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篇1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长寿区科协 韩建宏
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是党和国家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心的背向,执政的根基是否牢固,因此社区工作非常重要,随着推进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重要,长寿区也不例外,全区26个社区都建起社区服务中心,但不少社区在科普阵建设方面考虑欠佳,大多数社区根本没纳入规划安排之中,成了有其名无其实,根据这一现实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把在社区建设科普活动阵地作为新形势下各级组织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来抓
建设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普活动阵地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社区建设科普活动阵地对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优化改善基层科普工作环境和条件,特别是最基层—社区的科普环境,建立科普工作长效机制,树立科协鲜明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区建设对科协系统原有的科普宣传栏、科普站、图书室等活动阵地,完善功能、提升标准档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镇、街科协对此要高度重视,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为街镇党委政府出谋化策,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把社区科普活动阵地作为新形势下科协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为较好地开展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明确任务,把科普活动阵地纳入社区整体规划建设之中,整合资源,建设好科普阵地
社区科普活动阵地一般包括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站、科普活动中心、科普学校等主要内容,结合全国、市级科普示范区县、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有关要求,社区新建科普画廊长应不少30米,科普活动站(中心)面积应不少100平方米。各镇街科协要积极做好争取努力工作,特别是要做好科普活动阵地的建设规划工作。要坚持高起点、高品质、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把科普活动阵地纳入到社区整体规划建设之中,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相关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规划建设中要树立大科普意识,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合力,做到共建共享,使科协科普工作在社区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是强化措施,把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落到工作实处
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是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基层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委、区政府要重视,镇街、区级有关部门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科协部门要主动争取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和工作敏锐性、主动性和超前性,做好科普活动阵地具体的建设规划、服务功能和标准要求,把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考核。在具体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克服畏难情绪,抓点带面,先易后难,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成“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居民科学素质”的主战场、主阵地,使居民就近学到、了解到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社区其他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篇2
1 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民族文化内容之一的社区文化,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实与否。社区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倡导和发扬的, 立足于精神层次, 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重要体现。
首先, 社区文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是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求。基于我国正处于大踏步的向前发展时期, 对外经济领域广泛, 多样性的社会结构决定我们必须强化人们的文化素养, 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提升居民的思想层次。同时, 扩展现阶段社区文化覆盖面, 有目的的培养社区居民的知识覆盖面, 扩大他们的认识, 加强爱国情怀建设。
其次, 社区文化建设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区文化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 二者方向保持一致, 都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社区居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鼓励民众推陈出新、培养集体荣誉感, 将陈腐的思想转换掉, 发扬进步主义思想, 在社区建设积极向上的文化, 党和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2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车就,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 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充足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资金都是来自所属县的财政拨款, 上级部门党委以及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比例较小, 还存在很多社区文化建设都是依靠参与共建单位的帮扶以及自筹解决的问题, 这些都导致社区建设的资金不足, 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2.2 社区文化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
社区文化建设缺少必要的活动服务大厅, 社区内的活动利用场所较小, 活动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文化方面图书室的建设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 图书室的藏书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导致居民没有借书以及读书的积极性。另外, 政府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 文化配套设施的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2.3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由于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以及活动场所不足的影响, 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大多数为离退休老同, 没有调动整个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缺少参与的热情以及既定, 另外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单调, 缺少一些能够调动居民参与的激励以及精神鼓励机制, 这就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
2.4 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品牌文化建设特点不明确
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自身社区文化的定位不准确, 社区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社区群众服务, 满足社区群众对于社区文化的需求, 在建设社区文化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群众的需求, 根据社区自身提点, 定位社区文化发展方向, 创建特色社区文化建设体系, 体现品牌文化建设特色。
3 社区文化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述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的措施。
3.1 提高全体社会对与社区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要充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认识其发展社区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 加大文化资源整合, 在社区文化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作一些制度性的规定, 积极综合个方面因素, 整体提升社区文化的水平以及档次。
3.2 提高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热情
做到宣传以及正确引导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活动认识,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开展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 改变单调形式, 是社区居民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拓展社区文化的参与面, 将社区文化与社会各个方面的文化结合发展, 相互融合, 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以及覆盖范围。
3.3 努力建设特色社区文化, 提升社区文化内涵
提升社区文化的整体内涵, 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于文化的需求, 这就需要建设具有特色的社区文化。不仅要巩固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品牌, 又要结合社区实际, 开展楼宇文化、家庭文化等, 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要根据各社区的特色, 充分发挥优势, 打造一批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 切实提高社区文化的内涵。
3.4 社会整体积极参与, 加快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脚步
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的需求逐渐加大。需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为居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体活动场所。同时, 要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新机制, 使社区的各种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 发挥更大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社区文化的重要性, 寻找新方法以及新的建设途径, 建设特设的社区文化资源, 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 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努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科学健康以及繁荣发展。
摘要: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体系,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组成要素。本文概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探讨了当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的措施及建议, 希望能够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意义,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松凌.以人为本——突破社区文化发展瓶颈的秘诀[J].社区, 2008 (23) .
