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语文教学(通用12篇)
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1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作为中专语文老师, 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针对中专生应重点在“渗透”上下功夫, 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那么“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润物细无声”了,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呢?其原因有二:第一、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象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它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能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 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 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第二、由实施的对象所决定的。中专教育实施的对象是中专生, 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中专生是比较特殊的学生阶层,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 也不同于大学生。现在的初、高中生, 他们对语文的认识, 除了兴趣之外, 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因此, 不管怎样, 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大学生, 年龄较大, 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 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 许多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 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 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 认为语文是基础课, 可学可不学, 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 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 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
那么,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到底如何通过听、说、写能力的培养, 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说“听”。每一次在开始讲授新课的时候我都要对本课的作者进行介绍, 那么这是一个绝佳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比如我在对《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进行介绍时, 是这样说的:“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 有著作为证。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民主战士呢?”经过这么一问, 有些知识掌握比较广泛的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 通过共同回忆, 老师补充, 大家明白, 朱自清在清贫中、在病痛中能坚持自己的操守, 以贫病之躯公开宣布自己拒购带有灵魂收买意味的美援面粉, 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因此被称为民主战士。最后老师做总结性强调, 富贵是人所羡慕的, 贫贱是人所厌恶的, 威武是人所惧怕的, 但能不为之所动, 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从朱自清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真谛。通过这些总结, 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我还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视频, 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 我找了一些新疆经典的民歌, 又找到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走进新疆》的视频, 通过这些音乐、视频让学生们了解祖国西北边疆的富饶美丽, 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 热爱新生活的情感, 这就是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爱最早是从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开始的,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无论我们以后走到哪里, 都会对故土家园产生刻骨铭心的热爱和依恋。因为“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 不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故乡的土地是可爱的, 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迷人。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 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活动范围, 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对家乡故土的爱扩展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 就会发现自己的祖国无比可爱, 是令人赞美、自豪的一片国土。
再说“说”。现在的中专生, 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 参与意识较浓, 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 语文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看和说的能力, 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 真可谓一举两得。那到底怎么做呢?我尝试着利用一些影视作品。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 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 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 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 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最后说“写”。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写作题目, 我会在讲完课的剩余时间, 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写一些内容, 比如对报纸上的一些热门新闻的看法, 对自己看过的一篇文章 (小说) 的感想, 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这些都是写作内容, 字数、格式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是要求写真话。老师的任务就是抓好写作后的批改工作, 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 老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 以达到共识, 另一方面, 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文章中, 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 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综上所述, 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 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 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露痕迹, 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实现这个目的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2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原则与方法探究的必要性。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样学生不但能使学生“成才”,而且也能“成人”。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唐代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其实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寓于授业解惑之中,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人们说“文以载道”,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由此可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意义
〈一〉加强语文德育渗透
完善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系统。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予学生以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发展。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启动智力动力系统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学生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过程
〈一〉理解语文德育渗透,把握德育渗透过程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二〉重视语文德育渗透
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拼音教学、汉字教学和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其中。
三、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渗透理论和指向理论,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灵活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写话习作课一样,要遵循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终检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仅要看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感的建立,而且还要看道德意识和道德感支配的道德行为。换句话说,德育渗透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每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三)在了解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3
近年来,时常有媒体报道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极端事件,因打架斗殴而伤害同学,因受到批评而杀害老师,因父母管教严厉而杀害父母等等。这些现象都在警示我们,对于学生,我们要冷静地分析他们,认真地研究他们,慎重地教育他们。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还不够健全,感情容易冲动,承受打击的心理能力较差等自身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时时影响着我们,正如古语说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久而久之,就会对青少年原本纯洁的心灵形成负面影响。二是家庭教育失当。如今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中有很多人自小处在“四二一”的特殊家庭环境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六大“行星”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娇生惯养,任性而为,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形成容易,矫正困难。三是学校教育的不足。如今教师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如同钻进风箱里:管得松了,放任自流,学生品德只会继续滑坡,领导不满意;管得严了,小“太阳”们在家庭中早已习惯“三千宠爱在一身”,听不进他人半句逆耳忠言。教师稍有不慎,就会惹出个事端,因此,做起工作来,畏首畏尾,谨小慎微,求个风平浪静,以免惹是生非。
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是不可推卸的。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语文学科又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它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句句传诵千古的名言警句,一个个蕴含丰富的哲理故事,“随风潜入夜”,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个性臻于完善,人格更加健全,日久天长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收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诚然,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就不能只是“授业、解惑”,只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应“传道”,更重视本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把语文课堂变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来实施德育教育呢?
——通过诵读教学,让学生与一个个人格高尚的人物对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俗话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中学语文课本编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诵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的过程,也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如从《伤仲永》中认识到天才不足恃,后天努力才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让学生知道谦虚奋斗的人生美德;从《岳阳楼记》中学习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从《醉翁亭记》中学习古人“与民同乐”的为官之趣;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到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方法;从《羚羊木雕》中学会如何对待朋友间真诚的友谊;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身上解读人生价值的意义。每课有一得,篇篇有收获。初中三年仅课本上就近两百篇课文上百首古诗(含附录诗),那该是多么丰富全面的“人生教科书”啊!
