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2024-07-23

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共10篇)

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篇1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 教育体制的不断变更, 人文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对象。在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不可动摇的组成部分, 尤其在重视精神文明的当代社会。美术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史的“使者”身兼重要的责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忽视了人文素养对于美术作品的重要作用, 缺少这方面素养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将是不完整的。

一、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美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令人堪忧。在学校, 许多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以外的文化课都没有兴趣, 课堂上老师讲解不理会, 考试就挂科。还有一些学生即使是与专业课有关的文化课也不予理会。由于这样造成自己的文化底蕴薄弱, 进入社会后, 作品不被认可, 随波逐流, 长时间慢慢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 没有伯乐来发现自己, 逐渐失去信心, 走入人生低谷。

二、提高美术专业类学生的人文素质

提高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是必要的。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组成部分, 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良药, 是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的媒介, 是人类情感的直接表达方式。作为美术专业类学生人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一) 完善人文素养有关课程内容

在已有的人文素质的课程上, 丰富和扩展教学内容, 明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学生个性化的东西, 将人文素养不是“物”而是“以人为主”的原则表述清楚。

(二)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1. 俗话说: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老师学生灵魂的规划师”。美术专业的老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 老师的行为举止为学生起到带头作用。他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文素养来感化学生和带动学生。

2. 作为老师首先不可忽视自己的人文修养, 其次不要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对学生的影响。

当学生出现不文明行为时, 老师要给与说教, 因为老师不但承担着教书的责任还有育人的义务,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明确美术专业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需求的增加, 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 美术类的学生在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对于人文素养和道德问题产生了矛盾。基于这种状况要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给予学生正确的解答, 清楚人文素养情况后, 研究其形成原因, 以便更好的完善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四) 建设和完善高校人文环境

建设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 是提高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善。

1. 发掘校园内人文资源, 可以邀请名人或专家进行人文教育讲座, 增强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2. 在校的学生会或社团组织人文类的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活动中体会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3. 积极开展人文气息浓郁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 感受人生, 从实践中掌握人文素养的真理。

三、提高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一) 社会的人文素养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然而,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这个人是否健康发展。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越高, 在作品的创作上就会接近生活, 体现人文气息, 赋予现实的灵魂, 不断地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特征。

(二)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美术类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 深层次的发掘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潜力。

(三) 人文素养的提升, 可以使美术类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美术创作, 作品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于一体, 表现出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健康性。

(四) 人文素养提高, 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升华的体现, 在浓郁的人文气息渲染下形成正确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思想观念, 是将优秀的文化传授给学生, 使其内在文化、气质、修养得到提升。

(五) 提高了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观念以及审美情趣, 学生的文化内涵得到加强。

(六) 人文素养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增进鉴赏能力, 对于我国古代和西方的画作更好的理解, 自己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人文色彩。

结语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以认为中心, 以认为对象的精神。人文精神的提升是美术类学生的作品不再乏味, 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呼声, 在创作过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发挥想象, 在绘画的海洋中翱翔。一副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当你在欣赏作品时被它的内容所感动, 那么这幅作品成功了, 他唤醒了人的真善美。每个人都有情, 要看你如何让抒发出来, 人文素养的的提高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

摘要:人文素养的灵魂, 不是“能力”, 而是“以人为中心”, 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其实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并将科学精神、道德精神、艺术精神包含其中。人文素养不仅表现为人的一种精神, 也体现在各类美术作品中, 当下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加强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建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提升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美术类专业学生,高校

参考文献

[1]杨松崧.谈高校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探索, 2013 (4) .

[2]葛媛媛.人文素养在美术专业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34) .

[3]张艳红.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意义[J].学苑教育, 2012 (6) .

