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物化学教学

2024-10-11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精选12篇)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 篇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又是现代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它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近50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又大大丰富了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作为医学及其相关学科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的生物化学, 由于其内容繁多、复杂、抽象难懂, 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度较大, 加之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 因此使生物化学成为一门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 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已成为目前生物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探索, 就如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的知识内涵也在逐渐增多, 教师如果还运用过去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授课,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 就难以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为了能更好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 启发式教学

教师授课从形式上来看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 但其真正内涵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而不是简单地背记已有的结论。提出的问题既包括课前布置的问题, 也包括课中提出的问题。课前布置的问题是为了学生能够预习课本, 这样上课才会思路清晰, 学得快, 记得牢。教师在课中提问的设计中, 除了对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进行考查外, 还要引导学生对新问题积极思考, 思考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 因为只有学会思考, 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 才能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 加以抽象和概括, 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但对知识学得灵活, 对问题解决得透彻, 而且记忆深刻, 掌握牢固。这种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也得到提高,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 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而且也锻炼了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 从而有助于使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 讨论式教学

生物化学涉及许多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式, 内容抽象复杂, 难懂易忘, 尤其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这一篇中, 糖、脂类、氨基酸代谢的反应步骤繁多, 是生物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难点之一。另外, 学生对于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如它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等缺乏直观的认识, 从而导致对生化课程学习的热情不够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在第二篇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讲授完之后, 设计了一次阶段性讨论课。讨论的内容是根据一个糖尿病人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改变分析胰岛素分泌异常对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的影响。题目布置后由学生自我组织与分工,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 查找有关资料, 准备书面发言稿。在下一次生化课中, 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 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积极参与了教学的过程。

3. 案例 (范例) 教学法

案例 (范例) 教学法可把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使他们耳目一新, 提高学习兴趣, 开阔视野。例如, 在讲授糖代谢和脂代谢两章内容后, 选取与其知识相关的糖尿病病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病例等, 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应提前备好课, 将讨论的病例提前布置给学生。重点问题应当放在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上, 不要求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解决临床问题。从而引导了学生的思路, 优化了教学效果, 培养了学生主动深入学习的习惯。

4. 逆向联系法

对某些知识可以通过逆向联系来认识。采用逆向联系教学法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加强学习效果。例如:糖酵解和糖异生过程均复杂连贯, 可将两者看成逆过程, 只需理解糖酵解, 剔除可逆反应, 由剩下的3步不可逆反应, 逆向推导出糖异生过程中的4步关键反应及4个限速酶。教师灵活地逆向联系, 可以牵引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

二、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单一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生动语言, 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 对学生予以感官刺激,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原来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 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将复制、转录、翻译和反转录等过程以小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这些抽象、微观的过程变得形象、直观、逼真。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接受。现在很多生物化学的代谢过程都开发了相关动画, 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搜集或自己制作相关动画, 及时更新课件形式。

三、搞好及时反馈,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教师教学目标的达到, 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 信息反馈是双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结束后, 教师可用视察学生学习行为、书面测验、提问、笔试、作业、实验报告、技能操作示范、学生相互评价等手段获取学生达标的信息。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逐一评价, 评价既要指出哪些目标已达到, 哪些学生未达标, 也要对已达标的及解答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可激励他们继续进步。对予未达标的的学生, 要运用适当的方法, 有效地加以矫正, 以补救失误。

总之, 教学教改探索的途径很多, 困难也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生物化学教师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开发学生思维, 生动生物化学的教学, 让学生真正把生物化学知识学到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生物化学教学如何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实用型人才, 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 篇2

(呼和浩特

内蒙古经贸学校

陈茂林)

摘 要:中专化学教材在投入使用之后,遇到了初、中专化学内容衔接的问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初、中专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初、中专化学内容的不同及联系,指出了衔接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 初、中专化学衔接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从初中到中专,是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从一个学习阶段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学习阶段的过程。其中,既有知识上量的变化,也有掌握知识方法上质的飞跃。开始,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新奇、兴奋、情绪高涨,继而感到困扰、无所适从,兴趣剧减。这一阶段的化学学习和教学,会出现一些困难。如何从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技能上加以引导、辅助,是能否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技校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知识量上看,初中仅在初三开设化学课程,按学习知识的渐进性要求,已决定了其知识量不可能很多;而中专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量则出现急剧膨胀。

(1)、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初三侧重于从得失氧的角度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排布规律。中专则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这一实质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以化合价升降法来配平;从原子结构引导至掌握周期表的结构、应用,而且这两方面均可综合到元素及化合物性质中去。

(2)、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初三要求掌握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几种气体的性质,仅在酸、碱、盐、单质、氧化物的通性上有一定的联系和综合。中专则要求掌握卤素、氧族、氮族、碱金属等所有主族及其代表物的性质,以及族内物质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既要求点上的重点突破,也要求面上的综合归纳,往往给学生应付不下的感觉。

