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2024-08-29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通用8篇)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篇1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教师总结

从教以来,一直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上学期任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九一班班主任,九年级教研组长。本学期任教导处副主任,校团委书记,兼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主抓八、九两个年级的教研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总结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又是春华秋实一轮回。忙忙碌碌中,难忘的201X载着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悄悄落下帷幕,而崭新的201X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走进我们的生活,站在XX的门槛上,回首08的岁月,心头是

深深地感慨,一年中那些苦辣酸甜经历,提醒自己有必要对自己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作文一名共产党员,本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诚党的领导,注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思想上严于律己,工作中甘于奉献,生活中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榜样作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热心语文教育改革,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我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投身课改,一年来,我阅读了《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李镇西教育艺术》等10余本语文教育专著,认真学习借鉴,大胆尝试实验。

终于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村中学师生教与学的语文课堂模式,极大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教学反思,坚持教育随笔上万字,个人语文教育博客点击率超10万,通过自己的扎实进取,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可喜的成绩:所教语文成绩一直居全校第一名,上学期中考,所教班级有李鑫等三名同学110分以上,列全校前三名,100分以上全校27人,所教班级占17人,96分以上全校40人,我班占25人,整体平均90分。列全县第11名,创学校中考语文最好成绩。

下半年所教语文成绩一直居于年级第一名,镇第一名,市教育局组织的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居于全县第11名,本人还多次参加县局《导学精练》、市局教辅《学习点津》及相关试卷的编写工作!学期初,为滦县,滦南,乐亭,唐海四县语文教师做教材培训,得到了市教研员、以及所有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本人撰写的教案《我有一个梦想》

在县级教案评比中获一等奖,在镇教办组织的中小学教师素质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县局组织的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获一等奖,本人指导的李鑫、王梦娇、王梦颖三名同学在县局举办的“迎奥运,促和谐”读书征文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本人制的教学课件《将进酒》在县局举办的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获一等奖,在县局组织的中小学德育课评比中所讲《拼搏》获二等奖,201X年X月,在县局组织的教学论文与教学设计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201X年X月,在县局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个人教育博客,在县局学校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中获二等奖。201X年X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初中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

作文一名班主任,虽然已有10年的班主任经验,但我一丝不敢懈怠,我深知,作为毕业班班主任的责任之重,孩子们十年寒窗的辛苦要在自己的呵护下转变成甘甜,家长们严寒酷暑的付出

与期待要我这里结成圆满。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专门购买了《魏书生教育工作漫谈》《卢勤教育思想》等名家专著,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爱生尊师”是我一直奉行的教育原则,因为我知道一位老师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

针对毕业班学生特点,大胆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干净整洁、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勤奋、求实、创新、博学的学风,民主化、科学化、精细化自我管理制度,成功创设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团结友爱、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毕业班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不但没有影响学习成绩,反而成了我们只剩得法宝:本班在一学年全部十几次大型考试中,全部列年级第一名,每月月评成绩列全校第一名,在校运会等集体活动中均获总分值第一名,中考我班一中上线8人(公助5

人),二中2人,列全校第一名。我班李鑫同学被授予“市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本班被评为“校、县级优秀班集体”,本人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由于成绩突出,本人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篇2

一、指导学生自学有计划性

有句话说:“成功者总是有计划的, 失败者总是有借口的。”我不是成功者, 但是我在指导学生语文自学上面做到了有计划。当我们的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 第一堂课, 我就从思想上给他们做了一个自学指导:跟学生讲明高中语文较初中语文的跳跃性, 高中语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写作, 变“要我读, 要我写”为“我要读, 我要写”, 让学生在进入高中的初始阶段就尽快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位置, 调整学习的思想与方法, 把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另外, 在每个学期我都让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利用周末上书店阅读选购一些读者、文摘等时文杂志。每人每周一到两本, 并把它们放置在教室的图书橱窗里面, 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就积累了几十本杂志, 当学生在想阅读的时候随时阅读以接触时文, 了解时代, 这样做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弥补学生在学校里接触的比较少的知识内容。到下个学期再按照学号顺序选购新的一批。

