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2024-07-30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共12篇)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1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 应加强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一利用情感熏陶法进行思想感情陶冶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 若要进行德育渗透, 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办法, 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滋润, 在教师坚持不懈的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感化的基础上, 使学生渐渐受高尚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富有哲理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工具, 又是感情丰富、思想健康向上, 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使学生获得感情陶冶和思想感悟的优秀作品, 这些文章中蕴含的真、善、美, 若教师能够有效加以利用, 则能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感与优秀道德品质的好素材, 使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获得思想品德的提高。如教师在讲授《岳阳楼记》这一课时, 通过对范仲淹爱国情怀的渲染, 能让学生们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发挥语文教材的移情功能

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又是对教材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在对学生实际情况及思想动态心中有数的基础上, 加强德育渗透,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困惑与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尤其是处于青春敏感期的初中生, 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一定要及时做好感情疏导与价值观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心理冲突。

纵观语文教材, 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彰显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伟大理想与爱国情怀, 广泛吸收了国外的经典名著、寓言故事, 这些文章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孔子的《论语》, 宣扬了尊师重教、孝道、艰苦朴素等传统道德思想, 对人们的生活与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化;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 在揭露封建统治的吃人黑暗现实之余, 致力于唤醒麻木的中华民族, 呼吁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 捍卫自己的国家;史铁生在病痛折磨下写作出版的《我与地坛》, 则是关于人生、生与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 一定要注意对教材的挖掘, 充分挖掘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与深刻的人生思考, 利用这些有利的素材对学生加强人格培养与道德熏陶, 使德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部分, 是对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与深化。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 造成教育资源的一大浪费。由于课堂教学是限定在具体时间和规定场所的一种教学活动, 因而教师没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知识理论的讲解、语文能力的提高与道德教育的渗透, 这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更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通过合理安排、设置活动内容, 巩固课堂教学, 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培优抚差、教育视频、观赏电影和话剧表演等。如在学习完《红岩》一课后, 教师可积极组织、鼓励学生根据教材编写剧本, 演出话剧版的《红岩》, 通过话剧表演加深课文理解的同时, 也使学生们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更加了解、尊敬, 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和国家的使命感;如在学习《论语》之前,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孔子》, 通过电影感受春秋战国时代这一历史背景, 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 并开展座谈会, 让学生们自由畅谈对孔子的理解与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达到了较好的预习效果, 促进了学生们对孔子的了解, 还大大调动了学生对孔子以及《论语》的好奇心与热情, 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德育的渗透。

四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与德育感化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力量, 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实践道德规范, 对学生形成榜样示范作用。由于教师这门职业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超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观察之下, 给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学生对于自己喜欢、崇拜的教师, 会倾向于模仿该教师的言行举止,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不断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注重小节,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 教师应对自己严格要求, 这也是树立教师权威、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如果自己都做不到, 学生又怎么会心服口服呢?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人格品行、工作操守、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方面, 都要处处讲究, 严守规范, 努力做到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感化学生, 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带动学生, 以真挚的爱心温暖学生,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总之, 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自身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积极进行德育教育, 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作用, 使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渗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2

时代的呼唤

21世纪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对教育的挑战。无休止应付考试的办法,是 不能提高国民素质的。用这种办法可博得某些家长的赞誉和某些领导人的首肯于一时,却可能在迎接挑战时要 打败仗。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 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 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近几年来,地理教学在大家知道的种种原因误导下,往往产生重前轻后或只前无后的教学。对跨世纪人才 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 品质的需要。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 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体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 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 、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 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 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 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 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 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 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 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 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 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 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 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 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 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 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 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 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 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 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 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 ,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 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 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 ,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医治祖国 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 想和抱负。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 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 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 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算账法进行教育。如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单讲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着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如采用算账法,效果会好得多。国家计生委主任彭pè i@②云1991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间,全国少生了约 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 元),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拿这些钱用于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工的住宅条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其发挥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向学生介绍这段讲话之后,这时,再问对人口问题该怎么 办?学生自己也能正确得出结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有时,可运用数据、图表等手段,进行 定量分析,进行各国同类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 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 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 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 。”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 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 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 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 上,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5.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评估就是以某种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对计划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 衡量、测定的过程。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 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情感,评估就不能全面。而学 生思想意见的发表、行为的表现等终归要反映出来的。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 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 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如向社会作国情宣传时态度是否积极;对周围的地 理事物和现象能否用科学的人地观去观察、分析和应用;写的国情、国策等小论文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 分等。总之,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它还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 者,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现实社会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 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上,历来是教育改革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 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 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

