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共11篇)
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 篇1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现在, 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作为中专语文教学, 本人认为应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重点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其原因有二:第一, 这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 第二, 作为实施的对象—一中专生, 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现在的初、高中生, 他们对语文的认识, 除了兴趣之外, 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一升学。大学生, 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中专生, 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 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 认为语文是基础课, 可学可不学, 这样, 要使他们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 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
那么, 到底如何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巧用作者简介, 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 每次上课之前, 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 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 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 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 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 于是, 上课一开始, 通过共同回忆, 教师补充, 大家明白, 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 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 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 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育讲授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 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一《己亥杂诗》: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 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 老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 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思想的表现吗?
二、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 渗透道德教育
学校不是一个封闭式的庄园, 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语文教学, 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要做到这一点,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势在必行。
事实上,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现在的中专生, 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 参与意识较浓, 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何不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 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品德熏陶, 可谓一举两得。究竟怎样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 开展影视欣赏活动。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 让学生自己评、自己辩, 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德育,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 举办小型故事会, 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我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 试举办了一次“两分钟故事会”。这一单元的重点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 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 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 篇幅不能太长。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 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 采取抽签的方式, 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 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 故事会开得很成功。
总之, 针对中专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寓德于乐, 寓德于教,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要做好这一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 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 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 老师通过正确引导, 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另外, 教师还得指出, 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 宜实不宜虚, 宜活不宜死, 要先“调查”后“报告”, 反对大话、空话、套话。对这些教师如果都能进行恰当的指导, 可以给学生写作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 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 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 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 以达到共识, 另一方面, 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综上所述,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文道统一,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 篇2
2009-2010学德育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德育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此,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战略方针,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领会党的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二.教学目标
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任务和措施
1.任务:
本学年一年级新生的教学任务为上学期开设职业生源规划(36学时)、心理健康(32学时),下期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36学时);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36学时),下学期开设哲学与人生(36学时)。
2.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德育课涉及到的定义、原理较多,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解记忆。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德育课理论性强,学生不仅掌握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如职业生涯规划,就要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与社会的实践需要结合起来,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中职学生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不大。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差生的辅导,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也要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自重、自强、自立、自理、自律的意识。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职生。
四.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每周3课时; 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每周2课时;
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经济政治与社会,每周2课时;
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哲学与人生,每周2课时;
平舆县职业中专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中专语文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90-02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在中等专业学校的全面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保证,只有把德育教育寓于教学中,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德育教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辨明是非,提高道德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说理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具体形象、具有启发性说服力的讲解和报告,或者是主题鲜明、民主平等、诚恳热烈的谈话与讨论,等等。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由于榜样能把社会正确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他们前进。这种方法也符合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
(3)陶冶教育法。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
(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评价法。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并对其品德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以实现学生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教育目的,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二、德育教育的实施
(1)针对学生入校时语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特点,降低难度,明确目标,立足职教和学生实际,突出职业特点,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施行低标准教学,突出基础知识,通过听、说、读、写逐步深入。
(2)职业中专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热情不高,觉得专业才是“主科”。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找寻与专业的相通之处及对专业的帮助,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其次,活跃课堂气氛。根据中专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使用快乐教学法,多进行课堂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掘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可取之处,多激励、少批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对文化课的抵触心理。
(3)联系所学专业,增加实践机会。使语文学习和专业学习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比如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在讲到《雷雨》片段时,安排学生自己改编剧本,分小节各组排练,最后呈现《雷雨》片段的剧目表演,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也锻炼了专业技能。再如讲到《海燕》时可以通过渲染让学生产生生动的画面感,要求美术专业学生每人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收效颇好。
(4)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中学生对网络都很感兴趣。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多引入一些与语文课堂有关的图片、信息甚至影音,使课堂生动、鲜活起来,必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5)根据课本知识延伸开来,引导学生多涉猎课外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词汇量,开阔视野,在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填补了相对匮乏的课外知识,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6)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如果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教师,无论道理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也难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教师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做他们的老师,还做他们的朋友,做他们做人的榜样。通过老师长期的言传身教,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应该能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
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首先是要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朋友。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影视欣赏活动。
其次要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这些有趣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切实可行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高尚的人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教书和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尽到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福元;德育教育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
职业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4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我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勾股定理, 比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至少早五百多年,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的精度已经达到了小数点后的8位.讲解代数部分时, 可以介绍我国古代西汉的《九章算术》所涉及的内容;讲解“二项式定理”时, 可介绍宋朝数学家杨辉, 让学生知道杨辉三角形远早于帕斯卡三角形;讲解数列部分时, 可列举我国国民产值、收入增长问题;讲解“二次曲线”可联系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运行轨道和运行速度问题, 并指出我国火箭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此外还可以介绍我国现代的数学家华罗庚所推广的“优选法”, 陈景润把“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1+2, 等等.通过爱国主义的教育,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使学生变得关心国家大事, 关心祖国建设中的伟大成就,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和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争取早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具有直观性、抽象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谦虚谨慎的作风.如在学习完函数图像后, 通过对各类函数图像特征的总结, 如直线、抛物线、正弦曲线等, 启发学生认识到,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如同函数图像一样, 有时平坦, 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迭起, 有时低潮绵延, 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多设疑问和悬念, 使学生在质疑的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知识,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创新, 从而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场景,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曾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的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 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1.变化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发展中, 我们从数学史的发展看, 它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向前运动的过程, 其变化的趋势就标志着发展.
