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通用9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
2010年3月31日我很有幸作为A 级课评委来到震泽中学听了七节非常精彩的课,此次评课说心理话:有点班门弄斧。反正已经有点“门外汉”跟不上新形势了,再一次“打肿面孔”谈一点想法。
此次A级课七位教师都上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他们的共同之处:“三维目标”要求明确具体,思想观念新,教材把握正确,详略得当,有创新之处,图文并茂,直观形象,使用多媒体手段,采用的教法都为案例教学。但他们的不同之处:教学目标达成率不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不同,学生学习有兴趣培养效果不同,课堂气氛活跃情况不一样。之所以产生的效果不同,关健在于案例的选编、案例的运用和案例的剖析方式不同。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中采用的案例很多:《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杭州的明前龙井》、《广西的立体农业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等10多个。对于众多的案例运用不好或剖析不透,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增加学生乏味感觉,如果通过案例运用和剖析把所有知识点串成一条明朗的线索,一方面可以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理念。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选编地理案例、地理案例的类型、运用地理案例。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归纳、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的成效: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许多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杭州的“明前龙井”茶只有在杭州能世界驰名》能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找出答案:土壤因素。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可以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所以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2
1.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 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 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 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 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 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 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小组讨论, 促进了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 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 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 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 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 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 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 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精心选择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 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 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 案例要选择的恰当, 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 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 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 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 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 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 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 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2.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案例教学已经获得了中学教育教学的肯定。现今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很多案例内容, 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上的案例, 引导学生利用案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能力。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一般先是从问题的导入开始的, 接下来再进行小组研讨, 针对问题出台处理对策, 筛选出最佳处理对策, 最后确定实行步骤。这是案例教学的普遍程序, 在具体的案例应用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材知识等进行灵活创新, 丰富完善。要将总结反思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 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要灵活多样, 要结合具体实施的条件来开展, 决不能只流于形式, 陷入呆板僵化的局面。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力, 能够对整个课堂秩序, 学生发展思路做到良好的了解与调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够掌握学生对问题讨论的大体方向, 要积极为学生的思维锻炼创设条件。案例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协调组织的角色, 学生要发挥自身主动参与的角色, 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34-02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商治平.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案例教学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
[2]唐陆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篇4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龙少波 宜春一中,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作系统的讲解,学生则静静地倾听、记录和领会。即使是运用案例进行原理印证,也是讲解案例,是以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显然教师是主角、中心、主动的传授者,学生只是配角、帮衬、被动的接收者。这与现代教育理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是相悖的,这也是导致我国中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缺乏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14-0034-02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商治平。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案例教学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5
摘 要: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土的地理情况,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探析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意义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乡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75
由于各地教材与实际地理情况的差别,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考试制度的限制、地域条件的影响、教学应用流于形式等,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导致了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地理专业素养,并深入了解本土的地理情况与人文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本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意义
地理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往往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学生不能够直观地理解。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造成现在地理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在本土长大,对周围的地理情况起码有着最基本的感官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的地理知识问题,学生便能很快地直接地理解教师所讲内容,这样教材上抽象的术语便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易懂、明白。学生接受新知识快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就高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实践的作用。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课本上,而应多走出去,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究的精神。学生不断地对乡土地理进行深入了解之后,便很自然地对家乡更加热爱。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不仅让学生对自己的祖国、家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二、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策略
(一)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直观理解地理知识
由于高中生生活所处的范围比较小,对许多地理知识或现象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不了解,便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僵硬,不懂变通。因此,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地理素材作为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对本土的地理地貌、气候变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探究,这样才能在向学生讲解的时候更加清晰、更易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中有关大气环境问题时,可以举例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雾霾问题,对于有些地区的学生来说,雾霾这个词并不陌生,并在冬天能时时感受到雾霾的存在。因此教师可以雾霾天气为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探讨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能更好地加入学生的体会与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善用研究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地理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x不开科学的研究与考量,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即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尝试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应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一般的研究过程包括考察、实验、思辨、观测、论证等步骤,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与缜密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用研究性方法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题目进行调研。例如在讲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关于农业经济中的生态农业问题,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去调查当地的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小组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生态农业情况,这远比在课本上学到的更加清晰、更加透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三)尝试实地考察方法,应用学习生活地理
学习不应仅局限于课本,更应让学生走出去,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摆脱课本,回归自然,去感受实践的魅力,体会生活中地理的奥妙。很多学生虽然地理概念背诵得很熟,但是却不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本土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也让其学会了应用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知识不再仅限于书本,而能够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地理走进生活、走到学生身边。