(3)、计算技能上,初三主要是传授了围绕反应式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列比例求解的方法,并联系浓度、含量等计算。中专则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联系气体体积、微粒数目、溶液浓度等多方面的计算,计算方法上除了列比例外,更有过量计算、多步计算、差量计算等多种类型和方法,要求灵活性更高,理解判断能力更强。

(4)、实验技能上,初三侧重于重要性质的实验现象,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而中专则在此基础上,更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重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 些重要的分离提纯方法,一系列阴、阳离子的鉴别、检验,真正使实验成为认知和学习的重要手段。

从心理发展规律上看,初中学生属少年期,心理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初三又面临升学压力,无论学生、教师均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求掌握好知识的同时,能考取理想的学校,加上要求掌握的知识较少、较为基础,教师进行多次辅导、复习的机会较大,也就较容易误导学生:死记硬背是获取高分的方法。而中专学校学生则属于青年期心理,具有相当的抽象概括能力,接近于成熟,开始喜欢独立思考,树立自我。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学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要有深度和广度。他们既想要得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优良的学习方法,又希望凭自己的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处于矛盾的心境中的他们,往往选择已有的片面经验去解决中专中遇到的学习困难。偏偏中专的学习正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移,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建立,是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途径。

二、解决的措施

因此我认为,中专化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做好下列几方面:

第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把可能面临的困难对学生说明,使学生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并防止松懈情绪的发生或延续,使他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如何解决困难这一要点上来。为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及其兴奋性,我觉得不需要在职业学校开学初上复习课,而应将旧知识的复习渗透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例如,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可回顾初三学过的氢气、氧气等气体的物理性质,更好地突出了氯气的黄绿色、可溶于水、有毒等重要性质。

第二,努力将教学七环节——引、读、做、议、讲、练、总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并相应地有所侧重,达到培养各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读”侧重于需一步步循循善诱,让学生得出结论,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要求学生找出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推敲、对比,求得全面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发掘教材或资料的合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阅读、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新旧知识的类比能力。“讲”侧重于把教材由多变少,侧重于以启发式、引导式讲清基本概念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例如,讲气体摩尔体积时归纳出四要素:前提——标准状况、范围——任何气体、数据——22.4升、物质的量——1摩尔。

第三,继续加强实验在课堂中的作用。实验性强是化学课最显著的特点,不仅仅是教师演示,将尽可能多的实验改由学生亲手实验效果更佳。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发问、判断、解决,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及实验设计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校可举办类似“家庭实验100秒”这类实验技能竞赛,这将有助于实验的推广,设计亦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实验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四,加强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所学理论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职业 学校需要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多,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而不混淆,则需理顺族内各物质性质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并加强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分析、比较清楚族间性质的相异性和相似性。例如,在讲授卤素这一章时,以代表物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主线,联系溴、碘的性质,建立简明的知识网络。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1个达到稳定结构,去理解铁与氯气反应得三价铁的原因,使学生系统记忆的同时,得到理论的指导。

第五、研究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指出,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因此,一方面要做到把中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因素继承过来,另一方面要适应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全面搞好衔接工作。

中专生与初中生相比,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和独立意识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能自行钻研。因而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课前就已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积极支持学生标新立异,有这样,才能在集体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专生与初中生相比,更加自尊自爱,认识事物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对成功满怀信心。因而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轻易不要否定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地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增强学习思维的科学性与批判。

作者简介:陈茂林(1978年2月---),男,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在读教育硕士,助理讲师职称。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 篇3

(一)突出实践教学

目前机电类中专的化学教材仍是使用多年前的老教材,其特点是内容多、课时少、偏重理论,联系专业应用不够。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调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压缩了部分阅读性理论内容,将理论教学由74课时降到50课时,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如学习碱金属、卤素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之后,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规律来学习教材后部分元素知识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侧重运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采取联系对比、综合概括的方法,只介绍其它族代表性元素的性质,挤出的时间则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从原12课时增加到40课时。二是增加联系专业课的实践性内容。在实际中,除完成第三版《化学试验》教材中安排的十六个学生分组试验外,另增加四个应用型实践。如水质分析、光电比色计的应用、黑白胶卷的冲洗、印相放大技术、机床、机电用油油料的简易检验和识别等。

(二)改革化学教学方法

1.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查找资料、阅读、练习和实践,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有机化学“苯酚”的一节教学中,就可根据学生已有乙酸的知识,通过金属钠分别跟乙酸和水的反应,理解钠跟乙酸的反应远不及钠跟水的反应剧烈的原因在于乙基的影响,在学习了苯酚的结构之后,就可启发学生分析如下问题:①苯环对羟基有何等影响?②酚羟基能与金属钢反应吗?学生会通过苯酚基与氢氧化钠反映的实际,得出酚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又通过苯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际,得出酚羟基上的氢原子会电离而呈酸性的结论。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不能理解、认识模糊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并正确总结规律和方法。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促使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去探索和获取知识。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实验课依附于理论,实验内容局限于验证原理和操作技术,缺乏对进行实验思想、设计方法、实验技术的全面训练。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讲的或实验指导书写的实验步骤,操作已经布置好、调试好的仪器设备,测取规定的实验数据,填写印刷好的格式固定的实验报告等,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有的实验室或实验项目由于仪器设备数量少,学生人数多,不少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就是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查阅有关的教学资料,掌握所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在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试验。