例如数的概念的变化发展, 从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数集的每一次扩张, 并不是机械地重复前一次的扩张过程, 而是体现了变化, 体现了发展, 体现了飞跃.
2.对立统一的观点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每一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它和其他事物以各种方式相互依赖着, 相互制约着, 相互作用着.也就是说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这种联系交织成一幅多彩的无尽的画面.中专数学教学内容充满着矛盾这种辩证关系.如乘方和开方、实数和虚数、最大值和最小值、有限和无限、相等和不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等等.再如:在集合的运算中, 就充满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A∩ (瓓UA) = (对立的) , A∪ (瓓UA) =U (统一的) , 瓓U (瓓UA) =A (否定之否定) .
3.质量互变的观点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中呈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就是事物在数量方面的变化, 即事物的质没有发生变化时的“渐进过程”.质变则是事物在根本性质上的变化, 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是飞跃.量变是一种逐渐的, 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则是一种迅速的显著的变化.反映在数学的量变和质变的形式亦是多种多样的.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Δ: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虚根, 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体现.
大量统计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 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 这个常数人们叫它概率.人们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e表示二次曲线的离心率, 那么当0
4.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在实践中获得极其宝贵的经验.
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 如函数、数列、概率统计、有关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公式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使学生树立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四、对学生进行数学美学教育
谁说数学是枯燥的、呆板的?我说数学是一首歌, 是一幅画, 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就看你能不能去欣赏它.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通过数学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了对数学“美”的欣赏能力, 陶冶了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从而对学习数学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1.和谐美
红娘的热线电话是2471490 (谐音:“两思切, 一试就灵!”) , 这普普通通的7个数字, 充满了生机, 给人一种甜蜜和温馨的感觉, 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法 (黄金比为25-1≈0.618) 不仅在数学中有重要作用, 而且由于它显示和谐美, 在美术、艺术、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生活中, 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简洁美
数学之所以用途如此之广, 在于其自身的简洁美.其简洁美具有形式简洁、规范有序和高度统一的特点, 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a2+b2=c2, 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如此简洁的表达形式, 却高度概括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内在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由一个红色的矩形和其中五个黄色的五角星所构成的五星红旗, 既简洁又庄严, 令人肃然起敬.
3.对称美
数学的对称美, 在古代“对称”一词的含义是“和谐”“美观”的意思.在希腊语中这个词原意是“在一些物品的布置时出现的般配与和谐”.
一些方程的对称性, 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几何图形圆、球的对称性, 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杨辉三角形更是数学中对称美的代表.它的美妙之处不亚于埃及的金字塔!
4.统一美
数学中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和谐、巧妙、平衡和一致, 构成了数学的统一美.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三边垂直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三角函数的万能转换公式, 圆锥曲线的统一性, 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的统一美.