以激励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篇2

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众所周知,小学生心理内部稳定性较差,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敏感,然而自我把控能力又不足。我们的美术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与孩子们的接触时间特别短,每周只有两次,所以就导致我们的美术课堂上常常会出现纪律较差、学生不听、任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也困扰着很多美术教师。本文就结合我日常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做一个尝试性的探索研究。

一、了解小學生特性,因势利导发现问题

(一)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可以把一些有趣的事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常会抛至脑后。美术课的课前准备比较复杂,它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双面胶、剪刀、毛笔、宣纸等。要上好一节美术课,有了材料才会事半功倍,若是学生忘记带,不能较好地开展课堂活动,那孩子的素养形成就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生情感的特点

小学生在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自制力,他们的意志力薄弱,无论是听课还是做作业,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相对较差。他们的自律能力很低,一堂剪纸课下来,满地的纸屑。美术素养也包括生活中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美术老师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苦口婆心,更要讲究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自觉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掌握评价手段,循循善诱解决问题

(一)建立基础评价体系

“阳光成功卡”评价体系是城北小学使用较久的,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的评价体系,然而使用这个体系来评价学生的主要是语数英老师,我感觉特别可惜。所以我就以“阳光成功卡”作为我的基础评价体系,这样就可以和班主任老师的评价相一致,这个高辨识度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现在各个学校也都有相类似的评价体系,我想我们都可以以学校的主流评价体系为我们的基础,然后加上自己的特色,使学生有新的感知、新的兴趣点。

(二)利用多重评价手段

1.针对课前材料准备的评价。这个评价体系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中心,由他来提醒本小组的孩子带齐材料,如果整个小组都带齐了,可以每人都得到一张成功卡,反之则没有,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醒、督促。在这个过程中赋予小组长安排组员位置的权力,提高小组长在小组中的声望,对于不能胜任的小组长,由小组成员集体再推荐,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这个评价机制使得学生从开学初材料准备率70%-90%提高到85%-95%,并在本学期一真保持,较好地体现了它的长期性。

2.针对课堂表现的评价。这里的课堂表现主要指课堂作业的评价,对作业完成较好的与评价出色、积极的学生单独奖励“阳光成功卡”一张,而且是发现好的就马上奖励,这能不停地激励学生认真出色地完成作业。特别是对个别在美术方面兴趣不高以及问题学生要特别关注,有一点点好的闪光点就放大它,也给予奖励。这让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并且让个别问题学生能够参与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三)完善评价奖励制度

1.好的评价奖励制度一定是有评价有奖励的,并且奖励是其中的重点。如果没有好的奖励机制,学生很快就会对这套评价体系失去兴趣,我的奖励就是小零食,吃是孩子们另一个很大的天性,我曾经参加一次培训,有一位专家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她们学校的评价机制最后的奖励就是发零食,各种各样的零食,孩子们很喜欢,并且很多时候都是由校长亲自发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口腹之欲与荣誉感。并且我的奖励是让孩子们在美术课堂上吃,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这样的奖励。

2.奖励与期末的考核相结合。平时的成绩、表现都记录好,这占最后成绩的70%,期末作业只占30%,这么大的比重,让学生知道平时每一节美术课都是很重要的,也让很多美术方面没有优异表现的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因为他们只要纪律很棒、上课的时候积极参与也可以在期末拿到很棒的成绩。同时,我也想让学生明白,美术课不单单考验的是你的画画能力,它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只要你愿意付出,你的每一次进步老师都会看到,老师会和你一起努力,伴你一起快乐成长的。

每一个评价机制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孩子也都不是完美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去完善、更新、充实自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去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美术素养,并坚持下去,然后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王松花.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篇3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上, 美术课程起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美术课程也不再是传统的美术技能上的提升, 更多的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美术素养是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必然要求引入美术课综合教学的“大美术”观念。

一、美术课综合教学的“大美术”观念:

1. 传统的以提高学生美术技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传统的美术教学大多在课堂上沿用“临摹”方法, 学生看到的只是已经画好的图画, 而老师大多也是教学生学习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让学生画苹果, 我们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向学生展示一幅早已画好的各方面技能非常成熟作品, 而所有的学生最后比的也只是看谁画得最像这幅作品, 看谁的画画技能娴熟。训练的目的就是技巧, 除了基本的绘画技能外, 就是这些技能所需要的其它准备。最终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好像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功效。传统的美术课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是不完全的, 它只是注重了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的训练,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未免失之偏颇。传统的以提高学生美术技巧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已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大美术”观念的核心。

