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综合素养

2024-05-14

提升综合素养(共12篇)

提升综合素养 篇1

综合学习课是新课标改革的一种全新的课型, 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的要求而设置的。为此, 在综合学习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经过几年实践, 探索出一些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下面谈谈我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些尝试。

一、在综合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里强调, 应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使其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 在语文综合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和目标。例如在进行《我爱家乡》这一语文综合学习中, 我做了如下设计:

1.让学生欣赏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家乡风景名胜的音像资料。

2.学生出示自己动手查阅的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

3.以做导游的身份把家乡名胜古迹介绍给同学和朋友。

4.分组轮流扮演导游进行讲解, 与游客进行对话。讲解时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 要懂得基本的礼仪, 注意倾听游客的询问。

这样的活动能很快让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 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情绪高涨之状。学生们带着情感, 怀着浓厚的兴趣, 走进交际场, 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在情景中练习, 在情景中发展, 这种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聆听能力, 锻炼了学生语言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在综合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 还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自主地提出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 共同探讨, 选出研究主题, 然后制定简单的计划, 从报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 讨论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 这个过程是学生不断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过程。例如在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分配小组, 各小组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如名言警句、成语王国、诗词欣赏、网络妙语、精彩店名、校园采风、创意广告等。

(二) 收集材料

1. 小组以各种形式 (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浏览、观察生活、调查访问等) 收集资料, 整合信息, 完成自己小组的学习报告。

2. 将筛选好的资料制成读书卡, 小组内交换欣赏、评价, 再次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三) 分组在班内展示交流, 分享成果

由接受任务时的自定主题, 准备中的搜集信息, 到最后筛选信息、分享信息再到运用信息, 学生都是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 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增长知识、分享快乐。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语文世界的魅力,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在综合学习中培养学生的

在综合学习活动中, 我每次都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分工合作, 彼此配合, 取长补短,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 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为了履行职责, 每个参与者必须要依靠自己的身心, 自主思考和行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意识,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强化“学习小组”集体荣誉感。每次活动中都评出最佳小组, 小组轮流推出发言人、主讲人, 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 每人都要担任一项具体要求的合作角色。在这种情况下, 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 还有义务帮助组内其他成员一同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在小组所承担的责任, 因此应将压力变成动力, 于是小组内出现了互动、互学、互助、互励的可喜局面。以“走近名人”这一活动为例, 要求讲述一个名人的故事, 说出和名人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对联, 编一出名人课本剧。学生要想演得像模像样, 首先就得把内容理解透, 内容弄懂了还要把台词背熟。要思角色所思, 想角色所想。排练过程中组内要有人做导演, 有人做演员, 有人做观众。这就需要组内成员共同商量, 集体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促使学生的个人创新潜能与集体智慧相互补充, 相互调节。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意识, 懂得了与人合作的技巧, 锻炼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在综合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书法比赛等, 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进行参观访问, 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 写调查报告、推销词、广告词, 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等。例如在以《到民间采风去》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中, 要求学生出一期手抄报, 手抄报可一人独创, 更可以多人合作。我重点突出了如下几个活动步骤:

1.事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 启发学生产生兴趣;2.分组合作:民间故事组、谚语格言组、民间艺术组、风土乡情组, 各小组根据采访的内容, 讨论确定小报的名字、主题;3.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 分头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材料, 把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 编写成适合小报用的文章;4.分组设计版面;5.展示成果, 交流分享。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思考, 在实践中创新。综合学习, 让生活走进了课堂, 让课堂走进了生活, 促进了学生与社会接触, 对社会的了解, 加强了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也就达到了“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的效果。

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 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活动进行了自主性学习, 不仅提高了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设计策划能力,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同时提高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设计策划能力, 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表达能力,搜集整合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提升综合素养 篇2

一、此次外出学习培训的收获

(一)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此次外出学习,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涉及办公室工作、城市管理、文化创新、公务礼仪、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在自己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有着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经验。他们授课所讲解的内容都是我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的,有的是工作中遇到但没有深入思考的,有的是有所思考但只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通过学习,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这不但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见识,更对我下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虽然工作后我也参加过一些培训,但到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学习这是第一次,特别是通过现场教学,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思考,不但开阔了眼界,思路也得到了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不断的学习提升,更需要外出学习,特别是到先进发达的地区去学习,让大家在学习交流中提高,拓展工作思路。此次外出培训,包括市、县和乡三级党委办公室系统共五十余人,通过专家学者的授课、现场教学和大家的交流讨论,我对办公室工作、城市管理、文化创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有了新的看法,也对我们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都增强了我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动力,这是外出培训的最大的收获。

(三)改进了学风,改进了工作作风。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发展不但依靠国家特殊的政策、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更依靠其人才智力优势。上海拥有多所中国名校,吸纳了中国及至世界许多优秀人才,成为人才的汇集地,正是这些人才引领着上海的发展。当我走在同济大学校园路上,看到的是讨论老师授课内容的学生;当我坐地铁时,仍然能看到捧着专业知识书籍学习的乘客,这些人都是上海的未来。而我们作为党委办公室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果我们不真正坐下来,静下心来做学生,而只是抱怨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不认真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风,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不正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工作中仍然满足过得去,而不认真思考如何能将工作干得更好、干出成绩,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

二、此次外出学习培训的体会与思考

(一)关注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阳光心态是健康的必备要素。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大家都将效率放在重要位置,无论工作生活我们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而疲劳甚至心理疾病的产生在所难免。根据陶国富教授的研究,上海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存在心理问题,这个数据值得我们深思。虽然六枝不是上海那样的国际大都市,生活和工作压力小许多,但陶教授为大家所作的干部疲劳CFS测试表明,参加培训的52名同志中仍然有10多名同志处于严重的疲劳状态,这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身体的健康,没有心理的健康,我们终将一事无成。而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但要定期进行体检,还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释放压力,学会放下烦恼。

