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2024-08-26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共12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1

一、教学现状:忽视朗读教学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学生一旦进入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朗读教学就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

二、朗读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朗读”是这样下的定义:“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由于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适时进行课文朗读至少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文章是由一个一个的汉字组成的。而学生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课文中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

(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特别是在诗歌、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朗读更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的过程,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进行的感情、思想交流就越深入,越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适当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课文。

三、具体措施

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精华,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解读、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三)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1. 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我教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时,就自己示范朗读。那优美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美读,即表情朗读。

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先提问学生朗读,当学生无法读出那种少年同学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时。播放录音,借助录音使学生感受那幅绚丽的湘江秋景,体味“到中流击水”的壮志豪情。

3. 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4. 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我教《庄周买水》这篇故事新编时,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文中的人物的语言,这些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无奈的庄周、“西装笔挺”的办事员、“长发披肩”的女秘书、打着官腔的吴主任,《涸辙之鲋》令同学们拍掌叫好,从而也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内涵。

5. 配乐朗读。

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如我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选择班得瑞的《寂静森林》作为背景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淡雅的氛围,朗读时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使学生在熏陶中领会到诗人与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6. 表演朗读。

这种方式适合于戏剧作品。如在教《一块钱国币》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表演朗读的方式,课堂效果极佳。

7. 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写作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8. 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致橡树》则可以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形成对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其能。

(四)保持朗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螺旋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师生的朗读就能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学习.教育学.

[2]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2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平时不爱朗读或平时还没有在朗读中培养起兴趣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朗读训练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他们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应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或者认为朗读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仅仅把朗读看做一种技巧,其本身并不具有自足性教育价值,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几年后仍然出现的为数众多也得到大多数专家的肯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吸收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朗读进行了深入地阐述,把朗读提高到相当高的地位,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均给出了相关表述,例如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用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功能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

1、加强朗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要朗读熟悉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消化领悟,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多积累典范的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思维方式直接感受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

多读多记规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口诵心惟,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由此可见,朗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手段。而且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可以用规范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

2、保持朗读的连续性和合理性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老师导行,持之以恒;重在实践中落实提高,创造机会多读多练。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而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应注意朗读在其中的连续性和合理性。

我们反对把早读时齐读式的朗读,提倡早读时朗读的多样性,这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产生厌烦心理:我们也反对课堂教学中只让学生听专家朗读,老师范读,而不让学生参与的朗读,倡导教学中要因势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这才可调整课堂节奏,实现师生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更反对把朗读扩大化,把什么文章都拿来乱读一气,倡导朗读选择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这才可达到朗读之熏陶渐染,培养语感,升华情操的目的。

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经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只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3、扩大朗读范围

在一些教师与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观念:教材上要求背诵的内容才需要朗读。他们把朗读训练与背诵等同起来,于是乎教师只要求学生去朗读那些教材中规定要求背诵的内容,学生也只是去朗读这些要求背诵的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背诵。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朗读只是进行背诵的一种方式而已,而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朗读有助于背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朗读的内容应该远远超过教材中所要求背诵的内容。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朗读还对学生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有着重要作用。朗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其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故而,朗读的内容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中规定的要求背诵的内容,应该立足于全部教材且走出教材,全方位地寻找朗读的材料,以期过到朗读真正的要求与目的。

另外,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还有一个问题存在,即许多教师认为朗读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并不需要参与进去。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4

一高中语文朗读学习的误区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几乎都不再重视朗读, 大部分教师认为高中阶段无需朗读教学, 他们普遍认为, 朗读对于学生语文的考试成绩不起丝毫作用, 学生也认为朗读不如默读效果好。因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 不难发现朗读完全处于不被重视和采纳的边缘地位。

首先, 学生缺乏主体性。长期以来,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 教师们往往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朗读的目的只是要求其总结文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导致学生找不到朗读的快感。朗读其实是一种享受和陶醉, 可惜的是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 声情并茂的朗读已成为一种奢侈, 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缺乏指导和要求, 只一句“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大声齐读后便快速进入段落划分、中心思想的总结, 结果学生往往是阅而不读, 只是机械地朗读和总结。教师的这种硬性指导剥夺了学生享受朗读快感的权利, 也削弱了学生们的联想和创造能力, 使朗读教学名存实亡。

其次, 只有早读课才组织朗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把早读课专门用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因而早读课师生都重视朗读, 但这一做法却让学校管理者、语文教师及学生普遍认为早读课才需要朗读, 除此以外, 朗读可有可无。实际上,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 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说,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 它有助于强化记忆和增强语感, 光靠早读课40分钟的朗读远远不够。因而, 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课堂和课后的时间, 让学生勤朗读、会朗读。

再次, 教师放任学生随意朗读。语文教学中, 相对来说, 小学、初中阶段的朗读训练针对性与目的性较强;高中阶段, 对朗读几乎没什么要求, 大部分情况下是放鸭子式的随意朗读, 而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甚至应怎样朗读, 结果是朗读变为默读, 自然体会不到朗读的美感, 久而久之使朗读激情和朗读水平逐步减弱。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存在种种误区, 以致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而实际上朗读对语文学习者来说相当重要。根据新课改要求, 我们应重视朗读教学, 那么我们应从何入手呢?

