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2024-10-02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12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 而且比较抽象, 学生一时难于理解, 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 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 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 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 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 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 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 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种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 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 最短的挂在中间, 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 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 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 用手指拨动皮筋, 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 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 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 为了巩固公式S=gt/2的平方, 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 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 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个人握住尺的时间, 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既动手又动脑,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 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幅对联:他蹬地, 地也蹬他, 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 我打你, 你也打我, 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 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 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 (赫兹) ;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 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 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 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 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2、教师的语言, 要饱含激情。

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 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

语速太快, 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 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 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 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 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 高低适宜。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 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情”。

总之, 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 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基础, 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个人性格情操的陶冶等等, 这是一个还有待于深入探索的课题。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2

摘要: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了问题,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物理教学 衔接 逻辑思维 推理判断 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 归纳演绎空间想象 灵活应用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当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是目前课程体系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普通班以及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5、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素质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对比 问题研究

一、素质化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

现代化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信息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要结合信息化的产品和信息化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突出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体系,具体的实现方式要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教学数据为主要依托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课堂。素质化课堂教学模式还要突出一个个性化教学方式,就是要结合信息教学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教学ppt课件和动画视频短片的制作来完善个性化学習引导机制,根据信息多媒体集中化的个性教学方式的应用来突显视频信息教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原理,确立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生物课堂素质体系建立

要想充分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素质化课堂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建立多动协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建立特色化的课堂素质教育方式,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的表现能力,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引导。同时在素质化课堂教育体系搭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打造专业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调查,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确立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学体验中的学习目标,全方位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课堂素质教学模式打造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于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阶段当中的生物素质教学方式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关相关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素质课堂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教育方式的质量。其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型总结思维。

四、课堂教学体验模式的设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验模式要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全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层次划分,针对在课堂学生的实际变现和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和实际学习情况调查,为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学习排忧解难。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素质水平,打造班级体的课堂体验模式,选择不同的知识讲解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实际选择,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于课堂的知识难点解释模式,做好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知识体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班集体的素质水平。依据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实现和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打造智慧型语文课堂,用三维图像,知识原理分析图像和电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结合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优质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五、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研究

单纯的进行课堂实际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结合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注重信息操作模式的教学,在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于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信息感官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认知,理解课堂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科学化思维,提高知识的感官意识。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准,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满足于知识原理认识需要的前提下,丰富自身的眼界,结合于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信息立体化科学课教学课堂。

六、结语

现代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完善,不断地结合于现代教学理念完善高中生物素质课堂教学体验,满足于学生生物知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欣.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2]黄梅,龙武安.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关系与整合实施[J].教学与管理. 2008(13)

漫谈高中物理教学 篇4

由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启蒙性, 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注重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如何把教学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做到这些, 则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兴趣的激发

由于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启蒙阶段, 他们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 抱有很大的信心。而高中更应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创设物理情境, 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 多做实验, 比如演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三棱镜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等等, 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有极大的兴趣。

2.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创设出活生生的物理情境, 使学生感受备深。教师要尽可能演示各种实验,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重信息反馈, 开展探究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 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 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同时, 要开展探究教学,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二、课堂设计

如何设计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着重注意按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同时要广泛阅读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弄清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确定重点、难点以及必须要渗透的物理思想。然后微观设计课堂教学, 微观设计是指对一个物理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例题、实验等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要突出预设性, 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又要富有灵活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不断进行调整, 形成生发性课堂。

三、课堂互动

建立师生互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今天, 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互动关系呢?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

教师要根据物理学科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实验创设情境并结合实际生活来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引导并启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全过程, 达到掌握、巩固、检查、深化知识和发展智能的目的。

2.鼓励学生参与, 最终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教师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 学生不应该成为教师活动的附庸, 而应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创设人人参与的教学环境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阐明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 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四、教学实验

物理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全面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要提升教学的效果,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重视各种演示实验

教师要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

2.注重课堂实验的吸收

首先, 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演示在课堂所要做的实验, 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 提高成功率;其次, 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要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过程展现给学生。例如, 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 学生不易观察, 通过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

五、课后反思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地回顾或重复, 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 从更宽广的科学、社会生活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1.内容的反思

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 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 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 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2.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好与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 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 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

