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精选8篇)
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 篇1
一、问题的提出及反思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但由于近年来学生素质逐年下降及我校办学模式由原来的2.5+0.5变为现今的2+1的原因, 该专业毕业生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方面出现了整体滑波现象, 影响了其教学工作。
(一) 问题呈现
1. 案例
在一堂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课中, 某教师正在教中班小朋友儿歌《小熊过桥》, 他的示范朗读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小朋友的朗读节奏感却不强, 且出现了错误, 将“有只小熊来过桥”读成了“有只|小熊|来|过|桥”, 或“有只|小熊|来过|桥”。在单一的齐读模式中, 教师一会儿去纠正这个小朋友, 一会儿去纠正那个小朋友, 因为缺少语言领域教学的整体能力, 小朋友始终无法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2. 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
我曾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做过就业能力的综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大项目。
调查结果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78%的毕业生缺乏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能力, 其综合表现是毕业生生会读 (文学作品) 却不会教 (文学作品) , 会说 (交流) 却不会组织 (语言活动) 。
(二) 问题反思
1. 课程内容的局限性
查阅中等职业学校学前专业教师口语课程设置要求, 其说明如下:“幼儿教师口语作为一门应用性语言课程, 是专门研究普通话语音规律和一般口语交际规律、阐明幼儿教师口语类型、探讨幼儿教师口语运用技巧和方法的课程。幼儿教师口语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 初步掌握幼儿教师职业语言的规律, 进而提高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的能力”。上述文字虽然明确了“培训学生教育口语和教学口语的能力”, 但对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培养”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因此长期以来, 学前教育专业的口语教学就只重视口语技能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教学往往将普通话教学和文学作品的朗读作为教学内容, 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常常沿袭传统的单向传授法, 自己语音示范传授, 学生跟示范集体练习, 为了完成更多教材中指定的内容, 不容许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练。学生仅作为口语教学的接受客体, 缺少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对话, 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前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目标不单是培训普通话标准、会朗诵的教师, 而是培养能胜任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的教师, 因此, 口语教学应以“实际运用能力”为基础, 并以此构建符合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改变以知识技能学习为中心的观念, 改变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割裂的状态。
二、语言领域教学能力内涵界定
根据《幼儿园语言教学法教学大纲》, 幼儿园的语言领域教学主要包括故事教学、诗歌教学、幼儿讲述、语言教学游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培养、早期阅读。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 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幼教专业有关口语课程的要求, 结合岗位需求及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 并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本文将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内涵界定为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第一, 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诵演示范及指导能力:能解读并讲解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感知作品的节奏类型、艺术特点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并针对幼儿文学作品的诵读进行完整示范, 能对幼儿的诵读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 教育、教学活动的口语运用的反思能力: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情境运用口语解决各类问题, 并能反思和改进。
第三, 幼儿语言领域活动的驾驭能力:初步了解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的基本环节, 能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并完整实施。
三、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途径
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技能基础、身心和认知规律, 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变革, 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 调整普通话训练与一般口语交际、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内容比例, 特别增设“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模块内容,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做了以下探索。
(一) 重置口语教学内容, 丰富提升语言教学能力的载体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上的培养, 笔者先从口语课的内容设置上进行了改变 (见附表1) 。
从表1中, 不难看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的内容从单一的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内容和最终目的的设置改为了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训练和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 这样的设置更趋合理, 也更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 改变口语教学的模式, 提升语言领域教学能力
我打破了传统的重理论的教学方法, 大量加入实操训练课, 并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来配合训练学生语音领域的教学能力。
1. 构建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 提升示范、指导能力
(1) 角色分析, 运用朗读技巧
正确分析和解读幼儿文学作品, 是教师应掌握的语言领域教学能力之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若想在幼儿园教学中具备较强的语言教学核心能力, 我们就要先从如何培养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开始学习。对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不错的, 但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和表现上却比较弱。为此, 我重点加入了角色分析, 运用朗读技巧来表现角色。
例如:幼儿故事《猴吃西瓜》中角色分析的运用 (见附表2) 。
故事当中的8个角色, 通过音量、音色、语气、语速的处理, 角色形象丰满, 易于学生表现。
(2) 增加态势语的运用
经过一年的普通话的学习, 98%的学生都取得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的证书。大家的朗读能力都比较好, 但是表现力却不足。因此, 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文学作品的朗诵中, 我加入了态势语的训练, 来培养学生有声语言的表达。
例如:儿歌《尿尿》的态势语运用
“吃苹果, 不吃不吃”——双手对着苹果, 换方向做出不同意的动作。
“玩皮球, 不玩不玩”——换方向对着皮球, 再换方向做出不同意的动作。
“妈妈抱, 不抱不抱”——双手交叉在胸前 (做出妈妈抱的动作) 换方向做出不同意动作。
“嘟嘟熊要尿尿”——做出难为情的表情, 双脚交叉半蹲 (做出要尿尿憋不住的动作)
“尿到盆里是好宝宝”——露出开心的笑容, 跑到脸盆旁边做出尿尿的动作。
“不像小老鼠乱撒尿”——先撕去嘟嘟熊的头饰, 然后起来做出小老鼠的动作害羞的逃跑。
态势语丰富了文学作品朗诵的形象性, 更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升, 让他们学会了在教学中加入恰当的态势语来配合有声语言的表达。
(3) 改变评价方式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口语教学大多以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评价的标准。笔者在培养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方面, 尝试改变了评价方式。分年级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口语的评价测量标准, 明确了口语技能运用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以及达标的途径, 每个学期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口语测试。这样的训练模式, 使得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指导能力有了提升, 从“被评价”到主动“自我评价”, 进而“评价他人”, 最后到“指导他人”。
例如:儿歌朗诵的考核评价表 (见附表3) 。
在考核测试时, 我将这样的评价表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 每个人都是“小老师”, 需要给每位同学打分, 并在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训练, 每位学生都明确了在朗诵儿歌时如何去表现作品, 同时也了解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该如何去评价和指导幼儿的朗诵。
2.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提升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的口语运用的反思能力是口语教学中重点需要突破的职业技能。我在实践中同《幼儿文学》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教师通力合作,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看”“听”“讲”“演”“评”五步骤, 来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1) 看
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示范视频, 学习规范的幼儿园语言活动过程, 反思该如何组织教学活动。
如看全国特级教师应彩云的教学视频《罐子的声音》《熊叔叔的生日派对》和《老鼠娶新娘》等, 写出看后反思。
(2) 听
进幼儿园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 找“亮点”, 并与自己的模拟上课比较, 找不足。反思, 该如何改进、提高。
如与学校的实训基地紧密配合, 挑选优秀幼儿教师的公开课, 带领学生进园听课, 指导学生写听课笔记, 写听课反思。
(3) 讲
按照幼儿园语言活动课的要求, 进行说课训练。学生思考并写反思, 再根据反思改进后二次说课训练。
(4) 演
根据幼儿生活学习的场所, 如幼儿园、公交车上、游乐场、超市等, 把班上的学生分小组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让他们分别扮演、模拟社交活动中的人物, 包括不同年龄和职业的大人、不同性别和气质的幼儿, 开展日常的口语交际活动。例如, 超市购物、公交车上让座、幼儿园里教师处理幼儿打架等。对每一次的“演”进行反思——是否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 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理念等等。通过这样的“演”, 学生既对幼儿的学习生活有了了解, 又在活动中提升了反思能力。
(5) 评
针对每一次的活动, 开展自评和互评, 教师指导学生反思。
例如, 在高一暑假要求学生不少于一个星期的幼儿园实践活动, 并上交见习活动记录和总结。回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交流, 教师指导。
3. 创设实践演练课堂——提升语言领域活动的驾驭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培养, 需要大量的时间操作和反复训练。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1)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幼儿文学》和《幼儿教师口语》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一样的, 我结合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的方式进行了“五步模拟教学”。
如选择《小弟和小猫》《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和《猴吃西瓜》等文学作品进行训练。第一步:请《幼儿文学》课的教师在其课上对作品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主题和教育意义;第二步:笔者在口语课上对作品的朗诵和表演进行教学指导;第三步:请《活动设计》课教师指导学生对作品的语言领域教学环节、活动方式等进行精心设计;第四步: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在口语课进行教学模拟实践, 学生轮流扮演“老师”和“小朋友”;第五步:请《活动设计》课教师在其课上指导学生针对口语课上的教学模拟实践进行教学反思。
通过这五步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的目的不是教会他们怎么上课, 而是通过三门课程的合作训练达到丰富学生口语表达内容和方法, 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领域活动驾驭能力的目的。
(2) “个人→小组合作→个人”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模式
在自主上课的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先自学, 然后小组合作备课, 并推选“小先生”上课。在这一训练模式中, 课堂是学生做主, 但教师并不仅仅是旁观者, 而是要认真记录课堂实录, 及时写下评价, 并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完善和提高。
例如, 在儿歌《孙悟空打妖怪》的组织教学中, 我要求先个人朗诵儿歌, 再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儿歌, 然后在诵、演的基础上, 选出“小老师”组织语言活动。组织活动时, 又分两步, 第一步是四位学生各承担“导入”“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二”“活动总结”的一部分内容, 第二步是再清一位学生承担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途径远远不止这些, 值得探索和注意的问题更是方方面面。笔者在文中所提的几条途径只是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教学能力的一种思路, 而非固定模式,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 幼儿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但近几年来, 由于职高新生综合素质下降等原因, 导致我校本专业许多毕业生不能胜任幼儿园幼儿语言领域教学工作。鉴于此, 本文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及对毕业生幼儿语言领域教学案例评估的基础上, 对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语言领域,教学能力,途径
参考文献
[1]苑望.幼儿教师口语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陈馥.浅谈幼儿语言的培养能力[J]群文天地, 2012 (8) .