(三)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广义的讲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地说即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学生才能有前途。

1.培养兴趣,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对于刚迈进中专大门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化学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我的具体做法是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评比课和第一堂学生实验课。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四个不同类型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

2.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用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培养,要明确知识中智力因素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对任何人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开辟第二课堂

谈谈中专化学的轻松教学 篇4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课堂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是要发扬教学民主,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鼓励质疑问难, 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表现出热情、信任, 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 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 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 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在教学中如果一方感情受压抑, 那么双方在情感上就不会合拍, 教学活动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 即使是教学内容不包含情感因素, 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 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教学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 不论正确与否, 都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 让回答问题成为快乐而不是负担, 先做朋友, 再做师长。实践证明, 环境越和谐, 亲和力越强, 教学越有效。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 在团队中, 教师起着多重作用:一是知识的传授者、团队的组织者;二是心理医生、学生的朋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他首先期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他平等的朋友和支持者。化学教师只有立足于化学学科的特点, 充分把握化学教学的规律,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灵活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水平, 善用表扬和批评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才能有效地在化学课堂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才能使中专学生在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中提高化学成绩及个人素养和品质。

二、教师改变观念, 变传授为引导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 以及弥补其存在的不足, 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新课程提出了三大学习方式, 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接受式”为主的课堂教学,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 只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应的知识,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 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和发展, 努力使学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 教学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将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 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方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怕动脑”, 大多数选择了逃避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乏味。化学与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在化学教学中, 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感到好奇有趣、轻松愉快。

2.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 将课本结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实验教学中, 设置恰当的悬念, 可激发学生思考。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活泼立体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要使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教学流程有创意、效果好, 可充分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以营造具体生动立体的教学氛围。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寓学于乐,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的现象和本质,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切实更新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等级, 强调等级观念:孩子必须服从家长, 学生必须服从教师, 群众必须服从领导……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教师, 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好,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 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教师缺乏宽容心, 缺乏对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的技巧, 以为自己为学生好, 学生就能感受得到。此外, 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成年人来看待, 以成年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学生, 认为自己理解的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当代的中专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接受了许多新潮思想和更多的西方文明观念,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渴望民主、平等、博爱, 个性张扬, 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所以, 许多学生常常会认为教师在侵犯了他们的权利, 埋怨教师对他们不尊重、不理解, 而不是反省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勤奋。

化学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就必须树立这样的工作和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 犯一点错、出一点格都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宽容地对待学生, 正视学生的差异, 采用诱导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为了更好地调动中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 顺应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四、关注细节, 形成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 学习习惯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得最多的东西, 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细节的要求。学生在一个化学原理完成之后, 是否能有自己的思考, 一个化学实验做完之后, 是否能有所收获, 是否能有自己的创意, 等等, 这些有时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知道细心观察, 知道求实验证, 知道创新思考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 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 使这些学习细节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习惯, 是高效化学课堂的特点之一。

总之,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主角, 教师应该是导演, 只有主角理解了导演的想法, 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中, 才能演出精彩的电影。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 自主地学习与思考, 才能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专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1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文到底是什么?语文到底该怎样学?语文又到底该怎样教?这是一直萦绕于许多学生和我们教师心头的`困惑。

我徘徊,我彷徨,我无法解答。于是从许多教育家身上我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师吕叔湘说:讲解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语言学家王力说: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语文能有更多的体会,既积累了词汇和语法,又领略了文章结构和大家风格。于是在教学与学习的同时,我逐渐认识到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要感受到语文自身的美。因为语文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呈现语文的方式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千姿百态的。这些专家的智慧使我有了自己浅显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不管怎么样的诗情画意,隽永深邃,亦或是充满怎么样的色彩斑斓,都不能丢下语文的骨髓,平平淡淡才是真

一、深入钻研课本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只有教师充分备教材,备课标才是最关键的。

二、深入钻研学生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发现:

兴致勃勃地备课——如何情境引入、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让学生探究参与、如何设计教学亮点、查阅了该知识点的《标准》要求、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好些同行的教案课件??终于设计出自己满意的一节课教案;然后兴致勃勃去上课,学生却不怎么配合:复习回顾答不上、情境不会思考、探究不动手、巩固练习不愿做、抢答不动口,还有个别开小差讲小话??就像一盘冷水从头浇到脚,心就凉了,最后扫兴而归!回到办公室心情特别低落,拼命反思是自己哪一点没准备好,其实很简单,我们备课要三备:备标准、备教材和备学生,或者就是备学生这一环我们容易掉以轻心,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备课,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如何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啊!我从语文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思考中,得到很多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因此我们尽量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2、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维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

