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2024-07-30

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精选12篇)

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篇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习难点的形成原因之一, 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 物理表象很单薄, 因而学生不能建立起准确、清晰的物理图景.缺少了生动直观的物理图景, 也就缺少了抽象思维的基础, 学生也就很难再认识物理规律上有质的飞跃.

比如, 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学习中, 学生对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缺少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演示“四俩拨千斤”的实验, 也可以把生活中的千斤顶拿进课堂, 让学生体会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引导帮助学生用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物理规律分析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讲到摩擦力时,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 让学生体验摩擦.让学生拿两本书, 将纸张一页一页对插在另一本书页中, 让两个男生各自拿着对插的书对拉, 学生发现很难把书从对方的书页中拉出来, 这一现象让课堂上的学生很惊奇, 学生没有想象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学生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以后在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学生也就能顺利地解决.在安培力的教学中, 学生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安培力) 缺少感性认识, 针对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可以演示“旋转的液体”实验 (选修3-1) , 也可以做“跳动的弹簧”实验 (选修3-1) .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 应用物理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设计和演示课堂演示实验同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课堂演示实验不求过程有多复杂, 不求实验有多么的精确, 但课堂演示实验的取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 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 完成演示.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从而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现象重新认识, 也为学生思维从对常见现象的表面感性认识过渡到物理规律的理性思考作好准备.

二、实验和思考同步, 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生成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同步, 操作与思考同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展开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

比如,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关系的实验中, 通过讨论实验原理、展示实验器材后, 让学生动手来研究, 很多学生能独立用纸带测出小车的加速度, 同时很多学生认为砂桶的重力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力.教师以学生错误认识为起点,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画图分析砂桶的重力是否就是小车受到的合力.给学生一定时间, 学生边操作边分析边思考, 最终有部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砂桶的重力不等于绳子的拉力;绳子的拉力不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然后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讨论, 最终学生形成了一致的认识.但随着学生认识的深入, 学生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使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小车的合力?怎么样才能使砂桶的重力等于绳子的拉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活跃, 学生能很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尽管这些想法不完善的, 甚至不正确的, 但学生确确实实在主动思考, 这时教师的恰当点拨将会让学生思考实现质的的飞跃,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 学生对“平衡摩擦力法”以及特殊条件 (沙桶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重视基本实验, 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基本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基本实验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基本实验有个清晰的、准确的认识.只有学生掌握了原来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过程, 才能在各种变式中发现和原来实验的联系和区别, 用已经掌握的实验方法研究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从某中意义上讲, 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把握基本实验原理、方法和技术, 对基本实验形成一个清晰的图景, 并能移值应用到新的图景中, 设计新方案, 处理新的实验数据, 解决新的实验应用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必须要让学生熟悉基本实验, 对基本实验有一个清晰的物理图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 教师在完成基本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对基本实验进行分析、总结, 而且要对实验进行恰当的延伸和拓展, 尽可能的扩展实验的功能,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借题发挥, 从不同角度进行变式实验, 加深对基本实验的理解, 形成清晰图景.物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后, 即使当学生遇到新的实验情景, 学生也能克服思维定势, 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过程中注重实验和思考同步, 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 通过这些努力尝试, 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从而让物理教学因物理实验而精彩.

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篇2

摘要:本文以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而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面向全体、语言艺术、重视基础、渗透物理学史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几个方向性问题

(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普通中学属基础教育的范畴,其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具有普及性特征。而素质教育的普及性决定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让某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又“吃不消”;也不应让雪生原来存在的差距日益扩大。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热爱全体受教育对象,深入了解他们,因材施教。

(二)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教学也不能是纯智育活动。课堂教学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提及某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发明时,我总是有机的引导学生们认识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占有什么,而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奉献了多少,创造了什么,让他们认识人格品位的重要。又如,针对现在青少年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的实际,在介绍某些原理、定律的发现、创立过程,我可以解释科学家艰辛的探索经历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注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素质的培养。