中专数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怎样利用数学教材, 恰当地进行德育渗透是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不仅要把教材作为科学知识来传授, 而且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去探索.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 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育技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 篇5
关键词: 中专政治德育 心理健康 措施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文意识逐渐趋于复杂,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要在中专政治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本文就怎样有效落实中专政治德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提出相关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中专政治阶段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都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对于教师的话言听计从,教师就是真理的指向标,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然而前提是教师本身要有德育观念,教师要摒弃传统、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道德教育现象,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德育教学,并且长期渗透德育意识,让德育意识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海中生根发芽。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教师的行为就是学生行为准则的标准,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从“不乱扔垃圾”、“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见到别人打招呼”等一些小事影响学生。教师教授专业知识时,要根据文本内容钻研出可以加强德育意识的知识点,例如:学习《矛盾观点和人生动力》这篇文章的时候,引导学生探讨在生活中怎么看待与他人的矛盾,怎么处理。这样既可以充分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大意,又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积极向上的课外教学活动
仅利用有限课堂时间进行德育教育还远远不够,无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要通过课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明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享受这个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军队参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军队生活,以严格的要求制约学生行为,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效果;带领学生去老人院或孤儿院帮助老人、陪小孩玩耍,通过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会乐于助人的乐趣,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生活日常;开展团日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外出清理小广告、打扫马路卫生,从而在实际行动中达到教育目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当然,这些活动会收到一定的限制,无法保证中专政治生的安全,因此部分教师会选择以书本为基础,在班级内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小游戏、辩论会、观看视频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作业中可以体现德育教育,如利用端午节、劳动节、建军节、妇女节等节日让学生制作节日小报,小报内容不限,甚至可以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家务、帮助他人等精彩瞬间拍下来粘贴在小报上。
三、以课本为基础,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不断趋于国际化和生产力不断提高,中专政治生的生活中出现了电脑、电视、游戏机等一系列容易让学生上瘾的东西,它们围绕在学生周围,让学生没有足够心思学习,整天沉迷于科技成果中,为了让学生避免在网络中沦陷,需要教师加强教育,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脑海中明确嵌入爱国意识,爱国意识是做一切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播放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而奋斗的视频、国家为了百姓做出的政策、展示国家的精神风貌,让学生从内心涌发自豪感,从而争取为祖国努力学习。其次,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向学生灌输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德育。
四、设置小组学习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小组交流方式,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轻松环境下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有的同学听了其他同学的事迹与自己的行为产生强烈对比,从而在小组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从而觉得帮助他人和良好品德是一个高尚行为,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当小组成员有人说今天给老奶奶让坐了、有人说今天我捡起了地上的垃圾就会得到其他人的赞扬,这样其他小组成员听了之后也会被感染而跟着这些学生做积极向上的事情。通过小组交流,既可以极大增强学习效果,又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如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探讨,新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的理念是否还需要遵守?选择就业的时候怎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的标准,教师规范自己道德素养的同时,课前要认真备课,将德育教育深刻融入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形象的课堂教育;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避免学生走向心理道德误区。
参考文献:
[1]陈伯良.构建中专政治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2012.
[2]仁真古.浅谈中专政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0.
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 篇6
中专数学是一门必修基础课, 所占课时量也比较大, 那么如何才能把德育知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我们教育当中的首要问题。
一、中专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政治思想教育
教育既具有历史性, 又具有阶级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刻苦学习的目的。数学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科学, 它产生于人们的实践需要, 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着, 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最新科技成果中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我国数学家对祖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生动例证, 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结合数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在数学思维相当活跃的今天, 数学各分支学科之间, 数学与其它自然科学至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 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使学生认识到所有这一切, 都有待于他们去不断探索, 不断发现, 不断创造, 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激励学生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热情, 使他们把远大的理想和现在的学习生活统一起来, 为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数学是关于物质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 充满着辩证法。深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量质互变的观点等进行有的方矢的教育, 让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通过函数等知识的教学可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通过极限、积分等知识的教学, 可使学生认识特殊和一般、有限与无限、近似和精确的辩证关系等。
3、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我国是文化古国, 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在中专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如圆周率, 圆的分割术, 祖暅原理, 极限思想, 计算技术等, 还有近代许多有名的中国数学家, 如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陈建功等, 他们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都取得了一系列光辉成就, 他们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也是我们中专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爱国主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结合有关内容, 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史, 介绍我国古今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 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
4、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有关内容如元素与集合、点与曲线、连续与间断、微分与积分等知识的讲解, 结合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体的辩证关系的教育。使学生产生一种个体离不开集体, 局部离不开整体的相互依赖关系,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能达到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的目的。