首先, 将朗读教学提上课堂教学日程。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 要求学生预习, 让学生预先利用一些工具书对陌生的字、词进行查阅并标注, 然后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 让学生朗读之前教师最好先进行范读, 只有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音韵美感, 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及主动学习的意愿, 并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朗读, 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 选取几个朗读水平不错的学生作为典型, 树立学生的信心, 再辅以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学生便会对朗读充满兴趣, 勇于朗读, 等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愈加浓厚时, 教师应对所朗读的内容配以详细解析, 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其次,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潜移默化的提升。其提升主要包含文本认知、文本理解、文本赏析三个阶段。朗读是手段, 理解是目标。学生只有掌握陌生文字和发音标准, 才能流利地对文本进行朗读。然后就是对文本的理解, 若要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须从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来进行解读, 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 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情感表达。指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 在文字内容较为激昂的地方, 感情要释放, 声音要高亢、豪迈;在文字较婉约柔美的地方, 便应舒缓动情, 读出韵味和美感。只有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和意境, 品读出文章的本色, 才算是真正把握了这篇文章, 也就能提升阅读能力甚至是语文能力, 因而提升朗读能力离不开其他能力的提高, 同样, 朗读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总体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语文总体水平的提升。

总之, 高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重要的一部分。重视朗读, 可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和审美功能。通过各种文体和不同内涵的朗读渐渐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 让学生爱上语文, 学生有兴趣了, 又可激发其学好语文。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误区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朗读教学的措施, 以期能为同行们提供帮助。

摘要:朗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却常常被教师忽视。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以巩固朗读教学的地位。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5

【摘要】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朗读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忽视了朗读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也很难得到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同时提出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就如何进一步发挥朗读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朗读教学;高中语文;方式;策略

一、前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锻炼其语感能力。语文学习过程中通常通过朗读教学来提升字音的判断、字形的区别和写作水平。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师生所忽略,因此,很多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很低下。在课堂上,学生通常都是齐声朗读,但是这种效果却并不好,齐声朗读过程中往往面无表情,停顿无序,个人朗读时声音较弱,朗读起来感情不足,这都是由于教师的错误教育理念所致。许多教师片面认为朗读教学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太大的作用。这样一来,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朗读很难得到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因此也很难得到提高。

二、朗读的方式

(一)自由朗读。

刚开始上新课文时,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课文的内涵,可以适当安排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由朗读由于随意性较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情感进行阅读,对文章有自己的认识,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较为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品读的要求,其次,通过自由朗读,学生可以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难点,例如字音、断句等等方面的问题。

(二)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强调读的过程中与原文保持一致,做到不丢字、不加字,通过这种朗读方法,可以让学生的眼力与口读能力都能读的更加准确。齐声朗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注力,通过专注来准确获取作者的本意。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较多,适当安排齐读,对于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部分学生对古诗文很难掌握,掌握齐声朗读,可以把握或熟悉古诗文的语言习惯,有利于更好的理解文言文。

(三)熟读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熟读背诵的作用,熟读过程中掌握了古诗的韵脚等原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好文言文。但熟读背诵要避免对“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欣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课文。只有用一种品味的方式,才能理解古诗的真正魅力。例如在读李白的相关诗文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出他的豪放飘逸,同时浪漫主义色彩较浓;读杜甫的相关古诗文时,可以体会出他的忧国忧民思想,现实风格主义较强。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精选朗读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精选朗读材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取恰当的诗歌或古诗作为朗读材料,例如采《离骚》、《陈情表》这样的`精典诗文最适当朗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应该仅仅把朗读的素材局限在课本上,可以延伸到课外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师进行范读。

教师范读是朗读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示范朗读,为学生做榜样。教师范读时应该注意自身真实情感的表露,让学生感觉到课中美文的魅力,同时又能感觉到教师自身的魅力。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获得听觉上的享受,也体会课文的审美情趣。与录音相比。教师的通过示范朗读可以使文章更加形象与富有感染力,教师通过范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朗读声中融入到文章内容中。