(二)上海城市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其繁荣程度是我们六盘水市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无法赶超的,但他们对城市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特别是交通方面,上海拥有2400万人口,有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设施,如何保证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转是他们必须思考和认真做好的工作。我们六盘水作为一个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交通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但随着经济的增长,车辆的数量越来越多,交通变得越来越拥挤,出行的时间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党政部门的同志认真思考解决办法,不但要在道路建设上下大力气,更要在交通系统管理上下功夫。我们可以引进上海先进的交通管理分级系统,但我们在管理上必须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分享他们的管理方式。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我们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六盘水作为一个因煤而兴,因煤而建的城市,煤炭是我们资源优势,但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资源已经不可持续。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家对碳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以往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现在,全市对旅游产业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经济转型的重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不但面临着资金不足、交通设施落后、旅游资源不足等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许多的民族文化是其他地区没有的,是我们旅游开发的亮点,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必须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只有这样,我们的旅游产业才能搞活,也才能做大做强,与其它地区实现差距化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吸引全国甚至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利用地理板报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篇3

关键词地理板报 板报主题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中学地理教学不应只是传授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综合地理素养提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创设更多的平台,给学生展示和锻炼的机会,引导学生办地理专题板报是有效途径之一。地理专题板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集板书、板画于一体,学生在参与板报素材收集、整理和编辑等环节中,能激发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1 精选地理板报主题,激发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每出一期板报,都应该明确主题。板报的主题很重要,教师应该在选题时要缜密的考虑。选择板报主题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1)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完成任务的动力源泉,所以板报的主题应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如主题为“宇宙之迷”、“海洋国土”、“突破能源瓶颈”、“奥运城市的丰采”等,能使学生在这些问题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探知的兴奋点。

(2)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地理学科知识源于自然、社会,尤其是那些时事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对关联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设计出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的专题板报,这样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如印度洋发生海啸后,设计板报“海洋灾害启示”,汶川地震发生后,板报“地震与灾情”等,这些板报理论联系实际,改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达到出板报预期的目的。

(3)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板报主题要与学生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的联系,不要超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能力范畴。板报应该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不应是对教材的“深挖”,或者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达到对教学的有益的补充。

2 重视板报素材收集,培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确定好主题后,就要着手收集板报素材,素材是办好墙报的“物质”基础,教师应该要求班级全员参加素材的收集,教师先把板报主题细化为几个板块,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细化后的任务分解到每个组,最后由各组长再细化到每个组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可以避免素材的雷同,同时也提高素材的质量,使得板报的效率得到提高,周期大大缩短。

教师对学生分组和对主题细化的工作很重要,分组时要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样有利于学生间互助、协调的完成任务,避免各组学生任务完成不均衡。对主题的细化过程要明确任务,同时任务也要具有“弹性”,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每组的任务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学生对收集的原始素材,能初步的进行重组、归纳、总结,形成各组的“成果”。收集的素材的类型也应该是多样,素材表达的形式也应很丰富,如图片、文字、统计数据、表格、漫画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精神,挖掘学生的潜能。

3 精心设计板报版面,体现地理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好的素材要能有效的展示,还需要对素材进行编辑、润饰,使得各组提供的素材编辑后成为有机的整体。好的版面设计既能烘托地理板报主题,又美观协调,这要求学生多锻炼,才能不断提高编辑和设计能力。

在对板报的编辑工作的安排上,也可以让各组轮流负责。先把每组准备的素材“成果”汇集到编辑组,由编辑组对各组素材进行精雕细啄,统筹安排。编辑组成员也要有明细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别承担书写、版图、校对、美工等工作。在整个板报版面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地理科目的特色,地理特色要渗透到每个细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创新,激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注重板报宣传展示,扩大板报影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精心设计好地理板报,不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表达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所以,板报不应仅在本班展示,还应把学生的“成果”在校园里展示。为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展示前做好宣传工作,并且建立“意见箱”,鼓励学生对板报的提出批评和建议,总结得失,为完善下期板报做铺垫。

通过板报的展示,既能让班级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让其他班级、年级的学生从板报中获得地理知识,这样既扩大板报的影响,也使板报的综合效益得到扩大。学生通过地理板报的准备到最后的展示,经过各个环节的参与,不仅使学到的地理知识得到了运用,还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苗长虹.中学地理教学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徜徉诗意唐朝,提升综合素养 篇4

自古“文史不分家”, 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经历会使诗人形成不同写作风格。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多么悲壮的歌声!从初唐到盛唐, 是封建社会比较解放的时代, 经济上繁荣, 政治上基本稳定, 用人制度也比前朝合理, 为陈子昂这样有志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机会。因此唐朝开国以来知识分子十分活跃, 大多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随着卢照邻、王勃、杨炯、骆宾王、陈子昂等一批诗人的出现, 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开始转变。

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抑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 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 都在述说盛唐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 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 这不正是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时, 爱国者的真实心境吗?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 优雅闲适。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 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

而杜甫的“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 ,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和“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 更是形象地反映了百姓和官吏之间的矛盾, 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

深入理解诗意, 必须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知人论诗, 知史论诗。唐诗是学生们学习了解唐朝历史的重要源泉。只有当学生浸润于真实的社会背景里, 才能真正体会文学艺术的不尽魅力和价值。

二、将诗文内化, 增强文学底蕴

文学修养是将文学内化为自身的力量, 使个人不断壮大并调整自己, 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 也会吟”, 多读些意味隽永、语言凝练、情思深远、意境幽深的诗句, 久而久之, 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说话、写作的诗意。高尔基曾说, 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 提高他的自信心, 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 同人们的鄙俗行为做斗争, 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到好的东西, 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 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 能用美的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生活的事情。

三、以诗文怡情, 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唐诗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唐诗包含着文学美学的重要意蕴。

读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 弯弯曲曲的石径, 飘渺的白云, 若隐若现的人家, 红得似火的枫林, 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如此美景, 你不喜欢吗?

