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阅读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的教学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更加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疑问的产生源于阅读中不懂的内容, 疑问的解决源于对教材深入阅读后的感悟。所以, 在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法之一。阅读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预习到自主学习, 再到课外拓展, 阅读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 现以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 浅谈一下高中地理中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预习——读出焦点, 读出疑问
课前预习阅读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这种初读只须读出个大致框架, 明白这一节要讲哪方面的内容, 焦点问题是什么;再是读出具体解说性内容中第一遍读不易理解的地方, 同时做好一些初读的标志, 如一下能看出重要概念的打上三角号, 概念及解说性词语中的关键词下加上着重号, 对某句话或某个内容不甚明白处打个问号, 这是为课上的自主探究做好准备, 是在探究时重点要注意的地方。课前预习阅读不须用时太长, 做好铺垫即可。例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 通过初读, 学生就能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几种类型。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包含的三大方面:部分资源趋于枯竭, 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等, 这样就抓住了本节的焦点内容。在阅读具体的问题阐述时, 特别是对于有疑之处, 如不理解的词句, 看不出头绪的图表等打上问号。
二、课上探究——读出重点, 读出能力
探究式阅读有了教师的引导, 所以, 在读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针对性更强, 这一遍的阅读往往采用段落式读法, 由预习中的重整体变为以对某一问题的疑问去读与之相关的内容。
1. 精读概念。
概念往往是本节课中的点睛之语, 一定要重视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 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本节重要内容的概念, 不仅要背过, 还要理解, 甚而用语法分析的形式去深入透彻地理解, 以期达到对问题的本质的认识;而对于解释型的概念明白道理即可。例如本节中的第一个概念是“环境问题”, 虽然全文是围绕它展开的, 便直白, 容易理解, 只须从环境问题产生有前提及表现来掌握这一概念即可。
2. 重读图表。
地理教材中, 有许多与文字相辅相成的图表,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图的研读, 根据不同的图, 结合文字, 图文并行去研究则事半功倍。在地理学习中, 地图与图表是地理行走的两条腿。重视地图与图表的研究, 不仅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例如本节中环境问题的产生图表比较抽象, 但只要结合文字说明, 就能将抽象的表格具体理解了;又如在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 通过读图, 我们发现, 环境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不仅有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的, 还有有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的划分方法, 这样, 我们掌握的不仅有环境问题有哪些种类, 也看出了不同的种类方法包含着哪些环境问题。提高读图能力,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
3. 读出能力。
了解了课内所讲知识的重点, 学会了分析课内的图表, 我们就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应的问题了, 如:内蒙古草原资源减少与生态破坏 (单位:万亩)
(1)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 说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资源有何变化? (2) 草原资源减少与草原生态破坏的方式有哪些 (3) 你还能举出其他生态破坏的例子吗?遇到这样的题, 学生依据课内所学就会分析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资源在减少, 而且牧区草原减少的比例高;草原生态被破坏的方式可能有气候变暖、超载放牧、挖药材、猎捕、采矿等;生态破坏的例子还有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捕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
三、课外阅读——读出亮点, 读出延展
课内研读结束后, 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结合时事, 读出亮点, 二要注意紧密结合所学, 真正达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对课内的学习形成有效的补充。
总之, 阅读教学的这三步是个简易框架, 我们要根据具体内容去灵活操作, 有效助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国英, 息松才.高中地理阅读教学小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 (10) .
[2]李志华, 郝英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研究[J].吉林教育.2011 (12) .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 篇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为适应这一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必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而且也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简单谈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事物、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课前组织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的内容及形式
现行的地理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案例进行以下分类:依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依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文字材料和地理图象;依据情境的不同,可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依据案例用法的不同,可分为讲解式和讨论式。
2、课前准备
主要包括学生的准备和老师的准备两方面: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搜集材料、整理案例并分析其在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即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老师的准备应从内容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着手,其中教学的组织最重要,如学生任务、时间安排、活动设计等。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目前地理教学中的案例以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师的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下面以“全球变暖”为例,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案例:“图瓦卢,搬国奇观全球拭目”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其面积只有26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人们将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然而,在2001年初,有关专家指出:在过去十年中,海水已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如果情况没有改变,到2010年,全球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至80厘米,图瓦卢的九个小岛也将在50年内全部浸入海中,“闪亮的明珠”将永远消失在世界地图上。2001年11月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宣布: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到邻国新西兰。
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
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前,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其主要目的是: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尽快对案例产生兴趣。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标题 “图瓦卢,搬国奇观全球拭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②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理论准备,因为如果学生对有关的理论缺乏了解,就难以在教学中开展有价值的、高水平的讨论。
2.呈现案例,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主题。
教师在呈现案例后,应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其中所涉及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师生进行商讨,确定案例中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在该案例中,就确定以下3个需要共同研究的主题:
①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②近年来海平面的上升为什么会出现加快的情况?