[2]王秀芳.全方位提升“文化软实力”载体质量——浅谈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J].大众文艺, 2011 (23) .
[3]赵冷松.浅谈社区文化的功能及发展[J].艺术教育, 2010 (12) .
[4]周继红.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J].文化月刊, 2010 (11) .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篇3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加强社区科普创新建设的思考 篇4
国务院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入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
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
途径,作为科普工作者应当从中更为深刻地感受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也应从中感受到科普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科普的春天来临了,我们应当为之自豪,坚定信念、增强信心。
要肩负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科普工作者面对的最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不断地创新,因为创新是科普工作具有生命力、影响力之根本所在,广大基层科普工作者也为之做出了大量地、长期地思考与探索。但是大家都感到科普工作的创新着实不易,并且随着科普工作的广泛深入,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感到科普创新如此之难?我认为除了我们投入的人力、精力、财力等不足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科普创新理性思考和研究的欠缺,或是处于初级的、低水平的、松散的思考与研究阶段,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盲动。实践的探索固然重要,但理性的思考与研究是根本、是关键。
科普工作的创新包括内容、形式、载体、机制、文化、环境、设施、队伍等方方面面的创新,这是每个科普工作者应当知晓的,而不能像目前那样仅仅局限于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同时要明白这方方面面的创新是互相关联的,整体的创新,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理解这方方面面的创新都基于科普理念的创新,只有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才可能产生方方面面的创新,理论的落后与浅薄,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发明的。这些年来科普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的科普理念提升的显现。而科普理念的提升与创新恰恰是对科普工作进行理性思考与研究的结果。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理性(科学)地去看待、研究事物的时代,每个科普工作者都应树立和强化这一意识,共同来开展对科普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夯实科普理论基础,以促进科普事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与特点,科普工作也不例外,所以科普工作创新之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其内在规律与特点的把握不足,尚未全面了解、掌握科普创新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广泛性。指得是科普的内容、对象涵盖面要广、要大、要全,因为科普应当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就科普内容而言,目前的社区科普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也局限于某些方面)的普及,很少甚至没有考虑科学方法、思想、精神、能力如何普及;就科普对象来说,也仅局限于老、弱、病、残,而很少甚至没有开展对《科学素质纲要》中指出得科学素质建设四大重点人群中的三大群体——未成年人、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普及。权威人士指出“21世纪将是社区世纪”,社区的功能将不断地扩大和增强,社区应当充满信心地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将科普惠及全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原则之二——针对性。指得是科普的内容、方法、形式应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针对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惑,提升他们的素养。可能有不少街道社区科普工作者自以为这一原则坚持得不错,其实不然。人类对知识的需求是多元的、无止境的,并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需求将越来越广,我们不能将科学的普及仅仅局限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等极小范围,这是其一;其二,不同群体(人)有不同的需求,如何满足?其三,方法、形式、手段的单
一、贫乏,也没有体现针对性。所以在这一原则上大有文章可做。
原则之三——参与性。指得是所组织开展的科普活动具有群众可亲身体验、感受,参与式的、互动式的特点。例如:我区与省、市科技、科协部门联合举办得大型动感体育健身展;我区组织开展的科普旅游万人行活动。通过参与、体验,感受科学的神奇和魅力,从而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应是当今科普的发展方向。然而,纵观目前我们所开展的科普活动,绝大多数还是单向传输式的、给予式的,这就很难激发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实质性提高。实践、体验是获得真知、提高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科普创新的一大突破口。
原则之四——主体性。指得是要让群众成为科普的主体,要通过我们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使群众能够自觉主动地追求科学、参与科普活动,自行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乃至成为科普的志愿者、宣传员。因为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只有通过内在的吸收、消化、积淀,外因固然重要,内因才是根本。例如:我区组织开展的百场科普文艺进社区活动,就是要通过让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科普文艺
节目,实现自我教育成为科普主体;又如部分社区组织开展的居民才艺大比拼活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也让群众大开眼界,发现“明星”就在身边,只要努力谁都可以成为“明星”。其实,活跃在社区的各种健身队、艺术团体,其组织的稳固性、活动的有效性,就是群众成为主体的结果。而反观我们大量的科普工作,居多的还是把群众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因此
难以产生实效。
原则之五——整合性。指得是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其一,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只有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才可能有效推进;其二,单一的科普宣传活动,已很难引起群众的兴趣。内容多样化、形式综合化、活动系列化、规模大型化,已成为当今科普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其三,科学无所不在,任何部门、任何方面的宣传都必然含有科学的观念、科学的知识、科学的道理。因此,应当充分挖掘、利用、整合丰富的社会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资源,应当将科学的普及有机地渗透、融合到各部门、各方面的宣传活动中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可能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也必然会创造出科普工作的新亮点、新特色。事实上凡是科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的社区,无一不是整合能力较强的社区。换一个角度来说,整合的过程也是对科普工作社会化的一种促进、一份贡献。
