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的作文教学

2024-10-05

中专语文的作文教学(共12篇)

中专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1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 新课标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创造性表述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轨道思考问题, 只是通过反复操练, 让学生掌握完成写作的动作, 而没有使学生在写作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体验, 没有点燃他们感知、想象、情感、志趣的火花, 更不用说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指开拓的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 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具有独立性、联动性、多样性、跨越性等特征。作文教学从人出发, 其要义就是抓住思维要素。要从根本上提高作文质量, 重视创新思维的科学训练是治本之策。下面我就如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专作文教学在创新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在很多中专语文教学中, 目前依旧将应试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 表现在写作教学上, 就是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 教学过程中, 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 更多是为了迎合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提出创新教学,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所谓的创新只是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拿高分的写作文体, 忽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学模式, 忽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 更不用说实现教学的创新。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写作教学中, 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模式, 其本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 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 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 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 教师往往是仅仅给予学生一定的话题, 然后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写作话题十分新颖, 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新颖, 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 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 并不能保证写作质量, 也无法实现写作教学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中专作文教学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 这种标准体现在中专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要求上,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 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地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 而在写作过程中真正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 在文章中体现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 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 而不是简单的应试。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 必须将写作跟实际生活相结合, 更通俗点说, 必须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 明确新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基础之上的;其次写作必须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 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 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中专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 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 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 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 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 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中专作文教学创新的具体措施

1.重视写作的情感训练与态度的养成。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 充满着人生的体验, 显示着沟通的渴望。新课标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且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乐观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创新应该将人格的形成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 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 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因此, 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 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2.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 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生成, 作文教学更应该体现这一点。事实上, 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由材料准备———写作构思———语言表达构成的完整过程, 同时是思想情感、气质个性表达呈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 从而把学生带入写作状态。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文章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思想的外在表现, 是思维的物化, 要写好文章, 关键在于开拓思路, 启发思维。思想禁锢, 就不敢写, 所以需要解放思想;思路闭塞, 就无话写, 所以需要打开思路;思绪紊乱, 就不会写, 所以需要理清思绪。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创新目标改革的重点内容。

3.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写作内容的丰富性意味着作文必须变革千篇一律的模式, 贴近学乍的生活,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活。因为只有写自己熟悉、动情的东西, 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 才可能表达出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因此, 必须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 丰富学生人生经历和体验, 逐步释放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摆脱蒙盖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要积极构建生活本色化内容的作文模式, 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应试作文, 从假、大、空的应试思路回归到真正平实的、朴素的写作中。学生作文应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个性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四、结语

中专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创新必须围绕学生主体, 围绕“生活化”的基本思路进行, 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写作体验。这需要广大教师改革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活动, 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真正实现中专作文教学的突破。

中专语文的作文教学 篇2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专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1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到底该怎样学?语文又到底该怎样教?这是一直萦绕于许多学生和我们教师心头的`困惑。

我徘徊,我彷徨,我无法解答。于是从许多教育家身上我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师吕叔湘说:讲解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语言学家王力说: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语文能有更多的体会,既积累了词汇和语法,又领略了文章结构和大家风格。于是在教学与学习的同时,我逐渐认识到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要感受到语文自身的美。因为语文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呈现语文的方式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千姿百态的。这些专家的智慧使我有了自己浅显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不管怎么样的诗情画意,隽永深邃,亦或是充满怎么样的色彩斑斓,都不能丢下语文的骨髓,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深入钻研课本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只有教师充分备教材,备课标才是最关键的。

二、深入钻研学生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发现:

兴致勃勃地备课——如何情境引入、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让学生探究参与、如何设计教学亮点、查阅了该知识点的《标准》要求、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好些同行的教案课件??终于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一节课教案;然后兴致勃勃去上课,学生却不怎么配合:复习回顾答不上、情境不会思考、探究不动手、巩固练习不愿做、抢答不动口,还有个别开小差讲小话??就像一盘冷水从头浇到脚,心就凉了,最后扫兴而归!回到办公室心情特别低落,拼命反思是自己哪一点没准备好,其实很简单,我们备课要三备:备标准、备教材和备学生,或者就是备学生这一环我们容易掉以轻心,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备课,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如何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啊!我从语文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思考中,得到很多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因此我们尽量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2、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维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

3、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课程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不是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4、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应该对学生建立多方面发展的评价。因此,我们教学的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

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总而言之,语文是美的,教语文与学语文同样是美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真意去面对,平平淡淡的心不老化,语文教学的路定会花香四溢、芬芳永存!篇二: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上册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的感觉还比较满意,几个曾经学习上无所谓的孩子对语文感兴趣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快,让我感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回报。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2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3