教师在进行实地考察前,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进行任务分配。教师应提前设计好实地调研的路线和地点,并准备好放大镜、指南针等考察工具和创可贴、纱布、消毒水等应急医疗用品。教师可选择地理地貌、土壤植被进行考察,也可以选择交通、人口等生活方面进行调研。教师在考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联系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能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与价值。学生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地理实践技能,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有趣之处。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的结合符合新时代地理学习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同时教师引用乡土地理知识应当适度,而且也不能出错,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这既是对教育的负责,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有利于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引领性,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智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初中地理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对许多教师来说,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较为困难,如何能合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的补充,不仅能丰富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还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得到有效衔接,
本文意在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一条利用人教版高中教材案例资源,促进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寻找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契合点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抓住初高地理知识的契合点,才能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高中地理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教学目标,选择适时、适事、适机地运用,方能有效。
2、典型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典型案例运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应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典型地反映地理事实或事件与地理规律或原理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的案例资源。
3、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阅历和经验水平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教学为主,重理论研究,对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初中地理要求高得多、深得多,因此在选择高中地理案例时,对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避免太过深奥超过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加重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了教学主题。
4、实践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每一章教学内容后都有一个“问题研究”的案例,恰当地选择或迁移这些案例,有利于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以上原则,本人筛选出能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契合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归纳如下:
案例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适用于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资
料
型必修1台风、寒潮及其危害我国灾害性天气这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为资料补充,可增加可读性,扩大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全球变暖的危害案例
咸海的忧虑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迅速减少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板块挤压运动产生的现象
日本的富山日本
必修2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珠江三角洲的知识补充
玛雅文化的消失巴西
成
因
分
析
型必修2美国的人口迁移美国这部分大多为人文现象的成因分析,利用具体案例素材,充实和加深对地理现象、原理、规律的理解。
必修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澳大利亚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原因
必修3森林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日本、台湾、香港
问
题
研
究
型必修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乡土环境调查这部分出现在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可运用在初中研究性学习中,其要求具体,指导方向明确,为初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指明了研究方向。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南极地区
必修3南水北调怎么调?中国的水资源
必修2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乡土社会调查
必修2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可更改为:广州“禁摩”现象调查)
必修3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二、针对初中学生存在问题及困难,找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内容
1、利用高中案例呈现的知识背景,突破学习困惑
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然提供了教学案例,但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的现象,学生不了解其来龙去脉,导致学习时感到困惑,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寻找贴近学生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如在学习台湾经济这一部分时,教材中提到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由于教材中并未提到这种经济转变的来龙去脉,学生无法理解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但如果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的“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案例,来了解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60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2、利用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中案例,解释抽象原理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形象思维活跃,通过具体生动的地理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有案例,却只呈现了抽象原理,未有恰当联系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等的案例作支撑的现象,导致在教学中阐述不明,学生学习困难。
如在学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仅以一幅“北京高新技术园区图”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初中学生对“产业”相关知识接触少,与实际经验脱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如能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案例“美国‘硅谷’”整合入教学内容中,能较好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硅谷’”是家喻户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该案例详细地介绍了其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此作为该课的教学资源并与北京中关村作比较,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非常有助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
3、利用高中“问题研究”案例,指导乡土地理实践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但整个初中地理课程都未曾对乡土地理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作具体细化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常不知所措,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却详细地指明了研究目标、步骤、方法,只要在实际运用中,调整探究深度、广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如通过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为案例,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家乡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探究时,可以利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作为案例,迁移学会“广州市禁摩”调查研究的步骤、思路、方法;同样“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广州初中学生研究劳动力资源转移的好课题,高中教材中所提供的研究步骤、分析方法、思路和相关知识资料为初中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等。
三、做好开展初、高中教学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对于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为我所用,一定要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做细致的分析、研究,使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恰当地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融合。
下面以《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为案例,阐述如何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台湾经济发展的变化、有利因素以及特点”时,由于教材中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发生的时间、地点又距离学生遥远,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产生许多疑惑。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教材,发现将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3”的案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中的三幅图(如下图)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组构新的教学思路,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根据分析问题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使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整合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材有的章节知识难点较多,教材又未作详细的分析说明,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库,只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分析问题的思路,将高中案例恰当地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框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①读图分析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②分析贸易结构的变化的原因――③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有哪些有利因素?――④归纳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要弄懂②③④点,仅使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通过研究高中教材,发现以上三幅图可以为初中教学所用,于是根据教学思路调整、补充了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图1,解释第②点,填补教材没有的知识背景;通过分析图2,从身边的实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第③点,降低了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通过解读图3,让学生体会第④点的含义,解决教材存在的知识跳跃问题。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以知识基础作铺垫,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其结构和表现形式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新教材直接对知识进行陈述的篇幅过少,许多地理事象产生的过程,教材没有阐述,其结论陡度大,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以理解,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搭建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平台。
如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转为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对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因无知识基础作铺垫,初中学生难以理解,但将图1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就能较好解决这一知识跨度。
设问:①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产业转移有何规律?
