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1
景县工业促进局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工业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企业,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企业家,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卓越企业家队伍,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上一个大台阶,五年再造一个新景县”和“率先崛起,争先进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强我县企业家队伍建设,近期,县工业促进局通过多种方式,对全县百强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企业家队伍现状。
1、生成途径。从起源上看我县企业家大致有原生型、转制型、空降型和职业型这四种类型。原生型企业家数量最多,占到90%以上,既有改革开放后较早下海的,也包括业务员拥有积蓄后创业的。转制型企业家即原国有、集体企业。空降型企业家即回乡创业者和企业主聘请来的外地有经验的管理人才,他们视野开阔、文化层次高、管理观念强,但此类企业家数量很少。职业型即在企业或行政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管理企业的经历,掌握较多的经营管理知识,但数量也很少。
2、年龄结构。我县百强企业董事长平均年龄为49.43岁,89家被调查企业中,企业家年龄超60岁的8个,占8.9%;50-60岁的33个,占37%;40-50岁的39个,占43.8%;40岁以下的9个,占1%。这表明我县企业接班人问题十分突出,89家被调查企业中,业主子女本企业工作的有26个,其中担任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能够独当一面的仅有11个。
3、文化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我县企业家文化程度较前些年有很大提高,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通过引导组织企业家学习深造和新办企业老板文化程度较高,89家被调查企业业-1-
主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学历以上的有35个,占39.3%;大学本科6人,占6.7%;初中以下7人,占7.8%。
4、创业前的主要经历。工作经历对兴办企业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步伐。我们对业主开办企业最后一个岗位情况进行了调查,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业主的职业构成依次为业务员(占到80%以上)、技术工人、机关干部等。
二、我县企业家的基本特点。
受历史传承和人文、地域、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初步分析,我县企业家大体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是头脑精明但缺乏开阔视野。我县企业家一般比较精明能干,属于实干型的多,而具备长远战略眼光,能够主动“走出去”,主动掌握行业动态,接受新事物,主动与先进知名企业合作的较少。
二是行事稳健而较少冒险精神。发展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敢冒险往往意味着错失机遇,更不会跨越式发展。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县企业家做事讲求稳妥,习惯于滚雪球式发展,轻易不冒险,不敢依靠银行贷款发展,明显缺乏闯劲,迈不出大的步伐。
三是善于模仿却不擅创新领跑。我县企业家很善于学习模仿,很多企业在生产技术、开发新品上搞拿来主义、跟进战略,省时省力而又容易成功。造成行业内部互相残杀,形不成品牌,不能形成真正的行业龙头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四是单体竞争能力强团队精神差。我县企业家习惯于单打独斗,不抱团,不像“温州商会”、“宁波帮”,注重合力打拚,搞联合舰队,特别是橡塑管业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近年来股份合作制企业不断“裂变”、“兄弟反目”、“挚友分手”的现象很多。
三、我县企业家队伍存在的问题。
1、从规模上看,虽然近几年我县企业发展较快,但上规
模的大型企业较少,外资企业更少,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才的引进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微乎其微。
2、从层次上看,部分企业家文化层次不高,综合素质较低。企业经营者虽然具有大中专学历的人数逐年增加,企业经营者文化素质、专业管理技能逐步提高,但就目前总体水平看,真正精通经济规律和专业管理技能的企业经营者并不多。有的业主自主学习意识不浓,捕捉信息水平低,把握市场能力弱,缺乏战略思维和全球化眼光,国际贸易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应对复杂局面、化解风险、资本运作、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淡薄,不注重塑造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团队精神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潜力;有的企业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善于运用法律保护企业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财务制度建设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3、从管理上看,现代管理能力较弱,缺乏创大业的激情。通过调查,部分企业管理方式还较为陈旧,抓管理、闯市场多数靠的是苦干和经验,既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预见能力和决策能力;大部分企业坚守家族式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性、封闭性很强;有的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怕担风险,不愿借助外力扩大再生产,再创业动力不足;有的经营者自我定位偏低,只图小打小闹,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谋划,这些落伍的理念和认知,严重影响了经营者干大事、创大业的激情。
4、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企业家成长的不利因素和瓶颈。一方面,我县企业家队伍建设体系还不够健全,在企业家开发培养、管理、使用、激励、服务等相配套政策措施上还不够完善,社会上尚未真正形成尊重、关心、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现在的企业反正是私人的,企业发展是企业家自己的事情,对企业家的成长关注度不够,帮助企业诊断毛病、查找问题、提建议的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的成长。
5、从观念上看,对参与企业家干事创业认知不足,思想观念落后。大部分来我县的大学生都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一线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人们还不愿意到企业就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浪费严重,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加上部分企业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产出、轻激励的现象,一些企业在人才使用上急功近利,忽视人才储备和后续开发,导致本地人才留不住的现象。
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培养企业家干大事、创大业的能力。
一是请进来讲。针对国内外企业管理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请企业管理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来我县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现场咨询会等形式多样的培训班,使企业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企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要求的一流企业家。
二是走出去学。要有计划的组织规模以上、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大公司和大企业以及专业学习组织现场,实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促进专业管理人才快速成长。
三是加强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将企业家后备人才管理列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强化专业理论培训,提高实践管理技能,形成壮大企业家队伍的“梯队”结构。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企业应抽出足额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企业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合理使用;县政府要设立“企业家培养基金”,纳入县财政预算,为企业家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投入。
2、完善政策,提高待遇,激发企业家干大事、创大业的魄力。从精神激励、政治激励、物质激励等方面建立对企业
家的激励机制,给予企业家经营业绩和贡献的肯定和评价,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3、引进人才,规范管理,增强企业开放的意识。
一是建立企业家“信息库”。将各类企业家(包括后备人才)的专长、业绩等资料存入档案,及时发现、推介、选择、交流、管理企业家人才资源。
二是建立企业家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企业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标准,努力形成以经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和社会贡献等要素构成的企业家考核评价机制。
