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2024-06-05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精选12篇)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1

一、分层次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是一种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和“最近发展区”的原理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智力水平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确立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 一方面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另一方面分层教学有利于课堂效率的调高.

二、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1. 目标分层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检测,引导学生获得相应层次的发展.

2.能力分层的教学模式

能力分层的教学模式主要由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能力层次,再根据后续学习发展的情况,以及阶段性检测的结果进行能力层次的调整,赋予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3.个性化分层的教学模式

个性化分层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检测,依据计算机的统计数据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设计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训练要求.

4.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研究,掌握每名学生的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和心理特点, 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进行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

三、层次的划分和组建

1.对学生进行分层和组合

科学的划分层次是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首先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数学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将学生分为三层,分别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困难生. 之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形成合作小组. 一个小组最好安排四名学生,1个优等生、2个中等生和1个困难生,便于讨论学习、辅导互助、交流提高以及组间竞争.

2.教学目标分层次

教学目标分层包括课堂练习分层、课外作业的分层.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针对优等生可提供一些灵活性强、 难度大的数学问题,培养优等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针对中等生可设计一些要求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灵活运用基本方法的数学问题,提高中等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 针对困难生要多给予帮助,设计一些简单的,难度梯度变化缓一点的数学问题,以便困难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3.教学方法分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教学目标的分层. 那么, 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优等生, 可以进行探索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于中等生, 则例题讲解和变式题训练,拓宽中等生的思维; 对于困难生,则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关于分层教学的反思

( 一) 分层教学的一般原则

1. 自愿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之前,应征得学生本人的同意,在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后,学生认可并自愿接受分层,只有学生自愿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否则,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2. 公开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分层过程公开,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认为老师不公正和偏袒而产生不满,造成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

3. 动态原则. 分层之后,学生的层次应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转变、努力程度、成绩变化和能力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

4. 激励原则. 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以表扬激励为主,对进步比较大的学生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二) 分层教学要注重合作小组的构建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教学要充满活力. 那么,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小组的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按怎样的比例构成合作小组,需要教师去研究. 第二,教师在引导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和互相激励等方面要认真去思考. 第三,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如何设计才能调动合作小组的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

虽然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但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实施分层教学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量会更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

摘要:数学学科是对逻辑性、系统性、抽象能力要求都比较高的一门科学.高中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都存在差异,教师应认同并尊重学生之间已然存在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反思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2

一、巧用高中政治学科特点,挖掘情感教育内容,动之以情,促成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标特别强调从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高一年级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教材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对这些情感教育内容,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从而打动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例如《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下子就激起同学们共建、共享和谐美好班集体的情感,从而把这种情感升华为对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那么如何来共创幸福生活,学生们就会主动思考。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点不仅间接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自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精深博大、精彩纷呈,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多,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的这些特点,从思想情感上抓住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学生主动学习。

二、要把握学生心理,创设学习情景,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高中政治新课改倡导情景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景,找准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正确对待金钱》一课时,通过课件《我爱人民币》创设一定情景,从而探究钱是什么?它能干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获得?应该怎么花?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相互辩论中获得了正确的认知。教师乘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以达到政治教学的真正目的。又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某企业老总、销售者和消费者,体验不同人物在价格发生变动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和生活体验提出不同的人群面对市场这一变化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通过学生的表演,能真切细腻地体味到人物背后蕴含的内心情感:通过学生的现场形象表演,比之教师的分析,学生的这种角色进入所获得的体验更丰富,更深切。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激活或唤醒学生学习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手段,教学中的表演与一般的舞台表演不同。教学中的这种表演不是让观众欣赏的,而是强调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

现代教学认为,学习动机、特别是个体内部学习动机是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学习效率的保证。而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关键是要激活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善用启发谈话法,利用学生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启迪学生思考、探索、重视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从而主动积极进行观察,追求因果与发展,产生学习动机。

三、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主动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心理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直接进行心理体验,并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团结互助、竞争合作的良好心态。例如,在讲高一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民主权利》时,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课前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从对所在的社区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表现。又如在讲到《民主决策的方式》时,可以就实际情况模拟一次听证会,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听证会参与人,收集不同的证据、证词,课堂中学生不断的把自己收集的内容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师生、生生共同参与,活跃了课堂,促成了主动学习。

论文题目: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如何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作 者:李 宇 青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措施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88-01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的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要求老师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模式进行更新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顾名思义,反思就是自我的反省,也可以说是对自己思维的一种批判,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而反思性教学就是指老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活动、学生的课堂反应等等)进行分析和思考。这种反思性教学的行为不仅可以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且也可以煅炼学生们的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历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一个真正好的历史老师,一定要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中让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高中历史如何做好反思性教学