二、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有建设性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就不能让学生有思想上的预习负担, 这就需要我们布置的预习任务有建设性。

在每次备课中, 我尽量提前想好建设性的预习措施让学生预习。比如, 我教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老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文之前, 我就让学生选择与之相关的书籍文章来读, 从中了解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另外, 自己感觉比较成功的一个做法就是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搜集资料, 现在几乎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脑, 而学生回到家里之后几乎无一例外的上网, 既然这样为何不利用这种资源, 这种心态及这种心态直接导致的行为来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呢?事实证明, 这种迎合学生思想适应时代潮流的做法效果非常不错, 这种做法的更大的好处就是: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主动获取的知识印象深刻, 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自己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习惯, 而且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上网, 哪怕他们经常这么学习语文都不会太厌烦。

三、课后指导学生反思总结要有有效性

对学生的自学指导的措施不仅仅体现在课前的预习上, 更体现在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上。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一文里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命而行无过也。”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学还要总结反思, 谓之为“温故而知新”也。我总是在上完课之后留足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板书我今天上课的重点和收获。这一点着重在训练他们每堂课都参省自己、反思自己和总结自己。课后我还让学生准备了3个本子, 一个是积累本, 主要记录平时做错的题目, 课堂上讲的知识备忘要点, 系统的知识点等;一个是摘抄本, 主要记录学生看完杂志或书籍之后的精彩段落, 甚至是自己对于课堂反思总结, 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还有一个是随笔本:每周让学生写好至少2篇随笔, 题目内容不限, 主要记载自己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感悟。最后还有一个必须要强调的:利用每个周末整理自己一周以来的笔记、随笔、日记, 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阅读写作文集;在寒暑假、国庆长假让学生利用充裕的时间轻松的心情在幽雅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名著阅读, 并写随笔 (高考需要考查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就可以安排在这个时段)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又能弥补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通过以上的一些做法, 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增强, 久而久之,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变强。

对于一些需要反复的内容, 如默写成语字音等的总结与反思, 我就采取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出题的方式, 然后天天交换默写校正, 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四、课上指导学生学习有创造性

当然, 语文自学指导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课前指导预习自学, 课后指导反思总结, 也不能忘记了课堂上的自学指导。在课堂上, 我遵循“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特色指导自学与教学并且力求教学有特色, 有创意。如通过课堂1分钟演讲并评价的教学, 对学生的听说评等各种能力进行培养;又以游戏的方式甚至数学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利用影视歌内容进行与时代同步教学、利用QQ平台语文教学等等,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学方法上重创新

我在教授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一文时, 摆脱了一板一眼的文章结构分析, 经典内容赏析的教学模式, 而是在上课文之前就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写下了, 然后让他们一个一个去掉自己认为较为次要的东西, 直到剩下最后一样东西, 在这种游戏活动进行语文教学中, 学生兴趣浓厚, 收获颇丰, 不能不说是对我语文教学创新意识的一种鼓励。在教授《雷雨》一文时, 我大胆创新, 力求让学生在表演中把握人物形象。

2. 教学内容上重创新

语文教学还需与时代同步。曾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就是与时代接轨的大语文教学。在教学中, 我努力让语文跳出课本, 跳出考纲, 把语文的外延尽量扩大。有一次, 在课堂气氛的熏陶之下, 我甚至跳出了所要讲授的内容, 给学生评讲起了当时最为流行的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 通过这首歌词给学生讲授了一节现代诗歌的写作, 在这种新的语文内容的教授中, 学生惊喜地明白平时自己所钟爱的流行歌曲原来与语文的关联也不小。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 教学形式上重创新

在教学中, 我不仅在教学方法上适合学生, 适合时代, 同时在教学平台上也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 之后语文教学中的PPT模式, 改为QQ平台教学。在QQ日志里我发送了假期语文自主学习的参考答案, 让学生自学、自查、自我反思。最终的不错的效果让我欣喜。另外, 我还鼓励学生利用QQ平台写下自己的各种心情或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并且用带头评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评论别人的空间日志, 因为不管是写空间日志还是评论空间日志都是一种新时代的网络语文学习。