新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规定:“引导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学习层面向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提升。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 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涵养人文精神。”我们只知道一种事物而不知道其用途, 只知道掌握了技法, 而不知道表达什么, 有多大意义呢?知其然, 更要知道它们背后的文化实质!而且在美术课堂教育中我们必须让“美术文化”来引领我们所有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新的教学理念。

3. 具体的教学尝试。

在新课程引领下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 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把我的做法简介如下:我们还以低年级学生的画苹果的一节课为例。首先, 我课前为每一位孩子准备了一个苹果。上课后, 我就问, “同学们, 咱们都吃过苹果吧?但是谁仔细观察过苹果呢?”我的课堂导入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进行, 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又引发他们的思考。大多数孩子对苹果都没有进行过仔细的观察, 我就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印象画一个自己心目中的苹果。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涨。画完以后我对他们的画不做任何评价, 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 发给每一个孩子, 让他们再进行仔细观察, 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再来修改自己的作品,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美术领悟的能力。接着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评价, 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作品时要言之有据, 而不仅仅只凭感觉;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时要虚心接受,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里我不仅培养孩子们的绘画能力, 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然后我展示了我收集到的以苹果为内容简笔画、版画、素描、水粉画、水彩画、水墨画等各种类型、各种材质的作品, 简单告诉他们我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特点。下课前, 我告诉他们下课以后把苹果洗净了以后再好好享受一下苹果的内涵。最后我把孩子们的作品收集起来, 为他们进行精心点评, 使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

4.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与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 他们只有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 才有可能去创造美。只是在课堂上来完成美术素养的提升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 课堂上只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和提升从生活中发现的美, 然后再进一步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感悟更多的美。当然, 如果可能就用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把它固化下来, 那就进一步完成了我们的美术教育, 为这个世界创造出更多的美。这难道不是美术教育的精髓所在吗?

二、必须注意的事项

无论是“大美术”教育还是“美术教育”, 千万不可混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 出现不伦不类的结果而贻笑大方。美术学科也不能脱离美术知识与技能来了解什么文化, 要知道, 这是渗透文化色彩的美术教育, 而不是带有美术欣赏的文化教育。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己的教育体系, 美术也不例外。美术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正如新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一样:“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 表达情感与思想, 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提高审美能力。”这才是美术课的基本内容, 这谁也不能改变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修订稿) [S].

[2]王辉.美术欣赏教学论析[J].沈阳大学学报, 1996, (1) .

[3]周岩.美术欣赏中的理性分析——谈美术欣赏教学的图、表分析法[J].中国美术教育, 1998, (3) .

[4]周楷.关注快速发展的美术欣赏教学——从小学到大学美术欣赏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 1996, (3) .

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篇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渠道,这要求学生在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对美术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应该准确地把握艺术的本真,认识到美术与我们当今社会相辅相成相促进的关系,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协调好“美”与“术”的关系,去发现“美”,辅以“术”,同时运用情感作画,达到提升美术素养的目的。

一、深入认知,准确把握“美”与“术”

“美”,作为一个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常常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觉当中。从哲学来讲,美学是人类审视现实,对艺术进行研究,包括美与丑的审美范畴,人类的审美意识、美术素养,以及美的发展过程和其中内在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以对美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科学。

“术”,是艺术的简称,艺术家借此来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当然其内涵中也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方法方式以及技巧技能”,即在美术领域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方法,操作的各种工具、媒材。艺术的表现,本身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美术”,则是指在某一特定平面或空间、视觉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美术课堂的知识后,在美术方面形成的,对事物的各项认知,这当中包括:对美的感知、抽象化、思维、表达、创造再发挥、理解和参与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认知,以及在这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个人品质。当中还包括我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理解、审美能力、对美的评鉴能力、对各种工具的使用能力、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二、协调“美”与“术”关系,助推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并不是一门单调的课程,它是“美”与“术”的结合,是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也包含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当中,协调“美”与“术”的关系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是有“美”无“术”,没有任何实际作画的技巧技能,只有单调的视觉反应,无异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旦遇到真正的检验,便相形见绌;有“术”无“美”,没有对美的认识,没有审美能力,那么作出的画就完全没有情感,单调的画作显得毫无意义。