1、做好课前的反思

学生课前预习,老师课前备课,这应该是所有的学校一直以来不变的规则,常言说的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老师的备课工作也就是课前的计划,即课前的反思,是为整个历史教学提前做好准备,给历史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进行提前的预测和预防,给有效的教学成果提供有力的保障。课前反思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教学的理念、教材的内容、各个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反思后再去决定用哪种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历史教学课堂变得活跃而有序。比如说,在高三的历史课程中有一章是“开辟新航路”,历史老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在上课前就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认真的看视频,然后找不同,让学生们通过观看欧洲15世纪和16世纪的两幅地图来发现问题,然后自己提出问题来,再去引导学生进入主题,说出为什么会开辟新航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开辟新航路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会去自主、自发的去教材中寻找答案,总结原因,分析问题,从而煅炼了学生们的观察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2、做好课中的引导

基于高中生们思维活跃、好动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些青少年们的思想意识,虽然历史老师辛苦的在课前做好了各种反思,课上还是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性事件,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再象中小学生那么的单纯,他们具有叛逆的心理,老师课前所设计好的问题及课程讲解,他们也许根本不关心,而且时不时还会给老师提出一些偏僻或被老师忽略的知识点,而这时如果老师不能给予合理的解答,就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于对老师会怀有某种偏见,从而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学生们的心理都是不一样的,也许历史老师设计的这节课对这个班级适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下一届的学生就不一定能接受,引不起共鸣,所以老师一定要根据各个班级学生们的特点来设计课程,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还包括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时间、调整教学计划,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融入课堂,创造一个融洽、和谐又活跃、高效的课堂的氛围。

3、加强课后的总结

课后的总结与反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车之鉴,只有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体的回顾,从中发现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例如,一位历史老师在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章节时,设计了许多的环节,准备了一系列的问题,一大堆的资料,还留出了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是完美,一定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但一堂课下来,仍发现了很多没有想到的问题,因为老师一直在提问,一直在摆事实、讲道理,而到了学生们互相讨论的环节,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太强,教学内容安排的太满、太多,整个课堂都是老师在往学生们的脑袋里灌输,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所以也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去发挥、讨论。这就是老师课后需要反思的地方,因为老师现在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有主见的高中学生,完全可以大胆的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思维放的开,才能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才能推进有效教学、强化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不是主要的学科,没有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所以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历史老师必须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学生们的积极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何晓东.试论反思性教学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实践研究 篇4

1. 同学科的合作

第一,构建和谐学科备课组。(1)选配优秀的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必须是教学业务骨干,能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又必须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2)优化备课组成员。备课组成员应该做到新老教师搭配,结成师徒关系,共同发展,取长补短。(3)明确学科备课组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确保备课组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同时抓好课堂教学的几个“点”、即落实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疑点。(4)加强备课组成员分析、筛选,编制试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高考试卷的题型结构,将考点分割成几个板块,然后分成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工研究,真正做到各有所精、各有所长、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为实施高效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锻造合作的高效课堂。(1)制订教学案。由专门负责相关考点的教师制订,其他教师完成初次备课,写好个案。(2)进行集体备课,由主备教师进行演课,说明教案学案设计目的,重、难点的处理方法。组内其他教师提出修改建议,完成教学案定稿。(3)课堂实践。一位教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完善教学案,结合本班情况,实行个人二次备课,然后各班再进行新课的教学。(4)制订巩固案。将新课进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进行二次集体备课,找出共性问题,研究讨论解决办法,分析学情,寻找问题的突破点,制定巩固案。最后教师根据课前的准备与课堂学生生成的问题及时写出教后反思,这样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当然,其前提必须有教师的精诚合作,仅靠一两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第三,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名师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识广博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发挥引领作用。但实际教学中,许多名师并没有人尽其才。究其原因,是名师自身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还有就是这些人所处的环境不够宽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这些名师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如果创造出重视名师、学习名师的教育环境,我们的名师队伍就会不断地孕育壮大。

二、教学活动前的反思

1.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时都要不断地思考、否认、修改、磨合、再次修改、提炼。确定教育目标后,还要认真思考:活动对推动学生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要关注学生的经验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丰富和开发学生生活经验的依据。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充分思考:学生已有了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学生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

三、教学活动中的反思——边教学边反思

1. 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如有经验的、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学生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这样的天气呢?学生顿时醒悟,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2. 根据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通常会预设一些问题。但是,在活动实施中,就会发现学生对该问题很难做到理解和掌握,教师却没能够及时地调整问题的提问方式,而只注重引导。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对预设问题迅速进行调整。