(三)指导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有利于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朗读。朗读技巧包括语速、语音和语调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仔细教会学生掌握这三方面的内容,掌握朗读的规律,把控语速、语音和语调的能力。首先学会使用符号来标注课文,用(△)标注轻读、(▲)标注重读、(/)标注停顿,明确标注文字的朗读规律,朗读过程中把握朗读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原文的意境。其次理解原文的意境。教师应该加强文章情感的教学,通过大量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觉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意境。朗读是一次二次创作的过程,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朗读的方式和情感表达也会不一样,教师应该尽量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自由的朗诵,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

(四)利用多媒体渲染朗读气氛。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亲临其境,最后与课文作者产生共勉。朗读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特定的朗读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使学生的朗读更加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另外,课文的文化寓意,很难用语言精准的表达,如果能用音乐或图片营造一种情境,在朗读诗词的时候配上音乐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既能渲染朗读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致,又能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获得感悟。配乐朗读不仅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朗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加重朗读教学的比例。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规律,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朗读教学应该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秀文.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7):25-26.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篇6

能力的方法。它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但是,笔者发现,在小学、初中能听到书声琅琅,到高中就很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高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对朗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充分,教学中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运行,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

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一些老师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便因此搞所谓的“扬长避短”“重讲轻读”。一些老师只注重形式,在课堂上不分是否适合朗读而进行“滥读”。一些学生兴趣不浓、能力不强,懒于读课文,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缺乏自信心,不敢放声自主地朗读。由于应试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性,因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长期不能自主朗读,势必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师生朗读观念,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朱自清先生

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言学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朗读。”所以,那些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的

朗读。

2.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朗读专题培训,加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研力度,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探索、尝试,进行朗读教学实验。

3.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创设敢读的氛围,激发朗读的兴趣。

4.做好示范,加强朗读指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老师的示范和朗读录音的示范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朗读的艺术修养。

5.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短期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哪些文章适合朗读,哪些文章不适合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例如,《赤壁怀古》适合男同学读,要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适合女同学读,要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还可从课外书籍、报纸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培养中,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就能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 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7

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呢?笔者认为应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促进这几个方面的培养, 最好的方式便是朗读。因为朗读不仅是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的基础, 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路、情感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陶冶性情, 塑造美好的心灵。朗读教学的作用可涉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 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 还是文学鉴赏较高的能力层级, 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 都离不开朗读。可见,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而纵观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 虽然“没有读书声”的教学已经很少了, 但是“为朗读而朗读”、“朗读走过场”等照本宣科式的无感情朗读却多了, 其朗读指导的随意性更是充斥着整个语文课堂。从这点看,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中的朗读教学, 加强对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 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既然如此, 如何才能改善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呢?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研究, 并结合本人所任教学校的朗读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古人尚且如此肯定“读”的重要性, 更何况是我们呢?一个目光远大、认真负责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 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细节之中, 为此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克服错误的认识, 冲破应试教育的影响, 明确认识到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懂得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品思想、作者感情的钥匙, 是活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措施, 是学好普通话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步骤, 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高中生,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逐步形成。因此, 教师可以向学生宣讲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其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促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它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条件。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 就会积极主动地关注朗读教学, 认真地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二、传授朗读的技巧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急剧地向理论型转化, 他们的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理论思维已经形成, 能从一般的理论原则出发, 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并且随着思维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增强, 更喜欢独立思考, 质疑探究, 在与课文作者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加深领悟, 提高认识, 他们的朗读也进入了以意逆志的创造性朗读阶段。这一阶段朗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朗读技巧, 尝试朗诵创作。通过初中的朗读学习, 大部分高中生已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从表情朗读阶段进入表演朗诵阶段。教师应在继续教给学生基本朗读技巧的同时, 对学生的良好身姿体态、生动的表情语音进行专门的训练, 引发学生的朗读创作激情, 迈向更高的朗读境界。在教学方法上, 高中生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批判评价文本意蕴, 满足精神需要, 获得内在愉悦, 寻找自我存在的欣赏评价阅读阶段, 而是进入一个用生活经验去汇兑文本, 用智慧去思考人生, 以意逆志, 不断超越自我, 生成新我的创造性朗读阶段。教师应当运用诵读、朗诵、吟诵等多样的朗读方法, 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涵的多重把握和整体感知中,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构建文本的新意义, 活化文本, 读以致用, 创出“要以我用书, 不为书所绊”、“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的朗读天地。

三、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动力。而现今的语文教学, 教师的讲风过盛, 照本宣科, 千篇一律。这样的语文课, 学生如何有兴趣?如何能喜欢?如何能学好?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在朗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要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千方百计去“引逗”学生, 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让他们感到“今天, 我就是主角”。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就准确, 这样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诗歌的教学中, 就适合用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它的节奏感强, 讲究押韵, 语言凝练含蓄。这些特点决定了诗歌不可讲得太细也不可过于简略。这就需要用朗读去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等特点。学生感悟诗歌的能力强了, 鉴赏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自然会乐于朗读, 并对学习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要求的重要措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提倡多角度, 有创意地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 实施朗读教学往往和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实施朗读教学必须确立问题意识。

