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2024-10-25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成为“学者型教师”的有力助推器, 也是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然而, 教师在反思中却存在着许多误区, 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再反思, 寻求突破制约教师教学反思瓶颈的最佳路径, 指导教师运用反思来服务于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反思实录]

今天显然很多时间是照着备课笔记读的, 但感觉还是挺充实的。只能用that的十种情况一个个读下来, 很有条理的感觉, 而且准备的内容全讲完了, 时间也差不多, 遗憾的是没有讲主谓一致, 学生对“This is one of the films that are really interesting”产生的疑问没讲清楚。

讲的时候过于重视when where why的意义和其所能运用的环境了, 而且无东西可讲, 反而显得语无伦次。高中生认识水平较高, 重点应放在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上就可以了, 前面讲多了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未能及时完成。讨论气氛不够热烈, 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理解, 书面表达出现要点遗漏, 游戏和词汇没来得及完成。

对课堂仍不能很好地把握, 不能收放自如, 语言点没来得及讲, 应在如何调控课堂和提高效率方面做努力。每次讲泛读时总是很受挫, 让学生总结戏剧的特点, 他们总结不出来, 概括大意也不能归纳, 至于while-reading的信息, 处理则更不行, 也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能做填词、表格之类稍简单的, 以后要注意, 因为前面耽误了时间, post-reading的活动也没能展开, 只是稍微提了一下。

今天备的课内容太少了, 课结束前15分钟就结束了, 原本准备做新课堂的练习, 忘带了, 因为紧张没有想起, 就进行了poster的布置, 因为没有准备, 课堂有点乱, 但大家很积极, 气氛很好。

通过对该反思实录的解读, 我们在此对教学反思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提出问题 (对教学的回顾) ———分析问题 (探究得失的原因) ———解决问题 (寻求解决的对策) 的过程。好的有效的教学反思应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1. 反思的广度

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课堂中的种种问题, 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 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要拓宽反思的广度,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反思“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时, 不仅要关注自主学习方式的操作要领和“学习本身”的程序, 还要立足战略高度, 固根厚本, 以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为起点;反思“双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反思课堂学习“静”与“动”的关系。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但绝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 而是要让学生思维活跃、精神活跃、生命活跃;反思讲与练的关系。倡导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并不排斥教师的讲, 要反思教师讲得是否精炼、到位, 学生练得是否有效, 课堂上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思个体掌握与全体掌握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掌握程度, 更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反思的深度

反思的深度, 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事物的内部, 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 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提高反思的深度, 教师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从以上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反思的主要方面还是存在问题, 但是反思处于浅显的层面, 围绕问题反思时应着重围绕一个问题或较小的问题反思, 进行归因分析, 并找到对策, 要试图通过个性寻找共性问题, 通过表象抓住本质。因此, 通过反思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出点“问题”, 从而使他们暴露出真实的想法。还可以通过比较进行反思。

3. 反思的效度

反思的效度是指教师通过反思, 在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素养方面所取得的效果。通过反思, 教师可以期待的效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适应新型课堂教学, 和谐师生关系与灵动课堂的构建;和谐团队的构建反思, 不单是指向个人的, 它也可以指向团体, 如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能整体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在三维目标以及个性发展发面得到全面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和水平, 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能否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反思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是完善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石, 更是促进教师再学习再发展的动力。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进行学习, 在自我反思中接受再教育, 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马塘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教师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下面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提出本人的一些观点。

一、反思化学学科特点,优化课堂设计方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有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的结构等知识均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在教材的实验教学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现象独特的课堂实验,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到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能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求知观。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实验教学。美国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摒弃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科学的探究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鼓励学生去对此现象进行大胆猜想与探究。通过实验对这些“异常”现象加以分析、探究,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所追求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要实现的教学目的。