——通过互动研讨,加强情感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上多花点时间,其收获和意义不是大大超过仅仅传授语文知识吗?互动和研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飞跃的良机,在互动探讨中得到的认识更深刻更扎实。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学生对“舍生取义”的主旨很快就能把握,并且可以找出很多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部分学生会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认为饿者不受嗟来之食而死,死得不值;也不赞同文天祥宁可牺牲也不接受高官厚禄的做法;谭嗣同本来有逃亡的机会而不逃走,甘愿留下来就死,倒不如先保全性命以图将来……他们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舍生取义”不可取,并且还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不舍生”的做法更为后人所称道: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百般侮辱,但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司马迁受了宫刑也没去死,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笔者真是高兴,于是让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各自找出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广泛搜集论据,又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明辨了是非,一举多得。结论也许很难找到,但在探讨中学生表现出的对真知和理性的追求已成为超越课文之外的巨大教学收获。
——通过作文训练,强化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作文是我们教师窥见学生心灵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其他科任课老师所没有的优势,因此,通过看作文,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批作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过写作文让学生表述高尚的情操,倡导人生正气,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我们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与写作要求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故事、俗语、格言,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刚学习过胡适的《我的母亲》,更加体会到母爱是人世间一种最伟大的感情,母亲对作者的人生影响之大,但这种情感体验如果不及时强化巩固,很快便会消逝,于是笔者让学生首先利用一到两天的时间用心细致地观察父母在家里或者外面的活动,看他们在干什么,记录50条父母的语录,看有多少是和自己有关的。学生搜集材料后个个若有所思,于是趁热打铁进行作文训练活动,重新焕发学生的激情,使这种情感体验更加持久牢固。学生写出了很多感人至深情真意切的文字。如某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二,我渐渐懂事了,母亲的背开始驼了,两鬓也染上了霜花。看着母亲的身影,我潸然落泪:母亲啊,我在长大,你却在衰老啊!每个人的父母最终都将离他们而去,父母最期盼的,不是自己得到多少回报,只是希望子女能幸福地生活。我会尽最大努力来实现他们的愿望,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学生我们还担心他们不孝敬父母吗?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块有利阵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感化作用,把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之舟的双桨,推动学生成人成才,向人生辉煌壮丽的彼岸进发。
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4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 还需渗透教育, 春风润物般地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价值观。[1]要想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 寻找德育的渗透点。教师能否完美地进行德育渗透更多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作为语文教师, 要找准切入点, 认真钻研每一类课文的特点, 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大致可以分为6个单元, “春光篇”的课文大多与春天的事物有关,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哲理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 懂得做人的道理;“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勤学篇”课文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国篇”让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风情,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科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颂读背诵古诗, 利用课前之途径
我国当代卓有建树的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得出:“语文教学既要育才, 也要育魂。”[2]背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美德,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采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背诵国学经典, 其中大多数都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如做游戏、讲故事, 学生兴趣浓厚。每天上课前, 我们班的学生都要诵读一些古诗文。我利用午休时间, 给孩子们讲故事, 将国学里的德仁义智信灌输给学生。我还利用班会课, 开展了“古诗背诵达人秀”活动, 收效良好。
由一开始的《三字经》到后来的《唐诗三百首》, 日积月累孩子们能背诵的古诗越来越多, 现在大部分学生能背诵十几首唐诗。
三.抓好教学阵地, 播撒德育之种子
1.创编故事———将德育渗透于拼音教学之中
一年级儿童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 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有趣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编故事的方式, 使课本中无趣的知识摇身一变, 成为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样, 既有利于教学, 又有利于德育渗透。如在学“bpmf”这四个声母时, 我以故事《爸爸带我去游玩》引入:爸爸 (bbb) 带着我去爬山坡 (ppp) , 我们爬呀爬呀, 终于爬上了山坡, 看到了大佛。我真想要去摸摸 (mmm) 大佛 (ffff) 的时候, 突然。广播响了, 广播里播着“爱护大佛不要摸”。在故事中, 孩子们认真聆听、模仿, 不仅掌握了“bpmf”的音和形, 也接受了一次不随便乱碰公物的道德教育。
2.观察字形———将德育渗透于识字写字教学之中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 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 分析字形, 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 明白做人道理, 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众”这个字时, 我故意把左下的“人”的一点写成捺, 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一笔是点而不是捺。“谁能告诉老师, 为什么‘众’左面的‘人’末笔捺要改为点?”有学生回答:“这样写更好看。”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并进行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 这样整个字就变得有生气了。班级就如同一个“众”字, 只有大家做到互相团结、彼此谦让, 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物理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5
刘俊清
摘要:新的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与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而是充分考虑到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培养出人格健全、学识充盈的优秀人才所起的重要作用,故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较高的德育要求,因此,我们每个从事一线教学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挖德育题材,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让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表现为一个只会学习知识的人,而更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关键词: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切实可行落到实处的。二零一二年版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纲领性的解读,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立体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际就是针对德育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细读新课标,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
一、利用华裔及近现代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的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和核心内容,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做出的杰出贡献,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能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爱国主义教育历来都是动员和鼓励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子,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巨大力量,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前后后,一批怀着赤诚爱国之心的物理学家,为我国的科技事业不惧个人安危也要立志报国的赤胆之心的事迹,所以,每位物理教师一定要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挖掘出来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一)要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纵观物理学的理论的发展史,它是在持续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并修正自身,是不断完善并丰富自身的嬗变的过程,它充满着新旧理论观点的激烈碰撞,历经了对世界认知的否定与再否定的曲折历程。
