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美术教学(共12篇)
中专美术教学 篇1
中专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快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 逐渐对美术欣赏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种兴趣对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利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因此, 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对美术欣赏学习不利的因素。
一、美术欣赏课现状
通过课程的实际开设以及在学生中的普遍调查, 我们发现, 在欣赏课中,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上课人数不多,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还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师创新意识不强,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中专美术教师在学校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较多, 而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的掌握则比较薄弱, 同时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 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 就教材论教材。此外, 由于中专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 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 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 因此,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 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 就是只重知识传授, 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当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由于非统考科目, 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 就出现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情况。
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1. 教学内容定位不准。
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主观愿望制定的, 没有从学生实际水平、实际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效用性为出发点。本来是希望通过该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 丰富美学知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 实际上却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本来丰富多彩, 富于教育、审美、启发多重意义的美学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2. 学生认识上存在误区。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 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审美教育的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 途径之一就是美术欣赏。对于美术作品看得越多的人, 就越具备美术欣赏的能力。而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 认为美术欣赏课没有实际价值。一般情况下, 很多同学更愿意学习专业技能知识, 认真听课的, 只是一小部分对绘画、美术有较强学习兴趣的学生。
3. 专业教材欠缺。
美术欣赏是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至今还没有一套适合中专生使用的欣赏教材。学生上课欣赏的内容都是教师从不同教材中挑选出来的, 这些内容不能说是不好, 但毕竟不是系统、正规的按照中专生的欣赏水平设计的, 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改善中专美术欣赏课程的现状
1.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能不切实际,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提高其综合素质;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 可以设置不同的体系, 如:建筑方面、绘画基础、绘画艺术、电影艺术、服装设计、礼仪等各个方面。所有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一个目的, 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 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完善。
2. 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引导。
中专学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 他们年龄偏大, 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 但并非不需要, 相反, 他们是很缺乏这种教育的。不管是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角度, 还是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 加强综合素质的教育都很重要。就美术欣赏来说,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 况且, 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 将终身受益。教师的美术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积极创新, 其创新精神主要应该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 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3. 教师要灵活把握教材。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每件作品进行欣赏, 但是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又不同。另外, 被欣赏的美术作品还要适合中专生的欣赏水平, 所以每一课的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不同, 有的作品侧重于技法, 有的作品侧重于唯美性, 有的作品侧重于奇特而巧妙的构思等等。对教材作品中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 哪些应该点到为止, 哪些需要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 这都需要教师灵活处理。但是, 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 万变不离其宗, 最重要的是, 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的美点, 而且要能够抓准作品诸多美点之中最为突出的美点, 并以此设计教学。
提高中专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 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 是思考艺术教育的新契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 也不是进行“教育”, 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 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达到人与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
中专美术教学 篇2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专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1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到底该怎样学?语文又到底该怎样教?这是一直萦绕于许多学生和我们教师心头的`困惑。
我徘徊,我彷徨,我无法解答。于是从许多教育家身上我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师吕叔湘说:讲解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语言学家王力说: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语文能有更多的体会,既积累了词汇和语法,又领略了文章结构和大家风格。于是在教学与学习的同时,我逐渐认识到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要感受到语文自身的美。因为语文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呈现语文的方式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千姿百态的。这些专家的智慧使我有了自己浅显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不管怎么样的诗情画意,隽永深邃,亦或是充满怎么样的色彩斑斓,都不能丢下语文的骨髓,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深入钻研课本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只有教师充分备教材,备课标才是最关键的。
二、深入钻研学生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发现:
兴致勃勃地备课——如何情境引入、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让学生探究参与、如何设计教学亮点、查阅了该知识点的《标准》要求、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好些同行的教案课件??终于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一节课教案;然后兴致勃勃去上课,学生却不怎么配合:复习回顾答不上、情境不会思考、探究不动手、巩固练习不愿做、抢答不动口,还有个别开小差讲小话??就像一盘冷水从头浇到脚,心就凉了,最后扫兴而归!回到办公室心情特别低落,拼命反思是自己哪一点没准备好,其实很简单,我们备课要三备:备标准、备教材和备学生,或者就是备学生这一环我们容易掉以轻心,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备课,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如何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啊!我从语文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思考中,得到很多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因此我们尽量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2、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维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