原则之六——时代性。指得是科普的内容、形式、方法、载体、机制等要顺应和体现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特征。具体来说,其一,公众对科学的需求,对科技传播形式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陈旧的内容、老一套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其二,反之,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强盛,对国民的综合素质必然有与之相匹配的要求,通俗地说,没有公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其三,实践证明,科普内容、方式、载体、手段、机制的现代化,极大地增强了科普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有效性。例如我区与浙江省科普研究中心联合创编的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卡通系列丛书及配套的网上科普知识竞赛,就是体现时代特征,针对百姓需求、爱好,利用现代化手段的一种科普创新的好形式,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普遍欢迎。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机制的现代化和创新,一是要重视和加强科普工作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建立,更多地利用、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文化传媒机构等承办大型科普活动;二是以实现双赢、多赢为基础,建立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社区科普工作中来的激励机制;三是城区科协要建立和完善能够调动街道社区热心于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
原则之七——系统性。指得是科学的普及应当重视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能力的全面性、完整性。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拥有量的叠加,尤其不是某一方面知识累积结果;素质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决定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人的科学意识、精神和能力;传统的科普宣传(活动),支离破碎地向群众传播某些科学知识,虽然对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和效率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大课程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科学教育力度,重视社区市民科普学校的创办与建设,同时注重年度科普工作(活动)安排的系列化、系统化,抓住国际、国内各种重大纪念日活动的有利时机开展科普宣传,尽可能地让居民群众所受到的科普教育全面一些、完整一些,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质的稳步提高。
科普的创新很难,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更难,但只要我们加强理性的思考和探索,理解和把握创新的原则、创新的方法和突破口,坚持开拓创新,我们就能够不断地向《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大步迈进。(张正浩)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篇5
一、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份、社区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社区党的建设特别是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城镇建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居委会原有的“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垂直型”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由于企业兼并、破产、重组以及党政机关机构精简,部分党员下岗、待岗、离岗、转岗,转为“社会人”,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仅朝阳镇社区就现有下岗职工党员和买断工龄党员34人,占党员总数的22.1。二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地域不断扩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员涌向城镇打工,本地党员也大量流出,给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全镇现有27名党员由于外出打工、搬迁、经商等原因流失,对这些党员的管理出现“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三是社区各类新经济中,有的没有建立党组织,有的党组织不健全、党建工作瘫痪,对党员情况难以了解,对党员活动难以掌握,出现了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点。四是由于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社区退休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全镇社区退休党员已达到63人,占党员总数的40.9。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今后社区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将越来越多地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紧迫。
2、党员队伍构成发生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等不断增加,其成份和情况的差异要求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在方法和形式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随着形势的发展,社区党员队伍的构成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退伍军人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也日益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年龄上,从80岁高龄的老党员到20岁的青年党员参差不齐;文化上,从大学毕业到文盲差距悬殊。如尚志社区育新党支部有党员28人,其中退休党员11人,占党员总数的39.3,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10人,占党员总数的35.7,大中专毕业待分党员1人,退伍军人党员1人。年龄最大的已74岁,最小的才24岁,年龄大的、小的,文化高的、低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开展不起来,偶尔过一次组织生活质量也不高。这就要求必须改变原来“一刀切”,大把抓”的教育管理方式,实现教育管理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新突破。