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思路。探讨推行“政府引进人才,企业有偿使用”的政策,以县人劳部门为平台,实行“政府招聘、部门管理、企业培养、政企联动”,为我县企业的技术难题、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新老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四是引进高级管理人才。积极鼓励企业通过组团到大城市、大集团、大企业招聘,举办现场人才交流会和网上人才交流等,多形式、大范围地搜集和引进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彻底改变民营企业“家庭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五是实施人才向企业倾斜政策。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引导等途径,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鼓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优秀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各类优秀人才到经济建设一线创业发展,努力使他们成为一支新的企业家队伍后备力量。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关于当前影响党支部作用发挥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 我们也感到, 当前运输一线党支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影响和制约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1. 个别支部书记定位不清。
他们总是支部工作与日常生产工作分不清, 有的支部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任务的完成上, 对支部工作精力投入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支部工作。还有的支部书记把支部工作完全定位在党建工作本身, 与中心工作联系不紧、不会切入, 把支部工作与行政工作割裂开来, 形成了“两层皮”。
2. 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的不适应。
部分支部书记文化水平偏低、观念陈旧,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跟不上改革发展的步伐。有的支部书记对党支部的业务不熟悉、研究不够、能力不适应, 对党支部工作融入中心工作, 只是有融入的想法, 缺乏融入的办法。
3. 党支部开展党内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支部对党总支布置的活动, 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 细化展开措施, 而是照搬照套, 上下一般粗。个别支部反映上级活动过多、镜头常换、缺乏连续性, 使得党员无所适从。有些工作, 在支部落实过程中, 追求形式、忽视内容, 以空洞的口号和原则性要求, 代替具体的工作标准, 缺乏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 对党员作用的发挥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调研中, 一些职工群众反映, 党员管自己还行, 发挥带动作用不够。比如, 党员“岗区”、“发现问题”活动, 绝大部分党员还是满足于管好自己, 对周围职工违章违纪, 熟视无睹, 持与己无关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党员的责任意识欠缺, 另一方面表明党支部对党员发挥作用还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党员身边发生违章违纪, 对党员还没有建立惩处机制, 使党员觉得“管了得罪人, 不管也无所谓”。此外, 有部分党员虽然工作勤勤恳恳, 但技术业务素质不强, 在新技术、新设备大量采用的新形势下, 难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的几点思考
1. 要落实责任机制, 切实提高党支部建设水平。
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任务, 放到突出的位置抓好。要坚持党支部工作和党员队伍作用分析制度,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及时研究分析新形势下支部工作和党员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要着力加强党支部基础工作, 抓好兼职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 提升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2. 要精心设计党内活动, 搭建有利于党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活动平台。
党内活动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发挥党支部作用的有效载体。一是党内活动设计要精。要紧贴中心工作、紧贴支部实际、紧贴党员思想, 从有利于中心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支部和党员作用, 党员愿意参与, 职工群众欢迎的角度, 精心设计好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切入点要准。把握好中心工作的需求, 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 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的着力点, 使党内活动融入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三是活动内容要实。要有具体的目标, 可行的措施, 真正把党支部的作用体现在确保运输安全生产上, 党员的作用体现在自身工作岗位上;活动不宜过多过滥, 要立足实际、实用、实效, 尽可能地少而精, 少一些规定动作, 多为基层党支部留一些发挥空间, 调动基层党支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注重结合, 不要再重起炉灶、另搞一套。
3. 要准确把握好党支部工作的定位, 在融入中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车间党总支要准确把握好党支部工作的定位, 做到“融入”中心, 提供三个保证:一是思想保证, 通过对班组职工的座谈、走访和谈心等工作, 及时准确做出对职工的思想预测分析, 及时做好形势任务教育, 有效化解职工们的思想问题, 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二是组织保证, 主要是加强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 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发挥支部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精神动力保证, 就是要发挥党组织的宣传思想工作优势, 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 真正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上来,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输经营任务上来。
4. 要拓展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 引导、激励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3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党在农村基层最直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与农民群众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直接面对农民群众,其作风优劣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党的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了解和掌握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方面的现状,按照市农工委的要求,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我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现状
近年来,怀柔区委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并努力从理论武装、完善制度、加强检查、健全机制入手,狠抓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基层干部头脑,夯实思想基础。制定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意见》、《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暂行办法》,明确了学习内容、重点书目、时间要求、学习方式和考核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依托区、镇党校、市民学校等宣传教育阵地,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近年来区镇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3期,培训基层干部30221余人次,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通过教育,广大基层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是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了《怀柔区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关于选派机关干部下村兼(任)职,加强基层班子建设的几点意见》和《怀柔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五年(1998—2003年)规划》,规范了农村干部的培养、选拔、教育、管理和使用。几年来,全区共选派212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其中担任党支部书记的98名,目前仍在村任职的74名。极大地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作风建设的相关制度。围绕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了联乡帮村、干部帮困、民主生活会、信访接待日、深入基层调研、重点谈话、全程办事代理等多项制度。各镇乡党委结合实际,健全完善了镇乡干部首问负责制、重大事项责任追究制等多项制度。通过狠抓制度落实,规范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使干部作风建设得到明显转变。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转变。狠抓了镇乡机关和村级干部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制定的整改措施落实工作,通过建立台帐,完善整改措施,加强督促和考核,使一大批基层群众迫切要求、影响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使在学教活动中形成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好的做法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而不是一阵风,在镇村干部中开展了以“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连民心”为主要内容的“四民”活动,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列入创建“六好”镇乡党委和“五好”支部的考核内容,收到了较好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五是健全了转变干部作风的激励约束机制,基层干部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各镇乡在机关干部管理上,普遍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并加强考核,做到考核结果与奖金、职务升降挂钩,开展了岗位述职与末位淘汰,评选文明科室、服务之星等活动,强化了镇乡机关干部的竞争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这几年,群众性的上访事件逐步减少,镇乡政府为百姓办的好事、实事越来越多,老百姓对镇乡干部的满意程度也越来越高。公开、热情、规范服务、优质、高效的新型的镇乡工作形象正逐步深入百姓心中。