②60――70年代,为何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台湾等地转移?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③从80年代开始,为何台湾等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向大陆转移?
④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或部分已经向)哪里转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了解世界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转移规律和方向,对台湾60年代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3、从生活经验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他们对脱离自己生活实际、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事物和现象,理解起来较困难,而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图多,叙述内容少的特点,也加重了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现象的难度。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如能有效整合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时,教材仅以一幅人文景观图说明台湾具有“劳工、港口、外资、建出口加工区”等优势,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距离自已遥远台湾具备这样优势的真正含义。如将图2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问:①图中三家工厂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②图中三家工厂主要的资金来源来自哪里?
③这些企业生产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一些境外企业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除上述因素外,是否有政策因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对较为熟悉的祖国沿海工业现状的分析,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劳动力、港口、外资、优惠政策”是影响发展出口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四、注意的问题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很大,课程实施者应不断发现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使之有效运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高中地理案例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误,常常只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理解课程资源的真正含义,正确认识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2、钻研案例资源,提升知识水平
要把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效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初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水平。教师应认真钻研高中地理教材,对其案例做精心细致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初中课标、教材,研究所选材料应以何恰当的形式、层次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知识的接受状况,通过教师对所选高中案例资源产生的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对整合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进行及时修正、调整,以便下次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促进地理教学。
★ 论投影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 论文论死刑的范文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浅析实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 教育论文论酒店接待礼仪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 谈话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论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 篇7
地理学教育应该是一个产生知识的探索过程, 在探索知识的产生过程中, 掌握概念和原理,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本质, 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而反思高中地理学教育, 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教师强“灌”学生强“记”, 被动学习。而忽视或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 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普通高中实施地理案例式教学,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把新课程理念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运作。通过“案例式教学设计”而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形成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 从而改变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通过两年的新课改实践, 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现状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现总结如下:
〖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模式分为自然地理教学模式和人文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和实践得出的结论。理论性非常强, 比较生涩难懂, 也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己研究探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很难实现的, 这就要求老师的引导, 深入浅出, 先把理论讲透彻, 再把学生带到案例中进行理解深化, 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产生的。它的模式一般为:理论提出——特例分析——讨论交流——作出结论——同例推证。具体实施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出示理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地理的基本理论。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并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解疑, 并对理论加深理解。
第二步:特例分析。这一步是提出问题, 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任务, 同时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可先让学生思考和议论, 使理论融于案例中, 更贴近生活实际。
第三步:讨论交流。这一步案例探究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学生会产生疑问, 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已经在讲道理, 学生互相讨论后, 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 这时听老师讲已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教师讲解火候已到, 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作出结论。这一步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探究题, 可能是按照例题“依葫芦画瓢”, 并没有真正弄懂道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 在学生练习后, 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并从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进行。
第五步:同例推证。这一步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 得到了反馈矫正, 其中大部分学生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 应该进行同类案例反馈练习, 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
[人文地理教学]
第一步:特例分析。这一步是提出特殊案例, 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任务, 同时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可先让学生思考和议论, 通过案例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案例的选取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 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 (2) 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 (3) 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
第二步:推出理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地理的基本理论。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并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 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解疑, 并对理论加深理解。
第三步:讨论交流。这一步案例探究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学生会产生疑问, 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更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 除案例的提供、课堂结束时的简短总结由老师完成外 (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案例) , 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当然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氛围, 使学生能充分讨论、争辩, 教师要适时地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
第四步:举一反三。这一步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 得到了反馈矫正, 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层, 应进行同类案例反馈练习, 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通过讨论学习后能运用已经学习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相关案例。
第五步:作出结论。这一步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探究题, 可能是按照例题“依葫芦画瓢”, 并没有真正地弄懂道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 在学生练习后, 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并针对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进行。
〖复习课模式〗
复习课型的设计关键是设计好探究题, 题型应多样化。如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填表、填图题和解答题。通过完成上述题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 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它的模式一般为:出示复习题→学生做复习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构建知识结构→再出示复习题 (循环进行) 。
〖习题课模式〗
该课型是教师巩固和深化知识的课型。教师在应用此课型时, 首先应确定完成的教学目标, 然后选择相应的习题, 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 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设计好一定梯度和层次的习题。通过练习, 师生评议, 达到学会解题, 寻求思路, 归纳总结, 概括规律, 理解、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它的模式一般为:出示习题→做练习→师生评议→再出示习题 (循环进行) 。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 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因进行提升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