《静女》是中专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题材也比较生动、语言活泼。针对这篇文章的这种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及写作的兴趣,我布置了一篇比较开放的作文题,那就是改写或是续写《静女》。学生们马上兴奋、雀跃不已,非常有兴趣。因为有话可写,作文马上就交上来了。我一本本的读他们的作文,时而忍俊不禁,时而为他们新奇的想象力而惊奇…… 他们的改写续写太精彩了!经过这次特殊的作文,学生们对作文没那么排斥了,而且也对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我想,以后还要经常在语文教学和作业上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写作能力等。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没有课本。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得非常好,录音,琅琅书声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可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或许是由于有听课老师在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所以,后来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选的这篇文章不太合适,我们都没话可说。所以,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很多,男生却很少。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阅读体验课,是想通过学生的阅读后改写成歌词、小品、议论文等其他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准备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虽然,最后目标达成,但是,有少数同学在课堂表演中有笑场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组织有些遗憾,时间上也显得紧张,使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篇3

一、 情景教学法的涵义及在中专语文教学实践中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中心,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形,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思想,促进他们的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体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巧妙设计教学情景,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特定情景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借助情景得以巩固,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的态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二、语文情景教学的方法及在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能达到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多媒体展现等方法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和具体画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情景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实现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抒发的感情、论证的道理,在情感上和谐共振,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主要有三种,即以语言描绘情景、以多媒体展现情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创设等。

(一)用语言描绘情景就是指教师通过语言艺术,或抒情,或描绘,或议论,以铺陈渲染、述感追思、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特定情景中去。

汉字富声色之美,不仅节奏性强,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层面,或舒缓,或疾促,或流畅人,或凝滞。语文教师借助朗读吟咏,可学生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

人的情感变化会引发人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又会造成音色、音高、音长、语速、节奏等语音形式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并菩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例如语调、语势、节奏、标点符号等等;又要具备纯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与吟咏体味作者的情感并作出评价和判断。

在朗诵中,要注意层次:首先要对整体的感知,要求比较简单 : 读出段、句之间的停顿,读准音即可 ; 其次要对重点段、句的朗诵,这时要求就进一步 : 能在读的过程中对重点词句有一些体会和感悟 ; 第三,是将自己得到的领悟在朗诵过程中体现出来,要求就比较高,语调、感情都要投入。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质量、效果及产生的判断、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体验程度。

另外反复吟诵也可以体验情感,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育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师要有清醒意识,引导、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意境想象中深切感悟情感。

(二)以多媒体展现情景的教学方法就是指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录音等,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景。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举、视听结合、信息丰富的特点,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生动的感知,能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的具象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语文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景创设,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美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营造出了诗作的氛围,学生们沉浸其中,就能较快地克服学习障碍,轻松得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青睐,把文学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使学生得到文学与音乐美的双重享受。既可以加强教学氛围,引人入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通过音乐辅助教学,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运用配乐朗诵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组织学生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当乐声响起,学生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的乐曲,身心沉浸在琵琶声中,仿佛走到寻阳江头,在夜色中,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茫茫江水、望着水中的寒月和岸边的枫叶衰草,品味着琵琶声中流露出的伤感,学生们在动听的音乐和朗诵中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创设:是指根据中专生的特点,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所学教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排短剧,进行角色表演,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中专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景创设,简单易行,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结合中专特点的语文创新教学探讨 篇4

一、通过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术

阅读能力是各项能力中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学生课上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可以吸取其文学精粹, 同时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学好专业技术, 增强职业意识。

例如: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在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有这样一个自然段:清晨两点钟, 车厢内拥挤闷热, 忠于职守的父亲穿着白色的工作服, 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一位穿着讲究的先生叫住了他, 他说他和妻子都无法入睡, 想要一杯热牛奶。父亲不一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 穿过拥挤的车厢, 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这人递给他妻子一杯, 又递给父亲5美元小费, 随后, 慢慢地从杯中一口一口地呷着牛奶, 并开始了交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博西先生为什么要资助素不相识的父亲?”从这段叙述中, 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因为父亲工作非常认真、负责。顺势我紧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那段‘列车上的偶然相遇’, 没有得到博西先生的资助, ‘父亲’的人生之路将会是怎样的呢?”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议论, 有人认为, “父亲”一定在小农场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一辈子;有人认为, 凭着父亲的执着和认真, 他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结合学生的讨论, 最后我组织了一次班级辩论会, 学生分甲乙两组, 甲组的观点是“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奋斗”, 乙组的观点是“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机遇”。经过双方激烈的陈述, 最后大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生总是会有机遇的, 关键是要以认真、执着、不马虎的精神去工作、去生活,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自强自立的高尚道德情感。

二、通过作文训练, 强化学生成材、创业意识

作文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中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积累的再现, 思想认识的再现, 知识运用能力的再现。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结合教材, 提供给学生成材、创业等关注学生自我发展方面的话题,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例如:在议论文的学习中, 我结合技术工人孙长春的事迹进行了教学, 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即结合孙长春的事迹, 谈谈中专生的成材之路。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正当我为做一名中专生而悲观、失望的时候, 我听说了孙长春的故事。在一汽大众, 一条价值3000多万元的生产线出现了故障, 在场的有德国和日本的博士学位的专家, 他们经过一番努力后, 却没有找出原因。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 只好请来一汽自己的技术人员孙长春, 孙长春靠自己过硬的技术和经验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令人想不到的是, 孙长春就是一名中专毕业生。中专生只要自强不息, 同样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我觉得这篇文章谈得非常好, 很显然, 学生的这番话是有感而发, 孙长春的成功激励了学生成材创业的自信心。这样有计划地训练与引导, 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又渗透了成材教育,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为学生成材创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利用文体的特点, 结合专业技能进行教学