3.方式的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5

摘要:依据有关教育理论,开展了《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工作中,主要讨论了文理物理教学内容、物理习题分层设置的问题,并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主性、兴趣、个性、物理文化素质取得了一些成绩。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分层实验研究

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无论以综合课程、科学课程,还是原来的分科课程的形式存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按学生的学历,能力层次进行教学。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这个“层”也将是动态的。为此,我们抓住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提倡基础教育研究的契机,于1999年11月申请了《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研究》资助课题

一、研究主要内容

(一)物理教学内容的分层次教学

物理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是以绍兴市马山中学实施文、理分层教学为标志。课题组对绍兴市马山中学的学生曾作过几次有关物理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在班级统一授课制下,有的学生认为最难学,最害怕的学科就是物理,最没有兴趣的学科也是物理;但有些学生感到物理知识过少而吃不饱,这种现象同样也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调查表明:现行物理课程的统一设置和统一要求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物理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这是物理教学实际的需要。

(二)习题分层设置的教学

诸暨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的,在课题研究中认识到,目前的习题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习题教学过分强调解题数量及高频的重复,试图把学生变成“可以向他的头脑中填塞知识,并且在他身上训练出准确无误地起作用的技巧的学习者。”忽视解题活动中心工作是对学生心智参与力度的引导激励。误认为物理教学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是在大量习题训练后形成的。第二,习题教学组织过程中,不管学生间有多大的认识和心理差异,大家都有做同样的质和量的习题,结果优秀生“吃好了”,中下生“吃不了”。第三、高中物理课程文理分层次教学研究,以面对客观存在的学生个性差异为研究前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选择物理教学重要环节——习题分层教学入手,是配合整个课题展开工作的保证。

二、理论依据 第一、对学生的教学必须要符合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的认识结构不一致时,原有的认识结构会失去平衡,形成认识冲突,在冲突的解决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我们在进行物理内容与物理习题分层设置时,首先致力于摸准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了解学生目前的认识和心理发展水平,然后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区,也不能高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必须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体系中,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别对待,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既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在课题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分成文、理两个层次。在文理两个层次内又确定不同层次,对每一实验班的学生的作业再进行A、B层次有布置。这正是我们课题的关键。

三、分层教学原则及课题设计

(一)分层教学原则

分层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求在有关教育理论指导下,对高中物理的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置。对应于每一节后的习题,按难度、编选出定位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最近区”上,使物理练习发挥它独特的教学功能。科学性原则还要求分层的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同步练习题,根据知识递进序列,有梯度的合理设置习题。

2、针对性原则,要求在分层教学中,充分把握分层的“度”,即充分了解文、理层次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物理知识与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的程度,使分层的教学内容,能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展性原则,要求在分层教学时,确立分层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整体科学素质的教育思想,不能把分层当作是区分优等生与差等生的标准。通过分层,在调动文、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自觉性,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

(二)课题设计

1、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

毕业后不参加高考、参加文科高考及“3+1”中不考物理或与物理知识联系较少的高考的学生,作为文科班学生的对象,余下的学生作为理科班学生的对象。根据文科类和理科类的学生,学习物理程度差异,抽象思维发展和形象思维发展之间的差异。分别重新制订文科类和理科类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物理知识分成文科类和理科类两个层次,对文科类物理知识分成a、b、c、d四个不同要求的教学层次,其中a是识记层次;b领会层次;c是运用层次;d是分析和综合层次。对理科类物理知识也分成A、B、C三个不同教学层次。其中A层次是指:对所列的物理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和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B层次要求是指:对所列的物理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C层次要求是指:对中学物理中应用较广泛的某些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像B层次那样的要求进行掌握,只是要求学生更为熟练而已。在此基础上,我们制订好高中物理文、理科知识内容设置的具体设想。

2、习题教学分层设计

我们对每一节物理课的同步练习按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活动水平分成A、B两个层次,这是课题设计的关键。通过设置A、B层次,实际上,把课题的理论研究层次,落实到操作层次,即正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各层次学生学习能力。A层次的习题设置,重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巩固掌握,要求全体学生完成。B层次设置,重在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规律的较高层次的运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做,以明确定位的习题层次。

四、课题的操作实践

1、实验班级的选择

选九九级为实验对象,任选两个班为A、B实验班和一个班为对照班C。实验开始,对三个班级进行物理基础知识及思维发展情况的测验。依据测验结果,把测验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了A实验班,测验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了B实验班,测验成绩既有好的学生又有差的学生组成C对照班。高一期中考后、高二和高三初我们又进行了略微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2、实验条件的控制

