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4-08-02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共12篇)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1

重视学生语文实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一、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改革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虽然学科基础水平较差, 但他们参与活动热情高、动手操作积极性高。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可谓一举多得。

1.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口语训练的过程是由读到说, 由片段到整篇, 由照稿念到即兴说, 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 由初步掌握口语技巧到熟练运用口语技巧。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形式多样的“说”, 提高了学生口语能力, 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 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2.注重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 不论具体做什么工作, 都不能不会写, 至少时常写信、写通知、写报告、写总结, 写工作日记、写便条。”如此看来, 不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明确写作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掌握一般应用文的写法为主, 找出一条适合中职生写作的路子。

3.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社会化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联系生活, 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文, 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内涵。如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写荔枝生态观察笔记, 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激活课堂

如, 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 上课前, 布置学生以“红楼梦知多少”为主题搜寻资料, 上课时先花十分钟, 教师选择其中较有意义、较典型的部分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开展开放性的语文实践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应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 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应涉及多种知识技能, 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 让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让专业知识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3.注重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联系, 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 在 做中学, 学中做, 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 符合学生的意愿, 活动过程 主要由学生组织, 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

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从下面两种类型入手:

一是吸收性言语活动。如阅读书报、浏览网页、听广播、看电视 (录像、电影) 等。在班级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 由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览文本图书, 要求每个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每月对读书积极分子进行表彰, 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的评比。

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运用现有的说、写能力来完成有关实际工作, 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模仿有关职业活动。如模仿编剧、课本剧, 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进行相应实践活动。

2.借助言语交际活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通过写倡议书、口头动员为“希望工程”捐款;通过办墙报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 批评坏人坏事;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来集思广益, 研究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相对来讲要薄弱一些, 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多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例如, 在我校主办的“我爱我专业、技能之星”的征文活动中, 教师先简要介绍了征文的内容、写作要求与写作方法后, 充分调动起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 放手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他们或在网上或在图书室查找资料或去采访已经工作了的学哥学姐们。一个星期后, 大多数同学就把所写的文章交上来了, 由于文章中有很多专业术语, 还请了相关的专业教师参与评定。这些教专业课的老师认为:通过这样的征文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热情, 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对专业课的兴趣, 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2

李塔汇学校语文教研组

一、教研组基本情况

李塔汇学校语文教研组共有教师21名,全都达到学历要求,其中共产党员7名;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占全体语文教师的62%)。

教研组组长冯韬老师为松江区第二届首席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松江区政府教育津贴享受人员;

孙秀华、梅亚萍老师为石湖荡镇首席教师; 王娴老师为松江区首届教坛新秀;

沈丽君、赵卫强、梁婉忠、李丽娟、郁芳、俞文芳、施春梅等老师为校学科带头人; 陆晓瑛老师为2008届区见习期优秀新教师。

这是一个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出色的工作集体。

二、教研组工作目标

教研组在获得上届区校本研训优秀教研组的基础上,继续注重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校本研训,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有新的教学理念,有相当高的教学技能,有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的真正合格的教师。

三、近两年校本研训工作

1、提倡每位教师五个“一”活动。

每位语文教师每年至少订阅一份专业杂志;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学期或每学年确立一个自己的研究课题;每学年按照自己的研究课题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写一篇教学案例或反思。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力量。

教研组积极参与市区校各级业务学习,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参加学校和区级的教学评比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深入。

教研组组织开展两周一次的组内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等“四课一反思”的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同伴互助作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专业理论等。

教研组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认真落实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测试和个别辅导六个教学环节。组织期中和期终两次教学常规检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提出整改措施。2007学年第二学期教研组举办各学科优秀学生作业展示活动,在科学布置、批改、反馈学生作业方面进行了探讨。

教研组注重教学研究和反思。对每一次月考情况,教研组认真组织质量分析。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开展“实践、反思、提高”为主题的活动,开展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

教研组发挥教研组团体力量,动员组内教师参加学校和镇的“李塔杯”“石湖荡杯”教学评比活动,利用全组或备课组力量集体备课,孙秀华、梅亚萍获得一、二等奖。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主题化,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教研组活动的质量。

3、开展以文学节为主的各类语文活动。教研组强调让学生要立足主动发展,积极参与。在上课时,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点、分析、质疑、鉴赏、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研组每年举行“文学节”活动,现定型为三类校级活动:阅读类、写作类、创作类(阅读类主要进行文本阅读的知识竞赛,写作类主要进行作文竞赛,创作类主要进行手抄小报或电脑小报竞赛)。每项比赛活动,首先要求班级全员参加,然后选拔选手参加校级比赛,最后评选出校级获奖人员,让整个“参赛—选拔—参赛”的过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

4、积极进行各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每学期期初,语文组在总结上学期校本研训情况的基础上,构想一学期校本研训的内容,教师个人确立具有个性的子课题(也可与其他教师联合进行);期中进行检查与促进,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在校本研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期结束时,总结分析校本研训方面及各人子课题研究方面的具体情况。