总体讲,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通过开展“三讲”、“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双教双促”和“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连民心”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全区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作风得到明显转变。广大基层干部积极投身我区“三个文明”建设,深入基层、立足实际,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极大地加快了我区农村发展的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虽然近年来我区在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少数干部在思想作风、学习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干部思想观念陈旧,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过于求稳,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缺少新思路、新办法。个别镇乡机关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对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信心不足;有的抓工作图虚名、求形式,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部分村级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中习惯于用老眼光看新形势,用死脑筋对待新问题。在发展上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去适应市场,而是眼睛向上,等上级给优惠政策,靠上级出思路,向上要钱、要物、要人、要政策,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个别干部思想觉悟不高,宗旨观念淡化。少数村级干部内心深处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家族宗派观念,由此带来的“裙带风”、优亲厚友、排斥异姓及外来户等做法,直接影响农村的团结和睦和农村稳定;有的利已思想严重,在利益问题上贪小便宜、多吃多占,有的甚至借盖章、解决纠纷之机捞取好处;有的“官念”根深蒂固,在安排工作时经常嚷着“没干头、不想当”,一旦调整或落选,不是“不交章、不交帐”,就是四处上访告状;有的为达到长期任职的目的,不愿主动发展年轻人入党;有的不愿接受群众监督,村务公开“蜻蜓点水”,财务公开不实不细;有的甚至以“修理刁民”为名打击有不同意见的群众。
三是领导作风不民主,“家长式”作风严重。有的习惯于发号施令,听不进不同意见,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有的村级班子软弱涣散,三套班子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不配合,影响班子的团结和正确决策。
四是部分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有的政策法制观念差,作风不民主,决策主观武断,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怨气很大;有的说话不分场合,语言比较粗鲁。调解纠纷粗暴压制,发展经济强迫命令;有的碰到难题绕道走,能躲则躲,能推则推;有的工作比较顺利的时候,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受到挫折,灰心丧气,畏首畏尾;有的不能充分发挥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是起到“传声筒”和“文件夹”的作用;有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注重短期行为,工作随意性大,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办事不公开,怕“群众明白多了会找茬”,不是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政策,而是“截留”上级政策,个别干部甚至违反政策规定办事。
五是学习主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习无用的倾向。学习上热心于时事政治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多,系统学习理论的少,学习无计划、内容不系统。有的认为理论学得再多、再好,不如实实在在做点工作更能赢得领导赏识;有的认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足以应付工作,学的越多工作越放不开手脚;有的缺乏理论学习的兴趣,整天陷于应酬接待、迎来送往,根本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
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或者学习不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照抄照搬,照本宣科;甚至片面理解和歪曲上级的精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影响了整个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
三、原因分析
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分析起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信仰及价值取向,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再加上几千年来的封建残余思想和观念,给基层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金本位、等价交换等思想和意识开始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干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在某些干部头脑中占了上风。
二是部分党员干部自身学习不够、要求不严。少数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尤其是不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政治鉴别力,对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执行不够严。在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面前既看不清、又想不透,思想观念模糊,从而慢慢放松了对自己的党性要求。一些干部将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自己谋求利益的资本,干工作、办事情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奉献讲报酬。甚至有一些基层干部认为现在当干部吃吃喝喝、请请送送,是一种“时宜”,不合“时宜”就办不成事,解决不了实际困难,尽管违心,也只能去干,各种不正之风悄然而起。
三是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就镇乡干部来讲,全区镇乡1069机关干部,参加工作前为农民的占40.2%,加之学习培训的滞后,使整个镇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从村级干部来看,由于农村干部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素质稍高的农村青年通过参军、外出打工等渠道离开了农村,致使选拔村干部只能是“矬子里拔将军”。据对7个山区镇乡调查,18—35岁的农村青年有15390名,留在村里的只有7249名,且初中以下文化的占到79.7%。在这样一个状况下,选举产生的干部素质可想而知。这些任前本就素质不高,当了干部后又缺乏经常的学习和艰苦锻炼,致使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距较远,成为影响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瓶颈。
四是在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上缺乏有效机制。近年来虽然我们出台了《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在党政机关科级以下干部中实行“末位淘汰制”的意见》等多项有关基层干部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村级干部的管理上,长期以来重使用,轻管理,不是靠制度管理,而是靠情感约束,致使村级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少干部存在“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换”的思想,工作上急功近利,为了出政绩,不惜虚报浮夸,损害群众利益。加之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村级干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对村级各种组织的职责规定不够明确,议事程序不够完善,加之上级监督检查不够到位,致使村级组织的合力不够强,村级工作运行不顺畅,村级重大事务和财务开支决策不民主、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群众意见较大。
五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制度、措施不健全、不完善,客观上也诱发了