三、“美”、“术”协调,专攻于“术”,掌握方法,全面提升

1.转变教学观念,规避传统弊端,主动加强沟通交流

有鉴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下美术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当务之急。身为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方式中的固定于课本和对学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美”的具体认知、对“术”的掌握程度、美术素养的高低,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样既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也能将落后学生的水平尽快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

2.引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探索新知,提升能力

学生以往对“美术”的认知往往来自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实践,这样的认知来源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美术素养,缺乏主动性的认知只是一个对事物的单调反映,无法提升审美能力。只有主动实践,去探索发掘,才会有对美术素养的独到体会,这才会有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之美,并能欣赏它,在此基础上自行创造出崭新的美,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认知和能力,才是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提高之本。

3.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创新

轻松活跃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两个因素往往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在这两个方面着力下工夫。活泼好动是学生的普遍特点,那么就要尊重他们,提供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享体会,主动要求去作画。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他们的闪光点,应鼓励他们去创新,敢想敢画敢表达,尊重他们内心的感触和领悟,在价值观选择上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这两点才是学生美术素养的具体表现,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显著提升。

结语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我们应当这样要求学生,明白美术语言,掌握其表达技巧、技能;能够使用多种工具来表达美,抒发情感,表达思想;逐渐掌握对美的评鉴能力,提高美术素养,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素养的提升依赖于“美”与“术”两方面的协调,而当今的美术课堂,更需要教师把握这个方向,引领学生在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这两个方面有所提升。

培养兴趣,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篇5

1. 着眼课堂, 在能力培养中激发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特别是美术学科, 教学的重心更是必须落在课堂上, 课外学生不可能有较多的时间去研究美术。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还要通过不同的方法策略, 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能力为切入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 对作品欣赏课, 教师较为容易讲解, 因为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创作者的一段传奇经历。在和学生讲解作品时, 教师向学生展示画家的生平, 分析作品创作的过程, 体会作品中承载的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从而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看出作品的门道,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当学生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能够从作品的细枝末节体会出作者的内心变化后, 他们自然兴趣大增, 欣赏的积极性高涨。同美术欣赏课相比, 技法创作课则显得枯燥乏味, 抽象性和理论性太强, 尤其是对那些自我约束能力较低的同学, 更是兴趣索然。此时,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尤其是对那些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的学生, 在辅导的时候对他们投入较多的时间,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关注, 给予表扬、激励, 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训练课上, 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训练描摹, 自己也要与学生一同绘画。让学生观看教师绘画过程,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老师在黑板上画。教师与学生绘画的对象相同, 所用时间相比之下教师一定比较少, 所以教师在此间隙中还可巡视, 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个别指导。同时, 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群体中一起绘画, 让学生感觉教师似乎成了自己的同伴, 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此时, 学生从心理上绝不会再将课堂训练看做是完成一项任务, 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他们由表层的“我要学习”, 发展为理智上的“我应学习”, 再上升为情感上的“我爱学习”“我要画得和老师一样好, 甚至要超过老师”, 从而使得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兴趣小组, 在互帮互动中培养兴趣

兴趣小组是美术课堂的延伸, 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平时的教学中, 通过组织美术兴趣小组, 利用小组成员的辐射带动作用, 能够吸引一大批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小组成员经常参与活动, 参与比赛, 因他们的作品经常获奖而受到表扬, 这一切在不断激发他们对美术兴趣的同时, 更对全班同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推动了班级的其他同学对美术学习的浓厚热情。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时, 对活动的内容, 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 投其所好,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如有一次我在参观一次画展时, 画展中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卡通形象让我这个成年人都流连忘返。作为童心未泯的初中学生, 他们一定更是对卡通画情有独钟。为什么我不在美术小组中安排一次“卡通画”绘画教学呢?这一定会让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高涨!有了想法后, 我立即付诸行动, 准备教材, 收集卡通画资料, 带着小组的同学开始学习。果不其然, 学生兴趣高涨, 上课异常认真, 对绘画投入了足够的热情。