5、个性品质与陶冶情操教育
通过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命题的教学, 在严密逻辑推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言之有理的思想。通过数学教学,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的目的, 以激发他们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通过备课与授课, 作业批阅与课外辅导等严谨的作风、精湛的语言、工整的板书结构、讲课的表情、动作等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探因寻果, 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材内容上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美, 结合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揭示美、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 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在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语言、符号、解题方法的简洁美, 以及几何图形与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定理的统一美;数学思想与逻辑思维的深刻美等。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1、教师必须有较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 加强自身修养, 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数学发展史;要努力实践, 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规律;在数学中应注意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贯穿;教师个人形象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 如个人仪表、语言、授课时的板书、作业的批改、学生疑难解答等, 都会给学生以示范, 教师严谨务实的作风、实事求事的态度能给学生以榜样。
2、必须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有机结合, 自然流畅, 不能生搬硬套, 牵强附会。要把教材内容、德育教育、教师感情同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寓理于情, 情理结合, 以情动人, 以情育人, 而且还要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 忘了主旨。
3、深入钻研教材,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 力求掌握严密的教学科学体系, 搞清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整体结构上理出思想教育的脉络。抓住课堂教育的时机, 阐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注意对这一过程进行辨证的分析, 挖掘渗透在这一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结合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讲概念时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如:对应、函数、连续、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 剖析其本质, 使学生有一个较透彻的理解。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一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 适时地加以引导, 使之升华, 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小结中, 应画龙点睛地指出数与形结合以及换元、递推、分类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提示它们的辩证性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结合教材内容,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转换的思维规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一定能使他们在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同时,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能够在研究问题时, 善于抓住矛盾的转化, 正确地处理新与旧, 已知与未知, 形与数, 直与曲, 有限与无限, 连续与间断, 分割与求和, 微分与积分, 必然与偶然等对立统一关系,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教材内容中, 适当加入经济方面的例题, 如成本、利润、边际与弹性、利息、库存量等,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经济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不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从数学内容结构上,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数与形的结合、三角函数公式、杨辉三角、二项式系数表及微积分的巧妙应用等,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形式美和结构美。
5、结合教材内容, 可以适当加入数学史和数学家传记的内容, 向学生介绍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最新科技成果, 让学生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 学习有关数学史, 对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各个阶段的数学思想和特色、古今中外的数学成果有所了解, 是不断提高学生数学修养的需要。
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 篇7
调查对象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班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每年级随机抽取班主任1名、科任教师13名, 共抽取28名, 发出调查问卷28份, 回收有效问卷2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每年级随机抽取学生家长12名, 共抽取24名家长, 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 实际电话访谈23名家长, 访谈率95.8%;每年级随机抽取学生56人, 共抽取112人, 发出调查问卷112份, 回收有效问卷10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7.3%;另外, 对学校政教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一次访谈。通过调查, 笔者了解了我校构建中专传统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学前教育专业班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的教学现状。
2 中专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现状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我国学校教育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深化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笔者所在的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班开设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 由班主任实施教学活动, 并要求各班科任教师积极配合落实教育。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是一门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为基础,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习惯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中专生为目标的德育课程。
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不够生活化,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笔者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开展了深入调研。我校开展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采用辽海出版社出版的《传统节日》一书。书中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开斋节”等内容, 通过调研发现, 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无关, 3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密切,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讲的内容太多太杂, 缺乏对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生活智慧的深刻剖析, 觉得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样的消极评价反映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内容不满意, 进而最终影响到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涉及的内容繁杂, 而不少班主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重视, 重点不突出, 主题不明确, 导致学生晕头转向, 无所适从。再者, 教材所面向的受教育对象是全体青少年, 并不是针对中专生群体的, 脱离学生实际,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 教学形式单一无趣
调查发现, 不少班主任由于自身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课堂教学只能照本宣科, 教学形式单一,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一节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教学成了班主任的讲座, 这样的教学形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没有激情、教师倦怠, 教学效率低下。
2.3 传统节日处境尴尬
今天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时代。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被忽视的尴尬处境:一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益受到当代青少年追捧, 导致洋节越过越热闹, 传统节日备受冷落。
3 增强中专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实效的策略思考
构建中专传统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 从具体策略上讲就是要落实好生活化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
3.1 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理解和体悟, 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有效实现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3.1.1 内容处理现实化, 走进学生生活