(三)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绝不是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容忽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从“要我学”中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形成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素质。

二、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未有文字以前,人类知识、技能的传播就是靠语言世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先进,语言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学不同于讲演,不宜“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语言运用务求精练、准确。在概念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新概念的教学,我注意以精练的口头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板书)加以表述,并让学生从语言结构上理解新概念的含义、表达、适用范围,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为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物理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在讲述、释题等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往往有不问条件、套错公式的现象,如学过的公式有以F代表力,以V代表速度,可它是什么力,它是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在解题时他们忽略了,从而导致解答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讲述、释题时,说到力,务必让学生弄清是谁对谁的什么性质的力;说到速度,务必让学生弄清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也逐步形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因而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让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从而求得教学较理想的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且注意感情的投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他 1

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适当的激发;用信任、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用肯定、赞许的语言,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进步,使之成为继续前进,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驱动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失误,我多用尊重、体谅的语言,给以正面激励。

三、遵循认识规律,在基础教学上下功夫

(一)突出抓好最基本的知识教学

华罗庚先生说过,书要愈读愈薄。这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其要旨就是启发我们教和学的着力点要放在牢固地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上,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创造条件。科学概念是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不能半生不熟,否则学生是无从掌握学科的知识系统的。例如有关力学的概念教学——力的科学定义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我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外,还着力引导学生从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去认识,并特别强调:一说到力就必须能说出施力者和受力者,否则是无法了解力的实质的。对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认识,上述基础打好了,用图示方法就不难解决。而物体发生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从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力的等效作用等等,学生也就学得比较容易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不少,但相对而言也有叫基本的,这应花大力气教好,让学生学会。

(二)教会学生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理论思维

感性认识(通过综合概括联系分析)理性认识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就不仅要考虑间接经验的传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并引导学生把有关的直接经验为接受间接经验服务。此外,更要想方设法在已拥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概括,由现象到本质地联系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学生真正自觉把掌握认识规律而学科基础知识又打得牢固时,他们的学习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增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是学生听课时不要只听结论,只抄板书,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一节将完,要引导学生自己试归纳小结,思维是条理化,这样做是他们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就会形成基础脚骨、谨严、有序的知识结构,利于温故知新,便于检索运用。

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出发,我十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注意照顾全体,从旁启发、点拨,让他们在动脑思考、动口议论、动耳聆听、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中,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从中也逐步得到提高。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知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以学问学问,要引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我国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注)我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不仅是要弄清重点、难点,还要善于思考,发现疑点,与无疑处有疑,克服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这样,往往会产生长足的进步。伽利略揭示钟摆原理、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实,秘诀就

在“起点是一问”。

四、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三科”

物理课堂上适当讲授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科”,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将“三科”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科学不仅是事实的揭示、规律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形成,而且也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在众多的物理学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了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他设计了“冲淡重力”的实验,即著名的斜面实验,在多次观察了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轻重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并结合数学演绎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演绎——实验验证——修正推广。伽利略实质上使用了把实验和逻辑(数学)结合起来的方法。牛顿非常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的成功在于创造性地把实验和数学结合,数理和逻辑结合,归纳和演绎结合,并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把它们构筑成一个科学方法体系。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实验条件设计中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环境的等效法——平衡摩擦法,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图像法;在介绍布朗运动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利用宏观信息探讨微观机制,提出假说,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推论,通过物理或思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等。让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

二、触类旁通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讲解物理学史让学生从中吸取其精髓,通过介绍物理学史诱发学生的科学思想,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21世纪输送优秀的科技人才。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68-01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1、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3、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高中物理课堂实验的快乐教学 篇4

一个有责任心的物理老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应该努力将课堂教学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使课堂变得鲜活多彩。

一、教育现状及问题

刘希平认为, 教育的真谛是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 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千篇一律的课程、千篇一律的要求、千篇一律的评价背景下, 加之几乎整个社会都在推波助澜的高考升学竞争, 普通高中学习与全面而有个性越来越越远, 与多样化越来越远, 乃至于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也越来越远。 有些学生学习几乎学到精神近乎崩溃的地步”。