在世纪以前,在天文学领域里地心说占统治地位,而哥白尼受到古希腊人思想的启示,经过长期的精细反复的系统观测并做了大量复杂的数学计算,终于创立了新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后来
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我们在讲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态的改变,而物态的改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等量的变化,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然地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最终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明白这样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通过这些材料,教会学生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发展的眼光,让学生懂得,做任何情不能只计较眼前个得与失,更要着眼于未来的有序健康的发展,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明白防微杜渐,量变会引起质变的道理。
三、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感
(一)“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让他们始终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去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最基础、最本质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树立起学生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在学生不断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其团队精神会不断的得到培养,长期下去,学生就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并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三)我们通过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由于物理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中外科学家无不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历经了无数的磨难,尤其在他们发现新定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复杂实验,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对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轶事、重大贡献、成功经验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与物理学家们良好的个性素质密切相关。
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余年实验研究,做了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
素材紧紧结合教材特点介绍给学生。从中让科学家的那种勤奋、刻苦、灵活、持久、为科学真理不畏强暴而献身的精神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使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在初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融汇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去完成,因为大部分内容的德育因素在教材里并不突出。对于这些内容,应将德育内容渗透于知识讲解过程中,不要僵硬地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而是要因势利导,做到有向渗透。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每位从教者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将不懈努力而奋斗。
浅谈历史教学与德育 篇6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边和内心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性的光辉照耀在他人的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价值的存在”。而在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所作所为就是这热力之源。特别是在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自身表率是非常重要的。初一的学生进校之后,如何尽快适应中学生活,树立起集体意识、劳动意识、纪律意识。首先在教学的第一课,就没有马上进行知识学习,而是对学生进行要求教室清洁,上课守纪,不迟到。而且结合历史知识给学生讲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做大事,首先要从小事做起。此后,我每次给学生上历史课时,都提前到教室,不做踩着铃声进教室的事;看见教师里有垃圾,我弯下腰去捡;每次学校集会时,都是按规定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和同事说话。在这种潜移默化下,教室里经常是干净的,课堂上很少有违纪现象的出现,迟到早退的学生基本没有。经常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多数学生有心里话都能及时的给我说。对于自己在课堂上下出现的错误,都当着学生的面进行纠正和弥补,在此影响下,学生犯错以后基本能认识到错误所在,并加以改正,并未出现一些班级学生有错不改,反而和教师发生冲突的现象出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的英烈前辈,世界历史中浩瀚如海的名人,这些都是历史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榜样,好例子。如在讲炎帝时,除告诉学生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外,还可以告知学生炎帝又称为神农氏,为解决百姓遭受的疫病之苦,亲自尝百草以找到能治病的良药。曾经一日七中毒,最后不幸身死。这对学生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的德育教
育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在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的德育教育中,则可以用“铁人”王进喜的例子来进行。王进喜是60年代我国石油战线上的一个代表,为摆脱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王进喜和工友们一起卧冰尝雪、战天斗地,在一无运输工具,二缺衣少粮的情况下钻出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而孔繁森甘愿离开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先后两次到西藏进行工作,为西藏的繁荣发展最终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听到孔繁森用献血的补助为西藏的小孩买营养品时,听到他去世时身上只有8元6角钱是,学生们都动情的流下了眼泪。这些都是德育教育中的好例子,好榜样。
历史教育中还能结合德育时政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为什么我国落后,美国强大。在没学历史之前,有学生认为是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当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以后,就明白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家与世界脱节,八股取士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创造力,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百年外国侵略导致国衰民穷。而美国地理位置相对欧洲和亚洲而言周边没有大国,有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制度稳定,政策适当,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本土未受他国侵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对当前的国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更加理解支持,也为自己的学习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对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思想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洗礼和转变。再比如当前南海局势相对紧张,而南海问题怎样出现的,南海到底属不属于我国,这些问题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在学明朝历史时,学生就能了解到,当时明政府就已经对南海进行了有效管辖。当时的西沙群岛叫千里石塘,而南沙群岛则叫万里海沙。在80年代,当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而南海周边其它国家则以此为借口,得寸进尺不断制造矛盾,蚕食我南海岛礁。学到这些时,学生能在心中树立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念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7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德育
新课导入部分是每一节课中教学活动的开始。善于总结的人都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的确,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新课导入越有艺术,对学生就越有吸引力。如果能够同时在新课导入部分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就会更为显著。例如,在讲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这一课之前,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我县某中学高中某班学生正在运动场上上活动课。男学生A和B在踢足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肢体上的碰撞,两个人由此产生争执,进而发展到动手打架。幸好其他同学及时阻止,两个人才悻悻地离开。吃了晚饭,A拿了桶和衣服走去冲凉,B则拿了一只哑铃从后面赶上A,用哑铃照着A的后脑重重地敲了下去。A即时倒地,血流如注。后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死亡。B知道情况不妙,仓皇逃跑。公安局发出通缉,不到两天就被抓住了,最后被判了无期徒刑。
接下来是我和学生的对答。
师:“A和B两个人,谁是最后的赢家?”
生:“没有赢家,一个死了,一个坐牢。”
师:“A跟B之间有深仇大恨吗?”
生:“没有,只是一点小磨擦。”
师:“既然只是一点小磨擦,又怎么值得B把A往死里打呢?”
学生们相互议论了一番,然后回答说:“可能B只是想给A一点教训,并不想把A打死。”
师:“对,B所犯下的大错,这也正是你们最容易犯的错。你们遇事容易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这是每一个处在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致命的弱点。为了使得A和B的悲剧不再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必须得有两样东西———”
生:“老师,哪两样东西?”
师:“第一,是理智;第二,就是接着下来我们在这一节课里要学习和探讨的新课———《多一点宽容》!”