[3]付丽霞.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J].企业导报, 2011 (17) .
[4]何静姝.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教学能力[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 (2) .
[5]周兢.幼儿语言教学法教学大纲[J].学前教育研究, 1997 (4) .
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 篇2
放假前在幼儿园借了本《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语言教育》回家学习学习。阅读之余,我觉得这真是一本能影响我们幼儿园教师指导实践的好书,它反映了当代幼儿教育实践的需要,给我们幼儿教师新的启发。
全书从从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活动设计、环境材料、领域渗透、日常生活和发展评价这七个篇章全面阐述了在语言活动中对教师的101条建议,在日常生活篇中提到“家园配合进行语言教育”,让我颇有感想。是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带头作用,家园以及全社会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纲要》还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模仿而获得的,幼儿园与家长应当为幼儿创设并引导幼儿接触一定的语言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孩子用普通话交谈,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乐意讲普通话,特别是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并时时要求孩子用普通话表达,从小培养幼儿学说普通话的兴趣,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交谈。另外,睡前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可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等,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这本书时让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是在幼儿的一日常规中,环境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处处体现渗透着语言教育。
1、教师在教学和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现实的工作中,如何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幼儿的语言的学习,对幼儿的语言的学习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在一次的区域活动中,大家都很投入的在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中,我看到谢文泰一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就走到她的面前问:“谢文泰,你怎么不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啊”。她说:“我不想玩。”我理所当然的也想让她投入到这次的区域的活动中,在我的劝说下,她也进入到区域活动中了,但是她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入出甜美的笑容,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她也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中,到第二天她才走到我的面前和我说:“昨天妈妈批评我了,不过今天我很开心。”在她说完以后,我对我昨天的做法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不同的幼儿也都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看到离群的幼儿的时候,应该对幼儿的进行仔细的了解,知道他行为产生的原因,在理论在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情况把握对幼儿的教育。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也是一样,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教师在制定目标和活动内容的时候就要注重幼儿的个别的差异,考虑到整体的幼儿。
2、环境对幼儿语言学习的作用
瑞吉欧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确实,环境像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默默到发挥着它对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对幼儿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会说。教师应注重创设整体的语言的环境,重视室内外相结合的语言的环境,发挥语言环境的整体的效应,调动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领域渗透对幼儿语言学习的作用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 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的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如音乐教育,“音乐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致的手段”,音乐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就像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因此,音乐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还能促进幼儿的语言的发展。
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 篇3
一、领域课程的发展趋向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综合课程和领域课程这两种原本对立的课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综合课程开始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甚至将学科课程包容在综合课程的框架中。
同样,领域课程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则是最为显著的表现。 这种渗透存在多种形式,既有发生在活动层面上的,也有发生在整体课程设计层面上的,甚至出现了以“主题”为中心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
二、语言教育如何向其他领域渗透
上面分析了相互渗透对于领域课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领域渗透至少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某一个领域教育活动中达到多个学科领域(本学科领域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二是通过其他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达到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或渗透本学科领域的教育内容。 就幼儿科学教育而言,分别是:
一是语言教育领域的要求与课程整体的整合;二是语言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的相互支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是指在坚持语言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的目标;或在遵循语言教育规律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活动整合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利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在语言活动中,艺术形式既是幼儿表现语言知识的手段,又是宣泄情感的方式。教师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可以达成认知方面的目标,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作、欣赏和分享的过程,幼儿的情感和认识得以交融。
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应注意艺术在活动中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而不是需要教师教给幼儿的知识技能。换言之,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的技能来表现知识经验和情感,教师不宜在这样的活动中强调艺术技能、技巧。
2、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可以说,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语言;也可以说,任何一个活动都有发展幼儿语言的机会。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但绝不是教幼儿学习说话。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即表达内容,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发现和疑惑、问题和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加以概括。
3、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学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语言和数学这两个学科是密切联系的。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精确。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这个工具,让幼儿在获得精确的科学经验的同时发展数学知识和技能。
4、语言与社会领域相互支持。
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 篇4
一、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流动的历史轨迹