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具体地说, 在实施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文章的内容和所描绘的意境, 带领学生认知体会;可以通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字词, 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 使得学生很快领会作品的意境;可以利用整个作品的“空白”去想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 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本人所任教的高中在探索这一问题时的做法是:先给学生时间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想象, 然后提出各自的问题, 再分组讨论解决, 解决不了的, 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长期下来, 学生就可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

当然,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个方面, 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加大对朗读教学的监督和评估力度等方面的研究, 以改善朗读教学的现状, 以便促进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2]刘联华.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语文综合素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2 (4) .

[3]林肃程.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J].教书育人, 2000 (11) .

[4]周学红.高中语文新教材朗读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 2003 (1) .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8

反观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 长期以来, 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尴尬的发现, 在小学初中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 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 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 但全体表情木然, 字字停顿, 拖腔唱读。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 往往声若蚊蝇, 结结巴巴, 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 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 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 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 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 万万不可对朗读教学掉以轻心, 等闲视之。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朗读教学?笔者做了几点尝试。

1 制定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朗读、什么样的文章不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 精选朗读材料。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 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 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因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 学生会感到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 情思得到升华, 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之由混沌走向清晰。例如《赤壁怀古》由男同学齐读, 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 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 还可从课外书籍、报刊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 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 积累写作的材料。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朗读的情境

教师通过范读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学生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 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 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首先, 教师的范读往往具有真实感、情境感、现场的范读不仅让学生所到了美的声音, 还能通过手势、表情、眼神将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比录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朗读最需要的是激情, 即使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标准, 朗读技巧不是太高明, 但能融入自己感受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最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此外,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拨动学生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 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 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 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 进入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 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天地里, 使学生顿悟, 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 《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 让学生轻声齐读, 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 效果更好。

3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为了真正发挥朗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作切实指导, 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在诵读前,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 标示出各种符号, 如停顿 (/) 、重读 (▲) 、轻读 (△) 、快速 (_) 、慢速 (﹍) 等等。这些符号有助于恰当地确定基调, 处理停连, 调节轻重, 控制语速, 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感受和表现言语的意义和情感。

另一方面, 朗读指导也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 去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 运用形象思维, 唤起内心的视像。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然后用朗读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

4 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

朗读还可以以基本的教学活动课的形式来实施, 把朗读作为一项专门的活动, 提供充分的时间。关于朗读活动, 笔者做过以下的尝试, 即上朗读课和开展朗诵比赛。诗歌单元学习完之后, 笔者尝试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朗诵诗会, 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朗诵活动。学生自行选择要朗诵的诗歌:或者是学过的课本中的诗歌, 或者是在平时阅读的书本中看到的。诗歌的内容不限, 朗诵表演的形式也不限, 可以配乐, 可以清诵。学生的热情很高, 有的还专门去图书馆查阅了各种关于提高朗诵技巧的书籍;有的到处搜集喜欢的诗歌;还有的为了有出色的表现, 多次找教师面授指导……在朗诵之前, 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无形中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 提高了朗诵的技巧, 朗诵活动也小获成功。活动后, 很多学生都喜欢上了诗歌的韵味, 迷上了诗歌的魅力。在推广普通话的班会活动上, 有几个学生自发上台朗诵诗歌, 支持班级活动, 还有的学生开始尝试在摘抄本上写诗, 可见, 朗诵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朗诵比赛可以作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来开展, 鼓励大家都来朗诵, 不在于比赛的奖项、等级, 而在于在朗诵中体会中国语言的魅力。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9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朗读教学。

为数不少的高中语文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以“阅”代“读”已成为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优良的教学方式———朗读已被淡化甚至遗忘,学生不愿读,老师更不愿教,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这无法量化无法考核的内容上,还不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对文章的精雕细琢上和对“考点”的猜测模拟上。学生的读书时间被挤掉了,一节语文课中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有时甚至没有;即使有朗读,也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二)朗读教法不当。

朗读方法用得最多的是齐读和指名朗读,缺少变化,单调枯燥。又或者在语文课堂上,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这部分朗读一下”或“把怎样怎样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不能熔引导、训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的朗读指导。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的不得要领的朗读指导。读任何文章学生都在有音无义、有声无情地“念经”,千人一腔,千篇一调。殊不知文章有慷慨悲凉、激昂壮烈、婉转缠绵、清新明快等风格的区别,怎能用同一种声音形式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呢?又或是读前不指导,读后不总结,甚至有的教师仅以读得是否整齐、响亮作为朗读水平优劣的标准。长此以往,学生对朗读渐渐失去了兴趣,也就将其弃置一边了。