4. 教学过程中重方法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 不管课内课外我都不忘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课内语文教学时, 我总是针对每类文章的文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掌握语文课堂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 以便一通百通。

文化语文: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 篇3

一、文化语文的价值取向

1,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民族性是其鲜明的特征之一,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在传承、发展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于漪老师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学语言,必然与文化血肉相连。语言本身是一种lT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聚焦在文化认同上》)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培养学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扎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

2,语文教学呼唤文化的浸润

德国教育专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就是把文化的有益部分转化为个人的主观精神。孔子以降,语文总是镶嵌在文化学之中,当时教材的文化包容,一直是支配着古人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化模式和精神原则。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高中语文教学中,一旦文化参与减弱,一旦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忽视教材文化内蕴的开掘,就是抛弃我国语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优点。当语文“堕落”为一种知识学科,则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成为僵尸。文化学的参与,语文知识系统才不会当作一个独立的变量,它周围才会形成一个缜密的反馈环。这个反馈环通向系统内部的是文化阐释;通向社会生活的,则是文化联系。

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

3,语文教育是弘扬文化的大旗

语文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性。教育情境下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文的学习即是教育发挥传递、选择和创新文化功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涵化、意识觉醒、思维拓展以及民族精神建构的过程。

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教育承载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着文化精神。

二、探寻文化语文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中生中国经典文化的有效积淀

在当代学生当中,他们自己选择的课外阅读对象大多是色情、打斗、凶杀等形形色色的卡通图书、娱乐杂志。我们中华民族那种独特的文化气质、礼仪风尚,在我们当代青少年身上,似乎已难觅其踪了。加强高中生中国经典文化的阅读,让青年一代继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此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同时学生又可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经典文化的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主要的抓手是对古代经典名著的诵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时空特点带来两个命题:一是经典的选择。每学期指定一到两部经典名著,由教师指导选读或全读。教学过程中少些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应更多地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体味、咀嚼文章思路的流转和细微情感的变化,感悟其中蕴涵的博大思想。它与课本中经典作品的教学配合进行。二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及途径。对于这些经典名著,我们采用下列方法组织:课本中的节选作为读懂原著的钥匙;举办讲座,分专题辅导;课外阅读;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小论文,召开读书报告会。

2,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文化语文要求从文化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就是在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中把课文的读解重心转移到文学、文化观念与文化教育上来。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如读解《阿Q正传》,从政治的角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阿Q与赵太爷属于两个阶级,二者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其间的对立与冲突十分尖锐,显然,这种读解易于形成公式化;如果从文化的角度阐述,就会发现,阿Q与赵太爷文化心理上的内在一致性:阿Q同样具有“主子性”,也决不放弃统治别人、凌辱别人的机会,而赵太爷失意的时候也是奴性十足。实质上。阿Q与赵太爷具有同样的封建性和劣根性等农民心理。鲁迅抨击的正是民族的这种劣根性,即失意时逆来顺受,甘于屈辱,得势时则以强凌弱,在兽面前显示出“羊”性,在“羊”面前显示出兽性,惟独缺少个性和主体性。再如《师说》一文,阐述从师求学的道理,从文化意蕴说,讲《师说》而不讲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那只能说明讲话者没有文化眼光,放弃了语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3,区域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

充分开发课外文化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新的教育精神。文化语文也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课文的讲解,而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

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吴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行程中吴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吴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我们充分挖掘吴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吴文化,从小扎下民族的根。围绕着“吴文化”主题,我们从苏州由古至今的诗、词、文、楹联、园林文化等方面设置专题,进行系列性开发,侧重点在语文学科。然后根据每个专题性文化课程的学科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像专题性文化课程《苏州的楹联文化》的实施,除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读了解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现场采风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一文化现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样,《苏州的园林文化》的课程实施,则要将学生带到苏州园林参观了解,并邀请专家开设讲座。语文由此拓展开去,不断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课程资源,从而铸造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魂。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篇4

【摘 要】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时要反思,才能在语文的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 艺术 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 发展 的动力。随着 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 科学 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 理学 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二、教学模式要“变”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用心爱心专心

1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和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不管是人多人少,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深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得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教材如同圣旨,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4.静态化。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