3、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课程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不是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4、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应该对学生建立多方面发展的评价。因此,我们教学的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

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总而言之,语文是美的,教语文与学语文同样是美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真意去面对,平平淡淡的心不老化,语文教学的路定会花香四溢、芬芳永存!篇二: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上册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的感觉还比较满意,几个曾经学习上无所谓的孩子对语文感兴趣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同学进步很快,让我感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回报。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2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中专语文教学反思3

《静女》是中专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题材也比较生动、语言活泼。针对这篇文章的这种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及写作的兴趣,我布置了一篇比较开放的作文题,那就是改写或是续写《静女》。学生们马上兴奋、雀跃不已,非常有兴趣。因为有话可写,作文马上就交上来了。我一本本的读他们的作文,时而忍俊不禁,时而为他们新奇的想象力而惊奇…… 他们的改写续写太精彩了!经过这次特殊的作文,学生们对作文没那么排斥了,而且也对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我想,以后还要经常在语文教学和作业上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写作能力等。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没有课本。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得非常好,录音,琅琅书声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可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或许是由于有听课老师在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所以,后来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选的这篇文章不太合适,我们都没话可说。所以,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很多,男生却很少。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阅读体验课,是想通过学生的阅读后改写成歌词、小品、议论文等其他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准备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虽然,最后目标达成,但是,有少数同学在课堂表演中有笑场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组织有些遗憾,时间上也显得紧张,使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 篇6

激发兴趣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创新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时,感觉会变得敏锐,想象会变得自由,思维会变得活跃,构成了自由创新的心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创造力。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独出心裁,创设情境,根据那些和学生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解决新的问题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之中。例如,复习烃的衍生物知识时,可采用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来证明乙酸、苯酚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复习电解质概念时,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判断新物质是否电解质?氯化氢的四氯化碳溶液能否导电?氯化钠晶体不导电,晶体中是否存在离子?氧化钠、三氧化硫的水溶液能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灵活地设置不同的情境,在于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养成学生分析、探索、猜想、体验的习惯,把握问题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创设情境要注意有趣性原则,如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可向学生换角度提问,换形式(实验、实例)呈现,换方式思考(一题多变)。

明确目标

教师应根据情境创设的气氛和复习的内容,恰当地引入复习目标,复习目标一要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二要抓住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按包摄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设计出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容量、提出时机适中的高质量问题。对于实验内容的复习,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实验中的规律,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明确专题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能进行表述和记忆。简明扼要的点拨,是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复习的知识目标、要求和复习的重点,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复习、小结,并用自己所总结的知识去解决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类比

教师应根据本堂课设定的知识目标,开放学生的思维,及时点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分析类比,使零散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对于实验的装置、操作方法、原理都相似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和氨气等,复习时应从反应原理入手,将反应装置、试剂、条件、气体的收集、验满、尾气的处理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异同,对比归纳,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化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也相似或相关,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在比较中区别出它们的个性,在归纳中提炼出它们的共性,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准确、更全面。如氯气和氯化氢、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氧化剂和还原剂、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等,它们有某种联系,学习时容易混淆,只有加以比较才能准确掌握它们的特性。教师在学生自主提炼时,必须巡回辅导,收集学生信息,把握学生的疑点、难点、心理动态,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归纳得法或偶有所得时,要真心欣赏他们的独特发现,注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回放他们思维上的闪光点,提供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做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发展的促进者。

运用创新

在夯实知识、方法内化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归纳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例如在“碱金属”一章中,当分析了钠与水的反应后,提出将金属钠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原电池”一节中,讨论了铜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后,提出“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是什么?让旧知萌发“新意”,让老题再生“新知”,将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再加工,将原来死知识加工成规律性好、条理性强的活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着重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特别要注意引导探索适合学生自己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将各类学习方法内化成自己的学习素质,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因此,复习课的教学,并不是新瓶装旧酒,只要注意方法同样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课中,通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学生疑、合作质疑、归纳释疑、分析类比、融会贯通、运用创新,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 篇7

化学课程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化学基本知识,了解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依赖于化学元素,以及由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了解化学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正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使学生了解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掌握在未来的医学专业学习中所需的基础知识,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医学问题。

二、具体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给卫生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照顾到现有生源的实际情况。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教育学的有关原理进行教学改革。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显著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和能力、学习动机,以及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等等。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防止学生由于思维的片面或偏歧而发生错误。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为教学做好准备。

首先,应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认真调查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运用认识过程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我校为例,护理专业的学生95%是初中毕业后进入我校,年龄主要在16—19岁之间。这些学生自尊心强,思维活跃,好动,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自制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上都不太好,由于在中考中被淘汰下来,因此缺乏学习自信心。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为教学做好准备。

其次,在教学前,充分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教师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作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到作贡献的人才。

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在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每个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努力结合学生的个性,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鼓励他们没有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解。要引导并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不要将一个问题的答案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同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确定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

