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

2024-07-23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通用12篇)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 篇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习难点的形成原因之一, 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 物理表象很单薄, 因而学生不能建立起准确、清晰的物理图景.缺少了生动直观的物理图景, 也就缺少了抽象思维的基础, 学生也就很难再认识物理规律上有质的飞跃.

比如, 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学习中, 学生对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缺少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演示“四俩拨千斤”的实验, 也可以把生活中的千斤顶拿进课堂, 让学生体会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引导帮助学生用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物理规律分析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讲到摩擦力时,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 让学生体验摩擦.让学生拿两本书, 将纸张一页一页对插在另一本书页中, 让两个男生各自拿着对插的书对拉, 学生发现很难把书从对方的书页中拉出来, 这一现象让课堂上的学生很惊奇, 学生没有想象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学生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以后在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学生也就能顺利地解决.在安培力的教学中, 学生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安培力) 缺少感性认识, 针对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可以演示“旋转的液体”实验 (选修3-1) , 也可以做“跳动的弹簧”实验 (选修3-1) .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 应用物理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设计和演示课堂演示实验同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课堂演示实验不求过程有多复杂, 不求实验有多么的精确, 但课堂演示实验的取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 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 完成演示.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从而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现象重新认识, 也为学生思维从对常见现象的表面感性认识过渡到物理规律的理性思考作好准备.

二、实验和思考同步, 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生成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同步, 操作与思考同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展开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

比如,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关系的实验中, 通过讨论实验原理、展示实验器材后, 让学生动手来研究, 很多学生能独立用纸带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同时很多学生认为砂桶的重力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力.教师以学生错误认识为起点,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画图分析砂桶的重力是否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力.给学生一定时间, 学生边操作边分析边思考, 最终有部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砂桶的重力不等于绳子的拉力;绳子的拉力不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然后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讨论, 最终学生形成了一致的认识.但随着学生认识的深入, 学生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使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小车的合力?怎么样才能使砂桶的重力等于绳子的拉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活跃, 学生能很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尽管这些想法不完善的, 甚至不正确的, 但学生确确实实在主动思考, 这时教师的恰当点拨将会让学生思考实现质的的飞跃,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 学生对“平衡摩擦力法”以及特殊条件 (沙桶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重视基本实验,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基本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基本实验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基本实验有个清晰的、准确的认识.只有学生掌握了原来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过程, 才能在各种变式中发现和原来实验的联系和区别, 用已经掌握的实验方法研究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从某中意义上讲, 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把握基本实验原理、方法和技术, 对基本实验形成一个清晰的图景, 并能移值应用到新的图景中, 设计新方案, 处理新的实验数据, 解决新的实验应用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必须要让学生熟悉基本实验, 对基本实验有一个清晰的物理图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 教师在完成基本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基本实验进行分析、总结, 而且要对实验进行恰当的延伸和拓展, 尽可能的扩展实验的功能,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借题发挥, 从不同角度进行变式实验, 加深对基本实验的理解, 形成清晰图景.物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后, 即使当学生遇到新的实验情景, 学生也能克服思维定势, 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中注重实验和思考同步, 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 通过这些努力尝试, 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从而让物理教学因物理实验而精彩.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 篇2

高中三年,师生们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可到了临高考时,大多数学生最没把握的就是物理实验题。临高考阶段,学生和教师在解题方面差距最大的也是物理实验题。分析和研究其中的原因十分必要,比对教师和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一般是“截流”式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和分析较多,学生思考和讨论较少。学生没有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没有参与物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实质一无所知,对物理实验的各方面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

1.2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感受和经验不够丰富

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看的课件多,生活体验少;演示实验多,探究实验少。学生体验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机会很少。就无法对实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实验的认识必然是肤浅和片面的。

1.3学生物理实验意识薄弱,把思考与实验割裂开来

学生在学习物理实验时比较关注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容易忽视物理实验的核心――实验原理: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从来不会想到用实验来解决。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讨论不够充分。缺少再实验和反思。就元法体会物理实验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2 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

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其核心就是更新教育理念。将原来的“截流”式教学改为“源流”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充分体验、充分参与、充分思考物理实验的原理。相信学生,让学生思维活动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的主旋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伴随物理实验的全过程。郭思乐教授说过:“深切的爱总是生产性的,只有在他们(学生)参与了这些知识和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因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的感悟和内化来完成。

