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024-09-14

以读为本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共7篇)

以读为本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立足于“以读为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通过“通读、研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导读、促读”为手段,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真正意义上建立大语文教育观,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搜集信息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草船借箭”相关的内容。如作者生平、故事背景、前因后果、人物性格等。2.学生交流、汇报、评点信息。3.教师补充介绍故事背景。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自学生字新词。2.小组合读,整体感知课文。3.交流读书心得。教师注重学情导引,进行归纳概括,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三、揭示专题,展开研读1.细读课文,梳理学生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诸葛亮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⑴.自由展开研读。⑵.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合作研究课文中感兴趣的部分。2.交流研读成果。⑴.小组代表发言。诸葛亮的“神”与“妙”体现在:①.知天文——三天后有大雾②.识地理——顺风顺水③.晓人心——深知周瑜、鲁肃、曹操为人⑵.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品读。①.知天文a.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b.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a.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b.设想鲁肃、诸葛亮、曹操看到大雾时的心情,尝试角色朗读。c.联系前后句子,自由选择读的方式,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②识地理a.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b.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c.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a.课件演示“草船借箭”的经过,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b.练习有感情朗读。c.为“草船借箭”画面配解说词。③.晓人心a.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b.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a.自由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曹操的胆小怕事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b.深入探究“笑”。(笑自己,自负的笑;笑鲁肃,宽慰的笑;笑曹操,嘲讽的笑;笑周瑜,得意的笑。)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个人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四、课外拓展,引伸促读1.出示“既生瑜,何生亮”句子。⑴.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研究周瑜说这话的原因,更加深入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2.课外搜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材料,以手抄报或其它形式表现出来。

以读为本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2

(1)朗读导入,唤起求知欲。赞可夫提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富有激情的导入能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教学《长城》时,课始,我热情洋溢地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大物博,山河壮美,大自然神奇秀丽……因此,成群结队的外国朋友不远万里到我国留学、参观、浏览……其中万里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古建筑,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说法。”接着出示长城图片,伴音乐朗读。学生眼看着雄伟壮丽的长城,耳听着歌曲《我的中国心》,胸怀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学习课文,其内容自是深入于心。

(2)巧用范读,引发共鸣。情感是引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感情,引发情感共鸣。如《七子之歌》一课,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此时,教师进入角色,用恰当的语感表达出作者趋势的情感。那声情并茂的范读催人泪下,学生很自然地与教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读悟情、悟理,培 养理解能力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美、情感美的特点和魅力,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品味、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阅读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读的目的决定读的方式。在感情语言时,可能轻声读;在表达情感时,可以大声读;为了烘托气氛,抒发内心的情感,可以齐读; 对一些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表演读;对一些对话较多的课文可以分角色读。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的朗读方法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晏子使楚》主要采用了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分角色读、表演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想象晏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情和动作。这样,学生既读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诱发激情,培养想象 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看图与学文紧密结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或暗含着的人、事、物、景,就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古诗《游园不值》,描写的是诗人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这本是一件令人扫兴的事,但作者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满园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再指名学生复述诗意,其余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诗中的意境。然后出示挂图,让学生张开眼睛,接着播放歌曲《嘀哩嘀哩》,启发学生:“你们能够把墙内满园春色描绘出来吗?”这时激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大家争相发言:“园里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竞相开放,引来了一群群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边歌边舞。”“园里许多才展开带黄绿色的嫩叶的柳丝被微风一吹,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同学们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把园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洋溢着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想象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多读成诵,培养语言 表达能力

以读为本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3

一、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把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读通读懂。读完课文后,让学生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语文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悟、多说,多交流个人的感悟。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就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例如:在让学生体验桂林的山水时,我除了展示有关桂林山水的视频,还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让学生多读课文,从文字中细细地体会桂林山水的特色,比教师的任何讲解都更有说服力。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通过读、说、练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

二、采取灵活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阅读方式主要有粗(略)读、细(精)读、默读、诵读等几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变换,交替使用。初步了解文义多用略读,深入理解文意常用精读,目的性较强时需要跳读,想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感情,应该朗读、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我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因为文章比较长,我就让学生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在讲到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时,我就让学生精读:“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在作者发感慨时,我让学生诵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样让学生采取灵活的方式阅读,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精读要求按照行文顺序,仔细看清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还要求对文章的语句、段落和篇章进行深入思考。略读就是综观大意,迅速把握住主要观点。这两种阅读方式经常是交叉使用、互为补充的。叶圣陶先生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朗读和背诵相结合,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诵读能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过程,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诵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教师应充分重视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相结合,让学生既会读,读出情感,又会背,吸收古代文化的精华。朗读重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感,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要根据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选择背诵的文段、诗篇,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并不断积累语言材料。

三、掌握规律,开发学生分析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一篇文章的认知,是从字、词、句、段、篇逐步理解内容,进而概括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的,这是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反过来,再从中心思想出发,研究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剪裁布局、分段谋篇,如何根据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描述事物的需要来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等。要真正读懂、理解乃至吃透一篇文章,一般都要经历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心理过程,这就是阅读的一般规律。当然,弄清了这个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就能独立地阅读乃至评析一篇文章,不同的文章还需根据内容区别对待。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把阅读理解的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技巧分析处理文章,掌握并运用规律,从而打好阅读基础,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以读为本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4