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承担了松江区初小衔接写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梅亚萍、郁芳两位老师执教;2008年11月区语文首席教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由本组冯韬老师与仓桥学校的高明老师执教;区农村五校与民乐学校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由施春梅老师参与执教。区五年级作文教学,由李丽娟老师执教。任何一节课,教研组都作为组内的共同任务,全组(有时根据需要分为小学和初中部分)一起投入。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2009年5月教研组开设了复习研讨课,由教研组长和组内骨干教师执教。

四、团队建设

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在2009年上半年先后邀请区研训员、学科专家诸灵康、徐宁老师来校指导,为每一位语文教师诊断把脉,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近年来,教研组新教师不断增加,为了使新教师早日适应教育教学,教研组根据学校安排,在组内进行新老教师结对,还让新教师跨校与名师结对。教研组利用组内的优质资源,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1—5年的新教师每年进行教学汇报活动。2007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组作为课改基地学校与五厍学校语文组、张泽学校语文组联合活动,初中语文组参与区五校联动活动。

五、课题研究

根据实际需要,我们组织语文教师,编写了一些校本教材,使校本研训能更理性地进行。

教研组鼓励教师个人编写校本教材,现在已在校内使用的有《中考作文指导》,《初中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等,这些校本教材,对初中毕业班学生的中考语文总复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研组积极参加学校“听说读写,强化积累”和“体验教育”两大主课题,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根据母课题的需要,确立符合自己特点的子课题,并定期进行检查指导,使学校的语文教学、课题实施更具理性化、理论化。

学校每年编印的《李塔教苑》中,语文教师的作品总是占较多的数量。

教研组鼓励教师参与编写国家出版社的教辅类读物的编写,如百家出版社出版的《金 牌一课一练》中的有关单元练习、百家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名牌高中》语文篇等以及松江新育才业余学校的《松江新育才教材》。

几年来,教师的教科研论文频频出现在各级刊物上,并屡屡获奖。正式发表的教科研论文(自2007年9月至2009年11月,计16篇):

《怎样写好80字短文》发表于《上海中学生报》(2007年11月12日);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精讲》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8年4月7日); 《从历届上海中考作文题看作文选材》发表于《松江教育》2008年第4期; 《浅析学生所面临的写作困难》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2008年7—8期); 《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8年10月14日); 《为写作而读两种书》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8年11月8日); 《初中生整体阅读能力培养、训练的途径》发表于《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指导全书》(2008年11月);

《从历届上海中考作文题看中考作文的选材》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9年1月13日);

《传统的写作理念与现实的写作困难》发表于上海《新读写》2009论文专辑(2009年1月15日);

《写好中考作文的八个秘诀》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9年3月16日);

《诗词曲鉴赏题的思考》发表于《松江教育》(2009年第1期); 《语文中考的答题技巧》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9年6月1日); 《怎样解现代文阅读中与文章段落有关的题目》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9年9月29日);

《2009年中考标卷作文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上海卷)》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增刊)(2009年10月);

《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培养、训练的途径》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在讲台上思考语文》一书。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发表于《松江教育》2009年第5期 获奖的教科研论文(自2007年9月至2009年11月,计13篇): 《细微之处显真情》获松江区2006年教育教学案例评奖二等奖(2007年9月);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上海市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2007年9月);

《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训练的途径》获2007年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论文评比活动教学论文一等奖和松江区2007年教科研成果评奖二等奖(2007年11月);

《初中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训练的途径》获松江区教育学会2007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2008年6月);

《中考作文的“五四运动”》获上海写作学会首届高峰年会论文三等奖(2008年11月);

《初中生整体阅读能力培养、训练的途径》获《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2008年12月);

《传统的写作理念与现实的写作困难》获《首届光明优+杯“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 列活动》教师论文二等奖(2008年12月);

《诗词曲鉴赏题的思考》获《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育实践探索论文大展赛 素质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2008年12月);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的尝试》获“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教师论文三等奖(2008年12月); 《中考语文的时间分配与答题技巧》获2009年全国素质教育教学科研作品(文科类)一等奖(2009年2月);

《中考作文电脑阅卷与作文应试》获2009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创新论文大展赛教学探索论文一等奖(2009年5月);

《电脑阅卷背景下的作文指导》《中考作文的临场发挥》两篇文章均获上海第二届写作学会峰会论文暨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9年11月);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获2009年全国农村基础教育科研作品大展赛征集评比活动教学科研论文一等奖(2009年11月)。

六、教学实绩

指导学生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篇3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人们探索知识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往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学习语文不能不读书,也不能读死书。那么,如何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从去年开始,我根据学校实际状况,采取了以下方法:在教学各类名篇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是不断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学生对鲁迅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借此马上向学生推荐了鲁迅的另两篇文章——《祝福》《阿Q正传》,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同样,通过教材中典型的课文类型,激发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刊。如,学习了《渔夫的故事》《皇帝的新装》《海燕》等课文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选》和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这样有连贯性的内容、有针对性的书刊,使学生的阅读量倍增,阅读兴趣勃发,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夯实了他们的基础。