这样的新课引入方式,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成功地渗透了德育教育。
二、在作者简介中渗透德育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作者,抛弃了以往千篇一律的介绍模式,从而生动地把作家如何在家庭、社会的众多因素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以及如何写出文本的经过情形,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讲故事是每一个人都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这样,使得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一定的事理,更从榜样中汲取到了自己成长所需的力量,达到智育与德育双丰收的教学目的。例如,学到鲁迅的文章时,我便详细地讲了鲁迅成长过程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鲁迅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及过程,以及他文学艺术风格的形成。通过启发和点拨,学生从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凛然正气,明白了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与写作的关系,同时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同情、关心民众疾苦、敢于揭露旧社会黑暗与弊端的文学斗士的人格魅力。
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阅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有效方法,又是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极好途径。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学的理解,又有效地累积和更新了文学语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阅读材料中的榜样,往往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的时候,我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几遍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场景,细细地体会父(母)对儿(女)的这份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爱。最后,启发和教育学生不仅要懂得享受这种来自亲人或者他人的真爱,还要学会传承这种爱,更要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所有的善良的人,让我们的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满了真情,到处都充满了爱。
四、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
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好词妙句的理解和品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课文中的好词妙句进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同时,在理解和品赏好词妙句的过程中,相机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心灵得到陶冶,并转化成为实际行动的动力。例如,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谈到自己艰难困苦的求学经历时,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日再食,列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等等。在指导学生充分地弄清了课文中的词句及文意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联系自己在吃、穿、住、行以及求学、求师的态度等诸多方面上与宋濂的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和深入的讨论,然后再把它写成读后感,并在班上宣读和交流,最后还用这些读后感出版了一期墙报。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触动非常大。使得学习上原先马马虎虎的学生开始变得认真学习起来了,纪律上一贯比较松懈懒散的学生开始变得循规蹈矩了,生活上以前总爱大手大脚地花钱的学生也开始变得自制和节俭了。
五、在联想训练中渗透德育
在品赏课文中的奇词妙语、理解课文中的精美句子、体会课文中的深邃意境时,往往都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活动相伴随。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因为这既是语文基础训练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又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领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和教育、心灵得到净化的难得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老山界》、《草》、《〈长征〉节选》等以红军长征的题材为内容的课文时,除了指导学生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外,着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等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形;想象他们不但要战胜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战胜前来围追堵截的凶残的敌人情景。很显然,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战无不胜、一往无前,是源自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甘愿用他们的战斗、用他们的鲜血甚至生命,来换取全中国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幸福。正是这种崇高信念,激励着无数的红军将士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浴血奋战;正是这种崇高的信念,让无数的红军将士甘愿洒尽了他们身上的最后一滴鲜红的热血、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而祥和的美好生活。启发和激励学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认真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更加美好、更加强大的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又是教师实施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为了把德育更好地渗透到作文教学活动中去,我着重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指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实际中去,仔细观察,详细调查,认真分析,广泛搜集作文的题材。
题材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因为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力。因此,我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经常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等,以便从中挖掘和提炼出自己感触最深或者最具有典型性的题材。其次是训练学生广泛搜集作文素材,为写作积累材料。在观察、调查和搜集作文材料的过程中,通过真人实事的直接现身说法,给学生的内心感受造成的震撼更加强烈,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就更加深刻。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目的,又起到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与总结、思维与判断等综合素质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学会自我教育,学会自我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2. 以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为契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个小小的窗口。教师透过学生的作文,可以窥视到学生的内心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因势利导。作文评讲则是老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在作文评讲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进行讨论或剖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和引导,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渗透方法。例如,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后,我让学生写了篇题为《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的作文,强调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文章里面,都流露出了对父母的不同程度的不满和抱怨。我先对学生的各种不满情绪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又在作文评讲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题大讨论。接着,我再逐一剖析了各种误会产生的原因,提供了多种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误会的方法;列举了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析了父母为了家庭所付出的巨大艰辛,等等,并教导学生要懂得体谅父母,关爱父母,报答父母。
不久,我又让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作文。当一位学生在班上一边流着泪一边深情地朗读自己的习作时,我发现,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被这个同学的真情倾诉感动了,一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如在作业训练中渗透,在创设情景中渗透,在参观、访问活动中渗透,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并及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武术教学与德育 篇8
关键词:育人,德育,武术教学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它已不是单纯的一项健身、技击、竞技体育运动, 武术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 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而武术教学是中小学体育课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早在2004年4月, 国家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 就明确提出“把中国传统文化—武术, 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 但如何在武术教学中贯穿和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武术教学育人质量等方面, 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确立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明确提出“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育人质量, 给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为学校教育的每一门学科和教学内容, 都有其自身的育人目标和方法, 但都应处理好德智体美四者的关系。我认为,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在育人方面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
首先, 在武术教学中, 根据武术固有的武德内容, 在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 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道德情操, 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团队意识, 培养遵纪守法, 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 同时, 还要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自尊自强的进取向上精神, 以及吃苦耐劳, 忍受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这一育人任务, 必须贯穿在每一次武术教学活动中, 在备课时, 要有明确的体现, 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德育熏陶, 学生就会表现出立身风度和容端体正的尚武本色和习武者特有的精、气、神, 大大提升学生德育素质。
