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2024-09-22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通用14篇)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1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摘要: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

潜心揣摩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无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因而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呢?下面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阅读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加强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

熟练而精确地识字、识词是阅读的基础,理解运用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途径。阅读包括课堂阅读教学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课堂阅读教学

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阅读教学对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取广泛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凭借它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1、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阅读教学中认识生字和学新词应紧密结合,即字不离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多样的,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简明确切,通俗易懂,并能合理、正确运用。

2、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又是构段成篇的基础。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各种词语在句子中是如何配搭组合成句子的,弄懂句子的各种句型特点及其表述作用,能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正确、完整地运用。

3、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篇章就是使用大量的字词句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条理、一定的关系,合乎逻辑地安排在一起。篇章的教学能帮助读懂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又能配合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促进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说说读课文后的感受,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旨意,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对文章熟读成诵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从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信手拈来。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检验。那些语文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谈到他们学习语文的经验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知识、智力、品德、情感的等方面受到深刻的教育,对有效地巩固识字,充实词汇,学习各种语法、修辞,从而提高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外阅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课外阅读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读物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启发、提示和指导,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阅读后还要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检查督促,如写读书心得、读后感,作读书报告等,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体会,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作文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现 学生通过阅读,从中吸收、理解字词句段篇等有关语文基础知识,而积累、理解语言文字是为了运用。作文是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写作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的手段。作文在成文之前,离不开构思、布局,少不了字斟句酌,这需要动用内部语言仓库的储存,并在大脑中进行比较筛选,对内部言语发展很有作用,作文需要学生进行一连串紧张而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运用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技能,也需要对作文对象有认识、感兴趣,这些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和情感陶冶有很大作用。

作文中,语言表达能力是驾驭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意的能力,包括遣词造句,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标点符合、修辞以至书写、格式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作文是语文素养提升和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从说到写

“说”和“写”都是由内而外的表达方式。说是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达;写是运用书面语言的表达。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的训练重点是用词,一般做法是,提出说的内容(如图片、实物、情景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一想再说出来,所说的话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一个记叙四要素俱全的句子,也可以是连续的几个句子。通过议论、检查、反馈,语句在用词、语法表达方面没有错误,便可以把说过的语句写下来,使学生从口头语言表达顺利过渡到书面语言表达。

(二)从述到作

“述”是学生把阅读过的读物内容、听别人讲述、朗诵的材料作口头复述或听讲后笔录,重写出来。“作”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材料要自己搜集、组织、组织整理,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从述到作,体现了从复述、重写别人写出来或说出来的内容,到自己独立表情达意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雨文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多读几遍课文,然后指名让学生口述故事内容,其他学生作笔录,看谁述得好,谁记的完整,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三)从仿到创

“仿”就是模仿,“创”就是独创、创造。在阅读中,所有的文章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范文、例子,学生在模仿作文活动中,对范文的认知,发展了记忆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仿”不是最终目标,而应作为培养作文能力的手段,在仿的训练中,要及时引导学生由仿作向创作方面发展,可以模仿范文的思路、结构、句式等语言形式,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应注入自己的创造、认识、情感,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加强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艰巨的工作,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抓不懈,还要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普宁市占陇镇龙秋小学

赖晓珊 2018年1月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2

一、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口语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 口语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口语是文字应用的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直接体现在口语表达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口语:首先, 从表达目的的角度来说, 口语交际并不是静态的, 也不是单向的, 而是一种动态和双向过程, 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次, 口语交际并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操作, 而是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最后, 影响口语交际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对象以及动机之外, 还包括交际情景以及方法等, 因此对小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1]。

(二) 通过口语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首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些合适的口语交际情景, 将这些情景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 使小学生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 使学生敢于表达, 善于表达, 在生活中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看法。其次, 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与生活中的交际情景结合起来, 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 教师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就“有形的礼物”和“无形的礼物”作为话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往往要比教师直接就某一问题去讲解更有效。

