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11-10

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

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关于我校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其中以物理系学生为主,还包括化工院、数学院、计通院等其它院系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比如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等;二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主要消费来源等内容;三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方面的内容;四s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方面的内容。

二、结果与分析:

1、关于大学生消费来源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大学就是“养老院“,认为大学生是被家人所供养,衣食无忧。对此,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以及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只有少数大学生是通过自己打工、兼职获取生活消费来源。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对于家庭经济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大学学费和生活消费都依赖于家庭。(详见表2)

表2: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注:“三金”:是指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不过,从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都愿意参加勤工俭学,有83.9%的同学不同程度上希望能够通过打工养活自己,其中有22.4%表示非常愿意、44.6%表示愿意,大学生表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比较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比例共占16.1%,持此观点的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是用来专心读书的时期,外出打工相当于拿了家里的钱换取在大学打工的机会,得不偿失。(详见表3)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集中在中间阶层,呈现出“橄榄型”分布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家庭月均收入在500-2000元、2001-4000元之间的分别占39.6%和24.8%,共占整个样本的64.4%,而家庭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不高,仅占12.4%,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3.2%,相对来说比例有点偏高(具体见表4)。就这样的家庭收入状况,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是极为有限的,这充分揭示了面对这种经济来源十分窘迫的状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

表4:学生家庭月均收入状况

2、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情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消费水平是指大学生年均或月均支出的多少。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月消费近一半人数在300-500元之间,但两头存在差距悬殊的现象,有少数的贫困生月消费在150元以下,但也有同学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具体见表5)。对照表4,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每月的消费支出占其家庭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为了保证学生的消费,不少家庭必须压缩家庭开支,甚至要拿出原有的积蓄来维持学生每月的消费。表5:学生月均消费情况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学生每月消费结构中,较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大的消费是用于日常

饮食,其次是交通/通讯和穿着,用于学习消费与娱乐消费差不多持平。(见表6)

表6:学生消费结构情况

注:本调查题“你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包括上表中“消费结构”的七个选

项,在让学生作选择时,没有限定学生只选一项,学生可作多项选择。

据了解,我校食堂的饭菜均在1-2元之间,女生每餐一般消费在3元左右,男生则一般消费在4-5元左右。按这种方式计算,大学生用在吃饭上面的花费将不超过250-350元。其余的钱大学生们用来做什么了?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存在追求时尚和盲目享受的错误倾向,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比如购买时尚电子产品、过多的移动电话消费、畅游网络、庆祝生日的聚餐、K歌、送礼等等。(详见表

7、表

8、表

9、表

10、表11)

表7:学生目前拥有电子产品的情况

表8:学生每月手机话费情况表9:学生每月上网花费情况表10:自己庆祝生日花费情况表11:为别人庆祝生日花费情况

3、关于大学生消费认知以及消费习惯的调查分析

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消费也是这样,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就会引导人们发生什么样的消费行为。不好的消费观念也许会引导人踏入歧途。

统计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衣食住行方面有49.6%的同学坚持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有

5.9%的同学认为应该追求高标准,43.4%的同学是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当自己月消费有盈余时,27.8%的大学生倾向于将余额用来改善物质生活,奖励自己一个月的“持家有方”,35.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将余额存入银行,做长期投资,用于将来购买比较大型的电子产品等,37.1%的学生愿意用来购买书籍、CD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消费的计划性方面,有52.6%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有记录,不过当中有26.7%的学生不是从头至尾,而是断断续续做记录,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从来没有记录,比较随意;在回答是怎么看待“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这一问题时,认为“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的占72.9%、认为“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的占4.9%、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提倡”的占20.3%、回答“没想过”的占1.9%,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完全赞同勤俭节约这一

传统美德的,调查中有49.8%的学生家长总是要求小孩注意勤俭节约,这进一步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在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花钱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5.2% 的学生认为“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34.7%的学生认为“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但也有4.8%的学生认为“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还有7.6%的学生回答“几乎什么都不想”、17.7%的学生回答“心情很矛盾,说不清”;在回答怎样看待“只要我喜欢,价格再贵的东西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这一观点时,有66.7的学生持不同意的看法、25.7%的同学持比较同意的看法,只有7.6%的同学持同意的看法。

由此可见,我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具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消费观念的,能够摆正自己的消费心态,但也部分同学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从调查中也发现,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朋友/同学、媒体和现实生活的影响,排在第一位的是朋友/同学,第二是现实生活,第三是媒体,第四是父母。可见,我们学校应该要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体来看,我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主流还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1)在消费水平上趋于中等,但个体差别在拉大。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月均消费在400元左右,大多数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基本持平。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城镇与农村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等的消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消费水平高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月均消费高居1000元以上,有的却在150元以下;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有的却节衣缩食仍难以为继。这种上下近十余倍的消费悬殊,在目前情况下,对生活在同一集体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大学生在获取消费能力方面还不够积极主动,对家庭依赖心理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尽管有勤工俭学的愿望,但在面对寻找打工机会和处理学习与打工的矛盾关系时,仍缺乏勇气、自信和吃苦精神。

(2)在消费结构上基本合理,但娱乐性消费在增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包括饮食、交通、通讯和穿着等,其中主要是用于饮食。大学生在月消费有盈余的情况下,倾向于将盈余购买物质品,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相对而言,大学生伙食消费的比例在下降,而在衣着、人情、娱乐、旅游、通讯以及其它方面的消费比例在上升,特别是大学生的娱乐消费,但娱乐的内容却基本都是看电影、录像、玩游戏、上网等等。这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协调,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助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才能的开发,而且往往会耽误学习,严重影响学业和成才。