四、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后,教师要反思,在这一活动中,哪个环节组织得好,哪个环节还存在不足,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又该如何处理等。

总之,只有学会教学反思,教学活动目标才不会偏离;只有学会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我们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论学习与观摩学习并不少,但教学效率仍难以提高。经过认真的学习与思考,结合实践与反思,总结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理论学习只是表面性的学习,没有深入地探究及消化;观摩学习,只是观摩而已,没有认真对该活动进行思考与评价,吸取其精髓。若要取得进步,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听取评课意见中学会反思,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和提高,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5

优化高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方式的实践与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可以说,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

一、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极易唤起学生的直觉兴趣。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出乎意外的实验现象可以使他们疑惑和好奇;科学合理的解释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课堂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仍然是一种人为控制条件的有目的的操作行为,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很自然地会产生自己试做甚至是自己设计实验的愿望,这必将使学生形成更为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并由此转化为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物理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课堂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物理课堂实验中,学生经常可以发现预料之外的现象。这些预料之外的现象都是有科学原因的,追索这些原因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识得到深化。更重要的还在于打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学研究中的多种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对于物理问题感觉到抽象难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头脑中缺乏表象的支持。课堂实验往往是针对学习中的难点,精心设计,环环相扣,逐步突破。学生在参与课堂实验的同时,不仅可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操作器官等接受信息、传输信息、控制动作,达到培养观察、操作等实验技能的目的,还可以将所接收的新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信息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信息加工,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另外,通过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与其他同学配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等等。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6

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路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必修课程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等综合能力。可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凸显其学科特点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

(一)利用课堂教学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节选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很好的资源。比如,学习《窦娥冤》一文,可以这样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同时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悲剧的典型意义。在学生展示学习结果后,师生共同讨论,并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教学目标“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魅力。两节课有读有写,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读”走进文本,感受文本,通过“写”表达对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认识及其悲剧意义的理解,加深对元杂剧这种文体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为主体,双边活动自然展开。学生在探究思考中还提出了较有价值的议题,如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先是对天地进行强烈的控诉和否定,之后却在发三桩誓言时又确信自己的冤情足以感天动地,表达了对天地的“公正性”的期许。利用读写结合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与探索状态,使学生在学会表达交流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二)利用课外阅读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除了有计划地教学语文必修课程,教师还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笔者实践一年多,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写出的文章文笔优美,见解独到,可读性强。

(三)利用写作课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1.写前读,读有所取,读有所悟。教学作文指导课,只要不是写考试作文,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文前翻阅手头上的资料。比如,阅读与写作内容类似的优秀作文,或与写作内容相关的精美文章,或撷取可用于写作的典型材料,等等。有一次,笔者把一个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来品读时,学生一致认为文章除了富有文采,结构严谨外,最突出的亮点是材料丰富。写这篇作文的学生在谈到如何积累作文素材时说,平时阅读课外书时发现有好的材料就摘抄下来,写作前浏览一遍,发现有合适的就用到作文当中。

2.写后读,读出亮点,读出不足。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找一找类似的文章来读一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足,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在讲评课结束之后,让学生细读自己的作文,或拿比自己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来读,在对比和总结中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文,提升写作能力。一个学生写完一篇新材料作文《自立者强》后,借了班上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的作文来看,同时结合老师在评讲课中的评点,发现自己的作文存在以叙代议、缺乏分析论证的毛病。于是她压缩例子,多加阐述、分析,修改后的文章变得出色了。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反思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

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重新思考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重新定位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即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为“师生双主体互动”与“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教学,而教师则应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能力意识与合作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

读写结合教学引发的“师生双主体互动”与“学生间合作学习”的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伙伴,阅读、写作、讨论,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并能主动参与到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当中。当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也就越能感受到读写结合教学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创新活动方式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创新活动方式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使课余生活变得更富有意义,比如举办名著欣赏、作文竞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此外,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大语文观,自觉地把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方式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7

笔者在几十年的中学物理教学路上一直不懈地探索着、总结着,改变着教育教学方法,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终于明白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在对现有的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打破事先制订好的教学案教学的束缚,提出自己新的观点,高效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教学的速度快、容量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解决了多少个物理问题,有多少个学生自己解决了应该解决的物理问题。

一、物理高效课堂的界定

物理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物理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物理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物理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物理高效课堂是物理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物理高效课堂基于物理高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物理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是学生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二、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界定

衡量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有三个主要要素:一是物理教学时间,二是物理教学任务量,三是物理教学效果。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以这三个要素为基础。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应在教师、学生、时间三个层面进行定义。