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阅读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 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要形式。一方面,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以后, 反过来又可以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感受和体验,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 阅读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解放思想, 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 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

(二) 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首先, 阅读教学不应当拘泥于“读”或者是教学的分析, 就是说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灌输给学生, 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通过“读”来获取信息, 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将这种见解与自己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获取新的感悟。其次, 要引导学生掌握真确的阅读方法, 而不是盲目阅读, 一般将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读, 明确阅读动机, 了解文章大意;二是细读, 品味文章优美的字、词、句等;三是精读, 将重点放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 领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写作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 写作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应用中,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写作, 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来描绘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字基础, 同时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写作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主动动笔,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会用文字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3]。

(二) 通过写作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首先, 写作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表达热情,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 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 或者是观察一些社会现象, 也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景, 将写作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其次, 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落俗套。所有文学作品的素材都源于生活, 能够打动人的作品中一定蕴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审题、立意以及选材等模式化的写作指导, 将重点放在情感表达上, 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总结

口语、阅读以及写作是语言文字应用的主要形式, 对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必须予以重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将提高小学生的素养以及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将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提升其综合素质, 并为其他学科的开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背景下, 要求学校及小学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提升其文字运用能力。本文主要从口语、阅读以及写作三个角度分析了以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目标,语言文字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振玲.浅谈提升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2) .

[2]郑文.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6) .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3

理解对学习固然重要,但理解并不代表会用。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强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本位的本质认识,探索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语文高效课堂新模式,从而改变目前“学生口语表达难,写作文难,教师教语文难”的语文教学现状,是落实新课程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进行高效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对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然而很多专家学者对探索小学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高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就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切实感受,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事实上,词语的教学只有放在句内,甚至整篇文章中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理解起来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第26自然段时,问学生“龟裂”是什么意思?一位同学回答“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老师的点评是:很好,對不理解的词能通过查工具书弄懂它,很棒。随后就进入下面内容的学习了。很显然,这样的教学如风吹过,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说,更谈不上有效运用。再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一位教师虽然关注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自由自在、苟延残喘、罪魁祸首等词,且让学生在查工具书的基础上,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个别词语,如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还采取了让学生想象说话,但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所描绘的内在关系没有提示出来,从而削弱了词语的整体表达效果,有些可惜了。

实际教学中,怎样进行词语教学才能更有效地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眼光及教学时方法的选用。如果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够多深入一点,如《草船借箭》一文关注“神机妙算”一词由意到文,再适时拓展到《三国演义》整本书中诸葛亮的表现;《晏子使楚》一文双方笑的情形对比研读,自己先咀嚼一番;《惊弓之鸟》一文中“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中两个“直”的意思是否相同?对表现更羸这个人物有何作用?等内容先在文中走上几个来回。如此一来,课堂是不是更有根基?

我们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走人一些常见误区和产生某些惯性教学。比如教学中对词语理解生吞活剥。“结合上下文理解”“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是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有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基本脱离文本,忽视语境,不知不觉陷入了“望文生义”的偏狭境地,原本鲜活灵动的语词被师生生吞活剥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还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词语运用教学形式单一。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局面,课堂上选取两个词让学生造句,结果举手的学生一个也没有,这时教师只能用“点将”法,指令优秀学生勉强说了两个句子,其他学生做观众。词语的运用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冷场”?课后研讨时,我们找出了学生表达出现集体缄默的原因:教师的词语运用教学训练形式太单一。只有有机创设表达情境,有效激活表达欲望,词语才能化做具体的形象贮存于学生的记忆仓库,进而进入个人语言表达系统。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4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遵循语言运用的规律,潜心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如何聚焦“语用”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此简介自己所采用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巧借汉字文化,说中提高识字能力