③ 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海平面不断上升的问题? 3.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思考并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与交流。如对问题①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得出“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是地球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原因”这一结论;而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启发、讨论,则能进一步指出“近年人类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氟烃等)造成的温室效应是地球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并且注意到“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案例的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对问题③,学生就提出以下的建议:工业生产尽量采用干净能源、对各国温室气体实行限制排放、大规模植树造林等。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首先应充分肯定,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保持其继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然后,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各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取最有效、最迫切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4.案例的拓展与升华。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完成以上3个问题的讨论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全球变暖,对我国会产生哪些影响;发达国家们又是如何对待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在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中,可能还会含有哪些成分,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要运用到地理方面的知识,还会涉及到生物、化学、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对它们的思考,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5.教师的小结与点评。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作出评价,以便今后能更好地进行案例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有必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揭示其包含的原理、规律,使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如对该案例,教师可作简要归纳。
四、案例教学的效果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才干。
2、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
4、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五、案例教学的局限
1、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短期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它常常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培训上,它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比较长。
2、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较低。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比较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
高中地理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97-01
地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来推进教育教育观念的探讨和研究。地理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力,亟需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不断更新,克服重硬件、轻思想,重近期、轻长远“急功近利”的倾向。在教学思想上,摒弃把学科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摒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和训练;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在当前情况下,只有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关于生活和社会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和中肯的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这样,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让学生做对着玻璃呵气的实验,运用他们都熟悉的现象讲课,这样一来,“降水的形成条件”就迎刃而解了。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不违农时”、“抢季节”谚语,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
二、电脑、视听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教育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由于地理事象的广远性、复杂性、综合性,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而现代地理教学媒体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通过图像、音响、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涉及的地理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现于课堂。
由于现代化手段在地理教育上的应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加强,并且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
现代地理教育应该深入认识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主动地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恰当地组织地理教育活动,提供多种有利于发展学生潜在才能的学习锻炼机会,使学生在极富个性化的地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同是在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过程中,重视教会学生收集与掌握各种新知识与新资料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怎样摒弃旧思想,如何获取新的思想。
三、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就是人类最宝贵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所谓发散思维,它是从一特定的信息目标出发向外辐射,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更开阔,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种实例较多,比如我们由“经纬度”联想到“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经纬度数东西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定向定位等作用……”等等;又如我们由“地方时”广而推之的拓思到“地方时差、时区、时区的划分、区时、区时差、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方时差与区时差的计算、日界线、时刻与日期的计算……”等等。地理教学需要发散思维,地理教学也能够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优势,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知识、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教无定法,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改进。这样,我们的教学艺术才能相应提高,我们的课堂高效化才能成为实惠的、逐步完善的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 篇4
一、高中地理阅读中存在的困难
1. 知识结构比较复杂
高中地理课程是广义上的地理, 即不仅包括地理知识, 还涵盖有大量的天文知识, 如高中地理第一册中就有诸多篇幅来描述太阳系、银河系的知识。另外, 还涉及到了不少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如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以及比较复杂的计算 ( 经纬度的计算和时区的计算等) 。这些知识与狭义上的地理知识盘根错节, 相互交杂, 给地理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高中生。而且很多同学在阅读地理内容的时, 缺乏对知识点的判读能力, 而很容易出现误读、误判。总的来说, 高中地理知识的复杂性, 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很难把握住关键信息, 而不得不反复阅读才能得其要领。
2. 知识比较抽象
虽然高中地理课程不像高中数学那样抽象, 但是, 由于缺乏比较主观的课程演示, 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时, 仍旧不能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比较清晰的概念。例如, 在高中地理课程讲解河流湖泊的章节中, 对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的描述是这样的: 亚马孙河全长6440km, 流域面积691. 5万km2, 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 是世界第二长河, 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从秘鲁的乌卡亚利 - 阿普里马克 ( Ucayali - Apurimac) 水系发源地起, 全长约6751km, 它最西端的发源地是距太平洋不到160km高耸的安第斯山, 入口在大西洋, 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0亿m3。虽然这段描述层次分明, 数据清晰, 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全长约6751km、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0亿m3”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因此, 地理知识的抽象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3. 重要信息的提取比较困难
