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2024-05-16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1

长期以来,老师与学生处于播音员与听众的角色,课堂教学的低效表现在教师的反复讲解费神,学生反复倾听乏味,反复考试成绩低下信心不足。怎样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成,使课堂达到高效,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笔者在几十年的中学物理教学路上一直不懈地探索着、总结着,改变着教育教学方法,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终于明白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在对现有的高效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打破事先制订好的教学案教学的束缚,提出自己新的观点,高效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教学的速度快、容量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解决了多少个物理问题,有多少个学生自己解决了应该解决的物理问题。

一、物理高效课堂的界定

物理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物理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物理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物理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物理高效课堂是物理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物理高效课堂基于物理高效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物理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是学生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二、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界定

衡量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有三个主要要素:一是物理教学时间,二是物理教学任务量,三是物理教学效果。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以这三个要素为基础。因此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应在教师、学生、时间三个层面进行定义。

一是教师层面,物理教学效率是指在有限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定的物理教学效果(理解、记忆的物理知识、解决的物理问题、学会的物理方法等)的前提下所完成的物理教学任务。这里强调的是达到预定教学效果下完成的任务。只有教学效果好,内容少算不上高效;只求任务量大,效果不好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二是学生层面,“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 物理课堂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 / 学生所用课堂时间的总和”。这里强调“所有学生”,倡导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即面向的全体性。所谓“一切影响”,是指“学生学到的所有物理知识 + 学生形成的有用技能 + 学生的物理素养 + 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 +负面的影响”。三是时间层面,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 物理有效教学时间 / 实际教学时间×100% 。

所以,物理高效课堂源于物理的有效课堂,基于物理有效课堂。而物理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有高有低、有正有负,物理的高效课堂是取其有效课堂的高端,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方向。因为教学的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物理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不是为了“计算”,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理想的方向。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高效的导入、高效的演示、高效的探究、高效的课件、高效的讨论、高效的作业、高效的合作、高效的考试、高效的反馈、高效的讲解、高效的小结、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板书、高效的批改,等等)。

物理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可追溯到1946年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所示。学习内容的保存率较高的是主动学习,物理高效课堂就体现在这里。

三、物理高效课堂的实践

1.课前物理探究问题的编制

要实现物理高效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有高效的物理探究问题。高效的探究问题是教师在课标的要求下,根据一节课的内容,在认真钻研教材及相关资料,针对所教学生实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学习引领。它具有启发性、探究性、适应性,分为目标问题、知识表述问题、知识综合问题、自我评价、达标检测等部分。它不同于教案,也不同于学案,而是学习知识的引领文本,它起着指导学生课上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形成真知等作用。

2.课中四环节

(1)自主学习——阅读表述,提出问题。上课开始,教师下发物理探究问题,每个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进行知识表述、理解,尝试解决探究所提出的问题。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在个人自主学习时未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提出同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小组认为的比较正确的答案,为小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3)交流合作——小组示范,明辨是非。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所有学生把自己的结果与他人对比,对不同的结果,有异议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探究,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辨别真伪,形成真知。

(4)教师引导——思维点拨,形成真知。在小组展示交流阶段,老师要进行引导分析,思维点拨。把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物理知识。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全体学生参与度高。在学生自己看懂一点,同学帮助弄懂一点,大家讨论明白一点,老师讲解清楚一点的探究过程中,物理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被学生掌握,在教师、学生、时间三个层面上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真正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高效课堂教学。

四、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实施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后,学生在表达能力、物理素养、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提高。通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得到以下反思:

1. 探究问题的编制考量教师的基本功

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究问题设计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探究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效率,提出的问题既要适合课程标准、教材,又要适合学生实际,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浅。物理探究问题必须在“三线”上下功夫。

用艺术家的眼光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合演着一幕戏剧。这“戏剧”中潜含着三条线索(简称“三线”)——目标问题线、知识表述问题线、知识综合问题线。