3、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课程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不是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4、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应该对学生建立多方面发展的评价。因此,我们教学的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
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总而言之,语文是美的,教语文与学语文同样是美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真意去面对,平平淡淡的心不老化,语文教学的路定会花香四溢、芬芳永存!篇二: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上册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的感觉还比较满意,几个曾经学习上无所谓的孩子对语文感兴趣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快,让我感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回报。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2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3
《静女》是中专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题材也比较生动、语言活泼。针对这篇文章的这种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及写作的兴趣,我布置了一篇比较开放的作文题,那就是改写或是续写《静女》。学生们马上兴奋、雀跃不已,非常有兴趣。因为有话可写,作文马上就交上来了。我一本本的读他们的作文,时而忍俊不禁,时而为他们新奇的想象力而惊奇…… 他们的改写续写太精彩了!经过这次特殊的作文,学生们对作文没那么排斥了,而且也对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我想,以后还要经常在语文教学和作业上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写作能力等。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没有课本。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得非常好,录音,琅琅书声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可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或许是由于有听课老师在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所以,后来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选的这篇文章不太合适,我们都没话可说。所以,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很多,男生却很少。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阅读体验课,是想通过学生的阅读后改写成歌词、小品、议论文等其他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准备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虽然,最后目标达成,但是,有少数同学在课堂表演中有笑场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组织有些遗憾,时间上也显得紧张,使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浅论中专美术色彩画教学 篇3
关键词:中专美术;美术教学;色彩画教学
色彩教学是美术教学及造型训练的重要内容。中专教育与高中教育不同,中专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实用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近年来,虽然中专美术色彩画教学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也引起教师的重视的,但多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会忽略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学生也就轻视了色彩练习,色彩掌握得不够牢固,会对今后的美术运用能力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中职美术色彩教学的现状
1、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当前的中职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较少,课堂教学较为传统,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课堂学习氛围也不够浓厚。教师进行色彩教学时如果能增加一些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则能够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色彩、感知色彩。
2、教学视野不够宽广。中职美术教师在讲解色彩时对于很多优秀作品的色彩安排、线条处理等较为粗糙、讲解力度不够、讲解范围局限等,使学生在鉴赏、模仿名家的色彩时找不到切入点,难以真正做到理解色彩构造的真谛。色彩在构图中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视野短浅,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鉴赏能力,也较难让学生在使用色彩时做到细腻、獨特,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
3、教学理念不够新颖。教师在对美术色彩的教学上,教学理念不够新颖,教学方式的创新性较少,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多。中职教师在讲解色彩的过程中主要以分析原理为主,很少注重对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启发,这样的教学理念容易让学生在使用色彩时较为固化,难以突出自身特色,不太能够培养学生在使用色彩时的创新思维,缺乏个性。
二、中职美术色彩教学的对策
1、做好风景画的学习和风景创作。风景画是把自然环境或人工景物作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中等专业学校美术学生学习风景画主要是把它作为色彩画写生训练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来探讨。作为习作来绘制不必要强调风景画的创作表现,更不能借题发挥模仿古今中外的大作而大讲特讲,高谈阔论。学习风景画时,一定要进行室外景物写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解决一些室内无法解决的色彩课题,更不能关门自究想当然去绘制风景画。外景写生有独特的色彩训练效果。首先室外的太阳光和天空光交相辉映,此中的树木、花草、远山近林、田野河流等景物上所形成的色彩极为丰富,变化细腻,明快鲜亮。而室内光线条件一般光源比较稳定集中、环境反射光微弱、景物明暗对比因素较重,色彩效果偏于柔和、微妙。室外风景中色彩因素更为鲜明超过了明暗因素的分量便于学习和研究色彩。另外,大自然的景色幽美、柔和,多姿多彩,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感受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室外风景写生中要抓住景物的质感、色感、光感,运用自然景物触及心灵的真实感受来描绘景象。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捉景能力和绘景能力。我们还应应注意到室外风景写生环境条件复杂、光线变化快、难度较大,表现色彩技法方面也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一些。此时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光影变化规律对自然景物色彩造成的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生动的笔触,鲜明的色彩,细微的光影变化在画纸上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以此来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
2、狠抓静物写生的基本功。一般情况下,学习色彩画应从静物画人手。这是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的。景物的描绘对象可简可繁,时间可长可短。光线相对稳定,它适于初学者作为人门的第一步。较成熟的美术生也要经常通过画静物画做各种技法和构图的研究或进行静物画创作。静物画一般以描绘室内的物体为主。作画时通常把生活中常见的器皿、花卉、植物、水果、蔬菜、用具、书籍等放在一个水平的台面上画。表现形式可以是水粉、水彩,也可以表现为油域等。
作为色彩画学习的静物画习作,要与进行静物画创作区别开来。静物画应从解决特定的色彩课题来提出要求。这也是习作不同于创作的关键所在。画静物画时不可能每次都完成一幅完整的画。而要看在画中有没有解决好特定的研究课题,教师一味地追求静物画整体成效是不符合静物画写生的要求的。静物画写生练习要有明确要求,通过对静物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研究色彩语言,学习以色彩语言来塑造形体,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为进入复杂的色彩画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引导学生画好人像画。在学生基本掌握风景写生的技法运用、创意效果后可以对学生进行人像画的表现方法和技能的培养。人像画是用艺术手法表现人的相貌、姿态、性格、职业等。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传播,使画家自身的价值日益显示出来。达芬奇的名字响彻历史,《蒙娜丽莎》的肖像画流传百世 人像写生时,应要求学生注意以下记点:①头部五官比例合适,解剖关系正确,动态明确,中心突出。②注意表达头部动势、透视变化;③用色彩塑造出头部的形体和空间关系,表现和处理好不同肤色在特定光线下的冷暖、鲜灰、明暗变化及关系。
这些要求并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可以熟练掌握的.教师要逐步从简到繁、由易到难人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人像写生的技法。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起单色稿、铺色彩调子、深入刻画、整理等几个过程的培养,决不能一步登云而造成事倍功半。
三、结语
中专美术色彩画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结构复杂、技法深奥多变,所以在对中专美术学生教学时,注重一步一步培养,全面发展。在进行色彩认识、理论掌握、绘画技巧、情感升华的培养教育上应循序渐进,从而事半功倍、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官水凤.试论中职美术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135.