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竞争机制在镇乡机关干部中还没有完全形成,致使一些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有的甚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由于在基层干部教育管理上缺乏有效手段,一些工作效率不高、业绩较差的干部得不到及时调整,不但他们本人得不到教育,还影响其他干部的积极性。此外,镇乡干部在同一岗位时间偏长,轮岗交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一些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效率低下,凭经验办事,创新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镇乡干部在同一镇乡、同一岗位上工作11年以上的有554人,占镇乡干部总数的51.8%;工作21年以上的达到209人,占19.6%。最为典型的是庙城镇的朱永田竟35年未换过岗位。
四、几点思考
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当前,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农业发展已进入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新阶段,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卖难现象比较严重,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意改进干部作风,深入实际,研究新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针对我区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坚持整体推进、标本兼治,努力在夯实思想基础,树立正确导向,完善相关制度上下功夫。
(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夯实思想基础。
多年的实践证明,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党性锻炼,提高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搞好作风建设的灵魂。
一是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坚定广大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的精神动力。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运用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化为广大基层干部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理论学习新机制。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处于一线,接受学习教育的机会少、条件差。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制度,为提高其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创造条件。要将镇乡机关干部列入市、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努力扩大基层干部培训覆盖面。结合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采取每年抽调五分之一左右的在职干部参加培训的办法,加强对镇乡机关干部的培训,争取五年内使全体基层干部轮训一遍。要充分发挥区镇党校、成人学校的阵地作用,采取长短结合的灵活办学方法,抓住任前、届中、届末三个重点时期对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传统教育,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同时,要加强形势任务、科技法规教育,提高其落实党的政策、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综合素质,使之不断适应形势、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二)建立健全干部选任、管理新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选用的干部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就会影响和激励整个干部队伍,带出一方正气。因此必须把选人用人作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坚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选拔上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并以此来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一是进一步改革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树立明确的用人导向。
选准选好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基础工作。必须努力创设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和机制,真正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贯彻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要加大选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镇乡工作的力度,解决镇乡机关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拓宽村级干部的选人视野和渠道,既要注重本村培养选拔,又要突破完全在本村选拔的局限,面向社会选拔。同时,要建立基层干部利益导向机制,增强基层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努力创设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的环境和条件。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支部书记,使全区的人才充分得到利用。进一步加大从镇乡、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的科级干部或处级后备干部到村任职的力度,探索尝试村干部跨村交流和兼职,盘活农村干部人力资源,为进一步转变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严格对基层干部的管理。
要通过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来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要继续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增强镇乡机关干部的危机感和压力感。进一步加大镇乡干部的交流、轮岗力度。要在研究制定《镇乡机关干部交流、轮岗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对镇乡机关干部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对符合交流条件的干部要有计划地做好交流工作,以此激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要改进基层干部的考核和日常管理。建立镇乡、村干部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按照“六好”镇乡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的目标要求,将工作目标分解量化到每个干部,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要求和时限,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年终严格考核,做到奖惩兑现,解决镇乡、村干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三)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促进基层干部队伍作风转变。
当前,基层干部队伍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思想教育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制度的保证作用发挥不好的原因。因此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当前应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建立基层干部考核结果公开制度。通过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干部的考核结果,发挥其在作风建设上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二是建立基层干部作风讲评制度。对作风好、业绩突出的干部进行表扬,对差的批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三是研究建立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明确领导干部不但要抓业务,还要抓队伍的双重责任,逐步形成作风建设一级抓一级的新机制,带动整个干部队伍的作风转变。四是在镇乡机关全面推行“办事全程代理制”。努力实现在办事主体上,由群众跑为干部跑;在办事效率上,由多次办为一次办;在办事程序上,由随意办为规范办;在服务态度上,由被动办为主动办。促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五是在坚持村干部定期集中学习、定期交流思想和入户走访三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制度、村级事务现场办公制度和轮流值班制度,及时解决村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一是强化村级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针对目前存在的村级重大事务和财务开支决策欠民主、透明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三委”各自的具体职责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程序,增强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强化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理顺“三委”之间的关系。
二是创新村级财务管理的新形式、新载体。要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推行村级帐、款镇乡双代管工作。通过严格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减少或避免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而使集体资产流失、引发干群矛盾等问题的发生。建立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审计对象、范围、内容和审计流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三是必须切实加强民主监督,不断规范民主管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群众民主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要顺应这一形势,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当前,特别要坚持和加强政务、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时间,保持政务、村务公开的经常性、规范化、透明管理,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