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流动有着灿烂而悠久的发展史, 这为当代欧洲学生流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世纪时期———欧洲学生流动的繁荣期。欧洲学生流动是伴随着学生阶层的出现而产生的, 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1158年, 意大利皇帝费列特·巴巴罗萨正式授予学生阶层的特权许可, 这些汇集四方的学生组织便是大学的雏形。[1]12世纪后, 欧洲学生流动的中心先后落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这一时期也称为“学术朝圣时代”。例如, 1215年, 巴黎大学38%文科硕士来自英格兰。1333~1494年, 3, 300名德意志同乡会成员参加了巴黎大学文学院的考试, 其中1, 116人 (61%) 来自罗马帝国, 229人 (12%) 来自英格兰, 79人 (4.3%) 来自瑞典。[2]由于当时大学数量有限 (1300年欧洲共有16所大学) , 同时受欧洲留学传统的影响, 所以“游学”风气盛行。除此, 又因优势学科 (博洛尼亚大学的罗马法, 巴黎大学的神学、医学) 和名师的吸引 (巴黎大学的亚培拉, 博洛尼亚大学的欧内乌斯) 以及欧洲国家赐予“游学”学生的特权 (减免关税、通行费、杂税) 等原因, [3]使得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生源具有明显的跨境流动特征, [4]虽其深度和广度与现代相比有较大差距, 但当时已初步具备了高等教育跨境流动的性质。
民族国家兴起时期———欧洲学生流动的衰弱期。16~18世纪的欧洲大学整体上处于衰退期并逐渐封闭, 致使大规模的跨境学生流动相对减少。17世纪欧洲的国际学生比例为10%, 到18世纪又再次减少。[5]1517年的宗教改革造成了欧洲宗教的分裂、政治格局分化甚至解体。民族国家的建立也加重了国家间的对立, 统治者们认为异国大学是“宗教和政治污染之源”, 甚至禁止学生出国求学, 以防受到“精神洗礼”。例如, 1559年西班牙国王宣布禁止国民跨境求学, 波兰 (1534年) 、葡萄牙 (1538年) 、法国 (1603年、1629年) 也颁布了类似的限制性法令。[6]总之, 由于欧洲大学数量的增加 (从1300年的16所增至1500年的72所) , 3/4的学生能够就近接受高等教育。[7]再加之宗教改革、地方限制性政策以及大规模的欧洲战争, 特别是1685年《南特敕令》的撤销以及1688年的“九年战争”, 使得这一时期学生流动相对减缓。[8]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学生流动的恢复期。19世纪70年代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许多国家纷纷派遣学者到科技较先进的国家求学, 学生的流动也随之逐渐频繁起来。这一时期欧洲的学生流动中心先后集中在德国、英国和法国。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初, 德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希腊、荷兰、比利时等国学生纷纷赴德求学。[9]法国的外国学生在校比例在1900年是6%, 1920年是13%;在欧洲经济大萧条之前的1927~1928年间, 法国高校的外国学生共1.5万人, 在校比例高达20%;1930年为22%。在英国, 从1900年到1930年, 牛津大学的国际学生占在校学生比例从6%增长到12%。[10]
“两战”时期———欧洲学生流动的停滞期。进入20世纪之后,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整个欧洲学生流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随着欧洲局势的动乱, 欧洲国家间的学生流动出现了短暂的停滞期;另一方面, “两战”及战后政治格局的动荡使人们认识到, 学生的流动不仅有利于消融国家间对峙, 增进认同, 而且也有利于政局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政府更加注重控制和协调学生流动, 不再对其放任自流。例如, “一战”后, 法国在斯特拉斯堡成立了“国际学生联盟”, 德国于1925年成立了“德国学术交流总署”, 英国于1934年成立了“英国交流协会”, 以期通过协助学生流动促进国家间的交流。[11]因此, 受国家意志的主导性影响, 这一时期学生流动的政策性地位和组织化程度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
冷战时期———欧洲学生流动的自由放任期。20世纪50和60年代, 欧洲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合作相对较少, 学生流动主要是由政治因素推动的, 大学成了被动的合作者。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1971年“欧洲共同体第一届教育部长会议”上, 高等教育的发展首次被正式纳入政策议程。[12]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十分强调市场调节, 因此政府开始注重与高等教育界的对话, 倾听多方利益相关者 (学生、雇主及地方政府官员) 的声音, 尽可能地少干预教育、文化等公共领域。[13]“中层结构弱小”是此时欧洲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 即“大学机构自治权威较弱”, 又加之整个欧洲处在社会变革的动荡中, 因此这一时期的欧洲学生流动是夹裹在政府与高校中间的自由放任状态。
欧洲一体化时期———欧洲学生流动的复苏期。20世纪70年代后, 在全球跨境学生流动以及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推动下, 欧洲学生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1960年全世界跨境流动学生共计24.5万人, 1980年为110万人, 1990年为130万人, 2009年增至340万人。[14]与此同时, 启动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蔓延到高等教育领域, 用高等教育带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欧盟的重要战略规划之一。1971年欧洲6国部长级会议首次提出要在欧洲实现文凭互认, 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此后欧盟相继开启了“伊拉斯谟计划”和“苏格拉底计划”, 在促进欧洲内部学生流动的同时又吸引了大批非欧洲国家学生的流入。[15]
二、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流动的现实走向
于1998年开启的博洛尼亚进程, 作为欧洲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里程碑, 将欧洲学生流动带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学生流动首次作为一个可量化的目标被提出来———到2020年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至少20%的大学毕业生拥有出国留学或培训的经历。作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促进“流动性”一直是博洛尼亚进程政策制定及改革实施的重中之重。例如, 在《博洛尼亚宣言》制定的10个目标中, 其中半数以上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消除学生流动障碍而制定的, 另外4个目标主要通过促进学生流动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现阶段的学生流动主要是由欧洲国家以及国际性、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发起的, 通过定期的部长级会议制定一系列政策得以稳步推进, 这与以往历史阶段的学生流动相比, 更具组织性和政策性。总体看来, 呈现出以下几种新的发展趋势。
(一) 输入型学生流动的趋势加强
所谓输入型学生流动 (incoming mobility) , 或称内向学生流动 (inbound mobility) , 指的是由一个国家外部流向内部的学生流动。国际上通常用输入型流动的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作为学生流动目的国在全球留学市场中的吸引力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输入型流动的比率是根据该国输入学生的数量占本国学生的总数得出的。来自欧洲学生调查小组的数据显示, 1999~2007年间, 从世界各地流向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学生数量增加了116%, 相比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学习者数量 (60%) 超出了56个百分点。欧洲接收的国际学生的数量, 从博洛尼亚进程实施之初1999年的82.7万人增至2007年的150.8万人, 国际学生占在读学生的比例由4.5%提高到6.9%。[16]其中, 法国接收的国际学生数量由1999年的13.1万人分别增至2007年的24.7万人和2012年的27.14万人, 国际学生占在读学生的比例由6.5%提高到11.3%和13.5%;德国接收的国际学生数量由1999年的17.81万人增至2007年的22.79万人和2012年的29.71万人, 国际学生占在读学生的比例分别由7.9%提高到11.3%和13.1%。[17]可以说, 博洛尼亚进程实施后, 欧洲在吸引非欧洲国家的学生方面确实成效显著。
2010年, 全世界有136万国际学生赴欧洲留学, 相比博洛尼亚进程之初2000年的96.35万人, 增长了42%。[18]根据全球5个大洲学生输入-输出情况 (图1) 可知, 2010年全世界将近半数 (46%) 的流动学生选择了欧洲, 1/4选择了美洲, 1/4选择了亚洲和大洋洲, 2%选择了非洲。[19]这就是说, 从输入学生数量的绝对值来看, 欧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生源接收地, 越来越多的流动学生选择到欧洲国家求学。
资料来源:Margarida Rodrigues.Determinants and Impacts of Student Mobility:A Literature Review.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2:34.
在对欧洲40国进行的学生流动统计 (下页图2) 中, 25%的国家的输入-输出比例大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平均值, 尤其是英国, 净输入学生是输出学生数量的17倍, 奥地利、法国、瑞士、丹麦、捷克等国的净输入学生数量都在输出学生数量的3倍以上;在输入-输出比例相对较低的7个国家中, 除了摩尼西斯外, 其他也都在10%以上。总体而言, 欧洲各国的输入-输出学生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对较高的, 流向欧洲的国际学生正在逐年递增。
(二) 欧洲内部学生流动频率加快
近十多年的欧洲学生的统计数据显示, 博洛尼亚进程开启后, 欧洲内部学生流动的频率明显加快。根据欧洲高等教育区流动学生统计报告显示, 在2010年全球流动学生中, 46%选择了欧洲国家, 这其中24%来自欧洲高等教育区内部;在欧洲流动学生中, 83%选择欧洲其他国家, 17%选择非欧洲国家。[20]这就是说, 大多数欧洲流动学生的目的国仍然是欧洲国家。对于像德国、奥利地、西班牙这样的大国来说, 从2001~2002学年到2008~2009学年, 流入这些国家来自欧洲国家的学生增长比例约为40%;对于像比利时、塞浦路斯、罗马尼亚、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来说, 从2004~2005学年到2007~2008学年, 流入这些国家的欧洲学生超过137万人, 增长比例约为13%, 平均每个学生在国外学习的时段为6.1个月。2006~2007学年, 欧盟对高等教育的预算增加到2.3亿欧元, 其中约82%的经费用于学生流动, 大约有16万学生参与了欧洲国家间的流动。2009年, 欧洲参与跨境留学的大学生超过370万人, 比博洛尼亚进程实施之初的2000年增长了77%。[21]这些数据表明, 在欧洲内部, 学生流动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
(其中, 输入-输出学生的比例=净输入学生总数/输出学生总数) 资料来源:Angelika Grabher, Petra Wejwar, Martin Unger, Berta Terzieva.Student mobility in the EHEA-Underrepresentation in student credit mobility and imbalances in degree mobility.Projektbericht Research Report, 2014:35-36.
