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2024-07-11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通用10篇)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1]。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为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即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 避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探究方向, 也避免了信息教师"满堂灌"的现象。笔者根据对平时教学的总结, 从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二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主动探索, 发现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和获取相关知识,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开放式学习[2]。

下面以《WORD2003的插入菜单使用》一课为例,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 结合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 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 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任务组成。例如学习"WORD2003的插入菜单使用"一章时, 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 (1) 插入特殊字符、日期、页码; (2) 插入图片; (3) 插入艺术字; (4) 插入文本框;把这4个知识点隐含在4个任务中, 每一节课程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图文混排。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 即: (1) 插入图片; (2) 插入艺术字标题; (3) 插入文本框。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 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 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 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用WORD制作表格时, 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本班的座位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 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 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 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 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 如插入表格、表格格式化设置等, 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 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3) 根据提出的问题, 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 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旧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 (即完成一个小任务) 。学生们听完一节课后刚要开始走神, 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动拉了回来。活动 (任务) 做完, 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 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 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 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 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实践表明,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更乐于自己探索, 寻找答案。任务设计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积极性, 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任务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后, 教师把时间还给了学生, 让他们积极参与, 在实践活动中去完成任务, 建构知识的意义。

2."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性别等因素, 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彼此相互合作, 互相激励,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不仅达成个人绩效, 提高学习效果, 也完成整个小组的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 依据学习目标, 独立寻找相关资料, 自己分析后, 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 从而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 进而建构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3]。

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特点上看, 具有调动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 使得我们在使用了这类教学手段后, 并没有获得预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学生完成任务的状态不一而足, 产生了不该有的层次。如何消除学习效果上的层次, 大面积提高整体水平, 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然而,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以《信息加工》一课为例,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我的母校"的主题作品, 可以是小报、幻灯片、一个小网站或flash, 总之是几个学生合作的一个作品, 一来可以检查学生对文本、图片、声音等信息的知识点如何进行加工掌握得如何的情况, 二来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校, 增进对学校的感情。

(1) 课前准备

(1) 教师活动:准备一些学校有关的资料;讲述合作学习方法和合作过程要注意的事项, 包括在学习目标和交际技能目标;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异质分组。

(2)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要求进行分组 (4~6人一组) , 选出小组长, 明确分工, 做好登记准备。

(2) 情景导入

(1) 教师活动:播放一个优秀的"我的母校"主题作品;明确学习目标, 说明作品的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小组内合作。

(2) 学生活动:观赏、分析别人的作品, 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作品的风格。

(3) 教学目的:通过情景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们觉得自己一定不会输给别人的意念。

(3) 小组协作活动

(1) 教师活动:课堂巡视, 控制好课堂气氛;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进行分工和协作;参与学生的讨论, 收集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各组的情况做好记录。

(2) 学生活动:利用老师给的素材和小组事先准备的素材进行加工;小组内既分工又相互讨论研究出现的问题, 并商量解决的办法;做好详细的记录。

(3)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交流, 学会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4) 小组自评

完成作品后, 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

(5) 作品展示

通过作品展示, 提高学生交流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对创作者是一种鼓励、认可, 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表率和激励作用。

(6) 老师评价

对作品进行点评, 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7) 教学小结

对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知识点的处理情况作一个简单扼要的小结, 多肯定、褒扬外也要合理的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 勇于探索;学会合作, 共同提高, 并且越来越充满自信,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合作学习也存在着弊端, 比如: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 浪费时间和精力;出现小集体主义倾向, 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小组之间竞争会产生摩擦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和完善的。

3. 结束语

总之,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帮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努力达到每个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4]。不管是"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还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它们都不是一成不变,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中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 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 如何让每个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呢?为此, 笔者结合本学科的要求和特点以及中专学生的年龄特征, 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作了探索和总结, 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郑永柏, 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建军.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河南农业, 2007, (2) .