所谓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教学时,应该以汉字本身部件为根本的出发点,巧借汉字文化,把本属于汉字的因素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如教学《青蛙写诗》中的“点”字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点”的构成,让学生说说图片的含义,明白了“点”字表示烟火会一点点熏黑物体,表示黑点。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灬”,告知学生“灬”的名称,以及在古时,“灬”常表示“火”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哪些带有“四点底”的字。学生在交流中认识了“热”“蒸”“煮”等字。这样,在追根溯源中,引导学生体味汉字的内涵,了解汉字的演变,感受汉字所特有的魅力。同时在说话的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系统识字的能力。

二、关注词语内涵,悟中提高学生语感

语言文字的运用基本单位是词语,因此,准确地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我们要引导学生自由地穿行在曼妙的词语密林里,体会词语的内涵,在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敏锐性,培养语感,在感悟中积累语言,并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教学《生命 生命》中“飞蛾求生”部分时,首先,引导学生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飞蛾的求生,从中引出“挣扎”一词;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挣扎”的意思,讨论飞蛾会怎么挣扎,会产生什么后果;最后,引导学生说说,从“一只小小的飞蛾仅仅只能活九天,但它还要挣扎着”中可以读出什么。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学生通过想象,眼前就会展开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而在这个过程中,词语的丰富内涵就会生动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这样,融情景想象与感情朗读于一体的教学,既深化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又让他们感受到了词语的魅力,体会到了词语的意境,提高了语言的敏感力,从而培养了语感。

三、捕捉语言特点,练中提高“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潜心会文,关注语言,捕捉语言特点,让学生借鉴文本的语言形式,有依可循、有例可鉴地进行语句表达的语言实践,以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1.聚焦特色句式,习得表达方法。

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教材中,许多课文中都蕴含着优美的、精彩的句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细细地品味。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聚焦“语用”教学,要聚焦文本中具有特殊表达的句式,让学生徜徉在表达有特色的句子里,通过揣摩、诵读的形式,学习句式的构成方式及其规律,从而迁移到写作,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笔者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圆明园的建筑精美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去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学生发现,作者是通过“一大一小”“一动一静”“一仿一创”“一中一西”的强烈对比,然后用关联词“有……也有……”“……还有……”把这些建筑串起来,从而写出圆明园宏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构段方式,明白作者是通过“观看到的景物+感受”的构段方式来表达的。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这样的方式去尝试描写厦门的园博园。这样,教师有选择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写法的运用,学生就从文本中获取了习作表达的方法。学生不但从范例中获取了作者表情达意的?Z言模式,而且从中学习了句子的表达方式,提高了表达能力。

2.聚焦典型片段,习得表达特色。

所谓典型片段,就是文章中语言形式比较有特点的,对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学习写法有较大帮助的片段或者段落。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这些片段指导学生练笔,让学生经历“认识―理解―运用”的语言习得历程,习得文章的表达特色。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第四自然段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是20世纪的“发现”,哪些是20世纪的“发明”,让学生探讨课文是如何将“发现”写具体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从“高、深、远、小”四个方面来写20世纪的“发现”,从“通讯发达”角度来写20世纪的“发明”。教师接着引导: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那么从表达上来说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作者不仅准确搭配动词,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表达方法。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有条理地说说21世纪的“发现”和“发明”。最后,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写写21世纪的变化。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中的内容,还内化了文本中的表达特点,在运用中习得了文本的表达特色,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聚焦篇章结构,习得谋篇布局。

文章的结构是它的骨架和纲领。笔者认为,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他们去发现文本中谋篇布局的奥秘,然后凭借文本中的范例,进行仿写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然后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点面结合,把典礼的经过写具体的;最后引导学生采用课文的篇章结构来写写学校的运动会,并注意点面结合。这样,学生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学习了谋篇布局,提高了“语用”的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在文本中寻找独特的语言,把握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语用”能力,进而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刻育部基础刻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刻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6

1.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們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

3.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思考”。

只有学生喜欢思考,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老师要更加有耐心。但是,在积极提倡“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又应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与“文字游戏”,因为,这正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弊病,即是口号的频繁更替,以至一线教育工作者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可适从。

4.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4.1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4.2什么是数学素养呢?