[2] 尤灿英.浅谈如何优化中职美术色彩教学效果「J].数字化用户,2014(24);317.
[3] 李璐.关于中职美术的色彩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9);164.
中专语文教学思考 篇4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标实施以来, 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还没有完全实现, 课堂上学生的自学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形式, 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教师认为仅仅让学生自学, 他们体会不出文章的内涵, 感受不到文章描写的情感。而“自能读书”则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能阅读中进行阅读的活动的是学生,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掌握着阅读的速度和方法, 教师则起着指导作用。在自能阅读中, 学生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阅读, 对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再次阅读获得答案。在这种阅读方式中, 学生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讲述文章, 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读就能有很大收获。
在学生进行自读活动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要担任好自己的角色, 在学生的阅读出现方向偏离的时候进行引导, 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仍然有疑问时进行指导。教师在还给学生自由的同时把握着学生阅读活动的方向, 这种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最为有效的。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启发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式教学优于传统灌输式教学, 是因为启发式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启发式学习,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 还提高了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 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在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从阅读中对知识进行感悟, 从而获得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 使学生熟练掌握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可通过以单元作为宏观活动, 每一篇课外作为微观活动来使教学更容易操作, 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创新性, 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 比较常见的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都能获得提升。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能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不断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这些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最后能勇于在全班师生面前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组合作讨论能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思考, 能使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更流畅, 看待问题的目光更尖锐。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例如, 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时, 好像事不关己, 只是在倾听他人发表的意见, 自己对问题不发表任何看法。这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久而久之,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他们可能会干其他事情, 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 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将自己发现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作用, 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教师一手控制,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设计巧妙的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为学生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种自主学习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越得多, 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中的主动化。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知识丰富多样,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表现得灵活多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需灵活地进行选择, 发展自己的特长, 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使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 可以在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 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弥补现实缺陷, 找到自信。
总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新阶段。从内容上说, 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 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 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课堂生动活泼。
五、重视和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学语文,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 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综合性, 其学习内容亦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几乎每个综合性学习课题, 都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而是关涉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两个方面。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学习资源或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时, 应该时时关注两者的统一, 努力做到求知、启智、练能的过程, 即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中专英语教学计划 篇5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并结合我组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我们将认真做好教学教研工作。制定如下教研组活动计划,快一起来看看中专英语教学计划吧!
中专英语教学计划
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学英语,没有基础。四年级学习兴趣浓厚;五年级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高,集体荣誉感较强,六年级学生能够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书写,阅读能力,通过努力上学期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也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要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因而在本学期采用一套可实施的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分析
《小学英语》每课包括“会话,主题句,语音,活动”四部分,四个部分均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每课的各部分之间,每册的各课之间,构成一个封闭又开放的循环体系。
在每课内,会话中的交际语言和语法结构在其余各部分中反复出现和深化,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这是每一个循环体系。
三、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目标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本学期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任务,把兴趣,自信心等放在第一位,是对英语教学任务的重新定位。学生在从阶段的学习,都是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把某一门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完全掌握的过程,这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学生首先应当对学科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学会学习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在离开学校以后,就能自己学习,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所以,在初级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学,然后再教他们如何学,使之会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本学期争取让学生们喜欢学英语能交流交际。