(三)重视“点”忽视“面”。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提问之余的所谓的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往往盯住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有时朗读的面是广了,但也是男生读了女生读,甲生读了乙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只是学生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真正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进入了另外一个误区:课堂里,学生的朗读高低起伏,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舒缓婉转,似乎读出了各种朗读技巧,然而表面上“声情并茂”,实质却让朗读变得机械化、模式化。这种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的朗读不仅达不到朗读教学的目的,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流于形式。

细思以上存在的三方面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我们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考升学指挥棒的控制下,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好就行了。再加上课堂教学容量大,教师担心朗读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以讲代读,搞“满堂灌”。另外,课外布置的朗读训练,很多学生往往敷衍了事。然而真正懂得朗读真谛的人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朗读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要想使朗读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定要经历视觉形象—思考—理解—情感—听觉形象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读文章思想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文章和写作的能力。也因此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内容及形式的直接把握,是一种直觉思维。叶圣陶先生认为:“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语言文学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这说明了学习语文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语感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不易形成,而在朗读中却能得到有力的强化,因为在朗读中,看、思、说、听同步运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分析思考,完全是凭语感进行的。朗读能将无声的语言转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听的人感受到听觉的刺激,读的人积累语料,同时也增强语感。

(二)朗读能培养阅读能力。

朗读能促进对语意、语境的深入理解。因为朗读水平的高低,不是基本功和技巧问题,而是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从而确定这个作品的朗读基调,所以朗读的过程就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更深入地理解的过程。朗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了解,领会作者在创作时的思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有了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心灵默契。声情并茂的朗读令朗读者到达忘我的境地,令听者情不自禁地沉浸甚至陶醉,到达忘我的境地。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即使一时没有足够的能力鉴赏,不能对文章的内涵完全地心领神会,但只要坚持反复朗读,阅读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朗读能提高作文能力。

在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后,要想通过朗读把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尽量表达出来,那么就不得不在语法、修辞、逻辑、文章结构上下一番工夫。而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中的那些惟妙惟肖的词语,生动鲜活的语法修辞,匠心独运的构思布局,感人至深的情景描写,细腻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都会不断地启迪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就会在大脑的信息库中自然而然地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为文资料。一旦写起文章来便会作出有意识的查寻或无意识的反映。提起笔也便会滔滔汩汩,左右逢源,妙笔生花了。以读为范,读写结合,这是我国传统汉语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朱熹说:“读得韩(韩愈)文熟,便做出韩文的文字;读得苏(苏轼)文熟,便做得苏文的。”可见,在富有真情实感的朗读中,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对作品的场景、意境进行想象和联想,这必然会迁移到写作中,从而消除当前学生作文中“无病呻吟”的现象。

(四)朗读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为了要朗读的成功、精彩,读者就必须用整个心灵去感受、体味文章的内蕴。在理解文章的同时自身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分辨能力,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靠近真善美,远离假恶丑。正如著名的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那样:“现象在你的心里造成相应的情绪,它会影响你的心灵,并激起相应的体验。”这种影响是润物无声的,是悄然形成的。朗读能透过文字使朗读者进行形象思维,进入情境,酝酿自己的情感,诗文的形象性从而得以充分展示。配乐也具有形象性,与朗读中的演绎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诗文的文体感,再结合不同特色的诗文,掌握好朗读艺术中的格律美、节奏美、音乐美等形式美。随着内容美和形式美统一表现,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感受美、鉴赏美。

朗读教学能否再次被认同,真正重新被引进高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语文人文性的重视程度。朗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语感,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促进写作,更是为了在朗读中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领会深邃的思想、学习高尚的情操、感受纯真的心灵,让那些激扬的文字能够浸润朗读者的心田,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们在高尚的精神中感动着,在生动的美感中愉悦着,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崇尚美和发现美。

事实证明: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因此,实施新课改,就应该让高中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如何搞好朗读教学呢?我认为应该继续汲取传统语文教学之精华,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

三、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前我准备了名家的朗读录音,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听,声情并茂的朗读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想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享受到了朗读的愉悦,学生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了美的境界。让学生感受到“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朗读的真谛。如在学习李白的古诗《将进酒》时,我播放了台词功底很好的演员濮存昕的配乐朗读,学生听得入了神,听了两遍,还觉得不过瘾。听后,我问他们的感受,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听出了李白的悲壮;有的说听出了李白的愤恨;有的说,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呐喊,喊出的是李白的洒脱和狂放。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就已经大致听懂了这首诗。然后我鼓励几位同学依次朗读《将进酒》,他们都开始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效果都还不错。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有效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用自己感兴趣方式去朗读、去感悟,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由“苦读”变为“乐读”,让他们把朗读看作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过瘾,一遍比一遍体会深刻。

