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通用9篇)
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篇1
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仅仅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例如,以鸡兔同笼为例。在小学,可以使用“列举方法”,也可以利用“逼近方法”,还可以使用“假设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这些方法依然会发挥作用。但更需要重视的是学习“方程组方法”。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更需要思考如何解决一类问题,更大的一类问题。把所有鸡兔同笼问题变成一个数学问题,给出求解的一般方法—运算程序。不仅如此,还可以为初中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奠定基础,解决更大一类问题。到了高中,还可以进一步从解析几何、向量的角度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2主题(单元)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
主题(单元)教学的要素,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分析,包括数学分析、标准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对比分析、重点(本质、核心素养)分析及教学方式分析,进而确定主题教学目标,选择、设计情境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流程,设计每一节课教学,进行教学实施,然后不断反思—循环—提升。3抓住数学本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读薄就是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著名数学家P.Harmous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问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5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需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掌握学情,加强“会学”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表格)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是一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应关注以下问题。1视野—见识
学习数学需要有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历史,了解数学的发展,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美国科学委员会在写给美国总统的咨询报告中特别强调:“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英国研究理事会的评估报告认为,数学研究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占英国所有工作岗位的10%和GDP增加值总额的16%。对优秀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不满足于学到数学知识,得到好成绩,还需要获得好的见识。见识比知识更重要。2做题= 数学学习?会学—自主
以做题取代数学学习,这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做题巩固学习内容,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但仅靠做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数学也需要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需要理解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
做题与做数学是有区别的。做数学,首先要选择问题,进而猜想结论,确定条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题,完全不同,条件和结论是确定的,方法也是学习过的,在锻炼数学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3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探究是围绕某个具体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它们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主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选题可由教师给定,也可由学生与教师协商确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他们可以采取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并撰写开题报告。教师要组织开展“开题”交流活动。“做题”就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描述问题、数学表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得到结论、反思完善等。“结题”包括撰写研究报告和报告研究结果,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结题答辩,可采用专题作业、测量报告、算法程序、制作实物或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研究报告的评价,教师可以组织评价小组,邀请校外专家、社会人士、家长等进行评价。研究报告及其评价应当作为文件存入个人学习档案,为大学招生提供参考和依据。4会交流
在数学学习为主的阶段,交流很重要。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写一遍,很有道理。大学研究生授课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报告,导师很容易从报告的过程中判断是否真懂,希望中学教师和学生也能借鉴这种方法——交流。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是落实的重要措施,尤其是高考评价。如果高考试题、考试等形式不进行改变,这次改革就很难落实。当然,也应循序渐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命题,要关注以下要素:(1)命题者要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围绕内容主线—主题(单元)和关键概念、结论、模型、思想方法、应用展开;(2)突出数学本质;(3)创设合适情境,强调发现、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背景,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4)强调开放性、探究性。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线数学教师是落实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希望广大教师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直面问题,不断探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环境。
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篇2
在数学教育中, 数学运算仍是关注要点, 是数学的核心素养, 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其要求应与时俱进, 有所调整, 更强调建立运算的思路, 掌握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 减少对运算速度的要求。数学教师应置身于时代发展中, 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课程改革, 直面挑战, 创造性地推进教育发展。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2 1 世纪, 我国确定了 “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 强调以课程为载体来落实, 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 探索、积累经验, 逐步推广。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步骤包括:研制、确定中国高中学生21世纪应具备核心素养;各个学科研制、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以此为基础, 研制学科——数学课程标准。要想更好地理解本次课程修订, 需要了解我国课程的基本变化历程。它从“以知识立意课程体系”, 逐步发展为“以能力立意课程体系”, 进而开始探索建立“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识)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 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 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 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各个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一个基本问题, 即:教育应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同样, 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也一直思考:数学教育应留给学生什么?新中国成立后, 以华罗庚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提出要重视能力培养, 明确指出:在数学教育中, 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三大基本能力, 得到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同。2003年,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又将三大基本能力拓展到五大基本能力: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
什么是核心素养?林崇德教授及其团队做了这样的描述: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不严格地说, 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外显能力, 还包含内在思维品质。例如, 在数学方面, 可以解决一个问题或解答一个题目, 但对解决问题思想的理解深度是有差别的。前者体现出能力, 记忆或模仿也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后者反映出思维品质, 内在地、持续地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展学生六个核心素养, 有助于他们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 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有助于他们掌握“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 发现、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认识、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 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理性精神。在数学课程标准中, 对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 主要从内涵、价值 (数学、教育) 、表现 (数学、教育) 、水平等方面阐述。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
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都有自身的独立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 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 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性, 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 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 在直观想象中, 蕴含着抽象、推理 (运算) 、模型;在抽象概括中, 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 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 它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核心素养不能离开数学的学习、应用、创新, 综合体现在“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 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过程中, 综合体现在“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 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 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 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 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 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Ⅱ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 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 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 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 (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 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经济、社会 (数理经济等) 和部分理工类 (化学、生物、机械等) 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人文类 (历史、语言等) 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 (艺术) 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E课程 (校本课程) 是学校自主开设, 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特别包括大学先修课程 (CAP) 。