在地理信息的阅读中, 很关键的一点是关键信息的提取。无论是做地理习题, 还是理解地理知识文章, 提取关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在提取出关键信息的条件下, 才能把握住地理信息文章的核心要点, 才能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但是, 由于地理阅读类的文章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多, 也比较复杂。如果没有养成清晰的阅读层次感和发现关键信息的敏锐点, 若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之外, 在提取出关键信息之后, 如何对提取出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和利用, 也是一个不小的难点。而无论是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 还是关键信息的归纳和利用能力, 都是与阅读能力密不可分的。因此, 提高地理阅读能力对提高整个地理知识的学习非常必要。
二、培养高中生的地理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1. 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主观认识能力
主观认识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只有高中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主观认识能力, 才能培养出学生较高的地理阅读能力。而主观认识能力的培养, 是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的。在传统教学方式中, 一本教案、一面黑板、一本书的教学形式很难给学生提供比较清晰的、主观的地理信息认知。因此, 若想培养地理阅读能力, 就必须要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 利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设备 ( 如电子计算机技术) 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凭借电子计算机的声、图、视频处理能力, 就能将地理知识与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认识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地理阅读基础能力
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以比较坚固的地理基础阅读能力为依托的。地理基础阅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阅读基础能力, 二是地图的基础阅读能力。所谓文字阅读基础能力, 主要是指对地理信息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能力。也就是说, 在阅读地理信息时, 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搞清楚本则信息包含了哪些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根据这些知识点能够出现什么类型的考查题型等。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阅读能力, 才能在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地图阅读基础能力同样非常重要, 由于地理课程的特殊性, 在地理信息阐述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利用各种地图来增强文字的说明能力, 如在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点时, 不可避免地会插入很多专用地图, 如本地的地形地势图、降雨分布图以及温差图等。而在阅读这一类的地理信息时, 就必须掌握基本的读图能力, 如比例尺的计算、等高线的判读与绘画、温度曲线的判读等。总而言之, 在日常学习中, 学生应将这部分基础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如通过学习专门课程、注意技巧的积累以及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等, 来巩固基础地理阅读能力。
3. 学会应用一些地理阅读技巧
地理基础阅读能力固然重要, 但要在比较短的培养时间内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则是非常困难的。而学会应用一些地理阅读技巧, 却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如对比阅读法, 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巧。它主要被应用于阅读两则比较相近或者截然相反的地理信息阅读的情况, 利用对比阅读法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两则文章的中心要点与关键信息, 并能够快速感知文章的层次结构与阐述脉络。另一个比较实用的技巧是带入阅读法。代入阅读法比较适合地理考试, 它的阅读特点是根据所考查的题目, 分析出考查的知识点,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地理信息文章中找所需要的关键信息。这种方法简单易用, 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 可谓是一把“利剑”。总而言之, 类似的地理阅读方法、技巧还有很多, 我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积累和联系, 对提高地理信息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束语
地理阅读能力是学习地理、应用地理的关键之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诸如上文论述的方法, 对高中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培养。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 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万不可掉以轻心。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行, 地理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如何增强高中生的地理阅读能力、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一直是教师们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海龙.浅谈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J].南方教育, 2011, (3) :12-13.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 篇5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关于“人类的旅游活动”的知识要求,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三大价值
“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都称为旅游资源”。所谓旅游动机,是指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养、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项目的旅游活动,能满足人们某种心理上的需要。
旅游资源可分为:(1)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景观,属于天然赋与的,如山水、生物、适宜的气候等。(2)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如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宗教圣地、民族风俗等。以上旅游资源都具有非凡(个性特色)、长存(永续利用)、多样的特性。
旅游资源所以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在于它的价值和功能。
1.艺术观赏价值 指客体(旅游资源)景象的艺术特征、地位及其意义。某地旅游景点构成要素多样,主景、副景、衬景组合方式与格调和谐,季相变化有序,由此而形成的景观内容;丰富多彩,对景象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观赏时有三项内容值得注意:①地方色彩的浓郁程度,即个性的强弱程度,②历史感的深浅,③艺术性的高低。据此确定旅游资源的艺术观赏价值。
2.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的历史意义是评价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要依据,年代愈久远,文物愈稀少、愈珍贵,文化价值愈高。我国的赵州桥,外观平平,但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石拱桥,故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许多风景区的碑刻、楹联、诗画、匾额等,出自名家之手,作者知名度越高,愈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3.科学考察价值 指景物的某种研究功能,或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的理论价值,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作为我国最完整、最典型的“火山博物馆”,在地质、地貌、水文、生态、泉水药用等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世界第八奇迹”,它已成为研究历史、雕塑、军事、美术的科学园地。二、三种类型旅游景观组合美的观赏价值
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区分布、景观特征及其组合状况在很大程上决定着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尤以对景观要素和地域组合状况的了解,有助于领略旅游资源的品位和特色,也有利于深层次地理解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和构景艺术。
1.景观要素组合 通常把旅游景观分为三种类型:
(1)自然风景型 指自然环境各要素构成的天然景观。一是单要素自身排列的美,例如: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从岱宗坊起步,“登泰山,一步一层天”,悬崖怪石,越上越险,越险越奇,晴天群峰争艳,阴天云海茫茫,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泰山之雄伟,观赏性和吸引力很强。而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青城幽、雁荡怪、珠穆朗玛高,同样驰誉世界名山之中。另有风景水、风景动植物、风景气候等都各有奇特的造景特点和功能。二是多要素之间的组合类,山水林草组成的自然界是自然美的源泉,所谓“山得水而活,水依山而幽”,风景名山雄、险、奇,显示出令人心旷神怡的阳刚之态;河湖、流泉、飞瀑的光、影、形、声、色,体现了清秀飞舞的阴柔之美,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构
成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面,人游其间,若行画中。杭州西湖就是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而赢得“人间天堂”美称的。又有“山得林则研,林因山而茂,山得洞而奇,洞赖山而育”的说法,“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也就是由于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才得此美名的。
(2)人文风景型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活动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文风景之美,是由地域、民族、历史、城乡风光、社会风尚以及科学成就等因素共同产生的综合效果。例如:昆明附近兴建“民族村”,展现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情风俗,吃、穿、住以及舞蹈、音乐、美术工艺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地域性、民族性的民族系列展品,对于异族旅游者具有很大吸引力,因为越是与原来所熟悉的环境区别大,越能满足旅游者求异求新的好奇心理。又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同为皇家苑林,前者富丽堂皇,后者朴素淡雅各有鲜明的个性特色,风姿尽现,因而人文景观的社会美、艺术美,就听凭各人去领会了。