老师平时只顾赶教学进度抓教学质量, 而忽视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 导致许多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而现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 特别是课堂里的探究式实验教学也丧失了“快乐”。

二、“快乐实验”“成功体验”的物理实验课堂

我们的憧憬和目标是:有这样一节更本原、回归人心的课堂———“快乐实验”, 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

1.随堂小实验 ———快乐实验, 营造学习气氛。

刚学物理时, 如何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持续的学习积极性呢? 随堂小实验就对营造快乐学习氛围有极大作用。

(1) 短小精悍, 应用灵活。

首先, 随堂小实验可以独立地完成, 通过教师用心设计,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 思考创新。 学生的思维冲突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感悟、思考。 例如, 利用挂钟与电容器相连, 演示“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可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层层深化, 直至问题解决。

(2) 形式活泼, 利于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越多, 就越能进入学生世界,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 而学生也会热情高涨。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小实验常常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探讨互动、交流协作随之增多。 例如, 水果电池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生活气息浓厚, 有独特的实验乐趣。 学生由此知道不一定要用特定的仪器才能做物理实验。

(3) 成功体验, 动手实验。

学生没有参与感, 更不会认真观察和思考。 但随堂小实验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例如, 小实验“用直尺测定反应时间”让学生充满兴趣, 由刚开始的抓不住尺子或者反应太慢, 到后期能够偶尔抓住, 学生有了动手实验的兴趣, 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享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通过参与随堂小实验, 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实验能力, 而且培养了动手实验意识, 更有了成功感受。

(4) 贴近生活, 就地取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上停留于书本知识, 远离生活、生产, 那么学习当然不会达到预期目标。

课堂上的小实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 也能拉近学生与物理学之间的距离, 如“水火箭”、“高空落蛋”, 学生从一开始感到新鲜而神秘, 后来发现物理的原理与生活的联系如此密切, 体验到快乐。

2.探究性实验 ———成功体验, 做学习的主人。

真正发挥好探究性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成功, 做一回学习的主人, 是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

(1) 引入演示, 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新课前利用一些趣味性演示, 如《超重失重》课上“摆上一台体重秤”引入教学, 充分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产生,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激活。

(2) 分组实验, 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从传统分组实验教学中的被动转变成探究实验教学中的主动呢? 首先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先教后学, 这样不好。 而探究实验教学, 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合作学习。

(3) 做实验的主人, 不急不躁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生的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株脆弱的幼苗, 他除了需要鼓励外, 还要有自由, 要是没有自由, 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所以,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活动的自由。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自信心不足, 害怕实验失败等心理, 激励学生体验过程, 享受成功。 学生必须是实验的“主人”, 只有不急不躁, 在实验中自我构建知识, 才能成为实验的主动掌控者。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师要因材施教, 注重学情, 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三、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快乐实验”“成功体验”教学模式为将我校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 快乐学习, 体验成功。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体会学习的乐趣呢?“快乐实验”, 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 “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 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热忱。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论文 篇5

1)实验设计缺乏学生主体性考虑很多教师在实验设计阶段,

往往过多地站在自身角度去思考问题,

虽然是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但处处以教师为中心,

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考虑,

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实验过程中,

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度.比如,

有些教师在“牛顿第一定律”这节实验课中就从头到尾自己在台上做实验,

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

只是看老师做实验,

听老师灌输知识而已.

2)实验设计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偏差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很多教师会考虑在实验设计阶段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验当中,

但却对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举棋不定,

于是在实验设计中便考虑把实验的过程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现出来,

认为这种方法不仅节省时间,

还节省精力.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不能真正体会到实验的乐趣,

同时也违背了实验的初衷.3)物理实验设计过于僵化教师在物理实验设计中,

普遍存在“重知识,

轻方法;重讲授,

轻活动;重结论,

轻过程”的情况.整个实验过程的设计都是沿袭旧的教学理念,

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误差较大的数据时,

教师往往不会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而是直接归结为实验存在误差,

导致学生也养成不良的实验习惯,

不能从知识上分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相符的原因,

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地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造成实验作用甚微.