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

4.3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4.3.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

4.3.2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5.结语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7

在教育界运用思维导图, 也早已不是什么秘闻。 北京的很多学校, 十年之前就使用思维导图来分析教育教学问题。 很多理科, 也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对于语文学科, 有没有作用? 可以有哪些应用?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研究, 发现思维导图的介入会真正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完善。

其实,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初中语文学习需要缜密的思维吗? 很多人, 甚或包括大多数的中学生、 个别语文教师都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又去查了资料。资料上说:“知识体系中的感性思维建立无非是从混沌感性到清晰感性的整理过程。 ”所以, 感性也有思维, 并且感性思维有发展完善的空间, 而思维导图就可以成为感性思维提升完善的一个有效手段。 因为, 有思维参与的语文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中学生积极思考语文问题。

很多中学生有一个误解:语文学科, 就是读读背背。 这种肤浅的认识, 极有可能是平常的语文课堂学习传递给学生的。 课堂上, 几乎不需要学生思维, 识记字词, 掌握文学常识, 背记成语, 熟练默写脍炙人口的古诗文……长此以往, 语文的学科思维建立不起来, 学生的语文素养无从谈起。

初中语文的学科重点体现在阅读和作文上。 那么, 运用思维导图怎样提升学生的阅读和作文思维呢?

一、对于阅读,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寻求阅读的规律, 建立积极有效的阅读思维, 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小说阅读为例, 主题的探究一直是一个非常令学生头疼的问题。很多教师的做法是大量训练, 总结规律, 然后让学生记住并运用这种规律。 这样的做法, 如若总结的方法足够科学, 对于学生的解题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但是, 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 则是一种近乎固化的危害。

如果事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去探究, 则会产生别样的思维效果。 首先, 我们明确探究的主问题———如何总结小说主题。 然后, 引导学生分析决定小说主题的因素。 学生不用多久, 就会发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继而, 我们再引导学生一条一条地去筛选真正决定小说主题的细分要素, 哪些是最有效的, 哪些是次有效的, 哪些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学生通过讨论不难发现, 总结小说主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高潮与结局中抓关键词句理解小说主题。

阅读理解中的其他问题, 都可以像这样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

二、对于作文,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寻求写作的规律, 打开发散思维, 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作文选材为例, 千篇一律是一个非常令教师头疼的问题。 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会选材。然后,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选不了新素材, 主要问题还在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太过单调, 一言以蔽之———没有生活。实际上, 是这样吗?现代社会, 信息爆炸。 往往我们终其一生明白的道理, 孩子们很小就通过各种渠道曾经认知过。他们看过奥运会, 看过阅兵式, 经历过大地震后的大量文字冲击。 每一天, 他们都在学校如花园般的操场上行走, 在漂亮洁净的甬道上漫步, 秋风落叶不曾缺席, 园林大树不曾远离。这样, 还叫没有生活?

如果事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去探究, 则会产生别样的思维效果。 首先, 我们明确探究的主问题———以北京市2015年中考作文题目“对话”为例看作文选材。 然后, 引导学生分析此次作文可以选择的材料。 学生开始运用思维导图, 梳理自己的生活, 选择可以选择的所有材料。

当学生自己梳理出来之后, 往往连自己都会吓一跳! 文章可以写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组之内再互相交流之后, 学生的选材就会更加广阔。这样, 选择自己擅长的素材, 就会更加能够打动别人。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在选材方面, 就会形成一种独有的发散思维, 形成快速打开思维的选材习惯。

再如, 作文的立意。拿到一个作文题目, 到底立意在何处呢? 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 把题目确定好之后, 围绕着题目, 去审视这个题目到底能够确定什么立意, 然后再在众多的立意中去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 展开写作。

作文是一方广阔的天地, 如果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他的作文学习就不会只是永远的单纯重复和疲于应付, 作文的源泉活水就会慢慢流淌。