一是教师层面,物理教学效率是指在有限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定的物理教学效果(理解、记忆的物理知识、解决的物理问题、学会的物理方法等)的前提下所完成的物理教学任务。这里强调的是达到预定教学效果下完成的任务。只有教学效果好,内容少算不上高效;只求任务量大,效果不好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二是学生层面,“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 物理课堂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 / 学生所用课堂时间的总和”。这里强调“所有学生”,倡导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即面向的全体性。所谓“一切影响”,是指“学生学到的所有物理知识 + 学生形成的有用技能 + 学生的物理素养 + 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 +负面的影响”。三是时间层面,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 物理有效教学时间 / 实际教学时间×100% 。

所以,物理高效课堂源于物理的有效课堂,基于物理有效课堂。而物理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有高有低、有正有负,物理的高效课堂是取其有效课堂的高端,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方向。因为教学的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物理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不是为了“计算”,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理想的方向。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高效的导入、高效的演示、高效的探究、高效的课件、高效的讨论、高效的作业、高效的合作、高效的考试、高效的反馈、高效的讲解、高效的小结、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板书、高效的批改,等等)。

物理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可追溯到1946年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所示。学习内容的保存率较高的是主动学习,物理高效课堂就体现在这里。

三、物理高效课堂的实践

1.课前物理探究问题的编制

要实现物理高效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有高效的物理探究问题。高效的探究问题是教师在课标的要求下,根据一节课的内容,在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资料,针对所教学生实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学习引领。它具有启发性、探究性、适应性,分为目标问题、知识表述问题、知识综合问题、自我评价、达标检测等部分。它不同于教案,也不同于学案,而是学习知识的引领文本,它起着指导学生课上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形成真知等作用。

2.课中四环节

(1)自主学习——阅读表述,提出问题。上课开始,教师下发物理探究问题,每个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进行知识表述、理解,尝试解决探究所提出的问题。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在个人自主学习时未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提出同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小组认为的比较正确的答案,为小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3)交流合作——小组示范,明辨是非。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所有学生把自己的结果与他人对比,对不同的结果,有异议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探究,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辨别真伪,形成真知。

(4)教师引导——思维点拨,形成真知。在小组展示交流阶段,老师要进行引导分析,思维点拨。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物理知识。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全体学生参与度高。在学生自己看懂一点,同学帮助弄懂一点,大家讨论明白一点,老师讲解清楚一点的探究过程中,物理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被学生掌握,在教师、学生、时间三个层面上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高效课堂教学。

四、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实施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后,学生在表达能力、物理素养、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提高。通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得到以下反思:

1. 探究问题的编制考量教师的基本功

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究问题设计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探究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效率,提出的问题既要适合课程标准、教材,又要适合学生实际,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浅。物理探究问题必须在“三线”上下功夫。

用艺术家的眼光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合演着一幕戏剧。这“戏剧”中潜含着三条线索(简称“三线”)——目标问题线、知识表述问题线、知识综合问题线。

目标问题线是指一定教学思路下的知识点或知识体系的表述展现过程,是学习的要求和期望;知识表述问题线就是指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探究理解的知识提出相应的若干问题,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目标是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比如,新课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等基本知识为主线;实验课则体现原理、器材、过程、记录、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的主线;习题课、复习课则以知识网络、技能和方法为主线。知识综合问题线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对学科内和学科外的知识的相互联系的加深和拓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为主线。

当然,探究问题只起到学习知识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方法、问题才是鲜活的、价值更高的。

2. 物理高效课堂实施要遵循的四项策略

(1)预习先行,先学后教,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

(2)教师从“学情”调查了解开始,根据“学情”制订灵活动态的课堂教学环节。

(3)重视学生质疑,让学生先说,教师后讲,真正做到思维的启迪。

(4)落实评价,注重当堂纠错,及时矫正反馈,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只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

3. 物理高效课堂实施后带来了九大变化

(1)课堂模式效能的变化。通过知识表述培养物理素养,通过探究培养能力,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2)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层次性、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3)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4)由教师的一言堂到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群言堂。

(5)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6)由注重课堂环节、墨守成规到更加关注学情、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7)由按制订好的教案、学案教学到灵活多变的探究式的不定模式的教学。

(8)教师由“播音员”变成“主持人”,学生由听众、观众变成参与者、实践者、操作者、表演者。

(9)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做题变成带着问题阅读、自己理解寻求答案、小组讨论、集体纠正、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激活了课堂

教学情境:生生互动,人人参与,讨论热烈,老师引导有序,激趣启智;教学环节: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评价及时。

5. 物理高效课堂培养了学生八种学习习惯

习惯定律指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高效课堂中要求学生学会八种习惯:会阅读、会表述、会记忆、会联想、会交流、会探究、会反思、会总结。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8