(3)综合风景型 指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协调组合的美,构景要素越丰富,相互联系越紧密,艺术价值越高,感染力吸引力也就越大。世界上著名旅游景点大都注重了这两要素的综合开发。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衬以素雅朴实或雄伟壮阔的奇特建筑,碑刻、匾联、摩崖、诗词点出风景特征,抒发人们对山水林木的亲切感受;加以古代传说、神奇故事渲染寺庙环境特有的虚幻飘逸气氛,入境旅游,宛如进入“仙山琼阁”的境界,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由上可知,最佳组合的风景区,应该是旅游资源密度大(在一定地域上旅游资源集中的程度),观赏景点相距甚近,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协调配合,兼有观赏、研究、实用价值的多种功能,共享程度高,这就是人们所向往的旅游区。
2.景观地域组合 各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反映着一定的地理环境特征,世界各地旅游资源分布广,空间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1)点状 在一个地区内,旅游资源密度大,个性特征明显,具有独特功能,当然该地风景知名度高,吸引力大。
(2)团状 在邻近的几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风景组成要素的差异性以及组合变化的多样性,它们联合组成不同景观的综合体,其旅游价值便成为复合值。例如:围绕太湖的苏州拙政园、网狮园、寒山寺、玄妙观;无锡的太湖景色、鼋头渚、蠡园;宜兴的三奇及紫沙陶器等,既给旅游者一路行程增添了游览内容,又提高了它们各自的知名度。
(3)线状 旅游景点呈线型、环闭型或马蹄型旅游线排列,旅游者沿一定线路,欣赏较为分散、千变万化又各具特色的景观,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歇一歇,此也可称谓组合良好的旅游线路。由西安沿东线:半坡村遗址(距今5000年以前母系氏族公社所在地)——临潼骊山、华清池——秦陵——秦始皇兵马俑,沿线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文物,地上地下,看不胜看,美不胜收。“古”字在人的心目中回荡盘旋。
看来,旅游价值的体现,一是与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广西北海市位于南亚热带,一年春、夏、秋三季可以进行海水浴,比大连、北戴河开放时间长得多,显然,旅游价值前者高于后者。二是旅游资源与旅游依托城市、旅游依托城市与客源市场之间的交通条件也会影响到“可进入性”的程度,交通便利,容易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旅游资源容量(一定时间内容纳最大游容量或旅游活动量)大。如果交通不便,景观虽好,如晋陕之间的黄河壶口瀑布,可谓我国飞瀑之最,但“可进入性”差,资源价值也难能发挥。
三、旅游景点观赏的三点要求和三项要领
旅游的主要内容是对景物的美学欣赏并了解其科学内涵,使旅游活动具有文化性、科学性、增智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以利于旅游者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从观赏要求来说:
1.作好观赏准备 包括旅游知识上的准备,如旅游线路、旅游活动方式、旅游对象的熟悉;思想情感上的准备,旅游在心情上是愉快的,而在体力上要有劳逸如何结合的打算。
2.记住观赏过程 旅游活动是一种身心都投入的审美活动,需经过感知阶段——思维(或悟性)阶段。当你进入桂林七星岩、芦笛岩洞,首先感知的是一堆堆奇形怪状、杂乱无章的石钟乳,并不觉得美在那里,紧随导游指向,请看这像不像是狮子顶球、那是不是金猴摘桃„„„说人像人,说物像物,千姿百态,灿烂夺目的景点不断地勾起了旅客的遐思联想,使杂乱的景物变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呈现出新的内容、新的境界、新的意趣。回首思全局,洞中的艺术世界,淋漓尽致,宛如一个多样统一的台谐整体,无形中人的美感得到了升华。
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因此要观赏事物的形——大孝方园、高低、长短、曲直、正斜等是否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以及是否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也要看其质(质感美)——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等;还要看其势——动静、疾徐、进退、升沉、零散、抑扬、轻重等,这些对立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就形成了和谐美,给人以教育、知识、启发、乐趣和享受。
3.找准观赏着眼点 欣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着眼点应有所不同。
欣赏自然风光,从形象特征——雄、奇、险、秀、幽、旷6个字入手,例如:山岳是构成自然美的骨架,也是人们领略美学艺术的集结点,在观赏时只有把高度与坡度结合,仰角愈大,才能有效地感知山岳的“雄”与“险”。也只有视野开阔、奔腾豪放,才能体现平原湖海的“旷达”,抓住这些构景要素的本质特点,便于科学地了解景观自然美的特色。
欣赏人文景观,先要投入思想情感,晓得该景物的知名度,再以情观景,欣赏文物的古、特、雅,从而领略到建筑布局的结构美、色彩美、形态美;欣赏作品的艺术美、思想美;欣赏历史遗迹的古朴美、奇特美;欣赏革命遗址的高尚美、情操美。情与景、意与境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使旅游者受到了教育。
旅游收获大小,与能否把握观赏要领有很大关系。
1.观赏时机与观赏状态 有些景观只在特定时间出现,如钱塘观潮、洛阳牡丹、那达慕大会、泼水节等,只要届时前往,可满足观赏要求,过时则不候;但有的如海市蜃楼、铁树开花、泰山观日、峨眉佛光等,即使按时前往,也难以保证确有所获,故只能巧遇,而不能必求。
景观状态决定着旅游者应采取静态观赏、动态观赏、还是动静结合观赏,随机而定,各有所得。即使在动态观赏进行中,走到地势险要处或空间形态转换处也得要“停视”,领悟碑刻、题咏、摩崖对环境的画龙点睛作用。
2.观赏位置 旅游者与景点的距离、远近,影响到透视深度、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
(1)近距离观赏 宜于观赏小体量景致、近景、主景、副景、特写景,例如:池中观鱼、园中花卉、壁画、佛像、喷泉等,看得真切,所谓“睹芳草能一眼看清”,就是近距离观赏的好处。
(2)远距离观赏 宜于大体量景致,全景、远景、衬景的观赏,可收到“观巨物能一览而颈的效果。
(3)选择适当位置观赏 对于某些特定的景色,选择适当位置,方能清晰地观察到借景(招外景、山色、寺庙于园内)、框景(在门框、窗框、孔洞所限的范围看外景)、障景(借假山、树丛、亭阁挡住视线,以摒弃杂乱俗丑于园外)、配景(衬托主题的景色)以及对景、爽景等构图艺术的巧妙处理手法,从中使人受到启发。
3.观赏视角 选好观赏视角影响到观察效果。
(1)正视(平视、平眺)观赏者面对主景,凝视景物特征,清晰可见;或视远景,视线可以延伸到远处,窥其全貌;或欣赏浑为一体的山水,足以展示其开阔坦荡。
(2)侧视(斜视)为突出景物的某一特征,观赏者与主景构成一定的角度,窥探其局部,形象逼真,精致奇巧。对强化主景有一定的作用。
(3)仰视 欣赏主景的高耸、险峻,远望山峦起伏雄秀,激发人们攀登绝顶的情趣;或站在谷底,欣赏“一线天”状的幽深峡谷,只有仰视方能觉察两侧岩壁象是刀削剑劈的峡景,雄伟壮观。
(4)俯视 观赏者站在制高点看全景,能见景物的纵深层次,站得高,看得远,使观赏者产生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有时贮立亭台楼阁之上,俯瞰江河湖海碧波惊涛的壮丽景色,给人以一种意境深远、潇洒自在的感受。
四、旅游活动的三大效益和三个消极作用
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关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知识要求,是从旅游活动的正负面效应提出的,就积极作用来说,有三大效益。
1.社会效益 指对社会进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增智长知、思想道德、精神需求的影响。因为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国内与国外、上层与下层的诸多文化形态兼容并蓄,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H·;Maslow)的需要论,把人的需要(或精神发展过程)分为7个层次:
例如:生理需要,旅游是一种休闲活动,游览、娱乐,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社交和尊重的需要,旅游是一种社会地域活动,是传播人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与媒介,而国际旅游又是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纽带。认知的需要,旅游是一种学习活动,遨游于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界,扩大知识视野,有如“读天下之大书”,增智长知、陶冶情操。审美的需要,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从静态美到动态美,从自然美到社会美、艺术美,从观察外在形式美到领会内在精神的美,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欣赏、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情趣。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的高级心理需要,旅游恰好是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体现。
2.经济效益 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繁荣、人民收入增加,劳动时间缩短,旅游活动已成为人民大众广泛的一种社会地域活动,于是,旅游业也就由此应运而生。英国学者H·;罗宾逊认为旅游业是一种“多元现象”,是现代化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产业,它要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性服务,从而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获取自由外汇、积累资金、创造财富、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其他经济部门共同发展的一个主导经济部门。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6年是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一年,法国是世界接纳游客最多的国家,美国是国际旅游收入最多的国家,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中东也都上了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0年,旅游业将以每年4%增长率增长,旅游人数将达到7亿人次,收入超过6000亿美元,创造近1亿个就业
机会,由此表明: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和最富有活力的经济部门。
3.环境效益 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有利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并认真保护好风景区的山水林草动植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并能改善环境质量;如果自然景观配以人工景观(如林中藏寺、山巅建塔),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美化了环境;设立自然保护区、划为重点保护文物,加强了管理,保护好文物古迹,以发挥旅游资源“常存”的特性,永续利用。
若从旅游活动的消极面来看,也可能出现三种弊端:
1.污染 任意排放三废,导致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发生。任意修建不协调的建筑物,造成不应有的视觉污染。