二、反思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只要拿出新老教材作个对比就可以发现,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新教材的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广度却大大超过了老教材;二是新教材的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三是新教材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上,新教材的很多知识比老教材更新更具体;四是新教材的教育方法更注重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五是新教材一改以往单一的学科知识教学,转而变成现在的模块教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针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这些知识要有一些更深更细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注重自身素质和知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新教材更注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在新课改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一定要潜心钻研新教材特点,并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决不可再用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去应付新教材的教学。比如新教材仅化学必修一就涵盖了老教材化学第一册的大部分内容和化学第二册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按照老教材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些内容要一学年才能完成,从时间上是无论如何不够的;又如高一化学必修一从专题2到专题4都是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教学时间短,知识容量大,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多,记忆容量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案,既要将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介绍给学生,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比如说把一些规律编成顺口溜,把我们身边的吃、穿、住、行和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中真心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和实用性,防止学生被单 1 调枯燥的化学方程式夺走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反思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的重点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可以形式各异、教学手段可以丰富多彩,同样的一节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出很多种教学方法。只要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巧灵活的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反思,只要在教学大纲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

四、反思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得失

课后反思,并不纯粹是亡羊补牢。教师不仅要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更应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足之处。我们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课堂上师生的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质量如何,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吗?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教师只有的不断的反思和总结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得失,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才能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3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去努力进取,作文同样需要培养兴趣。但并不是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对某事产生兴趣。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跟后天的环境和培养有直接关系。所以,从理论上讲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而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则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个人的语言感染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语文老师优势,尽可能用优美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词语吸引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美的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师能从语言上征服学生,有利于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做好优美词句的积累,为以后写文章准备有用的素材。

(二)鼓励学生大胆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热点时事,让学生即看即评,教师不要限制,学生写后可将精彩的评论打印下来,粘贴在班内墙报栏处,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三)教师要不吝表扬

教师要及时发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学生从作文中找到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好作文向学校文学社推荐发表,并以此激励全体学生。

二、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的习惯

(一)要让学生养成多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从而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二)要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的人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三)要让学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动笔之前,要思考定什么样的主题,选什么样的材料,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然后把思考所得列成提纲,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地硬挤出来。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巧用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把音、像、文字集于一身,向学生展示作文教学情景,这些景象把学生带到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再现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所经历过的感受不深的事物,通过计算机重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进行再次观察,唤起学生的形象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利用网络功能,进行典型作文的评改

多媒体网络在师生共同评议,学生自我批改环节中也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具体做法是:教师先选择几篇典型作文加以具体点评,然后通过网络把好、中、差的作文直接播送到计算机屏幕上,让学生阅读,并参与评议和修改。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纠正。把典型的句、段方便地传播给全体学生,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全面提高。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因表现欲催动,愿意将自己的作文呈现在同学面前,品尝成功的喜悦,不会因字迹潦草等其他原因而羞于公布于众。在评议他人作文中,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感悟生活

作为课堂的灵魂和主心骨,教师在进行作文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不要单单为写出作文而进行感悟,而是要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思想意义进行捕捉、洞察和发掘,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哲理,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从自己熟悉、轻松的生活写起,写出自己的所闻所想,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创造轻松、略带欢乐的课堂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写作思路,充分表达自身情感。

五、注重修改,不断推敲是提高作文有效手段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完全由教师修改,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高效低耗,既累了教师,又限制了学生,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这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批改方式应该彻底改变,教师要放开话语权。我们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作文在组内传阅,按照教师提供的作文要点进行逐条对照、讨论。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批改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学之间又加强了沟通。当然,学生自改、互改、教师主批,这些形式要经常变换,才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六、多元评价

在评价时,我们应拓展评价途径,实现多元评价。我们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然后评价。同伴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的成功之处,向同学们推荐精彩片段、优美词句,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教师用激励的语言给学生写上评语。多批少改,尊重学生,优点说足,缺点少而精。

参考文献:

[1]万标有.浅谈作文教学中引经据典的应用[J].山西教育,2009(12).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申克有.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写作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反思 篇4

一.小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教材小说类型少、内容少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材都存在这种现象:第一, 小说较少, 由于语文课本内容有限, 小说作为重点的内容, 在教材中却不是很多, 教材中诗词、文言文的增加, 让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诗词、文言文的教学中去, 认为诗词及文言文的教学才是重难点, 对于小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第二, 选入教材的小说内容类型较少, 例如对中国古代的小说就涉及较少。小说的选择大多都是经典著作, 有利于感染学生, 但是大部分的小说缺乏时代的内容, 学生感觉有距离, 不那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说类型存在与时代脱节的现象。