让素质教育之花在地理教学园地上盛开!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钅加牟

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3

摘要: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加强地理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特点和思想教育观点建立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是加强地理德育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事实资料,创设教育情境,紧扣教材,实事求是,把握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形象教育,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是加强地理德育的重要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德育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的需要。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二、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

浅谈职高语文的德育功能 篇4

一、培养品格、完善人格

大部分职高生由于学习基础差, 成绩普遍不好, 自控能力不足, 自觉意识不强;学生人格意识呈现功利化、现实化趋势;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自律性差, 崇尚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弱化。职高语文课本中针对学生的现状, 选择了许多优秀篇目供学生阅读与欣赏, 以达到完善人格、净化心灵的目的。比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学生可以从文章脉络和作者的情感角度, 深刻体会到老舍母亲坚韧、善良、宽容、勤俭、好客的优良品质, 学会正确做人行事。又比如《汉堡港的变奏》一文, 通过对战斗集体和聪慧群众的描写, 衬托出了船长贝汉廷的胆识、才干, 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以及实干精神。学生可以从中增强责任与义务意识, 树立乐观向上、踏实、敬业的人生态度, 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进而促进学生能正确面对社会分工, 在今后工作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为企业、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

二、陶冶性情、坚定信心

踏入职高大门的学生大多经历了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失败, 他们意志上消沉, 思想上脆弱, 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了兴趣, 对美的事物也失去了感知的热情和能力, 对身边的一切不想再去投入, 于是选择了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而语文学科正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 可以让学生领略无穷的乐趣。通过一些美好的人物事景, 让他们从中发现美、感受美, 唤醒对美的追求, 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比如《我很重要》这篇课文,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独一无二,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珍视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启发学生热爱生活, 别轻易贬责自己, 树立生活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让学生明白, 自己并不是被遗忘的小草, 而是一方独特的风景, 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再比如通过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生可以感受到美丽不仅表现在容颜, 更重要的是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三、增强责任意识、树立雄心大志

培养学生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乐于奉献、造福社会的责任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是新形势下对职高人文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语文教学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学习了《我眼里的海尔和张瑞敏》, 可以领悟执著坚守的职业精髓, 树立敬业与乐业、个人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职业理念, 并通过引申教育, 激发学生“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技、践报国之行”的热情。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 篇5

● 唐 超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是怎么利用的呢?有的利用它的运动价值,来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有的利用它做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还有的利用它作为放松练习等等,这些,都是针对游戏 “体育功能”的发挥而运用的手段和方法。俗话说:“游戏不是戏,活动却有趣”。为什么“有趣”?原因有二,一方面,游戏能够调动起学生直接的运动兴趣,如听到游戏就喜欢。另—方面,学生通过游戏的活动,能够促进有意义的生成,如成就感、集体荣誉感、判断能力、合作能力、事情的协调能力、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能力等等,当然,还包括运动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很显然,第二方面的原因,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凸显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价值。长时间,针对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手段和方法,我们老师缺乏研究:学生呢!在进行游戏活动中,往往重视的是活动结果,又不容易发现游戏德育功能对自己成长发展的价值。因此,新的背景下我们要重视游戏德育功能的发挥,特别对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手段要进行研究,要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地成长发展。