2.破坏 一是盲目的生产活动对旅游环境质量的影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兴土木、炸山取石、砍伐森林,抢占风景区面积等,这是由于旅游环境意识薄弱而造成的。二是由于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内乱扔废物、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为,影响了环境质量。三是超旅游资源容量,游人过多,足踏、呼吸、体温也会对景区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美国人类学教授赛瑞娜在所著《文化人类学》一书中,叙述了旅游的积极作用后,又深刻地分析其消极作用的一面,“无计划的旅游业以及受外界控制的旅游业,可造成旅游点过分拥挤,加速乡村都市化的进程、非旅游地区劳力缺乏以及犯罪暴力行为增加等弊端。也易盲目羡慕西方货和西方生活方式和经济的影响”。
如果旅游区搞不健康的黄色服务,还会影响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
五、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乡土地理;优化;地理教学;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教学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为了解会宁县地理教学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现状,笔者特意咨询了几位当地的地理教师,他们的大致说法是:“只听过‘乡土地理’这种说法,就是没有相关资料和教材。”;“关于乡土地理我们不讲具体的小范围,一般说的很范,上课的过程中不涉及”。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教学及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在当地地理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本文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选取其境内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并结合高中《旅游地理》(人教版选修3)中第二章中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相关教学内容来进行案例设计,以引起对《旅游地理》相关内容、乡土地理教学及乡土地理资源的重视。
一、会宁县可开发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
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形式多样,既有自然地理资源,也有人文地理资源,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绝不仅仅指乡土地理教材。会宁县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其境内有20多处战斗遗迹和1000多件革命文物等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红色遗迹,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会师旧址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甘肃省会宁县境内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简单的分类,详见表1。
表 1会宁县可开发利用的乡土地理资源分类表
类型资源概况与地理教学的结合
自然类
地 质
地 貌地质——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
地貌——可分为: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河谷平塬地貌三种类型。可用于人教版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相关教学中。
可应用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河流祖厉河——黄河上游支流。源出会宁县南华家岭,向北流经会宁县、靖远县,在靖远县内注入黄河。结合当地干旱为主的气候特点,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教学结合。
人文类
旅游资源桃花山——省级森林公园,峰顶高1944米。现有洞窟14窟,庙宇建筑20余座,集风景与宗教于一体。
铁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主峰海拔2404米,为境内最高峰,有“旱塬秀峰”之称。
“红色旅游”资源——红军会师纪念塔、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长征胜利景园纪念馆等。
文物遗址——牛门洞新石器遗址、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等。
主要可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教学相结合。
小杂粮基地
“中国小杂粮之乡”——主要包括糜子、谷子、荞麦、莜麦、豌豆、扁豆等,是全省杂粮的主产区。
可用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的选择”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如可让学生结合家乡“小杂粮”基地的建设来分析本地发展“小杂粮”的区位条件。
下面笔者把会宁县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的相关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二、案例——“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选修3《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属于七个选修模块中人文地理的分支,与其他几个选修模块相比,本模块侧重于人类活动的精神侧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对本模块的相关知识更感兴趣。《旅游地理》内部结构主要包括:现代旅游及其作用、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开发与保护、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五部分。案例选取的“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属于第二章“旅游资源”中第一节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是本模块的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2.设计思路
该教学设计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和生动性,让学生个体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由学生集体合作完成相关的主题,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旅游资源的内涵,举例说明当地有哪些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搜集当地旅游资源的信息和资料;能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搜集当地旅游资源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培养其交流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搜集自己所熟悉的当地旅游资源材料,加深其对家乡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类型;难点:旅游资源特性的理解。
5.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启发式、探究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6.教学过程设计(表2)
表2“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教学设计表
课 题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及宣传资料;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4-5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多媒体播放当地民歌“喊一声会宁我的家”影像视屏,此视频中含有会宁县特有的红军会师纪念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图片素材。
学生仔细观看视屏并发现与本节课教学主题相关的旅游资源。
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影像视屏,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当地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旅
游
资
源
的
内
涵展示“会宁县旅游景点分布图”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上部分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图中主要有哪些景点?各景点中有哪些景观,这些景观是否是旅游资源?通过读图得出:主要景点有红军会师旧址景区、会宁县博物馆、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东山森林公园等;这些景观是旅游资源的原因: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利用“会宁县旅游景点分布图”及各景点景观图不仅让学生对“旅游资源”形成感性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旅
游
资
源
的
类
型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上“旅游资源的类型”部分内容,结合教材中对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表述,说出课前所搜集的当地旅游资源中哪些是人文旅游资源?哪些是自然旅游资源? 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所搜集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共划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类;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并口头阐述小组合作成果以及旅游资源划分的依据。在学生收集当地旅游资源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比较分析,并能说出两类旅游资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小组合作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旅
游
资
源
的
特
性展示会宁县2001-2011年年均接待游客数量变化图,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旅游资源的特性”部分内容,理解教材中对旅游资源的特性的描述。思考:近十年来会宁县年均接待游客数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观察会宁县2001-2010年接待游客数量变化图,并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近十年来会宁县接待游客数量在逐年增加,增加的原因是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具有非凡性和独特性等特性。通过读图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读图技能和在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讨论解决问题,在于培养合作意识。
课外
探究探究内容:搜集甘肃省主要旅游景点并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结语