3、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对党员在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新的考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这既为广大党员创造了发挥才能的历史性机遇,也给党员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新考验。在这个考验面前,部分党员“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观念出现弱化,个别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权力欲、金钱欲的趋使,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表现好,但在单位外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众;有的退休党员思想上存在退休问题,不仅不愿参加组织生活,更不愿如数交纳党费;还有的下岗职工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生活自己顾不上自己,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社区党员教育教育管理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以理顺社区党员管理关系为前提,完善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办法。
1、强化对社区直属党员的管理。健全社区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以党员责任区为载体,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承包一块绿地,创建一座文明楼幢,联系一户贫困家庭,帮助一个下岗职工)为抓手,以建立“责任卡”制度为保证,对社区直属党员实行“全权管理”,激励每一名直属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强化对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定下发《关于退休职工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和接受社区管理的意见》,为退休党员建档立卡。加强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及时接转组织关系,消除管理上的“肓点”。在退休党员集中的居民委建立独立支部,较为分散的建立联合支部,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3、强化对下岗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拓宽下岗再就业,在社区创办社区服务站和便民利民服务点,安置下岗职工党员,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协调县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组织下岗职工党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建立下岗职工党员求职档案,根据特长进行定向推荐。积极引导、鼓励、帮扶他们自谋职业,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强化对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制度,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双向联系、双向反馈”;建立社区在职党员档案,登记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职业特点、个人专长、联系方式、参加社区活动情况等,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建立《在职党员联系卡》,实行“在职党员社区考评”制度和“在职党员社区活动情况反馈制度”,加强社区群众对在职党员的监督。
5、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联络站等形式和直管、代管、协管等办法进行有效管理;经常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党的组织生活,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6、强化对社区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消除管理上的“空白点”,使党员“有家可归”;开展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益活动,增强其使命感,消除雇佣观念。
(二)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为基础,健全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
效机制。
1、抓好组织升级工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对社区党政领导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调整,实行社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并增设领导和工作人员职数,扩大社区党组织的职能;探索建立新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加强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企业党组织的协调联系,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格局。
2、抓好素质升级工程。把配齐、配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班子作为社区组织建设的首要着眼点。按照“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中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通过“组织选派、公开招考、组织考核、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形式,将政治素质较好、文化程度较高、事业心较强、工作能力过硬,热爱社区工作的年轻干部选拔充实到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工作岗位,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的结构,增强班子的战斗力。
3、抓好硬件升级工程。随着社区党员队伍的日益壮大和社区职能的不断扩大,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原有的办公条件已不能适应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应加大投入,协调解决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必要的党员电化教育设备为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建立协调机制。在建立党委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从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的基础上,协调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参加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建立以党建联席会议为核心的协调机制,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5、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评责任制,把社区党建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年度工作责任目标,实行文明单位和先优模评定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提升社区党组织地位。制定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工作的规定,实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和参与社区服务工作表现反馈制度,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三)以创新活动载体为手段,拓展社区党建工作领域。