(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作者:朱崇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更加注重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探索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总结回顾了我区近年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实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夯实基础、强化措施,不断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近年来,我区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抓基层、强基础,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先锋工程”建设为基本途径,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凝聚群众、带领群众、团结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围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加强镇街道党(工)委建设。在镇街道领导班子中,实施“素质工程”建设,开设“区域经济论坛”,组织开设了研究生课程班、函授大专班等学历教育班次,分层次、多形式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在镇街道干部队伍中,实施“活力工程”建设,对镇街道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选聘制,对一般干部普遍实行“双选一聘”(即镇街道干部选择驻村、村干部选择驻村的镇街道干部、驻片干部聘任驻村干部),使每个干部适岗适位达到最佳组合,从而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在转变镇街道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中,实施“形象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为主要内容的镇街道领导班子主题实践活动,建立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片联村入户、一般干部驻村联户制度,镇街道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带头进驻问题多、困难大、情况复杂的村。建立“一户一干部”制度,各镇街道干部结对帮扶低保户和困难户。全面实施全程办事代理制,建立和完善以“民主恳谈”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共富裕工程”,深入开展区直部门、企业与行政村的帮扶活动。围绕“村村有址议事”的目标要求,修建了一大批村办公用房,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条件。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断夯实村级组织基础。一是坚持选人标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来抓,提出了“以政治素质定位置,以致富本领挑担子,以群众信任为尺子”的用人新思路,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作风正,办事公,能力强,群众认同,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选上村“两委”班子。积极创新村级后备干部荐用方式,注重优先吸纳村级群团、民兵等组织负责人、经济能人以及各类优秀人才,通过“三推一考”(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个人推荐、组织考察)的方式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结合“学习型党支部”创建活动,制定《关于加强村干部选拔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规范了村干部选拔培养
教育管理工作。在村干部教育培训上,注重灵活性和实效性,坚持做到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针对农村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区、镇街道党校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轮训班,组织村干部参加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函大学习等。今年6月份,组织全区275个行政村的两委主要干部,分四期进行村级事务管理业务封闭式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村务管理的水平和协调发展的能力。三是关爱村级干部,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在政治上关心村干部,加强村干部的培养锻炼,选拔优秀年轻村干部到镇街道工作。在生活上扶助村干部,加大对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运行经费问题和干部工资补贴的解决力度,进一步抓好经济薄弱村干部和离任主要村干部的经济补助工作。同时,对经济薄弱村采取区镇街道两级领导干部联系包干、选驻农村指导员等措施,帮助引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围绕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运行机制,扎实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了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统一协调工作运行机制。一是给村级组织“定章”。从农村实际出发,建立完善了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配套制度,使各村组织和各项村务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轨可遵。认真落实省、市有关村级组织工作规章制度,并将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编辑成册——《台州市椒江区基层组织建设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汇编》和《椒江农村基层组织“两字工作法”》,从而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规范化轨道推进。二是给村级决策“定规”。对村级事务决策和议事程序的实施主体和具体程序做了规定,重点建立与完善了村两委联席会议、党员议事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方面,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既突出了村党组织对村务工作的领导职能,又充分发挥了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其他村级组织在这方面的“争权”、“越权”现象。三是给村级组织“定法”。在村务管理中,针对农村实际健全和完善理事办法,重点完善了以村干部目标管理、依职联绩计酬、任期责任审计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管理制度和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理财制度。围绕加强村干部的管理,重点开展“村官报酬村民定”活动。适应村民自治的需要,在全区275个村推行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实行村级财务联章联签制度。通过规范化的民主公开制度,使群众对村务工作清楚明白,放心顺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围绕贯彻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认真落实党员队伍“入口要严、出口要畅、中间管理要加强”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形成了“进、出、管”有序,“教、爱、用”并举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在党员队伍“进口”上,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全程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在生产工作一线、高知识群体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切实解决当前农村一些地方优秀份子入党难问题、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和发展党员家族化的问题,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在党员队伍“出口”上,实行“淘汰制”。制发了《关于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若干意见》,坚持群众评议与党员互相评议相结合,定性评议与定量评议相结合。在党员队伍管理上,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建立组织评议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双向评议制度,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坚决按规定处理,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同时,以党校为主阵地,通过上党课、观看电教片、纪念“七一”、学习先进典型、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建党86周年之机,我区建立了区级党员服务中心,通过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内容,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
二、创新理念、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十七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历史重任,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群众来实现,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贯彻落实,农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更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推动。