一、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的含义

互动是交际的核心, 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对于他们的思想、感情以及观点的合作交流并对双方产生影响。[1]在我国, 有学者认为生成就是生长和建构。课堂教学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 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生成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我们预设下的生成, 另一种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生成是对过程情景变化的灵活性顺应。预设永远不会达到顶点, 课堂中更多的精彩出现在预设之外。[2]同时, 有学者对互动生成作了概括和总结:互动是对师生课堂教学活动关系的描述;生成是指对课堂教学过程动态性、不确定性展开状态的刻画。[3]通过互动教学促进了学生成长的生成, 而学生成长的生成是通过新知识、新能力、新结构、新水平的形成而实现的。通过互动生成最终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生成体现了英语教学学生生成的教学价值取向, 互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

二、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的实践

(一) 如何实施课堂互动生成教学

在具体的步骤和细节上, 可以参照下面的教学模式和流程进行。 (见下图)

首先, 需要一个开放的导入。在了解学生潜在知识的前提下, 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在思维过程把问题暴露出来, 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其次, 得到学生资源生成。在这一步, 重心下放, 教师应善于捕捉资源, 观察学生, 收集资源, 回收信息。但采样切忌随意, 教师应具有类样本意识, 错误资源意识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 倾听学生。教师应特别注意对正确资源、错误资源和独特做法的处理。接着是过程生成。在这个程序中, 教师恰当的回应和反馈学生的生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最终, 促进新资源的生成, 并得到开放延伸。

(二) 教学案例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依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 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互动任务和问题, 达成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生成。例如, 在讲解和学习定语从句时, 我们可以作如下设计。

首先, 使用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设计一个开放的导入。这个开放的导入可以设计为小组活动 (视班级规模可分为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 , 让学生展开对话, 了解组员信息, 这一教学任务展开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互动起来, 使学生最终生成一定的对其他组员资源信息的了解。在进行这一活动之前,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 如:What do you like to do?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star sport?接着, 让学生组内轮流介绍组员的特点、兴趣、爱好, 要求学生用前一活动的信息进行介绍, 同时使用定语从句。最后, 让每个小组选定一个组长, 在全班面前总结小组情况, 同时也要求使用定语从句形容每组组员的共性和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小组讨论时, 教师应到各小组依据情况给予指导;二是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表达给予反馈, 尤其是应将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分析。在第一步骤中, 由于学生的任务开放性很大, 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日常兴趣, 学生的笔记上记录了许多组员的信息。因此, 这一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 降低了焦虑情绪, 为第二步的互动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和素材信息基础。

如:I like Yao Ming.He not only plays basketball well but also loves his homeland deeply.My favorite star is Li Youbin.He is a good combination of bravery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roles he played...学生用英语相互间进行了大量的互动交流, 生成了大量有关他们兴趣和爱好的资源。同时, 教师也得到了大量的未知信息, 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接着, 组员利用以上获得的信息, 相互介绍组员的信息时, 使用定语从句形容描述组员。如有学生就用以上的信息介绍:My deskmate is a boy who likes Yao Ming very much, and Yao Ming is a good player who not only plays basketball well but also loves his homeland deeply...My partner is a lovely girl whose favorite star is Li Youbin.He is a good combination of bravery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roles he played...最后学生在总结报告小组讨论情况时, 组长把相同或类似的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不同的则加以比较。

在此过程中,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支持和引导学生讨论, 同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记录, 课后加以归纳和总结, 分析得出学生的错误种类和成因, 使错误资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得以重视和利用。例如, 课堂讨论互动中学生的错误有定语从句的位置, 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和关系代词的使用, 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使用。其中, 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错误在学生中尤为普遍, 说明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同时, 学生积极介绍和提供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等重要信息, 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开展互动生成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促成互动生成教学应创设真实情境。教学互动与意义生成的相互作用, 需要有一定的发生空间, 这个空间便是可以促进互动的情境。没有参与到真实情境中, 也就没有了互动的中介与平台。要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互动, 首先要使语言学习对其个人有意义。因此, 创设真实情境的关键是使得语言材料获得个人意义。创设真实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发生, 而追求教学互动, 是为了最终促进个体主动、健康地发展。

2.教学内容的互动应避免知识结构的割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

3.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反馈应作出合适的反馈:对错误性资源的判断分析, 可以促进学生从浑沌到清晰的转变;对多样性资源的比较分析,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通过对个性化资源的回应和反馈, 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和灵活运用。

4.重视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互动课堂教学非常有效的教学实践形式, 因为学生被给予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 有助于学生降低焦虑情绪, 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主性。同时, 小组活动增加了学生开口的机会。小组中形成了良好的语言交流气氛, 学生自由地、平等地相互交流信息, 没有课堂上独自回答时害怕出错的焦虑。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语言交流, 尤其是对那些内向的学生, 在这种压力和焦虑感较低的氛围中, 能更积极主动地与别人交流。

摘要:互动教学是日常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互动生成教学不仅强调课堂的互动, 而且同时关注学生资源和过程资源的生成。这不仅符合当前课标有关教师角色的表述和培养学习策略等教学目标, 也是丰富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生成

参考文献

[1]Brown,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ublishing House.