二、指导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认真读书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妥,阅读的效果也会不佳,学生阅读的兴致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明确阅读课外书跟学习课文一样,句子、内容要读通、读懂,遇到疑难字词,应主动去查找工具书。其次,要一边读一边想,比如,书中讲了哪些故事?你对哪些故事感兴趣?为什么?另外还要一边读一边动手。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勤记笔记的习惯,随时将自己喜欢的精彩的词句摘录下来,随时写一些读书心得。如果长期坚持,阅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保证阅读的数量和时间,让学生读好

足够的阅读量是确保阅读效果的重要保证。农村的学生受条件限制本身阅读量比较小,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学校实际,我首先利用图书阅览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其次,利用语文读本,让学生有计划地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阅读;第三,发动全班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互相借阅。实践证明,这些书都比较适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争相传阅,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真正爱上读书

在激励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还会经常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语文知识竞赛和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我会在每周的班会课上通报学生本周的阅读情况,表扬一些课外阅读的先进分子,安排部分学生上台交流阅读体会,或者举办朗诵演讲比赛、创作手抄报活动、征集读后感等,并将优秀的作品在学习园地中展出,或推荐到校报刊登。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大多数学生更爱读书了,读书习惯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多年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对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增长见识,提高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4

一、开辟专项训练阵地,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能力低下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一方面由于学生受方言发音的影响, 音准较差, 另一方面与朗读技巧掌握不好有关。对此, 笔者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之外, 还在课外进行专项训练。首先针对方言发音特点,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发音巩固训练。如针对平翘舌音容易混淆的状况, 笔者将常用字里面平翘舌易混字罗列整理出来,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巩固, 尤其是针对错误之处进行纠正训练, 帮助学生通过强化记忆的方式掌握平翘舌发音, 这对提高音准效果具有积极的帮助。在前后鼻音的教学训练中, 笔者也运用了类似的方法, 通过专项训练来提高学生发音的精准度。另一方面, 笔者还针对朗读的技巧进行了指导, 如指导学生怎样科学进行停顿, 怎样揣摩文章思想情感并将其融入字里行间的朗读之中, 以及怎样进行高低音处理等, 让学生在朗读活动中能够掌握更多的技巧。

二、落实阅读推进计划, 增强阅读积累效果

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许多学生在应试模式下, 课外阅读量少面窄, 没有能够形成深厚的文学底蕴, 这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遣词造句能力高、写作能力强、阅读理解效果好, 与课外丰富的阅读具有密切的联系。对此, 笔者将阅读作为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抓手, 引导和要求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一方面, 笔者对学生的阅读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六十万字, 阅读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各类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刊物以及学习刊物等等, 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充足、阅读内容健康积极, 要求学生将阅读活动与日常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边学习边阅读, 使阅读成为一种积极的习惯。同时, 要求学生将阅读中的积累沉淀下来, 这样的积累既有美文语段的摘记, 也有读后感、心得体会等。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 学生不仅接触了更多的文学作品, 而且在阅读中提高了遣词造句方面的能力水平, 以及学习借鉴到了写作的许多技巧, 这对于增强学生文学底蕴、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功能。

三、组织口语表达活动, 提升思维表达水平

口语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训练要求, 口语表达一方面训练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构思组织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表达技巧、心理素质、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口语表达专项活动,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每周一的语文早读课上, 笔者将其定为口语表达专项时间, 每周确定一组口语表达专题, 里面有若干个小题目, 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并根据题目组织内容。所有题目在早读课前公布给学生, 每节课上采取随意抽取学号的方式, 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口语表达, 既保证活动抽取学号的随机性, 同时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口语表达训练中, 学生能够有效地训练构思能力、表达能力, 相当于一篇小型的口头作文, 长期坚持下去, 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也能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表达能力, 对于提高文学构思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帮助。

四、开展各类学习竞赛,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语文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注重发挥竞赛活动的作用。初中生好胜心强, 在学习中渴望成功, 渴望与他人比一比、赛一赛, 对此, 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好学生的这一思想与情感特点, 开展各类学习竞赛活动。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各类趣味性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巩固语文所学。例如可以组织文学常识抢答赛, 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巩固这些知识要点。另一方面, 教师还分层组织学习竞赛活动, 如将学生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标准进行划分层级, 每一个层级之间进行学习竞赛, 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缓解学习中的消极情感, 与能力水平处于同一层级的学生开展竞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也能够实现在其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化发展, 这些方面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帮助。实践证明,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各种竞赛, 能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适应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让他们的内在学习激情得到充分的绽放, 也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各项教学工作。

五、发挥课外活动作用,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针对教学体系进行改进, 尤其要注重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让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拓展, 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在课外活动组织方面遵循两条原则, 首先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作文训练为例, 组织学生开展作文写作兴趣小组活动, 既有优秀生的提高训练小组, 也有学困生的巩固训练小组, 将学生按照各自层级、需求、目标组织在一起开展兴趣活动, 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课堂之外得到有效的巩固提高。另一方面, 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中, 教师侧重发挥点拨指导的作用, 帮助学生明确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兴趣小组活动方向、主要内容、进度安排、重点难点, 其余方面则由学生自行组织进行。整个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均由学生自行进行。在这样的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让他们在课外活动中有效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5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创新思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为主”,积极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激活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教师应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工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了解学生阅读的前提条件和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当然还要与学生对话,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指导他们正确地读书,顺利地实现“内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学生需要通过有感情地重复朗读“: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里蕴涵的思想感情,充分认识到文字的变化多姿和鲜活美丽,这比教师千百次的枯燥分析更能使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与理解。