为了尽可能消除外界因素对本实验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在实验过程中首先把好课时关,做到A、B、C三个班的周课时,年课时相同;其次把好课外作业量和时间关,做到课后作业量、作业时间基本一样。第三做到A、B两个实验班由同一个任课教师任教,C班由另一个任课教师任教。第四做到严格按文、理科知识内容设置的要求进行教学。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控制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先认真学习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和知识要求,根据这个内容和要求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严格按事先的安排落实好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消除同一任课教师对实验的影响。

4、分层同步练习的分层教学

分层同步练习是针对实验班的学生的课后作业的布置而提出的。在布置同步练习时,要求A层次题目每同学都要完成,以巩固新课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B层次题,要求B组同学全做,A组同学按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做(学生的A、B分组是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和调查摸底情况确定,实验班中B组占32%),在试图保证学习质量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课题的主要成果

1、拓展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广阔时空 文理内容分层与习题分层教学,通过把教学内容分层以及相应的习题设置,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物理教学,做富有弹性的作业,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的兴趣,增加了物理学习的活动中的心智技能的培养与参与的力度。同时,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物理教学的情境中尝试与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克服了“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励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调动自主参与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2、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马山中学,通过一个阶段的课题实施以后,对学生进行有关兴趣方面调查,发现A、B班学生感兴趣的人数在增加,而C班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基本不变,甚至略有下降,说明分层次教学后,学生对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A、B班学生废票人数在减小,而C班学生废票人数略增,说明分层次教学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在逐渐明显。这些都说明分层次教学在增加学生的目的性、提高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都优于传统教学。

3、分层教学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个体获得最优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生的个体的最优发展得益于学生个体的觉悟,弘扬学生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立,就是在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力求让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提高。分层教学的各个层次都有确立主题与目标,这些主题与目标,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展示的舞台,从而让学生在不同的主题中现实自己学习的目标,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丰富多样的分层主题,给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增添非凡的活力,发挥更大的学习潜力,为最优化发展教学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4、分层教学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开辟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绿色通道 分层教学,为寻求既能有效减速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落实能力培养且要提高教学质量的现代教学,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在课题实验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集体出题、分层要求等,使“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困难生得到补教”,减轻了学生重复机械带来的题海练习,提高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通过分层教学,落实“优生得到优教、中等生得到宜教、困难生得到补教”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谈高中物理教学 篇6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挖掘物理发展史中哥白尼、爱因斯坦、霍金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祖国的富强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教育学生,只有在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的才华。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惊奇地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乎处处是物理的世界”而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程序的安排中照顾了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做题和实验,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温暖、激励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缺乏持久的兴趣,也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都需要教师去耐心地了解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困难及知识中的难点、薄弱环节等。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掌握学生情况。只有吃透学生情况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只有教师讲的学生都渴望学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二、渗透主体教育理念的几点教学体会

教師备课重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如分子动力理论内容在教学时,教师习惯上以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既浪费时间,又费劲,学生学起来模棱两可,不如教师作适当引导,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学习、结语,然后进行学生间讨论辨析,结语出规律,这就增大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高中物理教学初探 篇7

一、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对于这个环节, 教师应该在情感上渲染, 让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的同时, 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 达到以情足知、知情共育的效果。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刻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还要琢磨学生可能存在的疑点,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现行教学中的物理知识, 大都以定理、公式、法则、原理形式出现, 给人以庄严“神圣”、完美无缺的感觉, 被供奉于教学的殿堂里, 看似“威严”的知识使学生愈感枯燥。让学生明白这些物理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征服自然的道路上, 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 反复探索后取得的, 凝聚前人的智慧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的精神, 将物理知识与人有血有肉地联系, 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亲切感, 激发兴趣。在教学语言方面, 要做到准确、清晰、形象, 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既传神又传情, 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教学语速抑扬顿挫, 缓急有致。变化的语言能刺激和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从而激发兴趣。

二、鼓励学生自主搜索物理学习资料

对于高中生而言, 仅仅学好教学课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搜索课外学习资料。就学校来说, 图书馆是一个不错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好这一资源,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学生的物理视野。