(三)变知识上的一味强求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速度上尽量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树立学习自信心。同时对于基础差,但有进步的学生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这样,学生会因获得知识感到满足,有成功感,在不断重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好奇心。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大多源自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需要学生解决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一定距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出现,只要难度适当,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建构主义也强调使学习在与真实性情境相似情况下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设置“问题情境”,在问题中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由于医学专业的实验学时较少,我们可以增加课堂演示实验。在课堂演示实验时,由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传统教学中,一般理论课在前,实验课在后。我们尝试作了一些改变,如在电解质溶液的教学中,将课堂搬到实验室,边讲边实验。

(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最好。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状况,教学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教师自身优势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变为创造性的活动。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于较为抽象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如“渗透压”、“缓定化,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阐述答案,允许答案多样化,甚至不给出答案,给学生留下疑问,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寻找。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就是要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进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学生主动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阳光教育”理念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

(郴州市北湖区湘运学校,湖南郴州

摘要: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一种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下,中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阳光教育理论将引导我国学校体育进一步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提醒社会各界提高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关注和投入。

关键词:“阳光教育”中小学体育学校体育

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的一种教育。“阳光”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意象。用“阳光”来指代这种教育,是为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作为一种正在生成中的形式新颖、内涵丰富、针对性强的教育主张,阳光教育既不虚幻,又不神秘,它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暗含着对学生潜能的肯定和重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阳光教育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包含着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再认识;阳光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结果或教育方法,而更应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多向互动、反馈和影响的过程。

1. 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提出“阳光教育”这一理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关注和反思。当前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不力;二是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偏、难、窄、怪;三是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四是师生关系不够和谐。以青少年儿童发展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近10年,“健康第一”的背后,却是中小学生身体状况普遍不良。学者们对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长期跟踪调查和研究表明了我国学校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从体质状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体重的两极化趋势日趋严重。从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出现心理偏常和心理障碍等现象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已经不单纯是学校体育出了问题,而是学校教育本身存在问题;不是学生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和顾惜自己的健康,而是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和基础教育追求升学率必然形成的重智轻体,使学生不得不以身体为本钱,以健康为代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阳光教育”理念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最佳诠释

基于对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存在弊端的关注和反冲溶液”等采用“问题探索法”与“讲授法”相结合;对于知识点难度不大的内容,如“盐的水解”等尝试采用“学导式”教学;对于有机物知识,采用“自学”与“讲解”相结合;对于与医学联系紧密地内容,如“葡萄糖的性质”、“蛋白质的变性”等尝试“案例教学法”。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有必要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探讨融素质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为21世纪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六)注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化学。

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

思,“阳光教育”理念适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对解决中小学体育在前进道路中所遇到的困难有很大帮助,为中小学体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合格人才,提供独到而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2.1作为一种爱心教育,“阳光教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学校体育教育方针,是注重生物个体需要和发展的前提下提出的一种教学体育教育理念。这正迎合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是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它主张自立自强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人格、重视个性,表现为理解和信任学生,为新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新颖并内涵丰富的新选择,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2.2阳光教育理念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具体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与人发展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诠释,表明人相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等的发展。体力是人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阳光体育理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强调了关于体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2.3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合理贯彻“阳光教育”理念,可以扭转现行体育课很多不良状况;能够改变传统学校体育教学过于突出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可以丰富体育课评价方式和考核标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潜力的适当挖掘;更能贴近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对创建和完善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体育体系有着促进意义。

3.“阳光教育”理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学校体育也必须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进行认真反思:重新认识和调整体育和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健康新理念,明确健康的社会意义和终身价值,注重短期开发的同时把握长远发展。

3.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性和创造性。

从“阳光教育”角度讲,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关爱不应仅限于一味强调安全的防护和保障,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课程实施状况是与其核心动态要素———教师和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化学。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化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化学知识。我相信,乐于自主探索的学生,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参考文献

[1]王晓勇.医用基础化学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体育中专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篇8

一、当前体育中专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分析

生物实验在中专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而且实验操作又比较能激发以体育为特色的中专生的兴趣, 但我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导致看似有序的生物实验教学却存在着诸多局限, 主要表现如下。

1. 实验目标不明确。

有些教师在设计实验时, 没有充分地研究实验的性质, 有些实验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存在于实验中的生物知识, 具有明显的探究性质, 这类实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归纳出知识;有些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前人的观点, 具有验证“真理”的性质, 这类实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进行对比, 找出共性或异性的东西。但我们在多年的调查中发现, 有些教师没有吃透教材, 学生在实验时, 没有带着具体的目标性去实验, 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验, 却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