2.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内容结构
数学有丰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方法, 形成了很多特点鲜明、作用不同的数学分支, 但数学又是一个有机整体, 拥有清晰的结构,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 更是如此。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学习特点和需要, 高中数学内容将突出三条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另外, 还应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课程内容中。抓住这些贯穿始终的主线, 才能反复感受到抽象、推理 (运算) 、模型、直观所起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3.体现数学本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
在整体认识高中数学内容结构和主线的基础上, 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撑主线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以函数主线为例, 首先, 抓住以下关键问题:整体、全面认识函数概念;深入理解函数性质——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掌握一批基本函数类;把握函数应用;感悟研究函数思想方法;深入理解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 步步深入, 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教什么, 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 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 不能依赖模仿、记忆, 更需要理解、感悟, 需要主动、自觉, 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 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 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 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 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 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例如, 以鸡兔同笼为例。在小学, 可以使用“列举方法”, 也可以利用“逼近方法”, 还可以使用“假设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 这些方法依然会发挥作用。但更需要重视的是学习“方程组方法”。因为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更需要思考如何解决一类问题, 更大的一类问题。把所有鸡兔同笼问题变成一个数学问题, 给出求解的一般方法——运算程序。不仅如此, 还可以为初中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奠定基础, 解决更大一类问题。到了高中, 还需要进一步从解析几何、向量的角度解读……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直观的作用, 得到新的数学模型, 改进思维品质, 扩大应用范围, 提升关键能力, 改善思维品质。
2.主题 (单元) 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 以“主题 (单元) ”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 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 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 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
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 是深度学习的抓手, 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 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 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 (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 , 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 不是教教材, 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
主题 (单元) 教学的要素, 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分析, 包括数学分析、标准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对比分析、重点 (本质、核心素养) 分析及教学方式分析, 进而确定主题教学目标, 选择、设计情境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实际, 确定教学流程, 设计每一节课教学, 进行教学实施, 并不断反思—循环—提升。
3.抓住数学本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 又能把书读薄, 读薄就是抓住本质, 抓住重点。抓住本质,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 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 著名数学家P. Harmous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问题是关键”, 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 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 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5.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需要”有个全面的认识, 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 循序渐进, 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掌握学情, 加强“会学”指导
“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 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 “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 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 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 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 (表格) ”。而数学符号、图形 (表格) 又是一个系统, 彼此联系, 学生不能很快习惯, 需要指导, 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 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 应关注以下问题。
1.视野—见识
学习数学需要有开阔的视野, 了解数学的历史, 了解数学的发展, 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美国科学委员会写给美国总统的咨询报告中特别强调:“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英国研究理事会的评估报告认为, 数学研究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占英国所有工作岗位的10%和GDP增加值总额的16%。对优秀学生, 教师应引导他们不满足学到数学知识, 得到好成绩, 还需要好的见识。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2.做题=数学学习?会学—自主
以做题取代数学学习, 这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做题巩固学习内容, 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 但仅靠做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数学也需要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应用, 需要理解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
做题与做数学是有区别的。做数学, 首先要选择问题, 进而猜想结论, 确定条件,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题, 完全不同, 条件和结论是确定的, 方法也是学习过的, 在锻炼数学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3.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 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探究是围绕某个具体数学问题, 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 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它们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主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 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措施, 可以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选题可由教师给定, 也可由学生与教师协商确定,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他们可以采取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并撰写开题报告。教师要组织开展“开题”交流活动。“做题”就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 包括描述问题、数学表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得到结论、反思完善等。“结题”包括撰写研究报告和报告研究结果, 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结题答辩, 可采用专题作业、测量报告、算法程序、制作实物或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研究报告的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评价小组, 邀请校外专家、社会人士、家长等进行评价。研究报告及其评价应当作为文件存入个人学习档案, 为大学招生提供参考和依据。
4.会交流
在数学学习为主的阶段, 交流很重要。听一遍不如看一遍,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 讲一遍不如写一遍, 很有道理。大学研究生授课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报告, 导师很容易从报告的过程中判断是否真懂, 希望中学教师和学生也能借鉴这种方法——交流。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是落实的重要措施, 尤其是高考评价。如果高考试题、考试等形式不进行改变, 这次改革就很难落实。当然, 也应循序渐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命题, 要关注以下要素: (1) 命题者要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 围绕内容主线—主题 (单元) 和关键概念、结论、模型、思想方法、应用展开; (2) 突出数学本质; (3) 创设合适情境, 强调发现、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背景, 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 (4) 强调开放性、探究性。