2. 小说教学呆板化

首先, 高中教学任务重, 很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于高考试题的分析, 忽略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方法逐渐呆板化, 过分的强调学生的阅读方法, 忽视学生自己对于小说作品的感悟力。其次,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度分析小说结构和写作技法, 而忽视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再者, 对于小说的选修阅读, 教师很少来引导学生阅读, 很多都是选修教材发下来之后, 全由学生自己阅读。这就造成很多学生阅读全凭自己的兴趣, 不能做到有效的阅读。

3.学生对于小说的深层理解不够

小说的学习一般包括认知培养和情感培养, 但是现在多是以认知培养为主。再加上小说教学方式呆板化、浅显化, 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性等, 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不能做到深入的分析, 小说对于学生情感层面的感染力度不够。

二.小说教学方法举例

1.语文教材小说的教学方法

教材小说多选择的是名著名篇, 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做好引导, 主要从对学生的认知培养和情感培养两个方面下手进行分阶段的引导阅读。

首先, 是教材小说的初次阅读, 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最大自由, 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小说所描绘的世界, 和作者产生共鸣, 对于小说人物能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深层次探究的兴趣。其次, 是教师引导阶段, 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次阅读小说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设立问题, 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在其中, 要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做到在较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看法。最后, 小说的教材学习还要教师结合一些理论, 这样会给学生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评论, 当然更不能忽视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 做到能够对小说创设的世界有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现学生对于小说的深层次理解。

2. 选修教材小说的教学方法

选修教材不应闲置一边,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选修教材,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 对于一些精彩的文章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和学习, 充分结合教材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3. 课外阅读小说的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主要是教师引导, 教师对于名著阅读要做好引导介绍, 比如古代著名的小说,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百家讲坛》, 寒、暑假做好扩展阅读工作, 小说读的多了, 自然就会有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因此, 不可偏废课外的扩展阅读, 特别是要求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 给学生布置一篇小说解读的作业, 课外学习活动或者假期结束之后来进行讲评和讨论。

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正视和面对, 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高中的语文小说教学必须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做到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反思现状一:以“庖丁解牛”代替整体感知

新学期发各种教材时,学生最喜欢看的是语文书;而到上新课时,学生最讨厌听的是语文课!岂不怪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现实过滤、专家遴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写作者用纸的砧、心的锤艰苦打磨的结晶。读之“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所以学生拿到新书时,如获至宝,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口不辍读。可到了我们的老师讲这些课文时,学生的表现又是一番“风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恹恹欲睡;老师在台上手忙脚乱,学生在台下悠然安闲;老师在台上汗流浃背,学生在台下冷若冰霜。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的老师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语文课,“美”是第一性的,“美”是教学艺术的发韧!教师就是中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情景,营造各种氛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整体上去感受这种“美”(语言美、形象美、修辞美、音韵美、结构美、情感美、思想美),进而享受这种美、占有这种美,从中得到美的满足,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怎样教的呢?他们对每篇文章毫不例外地从字词句篇到段落大意,从中心思想到写作技巧,进行繁琐的、形式主义的分析,一篇文章往往要花去3―5个课时,有时,一个星期还学不完一篇文章,思想性、艺术性多么完美的一篇文章,就像“庖丁解牛”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破坏了文章的“原味”,学生自然感到索然无味,他们得到的永远是零乱的、肤浅的认识。由于大部分时间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夺去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奴隶”状态,教学效果自然是

“少”“慢”“差”“费”!