教师根据语文教材文体的特点, 结合专业技能进行教学, 可以激发中专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发展他们的能力。例如根据说明文的特点组织教学。说明文一般按照一定的顺序, 对某事物的性质、特征、构造、成因、效果和发展全过程或人物的经历等进行介绍、阐释。所以, 教师可以指导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身专业进行写作训练。如, 指导服装专业的学生, 在作文中说明服装制作、设计的过程;指导驾修专业的学生, 按专业要求说明化油器的拆装程序;指导烹饪专业的学生, 说明菜肴的烹饪过程、说明面点的制作过程;指导营销专业的学生, 结合其专业特点, 说明商品的用途与性能, 等等。这种训练, 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在写作中, 学生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再梳理, 这个过程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同时丰富、拓宽语文写作练习的内容, 克服说明文枯燥的弊病, 提高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根据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组织教学。因为散文和诗歌往往通过用语言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来表情达意,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展散文和诗歌欣赏的语文课件制作竞赛活动。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结合专业所学的技能, 学生自己能设计出一幅幅画面优美的课件, 课堂上配合教师的讲解, 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作品, 使语文课丰富、生动、形象, 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在语文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可谓一举两得。这种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学习,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根据学生专业的需要, 拓展语文学习

中专学生, 有一大部分毕业后就要就业, 不同的专业, 需要的语文能力各不相同。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需求, 适时拓展学习, 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导游专业的教学中, 加强口语和写作训练。在古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 除教材中的诗词外, 可以适当增加古代诗词及描写山川景色诗文的背诵;利用早自习等时间, 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 如背诵诗文, 同学间每日赠言、新闻播报、每组每月一题的讨论, 这些形式可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口语能力的机会;在作文课上, 增加导游词及议论、描写文章的写作量, 背诵量的拓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使导游专业的解说词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更富文化内涵;口语训练的增加, 可以使学生的解说更加生动, 解说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与专业结合的学习训练, 能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再如根据公关文秘专业的需要, 加强实践性教学。学习应用文与议论文时, 可以与文秘专业的公函学习相结合, 增加应用文的写作练习次数。同时, 组织学生, 根据专业要求自选课题, 并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在社会调查中, 可用摄像机记录现场、进行访问, 也可以到有关部门查找资料。采访调查后, 教师指导学生将资料整理分类, 梳理成文, 写出包括环保问题、就业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实践性教学能让学生体验到在学校中从未体验过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增进学生心理的沟通与心灵的契合, 增强与社会的交往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和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能力。

总之, 让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相互结合, 使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既可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又可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摘要:中专学生大多不重视语文的学习, 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中专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本文试把中专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探究有针对性的中专语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中专语文,学生专业,结合

参考文献

[1]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鸿荃.语文教育学[M].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1.

[3]史晓爱.中专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

[4]陈梅.中专语文教学的“四个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9.

[5]孙重阳.深化改革, 创新中专语文教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5.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低年级学生所需要的。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在指导朗读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雷雨前、雷雨中景物的变化。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知了一声也不叫”这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自然景物的特点,“乌云——黑沉沉”、“树叶——一动也不动”、“知了——一声也不叫”来理解朗读,并结合情境画面领悟雷雨前景物的特点。再如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句时抓住“越来越亮”、“越来越响”结合课件,体会闪电一次比一次亮、雷声一次比一次大、刺耳。并联系生活实例,尝试用“越来越”说句子。学生结合课文能够说出雨越下越大,雪越来越白等。

二、多样形式,指导背诵

背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雷雨》一文语句生动、简短,朗朗上口,是背诵积累的佳作。课堂上,通过展示图片、填空、儿歌的形式指导背诵,学生在学完了课文的基础上基本上就能够背诵课文了。

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探究 篇6

关键词:中专语文 教学 现状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25-01

对于中专学校而言,语文教学属于基础科目的一门,而中专学生大多重视其相应的专业学科,因而忽略的语文科目[1]。但是如今不少中专学生在毕业后仍无法写好自我推荐书,语文基础不扎实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一现状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中专毕业生的要求,因而挖掘中专语文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改善措施显得十分必要。

1 中专语文科目的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方面的现状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力。不少中专学生均认为语文课程不如专业课程重要,因此忽视了语文科目,缺乏学习动力。此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

(2)缺乏學习兴趣。在中专学校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均认为,对于中专生而言,其最主要的是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因此仅需要对专业课教学加以重视。而语文教师若存在这一种思想,易导致其在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过于随意的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2]。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均无朗读课文这一种学习习惯,且在学生的桌面上,英文词典随处可见,但汉语词典却十分少见。

(4)缺乏扎实的语文基础。大部分中专学生的语文基础均比较薄弱,因此对语文教学活动提不起兴趣。

1.2 教师方面的现状

(1)教学观念过于落后。许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喜欢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自己的理解与方法,此行为极易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思维定势,使其可明白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但却无法自行理解,活学活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该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太过单一,未能结合社会需求现状,传授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未能掌握实用的知识,无法处理工作中的文书。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目前,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这一教学模式仍十分普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到厌倦、枯燥。