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篇3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基础,接受另一种语言的熏陶。因此,对教师而言,应清楚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重点,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准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多来自兴趣,教师应以兴趣为引,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发挥带头作用,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空间。最后,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课外阅读。下面我将具体论述。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为了应对考试,抑或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对课程缺乏好奇之心,有的甚至产生了反感,这样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的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The kings new clothes》一篇英文小故事的时候,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讲课方法,以兴趣为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年纪决定了他们对故事类的文章有高昂的兴趣,而如何将兴趣转化为核心素养是教师应该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绎这个故事,模仿其中的情景,以这种形式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性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一举多得,值得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用。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素养
在小学,学生的学习和一些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以教师为模板而模仿形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自身的核心理念感染学生。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善于创设合理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素养。以笔者的观点看俩,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应是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创立。核心素养是多样化的,且具体的培养计划也不尽相同,教师需要针对具体情况的不同,改变教学环境。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立不同的教学环境,这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同时也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能够引领学生发挥学习环境的最大化作用。教师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能使学生愿意并且乐意在教师所创立的情境中放开自我,因为只有这样,这个情境的作用才能被最大化地利用,学生才能够切身体会到情境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同时,教师应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意识地和学生做朋友,得到学生的信任,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努力将学生带入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科学这门学科其中的奥妙和乐趣,进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多数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语文教学,有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阅读量。教师可以每周抽几节课组织学生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阅读课,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者话剧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表达的内容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有很多的好处。
如《The kings new clothes》这一课,教材中仅是截取了一小段,如果学生没有充分地了解故事背景,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恐怕很难理解其蕴含的意思。笔者认为,这种摘取自名著中的英语文章,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整体性,教师应为学生展示完整的作品内容,理清人物的关系,以此帮助学生的理解。对学生来说,英语毕竟是第二语言,从行文方式到行文措辞都有一定的陌生感,在教学中加入课外阅读环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完整的作品传达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是影响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刻育部基础刻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刻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篇5
作者:陈光灿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新房中学
邮箱:xfxxchenguangcanyeah.net 邮编:553303 【内容摘要】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时代要有新思路,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从教育着手,必须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开始,【主题词】 中学生 语文 核心素养 提升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素养,这种素养集语文知识富有、语言的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语文《课程标准》列有,是每一个中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点。
首先是必须的语文知识。没有知识的能力是愚蠢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语文学习,涉及语言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就是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才是重要的。
其次是丰富的语言积累。无论中学还是小学,文本都是主要内容是一篇篇独具一格的范文,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有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尤其在中学阶段,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背诵国学经典,丰富名著常识,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的必需。
再次是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熟练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培养良好的语言表的能力。
第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天日之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学习必需动笔,书写整洁等习惯。
第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的趣,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吸收中华民族的高雅文化。
最后是高雅的谈吐。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大方的交往态度,在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进行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正确观点。不拆墙,补短板,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是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更是培养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鉴于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就教与广大同仁,敬望不吝赐教。
首先起点要高。“极目一览众山小”,居高临下,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等都是站得高看得远的真实例证;同样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起点高一点,学生就能够极目远眺,站在高上顶上,绝不会有“只缘身在此上中”的孤陋寡闻了。这里所说的起点,是指教与学的起始点。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当下网络社会,信息直通车四通八达,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了,他们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师少,“百度一搜,万事无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仍然站在平地上,教学方法“涛声依旧”,教学策略“一如既往”,思路局限于“程式化”,作业不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很多时候将严重挫伤学生的认知尊严和学习积极性,那么,中学语文学就太“小儿科”了,没有学习挑战的乐趣。如何做到“起点要高”呢?在教学中我的导入就富有挑战性,有时是用对联导入,或者老师直接用对联,有时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用一副对联引入,或者在生活中寻找适合于文本的对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动起来。有时可以事先设计好“研学单”,让学生课前充分地研学,自己设计问题找答案,激起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提高,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在课堂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交流,充分的发表意见,一叶就可以之春了。
其次是容量要大。“一条江练横”“飞流直下三千尺”等都是容量大大的典型事例。在新的时代,结合新的中小学考试改革,高中考语文要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即是从上学年级到参考年级,内容要贯穿古今,要用传统文化引领孩子们的未来,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容量要大,这是个人的观点。如何做到容量大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经验表明: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同一个主题的作品找出多方面的阅读,提炼主题,深化主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领悟其中的内涵。其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几篇,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第三是不分文体的阅读,诗词歌赋、哲学、文学、游记、戏剧、小品
……学生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拟写心得体会,既能够增长学生知识,丰富积累,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再次难度更深。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出现学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都没有多大关系。优秀的课堂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挑战性的活动,这是符合脑科学的规律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冲击力、有魅力。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就被激活,思维就得到发展了。当然,难度是相对而言的,大部分同学经过思考,经过碰撞,经过交流,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解决的,就是合适的难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选择合适的文本,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