2、十七大对镇街道党(工)委驾驭全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期,如何更好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驾驭全局能力,是镇街道党(工)委面临的新要求。当前,一些镇街道干部还不善于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的方法去管理村级组织。特别是在处理镇街道与村两委的关系和指导村民自治工作时,对如何宣传、教育考虑较少。在具体工作中,主要精力集中在抓重点工程建设,抓村级组织建设精力不够到位。另一方面,部分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对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存在片面的认识。特别是个别村委会干部对镇街道和村支部的工作不予支持和配合,影响了镇街道党(工)委对农村各项工作的调控。
3、十七大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农村基层组织要落实好十七大提出的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要求,其中一个重点是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扎实有效地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通过前几轮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制度进一步健全,选举工作不断完善,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也日益增强。但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先富群体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宗族派系、宅基地安排等历史遗留问题,少数“城中村”、土地征用村的政策处理问题等往往容易成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焦点和导火索。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开展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
4、十七大对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坚强的村级组织作保证。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方面,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涉及到征地拆迁的行政村中,能干大事、敢办硬事、会办难事的强班子不多。另一方面,农村党员队伍的发展和教育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依然比
较突出。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受宗族宗派思想所影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片面强调老实、听话、可靠,忽视开拓、进取、创新的品质。在党员教育方面,比较普遍地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5、十七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形势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要具备开阔的世界眼光,开放的时代意识和较强的把握机遇、驾驭工作的能力。不少农村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不深,法制意识不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不强,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有些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在工作中有的是人家举手我赞同,人家反对我摇头,做老好人,有的党员干部遇事只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不能公心尽义务。还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自富带富能力不强,工作上守摊子、混日子,村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观。
三、明确要求、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实践表明,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区委和镇街道党(工)委认识、重视程度以及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是该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镇街道党(工)委要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保持全局稳定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加快主城区现代化建设,顺应基层民主化进程的趋势来认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
2、改进领导方式,切实加强镇街道党(工)委自身建设。镇街道党(工)委处于基层工作的最前沿,要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和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一要改进思维方式和领导方式。要统一镇街道干部思想认识,树立辩证观念,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要学会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的方法,正确指导村民自治,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村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把农村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和完善镇街道党(工)委民主集中制建设,增进镇街道领导班子的团结,建立健全镇街道重大决策征询意见、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和党代表活动等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要十分重视维护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质询权”,开展镇街道机关效能督查、民情讲评等活动,探索实行驻村业绩公示制度,加强群众对干部履职情况的监督。三要坚持执政为民,转变工作作风。要把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创造的主动服务群众的好办法好措施,在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尤其要把干部联户帮扶、进村入户听取意见等一系列做法制度化、经常化。四要加快镇街道政府职能转变。要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努力整合相关的技术、资源优势,切实增强为“三农”
服务的功能。要进一步完善全程为民办事代理制,通过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主动热情地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
3、加强组织领导,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进一步抓好村级组织班子建设。要通过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机构,加强对选举工作人员的培训,规范选举程序,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抓好村级组织班子建设。一要选好配强村级组织班子。要切实把素质好、年纪轻、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对那些管理范围大、经济比较发达、集聚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心村,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强领导班子,尤其是配好“一把手”。对本村无合适人选的,可通过选派镇街道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的办法解决。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政治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村干部,建立健全村级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稳定村级干部队伍。二要理顺村两委关系。要积极开展村级组织“好搭档”、创建“和谐班子”等活动,正确处理好二个关系: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委。村党组织要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和民主管理手段,强化对村委会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努力维护村民自治权利,形成团结协调的战斗集体。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之间的关系。村党组织书记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听取村委会主任的意见和建议,放手让村委会主任大胆工作。村委会主任在组织开展工作时,要树立大局意识,带头支持党组织书记的工作,自觉接受和维护党组织的领导。三要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加强共青团、妇女、民兵、治保、调解等群团的组织建设,使其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增强推动村级各项工作的整体合力。