首选,以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创新共建载体。实施基层党组织“牵手工程”,引导各社区开展“五联五共”系列活动,即“思想工作联做,共育时代新人;公益事业联办、共建服务设施;生活环境联建,共创文明社区;文体活动联谊,共同陶冶情操;社区经济联抓,共图经济发展”。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篇6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是党在基层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和中坚。如何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是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斗虎屯镇党委组织调研队伍,深入村(社区),采取走访座谈、听取汇报等方式,对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积极思考。
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现状
一直以来,斗虎屯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较好,积极拥护党的领导,能较好的践行“三个代表”,发挥领头雁作用。镇党委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教育管理措施有力、规范到位。整体来看,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坚定,党性较强。全镇大多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都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来武装自己,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在基层得到正确执行。
(二)勤奋敬业,服务群众。全镇大多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够立足实际,积极寻求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子;认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组织村民修路搭桥、改水 1
改厕,美化村容村貌;积极为居民提供服务。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82元。
(三)以身作则,发挥表率。全镇大多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同时,积极寻找致富项目勤劳致富,带头致富能力较强。2009年,全镇有3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家庭年收入超过5万元,发挥了带头致富示范作用。
(四)教育管理,激励到位。2009年提高了村(社区)干部补贴;通过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了教育培训,全镇统一组织6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新农村建设”培训。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全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总体状况比较好,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不”:
(一)能人治村分布不均。通过调查发现,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能力强的党组织书记区域分布上,在镇驻地周边的多,在公路干道沿线的多,村级集体经济强的多;交通相对不便的少,村级集体经济弱的少。
(二)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全镇现任6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没有;年龄在36岁至50岁的有41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21人。总体来看,整个队伍老化趋势较为明显。
(三)文化层次整体不高。全镇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有2人;高中(含中专)学历有16人;初中及以下
学历有44人。党组织书记文化层次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对他们的要求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四)能力作用发挥不一。大部分党组织书记虽然能够发挥作用,但由于受年龄、学历、思想观念等影响,作用发挥参差不齐。有的工作中按部就班,不善于发现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有的工作只是简单的上传下达,乡镇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有的服务群众不热心、不主动等等。
(五)后备干部资源不多。后备干部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整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开拓创新意识人才相对较少,导致有些村(社区)班子 “不调整不行,调整又无合适人选”问题日益显现。
三、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结合斗虎屯镇实际,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常抓不懈,力求实效。
(一)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高度。通过各种宣传方式,积极引导形成注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真正实现用好一个人,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和谐一方社会。
(二)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一是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后备干部选拔民主测评和公示制,加强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强化后备干部岗位实践。二是多渠道选人用人。通过从大学生村官中找、从机关干部中派、从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中挑、从退伍军人中选等方式,切实把责任强,文化高,观念新,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能力突出的人才选拔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中。
(三)进一步实施素质提高工程。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要求、内容和方法,每年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二是培训内容针对性强。着重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村务民主管理等方面培训;突出致富技能培训,开展种、养殖等方面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大力开展专题培训班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交流座谈会、实地参观学习等活动,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致富带头人经验介绍会,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四)进一步强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力度。一是深化目标考核。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任期目标考核和考核机制,由乡镇党委与村(社区)党组织在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年终严格兑现奖惩。二是坚持个性化管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形式进行管理。采用给政策、明思路、教方法等形式给予指导,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个别提醒、总结教训等形式,及时进行纠偏扶正。三是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坚持党务公开制度,切实推进民主管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确保广大党员和群众事前参与决策、事中监督实施、事后检查落实,切实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坚持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接受群众、党员、上级组织的监督和评议,让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群众的监督下快速成长。