3. 组织活动, 在体验价值中发展兴趣

美术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只要教师巧于引导, 善于发现, 每一个点滴都会演化成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及创造力的资源。如针对学校班级文化的营造活动, 我专门开设了“如何设计黑板报”的讲座, 学生对这样非常实用的课外讲座非常关注, 在讲座之后, 他们按照要求纷纷设计出作品, 我对其中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奖励, 并通过学校橱窗进行展示,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同感, 感受了美术的价值;再如结合淮安市“体艺节”活动的开展, 我专门在学生中组织“什么才是美”的讨论, 然后让学生试着写小论文, 遴选优秀作品送评。此外, 借助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展示活动, 让同学们的创造才能得以外显, 感受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篇6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 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渠道, 这要求学生在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对美术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应该准确地把握艺术的本真, 认识到美术与我们当今社会相辅相成相促进的关系, 用心生活, 细心观察, 协调好“美”与“术”的关系, 去发现“美”, 辅以“术”, 同时运用情感作画, 达到提升美术素养的目的。

一、深入认知, 准确把握“美”与“术”

“美”, 作为一个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元素, 常常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觉当中。从哲学来讲, 美学是人类审视现实, 对艺术进行研究, 包括美与丑的审美范畴, 人类的审美意识、美术素养, 以及美的发展过程和其中内在规律的科学, 同时也是以对美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科学。

“术”, 是艺术的简称, 艺术家借此来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 当然其内涵中也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方法方式以及技巧技能”, 即在美术领域中, 运用的表达方式、方法, 操作的各种工具、媒材。艺术的表现, 本身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 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美术”, 则是指在某一特定平面或空间、视觉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 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美术课堂的知识后, 在美术方面形成的, 对事物的各项认知, 这当中包括:对美的感知、抽象化、思维、表达、创造再发挥、理解和参与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认知, 以及在这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个人品质。当中还包括我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理解、审美能力、对美的评鉴能力、对各种工具的使用能力、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二、协调“美”与“术”关系, 助推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并不是一门单调的课程, 它是“美”与“术”的结合, 是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也包含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二者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当中, 协调“美”与“术”的关系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但是有“美”无“术”, 没有任何实际作画的技巧技能, 只有单调的视觉反应, 无异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一旦遇到真正的检验, 便相形见绌;有“术”无“美”, 没有对美的认识, 没有审美能力, 那么作出的画就完全没有情感, 单调的画作显得毫无意义。

三、“美”、“术”协调, 专攻于“术”, 掌握方法, 全面提升

1. 转变教学观念, 规避传统弊端, 主动加强沟通交流

有鉴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当下美术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当务之急。身为教师, 应当摒弃传统方式中的固定于课本和对学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了解学生对“美”的具体认知、对“术”的掌握程度、美术素养的高低, 从而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这样既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 也能将落后学生的水平尽快提升, 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

2. 引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 探索新知, 提升能力

学生以往对“美术”的认知往往来自被动接受, 而非主动实践, 这样的认知来源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缺乏主动性的认知只是一个对事物的单调反映, 无法提升审美能力。只有主动实践, 去探索发掘, 才会有对美术素养的独到体会, 这才会有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 感知生活之美, 并能欣赏它, 在此基础上自行创造出崭新的美, 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认知和能力, 才是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提高之本。

3. 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 尊重学生, 鼓励创新

轻松活跃的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两个因素往往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当在这两个方面着力下工夫。活泼好动是学生的普遍特点, 那么就要尊重他们, 提供轻松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 分享体会, 主动要求去作画。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他们的闪光点, 应鼓励他们去创新, 敢想敢画敢表达, 尊重他们内心的感触和领悟, 在价值观选择上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这两点才是学生美术素养的具体表现, 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 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显著提升。