2.1关注物理实验原理,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实验原理是物理实验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对实验原理深刻理解才能准确理解物理实验的其他方面,才能比较准确地体会物理实验的物理思想方法:只有挖掘物理实验内在的美和实验设计哲学思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动力。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会实验设计中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在高一开学阶段,让每个学生回顾初中物理实验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写在纸上,选一些进行投影。然后全班讨论和总结。如测电阻时用电阻箱代替被测电阻使电流表电流卡HM―一等效替代法:测石头密度时,石头的体积用有放石头的水的体积减去没放石头时水的体积一一差值法等。同时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挖掘科学方法教育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一一斜面实验――对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等。

2.2加强物理实验的体会和感受,提倡“做中学”和再实验

改变以往的“先学后做”为“做中学――再实验”比如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第一课到实验搴给定任务―一测量E和r,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自己做的原理,让学生先动手做,许多学生感剑有困难,只好进行小组讨论和看书。学生也基本上能完成实验,教师通过实验过程的巡奁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并安排课后任务。除实验报告外,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学了解实验的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其他可能的实验方法(看书本或上网查)。第二节课先同学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分别要求各小组阐述实验原理,实验所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最后再展示和讨论其他的吏验方法,确定要增加的物理器材,比较各种验方法的优劣。要求学生对本实验进行全方位思考,对不理解的思题要通过同学问交流和思辨。第三节课在实验器材中添加电阻箱,要求学牛用几种方法对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反思前一节的讨论,写成一份全面的实验报告。这样虽然爱多花一节课的时问,但这种趁热打铁,学生的收获有天壤之别。

2.3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意识,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内化过程

如果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只扮演听众的角色,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死记硬背只能是短时记忆,最终学生没有任何收获。学生没有思考,就没有将实验知识进行内化,单靠记忆是学不好物理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给足学生时问、空间及任务(上台讲或发言),逼迫学生去思考,逐步形成问题感。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的习惯。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实验,学生的实验意识就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2.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技术,立体化学习物理实验

探析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41

高中理科学科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相对于其他两门学科,物理是理论性相对更强些的学科,这使得很多高中生在接受物理时有些许抵触心理,感到物理知识比较难理解。本文意图探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将物理课本中直接呈献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以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来。这种授课方式的转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物理水平。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仍然有其影响力,被很多家长及学生所接受,从中可以看出物理的实用性比较强。高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过渡阶段,从初中物理的浅显知识过渡到大学及更高更深层次的物理学习中,高中物理的学习阶段除了需要掌握较高层次的物理知识外,更需要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为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好基础。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自身的授课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物理实验授课。

一、重视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相比于教师的耳提面命,兴趣更能驱使学生认真投入地学习,因此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课堂导入是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认真准备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正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是课堂成功展开的基础。

一般而言,课堂导入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恰当的情景设置引起学生兴趣后,自然过渡到即将开展的课堂知识讲授上,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认真听课,积极探索。另一种是采用复习导入式,该种导入方式是通过提问与即将讲授的课堂知识相关联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帮助学生复习知识的同时,加强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堂课的知识点,甚至让学生能够达到对知识点间触类旁通的作用。

高中物理的实验授课同样需要做好课堂导入,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激情下以期待的情绪学习该堂知识点。但是对于高中物理课堂而言,物理课堂的理论性决定了其较为枯燥的性质,而实验授课可以将课本上直接呈现给学生并需要学生掌握的枯燥知识点,转变为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推导出的劳动成果。这种转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由原来的死记硬背变为灵活掌握,这种学习方式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任课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用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效率。

二、针对物理实验做好培训工作

同开展其他实践活动一样,高中物理要进行实验授课,首先需要注意安全问题,要保证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物理学习。因此,在开展物理实验前,要对学生们即将进行的物理实验做好相关培训工作。这种培训工作包括安全指导、实验器具认识、实验过程的介绍及实验结果的推测等方面。

安全是第一要务。教师要针对各种实验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安全指导,防止实验出现不必要的安全失误。通常而言,物理实验较为安全,不像化学实验一样容易存在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物理实验的安全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

除了安全指导,实验培训的另一大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试验器具,实验中用到的物理器具一般是常见的物理用具,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该种器具,包括器具的名称、用法、用途及注意事项等,这有利于保证实验的成功完成。至于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这是需要在实验开始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做出有依据的猜测的,实验过后再来验证实验前的想法是否正确,正确与否的原因在哪,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乐趣。高中进行物理实验除了提高授课效率外,对学生而言,是以后接受高层次物理学习的必要过程,因为大学及研究生的物理学习离不开在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在高中阶段能够对常见的物理实验器具有所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指导