2. 忽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去学习生物。但有些生物实验教学, 没有进行充分的实验前的一些实验技能的训练, 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不知所措, 有的学生反复操作也没能操作好, 导致实验过程效率低下, 挫伤学生实验信心。在实验前要先让学生自学实验操作流程, 如各种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 实验材料的准备、培养, 药剂的配制等, 这些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做好实验的基础。如“显微镜”的使用, 要求学生事先熟悉其操作原理和观察方法, 在观察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方法进行操作, 否则学生观察了一节课也没有观察到了什么, 只能面对着观察仪器忙的焦头烂额, 却收获甚少。又如在使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时, 有些学生没有明白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以自己的认知以为高倍镜就是倍数高, 其实, 高倍镜和低倍镜的使用时, 要结合观察的材料和观察的部位, 只有掌握正确的原理, 才能在实验课堂上游刃有余。

3. 忽视实验过程原因的分析。

有些生物教师只重视实验结果, 没有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 其实有些实验结果课本上就已经给出了, 但实验过程却是学生重现前人实验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 探究能力是学生未来走上社会最重要的能力。实验过程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这些是实验教学最宝贵的东西。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干扰实验结果, 有些实验表面上失败了, 但要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 有时即使失败的实验却还有意外的收获, 新的发现, 这些科学史上不乏其例。

二、体育中专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 这也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生物发展史中的作用决定的。如何在生物实验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 获得实验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发展?体育中专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好动, 实验教学刚好可以让这些学生“动”起来, 但实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动”上, 而应该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生物学习, 发现实验中存在的知识, 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生物, 获得实验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 重视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有效的实验设计和准备是学生成功实验的基础, 教师在实验前可以提前将实验课题告诉学生, 让学生进行预习,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实验方案, 制订实验方案时, 一定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制定, 教师万不可以过多的包办, 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以学生为本这是基本原则。在实验方案的制定时, 要明确实验设计的重点和关键, 制定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所需要的材料, 制作实验记录表等。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扣教材, 明白实验要达到什么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要用到哪些实验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步的实验步骤, 为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材料的准备时, 应加强与实验管理员的联系, 提前到实验室准备材料, 有些材料需要学生动手事前准备, 应提前进行, 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对于一些实验器材, 学生可以事先去调试、了解操作原理和方法。只有充分的做好实验准备, 教师才能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去实验, 学生才能在有了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

2. 以“问题引领”, 重视实验过程的探究。

问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 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 又在实验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利用问题进行探究。在实验前, 教师就要对每个实验步骤进行深入研究, 预想每个实验步骤会存在问题, 有些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自己发现, 有些问题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提出, 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察、综合相关的知识才能解决, 这样, 学生在实验时就能带着问题去深入实验,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时, 教师预设了这几个问题:在研磨绿叶时为什么要加入二氧化硅、丙酮和碳酸钙?要给滤液画标线时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验时, 更加集中精力, 更有侧重点, 有效的在实验中进行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 篇9

一、通过讲化学史,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

化学史中涉及到许多著名化学家的事迹, 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从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上化学高峰的。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顽强的奋斗精神。

自1768年马格夫发现了氢氟酸后,一百多年来,许多化学家都为取得单质氟而辛勤劳动。有的人因此而中剧毒,还有的化学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并没有因此而畏惧,他为制得氟而四次中毒,终于在1886年首次制得了单质氟。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物质,继她发现钋之后,她同她的丈夫从1899年~1902年连续4年日夜奋战, 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专业工人,既是工程师又是苦力。在那个冬不防寒、夏不避暑的板棚里,他们连续奋战45个月,处理了2吨矿渣,终于分离出纯氯化镭,虽然仅仅得到0.12克,但它却是智慧的结晶、毅力的结晶。居里夫人也因她伟大的贡献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女性。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不幸患白血病而过早谢世。

通过学习氟、镭的发现史,一管窥全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化学发展到今天的水平非常之不易, 它是广大群众和化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艰辛努力, 甚至不惜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而取得的累累硕果,最终汇集成了一部化学史。它充分说明,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 缺乏这种事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难以做出杰出贡献的。

二、通过化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纵观化学的发展史,无论是元素的发现,还是化学定律的发明等,无不是在一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而实现的。即在掌握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对于任何一个学习化学和从事化学工作的人来说,如果只注重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 那么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我校是一所省属卫生学校, 是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要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理论与实践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抓好理论课的前提下,狠抓实验和实习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缩短我校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

三、通过讲化学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在化学发展史上,“燃素说”统治人们的思想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当时有不少著名的化学家受到它的约束。瑞典著名的化学家舍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772年,舍勒正在从事软锰矿的研究,他做了煅烧泵灰( 氧化汞) 的实验:把汞灰放进曲颈瓶中煅烧,忽然红色的汞灰不见了,变成了亮晶晶的汞珠。他用排水法将放出的气体收集起来,通过实验证明,这种气体就是“火焰空气”。舍勒把这个实验告诉了他的好友贝格曼,他们讨论了好久,但百思不得其解。主要矛盾在:“汞灰是一种脱燃素的物质,根据我们的知识,金属灰必有收木炭里的燃素,然后才能变成金属。现在金属汞怎么会产生出来呢? ”“难道金属汞中原来就有可燃空气?是它把燃素给了汞灰,自身变成了火焰空气?”燃素说把这二位大师牢牢地缠绕着,问题越来越复杂了,他们始终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客观上他们是得到了氧气,并研究了它的性质,然而他们至死墨守陈旧的燃素学说,正是这个问题才是他们百思不解的原因。