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

在 教育 的 历史 发展 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 哲学 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 论文 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高一 经济 生活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上完每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发挥成功的经验,吸取不足的地方,让语文课堂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篇5

摘要:语文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教学应是工具与人文的并驾齐驱。可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更多地强调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在渐渐被弱化,故语文教师要活用优秀作品或者改革教学方法等等,来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漪老师也说过:“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因此,语文课的本然状态,应该是工具与人文的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可是,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即人文性在减少,所以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关怀。

一、对语文及语文人文精神的基本认识 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如果把“语文”比作浩翰的大海,那么“语言系统”好比波澜壮阔的海面,而“人文精神”则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的身心,使之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便无以承载;而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语言通过人们的交际和思维而存在,而发展,人们在交际和思维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人们也通过语文活动,吸收前人创造的人文精华,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人。二,为什么语文教学要注入人文关怀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因而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导致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或者是将文章剖来析去,焚琴煮鹤;或者是运用演绎法,搞“举一反三”,学一篇范文,仿写一文;再或者,“不读书,唯做题”,用“题海技术”„„其实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但是这样一来,语文课就变成了一堂技术传授课或实践课,人文性和人情味荡然无存。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为应试而存在。它要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充实人的修养的责任,强调工具性(这比较容易考查)的同时,务必也充分注意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虽然比较难考查,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可舍弃,因为舍弃人文性,工具性也无从谈起。

(二)作品的形成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如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作品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所以,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更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 1 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

因此,学习这类文章,头等要紧的是弄清其所承载的全部内容、情感信息和深层意蕴。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不多的却很有味道的语言描写,如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橘子将要上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些话语里含着多少怜惜、体贴与依依不舍!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所有内容,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亲子之情,而作者自始至终以愧疚的心情和口吻出之,又传达出儿子对父亲在家庭困顿之中仍念着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从而深沉而又酣畅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子之情。类似这种孝敬父母,疼爱子女的传统美德,不仅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内容,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涵,在今天强调这些仍然很有规范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在“为什么”上做文章,却不善或根本不去挖掘、阐发和弘扬人文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太言之无物因而苍白无力了吗?

(三)影响当今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因素

1.现实世界的冲击与无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舆论不懈地宣传学科竞赛获奖或考入国内外名校的学生,热心地吹捧升学率高的学校,导致家长方面,往往不从子女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一味灌输所谓的“学而优则富”的思想;学校方面,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方面,也就只一味追求“得高分”。此外,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快餐”现象也给中学生造成巨大冲击,削弱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力。他们的人文精神库藏中,有的仅有三四千个汉字、十来个崇拜的影视歌舞明星、几套武打小说、几十张碟片外加若干首流行歌曲。2.虚拟世界的纷乱与失范。

首先是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信息丰富、交流便捷,图文并茂、动感鲜活,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无疑是一个精神驰骋的圣地、情感宣泄的场所,同样,这个世界良莠混杂,其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垃圾与精神毒品,对中学生无疑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中学生热衷于上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此诱惑,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次是由武侠小说、言情作品构成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经常演绎的是争霸武林或退隐江湖、哥们义气或英雄救美、儿女情长或争风吃醋、卿卿我我或以身殉情等等大起大落的故事,对中学生极具诱惑力。在这里,他们张扬着哥们义气,宣泄着豪情柔意,他们的躁动心灵在这里容易得到安慰。然而他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也极易失范,因为他们无法拒绝那些过时的乃至完全错误的观念,如暴力崇拜、江湖义气、王权至上、拉帮结派、感情用事、男怨女痴等等。第三是由科幻作品、卡通系列、电子游戏、迪斯尼幻景等构成的虚拟世界。从恐龙到唐老鸭、从吃人的恶魔到天真的少女、从蝙蝠侠到007、从神探到海盗等等,这个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奇迹的无序的世界,同样对中学生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虚拟世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崇、对血腥暴力的渲染、对色情的自然主义描绘等等负面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基本策略

(一)、多用活用优秀作品,培养学生道德和人格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 2 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

因此,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开拓视野,并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学生就会受到振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