这一学期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演的能力。
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教师用高尚的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小学英语以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对儿童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学生受到英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学习中锻炼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体魄和自信心,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和创新性人才。结合英语课内容教育学生。
四、完成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一) 教师要更新课程理念,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自学的时间,时刻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后进生,给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生态度,树立学习标兵,给学生学有榜样。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让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学会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单元测试,及时批改,讲评,并做好总结,对中差学生及时给予指导,使其赶上来。
五、培优补差
工作中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与缺点进行辅导,对症下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使后进赶上来。 课堂上照顾好“两头”,使后进生有所收获提高,使“优等生吃得饱”,给优等生出示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题,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他们共同提高。
六、特长生培养:
艺术中专乐理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中专 乐理 对策
引言
基本乐理的含义是主要用来讲解音乐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是一门比较系统的课程,也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的科目之一,为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奠定了基础,是开启音乐艺术殿堂大门的钥匙。所以基本乐理作为艺术中专学校的必修科目之一,是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分量的。下面我们就如何转变艺术中专中基本乐理的学习状况,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艺术中专基本乐理的学习情况
1.老师:基本乐理的课程一般是由专业老师兼任的,一般是声乐或器乐的老师来担任,没有专门的理论老师,这种做法一方面老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两者兼顾,可能会偏重于专业课;另一方面没有专业的知识进行指导,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虽然艺术中专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才能,但是对于乐理知识却是了解的少之又少。而且一些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缺乏,领悟方面有所欠缺。而乐理教学的理论性强,逻辑联系紧密,对于这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当然又因为“重艺轻文”老观念的影响,学生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的学习方面,却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3.科目和方法
截止到目前基本乐理的课本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都是学校自己进行选择,各个学校之间也缺乏沟通,老师之间也缺少交流。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都是按照课本的知识进行,单纯的复述,完全没有考虑到音乐的实际性。[1]
二、艺术中专基本乐理的解决方法
和大多数的科目一样,学生想要学好这门课是要具备多方面的要素的,基本乐理的学习也不例外。首先要让学生摒除传统的教学观念,然后把以老师为主导的授课轻松转化为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模式,还要加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看重技术的学习,要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开拓多样性思维,进行科学整理
现在,科目之间的整合变得尤为重要。课程的整合是为了把分化的知识进行科学、有序以及合理的整理,从而融合到一起的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应该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基本乐理很多都是特别规矩的练习题和死板的课文内容,并且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果,还加大这类题型的训练。这种一味的追求教学效果的方式往往会减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间接的影响到了其它科目的学习。因此,开拓思维的多样性,科学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
2.理论与实践结合,改变传统观念
基本乐理也不是只是理论知识,它是在对作曲技术上面的一个升华,,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重理性轻感性,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我认为要更好的学习乐理知识,首先要加入听觉的元素。在乐理的学习中加入听力的元素,把抽象音乐变得具体,这样就使得乐理教学的过程中多了感性的认识。比如在学习“记谱法”这个内容时,这里面有很多容易让学生混淆的记号。那么,老师可以利用钢琴和声乐曲进行帮助,用一些不同记号的典范曲子让学生来理解,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忆,适当的学习与训练,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其知识的内涵。还有“节奏与节拍”这个内容,对于有些拍子学生很难明白和区别。假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不同拍子的例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只懂得用语言来表达调式的种类,但是不能很好的运用听力这一元素来进行分析和理解,其实还不能算真正的掌握了知识。然后,在乐理教学中加入键盘。利用键盘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践中,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学习键盘的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听力内容。理论与键盘的融合更好的促进了钢琴的学习。[3]
3.延伸文化知识吸收世界音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也慢慢加快,现代的音乐教学面临了很大的威胁。就目前形势来看,我们要加强与世界上优秀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与世界同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理念,使得音乐更加多元化,音乐格局更加广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不同内容的不同情况,是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深入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进行学习时不要只是局限在单一的内容中,要拓宽知识面、放眼未来。还有在律学教学中,只是介绍纯律、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就会比较片面,还有泰国的七平均律、印度的二十二律和印尼“甘美兰”的五平均律、阿拉伯的中立音体系等方面都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在进行节奏型学习时,一般的进行曲、圆舞曲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师可以适当的传授些新的知识,可以用阿根廷的探戈舞曲、著名的桑巴节奏型以及古巴的哈巴涅拉舞曲节奏型等都是可以用来补充的材料。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吸收世界上优秀音乐的精华,增强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内涵。
三、总结
乐理是音乐教育学习的根基,也是艺术中专音乐学习中的必修科目,当然这些教学方式和模式肯定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几种方式。现在的艺术教育不断进步,艺术中专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替学校和社会储备优秀的人才,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开拓思维,不断的进步,来加强学生的乐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高红珍.艺术中专乐理教学探索[J].黄河之声,2004,(01).
[2]木合塔拜尔·阿不都卡地尔.论艺术院校乐理教学的对策[J].群文天地,2011,(08).
[3]李敏芝,陈维.艺术中专基本乐理教学改革探析[J].神州,2012,(12).
