,没有新鲜感,分散听课注意力;反正老师要讲,没有必要预习;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也没用;课程太多,作业量太大,没有时间预习等等。因此,很少在预习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2)教师方面。对预习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很少有人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能够做到有准备、有布置、有检查的平均只占四分之一左右,而对学生的预习能够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的就更少了,连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这表明,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极大制约,素质教育的目标意识较为淡薄,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课上教师讲满堂,课后作业靠模仿”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大有市场,预习对数学教学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2.从总体上看,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预习,对预习显得有兴趣,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而数学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往往十分被动,很少预习,而且也不会预习,表现为典型的“要我学”,过分地依赖老师。实际上,对这些数学学困生而言,正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开展预习,不会正确地进行预习,导致其上课时听讲抓不住重点,学过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巩固,长此以往,知识缺陷逐年累加,造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预习对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漠视这一作用是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三、在预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在预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预习的开展落到实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师在预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其重点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编写精细的、合理的、形式多样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预习提纲,使学生的预习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克服和杜绝"放羊式"的预习。

为了使学生的预习能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所要预习的内容认真编写预习提纲,提前印好预习讲义,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依据预习提纲进行有目的的、有重点的预习和研讨,形成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最佳预备状态。

预习提纲中的内容设置,一般应包括:

①预习的目标要求。就是教师期望学生可能达到的结果,它对学生的预习起导向作用

②预习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加深对关键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③预习的问题系列。围绕着学习内容中的重点概念、定理和公式,编制一系列难度恰当、趣味性强、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去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所学知识,整理预习笔记,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例如,在教学《2.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第一课时(苏教版·数学必修1)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提纲:

目标要求:能用对应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符号和区间的表示方法。

重点难点:函数的概念。

问题系列:

阅读课本第21页至23页,回答一下列问题

①从甲地到乙地的火车票价为80元,儿童乘火车时,按照身高选择免票、半票或全票。选择票种的规则如下表所示:

这样,一方面,通过预习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要学些什么知识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在预习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实践表明,让学生这样开展预习,效果很好。

布置预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择方法,合理地提出要求。

2.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和步骤,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在预习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研讨、学会探究,努力提高预习的效率。

掌握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是提高预习效率,将预习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数学教材,是实施预习的第一个环节,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粗读-精看-深思”的过程。

指导学生粗读。只要求学生浏览教材,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轮廓和知识框架,抓住重点就行了。

指导学生精看。关键是过好“沟沟坎坎”。首先要过好“语言关”。数学语言具有简练、严密、精确、抽象等特点,所以在这一阶段必须弄清数学符号的含义,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概念、命题和解题过程。其次要过好“理解关”。例如数学概念的预习,可以通过了解给出定义的过程与方法,列举反例、尝试相关练习来加深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又如数学公式的预习,可以通过弄清公式成立的条件和使用范围、公式的各种变形、公式的正用、逆用和活用来加深对公式本质的理解。

指导学生深思。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相连的,“学而不思则罔”。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深入思考。一要学会质疑,二要学会联想。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学问学问,一半在问”,只有知道自己的疑难所在,上课才会引起注意,预习的疑点就是听课的重点。而联想则是思维的翅膀。例如在数学概念的预习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联想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想新概念在概念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孤立地理解新概念本身。

②注意典型引路

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老师对预习的要求、内容等布置得如何具体,落实到每个同学的身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普遍指导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调选上、中、下三种程度的学生。组织交流讨论,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成功的典型经验,要在全体同学中加以推广;对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方法问题也要善意地加以指出,让大家吸取教训。

3.正确认识预习的二重性,有效地防止预习对数学学习产生的负迁移。

预习活动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预习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的听课更具有针对性等优点不容否定;另一方面,如果预习方法运用不当,也能产生一些不良的消极影响。例如:预习使上课时学生对教学内容完全知晓,使其缺少新鲜感,难以激发求知欲,导致思维活动受到抑制,分散课堂注意力,从而使知识结构产生漏洞,造成知识的负向迁移等。因此,合理运用预习的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努力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有效地克服预习的消极影响。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我们的实践体会是,学生预习,使基本情景前移,应该创设更新更高层次的教学情景,揭示蕴含于知识之中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努力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难度加大了,学生听课的“口味”提高了,不但要求教师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同样一节课,学生如果预习了,他上课的“兴奋点”就在于集中精力听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用学生的话说:“听课比以前轻松了,对老师讲解的问题有思考余地了。”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提的问题恰到好处,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团委特色工作总结下一篇:爱生,敬业,奉献,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