当今世界的科技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尤其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相关学习资料, 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此外, 还可以通过浏览相关网页, 了解当前物理科学领域内重要的信息和资讯, 从而提高物理科学素养。再者, 学生可以参与优秀的物理学习论坛, 即时提出问题并分享学习方法, 还可以就相关问题和论坛中的朋友开展深入讨论,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备课重点放在挖掘与发挥学生主体性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要学生主体作用, 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知识, 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 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 特别是高三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 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 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 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 学习效益不高。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 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要放得开。

四、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在物理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方案时, 心中有学生, 让学生有时间预习,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想象的天地。课堂上, 教师要主动让出长期以来牢牢控制的位置, 让学生思考与讨论, 主动获取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做试验,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让学生感悟物理的魅力, 提高兴趣, 培养能力。

五、注重物理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我们往往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 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研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实践、思维活动过程, 达到解决问题, 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 提出问题: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物体的质量? 空气的阻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想, 确定思考目标, 带着问题亲手设计或做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 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是一样的。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长期在这样“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探究式教学中, 可以选用某一种方法试探性地力求达到解题目标。如果这种试探过程毫无结果, 就可以从这一错误方法中获得正确启示, 或许通过尝试错误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

六、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巧提问 篇8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观念, 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 发展学生的能力。而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 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善于变换问题, 进行探究性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提问作为一项教学技能, 是教师的核心素质之一。高中物理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科,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一些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目的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设计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1. 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不能像导演排戏,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 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 设计问题时, 不能仅以课本或教参为准, 要考虑实际。

2. 突出重点设计问题。

影响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 解决主要矛盾。如“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教学中, 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是教学的重点。

3. 突破难点设计问题。

突破教学难点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设计突出难点的问题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 往往因“重力与压力的关系”及“摩擦力与接触面无关”这些难点没有突破, 带来许多教学盲区。为了突破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针对这些难点或易混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将它们区分开或将复杂问题化解成几个简单问题。

二、转变提问方式, 有效提问

所谓变换问题方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演变提问, 让学生学会循着概念、规律、联系实际的思路, 换角度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实践证明, 创造始于疑问, 不会提问就谈不上创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始。从“设疑、质疑、答疑”各个过程逐步深入, 提高能力。因此,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转变观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变换问题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 并引导他们提问, 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回归正题, 同时应对学生大胆提问、积极探索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或表扬,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更多问题, 提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有价值的问题。

如改平铺直叙为创设生活情境。来源于生活, 植根于生活的问题, 才是有生命力的问题。我们在讲解时, 经常是陈述相同的事实。从不同的层面切入, 便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应设法把物理过程情境化, 把物理概念生活化, 或把新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提出问题。在教学中, 运用类比式提问的方法, 搭建新知与旧知的平台, 可使学生尽快地建构新的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

对新问题进行研究。当然提出新问题有的是在原问题上变形, 有的是改变题设条件, 有的是进行知识的迁移, 改变物理情景这些新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创设和谐环境, 不断变换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奥秘, 从而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采用这种方法, 能有效地把学生带入积极讨论、探究的学习境界之中, 同时指导学生发散思维, 寻找多元解法, 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问题能力非常有益。

三、有目标地选择提问对象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 引导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由浅入深, 逐步推进) , 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每个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 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法均有较大差异,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材内容, 从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出发设计问题, 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使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有利于学生有效提问, 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1. 激发兴趣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引入新课应激发学生兴趣, 这时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要求, 应给较差的学生以启示, 让他们也能投入教学活动中, 所以我们要想法提出合理问题, 让他们能够回答。

2. 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

后进生往往学到的知识浮于表面,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差, 在复习提问时, 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让他们回答, 则一方面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影响教学进度。所以, 在巩固知识时要请中等生回答。

3. 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选择学优生。

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 并对某些知识提出新的看法, 一般学生难以做到。此类问题必须请优生回答。

这样通过有效提问,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 才能暴露出似是而非的错误, 暴露问题、纠正错误恰是认识提高的过程。同时, 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彻底弄清楚物理概念。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 篇9