中专英语教学探索 篇7
1. 电影相关内容阅读
广泛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范围, 增强他们对电影内容的理解程度。除了要阅读和影片相关的电影字幕外,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影片相关的内容进行阅读, 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理解程度。这些内容包括影片的相关评论、影片主题的背景知识、影片作者和主要演员的经历和概括、影片的有关新闻等。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这些材料, 比如电影网站和电影杂志等等, 在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之后,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多次使用, 并不断对材料进行整理和补充。对于低年级学生, 我们可以在班里朗读这些材料, 对里面的语言点和大意进行讲解, 然后在随后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对于高年级学生, 我们可以发动他们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作为他们进行课堂活动的资料, 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这些资料, 以提高对影片的理解程度和为以后的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写作练习
电影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写作一系列的话题。在课堂讨论开始之前, 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与电影内容有关的简短的观后感, 它可以作为学生开展活动的一个准备材料, 这样他们在活动之前可以熟悉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如果看电影和课堂活动之间的时间太短, 我们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写作练习。学生的写作练习可以就影片的一点或两点进行叙述评论, 不要面面俱到。在开始阶段, 写作的形式自由, 不要拘泥于一定的格式和形式, 只要表达流畅和清晰即可, 老师可以就学生写作的内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也可以打出一定的等级。如果老师对写作练习要求得太严格, 就会影响学生参与看电影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就会变成为获得成绩而去写作, 结果就流于形式, 失去了这个活动的意义。对于确实不知道写什么和如何写的学生, 我们可以给他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 最好是一些提供基本的写作词汇、写作话题和方法的书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每个学生可以每周一篇习作, 长度根据自己的能力来确定。老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就影片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解决。
当然,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生的抄袭现象, 这部分因为网上有很多的电影方面的资料和评论。我们要正确看待和处理这样的问题, 要允许学生开始阶段在文章结构、词汇和句子结构上模仿和学习, 但要鼓励学生逐渐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3. 网上资料搜索
尽管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极易从网上进行模仿和抄袭, 但在教学中网络还是学生一个不可取代的学习资源。网络上的有关电影资料不仅可以用作电影学习的材料, 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索的一个资料库。在课堂活动的准备阶段, 电影评论和介绍的信息无疑是学生进行表演和辩论的一个好的材料, 让他们从中获得一些好的语言材料和表达话题。同时,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知识在记忆上可以更加深刻, 表达上更加流畅。此外还有很多的电影主页, 可以使学生获得娱乐的同时, 不断地增加他们的电影知识和语言知识。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不断获得语言方面的最新信息。在课堂语言教学接触的语言环境和知识是很有限的。
4. 小组辩论
人数较多的班级在班级活动上一直是一个难题, 学生存在不同的语言水平也很难使活动顺利开展, 水平较低的学生和不愿意参加的学生往往使活动被迫中断。针对这种情况, 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上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可以给出活动小组所要讨论的话题, 每个小组最好有4~5名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 好的学生要能积极地帮助较差的学生, 教师在评价时要针对每一个小组, 而不是针对个人。在活动中, 每个学生要对小组的观点至少能说出一个有力的证据, 并让学生准备好如何去反驳其他小组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能读稿子进行发言, 也能即兴发言。老师要做好小组之间辩论的协调工作, 要帮助发言落后的学生, 又要归纳他们的发言要点, 让其他没有参加讨论的小组理解, 必要时也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参加讨论。当然, 这种活动对于一般老师来说, 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但是精心准备和多次练习之后是可以做好的。
5. 小组陈述和讨论
小组陈述练习就是在讨论前和讨论过程中就相关内容进行陈述, 比如, 可以在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介绍影片的作者简介、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等等相关知识。这种练习可以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的机会练习口语, 这项工作是建立在信息搜索和写作练习的基础之上。如果让小组中每个学生都进行这项活动就会花很多的时间, 可以安排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穿插进行。
小组学生的人数少, 学生水平高, 当然讨论就会开展得越好。但是小组中有一个好的小组领导者也是不可缺少的, 他 (她) 要负责对问题的组织和引导工作, 还要为每个小组成员创造发言时间和机会。当然, 好的话题也是小组讨论成功的基础, 因此老师要和学生仔细地对问题进行挑选和表述。在活动中, 最好先把有关的背景知识陈述的工作让水平不高、不太自信的学生来完成, 给他们创造机会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对活动的兴趣。在活动开展得不太顺利的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但教师的参与和干涉要尽量地少, 以避免打断了学生的思路, 不使学生产生依赖老师的心理。有时讨论过程中的沉默也不是坏事, 它说明学生正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或者可能转向新的话题。为了使讨论进一步进行,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更多的话题, 并要他们说明这些话题值得讨论的理由, 这样就可以使讨论活动持续深入展开。
6. 教师评价
由于我们的课堂活动不是进行学术探讨, 所以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应该以语言为中心, 而不以影片的内容为中心。只有学生对他们所谈的内容比较放松, 他们才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语言交流。另外, 评价应重视学生的活动的参与度, 而不以学生的语言技巧为重点, 这并不是说教师不应重视学生的语言措词和发音, 是因为如果重视这些方面, 学生会在活动中把注意力转向选词和句式方面, 进而影响了表达的流畅性和速度。语言技巧的训练应该在其他的场合去训练, 比如在语音室练习语音和发音技巧等。所以,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的自然流利程度。
中专会计教学的思考 篇8
一、目前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
(一) 学生起点低, 学习能力差。
众所周知, 在目前学历普遍较高的时代, 成绩好的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 而那些考不上高中的, 年龄小就业太早, 过早步入社会家长不忍心, 中职教育成为了这些难圆大学梦的学子的首选。这些学生大多数几乎从不看书, 在厌学情绪非常浓厚的环境下, 学生不愿学习, 也不知该如何学习。
(二) 教育教学观念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检验, 注重老师讲、学生听, 忽视老师走、学生扔的现象, 许多学生反映老师讲的时候懂了, 老师走了, 又忘了, 课堂教学没有实现应有的目标, 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 学生为辅, 老师讲、写, 学生听、记, 教材一章一节地编, 老师一章一节地讲, 学生面无表情地听, 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 从而失去对会计学习的兴趣, 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四) 课程设置不太适应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 但以中专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 不能很快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所以, 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为把我们的毕业生培养成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中所设置的《财务管理》等, 让中专学生比较难以接受, 从而容易对学好会计知识失去信心。
(五) 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动手能力不强。
很多会计老师只有较深的理论知识, 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中专学校任教, 没有一天的实际操作经验, 比如:对银行存款的对账教学, 老师并没有实际见过或登记过银行存款日记账, 也没有见过银行对账单, 他也就没有办法教学生如何核对、如何查找未达账项, 可想而知, 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处入手, 束手无策。