传统节日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教学中, 教师应把握好节日与学生生活的“关联点”, 拉近新时代学生与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距离。如在学习“端午节”一课时, 教师以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为线索贯穿课堂始末。课始, 教师展示粽子, 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 并提问粽子的形状为什么是多角形?接着, 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教师讲解:古代先民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当祭品, 认为动物角能够实现神与人的沟通, 以祈求丰收。将粽子包成多角形, 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接下来提问什么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学生都说是“端午节”。至此, 课堂在生生、师生的积极互动中拉开了序幕。之后, 教师让学生讲述与粽子有关的故事。学生说, 战国时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们心中地位崇高, 他以身殉国后, 人们用粽子祭祀屈原。最后教师让学生相互分享各自带来的粽子。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可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有效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 以学生的感性生活为基础, 用学生所见所闻获得的知识诠释传统节日的内涵。如教授“春节”一课时, 谈到过年“守岁”的来源, 教材中讲的是人们腊月三十晚彻夜不眠等着“年兽”离去的传说, 但让学生讲述“守岁”的由来时, 由于平凉泾川传说是华夏祖母王母娘娘的降生地, 大部分学生都讲到人们守夜等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灶王奶奶为民请命、祈福归来的故事。这样一来, 恰当利用学生熟知的本地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了学生对传统节日以人为本、敬天爱民等蕴意的了解。“教学中, 我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 将教材中枯燥乏味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生活化, 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达到教学内容生活化。”[1]
3.1.2 内容呈现情景化,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传统节日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节日里, 人们的生活情景区别于日常生活, 教师要尽量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为此, 应做到两点:一是要努力营造节日氛围, 使节日情景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如在教授“元宵节”一课的前几天, 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共同制作彩灯, 这是元宵节活动的一大乐趣。上课当天, 师生在教室里挂上彩灯。具有元宵节特点的喜气洋洋的教室, 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浓浓“元宵味”的氛围当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又能以浓烈的节日氛围感染学生。二是依据教学内容需要, 借助多媒体技术, 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将教学内容真实可感地展现出来, 为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在教授“重阳节”一课时, 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有关重阳节风俗的图片, 便于学生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播放Flash动画短片《桓景降妖》, 再附以配音解说, 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用幻灯片展示学生和其家人一起登高远眺的愉快画面,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全方位地了解当地重阳节的习俗, 挖掘重阳节孝亲敬老、舍己为民的文化内涵。这样, 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教材内容, 尽可能在课堂中呈现生活化的节日生活情景, 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有亲切感,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3.2 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具有吸引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蕴意深刻。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之一, 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热情与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形式。因此, 只有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 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让学生喜欢传统节日文化, 接受传统节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感化熏陶。
3.2.1 故事引入式
讲故事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 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以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故事内容, 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增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故事因其内涵深刻、生动有趣广受学生欢迎, 在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中引入故事 (见表1) , 有助于学生内化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进而调动他们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欲望。
3.2.2 实践体验式
实践体验活动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 从行为举止中生发相关的情感体验, 以帮助学生直观感悟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化难为简, 变抽象为具体, 增强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第一个形式是奉献和品尝。如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有回汉两个民族、来自平凉市不同县区的实际情况, 要求学生端午节放假返校时带一份家乡的端午节传统食品与同学分享。这样, 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回汉两个民族的饮食差异和不同县区的端午节饮食文化, 而且可以分享奉献他人的快乐和美好, 很自然地喜欢上这个传统节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一味说教, 而是把“感受端午节蕴涵的真善美”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端午美食的认知、分享和体悟。
第二个形式是动态交流。如笔者在教授“春节”一课时, 在“除夕包饺子备年饭”教学环节中, 组织学生分组包饺子, 开展“创新包饺子”竞赛, 比包饺子的速度和创意。有的学生包出了花瓣形饺子, 有的包出了兔子形饺子, 有的包出了枕头形饺子……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而教师对于学生包的每一类型的饺子都给予肯定和赞赏, 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探究的空间。在活动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又让学生感悟了传统节日的内涵, 增强了学生对中华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3 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感染力
传统节日大都蕴含着深厚而浓烈的情感。“例如, 重阳节和清明节蕴含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和孝道, 春节和中秋节洋溢着浓浓的家庭温情, 端午节则包含了强烈的民族感情。”[2]因此, 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真正置身于真实的节日活动中。回归生活是学生德育的最终目的, 而传统节日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春节引导学生贴贴对联、拜拜年, 元宵节挂挂彩灯, 中秋节给长辈送去月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勤劳奉献、尊长孝亲、爱家敬老、感恩体贴的品德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清明去祭祖、插柳, 重阳去登高、赏菊, 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知道了对祖先的纪念、对老者的敬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恩。传统节日蕴含的美德要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和结果, 就需要强化课堂教学, 更需要让它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只有学生身体力行参与传统节日活动, 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每位学生的内心[3]。
诵读赏析古人创作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 是感化学生, 使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诗词渗透着古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 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可贵精神。挖掘传统诗词中的德育价值, 把古诗词诵读、赏析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将古诗词诵读和赏析引入课堂, 让学生走进古诗词构建的情境中, 尽情体验, 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感化自我。如在学习“端午节”一课时, 学生一边品尝着美味可口的粽子, 一边吟诵“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的古诗句。诵读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古诗的艺术与情感, 体悟其深刻含义。通过端午节相关古诗词诵读赏析活动, 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端午节爱国、忠义文化内涵的领悟。传统节日古诗词诵读赏析活动古诗词推荐 (见表2) 。
参考文献
[1]夏华娟.传统节日题材“童趣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 31 (2) :33-37.
[2]张照松.情系中国节——传统习俗与文化[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9.