总之,培养青年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两个途径,一条途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 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来培养。我们化工学校在进行各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讲授一些化学史知识,能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通过化学史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一些化学知识积累过程的各个方面,了解一些化学家如何自学成才,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发明创造的。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化学资料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讲授化学史的过程中, 如同把学生引进了科学家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实验室中,使他们了解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通过实验来论证的。如此,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而通过实验,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撰写实验分析报告的能力。

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 篇10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每个学科的教学设计都在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向进行转变。中专化学数学也在不断探求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学科知识的方式方法。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自律性差, 主动要求学习的也很少, 自学能力很弱。而化学知识理论性过强, 知识生涩学生难以消化。针对这样的情况, 中专化学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放到实践当中, 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神奇魅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未来化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在中专开展应用体验式教学与培养全面化的人才并不冲突。相反体验式教学正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多元化要求的。对学生而言, 正所谓书读百遍, 不如亲身实践。把课堂学习转化成体验式的学习,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化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是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所以, 化学中应当应用并开展体验式教学。

二、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

中专化学中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等都存在着差异。首先我们来看教学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中专化学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的。而中专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表面上看是教学目标的调整, 而本质上改变的却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相比之下, 后者更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从教学模式上来说, 传统的中专化学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大多是讲与学之间的关系相维系的。但是在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是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 淡化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繁缛过程, 而是将要讲的知识与实例相结合, 让学生以自身的感受为基础, 来学习并且深入理解化学中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改变对于学生最终能够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 它是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我们再看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应该说是前两者变化的基础。没有内容的变化, 就没有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的改进。传统的教学内容流程基本是将每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提炼出来, 很多的化学公式都是在简单的试验之后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例如, 在讲到化学公式的时候,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做试验, 学生再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化学公式。然后再与原有的公式进行比较, 找出不同的原因。在改正学生错误结论的同时, 也把知识一并传授给了他们。

三、体验式教学应用如何在中专化学教学中开展

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此好的教学方法, 怎样才能应用到中专化学的教学当中, 是下面我们将要阐述的一个方面。中专的教育模式本就与初高中的教育模式不同, 培养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中专的教学环境相对较为宽松,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在中专化学教学中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可行的。下面我以中专化学教材的开篇《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为例, 浅析体验式教学应用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开展。在本篇当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及其之间的区别。在体验式教学的模式中, 老师不是在讲台前滔滔不绝的讲授, 而是先将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样品带到教室当中, 让学生先以直观的感受来感知二者之间的差别, 然后再通过实验告诉学生二者之间的转化过程。最后将理论知识结合前面的认知传授给学生。课后还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做一个关于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方面的实验, 题目不限, 但必须是自己的设计。这样, 学生在课后动脑、动手的实践中, 可以切身地体会到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自身感受来体会学习过程当中的成就感, 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中专化学教学体验式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固然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中专老师也要注意由于体验式的教学的应用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做到扬长避短。例如, 要协调好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二者之间的关系, 千万不可顾此失彼, 实施体验教学以后怎样管理好课题秩序, 设计好课题教学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来的要求。面对问题我们就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还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好课后追踪, 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抽查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不断改进。学生也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学习任务, 积极配合老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唯有如此, 才能将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实施好, 落实好。

五、结论

中专化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不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事物, 所以在接受新事物到来之前, 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迎接它的准备。因为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有好处, 对其步入社会以后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学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

分析近几年的中专生物学考试大纲就会发现,考纲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试题都以学生表达能力为载体。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从何而来,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就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涵义

表达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相关学科思想、观点、意愿和情感的一种能力。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因此,生物学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例如:当学生利用生物实验操作来表达自己的科学创新成果时,会运用书面报告的形式作以说明;实验工作人员在做演示实验时常配以口头的说明与讲解,达到他们所要表达的目的等。

2、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概况

2.1新课标中的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

生物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素质,教材也体现这一特点,编制了一些相对开放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从问题的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灵活的解答。例如:个体发育分为哪些阶段?描述胚胎发育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表达能力,需要学生仔细思考,领会题意,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才能准确规范答题。从卷面发现多数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能力较弱、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不能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准确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等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生物学表达能力的策略

3.1 通过说话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基本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交际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话,做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 创设讲说环镜。进行说话训练应该营造轻松自由的语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讲话。课堂中我尽可能做到:①允许出错。说错了话,老师不责怪,不讽刺挖苦,同学之间不能以此取笑;②允许修正。对自己讲过的话,如果发现有漏洞或有错误。还可以公开修正自己的发言;③允许质疑。允许学生就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质疑,允许对其他学生的见解提出质疑,展开辩论,也允许就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想方设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尽量使每一位学生愿说、敢说、能说,对学生的回答要更多地给予肯定与鼓励。