第四视野要宽。视野要宽是指教师的课程内容视野要开阔一些,再开阔一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老师,既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既要关注唐诗汉赋,也要关注楚辞元曲;既要注国学经典,还要关注当代名家名篇;既要关注古代神话,也要关注现代绘本;既要关注中国文学,也要关注世界文学;„„生活有多宽广,它的外延的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学生阅读的范围就有多广阔。教师的文本课程视野,极大的程度上引领着学生思想的视野,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向四面八方广开。
第五教学要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之所思,兴之所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是否有趣味,直接关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我曾经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教学最欢迎,风趣、幽默、好玩、生动。其实,教师“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上升到用之易如反掌,随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乐学的境界。把知识有趣味性,把教学活动变得好玩,让课堂变得更加实际一些,让教学变得好玩,让语文变得好玩,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终身追求的境界,也是老师教育的毕生追求。
第六中外博采之。中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语,语文学科又是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是千万不能忘记的。如果我们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一味地注重学生阅读,没有精神的领会,要意的额融会贯通更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怎样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是行不通的。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培养他们生成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要让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之下形成高尚的社会道德观,培养社会主义的人生观,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这才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精髓所在。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6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拥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当前英语的教学现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下面结合学习国培研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去教,仅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一种工具性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与创造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良好品德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I can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时,我先介绍 Sarah 的话语:“Hello, boys and girls.I am Sarah.I’m helpful.I 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pick up rubbish.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做志愿活动而获得的劳动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等优良品德,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彰显人格魅力,启迪习惯养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任务型活动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使其分清是非对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活化教学方法,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创设情境,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质。
五、整合学科知识,引导正确发展
英语教师要整合学科知识,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从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教师可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较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篇7
一、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口语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 口语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口语是文字应用的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直接体现在口语表达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口语:首先, 从表达目的的角度来说, 口语交际并不是静态的, 也不是单向的, 而是一种动态和双向过程, 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次, 口语交际并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操作, 而是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最后, 影响口语交际的因素有很多, 除了对象以及动机之外, 还包括交际情景以及方法等, 因此对小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1]。
(二) 通过口语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首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些合适的口语交际情景, 将这些情景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 使小学生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 使学生敢于表达, 善于表达, 在生活中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看法。其次, 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与生活中的交际情景结合起来, 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 教师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就“有形的礼物”和“无形的礼物”作为话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往往要比教师直接就某一问题去讲解更有效。
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阅读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 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要形式。一方面,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以后, 反过来又可以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感受和体验,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 阅读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解放思想, 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 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
(二) 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首先, 阅读教学不应当拘泥于“读”或者是教学的分析, 就是说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灌输给学生, 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 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通过“读”来获取信息, 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将这种见解与自己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获取新的感悟。其次, 要引导学生掌握真确的阅读方法, 而不是盲目阅读, 一般将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读, 明确阅读动机, 了解文章大意;二是细读, 品味文章优美的字、词、句等;三是精读, 将重点放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 领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写作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 写作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应用中,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写作, 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来描绘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字基础, 同时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写作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主动动笔,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会用文字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3]。
(二) 通过写作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首先, 写作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表达热情,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例如, 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美景, 或者是观察一些社会现象, 也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情景, 将写作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其次, 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落俗套。所有文学作品的素材都源于生活, 能够打动人的作品中一定蕴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审题、立意以及选材等模式化的写作指导, 将重点放在情感表达上, 提高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总结
口语、阅读以及写作是语言文字应用的主要形式, 对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必须予以重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将提高小学生的素养以及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将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提升其综合素质, 并为其他学科的开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背景下, 要求学校及小学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提升其文字运用能力。本文主要从口语、阅读以及写作三个角度分析了以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目标,语言文字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振玲.浅谈提升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2) .