审美情感的产生还要靠理解。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所描写的自然景色从表面上看让人赏心悦目, 但借助有关的历史知识加以分析, 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借景抒情, 用以凭吊南朝的覆亡, 并讽其迷信佛教。由于当时的唐朝封建统治阶级也非常迷信佛教, 因而此诗也有现实的讽喻意义, 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自然会让人感触颇深。明史的同时感悟诗中的情感美。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 表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高适、岑参边塞诗表现了官兵戍守边疆的豪迈;杜甫诗大多对黑暗社会的揭露。

学习唐诗, 能够让学生受到美学教育, 提高美学修养, 培养个人气质和情操。

四、以诗歌辅德, 丰富情感世界

中国文学有“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力量蕴含在古典文学中, 古典文学无不体现出丰富的道德力量。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的情感, 丰富感情, 提升道德修养。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 重新获得了自由, 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 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 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 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应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通过审美体验, 得到心灵的陶冶。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些气势雄伟的句子, 在时空跨度上带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震撼。唐诗中我们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 看到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 更看到最宽阔的心灵。唐诗让你的心情更为开阔, 性情更为豁达, 人生更为深刻。

经常阅读经典, 感受情感的荡涤, 经历灵魂的洗礼, 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人格的反省与完善, 从而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

摘要: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具有中国人的特质, 这种特质就蕴含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之中。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回归中国古典文化涵养的中国特质, 其中大唐王朝留下了流淌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诗意。唐诗是千年中国文学之桂冠, 她不仅是唐王朝历史命运的见证者, 更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对生活美、精神美的礼赞和向往。她以饱满的情感和悠久的神韵, 千百年来不知扣响多少读者的心弦。吟诵品味唐诗, 能使我们认识历史, 开阔眼界, 感悟人生, 丰富情感, 抚慰心灵, 帮助我们寻回失落的诗意。

关键词:唐诗,怡情,辅德

参考文献

[1]蒋德均.文学经典阅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 2011.

提升综合素养 篇5

2016年第213期

郧西县教学研究室

蔡庆忠 2016年10月18 日

执行主编

张光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加《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展示竞赛活动》有感

河夹镇初级中学 王宗芬 优化课堂教学 提升综合素养

2016年10月13日——14日,我有幸参加了郧西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展示竞赛活动,一共听了17节课,参赛教师同课异构,分别展示了七年级Lost和Found,八年级Who,s got talent,九年级He studies harder than he used to.听后感触很深。

首先,讲课的老师们对教材把握准确,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

其次,老师们都具有优秀的课堂教学素质,课堂语言精炼,口语流利,发音标准,指令明确,拓展有度。

特别是选手们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技巧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表现在:

1.巧妙运用多媒体,提高了课堂效率。17位选手在各自的优质课展示中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都制作了课件,有PPT,有Flash, 有电影或Video片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了课堂。

2.紧贴新课标,开展自主学习。能较好的组织任务型阅读教学,设计题型始终围绕中考方向,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小组竞争”的催化剂,调 1 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体现了原汁原味的郧西自主教育模式。

3.Homework设置,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将语言运用为言语技能的支持环境, 在传统的Skimming,Scanning,Careful reading, Post reading ,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升华到Fun reading , 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阅读,感受到阅读课堂也是学生的快乐驿站。

注重课外阅读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篇6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教学 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农村小学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朗读、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一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力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写知识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继续、补充与实践运用,课内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乐于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常常由兴趣而诱发。有了读书的兴趣,才有自觉读书的热情,才会主动地去寻找课外读物,才会主动地去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而且能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榜样激励。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毛泽东、老舍、鲁迅等;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榜样能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成就。

2.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读书活动,由课内引领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学了《三顾茅庐》课文后,可以开展《我说三国人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进一步了解三国中的人物,并进行简单的人物个性评价。这样“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赏析片段。教师撷取课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或可在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等进行精彩片段的互动诵读,使学生在相互诵读的过程中,来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从而使他们有更浓厚的兴趣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获得精神的享受。

二、结合语文课本积极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习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他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课前,我组织学生查阅和鲁迅生平相关的文章。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前,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习写景的文章,可以选择其他写景的文章来读。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可以选择朱自清在我们温州写的《梅雨潭》来读,也可以选择我们当地写景的文章来读。如:《玉苍山》、《碗窑三折瀑》等文章,使学生有一种亲却感,学生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三、注重积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1.打好基础形成阅读良好习惯。在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完毕后,就要不容置疑的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注音读物,比如有趣的童话等,读完后要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不论学生汇报的怎么样,都要运用正强化使学生感到读有所获。

2.坚持阅读,日积月累。要舍得放弃课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勇于割舍,敢于替换。从各种书籍和网络上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及书目,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加大阅读的量,当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时自然而然就拥有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3.阅读链接。以课文为基点,向整篇原著擴展;以作者为起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文本为基点,向同类题材扩展;以内容为基点,向其他作者、不同文本扩展。例如学过《月光曲》这篇课文,就围绕月光曲这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古今中外有哪些作家的文章涉及月亮的,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琵琶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一大批描写月光的优秀佳作。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作者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描写月光,这样,学生又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阅读的天地。

4.读整本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大语文”观为理念,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材的“延伸点”,利用《课外补充阅读》等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以此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提升综合素养 篇7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熏陶,情感素质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学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

同时《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外阅读方面指出:提高阅读品味,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 才能保证阅读的高质量和一定的阅读量。我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看法, 与大家共交流。

一、多读多记, 强化诵读

因为农村学生课外读物少, 他们视野不够开阔, 知识单一, 理解能力相应地也就较差, 同时个别家长不太重视, 缺少对孩子的辅导。再加上国学经典文化蕴涵的内涵较深刻, 有些内容家长也不可能理解到位。针对这些现状, 我们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征, 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读, 熟读成诵, 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不论是文本中的课文还是课外的美文, 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文的内涵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才能带着感情去读, 去领悟当时情境及心情,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思维逻辑性的增强, 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们就会逐渐理解、体会。