3.1.2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回答,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回答正误,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练习和发展的机会。学习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学生答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互上补充,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3.1.3 复述。复述也是一项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课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课本中的文字语言一般系统性、科学性都较强,要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让他们正确地复述其中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课本中的概念,而且还能学习到生物学上的专业术语和论述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完同源染色体的特点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等内容。

3.1.4 讨论。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时问:原核细胞都是单细胞生物吗?单细胞生物都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吗?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进入积极、紧张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动脑、分析判断、听取别人的观点,主动地寻求准确答案,用语言去反驳别人,论证自己观点,从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1.5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学生扮演角色在课堂上表演或由学生创作一些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后,由学生创作剧本并提出几个剧本由学生扮演角色并表演。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课堂上发现开始扮演时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通过几次的训练,学生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3.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针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说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书写”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2.1 进行针对性和梯度性训练。训练初期,习题可简单些,如将课本中讲述重要理论的语句编进相关的习题,在答题要求上注明必须要用的相关概念或理论;等到学生基本熟悉了答题的一般策略后,再选择或编写一些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非选择题,如多层面的“析理说因”式习题等,让学生自己去搜寻、甄别、提取所要运用的信息。

3.2.2 及时反馈与指导。在教学中,对于相关的解题训练和针对性练习,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批阅、反馈、纠误和方法指导。例如:对字写得不规范而导致的答题错误,可以指导学生从写字的态度和规范性方面入手进行逐步克服;对由于笔误而造成的答题错误,则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克服粗心的方法;对于由于答题条理不清,逻辑关系不明或用语不规范而造成的错误,则可以从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或逻辑关系,课本表述和汉语语法方面入手来指导学生克服等。

3.3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表达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实施试验,表达与交流成果等活动,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发展。可以看出学生实验全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实验操作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顺应新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分享、交流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庆森.高三复习须着重培养几种能力[j],中学生物教学2003(1-2):49

关于中专化学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 篇12

1. 中专化学教学改革背景

近年来, 高校扩招造成“高中热”, 导致中专院校生源紧张, 且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加之企事业单位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得在就业竞争中本就处于劣势地位的中专生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此背景下, 只有不断改进中专教学工作, 努力提升中专学生的综合素质, 才能促进其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中专化学是中专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 内容以基础化学知识、原理和方法为主, 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 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 促进其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中专学生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普遍偏低, 加大了化学教学的难度, 面对以上情形, 积极做出改革和创新显得极为必要。

2. 中专化学教学改革对策

2.1 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首先, 新形势下中专化学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一切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学模式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设计都用与中专学生身心特点、知识与能力基础, 学习动机与发展需要等相适应。

此外, 为确保中专化学教学的针对性的有效性, 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教学工作做好准备。首先, 中专院校学生的年龄多在16到19岁之间, 这一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 但自制力相对较弱, 在学习中往往不能进行全面的自我管理, 加上没能顺利考入高中, 中专学生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除了需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教师还需在每个新知识点或每个新的学习阶段开始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准确把握, 科学的做好新旧知识的结合,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

2.2 优化教学内容, 开发校本课程

中专学生多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来的, 其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 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也往往较差。由于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现行教材往往与中专学生的实际水平脱节, 对教学成效和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 中专学校应组织化学教师研发校本课程, 对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组织, 尤其是加大基础知识的教学比重, 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适当删减难度过大或与中专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偏差较大的内容。

2.3 激发学习动机, 提升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 中专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对此应采取以下方法:首先, 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帮助其克服对学习的恐惧感。教学进度应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 表现出亲切和蔼的态度, 对于基础较差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应更为关注, 捕捉其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和进步之处, 积极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 帮助其找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就感和建立自信心, 久而久之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其次, 教师应善于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多媒体手段、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此增强并维持其学习动机。

2.4 强化实践训练, 创新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以往的中专化学教学中, 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对此, 中专化学课程教师应有意识的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 尤其是增加探究性实验, 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 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此外,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丰富, 我国中专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得到不断丰富, 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情景教学、游戏教学、任务型教学等等, 各种教学方法均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势。中专化学的基础性极强, 学生在未来可能面对医学、农业、生物等专业的学习,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知识点、学生需要和教学环境, 有意识地灵活搭配教学方法, 提升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 当前中专学生素质普遍偏低, 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形成显著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 中专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不断的改进,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化学人才。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同时高等院校招生进一步扩大, 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中专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在此背景下, 中专教育只有不断做出改进, 才能使中专学生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其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在分析中专化学教学改革背景的基础上, 就如何开展中专化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专化学,教学改革,背景,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彤.对中专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式与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0) :81.

[2]刘双梅.运用教学策略, 促进中专化学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 2010 (18) :22-23.

[3]唐红, 侯岳宁.新形势下中专化学教学改革探索和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5) :28-28, 30.

[4]唐晓明.浅议中专化学教学的改革[J].考试周刊, 2012 (13) :15-15.

上一篇:感悟与思考能力下一篇:氧化锌晶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