结语

提升学生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素养 篇7

如何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一、教师应具有新课程开发意识

职业学校课程安排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要求, 特别是专业课更应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开设新课程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职业学校的生源较差, 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都差强人意, 单纯的依靠课本传授知识, 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与动力。联系上课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曾经任教“电子CAD技术”课程, 也试着编写一些校本教材, 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 增加实验操作, 比如让学生制作数字钟, 让学生设计制作“串联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PCB板, 让学生设计制作“OTL功率放大电路”PCB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作一名设计师和操作师的成就感与乐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教师应具有教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教科研研究的是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如今, 每年都有省级、市级论文交流机会, 无论是为了提高教师素养, 还是为了积累评优、评职称的资本, 都是非常有利的。把平时的教学、教育上的心得记录下来, 经过整理、润色, 就能得到一篇论文, 何乐而不为?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确实教得认真、总结的认真。如果平时马马虎虎备课, 随随便便上课, 没有写教后感的习惯, 无论课上得好与坏都无所谓, 这样的教师是不具有教科研能力的, 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无能为力的。一个教师上完一节课, 必定会体会到自己这节课上的得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随笔记录下自己的教学点滴, 一定能鞭策今后的教学工作。如果能整理成文, 和同仁交流一番也必能相互帮助、启发。教师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那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一定会得到提升。

三、教师应该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 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 情感的交流, 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 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 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 合作共事的能力。职业学校, 生源差, 学校设施差, 外出学习机会少,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教师对提高教学水平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尽力而为是我们每一位执教者的能做也是必须做的。职校专业课确实晦涩难学, 但是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之前有良好的沟通, 学生也会因为尊敬、喜爱这名教师而提高学习兴趣的。

四、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 “一本书, 一张嘴, 一支粉笔, 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 内容抽象, 学生无法领会其内容, 也会丧失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仪, 无论从声音还是图像都能使学生轻松形象的掌握专业知识。使用器材可以有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例如在讲解“三相电动机的检测和连接”内容时, 以往的教法是, 教

师现场实验演示, 学生在下面观察学习, 其实效果很不好, 学生根本看不清演示的具体过程, 一些学生自顾自的乱做一气, 甚至会影响课堂纪律。如今,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设备, 用摄像机摄下笔者检测、连接三相电动机的过程, 录下相应教学内容。再做成多媒体课件, 通过计算机演示给学生看, 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 都清清楚楚, 一目了然。确实, 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使教师好教, 学生易学易理解, 突破了教学难点, 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必须教到老学到老。提高教科研能力,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都是要求教师学习。除了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种职称准备考试, 继续教育学习, 平时教材的钻研, 对学生的分析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上好一节课, 上好一门课,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对老师充满信心,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才有可能。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篇8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师应充分展现美术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点相符合, 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给学生讲授“现代家居之多样化设计形态的认识和欣赏”及“色彩与环境的关系”两课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运用不同色彩去点缀、美化生活环境。如, 客厅用暖色调来装饰, 能够营造出热烈的气氛;而卧室、疗养院等用冷色调来装饰, 则显得温馨、宁静。这样做, 则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他们会为美化生活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二、加强技能传授

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 加强美术技能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为此, 美术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 加强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 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认识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技能与技巧并不是美术教学的全部内容, 更不是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开展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当前美术教学中一种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其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如, 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描绘的是一位端庄秀丽、温柔典雅的西方妇女形象。她面庞俊美, 眸子传神而多情, 嘴角流露出迷人的微笑。人物形象显得十分逼真, 手和衣物似乎可以触摸到, 其身体好像具有活人的体温并富有弹性, 似乎是真人的存在。进一步欣赏, 则会发现, 蒙娜丽莎是那样的端庄、典雅。她具有一个突出的额头, 一双有神的眼睛, 自信的神态, 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微笑, 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姿态, 观众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 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再进一步思考,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此前是人性压抑的时代, 达·芬奇一反传统, 画的是活生生的人, 以真人为表现对象, 这是对人的歌颂与赞美。由此便可领悟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同时, 从画家对《蒙娜丽莎》形象的描绘中, 可以感觉到他对这一女性形象所寄予的深情及其对画面形式处理的严谨。如果每节欣赏课教师都能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按以上三步去欣赏, 使学生接触多种美术表达形式和中外美术名作, 并深入理解美术的艺术语言及美术家为什么那样表现等, 就能使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 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等, 从而将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理解和尊重的情感。