由于高中课程的深入化, 其很多课程的知识都比较抽象, 高中物理更是如此, 但是物理当中抽象的知识又和实际的生活联系异常紧密,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和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然而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素质如严谨的科学精神和自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作为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者的我们要去做的。因此我提出以下教学观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 让抽象的知识生动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讲授和接受的过程, 更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理过程,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才能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提倡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实际生活当中的物理现象, 并通过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讲解摩擦和静电的时候, 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摩擦力, 脱干燥的毛衣的时候有电光出现是因为肢体与干燥的毛衣摩擦产生了静电释放等等, 又如我们在讲解大气压的时候我们可以举静脉注射的生活现象来解释大气压力的存在;在讲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联想坐电梯的感受, 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来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 加强学生对于这段知识的理解,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地去发掘生活当中的物理现象,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印证,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科学设计物理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高中物理的课程教学中,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很多教师往往对于物理实验课的安排比较忽视, 这种安排我作为物理教师是不太认同的, 有道是“光说不练假把式”, 实验课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这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例如我们在讲解天体物理的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 这些物理现象要通过长期的观察才能得到印证, 但是作为高中的学生, 他们根本不可能有如此长的时间来印证这一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表现, 并且这方面的知识又比较抽象难懂, 因此实验对于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至关重要了, 又如我们在讲解发电机和高压变电的时候, 由于这些都是专业设备或者是非常危险的所备, 所以这些都是绝大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所接触不到的, 而这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他们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 但是收效往往甚微, 这个时候实验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 在实际生活当中接触不到的在实验室这个相对理想和安全的环境下都能接触到, 这样就能让学生们摆脱死记硬背的方法, 通过直观的理解和动手操作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以教会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为满足, 我们更应该通过我们的教学工作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素质, 例如科学的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并对于遇到的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并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然而每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 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合作, 共同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 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一味的墨守陈规终将被淘汰, 这也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我, 但是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不断地学习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教会学生的。

在高中物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尽可能地优化课堂教学,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并且通过我们的教学工作来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和科学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 不仅如此, 它与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异常紧密。在高中的教学课程中, 物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对于物理成绩的提高十分热衷, 然而素质教育要求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 其更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 单纯地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为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把握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提高之间的平衡。

高中物理教学浅谈 篇10

在高中阶段,师生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觉得物理学科是最难教和最难学的。也经常在学生中听到“一听老师讲解就懂、一看标准答案就会、一旦自己动手就错”的话语。看来“物理难学”已是高中学生学习中长期存在的一个不争事实。物理学所涉及的领域宽、实践性强、灵活性高,与生产生活及数学联系紧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性,客观物理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物理题型的灵活多变,决定了物理本身是一门具有相当难度的学科。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经过十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种教法。

一、注重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循序渐进,统筹教学。

(一)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做好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发生脱节,就会导致主体的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相应的旧知识,造成新知识不能纳入主体认知结构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使得理解困难,思维不灵活,于是出现学习上的困难。美国教育学家Austubel强调: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切实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找准教学衔接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意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实现思维方式的过渡。

初中阶段的学生,甚至有相当大一部分高中生,在对待物理现象、物理概念或规律时,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经验型思维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能够从生活、生产、实验的实例中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以至获得结论。通过实物演示、幻灯、图表、模型、微机等手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上来,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三)讲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作出全面的安排。

学生刚刚进入高一,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度,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忌一开始就讲得过深过难,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工夫,改变初中那种不预习、不复习、不看书、下了课就做作业、不注意总结、死记硬背、跟着老师转的不良学习习惯。高一后一学期到高二,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二后期到高三,通过会考复习、高考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概念、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全面安排,做好长期打算。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二、抓好互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服务者、协调人,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质疑权威的见解和异想天开的设想是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权威,也是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大胆探索,不墨守成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设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相信自我。这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达到了互动教学的目的。当然教师也可以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三、师生角色互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师生角色互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互助精神,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本的内容。“师生角色互换”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并没有削弱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也没有削弱教师在教育活动和对知识的传授中的作用,它只是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课堂,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也就变为了主动吸收,不仅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实现了素质教育中以点带面、全面合作型的学习方式。此外,学生在扮演“老师”这一角色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师生互换角色,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的锻炼,知道了老师备课的不易。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的真实、形象、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其中蕴涵极其活跃的、能激活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在高中物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取得实验数据。而且学生亲手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材料丰富、深刻,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邵明响

(丰县王沟中学,江苏丰县

摘要:本文总结归纳和简单分析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育,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才有了众多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电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利用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Na 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又重新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学生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 OH溶液与CO2气体的反应,就能得出“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考虑,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和激动,从而在积极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应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究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老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探索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讲解《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时,教师完全可以先布置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实验,再进行讨论,最后得到楞次定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认知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将抽象的、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中学物理中有很多实验,做好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概念、规律,但演示效果往往不佳。例如:(1)运动类实验一般时间比较短,学生时间反应不够。(2)有的实验器材小,看不清实验效果。(3)有的实验危害性大,操作不方便。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辅助教

了从一般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是基础,而创造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造能力呢?