[3].汤玲玲.试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

[4].李灿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电脑, , 2007, , (10) .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2

【关键词】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9-01

信息技术课程是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更新换代很快,与传统课程相比,更具实践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原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地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地获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该课程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自主学习概述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技能日新月异,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从业者必备的素质,而终身学习全靠个人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从业者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的目标,一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效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问题;二是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三是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四是使学生主动适应学习,并可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主动发展、终身发展。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中专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目标不明确、表现欲强等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转化为实践活动。

2.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自主学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他就会专心致志地去钻研,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营造一些自由宽松的气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每堂课选出几位做得好的学生来做老师的小助教,给他们辅导学生、上讲台演示等特权,为了赢得这一“荣誉”,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完成实训任务,而一些腼腆的学生则更愿意向小助教请教问题。此外,还可以把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比如,在打字训练环节,枯燥的文字录入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而学生对上网却“情有独钟”,可以让学生使用QQ、微博等平台进行中英文、特殊符号的输入,在训练打字速度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沟通能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去探索、去思考。

2.2 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目标意识是指人在言语、行为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教师通过设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每堂课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吸引力学生积极参加,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太高,易使学生失去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激励作用。由于中专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给定目标时,必须因人而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实施课程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不同需要。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将每次课的实训作业分为C、B、A三块,完成C及格、完成CB良好、完成CBA优秀,每个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级别。从实施情况看,大多数同学都不满足于及格的层次,都向着良好、优秀的等级冲刺。此外,笔者将每次实训成绩记录在案,课前将平时成绩公布于众,使学生清楚自己目前学习的状况。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成绩下降了,就会主动地补交、重做作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就会不断激发其学习动机,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3 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身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通过创建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平台分为在线学习、在线作业、交流互动等模块。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模块调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视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线作业模块中,学生可以下载实训的要求和素材,操作完成后上传;交流互动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主题讨论、问答互动、作品互评等环节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结束语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以上探讨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慧慧.浅谈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4,(10)

[2]李四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中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今日民族.2011,(04)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3

1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的差异大, 分层教学可以认真钻研教学大纲, 针对学生的差异, 制定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快、中、慢三个层次要有具体的目标,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技能, 达到什么程度, 都要规定得很清楚。例如, 在知识层面上, 快、中、慢组的学生, 分别达到初步认识、基本学会、熟练掌握, 在能力层面上, 快、中、慢的学生分别达到了解、理解、应用。例如, 学习《汉字的输入》, 要求慢组的学生能够找到26个字母, 并正确输入, 慢慢熟悉, 然后练习简单的汉字输入, 对于中等组的学生, 要求能够熟悉26个字线及10个数字键所在的位置, 并用这些键进行汉字输入练习, 一分钟能打出10个汉字, 快组的学生, 要求其熟练掌握所有键盘, 正确快速输入汉字, 一分钟20个以上的汉字, 尽量使用盲打。

2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所确定的。根据快、中、慢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分别要求, 分层掌握, 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例如, 学习《制作一份小报》, 对于初学者来说, 这个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 可以让他们先练习打字, 装饰不作要求。对于中等组的学生来说, 已经基本学习了文档的编辑、修饰、图文编排、网上资源的收集等, 只要这些学生能够完成一份质量不高的小报, 能编制出来就行。对于快组的学生来说, 要求就高些, 要求其不仅能够完成, 而且争取修饰得更美观、更合理, 主题突出, 图文并茂。

3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层次不同, 有必要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与学, 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保持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高参与度。例如, 学习《PowerPoint》时, 对于快组的学生, 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要方式, 教师先演示自制的PowerPoint作品,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研究、交流、合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时, 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新, 如插入一定的音乐、动画等, 丰富作品的内容, 使作品表现出创新, 表现出个性。教师只要在过程中巡视, 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于中等组的学生, 教师先演示一种简单的PowerPoint作品, 让学生根据观看, 说说作品是如何制作的, 并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会简单的插入文本框、图片、音乐、自定义动画等, 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练习。教师参与到各小组具体指导, 并适当操作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对于慢组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一步步从插入图片、文本框, 输入汉字开始, 教师讲一步学生练一步, 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操作, 然后保存下来, 再让学生模仿完成一遍, 前后两次完成的作品进行对照, 修改完善, 这样一遍遍的练习, 直到较熟练为止。完成一个任务后, 再学下一个任务, 慢慢学习。慢组的学生还可让快组的学生来适当的帮助, 帮助其操作、练习, 直到完成简单的任务。