三、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创新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我们应该从各年级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如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里强调“品读”,按照年级的不同有一定的培养欣赏、评价能力,这样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应尽可能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创新点,启发学生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作者在第一段写看到许多人都来追悼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作者当时不明白。在此我们可以问学生:“你想可能因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我们也可挖掘一些创新因素,设计一些“扩展性练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潜在的情节等,进行富有创造而合理的想象,形式有句段扩写,留白(省略号)补写,结尾续写等等。

四、注重积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一)打好基础形成阅读良好习惯。在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完毕后,就要不容置疑的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注音读物,比如有趣的童话等,读完后要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不论学生汇报的怎么样,都要运用正强化使学生感到读有所获。

(二)坚持阅读,日积月累。要舍得放弃课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勇于割舍,敢于替换。从各种书籍和网络上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及书目,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加大阅读的量,当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时自然而然就拥有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三)阅读链接。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扩展;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文本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本扩展。例如学过《月光曲》这篇课文,就围绕月光曲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写月光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四)读整本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大语文”观为理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材的“延伸点”,利用《课外补充阅读》等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以此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提升学生朝鲜语文素养 篇6

一、朝鲜语文教师队伍状况

我校朝文教师总数为18名,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教学新秀 2名,州级学科带头人2名,州级教学能手3名,县名师1名,县级教学能手4名;省级骨干2名,州级骨干7名,县级骨干4名。

二、学生状况分析

总体上看,学生课内掌握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较扎实,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感受、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能依据文本的价值取向,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初步形成了写作能力,70%的学生习作内容较丰富,富有一定的个性。

三、教学工作现状分析

我校朝鲜语文教学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积极进行新教材的实施工作;以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了新教师养成工作;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积极推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省、州的肯定。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校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提高朝鲜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的知识水平较差,掌握的字、词、句少;语言文字训练有些单薄,对词句灵活运用不够。其原因:近几年的主动发展教育、创新教育实施中,以学生为本,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活跃了。但相对来说,不少课堂存在着教师的主导作用没发挥好,在课堂上教师随学生走,忽视“双基”教学的倾向。

2.教师在语文“双基”训练上存在缺憾;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轻视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因此,学生课文句子的理解积累不到位。

3.语言的积累仍显薄弱,说明教学在引导学生积累方面不够,学生的积累并不丰富,从另一层面上看,也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量不大的问题。

4.因读的少,又语言的积累薄弱,再加训练不到位,最终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五、今后工作重点

1.结合教学实际继续加强新课程培训,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加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校本研培,努力达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2.要认真抓好常规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中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认真抓好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学困生辅导、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等环节的检查与指导,使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3.充分发挥省、州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作用,使她们抓好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每人抓几名教师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广泛开展 “一帮一”活动,使年轻教师已最快的速度适应新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4.提高学生朝鲜语文综合素养 。

六、具体措施

1.每年进行1-2次校级新教材研讨及培训活动。每次都有主题,通过公开课,有说课、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共同商讨对策、讲座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培训效果。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优课活动,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并介绍和推广了先进经验。朝鲜语文教学只有注重落实听说读写各项任务,善于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才能使朝鲜语文能力全面提高,才能实现朝鲜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在朝鲜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规律、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创新求异,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写。

2.针对学生能力训练不到位,表达能力较差的的问题,每年进行学生作文竞赛;争取资金,让学生免费参赛,获一、二、三名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励金(学生和指导教师各500元)。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每年进行“双语”、“三语”基本功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3.以听为基础,读为中心,训练语感,感悟朝鲜语文。听与读都具备理解的功能。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朝鲜语文,其基本途径就是加强听与读的训练。而正确的理解来自对语言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因此,在进行听,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语感训练,珍视独特感悟,丰富语言积累,以形式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达到感悟语文的目的。

4.为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校每天安排晨读时间,给其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在具体读的技巧上,教给学生如何诵读、默读、朗读,如在朗读指导时在实践中逐步教会逐步摸索,文章的“味”读出来了,初步成功的体验使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浓了。 读中感悟、读中激趣,学生积极性高,愿学乐学。班级不时地响起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师生共同铺平走向提高素质的道路。

5.以说、写为目的,读写结合,迁移运用,实践语文。在加强读写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将读说结合起来。朝鲜语文素养中说是写的基础,只有会说才能会写,而读又是说写的奠基工作。学校组织读书交流会、说课外优秀文章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体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等。

6.以活动为主线,内外沟通,发展个性,体现朝鲜语文。我們知道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特别是以激发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注意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所以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和家长密切联系,通过“亲子读书”、“家长微信群读书交流”等活动,孩子出路观上形成共识,相互合作,培养学生朝文素养,形成素质教育的家庭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家里博览群书,与家长交流、交谈,培养读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特别是一些演讲赛、读书比赛、情景剧表演等各种活动。在具体要求上,给学生创造跳一下就可摘到果实的机会,激发兴趣,使学生无论在家庭拟或是社会在学校,始终处于成功的氛围,畅步于成功的天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7.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为“朝鲜语文阅读”,指导阅读方法,提升学生朝鲜语文阅读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篇7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1. 什么是素养?