(二)语文教师起好示范作用,练就过硬朗读能力。

语文教师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此每讲一篇文章之前,都要朗读,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章,我也努力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每次讲课前,我都示范朗读课文,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达成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我就用钢琴曲配乐,走进《再别康桥》,我和学生仿佛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古筝乐曲,学生听完范读后,充分体会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我再让学生配乐轻声齐读,这使学生朗读的兴致更高,效果也更好。

(三)传授朗读方法,注重内心体验感悟。

教师除了让学生愿读,还要让他们会读。因此教师需要传授一定的朗读方法,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一方面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注意停顿、重读、轻读、快速、慢速等,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感受和表现言语的意义和情感。另一方面,朗读指导也少不了充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以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形象思维引起诗文的立体感,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朗读去强化自己的理解感受。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推行朗读教学,注重朗读给人带来的内心体验和感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必要的朗读方法技巧能让个性朗读锦上添花,但是还是得关注语文素养本身———个人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真正用“心”朗读。

总之,就语文学科的特性、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教学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加强朗读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应当积极发挥朗读的作用,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朗读,让学生纵情朗读,使学生获得朗读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进才.语言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 2001.

[3]朱自清.论朗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

[4]吕叔湘.吕叔湘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83.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 篇10

然而, 高中语文课堂比小学、初中语文课堂要安静很多, 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 使朗读教学变得可有可无。朗读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正逐步淡化, “书声琅琅”已经或正在变成一个只有空壳的课堂词汇。

其实, 好课往往是“读”出来的。特级教师于漪几十年后再回忆两位国文老师朗读诗词的情形, 说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培养了她“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教学, 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传统的朗读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 不但不应该废弃, 反而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 还琅琅书声于课堂, 让朗读教学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进一步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现代教学中, 是极重要的教学方式, 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 而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历代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重视朗读,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这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就“十分强调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范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意义。因此,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朗读有助于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 培养学生语感。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有声。”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 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注重课堂朗读教学, 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学会进入情境, 发展和丰富语言, 培养语感。如:读《故都的秋》, 仿佛走进了郁达夫所写清、静、悲凉的故都之中;读《荷塘月色》要读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读《我有一个梦想》, 让自己成为有不屈精神的为民请命的马丁·路德·金。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大都是这样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朗读,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 发展和丰富语言大有裨益。

语感是一种感性经验, 是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的。洪宗礼先生曾说:“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 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 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

反复地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读得声情并茂, 从中理解掌握词语的含义, 达到一定的词汇量, 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 朗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 进入作品优美的意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明其义理, 悟其趣味。比如:《雨霖铃》的婉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 《荷塘月色》的朦胧淡雅, 《记念刘和珍君》的义愤沉痛。通过朗读渲染语音表情, 化声音为形象, 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 身临其境, 体其味, 缘其情, 把握其情感的起伏, “怒而如潮”, “疾而如驰”, “舒而如云”, 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共鸣, 从而达到朗读的艺术效果。读者真正感悟到了作品的意境, 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加强朗读指导, 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 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朱熹《熟读精思》中提出:“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部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浪漫诵读, 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这里, 朱熹所谓“心到”指的便人的思维活动, 且“最急”。这说明从严格意义上讲, 朗读时人的思维是处于活跃状态的。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事实上,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是让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审美的过程。例如:指导朗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的情节时, 注意提示让学生想象、体会王熙凤出场时的精彩描述:人未到声先到、众人屏声息气、黛玉内心疑问及王熙凤穿戴等一系列细节, 让学生们在朗读中细细品味, 一个聪明放肆、精明干练、乖巧虚伪的形象便呈现于学生们眼前了。

学生对王熙凤形象的认识过程, 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就是对文学形象审美的过程。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 “诵”绝不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因此, 学生在“读”中悟, 在“听”中悟, 心、眼、口、耳并用, 在朗读中不断提高认识, 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 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地位

(一) 高中语文课堂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

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由于高考功利思想、学生自身认知和性格生理、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等因素, 教师在课堂上, 过多地注重讲解、分析, 而朗读教学正在减少甚至被忽视,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一是在高考指挥棒下, 教师和学生认为高考又不考朗读, 只注重语文考点弄懂练透, 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放弃了朗读教学的自觉性;二是课堂教学任务重, 教学量大, 教师以讲代读, 搞“满堂灌”, 丢失了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教学训练计划中不列朗读教学, 实践中显得盲目、随意, 迷失了朗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忽视朗读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二) 高中课堂朗读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常态教学方式。