(3)在消费认知上相对理性,但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于消费的态度、目的具有较明确的认识,多数学生认为在自己没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的现状下,节约勤俭是应该被提倡的。但是在具体消费行为中,很多学生开支缺乏计划性、理财能力比较差。部分学生不能摆正成才需要在个体诸多需要中的绝对优势,经常受其它需要的冲击而不时改变初衷,淡化了成才这一人生主题。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消费上“跟着感觉走”,追求“不需要”的需要,导致盲目消费和高消费。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无计划盲目消费的现象。

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素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客观要求。作为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做到:

1、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立人”是大学之本,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大学生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大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1)倡导节约消费。要大力向当代大学生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依然具有坚守和弘扬的价值。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责任教育、爱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坚持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倡导学生从自身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等等,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以适当奖励和宣传。

(2)主张合理消费。从年轻人的特点来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追求新颖、时尚,本无可非议,但必须与自身实际情况要相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一是量入为出,即告诉学生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考虑自身及家庭的消费能力做合理安排。二是经济适用,即教育学生不要无原则地赶时髦、追新潮,在选择物品时要讲究实用、注重投资效益。三是统筹计划,即教育学生在花钱学会合理计划、及时调整,尽量做到使自己消费全程基本平衡。四是身份相符,即教育学生在确立消费时,要注意自己是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赶时髦、不借债高消费、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档名牌,要坚持“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的原则。

(3)引导高雅消费。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属于精神食粮丰富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追求一定的物质消费是完全合理的。相对而言,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应该要引导大学生加大精神文化生活的投

入, 提高他们精神消费的比重和质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活动,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注重管理,形成良好的消费示范。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学校要适当加以规范和管理,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严令禁止大学生的抽烟和酗酒行为等。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时尚的特征,学校教师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将对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对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具有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往往以高年级学生为效仿对象。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正确消费的示范机制。另外,学校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贷款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要恰当地和学生的消费情况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消费与荣誉、利益挂钩,特别是要制止大学生用所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去开展请客吃喝玩乐活动,让优秀学生、贫困生在学生中充分形成勤俭节约的示范形象,进一步带动广大学生合理消费。最后,对于那些个别采取偷、抢、骗等违法乱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3、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

消费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等。大学生虽然是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群体,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支配自己的日常消费,对于消费知识的了解并不多、不够系统。因此,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一方面可通过开设有关消费知识的课程或讲座、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消费社团、协会、咨询和指导机构等形式,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合理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和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为贫困生开辟出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开辟专门岗位、确定管理办法,促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这不仅能改变学生对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依赖心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真正体谅到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自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精神,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4、优化环境,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

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环境熏陶渐染所形成的,只要他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里,将会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学校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整治校园的周边环境,取缔学校周边的违法商贩和网吧、游戏室等等,确保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内部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在提高食堂伙食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取消校内各种高消费娱乐场所,建设健康非盈利性或低盈利性的娱乐场所,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展板、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观宣传,树立正面的消费舆论和导向,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和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情操。

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2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随机抽样调查形式。抽样调查对象为赣南医学院在校学生, 样本含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运动人体学等专业。共发放问卷9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65份, 回收率为96.11%.其中男生占37.80%, 女生占62.20%;本科一年级占19.19%, 二年级占23.70%, 三年级占20.34%, 四年级占22.77%, 五年级占13.99%。通过统一方式、统一调查表、统一标准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资料经核实后进行编码, 然后输入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并得出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消费情况

调查显示, 我校大学生的消费分配比例是基本合理的, 不论是衣食住行消费, 还是学习消费、休闲娱乐等消费, 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因此, 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用是我校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特点。

2.2 我校学生的家庭收入及消费的比例情况的调查

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支出在其家庭支出中占较大比重。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为家庭供给。我校勤工俭学的比例较低, 可见学校和社会有待于进一步为学生拓宽勤工助学岗位, 以缓解大学生 (特别是特困生) 的经济压力。

2.3 消费差异

2.3.1 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 男女生在各方面的消费差距不大。

2.3.2 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

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呈逐年增长趋势。 (说明: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学制多为五年, 由于五年级学生在医院实习, 他们的消费状况不具有在校大学生普遍的消费特征, 故未列入讨论。)

2.4 贫困生消费状况

2.4.1 贫困生标准

全国各地高校对于贫困生及特困生的判断标准不同, 我校位于革命老区, 学生多以本地生源为主, 依据地区经济及本校实际状况, 我们暂将月生活费低于150元视为贫困生, 月生活费低于90元视为特困生, 在我校被调查学生中, 贫困生有111人, 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2.83%;其中特困生有24人, 占贫困生人数的21.62%, 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77%。 (表6)

调查显示, 贫困生消费与大学生总体消费趋向相比, 出现了消费差距拉大的现象。

2.4.2 贫困生主要经济来源

以划分贫困生的标准, 本次调查中有贫困生111名, 下表显示的是贫困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贫困生的经济来源更趋于多元化, 这必然增加了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这种趋势有利也有弊:一方面, 它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社会经验, 是毕业后正式步入社会的经验积聚。另一方面, 贫困生在打工过程中接触到的社会各层面的群体, 与大学这个环境相距甚远, 使个别学生产生校园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影响身心发展。