二、指导诵读, 渗透意境

诗文诵读讲究音韵之美, 因此, 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轻重缓急, 抑扬舒缓, 情感境界。比如, 下面一句话的停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如果在教学中不交给学生如何停顿, 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又如, 《游山西村》一首八言律诗, 本来是韵律优美, 可有人在读“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时错读成“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既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又对诗歌的意境理解不到位。

三、引导感悟, 理解情感

国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 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只让学生诵读, 学生很难理解“罔、殆”之意, 我们不妨引导、点拨“罔”是“迷茫而无所适从”之意;“殆”则是“疑惑而无所得”之意, 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意思, 也更能让学生懂得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国学经典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适时点拨。比如, 《论语》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这句, 我们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这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理解该句的深刻内涵。同时, 我们还可以用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比如, 《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一句, 我们就可以问学生, 听到父母呼唤时, 你回答迟缓了吗?父母指派家务时, 你偷懒了吗?父母教导你时, 你恭耳倾听了吗?父母批评指责你时, 你接受了吗?这样用日常礼仪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习惯。《弟子规》此书以伦理道德教育学生, 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真正起到教育、成长的目的。

四、多样评价, 激励诵读

再好的面包总让人吃也会觉得不新鲜, 为了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 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激励评价。

1.经典诵读比赛。各班选出五名选手用名句接龙进行评价, 还可让全体学生参与用名句填空, 人手一张进行比赛;也可以用背诵、抢答、表演等形式来进行评价, 内容不仅有课文中的, 也可选一些课文外的,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背过的诗文用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可根据国学的内容、意境, 精心设计, 配上图画、颜色、版面, 将读、写、绘、意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以《弟子规》为蓝本, 让学生在学习古人孝道的基础上, 让学生把自己在家中对父母的孝, 在学校对同学的情, 对教师的爱, 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恩之心, 通过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4.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 为学生提供大量国学资料, 为学生提供优美的读书环境, 方便学生阅读。

5.开展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活动, 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又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好素材。要求学生在假期走进家乡名胜, 走入名山大川, 实地考察, 调查访问, 获得地方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我县自然风光优美,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素有“旅游胜地”的美称。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资料, 他们有的写成诗;有的写成文;有的写成读后感, 把自己对地方胜景及文化的认识诉诸笔端。我想:这些活动的开展, 意义将不仅仅是活动本身, 学生学到的也不会仅仅是知识本身, 可能我们的一些学生, 从此便会形成自己的人生高洁的志向, 远大的抱负, 高尚的人格。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更不能局限在诵读本身。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益资源, 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我们可以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诗文选入校本课程, 按照一定的课时安排每个年级每周至少一节;具体的实施方式由各班班主任或语文教师讲授;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比如, 多媒体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有记录, 有总结的国学诵读教研活动。这样把国学诵读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群: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篇8

一、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语文、英语等国家规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增选和重新编排。在教材增选前, 教师承担相关的选题任务, 以年级集体开展研究。课程群在核心课程的建设上, 主要是强调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上的改变, 主要是抓住“课前导练”、“课中自学导读”和“课后导练”三方面落实教学计划。

我们在核心课程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对课前、课堂、课后既有明确指导, 又给予教师以创新的空间。课前, 推行“要点导学”。教师先给学生发放“要点导学”文件。列出学习目标、知识点和必知必会的内容, 引导学生快速地把握章节或单元的学习重点, 以利自学。课中, 推行“自学导读”。教师由主讲变主导, 学生由主听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师生对话与互动, 小组互辩与激疑, 实践与体验成为主流。在我校名誉校长、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的指导下, 一直坚持课堂推行“自学导读”法。“钱梦龙语文工作室”成为学校语文教师“自学导读”的研究基地。课后, 推行“要点导练”。所谓要点“导练”, 就是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梳理, 有选择性地练习和答疑, 简化课后练习作业,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尤其要指出的是, 作业通常被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 传统的作业方式大多是死记硬背、呆板抄袭, 重复演练, 缺少有思维价值的创新内容, 容易忽视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量无效的作业严重抑制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学校鼓励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 让作业成为丰富学生生活、展示个性和自我、开阔眼界视野、热爱科学世界、追求美好未来的积极导向。

二、外围课程

外围课程, 即围绕核心课程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学生语言能力拓展与提升的需要而形成的多元创生课程。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参与式学习。多年来, 语言学科集教师智慧开发出了22门外围课程。如语文学科的“美文朗读”、“精品古文”、“诗词例话”、“文学描写”、“修辞运用”、“绘本阅读”、“武侠小说欣赏”及英语学科的“单词巧记”、“趣味英语”、“西 方节日”、“听力技巧”、“城市景观”、“实用英语”等。

学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和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任选外围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改以往“秧田式”的课堂授课。如深入社区开展城市风貌调查、分组研读美文、西方节日模拟活动、分班听力竞赛和趣味英语表演等等多种形式的感悟语言、体 验文化、学会交际和表达等等。因为教学的总课时量受限, 经过不断实践, 经过专家的论证和实验的效果, 课题组最终将外围课程锁定为十二门课程, 在六、七年级中开设。语文学科开设朗诵技巧、演讲技巧、论辩技巧、生活作文、经典诵读、绘本阅读、魅力文字等;英语学科开设原声剧场、趣味英语、单词巧记、口语交际、西方习俗等课程。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英语“原声剧场”改变“秧田式”的课堂桌椅摆放格局, 重新划分区域, 并给学生配备表达心情的道具, 学生在说、唱、跳的表演中欣赏理解电影《音乐之声》, 并自觉模拟场景片段以配音的方式激发学生模仿的热情, 这一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再如, “单词巧记”以情景会话的方式, 让学生在话语情景中自觉嵌入重要“单词”, 联词成句, 联句成段, 联段成篇。同学们各自营造的“话语情景”, 机智、幽默、搞笑, 便于记忆和运用, 给同学们深刻的印象,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老师上“美文朗读”课, 在“示范法”朗诵之前, 教师往往引导学生研究作家和文章的时代背景, 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力和朗读表现力, 由读人到读文, 这一过程被细化为“预读—预析—表演—反思”四步骤。还有教师讲授《修辞运用》时, 让同学们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们自觉运用修辞的种种现象, 并整理归类, 打印成册, 大家互相分享, 并借鉴运用, 从而让学生知道修辞之美就在我们身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感受到汉语的语言美、修辞美和语言的博大精深。