二、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面对中专会计专业教学目前的困境,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会计专业理论较多, 初中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生产生活和社会经验, 对会计理论知识感到晦涩难解, 因此, 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大兴趣, 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学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程, 必须先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比如:我在讲会计的概念的时候, 不是先说书上的概念, 而是让学生知道在《孟子正义》中的这句话:“零星之算为计, 总合之算为会”, 告诉学生会和计都是算, 但我们没有把会计叫做算算的原因, 是因为这两个算是两种不同的算法。逐步引入会计的完整概念, 做到深入浅出, 激发学习兴趣。当今社会, 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剧增, 学校的学习, 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 解决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而要适应甚至领导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脚步, 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回顾我们实际用到的知识绝大部分, 都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 通过自学得来的。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 还要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 更新教学理念, 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用来指导实践, 同时又可以为学生今后考会计职称, 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但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是为社会提供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所以, 在教学时我们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 学以致用, 并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随着中专学生招生环境的变化, 中专生的入学门槛变得较低, 中专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太相符, 比如《财务管理》等课程, 学生在学习时很吃力, 而且, 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所以, 存在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的现象。
随就业形势的变化, 会计人员就业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 学生不到毕业就提前就业, 为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和能力, 我们建议中专学校调整课程设置, 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年能参加当地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在考前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任务;为增强学生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建议在学生离校前的一学期, 完成初级会计师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的教学任务。
谈谈中专化学的轻松教学 篇9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课堂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是要发扬教学民主,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鼓励质疑问难, 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表现出热情、信任, 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 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 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在教学中如果一方感情受压抑, 那么双方在情感上就不会合拍, 教学活动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 即使是教学内容不包含情感因素, 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 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教学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 不论正确与否, 都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 让回答问题成为快乐而不是负担, 先做朋友, 再做师长。实践证明, 环境越和谐, 亲和力越强, 教学越有效。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 在团队中, 教师起着多重作用:一是知识的传授者、团队的组织者;二是心理医生、学生的朋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他首先期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他平等的朋友和支持者。化学教师只有立足于化学学科的特点, 充分把握化学教学的规律,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灵活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水平, 善用表扬和批评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才能有效地在化学课堂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才能使中专学生在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中提高化学成绩及个人素养和品质。
二、教师改变观念, 变传授为引导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 以及弥补其存在的不足, 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新课程提出了三大学习方式, 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接受式”为主的课堂教学,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 只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应的知识,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 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和发展, 努力使学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 教学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将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方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怕动脑”, 大多数选择了逃避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乏味。化学与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在化学教学中, 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好奇有趣、轻松愉快。
2.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 将课本结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实验教学中, 设置恰当的悬念, 可激发学生思考。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活泼立体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要使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教学流程有创意、效果好, 可充分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以营造具体生动立体的教学氛围。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寓学于乐,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的现象和本质,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切实更新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等级, 强调等级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 学生必须服从教师, 群众必须服从领导……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 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 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教师缺乏宽容心, 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 以为自己为学生好, 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 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成年人来看待, 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 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中专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接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渴望民主、平等、博爱, 个性张扬, 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 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在侵犯了他们的权利, 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 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 犯一点错、出一点格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 正视学生的差异, 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中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 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四、关注细节, 形成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 学习习惯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得最多的东西, 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细节的要求。学生在一个化学原理完成之后, 是否能有自己的思考, 一个化学实验做完之后, 是否能有所收获, 是否能有自己的创意, 等等, 这些有时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知道细心观察, 知道求实验证, 知道创新思考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 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 使这些学习细节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习惯, 是高效化学课堂的特点之一。
总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主角, 教师应该是导演, 只有主角理解了导演的想法, 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中, 才能演出精彩的电影。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 自主地学习与思考, 才能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中专计算机教学探究 篇10
当前中专院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套,不能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不能跟随时代的要求教授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中专院校的计算机知识不能有效与社会接轨,实用性不强,等等。这就对中专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更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厚积薄发。