这里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想象能力,首先要学会联想。讲到C2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CH4、H2、CO等学过的气体燃烧的焰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要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应该怎样处理……

要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地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在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试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能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具有生动、简捷、有效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分为三类:(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还有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学,教学效果可以得到明显增强,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实验提出改进。

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巩固物理知识。

物理的概念和规律有时很抽象,学生在刚学习时比较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巩固,使学生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用处,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乐学”,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善于自己提出问题,钻研问题,并能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最终达到目的。

摘要:作者从多年教学经验出发,归纳总结出注重初高中教学差异,抓好互动教学,师生角色互换,加强实验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高中物理教学心得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改进;优化

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积累总结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能得心应手的优选并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一)加强提问优化教学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联系实际重视实验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则也极为丰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

(三)培养气氛增强互动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必须加强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活动。

(四)观念更新学以致用

考试中的物理知识点要求全面地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及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融合,鼓励课堂讨论,增加实践机会。

物理是门自然科学学科,其重视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这与新课程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相吻合。

(一)改变思想观念,教师角色从新定位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把自己作为信息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引者即作为收集和传播信息的中转站,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意识

以往的物理教学,甚至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大部分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里主动地学习,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

(三)设计紧贴生活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比较深。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四)增加典型人物的解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对伟大科学家的介绍的内容,如牛顿的忘我工作、悉心钻研精神;安培的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精神;欧姆的坚持不懈精神;法拉第的高尚品质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还有许多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我国古代指南针、地动仪、火箭的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和“神舟号”成功收回等。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解读这些典型人物和辉煌的科学成就,善于挖掘利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用知识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青少年是崇拜偶像的一代,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其主要心理特点,在解读这些人文信息的同时,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些典型偶像的树立,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思想,突出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强化活动表现评价,改革过去单纯以笔试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优劣的做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考试以外,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倡导不同的目标领域采用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求我们既要评价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物理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立体教学,即要充分体现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终生发展”为根本的培养目标,要完成这个培养目标,课堂应是完成这个目标的主阵地。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呢?我认为,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基本境界。

(一)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的载体,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武器,是直接关系完成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字斟句酌。

(二)教学方法要与情俱变

课堂教学是物理学科知识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个班级每个学生情况又有不同,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教法下产生的想法又有不同,我这里的“与情俱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机械地按照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方法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变化。要选择更好的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要灵活高效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强调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这种艺术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锤炼而提高的。教师发挥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法学法,加强主体的学法指导,教师要达到上述课堂教学的三个境界,就要把教学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性的劳动,不懈努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未来所需要的创造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令坤,张锷.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中学物理,1997(11).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12

在初中和高中物理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 初中的新课程在内容和难度上进行了很多调整, 初中课改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来源于生活, 符合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而新课标认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 并明确了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 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要学习“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而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 初高中衔接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高一物理难教难学, 高一新生对学习物理普遍存在较大障碍。在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的一次抽样调查中, 有20.1%的同学认为物理是高一八门课中最难学的, 而选择物理最难学的同学中认为难学的主要因素则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为何物理会成为许多学生的拦路虎?

思维方式要求改变是主要原因。初中物理课程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 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生活现象或直观的实验为依据,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形象思维获得相关的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 研究问题时往往不能以直观现象直接得出结论, 而是要对直观的现象、数据加以抽象、归纳, 才能得出结论。初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多是单因素的归因;高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则是多因素的归因, 而且还是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 要求自然高了很多。

二、对策

如何搞好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许多常规教学很难突破衔接的瓶颈, 这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喜欢新鲜的东西, 这势必要求我们也一定要求新求变。“一如既往”教学方式往往很难有成效, 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渗透教学, 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奇特的疗效。