一、“冠名”:让游戏“名称”赋予德育文化

说到游戏,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老鹰抓小鸡”、“贴大饼”、“赶小猪”等等。从这些游戏的名称与这些游戏的内容关系来看,毫无疑问,名称形象贴切,有利于学尘在进行游戏活动时,理解游戏的规则,掌握游戏的活动方法。一句话,有利于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再从这些游戏的名称与这些游戏的德育功能来看,很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老鹰抓小鸡”,有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等德育功能,而“老鹰抓小鸡”这样的名称与其功能没有关系。可见,我们体育游戏名称缺乏相应的德育文化。在大力提倡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学校德育文化建设被推到了前沿,有的学校把校园里的一棵树、一条路、一幢楼都冠以相应的德育名称,赋予深刻的德育文化内涵,如希望树、成才路、育智楼等。甚至有人提出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说话等等,以此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熏陶每一位师生员工。然而,我们的游戏呢!具有如此显现的德育功能,其名称却与德育文化毫不相关,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其实,要让游戏名称赋予深刻的德育文化并不难,通过重新取名,使其赋予德育内涵,就可以达到。但是,游戏的德育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而变化,甚至,教学的组织方法和组织形式不同,其显现德育功能也不一样,不能因为这样的变化其名称也随之更改。再有,许多传统游戏,有悠久的历史,学生一听到就非常喜欢,可谓是百练不厌,其名称,对学生本身就具有品牌价值,不能随便改变。即便是新创编的游戏,它所蕴含的德育功能,也是要通过学生参加游戏活动习‘能体现,可见,吸引学生参加“运动”和有利于“运动”组织开展,仍然是游戏名称的本质内涵,不能因为要让它名称赋予德育文化,而使其名称失去本质的含义,况且,一个相对稳定的游戏名称,有利于游戏的推广和传承。因此,给游戏“冠名”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同样是老鹰抓小鸡游戏,为了凸显老母鸡勇敢顽强、甘于奉献的精神,就可以冠名“母爱——老鹰抓小鸡”;为了凸显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就可以冠名“抗敌——老鹰抓小鸡”。这样通过“冠名”的手段,让游戏名称也能赋予德育文化,不仅能够凸显其显现的德育功能,还能为我们使用它的德育功能明确方向。

二、“上手”:是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核心意蕴

虽说,通过“冠名”可以引起我们师生对游戏中德育功能共同关注,但是,这对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也仅能起到一个引起重视的作用。实际上,游戏中德育功能要能够真正地有效发挥,还必须要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来组织与实施。就像我们发挥游戏中的体育功能一样,如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接力跑这样的游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相应地增加接力跑的距离和重复游戏的练习次数,其实,就是用有趣的游戏替代了枯燥的间隙跑,很显然,方法对目标具有针对性。同样道理,为了达到课堂教学所制定德育方面的目标,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否则,“冠名”仅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假如,我们把能够发挥游戏中“体育功能”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看作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用具”,那么把能够自觉而熟练地运用这些“用具”,就称之为“上手”。“上手”在我们汉语中是一个通俗不过的词语,我的理解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我们不能总是用静止的观念、机械地看到它们的存在,还要用动态的观念看到它们作为“用具”时,在使用操作中的存在。“上于”就是反映作为“用具”的事物在使用操作过程中的存在方式。

发挥游戏德育功能所运用的“用具”,是客观存在的,发挥游戏德育功能所运用的“用具”,如果不“上手”,“用具”就等于不存在,游戏的德育功能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甚至无从发挥。因此,游戏德育功能发挥所运用的“用具”,运用“上手”,理应视为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核心意蕴。

怎样“上手”?笔者以为,首先要进行规划。像在小学阶段,游戏教材是上要的教学内容,就要对照相应的水平目标,特别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水平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到具体的教学单元或课堂。这样,就为我们系统地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学中选择(或创编)游戏提供了依据。

也就是说,为发挥游戏德育功能而运用的“用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要达到发挥游戏德育功能的目的(即“用向”),怎样有针对性的使用(即“何所用”),才首岂达到目的。实际上就是要找到最为有效的使用方法。这里包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使用方法,如“团体心理辅导”中为了发挥游戏德育功能,在游戏活动后,会针对活动的感受和体验,马上进行讨论和交流,这就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不断地摸索和总结,这是因为,“上手”本身包含使用习惯,而使用习惯与使用者的个性,有密切的关系,况且,自己的东西,“上手”更容易。

教师上手不是简单地一次性完成,而是一持续不断的过程。任何用具上手都会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又到陌生、从不合手到顺手又到不合手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我国民间也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说法,任何用具都只有不问断地使用才能合手、顺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持续不断”绝对不能机械地重复,因为,对于普通工具,机械地重复还存在熟能生巧可能,而发挥游戏德育功能所选择的“用具”,它本身需要我们老师在使用中不断去挖掘,更重要是,它还需要我们在使用中检验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效果。