(五)进一步打造严谨和谐环境。一是进一步营造拴人留心的政治环境。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书记,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开展广泛宣传,制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同时通过选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党代表和人民代表,切实增强村(社区)书记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二是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加大对村(社区)工作阵地建设的投
入,对功能不齐全的办公用房进行改扩建,对办公桌椅、书柜等办公设备和文体活动器材的进行配置和更新,以满足办公和开展(村)居民群体活动的实际需要。三是进一步营造关心关怀的温暖环境。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在重担和压力面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会产生懈怠心理,积极为他们打气、鼓劲。积极开展定期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活动,对家庭、子女等进行关心,对因病、灾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开展困难救助,以党组织的真情关怀留住人才。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篇7
一、 山河屯林业局社区建设的现状
山河屯林业局非常重视街道社区工作,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投入了大量资金, 将原有的百货商店进行了改造, 装修成街道办公、活动、服务于一体的场所。添置了全新的设备, 将原来的几个居民委分成五个大社区, 并在每个社区设立了办公室、警务室、一站式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会议室、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室、民情接待室、居家养老服务站, 并都已投入使用。面对林业局下大力气为百姓创造的良好条件, 不能只流于形式, 做为社区更应该为百姓服好务。同时, 在后续的工作中, 资金的投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区如何使用好这笔资金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二、资金使用与投入存在的问题
1.权责不清, 权力与财力不统一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人们对和谐社会认识程度的加深, 社区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展, 任务日益繁重, 承担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 医疗、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民事调解、特困帮扶、环境管护、及防火防盗等工作。还有很多是各行政部门的事情, 硬是摊派给社区, 但是权利和财力没有随之下移, 这样给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社区资金本来就很紧张的情况下, 再承担范围之外的事情, 就造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局面, 事情办不好, 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2.实行报账制, 缺少周转资金
自从公益性单位实施公益性经费报账制以来, 公益性单位的支出是随支随报。社区日常事务所需的费用支出, 如购买办公用品, 材料费及各项支出, 有的可以赊购, 有的则需要现金支付或转账。由于社区是服务性的单位, 没有收入, 因此没有周转的资金, 工作起来难度加大。
3.二级科目的核算范围相对较窄
社区报账的一级科目“事业支出”下的二级科目“办公费”, 核算范围是指单位购买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日常办公用品、书报杂志等支出。由于社区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展, 服务项目增加, 社区有些工作所需的支出核算没有核销渠道, 使得社区的有些工作难以开展。
4.社区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 缺少充足的资金保证
社区建设需要有大量的资金, 而目前社区建设普遍缺乏资金, 且资金来源不稳定, 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开展和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主要原因是社区建设尚未正式列入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财政预算中没有用于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 政府投入缺乏计划性和经常性。林业局的社区还归属于企业管理, 社区人员的开支及费用支出已纳入公益性事业经费, 但没有实现政企分离, 林业社区职工的收入也偏低。社区的建设资金需要企业自筹资金, 近年来林业局的木材减产, 主要收入减少, 因此在资金投入上常常面临困境。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革创新, 做到责权利统一
应创新社区的管理体制,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社区、大服务”的改革思路, 以辖区管理, 事权下移和责权利一致为原则, 强化社区管理和社区自治。各级行政部门及组织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 要将财力和利益同时下移, 真正做到责权利统一。
2.实行备用金制, 定期核销
实行备用金制度, 林业局可根据报账各单位业务量大小, 在《现金管理条例》允许的范围内, 每月经报账员填写拨款申请单, 由单位领导签字, 再由财政局局长、林业局长审批后预拨备用金, 用于日常周转, 滚动使用。待单位核销票据报账时, 由报账员负责到财政局根据备用金的存量进行核销。每月月末前对备用金进行清理, 当月发生的费用必须当月核销。对已发生不在当月核销的, 财政局不予核销。
3.增加二级科目的核算范围
由于社区建设工作内容复杂, 涉及面广, 如果上级财政部门能考虑到社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酌情增加二级科目办公用品的核销范围, 同时设立二级科目材料费, 使有些必要的支出有核销的渠道, 这样不仅使社区工作能更好的开展, 还能杜绝虚开发票, 违反财务制度的事情发生。
4.做好统筹安排, 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
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对何官镇南张楼村、云门山夏辛等社区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一、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青州市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的标准,但随着新时期党员教育培训的环境、对象、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思想认识不够。有些党组织对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经济发展才是必须抓的硬指标,没有落实党员阵地建设任务。