[2]蒋宗尧.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3]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9

一、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 顾名思义, 即思维反复操作. 针对高中数学学科来说, 这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必须灵活转变, 并进行反复思维.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必须能够发现问题, 并且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 对题意的反思, 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题意? 反思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是否做到选择最简单的方式等等.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有限, 因而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尤其针对思维规律反思, 教师要使学生逐渐养成反思习惯, 并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反思训练, 如举一反三、反复训练、殊途同归等等. 开动学生大脑, 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反思能力,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以及速度, 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因此,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至关重要, 这不仅可以运用到数学学科上, 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学科发挥作用.

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基本措施

( 一) 反思题目条件, 提高思维灵敏度

高中数学知识有限, 但是题目形式灵活多样. 针对同一知识点, 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可以基于多个方面考虑, 比如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 还有不同的题型. 面对新题型, 学生通常觉得难以理解,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点运用并不灵活, 因而对于题意理解有所偏差. 针对上述现象,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反思, 查看这其中包含的知识点, 对于题意的理解也应该进行反思, 尤其是针对理解过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在反思过程中, 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 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思维有序合理.

本小节以具体案例说明上述论点, 例如: 设A = { x|2≤x≤6 | } , B = { x | 2a≤x≤a + 3 | } , 若B包含于A,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 它考察的是集合和不等式, 这两者之间相关应用, 根据题目条件可知, B包含于A, 根据这一条件, 对B分组讨论: ① 当B≠ φ 时, 则有解得1≤a≤3 ②当B≠φ 时, 2a < a + 3 解得a >3, 综合①②得a≥1. 针对这道题, 其解题思路必须明确, 对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分析透彻, 挖掘潜在的条件. 涉及分类谈论时, 做到不重不漏, 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 二) 反思解题结果, 保证答案严谨性, 培训学生思维严密性

学生在解题过后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 确保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这也是一种良好的解题习惯, 帮助学生仔细审题, 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针对数学问题特点, 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集中注意力, 认真细致的解答不可马虎大意, 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会使答案错的非常离谱. 因此高中生在解答时, 一方面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而另一方面确保审题的严密性. 良好解题习惯有助于学生解题效率的提升, 进一步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并促进培养其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已知方程x2+y2-2 (m+3) x+2 (1-4m2) y+16m2+9=0表示圆, 求圆心的运动轨迹.解题思路如下, 设圆心坐标C (x, y) 则可以推出x=m+3/y=4m2-1消去m得y=4 (x-3) 2-1.针对这个解题思路, 学生应该反思是否完整.如果学生在解题之后及时反思, 就会发现其中的破绽, 这道题的上述解法中忽略了已知条件, 在已知条件中, 圆的充要条件是:D2+E2-4F=4 (m+3) 2+4 (1-4m2) 2-4 (16m4+9) >0, 解得:由x=m+3得20/7<x<4, 由此得出正确圆心轨迹方程

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数学的目的非常明确, 即学会数学思考, 并且能够用数学眼光观看世界, 了解世界. 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 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启发学生,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 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数学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会思考, 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如何学习数学. 因此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或是层面去启发学生, 使他们在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的前提下, 反思数学审题、解题、验证结果. 总之,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 由此可以看出, 反思对于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通过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备思维逻辑能力, 促进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文章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展开论述, 并提出相关建议, 希望促进高中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 而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具备反思能力, 他们只追求做题速度, 而不注重效率, 并且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导致做题事倍功半.文章针对高中生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提高其反思能力进行实践研究, 进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以便于其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能力,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符进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 2014 (03) .

[2]杜满库.高中数学能力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2) .