2 改善中专语文科目教学现状的措施

2.1 对学生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1)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就相当于一艘船的罗盘,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使学生可朝着目标方向努力。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需要对目标的难度进行考虑,确保学生通过努力后可完成该目标。在确定学习目标后,教师应对学生积极引导,激发其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的最佳动力,若学生对语文课程具有无趣、乏味、不耐等同不良情绪,自然会对语文课程感到厌烦。因此,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其投入情感进学习中,此外还可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采取分层教学、互动教学等,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

(3)帮助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朗读习惯。朗读课文除了可学习到知识的途径外,还是感受作品中所含情感的一个过程。学生养成朗读课文这一个习惯,有利于提高其内在涵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并给予学生布置朗读任务。

2.2 对教师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善。中专语文的教学活动,除了要教会学生欣赏词句以及文章表面所描述的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去体会隐藏在文章中的情感,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后有更深的体会,领会语文文章中的奇妙之处。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考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开拓,并增加教学内容的相关材料,确保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2)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首先,端正对中专语文科目的教学理念,不应忽视中专学校的语文科目,对于语文教学、专业教学等均给予相同重视,认真对待语文教学。其次,在中专语文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充分掌握语文教学特点,并就中专语文教学现状提出合适的学习对策。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人文教育,在课堂给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可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与思考,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3)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可适当学习中专学生专业课程的知识,通过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结合专业知识,从而缩短语文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其次,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对语文教学合理安排,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3 案例分析

以《匆匆》的课堂教学为例,该文章属于现代散文,教师在开始教学活动前,可指导学生先进行课文朗读,从而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课文研讨期间,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揣摩,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另外,在教学期间,可以相似的课文进行对比,使学生组成小组对两篇类似文章进行讨论,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国勇.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0(10):251.

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率的个人浅见 篇7

关键词:中专语文,提高,教学效率,对策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只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新颖与多巧妙, 更重要的是看能否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语言的锤炼。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积极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1. 在联想、想象中活跃主动思维

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与想象对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读写教学中,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如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中说“写文章的人如同化妆师”, 可让学生进行联想, 说说写文章的人还像什么。也可让学生写写联想短文。由于选入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属于文学作品, 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 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学生要想更好地理解课文, 离不开想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描写光与影的和谐是“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需要想象。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描写北国的槐树落蕊“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对这一句子的理解也离不开想象。至于学生作文, 更需要合理的想象, 才能绘声绘色地再现生活中的人和事。

2. 在互助合作中活跃主动思维

现代科学的发展, 问题的解决必须凭借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条件和时机。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如学习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时, 我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感知。按课文四个版块,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 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 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分析第一部分时, 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 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教师可补充问题。以此更换。学生都具有集体荣誉感, 所以提问都非常积极, 这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由于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 所以分组合作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而且活跃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二主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1.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同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分析问题,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 都持审视、怀疑的态度, 对于学习中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 大胆假设猜想, 树立“怀疑——批判——修正——创新”的思维理念。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 (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 。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 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2. 调控课堂气氛, 让课堂生动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 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组合、变换各种方法 (如讲解、提问、范读等) , 还要灵活巧妙地变换各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如讨论、表演、说唱等) 。这样, 课堂教学能做到动静结合, 有张有弛, 灵巧地变换教学节奏, 使学生不会感到心理疲乏或枯燥, 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三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 讲究给学生以教学语言的美感

1.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

语文教师讲课的对象是青少年, 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十分重要。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 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 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语句, 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要求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 绘声绘色, 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 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那么他便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 吸引学生注意, 振奋学生精神, 让学生听了便“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教材化难为易, 调动学生的激情, 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情绪,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感情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要想把无声的文字, 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 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就必须“披文以入情”, 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 拨动学生的心弦, 打动学生的心灵。口不动手的“君子型”教师很难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我们的学校往往是老师教一套、学生听一套、企业用一套, 各不相干, 这就丢掉了企业向学校抛出的橄榄枝。

三抓住机遇, 改善职业教育现状

针对以上笔者在从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我想不仅是从业人员要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 整个社会都要提高对中职生的认识, 给他们宽松的环境、进取的途径。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企业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要考虑我们所处的城市有哪些就业机会, 开设一些实用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或使暂时不能就业的学生, 可先学到一些谋生的手段, 如烹饪、裁剪、机械、维修等, 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也可开设一些短期的培训班, 如半年、一年的, 做好毕业学生的后续培养。

充分唤醒社会意识, 这对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外开辟了一条成才之路, 它有利于人们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现人生价值, 促进就业并以此改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符合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然而这需要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特殊价值。我们的学生来自于每一个家庭, 没有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笔者认为在信息如此畅通的时代, 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甚至政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让老师、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蓝领, 特别是高级蓝领

(上接第190页)