其次, 武术教学有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能最鲜明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和品质, 能最生动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武术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教学过程, 通过身体练习, 身械练习, 以及竞赛的每一个过程, 每一个动作都会自然流露出学生的真实个性特点、思想感情和心理品质。有表现出勇敢和懦弱, 果断和犹疑, 协调和僵硬, 遵守规则和投机取巧, 顽强拼搏和怕苦怕累等等, 学生的这些表现, 有利于教师准确生动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如:讲一些历史性的武林英豪, 像李世民、林则徐、戚继光、秋瑾等, 他们为了民族尊严, 国家兴旺, 甘洒热血报效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将武术文化推向世人知晓的影视巨星,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 他们的为国争光精神和吃苦耐劳, 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优良品质, 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和敬仰。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但这种教育绝不是生硬的说教, 也不是训斥, 而是应该把教育因素寓于各项练习及活动之中, 教师的每一个口令, 每一句话, 每一个示范, 每一次评价, 每一个动作手势和每一种眼神表情, 都可以作为教育的信号和手段,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表现对与错, 从而不断校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 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可见, 武术教学的德育目标, 是明确的, 生动的, 具体的, 也是必须的, 并构成评价武术教学的重要标准。
二、备课时的德育思考
武术教学中如何实现德育目标, 完成育人的任务, 必须从备课时入手, 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及育人的方式方法。
1、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
要完成育人的任务, 首先要熟悉学生和了解学生, 要知道学生想什么, 做什么, 喜欢什么, 厌弃什么, 有何爱好和个性特长, 对待学习与锻炼的态度和方法, 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 只有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有了基本了解, 才可能在备课时订出有针对性的, 恰如其分的育人措施及方法, 避免目标错位和事倍功半。
2、运用好武术固有的育人因素。
武术教学要完成其德育目标, 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 查阅相关的资料, 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育人素材。武术教材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实践, 达到学科课程目标的直接媒体, 是实现武术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每一门体育教材不仅具有知识价值, 技术技能价值, 锻炼价值, 而且还广泛蕴藏着教育价值。要实现武术教学的德育目标, 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去开发这些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如:武术教学中的成套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 坚忍不拔, 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和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武术中的对练和集体项目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集体主义, 学会忍让、理解的优良品质, 武术中的跌扑滚翻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战胜自我良好心理素质等, 只要教师将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充分开发出来, 针对学生的实际, 去设计, 去组织, 去安排, 就能发挥武术教学无穷尽的育人作用。
3、设计实现德育目标的途径。
武术教学的全过程, 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但却需要教师去发掘, 去提炼, 去合理运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认真仔细地设计、思考, 如何实现德育目标, 采取什么方式方法, 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从学生实际出发, 有目的, 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优良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什么行为该表扬, 什么做法该摒弃, 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若备课时没有认真准备和思考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就是盲目的, 育人目标就不能完美实现。
三、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技巧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目标要圆满完成, 还必须重视和掌握教师的育人技巧。
1、观察和要求。
武术教学中, 学生不易学会和正确掌握, 是很难掩饰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品质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表现, 练习和参与越投入, 这种反应就越真实, 越明显, 为了捕捉每一个育人时机, 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一招一式, 均应尽收教师眼中, 以便及时地, 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相应措施, 纠正和提醒学生,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要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根据观察到的情况, 不断提出要求与校正, 对不良倾向, 绝对不能视而不见, 见而不管。
2、启发引导。
武术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应多加以启发和引导, 让学生知道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中, 更应承担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提高。通过正面的教育, 启发学生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分清是非, 端正态度, 提高认识, 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其中, 教师的热情耐心, 循循善诱是成功的关键。
3、鼓励和评价。
在武术教学中, 对学生每一个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增强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自信心, 对学生表现出的优良作风和品德应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和倡导, 以弘扬正气, 树立榜样,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项练习, 给予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随时校正自己的目标, 把握正确发展的方向。
4、态度和语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就充分说明教师在育人中的作用, 在育人过程中, 要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和谐关系, 尊重学生人格,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语气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因此, 教师要用严肃、热情、和谐的态度与善意关切的语气来对待学生, 而生硬、粗暴、责备而简单的教育方式则是育人大忌。
5、一般和特殊。
在育人时, 还需注意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 因为学生性格各异, 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表现千差万别, 身体素质能力大小不同, 所以教育方式也要因人而异, 不能一个模式, 要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做好特殊学生、典型学生的思想工作, 必要时, 育人工作还需延伸到课外、社会及家庭之中。
6、照顾全体和处理偶发。
武术教学中育人始终要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多数, 不能因个别人或少数人表现不好, 而让多数人“代受其过”, 批评要适可而止, 要注意多对事, 巧对人,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抓住时机进行正面教育, 提高教师育人的应变能力。教学中的育人技巧, 关系到德育的效果和成败, 不可忽视。
四、武术教学环境的德育氛围
训练场馆是武术教学的课堂, 武术器材、器械是武术教学中的教具和硬件设施, 训练场馆的布置和器材、器械的合理使用都可为武术教学提供育人的良好条件, 创设育人的最佳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
1、提供安全、卫生、可靠的育人场所。
武术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特征。因此, 加强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防止伤害事故, 就更具有特殊意义。保证训练场馆、场地符合武术教学的专项需求, 且而平整、清洁、器材设施牢固、安全、卫生、可靠是育人必须的先决条件, 不可掉以轻心。
2、创设积极向上、和谐的育人氛围。
为了提高育人效果, 在场馆布置上, 必须考究育人氛围。如:在训练场馆内高挂鲜艳的五星红旗给人以庄严, 激发学生爱国之心;四周墙上合理悬挂历史武林英豪画像和世界武术冠军动作照, 以及激励学生顽强拼搏, 开拓进取的横幅标语等, 都能给学生带来感染力和震撼力, 增强学生报效祖国, 为国争光的信心和决心。另外, 场地内随时保持平整、干净、光亮, 器材、器械设施摆放整齐有序, 新颖别致, 使学生来到训练场馆就有跃跃欲试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激情, 为育人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可靠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武术教学中, 往往需要借用和搬动各种训练器材、器械到指定的训练场地内, 教师课前课后都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搬动和借还器材器械, 养成学生珍惜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布置练习场地的能力, 同时, 在使用器材器械的过程中, 教师要提醒学生爱护公物, 遵守公德, 损坏与丢失照价赔偿,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品德。
总之, 武术教学和德育息息相关, 不可分离, 德育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武术教学中, 合理运用和渗透固有的武术道德到德育教育中去, 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广大武术教师应充分运用好中华武术这一宝贵的德育育人素材, 让学生心灵得到启迪, 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精神品格, 使教师真正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
参考文献
让德育与语文教学同行 篇9
为此, 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 在教学中努力地探索并尝试新课程落实中的德育渗透, 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 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下面我就以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 简要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确立体悟人生的德育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 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 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与表达方式, 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阅读还是写作, 你都无法避开现实, 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 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 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悟的过程。因此, 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 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 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 感知文章的意蕴, 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 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 得到生命的满足, 找到生命的意义, 才是学生心灵真正的家园。