中专语文教学思考 篇8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标实施以来, 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还没有完全实现,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形式, 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教师认为仅仅让学生自学, 他们体会不出文章的内涵, 感受不到文章描写的情感。而“自能读书”则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能阅读中进行阅读的活动的是学生,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掌握着阅读的速度和方法, 教师则起着指导作用。在自能阅读中, 学生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阅读, 对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再次阅读获得答案。在这种阅读方式中, 学生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讲述文章, 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读就能有很大收获。
在学生进行自读活动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要担任好自己的角色, 在学生的阅读出现方向偏离的时候进行引导, 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仍然有疑问时进行指导。教师在还给学生自由的同时把握着学生阅读活动的方向, 这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最为有效的。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启发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式教学优于传统灌输式教学, 是因为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启发式学习,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 还提高了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 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在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从阅读中对知识进行感悟, 从而获得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 使学生熟练掌握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可通过以单元作为宏观活动, 每一篇课外作为微观活动来使教学更容易操作, 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创新性, 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 比较常见的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都能获得提升。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不断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这些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最后能勇于在全班师生面前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组合作讨论能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思考, 能使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更流畅, 看待问题的目光更尖锐。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例如, 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时, 好像事不关己, 只是在倾听他人发表的意见, 自己对问题不发表任何看法。这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久而久之,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他们可能会干其他事情, 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 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作用, 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教师一手控制,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设计巧妙的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为学生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种自主学习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越得多, 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主动化。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知识丰富多样,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表现得灵活多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需灵活地进行选择, 发展自己的特长, 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使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 可以在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 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弥补现实缺陷, 找到自信。
总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新阶段。从内容上说,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 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 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课堂生动活泼。
五、重视和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学语文,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 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综合性, 其学习内容亦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几乎每个综合性学习课题, 都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而是关涉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两个方面。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学习资源或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时, 应该时时关注两者的统一, 努力做到求知、启智、练能的过程, 即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中专语文口才教学探究 篇9
1. 中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低下。
对于初中和高中学生来说,眼睛瞄准中考、高考。分数第一,埋头学习,“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中专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但口语教学并未受到重视,加之他们大多是所谓的“中、差等生”,担任学生干部和参加公共活动的机会也少,以致口语水平普遍较差。常常是一个班搞一次晚会找不到一个主持人;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学生发言或主持往往不是普通话欠标准,就是临场应变能力严重欠缺;即使是学校的播音员也是说话不流畅,语病百出。这个问题成为制约中专生提高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一个瓶颈。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加强口语训练教学提到教学改革的高度,制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选用最新教材、教法和优秀口语教师。把口语训练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口才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中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统考压力或其他方面原因,往往还是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而把许多能力方面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课堂。现在,随着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应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应有的一席之地。
3. 社会发展的要求:口才训练非常必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越来越看重招聘对象的口才,口才已经成为新“人才观”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已是不争的事实。生产管理人员善于激励,可以使产量上升;推销人员口才好可以使销量大增。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够表现一个人在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上的优势。口才的优劣已经成为衡量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标准。中专学生在校学习的阶段,既是一个学知识、学技能的阶段,又是一个进入社会前的磨合阶段。
二、口才训练中的关键环节
1. 朗读训练。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学环节应该具备紧凑性和逻辑性,朗读的穿插不是若有若无的点缀,也不是为了舒缓上课的节奏,而是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朗读环节的设置要恰到好处,朗读的形式很多,包括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但不见得每种朗读形式都是有效的,选准朗读的时机、选对朗读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自由读、个别读可以放在文本解读之前,以此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全班朗读应该放在文本解读之后,通过朗读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让理性认识得到深入。