4 使用不同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不同是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评价不同难度的内容,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由于学生的基础状况不同, 学生的组别不同, 教学内容、方法、要求的不同, 故教学评价也就不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测验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掌握的程度和提高进步的幅度。例如, 对快组的评价要高标准、严要求, 要求他们自己的作品要有创新, 要有个性, 与众不同。对于中等组的学生, 提出的要求是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以鼓励为主。教师对这些学生, 要着重关注, 因为这是大群体。评价时要切合实际, 详细评价, 纠正错误, 指出不足, 提出希望。对于慢组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加大表扬的力度, 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同时, 在评价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提高的程度, 将部分学生进行升组, 如果中等组的学生学得好, 可以升级到快组, 慢组的可以升进中等组。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形成良性竞争, 不断刺激学生进步, 让学生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综上所述, 在职业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并不是复古, 而是经过实际的调查, 切合学生实际的一种好的适用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 遵循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目前的职业中专学校信息技术课教材所含内容仅仅局限于一些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或是针对考证内容进行教学,但这种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没有课外活动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但剥夺了学生自我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而且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接受信息的能力,却没有驾驭信息的能力,走上社会后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能激发兴趣、培养意志、活跃思维、陶冶情操。

一、扩展丰富的知识经验.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创造性地组织知识经验的活动。事实上,知识经验越丰富,观察、分析、联想、类比领域就越广,从而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机会就可能越多;相反,离开丰富的知识经验,谈论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探索,融会贯通,大胆进行知识的联系、延展、扩充、综合、拼拆和组合,使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积累,引发创新思维动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能促进思维的进行,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学内容与学习进度,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及时给予帮助,唤起初学者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好学”的情境中展开思考、进行判断,开展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而教师由“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迁移、信息处理和编程的技能,最后达到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学生由学有兴趣变为学会新知,由学会新知变为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成功又进一步激发其乐学精神。如此周而复始、循环重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提高。“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的爱学、乐学心态,使学生克服困难,磨炼意志,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三、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同时,在未来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地表现在会考高分上,培养创造性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课外活动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摆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局限性,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提供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根据职业中专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特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打字比赛、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网页制作、青少年信息学竞赛、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等。

四、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叶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各种才干

在活动中,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外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引导学生锻炼各种才干创造了极好的机会。例如,组织一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在赛前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制作及播放演示文稿的技巧,并准备好素材。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次活动的设计安排上,要以一种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点燃学生的思索之火,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对同一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像文稿的背景可以从网上、书籍、资料、新闻报纸等多收集、编排。动画、图案的配制,色彩的协调,字体的设置到演示文稿的播放等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反应能力,无形中挖掘出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拓宽了学生创新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非朝夕之功,我们将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信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

参考文献:

[1]任锦,谈中专生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成功:教育,201 1-03。

[2]陈春链,不可忽视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国电化教育。2003-05。

[3]江坚,谈中学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辅导策略,科教导刊,2010-01。

[4]王彦发,浅谈创新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5

一、扩展丰富的知识经验, 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新思维是一种创造性地组织知识经验的活动。事实上, 知识经验越丰富, 观察、分析、联想、类比领域就越广, 从而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机会就可能越多;相反, 离开丰富的知识经验, 谈论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 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指导学生研究探索, 融会贯通, 大胆进行知识的联系、延展、扩充、综合、拼拆和组合, 使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积累, 引发创新思维动机,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能促进思维的进行, 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学内容与学习进度,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及时给予帮助, 唤起初学者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在“好学”的情境中展开思考、进行判断, 开展学生间的交流活动。而教师由“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 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迁移、信息处理和编程的技能, 最后达到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学生由学有兴趣变为学会新知, 由学会新知变为学会学习, 而学会学习的成功又进一步激发其乐学精神。如此周而复始、循环重复,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提高。“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的爱学、乐学心态, 使学生克服困难, 磨炼意志, 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三、发展非智力因素, 培养中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 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 注重的应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同时, 在未来社会中, 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地表现在会考高分上, 培养创造性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 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会期待, 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课外活动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摆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局限性, 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提供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根据职业中专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特征, 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打字比赛、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册、网页制作、青少年信息学竞赛、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等。