反思现状二:以一问一答代替启发诱导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妙,可以开人心窍,启人心智。但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实践中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提一问题,然后让很多学生站起来回答,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则学生很被动――我问你答,我没问的你不能答,而且你的答案要跟我那教案上写的要一致。真正的启发式教学除了教师会问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运用各种手

段,创设问题情景,营造问答气氛,架起思维的桥梁,“逗”起学生的“思欲”,从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变“要我答”为“我要答”。

反思现状三:以面面俱到代替举一反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言学科。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人”(学生)为本,解放学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放学生的眼,让学生看(观察);解放学生的耳,让学生听(闻);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说(讨论、交流、诵读);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做(写)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想(思考):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有一首《手脑相长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备课讲课时,由于对学情吃不透,担心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总认为这也不讲不可,那也不讲不可,似乎不面面俱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一定有欠缺似的。

实际上,这种“霸道”似的“面面俱到”不但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更可怕的是养成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恶习――师讲我听,师说我记,讲到哪儿就学到哪儿。学生的主见没有了,个性没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了,自我进行知识延伸和补充的习惯没有了,最终是学习主动性的丧失。丧失到自习课学生不知学什么;课讲完后,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不知做什么;讲读课上完后,自读课不知怎样“自己读”的“奴隶”地步了!谁之过欤?这里我要提醒同仁们的是: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决不是我们的一张嘴所能“讲”完的,它要靠学生日积月累;语文能力也决不是一张嘴“讲”出来的,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上我始终认为:“口”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向躬行。

反思现状四:作文训练以所谓写作技巧代替思维训练和思路开发

作文训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过程。它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这样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而作文是有形的思维。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思维状态是否开阔;作文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思维是否敏捷;而作文的创新,更取决于思维的创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没有科学的思维训练,作文训练好像闭着眼睛捉麻雀――瞎碰。

中学生的思维本来是非常活跃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训练开发,有的已处于“休眠”状态。教师在作文课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用各种方式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力争做到思维形式的立体化、空间化、求异化,思路一旦打开,学生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思维就会向多方向推进,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扫描,各种奇思妙想会不停地从脑海中蹦出来,从而找到最佳视角,确定最佳立意,产生创作冲动和灵感,感到有话要说,非吐不可,从而扭转“咬断笔杆写不出,扯掉头发没着落”的局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我们有的语文老师不明白这个道理,作文堂上大讲特讲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写作套路,甚至怎样开头和结尾,然后把作文题目一命,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时间就只能是学生看着题目发呆,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抓耳挠腮,时间充足者“挤牙膏”,时间不够者就抄袭、宿构。这与其说是作文,倒不如说是让学生受罪!

反思现状五:先“污染”后“治理”

高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 篇6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收效不大,况且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学生要在刚入学时就抓紧对语文的学习。如:刚开学,我就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开学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复习中加强记忆。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文语法规则。第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不必再专门进行语法方面的教学了,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

抓好常规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教师特别注重抓好常规课教学。

1.教师应在刻苦钻研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每周按学校要求每个年组按固定的时间集备一次课,备课时统一目标、重点、难点、关键。教师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备人,因为备人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各位教师要掌握所教班级的整体水平,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不断增强备课力度。

2.课堂教学。努力贯彻“三主”原则,尤其重视训练为主这一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授课,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树立大语文观,全面进行大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聪明、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这一学年我通过各种比赛、评选活动来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诗歌单元我在班里就开展了诗歌朗诵比赛,学习唐诗、宋词就开展了“唐诗大战”、“决战宋词之巅”两个活动,学习古文单元就举行了“联合对抗”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基本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了。

四、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若某科成绩连续出现“滑坡”现象就容易自暴自弃,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时,我们教师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因此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进行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学生的阅读量有限,鉴赏水平较低,必须让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有了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就会增加。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高中的学生也有不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另外,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要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反思的操作流程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进行反思, 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才能得到提升, 进而到达一定的理论高度, 才会对之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的具体流程包括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构建、实践验证。

教学反思什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需要首先确定的, 这能体现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的内容有时候就像火花似的瞬间找到, 有的是日积月累才意识到的。但是教师应该时刻保持问题意识, 尤其作为政治老师更要时刻带着问题来思索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一些纠结的问题:如何既减轻学生负担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呢?如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保证升学率呢?比如一些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什么课堂效果不错, 学生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为什么政治教学灵活的同时没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呢?作为教师还需要把眼光放长远, 去思考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理念, 这也是在教学反思中才能有所收获的。