如:悲的地方, 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 讲得学生开怀大笑;美的地方, 讲得学生神往;丑的地方, 讲得学生厌恶。教师必须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 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唤起其各种感知觉, 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 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如果教学语言枯燥, 缺乏情感感召力, 就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绪, 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

(上接第191页)

第二, 综合实训部分要给出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 大约40个业务内容, 结合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 明确会计核算程序及建账要求, 建立一本总账和两本日记账, 学生人手一套。首先根据资料建账, 其次是根据业务资料编制记账凭证, 再次是根据要求的核算程序登记总账和日记账, 所有业务登记完以后进行结账, 最后根据总账余额进行试算平衡, 如果试算平衡, 则可以依据平衡表来编制财务报表。编制完报表以后将凭证装订成册。

如果说单项实训使学生对理论课上的概念和理论有了充分的理解, 那么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帮助学生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要使自己的毕业生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使企业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回报更加丰厚。

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要求中职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 才能不那么快被时代所淘汰。笔者认为具体措施有: (1) 对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要采取“校企双挂”的培养模式, 定期让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使教师及时了解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2) 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 以他们的亲身体验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传授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3) 经常让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技能比赛、学术交流, 并

现在的人才规格大致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 相应地由不同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来完成。多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深刻认识到, 作为一名职教老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 将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社会还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教育不是每天看着学生怨天尤人, 而是帮助引导他们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因此我更要正视自己的责任, 认识到从事职业教育事业是一项既艰巨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希望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培养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为当地用人单位所欢迎的职业道德优秀、人文素质良好、技术技能过硬、能力结构适用、发展后劲充足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运用各种方法 (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 , 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 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 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能力, 同时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 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责任编辑:陈晨]

中专语文教学思考 篇8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标实施以来, 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还没有完全实现,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形式, 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教师认为仅仅让学生自学, 他们体会不出文章的内涵, 感受不到文章描写的情感。而“自能读书”则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能阅读中进行阅读的活动的是学生,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掌握着阅读的速度和方法, 教师则起着指导作用。在自能阅读中, 学生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阅读, 对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再次阅读获得答案。在这种阅读方式中, 学生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讲述文章, 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读就能有很大收获。

在学生进行自读活动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要担任好自己的角色, 在学生的阅读出现方向偏离的时候进行引导, 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仍然有疑问时进行指导。教师在还给学生自由的同时把握着学生阅读活动的方向, 这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最为有效的。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启发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式教学优于传统灌输式教学, 是因为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启发式学习,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 还提高了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 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在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从阅读中对知识进行感悟, 从而获得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 使学生熟练掌握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可通过以单元作为宏观活动, 每一篇课外作为微观活动来使教学更容易操作, 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创新性, 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 比较常见的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都能获得提升。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不断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这些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最后能勇于在全班师生面前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组合作讨论能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思考, 能使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更流畅, 看待问题的目光更尖锐。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例如, 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时, 好像事不关己, 只是在倾听他人发表的意见, 自己对问题不发表任何看法。这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久而久之,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他们可能会干其他事情, 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 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作用, 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教师一手控制,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设计巧妙的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为学生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种自主学习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越得多, 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主动化。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知识丰富多样,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表现得灵活多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需灵活地进行选择, 发展自己的特长, 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使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 可以在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 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弥补现实缺陷, 找到自信。

总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新阶段。从内容上说,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 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 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课堂生动活泼。

五、重视和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学语文,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 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综合性, 其学习内容亦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几乎每个综合性学习课题, 都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而是关涉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两个方面。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学习资源或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时, 应该时时关注两者的统一, 努力做到求知、启智、练能的过程, 即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对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篇9

一、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 正确认识它的性质, 对于教学体系的设置、教学课程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试想, 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水平差, 他又如何能看懂题目的意思, 如何能写好一篇试验报告。大量事实证明, 其他学科不好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 而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却很难学好其他学科。因此, 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保证, 是数理化等其他基础学科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 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 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 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 理论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 就是说不识字, 不能看, 不能写, 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 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 但是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 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虽然中专学校不是以培养干部为目标, 但当今的中国社会缺少的不是“简单劳动力”, 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型、复合型工人。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其他能力的培养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二、改革过去的固定的教学模式

毋庸质疑, 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材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内容难易程度适中。但也有一些课文不适合中专生作为必讲篇目进行学习, 比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是文学评论, 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另外, 没有课外阅读读本, 学生很难从有限的几篇课文中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 更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因此, 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以阅读教学为主、死扣教材一篇篇地学的教学模式, 可以把语文课分成口语课、应用文写作课和阅读课。目前, 我们学校的就业班每小周开设口语课2节、应用文写作课2节、阅读课1节, 并结合各专业实际, 补充了一些实用文和体现当地文化底蕴的文章。如学习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课外阅读戏剧《朝阳沟》。

三、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 中专学校语文教学应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

学生在小学时对于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都采用抄写的手段强迫自己掌握, 可到初中之后, 由于语文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 生字词的教学由监督性变为自觉性, 许多学生忽略了字词或对其不屑一顾。许多在表达中常用的生字、生词学生都不懂, 或者只会读、能理解大意而不会写、不会用。词汇量的严重不足, 导致学生在表情达意时只停留于简单的层面。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 试想字都不会写、不会读、不会理解, 怎能谈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呢?因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提高, 经常对学生进行课文生词的听写和口语表达的训练。