[3]刘海娜.浅议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5) .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10

反思属于思维的批判性, 是思维活动中进行“严格估计、把握思维材料、精心检查思维过程”的过程, 其特点在于“严密、全面、有自我反省性”。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进行不断的分析与反思。笔者认为, 进行反思性教学不仅培养了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 在教师教授学生反思的方法后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反思训练, 使之强化与内化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并依据学生自身认知水平, 提出相关的挑战性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生生合作讨论等途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来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反思与调整教学活动内容。笔者认为, 反思性教学能够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 是师生共同提升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以“辛亥革命”为案例

反思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运用具体的项目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认为, 完整有效的反思性教学活动应分为“教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思考与生生合作、总结反思与评价”三大模块。

1. 创设情境,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依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认为, 在一节历史课的起始环节, 新课导入无疑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等重大任务,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反思内容在于如何为学生创设符合课程内容的情境, 来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 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怀着丰富的求知欲, 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并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建构自身的学科知识。

《辛亥革命》一课因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属高中历史课程中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该课的导入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孙中山的成长经历, 包括“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团体的建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清帝退位——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继位——《临时约法》的颁布”, 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了解, 在19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并清晰明确地指出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 为下一步教师依据学生自身认知水平设计, 提出相关的挑战性问题, 为学生独立思考与生生合作打下基础。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合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反思重点在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师选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该节课的教学内容, 例如,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中采取的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其优点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 其缺点在于学生无独立思考空间, 个性受到限制。

笔者结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点, 从而清晰把握该课内容的脉络, 同时给出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生生合作讨论等途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

(1) 孙中山的童年经历对其走上革命道路是否存在影响?

(2) 19世纪末, 孙中山在求学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何种变化?

(3) 革命的目标是否就是推翻清政府?1912年元旦时期,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如果是你处于孙中山的位置, 你是否也会将中国人民得来的政权让给袁世凯?请分析原因。

笔者在提出上述问题后, 安排学生进行思考并划分小组进行讨论, 最后每组派出代表来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 同时反思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想法与原因。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上述问题, 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时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存在的局限性。

3. 进行总结反思评价

总结反思评价是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需依据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 同时教师应善于发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师生相互期待的过程, 即教师期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建构自身学科知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期待教师的启发与指导。该环节教师应将上一教学活动中, 学生总结反馈的信息问题集中分析透彻, 并要求学生反思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否正确? (对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进行检验) 。

《辛亥革命》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已清晰地总结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存在的妥协性, 这注定了中国依靠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失败的, 中国的出路又在何处?从而在学生的思考中, 为《五四青年》运动一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摘要:新改革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参与性, 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笔者以新课改为背景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反思性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夏红霞.培养反思性意识, 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J].科技资讯, 2010 (9) [1]夏红霞.培养反思性意识, 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J].科技资讯, 2010 (9)

[2]方维绪.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教学的反思[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0 (12) [2]方维绪.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教学的反思[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0 (12)

[3]王志华.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J].成功 (教育) , 2011 (10) [3]王志华.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J].成功 (教育) , 2011 (10)

[4]黄虹.反思性教学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8) [4]黄虹.反思性教学在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8)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合作探究教学;實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传统的教学目标、单一、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教育行业建设与新时代学生学习的需求,新型教学目标与各种课堂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被革新,其中尤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较为明显。当前环境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为合作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对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造力与整体学习效果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1合作探究教学及其意义

合作探究教学是现阶段各大教育机构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两个基础教育理念,前者(合作学习)要求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组成小组,分工明确,积极协作,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均依赖于小组团队的学习效果;后者(探究学习)属于一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在具体情境下,教师从社会、日常生活或自然环境中选择课堂学习任务或探索专题,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积极探讨,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综合了以上两种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其推向课堂讲堂,使其能够主动走进生活与社会,鼓励其自主探索新知识,以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创新力等。对于目前我国各级教育机构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说,合作探究教学符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求,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标志,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解放学生思想,增强其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具有重要作用。

2高中化学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的应用实践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其核心主要在于互动交流,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友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引导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此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情境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教师首先需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之后依据教学环节创设独特的课堂教学情境,指导学生以情入境,并通过情境引导学习。

例如,在《Na2CO3的性质与应用》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可课堂教学开始时通过生活情境导入,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油条”引申出本文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学习,具体表现如下:①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油条的起源(南宋,油炸桧)、食物特点(香脆可口)以及应用(传统早餐食品),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知道油条是怎样做出来的吗?②当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回答问题后,教师需及时给予其鼓励,并引导出新的问题:油条面团里放了什么东西,能够使其膨胀?③指导学生各抒已见,积极讨论,得出Na2CO3这一化学元素,最后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并讲解Na2CO3的具体概念,顺利完成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2.2小组学习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意识并提高其实效性,可采用班级内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全班学生分为一个个讨论小组,如4人一组或6人一组,适当控制小组人数,不能过多或过少[2]。同时,分组时要适当参考学生的学习成绩,组员之间学习成绩尽量不要相差太大,不然小组讨论活动较难开展,白白浪费时间,且小组内部需分工明确,将讨论议题的资料记录、书写、整理、发言(采用轮流制)、讨论总结等工作落实在特定组员身上,使其各司其职。除此之外,教师可在班级内部小组讨论中采用评分制评定每小组讨论和学习效果,增强组内成员的团队荣誉感。