其实, 在基础积累方面, 思维导图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以文言词汇“之”的用法的积累为例, 运用思维导图, 从词性再到基本用法的梳理, 会让学生一目了然, 形成深刻的印象, 建立文言词汇积累的一般思维。

语文是一片海。这片海中有瑰丽的文字和语言, 也可以有清晰的感性思维。 当我们的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的时候, 这片海中, 思维在流动。 那海上的风景就会更加动人心魄。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中, 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寻求语文学习的规律, 促进积极有效的阅读写作思维的形成,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写作

参考文献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8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

二、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通过熟读背诵,把范

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记诵者,学问

之舟车也。”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

如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应该在课堂上留有充足

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整体效应。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运用語言的机会,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

此外,我校的课前三分钟演讲,重大节日的演讲比赛,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每年一次的主持人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语言才华的舞台。卡耐基说,增强自信的最好方法,即是在大庭广众下大声讲话。教学实践证明,神采飞扬的演讲,声色并茂的朗读,让同学们找回了失落了的自信心,感受到了激情语文的乐趣,充满了对竞争生活的豪情与斗志。

三、加强言语实践 确保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1、全学年作文不少于30次,约计18000字。2、每周阅读课不少于2节,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全学年读名著不少于10部,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读书笔记不少于2万字(平均每天读书笔记约55字)。3、每天练习钢笔字50字。4、每学年出手抄报8期。5、每堂课前三分钟演讲、朗诵或背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量的规定,督促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确保语文素养的日益提高。

四、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如何学的启示。”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为此,我校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三段式 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形式就是“自学——互动探究——质疑——反馈练习”。其基本程序是“三段四环节”。

(一)自主性学习阶段。第一环节: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质疑释疑(一般自学解决)。

(二)互动探究性学习阶段。第二环节:生生互动。这一环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收获、质疑问难,,以质疑探究为主,时间要长,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留到下一环节。第三环节:师生互动。学生质疑释疑,教师点拨释疑,解决上一环节遗留的问题,教师稍作点拨,常常是一带而过。

(三)反馈练习学习阶段。第四环节:教师布置适度训练,学生巩固新知,并突破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语言思

维训练,且能与生活联系,体现语文生活化特点。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

很好地提高了语文的整体素质。

五、阅读成长记录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语文教师把阅读与之结合,创建了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它必须包括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选择的指南、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省的证据”。 “它是在对传统评价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阅读成长记录袋主要有三个作用:1、学生自我设计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每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在上面填写其名称、阅读时间、阅读字数、文章内容、对自己的启示、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填写完后,收进记录袋,班级定期组织评比,评比优胜者发荣誉证书,证书也放在记录袋内。2、在写作、演讲、做手抄报时也随时用记录袋内的材料。利用课前三分钟,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3、每一个月,都要回顾看书的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写出改进意见。

阅读成长记录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读书热情高涨,读书的范围也从作文扩大到传记、名著、交际与口才训练、励志类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学等)等,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篇9

蓬安县河舒小学校 吴竞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导课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

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时间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情感;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教师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把读和议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评论探究,引起学生思考并发表见解,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教《寓言二则》时,的广阔资源。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询问家长、上网、读课外书、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开发资源,并学习整理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10

——招生就业处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辅导员培训班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能力素养训练,是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最直接管理者与服务者,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就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保证我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也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保障。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领域加深理论修养,拓宽信息和视野,将有力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人生规划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为了进一步加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学生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和个人管理能力,招生就业处于2011年4月14日特组织各系党总支书记与全体专职辅导员,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培训班。

本次培训邀请了我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林子老师和李芝山老师授课。两位老师都曾接受过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的专业培训,均获取国家职业指导师的资格,多年在我院一直从事着大学生就业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

林子老师首先主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部分。一开始她就抛出了两个问题给辅导员老师:

1、辅导员为什么来参加此次培训?