资料来源:Margarida Rodrigues.Determinants and Impacts of Student Mobility:A Literature Review.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2:5.
作为以促进欧洲内部学生流动为主要目标的“伊拉斯谟计划”, 在推动欧洲国家间的学生流动方面 (特别是在硕士生流动与学分流动方面) 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被称作“欧洲产生杰出欧洲人的典范”。现在, 每年有15万欧洲学生通过该项目参与欧洲国家间的跨境流动。继1987年的“伊拉斯谟计划”、2004年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后, 欧盟于2011年开启了“全民伊拉斯谟计划”, 作为其2014~2020年度预算框架的一部分, 该项目计划7年内拨款195亿欧元, 其中2/3的资金用于资助人员跨国流动。最新一轮的“伊拉斯谟+”计划于2014年启动, 该计划是欧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项目, 总预算达147亿欧元, 计划资助200万名高等教育学生出国学习, 2.5万名学生攻读联合硕士学位。[22]上页图3显示了通过该计划参与跨境流动的学生数量显著增长的趋势, 与最初的1987年相比, 每年平均保持着20%的增长幅度, 其中短期学生流动 (学分流动) 的增长幅度尤为显著。[23]这也从侧面显示了欧洲内部学生流动频率逐步加快的趋势。
(三) 欧洲各国学生流动的不均衡
在国际学生流动的数据统计中, 通常将学生流动的不均衡分为“绝对失衡”和“相对失衡”。学生流动的“绝对失衡”通常发生在当“从A国家流向B国家的学生人数”减去“从B国家流向A国家的学生人数”大于1, 000时 (在这个定义中, 东道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生人数不算在其中) 。
(此定义只适用于当输出国的学生流出量占目的国学生总数的比率超过1%时) [24]
在欧洲, 不同国家学生流动的规模各不相同, 各国的流出和流入学生数也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从流动方向的主要趋势来看, 欧洲学生流动表现为从欧洲南部流向欧洲北部, 从欧洲中东部流向欧洲西部, 从非英语国家流向英语国家。学生流动数量在国与国之间是有差别的, 甚至是差别很大的。
图4显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内输出型流动与输入型流动间的关系, 以及输入型流动学生、输出型流动学生与东道国学生总数间的关系。通过对该组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得知, 3%的欧洲学生正在他国进行学习;高等教育区中4%的学生是流动学生。[25]通过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平均值 (上页图4中EHEA) 相对比, 可将这些国家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其中, 输出型流动学生的比例:从A国输出到某一国家的学生数/A国原有学生总数;输入型流动学生的比例:从某一国家输出到A国的学生数/A国原有学生总数。) 资料来源:Angelika Grabher, Petra Wejwar, Martin Unger, Berta Terzieva.Student mobility in the EHEA-Underrepresentation in student credit mobility and imbalances in degree mobility.Projektbericht Research Report.2014:38.
1. 输入型、输出型比例均偏高的国家:爱尔兰、挪威、德国、瑞士、奥地利;
2. 输入型比例偏高、输出型比例持平或偏低的国家:法国、英国、丹麦、捷克共和国;
3. 输入型、输出型比例均持平的国家:芬兰、比利时、瑞典、匈牙利、荷兰;
4. 输入型比例持平或偏低、输出型比例偏高的国家:冰岛、希腊、斯洛伐克、马耳他、摩尔多瓦、保加利亚、格鲁吉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尔维亚
5. 输入型比例偏低、输出型比例持平的国家:阿塞拜疆、罗马尼亚、葡萄牙;
6. 输入型、输出型比例均偏低的国家:乌克兰、土耳其、波兰、斯洛文尼亚、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西班牙、意大利。
值得注意的是, 奥地利成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中输入型学生流动比例最大的国家:在奥地利, 1/5的学生来自其他国家, 超过1/2的奥地利学生在邻国获得了学位, 而来自德国的学生 (36%) 以及来自意大利的学生 (12%) 是奥地利输入型流动学生的主力军。而瑞士在这方面的情况与奥地利相似, 拥有大量来自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学生。
表1显示了部分欧洲国家间输入型学生流动的相对失衡, 例如, 在列支敦士登, 35%的学生来自奥地利, 26%来自瑞士, 12%来自德国;而来自列支敦士登的学生仅占了奥地利学生总数的0.1%, 瑞士的0.3%以及德国的0.001%, 这就形成了奥地利、瑞士、德国与列支敦士登之间学生流动“相对失衡”局面。卢森堡的情况与列支敦士登相似, 该国14%的学生来自法国, 7%来自德国, 5%来自比利时, 而相比之下, 卢森堡流入到这3个国家的学生仅占3个国家学生总数的0.1%。[26]因此, 在输入型学生流动方面, 来自这3个国家以及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与卢森堡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失衡。而在看待这种失衡局面时, 也应考虑到卢森堡、列支敦士登的国家面积以及他们输入型学生数量的绝对值等方面的因素。
表2显示了按照地理范围划分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内的区域性绝对失衡, 分析表2中数据得知, 从欧洲任何一个区域流向北欧的输入型流动学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它向其他任何一个区域输出的学生数量, 从南欧、东欧和非欧洲区域流向西欧国家的学生数量明显多于从西欧流向南欧、东欧和非欧洲区域的学生数量。
(其中, 失衡情况仅出现在:当输出国的学生流出量占目的国学生总数的比率超过1%时) 资料来源:Angelika Grabher, Petra Wejwar, Martin Unger, Berta Terzieva.Student mobility in the EHEA-Underrepresentation in student credit mobility and imbalances in degree mobility.Projektbericht Research Report, 2014:45.
(其中, 非欧洲区是欧洲高等教育区中的非欧洲国家所覆盖的区域) 资料来源:Angelika Grabher, Petra Wejwar, Martin Unger, Berta Terzieva.Student mobility in the EHEA-Underrepresentation in student credit mobility and imbalances in degree mobility.Projektbericht Research Report, 2014:46.