目标问题线是指一定教学思路下的知识点或知识体系的表述展现过程,是学习的要求和期望;知识表述问题线就是指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探究理解的知识提出相应的若干问题,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目标是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比如,新课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等基本知识为主线;实验课则体现原理、器材、过程、记录、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的主线;习题课、复习课则以知识网络、技能和方法为主线。知识综合问题线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对学科内和学科外的知识的相互联系的加深和拓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为主线。

当然,探究问题只起到学习知识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方法、问题才是鲜活的、价值更高的。

2. 物理高效课堂实施要遵循的四项策略

(1)预习先行,先学后教,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

(2)教师从“学情”调查了解开始,根据“学情”制订灵活动态的课堂教学环节。

(3)重视学生质疑,让学生先说,教师后讲,真正做到思维的启迪。

(4)落实评价,注重当堂纠错,及时矫正反馈,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只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

3. 物理高效课堂实施后带来了九大变化

(1)课堂模式效能的变化。通过知识表述培养物理素养,通过探究培养能力,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2)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层次性、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3)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4)由教师的一言堂到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群言堂。

(5)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6)由注重课堂环节、墨守成规到更加关注学情、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7)由按制订好的教案、学案教学到灵活多变的探究式的不定模式的教学。

(8)教师由“播音员”变成“主持人”,学生由听众、观众变成参与者、实践者、操作者、表演者。

(9)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做题变成带着问题阅读、自己理解寻求答案、小组讨论、集体纠正、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激活了课堂

教学情境:生生互动,人人参与,讨论热烈,老师引导有序,激趣启智;教学环节: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评价及时。

5. 物理高效课堂培养了学生八种学习习惯

习惯定律指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高效课堂中要求学生学会八种习惯:会阅读、会表述、会记忆、会联想、会交流、会探究、会反思、会总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物理高效课堂是我们的期望,是我们的追求,是课堂教学的创新与革命,有赖于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探究创建高效课堂新的鲜活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质的飞跃!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2

1、传统物理教学的反思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2、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3、投影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静态变动态,提高学习兴趣

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是静止的,若用动态投影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如在讲杠杆的力臂概念时,老师在黑板上怎么画都是静止的,学生印象不深。用可动的投影片,力臂会随力的作用方向改变而改变,学生看起来十分鲜明,兴趣高涨。在较短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力臂的概念.

二、师生共同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利用投影进行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投影片上题目的展示下,教师让学生轮流在投影仪上将答案打出来,答对了的学生受到鼓舞,如果答错了,其他学生给予纠正。形成了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学生有误区时便于及时点拨。知识传输畅通,反馈及时.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学生在消化知识时,只有不断地向大脑中传输信息才能引起记忆和理解的连续发展,利用投仪教学,贮存信息多、传输信息快、直观连续,使学生得到不断练习、消化、理解知识的机会,提高了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做练习时采用手写题目或小黑板展示,也不过7~8道,用投影展示可达10~20道,教学效率提高明显. 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已不适应大面积、快速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用投影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且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

4、培养差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差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差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差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差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差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差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物理、对物理学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差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5、听课评课教学反思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6.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对日常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反思是面对问题和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批判性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我认为,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对教材与教法的反思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學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其次,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例如,当初在讲“力的正交分解”,笔者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老是在正交分解这部分出错,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总结里,我看到了不少学生说老师在此“惜墨如金”,他们没有真正的搞懂,此时自己才恍然醒悟。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要形式多样,要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

四、对培养学生习惯的反转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楚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另外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结语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反思和对策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反思,对策

物理概念中蕴含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 就有助于我们把知识教学提高到思想方法教学的层次, 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开展物理概念教学谈谈看法。