4、坚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村级组织工作规范运作的重要保证。村级组织建设应坚持以实际、实用和实效为原则,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围绕村两委的职责、职能和任务,以目标责任、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学习培训、民主议事、勤政为民为内容,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一要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以村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两委联席会议为主要形式的决策机制;理顺以村委会及其他配套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党组织定期向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议报告工作等制度为重点的村两委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例会制度、村干部目标管理、村干部任期责任审计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管理制度和村级事务民主恳谈、财务公开、村级财务联章联签为主要内容的村务管理制度。二要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制度。要坚持把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结合起来,采用民主恳谈会的形式,通过宣传政策、通报情况、听取意见、释疑探讨等方式,加强与村民的沟通。要坚持把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决议,变成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促进村级事务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要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阵地和管理,把村务公开从事后结果公开,延伸到事前征询意见、事中决策公开。要坚持把民主监督与执法执纪部门的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推进村级工作规范化运作、程序化办事,不断完善村级组织管理。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县民政局局长xxx
一、基本现状
农村敬老院是农村社会福利院,是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老有所养的场所。‚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全县敬老院造成严重损毁,仅有的8所敬老院基本丧失集中供养功能。2008年以来,县民政局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按照‚打破农村敬老院原始布局,整合乡镇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福利院功能,实现‘多院合一’、覆盖片区‛的指导思想,积极加强敬老院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县中心敬老院1所,改扩建或新建农村敬老院12所,可入住五保集中供养对象1500人,全县集中供养率达到73.67%。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我县除县中心敬老院有编制、人员和部分工作经费外,其他乡镇中心敬老院多数由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兼管或兼任院长,个别农村敬老院聘请了1名临时工。农村敬老院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均不明确,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利于农村敬老院的长期发展。
2、资金保障不足。全县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基本通过民政救济资金进行解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尚能勉强维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敬老院的运转十分困难。加之随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数量增加、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敬老院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目前,入住县中心敬老院的五保户每人每月需要生活费450元,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户每人每月需要生活费300元,加上医药费用和日常开支等,仅靠民政救灾救济资金和医疗救助资金支撑,资金缺口较大。
3、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全县农村敬老院院长大多由乡镇民政干部兼任,敬老院工作人员大多数是聘用的当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农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受管理体制、养老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员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事故就行‛等消极思想,工作激情不高,主动性、创新性不强,加之这部分从事管理和服务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医疗、护理等工作培训,直接影响到敬老院的管理和供养服务水平。
三、对策及建议
1、理顺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敬老工作,规范农村敬老院管理,建议一是规范管理体系,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实施意见,明确乡镇敬老院的单位性质,落实乡镇中心敬老院管理人员编制,选好配强农村敬老院院长,二是充实管护队伍,坚持‚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根据农村敬老院实际供养总
人数,按照管护人员与供养人员1:10的标准,选配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实行定岗、定薪等办法,落实好管护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县中心敬老院建管模式为主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敬老院入院准入、财务、民主管理监督等制度。同时建好入住老人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台账,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敬老院供养信息库。
2、提高保障能力。资金短缺是目前影响农村敬老院正常运行的带共性的问题。建议一是将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丧葬费、医疗费以及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经费、房屋维修费、取暖费等纳入财政预算,由民政部门统一缴纳农村五保老人新农合参保费用,并从农村医疗救助中解决其医疗费用差额,进一步提高敬老院的保障水平。二是充分利用省直管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补助份额,进一步缓解县级财政压力。三是创新运营机制,积极探索托养、寄养等服务项目,将农村敬老院打造成以供养为主、以托养、寄养为辅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切实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四是创新发展‚院办‛经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为农村敬老院送项目、送科技或对口帮扶,帮助各农村敬老院发展养殖、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切实提高敬老院收益,不断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新形势下基层央行职工思想的现实特征
经对支行31名在职职工调查看, 当前职工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求进步、求平安、求稳定和求发展是职工思想的主流。但受社会大环境和央行自身环境的影响, 职工思想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 困难一:职工队伍年龄偏大, 两地分居较多
目前支行在职职工31人中, 50岁以上的6人, 占比19.3%;40岁至50岁的21人, 占比67.8%;40岁以下4人, 占比12.9%, 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平均年龄达46岁。自1997年以来, 支行16年未进过新人, 人员长期不流动, 如死水一滩, 与加强县支行的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显然不相符。一些老职工连操作计算机都不会, 新业务和新技能接受能力差, 难于适应新职能需要。职工中有半数是与配偶子女长期两地分居, 周末才能和家人相聚, 无法照顾家庭, 生活压力大, 思想有波动, 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二) 困难二:内设机构不完善, 履职有难度
支行 (有库县支行) 现内设办公室、基础业务股、综合业务股、保卫股5个股室。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工作任务, 支行的每个股室要应对中支的几个处室。如支行办公室对口中支10个处室 (办公室、人事处、法律事务处、老干处、纪检监察室、内审处、宣传群工部、工会办、科技处、后勤中心) 及辖区地方有关党政部门,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人兼多岗的现象在支行已习以为常, 干部职工为完成日常性工作及临时性任务而疲于应付、力不从心, 感到工作压力愈来愈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业务工作的完成质量。
(三) 困难三:岗位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部分业务岗位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的岗位业务操作规程, 造成各个支行做法不一, 各吹各打的状况, 尤其是一些新业务的开展, 更需要上级行统一具体详细的业务操作规程。
(四) 困难四:部分金融监管工作缺乏手段, 尺度难以把握
随着综合执法大检查的日益加强, 部分检查善后工作较难处理, 这与现行的一些规章制度弹性较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有一定关系, 例如《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中:“虚报、瞒报金融统计资料”, “数额较大或占应报数额的份额较多的”等规定, 很难把握鉴定什么情况属于“虚报、瞒报金融统计资料”、多少金额属于“数额较大或占应报数额的份额较多的”;另外, 由于县级支行许多处罚权限上收, 故造成检查的后续工作处理程序繁琐, 一定程度削弱了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
(五) 困难五:合规顶岗难以实现
随着新业务、新系统的实施, 岗位职责更加细化、业务流程更加严密, 对人员数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支行虽然指定了合理顶岗的人员, 但实际工作中时有冲突发生。如每年上级行综合执法大检查期间, 抽调县支行业务骨干人员参加, 本来县支行业务岗位整合后就是一个岗位一个人、一个钉子一个眼, 抽调2名岗位人员外出检查2~3个月, 会造成难以合规顶岗, 难以执行强制休假。