游戏的德育功能就像它的体育功能一样,要真正得到有效地发挥,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一个游戏中同一个德育功能,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都能有效地发挥,就需要不同的针对性使用方法,甚至对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也要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最后,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体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共同发挥,这很重要。一方面,发挥这两种功能的教学手段并不相互排斥,有时还高度一致,如上面提到,通过接力跑游戏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手段,与通过它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德的教学手段,就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发挥这两种功能的教学手段又刁;能相互取代,否则,针对游戏德育功能发挥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在我们的体育课上的运用与“团体心理辅导”课上的运用,或者况与它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就没有两样,那样,我们体育课就会失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特征,是本末倒置。一句话,我们要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学会两条腿走路,使发挥游戏体育功能和德育功能所运用的教学手段,都能在我们体育课上协调地“上手”。如能这样,今后我们体育课上就再也不会听到:“哎呀!——怎么又是这个淤戏”,这样的哀叹。

三、“开发”:使游戏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补给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游戏的德育功能在游戏中的“存在”刁;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的变化而变化,显示出不同的德育功能,这就为我们“开发”游戏中的德育功能提供了可能。再有,我们教师对游戏德育功能的发挥,也不是一味适应(一个游戏中有哪些德育功能,就发挥哪些),还包括游戏德育功能调整,主要是对发挥手段进行修正与整合,这是游戏德育功能发挥的又—精髓所在。教师上手的过程既是一个适应、熟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加工、完善的过程。可见,对于现有游戏中的德育功能,我们老师不但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找到有针对性的“用具”,让自己“上手”,而且还要能够恰当地对其加以改进和重建,使随着改进和重建而新生的德育功能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再加上我们体育老师本身具有创编游戏的能力,新游戏必然有新生的德育功能。这样,游戏的德育功能,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有效的补给。

如何“开发”?在笔者看来,首先,要认真研究每一个游戏,对其中显现的德育功能,做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寻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在实践中反复使用,使其顺利地上手。

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当游戏规则变化时,矛盾双方的行为有何变化,或者同一人担当不同角色其行为有什么不同、游戏的活动结果又有怎样的变化,再对这些变化进行认真分析,你就能很容易发现游戏中隐藏的其他德育功能:以此反推,你也就很容易找到其对应的使用方法。例如,同样是老鹰抓小鸡,老师当老鹰,规定有一个小鸡被抓到,所有的小鸡和老母鸡都要受到惩罚,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德育功能地发挥;而同一个人分别担任小鸡和老母鸡,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老母鸡的艰辛。这时,对“母爱的伟大”就可以通过行动来进行诠释;选择身体素质相对差的人担任老鹰,游戏持续的时间就长,这就有助司: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德的德育功能地发挥,等等。

最后,对照创编游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创编。当然,还包括对原有的游戏进行加工和改造。例如,用一个球练习赶小猪接力游戏,山于学生对结果获胜的渴望,其显现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是,我们会发现身体素质强、球感和协调性好的人,经常会埋怨相对差的同学,这种“埋怨”,实际上是对团队获胜渴望之下的情急行为,靠说教是很难有效果的。相反,如果在游戏练习之后,马上改变规则,由原来的一个球变成两个球(一个篮球和—个足球),这样来练习赶小猪接力游戏其效果就不一样。这是因为,用两个球的难度明显增加,能力再强的人也要因顾全大局(两个球同时前进)而降低速度,以上学生就会用行动来告诉自己什么是“一个也不落下”。这对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同学、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有明显针对性的。