一、概念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1.忽视物理概念教 学中学科人文背景 等知识的讲 授。物理概念的形成历程, 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若充分利用, 则除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外, 更能让学生对物理着迷。一旦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就会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大大提高。不少物理教师迫于高考的压力, 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对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物理概念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人文知识的讲授, 这样往往会出现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不到位, 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的现象。教材中精心编入的科学思想、情感、价值观得不到较好的体现, 从而让学生对物理提不起兴趣, 更缺乏激情。

2.用媒体代 替物理概念 教学中的实验探究 , 使学生失去 兴趣。有的老师认为:物理概念课本上已写得很明白, 不需多讲, 更不必大动干戈地做实验探究。基于这种认识, 忽视了概念教学这一环节, 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他们由此获得的知识信息是一些无序的片段。对学生来说, 实验是许多新概念生成的土壤,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动手做真实的实验, 不能盲目地用多媒体替代。即使实验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偶有失败, 也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果缺失了实验这一环节, 课堂教学就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从而使部分学生因不理解概念而听不懂课。时间一长, 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违背概念的认知规律, 深陷题海。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有些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而对物理概念一笔带过。误认为概念讲解太费时, 可在习题中得到解决。因此在学生对新概念不甚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就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练习这一环节, 希望能高起点, 得到高效率, 结果却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 教师将学生作业中出现较多错误的原因简单归纳为练习不够, 从而出现了题海战。这样易使学生由于要完成大量的习题而没有时间看书理解, 结果是作业虽在讨论或抄袭中勉强完成, 但考试时难免原形毕露。

二、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对策

1.在教学中要使新的物理概念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某些相关的物理概念建立恰当联系, 通过对概念内涵的深入理解和相似概念的比较, 培养学生对各类相似的现象进行类比的能力。通过对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讲解, 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思考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批判性。

2.物理概念教学应体现学科的教育性。在概念教学中, 我们只有讲清新概念的来龙去脉, 新概念才能在原有的相关概念构成的知识土壤中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形成往往与科学家的探索研究过程相关, 一个物理概念的提出常要经历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奋斗。因此, 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特殊性, 是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的好资源。将物理概念形成历程和学科教育有机整合后, 以故事、实验等形式再现发现历程, 不仅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源于生活、生产及人对大自然认识的需要, 而且使学生因懂得一个新的物理概念而感到自豪。通过概念产生的探究过程教学, 能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为科学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

3.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重 , 确保学生对概念认知的完整性。物理概念的定义是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切而简要的说明, 也是学生理解新概念必须明确的两个层面。一些教师因各种原因只关注概念的内容, 而往往会忽视对概念定义的教学, 易使学生因不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不能顺利解决相关问题。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往往不仅要讲清本节课中引入的概念, 而且要将与此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讲清楚, 以利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正确处理相关物理问题。如速度的概念是在对物体运动的直观感觉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 学生容易理解。但对某物体的一个具体的运动来说, 可能会出现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或匀速运动的速度。同时在变速运动中, 速度与加速度和位移又有密切关系。因此, 在恰当的时机, 应将加速度、位移这两个概念和速度的联系与区别也予以讲清, 从而使学生对速度概念有整体认识。

高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篇5

一、我认为在这节课里,可以为以后上这节课提供经验的有:

1、重难点的分析: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难点是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以及功的标量性。后面的重点如动能定理的学习十分依赖学生对功的计算掌握情况,所以学会多种对功的计算方法包括一些特殊力的功的计算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不是这一节课能完成的,还需要习题课、复习课甚至是后面的课中的应用逐步完成的。这节课里要让学生理解功的一般公式W=Flcosα中各个字母的意义以及在使用时关键找到力和位移的夹角。功的正负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代表了方向,这是收到了前面速度加速度这两个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一个负迁移。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正功负功分别代表了对运动是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或者说是动力的功和阻力的功。这一分析说明功的正负不代表方向,那功到底有没有方向呢?我把它从公式W=Flcosα中每个元素都代表着大小来认定功也只有大小,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记住。但是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2、新课的引入: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历史中,功的概念的建立是用了很长时间的,并不像高中课本里那么直接地就产生了。所以我是用几个社会生产中存在的例子,让学生分析里面的能量的变化和力做功的情况,从而让学生体会能量的变化总伴随着做功。并且从例子的分析中让学生回忆起功的两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通过练习来引出问题。新的公式学习之后,必须要通过练习来熟练和检测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课中的练习一,是让学生比较力与位移成锐角和成钝角两中情况下,功的计算的问题,通过计算发现成钝角时功是负的。这个例子反映出功有正负。通过这两个问题自然而然学生会思考功为什么有正负,初中为什么功没有负的?这能引出功的正负是由α角来控制的。学生进而会想功的正负代表了什么,这就引出了这节课的难点,功的正负的意义。课中练习二是通过各个力做功的总和和求合力的功二者的比较,来引出总功与合力的功相等这一难点的。