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因此,要求教师因地制宜,从家乡所在的区域内去挖掘、整理乡土地理资源要素,并把其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原理、方法及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到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有益于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 篇7
一、研究课程标准, 把握学科体系
教师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 同时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 高屋建瓴, 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 哪些知识是重点,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等等, 对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变化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且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 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 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教学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 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 同时获得丰富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 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 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 一些概念混淆不清, 这些重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 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 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 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 (中国与世界政区) 。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 对于初中区域地理, 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 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 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 (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 , 在初中不做要求, 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 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 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 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 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 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 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联系生活实际, 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 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 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 如能联系生活实际, 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 解释其中原因, 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 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 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 地理图表等”, 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 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 而进入高中后, 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 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
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 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 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 而且利用图示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 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 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 从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篇8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在以往的教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为我们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伴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我在高中地理教学也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认为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创造性地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 我们要转变以往视教材、教参为经典, 为权威, 在教学中严格地按部就班, 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学观。要减少教学中对教材的依赖性, 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 要坚持以教材教参为基础, 优化整合其他教学资源。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首先要立足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 对教材整体把握, 在此基础上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本班学生的学习的基础与水平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使教材更加本土化, 更符合本地区的实情与学情。其次要认真收集整理其他教学资源。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地理学科也是如此, 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学习固定在教材上, 限定在教室内, 而是要引领学生感受大千世界, 在丰富的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
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也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基础。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 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将消极的情绪带到学习中来, 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以高中生的学习水平与非智力因素为出发点,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而使学生在整节课中都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诗词导入、音乐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形象导入、联系生活导入、热点导入等等。只要符合高中生的特点, 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是好的导入, 就可以充分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来呈现知识, 千课一面, 不利于知识的呈现, 尤其是一些教学重难点知识的化解。而且长时间接触同一种教学手段, 学生要容易产生疲劳感, 抑制学习激情。在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表现,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与形象性, 以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 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实现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结合。
1. 形象教学法。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行教材中也有很多插图, 我们要充分利用地图、图片、插图、多媒体等, 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教学信息。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利于学生从大量感性认知中上升到理性认识。
2. 合作学习。
这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学习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 或针对某一问题来展开讨论。这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思维, 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汇与思维碰撞, 在讨论与交流中达成共识。
3. 互动探究法。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知识不是单一的从教师传向学生, 而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多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的共同体”, 在学习中共同思考问题, 实现有效的互动, 达到教学相长。
四、运用得当的评价激励学生
初探高中地理教学 篇9
一、存在问题
1. 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难的问题。
由于安徽省中考不考地理, 因此许多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只是一种摆设, 学校没有认真组织教学。
2. 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的问题。
由于新课改后高一增设了生物课, 使高中课时数更加紧张, 很多学校减少地理等科目的课时数, 每周只给高一地理开两节课。
3. 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掌握不到位, 合作学习和探究少。
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地理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脱节; (2) 重教材轻课标, 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不符; (3) 重结论教学轻探究过程; (4) 不同的课型没把握好。
4. 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落后的教学方法的矛盾。