2高中物理实验设计问题的改进措施

1)在实验设计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物理实验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因素,

教师要不断创新物理实验,

把实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同时,

也能够把学生对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在实验中体现出对每一位学生的认真负责.

2)在实验设计的思想上考虑实验与生活的结合物理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很多教师在物理实验设计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理论,

忽视了在实验设计中对生活因素的考虑.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物理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所以在高中物理实验设计中,

教师要在实验设计中体现物理联系生活的思想,

要善于把物理知识同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知识,

把同生活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融合到物理实验中,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例如在学习“频率”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测量脉搏的实验,

使用秒表测出1min之内心脏跳动的频率,

由于这个实验同物理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集中.

3)在实验设计中对信息技术的选用传统的物理仪器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存在很多漏洞,

而在物理实验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以计算机为终端,

通过接口、传感器等仪器形成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

这个系统能够对数据和图像进行处理,

实验的结果更加精确,

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更加完美地把物理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自感现象”这部分知识时,

教材中的实验虽然能把自感现象的存在体现出来,

但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

例如通电时电流的变化情况是不能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

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就能够很好地展现这个问题.再例如在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这部分知识时,

传统的验证动能定理的方法是使用光电计时器和气垫导轨来实现的,

在计算方面和图表的处理方面都比较复杂,

而应用辅助实验系统则能够精确地记录滑块的速度,

把数据统计起来并进行图表的制作,

能够把实验的最终结果真实合理地呈现出来,

科学而高效.综上所述,

在高中物理实验设计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实验资源,

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把物理知识同生活联系到一起,

打破传统实验教学设计中的弊端和不足,

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物理知识,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 篇6

一、学生实验学习目标的改变

实验学习目标是学生实验学习的灵魂。新课程方案将“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整合起来,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制订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并进一步形成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总体目标,为物理实验学习明确了方向。

二、改进的实验教学方式主要有

(1)“实验——训练”方式。“实验——训练”教学方式,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应让学生明白实验“做什么”和“怎样做”,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理解。同时,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合理、规范、协调、熟练程度,要通过学生不断地反馈调节才能得心应手。教师的示范点拨,要精到、简明、娴熟。高中物理实验,几乎所有项目都有技能训练的要求。(2)“实验一归纳”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用于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自己构想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在实验中测量数据,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在信息中寻找和发现规律。从物理现象的觀察和物理实验的研究分析中归纳出结论,是高中学生学习科学归纳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3)“实验——探究”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用于学生学习和探索物理规律。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可靠的物理事实,通过推理和想像来提出问题,并形成假设或提出某种猜测,然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工具来搜集证据,并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或修正假设,最后形成实验探究结果。实践表明,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将会得到极大的满足。(4)“实验——应用”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常用于学生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和应用,并不局限于实验室。现实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学生很有兴趣,但已超越物理学科学习的具体情境。设想以实际的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实验探究为特征,引导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7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 这一理念的推行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改革的最佳契机, 也对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1]。物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与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物理,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而不是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传授理论上。下面笔者分析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并提出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2.1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

当前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在讲解理论知识和让学生完成练习题上, 极少让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演示,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会让学生产生“物理学习很枯燥”的感觉。

2.2高中生少有自主实验的机会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很少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学习, 这就导致许多高中生虽然物理成绩很好, 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十分低下。开展物理实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物理。但在实际物理学习中, 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只是听课和做练习, 学生的成绩几乎都依靠多做题取得, 并没有做到从根本上理解物理、学会物理。

2.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许多高中物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运用的实验教学方法总是依循老路、千篇一律, 无法有效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学习时只是应付了事, 将实验步骤列在黑板上让学生依样画葫芦, 许多学生虽然完成了实验操作却没有真正了解实验的本质。并且许多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只注重让学生了解原理和结论, 而不重视学生亲手操作的过程。