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借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行文显得感情真挚,气势恢弘。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当年马丁·路德·金演讲的片断,之后请同学散读、选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部分,要求声音响亮、情感激昂,使学生由生情到入境、由感悟到思考。在紧扣文本,落实对主题和语言的探究之后,我再通过全班朗读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是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沉痛、愤怒;这是倡导和平斗争方式的呼吁———沉稳、睿智;这是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檄文———激昂、坚定;这是对理想世界的热切向往———深情、热烈”,通过同学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朗读,同时感受作者时时交织的悲愤与热切,最终引发一种对弱势群体、弱势民族的人文关怀。
2. 心理素质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更要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才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3. 论辩训练
论辩训练是应变性口才训练的最佳形式,而论辩水平是衡量口才的重要标尺。论辩训练通常采用模拟方式进行,个人可以模拟自我辩论,两人可以模拟“抬杠”,多人可以模拟群体辩论。辩论是一种高难度的训练,却是训练应变性口才的必经之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人的思维高度活跃,用语严谨激烈,能够较快地提高口头表达的综合素质。口语训练的四个基本环节在具体实施中要经过一个逐渐递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总体上应把握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原则。同时,这一过程的四个环节又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可以在某一阶段为主的情况下穿插其他阶段的训练。在四个基本环节的训练基本达到目的后,每一种训练又可再单独、反复进行。在进行口语训练过程当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基本的心理学、逻辑学知识,不仅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训练和思维训练,而且要对他们进行外向型性格和气质的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口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只有自己能说出动听、纯洁优美的语言才能够胜任口语训练的任务,才能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4. 语音训练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现状;遵循的原则;教学体会
【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专语文课程体现得尤为突出。对中专生来说,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深厚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在职业能力上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显现的内涵。从这点上说,专业技能是中专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文知识则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基础。而人文知识的积淀离不开语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功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然而.目前的中专语文教学仍有许多还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专语文教学课程存在的现状
1.学生方面
中专的学生素质一直令人堪忧,除了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机不明等因素之外,大部分学生已学语文十多年,却写不对一张请假条,表达不清一个意思,读不通一段文字,写不好一篇文章。动笔就白字连篇,开口则语法混乱.语文学习离不开课外阅读,从阅读兴趣和阅读量来看也不容乐观。根据笔者问卷调查,阅读中,对于是否读过伟人的作品显示:认真读一些的占9.8%,偶尔读的占25%,从未读过的占69.2%。他们喜欢看的是球报、鬼故事、虚幻小说、言情小说等所谓的“快餐文化。我在这里虽然不能说它们毫无营养。但是学生从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
2.教师教学方面
(1)教学方式单一化
目前尽管语文教学也进行过如火如荼的改革,基本上见不到“满堂灌”式的教师,但大多数课上还是传统的讲析为主,少有讨论和提问。若教学不能让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中来,抑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就有点难以实现。
(2)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教材表面,忽略深层次的语感培养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当前中专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却大相径庭。很多教师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学习语言的层面上,忽略对语感的培养。教材上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被教师逐字逐句地圈点肢解加细细品味,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缺乏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语感培养何从谈起,甚至连教学基本目标一一字词句的灵活运用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二.对中专语文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语文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倾注期待,真情交融
对教师来说,以情为纽带,关注情商,应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功的教育理念。对中专生来说,学习语文可以帮助确立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教师,怎样看待他们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和理解中专生的基础上,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予以激励和引导,树立“力求人人成功”的观念,务使“个个成功”的希望教育理念。坚信所有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尊重他们,以热情乐观的生活理念辐射他们,帮助他摒弃被遗忘的心态重拾自己也能受尊重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分层次教学。比如那些难度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难度小,单一性较强的问题自然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回答。课堂上的一次次成功,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挖掘自我潜能,激发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1.2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体现了语文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故此,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比如,马路旁边的广告牌,MP3的说明文……到处都可以让学生学到语文,语文教师应开辟语文生活化的学习领域,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即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2.2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1)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重在“有趣”,贵在“乐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大家知道,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包括口语交际,阅读欣赏及写作能力等等,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把课上得有趣,又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或搜集信息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以“趣”为形式,以“符号操作为实际内容,做到“趣”是为了“实”,“实”中见“活。比如,我在上每一节课时,习惯花2分钟讲一个笑话或典故以吸引学生。这样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事后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比较关注的时事、热点、笑话、影评,也可以是个人的心路历程,形式也可多样。老师重在抛砖引玉,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推上讲台,大胆地“说”,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这比口干舌燥教他们如何分段,概括主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好。我总以为改进教学活动,无论是把活动带进课堂,或以角色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乐学,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拉近了学习与学生的距离,这就离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一一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将掌握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也就不远了。
(2)构建新型课堂,优化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联系社会,重在“有用”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进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实现心灵体验的最大可能。教学时应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巧妙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设计与生活联系的机会。
当然,课堂是变化多端的,教无定法,决定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很多。但只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广留时空的余地,用教师的“主动”带出学生的“五动”,即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和动手,课堂效率就会不断提高,離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目标也就越来越接近了。
参考文献:
1.宋荣,窦长保. 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新设想[J].新课程(教师),2010,(02).