苏教版新教材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 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其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经过周全的筛选、反复的定夺才确定下来的;每一单元都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 如吟诵青春、体悟人生、珍爱生命、江山多娇等, 这就需要我们遵循此教学目标, 拟订出德育目标, 有针对性地、明确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中, 做到有的放矢, 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水到渠成。如高一教材选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 学生就会感动于这位轮椅上的作家对生命的执著和祈祷, 从而引发启迪提升灵魂, 利于坚强品格的形成。这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心灵家园。朱自清的心灵家园是荷塘世界, 李乐薇的心灵家园是他的空中楼阁, 史铁生的心灵家园则是这样一个曾经十分荒芜的园子———地坛。这让人感到:语文, 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 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 更是学生温馨的心灵家园。
二、充分探讨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长期以来, 语文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教条地紧跟“形势”, 过于空泛, 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 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容量大。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 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数百篇名作, 其中不乏意境优美的诗歌, 文笔清新的散文, 引人入胜的小说, 感人肺腑的剧作。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苏教版新教材选用了杨绛的散文《老王》, 文中的老王是底层体力劳动者, 底层劳动者在“文革”那样的动乱中, 即使安分守己, 大多数人也会和作者夫妇那样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老王根本没想到这一点, “好出身”的他却一如既往地关心地位不断下降的杨绛夫妇。从文中我们既能看到底层劳动者的艰辛, 又能看到他们的执着, 更能深刻认识到普通人对道德、品性的坚守, 正是他们守护了社会良知。作者的肯定也代表了社会的道德评判。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反省自我, 做一个有良知的正直的人。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找寻德育工作与教材内容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 使两者合为一体, 用教材中人物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 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一面来陶冶学生,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不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 采用知、情、美相结合授课方式。
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是单质的存在, 它总是与某种思想倾向和道德观念相联系, 而课本中的文章往往就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的完美结合体, 而这个事实决定了陶冶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陶冶式德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只能靠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激情、审美相结合所产生的能量来撞击客体的心灵。这种以情感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知、情、美合一的结构, 不仅能给语文教学带来高效率, 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反思自我、克制自我、再塑自我。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感情,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伪君子。”人既如此, 那么人所写的文章也一样。比如, 上《荷塘月色》时, 教师可以明确向学生提出, 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是很少的, 它们大都寄托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朱启清描写荷塘和月色之美是表, 而阐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愁才是里。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情感的理解, 可带领学生吟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这首词的景色虽然清新, 但感情却是苦涩的;词的氛围虽然静谧, 但内心却极不平静———抗金爱国的一片心, 却屡遭小人的诽谤、排挤和打击。可见, 词人半夜游玩, 哪里是在领略大自然的宁静呢?借景消愁, 以求解脱罢了。两位作者, 一个古人, 一个今人, 其作品的风格又是大相径庭, 然而在他们的心弦里却共同缠绕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情感。《荷塘月色》在《西江月》的点化下, 就这样快速地将知、情、美融为一体, 凝结成一种神圣的责任感, 于无形中将德育渗透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 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2. 运用提炼精华, 重点讲解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鉴赏表达技巧的同时要以文悟道, 对课文资源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人生观在讲解时要有情有境有序地传授给学生,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虽然与德育联系密切, 但其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 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 自然地穿插于教学过程中, 从一篇文章中提炼精华, 抽出重点句子进行重点分析讲解, 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名言警句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提炼、精选出来的,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学作品, 不论诗词、小说或散文, 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 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具匠心的文学特色, 而且常常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含义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 我们应该紧紧抓住, 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再加上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特点, 学生易记、易背, 把它提炼出来重点讲解, 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无疑会提供有益的营养。例如新教材必修一中韩愈的《劝学》一文中有许多至今仍然广为流传的名句:“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等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理解, 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能力不是命中注定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 持之以恒地努力才可能达到的,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我们就能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 德育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3. 在作文教学和其他活动中渗透德育。
文为心声, 学生作文是学生人生观、品行情操、理想追求的一面镜子, 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 格调高雅、看法辩证的文章,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自觉、有序、有目的性地渗透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作用。2008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 材料中汶川地震后不同岗位的人们的对灾民人民的不一样的救助方式、一样的爱心, 引发了全社会的关于“爱心”的大讨论, 成为全社会的德育课题。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实践, 并有专门话题。如以生命为话题,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领悟人生哲理, 用情和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他人生命尊重的感受。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举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 收集剪报, 做手抄报, 开讨论会, 等等。这些活动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提升学生的素质, 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思想熏陶,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为使德育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我们可以确定“美文荐读与欣赏”、“健康与行为”、“国·家·我”、“青春·人生·理想·情操”等主题, 这样德育针对性强, 学生能得到多角度的感受和启发, 于“情”于“理”中帮助他们明辨了真善美与假恶丑。
在作业批改甚至课后辅导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评语或交谈的方式, 指导学生, 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 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没有语文, 德育就像是没有绿叶的枯木;没有德育, 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 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 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 坚持了自身的品格。语文, 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它需要心灵的自由参与, 需要思想的大胆碰撞, 需要智慧的平等交流, 需要情感的积极倾注。语文, 它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它着眼于精神的改造、新人的培育。
音乐教学与德育 篇10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学生实施德育。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进行欣赏教学时, 应选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 挖掘音乐作品中进步的思想涵义, 通过欣赏达到启迪思想觉悟、渗透德育的目的。如欣赏由我国优秀音乐家冼星海