结题报告

华店乡蓝天小学

王秀荣

《“以读为本,当堂达标”新授课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被德州市教科所定为德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规划课题,参加研究本课题的有:王秀荣、姜其奎等教师。我们历时两年余,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全部研究内容,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报告如下:

一、内容提要

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在每堂课上灵活确定教学目标,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注重生成教学结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终于发现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进入课文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准确捕捉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化知识理解。

二、课题论证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有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教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

成绩虽有目共睹,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质,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主义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

但是,精美绝伦的画面,惟妙惟肖的音响并非真正的语文,学生不读书,不 动笔,不用语文手段解决语文问题,在语文教坛繁荣的背后,不乏学生语文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素养不高的现象。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以读为本,当堂达标”新授课教学旨在解决课堂上学生不读书,不动笔,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的现象,让学生养成“动情读,动脑思,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动口说”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

3、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在国内阅读教育改革中,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专家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对阅读教育改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内有关回归语文本色的阅读教学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世界各**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或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这些方法也为我们开展“阅读式教学”提供了借鉴。

(2)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个性语言;把情节分析转换为研究语言;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读写能力,以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并超越文本,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研究本课题,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还语文课堂以语文味,本课题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努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少修饰多原本,少外表多内蕴,少强制多自由,向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目标靠近。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既是完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理念,遵循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原理等提出的,同时,又是对这些理论,特别是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实践,是针对当今学生的现状展开的教学探讨研究。因而,切实抓好该课题的实验研究,对于落实、丰富这些理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时机比较成熟。语文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教师们对语文课程标准已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都在积极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新路子。

(2)有一定的研究及实践条件。我校信息化建设已达到一定水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图书室,区域网为本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教研条件,并且本次课题研究还得到了上级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3)有浓厚的教研氛围和较高的教研水平,我校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并且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意识正在进一步提升,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6、课题界定

“以读为本,当堂达标”新授课教学,是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环境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语感训练为中心,以学生的读、背、说、写、思为主要活动方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以“目标要明确,训练要落实”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方式,力求达到“简单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思想境界。

7、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出“阅读式新授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促进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加强听说读写训练,形成能力,培养习惯。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正确、有序地读书,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5)、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6)、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运用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

8、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适合本课题的课堂教学的教案。

①在备课过程中,研究出适合“以读为本,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的教案。②研究学生学习主体的学案,导学案,预习提纲,讲学稿。

(2)、研究协作式备课方式

①集中备课活动(定时、定点、定题)

②电子备课形式(主备与辅备相结合)

③个人备课要点(全面、深刻、独特)

(3)、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①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②教师活动的研究

③课文类型的研究

④学困生转化问题的研究

⑤课堂评价的研究

9、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11年1月——7月):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1)制定本阶段工作计划。(2)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修正意见。(3)实践观模、经验交流(4)确

定模式。

第三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

1、实验效果检测及分析。

2、形成结题报告及其他相关成果

3、成果推介。

10、主要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教育教学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诊断分析,得出结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对于所制定的方案进行实践探索、反思修正,形成新的教学方式与策略。

(4)测验研究法:对实施本课题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验证新的教学方式与策略的教学效果。

(5)经验总结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研究成果

该课题研究在“当堂达标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当堂达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1)、研究了小学语文“以读为本”教学理论,课题组形成了统一的观点。“只有在语文课上充分读,才能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

(2)、探索了“以读为本”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途径,我们课题组总结了一些指导朗读的方法①范读法②提示语感受法③对比朗读法④技巧朗读法⑤动作朗读法⑥引读法⑦情绪铺陈法⑧表演读⑨评读法⑩赛读法

(3)、建构了“以读为本,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以“初读——精读——研读”为教学思路,以“初读感知—确定目标--细读领悟—深读品赏--熟读积累—拓展运用”为具体步骤的基本教学模式,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教师理论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撰写了多篇论文,产生了许多精品课例。其中李龙梅老师在齐河县阅读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课题主持人王秀荣老师的论文《小学语文“以读为本,当堂达标”教学模式初探》获山东省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5)、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本上能够自主预习,根据阅读问题或提纲,独立读书,了解内容,找出疑点。师生共同商讨,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书,并自我归纳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师的作用由讲转到引,着重于引导,启发。结论由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已思考出来,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学生能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成诵,品词品句,用饱满的感情诵读课文,与作者同悲同喜,声声有情,入情悟理。学生的知识积累,朗读水平,自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6)、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两年来,学校先后获县、镇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不断学习理论,用更为先进的理念来指导研究与教学。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课题所面对的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面对的问题,怎样能比一般的教师做得更为切实,应该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把理论优先掌握在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制订了读书计划,还应该认真执行,多读一些教育理论的经典作品。

2、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来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求索。

在语文阅读教学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中,有着各种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更好地调动起各种手段,来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学生与教材三方面的关系,让教学更有成效。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并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活用教材,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真正做到“拿着教材走向学生”。其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注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3、探求更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为研究提供准确数据。