2、大家对本次培训的期望是什么?在明确了培训目的之后,她通过自己成功辅导了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帮她找寻到符合其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的案例向辅导员们介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她还结合自己的“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法”,将传统案例教学法与现代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给辅导员老师系统而生动地讲解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主要内容。林子老师用“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的公式来形象地描述职业生涯规划,并指出职业规划应该以“探索自我内在世界(即自我认知)→探索工作世界(即职业认知)→职业生涯策略与目标设定→求职行动→职业生涯管理与评估”为系统化的规划流程。在讲到如何运用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来辅导学生时,她特别还提醒辅导员老师,应结合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通过林子老师的授课,辅导员老师知道了如何借助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兴趣的探索,通过有趣的性格探索小练习帮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MBTI性格类型,借助价值观市场拍卖游戏去帮助学生发现职业价值观,在培训中辅导员老师还第一次了解到技能分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与可迁移技能三种,而后两种技能却在学生生涯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辅导学生探索工作世界时,林子老师给辅导员们传授如何教学生用宏观眼、中观眼与微观眼“三只眼”去看职场,帮助学生全面去了解一个职业需了解其十二大要素;还有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去寻找潜在的工作机会,辅导学生如何去构建自己的职场人脉;指导学生如何判别自己的决策风格,应掌握计划性决策方法,利用CASVE决策模型和决策平衡单等工具来帮自己合理决策;辅导学生如何运用SMART法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辅导学生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 „„虽然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辅导员们要接受如此多的信息,但由于这种新视角、新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技能培训,既有理论的讲解,又有参与互动的体验,且专业有效,辅导员们丝毫没有感觉到枯燥乏味,反而越学越精神抖擞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由李芝山老师主讲“大学生创业教育”。李芝山老师首先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顺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趋势,开展创业培训是我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接着,他解读了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实质内涵,特别指出财经类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训中,李芝山老师为辅导员们重点介绍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告诉辅导员老师应树立“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就业型人才,又注重培养富有开创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同时我院的创业教育应以财经专业课程为依托,结合财经类学科专业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最终落实到课程设置中,而不是在财经专业教育之外创立一种全新的教育,将我院的创业教育办出独具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创业模式来。

李芝山老师还详细具体地向辅导员们介绍如何去帮助学生去进行创业项目的选择,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具体流程,大学生创业的组织形式有几种,大学生创业所必备的经验、技术、资金和能力四大硬件,大学生创业的四大方向,大学生创业应避免的三大雷区;还包括如何辅导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建议大学生创业准备流程的五个步骤等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最后,他还向辅导员们介绍了长沙市大学生创业现状与长沙市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通过李芝山老师的授课,辅导员们纷纷表示增长了见识,开拓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思路,希望政府、学校能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我院培育出更多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型人才。有的辅导员还在培训结束时还就大学生创业实践应怎样进行、高校在创业方面工作的现状及其不足等相关问题与授课老师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挖掘教材,引向生活

文本只是我们教师任教的范例,更是同学们学习的依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地发现同学们生活及学习教材问题的相同点,再利用相同点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使同学们能轻松、愉快、自主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过程时,老师把一组简单的词语:如“燕子、早饭、阳光、闹钟、洗脸、刷牙”这六个词语,教师根据每个词语特点,有机地把这六个词语组成现实生活中有趣的活动,诱导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现实生活交流,早晨起床后,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是怎样感想的,用上面这六个词语说一段话来。有位同学很快站起来说:“闹钟催我把床起,阳光送给我温暖,燕子愉快飞翔,叽叽叫,催我洗脸、刷牙上学校。”这位同学把词语有机结合到生活中,使文本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

这样教师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巧妙地将文本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愉快的课堂情景教学,触及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这样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同学们在学会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体会到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有效导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开放课堂,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中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陶老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提出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教材,因地制宜地向同学们的现实生活方面有效的延伸。