“素养”一词,从词素构成上看,应由“素质”和“修养”构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养”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具体地说,“素养”就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1)

2.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学科所达到的“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它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1. 用好教材授以渔。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如果仅仅只停留在教教材知识的层面上,那么语文教师只能是一辈子辛苦,学生最多是考试的机器,素养与能力不会有较大的飞跃。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在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基础训练的同时,更多的要针对每册每单元的教学重点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赏析的方法、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更多的作品,在海量阅读中提高阅读、审美、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2. 用活教材激真趣。

唐代李白在《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中有“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蕴真趣。”很多作品都提到“真趣”。什么意思呢?真趣即真正的意趣、旨趣。语文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真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笑容,在课堂上有笑声,喜欢语文,快乐阅读,抒写心灵,因独悟而惬意,因释怀而欣慰。若想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真趣,语文教师就要用活教材,不必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地教过去,而应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新课标的解读,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上好高质量,有语文魅力、语文味、语文神秘感的对学生具有极大诱惑力的课堂。我认为可以实行单元整体化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单元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讲,尽量课内课外相结合,由课内巧线连珠,上出文学味、语文味,让学生产生学这方面知识的向往与痴迷之情,至少都要有短暂时间的学习冲动与热情。

3. 拓展教材阔视野。

当代的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除了教好、用活教材之外,还要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解读,编制相应的语文校本课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如编制符合綦江地域、历史、文化方面的校本课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人民、文化的热爱之情;又如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形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分阶段、分类别地编写一些辅助教材,从而根据这些教材,制定出对语文学科的过程考核,让学生在过程考核中真正提升语文素养,而不是就为了最终的分数。

4. 语文活动提素养。

(1)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活动。

学生的演讲能力,就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从学生初一开始,就坚持课前3分钟的演讲活动,内容可围绕一个话题阐述自己的看法,也可讲一个故事或其他,初一由学生自选话题,初二、初三逐渐过渡到教师定话题或题目,每次教师都要与学生共同评出一个等级,并写出评语装入学生的成长记录册。

(2)常态化的读书交流活动。

学生的阅读量,单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推荐,结合教师的了解与学生的推荐,给学生编写了一个分段实施的读书书目,每月至少读一本书,每周必须写出读书心得(每周要评出优秀读书心得,并上传校园网站),一学月班上举行一次两课时左右的班级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差距,长见识,增强能力。

(3)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华东师大中文系方智范说: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4)不定期的征文、演讲、讲故事活动。

目前,关工委等上级部门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征文、演讲、讲故事、经典诵读等诸多活动,我认为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因此,我每次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提升。

通过实践,我认为语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维生素,决定着学生成长的质量。 (2) 它是学生学好一切学科知识,形成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与品德修养等一切的基础,我们应该在提升语文素养上下工夫,从而事半功倍地实现学生高素质的发展,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注释

1 彭小明.语文素养论.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5 (3) .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8

一、换位思考看待学生, 用平等的眼光和学生交流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用一句话来形容师生之间的关系:一起探索真理的志同道合的人。这句话明确了师生关系的真正意义, 即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 和学生做好朋友, 共同创建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事实上, 教师和学生之间, 不单单只有知识的教授, 更要有心灵的沟通。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 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失误和不足报以宽容的心态, 从而让学生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吸收知识, 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体验乐趣。

二、注重优化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新知的探究中提升素养

新课程教学强调以生为本, 彰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人物, 因为他们才是知识和时代的传承者。那么在语文课堂中, 怎样才能凸显学生主人翁地位呢?在我看来, 第一要去除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 创新使用“启发式”教学来激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不断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找素材的能力, 给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留下巨大的空间。其次, 课堂上老师要注重“以生为本”, 强化方法的指导。以前, 课堂上学生们都是任由老师带领着走, 老师只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教学方案行走, 当然不怕会走错方向。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语文教师更应扮演好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 让学生在教师的策划中自然进入新知的学习。在这样一种悬疑百出、“包袱”不断的课堂中, 学生不仅能体会学习的快乐, 还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如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 如何在初三紧张的教学活动中, 将这一“元老”级的课上出新意,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呢?我在课前潜心研读文本, 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片面说教的方式, 着重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进行创新。为此我首先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 我将切入点确定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上。因此, 我先请各位同学画出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了文章中人物的什么心理。由此勾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索——于勒有钱时和没钱时;再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 又理清了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恐惧→期待→躲避。再通过这两条线索贯穿全篇——小说是借助人物的哪些言语、动作、表情等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的, 自然挖掘出小说深沉的主题思想。在此过程中再链接中考的考点——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的分析。特别是每个环节的过渡上, 通过那些入木三分的经典词语, 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 从而体会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丑陋形象。特别是文章的最后, 我针对“出大乱子了”、“脸色早已煞白, 两眼呆直, 哑着嗓子说……”等, 抛出问题:在菲利普夫妇的眼中, 这“大乱子”是什么,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这从他们的灵魂深处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更进一步, 更让学生产生一种“旧瓶换新酒, 杨柳发新枝”的感觉, 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