四、促进个性发展, 培养叶专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锻炼各种才干

在活动中, 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课外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 引导学生锻炼各种才干创造了极好的机会。例如, 组织一次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大赛, 要求参赛选手在赛前反复练习, 熟练掌握制作及播放演示文稿的技巧, 并准备好素材。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 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次活动的设计安排上, 要以一种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 点燃学生的思索之火, 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进行创新思维, 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 对同一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像文稿的背景可以从网上、书籍、资料、新闻报纸等多收集、编排, 动画、图案的配制, 色彩的协调, 字体的设置到演示文稿的播放等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反应能力, 无形中挖掘出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拓宽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绝非朝夕之功, 我们将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信一定能取得显著成绩。

摘要: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 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当遇到问题时, 人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 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 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 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 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着力寻找陈旧的知识, 也不是去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 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任锦.谈中专生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成功:教育, 2011-03.

[2]陈春链.不可忽视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国电化教育, 2003-05.

[3]江坚.谈中学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辅导策略.科教导刊, 201001.

[4]王彦发.浅谈创新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03.

中职中专电子信息教学改革刍议 篇6

一、中职中专电子信息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 学校课程教育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学校所培养的中等专业人员水平的高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中职中专电子信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降低了电子信息课程教育的质量水平。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 电子信息课程教育问题集中表现于: (1) 学校。中职学校在教育决策方面出现了失误, 误导了电子信息课程教育方案的实施, 影响了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效。另外, 学校对电子信息课程缺乏足够的条件支持, 也是课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观念。中职学校尚未认识到电子信息科技的重要性, 没有将校内课程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结合, 对电子信息课程失去了正确的认识;二是设备。对新型课程教育缺少资金支持, 教育资金过少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无法接受到最专业的教育。 (2) 教师。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来说,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本身专业水平决定了后期的教学质量。目前, 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专业问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落后, 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趋势不相符, 部分教师依旧停留在过去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 课堂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二是方法问题。电子信息属于科技类的专业课程, 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才能使学生客观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方法不科学。 (3) 学生。学生是课程教育中的主体, 教师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拟定教学方案, 才能更好地挖掘中专生的专业潜能。而中专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参与电子信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直接导致了其专业课程水平的缺失。例如,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中专生因自身学历较低, 失去了与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对于电子信息课程缺少全面的认识, 削弱了其学好电子信息课程的信心。

二、中职中专电子信息课程教学的改革

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我国产业经济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各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注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 中专学校内部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影响了电子信息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这也给实际课程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顾及到中专生未来的成功就业, 以及提高中等学校的教育水平, 必须要对电子信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调整。具体如下:

第一, 方案改革。“电子信息”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典范, 其对专业课程教育的要求十分严格, 教师必须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 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教学方案是实际教学的总指导, 对教学方案进行自动化改革, 有助于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必须结合电子信息本专业的特点, 拟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第二, 流程改革。当选定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方案之后, 应对其教学流程实施优化改革, 这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严格执行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 把电子信息方案每一个步骤落到实处, 进而加快电子信息教学流程的改进, 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例如, 指导中专生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知识, 这些都是教学流程中不可缺少的。

第三, 方法改革。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实验, 这是未来中职学校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趋势。因此,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平台, 应用新型教育手法指导其学好专业知识。例如, 引导中专生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 积极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还可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 引导学生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等。

三、结束语

经过较长时间的变革发展,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除了高等教育事业保持了良好的改革现状外, 中等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国家及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职业中等教育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意义明显, 每年向各个行业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 注重电子信息教育模式创新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方丽君.中专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改革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9 (10) :14-16.

[2]周海.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方案的缺陷及改进措施[J].中职教育改革, 2011, 30 (14) :23-26.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抽样方法确定的2007年7月参加毕业统考的7个专业774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774份, 收回有效问卷759份, 有效回收率98.06%。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或R×C表确切概率法,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教师教学方式

各专业学员对部分教师及教学方式不满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表1可知, 不同专业学员对教师及教学方式最不满意的前三位为语言不生动、缺少实践经验、不与学员沟通, 所占比例分别为26.09%, 24.64%、21.74%。

2.2 课程设置

2.2.1 不同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排名前三位的课程社区医学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 各占86.16%、54.67%、34.26%;护理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各占89.23%、60.00%、38.46%;预防医学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流行病学、食品与营养卫生学、卫生统计学, 各占80.00%、61.54%、58.46%;口腔医学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外科学, 各占97.08%、94.16%、82.48%;临床检验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 各占100.00%、92.45%、77.36%;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X线诊断学、超声诊断学、X线摄影技术, 各占18.18%、17.05%、15.91%;药剂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药理学、药剂学、分析化学, 各占100.00%、93.44%、68.85%。