(二)、改革“教法”与“学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披文入情”,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时,让学生自主选读《战国策》《史记》中的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作出评析。许多学生经过研究性学习,写出了有见地的“说客”分析文章,他们把“说客形象”综合归纳为“直谏型”“智囊型”“温和型”“幽默型”„„这样,文言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便取得了双赢。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语文教学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使课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让学生更容易得到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关注网络文明建设,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学校和家庭,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许多芜杂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而误入歧途甚至痴迷不能自拔。网络文明素养,成为新时期人文精神的新内涵;提高网络文明素养,也是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网络文明建设,关注中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使中学生真正具有进出虚拟世界的驾驭能力而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6

灵川二中 王丽云

教师以“舌耕为业”。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叙述教师的语言魅力 :“一个能够动听而明晰地教学的教师 ,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地浸人学生的心里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就是说 ,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其语言是规范的 ,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口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辅工具也异彩纷呈、日新月异。投影仪、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产物也纷纷出现在课堂上。但无庸质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锻炼口才,是语文教师必修课,假设一个语文教师笨嘴拙舌,出口不成“章”,是很难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而这种情况,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又往往存在,语文教师要时时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语文教师有了好口才,才能把知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受中,潜移默化,逐步牢固掌握汉语语言,同时,也增强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只有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语文教师应不断注重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

“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教师应多从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出发,深人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铸要的。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感悟和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语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每个人知识的渊博,都是离不开上述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间题,如初中语文《三峡》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知识,讲《苏州

园林》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

要让学生觉得教师谈吐不凡,知识丰富,语文教师要多番训练,首先让自己“想得到、说得出”,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接近经过思索写下的文字。人们常常说有的人说话像是写文章,大概这就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吧!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

一直以来,很多的人都提倡快乐教学,一堂课下来,真个课堂如果都是处于一种沉闷的气氛中,那这节课,即使教师讲的知识多么的全面、教学是多么的严谨,也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在快乐中传播知识,让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诙谐,则变的至关重要,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

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

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总之,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和极强的感染力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对于《长江巫峡》这样壮丽的图景,只感慨一句“真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防在讲授的过程当中穿插进许多真诚的不可遏制的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的是美啊,我爱我的祖国”。而教授《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则不必掩饰,大可哽咽而深沉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有语文教师充满澎湃的激情,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的学生放下包袱,敞开胸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的殿堂中来。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就不妨对澄澈空明的美景表现出你的憧憬神往;对楼中思妇无望的相思等待表现出你的缠绵悱恻;对自然的永恒亘远表现出你的执著思索。学生一定会因你的投入而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听课。

对于前者,我们不妨以一个苍桑的智者的老眼去观望世事,以深沉而饱含深情的语气把我们对于真相的洞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为我们的闪光智慧而折服,从而沉湎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对于后者,我们不妨热烈。我认为天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不敏感,而一颗不敏感的心,是难以察觉那些潜伏在文字当中的情感的,同时也无法捕捉学生的心。

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难以调动自己的热情,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

人,他又怎么会感动别人呢?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谙世事、感觉日益迟钝的学生,打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化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意境,当今社会的浮躁,社会价值取向的低俗,整个社会审美的扭曲,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美无动于衷。只有我们用神往的、憧憬的甚至是惝恍迷离的表情和语气,才能把他们拉到我们圣洁的诗的国度之中,从而才能圆满地理解诗意的美,并将这升华为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里经常讲意境,我认为,语文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率性纯朴的心,要你自己先爱上你教的语文。

浅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篇7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 其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 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活动来进行的, 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是具有可感的形象和情感的激发作用的。

如张爱玲写小说, 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秀”她凄艳苍凉、深具魔力的文字。张爱玲极善于选用动词, 比如“眼角弯弯的、撇出两道鱼尾纹”, “眼角向上剔着”, “ (高领) 斜斜地切过两腮”, 这些句子中单音节动词如散金洒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 似玻璃般脆亮, 掷地有声, 使平板的句式充满动势。每每读了这样的文字, 我就会仔细咀嚼, 深深为其中所折射出的美而陶醉。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艺术性极强, 文字优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希望与各位同人共勉。