(1) 一些老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不注重教育理论学习, 不注重或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 上课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套不完整的地图。 (2) 一些中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 上课简单方便, 学生也容易理解, 从而过分依赖多媒体, 放弃使用传统的教学艺术等。
5. 几乎从未做过地理实验。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 以及受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解决策略
1. 解决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问题。
考虑到安徽省许多地方初中地理上得较少, 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 把初中地理重新上一遍又不太实际。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而且也不科学, 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 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并适当拓展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 加深印象。
2. 积极争取高中地理课时数。
首先向学校领导介绍本省或其他省份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以及本市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安排。然后分析本校多年来高考文综地理成绩为何一直不高的原因, 而兄弟学校重视高中地理又有何结果, 等等。相信经过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 高中地理的地位会逐步提高, 课时数也会相应增加。
3. 加强备课, 优化教学设计, 多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做到三原则: (1) 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不要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问题的编写, 既源于课本, 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又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拓展与联系。 (2) 方法化原则。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 重视对读图的指导, 对地理原理及规律应用的指导, 对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应用。 (3) 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相联系。其次要优化教学设计, 加强二次备课。一备学习目标、重难点, 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准确;二备教学流程, 即有几个教学环节, 每个环节做什么、注意什么;三备教学媒体的使用;四备学案的使用, 要根据自己所带不同班级的学情对学案进行删减、补充、修订。
4. 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 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有利于解决重难点问题。其次, 中青年教师应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 但也应该看到它的缺点, 我们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做黑板来使用,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因此, 多媒体课件不必完整地反映一节课的内容, 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展开。
5. 适当做一些地理实验。
目前应试教育的压力, 再加上地理实验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高中地理课程时间本来就很紧, 不可能过多地开展地理实验。所以要紧扣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编实验,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 条件差的学校也要尽可能每学期开展一到两个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篇10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 学生是主体, 他们使用头脑, 探究观念, 解决问题, 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 并有个人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 出声思考。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 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 (也许除了分数) 感到好奇, 成绩不会提高, 对学习也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 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 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 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 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学是否有效,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 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 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 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 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 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课堂教学是教师按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除了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还要把握好课堂气氛和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 以便课堂教学更有效的进行。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力求参与某项活动, 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 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 必然力求去认识它, 掌握它。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提高教学成绩,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地理研究的对象, 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模型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复习初中地理长江的内容时, 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 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 一直画到入海口处, 先画干流, 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 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 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 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 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 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 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 上游“水流湍急, 水力丰富”, 中游“河道弯曲, 容易泛滥”, 下游“江阔水深, 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 能够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 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 学生颇感兴趣, 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 通俗易懂, 且易生趣, 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富有感染力。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 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 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 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 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 黄金水道六千三。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 激发了兴趣,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气氛指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情绪的综合反映。包括师生的心境、情感体验、彼此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主流态度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 师生之间友善合作, 学生之间团结, 学生思维、行动活跃、积极向上, 教师就很容易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地运用提问, 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 增长学生的智力, 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因此, 提问是否得法, 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此外,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 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 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思教学即教师对与自己有关的各种影响教学过程及结果的因素与方式的认识、体验及调控。教师的自我反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立反思认知, 它可以使教师明确自身的哪些变量与教学有关:如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性格气质、脾气禀性、组织能力、个人阅历、经验等;掌握课堂易出现的失常状态自控方法, 每种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功能;在教学中时刻保持警觉。如:检视自己的思路是否指向教学目标, 检视自己的情绪表现, 身体状况、对课程内容的态度, 自己的教学策略、组织策略是否收到意想的信息反馈, 在备选方案中, 变换方式, 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纠正偏差。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有效教学更加完美。