教学的评价机制一直也是一个讨论的问题,只有有了比较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才能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在研究中,还应结合摸索评价的方法。虽然说,教学效果的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评价学生学习当中也不能仅凭书面测验的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效果,要有更有说服力的方法。

五、不是结语的结语

转眼间,课题研究已进入了结题阶段,回顾这两年多的历程,竟然情不自禁地落了泪。我深知,我们为了教育这方圣土,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信念化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在我们心灵的高地一直在深情地歌唱„„

课题即将结束,但是对我们说来还只是个开始,因为我们的教育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我们求索的步伐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2011市级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课 题 组 名:

课题主持人:

以读为本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5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学好语文,读的意义非同寻常,所以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立足课堂,“读”领风骚,我觉得尤为重要。

一、读出内容,整体感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研读文本,尽可能全面、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进入情境。

针对家长开放日的开课,我选择了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通俗易懂、亲切温馨,融入了地方民俗和方言,对于家长也有着深切的共鸣和体会。金曾豪在这部作品里倾注了一以贯之的感悟力和灵气,为读者构建起一个以“蓝调”为指称的充满情味和况味、宁静而和谐的诗意江南。课前我引导学生运用方言朗读,体会一种家乡文化情韵。读来真是有滋有味,感慨颇多。在品读中,做到了“读”占鳌头,“读”领风骚。

二、读出思路,分析综合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是作者为什么选取这样的材料和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构,所要探求的是选择这些材料和这种结构的内在依据,而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正是思路的具体的体现。

在切入《家里的灶头》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到了20小节“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灶前总是站着母亲的背影的”这一主旨句,并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的、重要的词语来概括灶头的特别之处。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分别来看看江南的灶头的“俱全”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灶头的描写传达“人间烟火味”和“温馨的家的气氛”的。这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以一个关键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连贯课堂教学内容,然后拓展到全篇文章的阅读分析,往往能起到穿针引线或者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读出语言,品味精彩

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研读课文,要特别重视对课文的语言之美的感知与感受、提炼与积累、品味与欣赏。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语言习得、积累、实践、品赏、吟诵等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这种语言之美。

如,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便是田园牧歌式的语言,我引导学生以创作对联、诗歌等形式感受纯真质朴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崇尚自由、挥洒性灵的心声。

四、读出个性,质疑探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个性化研读,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涵泳感悟,解读文本。

通过《家里的灶头》一文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将他的散文集命名为《蓝调江南》,进而也通过题目探究了文章主旨:流露了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以及行将消逝的文化的感伤。与此同时,我借此也调动了学生对所学过的同样情感的文章感悟,如臧克家的《野店》、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一幅烟雨牛鹭图》、王开岭的《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等美文。通过这些补充,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挖掘丰富的课外资源补充、深化对教材的理解等等。

作品的同题异构解读也会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我也让学生思考:由刘鸿伏的《父亲》,我们还联想到哪些父亲形象?作家王开岭的《父与子》就提到了一部电影《美丽人生》和一部连环漫画卜劳恩《父与子》。于是我就让学生谈了谈观看电影《美丽人生》的感悟。而学生精彩深刻的见解又是让人震撼的。

观课感悟——以读为本 篇6

杨效欣 2017-08-26 12:18 观课感悟——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精心学习了几位老师的优质课后,让我进一步理解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读”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多读自悟”,几位老师的优质课也真正体现了这一点。

郑老师在《翠鸟》这节课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读促说。三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仍处于起步阶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行为应该交流互动,共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为了达到以上目标,郑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怀念母亲》这节课一开始,孙老师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随着学生的学习,孙老师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的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亲的怀念时,孙老师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好的体现。课堂上李老师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把令人感到惊奇的地方画下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这句话的教学时,李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抓住“竟然”、“悄然”等词语,体会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能准确抓住蝴蝶的出人意料和不可思议。“悄然”是什么样?李老师让同学做一做这个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这句话,体验这种不可思议。抓住蝴蝶后安静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默读课文。“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时安静的心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条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对于这段话中怎样“张望”?安静是个盲人怎么“张望”?她“张望”时心中可能想些什么?李老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动作理解安静虽然看不见,但她用心想象蝴蝶飞走的画面,她向往着飞翔,感受人生的美好。“以读为本”在这里可以说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赵老师的《推荐一本书》可以说是“以读为本”的结晶。这篇口语交际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能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同时,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正确的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赵老师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与习作,将“写丰富”作为重点和难点,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腾讯调查问卷、希沃授课助手、乐教乐学、微信公众号等信息技术手段与媒体,辅助教学,达成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 篇7

分享

创新

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心得体会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读悟教学,正确引导,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培养个性化的人才。“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篇好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做到以读为本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量”要足。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二、读悟式教学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互换等手段营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将学生内部积累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感悟,积累的体验。

三、做到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

免费

分享

创新

助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有思,思了有读”才能入情入境。在读文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带动学生通过读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备课,吃透教材,采用“读悟式” 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为本”。

上一篇:1、研究方案下一篇:下雨天适合听安静的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