2.2.2 不同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帮助不大排名前三位的课程社区医学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帮助不大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及精神病学、五官科学, 各占27.34%、26.99%、23.18%;护理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帮助不大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计算机、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社区护理, 各占26.15%、26.15%、15.38%;预防医学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帮助不大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外科学、内科学、药理学, 各占49.23%、24.62%、23.08%;口腔医学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帮助不大前三位的课程是计算机、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 各占30.66%、24.09%、14.60%;临床检验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帮助不大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计算机、医学心理及精神病学, 各占28.30%、16.98%、7.55%;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帮助不大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妇科学、微生物免疫、儿科学, 各占18.18%、17.05%、15.91%;药剂专业学员认为对工作帮助不大排名前三位的课程是无机化学、计算机、疾病概要, 各占31.15%、22.95%、22.95%。

2.3 授课学时

社区医学专业学员最希望增加学时的课程是内科学, 占72.66%;护理专业学员最希望增加学时的课程是内科护理学, 占58.46%;预防医学专业学员最希望增加学时的课程是卫生统计学, 占72.73%;口腔医学专业学员最希望增加学时的课程是口腔内科学, 占81.75%;临床检验专业学员最希望增加学时的课程是临床检验, 占52.83%;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员最希望增加学时的课程是超声诊断学, 占28.41%;药剂专业学员最希望增加学时的课程是分析化学, 占63.93% (见表2) 。

2.4 出勤情况

7个专业学员出勤情况各不相同, 社区医学专业学员平均出勤率为83.92%, 护理专业学员平均出勤率为51.39%, 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平均出勤率为56.92%, 口腔医学专业学员平均出勤率为71.60%, 临床检验专业学员平均出勤率为65.00%, 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员平均出勤率为76.37%, 药剂专业学员平均出勤率为87.00%。

3 讨论

3.1 课程设置较合理, 但专业课内容多、学时少, 部分学员对全科医学模式认识不足

河南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合理, 符合《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基本要求》, 但由于学制短, 专业课内容多、学时少。本研究表明, 各专业学员认为对自己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都是与其专业有关的, 同时, 也是需要增加学时的课程。另外, 大部分专业学员认为帮助不大的课程主要有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及精神病学、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和计算机。这说明过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重治疗、轻预防, 重生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不重视病人的心理、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3.2 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方式陈旧

部分学员认为教师授课时语言不精练、不生动, 缺乏吸引力, 缺少实践经验, 不与学员沟通, 板书不规范、缺乏条理性, 存在“满堂灌”现象。这主要与各专业课内容多、学时少,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关。另外, 各临床学科课程实践性强, 但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承担教学工作的, 加之很多学校没有附属医院, 教师接受临床培训的机会少, 因此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同时, 可能由于缺少对教学任务、目的、内容及要求的认识, 缺乏对乡村医生特点的了解,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怕自己不讲学员就不懂, 故而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3.3 部分专业学员出勤率较低

本次调查显示, 护理专业学员出勤率最低, 这主要与基层护理人员匮乏, 学员无法保证正常学习时间有关。更主要的是, 有些学员认为从事护理工作不需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规范化操作。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出勤率也较低, 这是由于这一专业绝大多数学员对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一无所知, 加之有的学员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因此出现听不懂、不想学现象。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出勤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基层预防工作人员工作技术含量低, 多从事计划免疫、统计报表、应付检查、协助工作等, 他们认为专业课程与当前工作相距甚远, 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1]。

参考文献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8

关键词:虚拟机,VMware,网络教学

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掌握实用性较强的动手操作硬本领, 因此课程内容安排上, 应尽可能的少讲理论, 多安排动手实践的技能训练。从而导致大部分学校计算机实验室比较紧张, 网络实验不得已使用公共机房, 而公共机房为了管理方便大都采用硬盘保护还原卡系统, 虽然可以有效防止由于学生误操作或计算机病毒引起的系统崩溃, 但是正因为此, 计算机系统不能重启, 一旦重启系统就自动恢复, 从而导致网络实践教学无法在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来完成。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系统配置实验, 这样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可以在机房安装虚拟机软件, 为我们做实验搭建一个虚拟的环境。