在某个时期确定教学反思内容, 就需要教师带着问题观察分析。教师要成为一个信息的收集者, 成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 成为一个冷静的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借鉴前辈的经验, 查阅文献、请教富有经验的老教师, 和学生座谈, 之后再注意收集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信息。最后根据自己的收集进行整理和分析, 得出适合自己改进的结论。这个结论为下一阶段解决问题找到了理论基础。

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需要教师在整理观察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观念行为进行解构再进行重新构建, 最终解决教学反思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个方案是在原有方案基础之上进行修正, 并不是完全推翻原有的方案。教师要理智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结论,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了新的方案最终的验证要由实践来检验, 教师要将自己重新构建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 并根据教学实践的结果来验证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 是否正确。当然, 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新的教学问题, 那么就是新一轮教学反思的开始。

从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得出, 教学反思始于问题, 回归于问题。只有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学素养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这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就是教师素养持续提高的过程, 更是经验型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二、教学反思常用策略

如何提高教学反思实践的效果, 需要讲究一定的反思策略。笔者就多年经验, 介绍五种常用的反思策略。

1. 反思总结策略

反思总结策略是通过总结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和他人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内容可以十分广泛, 比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教学方式的改进、不同学生不同的提问方式等等。还可以总结学生对自己教学反馈以及同事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有的老师擅长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这是一个总结的捷径。比如, 自己感觉一堂非常成功的课, 这堂课自己为什么认为它成功呢?其中有什么经验借鉴呢?最能出成果的是总结一堂失败的课, 为什么这堂课自己以失败结束, 其中的教训在哪?以后如何改进呢?这是从大的方面着手, 我们还可以关注细节, 比如课堂提问中师生之间的冲突、比如某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巧妙之处等等。教学无小事, 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反思总结的切入点。这些事件当然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的话, 他们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 自己并没有通过这个事件得到提升。所以反思总结策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能否真实记录总结。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日记, 这是很好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手段。但是笔者看到很多教师将教学日记流于形式, 只有领导检查才突击几篇, 那么教学水平就会止步不前, 不会得到迅速提升。

2. 录像反思策略

录像反思策略是通过将教学过程录像的方式给予教师自我反思的机会。当教师处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教学过程时, 必定会发现以往自己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 甚至自己以往觉得自豪的一些动作或者手势都需要进行改进。观看录像的时候教师最好和同事一起, 这样彼此可以随时沟通看法。如果教师能在同事观看录像前, 向同事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那么同事观看录像时更有针对性, 更可以指出设计和现实的差距, 提醒如何进行改进。笔者建议录像反思策略和总结反思策略应该同时使用。如果看完录像自己并没有形成书面的反思总结报告, 那么教师的素养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也会使录像反思策略流于形式, 没有得到实质的效果。

3. 行动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策略更多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过程。教师在前两种策略的基础之上得出了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 那么就需要付诸实践, 用实践来检验教学反思的成果。

4. 推广反思策略

如果自己的反思取得了效果那么教师要将自己取得效果的反思过程进行迁移, 转移到其他课题和其他问题方面。作为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能彼此时刻沟通, 共同反思, 一起进步。有的教师固步自封, 不愿意和人沟通, 这样并不会得到真正的进步。

5. 档案袋反思策略

很多老教师喜欢用档案袋策略, 就是将同一主题的反思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整理。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可以伴随教龄的始末。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 也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估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档案袋反思策略的前提条件是, 教师要很清楚地意识到各个反思问题都归于哪个类型, 其实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考验。很多教师平时侃侃而谈, 但是只有经历了整理和归纳, 才能将自己的看法梳理为系统知识, 才可能让自己从一个经验型教师转为学者型教师。

高中政治教学就怕泛泛而谈, 就怕形式主义, 就怕失真失用, 政治教师反思也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思要时常进行, 而反思记录更要常翻常新。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长足进步。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篇8