浅谈中专语文情感教学 篇11
1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心灵的情感火花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对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没有教师的激情,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 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当然, 它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自身首先要饱含激情。语文教师激情的原动力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这种动力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 来自于对生活感悟, 来自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文本, 吃透教材, 才能真正走进作品中去,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教师必须要关注生活本身, 感悟大自然、感悟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培养多方面的美的情感;教师必须充满爱心, 充满对教育的爱, 对学生的爱, 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做到了以上三点, 笔者相信语文教师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使激情成为他的生命常态。一个时时处处充满激情的教师自然就会自觉地探寻课堂教学艺术, 构建激情语言, 并能根据文本的感情变化来调控自己的节奏变化, 在可惊可喜可悲可哀的文本解读之中, 进行情感的审度控制,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文辞美、情趣美、意境美。试想一个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们的一次次审美之旅的教师, 学生们怎么可能不被他深深地感染?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无形中就会被点燃。学生的激情一旦被点燃, 在课堂上精神会更振奋, 情绪会更高涨, 注意力会更集中, 发言会更踊跃, 思维会更活跃, 观念会更异彩纷呈, 作业会更一丝不苟, 教学效果自然会更佳。
2使学生情感的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
中专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之后, 如果没有后续之火, 这个情感的小火花很快就会熄灭。这就要求中专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不断丰富学生“情感”的积累, 使学生情感的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笔者窃以为有效的方法当是针对不同的文本巧妙导入新课。很难想象一个语文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之时都采取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 而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证明, 针对不同的文本, 巧妙导入新课, 是可以持续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下面笔者以自己的两次实践来做一佐证。
比如在解读文本《一碗清汤荞麦面》时, 笔者引入了美国励志片《幸福来敲门》来导课。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剧情, 然后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剧中极具意味的一幕——主人公加纳德口袋里已经没有钱了, 手头只有一台破损的医疗器械。如果这台器械能修好并且成功地卖出去, 那就能支持他和儿子再过一个月的生活;反之, 他们的生活就像那台器械一样陷入瘫痪。那夜, 他借着月光, 修好了那台器械。当机械灯光亮起来的时候, 那一刻加德纳泪流满面!这个片段充分体现了加纳德凭借坚强的意志与勤恳的努力, 再一次战胜残酷的现实, 向着通向幸福的路上继续迈进。真实形象的视听画面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笔者趁热打铁地做了如下导语:同学们,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 人生的旅途中, 并不都是春色满园, 鸟语花香, 还有西风落叶, 雨雪冰霜。在遭遇雨雪冰霜时, 只要我们不低头、不放弃, 幸福和成功就会来敲门。这不是个例, 不信, 请看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由于在导语前作了恰当的渲染和铺垫, 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这个导语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上课的热情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不但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教育意义。当然这样的导课设计是和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相符合的。体裁一旦改变, 教师理应转变思路, 另辟蹊径。例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 是作为口语交际选入教材的, 但文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也是不容忽略的, 导课的设计就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具体实践的。因为口语交际这一单元包括复述、交谈、演讲和论辩, 而本文是属于交谈, 在复述之后。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复习中我就先为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然后找同学复述。故事内容如下:某技校学生小黄利用暑假当业余导游。有一次, 在陪同几名美国游客参观故宫时, 其中一位游客说:“故宫不如我们的白宫气派, 豪华, 看来中国的皇帝并不是很舒服。”小黄听后, 严肃而不失礼貌地说:“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故宫至今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的豪华、壮观, 在同时期所有国家的皇宫中是不可多得的。美国的白宫确实是豪华, 气派, 但它同美国历史一样, 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把200年前的建筑水平和600年前的建筑水平来比较高低是不合适的, 就像200年的文明史不能同5000年的文明史直接比较一样。”说得那几位美国客人心服口服。由于所选材料有着很强的教育性与感染力, 一下就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最动人的情感, 他们自然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 走进作者。笔者也就不失时机地顺势导入:同学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种最真挚的情感, 那就是——热爱祖国。每个爱国的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 都想以优秀的表现赢得外国人的尊重, 也使我们国家的尊严得到维护。但是, 你们知道吗?爱是需要有能力的!如果我们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我们缺乏交谈的方法与技巧, 维护国家尊严恐怕会成为一纸空话。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赴法留学的女作家钟丽斯是怎样以她精彩的答辩来维护国家尊严的。这段导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 既有真挚的感情, 也有论辩的色彩, 并且还巧妙地引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它引导着学生们以无比的崇敬和勃发的兴致进入学习, 这当然就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中专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披文以入情”, 感动自己, 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传递的情感, 从而有效地使作者、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相融。同时, 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使他们达到情知共进!
摘要: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们情知共进, 语文教学应采取情感教学模式, 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发挥情感教学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激情,情知共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刘勰.文心雕龙.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推荐阅读: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07-17
优化中专语文教学07-20
中专语文教学思考10-15
中专语文的作文教学10-05
对中专语文教学改进06-04
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10-31
中专语文教学思维训练论文06-30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09-15
中专语文10-15
中专德育思考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