三、借助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 在课前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可以让课堂产生一种活跃欢快的学习氛围, 激起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同样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老师就可以用故事引起话题:莫泊桑在发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 一次遇见一位达官贵人, 这位达官贵人对著名的小说家攻击道:“莫泊桑, 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尖锐?让我来提醒你, 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 而手枪里的子弹则最锐利。”莫泊桑嘲笑地说:“可是我觉得世界上最坚固、最结实的就是你的脸皮, 最尖锐的就是你的胡子。你想想你的脸皮哪么厚, 胡子还能够刺穿它生长出来, 难道不够锐利吗?”这样的小故事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于是老师又指出:“莫泊桑的语言特点很是幽默生动、辛辣独到, 大家能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这样的特点吗?”自然将学生引入新课教学中。

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9

语文教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

一、基础性知识变教后巩固为课前预习

基础性知识如生字新词我们习惯了教后抄写几遍,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可实际效果呢?大多有手无心,抄完完事,不乏错误出现,有的甚至从头错到尾,后进生照旧需要教师一遍遍、一个个地追踪。低效原因:作业没有挑战性,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可若换一种顺序,变为课前预习,课上反馈,效果截然不同。一句“自己预习本课生字新词,明天上课检查,看谁能够全部攻破!”足以让学生兴致盎然,教师越是虚夸作业难度大反倒越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实践证明这样比教后巩固后的效果要高出不少,更易发现难点知识和难点学生,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我们把类似字词的一些基础知识,课文学习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素以规范的模式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很多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就已基本掌握了,良好的预习为其参与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在批阅预习作业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住易错点,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基本技能变单项操练为综合创新

建构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作业设计也应有所创新,努力创设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学生以看、听、触、尝闻等多种感官体验知识的存在。

如《我爱我的祖国》的诗歌教学,在疏通了课文知识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下节课,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该首诗歌朗诵比赛,我和每组选出的一位同学当评委将从音乐选配、诵读方式、节奏处理,感情把握等几方面打分,颁奖。看看学生的准备过程我们就知道这项作业的魅力了:有的请教音乐教师学配什么样的曲子;有的负责外借服装说要有舞台效果;有的探讨如何分工,谁最适合读哪一段,语速的缓急,声音的高低,手势的搭配,等等。朗诵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学生的点评竟然相当的专业。类似《半截蜡烛》等文章我也布置排演课本剧的作业,上课的过程则自然就成了小导演吃透剧本的过程了。

现在的教材多以一个主题为一单元,则更利于设计大主题综合型作业,如名人单元创设《我也追星》手抄报比赛,名著单元则可创设阅读相关名著、进行知识擂台赛等。

以上综合性作业,正是创设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地品味文本、领悟内涵,进而走出文本,融合音乐、美术、生活中的积极因素,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这样的作业中,不同的学生因爱好特长的不同均有不同的舞台、展示的空间,不同层次地获得发展。

三、生命底色靠坚持阅读打造

语文教学十余年,我感觉作业布置最成功的数每个假期前在制定自己阅读计划的同时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让阅读贯穿假期。这一计划基本上遵循经典诵读和现代专著阅读结合,每两天早晨背诵古诗词一首,内容根据自己水平自定,可以是难度偏大的文言文,宋词,也可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但要把诵读内容摘抄在本子上,以便开学师生抽查。寒假最少1本名著,暑假最少3本,每两天或摘抄、或写感受最少200字。开学之后我们会搞一系列的活动,如:经典诗词背诵擂台赛,读书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等等。我会在他们的笔记本上与他们交流分享阅读感受。从四年级到小学毕业,所有人的收获对于过去的自己来讲都是沉甸甸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满满的几本日记记录了他们的成长:《青铜葵花》、《鲁宾逊漂流记》教他们如何面对苦难;《窗边的小豆豆》引领他们个性发展;《草房子》等曹文轩系列让他们领略真善美的内涵;《爱的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如何爱别人……满腹的经典让他们自信满满。李昊屿钟情于毛泽东诗词的大气,苗雨腾独爱李清照的婉约不失倜傥之气,贺悟晨偏爱《论语》,贺爽独自享受李白的浪漫……唐诗的浑雅、空灵、韵胜,宋词的气骨、瘦劲、意胜,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孩子们感受着诗歌的情怀,想象着诗歌的意境,接受着诗歌的熏陶,积累着诗歌的语言。儿童时期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弥足珍贵,为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着孩子的未来,我们将锲而不舍。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10

一、“板块式”教学模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映潮老师从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 在对自己多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彼此之间又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 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各个板块之间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板块式”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语文课堂繁乱无序的问题, 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整体感, 体现了思考与领悟的统一、积累与整合的统一、高效与创新的统一。