体育课主要特征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从教育学上讲,它是用行动来说话的一门学科,游戏又是这门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运用它的德育功能,来教育每一个学生,本身是我们每一个体育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特别是如今的独身子女,又生活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自我意识比较强。“难管”是所有老师的共识。如果能充分发挥游戏的德育功能来教育学生,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6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怎样去準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需要具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培养又必须依赖于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系统地学习思考才能获得。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方式在维护国格、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育有丰富的德育素材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充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制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突出时代性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接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帮助学生看清时弊的根源,并进而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难,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例如我在讲当代改革专题: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少,对改革所带来的许多问题:下岗、贫富差距的加大、西方不良习气对中国的影响等认识是比较模糊困惑的。我充分利用历史课所具备的特长来加以引导: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历史范围来观察,我们都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要经历一番磨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改革必定会对一些人的利益产生不利,会有人下岗,会有人起来强烈反对改革;然而这一切终究不能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管仲使齐国终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商鞅以身躯换来了秦国的强大,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化改新终使日本跨入了封建社会的行列……历史证明: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改革出现一些波折、困难甚至失误,都是不可避免的,坚定他们对改革的信念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心。

三、历史小故事、短剧的德育渗透

教师可补充一些课外历史读物,如小故事、短剧、对话、诗歌等,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进行德育渗透。诚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不懈,常抓不懈。

“唤醒”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7

一、正确认识国家开设思想品德课的作用和意义

思品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提高了对初中青少年道德修养和思想意识的要求。而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学校,而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主要是利用多种对学生有利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德育功能能够让学生乃至全学校学生都能同时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 通过老师的共同合作最大化地增强德育的影响效果,与此同时能让学生有基本的文化内涵,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样对于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唤醒思品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具体措施

(一 )老 师 要提 高自 身 的 综 合 素质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中是主要的领导者和指引者,老师要发挥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自身为标准,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老师是主要的榜样, 所以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首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地增长思想品德教学的专业知识。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所以要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等方面有很深的影响, 就算是在课下,老师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不论在课下还是课上,因此即使在学生看不到的情况下,老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最后,老师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多走出去与外界交流,进行及时的充电活动很有必要,参与社会上的多个领域、多个层次,通过这些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 这样在传授学生相关的思想品德内容的时候能够结合更多知识进行教学, 让学生了解更多事物和知识。

(二 )激 发 学生对 思品的 学习 兴趣

对于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一个基本点, 所以要唤醒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的德育功能, 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对思想品德产生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学大多会让学生感到比较乏味,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对于思品学习都是为应对考试而已。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就要取消学生的这种思想,让学生对思品产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味性。比如在讲关于网络沉迷知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回答他们的玩游戏时间, 让其他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播放一些沉迷网络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案例, 让学生在讨论和观看案例时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 并学会应该如何面对网络游戏这个问题。这样的课堂虚拟情景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

(三 )把 学生 作为 课 堂 主体 、平 等 待 人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直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在唤醒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时,老师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时刻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有种受重视的感觉,对自己会更有信心,对于思品的学习也会更投入;还有一点就是老师在教学或者课下与学生相处的时候要做到平等待人,不要因为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分别对待,有的老师会偏向于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在课上只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问,老师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老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应该进行恰当的鼓励和引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够认真地学习思品教学内容,跟上老师的思维。

三、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体育,德育,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德育教学基本上通过它来呈现。从大多数层面来看, 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的, 并且组织纪律性、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主义精神等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行都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在学生身上发挥出独一无二的优势。学校教育始终都包括德育的方面。不仅是新课标学校体育改革需要德育教学, 体育教师看法转变中也需要考虑德育教育。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观、道德观的关键阶段, 而他们的心智在这一时期也不够成熟, 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阶段。

1 德育的涵义

教育工作者依据某种社会标准, 有目的、有规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培育并施加影响, 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品德, 即在心理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意化作用。这包括一般概念上的道德品质, 例如, 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生活态度等。

学校德育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指利用其自身教育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 并教授知识技能, 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和思想, 使其积极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活动, 不但要对受教育者育体、育心, 更重要的是把育人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2 德育的目标

由于现代化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学校德育越来越重视品德的修养以及现代公民意识的强化, 社会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德育教育。总体上讲, 中学德育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包含:第一, 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第二, 团结互助教育、良好风尚教育;第三, 认识体育所具备的科学性, 尊重与相信科学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第四, 文明道德教育:诚实守信, 友爱同学, 谦虚谨慎, 尊敬教师及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第五, 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增强集体观念, 热爱集体, 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第六, 意志品质、热爱劳动及爱护公物教育:积极打扫体育场所卫生, 爱护体育场地器材, 自尊自强, 吃苦耐劳, 坚毅勇敢。