4、让学生上黑板上写出解答过程,暴露学生的易错点。学生在计算练习的时候,把功的单位写错,把受力分析图中的支持力和拉力的分力混淆,摩擦力和位移的夹角没通过画图找而是凭感觉写上力的夹角,这些问题充分地暴露了出来,通过指正能帮助其他同学也纠正过来。

二、我认为这节课里,可以为以后我上课吸取的教训有:

1、重难点上的时间分配应更充分些。上完课我感觉自己在一些细节上花的时间多了些,处理功的正负的问题上举的例子不够充分,学生反映也比较平淡。

2、功是标量这个难点,书上是直接给出的,没有任何说明。我自己上完课感觉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化,或许学生心里还是有疑虑的,不相信的,我是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理解,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这节课上直接突破呢?我还没有答案。

3、学生的练习过程应该放到实物展台上。让学生写好后再上黑板写出来,这时候其他学生就没有事情做了。我当时的处理办法是让其他学生写下一个小题,但是后来想到,这样上黑板的同学就没有时间思考后面的小题了,对他不公平。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81-01

新课程改革是近年来的一件大事,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引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所有的老师们绝对不能再沿袭以前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是要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引路人,这一点是对传统教学最大的突破和挑战。过去,教师们信奉着“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的思想,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就是简单的在课堂上用一整堂课的时间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自己顺利地完成一堂课就可以了。但是,自从新课改实施后,我们才意识到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绝不仅仅是只会在课堂上教学生知识的人,而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学会学习的人,只有这样,你才是一名真正的良师。

一、新课改下对物理教学进行反思,可以推动物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增长

一方面,深入的反思可以让我们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总结出自己过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了解在今后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加强。比如,过去经常实行“满堂灌”,不注重学生自我认知的发挥,不去和学生互动,只知道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丝毫没有想过学生掌握的如何,或者说掌握后能不能将这些只是很好的应用到生活中。而现在,总结出了这些缺点,也就指导今后教学中自己因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回想起自己当初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时,也曾为了教好物理想过各种办法,我搜集了很多练习题去让学生做,从中看出学生对那些定理掌握得还不牢固,然后重点去为学生讲解这些定理,但是后来却发现,学生依然理解得不是特别深刻,记忆也不深刻,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与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份,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笔者认为,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每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这节课哪些地方做的特别好,今后应该重点发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教学非常有用的,人都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自己,在不断的总结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座椅,作为一名教师,课后反思一定要做好。同时,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有时候自己下课后想到的一些问题会很快忘记,只有把它们都记下来,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篇7

一、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反思。

物理概念和规律一般是以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运用定义的形式给出的, 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 是学生进行思维的核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 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学习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后,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反思:从向心加速度特点是什么?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方向间有何关系?学生经过反思明白了向心加速度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但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的特性。