一、以兴趣为先导, 让学生乐于写作

高中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 其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外界, 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是把其当作一件繁重的任务来完成。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只有激起学生内在的对写作的认同感与写作的激情, 学生才能乐于写作, 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对待写作, 才能实现苦于写作到乐于写作的转变,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才能写出更多的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富有个性的优秀作品来。可以说, 兴趣就是高中生紧张而忙碌的学习生活中的一味调剂品, 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调动学生学习兴奋点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写作激情与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以此来优化写作教学, 让高中生真正爱上写作, 乐于写作。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习惯于给定学生写作题目或写作的范围, 然后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这样的写作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 写作热情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我采用“以说带写, 以说促写”的写作方式, 同样是先给定写作的范围, 如关于诚信, 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踊跃发言, 发言的内容不限定。这样的写作课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学生踊跃发言, 有的谈诚信的重要性, 有的谈现代社会中诚信的缺失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等等, 学生思维的闸门得以打开, 都发表了个人对这个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完善其他同学的观点, 甚至可以就某位同学的某些个观点提出反对意见。这样的环节使得学生的思路更为宽阔, 学生一改往日不愿写的心态, 文如泉涌, 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二、以积累素材为基础, 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写什么”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也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生只有储备了大量写作素材, 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才能有内容可写。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1. 观察。

生活与写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高于生活, 作品离开生活, 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带着情感丰富生活, 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观察一个熟悉的人物或事物, 从而让学生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2. 阅读。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 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 要有根, 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多阅读教材与课外书籍, 多接触经典作品, 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将作品中精彩的语段与巧妙的构思进行内化。这样, 学生读得多了, 视野会更开阔, 在写作时自然会有更多的写作材料。

3. 提炼。

无论是观察还是阅读, 学生所得到的都是肤浅的, 要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为我所用就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提炼与总结。因为每一篇优秀的作品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 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与感, 是有血有肉的, 有着独特的个性。因此, 在让学生做好观察与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会透过语言文字发掘素材的情感义和思想义。这样, 学生所写出来的作品才不会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才能真正写出富有情感与个性的优秀作品来。

三、以训练为中心, 让学生学会写作

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加强写作训练力度是其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只有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 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 真正学会写作。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课堂练习。课堂是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如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进行说话训练, 围绕某篇课文进行文章的续写等。同时, 教师应在课堂上限定时间, 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高考中更好地完成写作。二是加强课外小练笔。一方面, 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 但在具体的练习中仍要坚持渐进的过程, 让学生从写一段话开始。另一方面,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的, 我们的写作也应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有更多写作的机会, 有更多接触生活与感触生活的机会。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9

一、在《史记选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虚拟情境教学

虚拟情境教学主要起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对于《史记选读》学习,我改变了墨守成规的文言知识“填鸭”教法,师生准备共同表演课本剧,在虚拟情景下教学,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还能与随笔化写作相结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必定能成为古文学习教改的突破口。我将举行课本剧表演的消息在课堂内发布,并按照现成的组别,将学生们分成四个课本剧组,就地取材从课本里与同学们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强的历史剧目———《荆轲刺秦》《鸿门宴》《将相和》《霸王别姬》。接着,选拔演员、修改台词、道具准备等工作都放手交给各个“导演”去统筹了。在接下来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环节,同学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冲上讲台书写自己的观点:项羽的优柔寡断, 刘邦的知人善用蔺相如的申明大义……整块黑板被同学们的各式字体填得满满的。这仅仅是在写文字吗?不,这是他们智慧火花的迸发!相信课后的随笔也同样值得期待。这完全与“随笔化作文”中随笔的深刻内涵不谋而合: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

二、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要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六国论》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诵读和背诵,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地诵读,读出作者心声,做好课前预习的朗读布置要求,课中的朗读指导,课后的诵读和背诵安排和检查。事实证明,文言文教学运用诵读法教授文言文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读中可以认字,读中可以会意,读中可以悟情,读中可以明理,读中可以知法,读中可以鉴赏,总之,一切的教学任务都可以通过读来实现完成。教师要对读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时候读,怎样读,读哪里,针对于不同的文本,都应该有各自最好的处理,读的天地大有可为。要求学生读好,教师要先读好,教师要读得洪亮,读得激情,读得自信。本节课,教师如果能领读一遍,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多种形式的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齐读在整体感知上很重要,默读对于没预习的学生很有好处。还有,不同的段落要读出不同的情感所在,特别是最后两段的议论,要读出情感。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相关的联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 鼓励学生在一定的积累基础上, 针对某篇文言文, 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与本文或作者有关名句和成语典故等方面进行整理, 要求所有的例句内容都出自课本。