三、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流动的本土启示
通过对欧洲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生流动的历史轨迹及现实走向的考察, 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 学生流动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学生作为重要的知识和文化载体, 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学生流动作为提升国家教育影响力、扩展外交范围、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价值, 在近年来的欧洲乃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政策与改革中受到高度重视, 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作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 我国也正在努力吸引国际学生, 力争成为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国之一。
第二, 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学生流动市场中的吸纳能力。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的提升是吸引海外优质生源以及留学人员归国的核心要素。近年来, 我国在吸纳国际学生方面呈持续上升势头, 但仍存在下述问题:学生流动逆差仍较大, 输出学生远多于输入学生;来华学生在总体规模、层次以及占在校生比例方面仍偏低。例如, 2012年国内高等院校来华学生在校比例基本低于1%, 而这个数字在西方很多国家大于或等于10%;从来华生源看, 亚洲仍占多数。2012年我国来华学生中63%来自亚洲, 17%、11%和8%分别来自欧洲、美洲、非洲。[27]因此, 在广泛吸纳国际学生的同时还应重点吸引高水平的优质生源, 促进高层次学历的流动;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机制, 增加留学生教育经费投入, 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留学生奖、助学金;加强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
第三, 拓宽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流动的国际平台, 实现高层次、宽领域、多样化的学生流动。首先, 要进一步推动与境外高水平大学, 特别是与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一流大学强强联合、强项合作, 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国际流动平台。其次, 要拓宽学生流动的范围。不仅要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也应加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既要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 也要注重与欧盟、东盟、非盟、阿盟等区域性组织的合作。同时, 更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为学生流动提供更广泛的国际空间。最后, 学生流动的形式要多样化, 应鼓励各级各类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 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
第四, 加强我国内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流动。我国内部各区域间教育及社会发展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态势, 例如, 我国八大经济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其中以泛长江、珠江三角洲、泛渤海湾区域的经济水平最高, 以陕甘宁青经济区和西部生态区的经济最为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均衡;由于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及相关制度的缺失, 导致我国各省市、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因此, 加强我国内部区域间的学生流动, 对于缓解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实现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作为世界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 欧洲有着悠久的学生流动发展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人才争夺战的日趋白热化, 跨境学生流动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面对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国际局势, 欧洲实施了革命性的区域高等教育改革, 其学生流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回溯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流动的历史发展轨迹, 探析其当代发展特点与趋势, 得出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流动的重要启示。
幼儿园语言教育领域的问题与对策 篇5
一、我的一次语言活动的反思
语言活动教案与反思
《小鸟的歌》------大班语言活动
一、设计意图:
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雪,日出日落,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孩子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再者,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所以,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了“小鸟的歌”这个活动。
本次活动以鸟叫声为开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关注大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的鸟儿结伴。在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同时,为孩子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鼓励孩子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二、活动教材: 《小鸟的歌》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小鸟的歌。诗歌中形象地描写了一只神奇的小鸟,它很爱唱歌,它的歌声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谁要是听到它的歌声,就会发生变化:花儿慢慢的开放了,小树挑起了优美的舞蹈等。作品不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而且语言精练,韵律和谐,有较强的表达性,可以让孩子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同时尝试仿编。因此这篇《小鸟的歌》适合大班的孩子进行教学。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结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根据诗歌提供的线索,初步尝试按诗歌句式仿编。
3、能大胆表达,体验语言活动的快乐。活动内容:《小鸟的歌》 活动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活动难点:
根据提供的线索,运用诗歌中的句式完整的表述、仿编诗歌。活动准备:
1、教具:《小鸟的歌》PPT、诗歌图谱一套(5张)、优美的小鸟叫声音乐一段、诗歌配乐一段
2、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图谱(包括:小卡片2张)活动过程:
1、播放小鸟叫声,引出活动课题
师:你听到了什么?听了你有什么感觉?
2、完整欣赏诗歌,感受诗歌意境
师:有一只可爱的小鸟很爱唱歌,它的歌声优美而动听,谁听了它的歌声都会发生变化,不信你听„„
你听到了什么?听了你有什么感觉?
3、逐幅播放PPT,理解诗歌内容
(1)图一:“有一只可爱的小鸟,它很爱唱歌”
(2)图二:“小鸟的歌飘到草地上,花儿慢慢的开放了”
师:小鸟的歌飘到了哪里?谁发生了变化?花儿怎么了?
(3)图三:“小鸟的歌飘到树林里,小树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师:小鸟的歌飘到了哪里?谁发生了变化?小树发生了什么变化?
(4)图四:“小鸟的歌飘到小河里,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
师:小鸟的歌飘到了哪里?谁发生了变化?鱼儿发生了什么变化?
(5)图五:“小鸟的歌飘到幼儿园,小朋友甜甜的笑了” 师:小鸟的歌飘到了那里?谁发生了变化?小朋友怎么了?
4、根据图谱提示,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进一步熟悉诗歌内容
(1)根据图谱朗诵诗歌
(2)多种方式朗诵,熟悉诗歌内容
①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的朗诵
②随音乐有感情的朗诵
③随音乐边表演边有感情的朗诵
5、根据诗歌结构,尝试仿编诗歌
(1)尝试仿编后半句诗歌
师:小鸟的歌飘到草地上,草地上除了花慢慢开放了,草地上还有什么会变?
(2)借助图谱,仿编整句诗歌
师:小鸟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图片,小朋友自己选两张图片,然后用选的图片编一句好听的诗歌!
(3)自由想象,仿编整句诗歌
师:小鸟的歌除了飘到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地方还会飘到哪里呢?
6、活动延伸
师:小鸟的歌真好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得很美很美!小朋友还可以把刚才编的诗歌画成图片,制作成图谱来朗诵诗歌!
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既存在一些亮点,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活动过程与目标一一对应,各环节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本次活动以“小鸟的歌”贯穿始终,借助录音、幻灯片与图谱效果,充分使孩子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诗歌表达的语言美、意境美,体验大自然的神奇有趣。以播放录音的方式唤起孩子的原有经验,将其自然带入情境之中,为接下来的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利用幻灯片,直观、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利用图谱,生动、形象的帮助孩子进行了诗歌的仿编活动!
在诗歌的拓展仿编过程中引导还有一些不够不足,在今后的活动中会进一步去学习研究好的方法以便于教学。
以上是我在通过这个活动以后的几点反思,在活动中出现的不足,我将在下次游戏中多加注意,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失误。在自己的教学能力上,也会争取更大的突破。
二、谈话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在谈话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与幼儿谈话的方式
老师与幼儿能否成为朋友,进行融洽的谈话与日常进行的谈话是有密切联系的。那么怎样谈话才能使孩子爽心悦口呢?
1、常用符合幼儿心里特点的引导语言
由于幼儿年龄小,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候老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严厉的指责幼儿。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该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地引导幼儿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幼儿喝水环节中,把杯子里的水洒了并且还烫了手,这时老师应该想到幼儿心里很不安,就不应该指责,而应关切的问:“烫的手很痛吗?幸亏没有烫得很厉害,这样烫的水,你以后要接的少一点,喝完了以后可以再接,也就不会烫伤了。”这样的话很像一粒顺气丸,很合幼儿的胃口,他紧张的心情顿时平静了,还懂得了一种生活的常识。
2、遇事要多讲一些安慰话来帮幼儿分担忧愁
老师应多留意幼儿情绪的变化,当发现幼儿情绪低沉时,就应该与幼儿交谈,鼓励幼儿说出心事,但忌强迫,而是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在关心自己,从而自愿的说出缘由,老师应耐心地听孩子的讲述,然后“对症下药”地说些安慰话。事实上很多忧愁一经讲出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3、经常讲能引起幼儿兴趣,拓展眼界的新鲜话
幼儿的求知欲望是最强烈的。接触到的实际不管幼稚好笑的、离奇深奥的都要发问,有时并且一问到底。这是幼儿勤思考的表现。对此,教师应该感到高兴。不仅要耐心回答幼儿的各种提问,还要常说一些让幼儿耳目一新的新鲜话来开阔幼儿的眼界,满足他的求知欲望。在共同的学习中、讨论中,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面。
4、毫不吝啬的多说夸奖话
人人都爱听夸奖的话,幼儿也不例外。对于被夸奖的地方,幼儿在自豪的同时,往往会更加精益求精地去经营以便使自己的优点更加发扬光大,例如:有人来幼儿园时,孩子忙上前去问好,老师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客人走后夸奖该幼儿“你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幼儿听后,心里甜甜的,下次来人,他一定会更加热情有礼,让老师的脸上更增添光辉。
二、在谈话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言语活动,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前提,它对语言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我们刚入园小班的宝贝来说,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才刚刚适应幼儿园生活,情绪不是很稳定,加上幼儿自我为中心、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不是很关注周围的事物年龄特点。
我在带班的过程中发现,我班有而对于听故事很感兴趣,而且,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的听的练习是最主要的。于是,我决定利用早期阅读作为手段,来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
首先,要选择会吸引幼儿的阅读素材。所选择的故事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要有趣,幼儿才会感兴趣,或者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能够有共鸣。
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运用充足的教具、不同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只有幼儿被深深地吸引后,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来倾听。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用眼神、动作、语言来提醒幼儿注意倾听,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倾听习惯好的幼儿。活动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小年龄的幼儿容易视听觉疲劳。
幼儿的倾听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阅读只是众多手段和方法中的一种,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时时刻刻关注幼儿的倾听行为。
三、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的完美穿插来讲故事的。每一个故事都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很是受老师和孩子们的喜欢。在阅读中能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将会让幼儿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终身受益。
绘本阅读的开展非常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那么,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引导幼儿敏锐地观察,清晰地阅读绘本
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着讲故事的重要责任,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图画、文字之间是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才能营造出整个绘本的完美感觉,所以绘本特别注重文字与图画的内在关系。