二、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这实际是解题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 通过反思, 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建构。解完题后不能停留在满足所得出的结论上,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 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 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 去探索更好、更简便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优化思维品质。其次, 在解完一道题后可引导学生反思此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 或改变条件或结论, 以探索新结论。通过多题一解、一题多变, 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规律,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最后, 还需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结果是否合理?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这样, 不仅能巩固知识, 减少解题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 培养探索能力, 引发再创造。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 加强对课本例题、习题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归纳, 引发他们的猜想, 发展他们发现、探索的解题能力, 培养反思习惯。物理解题过程中的自我调控, 解题后的反思, 能强化自我评价意识和优化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优化认知结构, 培养创新意识。比如, 要求学生自备错题集, 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 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培养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与领悟, 写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并分析原因, 这既是对解题思路补充的反思, 又是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高原”的一个窗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 一个质量是50kg的物体, 空气阻力不计, 以跟水平面成四十五度角的方向斜向上运动, 求物体受到的外力。如此简单的题目, 初学者往往极易搞错, 很多同学以为力的方向跟V的方向相同。对这类错题进行反思, 可分四步进行: (1) 本题是怎样做错的? (2) 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 (3) 正确的解法是什么? (4) 这样做为什么不行?目的是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思路, 推敲每步的逻辑依据, 分析走进“死胡同”的原因, 反思自我思维症结、认知缺陷, 了解自我认知体验, 并通过思路对比, 豁然贯通某个关节点, 达到领悟阶段, 逐步形成自我监控总结自我经验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的反思。

物理课堂是一个小型师生交流物理思想的场所。教师可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将学生按男、女生比例、物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个性心理及学习成绩, 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按要求程序去操作, 布置课前预习, 提出要求, 看书回答问题, 组内循环检查与讨论, 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向全班交流学习结果。在交流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因果设问与反思、比较设问与反思、变化设问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转化设问与反思”等方法, 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 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通过交流, 启发了学生思维和反思, 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 在学习《物态变化》中“熔化和凝固”的内容时, 抛出了一道题目引导学生课堂辩论反思:“质量都为500克的零下10摄氏度的冰、零摄氏度的冰和10摄氏度的水如果都吸热温度上升5摄氏度, 那么谁吸收的热量最多?”学生小露说:“是零下10摄氏度的冰吸收的热量最多, 因为它原来的温度最低”;学生小宏说:“三者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因为他们升高的温度相同, 而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小蕾说:“我认为零摄氏度的冰吸收的热量最多, 因为它先要熔化并且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然后温度才能上升, 就算它上升5摄氏度需要吸收的热量相同, 但是它还是多了一个熔化的物态变化过程”, 听到这时, 全班响起热烈鼓掌, 透过这阵掌声, 全班同学对于“晶体熔化实需要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这一知识点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

是难以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的, 许多物理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得以消化、吸收。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记重点、记难点、记疑点, 倡导学生及时整理笔记, 课后通过阅读笔记, 再沿着教师讲解的内容、思路或方法对其反思, 认真消化, 把教师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对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过程, 并在反思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8

一、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一位优秀的高中物理教师, 决不会教死书, 只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 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 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教学思想, 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 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 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 就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二、充分了解学生物理基础和接受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注重启发引导, 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很重要, 讲到什么程度, 怎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把握不好, 会出现学生目瞪可呆、不知所措, 还有可能会出现一讲到底的情况, 那就变成了旧的教学模式——灌输式。这种古老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现在的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以上出现的情况, 我有以下几点想法:1、课后经常找学生聊天, 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 一段时间后就会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了。2、注意观察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映, 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3、注重举生动形象直观的事例来说明问题, 还应该多用实验器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4、认真检查学生作业, 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的存在的问题。5、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从事工作的中学由于学生生源质量比较差, 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比较弱, 经常不勤于思考。所以如果以全部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授课, 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我觉得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学生, 应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认真准备每一节课