1. 让物理生活化, 共同去探索奥秘。

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 学物理是有用的,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 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以讲述一下物理的发展史;又如, 在讲解人造卫星时, 可以讲中国卫星的发射基地以及“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并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么生活的。再如, 在电学时, 有许多电学器材:电容器、电感、电表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拆卸和组装一些废弃的收音机等家用电器, 去实际感受这些电学器材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并适当进行讨论。

2. 让学生学会用物理去创造。

21世纪将是创造的世纪。世界的发展靠创造, 墨守成规是一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同时, 面对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 创新不能缺少。现在高考的改革趋势也十分强调创新。“高考要能选拔出那些有一定创造潜能、但在其他方面也许不太突出的怪才, ”中国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全国初、高中教育校长论坛上表示, 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选拔, 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在一张试卷为所有类型院校选拔人才的不合理现状。”

现在的学生很欢迎创新, 也很想创新, 所以我们要为他们搭好这一平台, 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学生在常规学习活动中, 一般以接受正确的知识, 答案都是唯一的, 思维方法也容易墨守成规:从问题和答案之间, 直线思维方法, 即: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扩散思维, 让他们发现, 问题与对应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 发散思维:

甚至是问题和答案可以成多点对应, 成为网络化

(2) 网络思维:

要设计一些答案并不唯一的物理活动, 让学生能在物理思维中自由飞翔。

拿本校来说, 学校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而一些科技项目的校本课程老师基本上是物理老师。在这些课程中, 要运用大量的物理知识。

用干面条, 橡皮泥, 针线包, 牙签、筷子、报纸, 铅画纸, 天平, 砝码等等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让学生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

问题一: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 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

这就需要用到受力分析, 考虑力的平衡和重心, 甚至还要涉及到建筑力学的衍架结构, 学生会做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面条架子, 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 实现最好的答案。在这个制作的过理程中, 学生应用了物理知识,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问题二:制作一辆先用3枚1元硬币作为重力能源, 可以行驶的小车;行驶到一定距离后再自动启动1节5号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机, 由电动机驱使小车继续前进, 最终到达终点门标里。小车从起点线出发, 让重力能源行驶的距离尽可能的长;启动电能后, 让小车能进入到终点的门标。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势能—动能—行车—启动电源—继续行车——直到门标。

这题需要学生研究: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怎么转化成小车的动能;然后要使小车开得尽可能的长, 这里就要考虑轮子的大小, 轮子和地面的阻力;同时, 有要使小车能自动启动, 就要思考电源的控制开关怎么设计, 马达是装在轮子上好呢还是用风扇好, 车身的材料用什么好

这个题集合多种物理知识, 极大的考验了每个学生。可以说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来没有这么系统的应用过, 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在这里被提升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学生在失败中不断挑战自己, 获得了一种刺激感, 自身的智慧也得到无限拓展。

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 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 并不只是用来算算题目这么简单的。

问题三:水火箭, 要求让水火箭飞的越远越好。我们的学生是高一的, 他们还没有学过动量, 但为了使水火箭飞的远, 他们自发的会去找动量的相关知识, 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都早早掌握了。这些学生还具备了自学物理的能力, 关键是他们还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更加不会觉得物理枯燥了。

这些平台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惊喜, 在快乐中学习了物理, 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情感。

三、实践

1.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一大保障。

我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校本课程。学校有校本课堂就有了训练时间的保障, 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同时又是学生自主报名, 就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说, 学校的这个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有些学校担心, 准备了校本课程后, 学校的课时就会不足。但事实上每周抽出几节课, 对于课时和进度是绝对不会有影响的。因为, 只要用这些校本课程发挥功效, 这个“1”节课的效率远大于原来的功效。也就是说, 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很久, 或者说可以给学生带来长久的热情。

校本课程安排时间时应当是一个年段统一, 而不要每个班分散, 一个年级的所有班应该集中开展, 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秩序的影响, 大家都有校本课程, 其他班级也不会因此而分心。

至于开展的场所, 最好就是因学科而异, 不要局限在教室里, 可以去操场, 实验室, 比如说, 我们做“高空落蛋”的活动时甚至可以在屋顶。但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2. 教师开发创新题目是一大基础。