例如绘本《逃家小兔》主要以两张黑白画面和一张跨页的彩色相间构成,前者配以文字,后者没有文字和对白,但形象地展示了兔妈妈和兔宝宝那种温馨的情感,如图一中的文字与黑白画面紧密结合,左边的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右边中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鳟鱼,我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接着的彩页马上形象地展示了兔妈妈用萝卜钓小兔这条“小鱼”。这样的图画与文字的结合,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的观察力被这么拟人化的展示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在阅读时很容易就关注到了类似于这样的有趣细节,可以让孩子们清晰地了解绘本的脉络,为成功阅读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二、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深入地阅读绘本
优秀的绘本能给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包含了幼儿丰富想象的绘本更是拓展了原有作品的内涵,使其变得更加丰满。
1.预测故事。我会在阅读前让孩子观察封面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比如:绘本《逃家小兔》的封面,是一对在草丛中互相对视的母子兔,当我让孩子们猜测这本书可能会讲些什么时,小朋友的想象真是五花八门:“兔妈妈和兔宝宝一起玩了!”“它们可能在说这里的草可真好吃!”“兔妈妈肯定在告诉兔宝宝当心大灰狼!森林里的大灰狼可厉害了!”„„幼儿根据画面的预测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这么幅图片竟然会有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虽然此时的想象漫无边际,但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其以往文学作品的经验大胆地想象着。
2.设疑想象。设置这样的环节,意在培养幼儿大胆质猜想、预测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更好的阅读绘本奠定扎实的基础。当我宣布故事题目,请幼儿说说有关于这个故事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在了“为什么小兔会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事情?”当我把问题抛还给孩子们解决时,他们的积极性更加高了,但由于经验的局限,回答还是比较集中,优优说:“这是只调皮的小兔,老喜欢和妈妈捉迷藏!”宝宝说:“妈妈让它弹钢琴,它不想就逃了!”大牛说:“它肯定会遇上大灰狼,幸亏有兔妈妈帮助!”这话一出,马上引起了大伙的共鸣,大家都奔着这个主题展开讨论了,茜茜:“对呀!说不定大象伯伯也会来救小兔的!”鱼鱼说:“小兔钻进树洞,大灰狼就吃不到它了!”„„大家紧紧地围绕着大牛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3.合理联想。幼儿在看一本书时,不仅会联想到现实的生活、其他的文学作品、还会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作品中喜欢的角色,这就是幼儿的年龄特征所引发的。当幼儿在阅读了图一和图二后想象如果自己是小兔会逃到哪里去时,孩子们好象自己真的是那只调皮的兔宝宝,边比划动作边说出自己的想法,如辉辉一边做躲的动作的动作,一边说:“我钻进树洞,妈妈就找不到我了!”叶雨一边捂着头蹲下来一边说说:“我藏在钢琴下,就找不到了”„„孩子们陶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享受着作品所引发的快乐。这些想象的内容让绘本阅读不仅仅只局限在绘本本身,而是使得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三、创设幼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探究地阅读绘本
在阅读分析故事时,孩子们常常会以角色扮演和身体动作等方式对绘本作出回应。当幼儿听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时或是阅读之后,幼儿常常会把故事总的角色加入到游戏活动中,这样的游戏方式能促进幼儿更深入地探究绘本。
1.绘本阅读中的游戏。比如在角色区孩子们会戴头饰来表演《逃家小兔》。
2.绘本阅读之外的游戏。在绘本阅读之后,我们开展了语言游戏《兔妈妈找兔宝宝》。活动中,我们将绘本中小兔和兔妈妈的想法制作成小卡片分发给幼儿,让这些幼儿扮演不同变形的小兔,另请一名幼儿当兔妈妈进行接龙式的语言游戏,如:“如果我是小兔,我就变成小鱼游得远远的!”兔妈妈就来找相应的小兔:“如果你变成小鱼,那我就变成捕鱼人来抓你。”接着就由手持相应卡片的幼儿继续练习对话。当游戏进行了比较熟练的时候,我们还准备了空白的卡片,教师以简笔画的方式记录,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 篇6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国民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和接班人,只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担当起时代的重任,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资源、环境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研究的新领域。
1 论域的界定: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来源已久,“素”是指原有的,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质”是指本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特性。但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素质含义,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一方面的本来特性和原有基础。广义的素质含义是指在后天通过学习形成的知识行和实践行的品质。素质教育是以完善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的,立足人的潜能的开发和综合品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在个体心理、知识、智能、审美、道德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使其得到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
2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资源采集、整理、储存的重要基地,有其突出的辅助性教育职能和教育优势,它和教学、科研并称为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与高校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优雅的学习环境,熟练的文献服务技能等优势,在高校培养符合行人才,推进社会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1 馆藏优势
图书馆是信息的源泉,知识的海洋,是大学生永远都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它有丰富的、高品位的文献资源,给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尤其是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文献的传播超越时空,文献载体日趋多元化。馆藏资源除了纸质图书、期刊和报纸外,还有电子图书,中外期刊数据库等。其文献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学科。
2.2 环境优势
图书馆有美观大方、造型新颖的馆舍建筑,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干净舒适的桌椅,还有各种醒目的设计独特的教育宣传栏,信息发布栏,这些都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学习场所。
2.3 人力优势
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人,高素质的馆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利保障,高校图书馆大都拥有众多专门的人才,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检索、采集、加工、文献资料的好方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举措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现在是发展非常迅速的信息化的社会,当代大学生只有有较高的信息素质的储备,才能在瞬息万变中把握机遇,才能在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挖掘有价值的东西。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是图书馆新的研究领域,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3.1.1 利用自身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要经常有“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开设,让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处理方法和利用方法进行了解。还要常常举办如“怎样利用图书馆”等专题讲座。此外,图书馆还要及时告知大学生新书入库、上架、预约的信息,使新书能尽早与大学生见面。
3.1.2 调动多方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制定专门的学科信息员经常和教学管理部门相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是老师教,大学生被动去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要改变,使大学生能够独立去思考,主动地去探索,不但做到“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不仅能够迅速发掘信息,同时能够预见潜在的问题。
3.2 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图书馆素质教育开展的基础是馆藏文献,若撇开馆藏来讲素质教育,那就好比无米之炊,所以,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料的采购方面要把好关,对入藏和典藏制度不断作完善,对专业化馆藏特色加以巩固,同时对于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读物要多订购一些,政治思想不健康的读物坚决杜绝入藏。(1)根据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要求,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文献建设,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2)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重视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献建设。根据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的要求,要加强心理学、生理学等书刊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3)根据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专业设置,订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书刊。(4)根据大学生思想敏锐喜新奇和追热点的特点,适当加强热点图书的采购。通过各类文献资源的建设,使大学生走进图书馆就好像是把自己置身于古今中外的伟大心灵之中,去感悟,去品味,去追求,由衷地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大学生从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3.3 加强环境育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养人”,事物发展都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图书馆就必须先要营造良好的馆容、馆貌再给予大学生素质教育,从而对大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使他们的知识有所增长,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3.3.1 将环境在启迪大学生道德情操方面的功能发挥出来优雅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图书馆设备完善,有雅静洁净的环境,这不但能够让人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并且还能起到启真导善的作用,对大学生的言行与习惯起到规范的作用,比如当大学生进入恬静洁净的阅览室时,他们就会受阅览室的气氛感化,从而自觉意识到不可以大声喧哗、不可以乱扔纸屑、不可以随地吐痰。
3.3.2 将环境在扩展大学生知识方面的功能发挥出来当代社会要求大学生的知识要广博,所以,大学生只是凭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而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大学生来讲,图书馆是他们的另一个课堂,图书馆环境的知识蕴藏量丰富,比如图书馆的橱窗,剪报栏,墙报,要常常刊登一些主题鲜明,取材新颖,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文献资料。图书馆的借书处或阅览室走廊,常常布置一些名人的警句格言与画像,这些文献资料及名人的警句格言刊登与布置能够让读者与无意浏览中,他们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再有是通过专栏的举办,对古今中外著名学者学习方法加以宣传,这更会使大学生受益良多。
3.3.3 将环境在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方面的功能发挥出来。在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美教育在图书馆方面有:春天的花香,夏天的绿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梅竹,在图书馆内外四季都美的存在,再加上富于深含的雕塑合书画作品,会使大学生在对自然美感受中,在对艺术美的欣赏中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
3.4 加强导读服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大学生有有限的在校时间,而且平时课业重,功课紧,虽然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很丰富,然而图书资源的水平也存在高低之分,品质会有所不同,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内容及阅读方法等方面大学生很需要图书馆的直接的指导,学生素质的提高受导读工作开展的好与否的影响较大。
3.4.1 推荐阅读
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带有随意性与盲目性。例如:升学压力及商业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很少一些传统文化,学术经典之类的书,这就需要图书馆将其教育职能发挥出来,把知识容量大,思想品位高的书刊推荐给大学生,使其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还有就是: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爱追求热门,招聘单位要求什么就读什么,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读什么,对自身其他素质的培养就有所忽视,高校图书馆要引导他们多读一些政治书刊,经典名著等。通过指导阅读对他们的不足进行弥补,这不但能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多加了解,增强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并且使他们能够明辨事非,学会做人的道理。
3.4.2 节日展出
图书馆还应结合重大节日,面向大学生举办专题性的书展,如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记念日等,将和此节日相关的挂图、书刊等展示出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优良品质,使他们从中产生为建设祖国而发奋读书的历史使命感。
3.4.3 参考咨询
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每个岗位上,体现在每个读者上。所以,馆员除对读者热情接待之外,还要对读者提出的相关文献资料方面的问题给予热情解答,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耐心仔细的帮助及引导大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高校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创新的要求”。实践表明,图书馆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只有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参考文献
[1]洪拓夷,曹珍副,吕元康,黄莉娟.素质教育背景下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延伸与拓展[J].情报探索,2010年l0月.