2.3课堂提问

合作探究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力,从总体情况来看,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其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做出大胆假设、课堂分析、抽样调查以及得出结论等多个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其对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其自主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高中化学《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已知碳酸、苯酚二者之间酸性关系的基础上,以CO2+苯酚钠溶液为例,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如2C6H5OH+NaCO3C6H5ONa+CO2+H2O(生甲)、C6H5OH+NaHCO3(生乙)等,引发学生积极讨论,这时教师可利用课堂提问法,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其进行互相驳斥并讲出自己的理由,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独立思考,最后采用代表发言的方式总结讨论结果,调动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热情。

2.4兴趣引导

一直以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老师,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教师需根据学生学习特点,以其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例如,在高中化学《金属镁的特性》这一课程教学中:①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现场演示镁在空气中燃烧这一化学实验,镁的剧烈燃烧和耀眼的白光,能够为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引发其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抛出问题:如何将燃烧的镁安全熄灭?点燃学生神经兴奋与学习热情,使其自发的思考问题。②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说出CO2,此时教师可让一名学生上台进行这一实验,结果却并非如此,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提高其学习兴趣。③经讨论后教师可顺势提出镁元素这一教学内容,进而展开本次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佘朝富.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2015,(35):137-138.

高中作文教学实践反思 篇12

一、教学设计环节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深深植入到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确定好教学目标, 预设好教学过程, 组织和实施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保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1、备教材

在福州地区, 高中英语教学采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根据这次教学活动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主题, 王老师想选择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贴近生活的话题, 所以决定选择当下比较热门的“房子”为话题。而阅读文本的来源是北师版教材的Unit1中的Lesson 4 City and Country的reading部分。因为原文语言较平实, 跳跃性很大, 学生阅读起来很吃力。所以通过适当补充和删减该部分内容, 最后整合为大约400字的阅读文本。并以此阅读文本为载体, 让学生学会怎么去描述自己的dream house。语言学家Marley认为:“合理使用教材资源意味着要协调好三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教材、教师、学生, 而这三者同等重要。” (Marley, 1998) 一节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产生共鸣, 对学生的思想有所启发, 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王老师通过选取和整合教材, 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快速掌握怎么样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dream house, 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为最后的说和写的输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体现了其主体性。

2、备学生

许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关注自己的教多于关注学生的学 (王蔷, 2009)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学情, 根据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兴趣爱好、学习方法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和计划, 才能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和进步。王老师考虑到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英语学习,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综合语言知识。希望在该公开课上, 通过一定的语言实践活动, 将学生的综合语言知识转化为综合语言能力, 展示给大家。所以只有保证学习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才能保证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如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通过收集到世界各地各种有趣的房子图片做成的视频引入新课, 把学生们的好奇心、兴趣给提高起来了。最后通过以读促说、写, 既关注了学生的兴趣, 又关注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任务指令明确简洁

在播放完视频引入dream house这个话题后, 王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明确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In today’s class, you are going to revise and 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houses and rooms;read a passage about a girl’s dream house and learn how to describe dream house;at the end of the class, design, draw and describe your dream house.简单的几句话, 将整堂课的教学任务要求明白准确地呈现给了学生。既缓解了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感, 又活跃了学生思维。

2、策略教授贯穿始终

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灵活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自主性。特别是要注重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过程中, 王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怎么样将“We wish we would have a white house.There would be trees around it and a great big yard.There is no fence.”这三句整合为一句话“We wish we would have a white house with trees around it, a very big yard and grass growing without a fence.”这种方式, 使得怎样将多个简单句整合为一个复杂句潜移默化植入学生的认识模式中。避免了填鸭式的语法教学, 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在课程的结尾, 王老师说到:“Who knows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I hope all of you can have your dream house in the future.”体现了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暗示, 是情感策略在课堂言语中的有效运用。

3、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 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陈丽, 2011)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在不经意间都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整堂公开课中, 王老师与学生有言语、眼神、肢体的交流, 在阅读和讨论活动中深入到学生中去, 给学生提供必须的帮助。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实践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习导向。比如在最后的展示阶段, 王老师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writing重点讲评, 引导学生课后怎样修改自己的writing。除了教师评价, 该课通过学生填写评价表来体现生生之间评价。表格中提出了三个问题:Does the description have clear ideas?How is the language?How is the drawing?评价等级为excellent, good, acceptable三级。学生成为活动的评价者, 其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总之,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三方面下工夫, 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到实处, 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现其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笃勤.初中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袁昌寰.中学英语学习策略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关注环保下一篇:灾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