由虚拟机软件搭建的虚拟实验系统就可以在学校的公共计算机机房平台进行网络实践, 并且不会影响原有的系统安全。这样既可以节省资金, 充分挖掘设备的潜力, 又可以当前缓解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 也为学生课内外的自主学习提供可能。

1 虚拟机概述

所谓虚拟机, 就是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虚拟的含义, 就是相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使用的真实计算机来讲的。真实计算机我们能摸得着, 看得见的, 里面的配件如主板、CPU、硬盘、内存等等, 这些设备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使用软件从原有系统中分割出一部分硬盘空间和内存容量, 虚拟成一台“新机器”, “新机器”拥有自己独立的主板、CPU、硬盘和各种配件, 可以象对待新机器那样对之进行硬盘分区、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和软件, 这种虚拟出来的“新机器”就叫做虚拟机。而创建这样的虚拟机的软件, 我们把这种软件称为虚拟机软件。

使用虚拟机具有以下优点:

1) 可以装一些软件研究, 但是不用装在现在的系统上, 系统很干净, 想用时启动虚拟机即可

2) 在计算机不够的情况下, 可在一台真实计算机上利用虚拟机软件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 而且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虚拟机, 就如同网络上一个独立的计算机。

2 用虚拟机构建网络实验前的准备

2.1 硬件准备

由于要在计算机中模拟出一台以上的虚拟机就是至少运行两个操作系统还有虚拟机软件, 所以硬件方面对真实计算机的要求比较高, 要求有800MHZ以上的CPU速度和512MB以上的内存, 而且内存容量越多越好, 可以增加虚拟机的速度和网络实验环境的稳定性。因为现在主流配置的计算机CPU速度都在1GMHZ以上, 内存也达到了1G容量, 因此以我们目前计算机机房的计算机条件, 大多数机房的计算机都能满足以上条件。要实现虚拟机的运行, 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2.2 软件准备

我们常用的虚拟软件主要有virtual pc和VM ware两种, 在这里我们选择用VM WARE。VM WARE版本分服务器版本 (VM SERVER) 和客户端版本 (VM WORKSTATION) , 考虑到使用的多面性, 我们选用VM SERVER服务器版本。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找到相关的软件。

2.3 网络模式准备

学生会创建虚拟机的同时, 还要知道对虚拟机的网络设置。主要是对虚拟机的网卡进行设置。虚拟机的网卡设置分三种, 其实也决定了虚拟机在网络拓扑中的具体位置。

1) 桥接模式 (bridge) , 在这种模式下, VMWare虚拟出来的操作系统就像是局域网中的一台独立的主机, 它可以访问网内任何一台机器。在桥接模式下, 你需要手工为虚拟系统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 而且还要和宿主机器处于同一网段, 这样虚拟系统才能和宿主机器进行通信。同时, 由于这个虚拟系统是局域网中的一个独立的主机系统, 那么就可以手工配置它的TCP/IP配置信息, 以实现通过局域网的网关或路由器访问互联网。

2) 主机模式 (host-only) , 在某些特殊的网络调试环境中, 要求将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隔离开, 这时你就可采用host-only模式。在host-only模式中, 所有的虚拟系统是可以相互通信的, 但虚拟系统和真实的网络是被隔离开的。

3) 网络地址转换模式 (nat) , 使用NAT模式, 就是让虚拟系统借助NAT (网络地址转换) 功能, 通过宿主机器所在的网络来访问公网。也就是说, 使用NAT模式可以实现在虚拟系统里访问互联网。NAT模式下的虚拟系统的TCP/IP配置信息是由VMnet8 (NAT) 虚拟网络的DHCP服务器提供的, 无法进行手工修改, 因此虚拟系统也就无法和本局域网中的其他真实主机进行通讯。采用NAT模式最大的优势是虚拟系统接入互联网非常简单, 你不需要进行任何其他的配置, 只需要宿主机器能访问互联网即可。