[2]邵一秋.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基础理论研讨,2010年12月.
[3]康万武等.高校图书馆与素质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灾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了罕见的特大灾难。2001年“9.11”事件, 2004年印度洋海啸, 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 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 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大地震, 2010年上海胶州路大火, 2011年的3.11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 2014年的马航事件和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 每次灾难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对于如何防灾减灾却知之甚少。为了吸取教训并有效地应对灾难, 使灾难管理成为一种文化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灾难教育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法。
一、我国灾难教育开展现状分析
目前, 虽然我国设立了全国防灾减灾日, 建成了143处公共安全教育基地, 但是大学生的灾难意识还很薄弱, 灾难教育内容缺失, 宣传教育渠道较少, 教育资源匮乏, 灾难教育体系呈整体性缺失状态。
针对高校灾难教育的现状, 有学者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部分高校开展调查。谌丽[1]对北京5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于防震减灾的态度积极, 但是对于灾害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学校灾难教育的薄弱。张健和齐秀强[2]选择华北和西南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 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内心渴望接收灾难教育, 但是学校缺乏相关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 课外教育的诸多内容亟待改进。屈朝霞[3]对京、津、冀16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大学生仅仅初步了解防灾减灾的知识, 但防灾减灾行为和防灾减灾态度相互不协调。对185个访谈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 某些高校建立了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 高校灾难教育现状堪忧。
二、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灾难教育的SWOT分析
1. 优劣势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存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以人为本, 培养与塑造人、发展人, 使人趋于完善。思想政治的理论中, 也包含有对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作为现实关怀, 它关心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能否合理与健康地发展;作为终极关怀, 它引导着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的一系列思考。由此可见, 在思想政治领域里开展大学生灾难教育活动, 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 中国教育体制“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使某些中小学教育只重视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轻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另外, 思政系列人员生师比的严重失衡, 导致辅导员难以觉察到个体的情感波动。
2. 机遇与挑战分析。
近年来大量的灾难报道, 使人们在悲痛的同时, 也将灾难教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 上海九年级新生使用的二期课改新教材中,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面对灾难”, 其中收录的4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地震、战争、沉船等各种灾难。在这一单元的“综合学习”部分, 便引用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材料, 同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公益广告辅助学习。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例如美国和日本, 都已经有了较完备的大学生灾难教育体系, 而中国在这方面则较薄弱, 研究此领域的人员数量也较少。思政人员, 特别是大量的辅导员, 活跃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某些在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比一般教师要深刻。由此可见, 思政工作人员具备进行灾难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我们已经建立数百所公共安全教育基地, 然而并非都在正常运营。这样的现状, 给灾难教育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使高校思政人员失去了很多实践教学的机会。
三、思想政治领域开展灾难教育的方法初探
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己任。然而, 现实却是, 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国家的需要, 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 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远, 认为教育不能很好地契合人的生命节奏。基于此, 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1. 利用新生转型教育的机会, 宣传在灾难中的自我安全保护策略。
大学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 自身面临一系列的角色转换, 学校和院系往往会组织一系列的转型教育, 引导新生正确认识中学与大学在教育和管理上的区别, 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型教育内容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安全意识的培养。然而, 这些关于安全的教育, 往往集中在生活层面, 例如宿舍安全、出行安全、学习安全等。如果将灾难教育的内容嵌入新生转型教育中, 在新生入学初期开展一系列的灾难教育活动, 就可以弥补中学期间此方面教育的缺失。
2. 利用思想政治系列课程, 进行课堂集中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系列课程,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 这些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老师可以涉足与设计的范畴。笔者在多年上课的实践中发现, 传统的这些课程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 学生更期待一些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 能够“接地气”的课程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 把灾难教育的内容加入思政课程教学, 是顺理成章之事。
3. 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 开展专门的实践活动。
一年两次的假期社会实践, 是与社会对接的很好机会。这三个月, 除去回家探亲的时间,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无所事事, 如果加以利用, 无疑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目前, 学校对学生都有实践学分的要求, 如果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 拟定一些与灾难教育有关的课题, 组织一批调研小组或实践小分队, 深入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体中进行调研, 相信能够收集到一定量的鲜活数据。同时,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接触到一个与他们专业完全无关的领域, 亲眼看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 亲身体验一种课堂所给予不了的教育和锻炼。
4. 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 开展主题班级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活动, 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受到辅导员认可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题活动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形式, 也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手段。学者张锐[4]归纳了“主题班会的十二种形式: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专题报告式、节日纪念式、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成果汇报式、才能展示式、专题辩论式、实话实说式、娱乐表演式、总结归纳式”。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灾难教育, 有利于改进灾难教育的方式, 使之更常态化;有利于充实灾难教育的内容, 使之更丰富多彩;也有利于促进灾难教育形成效果, 使之更生动持久。因此, 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和班会开展灾难教育, 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 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灾难教育水平, 对于增强我国全体国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笔者提出在思想政治领域里开展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可行性, 希望能够对提升灾难教育的水平和推动灾难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谌丽, 陈思, 冯科.大学生灾害感知水平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2) :106.
[2]张健, 齐秀强.大学生灾难教育现状访谈实录——对华北和西南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 :171.
[3]屈朝霞.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2) :99.