三、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属于语言学科的学习延伸。其拓展和体验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中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 直接感悟自己的语言综合素养, 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并在自我探索中发现自己的潜力与优势。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相关年级的学生必须参加, 综合实践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六年级以“经典朗诵欣赏会”、“词汇记忆比赛”、“双语合唱团”为综合实践活动。七年级以“未来职业畅想演讲”、“人类与 环境演讲”、“英文朗诵比赛”、“英语课本剧”为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以“中学生大讲堂”、“论辩竞赛”、“英语故事大王竞赛”、“听力能力比赛”等为综合实践活动。此外, “古诗文大赛”、“生活作文竞赛”、“英语义卖”是全校性的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也与学生社团紧密相关。从语言学习的角度, 学校先后成立了“双语合唱团”、“桃李园文学社”、“萤火虫读书会”、“桃李园演讲团”、“桃李园论辩队”, 以及“木偶兴趣社”、“绘本制作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体验社团。围绕语言学科的开发建设, 学校先后聘请绘本作家彭懿、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台湾科普阅读教授王懋雯、上师大文学院院长詹丹以及国家级木偶剧演员、挪威歌唱家等专家学者, 来校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接触, 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盛宴。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萤火虫”读书会是一个学生社团, 也是一个综合实践课程。“萤火虫”读书会推动着“桃李园人”的精神成长, 这也是“萤火虫”读书会的初衷和使命。一方小小的天地, 一间小小的教室, “萤火虫”凝聚着“桃李园人”的精气神。“萤火虫读书会”分为童话、神话、寓言、科幻、科普、诗歌、戏剧、传记、卡通、绘本、动漫、散文、漫画、传说、戏剧等十五个分会。 一批又一批的会员走近了“萤火虫”, 聆听专家的讲座, 与同学相互探究, 或评论, 或推介, 或演绎, 或朗读, 或翻译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当然, 侦探小说、科普作品、动漫影视、托尔斯泰、海明威、乔布斯都成了读书会涉及的范围。先后有小说、童话、寓言、散文、调查报告、游记、戏剧、诗歌、课本剧、随笔等作 品发表在全国报刊杂志《语文报》、《中文自修》、《当代中学生》、《作文通讯》及学校主办的《桃李园月报》和《桃李园报·文学副刊》上。

再如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论辩”, 参与论辩课程学习的学生, 先要分组“研题”, 再分辩手收集整理“辩材”, 然后开展组内“预辩”, 最后参加“对辩”。2012年, 我们组织了一场“论辩观摩”活动, 由八年级学生辩论队组成正反双方, 围绕“成绩是否决定未来发展”这一辩题, 展开了激烈辩论。还有, 2012年学校举行的“中学生大讲堂”主题是“苹果之思”。学生演讲的内容分别为“慢生活:幸福生活”、“从无声世界到有声世界”、“我的音乐天地”、“心中的偶像”、“诗意生活身边”、“与我一起看动漫”。2013年演讲主题是“我的中国梦”。学生演讲的内容分别为“天蓝蓝与PM2.5”、“钢琴一个美妙的世界”、“中国人的足球梦幻”、“我是一个潜艇迷”、“欣赏韩寒的理由”、“大美西藏”及“中国戏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综合实践的种种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作出了积极的有效探索。

提升综合素养 篇9

一、培养整合分析能力, 锻炼思维品质

我们通常说要举一反三, 这是强调思维的发散性特点。由一知三, 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 是要求学生触类旁通。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妨在强调举一反三的同时, 关注一下举三反一的问题。举三反一是一种归纳, 是对语言文字现象, 对具体的每篇文章进行分析研究, 从中发现问题, 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或许就是眼下所极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就是要养成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不知举三反一, 不知在众多的现象、众多的文章个体中发现本质的共性的东西, 我们的阅读教学照样没起到应起的作用。我记得在与学生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 文中写到“我”若瑟夫对于勒叔叔充满同情而不像他的父母那样冷酷自私。这个时候就有学生想到还有不少的文章中也写到“孩子”, 学生归纳起来有《皇帝的新装》中说实话的孩子;有《孔乙己》中温酒的“小伙计”;有《故乡》中的宏儿、水生等等。问题来了:为什么许多作家都在文章中写到孩子呢?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研究, 得出的结论有:孩子和成人形成对照;孩子是将来的成人, 作家在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孩子代表未来, 作家把现实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等等。虽然这只是很小的发现, 但这毕竟是学生的自主发现。

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举三反一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 更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验。

二、合理安排课外读本, 拓宽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教师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 即阅读数量太少, 阅读速度太慢, 阅读效率太差, 阅读时间太浪费。语文教学中有限的文章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应试的需要, 所以语文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应该在教材单元主题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从课文阅读资料中筛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没有学生“我要读书”的内在需要和渴望, 书再多, 也不会好读;书再好, 也不会爱读;读再多, 也不会有收获。主题阅读的拓展, 为学生在学习时代播下一粒书香的种子。而师生共读更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因为共读可以激发兴趣, 使学生想读;共读可以营造氛围, 使学生爱读;共读可以点燃热情, 使生命共同成长。

三、优化整合媒体资源, 丰富语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 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为此, 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因地制宜地挖掘教学资源, 借助多种途径整合教学资源, 向学生推介课外阅读的主要渠道。