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以保证学生在正确的指导下成功完成实验。因为学生一般一个物理实验做一次,因此每次的物理实验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全新体验,这需要教师的现场指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保证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两方面:学生正确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及实验数据的记录。

实验过程需要教师的现场指导。尽管在实验前已经对实验相关步骤进行培训指导,但是真正操作时,第一次做实验的学生们总会有手忙脚乱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中现场指导,加深学生对实验的了解,以保证该场物理实验的成功完成。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或是因为兴奋激动,或是慌张紧张,容易在实验观察及实验数据记录方面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指导,维持好现场秩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在身,能够让每个学生有实验的参与感。在提高学生实验兴趣的同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因为实验数据是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总结的最重要凭证,可以安排专人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也可以让全班同学都进行简单的记录,保证实验结束后能够推导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四、实验后的总结与推导

物理实验结束后,就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就某个知识点或物理公式进行推导。实验结果总结及公式推导是进行物理实验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并正确推导出课本中已经存在的物理公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能够灵活运用该知识点,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继而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从实验结果中进行知识推导,可以让学生从中体味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高中物理的实验授课是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有效授课方式之一。

高中物理课堂实验的快乐教学 篇4

一个有责任心的物理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应该努力将课堂教学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使课堂变得鲜活多彩。

一、教育现状及问题

刘希平认为, 教育的真谛是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 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千篇一律的课程、千篇一律的要求、千篇一律的评价背景下, 加之几乎整个社会都在推波助澜的高考升学竞争, 普通高中学习与全面而有个性越来越越远, 与多样化越来越远, 乃至于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也越来越远。 有些学生学习几乎学到精神近乎崩溃的地步”。

老师平时只顾赶教学进度抓教学质量, 而忽视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 导致许多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而现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 特别是课堂里的探究式实验教学也丧失了“快乐”。

二、“快乐实验”“成功体验”的物理实验课堂

我们的憧憬和目标是:有这样一节更本原、回归人心的课堂———“快乐实验”, 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

1.随堂小实验 ———快乐实验, 营造学习气氛。

刚学物理时, 如何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持续的学习积极性呢? 随堂小实验就对营造快乐学习氛围有极大作用。

(1) 短小精悍, 应用灵活。

首先, 随堂小实验可以独立地完成, 通过教师用心设计,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 思考创新。 学生的思维冲突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感悟、思考。 例如, 利用挂钟与电容器相连, 演示“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可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层层深化, 直至问题解决。

(2) 形式活泼, 利于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越多, 就越能进入学生世界,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 而学生也会热情高涨。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小实验常常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探讨互动、交流协作随之增多。 例如, 水果电池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生活气息浓厚, 有独特的实验乐趣。 学生由此知道不一定要用特定的仪器才能做物理实验。

(3) 成功体验, 动手实验。

学生没有参与感, 更不会认真观察和思考。 但随堂小实验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例如, 小实验“用直尺测定反应时间”让学生充满兴趣, 由刚开始的抓不住尺子或者反应太慢, 到后期能够偶尔抓住, 学生有了动手实验的兴趣, 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享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通过参与随堂小实验, 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实验能力, 而且培养了动手实验意识, 更有了成功感受。

(4) 贴近生活, 就地取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上停留于书本知识, 远离生活、生产, 那么学习当然不会达到预期目标。

课堂上的小实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 也能拉近学生与物理学之间的距离, 如“水火箭”、“高空落蛋”, 学生从一开始感到新鲜而神秘, 后来发现物理的原理与生活的联系如此密切, 体验到快乐。

2.探究性实验 ———成功体验, 做学习的主人。

真正发挥好探究性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成功, 做一回学习的主人, 是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

(1) 引入演示, 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新课前利用一些趣味性演示, 如《超重失重》课上“摆上一台体重秤”引入教学, 充分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产生,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激活。

(2) 分组实验, 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从传统分组实验教学中的被动转变成探究实验教学中的主动呢? 首先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先教后学, 这样不好。 而探究实验教学, 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合作学习。