VM WARE中的三种模式只是方便用户快速加入宿主机网络的一种预定义模式, VM WARE软件预先设置好三个虚拟子网, 一对应三种基本模式, 熟悉这三种模式后, 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 我们选用不同的虚拟机的网络模式来开展实验。

3 用虚拟机构建网络实验平台

下面我将用一个网络实验, 来说明虚拟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验内容安排如下:要求使用4台计算机, 两台交换机, 一台路由器, 完成在工作组模式下Windows Server 2003的多种常用服务器配置;实现交换机VLAN划分, 路由器的安全策略。其中, pc1号计算机为打印服务器, pc2号计算机为DN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 pc3号计算机为总经理计算机, pc4号计算机为普通员工计算机。见图1。

实验当中需要4台PC机扮演不同的网络主机, 试验中使用2台真实计算机。在一台计算机上用虚拟机软件模拟出真实计算机PC1和PC2, 第二台计算机上用虚拟机模拟出真实计算机PC3, PC4, 整个实验, 只用到两台真实的计算机。具体实现步骤如表1所示。

4 总结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 介绍虚拟机所构建的网络虚拟实验平台, 可充分保证实验质量不受影响, 完全能够符合教学要求。由于虚拟机系统与真实计算机系统有良好的隔离性, 在虚拟环境下, 学生实验操作不需要顾虑到对真实机器系统的破坏, 可以放心进行各种实验操作, 带来更好的实验效果, 就算在实验操作中系统崩溃也不会导致真实计算机系统崩溃, 而影响其他班级的上机实验课程,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另外一方面, 利用虚拟机搭建计算机实验教学平台, 可充分发掘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潜能。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中等专业学校当前的计算机资源, 同时也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及实验过程中对硬件的损坏。如何更好的利用虚拟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及效果,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 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春海.非常网管典型网络实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2]王春海.使用VMware组建VLAN网络实验环境[N].王春海博客, 2008.

[3]胡晨皓.虚拟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金融电子化, 2008 (11) .

[4]黄智.基于VMware实现多操作系统环境及虚拟网络[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30) .

[5]任科.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今日科苑, 2008 (15) .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专物理;效率

前言: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现阶段,大部分学校都已经配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有自身的优势,例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直观性强、变化快等等,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专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一)情景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将物理理论变得更加形象化,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到人造地球卫星时,如果教师一味的讲有关人造卫星的基本原理,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人造卫星绕地球旋转的视频,使学生从直观上更好的感受到人造卫星运行的全过程,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二)模拟的实验教学、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在中专物理教学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实验,但是,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使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模拟实验,会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例如,有关波的实验、透镜成像的实验等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使实验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三)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容量

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比较和总结,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为了能够将总结的知识更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再次展现学生以前做过的实验,使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不进而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二、多媒体教学在中专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教师的专业技能较差,应强化教师的职业培训

由于多媒体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并且还应具备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部分教师不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性能,也不能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使用成品课件,却没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而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多媒体技术培训,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使教师改进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逐渐适应并且接受多媒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应用多媒体意识淡薄,应使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齐全,然而,由于学校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意识,导致多媒体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却没有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讲到公开课的时候,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达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却忽视多媒体设备,仍旧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使多媒体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3]。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当认识到多媒体设备对中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应只是形式上的,应当广泛应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进而使多媒体设备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三)用多媒体替代教学过程,应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部分教师认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会导致教师与课堂分离,利用多媒体设备实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正确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的同时,也应清楚自身在课堂中的教学角色,否则,也不会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教师应正确认识多媒体设备的作用,不能在使用多媒体设备的同时却忘记自身的角色,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多媒体设备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通常情况下,主要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应把多媒体设备作为课堂的主导。

(四)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物理实验,应走出这种误区

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取代物理实验,但是,不能完全取代。因为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才会进行多媒体模拟实验,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实验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媒体无法达到实验的真实性,通过具体实验,以检测学生对物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掌握程度,因此多媒体是无法取代具体实验的[4]。

(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制作媒体课件

要善于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来制作教学应用的各种媒体!这就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具体实验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到物理的变化,以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我们能够看出,多媒体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现阶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带来的优势,定期参加相关管的多媒体职业培训,进而改进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旭,张建军,中专物理教学课件的制作[J].科教信息,2010,18(03):259-261.

[2]刘海涛,多媒体技术在职高物理教学的应用[J].教育信息,2012,20(05):12-14.