(一) 图书室、阅览室

随着学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 学校图书室的管理也趋于规范和科学, 图书架上的图书也越来越丰富, 这些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 学生该如何选择, 如何更好地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进行主题性的阅读便是理想的选择, 结合日常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升, 提炼出相应主题, 可以结成研究小组, 制定主题性阅读计划, 撰写阅读心得体会或是小论文。这样做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提高了针对性与实效性, 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 网络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告诉我们, 语文学习的内容, 再也不能仅仅限于语文教材了, 语文学习再也不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语文学习必须是多学科综合交叉学习,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 必定是与网络交叉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上网浏览,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问题”, 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论坛, 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积极地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时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以课内阅读为过渡, 实现课外阅读的延伸, 想方设法拓宽主题阅读平台, 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生自主阅读, 不需老师讲解”的理想境界。在反复的阅读实践当中, 学好语文知识,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锻炼语文能力, 在广阔的阅读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用集聚人文智慧的文章陶冶心灵、滋养心灵,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当下教材体系的建构主要是倡导主题单元阅读。这样的教材编排设计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 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但是, 因教材篇幅有限,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对学生阅读实践造成了制约,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未得到真正的改善和提高。本文旨在通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 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主题阅读,语文素养,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春茂.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如何提升舞蹈演员的综合素养 篇10

(一) 基本专业素质能力

舞蹈这门综合表演艺术对于演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是极高的, 要求作为舞蹈演员就必须具有完成各种舞蹈技巧能力的可塑性的身体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柔韧度、速度、爆发力、灵敏和耐力等, 即要求舞蹈演员的身体各部分既要灵活、柔软, 又要有韧性和力度, 要具备跳跃、旋转、翻滚等舞蹈技巧的能力, 同时, 还要求舞蹈演员通过各种舞蹈训练能够具有速度和控制的能力, 使身体各部分动作协调统一, 既符合舞蹈动律的节奏, 又有舞蹈的造型美。

(二) 极强的表演意识

舞蹈演员要想获得成功的表演, 就要有极强的表演意识。而舞蹈演员的这种极强的表演意识是通过准确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来体现的。如果舞蹈演员有极强的表演意识的话, 其自身的观察力、模仿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增强。而在舞蹈演员各种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中, 其丰富的想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演员只有有极强的表演意识, 才能够调动其自身各方面能力, 努力准确传达出编导的心路历程, 饱满地诠释出人物和故事情节。

(三) 一定的舞蹈文化素养

舞蹈演员要想使人物更加丰满和形象, 要想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逼真, 就一定要具备必须的舞蹈文化素养。舞蹈演员只有在对舞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历史发展常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后, 才算得上是对舞蹈这门艺术本身的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舞蹈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呈现在舞台上的手舞足蹈, 其也有很深的文化积淀。舞蹈演员只有对舞蹈文化不断进行学习, 逐渐加深了解,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和驾驭舞蹈这门艺术。

二、如何提高舞蹈演员的综合素养

(一) 提升文化素养

舞蹈演员要不断地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自身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舞蹈演员可以强化自身的表演意识和修养, 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舞蹈表演艺术向更高层次升华。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舞蹈演员一定要重视各种文化知识的吸收, 以丰富自身的阅历, 为舞台上成功的舞蹈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舞蹈演员要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 要以提高文学修养为重点。因为文学通过语言文字将客观现实形象化地反映出来, 不仅是无数中外优秀文人智慧与才华的结晶, 更象征着人类文明, 而且, 文学与包括舞蹈表演艺术在内的所有表演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还为我们的舞动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 舞蹈演员可以通过汲取广泛的文学知识, 博览文学著作, 钻研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形象, 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 提升音乐素养

舞蹈艺术的多元化结构决定了其与音乐艺术的密切关系。舞蹈艺术是综合性艺术, 这也决定了舞蹈艺术必然同音乐、美术和文学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而在这其中, 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音乐艺术。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是跟随音乐的, 舞蹈演员的表演离不开音乐, 所以, 舞蹈演员一定要注重音乐素养的提升, 不但要会听音乐, 还要能够准确地合上音乐节奏。舞蹈演员可以通过诠释好的音乐作品, 将编者和创作者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以舞蹈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通过与音乐的合二为一, 来培养和提升准确的音乐节奏感、较强的音乐鉴赏力以及音乐分析和感应能力。舞蹈演员要通过想象和创造来完善和塑造舞蹈艺术形象, 在音乐的感染下深刻感悟音乐的情感。舞蹈演员如果能通过节奏、旋律, 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作者赋予音乐的情感和想象, 并把这种情感和想象出色地转化为舞蹈艺术形象, 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素养的提升。

(三) 关心生活, 积累表演经验

舞蹈题材丰富多样, 舞蹈中的人物也是丰富多样的, 舞蹈演员要想完美地诠释故事情节, 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 就要不断地积累表演经验。而舞蹈演员要积累表演经验就一定要对生活中人和事多注意观察和了解, 要关心生活, 并且通过生活来不断积累和储备知识和经验, 进而将其转化为舞台上的舞蹈表演, 使自身的表演更加精湛, 更加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生活来源于实践。好的舞蹈创作和好的舞蹈表演都与创作者和舞蹈演员对生活的关心和表演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舞蹈演员要通过投身实践来积累舞台表演、增加阅历, 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舞蹈表演将各种人物想象完美地演绎出来, 使舞蹈的形式与舞蹈的内容达到完美的结合与高度的统一。

(四) 提升艺术修养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舞蹈, 而其与音乐、美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演员一定要想有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就一定要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除去最基本的音乐素养外, 美术素养、诗歌素养、戏剧素养等也是必须要提升的。舞蹈演员的舞台表演包括舞台剧等, 而舞台剧融舞蹈和戏剧于一体, 舞蹈演员要想成功地塑造舞台剧角色, 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舞蹈演员要力求掌握和具备各类艺术知识, 在业余时间里, 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多看优秀的舞蹈作品和文学作品, 以有效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五) 开发舞蹈演员的智力

智力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发智力是事业的需要, 时代的需要。舞蹈事业也毫无例外, 舞蹈演员也要注重自身智力的开发, 因为舞蹈是一门包括视觉和听觉在内的综合性艺术, 所涉及的面十分广泛,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把舞蹈艺术推向更高层次, 舞蹈演员就一定极大地开阔视野, 不仅从专业上深入发展, 还要高度重视知识面的吸收。

综上所述, 舞蹈的综合素养作用于舞蹈表演的每一个过程, 对于舞蹈演员的舞台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演员只有有意识有目的地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驾驭舞蹈这一门艺术形式, 才能够使得自己的舞台表演更具变现力和感染力。舞蹈演员要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舞蹈艺术专业人才, 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 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还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思想素养, 只有具备全面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烁.新世纪的舞蹈演员什么样[N].吉林日报, 2006.