(二)党员阵地建设不规范。有相当部分农村社区阵地建设不规范、设备不配套,资料匮乏。有些落后村甚至没有党员活动场所,不组织活动,班子涣散,战斗力不强。
(三)党员阵地建设资金筹措有困难。由于各村、社区之间有经济实力的差别,在落实活动场所建设上也有差别。有些社区,比如南张楼村设备先进、资料齐全,而很多村、社区由于资金筹措有困难,无法对场所和配套设备更新,有的办公场所破烂不堪,活动场所很落后。
(四)党员阵地培训党员覆盖面不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外出务工党员逐年增加,大量党员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给党员教育培训增加了难度,出现了空白点。所以,党的活动对他们不能实现有效覆盖,为此开展教育培训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五)党员教育阵地培训党员方式创新不够。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党员的从业类型也越来越多,致使统一集中培训的方式难以满足各行业、各领域、各类型党员的需要,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结合党员队伍现状、产业发展方向等客观需要设置培训内容,吃“大锅饭”,学用脱节,结合不紧,致使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对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场所设置规范化。在党员活动阵地的建设工作中,坚持高标准设计,多功能考虑,因地制宜,提高阵地建设档次。一是严格标准。各级党组织以提升党员活动阵地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为目标,本着“完善功能、一室多用”的原则,严格按照整洁美观、设置合理的要求,规范党员活动阵地建设。让党员活动室基本达到“有一间活动室、有一套党员电教设备、有一批书报学习资料、有一个宣传栏”的硬件要求。二是加强管理。把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情况,作为年终党建工作考核的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各党支部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室管理制度,明确活动室管理人员,规范党员活动室的管理。
(二) 资金來源多样化。建设好党员活动阵地,落实资金是保障。为保证规范化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所需资金,各级党组织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三级六方资金保障体系”,即市、街(镇)、社区(村)三级投入;市“以奖代补”支持一点、街(镇)安排一点、党组织自筹一点、党员捐赠一点、联系单位赞助一点、社会各方筹措一点,解决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资金问题。
(三)阵地覆盖扩大化。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力争使党员活动阵地覆盖到所有党组织,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员活动阵地”,不仅在村级党组织中深入开展规范化党员活动阵地建设,而且还把此项工作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延伸,把工作覆盖面扩大到全市所有基层党组织。一是在村级党组织通过建立规范化党员活动室、推行“党员活动户”,消除党员活动阵地空白点。二是要求市属单位、部门100%建立规范化党员活动阵地。
(四)活动开展实效化。党委在抓好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工作中,始终把发挥党员活动阵地的作用放在首位,以党员活动室为载体,为党员的教育、管理、活动提供条件,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首先,把党员活动室与党员活动紧密联系。以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健全和改进党的组织生活形式,通过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队等活动,使阵地建设与发挥党员作用有机结合,将活动室的作用通过党员活动辐射到广大群众中。
其次,以党员活动室为平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以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广泛开展对党员、干部、群众的培训活动。不仅注重党员的教育培训,而且还组织无职党员和辖区党员群众的学习;不仅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还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致富能力培训等;不仅有文件学习、党员电教和邀请专家举行讲座,还要有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咏、演讲、演出等活动,通过拓展范围、丰富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提高党员素质。
再次,以党员活动室为载体,参与社区、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扩大党员活动室功能,利用党员活动室召开两委会联席会议,党员代表会议,居(村)民代表会议等,体现“一室多用”。为村民代表共同参与村务管理提供方便,使村两委会的工作基本达到透明化、群众监督经常化、工作运行规范化。
(五)平台搭建立体化。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搭建远程教育、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报“五大平台”,打造宣传、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党员教育工作体系。
首先,发挥“五大平台”优势,强化对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教育、十八大精神解读、新党章的学习领会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其次,积极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五大平台”加强党员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和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切实发挥党建网站、手机短信平台、电视栏目等新兴媒体的教育课堂、资料库功能作用,提升党员教育水平。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活动阵地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11-16
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11-18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05-15
关于加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05-24
关于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的思考07-03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05-10
关于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的调研与思考08-29
关于如何加强地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09-07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7-09
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