3 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的基本原则

3.1 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 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 教师是外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方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2 全面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 而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此外,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对于一些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 应当予以及时纠正。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发生偏离。

3.3 系统性

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应当有一个系统规划, 不应该零零散散, 毫无规律。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 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 将德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修养。

4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4.1 善于把握时机, 进行榜样教育

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体育教学处于特殊地位, 但并不表明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就是怪胎, 体育课不是简单的身体抗衡, 也不是所谓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它融合了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 教育者需要把握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共同性, 同时需要将这种普遍性融合到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之中。体育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古希腊, 它象征着力量与美, 随着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盛, 它又成为和平的象征。体坛上人才辈出, 他们的意志与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广泛, 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例如, 阿姆斯特朗, 他是从癌症患者到环法自行车赛“七冠王”的英雄人物, 体现在他身上的坚强意志品质与精神成为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模范与榜样, 我们可以将励志运动员的事迹适当地加在教学的过程中,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心理成长, 锻造学生的意志, 磨砺学生的品性, 塑造学生的人格。

4.2 将德育与教学评价相结合

体育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双向活动, 包括师生之间进行的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 寓情于教, 才能促使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 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表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情感。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 认真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

4.3 注重提高体育物质文化层面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和制度方面的文化, 在这三者中,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其他两者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保障, 使得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学校领导应积极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关系到学生能否以饱满的姿态参加体育运动并热爱体育,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方面, 学校领导可以发挥其强有力的决策作用, 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投入一定的经费, 统筹协调各个部门。

4.4 管理教学秩序

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越发多样化, 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而这也对学生们造成了诸多困扰, 例如, 道德沦丧、自我迷失、社会冷漠等。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师生双向活动, 严格维护课堂秩序, 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品行和高尚人格的人才。

5 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德育, 教育观念的改变更需要将德育融会贯通, 教育者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 更要注意德育教学所带来的影响, 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 教育者必须将德育的特点与中学体育教学相结合, 具体实施体育教育的德育内容, 使其能够看得见、能测量、可评价, 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让体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秀环.初中体育与德育的融合让课堂流光溢彩[J].新课程学习 (中旬) , 2015 (1) :18-19.

[2]花美林.探析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J].考试周刊, 2014 (31) :115-116.

[3]刘少洪.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 :226-227.

谈美术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篇9

一、感知真善美的内涵

通过美术课堂的学习,可以让小学生具体感知真、善、美的内涵,引导小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全完美的性格。小学美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任何一幅美好的作品,都不是一幅简答的作品,其内容涉及社会、文化、道德等等多个方面,它不仅可以向人们阐释生活的真谛,解释人生的意义,而且可以启发人类的思考,辅助人类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尚处于思想的形成时期,及时运用合理的手段引导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小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启发蕴藏在孩子心中的美感,从小在其心灵播下美的种子,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及对生活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以后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

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小学美术课堂的学习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在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欣赏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增加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在传统文化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历史传统的传奇美妙。就青铜器来说,一旦提到青铜器,就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虽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青铜器的历史,但青铜器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明的象征。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中的飞天神女,只是挥一挥衣袖,就可飞上天空;而西方的天使形象,背后有一双翅膀,他们只有挥动翅膀才能飞向天空。这充分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人民的神奇想象力,他们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甚至可以说优于西方民族。再比如说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并且形态各异,无一重复。在这种写实的基础上,每一个人物都展现出了特有的精神风貌:武官威风凛凛,士兵严肃稳健,眉宇间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坚强的意志。这些传统美术中的优秀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爱护我们的家园

小学美术教育可以融入生态保护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提高人类生活环境质量水平。当前社会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对人类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而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公众普遍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生态知识缺乏,法规体制不健全,相关生态教材或读物太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实践误区较多,等等。因此,要加强把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活动中,促进生态教育发展。像动画系列《风之谷》讲述的就是关于环境生态的问题,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小学美术课堂隐含着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既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使他们获得关于环境方面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分析认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四、脚踏实地,锤炼师生,共同提升

美术教育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小学生对美术课堂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各项审美教育,培养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达到精神品质提升的目的,完善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品格。