3 讨论

3.1 对于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几点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 引导大学生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 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 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 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 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同时入手, 并且将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更加有效地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建设。

3.1.1 学校方面

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开展有关理财方面的知识讲座, 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培养他们自主、自强、自立精神。

3.1.2 家庭方面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除高校采取各种措施正确引导外, 家长也应当承担起足够的责任。首先, 在现代社会里, 家庭教育应发挥对大学生个人理财和消费教育应有的教育职能;其次, 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感恩意识, 从小事做起, 在生活中处处树立感恩意识, 这必将使大学生更理性地消费。

3.1.3 社会方面

社会应加强舆论导向, 净化社会环境。不可否认,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广泛的。社会应采取各种措施, 引导人们, 当然包括校园大学生在内, 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利用各种传媒和新闻等宣传手段, 向人们灌输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 引导人们在追求物质消费高档化的同时, 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尚化。

3.2 特困生问题的解决

(1) 加强领导, 强化制度建设, 使“解困”工作有章可循。要真正做好学生的“解困”工作, 加强领导是关键, 各级党政领导要把解决和资助特困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要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 保证学校稳定发展的高度, 搞好学生的“解困”工作,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是做好“解困”工作的保障。

(2) 多渠道筹措资金, 形成以“奖、勤、补”为主, 以“缓、减、免、贷”为辅的资助体系。

(3) 努力做好特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做到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通过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进行提高全面素质教育等细致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现实、认识自我的能力,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个性、健全的心理素质, 从困境中奋起。

(4) 营造关爱气氛。广大师生要充分地理解特困生所处的处境, 给特困生营造一个宽松、充满亲情、友情和关爱的大家庭。同时在大学生中进行消费行为引导, 让同学们认识到勤工助学不是单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 它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有助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民.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11 (6) :89, 90.

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县域人力资源面对的挑战

(一)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农村人口素质偏低

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八分之一左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培训就业的意识和择业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自觉和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择业意识和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各类高层次人才紧缺

在对某县的调查发现,该县有70万人口,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中高级人才匮乏,特别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断层,结构不合理,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在岗人才中,创新型人才少,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懂得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

(三)教育资源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城乡教育发展仍不均衡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区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中小学班额普遍过大,招生压力大,且各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存在低水平竞争、结构性过剩和资源闲置的问题,职业教育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浓,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二、面临的机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

建设新农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制定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加大对“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支持力度等,一系列的惠农支农政策为加快县域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中央关于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机遇

各级先后出台各类文件,坚持优先扶持、鼓励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致富带头人和乡村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三)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县域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形成。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渐趋合理,专业门类趋于齐全。同时,随着现代农业、工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但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而且也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流动。

三、加快人力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发展各类教育,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一是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扶贫助学长效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速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深化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结构。三是构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持续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要通过兴办多种形式的成人学校,形成一种结构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一是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作用,对劳动力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培训,特别是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中要努力做到培训内容贴近市场、培训基地贴近基层、培训时间贴近实际。二是对劳动者进行法律法规、就业指导、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再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三是以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切入点,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四是坚持专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常规培训与特殊培训相结合,使受培训者对所学专业学有所用。五是采取联合办班的形式,开展岗位培训和特殊工种培训。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了解政策法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竞争力。

(三)营造良好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

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建设人才软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有关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的配套制度,切实依法保护引进的人才在使用、流动、晋升、福利、奖励、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权利,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增强企事业单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逐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力争实现通过聘用一个优秀人才,带起一个重点学科,完成一个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一个产品开发的目标。

(四)建立人才流通机制,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高中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4

一、研究目的:

(1)从中学生的消费额、消费准则、消费对象等方面,了解目前高中生的普遍的消费状况,进而透视高中生的消费现状。

(2)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3)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二、研究过程:

1、立题、制定计划方案。

2、搜寻资料和理论学习并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3、问卷调查、访问学生。

4、结题。汇总资料、分析数据、讨论、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

在开放题中,如其中问及如果你有一大笔钱会如何使用。多数同学认为要享受人生,完成目前不能完成的事,并把剩余的存入银行,极少数同学会去帮助他人。这表明对金钱的支配已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观念,知道该这样去花,但同时也说明帮助别人的意识较单淡薄,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问及对于捐款的看法:极大多数同学赞同,表示愿意尽力而为献一份心意,极少数同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提出对政府的质疑,希望不会让政府贪污或录用。这说明目前社会上的贪污受贿的风气已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

三、通过调查与分析认为,高中生目前的.消费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上依赖父母长辈,很少考虑价格因素,想买就买。

2、对时尚、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一方面,关注时尚,追求流行。另一方面,又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喜欢标新立异,较少受别人左右,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好,反感于千篇 一律,装扮出富有“个性”的自我,这就容易造成盲目消费,浪费金钱。

3、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为了吃饱穿暖,而是为了吃好穿好,享受生活,而这种享受是以金钱为代价的。

4、在金钱的支配和消费两方面自主性较大。

同时,也有些误区:

1、追求。较注重外表,希望穿,吃,用,否则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也要打肿脸充胖子,逼迫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希望在服饰着装得以自身价格的升华,反映出虚荣与肤浅,这是很浮躁和浅显的举动,容易造成盲目消费和攀比。

2、追求时尚。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发生在中学生身上,并不奇怪,中学生整天生活在集体之中,自然会受集体中其他人的影响,但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支配下,消费常常会出现浪费。

3、过早受到社会风气影响,人情消费向成年人看齐,同学之间送礼成风。“礼上往来”,用贵重礼物为自己支撑面子。

4、不顾家庭经济状况,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消费,同学之间攀比成风;消费不够合理等。

四、对高中生正确消费的合理建议

高中生是纯粹的消费者,每天都有消费行为,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又自己来决定的,那么高中生怎样消费才合理呢?