(六) 非领导职数和专业技术职称限制较多
县支行领导职数实行比例限制, 个别工作勤奋、成绩突出的优秀中层和一般员工因职数限制未能得到提拔重用, 情绪有波动, 不利于思想工作的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因英语等级、理论文章采用数量等种种原因基本上与县支行无缘,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也有职数比例等限制原因, 部分干部职工履职能力受挫。
二、加强县支行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 明确县支行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稳定队伍的思想
从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看, 县级金融机构正在逐步增多, 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可见, 县支行的基础作用、独立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 而不是越来越弱化。通过明确县支行的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将干部的思想、精力引导到工作上来, 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履行新职责, 完成新任务, 创造新业绩。
(二) 整合人力资源, 增强队伍活力
—是整合机构。精简部分职能, 将宣传、工会、纪检、监察、内审、科技、人事劳资统筹等职能尝试上收到中心支行一级, 根据县支行的职能定位, 开展机构调整和改革。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和业务流程, 实现人力资源与业务量的合理配置。
二是整合人员。建议出台促进人员合理流动、鼓励支行干部到其他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挂职政策机制;加大提前退休力度, 增加招收新行员名额, 推进新陈代谢;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在不违反内控制度规定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兼岗、一人多岗和A B角等方式, 统筹使用人员;一些基础操作性业务聘请临时工, 缓解县支行人员紧缺与有效履职的矛盾, 增强队伍活力。
(三) 抓好思想教育, 强化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导人的行为的, 要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位的是抓好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搞好了, 干部职工精神状态积极向上, 大家心齐气顺, 团结协作, 不搞内耗, 自然就能把事干好。
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国有施工企业;企业文化;思考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于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同时以企业改革和发展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是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不管是人们是否认识它,它都是随着企业的客观存在而存在的,一旦企业文化作为自觉存在状态,就成为企业科学管理和科学育人的手段,从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导向、激发、约束、吸引、调节、凝聚、融洽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文化、经营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科技文化等众多内容。
(三)企业文化在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力和推动力。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有影响员工行为的作用,而且还会对企业外部、对社会发生辐射作用。一方面为企业塑造了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对整个社会的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文明建设等产生影响力和推动力。
二、当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企业文化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实践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由于传统经济体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理论的非本土性等方面的原因,其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问题。
(一)为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贴标语、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等。还有的企业就知道一味地把别的企业好的东西照搬过来,当作自己的企业文化。
(二)内容僵化守旧或频繁变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形式一旦形成,就几十年如一日,尤其是在一些国有企业和小型的企业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与此相反,有些企业为了赶时髦就频繁更换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企业文化建设脱离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领导层需要考虑的事情,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企业成员的主流价值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只有深入员工内心,并使其身体力行,企业文化的真正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把它当成一种习惯,它需要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去营造、开展,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的背后又是企业文化竞争。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与完善,国企在营造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与时俱进、发展完善。企业文化的适时更新,有利于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使企业重新或进一步为社会公众所了解,有利于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及时开拓出企业发展的崭新途径。
(二)确保将企业文化建设转化为具体行为。实施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可以从三个不同层次,即“观念形态、行为形态与物质形态”考虑,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具体行为,并与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以文化促效益。结合实际,培育具有当代意识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管理理念等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和信念的体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将企业文化从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时需特别注重提炼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价值观有利于将理念性的企业文化转化为经营性、特色性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品牌与形象的塑造。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象征的具体表现,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应当注意着重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品牌,塑造独特企业的崭新形象。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建设要有长期规划。,要不断强化推广,从表层的概念抓起,反复向员工灌输,使之让员工认同。
(三)通过创新载体实行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要让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作和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需通过不断开展文化内容创新,使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先进的人物事迹传递给职工,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各类活动和比赛,大力讴歌企业发展的成果,讴歌职工踏实肯干、积极奉献、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使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企业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树立起企业自身鲜明企业文化的一面旗帜。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县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7-08
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11-18
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08-26
关于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的调研与思考08-29
关于大企业加强发票风险防控的建议与思考11-25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11-16
关于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05-24
关于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的思考07-03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