[2]傅维弟.于舞蹈创作中的几点思考[N].徽经济.2002.

[3]李开方.山西省舞蹈家协会内部参考资料, 2001.

[4]郭琳.浅谈舞蹈演员的艺术修养[J].大舞台, 2011 (1) .

[5]王国卿.刍议舞蹈演员的舞台素养及表现力[J].大众文艺, 2012 (13) .

[6]何晨.“境界”的超越——略论舞蹈演员的音乐修养[J].艺苑, 2007 (8) .

[7]王盛峰.论舞蹈表演中的控制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 (1) .

[8]黄力英.试论舞蹈演员的音乐修养[J].民族艺术研究, 1999 (5) .

提升学生素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11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糖纸

2011版《课标》中有关第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表述:“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参与教师指导下的有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的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型课程,它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发展,一改单调的语文课的惯有模式,给学生们呈现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他们真正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快乐,寻求方法,提升素养。凭着热情,带着冲劲,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五彩的糖纸记忆,缤纷的语文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期待:设计美好愿景

1.活动缘起

“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是整个实践活动中最关键的问题。选取的主题要能让学生“心动”,这个主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范围要小,孩子们一听就莫名兴奋,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探究落到实处。我们是如何确定研究糖纸这一主题的呢?每周的美文推荐时班长向大家推荐了铁凝的《一千张糖纸》并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读文心得。马上有孩子提出:“老师,集糖纸是什么?”“集糖纸的时候真的像作者写的那么令人充满期待吗?”“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也集一下糖纸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最后一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当我们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经验,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利,使其感到有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参与、不断探究的内在动力。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确定了以“糖纸”为主题进行研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了解糖纸,研究糖纸背后附着的生命意义。

2.专题细化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能长久维系,如果没有细化的抓手,再好的研究选题最后也会像大海捞针般茫然,无从下手,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我们全班开展讨论,确立了三个实践活动主题:“趣味探究”“甜蜜回忆”“我型我秀”。“趣味探究”研究糖纸的历史沿革、包装方式、材料种类和未来发展,要求学生从科学角度对糖纸的发展作一梳理,为糖纸的生态化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甜蜜回忆”通过阅读糖纸的相关故事,采访身边的人,感知小小糖纸带来的美好记忆,感悟人文情怀。“我型我秀”的研究主题是通过糖纸设计及糖纸手工小创意作品展,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偏好,选择一个或几个研究课题。相同研究课题的学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设立研究队长,在队长的带领下制订活动方案,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全班展示做好准备。正是通过这样的网状结构,每个学生都成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既独立自主又肩负重任。

事实证明,正是通过这样的精密安排,学生们才感受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世界的大门。

二、初尝百味:踏上五彩之路

活动实施阶段中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设计者、实践者和体验者。这个过程,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听说读写能力得以整体发展,同时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让学生享受到过程的艰辛、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劳动的充实和合作的快乐。

1.自主合作,趣味探究

“趣味探究”小组各成员在第一周内收集了各种糖纸,通过网上查阅以及对身边人的询问,了解了糖纸的历史沿革、包装方式和材料种类。

第二周,学生们在班级开展了一次大型活动“糖纸大世界”,借助于实物,全班学生认识了几种常见的糖纸材料,并学会辨认和区分,知识面得以拓宽。通过汇报交流,“趣味探究”组的学生们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其余研究主题的孩子们认识到现在多数糖纸是不易分解的,因此随意地抛弃糖纸其实是一种破坏环境的行为。“趣味探究”小组的学生们提出“糖纸应该去哪儿”的问题,使第三大主题“我型我秀”有了科学意义。

第三周,学生们根据糖纸上提供的制作配方查阅了制作糖果的原材料的基本信息,既是对食材、食品添加剂的初步认识,同时也引起了学生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据此,有些学生还对未来糖果配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假想,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接着,选择这一主题研究的学生或以自述方式或以说明文方式对自己最钟爱的一张糖纸上所包含的图文信息进行了文字表述。从这些生动形象、有趣活泼的作文中,学生们以“艺术品”的眼光欣赏了糖纸,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

2.静心阅读,甜蜜回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一点是回到语言文字本身,以活动打破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web2.0时代,学生可阅读的文本太多,阅读材料前所未有地丰富。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自由选择阅读材料。考虑到学生还处在第二学段,因此,在自由活动之前,我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辅导:“同学们,糖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承载着许多人美好的回忆,记录了思想者的灵动智慧。大家可以通过报刊、网络、书籍来寻找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采访身边人,听一听他们的糖纸故事,还可以参观糖纸的主题展览,慢慢地让心沉浸下去,走进文字,写出感悟,交流体会,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带着这样的要求,第一周,学生们通过网络搜索到了铁凝作品《一千张糖纸》,肖复兴的《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王筝歌词《糖纸》以及许多回忆童年时代与糖纸有关的文章。因为阅读材料比较多,成员们开了一个碰头会,并邀请我去参会,给他们出出主意,把把关。在我的建议下,大家决定精读前三篇文章,其余文章为略读篇目。同时,成员们还提出了这次的精读要求:“读通文章,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如果有读不懂的,不可跳过,可以交流,也可以请教他人。”事实证明,在接下来的阅读汇报时间,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对某句话的欣赏、理解展开了辩论,这在平时的语文课上难得一见。交流会结束后,队长还提出各位成员完成一个作文片断:模仿铁凝作品中收集糖纸一段中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写一写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只写片断,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这个要求的提出大大震撼了我:谁说学生不愿写作文呢?也许之前他们真的是没有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第二周,研究小组的成员制作了一张调查问卷。他们先设计了问题,再和我一起进行修改,还找其他研究小组的成员进行了模拟采访,然后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向家庭,甚至还走进了教师办公室,了解身边人对于糖纸的认识。最后,研究小组进行了总结:一般人都喜欢吃糖,喜欢欣赏色彩斑斓的糖纸,却无心收藏,更不用说用糖纸打扮生活了。这样的调查结果无疑为“我型我秀”研究小组提供了现实意义。

