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024-05-27

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精选4篇)

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篇1

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营造校园浓郁的“书香”育人环境,12月6日晚7时,我院“读书月”活动“阅读竞速比赛”在博园3-405举行,来自大

一、大

二、大三年级的15支队伍参加了比赛。

“阅读竞速比赛”是“读书月”活动之一。此前,我院于11月1日起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读书月”活动。本次读书活动历时1个多月,相继开展了书签设计大赛、读书心得体会征文比赛、阅读竞速比赛等活动。

活动期间,以“记忆生活、品味书香”为主题的“书签设计大赛”共收集了百余件作品,同学们以个人或寝室为单位参赛,将生活学习中的所感所想,点滴记录在自己设计的书签上。作品中,有的励志,有的记录生活,有的创意引人。在“读书心得体会征文比赛”中,同学们就自己曾阅读过的书籍展开思考,将品读过的经典美文形成自己的语言。八十余份心得中,不乏有深度、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好文章,充分展现了同学们独到的视角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阅读竞速比赛中,选手们首先进行限时阅读,在紧张的氛围中,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与回答相应问题。第二环节是考查选手对中国百科知识的了解程度。最后是抢答环节,选手不仅要掌握全面知识,更要反应敏捷。

本次活动共评选出了最佳书签创意奖4个、读书心得优秀奖6个、阅读竞速比赛一二三等奖3个。读书月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引导同学们育德励志、提高素质,为不断增强校园文化人文底蕴、打造文明向上的书香校园营造良好氛围。

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篇2

1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1.1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 从字面上理解为“人文”和“素养”两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人通过一定时间的系统学习、训练和实践而掌握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能力、修养等内在品质的总和, 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这些方面。

因此, 我们可以将“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解析为高职学生在社会职场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内在品质, 而这种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能力、修养等内在品质需要他们在大学期间通过文学、哲学、艺术、管理学等人文知识必须课程和美术、音乐、礼仪、诗教、心理学、交际学等人文知识选修课程以及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第二课堂的不断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内化。

1.2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特点

通过调研和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 我们得出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 存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第二, 存在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的辩证统一;第三, 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第四, 存在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第五, 存在整体性。

2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归因

2.1 在社会中存在“重技术, 轻人文”的思想

当今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现实情况是科技还不够发达, 所以人们崇尚科学技术、热爱科学技术、重视科学技术, 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讲,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社会中, 相对于企事业而言, 科学技术的价值是直观的、显性的, 然而人文素养的价值则是模糊的、隐性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种思潮下, 很大一部分人重视的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 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而对人文素养知识的学习, 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意识相对薄弱。因此, 人文素养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2.2 高职院校忽视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

通过与下沙高教园区部分高职教师的问卷调研, 我们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往往重视职业环境的建设、专业技术的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团文化建设等传统模式方面, 弱化了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培养职业人文素养的部分;大部分任课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培养没有实际意义;认为高职学生只要将专业技能学精通就可以;认为高职院校没有必要开设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课程, 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轻视。另外,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十分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 强调专业技术的掌握;他们普遍认为, 与专业技能相比, 职业人文素养的这些知识是空的, 没有必要花上精力、时间去培养自身的职业人文素养, 最终导致了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乏问题丛生。

3 志愿服务活动的独特价值和优势

3.1 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功能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个社会实践载体, 高职学生能够有效的启发思想和教育行为, 把他们的思想、行为规范引导到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

3.2 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弘扬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

志愿精神极具吸引力和粘合作用, 可以将一些本来分散的、孤立的东西, 有意识的聚合到一起, 以形成一股强大的作用力向着目标前进的一种机制。因此,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个社会实践平台, 高职学生能够将志愿精神在今后就业过程中隐性表现出来。

3.3 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自我提升的激励功能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 高职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一些的启发和刺激, 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士气高昂的进取精神, 一方面调动了高职学生在服务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另一方面为高职学生的自我提升方面起到了激励效果。

3.4 志愿服务活动在多变环境中具有自我管理功能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高职学生能够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完善心理的素质能力, 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等。

4 构建志愿服务活动下的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拥有学校第二课堂的功效, 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具有职业人文高素养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是推进培养职业人文高素养人才的重要保障。下面就以我院阳光志愿队为例, 谈几点课题研究体会。

4.1 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引导

要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就要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引导, 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因此, 在组建阳光志愿队过程中, 要吸收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以党带团,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从而保持志愿队先进性、志愿服务活动方向的正确性。

4.2 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道德建设

要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陶冶、培养作用, 就必须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 阳光志愿队可以把道德教育作为志愿服务业务培训的重点, 并大力开展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4.3 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机制

目前, 对于阳光志愿队存在组织松散、活动无序、层次较低等一些问题, 必须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制。通过规范志愿队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 建立下沙各高校志愿队的服务活动交流模式, 以及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不仅能够形成“品牌化”的阳光志愿队, 而且有助于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4.4 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考核机制

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就必须要增加一定的激励机制。因此, 阳光志愿队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活动绩效考核机制, 激励方式可以采用内容具体、形式多样, 使其达到人人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目的。

4.5 建设良好的志愿组织环境

为了保证阳光志愿队服务活动的顺利发展, 就必须加强志愿组织的内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的舆论环境、营造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制环境等多方面, 从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一种新途径,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 才能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运作模式和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 (11) .

[2]杨叔子.再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 2008 (3) .