一、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审美接受能力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说:“美不完全在外物, 也不完全在人心, 她是心物婚媾所产生的婴儿。”他还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就是说审美是需要情景的, 再美的东西, 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 它的美也不能凸显出来。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景氛围, 教师就要用优雅的语言, 渲染出美的氛围。

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 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 借越人之口, 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 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 烘托其雄伟巍峨, 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 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 于是, 由多情湖月相伴, 一夜飞渡万水千山, 目睹渌水荡漾, 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 登青云, 赏山花, 倚奇石, 既而电闪雷鸣, 乌云四合, 云气弥漫, 天崩地裂, 神仙洞府, 尽现眼前。

此时, 作者完全融入其中, 远离万丈红尘, 摆脱世俗的羁绊。这些如梦似幻的景物描写, 展示了作者那种略带伤感的豪放之美, 展现了作者那压抑的蓬勃激情。

因此, 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采用诵读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把文章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能使听者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 (录音) 是必不可少的。

二、放飞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语文教学, 离不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的课堂, 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要让学生放飞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特定的审美情感, 从而产生一种与教学内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审美效果。

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 更能深入对象, 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 便遇上了想象。”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通过想象, 利用文章的艺术空白和学生的阅读期待, 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使学生的思维“杂树生花, 群英乱飞”, 生成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如《琵琶行》中作者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时, 忽而写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 想到自己由长安谪迁浔阳, 产生了怜惜感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 “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这和诗人被贬以前的情况有些类似之处, 所以诗人才有感慨今昔之叹。

学生感觉很敏锐, 想象也很丰富,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文章中所描绘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样, 学生在感受美和发现美的同时, 心灵得以净化, 审美鉴赏能力也得以提高。

三、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用心灵去创造美

理解是审美的因素, 它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具有规范和导向的功能。要指导学生通过渗透在美感直觉中的“理解”即“领悟”去获取作品中蕴涵的意蕴、理趣,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李白的《将进酒》, 我们除了要理解它隐含的豁达之美和豪放之美外, 也要明了它另外一些含义。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 一“悲”一“愁”遥为呼应, 余韵甚远, 强化了整首诗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本欲借酒浇愁, 但“斗酒难消心中愁”, 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综观全诗, 围绕一“酒”字, 借题发挥, 感情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悲观—乐观—狂放—愤激—更狂放—惆怅。如此, 我们才能强烈地感受到那潜藏在酒话底下的不平之气, 如黄河之水, 奔流翻腾, 不可阻遏。

高中语文情趣教学 篇8

关键词:情趣教学;感情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68-01

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兴趣盎然的教与学。教学包括教与学方面,单独的强调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应该明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唱独角戏,还得注意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而教,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开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就比较盲目,没有方向。怎样引导呢,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呢?我认为这即是一个方法技巧上的问题:在情趣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里重在导上。而非主体上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老师在情趣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呢?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应用情趣教学。特别是研讨型的课题,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然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不可高高在上,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言。不可因为不同的见解而固执己见,语气生硬,讥笑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抵制的情绪。而应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亲和力,敢于发言。教师课的语气不能是平铺直叙的,而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讲授的语气是随教学的内容而变化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要问的问题有所准备,精心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例如在研讨性的学习中?,可以精心地设计问题,做到一题多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时,对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有时唯一的答案有多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打开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对于较难一点的问题,教师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方式单一。可以给出学生答题的技巧,做出指导,循循善诱,降低问题的难度,不至于令学生摸不着边际,干脆放弃思考,把问题留给老师,这样老师就容易处下一种被动的境地,课堂的气氛当然活跃不起来了。除此之外,对学生的思维如何打开呢?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创造情景,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人到情景中去。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寻找情感因素外,就教学内容来讲,还有很多,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当然也不是对所有的知识都面面俱到,但是对一些生僻字,学生易错的字词是非常用的。这样虽然没有情,但有趣在。就教学内容将还有很多,这就要有一个发现的眼光。就要多动脑,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给学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如教学录音磁带,多媒体,投影仪来激发学生的趣味。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先进的最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素质提高之本,应该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施行教育这一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高的科技水平。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上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下一篇:中考作文素材-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