[3]张艳萍,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分析[J].教改资讯,2011,10(8):158-159.

中专信息技术教学 篇10

职业中专教育强调培养实用型、综合型人才,确保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及实践能力。职业中专政治教学本身属于职业中专学校中的重点教学内容,除了会对学生思想理念、道德理想形成主导作用外,还能帮助学生确定人生目标,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笔者以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职业中专政治教学路径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基本教学现状,并详细介绍了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职业中专政治教学路径,以期不断提高职业中专政治教学整体效率。

二、国内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基本现状

1.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基本内容缺乏丰富性

国内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实践活动中, 内容缺乏丰富性等问题十分突出。一般而言,纸质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以书本内容为唯一教学对象,结合大纲要求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以至于内容始终局限于书本,表现出枯燥性等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会对其整体成绩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基本手段过于僵化

基于教学手段而言, 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大多沿袭传统模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手段,教师一味传授知识,而学生长时间被动学习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懈怠思想。不仅如此,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僵化,教师在备课时只需研究课本内容,对于政治教学主流思想及教学前言等内容都采取忽视态度,以至于无法及时吸收各种时事政治,无法将其及时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和社会发展相脱节。

3.学生整体素养良莠不齐

就目前而言,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基本内容缺乏丰富性、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基本手段过于僵化的主要后果之一为学生整体素养良莠不齐, 部分学生本身知识储备有限、政治素养偏低,也有部分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未能获取专业培养,以至于其知识摄取量严重不足。加之受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直接限制,导致职业中专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表现出巨大差异,甚至使职业中专政治教学时间活动呈现出两极分化状态,部分学习成绩偏好的学生能够取得较高分数, 部分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则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在日常学习中会感到非常吃力, 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倦心理, 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后期工作。

三、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职业中专政治教学路径

近年来,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实践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教学水平会对学生就业及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网络技术迅速更新与发展的背景下,有机利用、融合网络技术,加快职业中专政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优化网络平台整体建设程序

在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当对网络技术呈现出的优势进行合理利用, 通过有机结合网络技术及职业中专政治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政治教学的整体效率。基于部分高校而言,尽管在部分学科上已经建立专业网络平台,但是职业中专院校未能得到重视和普及, 所以优化网络平台整体建设程序十分必要。为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要有效创建网络平台以外,还要不断优化其应用程序。比如职业中专院校开展政治教学实践活动时, 应当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参考对象和基本出发点,通过创建知识点专业链接及课后练习,达到教学程序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标准。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对其他类型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学生通过合理应用网络平台,及时补充各种专业知识,并从中找出自己所需素材及知识内容,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2.推行合作教学模式

在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要优化网络平台整体建设程序外,还要推行合作教学模式,以网络平台为基本媒介和场所, 提高政治教学整体效率。对于职业中专院校而言,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都存在有限性特征,加之教学对象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手段、教学特色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区别。鉴于此, 职业中专院校要鼓励政治教师合理应用各项网络技术,并以此为契机推行合作教学模式,即政治教师在对某个知识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或者是拓展时,以固定链接、短暂链接为主要形式,加强与友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采取远程操作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协助教学的整体目标。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 学生借由网络平台便能直接参与至友校课堂教学程序中,不仅能够对其课程资源进行共享,而且能够加深知识印象、提升知识掌握程度及理解程度。除此以外,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职业中专政治教学还可以打破学校界限及教师界限,实现对学科的改良及优化。

3.制订带有个性化特征的网络培养方案

在职业中专政治教学实践活动中,制订带有个性化特征的网络培养方案尤其重要。受职业中专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政治素养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其学习成绩表现出良莠不齐的特征,为有效处理这个问题,建议职业中专院校及其政治教师有机整合网络技术相关资源,在对其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上,制订出带有个性化特征的网络培养方案,并给予学生发展现状、学生特色、学生群体发展现状及学生群体特色足够的尊重和重视。例如,职业中专院校可以借由网络平台这一媒介,开设选修课自选体系,引导学生结合其兴趣爱好、生活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用以丰富其个性化需求。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应当以趣味测试的形式进行网络测评,同时教师结合其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建议,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四、结语

上一篇:抗日战争之中流砥柱下一篇:煤矿塌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