(3) 做实验的主人, 不急不躁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生的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 他除了需要鼓励外, 还要有自由, 要是没有自由, 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所以,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活动的自由。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自信心不足, 害怕实验失败等心理, 激励学生体验过程, 享受成功。 学生必须是实验的“主人”, 只有不急不躁, 在实验中自我构建知识, 才能成为实验的主动掌控者。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要因材施教, 注重学情, 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三、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快乐实验”“成功体验”教学模式为将我校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 快乐学习, 体验成功。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体会学习的乐趣呢?“快乐实验”, 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 “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相关论文 篇5

物理分组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通过思维、实践,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入领悟并升华成理论思维的一个动态过程。

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实验目标,激发学生积极观察、认真思考实验问题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

比如,在使用打点计时器对小汽车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时,由于测量过程中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所画的V—T图并不能与书上的规律一样,即每个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在实验作图的时候,有的小组会把所有的点精确地表现在一条直线上,这显然是学生在收集数据的时候改变了原有的测量数据。

对于这一问题,教师要理解学生追求完美的初衷,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即使进行准确的实验设计,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也难以避免出现误差,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误差而不能消除误差,并且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测得各点并不完全落在一条直线上,在偏差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得出在没有误差存在时V—T图像中各个点在一条直线上的结论。

这样在分组实验时学生就会摒弃追求完美的心态,力求使实验数据更准确。

二、实验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

物理是一门以生活和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书本上介绍的许多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会出现。

因此,物理实验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积极营造有趣的实验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物理。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需要用实验来探究力、加速度和物体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时教师可以对生活中涉及的与牛顿运动定律有关的现象进行讲解,如坐电梯、去游乐场玩过山车等,由于学生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因此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对质量、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明了。

又如,学习《超重和失重》时,学生会有超重就是物体质量增加的错误认识,同样,他们也会认为失重就是物体质量减少。

为了消除学生的误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在塑料瓶中装满水,然后在瓶侧钻一个孔,问学生:“装满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水会流出来。”

教师接着追问:“要是让装满水的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借机开展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学生发现水并没有从瓶中流出时,教师可以引入失重的概念,也可以设置同样的实验引入超重的概念。

三、采取有效的设计性实验

现行的物理课本中没有多少设计性实验,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完全可以将其设计成探究性实验,以此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如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你能把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测出来吗?测当地重力加速度,你有几种方法?学生进行实验时,在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使用不同的设备、按照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测量。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又如,学习伏安法测电阻时,教师可以提问:“测电阻的方法有哪几种?”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后得出结论:运用电路的串联关系、使用电压表以及电阻箱、利用并联电路的分流关系都可以测出电阻。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旁相机指导,但切不可打乱学生的学习计划。

如在对电压进行测量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运用串联法和并联法,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串联法和并联法。

总之,高中物理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效,教师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精心准备实验材料,优化实验设计,运用恰当的实验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方法 有效教学

一、转变观念

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观念有关,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学校领导应树立新观念,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认真改进、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

二、培养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应弄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要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教学中,教师可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也可由教师提示,学生独立摸索安装调试仪器,进行实验步骤以及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

三、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取和记录数据的注意事项。如记录要及时、完整,注意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注意数据单位的正确性等等。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使用该表格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进行数据的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进行补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可分为计算处理法和图象处理法。学生处理数据的第一意识是计算处理法,对图象处理法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采用图象处理法,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簧弹力和伸长的关系,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测定玻璃折射率等实验中采用图象处理法均可达到简便、直观的效果。最后,还应让学生明白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与理论计算有何偏差。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研究,许多深一层次的问题都可得到解决。

四、在实验课中开设适量的探究式实验

如果每次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只进行“按方抓药”、“照图施工”,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再会有浓厚的实验兴趣,在这样的实验课上学生差不多是一具“行尸走肉”。因此,教师要适时、适量地改进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一些开放型的探究式实验。当学生已经熟悉实验的流程后,应该尝试让学生适当地亲身经历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制订步骤,设计表格,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评价等实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使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和角色。当然在实验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实验的信心,并对他们的实验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上或思维上的“闪光点”。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通过探究式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实验原理及其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能力型实验的研究对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等,还能使学生懂得要变换角度、变换问题去认识同一件事,例如:测电阻的实验,可以使用不同器材,不同方法,不同电路,其方法很多,有伏安法、滑安法、滑伏法、替代法、半偏法等,电路也有内、外接法,限流、分压接法等。而共同点都是应用了部分或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五、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六、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柳春光.高中物理實验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及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0(04)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效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认知矛盾,建构

物理实验作为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进行科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到直观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进行形象地理解与感受物理知识,有利于他们准确把握物理规律。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高中物理实验的学习效果呢?