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篇3

【关键词】课程基地;校本课程;活动化;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69-02

【作者简介】王公月,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我校“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旨在整合相关学科,为学生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环境,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其人文素养。怎样才能实现学科整合最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是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落实课程宗旨的有效途径。

活动化校本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有所区别,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活动化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动手体验、更有利于课程基地物化平台的利用、更有利于“课程基地”核心目标的落实。

一、开设特色活动课程,凸显人文特色课程内涵

“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的经验是:人文精神在历史的长卷中,在学生的生活里,在学科课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徜徉在历史中,生活在现实里。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亲近历史、走近社会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从实践的层面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教育比较薄弱,许多应该有的学校活动往往因为要给高考让路而取消了,因此,解决好“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成为能否落实“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宗旨的关键。

自“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至今,徐州三中各学科围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一要求,开设了许多活动化校本课程,如“徐州民俗”“走近名人”“与父母亲谈话”“礼仪规范”“徐州精神”“数学与生活”“理性思考”“鼎铭民乐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乃至日常行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镜头一:基于学校围墙文化的“徐州民俗文化典故”演讲活动课程

校园的围墙上,分布着一组24幅反映徐州民俗的铜版画,一群学生正围在一幅铜版画前,一名女生正在做着讲解,学生们的行为还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五省通衢”是指哪五省?戏马台有什么故事?“镇河铁牛”有什么作用?钟鼓楼是什么时候兴建的?……这些承载着徐州悠久历史的民俗版画带给学生们一种新奇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心中许多的疑问。于是衍生出了许多与徐州民俗有关的社团组织——“徐州古地理”考察队、“废黄河的过去与未来”研究团、“徐州历史名人”雕塑组、“徐州烙馍”研究社、“徐州精神”传唱团……这些都是自徐州三中成为江苏省“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以来高一新生的必修课程,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等,也成为学生经常的活动。

镜头二:基于课程基地体验中心、研发中心的课本剧活动课程

每到周末,课程基地体验中心的剧场、研发中心就会成为学生聚集的场所,剧场上有表演者,研发中心有阅读讨论者,诗歌中心有朗诵者……更多的是观看、评价者。这是徐州三中高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实践证明:活动化校本课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因为这符合学生的表现欲,学生总是希望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做一回导游,讲一讲徐州的典故”,“上台表演一下学习的课文”,“亲自评价一下观感”等等,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因为活动化的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我组织活动,因此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机会与场所。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动化”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做的技能,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增长的过程。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由于参与活动化校本课程需要学生研读、选择、准备,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分析往往成为学生探究、评判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活动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活动化校本课程”不是一个学生能够完成的,需要小组合作、需要班际联系、需要与社会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获得提升,人际关系会趋向和谐。

总之,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德、智、体、情等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二、学科整合,分段实施,落实校本课程

从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的内涵看,如何处理学科与人文特色的关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以活动化校本课程为载体落实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为,活动化校本课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活动,生活问题、认识问题、方法问题等的解决都需要联系运用高中阶段各学科的主干知识。所以,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并引导其对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从实践经验看,以往学校开设的许多校本课程,因为学段不分明、随意性强,所以多数如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基于课程基地的活动化校本课程,因为其学段分明、指向明确,便于实施和落实。如高一年级以“行为规范”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高二年级以“价值判断”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高三年级以“素养提升”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不仅便于实施,而且还逐步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多样化的学生自主成长之路。

三、改革教学与评价,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效用

有人说,课程基地建设硬件易,软件难,发挥效用更难。徐州三中近几年的探索证明:基于课程基地的活动化校本课程,由于能够有机地联系学科与校本两类课程,从而更有利于课程基地效用的充分发挥。

在实践过程中,为保证各种课程基地平台利用的最大化,徐州三中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构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鼓励使用各种平台开发适合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型和教学环境,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

“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是基于人文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进行的教学研究,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高效化。如语文学科把学科教学延伸到“诗社”“朗诵团”“课本剧社”“名著诵读班”等等社团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还增加了“基地平台”的利用率,吸引了一些对语文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又比如学校自己组织的“模拟经济法庭”,把许多不同的学科联系到一起,既探讨实际问题,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是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评测奖励,提升校本课程的实用价值。

此外,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链条,规定不同学段的人文素养评估机制,也是发挥课程基地效用的有效措施。目前,徐州三中从高一入学的第一场会议、第一节礼仪课、第一次参观活动,到高二的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选科,到高三的第一次班会等都有明确的人文素养目标要求。明确、可操作、可执行的培养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说,人文特色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已经打消了教师们心中的疑虑,也激发了教师利用课程基地的热情。

我院获省第四届三湘读书月活动 篇4

读书使人进步,使人充盈,使人高雅;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成就人生!湖南省第四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总结颁奖大会召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荣获“书香校园”荣誉称号,以及一万元的图书基金。据了解,全省仅三所高校获此殊荣。

自2012年11月起,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展了以“享受读书乐,书香溢校园”为主题的第四届“三湘读书月”系列活动,将“书香校园”建设与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图书馆联合学工处、院团委、基础课部等为平台,开展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读书学习活动,打造全员参与、内涵丰富的“书香校园”,图书馆网站创建了“书香校园”栏目,报道学校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情况,交流读书心得,发表师生作品,成为读书交流的平台;校园广播站播放经典美文,包括摘录文章和师生原创文章。这些都很好地烘托了气氛,浓厚了读书氛围,给生机活泼的艺术校园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心智和品性。通过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同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以资产清查工作为契机全面规范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下一篇:中联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