2. 结合专业特点, 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

新教材对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做了较大调整, 选编了二十二种常见的应用文, 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 为我们开展教学提供了主要依据, 但教学中不能就此“画地为牢”。在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同时, 还必须结合专业特点, 补充教材以外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 介绍写作知识, 进行写作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我认为, 各专业一般都应补充合同、调查报告和求职信的写作, 此外, 很多新专业还要灵活补充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其他应用文。以旅游服务专业为例, 还应补充演讲稿、欢迎词和导游词等的写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中专学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毫无疑问,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系统化工作将是一场充满希望和阻力的语文教学改革, 固有观念和习惯做法将是本次语文教改的最大阻力, 冲破阻力的关键因素是一线语文教师, 所以, 必须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改革与创新意识, 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肩上的重任, 站在关注经济社会进步、关心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关怀学生成人成才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率先树立语文教学系统观, 加强学习与实践, 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提高做好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工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在教学设计上体现系统教学观,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学科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 从教师课堂教学到学生课外实践, 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应体现系统教学观。特别是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 应当积极借鉴普教“三维”教学目标制定的理念, 充分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要求, 着重培养学生以语文知识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有效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带出高水平的语文教学,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0

一、教师应具有创新素质

培养人才离不开教师, 教师是人力资源的开拓者,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有高质量的教学, 只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上来看, 进一步加强课内、课外乃至校内、校外的体育锻炼, 是完全符合我国“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 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侧重点。从这一发展趋向分析, 学校体育运动就其身体锻炼而言, 无论是在内容上, 还是在形式上都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得以大大增强和扩充。从内容的丰富上看, 随着锻炼“硬件”条件的逐步改善, 学生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 将更加贴近于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表现于灵敏性、精确性、表演性和全面性上, 诸如, 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等项目的开展。

2. 学校体育的课堂教育, 将随着总体目标的确立而进一步深化改革

当今的中国社会, 正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 经济发展急速上升的特殊时期, 学校体育工作, 仍将顺应着为满足社会发展基本需要的规律, 沿着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步履而进一步深化改革, 应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

课堂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内容和形式, 学校体育的改革, 自然首先从体育课堂教育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入手。如果从历史发展进程对应的角度来审视现行的学校体育, 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都存在着迫切的改革需要。多年以来, 在计划经济的广泛影响下, 学校体育在其自身的内容设置上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如内容的陈旧、设置的烦琐、方法的教条以及范围的局限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则更多地表现为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格局。如上所述的弊端,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限制和影响着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同一性和一致性效应。随着当今社会思想文化的活跃和发展, 人文面貌的改变及文化生活的丰富, 可以预见,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 学校体育的改革, 必将顺应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将围绕着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的方向, 有选择性地加以更新;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改革, 将朝着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特点, 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及主动性的方向进行。

3. 学校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前景趋向

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其总体国力的强弱。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政府和人民, 都极其关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与其他社会行业一样, 随着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程, 在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上, 也同样面临着思维意识和管理体制上的推陈出新, 而在这场变革中, 学校体育将以它所特有的优势, 为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 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学校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将作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骨干力量而得以发展。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 有赖于科学训练含量的不断增长。相对于现有体制下专业运动队的训练而言, 学校, 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科学训练条件,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的“硬件”环境, 还是在从事科学训练人员配置的“软件”条件上, 都具有其特殊的优势。从这一意义上看, 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改革趋向, 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的创新素质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

1.创新教育观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而这一个体还会不断变化, 今天的学生已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学生大不一样, 他们认为学习不再是唯一的天职, 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 他们听课有时完全跟着兴致、心情走, 会公开批评、顶撞教师, 甚至把上网聊天交友当成每天必需的“菜谱”。他们每天接触的社会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说, 比终日埋头教学的教师还多。面对这一切, 如果教师还必定会在多层面上与院校的运动训练形成高度的融合, 而其融合的结果, 又必将促成高等院校自觉地承担起攀登竞技体育高峰的重要角色。当然, 真正形成这种极有益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局面, 是要经过一段艰苦的探索和不断实践验证的过程,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手段的实施过程, 就是生产力得以充分挖掘的过程, 是推动社会各行各业得以迅猛发展的普遍规律。运动训练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也同样将遵循这一普遍规律, 充分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 积极主动地运用科学训练的手段。不难想象, 借助科技力量的优势, 院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将在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市场经济的深层变革给予院校体育“竞技化”以极大的“物质”可能。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到新世纪的一个突出而特殊的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变革持续地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着。这种更为深层的变革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 同样也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面前, 并同时给竞技体育这一特殊的行业和广大的运动员阶层, 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这种困惑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多年从事专业训练的运动员, 在传统体制的局限下, 极度缺乏社会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 存在于运动员中的这种普遍现象, 又势必导致一个共同的结局———退役之后的就业困难。其二, 持续沿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竞技体育制度, 由于无法解决目前环境中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而使得本应具备的系统训练周期人为地缩短 (为其生存而提早寻求可能的就业机会) , 这就必然地导致出另一结局———竞技体育人才群体的过早流失。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以上来自行业及个人的困惑呢?非常明显, 无论是出于主动, 还是出于被动, 答案只有一个———与院校有机结合与融合。无疑, 这个必然的结果无异于给院校体育的“竞技化”已趋向性的可能。