这些特色校本课程的题型是不固定的, 很多设备材料是不可能事先准备好的, 本人找来过面条, 橡皮泥, 针线包, 牙签等等, 找来过报纸, 铅画纸, 天平, 砝码等等, 设计出了很多原创题。像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 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等;三角形的固定性可以运用到建筑上, 使桥、房屋等更稳固, 用牙签和橡皮泥也可以做一个稳定的建筑;用报纸也可以做一座伟大的桥梁。这里面很多知识都是涉及建筑力学, 桁架结构等, 学生都象一个个未来的建筑师。

这些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所以最大程度的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教师开发题目时, 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科学性, 而且要能够有创意。同时, 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 如果题目是毫无科技成分, 或者说带给学生只是机械地动手完成, 那自然无法达成我们所追求的效果。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 师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 对于本人和他人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学生对这样的学科是相当有兴趣的, 他们在课中可以竞争, 可以合作, 大家完全平等, 按他们的说法他们常常会投入其中而忘了下课铃声。他们如此喜欢这门课是对教师的最大鼓励。

3. 合理的学习模式是一大关键。

这些课程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 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 只有几个人的合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与小组之间是竞争的, 往往采取竞赛的形式。每个小组为了最先最好完成任务或问题, 都积极讨论合作, 脑袋展开高速的运转, 各种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得到回忆并被应用, 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已知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他们要进行对多种科学规律的比较, 选择合适的方法。在他们的研究和制作过程中, 有批判性的评价自己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下, 不断的发现新问题, 得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新的规律。

最后, 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全员参与, 采用形成性评价比较合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 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成效

用一些特色的平台结合教学, 这种渗透是相当大的。学生有了校本课程, 表面上每周一两节课, 但这几节课带来的效益是相当大, “1+1”在这里远大于“2”。这种特色的渗透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渗透教学中, 创造和提供了更多活动的机会, 这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人感觉和学生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学生会跟老师有很多交流, 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也能更加信任教师。教师和学生都能真诚相待,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自然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也会主动到办公室找老师解决问题了, 这种场面是可喜的。教师也会在这样的教学中放下架子, 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却、和谐的关系, 保证学生心情舒畅, 思维敏捷, 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2. 学生成为主人, 热情高涨。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感觉“读书不是老师要我们读, 而是我自己想学的。”学生在这种心情下, 学习劲头自然高涨, 学习再也不感到痛苦了。学生有了开展自我开拓的学习, 自然会觉得不是被动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也融入到集体中去。学生不再受教科书和教师的权威束缚, 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发挥。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性, 敢于冒险和创新了。同时, 很多知识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学生感觉物理再也不是空洞的、飘渺的, 相反是很实在的, 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下, 处理问题时思路开阔, 反应敏捷。在学习物理时能够摆脱以往的死板、机械解题的缺点了;有许多学生反映, 连粗心大意的缺点都改掉了。

3. 综合能力加强, 合作氛围变浓。

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强, 对任何知识都有了审视的态度, 并都想自己去探索一下, 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最可喜的是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明显改善。学习上遇到困难, 也能自发的组成几人小组, 学习风气也有较大的提高。在相互合作氛围中, 学生不仅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还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 养成了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

有个学生观察到课桌椅的高低会影响到同学坐的舒适程度, 提出了自己的创新作品。

具体的设计图纸如下:

说明:凳子是不锈钢腿管, 里层稍细, 可以在外层内部自由伸缩, 外层上有个卡口, 可以通过卡口上的螺丝把里层固定, 四只脚都可以高低伸缩, 达到每个同学所需的高度。这样的凳子更具舒适度, 更具人性化!

我们的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成功, 也是现代教育所想要的阐明的一种思路, 可见, 这种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确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4. 困难生得到了新生。

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 人人平等, 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照样可以在平常的活动中大显身手。在这种活动中, 困难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感受到了物理的美妙。同时, 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有时比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强, 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开始不再低头了, 有时候也能参与到平常的物理课中, 他们从成功逐渐找回了自信。虽然困难生有时还会遇到困难, 但校本课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早已驱散了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同时, 为了在校本课程中能更出色的展示自己的实力, 他们不断地向真理发起冲击。他们也不再自卑了, 敢于向教师请教问题, 逐渐走向了成功。

摘要:初中和高中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 本文简要说明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着重说明了在新环境下如何用一些特色的校本课程来激活物理教学, 最后总结了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

关键词:新课程,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管理及实施下一篇: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