备课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接受能力出发,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注重设计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 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自学,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使教学环节逐层深入, 让学生易接受、感兴趣。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 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所谓求趣, 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 增强趣味性, 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3、尽可能设计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 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 经常遇到探究实验, 教师要设计实验, 直观、形象、有趣的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 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 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四、注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以书为本, 这就要求老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课本上的每一节在整个章节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到底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老师心中应该有底。这样, 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留下后遗症。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认真阅读整套物理课本, 注意观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物理选修班学必修1、2及选修3-1、3-2、3-3、3-4、3-5选4。看的时候主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比如我们在3-1上学到磁通量这一内容, 书本上只有很少的一段文字。如果新老师不注意阅读3-2电磁感应部分就不会知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电磁感应主要就是围绕磁通量变化。如果在3-1把磁通量讲透, 3-2的电磁感应这一部分学生就水到渠成的掌握了。2、多做题目。要想教好物理, 把握好重点难点内容, 做题是少不了的, 理科教师必须通过做题来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获得新信息新知识。多做题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解题能力。3、多向老教师请教。在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情况下, 向老教师请教, 多听老教师的课。这样, 可以吸取教学经验, 把握重点难点内容, 还可以让自己走捷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点成熟, 成为一位优秀的物理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对平常教学的观察总结, 对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反思和研究总结。

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9

一、降低门槛, 顺势利导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而“物理难学”的印象却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 教学的起点过高, “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 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 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例如, 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 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 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 通过降低台阶, 减少障碍, 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 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 学生就硬着头皮学,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 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这个台阶, 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之后再提高也并不晚。可是, 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 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 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靠生硬的讲解, 只重视告诉结论, 讲解题目, 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 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 先将学生引进门, 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 我们都是成功的。

二、记忆概念, 掌握规律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 应熟记基本概念, 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 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往往会忽视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 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 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 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 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 但可以肯定地说, 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 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 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 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 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 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 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 没有这一步, 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三、实物演示, 消除错误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 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 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例如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这个问题, 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 认为金属块温度高, 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 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 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此外,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 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 2个轻质弹簧秤, 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 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 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 另一物块同时前进, 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 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 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 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 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 但在实验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 结果自然不会完美。当然, 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 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 从同一高度落下, 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 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所以, 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 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 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四、综合知识, 融会贯通

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 物理考纲要求的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 它们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 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 章节内容互相联系, 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 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连为一体, 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 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篇10

一与时俱进, 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往往都以知识传授为目的,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生为本”理念背道而驰, 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 需要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 也就是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事实证明, “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虽然能将各个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但师生间缺乏有效地交流和互动, 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不高, 甚至昏昏欲睡, 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为高效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 让每位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物理知识, 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探索者。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乐教, 学生才能乐学, 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 营造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事实上, 每一位中学生内心深处都藏着一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之门, 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找到打开这扇门的钥匙。由于高中物理这门学科较为抽象, 决定了部分物理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 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上课容易开小差, 融入不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变为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的一切努力都会变为无用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中来。物理这门学科的很多知识都可以作为激发兴趣的点, 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很多物理现象和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情境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当教学“重力势能”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实物假设一个情境:如果天花板上有一片树叶向同学们头上落下来, 结果会怎样?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后, 不约而同地会表示毫无压力, 不用担心树叶落下来会造成什么结果。而当老师再次提出, 如果同学们头上的电风扇从天花板上落下来, 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时学生们纷纷表示出害怕, 表示结果会很严重。这样, 教师就通过生活化实例引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这样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 因而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三活化手段, 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程度

物理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程度, 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接受物理知识的学习。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电教化教学在很多中学都已成为现实。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功能来辅助教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使学生全方位地感知物理世界。

例如, 在教学“天体运动”这一节内容时, 由于天体运动的抽象性, 学生们往往感到枯燥和困惑。面对此情况, 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感性教学, 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全过程, 再配以相关的文字解释就能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为生动, 从而化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 在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如身临其境, 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 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将更加深刻。