从理论上来讲, “板块式”教学模式确实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无序, 而且这种设计方法也正好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功能, 那就是深入挖掘课文, 精心设计, 提炼话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进入课堂, 进入思考, 深入探讨, 循序渐进。从实践情况来看, “板块式”教学模式实用性强, 有助于教师的教, 更有助于学生的学。笔者在江苏省盱眙县第一小学为期两个月的实践证明, “板块式”教学模式让课堂思路清晰, 秩序井然, 让教师把握课堂中心, 学生掌握课堂主题, 简约而不简单。语文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删繁就简;不必冗繁复杂, 而应明快单纯;不能顾此失彼, 而应追求浑然一体。

《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可以讲解的内容较多, 余老师分成三个板块——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第一个板块实际上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如果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中心, 把握了文章主题, 接下来文章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板块的设计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二个板块是在第一个板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阅读。余老师让学生分三种方法来读课文, 进而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 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三个板块是品味语言、欣赏语句。通过对语句的斟酌, 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在这个板块中, 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品味都十分精彩。

二、“主问题式”教学模式

余映潮老师曾说:“所谓‘主问题’, 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提问的少、精、实、活, 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一种保证, 是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 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遏制教师过多的讲析,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三个作用:1.在理解课文时, 吸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2.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板块;3.在课堂活动时, 让学生积极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用几个“主问题”串起整个课堂教学, 表现出一种“线索”之美, 表现出“贵在这一问”的独特创意。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的拓展主要靠提问来支撑。好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的精华, 在教学中能发挥出高质量的引导、激发、带动作用。

目前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存在碎问、浅问等低质量的滥问现象, 这种情况不但导致课堂繁乱, 教师无法控制课堂, 也导致学生找不到课堂中心, 不能把握课堂主题。而余老师的课堂问题总能把学生引入课文, 发现真正需要学习的有价值的内容。因为这些问题是经过余老师思考、概括、提炼的, 是他在精细阅读课文后思考教学的结果。

如执教《散步》时, 余老师在每一个板块中只用一个“主问题”来领起全文的教学:

1. 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2. 怎样朗读。请一位学生示范朗读, 做一下小老师。

3. 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深入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 我们看到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出了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第二个问题并不很难, 学生通过示范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余教师对朗读的要求层层递进, 逐个提出朗读的要点, 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认真地加以点评, 并对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建议。不是简单谈谈, 而是指导到位。第三个问题, 品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问题难度有所增加, 需要学生理解品味。余老师首先进行示范、帮助, 接着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和周围的同学交流、讨论, 然后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最后, 学生对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也比较全面。三个问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发现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 获取新知。同时, 几个主问题由易到难, 从感性到理性, 有梯度地递进,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探索创新的科学理念。

三、“朗读式”教学模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方法之一, 即将书面的语言有声化, 将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余映潮老师说过:“朗读教学, 既是语感的、技能的, 又是审美的。”其实, 不管是语感还是技能、审美, 最重要的是领悟情感的方法。朗读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语句包含的意蕴领悟在心中。这里还有一种创设情境的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将作者内心要抒发的情感表达出来, 能在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主题, 感受到主题情感的意义。所以千姿百态的“读”应成为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教读, 析读, 品读, 研读, 辨读, 评读, 说读, 写读, 听读, 背读。”不同的教师, 针对不同的文本, 设计出不同的朗读要求。让朗读成为教师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让语文课堂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有声朗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应起到引领的作用。首先,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读训练, 学会基本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其次, 朗读活动要多种多样, 分清层次, 逐步递进, 体现不同文体的特色;另外, 教师也要握住朗读的中心, 将朗读的中心视点放在“教学思路”上, 与听、说、读、写、思等结合起来, 使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执教的《散步》一文时, 余老师巧妙地用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他建议学生这样朗读:

第一步: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 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读起来, 带着作者的口吻欣赏作品。学生不仅从中感受了人物形象, 也感受了课文中的情感和作者的表达意图。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进入第二步——读好文中的波澜, 好像学生自己在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一样。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来读课文,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步——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不仅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也要求学生将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感情传递给其他人。这三个步骤的朗读设计步步加深, 最后得到升华, 让学生深深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话题式”教学模式

“话题式”教学模式:“用设置‘话题’的方式, 让学生在理解话题、展开话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分析与品读, 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扩展。这种手法能够比较好地表现‘对话’这一理念, 同时让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表现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这种话题讨论的本质特点是文本解读, 表现在《散步》教学中的第三个环节, 就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这样的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材料, 进行课堂阅读教学对话。在《散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 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余老师从整体感知课文的角度提出话题, 比问答形式更让学生感到为轻松, 回答也更容易。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后, 先自由讨论, 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这类目的性极强、不是很难但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话题, 使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只见学生纷纷举手, 争先恐后地“说话”。在说完话题之后, 余老师又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不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刻画, 也让学生尝试点评作者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步》这节课中, 余映潮老师用他的教学经验和智慧, 轻松地驾驭着课堂, 引导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打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 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慧莲《诵读、积累、实效——板块式教学设计的三个基点》, 《中学语文》2007年第5期。

[2].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河南教育》 (基教版) 2008年第3期。

[3].叶正科《案例与叙事》, 《湖南教育》 (语文) 2007年第10期。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11