为了培养正常合理的消费能力,自觉地规范和调控消费行为,我们课题小组认为:

1、学校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理财引导和勤俭节约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消费。

2、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对不合理要求,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金钱上加强“宏观调控”,促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我们高中生要树立适度的消费观。既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力,又要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

4、防止盲目消费,反对一味追时髦,赶潮流。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接受科学的消费咨询,多思考消费的实效,避免盲目。

5、要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抑制不良消费。消费应多投向发展性层次,订购有益书刊,学电脑,经常参加锻炼,进行健康的娱乐活动。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问卷 篇5

问卷说明

您好!我们是电子商务(2)班第五小组的调查员,想了解一下您对大学生消费的一些看法,为这一消费状况的发展提供帮助。谢谢您的合作,请在相应的答案上打钩。祝您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基本个人信息

性别:A 男B 女

年级:A大一B大二

是否是独生子女: A 是B 否

你的家庭住址所在地:A 城市B 城镇C农村

单选题

1.您平均一个月生活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A500元以下B 500-800元C 800—1200元D 1200以上

2.您现实中的消费来源

A.父母给予B.勤工助学C.奖学金D.3者兼有

3.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

A.伙食B.购物(服装、饰品)C.学习费用(书籍)D.交际

4.您每月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文具、书籍、复印等)为多少?

A.20元以下B.20-50元C.50-80元D.8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的伙食费(包括零食饮料)为多少?

A.300元以下B.300-500元C.500-750元D.750以上

6.您平均每月的电话费(电话卡、手机费)大约为多少?

A.25元以下B.25-40元C.40-60元D.60以上

7.您平均每月购买日常用品的花费大约为多少?

A.20元以下B.20--40元C.40-60元D.100元以上

8.您是否有定期出去聚餐的习惯或请朋友吃饭的行为?如果

有,平均每月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大约为多少?

A.50以下B.50-100C.100-200D.200以上E.没有

9.想买东西钱不够时怎么办?

A 先向别人借了再说B 向父母要钱C 用自己平时存的钱

D 其他(放弃购买等)

10.您认为目前大学中的消费氛围如何?

A 很好,完全符合同学的要求B 较好,对同学的消费有积极影响

C 一般,不太符合同学的要D 较差,缺乏学校的有序引导

E 极差,文化消费市场比较混乱

11.你的个人消费理念是()

A.能省则省B.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C.看到喜欢的就会买

D.毫不在乎肆意挥霍E.其他

12.您对自己找兼职工作赚钱有何看法?()

A.不考虑,浪费时间B.看机会C.很感兴趣,锻炼自己的能力

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6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七次全会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55%的党员在农村,农村党员纯洁性状况,维系着党组织同农民群众的联系,影响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工作状况,对全市影响重大,事关基本现代化事业的进程。面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形势、新任务,重新审视农村党员的纯洁性问题,寻找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新的空间和舞台,探索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新形式、新方法极有必要。鉴于此,本课题组专门对农村党员纯洁性状况实施了调查,现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现实地、具体地看待农村党员的纯洁性问题:我市农村党员的主流是好的 本次调研,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看待农村党员纯洁性问题的视角正确与否,决定其结论能否客观和公正。辩证地看待新时期农村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十分重要。一方面,党对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内容、形式及其要求,总是随着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另一方面,农村党员保持纯洁性、体现先进性也是具体实在的,与时俱进的。他们保持纯洁性、发挥先进性的形式与内容,离不开客观环境与历史条件,是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看农村党员纯洁与否,不能简单地、抽象地看某一个侧面,必须用全面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观点看问题。革命年代农村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主要体现在革命立场坚定,热情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怕流血牺牲;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党员纯洁性、先进性更多地体现在响应党的号召,解放思想,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看到一些党员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就否定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这不是客观科学的态度。就业方式多样化后,不同岗位的党员体现纯洁性、先进性的形式与内容各不相同。以私营业主党员和务工党员为例,他们在务工的岗位上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同时也为企业、为当地、乃至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对于家乡党组织的日常工作,客观上因事务的繁忙或人在异乡关心不够,做得少些。如果不加分析就说这些党员只顾自己致富,没有能够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党从来不反对党员的个人利益,不要求她的党员成为苦行僧。江泽民同志说过:“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合法利益原则,肯定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可以获得与其劳动等价的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获得的合法利益越多越好,越多越光荣,因其反映了党员对社会的贡献。强调党员自觉奉献与给予党员付出实际劳动的合理报酬应该是一致的,不能把党员在付出劳动后要求得到相应的报酬,或者党员多付出劳动多拿报酬片面理解成其思想觉悟低,没有奉献精神,缺乏纯洁性、先进性。

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本次调研得出如下结论:

近几年来,由于我市十分重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始终将其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探索新途径、开拓新载体,农村党员纯洁性、先进性得到了社会和绝大多数群众的认可。主要表现在:

1、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党员纯洁首先是思想上的纯洁。抽样调查显示,当前70%以上的农村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是好的,群众是认可的。总体上说,广大农村党员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拥护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政治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能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同社会不正之风和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思想观念能与时俱进,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推进而不断修正,与时代同步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守旧,不僵化。在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能带领群众不折不扣地完成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先进性是纯洁性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在我市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地发挥,得到群众的充分肯定。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党员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仅带头致富,还积极充当经纪人、中介人,牵线搭桥,引导农民群众走致富道路。我市丁堰镇就有20多名农村党员加入了经纪人队伍的行列。堰南村党员陈国平,既是生猪养殖大户又是农副产品经纪人,他带领周边的10多户村民搞立体养殖、饲料加工。在其引导下,近年来堰南村周边220多户村民饲养生猪10000多头,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红桥村党员袁如海、刘光华等从事零布加工,把生产由原来的棉涤分拣、色系分类延伸到开花粉碎,逐步发展壮大,村民在他们的带动下零布加工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如今的50多家,已经成为红桥村的特色产业。雪岸镇万富社区的养兔能手仲从兰同志,“致富不忘家乡人”,在她的带动及指导下,本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百二十多户农户走上了养兔致富的道路,于2008年成立了以星星兔场为主体的兔业农民合作社。她不仅积极邀请扬大教授到本村开展养兔培训,提高养兔户的养殖水平,而且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极大地保护了兔农的经济效益……在城乡一体化、旧村改造等工作当中,农村党员能带头宣传政策、参与建设,在群众中树立了榜样,消除了群众对党员的一些负面看法,密切了党群关系。

3.热心于公益事业。党员纯洁的要求是立党为公。我市一些党员致富能手,能牢记立党为公的宗旨,讲求社会公德,心中始终装有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助孤帮残,扶贫济困,修桥补路等公益活动,得到群众好的口碑。丁堰镇红桥村徐宣安同志不仅成功引进了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如皋市润农果蔬合作社高效设施农业项目,成立了如皋市润农果蔬合作社和如皋市添彩服装有限公司,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难题,还在该村建成了一座污水处理站、4座垃圾中转站和221个垃圾收集池,形成8-10户共用1个垃圾收集池,使得保洁员垃圾收集有去处,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有效保护了村庄的环境和生态。成功创建了“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雪岸镇雪岸社区的党员致富标兵冒乃忠同志,在致力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热心公益事业,尽可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他利用企业的盈利积极反哺家乡,帮户抚村,踊跃参与社区的公路建设、扶贫济困、奖学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4.自觉地依法遵章行事。党员纯洁的起点是遵章守法。在近几年来的多轮农村普法宣传之后,农村党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得到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务农党员模范执行党在农村的政策、法律法规,做到令行禁止;务工党员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厂规厂纪;私营业主党员、个体户党员和中介组织的党员,模范遵守国家的税收政策,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在各项事务的处理或矛盾纠纷的协调中,党员干部能以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以往那种办事的随意性、主观性明显减少。

5.积极参与协调工作中的矛盾。关键时刻的表现是党员纯洁与否的试金石。在工作矛盾冲突发生时,大部分农村党员立场鲜明,冲锋在前,积极应对。对于妥善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稳定民众心态,维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社会转型、矛盾多发的现时期,我市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党员功不可没。

二、站在时代要求的高度看待农村党员的纯洁性:一些农村党员的纯洁性有所退化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处于转型时期的农村党员总体上积极向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勇于奉献,主流是好的。但是必须正视的是,进入新时期,由于社会组织、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迷惑,以及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思潮的诱惑,使得一部分农村党员的纯洁性确实有所退化。

(一)农村党员纯洁性退化的表现:

1.部分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有所异化。调查显示,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有信心的占70.7%,有所怀疑的占16.2%,没有信心的占4.1%。这说明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在部分农村党员中有一定程度地存在。综分析调查资料可以看出,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上突出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缺乏信仰。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实践有差距,甚至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二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缺乏信心。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摸不着,看不见,能否实现难以说清。三是对政治理论缺乏应有的热情。有的农村党员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较差,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有的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问题;有的缺乏联系实际刻苦学习的精神,理论素质不高;有的虽然不会对现行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三道四,但也不能自觉地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想上有困惑。四是对人生缺乏远大的目标追求。少数农村党员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财大才能气粗”,权力是硬的,理想是空的,理论是虚的,金钱是实的,热衷追求眼前利益,什么理想信念、长远目标、全局观点都觉得无所谓。

2.一些农村党员角色错位,宗旨观念逐渐淡化。从座谈调查来看,有25%的人认为,当前部分农村党员的宗旨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出现错位。一些党员责任感、使命感欠缺,把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抛在脑后,过分强调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对群众利益和疾苦漠不关心,甚至为一已之私与群众争长道短。还有个别党员为民理念扭曲,把党员看成是一种高于群众的特殊身份,把村民付予的权力看成是自己谋私的工具。少数农村党员功利思想抬头,不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对上级方针、政策执行不及时不彻底,敷衍搪塞、被动应付。在工作中只唯上,不唯实,存在着“有令不行、办事拖拉、吃拿卡要、态度刁蛮”等现象。

3.部分农村党员安于现状,开拓进取精神有所退化。调查中大家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了,综合实力增强了,城乡面貌改变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于是一部分农村党员自我感觉满足,与一些发展慢的地区比较感到自我陶醉,在新的一轮发展中反应有些迟钝,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有所消退,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抢抓机遇、再创新业的睿智与锐气。有些年纪较大的农村党员干部,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精神萎靡不振,暮气沉沉,工作被动应付,敷衍塞责;有的往往把自己的际遇看成是“命中注定”,向唯心论、宿命论屈服,相信迷信,以致出现进庙烧香拜佛的现象;还有的工作缺乏责任感,对上级分配的任务推三拖四,做群众的尾巴,严重损害了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