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 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为我们描述了抗日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勾画出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豪壮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 强调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然后, 分别介绍全曲的8个乐章及每个乐章的演唱形式及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并运用录像屏幕上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来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此类歌曲, 是歌颂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的, 通过欣赏来激发学生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外国音乐作品, 我们也应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优美的作品, 尽量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教学效果。
二、以歌曲内容、音乐形象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情感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选择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如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国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 在教唱时, 教师应首先对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歌曲内容等进行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 从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让学生把握好演唱时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上几首歌曲都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这些歌曲曾经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消灭侵略者而前赴后继、英勇杀敌, 能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育他们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科教兴国。像《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十月是你的生日, 中国》、《歌唱祖国》这些歌曲都是歌颂我们祖国的, 在教学时, 应解释歌词的思想内涵,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像《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 通过演唱这些歌曲, 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在澳门回归之际, 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游子回归祖国的殷切期盼。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时, 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使他们感到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和看到录像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 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在演唱时, 还要引导学生边唱边运用恰当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歌词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 把乐曲的情感与思想上的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享受到了艺术的美感, 又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陶冶了情操。因此,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歌曲中进步的思想涵义, 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选择进步作品, 注重思想内涵
在音乐课外活动中, 音乐类社团所排练的作品应选择思想进步的优秀作品, 在辅导学生时也应向学生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外活动排练的节目, 要突出思想性, 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元旦文艺汇演、“五·四”青年节、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等演出时排练的每一个节目, 我们都应尽量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通过演出,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感染作用, 使观看节目的全体学生既得到音乐的欣赏, 又受到思想教育。比如, 我们在开展“课前一支歌”、“红歌”歌咏比赛时, 要求各班选的歌曲应是思想内容健康进步的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等题材的歌曲。通过演出, 无论是演唱, 还是观看的学生都受到了教育, 同时又得到了欣赏, 达到了音乐特殊的“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何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伴 篇11
关键词:激趣;励志;感恩;创新
一、语文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大部分老師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为了赶教学进度,一是放弃非讲读课的教学,二是不管课堂纪律,课后再报告班主任。因而按照写好的教案照本宣科,把教师用书或者说是在网络上下载的东西一字不漏地读给学生,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忙于写笔记,然后就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记忆力强并且平时勤奋的同学也许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记忆力不强或者是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就有可能被考试给淘汰了,可以说这是被动学习惹的祸。而这便是日后出现高分低能的潜在因素。同时也必然产生为数不少的学生由学不懂到厌学乃至辍学的结果。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个瓶颈,另寻出路。
二、应对方法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我们注重备好在七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让学生知道语文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密切的,“生活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必须要学习好的一门课程,我们往往要把《最后一课》中那个小弗朗士在知道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努力为例。让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让他们在内心中具有学好语文的渴望。
(二)吃透教材,勉励立志
让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撞南墙不回头”,是我们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总会把能够引导学生立志成才的一些课文吃透,不管它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比如《丑小鸭》《山的那边》《我的信念》等,另外还给他们讲励志故事,收集关于励志的故事以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涯。
(三)巧借故事,触发感恩
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讲故事并概括生活道理。譬如有个故事大概说的是有一个孩子跟父母闹别扭而离家出走,当他饥肠辘辘而又无钱买东西时,他曾经有过回家的念头,可是又不甘心向父母低头,这样,只好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当他走到一个老奶奶所摆的面包摊前时,他停住了脚步,可他欲言又止,就在这时,细心的老奶奶从他那饥饿的眼神中看透了他的心思,就从锅里摸出面包给他吃,他拿着面包,眼泪却不听话地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往下流,而他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他向老奶奶表达了感激的同时,也诉说着父母对他的不支持和不理解,从他的话语中透出了对父母的深深的不满和埋怨,当时,老奶奶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激动,没有顺着小孩的意去埋怨他的父母,而是把他的手揽到怀里说道:“孩子呀,我只给你一个面包,你就对我如此的感激,并把你的所有委屈都向我和盘托出,倾诉着你在家里的不如意,可你曾想过,你的父母每一年要给你买多少好吃的东西,多少好穿的衣服,你读书所要交的学费,你生病时打针吃药甚至住院的费用,还有你一日三餐,这一些付出那该是多少呀,孩子,你可曾算过?”听了这番话后,那个孩子就谢过了老奶奶,勇敢而欢乐地回家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传递这样的信息给学生:一个是告诫我们的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来个离家出走;二是要善于和父母沟通,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三是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告诉学生我们中国历来就是礼仪之邦。曾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吃水不忘挖井人”,或者是“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之说。也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头上都有一片天,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块田,都有一秆秤,而衡量我们的良心和道德的砝码可以说不只是一个。但感恩是最有效而又最耐用的砝码之一。让学生明确感恩对象:首先是作为人子人女,要对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但生了我们,给了我们的生命,而且还给了我们无数的关爱,不是吗?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到今天的能说会道,出口成章。我们何曾缺少过来自他们的关爱,而他们又何曾向我们要求过回报,索取过什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能多为他们着想,听他们的话,勤俭节约,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让他们放心而又快乐地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少些许操心。其次是作为学子,要学会对教师感恩,如果说我们的第一个教师是父母,他们教我们如何走路和说话的话,那么教师就是教会我们文化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人了,我们从简单的1+1=2到现在所掌握的复杂的电脑编程,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科学,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这当中无不渗透着教师知识雨露的撒播和汗水的挥洒。如果说我们已经从懵懂无知变成了书香气十足的话,那当中最起码也有着教师的汗香味。因此希望大家要学会尊重教师每一个晚上熬夜备课的劳动成果,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听,上课不要伏案睡觉,不要吵闹,更不要和教师捉迷藏,唱对台戏。认真把文化知识学到手,学好文化就是对教师最好的报答,就是对教师的感恩了。再次是对国家和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社会对我们的关爱和帮助,从《义务教育法》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订,从校园的建设到“爱心之火”的资助,从学杂费到住宿费免收,从国家提供免费教科书到寄宿生的生活困难补助金的发放等等无不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关爱。因此我们应对国家和社会持有感恩的心,努力学好本领,为今后建设祖国打好基础。总之,一句话,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和工作,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和业绩来报答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国家和社会。
(四)结合实际,鼓励创新
因为我们的教材当中有些篇目中所提到的生活环境和背景与我们学生所处的环境相去甚远,因此,不可能用旧思维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而应让学生结合现实去体会文章的含义,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这一篇课文时,当分析人物形象时,就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来看,他们根本不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社会今天的一些做法他们倒是有所耳闻。鉴于此,我们就避开那苍白的说教,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让他们回忆自己的父母在平时有好东西吃时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再让他们体会父母的用心,教学生以这样的思路去给文章中的母亲评价。改变了过去对约瑟夫的母亲的那种唯利是图,虚伪的评价,为约瑟夫的母亲平反,使学生大胆的创新,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敢于挑战权威作基础。