简析影视类词语跨领域的语言现象 篇8
影视业的历史并不悠久, 但发展迅速, 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影视领域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流行, 这些词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表达和交流。影视词语种类日趋繁多、其构成也多种多样。例如, 近年来出现的文替、武替、饭替等词汇都是通过仿拟手法创作的新词;出于方便简洁的目的而产生的缩略词语:票房 (票房收入) 、影视 (电影市场) 等;来源于港台的新词新语:拍拖、爆料;来源于国外的缩略词汇PK、ND (not good) 等等。其中, 粉丝、冷藏这些不同领域词语的借用也是显著特征之一。这种跨领域吸收来的词汇越来越多, 下面就让我们就此语言现象做一番简析。
二、跨领域词语的列举
1. 电影 (film)
电影一词的英语“film”, 在古代英语中的原意是指牛奶烧烤后泛起的泡沫, 后来引申为薄膜、胶片。【1】可见, film本是其它领域范围内的词语, 但人们抓住了其外部与薄膜、胶片相似这一特征, 所以对电影的认识便从这一特性出发, 从胶片这个基础来认知、界定电影这个概念的。
2. 蒙太奇源于法文“montage”的音译。
原是建筑学用语, 意为构成、装配。借用到影视为组接、构成一艺术整体之意。
3. 双栖明星双栖, 源于生物学用语。。
源于港台, 指某些艺人兼从事另一行业。表现为歌星影星的跨领域
4. 穿帮
“穿帮”上海话。豁边、穿帮, 本义是指有形物的边缘豁开一条边, 要仔细查看才能看到, 或者是鞋底磨穿了, 而表面完好。普通话就是“露馅了、暴露了”。影视用语赋予“穿帮”三种意思:1、镜头内容前后不连贯;2、人物道具变动违反逻辑;3、摄影器材、人员被拍入镜头。
5. 票房毒药
为医药领域词语。影视圈内则指名气好、演技也很棒的演员, 但主演的电影在票房上基本都是赔本或者惨淡。通常一部电影上映后, 票房收入与预先投入比例极其接近, 或者票房收入比预期低许多, 则主演基本就会被称为“票房毒药”。
6. 阵容
军事类词语。原指作战队伍的外貌或军事队伍所显示的力量。影视界借用此词来形象比喻场面的宏大及拍摄过程中人力的配备。
7. 花絮
原指白而轻柔的花, 古代多指柳絮。南朝简文帝在《咏柳》中曾提到“花絮时随鸟, 风枝屡拂尘。”可见花絮原本事植物领域内的专用语, 这一用语在影视领域指拍片时NG的画面。NG, 是“not good”的缩写。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喊NG就是说不够好, 让演员再来一次。而且花絮有时也指拍片休息过程中演职人员们的一些搞笑场景。
三、跨领域语言的特性
1. 丰富性
中国的影视行业发展迅猛, 与此同时影视行业的新兴词汇也随之迅速产生其广泛性, 丰富性极为明显。花絮、阵容、双栖、桥段、蒙太奇、票房毒药、猛料、粉丝……等等这些影视类词语来自军事类、建筑类、医药类、烹饪类、生物类术语, 词汇来源五花八门且丰富多彩。
2. 时尚性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 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提升, 文化的提升又是对经济的直接反应。欧美、港台的经济比内陆发展迅速, 其影视文化产业也比内陆更新快, 来自港台地区的影视语言便成了时尚的流行前沿标志。这些影视词汇一经产生便会迅速传播, 成为时尚。
3. 相通性
影视类词语吸收其他领域内的词汇, 并不是随便拿来就用的, 其二者之间要有相通之处的。只有相通之处, 才有互相交叉、融合的可能。
例如:“雪藏”、“冷藏”原指对食品类的冷冻保存。用在影视圈内指现常某位演员明星被禁止在媒体上露面或禁止参加某项参评比赛。泛指借娱乐及舆论等强制性力量使某个艺人与影视界断绝联系, 让该艺人在影视界失去话语权或失去表达权, 从而退出演艺界。不难联想到冷藏、雪藏、封口等词语的原来义与影视中的新意之间的相通之处。
4. 比喻性
比喻原是一种修辞格, 源于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通过打比方在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从而赋予词语新义项。例如“双栖明星”, 双栖源于生物学指水陆两栖动物, 属于跨领域后赋予了比喻性的新词义。很显然, “两栖动物”本是生物学名词, 人们利用比喻把影视演员比喻为既能在水中又能在陆地生活的两栖动物, 及形象有贴切。
猛料, 起初为烹饪用语指烧菜时的原料或佐料, 有猛烈、刺激之意。用于影视类词汇, 猛料, 词义转化为具有轰动性的爆炸性的新闻消息。很明显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把一烹饪类的术语比喻成影视圈里的刺激性的新闻。
四、形成跨领域语言的原因
1. 各行业的合作交流
索绪尔指出:“语言学和其他科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他们有时从他借用材料, 有时想他提供材料。期间的界线并不是很清楚的。”【3】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文明的社会,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 各类文化迅速接触交融, 个学科的交叉现象越来越频繁。例如, 封杀原指体育运动用语, 指运动比赛中守场员对击跑员进行传杀或对由于击跑员击球上垒而被迫进垒的跑垒员进行传杀的防守行为叫“封杀”。影视领域里“封杀”一词同“雪藏”、“封嘴”等词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蒙太奇源于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用语, 意为构成、装配。借用到影视为组接、构成一艺术整体之意。就是在影视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 将影片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镜头、场景等分别拍摄, 然后再根据原电影的故事情节将这些场景、镜头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科技的发展要求个行当、个领域不可能在孤立的存在, 其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和借用便日趋频繁。
2. 猎奇心理
随着文化思想解放, 科技不断更新, 新事物不断涌现, 新概念新现象不断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社会涌现的新势态必然会有猎奇心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里这种追求新鲜的内心机制决定了人们运用词语时往往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给旧词添加新词义。添加或转变后的词义比较独特新颖, 表意既形象生的又非常贴切, 很容易为人们接受和利用。例如“花絮”、“桥段”这些来自港台或国外的新鲜东西, 内地人接触到接受这一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人的猎奇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们接受影视语言的这种跨领域现象, 都少不了“猎奇心理”的支配作用。
3.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
语言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力求简约有效、明白晓畅即语言表达力求经济性。语言经济性的原则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新词的产生, 于是旧词新用就会应运而生。例如杀青一词就是典型的旧词新用。“杀青”, 最初是古人制作竹简时一道工序的用语即将破开的青竹片放在火上烘烤, 使其溢出水分而发黄变干, 制成竹简。【4】而今, 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完成叫杀青, 就是封镜、关机。词语也有一个产生、兴盛、消亡的过程, 那些老套语陈旧、平淡无新鲜感的词语, 已不满足于现代人的交际了, 于是人们开始借用诸如桥段、杀青、雪藏、双栖这样的新鲜词汇。例如“双栖”从字面上看, 会使人们联想青蛙等水陆两栖动物既能在池塘的水中生活, 又能在陆地的草丛中安家的情景, 心理上也会有一种特别形象的认同感觉。“杀青”一词将人们在完成一项工作 (尤其是比较艰巨的拍摄工作) 后如释重担的那种欣喜、那种激动、那份成功心情准确、鲜活的表达了出来。另外这样的词语已在其他领域早已有之因此人们对此它们不陌生, 所以更容易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
五、跨领域词语的简预测
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 各行业、各学科甚至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各个领域间的语言虽然各具特色, 但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没有任何联系的。影视在当今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娱乐性、与传媒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影视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促进影视领域内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 这就使得它很容易吸收和采纳其它领域的词汇来借此指代自己领域的表达。同时当代人的追求新颖、猎取新奇的心里也会易于接受这种方式的词语。所以这种跨领域词汇的吸收并入只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新奇, 很少有减少消亡的可能。
六、结论
总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了影视词语中的跨领域现象, 认识了这种语言的特性、成因。由此我们看到影视语言的这种跨领域现象表出现新鲜的活力, 对整个词汇系统来讲, 具有类推和补充作用。这样的词语会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具个性化。
参考文献
[1]黄文达.《后电影:数码时代的电影语言》.当代电影, 2004.07.15
[2]余双人.《“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咬文嚼字, 2008.05.01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1980年
【学生语言领域学前教育】推荐阅读:
语言领域论文08-25
语言领域字条的妙用07-26
小班语言领域活动教案08-28
学生评价语言10-28
中班语言领域说课稿06-18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09-05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10-04
中班语言领域教学方案怎么写09-09
学生语言交际能力05-18
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