3.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

3.1设计有效的课堂实验导入方式

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 教师要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知识引入方法, 通过提问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讲到流体流动速度与压强之间存在的关联时, 教师可以用教具先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首先, 把准备好的漏斗拿出来, 漏斗的进物口要朝上, 将一枚乒乓球置入漏斗口, 然后往漏嘴吹气。在吹起前要让学生猜测乒乓球能不能吹起来, 在得出乒乓球无法吹起的结果后, 教师再给学生分析为什么不能将乒乓球吹起来。通过实验导入物理知识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演示上, 然后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述, 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

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演示实验外, 还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亲手做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可以让学生做如下实验。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 每组分发1个小球、1块毛巾、1块绸布、1块玻璃, 然后给小球一个同等的力, 让小球分别在毛巾、绸布和玻璃上滚动, 然后记录在不同平面小球的滚动距离及小球受到的阻力, 记录方法见表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物理原理再现, 便于理解和接受。在讲到重力时, 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材料, 让学生自制弹簧重力计测器,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3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演示实验

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媒体设备, 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些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 或结果不明显的实验。比如在讲到电磁场时, 由于磁场方向是人类发明的形象说法, 因此无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磁极方向和磁场的样子。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磁场实验模型, 通过模型学可以直观地看到磁极、磁力的方向, 还可以看到磁场线的形状, 如此一来, 原本抽象的概念就可以具象化, 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4.结语

基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物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多为学生创造实验机会, 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感受物理学习的快乐, 认识到物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中物理的优化教育, 既能提高学生成绩,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而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2]。

摘要: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此物理教学应该多结合实验操作并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实验的机会。相比初中阶段而言, 高中阶段对物理学科的研究更深入, 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当前物理课堂教学在实验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优化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广权.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策略[J].新课程 (下) , 2011 (01) :66-67.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理论, 但要使物理实验实现其作用, 必须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要做好物理实验教学, 我们必须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理解,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改变教学理念, 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总体现状

1.对物理实验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

在许多的学校, 学校管理者和教学老师都有“即使没有做过实验, 高考的时候同样可以拿高分”这样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那些条件不好的学校, 实验室和实验设施设备都无法保证, 对于实验教学就自然无法保证;而对于那些条件好的学校, 虽然基础条件能保证, 但是教学老师却肤浅地把物理实验教学仅仅看作得出结论的一种手段, 让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 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2.实验教学方面, 质量不高, 效果不佳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 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无法真正实现。有的老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时, 自己做实验, 学生在一旁观看学习, 有的老师虽然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 但老师已经把实验的步骤, 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最终结果规定好, 学生只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就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虽然进行了实验, 但从中基本一无所获,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培养。

3.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以及实验的数量不足

在美国的加州, 学生物理实验课的时间占物理课时的1/3, 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为3∶2;在德国, 中学阶段的物理实验将近1000个, 物理实验贯穿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与此相较, 我国的物理实验数明显不足。从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 Ⅰ类物理课程中有17个实验, Ⅱ类物理课程中有24个实验, 与德国的近千个相比, 只有其2%。此外, 实验的类型基本都是验证性或测量性的, 明显表现出单一性, 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

4.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完善

前面分析了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3个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就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 高考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仍然停留在对学生书本知识的考察层面, 而对实验的考查应该关注实验过程和这一过程中的能力。虽然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高考当中, 出现设计性实验的概率很小。通过研究分析最近几年高考中的物理试题, 发现高考物理试题, 特别是全国卷中的试题, 大都是教材中的经典实验, 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则是少之又少。虽然出现这一问题与实验评分有一定操作难度相关, 但这必然导致实验评价中对创新等能力评价的缺失。可喜的是近年来, 高考中的实验试题已出现改观。