【关键词】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精心设计新课引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激趣引入学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能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一)制造悬念

教学伊始就设置疑障,制造悬念,其形式有抓题目设疑、抓重点词句设疑、抓文中插图设疑等。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可以问:“住宅一般是指人居住的处所,怎么连蟋蟀也有住宅?蟋蟀的住宅又是怎样的?”利用课题潜在的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有机成分”,在导课中巧妙地制造悬念,以便更好地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徜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欣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产生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就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激趣引入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因文而异,适合学生心理,既要遵循知识的趣味性、又要以优美的境界陶冶情趣,利于学生钻研课文,领悟其奥妙,从而显示出兴趣在教学中所独有的魅力。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

(一)表演再现情境

表演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把文中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分寸地再现出来。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请一个学生扮演老虎,一个学生扮演狐狸,其他四个学生扮演猴子、野猪、小白兔、梅花鹿,把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与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情景表演出来,学生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威武及上当受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开展竞赛活动

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安排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其做法是把要讲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如教完古诗《咏柳》《春日》后,我采用两种竞赛方式,一是接龙背诵《咏柳》,第一个学生背“碧玉妆成一树高”,第二个同学接着说出这句诗的意思,依次把这首诗讲读完;二是接力默写《春日》,把学生分成四组,以粉笔为接力棒,一人默写一个字,直到默写完为止。最后组织学生评议,看哪组背诵流利、讲解和默写得正确。在比赛中学生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情绪高昂,课堂活跃。竞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词语接龙、知识竞赛、问题抢答等等,造成一种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气氛,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索中体味兴趣,在兴趣中探求学习。为此,教师要设计优化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使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生动有趣。

(一)优化教学结构,以“实”促“思”

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旨在求实。只求形式追求热闹或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均与教学宗旨相驳。优化的兴趣教学要做到“四实”:教学任务实、教学重点实、教学过程实、教学手段朴实。

(二)优化主导作用,以“导”促“思”

课堂上,学生求知思维积极活跃,是“主导”与“主体”作用优化的标志。教师的“导”必须善于“投石”,激疑解惑,引导学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学习,深化理解。

(三)优化课堂提问,以“问”促“想”

教学中提问环节不可少,优化的课堂提问能活跃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要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时得当。在讲解《草船借箭》时,教师从题目入手,抓住“借”字提问:“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兴趣提升语文素养研究 篇12

一、导语要讲求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所教内容的环节十分重要。导入新课要有力度,新课的导语要恰到好处,一开始就要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学生只要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怎样才能使一堂语文课的开端“先声夺人”呢?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导入课文:故事导入、标题导入、渲染导入等等。比如在教授《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祖国的南方有一座著名的城市———广州,在其以南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新会的县城,那儿有条河,河畔有棵大榕树,浓荫蔽日,树冠的面积达15亩,也就是说,它的枝叶可以盖住两百间教室,人们称它为“鸟的天堂”。此时,同学们的表情都十分惊讶。于是,再接着讲:这是怎样的大树?为什么把它称为“鸟的天堂”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诱使学生迅速进入到“乐学”的境界。

二、创设情境和氛围

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思维、记忆、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采取愉快的教学方式。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直观性强,而且大多数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所讲授课文的内容,设计具体环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逐步理解课本的深刻内涵,步步深入,并以此创设对应的情境和学习氛围。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又增加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情境当中受到感染。比如。给学生讲解《小山羊》一课时,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掘潜藏于文中的因素。文中写道: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小猫请小山羊吃鱼、小狗请小山羊吃骨头、小牛请小山羊吃青草,那么“XX为什么请小山羊吃XX?”根据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同学们经过考虑,找到答案:小动物们都把自己喜爱的食物拿出来给朋友吃。经过思考、引导,学生们懂得对待自己的朋友要真诚,朋友之间要懂得共同分享的道理。明白了这一道理,教师进而启发思考:如果你是这些小动物,你邀请小山羊吃食物时会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立刻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开动脑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头饰,请同学们分别扮演小动物进行现场表演,课堂气氛再度活跃。大家争着扮演角色,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三、寓教于乐,化枯燥为生动

一节完整的课,不但要有好的开始,而且要有良好的结束,要做到善始善终。在课堂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还占有十分主要的地位,教师讲授深奥的道理时不太容易被理解。因此,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作为教师,此时就要把学生的思维调整到积极的状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课上得妙趣横生。好的开端和好的结尾常常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会让学生回味悠长。例如教授《长城》一课时,要充满感情地进行总结:同学们,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老师真诚地希望你们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学好本领,长大了,用你们的聪明才智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万里长城添砖加瓦,使她更加雄伟,更加坚不可摧,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样有激情的总结,将知识和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要多开动脑筋,扩展思路,紧扣教学环节,并善于发掘教材中隐藏的教育内容,做到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千方百计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还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让学生不仅喜欢学语文,而且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正敏.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J].吉林教育,2016(23).

[2]陈霞.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6(11).

[3]冯秀珍.浅谈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2(36).

上一篇:直肠癌结肠造口下一篇:网络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