一、调动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比较庞杂,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每部分设计的范围又比较广,知识点比较散,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课程“新鲜感”消失后,就难以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形象教材或示范表演,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教材,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充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把书本知识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我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老师以来,使用Power Point演示文稿制作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件,或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的印象。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后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
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些学生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独立性还未成熟,喜欢模仿,受暗示性影响较大。根据这一特点,可在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上台做演示操作,给其他同学做示范或作品展示,而这些上台做示范或作品展示的同学可得到老师的公开表扬,还可得到平时分。或进行全校计算机打字、网页制作等比赛,分出名次,公布出来,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来激发其他学生追求上进。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对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形势发展,走出去,多进行专业研究,深入企业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多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应积极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精英参与教学,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增强专业教师的各方面能力。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培训内容上以落实课程纲要为核心,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针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及时安排执教教师的理论及实践培训,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计算机教学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如果教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将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是最佳的。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充电,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自己过硬的素质、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从而使计算机教学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在中专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学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确保中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定期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
现行的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时间上是充裕的,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技能的巩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 安排班级年级内的活动
在每单元教学结束时可以安排一些活动,用以巩固本单元学习的信息技能。
2. 安排全校性的信息技术周活动
每一学期安排一次大型的信息技术周活动,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作品展览,举办一两次信息技术前沿知识讲座,组织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等,营造浓厚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
3. 重视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
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部分学生信息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我们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类兴趣小组活动开辟了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其次,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成员是喜爱电脑的,他们渴望学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兴趣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是课堂上一些知识点的延伸、拓宽,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参加一些省市级的比赛;也可以是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的内容,到时这些学生就能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4. 经常展出优秀的作品
利用校园网、橱窗等展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给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校内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为学生课外应用信息技术提供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也是十分重要的。适当开放学校的微机室,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有益的。
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内容,营造学用结合的良好氛围;创造信息化学习的机会,营造学生自主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定期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课外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信息技术教学会出现课堂上学得好,课堂外用得好;课堂上学得欢,课堂外用得欢的喜人局面。
四、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性思维。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我们在“教”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多角度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并要求注意到思维的求同性与求真性,防止思维绝对化和僵化。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Excel 2000时,计算某个单元格的数值可有多种方法,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不止一种的解决方法,有的同学心算,有的用计算器,还有的用公式、函数等,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最简便的方法。如此种种,殊途同归,皆大欢喜。
中专美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专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方法改进
政治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创新思维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为中专思想政治教学的整体改造指明了新航向,也引领政治教师向一种教学的新方式—有效教学方式提升。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因此,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一是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通过每个单元的教学,学生应该获得哪些基本知识,并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清晰的要求;明确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应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技能目标要与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基础相适应。
二是制定过程和方法目标。选择本课程的重点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或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有接受和处理信息、探究和讨论问题、观察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学习经历;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明确本单元教学中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学习方法。
三是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在课前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教育要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熏陶。
二、重视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行为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冒犯行为、反抗行为,更容易激起教师的不满和愤怒,而人们往往会在愤怒的激情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这时,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控制力,这样才能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升级,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要有高度的教育心理应变能力,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能大发雷霆、不挖苦讽刺,而是沉着冷静、果断机智地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将意外事件处理得十分妥当,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科学,是否适应教学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是否娴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提高而采取相应措施。