一、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实验教学作为中学理科的重要部分,是将理论知识引入实践情境,并对学习重点进行巩固和深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迅速吸收。通过对实验进行恰当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建构起合理的知识模块,便于在以往知识体系上进行同化,形成新的知识框架。这种建构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精心的实验准备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发现,并结合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合理过渡到对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发现问题,动手做实验。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材中学生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通过举例,向同学介绍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规律和方法。进而通过一个成人和两个儿童共同作用能提起同一桶水的常见例子,引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是怎么合成的呢?”的问题。同学们对实验设计可能会有所疑惑,这时教师通过简单提示,就可以把实验设计的问题转嫁到对等效力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把剩下的实验探索工作交给同学们,请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设计和测量两分力和等效力的实验。实验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与已有的前概念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之一。认知冲突会导致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打破原来的动态平衡,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衔接点,既加深对以往知识的认识,又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中。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就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动机和推动力。

比如,覆杯实验,这个在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用以验证大气压存在的经典实验,完全可以拿到高中物理前言课上作为课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上可以先完成传统的覆杯实验,即将杯中倒满水,放一硬纸片盖住杯口,然后将杯子倒置,硬纸片不落下,让学生回答其中的道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容易地说出是纸片下部的大气压大于杯子中水的压强。然后教师将杯中少量的水倒掉,问学生此时仍用硬纸片盖住杯口,再将杯子倒置,纸片会不会掉落。几乎所有的学生会认为纸片会掉落,原因是纸片上部的压强是大气压加水的压强,会大于纸片底部的大气压。此时教师将杯子倒置,并未发现纸片掉落,这与学生之前的认识产生强烈反差,这种认知冲突很容易将学生吸引到问题情境中,让他们怀着极大兴趣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引发新的思考、主动积极的学习能有效的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熟练实验的操作步骤,尝试进行结果分析,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实验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要么会变得一盘散沙,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要么可能会中途出现不可逾越的困难。因此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能够帮助迅速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得到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力和其本身质量有关后,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

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关系,应当采用什么方法?有初中实验经验的学生很容易想到控制变量法,并能够准确回答出此实验需分成两步完成: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再保持合力一定,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针对第一步实验,教师继而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何测量加速度与合力?对于加速度的测量,学生易联想打点计时器;而对力的测量,学生第一反应就是用弹簧秤。对此,教师可以追加一问:每次实验中如何保证合力不变即弹簧秤示数的平稳,如若不然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舍弃弹簧秤,用重物牵引绳子去牵引小车。放置好附带定滑轮的水平木板,连接好打点计时器、小车、纸带、绳子和重物。

此时提出第三个问题:

重物的重力能表示出小车受到的合力么?引导学生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出除了受到重物牵引之外,还有摩擦以及纸带的阻碍作用难以忽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消除阻力的影响,联系伽利略斜面实验的经验,将木板倾斜适当的角度。

此时提出第四个问题:

小车在加速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牵引力大小上真的等于重物的重力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层层递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彰显理性思维的魅力。

除了以上物理实验的有效组织方式,课外活动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给予同学更多的机会进行发现和探索,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认知结构的改变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林衍斌,郭年粉,石东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J].物理实验,2008,28(3).

[2]顾建新.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1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8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 这一理念的推行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改革的最佳契机, 也对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1]。物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与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物理,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而不是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传授理论上。下面笔者分析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并提出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2.1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

当前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在讲解理论知识和让学生完成练习题上, 极少让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演示,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会让学生产生“物理学习很枯燥”的感觉。

2.2高中生少有自主实验的机会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学习, 这就导致许多高中生虽然物理成绩很好, 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十分低下。开展物理实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物理。但在实际物理学习中, 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只是听课和做练习, 学生的成绩几乎都依靠多做题取得, 并没有做到从根本上理解物理、学会物理。

2.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许多高中物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运用的实验教学方法总是依循老路、千篇一律, 无法有效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学习时只是应付了事, 将实验步骤列在黑板上让学生依样画葫芦, 许多学生虽然完成了实验操作却没有真正了解实验的本质。并且许多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只注重让学生了解原理和结论, 而不重视学生亲手操作的过程。