积累是基础, 训练是技巧, 朗读是手段。朗读教学必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常态教学方式, 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 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 通过朗读会更深刻地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 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

(三) 课堂朗读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高中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各种精妙的词语, 生动活泼的句式, 精彩的语段, 文体形式, 等等, 都可以激发学生追求语言美的情趣。“教学千法读为本”, 这是古代圣贤总结的最佳认知诗书的真理。实施好课堂朗读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是教师应指导有方, 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二是应组织得法, 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空, 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 从而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做准备。

因此, 高中教师有必要从思想上进一步重视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地位, 牢牢抓住朗读这一重要环节, 有效发挥其巨大功能。

三、进一步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因此, 让琅琅书声回到课堂, 充分发挥朗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应进一步改进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策略及方式。

(一) 重视指导, 多元评价。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 熟读和背诵又是学生逐步积累起来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注意指导学生朗读方法, 小到读音, 语调、语速的处理, 大到全篇课文的朗读指导, 可分阶段进行:疏通文义的读法, 推理文理的读法, 品味意境的读法。循序渐进, 掌握方法,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评价上, 要作多元化评价, 激励学生“乐读”, 可以教师评, 学生评, 家长评, 口头评, 书面评, 师生互评, 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二) 花样朗读, 别样效果。

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 等等。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不一而足, 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课时采取不同的方式, 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就很善于利用朗读代替枯燥的讲解, 因为很多时候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比教师单纯地讲要更快地融入课文。如:学习曹禺的《雷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作品时,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三) 借助科技, 创设情境。

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朗读教学, 多媒体朗读教学的运用, 能够以其文、图、声并茂的特点, 给“读”注入全新的活力, 使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在朗读教学中可运用专家的配乐朗读, 也可自己配乐朗读, 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 《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情境, 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 更好地演绎作品, 感受朗读的魅力。

(四) 参加实践, 展示自我。

组织参加班级、年段、教研组, 学校朗读竞赛, 激发竞争意识, 鼓励上进;鼓励学生参加有朗诵节目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节日联欢演出) , 在朗诵中展示自我, 成就自我, 进而带动课堂朗读教学的实施。

洪镇涛老师甚至认为朗读是语文第一教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练就扎实的朗读基本功, 摸索出一套以朗读为重点, 以培养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让朗朗书声重新回到高中课堂, 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与精彩纷呈。

摘要: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认为高中教师应进一步明确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进一步重视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地位, 进一步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策略及方式, 呼吁还朗朗书声于高中语文课堂, 提高高中生的朗读水平,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洪镇涛.新课程标准观照下的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6.4.

[2]朱海燕.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20) .

[3]降军光.浅谈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及应用.教育部2009教师远程培训, 2009.7.24.

[4]文毅.以“读”为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思.教育部2010教师远程培训, 2010.8.2.

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篇11

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而这种感觉的培养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借助词义、语法规则、修辞、文法、文境、文势等等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固定下来的。这一固定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所以,于漪认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洪镇涛也曾指出,“朗读是语文第一教学法”。然而长期以来,很多教师要么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授知识上,在课下到处查找资料,罗列众多要点,讲课时,一股脑儿把这些倾倒给学生,一讲不可收拾,形成了“满堂灌”的现象;要么认为朗读浪费时间,对提高学生的分数没有直接的帮助,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忽视了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抓好朗读教学,对高中学生学好语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朗读教学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总结出不少好经验:以读代析、多读多写、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经验都离不开“读”。读,就是感知教材,特别是它可以动员各种器官来参加摄取感性材料的活动:眼看、口读、耳听、脑想。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接受信息,使文章的字、词、句、段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烙印。朗读,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过去的“读”有如小和尚念经,不解其意,而今天的“读”是有指导性的。教师要结合朗读指导、讲解,让学生了解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那样读,做到口诵心惟,能够“读进去”,又能再“读出来”。所谓“读进去”,就是通过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读出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只要指导得当,学生对朗读是很感兴趣的,因而就能对学习语文产生极大的积极性。加强朗读,不仅符合认识规律,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的有力措施。

其次,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让他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叶圣陶曾经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朗读,那么,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就很自然的增加了语言积累,教师就不用专门利用课时来解决生字词问题,这比专项训练要有用的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多读多记规范的、的书面语言,朗读准确、生动、典型的精彩诗文,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可以用规范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带动说写能力。朗读所获得的语言积累、句法习惯,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矫正语病。所以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有效方法。