四重视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正处于稚嫩向成熟的转型期, 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具有局限性。但一提到开展活动, 他们爱玩的天性就立刻展露无遗, 积极性立马就被调动起来。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的。因此, 教师要重视实践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多创设一些活动环节,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玩中提升能力, 最终提高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五总结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下只要教师方法得当, 调度有方,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系统的实施定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到无穷的乐趣, 从而爱上物理课程的学习, 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摘要: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新时期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需要努力思考, 大胆探索, 积极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实践中针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 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反思,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中旬, 2014 (6)

[2]陈文清.浅议高中物理教学[J].学周刊:中旬, 2014 (5)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8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是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以下是笔者对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对物理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的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只是简单的重复照抄,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物理课程标准》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结合自己在上课时的一些体会,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认识层面:备课时间较少、对课标研读欠缺、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2. 运作层面:一方面“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师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

二、对传统物理教学的反思

在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教师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被认为是一节好课;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的自由,教学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的加重、探索精神的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三、对物理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其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电磁感应”这一节比较抽象、难学,那么,教师应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将抽象的冲量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可以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验的操作能力。

四、对物理教学进程的反思

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不融洽、教法与学法脱节的现象。通过对一堂课的课后反思,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疏漏和失误,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并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内容的详略和时间的统筹。例如 “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力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却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对此,教师应在借鉴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使学生先认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的机械能,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

五、对物理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多数物理教师的困惑。在已经有了关于探究式教学理论作基础的前提下,要将它实施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需要一个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和“桥梁”。教学模式就是这样的一个“媒介”和“桥梁”。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适宜探究方式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新授课探究教学中采取“三个环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质疑定标;渗透方法、合作探究;认知整合、迁移应用。对于新课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三个环节”教学模式,让学生去交流、体验、产生情感、建构知识。

六、对物理教学课后的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的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依旧是学生的难点,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教师教会的,因此,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课后反思不仅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学反思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尝试,更能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2

1.扎实的学科功底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要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 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活动, 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新课改中我们常看到真正为大家所称道的, 通常是那些学科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有深刻理解的老师。

正像赵凯华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的:“现在中学物理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解题上, 像某某老师这样看‘闲书’的人不多了 (“某某老师”指北京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 。”赵先生这里说的“闲书”, 指的是如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 周肇威先生译的《物理学的进化》, 赵凯华先生著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等书籍, 这些书对教师深刻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搞好物理教学非常有帮助。

大纲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首先, 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首先包含了力的定性定义, 说明了力和运动状态改变间的关系;其次, 确立了惯性的概念, 描述了物体运动所固有的属性;最后, 牛顿第一定律还定义了惯性系, 要描述运动就要说明是在什么样的参考系下的运动, 满足第一定律所描述状态的参考系为惯性参考系。

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人们就会进一步追问:如果物体受到外力, 则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将遵循怎样的规律?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定义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用什么量描述力, 用什么量描述惯性。力要求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即加速度) 量度, 而弹簧测力计是用物体的形变来量度力, 这两者在理论上是二元的, 产生形变的力和产生加速度的力是否具有同一属性, 并不应该是想当然的, 质量的量度存在类似问题。

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本原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中学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 多采用认为质量和力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然后通过实验发现加速度、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 这种处理方法是合适的。

2.强 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 关注科技发 展, 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 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 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 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 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 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 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 乐于探究, 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 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3.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数据处理的能力。

新课标再一次强调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习兴趣, 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增加了探索性实验的数目, 提出了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尽可能使用先进实验仪器的要求。实验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实验中蕴藏极其活跃的因素, 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实验活动形式多样, 能为各类学生提供全面而又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条件;实验需要严谨、踏实等优良作风, 这种活动对于塑造人的完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缺损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畸形的智能结构, 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 学校和教师不仅应该在理论上承认, 而且应该在实践中力求真正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4.关于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4.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 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 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 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 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 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方法有: 运用实验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4.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排除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 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4.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因此, 在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后, 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 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 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 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以便学生正确理解。

4.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上一篇:气象模式下一篇:动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