4.少数农村党员利己主义抬头,自身利益观念明显强化。集中表现在一些党员的三种不同心态上:一是趋利心态。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谋取私利,对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失去热情。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只顾自己发展,对农村公益事业漠不关心。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不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甚至连应缴纳的税费也企图偷逃,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二是趋名心态。一些得益于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而富裕起来的党员,抛却党和政府先富带后富的要求,一味追求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荣誉。三是趋安心态。部分党员信奉“自扫门前雪”,做好好先生,生怕得罪人。只要不涉及自己利益,什么也不管、不问,组织开会决定重大事项,人云也云,缺乏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感与凛然正气。

(二)农村党员纯洁性退化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出现危机。

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部分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纯洁性退化。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与物质利益产生了矛盾,诱发了一些思想不过硬、意志薄弱的农村党员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诱发了一些农村党员的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使一些党员纪律观念淡化,出现“有利争着干,无利懒着干,不利顶着干”的现象。市场经济等价交换性,使一些农村党员将这一原则带入党内政治生活,使党的政治生活带上功利化色彩。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个别意志不坚定的农村党员干部经不起腐朽思想的侵蚀,价值观念发生倾斜,追求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走入了歧途。

2.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了农村党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光荣、实惠,当兵、招工、转干样样优先,而现在只有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如计划生育、殡葬改革、防灾救灾等需要带头时才想到党员;群众集体上访需要劝阻时才想到党员。现实生活中党员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弱化了农村党员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致使一些党员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入党无用”、“入党吃亏”、“入党不自由”。因此,他们不主动履行党员的义务,降低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党支部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一般情况下都发放误工费,而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到会人数很难达到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在农村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对待的不是个别党员。

3.农村党员队伍家族化、宗族化现象,干扰了党组织和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有些农村党员队伍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利益集团,用人做事不出于公心,搞亲亲疏疏,千方百计为小团体谋取利益,不惜损害其他党员的利益。一些农村党员大局意识淡化,利用自己的威信充当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当中,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从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出发,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不良现象;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与村“两委”作对,致使新班子难以开展工作。有的地方,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置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政策于不顾,和群众一起甚至组织群众阻挠开工、搞集体上访。这些宗族派性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农村党员队伍的团结,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也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4.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影响了纯洁性的保持和先进性的发挥。

我市共有农村党员36530名,其中55岁以上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57.1%,初中以下学历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59.4%。丁堰镇现有党员2539名,其中60岁以上的党员1331名,占党员总数的52%;文盲党员165名,小学学历党员585名,初中学历党员791名;初中以下学历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61%。雪岸镇现有党员1642名,35岁以下党员227名,仅占党员总数的13.82%;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党员172名,仅占党员总数的11.15%;而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883名,占党员总数的57.26%。可见,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是一个普遍现象。虽然老党员的政治素质较好,但是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意识,在发挥模范作用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加快发展缺乏技能,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既制约了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能力的发挥,也影响到农村党员的形象。

5.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农村党员的纯洁性的退化。

不少农村党支部不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有些支部虽能坚持搞一些党组织活动,但由于党务工作者队伍比较薄弱,党务干部身兼多职,工作精力分散,工作不到位,致使党组织活动多数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少支部开展党的活动,存在着以读报代替党课、以布置行政工作代替党组织活动的现象。每年民主评议党员也往往流于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开展,党内生活缺乏思想性和原则性。由于党组织生活贫乏单调,农村党员教育不力、管理涣散,客观上弱化了农村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逐渐以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衡量和认可自身的言行,甚至放任自己使自己落后于普通群众。

三、围绕新时期的目标任务看待农村党员的纯洁性:加强农村党员纯洁性建设极为迫切

目前,全市上下正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迈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如皋”的战略定位,兴起了全力推进“两个加快”,深入实施“八项工程”的热潮。加强农村党员纯洁性建设,为决战决胜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提高农村党员纯洁性的关键是提高他们的宗旨意识、服务本领,使之成为勤劳致富的标兵、服务群众的先锋、廉洁奉公的表率。为此,必须从强化教育引导、改善队伍结构、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教育,强化培训。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只有大力提升党员的素质,党的农村工作才能蓬勃发展。一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根据新时期农村党员工作和生活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宗旨意识教育,宣传好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常抓农村党员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二要加强技能培训。部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偏弱、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关键原因是缺乏相关的技术技能。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应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侧重于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在提高致富本领上下功夫;要打破常规的“说教式”培训,大力推行结对帮扶学、参观启发学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要不断引进通俗易懂的农村文化科技教材,引导党员自学。同时,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党员学习教育阵地条件简陋等问题,要进一步规范资金列支渠道、拨款方法,解决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经费短缺问题。