3.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

3.1设计有效的课堂实验导入方式

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 教师要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知识引入方法, 通过提问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讲到流体流动速度与压强之间存在的关联时, 教师可以用教具先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首先, 把准备好的漏斗拿出来, 漏斗的进物口要朝上, 将一枚乒乓球置入漏斗口, 然后往漏嘴吹气。在吹起前要让学生猜测乒乓球能不能吹起来, 在得出乒乓球无法吹起的结果后, 教师再给学生分析为什么不能将乒乓球吹起来。通过实验导入物理知识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演示上, 然后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述, 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

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演示实验外, 还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亲手做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可以让学生做如下实验。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 每组分发1个小球、1块毛巾、1块绸布、1块玻璃, 然后给小球一个同等的力, 让小球分别在毛巾、绸布和玻璃上滚动, 然后记录在不同平面小球的滚动距离及小球受到的阻力, 记录方法见表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物理原理再现, 便于理解和接受。在讲到重力时, 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材料, 让学生自制弹簧重力计测器,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3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

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媒体设备, 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些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 或结果不明显的实验。比如在讲到电磁场时, 由于磁场方向是人类发明的形象说法, 因此无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磁极方向和磁场的样子。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磁场实验模型, 通过模型学可以直观地看到磁极、磁力的方向, 还可以看到磁场线的形状, 如此一来, 原本抽象的概念就可以具象化, 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4.结语

基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物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多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 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感受物理学习的快乐, 认识到物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中物理的优化教育, 既能提高学生成绩,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而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2]。

摘要: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此物理教学应该多结合实验操作并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实验的机会。相比初中阶段而言, 高中阶段对物理学科的研究更深入, 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当前物理课堂教学在实验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优化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广权.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 (下) , 2011 (01) :66-67.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再思考 篇9

一、“讲”、“演”、“模”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或教材规定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内容为基础, 其基本特征是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并做示范操作, 学生课前预习、做实验准备, 课上听讲、记忆、观察、模仿、练习。一般情况下, 教师指导到位,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实验教学秩序井然有序, 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效率较高, 但学生很少讨论、交流和提出疑问。

“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 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集中反映。在以知识技能为本、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包办”过多, 有意无意地把学生视为“技工”, 甚至是知识“容器”。学生没有自主权和主动性, 在没有猜想和假设的前提下, 去完成那些缺少思维活动的机械操作。从教学目标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维”的, 它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 训练学生熟练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以结论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验证和“学会”课程规定的实验器材的使用, 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策略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重结果、轻过程, 只关注学生的操作、忽视过程, 忽视学生的经历、体验和个体差异。整个实验过程一帆风顺, 学生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败, 更没有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实验教学表面上看有板有眼、秩序井然, 实质上学生有行动、无热情, 有操作、无智慧;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 该模式中信息传递由教师指向学生, 是单向的, 其表现形式为教师做、学生看, 或教师设计好、学生照着做, 忽视了学生的猜想、设计、对话和互动。整齐划一、单调乏味是“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在实验教学中大都使用厂制的常规实验器材, 所有实验器材配置雷同、整齐划一,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受到限制,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此外, 该模式对学生进行的是严格的实验操作训练, 过分强调严格的学术性, 忽视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使很多学生感到科学技术单调乏味, 远离实际生活, 对实验课的畏难情绪和负重感渐增, 热情和亲近感渐弱。

总之, “讲解、演示、模练”型实验教学模式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感情, 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

二、“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初试

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探究科学本质的相似历程。其基本思想是在教师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体积极性,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 发现科学的基本规律, 掌握技能, 发展能力, 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课题性问题为起点, 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教学, 力求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 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换句话说, 就是学生思考、设计、探索、体验在前, 教师的讲解、演示、分析、评论在后。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 教师提供课题性问题或任务, 学生由此开始进行自主、探究的实验教学过程。同时, 要强调有关安全事项。

2. 学生独立自主思考, 主动探究问题, 在原有知识和经验

的基础上, 人人猜想、想象、直觉, 努力形成各自的实验设计方案。要避免因教师先讲解或预习教材所造成的“先入为主”或“跟着他人思路走”的不利影响。

3. 当学生无思路或思维受阻时, 在判断学生困惑所在的基础上, 教师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再次帮助、指导和激励学生。

如教师难以做出判断时, 要查看学生的体态语言和所画的图、所写关键词等, 然后进行判断并提供新的问题情境。这种判断—提供子级问题的循环可进行数次, 如提供实验条件,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教师介入过早会剥夺学生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 但介入太迟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求解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教师必须选择好时机让学生领会他们所做探究的意义, 切忌轻易地告诉学生现成的设计方案和现成的结论。