第一,教师要加强自身艺术素养,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丰富教师员工的美育素养,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元化教学,除了欣赏静态名作,还可以观看动画影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审美情操,渗透道德教育理念;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兼容中西文化教育,通过中西对比,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根据学生学习成长中的特点,制订教育计划,关注校园环境美化,渗透德育因素。学校处处体现着美的概念,教学建筑的设计美,校园环境园林化,在这种美的环境中,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起着无形的约束作用;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品德;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去美化家庭、美化社会,提高美术教育的实效性。重视美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完善美术教育系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乐趣中,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锻炼其设计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道德情操,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真正的有用人才。

小议巧妙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10

一、朗读课文,进行尊敬教师的教育

《师生情》这篇课文 ,讲的是王老师因日夜操劳而生病住院 ,三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代表全班同学到医院去看望王老师的事情在预习课文时,我发现学生读得很专注,似乎深有同感。我便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认真细致地反复朗读课文,并举行一次朗读比赛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老师的工作很辛苦,老师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学生应该尊敬老师,理解老师。

二、复述课文,进行团结一致的教育

《伟大的友谊》一课 ,讲的是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同目标长期奋斗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学完课文以后我便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领会出了真正的友谊要建立在为共同事业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从而受到了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教育。

三、实际体会,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平时要求学生自养盆花,写观察日记。没想到,这项活动在讲《养花》一课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当讲到文章的中心“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时,学生深有感触,有的说他养花的苦与忧,有的谈养花对他写作的帮助,更多的是说养花的乐趣,都说只有亲自劳动过了,才能体会出其中的乐趣。

四、领会文章,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意志品格的教育

小学生刚上三年级,还不知学业的艰难,仍是贪玩的时期,在讲《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便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辩,学生领会了只要有志气、有恒心、有毅力、勤奋学习我们就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要从小注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领略美景,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在讲《桂林山水》时,我利用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向学生展示祖国的美景,学生不由地发出赞叹声,好像不相信世上会有这么美丽的地方。我随机又出示安徽的黄山、四川松溪的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学生看到眼前的美景都忘乎所以,流连忘返于壮丽的山水之间,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由地发出自豪之情。这时我一边简介画面,一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只有我们人人发奋学习,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总之,育人之妙,存乎一心。语文老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相碰撞时,课堂上就会闪烁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德育就会卓有成效。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要想真正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常言道:“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教育规律也表明,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也是学校全面工作的重点。

论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辩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数学解题审题需要语文知识,物理的证明归纳也需要语文知识,如不掌握一定的語文阅读理解能力,你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学好;思想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两者相辅相成,既教书又育人。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势在必行

1.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2.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方面内容,是对小学阶段德育的宏观规定,需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并且具体化、直观化。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草船借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数课文能体现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能在漫长的教学中做到既能讲文又能传道的有机渗透呢?在此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1.课前分析好每篇课文的重点渗透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几百篇文章中无不涉及,但偏重不一,教师必须在课前推敲斟酌,找出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有了这些渗透重点,教师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教育,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显著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课上灵活运用渗透方法传道育人

语文课堂具有形象性、情谊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生命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好的教学素材必须用高效可用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效果。常用的渗透方法有“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身临其境”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收、理解。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口而诵,心而为,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

3.课下偶尔布置实践作业,将德育教学渗透到生活中

可以在学完赞美父母的文章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给父母捶背、洗脚,吃完饭后主动刷洗餐具等实践作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和操持家务的劳累,这比课堂上的说教更有教育作用;也可以在学完赞美清洁工阿姨的文章后,组织班级去街道义务清洁,让他们体会到清洁工阿姨们工作的辛劳,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善的人格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并对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者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3]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12

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 由于语文具有极强的交际性、工具性, 并且每篇课文都有着很强的人文精神凝聚其中, 能够为学生带来最佳的文化理念。因此, 利用语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是最好不过的了。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 教材的编排更趋向文学化, 对学生的艺术体验有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教材中的情感评价也逐步变得更加成熟化和专业化, 文学形式也日趋成熟, 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结合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切入点, 让德育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这项工作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掌握的。