会考中物理实验的考查只剩下形式。虽然这一考查以独立进行操作的形式出现, 是对高考实验部分的一个补充, 但是其考查内容都是书本上的基本实验, 设计性的实验仍未涉及, 从而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 由于高考招生忽视实验会考, 导致物理实验会考虚有其行, 未见其效。

二、物理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通过与学生以及其他从事物理教学的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不难发现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总体看法和愿望是好的, 但在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上, 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仅把实验看作提供事实依据来验证理论的一个工具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实验是用来掌握物理规律, 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的手段, 使得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局限于对实验结论本身, 降低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用。

2.实验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低层次的

前面我们分析到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不高, 效果不佳是因为学生被动的参与实验教学。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没有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学生的科学意识、思维和方法的锻炼严重缺失

很多学生认为实验是重要的, 但不知道重要在什么地方, 实验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等。这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只重视结果, 不关注过程。

三、物理教材中实验教学的现状

1.实验的数目增加

实验的数目由原来的24个增加到了40个, 但实验的数量与国外物理教学中实验的数量相比, 仍有巨大差距。此外, 实验中增加了13个探究性实验。

2.实验呈现方式改变

现行教材中, 学生实验单独作为一部分, 按章节顺序将要求学生做的所有实验放在教科书的最后, 学生学完相应理论后完成。而标准实验教材将学生实验变为了随堂实验, 将实验融入课堂学习, 理论和实验有机结合, 更符合科学研究实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

四、结论

虽然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还存在诸如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和学习的思想观念不正确, 实验数量和时间不足, 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影响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因素, 但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可以逐步进行改变, 解决问题, 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寿千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思考[J].物理通报, 2008.

[2]沈俊妮, 周延怀.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学生实验分析与借鉴[J].学科教育, 2004.

[3]孙甫照.中学物理教学应突出实验的地位和作用[J].天中学刊, 2004.

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篇9

一、物理模型构建的定义

物理建模是物理学的一种将问题进行抽象、简化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亦是一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从多方面的文献与著作中都有提及其构建定义, 通过整理我们可以定义为:所谓的物理建模, 就是将生活与自然界中的问题进行提炼, 然后将问题抽象为一种物理模型, 继而进行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 通过建立的物理模型所获得的解答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而这一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 便是物理建模。

物理建模的过程需要高深的思维逻辑以及丰富的物理思想作为第一条件, 通常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科学研究。然而高中的物理模型的建立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体现方式, 其构建基础为原本已经存在的经验, 可以看作是对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复习巩固, 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构建

(一) 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物理模型实质就是一种将所要研究的物理对象或者问题进行抽象化、理想化或者类比的一个过程, 从这个模型当中我们可以将对象或问题进行化繁为简的学习处理, 并凸显所要研究对象之本质特征。构建物理模型的目的在于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益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益, 同时更是为了方便、系统、迅速的揭示与掌握物理知识。故物理模型的建立需要合适、奏效的方法。

1. 模型构建之抽象法

抽象法乃是物理模型构建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是从所要研究事物当中对其属性或者特征进行模拟构建, 这样可以对物质的本质进行深刻、全面的反应, 要知道, 一切科学的抽象, 通常都会十分具体、深刻、正确地反映自然。抽象法在物理模型的构建当中一般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抽象法可以用来确定研究对象, 并对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实物客体进行抽取。

(2) 对同类物理客体的共同属性进行抽取。例如某种物体, 当有外部力量对其产生作用的时候, 其形状产生一定的变化, 然外部作用力量消失之后, 其形状亦恢复如初。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便可以对其共同性———“弹性”进行抽取并建立起弹性体模型。

2. 模型构建之理想法

同抽样法一样, 理想法也是物理建模当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构建原理是将所要研究的物理对象进行理想化, 从而构建出与其相对应的物理模型。这样的方法主要有:

一是对所处的条件进行理想化, 条件模型就是根据这一方法建立而来, 比如粗糙、光滑等。

二是对物理实验进行理想化。这一过程包含对物理实验条件、实验器材理想化。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如:伽利略斜面实验, 他假想一个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和摩擦将会一直运动下去 (匀速直线运动) 。后来牛顿根据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从而也就推翻了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近乎千年关于物体受力运动, 若外力停止作用便归于静止的观念, 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是对物质的形态进行理想化, 对象模型便是据此而建。例如:弹簧、质点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 比如等效替代法、数学近似法、归纳法以及拼凑法等等。这些都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具体应用要根据实际的物理教学需要。

(二) 构建物理模型的有效措施

1. 建模前准备工作

通过选用“教师指导、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建立假设、整理初步的思路。这一过程教师应提供实际性的教学材料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模型初步建立的概念。

2. 物理模型的建立

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需要根据所选客体的主要特征, 将微观过程宏观化、宏观场景微缩化、变化场景过程化等方式进行处理。如此方能加深学生对物理对象、物理变化过程的感性认识。此过程要注重加强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3. 建模的理论知识延展

加强学生检验模型的能力, 帮助学生利用模型解决新类型的问题。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求是:教学中所创设的导向性、检验性问题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学习策略, 进而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 并将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三、结语

物理模型是物理思维的产物, 是一种理想化的形态, 是对研究对象的极度简化, 其可以使我们通过研究模型来认识原型的各种本质特征及其必然联系, 从而建立物理概念, 得出物理规律, 形成物理理论。可以说, 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得以发展的基础。

摘要:物理模型可以作为物理问题的切入点, 使问题得到简而有效的解决, 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要点。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此, 本文对高中学生物理模型构建的定义进行了论述, 并着重讨论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构建的几种方法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理模型,构建,物理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龙立勇.浅谈高中物理模型的构建于物理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1) .

[2]孙凤鸣.谈物理习题中物理模型的构建[J].物理教师, 2009 (3) .

[3]赵懂生.关于解题过程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4]鲁信.构建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模型——兼谈一类悬绳吊物问题的解答[J].物理教师, 2006 (5) .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效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认知矛盾,建构

物理实验作为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进行科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到直观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进行形象地理解与感受物理知识,有利于他们准确把握物理规律。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高中物理实验的学习效果呢?

一、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实验教学作为中学理科的重要部分,是将理论知识引入实践情境,并对学习重点进行巩固和深化,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迅速吸收。通过对实验进行恰当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建构起合理的知识模块,便于在以往知识体系上进行同化,形成新的知识框架。这种建构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精心的实验准备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发现,并结合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合理过渡到对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发现问题,动手做实验。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材中学生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通过举例,向同学介绍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规律和方法。进而通过一个成人和两个儿童共同作用能提起同一桶水的常见例子,引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是怎么合成的呢?”的问题。同学们对实验设计可能会有所疑惑,这时教师通过简单提示,就可以把实验设计的问题转嫁到对等效力的设计上。教师可以把剩下的实验探索工作交给同学们,请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设计和测量两分力和等效力的实验。实验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与已有的前概念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之一。认知冲突会导致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打破原来的动态平衡,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衔接点,既加深对以往知识的认识,又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中。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就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动机和推动力。

比如,覆杯实验,这个在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用以验证大气压存在的经典实验,完全可以拿到高中物理前言课上作为课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上可以先完成传统的覆杯实验,即将杯中倒满水,放一硬纸片盖住杯口,然后将杯子倒置,硬纸片不落下,让学生回答其中的道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容易地说出是纸片下部的大气压大于杯子中水的压强。然后教师将杯中少量的水倒掉,问学生此时仍用硬纸片盖住杯口,再将杯子倒置,纸片会不会掉落。几乎所有的学生会认为纸片会掉落,原因是纸片上部的压强是大气压加水的压强,会大于纸片底部的大气压。此时教师将杯子倒置,并未发现纸片掉落,这与学生之前的认识产生强烈反差,这种认知冲突很容易将学生吸引到问题情境中,让他们怀着极大兴趣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引发新的思考、主动积极的学习能有效的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熟练实验的操作步骤,尝试进行结果分析,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实验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要么会变得一盘散沙,不能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要么可能会中途出现不可逾越的困难。因此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能够帮助迅速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得到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力和其本身质量有关后,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