4. 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 必要时教师

以学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 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设备, 或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这种师生合作中, 给学生创造比较、对照和反省的学习机会。

5. 鼓励学生质疑, 或者进行讨论, 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般情况下, 完成上述几个环节之后, 学生就可以进行具体实验操作, 完成整个实验任务。而此后的实验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实验教学是大致相同的。在实验教学的终结阶段, 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否提出深刻的问题, 应成为评价实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可能转化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三、注意问题

1. 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均可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

2. 在演示实验中, 学生经历上述过程的前几个环节, 可以不动手操作。

“只有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是一种误解, 因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任务, 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在这里,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 每次教学活动都要提供能力培养的机会。

3. 学生分组实验可分为基本实验器材使用方法训练和课题型学生自主实验两类, 相应地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 教师把第二阶段将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分类、分批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阅读实验器材说明书等资料, 自主学习各类器材的性能、构造、原理、注意事项及使用方法。教师的角色是实验技术人员, 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教师可以提问和让学生操作表演的形式, 把握每个学生对实验器材的熟悉和使用情况, 并及时纠正、指导、示范。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设故障游戏, 相互检查、相互交流, 纠正不当的操作行为。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 篇10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从中国物理教学大纲的变化上来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正在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实验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当中, 实验教学的形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后进行家庭实验、小发明创造等这些形式的实验,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虽然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由于历史以及实际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原因, 使得我国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处于“营养不良”的发展环境中。

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教育观念守旧。过去的教育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 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现在仍然存在实验少的教学现象。很多教师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做实验上, 即使做实验也只是作为验证理论、收集数据的工具。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升学率, 很多老师选择放弃实验教学, 这种做法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二, 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这种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存在, 许多学校认为学生实验费力费时, 由此将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 而这种实验方式, 学生并不会有参与感,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物理实验教学也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第三, 实验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落后。虽然现在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亮, 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实验教学仍然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原则没有体现出来。实验不过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 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这种演示实验教学,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技能训练, 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1. 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从大量的资料和相关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种现实, 中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演示实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它指出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组织, 而实验的过程、结果分析都要由学生探索完成。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感, 注重实验过程,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 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

如今, 高中物理学生学习评价仍然是看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 尤其是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 而忽视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学习评价模式单一而且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个体差异, 进行综合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而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3. 改进现在单一的教学模式,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如今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设计教学方式的时候,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内容, 也要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将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和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这样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和兴趣。

三结束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 并参考新课程标准。在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在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改革进度, 这样才能使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点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步骤

{中图分类号}TN219

一、引言

众所周知,物理学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对大量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综合后总结出来的。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论的建立和物理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验,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实验的演示、验证及结果为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无不有赖于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因此,物理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分析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发。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从其诞生到发展,物理学科的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物理实验的贡献。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物理实验是不可或缺的。

1、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实验能够为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实践机会。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以间接知识为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它有着自身的特点。然而,不管教学过程如何特殊,都要遵循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马克思曾经说过,做物理实验的过程是最确实的,最不受外界干扰的。所以学生在做物理实验过程中,也不会受到干扰,从而积极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验。

2、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

学生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自己去探索和验证规律,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从而形成能力。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能力。实验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它主要是指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制订实验方案、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合理地选择仪器,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得出必要结论的能力。在这样的能力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急速提升,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获得科学的物理实验方法

物理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物理学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求物理规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验证物理规律的方法,理想化实验的方法等,从而获得正确的,可以终身受用的物理知识。同时,物理实验的过程也是追求真理、发现真理、验证真理的过程。在物理实验的启发下,学生将会更名晓真理的来之不易。

三、如何加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毫无疑问,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开展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笔者认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遵循以下步骤开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做物理实验也不例外。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有效地掌握基础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从而形成创新精神。因此学生做物理实验要注意这些问题:要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巩固和强化所学过的物理理论知识,验证物理规律,探求新的物理知识;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2、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

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实验步骤和方法,对于整个实验装置的性能、调节和使用方法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做实验时才不会慌了手脚。对于比较复杂的仪器,在实验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先熟悉它,了解其使用方法,还要熟悉这些实验仪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测量合理、数据科学、结果可信,保证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

3、要注意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

在观察时应明确观察对象、条件,要求以及观察的计划和步骤等,以此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加深对已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同时观察与记录也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对待科学研究,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基本推动要素。