三、在小说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 确立教学目标。《祝福》是一篇老课文, 里面的内容很丰富, 思想也很深刻, 其中要讲的点可以很多, 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 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得把握重点, 去掉那些细枝末节, 所以我本堂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这既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将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 其他的问题, 相信学生也就能自己解决了。从上课情况来看, 这两个教学目标定的还是比较合适的。二是找准切入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 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 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导语是关键, 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激情, 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本堂课, 我采用邀请学生当一回侦探一起去破案这一导语, 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准备。三是学生回答, 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新课改实施以后,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 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 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 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 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 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 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摘要:教学反思与教学笔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 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教坛足迹的回望与揣摩, 及时总结闪光点会汇聚成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教学反思,虚拟情境,化繁为简

参考文献

[1]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与探究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探究

一、新时代下高中语文教育现状

在素质教育、新课改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之下, 中国的教育正朝着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提升, 教学的目标、方法等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 学生、教师、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 逐步达到和谐状态。[1]并且, 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大背景之下, 一切社会机构、组织、团体等都应当尊重人民的意愿, 充分考虑“人”这一社会主体。同样, 教育也应当如此。教育, 简而言之, 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在这一过程之中, 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尤其在语文教育中, 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掌握与否, 就是其在人文情怀之下能否受到熏陶, 并最终转化为提升自身的知识。然而, 在一些细枝末节上, 新时代下高中语文教育现状却未能处理到位, 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新时代下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 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缺乏

新时代下语文教师之中, 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服务学生的老师的数量不断减少,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类型的教师越来越多。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没有数理化那样的运算, 却有着其独特的人文气息。[2]一位连爱岗敬业都做不到的教师, 能以他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感染学生吗?所以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首要不足。

(二) 教育方法的不当

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方法不再是老式的“教师问, 学生答”的模式, 而是一种需要改革的教师与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受到中国人口、教育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中国的教育不可能实现“小班化”教学。, 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教育, 也就是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教师缺乏综合性的科学知识

正如前面所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是其他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 作为语文老师, 就必须对文学、历史、科学、哲学等与语文相关学科有部分了解, 这样在课堂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将某个知识点介绍到位。而我们有些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 备课外, 几乎不再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新时代下高中语文教育存在不足的建议

(一) 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的教学精神, 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首要条件。一个教师要真正在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行的。做到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是那么简单的, 是必须付出劳动的。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一点, 更要积极做到这一要求。我从成为一名教师以来, 一直以教语文为主, 已经记不清自己研究过和倾听过多少节语文课了, 从中看到过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 也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与顿悟。[3]感触最深的就是:爱岗敬业是给学生做榜样的重中之重, 对学生今后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二) 改善教育方法

抓住教学的本质目标, 注重工具性、实践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创新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基本上优美生动, 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 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对每篇文章的讲解既要考虑它特定的写作背景, 也应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让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积极的中心思想, 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终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有所感悟。

进行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 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 情景教学让语文课堂更活泼、更有效。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 让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和角色扮演, 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 移情熏陶, 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 产生共鸣。空洞的讲解总是没有让学生们从实践学习有效, 这种让学生自愿参与的教学, 会使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 课堂更具活力, 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 情景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理解能力。[4]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改变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读书方式, 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最后, 情景教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而情境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本真,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放飞自己的身心, 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激活自己的思维。

(三) 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而要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将与其有关的课外知识一同讲授给学生, 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才会让学生对知识有着全方位的了解。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好阶段, 也是对各种新知识充满好奇的关键时间, 这时将一些课外知识讲述给他们, 不仅能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 更能激发他们对其他知识学习的兴趣,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 在平时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余, 要为自己“充电”, 积极增加“新能量”。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 是的, 我们教师要传授知识给学生, 自己也得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才行, 那何止是“一桶水”呢?