三、实施分层教学
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首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注重在能力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其次,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再在加强学生理解记忆上下功夫,一步步地引导,传授于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第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人手,加强基本训练,课堂学的知识,力争做到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习竞赛、学科知识画廊评比、演讲比赛、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收到了实效。
四、注重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中专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實地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间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针对收集到的时事举行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五、拓宽教学思路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一位教师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没有拓展延伸,学生就得不到全面发展;呆板型的课堂教学,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此,学生就成了毫无生气的书呆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转变旧的教学思路,从社会活动的现象和当前热点问题着手,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走进生活、亲近生活,各学科的知识贯通融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收集素材,进行讨论,分析总结,获得亲身体验,并对知识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有利于理解和运用。
六、言传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浅谈中专语文情感教学 篇12
1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心灵的情感火花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对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没有教师的激情,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 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当然, 它还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自身首先要饱含激情。语文教师激情的原动力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这种动力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 来自于对生活感悟, 来自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文本, 吃透教材, 才能真正走进作品中去,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教师必须要关注生活本身, 感悟大自然、感悟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培养多方面的美的情感;教师必须充满爱心, 充满对教育的爱, 对学生的爱, 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做到了以上三点, 笔者相信语文教师一定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使激情成为他的生命常态。一个时时处处充满激情的教师自然就会自觉地探寻课堂教学艺术, 构建激情语言, 并能根据文本的感情变化来调控自己的节奏变化, 在可惊可喜可悲可哀的文本解读之中, 进行情感的审度控制,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文辞美、情趣美、意境美。试想一个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们的一次次审美之旅的教师, 学生们怎么可能不被他深深地感染?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无形中就会被点燃。学生的激情一旦被点燃, 在课堂上精神会更振奋, 情绪会更高涨, 注意力会更集中, 发言会更踊跃, 思维会更活跃, 观念会更异彩纷呈, 作业会更一丝不苟, 教学效果自然会更佳。
2使学生情感的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
中专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之后, 如果没有后续之火, 这个情感的小火花很快就会熄灭。这就要求中专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不断丰富学生“情感”的积累, 使学生情感的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笔者窃以为有效的方法当是针对不同的文本巧妙导入新课。很难想象一个语文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之时都采取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 而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证明, 针对不同的文本, 巧妙导入新课, 是可以持续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下面笔者以自己的两次实践来做一佐证。
比如在解读文本《一碗清汤荞麦面》时, 笔者引入了美国励志片《幸福来敲门》来导课。先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剧情, 然后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剧中极具意味的一幕——主人公加纳德口袋里已经没有钱了, 手头只有一台破损的医疗器械。如果这台器械能修好并且成功地卖出去, 那就能支持他和儿子再过一个月的生活;反之, 他们的生活就像那台器械一样陷入瘫痪。那夜, 他借着月光, 修好了那台器械。当机械灯光亮起来的时候, 那一刻加德纳泪流满面!这个片段充分体现了加纳德凭借坚强的意志与勤恳的努力, 再一次战胜残酷的现实, 向着通向幸福的路上继续迈进。真实形象的视听画面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笔者趁热打铁地做了如下导语:同学们,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 人生的旅途中, 并不都是春色满园, 鸟语花香, 还有西风落叶, 雨雪冰霜。在遭遇雨雪冰霜时, 只要我们不低头、不放弃, 幸福和成功就会来敲门。这不是个例, 不信, 请看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由于在导语前作了恰当的渲染和铺垫, 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这个导语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上课的热情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不但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教育意义。当然这样的导课设计是和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相符合的。体裁一旦改变, 教师理应转变思路, 另辟蹊径。例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 是作为口语交际选入教材的, 但文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也是不容忽略的, 导课的设计就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具体实践的。因为口语交际这一单元包括复述、交谈、演讲和论辩, 而本文是属于交谈, 在复述之后。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复习中我就先为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然后找同学复述。故事内容如下:某技校学生小黄利用暑假当业余导游。有一次, 在陪同几名美国游客参观故宫时, 其中一位游客说:“故宫不如我们的白宫气派, 豪华, 看来中国的皇帝并不是很舒服。”小黄听后, 严肃而不失礼貌地说:“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故宫至今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的豪华、壮观, 在同时期所有国家的皇宫中是不可多得的。美国的白宫确实是豪华, 气派, 但它同美国历史一样, 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把200年前的建筑水平和600年前的建筑水平来比较高低是不合适的, 就像200年的文明史不能同5000年的文明史直接比较一样。”说得那几位美国客人心服口服。由于所选材料有着很强的教育性与感染力, 一下就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最动人的情感, 他们自然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 走进作者。笔者也就不失时机地顺势导入:同学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埋藏着一种最真挚的情感, 那就是——热爱祖国。每个爱国的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 都想以优秀的表现赢得外国人的尊重, 也使我们国家的尊严得到维护。但是, 你们知道吗?爱是需要有能力的!如果我们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我们缺乏交谈的方法与技巧, 维护国家尊严恐怕会成为一纸空话。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赴法留学的女作家钟丽斯是怎样以她精彩的答辩来维护国家尊严的。这段导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 既有真挚的感情, 也有论辩的色彩, 并且还巧妙地引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它引导着学生们以无比的崇敬和勃发的兴致进入学习, 这当然就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 在中专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披文以入情”, 感动自己, 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传递的情感, 从而有效地使作者、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相融。同时, 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使他们达到情知共进!
摘要: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们情知共进, 语文教学应采取情感教学模式, 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发挥情感教学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激情,情知共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刘勰.文心雕龙.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