作为教师我们可引导同学们走进现实生活,从生活中亲身调查研究,获取丰富的生活素材,掌握生活资料,我们可及时组织同学们进行整理,撰写报告,进行交流,同学们可快乐地汲取着综合素养。显示生活课堂、实践课堂,使同学们真实地步入生活,并从中进行各种综合的语文实践,既可提升同学们积极探索学习的兴趣,又能提升从实践生活中形成独立的个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走进自然,体验生活

语文的学习是和自然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使同学们融入自然,从自然中来感悟生活,从现实生活体验中来提升语文素养。为此,在课堂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拓展同学们的学习空间,使同学们适时地接触到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只有如此,同学们才会融入现实生活,体验生活,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在春天,教师可带领同学们去郊外,踏青春游,在风和日丽的春光中感受自然之亲切,还可带同学们亲临秋天丰收的景象,领略硕果累累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参观各地名胜和革命纪念馆,使同学们从中接受地大物博的文化和悠远的历史熏陶,使学生走进自然,得到祖国文化伊人风景来浸润同学们的心灵,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吸取到广泛的语文知识,又得到鲜活的人文熏陶,这也是同学们最渴望得到的语文之素养。

四、运用知识,创造生活

语文课程实践性要学生只是在运用的实践过程中才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恰如陶行知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使同学们运用他人的经验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体验实践的价值,创造出自己美好的生活,在创造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展示自我的个性美。

在现在的教材之中,有许多赞美家乡之美的文本,教师可以根据家乡特点,给学生调查家乡的饮食文化、旅游景点、风土人情等信息,课堂之上引导同学们进行多维的互动交流,同学们可根据自身特点爱好,运用自己的知识,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描绘出自己家乡之美景,这样不仅激发同学们对家乡的爱,还可使学生实践语文知识,在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诚然,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生活是同学们学习语文最生动、最鲜活、最有效的课堂。教师只有通过自然生活实践的加强,引导同学们体验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才可有效地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12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小组长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对这四种动物都有哪些特点,你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出示)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在屏幕上出示学习要求以及学习内容,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汇报填写好的表格,用幻灯片展示。

4.交流:你最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

5.引导学生逐句朗读,理解词句。

在此过程中解决如下问题:

(1)金丝猴:(重点理解“窥视”)

师:“窥视”是怎样地看?(偷偷地看)从这儿,我们可以体会到金丝猴的什么特点呢?(从“窥视”体会金丝猴的活泼机灵)

对生进行词语积累训练

师:“看”有许多种,你还能说出形容看的词语吗?(注视、凝视、扫视、俯视、仰视、平视、目不斜视)

(2)大熊猫:

①(重点理解“憨态可掬”)通过朗读体悟、录像辅助或者启发学习,结合平时对熊猫特点的观察、认识来体悟、朗读。

②(重点理解“若无其事”)可用近义词“旁若无人、无拘无束、怡然自得、悠闲自在”来帮助理解。

(3)小熊猫:

(重点理解“美滋滋”)体会小熊猫的可爱,体会动物在山清水秀的九寨沟生活得无忧无虑。可换为“乐滋滋”“喜滋滋”“美美的”。

[设计意图: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天衣无缝地交融起来,穿插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达到天人合一的教学境界。语言训练点的捕捉与铺设要与课文内容、与阅读感悟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够在生动的语言文字中感悟语言,习得语言的应用能力,从而娴熟地驾驭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的素养。]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化理解

师:刚才我们分别读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下面请同学把第四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再一次体会这四种动物的特点。

(师多媒体出示小练习)

说起九寨沟的异兽珍禽真是惹人喜爱,有()的金丝猴,有()的羚羊,有()的大熊猫,还有()的小熊猫……

三、品读课文,体会文章在构段上的写作特点,以达到对语言文字、写作表达上的积累和感悟(重点抓“也许”)

1.(师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连句成段的。

2.(师去掉四个“也许”)

师:老师把这段中的四个“也许”去掉了,再请同学们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3.师点拨:作者用了四个“也许”,使文章更加连贯流畅,那么,这四个“也许”除了这个作用,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呢?请大家再读一读。

4.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5.启发学生想象:

师:九寨沟除了以上四种动物以外,还会有些什么动物?