三、小结

(1) 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必将顺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策略, 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 在保证现有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所特有的个性化特点, 将更加注重培养新时期学生接受体育的能动性及主动性。

(2) 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必将与我国竞技体育形成有机而紧密的结合, 充分发挥其科技潜能, 为更多地培养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人才, 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 在国家竞技体育发展中, 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发挥出更加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协作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 1999.

[2]曹士云, 白莉.我国体育发展状况研究[J].体育科学, 2002 (2) .[3]金一平.我国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 2002 (4) .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摘要:通过对数学问题本身的结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简称为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处理, 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数学结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优化处理

数学问题本身的结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简称为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 它们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三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三个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其进行优化处理, 将十分有益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本文就“三维结构”优化处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应用题本身有两种结构, 一种是情节结构———说的是怎样一回事;另一种是数学结构———由条件和问题有机地构成。情节结构和数学结构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 并直接影响应用题的解答难度和解题方法。解题者通过情节结构理解题意, 通过分析数学结构探寻解题途径。然而, 在认识和分析应用题的数学结构过程中, 又离不开学

抱着老套了的教学观念不放, 那么, 在教学中就会毫无建树, 甚至“死水一池”。所以, 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 巧妙运用教育机制, 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真正成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人才。

2.创新知识结构

我们常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先有一桶水。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折旧率之高, 科技成果之层出不穷都是空前的。如果教师依然坐井观天、闭目塞听, 沉浸于老化的知识堆里而不能自拔, 那么不仅不能给学生一杯水, 而且自己也会逐渐干涸。所以, 无论从事于什么专业教学, 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大量地吸收本专业和其他学科新的科技成果, 善于、勇于用新信息、新知识武装头脑, 并有机结合, 贯穿于实践教学之中。尤其是今天的学生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知识面也较过去宽泛得多, 如果教师不能时常更新一桶水, 怎么能给学生涓涓细流, 滋养学生有待健全的心智?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 进行知识的更新, 自觉拓宽知识领域, 同时, 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 掌握现代教学技术, 借助于高科技手段, 进行多媒体教学。总之, 教师要通过终身学习, 掌握时代信息, 努力使自己形成创新知识结构。

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 单纯的传授知识, 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进而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向老师、向书本挑战。所以,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 引导学生阅读《项链》、分析情节总结主题时, 学生照阅读提示脱口而出:“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 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我提出问题:“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是特属于资产阶级的吗?”学生一时语塞。经过提示, 他们有的认识到在我们当今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中, 也有许多人崇尚拜金主义, 追求享乐, 甚至不惜出卖人格, 比路瓦栽夫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而, 还自觉认识到对于女主人公的性格悲剧不能一概以阶级论的观点大加批判, 更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结论

●张家骥

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应用题而言就是与应用题有关的概念、原理、性质、定律、法则和公式等。如学生已掌握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以及从“运算意义”迁移到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构成了简单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又如将复合应用题分解成若干个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 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量关系, 能顺利地解答各种简单应用题的技巧等, 就构成学习复合应用题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知识系统中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逻辑结构模式, 即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经过感知、表象、记忆、领悟、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所产生的认知模式的心理结构。皮亚杰在他的认识论中指出:“认知结构涉及模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学生学习新知时, 先是试图用原有模式去同化, 如果成功, 就得到暂时平衡, 如果不能用原有模式进行同化, 就必须进行调整组合, 作出顺应, 达到新的平衡, 实现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过程。随着不断地学习, 认知结构也就不断地得到相

显然是越了雷池, 对书本、对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胆挑战,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2.指导学生探索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问题,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对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解决。例如, 在学习剧本《雷雨》时, 笔者采取录像教学法, 在学生观看录像之前, 我先概括提要, 提出思考问题: (1) 本剧安排哪些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 (2) 剧本的集中性是如何体现的? (3) 主要人物有哪些?其性格特点怎样?然后开始播放录像。播放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对一些关键画面笔者作了简要提示并让学生及时记录。之后,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笔者提出的思考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 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所以, 把要学习的知识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自己去思索、探究, 尽可能多角度去理解知识, 建构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建构自己所坚持的判断与信念, 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从而引发其创造活力, 逐渐培养其创新思维。

3.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认为:“创造能力是一种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 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而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所以, 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就非常可行, 它的教学程序是:先由教师讲解课文或剧情, 然后由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进行自由发挥表演, 同时组织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我在讲《窦娥冤》 (节选) 一剧时就采用了模拟教学法, 在分析剧情之后我让学生分两组表演, 进行比赛。结果两组学生各显神通, 充分发挥想象, 群策群力, 从环境气氛的营造到人物台词的讲解, 他们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准备, 尤其对公堂的设置, 人物的台词进行了颇有创意的艺术安排, 表演获得了成功, 赢得了观者由衷的赞叹。