(四) 提高教师自身魅力

事实证明, 人们对于自己喜欢和尊崇的人所说的话, 一般都能很认真地倾听, 学生更是如此。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其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 一般上课时, 他们会显得特别兴奋, 思维异常活跃、敏捷, 老师讲课时都会很认真地倾听, 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反过来, 如果他们不喜欢甚至讨厌某位老师, 思维就会处于压抑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松散。

四、结语

总之,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但要爱岗敬业, 有新的教育方法, 还必须是个才华横溢, 在教学中运筹帷幄, 充满自信与关爱的人。他能以自己深厚的文化, 丰富的情感, 优美的语言, 教学的智慧去驾驭课堂, 让学生喜欢语文, 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杨飞.关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探究[J].青春岁月.2013 (09)

[2]许跃.对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思考[J].文学教育 (中) .2012 (11)

[3]陈茹.构建高效的综合性高中语文课堂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 (20)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使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实践,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有全新的地理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这给地理教师带来了全新挑战。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就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试验区实施多年了,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积极投身新课改,认真参与新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中不断提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四、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而且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复习材料中体现了很多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讲新课标地理教材,用旧地理体系题来评价学生的情况。

其实,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教师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体现课程标准的学习框架和步骤,不以现有的教科书为素材,选择能培养学生能力的素材来命题。在题目的设计上可以创新,加之高考的趋势是各省自主命题,有可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只要我们在命题时能把握“度”的问题,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在试卷中出现既让学生增长见识又培养能力的题目,是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的。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12

一、教师转变观念,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改变旧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师生角色互换,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教师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 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 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觉, 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和创造才能的发挥。

1. 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 灵活运用。

高中美术教学主要包括教师解说、学生讨论、问答等几种类型,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进行不同授课方式的变幻, 让课堂活跃, 让智慧飞扬。我国拥有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 优秀的美学文化贯穿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只要能够认真观察, 便会发现生活处处是美术。在讲授课程之前, 教师应该做好备课教案, 把重难点进行区分, 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节奏, 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所讲的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和酝酿, 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才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美学能够开发人的智慧, 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艺术真正的美在于眼睛对美的捕捉和对心灵的感悟, 运用美学价值较高的美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美术,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娱乐中喜欢美术、热爱美术。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可以多方面感觉美的东西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春天里盛开的鲜花, 夏日里低垂的杨柳, 秋天里的片片枫叶, 冬日里皑皑的白雪, 一切自然美的东西, 它们就在我们的眼下, 当我们有一天尝试去发现它们的时候, 我们就会觉得原来生活真的很美, 就会理解生活处处是美。

二、摆正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针对美术特长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重美轻文”。针对这一倾向, 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发现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本身的原因:绝大多数美术特长生文化课基础差, 成绩偏低, 对专业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 比之艺术专业的学习劲头就显得松松垮垮, 热情偏淡。他们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部分美术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 比如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 课前无预习, 上课听讲精神不集中, 容易走神, 不会做笔记, 因怕难不愿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答案, 平时不刻苦、临考抱佛脚, 学习主动性不强, 专业与文化、休息与学习时间配置不当等。二是社会原因:由于近年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偏低, 使不少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错误地认为将来考艺术类高等院校, 只要专业成绩优秀就行了, 在提高文化课成绩上花那么多力气不值得。

针对以上情况,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转变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分析艺术院校的招生形式。如今艺术院校招生, 文化课录取分数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过分地强调专业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 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同时列举学生身边每年都有专业特别出色的学生只是因为文化课的原因被淘汰的实例, 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使他们转变对文化课的认识, 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2. 跟学生一起分析, 讲明道理, 使他们从理论上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虽然文化课与专业课在思维方式、课程能力上要求侧重不同, 但是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学好文化课会对专业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 美术专业的提高和发展就会受到局限。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要想将来真正步入艺术殿堂, 必须是“专业+文化=成功”, 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础, 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文化底蕴, 才能让自己的特长在艺术中放飞。“光会画画只能是个画匠, 绝对不会成为杰出的艺术家。”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好文化课的意识, 增强学好文化课的信心,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带动文化课成绩的提高。

3. 寻求专业课和文化课在教学方法上的统一,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课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所带的专业学生不但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而且文化课成绩也都有了明显进步。

三、美术教学应联系实际

上一篇:柠檬水的是是非非下一篇:企业信息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