四、拓展创作思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活跃期, 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鼓励学生合理地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 并积极拓展他们的创作思路, 引导其进行设计与创作。如, 在上“化腐朽为神奇”一课时, 笔者结合杜甫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运用稻草、泥巴、废纸板等物品展现“茅屋”被秋风“所破”, “儿童”抱起茅草走进“竹林”里的场景, 将美术创作与诗歌巧妙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文化素养

一、陶冶民族文化情愫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民族文化,想要学生培养出艺术气息,需要从民族文化方面着手,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和艺术情感教育是很好的方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维系着课堂的纽带,当教师能够以丰富的情感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学生才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其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简单作画或者手工制作。另外,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设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素养提升

小学生处在幼年,其抽象思维尚未建立,他们理解事物大多是用的形象和图像思维,因此,美术课堂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趋势,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别样的美术课堂,充分利用美术的图像感和色彩感,并融入民族文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又不乏想象的空间。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情趣,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体验。如果能够结合多媒体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图、文、色通过多样性组合构建出理想的美术载体或是作品,可以使得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生动且艺术感和灵活感十足。

小学美术的课堂,其重点并不是教授多少的美术专业知识,而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多少的艺术素养、艺术灵感和艺术创新思维。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通过加强艺术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某些美术文化的情愫,探索他们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每个人自身个性的需求分层次发掘他们的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陈光全,刘文卫.重建课堂文化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 2012(05).

[2]李秀山.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10

“数学素养”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数学教学大纲中, 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目标从应试型向素质型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 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 数学素养已经成为新时代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 并且是广泛应用的数学, 与其他科学和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

数学素养的形成, 是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得到的,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根本性的理论体系。数学素养更是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得到充分验证, 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因为它可直接体现于国计民生, 是每一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呢?首先, 教师本身要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涵义及数学素养的形成过程等, 还要认识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学习新观念, 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其次, 教师本身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拓宽知识领域, 更新知识结构, 时刻了解学习数学发展的最新动向, 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数学的要求,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成为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咨询者、质疑者和鼓励者。

我认真探索教学新理念, 努力钻研新的教学大纲、课标要求, 并对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思考。在每一堂课上, 我更新观念, 分析教材, 因材施教。下面我就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谈谈看法。

一、注重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引入数学教学内容时, 采取从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 建立数学模型, 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 获得数学概念, 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找出数量关系, 列出方程, 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学习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又能对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进行科学的验证, 回归于现实生活之中。又如“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中, 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不等量的分析抽象过程, 体会到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 揭示所研究实际问题的本质。在教学中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回顾拓展”过程的感受和体会,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是学生形成数学能力, 提升数学素养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重视学生转化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方法的培养。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步入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教会学生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注重问题的未知向已知转化, 问题的复杂向简单转化, 注重转化的逻辑思维, 认识现实生活中问题转化的唯物辩证观。

三、注重培养学生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数学素养。

教学中留较多时间及空间给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分析、观察、归纳、验证、探索直观感知的科学理论依据, 同时采用适当方式进行数学说理, 让学生充分体会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多边形”时,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方法探索发现、动手操作, 目的是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只是让学生停留于手工操作层面, 还注重了学生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学生思考分析数据的能力, 以及实践、调查、报告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数据来源于现实生活。数据要科学、真实。说理依赖于数据, 要培养学生如实收集、分析整理数据、应用数据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体验不确定现象”时, 我特别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真实数据的活动,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真思考、进行学习、集体谈论交流, 书写实验报告。

五、注重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美, 提升美学情感素养。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如教学“轴对称”时, 力求生动有趣, 贴近现实生活。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 让学生动手设计轴对称图案, 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和数学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美学素养的培养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另外, 还可给学生安排相关的阅读材料, 涉及数学史料、数学科学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趣题等, 扩大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所有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得到有价值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 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 得到能力的提升, 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晓霞.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上一篇:医院会计内控下一篇:快乐学习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