第三周,学生们出了一期有关糖纸的手抄报,并在班级中展览。其余研究小组的学生们欣赏后,对精美的版面设计、丰富的内容啧啧称赞,每一个研究成员都深刻感受到了“糖纸虽然方寸之间,但也再现了历史”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3.走向开放,我型我秀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舞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如此。“我型我秀”研究小组的学生们与前两个小组的研究方式不同,他们更注重用手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是他们小组的研究成果,使得这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吸引了大众眼球,彰显了活动特色,获得了大家认可,谋求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周,小组成员向身边人拜师,学习各种糖纸手工艺品,如糖纸辫子、糖纸手链、糖纸花、糖纸帘、糖纸头饰等等。孩子们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感受到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快乐。

第二周,学生们进行了糖纸贴画的展示。一幅幅制作精美、想象丰富的贴画把教室装扮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制作者同时充当讲解员,为同伴们讲解自己的创意来源、设计妙处和作品的象征意义,将展示与语文学习进行无缝对接。

第三周,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展示了“我的糖纸”。大家可以从糖纸的设计图稿上看出糖名、配料成分、主题图、颜色搭配,更被糖纸上的励志语言吸引,像“种下梦想,收获希望”“世界总是甜的”“甜甜的心,永远为你感动”等等。小组成员表示,这是他们受到了流行的褚橙的启发,同时,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了对同伴的祝福和期待。这样的创意,获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三、收获幸福:成就美好童年

三个活动小组的研究结束后,我组织全体成员进行了“我与糖纸”的主题征文活动。学生们有的讲述了收集糖纸的喜怒哀乐,有的记叙了糖纸艺术品的制作过程,有的则发表了关于糖纸的历史感慨,有的还以童话的形式畅想未来的糖纸世界,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公平起见,我特意邀请了其他班级的语文教师作为评委。最后的评选结果,也出乎意料。评委老师们给出的评语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独特的感受。语言生动活泼,描写细腻,情感真挚,令我们大开眼界。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我们仿佛看见一个个小作家的诞生!”结果评选出了20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和12个三等奖,班级上人人获奖!连我准备的奖品都不够用了!孩子们更是喜不自胜。班级为此还召开了专门的颁奖大会。这难道不是在告诉孩子们“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最好的作文题材”吗?

因为本次活动开展得有计划、有组织、有成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全部活动结束后,所有小组的活动成果都在学校过道里向全校师生进行了展示。大家在走走赏赏、说说评评中进一步肯定了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学习动力。

历时近一个月的糖纸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在找糖纸、玩糖纸、辨糖纸、查糖纸、赏糖纸、做糖纸、展糖纸的过程中,收获的何止是有关糖纸的一切,他们更收获了自由、自主、自信、自悟、自强的精神品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期的兴趣。”我想,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吧!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收获幸福,成就美好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三余小学)

提升综合素养 篇12

关键词:阅读实践,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空间,提升综合素养

新一轮课程标准指出: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适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并运用迁移规律指导课外阅读,使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拓展,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促进知识的转化、积累和升华,使思维活跃、潜能发展,提升综合素养。

一、抓住课堂,促进学生读书

1.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到课外搜寻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如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作者何其芳写此文时的背景和周总理的生平以及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这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的高尚品质作铺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查阅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有联系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以一篇带多篇。

例如在讲王安石《梅花》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写花的诗。于是就引出了杨万里的《小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这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又横向扩展,诱发对多篇相关阅读材料的认识与了解,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做文摘,提高他们初步的研究能力。如在讲《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对“石笋”“石钟乳”等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自己查找、收集资料,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强化搜寻、整理学习资源的能力。有的课文学习完毕后教师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把目光指向更广阔的领域,自由涉猎、广泛汲取。如在讲《桂林山水》一课后,针对学生对祖国河山产生向往之情及时布置了作业:两周后将开设“漫游祖国”的语文活动课,请同学们做好读书汇报的准备。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从各种渠道做准备。语文活动课上,有的举办图片展览,有的设计广告词赞美祖国,有的以导游的身份或观光团的身份介绍祖国的壮丽山河等等,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强化了选择、处理信息的技能。

5. 课内外结合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一切阅读资源,指导学生有目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如《用歇后语编故事》的作文训练课,教师事先让学生查找什么叫歇后语,并回家搜集歇后语,看谁搜集得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学生们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歇后语,接着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用歇后语编故事,上台表演,大家评议,最后让学生把用歇后语编的故事简单写下来,再读给大家听,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有的放矢,促进学生多读

教师在阅读课上注重读书方法的渗透和指导,使学生会读书。而读书不应该是盲人摸瞎马,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因此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读书活动目标。低年段在入学二年内要达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中年段学生在入学四年内达到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诵读优秀诗文50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段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达到能掌握浏览技巧,丰富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诵读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课外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一)创设条件,以说促读

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坚持课前说话训练,可以是成语积累、背诵古诗、背诵好词好句、说新闻趣事、读书心得交流等,增强学生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开展主题读书汇报活动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各班定期进行阅读活动展示,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家乡的知识、中外历史知识、世界之最、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童话、古诗、散文、小说、名著等。展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擂台赛、演讲赛、故事会、主题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教师根据各年段阅读目标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合学生操纵和表现的主题。通过主题活动展示既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又可间接通过快捷的阅读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他人大量的阅读信息,使自己的情感在倾听他人的介绍中受到震动,又可将课外学习资源通过主题展示这一窗口充分展示出来。

上一篇:学习需求调查下一篇:蛋白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