二是激活源头,改善结构。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与战斗力,要从“源头”入手。发展党员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要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农村党员队伍。首先,要拓宽发展党员的渠道。可以通过群众举荐、组织推荐与本人自荐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党员。要把技术能手、致富能人、农民经纪人、科技示范户、乡土人才、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青年推荐出来,并纳入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其次,对纳入信息库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分类培养、锻炼,促其尽快成才。再次,要严把党员“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要严格落实“四不批”制度,即手续不全的不批、问题不清的不批、政审不合格的不批、不经过一年以上考察的不批。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党员发展的标准,杜绝宗派关系对发展党员的影响,防止“近亲繁殖”,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一要建立评价约束机制。当前,要建立好“保纯”评价体系,促使党员保持纯洁、争当先锋。并以此为抓手,促使农村党员当好表率,创建一流业绩。农村党员保纯评价体系可包括四大内容,每一大项可细分为三个具体指标,分别量化为不同的分值。其体系指标的内容包括:一是争当思想纯洁的表率。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进步、学习认真;二是争当作风纯洁的表率。做到纪律严明、作风扎实、廉洁自律;三是争当工作一流的表率。做到质量创优、爱岗敬业、服务热情;四是争当引领群众的表率。做到率先垂范、团结协作、联系群众。党员纯洁性评价可按季进行,在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的基础上,支部进行考评。评价体系实行百分制计分,三项内容各占一定比例。农村党员对照自评表,逐项实事求是自我打分,并填写得分与扣分原因,记入党员记事手册。党支部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公示。对排列末位且低于一定分数以下的党员,本人要写出书面整改措施,支部要建立“重点党员教育跟踪制度”,实施跟踪管理。二要完善党组织活动制度。要落实好“三会一课”党员活动制度,给党员创造参与村级管理的机会,提供发表意见的场所,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要健全相关保障机制。要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保障和待遇,加强对困难党员的关心和扶持,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和入党“吸引力”;要大力表彰、树立优秀典型,增强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四要建立从严治党机制。要结合农村实际,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明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规范处置程序。对问题不大并已认识错误的,要加强教育促其改正;对意志衰退,教育不改,不能发挥党员作用的,要劝其退党。

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7

本论文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的方法, 调查对象是西安某高校本科生。我分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而且男女比例平均, 学生居住环境包括了农村、乡镇和城市, 样本具有代表性, 所以本人认为调查的结果应该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1) 农村学生:家庭月收入为1000~2000元比较普遍, 占到50%;家庭月收入为2000~3000元比例也不少, 占到30%;当然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村, 家庭月收入为3000~5000元, 占到10%;还有家庭月收入仅1000元以下的, 也占到10%。 (2) 乡镇学生:家庭月收入比例比较分散。1000元以下占到10%, 1000~1500元占到10%, 5000元以上占到10%, 1500~3000元和3000~5000元各占到35%。 (3) 城市学生:家庭月收入比例较集中, 2000~4000元占到50%;同样, 4000~6000元也占到50%。

2.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还是用于饮食支出, 月消费300~550元占主要地位, 表明大学生消费水平比较平均, 月消费300元以下和800元以上的仅占到10%, 差距不明显;学习支出和电脑电话支出为第二消费支出, 但大部分学生消费是在300元以下, 300~550元的消费只占到15%;多数学生的衣服化妆品和娱乐社交支出月消费都在300元以下, 高消费不存在普遍性。

3.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对于你是否经常在学校食堂吃饭, 95%的学生回答“是”, 看来大学生是不经常下馆子的。大四学生在毕业前会经常请客吃饭, 但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则选择大部分时间在食堂吃饭。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借贷消费作为支付高额学费的一条途径, 越来越得到大家特别是农村贫困大学生和父母是工薪阶层的学生的认同, 当然持无所谓态度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对于高消费和勤俭节约同学们态度比较鲜明, 没有人赞成高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这在总体原则上态度是正确的, 说明大学生的价值观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对于宿舍是否有攀比之风, 20%的同学认为有, 65%的同学认为没有, 15%的同学认为看不出来。而对于宿舍消费差距的问题, 15%的同学认为大, 50%的同学认为一般, 25%的同学认为不大, 10%的同学认为看不出来。

4.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和消费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还是靠父母的资助, 但是可喜的是55%的学生选择勤工俭学, 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他们能够端正思想, 并不认为贫穷是丢人的, 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既自立又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还有一些城市的大学生也加入了勤工俭学的队伍中, 锻炼自己。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总体一般, 但是由于一些必要的日常支出, 使得每月300元以下的消费几乎为零;而1000元以上的消费也几乎不存在。

三、小结与建议

通过调查, 首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中等收入家庭, 经济支付能力有限, 因此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只是处于温饱略有结余;其次, 性别因素对总支出、饮食支出、衣服支出、电话电脑支出等有一定的影响, 显然男生在饮食、电脑上的花费要大于女生, 而女生在衣服、电话上的花费要多于男生;最后, 我认为在大学生中并不存在高消费, 消费水平总体一般。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经济上还不能独立, 为了更好地消费, 我认为主要应该形成健康消费的原则:

1.量入为出的原则。生活消费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 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其内涵却是相同的, 那就是量力而为。在每月、每学期的开销之前, 要对自己的“收入”有个比较准确的估算, 对日后的消费有个合理的安排。

2.经济适用的原则。在选择物品时, 要讲究实用, 优先考虑使用频率最多的用品, 把消费投向主要用于吃饭和学习, 而娱乐和交际的支出尽力减少, 多向有利于提高自己身心健康的方面投资, 要注重投资效益。

3.统筹计划的原则。在花钱上学会计算计划, 这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细致严谨的生活作风, 这对学习、将来的工作、家庭生活都是有益的。合理计划, 统筹安排, 总的原则是依照需要顺序“量体裁衣”, 根据自己的不同年级、不同时期成长发展的需要安排合适的消费构成。