浅析中专语文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互动;梯度;措施;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专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

3、评鉴阶段。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专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中专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中专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 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浅谈中专语文情感教学 篇12

1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心灵的情感火花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对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没有教师的激情,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 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当然, 它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自身首先要饱含激情。语文教师激情的原动力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这种动力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 来自于对生活感悟, 来自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文本, 吃透教材, 才能真正走进作品中去,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教师必须要关注生活本身, 感悟大自然、感悟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培养多方面的美的情感;教师必须充满爱心, 充满对教育的爱, 对学生的爱, 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做到了以上三点, 笔者相信语文教师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使激情成为他的生命常态。一个时时处处充满激情的教师自然就会自觉地探寻课堂教学艺术, 构建激情语言, 并能根据文本的感情变化来调控自己的节奏变化, 在可惊可喜可悲可哀的文本解读之中, 进行情感的审度控制,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文辞美、情趣美、意境美。试想一个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们的一次次审美之旅的教师, 学生们怎么可能不被他深深地感染?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无形中就会被点燃。学生的激情一旦被点燃, 在课堂上精神会更振奋, 情绪会更高涨, 注意力会更集中, 发言会更踊跃, 思维会更活跃, 观念会更异彩纷呈, 作业会更一丝不苟, 教学效果自然会更佳。

2使学生情感的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

中专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之后, 如果没有后续之火, 这个情感的小火花很快就会熄灭。这就要求中专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不断丰富学生“情感”的积累, 使学生情感的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笔者窃以为有效的方法当是针对不同的文本巧妙导入新课。很难想象一个语文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之时都采取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 而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证明, 针对不同的文本, 巧妙导入新课, 是可以持续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下面笔者以自己的两次实践来做一佐证。

比如在解读文本《一碗清汤荞麦面》时, 笔者引入了美国励志片《幸福来敲门》来导课。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剧情, 然后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剧中极具意味的一幕——主人公加纳德口袋里已经没有钱了, 手头只有一台破损的医疗器械。如果这台器械能修好并且成功地卖出去, 那就能支持他和儿子再过一个月的生活;反之, 他们的生活就像那台器械一样陷入瘫痪。那夜, 他借着月光, 修好了那台器械。当机械灯光亮起来的时候, 那一刻加德纳泪流满面!这个片段充分体现了加纳德凭借坚强的意志与勤恳的努力, 再一次战胜残酷的现实, 向着通向幸福的路上继续迈进。真实形象的视听画面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笔者趁热打铁地做了如下导语:同学们,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 人生的旅途中, 并不都是春色满园, 鸟语花香, 还有西风落叶, 雨雪冰霜。在遭遇雨雪冰霜时, 只要我们不低头、不放弃, 幸福和成功就会来敲门。这不是个例, 不信, 请看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由于在导语前作了恰当的渲染和铺垫, 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这个导语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上课的热情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不但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教育意义。当然这样的导课设计是和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相符合的。体裁一旦改变, 教师理应转变思路, 另辟蹊径。例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 是作为口语交际选入教材的, 但文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也是不容忽略的, 导课的设计就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具体实践的。因为口语交际这一单元包括复述、交谈、演讲和论辩, 而本文是属于交谈, 在复述之后。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复习中我就先为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然后找同学复述。故事内容如下:某技校学生小黄利用暑假当业余导游。有一次, 在陪同几名美国游客参观故宫时, 其中一位游客说:“故宫不如我们的白宫气派, 豪华, 看来中国的皇帝并不是很舒服。”小黄听后, 严肃而不失礼貌地说:“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故宫至今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的豪华、壮观, 在同时期所有国家的皇宫中是不可多得的。美国的白宫确实是豪华, 气派, 但它同美国历史一样, 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把200年前的建筑水平和600年前的建筑水平来比较高低是不合适的, 就像200年的文明史不能同5000年的文明史直接比较一样。”说得那几位美国客人心服口服。由于所选材料有着很强的教育性与感染力, 一下就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最动人的情感, 他们自然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 走进作者。笔者也就不失时机地顺势导入:同学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种最真挚的情感, 那就是——热爱祖国。每个爱国的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 都想以优秀的表现赢得外国人的尊重, 也使我们国家的尊严得到维护。但是, 你们知道吗?爱是需要有能力的!如果我们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我们缺乏交谈的方法与技巧, 维护国家尊严恐怕会成为一纸空话。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赴法留学的女作家钟丽斯是怎样以她精彩的答辩来维护国家尊严的。这段导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 既有真挚的感情, 也有论辩的色彩, 并且还巧妙地引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它引导着学生们以无比的崇敬和勃发的兴致进入学习, 这当然就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中专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披文以入情”, 感动自己, 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传递的情感, 从而有效地使作者、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相融。同时, 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使他们达到情知共进!

摘要: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们情知共进, 语文教学应采取情感教学模式, 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发挥情感教学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激情,情知共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刘勰.文心雕龙.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雾化药物下一篇:抗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