用“也许,你还可能发现()”的句式说一说。

段的训练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段用了四个“也许”便巧妙地连句成段,这是极好的语言训练资源,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教学,无疑能够给予学生丰厚的语文学习的收获。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与语言文字的一次又一次地亲密接触中、水乳交融中去体会和感悟。在多层面、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阅读中,学生不仅体悟到了“也许”起到的连句成段的功用,而且,学生还能从这“貌不惊人”的看似不起眼的、不经意的“也许”中读出了作者发现珍稀动物的惊喜与欢跃,这是令人欢欣雀跃的。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13

摘要:现代社会对学生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希望通过教育使学生们成为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思想、善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断明晰——老师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成为全面型人才, 最终能够用知识去指导生活。本文将立足于此, 试结合语文教学情况, 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教育教学;

1 语文老师要重视对语文教材“体验式”内容的挖掘

目前我国语文的教材的覆盖内容很广, 想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时对教材十分熟悉, 充分挖掘教材, 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去对知识进行拆分和解读, 从多方面去挖掘教材中存在或能与教材产生联系的情感案例, 利用情感案例去引导学生们进行想象和体验, 从多方面去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使知识系统地被学生们掌握吸收, 有利于学生们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语文教材中的“责任感”一课教学中, 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教导学生自身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努力承担自己的.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接下来可以举一些知名企业、知名人物为社会奉献的情感案例, 唤起学生们心里的良性感知, 接着引导学生们思考不同社会群体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让学生明白主动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应该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责任, 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素养。

2 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凭借其自身的优势, 最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们置于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分组后对问题的质疑、讨论、交流、解决等一系列流程, 使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研究”模式, 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利用信息技术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例如, 在老师对说明文文体进行教学讲解时, 可以将学生们分为5-6人小组, 并在组内做好分工, 规定哪些同学负责课外资料搜集、哪些同学负责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讲解、哪些同学负责说明文的撰写, 将学生们合理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了解书本上的具体内容, 探究并总结文体的特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最后尝试着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动笔写一篇说明文, 并最终进行小组展示和比拼;在对“辩论”形式进行讲解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辩题自主选择持方, 将学生们氛围两个大组进行辩论和学习;除了以上举例, 老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对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形式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在语文课堂开展“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模式, 能够使学生之间充分了解彼此, 让他们在通过课堂讨论、合作培养起良好的同学友谊, 同时也能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起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也有利于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让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投入语文学习之中。

3 老师要重视学生们的审美培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和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们越来越多的时间, 血腥游戏、狂热追星等新兴事物使得学生们沉浸在虚幻世界, 甚至导致人性扭曲、情感压抑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出现, 也给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带来了负面影响。语文老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去体验语文作品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例如:语文教材中《桂花雨》一文教学中, 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 去欣赏星星点点浅白色的美丽桂花, 嗅到沁人心脾的阵阵花香;同时感受到作者通过桂花所寄托的对家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另外, 诗歌和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常常细致入微, 作者笔下塑造出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能让人产生爱恨情仇, 不同人物鲜明的特点让人物的形象美油然而生。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 一方面教材内容中本身含有诗歌和小说的节选部分, 能使学生感受到鲜活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在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中, 也包含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学生们在日常语文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细细去品味不同人物塑造中凸显出的不同的美, 也可以细致入微地去体会作者想要通过文字去传递的情感和寄托。这样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让学生们去发现阅读的美、发现文字的美, 从而喜欢上语文学习, 并且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4 结语

语文对学生们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们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 如何对教学进行更有效的创新, 是学校和老师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 (A5) :69.

[2]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 (01) :1~6.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篇14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立足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质疑是激活思维的最佳方法。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上一篇:四月一日驾考新规定下一篇:红旗渠开班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