4.角色定位原则。在确立消费时, 要正确认识自己, 体谅家庭情况, 了解社会环境, 特别要注意自己是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的特殊身份, 以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要求, 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

摘要:大学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对于他们的负面影响很多, 比如消费状况, 大家就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很大, 即存在着整天出入高级酒店和娱乐场所的高消费和连吃饭都难以解决的超低消费。本论文通过社会调查方法来证明上述情况是否属实, 并对本科生消费状况作初步分析。

关键词:本科生,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范伟达.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对农村支付服务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8

一、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现狀

(一)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截至2011年12月底,山东省聊城辖区内132个乡镇、5049个行政村中已布放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343台、电话POS机11124台、普通POS机723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农村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建设中,由农村信用社主导推广的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为农民办理各类支农惠农补贴支取、小额现金调剂、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口头挂失、存折补登等业务,真正实现了银行进村入户;以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推广的电话POS机、普通POS机的覆盖面正逐步扩大,改善了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已逐渐深入到行政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民工中使用较为广泛

随着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宣传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使用银行卡,在打工地将务工所得存入银行卡,返乡后,在就近的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便可办理提取现金、查询余额等业务,有效地保障了农民工的资金安全。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笔数由2007年的月均100笔,金额25万元,增长到2011年月均的7350笔,金额3516万元,增幅分别为73.5倍和140.6倍。

(三)适合农村、面向农民的支付结算产品日趋丰富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金融机构构成。这三家机构分别推出了适合农村特点和自身业务特点的支付工具。如农业银行开发的“惠农卡”,截至2011年12月末发卡数量已达29.55万张,授信4.26万户。农民可以办理存取款、汇兑结算、消费、理财等基本业务,经农行贷款授信后,还具有发放可循环农户小额贷款的功能。通过惠农卡累计发放贷款14.82亿元。农村信用社推出了“齐鲁惠农一本通”,目前已经发放319万张,发放补贴20亿元。主要用于农民获取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类涉农补贴的账户,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补贴资金占压、截留、挪用等现象,同时还具有办理异地汇款结算、储蓄通存通兑、归还贷款等拓展功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绿卡”等特色产品也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个体工商户推广使用了电话转账等业务,如临清市金郝庄乡东石集村、庞烟店村和邢坊村等具有产业特色的村镇,已在村庄安装106部转账电话,月均转账金额1900万元。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村金融机构网点偏少,且有较强的逐利倾向

农村金融网点的分布大都集中在工商企业较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行政村基本没有设置。以聊城市为例,全市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共有348个,其中乡镇级270个,行政村级的网点明显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越发达的农村地区越能得到较好的金融服务,经济也就更加活跃;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较少接触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经济也就更容易停滞不前。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在日常办理业务时存在网络传输速度慢、存取款限额较低(3000元/笔、2万元/日)、不能办理跨区域跨行业务等诸多限制。二是电话POS机仅局限于机主的发卡行,不能受理跨行业务。

(三)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滞后

多数农民工使用银行卡的地区局限于城市,交易内容局限于外出务工收入的储蓄、上学的子女办理汇款等用途。普通POS机等在农村的超市、药店甚至乡镇医院等场所的覆盖率都很低,不到城市覆盖率的10%,农民即使办理了银行卡,仍然不具备非现金支付的现实环境。

(四)农民对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仍有待提高

虽然现阶段农民正逐渐接受非现金支付工具,但限于农民的需求因素或者文化程度有限等影响,整体认知程度并不高。调查发现,农民使用银行卡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农民在20至30岁之间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银行卡的比率达到85%,在30至40岁之间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银行卡的比率达到54%,在40至50岁之间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银行卡的比率达到33%,50岁以上的农民多数没有使用过银行卡。

(五)宣传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宣传内容不够贴近农民生活实际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对支付结算宣传内容往往过于专业化,缺少农村生活实际语言或情景设计,农民难以完全理解宣传内容或是对宣传内容不感兴趣;在宣传形式方面一般为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等,形式太过单一化,缺少说服力。

三、加快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金融资源布局,扩大行政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

根据地域特点引导和扶持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和增设网点,避免形成金融机构区域性独家垄断现象,充分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建立针对农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行政村增设网点的监督机制,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布局。

(二)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范围

要改善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对终端的网络传输设备进行升级,改变信息传输速度慢的现狀;提高存取款额度限制,或实行差额授权,对业务量大、有需求的终端适当提高限额,并逐步扩大终端受理业务的范围。同时,要拓展电话POS机跨行支付功能。

(三)加强行政村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促进推广持卡消费观念

要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健全非现金支付的外部环境。有计划地增设ATM机等金融自助服务设施,在客流量较大的超市、商店以及乡镇医院等增加POS机的投放数量。为激发商户使用POS机结算的积极性,可以在试点初期对农村地区POS机手续费进行适度的优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信誉度高、生产经营稳定的农户开展信用卡业务,并拓展银行卡的功能,为农民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结算服务。

(四)丰富宣传方式和内容,普及支付结算知识

一是宣传方式多样化。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需要以金融机构网点柜面宣传为主,辅以电视、村广播、宣传车等手段,还可以印制带有支付结算知识的扑克牌、扇子等生活用品在集市时代替宣传单进行发放,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二是改进宣传内容。结合农民的现实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展开宣传,利用村干部、农信社农村协理员“领头人”的身份,助力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工作。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S)

上一篇:参照干部考察材料模板下一篇:公司红头文件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