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关系,应当采用什么方法?有初中实验经验的学生很容易想到控制变量法,并能够准确回答出此实验需分成两步完成: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再保持合力一定,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针对第一步实验,教师继而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何测量加速度与合力?对于加速度的测量,学生易联想打点计时器;而对力的测量,学生第一反应就是用弹簧秤。对此,教师可以追加一问:每次实验中如何保证合力不变即弹簧秤示数的平稳,如若不然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舍弃弹簧秤,用重物牵引绳子去牵引小车。放置好附带定滑轮的水平木板,连接好打点计时器、小车、纸带、绳子和重物。

此时提出第三个问题:

重物的重力能表示出小车受到的合力么?引导学生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得出除了受到重物牵引之外,还有摩擦以及纸带的阻碍作用难以忽略。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消除阻力的影响,联系伽利略斜面实验的经验,将木板倾斜适当的角度。

此时提出第四个问题:

小车在加速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牵引力大小上真的等于重物的重力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问题层层递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彰显理性思维的魅力。

除了以上物理实验的有效组织方式,课外活动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物理实验兴趣小组,给予同学更多的机会进行发现和探索,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认知结构的改变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林衍斌,郭年粉,石东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J].物理实验,2008,28(3).

[2]顾建新.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11).

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改进探讨 篇11

关键词:教师观念;注重实践;兴趣培养

在新课改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而物理的基础就是实验,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现如今为了得到高分数学生大多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老师改变原有教学的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实验的有效性,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现在很多课堂都出现了“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老师大多上实验课的方式是演示学习,这样就导致学生只知道理论,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亲手做实验,不要认为在紧张的高中学習中做实验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会得到很好的巩固。老师也要放弃原来在做实验之前为学生准备好器材和理论的做法,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总之,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去完成一个实验,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真正含义。

二、注重实践

注重实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可以确定几个不同的课题,让学生自行分组去进行探讨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更清晰地记住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感受到将高要求、高难度的实验做成功后的喜悦,老师也可设定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从而增加对物理的兴趣,也能练就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科学态度,对物理知识有更透彻的领悟。

三、注重兴趣的培养

现在大多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所以,老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所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动手实验,这样也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大多的科学研究都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所以,物理实验是每个老师都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老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物理实验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式,切实将实验带入课堂中。

参考文献:

[1]王玉杰.浅谈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改进[J].教师,2012(35):79.

[2]李祖红.初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改进[J].金田,2011(7):10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 篇12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从中国物理教学大纲的变化上来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正在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实验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当中, 实验教学的形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后进行家庭实验、小发明创造等这些形式的实验,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虽然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由于历史以及实际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原因, 使得我国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处于“营养不良”的发展环境中。

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教育观念守旧。过去的教育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 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现在仍然存在实验少的教学现象。很多教师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做实验上, 即使做实验也只是作为验证理论、收集数据的工具。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升学率, 很多老师选择放弃实验教学, 这种做法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二, 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这种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存在, 许多学校认为学生实验费力费时, 由此将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 而这种实验方式, 学生并不会有参与感,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物理实验教学也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第三, 实验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落后。虽然现在教育改革的口号喊得很响亮, 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实验教学仍然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原则没有体现出来。实验不过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 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这种演示实验教学,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技能训练, 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1. 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从大量的资料和相关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种现实, 中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演示实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它指出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组织, 而实验的过程、结果分析都要由学生探索完成。因此,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感, 注重实验过程,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 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

如今, 高中物理学生学习评价仍然是看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 尤其是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 而忽视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学习评价模式单一而且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个体差异, 进行综合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而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3. 改进现在单一的教学模式, 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如今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设计教学方式的时候, 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内容, 也要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将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和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这样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和兴趣。

三结束语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要结合目前的具体情况, 并参考新课程标准。在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在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改革进度, 这样才能使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下一篇: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