一、德育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艺术性极强的文章, 这和小学语文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这些文章大多是来源于生活的, 但是它们又高于生活, 是平淡生活的一种升华。这些文章取材的核心是“善”。通过其中的素材, 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所表达的人文关怀。同时, 这些文章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美感, 而且它们的精神内涵也达到了一种高深的美的境界。总之, 这些文章的选出都是与人们对于美的普遍认识相一致, 符合人们对于思想道德的要求。因此, 从宏观上来说, 文章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是决定审美与德育之间的关键因素, 我们采取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进行德育的做法是可行的, 也是有着强大的理论基础的。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找到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把握住德育教育的方向, 以细微处入手, 就能够对症下药,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美育教育中, 我们所追求的本质所在就是真实, 无论是假定的真实还是文章意蕴中所存在的真实感, 都是以人类的本质为准, 以社会的本质为源头的。其中, 自然存在着一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通道, 让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 并将这种体会与道德体会相互渗透。以《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 本文的素材来源于资产阶级社会,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金钱来维系的。虽然本文与学生所接触的时代相差很远, 但是本文中的人物都是一些普通人, 他们的心态和贪财的劣根性在今天仍然存在着,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得到。尤其是文章中对于家人对待于勒的态度反差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 学生的感情容易为此打动, 也会把学生的思想吸引过去, 引起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我们的教材所选文章都有很大的美感, 不论是从语言上、形式上、意境上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意蕴。并且, 这种美都是由表及里的, 其内涵和价值都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些文学作品的熏陶下, 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会在文字的潜移默化下得到提升。

如《望岳》这首古诗, 从语言上来说, 作者对于语言的运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有荡气回肠之感;从形式上来说, 本诗采取的是整体描绘, 使人读后在头脑中浮现一幅美好山河的画卷;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 本诗的艺术展示形式是绝妙的, 描述的也非常逼真, 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体会到“五岳之长”独有的风趣, 沉浸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意境中;从意境上说, 通过诗人的描述, 读者对霞光照顶的体会更加真情, 一股豪迈之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因此, 在本诗中, 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这种体验会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审美对德育教学进行引导的方法

(一) 从宏观方面进行示范

语文教材的选编人员在确定所学文章时存在着很大的情感倾向, 这也与选编人员自身所固有的文学水平、教学水平、道德水平密切相关。俗话说:“文以载道。”无论是情感评价, 还是对于文章的什么要求, 从本质上来说, 它们都是相同的。师生之间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讨, 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精神内涵, 并将其中的道德规范渗透给学生, 就能让学生从意识方面形成一种道德规范。

例如, 《出师表》一文中有对于“亲贤臣, 远小人”这一观点的强调提出。此观点不仅为当时的蜀王刘禅提出了请求, 阐述了愿望, 流传至今, 仍然能给后人提供很大的借鉴。这种文章能通过论述表达作者对于事物的观点, 明确阐述自己的立场, 是我们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经典文学作品。学习此类文章时, 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证。这样, 学生才能明确该观点是否真实、正确, 也能为他们的思想道德进行一场论证,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从微观方面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

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建设时, 示范和说教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虽然它是明确的,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仍是浮在表面的。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存在于外部世界的模型, 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而要想让思想道德的建设走入学生的内心最深处, 我们需要利用情感深入学生的内心, 让基础规范形成一种警示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化。

1. 语言美的渗透功能

语言的功能之一就是引起学生感知和情感的共鸣。例如, 学到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类语言缔造了真实、切近的氛围和场景, 或雄浑壮阔, 或悲哀伤感, 或凄凉惨痛, 让学生感同身受, 从情感和心理上产生共鸣, 同时使之对人生旅途、祖国人民有所思、有所想, 道德思想上备受震撼和触动。这样, 学生就接受了一次美的熏陶和精神的无声渗透。

2. 形式美的渗透功能

语文素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外在看来可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裁形式和文章布局形式, 从内在来看可以是文章结构设置形式和意蕴的表达形式。

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等, 多是短小精悍且结果令人出其不意的。这些故事通过结构的设置形式和新奇的思想表达形式, 给学生换了一种口味, 让学生以更喜欢接受的方式去接受文中所宣扬的思想道德观。

上一篇: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下一篇: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