谈化学教学与德育 篇12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
从事化学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了, 笔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在教学中渗透育人, 在育人中进行教学, 教师的工作才不至于遭遇到教学瓶颈, 工作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工作方法才会越用越多, 也越来越感受到工作的乐趣, 人生的价值。
一、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 学生目前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物质生活水平急速提高, 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 也使他们丧失了艰苦朴素的作风、缺少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眼界宽, 聪明活泼但又娇气任性, 没有毅力与恒心, 厌学情绪严重, 教师们总有一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 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使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与做人的道理, 能够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
2. 学生心灵的成长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卢梭曾说过:“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杜威也曾说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 倾听学生的心声, 走近学生,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什么样的人才是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3.“构建和谐社会”使德育教育更加必要与紧迫。
构建和谐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 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 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 培养时代新人。
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的“科学视野”部分, 有许多介绍科学家及科学发展探索历程的内容, 可以适当补充讲解,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利用我国历史上有关化学的发明创造,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必修1引言部分的学习, 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 许多发明创造对推动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卓越贡献, 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 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 欧洲人还处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 为写一部《圣经》而用三百张羊皮的时候;由于纸的发明, 中国的文化读物日益增多, 文盲减少, 文化科学日益繁荣起来。在必修一第四章中硫与硅的学习中, 硫磺可用于制造黑火药, 而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早在三国时, 马钧就发明了焰火的制作;北宋真宗时, 已制造出了火箭和火炮, 此后先后传人阿拉伯和欧洲。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 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 而是一种工业的, 也是经济的进步。”在硅酸盐的部分, 向学生介绍早在新石器时代, 我国就有了制作瓷器的记载, 商代时出现了原始瓷器, 在1470年我国陶瓷的制作技术传人了意大利的威尼斯, 后来欧洲才开始生产瓷器, 西方把制造瓷器的瓷土叫做kaolin, 即高岭土, 是指江西景德镇高岭的瓷土, 又把瓷器叫做china就是最好的证明。
(2) 利用中外科学家的爱国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 天津沦陷, 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 侯德榜态度坚决, 断然拒绝, 后率众入川, 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 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 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战争结束后, 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 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 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2. 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 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在中学化学里, 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有很多。如有机同系物的教学, 在每一个同系列中, 每两个化合物在分子组成上相差的一个或若干个CH2。而随着数目的增加, 碳链逐渐增长, 同系列中各物系的性质和状态也发生着有规律的递变。恩格斯也曾以正烷烃系列、伯醇系列和一元脂肪酸系列为例, 说明质、量互变规律在有机化合物中的显著表现。又如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再如S0 2和S03、氮的多种含氧化合物都蕴涵着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深刻内涵。
(2) 对立统一规律。如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的对立统一体,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之间相互吸引, 这是原子内部的吸引因素;另外, 原子内部还存在排斥作用, 如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库仑斥力, 通常原子的稳定状态, 就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间的吸引和排斥处于平衡状态。分子内也存在原子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共价键形成的过程中, 存在着相邻相同原子核间和电子间的排斥作用, 而相邻相同原子因形成共用电子又存在吸引作用, 吸引作用占了优势, 结果形成了共价键, 同样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形成也是对立的统一体。再如, 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对立统一以及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的讲解, 都能较容易的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3) 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教学内容, 向学生介绍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 颂扬他们历经艰辛, 百折不挠, 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勇于探索, 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如原子论的创史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以“午夜方眠, 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 刻苦钻研, 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 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 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 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 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 别人是容易忽略的, 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 进一步地分离测量, 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 结合教材内容, 在课堂讲授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自然性。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附着于知识的讲授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渗透, 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 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在进行育人教育时, 切忌不能泛泛而谈, 犹如家长的说教, 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要多采取“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循序渐进, 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把握学科特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主动性。如前所述, 在化学学科的教材中, 有大量的反映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成就, 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作为理科学科, 又蕴涵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不仅如此, 化学又是以实验为特色的学科, 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 随时做好纪录, 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等, 使学生深刻体会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3)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 注意渗透的计划性。通过有计划的开展学科知识竞赛, 如“我最敬佩的科学家”演讲比赛、“我的家庭小实验”、“走近大自然——我的发现”等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
综上所述,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通过德育教育, 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以及勇于探索, 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但是, “以令率人, 不如身先”, “知行合一, 行胜于言”,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是品德的示范者。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做老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 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只有教师热爱祖国, 治学严谨, 相信唯物主义的理论, 时时垂范, 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 才能因信其师而信其道。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2]冯克诚.中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训练指导[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
【德育与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09-30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07-29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07-14
语文德育09-25
中学语文德育教学11-02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08-12
德育教育语文教学07-17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07-19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07-30
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