总之, 教师只有课前精心研磨教学内容, 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三方面相结合才能完成地理课的有效教学。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 篇11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才能够有效实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乡土地理巧妙渗透于其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
1. 课内教学的渗透方法
在高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中,是没有专门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课时规定和要求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够采取渗透的教学方法,把乡土地理的教学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各个章节中去。有的高中地理课程章节中是一些地理方面的基本原理,有的是关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现象,在乡土地理区域几乎都是可以找到相应案例的,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把握各个地理章节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乡土地理进行巧妙渗透。
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水资源保护章节的学习中,我校曾经请来地方水利局的专家,对本地的水资源总体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对本地区的水资源污染情况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此次教学,许多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有了一个更为深入地了解,并纷纷表示了要加入到水资源保护大军中去的决心。
2. 课外教学的延伸
高中乡土地理教育的课外教学在重要性方面是不亚于课堂教学的。为了使课外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就必须要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地理知识有更为清晰认识,特别是在环境实地的调查和野外考察方面。因为有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其教学更为生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正如著名的地理教学方法专家褚亚平教授所说的,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能够听教师的讲解和阅读乡土资料以外,主要还是要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完成。所以走出课堂实施乡土地理教学,并非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况且高中学生和中小学生相比,更具有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课外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每个学期都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天气、气象等方面的实地考察活动。在一次学生外出考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本地一个相对安全、开发不久的凤凰岛旅游景区,我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景区的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价值和开发条件,详细记录该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评价该景区的开发条件和今后发展的潜力。通过此次实地考察,我发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只要涉及到相关方面的考点,学生都能够较为准确的给出答案,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究 篇12
1.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即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如果得不到转化利用就是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知识存在某些知识点很抽象, 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大, 这种状况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案例教学则应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素材与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相联系, 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进而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丰富化的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宽阔学生的眼界, 开拓学生思维的思路, 进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发展的机会。
2. 营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案例教学为学生的合作讨论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课堂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小组讨论, 促进了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 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生在自我探索下获得的知识经验往往记忆更加深刻持久, 如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1. 案例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立足于教材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有利于创设贴切恰当的教学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 案例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 相对宽松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 顺应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高。
3. 案例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开放, 有利于建设民主化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受这样的氛围耳濡目染, 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合作平等等观念。
三、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精心选择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案例选择要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相吻合, 这是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关键。对于案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 要立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将趣味化与知识化相融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进行精心筛选, 案例要选择的恰当, 选择范围可以开阔化, 无论是从教材提取还是从生活中提取或是相关的文献材料中都可以, 案例的选择要把握住客观真实、科学合理的原则。对于案例的应用要对实行的效果做好预测评估, 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立足点, 要保障选择的案例能够切实吸引学生,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研讨的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如果应用的案例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 这时候教师要有充分的补救性策略, 例如可以换一个案例, 继续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发展水平选择案例, 对于应用的案例可能性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提前做好预测评估。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适时进行引导点拨,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2.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案例教学已经获得了中学教育教学的肯定。现今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很多案例内容, 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上的案例, 引导学生利用案例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能力。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一般先是从问题的导入开始的, 接下来再进行小组研讨, 针对问题出台处理对策, 筛选出最佳处理对策, 最后确定实行步骤。这是案例教学的普遍程序, 在具体的案例应用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材知识等进行灵活创新, 丰富完善。要将总结反思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 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要灵活多样, 要结合具体实施的条件来开展, 决不能只流于形式, 陷入呆板僵化的局面。案例教学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力, 能够对整个课堂秩序, 学生发展思路做到良好的了解与调度。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够掌握学生对问题讨论的大体方向, 要积极为学生的思维锻炼创设条件。案例教学同样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协调组织的角色, 学生要发挥自身主动参与的角色, 这是案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
【高中地理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08-14
高中地理创新教学06-03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08-23
高中地理博客教学08-29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06-29
高中地理教学漫谈07-16
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策略07-20
高中地理教学经验05-15
农村高中地理教学07-12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