4、做好实验分析与总结

做物理实验时,仅仅记下一些物理量的大小和实验现象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测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运用数学工具(如代数法和图像法),总结和验证出物理规律。当然,实验有成有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每次失败后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发现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尊重客观实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高中物理实验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高中物理实验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具有的品质。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手做,大胆做,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秦陈祥.高中物理实验多元化评价初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12);

[2]靳建设.基于新课程观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研究[J].物理实验,2004,(08);

[3]沈江天,徐冬云,吴新兵.优化高中物理实验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J].物理教师,2000,(06);

[4]王芦苇.试论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整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5]韩瑛.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关于现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篇1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理念经历了从探索到完善成熟的过程。在没有课程改革以前,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分析,忽略了实际动手的重要性;课程改革初期全国盛行的是全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动手实践而又忽略了理论分析。现在我认为实验教学应该理论指导实践,先教会学生与实验相关的理论,并教会他们逻辑分析方法,然后再去亲身经历亲身操作,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1.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传统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一般过程为:先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仪器、注意事项等,学生再按教材上所讲的步骤重复实验,获取数据,验证规律、定理、公式等。这种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重复实验步骤,忽略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限制得太死板,只强调学生“做”实验,而不是强调学生“学会”做实验。学生会背书本上的实验,会做试卷上的物理实验题,理论功底很强,但真正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这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差距很大。

2.全开放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就是在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人才脱节的背景下实施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是当时社会迫切的。一部分人曲解了课程改革了理念,大力鼓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理论指导的基础,否定了理论的重要地位,于是诞生了全开放式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他们认为,一切由学生自己主动地钻研,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做实验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才是实验的主体,逐步克服“要我做实验”的不良现象,养成“我要做实验”的良好学风。但是,由于理论基础没有跟上,很多时候都是形式丰富多彩,过程热闹非凡,结果遥遥无期。能力不但没有体现,反而不如以前了。

3.理论分析实践探究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示如何科学地研究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我认为应该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结果强化完善理论。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理念正好符合现实的需要,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面临问题,通过逻辑推理去解决问题,亲自操作实验去体验和感受问题,最后沉下心来研究问题,完善方案。探是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但不是乱探,他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就是对已经做过事情的分析研究,它可以完善探的过程,还可以优化探的方案。现在的实验教学就是要按这样的模式,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有目的地去操作、体验、感受、探索,通过分析研究完善实验。没有理论分析的探,是瞎探胡探。

实验教学的理论分析部分我把它分成四个板块:1.目的(要干什么)、模型(在什么地方实现),2.原理(怎么干,如何在模型中实现实验目的),3.步骤(具体落实),4.误差分析(分析优点缺点,完善实验步骤)。这四个板块之间的逻辑关联很强,下面我们就以《探究弹簧中的弹力和形变量的关系》为例,实验的目的点明了我们要面临的问题,寻找弹簧中的弹力F与型变量X的关系,那么我们首先要确定实现的模型。弹簧有三种摆放的状态:水平放置、倾斜放置、竖直放置。水平倾斜如果悬空弹簧会变弯,下面有支撑物会有摩擦,只能竖直放置,且悬挂稳定便于操作,所以应竖直悬挂弹簧。

在此模型状态下,我们通过改变悬挂物体的质量来改变弹簧中的弹力,用刻度尺来量不同弹力状态下的型变量,记录对应数据制成表格,最后描点绘图,从图像上确定F与X的关系,这就是实验的原理。

根据实验的目的模型原理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步骤:首先,将实验弹簧竖直悬吊在铁架台上,在旁边合适的位置固定好米尺,记录下弹簧未挂重物时的刻度,然后在弹簧的末端下挂不同质量的砝码,分别记录对应的末端的刻度,制成表格。最后用描点绘图的方式画出F与X的图像,从图像上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原理是没有缺陷的,没有系统误差,有误差就应该是偶然误差,主要出现在操作上,所以实验的操作过程要精准到位细致稳妥。

如果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四步逻辑分析法,有了一个逻辑分析推理的过程,再去到实验室动手,既有了理论基础,又知道了怎么去做,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我认为应该遵循着理论指导实践,实验完善理论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按照逻辑推理的理论分析是实际做实验的基础,实际做实验是理论分析的保证,两者应做到有机统一,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马明生.课程引领实验起航.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8:17-19.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23-27.

上一篇:电子政务运用信息技术下一篇:语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