再次,加强朗读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教学富于感情。虽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理解作品的内容、篇章结构、乃至字词,教师的讲解、点拨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己去揣摩去领悟。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朗读中对文章字词的确切含义,文章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等的理解才有可能是更深切、更丰富的。学生在朗读中揣摩作品的内容、体悟作者的感情,沉醉在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跟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领会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享受到作品带来的乐趣,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乐趣。《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的代表作品。“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荷香”比喻成“歌声”,由嗅觉形象转化成听觉形象,朗读教学的时侯可以启迪学生去想象和联想,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似有似无的特点。“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把作者内心的伤感与无奈、苦闷与仿徨写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朗读这些段落就不难理解作者在朦胧清幽的月下荷塘产生的哀愁情怀,这正是那个黑暗时代作者内心的反映。朗读能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中,释放自己的感情去感受作品的魅力,这样的课堂也会是充满感情的课堂,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最后,朗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张扬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朗读就是将书面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特征等,发挥自己有声语言驾驭能力,充分利用二度创作的广阔空间创造性地把作品展现出来,在朗读中激发自我创造意识,把对语言和思想的认识、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有创意地表达出来。所以说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审美创造的过程,朗读对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朗读,正是让学生把内涵丰富的个性特征放在文学作品中来理解、表达、释放的一种重要形式。这可以从朗读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体验。朗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会被那种豪放宏大的宏伟气势所震憾;反之,朗读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柳咏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月……”,就会被那种纤巧细腻、清新婉约所感动。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不断加深对那些中外经典作品精彩之处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升华。

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更深入地领会词语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情感,品味作品的意境,增强语感。所以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读起来,学生应读起来,要扎扎实实地落实朗读训练,使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感情、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在朗读活动中能积累名言名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气质,在朗读中体验文本之美。

参考资料:

1、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语文学习》[J]1990年第9期。

2、吕淑湘《吕淑湘论语文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62页。

4、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

语文朗读教学初探 篇12

一.兴趣为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更是一块叩响朗读殿堂的敲门砖。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是教师后天潜移默化培养的。如学习《升国旗》一课时, 首先带学生回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体会, 同时无形中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 就能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诵读。此外, 小孩子都有军人情结, 在课堂适时的播放一段振奋人心的《国庆阅兵式》, 无需教师多说, 学生发自内心的诵读会为《升国旗》平添几分孩童的纯真质朴。

二.基础为脊

低年级教学目标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正确”是学生对文本最基本的把握。朗读时, 一年级学生极易出现一读快就“丢字, 添字”或“读错行”的现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心到、口到。一年级上学期可以指读, 朗读能力逐渐增强后再做更高的要求。“流利”是要把课文读顺畅。多读才能流利, 可在班里开展“每日一诵”, 评选出“诵读之星”,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读书很流利但是不会断句, 如《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有这么句话“他先用纸蒙着字帖描再照着字帖写”, 教师要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另外,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幼儿期, 嘴部肌肉还不够发达, 在读书时有的学生就不太会发音, 如《秋姑娘的信》, 有学生将“姑娘”的“娘”发音太散, 通篇读下来, 让人感觉不如意。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 让你的声音像剑一样往前发, 而不要咧开小腮往四周射, 好吗?”学生们自己体验后, 都觉得老师说的对, 也就很快纠正了。此外, 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范读为翼

低年级的朗读教学, 教师的范读是十分必要的。好的范读就像是一对翅膀, 无形中帮助学生翱翔天空, 给学生启发, 让其享受朗读的美。教师的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 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应给学生一个对比和想象的空间。范读要适度,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 要留白给学生。如若教师对自己的诵读很有自信, 可以在上课伊始, 用自己的范读抓住学生的兴趣, 感染学生的心灵, 充分发挥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创设良好的朗读气氛和环境。

四.体验为羽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形式各异的体验就如同色彩斑斓的羽毛, 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天地。从一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如《草原的早晨》一课, 一开始就从细节上让学生贴近草原, 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热闹就不会太难。如指导朗读“啪, 啪, 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在学生们体会到什么是宁静后, 突然播放响亮的几声鞭声, 紧接着引读这句话, 就收到了意外的收获, 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朗读, 非常出色。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创境, 说:“啊, 听你们的声音天空好像被划破了, 树木仿佛被刮倒了, 小河好像泛起了巨浪!再体会一下好吗?”学生琢磨了一会, 再读一遍就截然不同。如当男生读“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 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 我感觉到羊儿很多, 很壮实很欢乐!只是怎么有点像懒羊羊啊?女生来一遍。师:我感觉到羊儿很多, 活泼又可爱, 就像是美羊羊!女生们从教师对男生的评价中, 体会到此句应该怎么读会更好, 所以第二次朗读就比第一次出色得多。

上一篇:无线对讲机下一篇:胃肠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