本课题研究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做了一点浅显的探讨, 旨在更好地贯彻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 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深入。由地理的学科特点, 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平台,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更重要。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 结合我校地理教学的成功经验, 及考虑学生的特点, 通过依托地理案例的讲解和应用,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的理论知识, 还学会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提高了综合分析的能力, 提升了整体学生的地理素养。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本课题对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模式进行了探索, 提出高中地理案例式教学活动的一般模式, 并经实验证明, 采用探究式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弊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案例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论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隆瑞.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篇8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用所学原理或概念,对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成因以及相关的地理规律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探索,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正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并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特点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师只教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提到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而案例教学却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问题的源头,积极动手实践,并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其次,深入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有很强的实践性。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多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拓展环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或是搜索相关的资料,了解地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具体状况。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围绕一个知识点,收集相关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学生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注重双向交流,侧重总结归纳。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学生了解案例后,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教学难点或是学生没能充分理解的问题时,从旁予以一定的指导,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而又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案例进行实际研究后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资料进行汇总,通过分析整理归纳后得出结论。通过对分析综合理论的具体运用,达到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目的。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分为提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和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四个环节。
1.提出案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案例,可以采用口头叙述、阅读教材、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出示案例。呈现的案例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索。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中,通过“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这一案例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很想知道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2.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后该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时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基础,针对案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做出决策。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启发、引导,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使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3.总结案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后,需要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对已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实际体验进一步消化、融合。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使之深化对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4.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索活动作出评价。通过学习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在分析方向上有无偏差,该如何在以后的案例分析教学中弥补和提高。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拓展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
案例分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从案例分析中概括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不仅符合新课标中关于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有助于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此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题式教学是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学主题更为鲜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探究学习。主题式情景教学倡导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通过语言、教具、音乐等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产生于一次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农民工的来去为主线,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剖析,研究农民工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及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和环境观。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基于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阐释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因为《汹涌的“民工潮”》这一案例与现实中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不相符,故而引出学生对“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的探究。该探究主题中涉及的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和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背景知识。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薄弱、有待强化提高的。
3.重点难点
重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及面临的问题。
难点: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引起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教学过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频频报出“招工难”“民工荒”。但据调查,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紧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断裂”的社会,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结果导致“知识断裂”,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适合知识、技能低的人群,导致民工“回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读黄河金三角地区图。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的分析与反思
1.教学主题的确立
教学设计的主题必须明确。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贯穿学生自主探究的始终。主题的选择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主题内容不能宽泛笼统,主题形式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立,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辑
主题式教学需要对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有明显轻重区分的知识结构,层层递进,深入探讨。
3.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因此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课堂的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整,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完善。要重视学生在主题式课堂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得来的收获和感悟,根据课堂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改进。
三、结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探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技能与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能力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敏.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漫谈[J].地理教育,20xx,(1):46-47.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06-29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案例07-09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范文08-28
高中地理学年教学反思08-03
高中地理实验课反思08-26
高中地理创新教学06-03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08-23
高中地理博客教学08-29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09-06
高中地理教学漫谈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