[2]郑文.浅谈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6) .
课堂思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8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课堂思辨的兴趣
教学中要让所有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思辨,就要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所以说创设一个恰当而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情境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增强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的思维、探究、辨析能力就会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比如我在教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时,学生们通过观察圆柱的展开图,很快就推导出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但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可以用“底面周长×(半径+高)”的方法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这本是我接下来要讲的方法,但既然已经有学生提出了这种方法,我索性打破原来的课堂预设,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我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介绍的方法对吗?”一开始同学们一个个大眼瞪小眼,一脸茫然,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反应过来,开始争执起来,有的说是对的,有的说是错的,双方各执一词,课堂吵得不可开交。这时我趁势说:“到底这个方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研究一下再进行辩论。”这时教室里的学生自然分成了两派,开始研究起来。接下来我就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又问了一句:“现在你认为这种方法对吗?”因为经过了刚才的研究和思考,认为这种方法正确的同学多了起来,但仍有一些学生坚持说是错的。我笑着让认为正确的同学作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作为反方开展辩论。我先让反方辩论,他们只是觉得是错的,可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时我再让正方来辩论,孩子们的发言实在太精彩了。有的孩子先举了几个例子用这种方法去算表面积,发现都是对的,可反方说几个例子并不能证明全部都是这样,也有可能是特例。这时正方的孩子又拿起了尺和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图,边画图边讲解,不完整的地方正方的孩子及时补充。反方同学在他们一步步的引导下,很快就明白了S表= S底×2+ S侧=лr×2+ch=2лr×r+ch=cr+ch=c(r+h)。这种推导方法一介绍完,反方同学都自发地为正方敏捷的思维和精彩的讲解鼓掌。接着正方同学又让反方同学自己举例验证了一下,果真没错,计算还更简单了,反方同学一个个是心服口服。这时我想索性把这个问题研究到底,于是又抛了一个问题给他们:“刚才正方同学是用公式推导出这种方法,有没有同学能用其他方法也能推导出来?”这时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尤其是反方同学,前面输了,更是要在这里扳回一局。同学们积极讨论研究,个个跃跃欲试。我又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讲解。班上同学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又得出一种推导方法: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一个与侧面长度相等的长方形,再与侧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这样也能推出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半径+高),用字母表示即S=c(r+h)。
这节课上,我就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同一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而激发学生思辨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热情主动参与课堂研究,在思辨中逐步深化认识,领悟新知。
二、 挖掘课程资源,提供课堂思辨素材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教师绝不直接教,而是提供一定的素材,巧妙设计探究性学习题目,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努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核心素养,让课堂成为智慧飞扬的舞台。
比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就充分挖掘教材,先出示例题:“马山粮库要往外地调运一批粮食,已经运走了60%,还剩48吨。这批粮食一共有多少吨?”再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接着在学生交流反馈时,我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了几个层次的对比。第一个层次的对比是同样都是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但学生的列式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程:“x-60%x=48”“x-48=60%x”“60%x+48=x”,让每个列式的孩子交流他的想法,通过他们的交流,让学生明白这三种方程都有道理,都是正确的,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哪一种更合适。学生在辨析比较中发现第一种把X统一放在等式的左边而已知量放在等式的右边更有利于解题,而且符合我们的习惯,由此学生将这个方程进行了一个优化。第二个层次的对比是将优化出的方程“x-60%x=48”和学生中出现的方程“x-60%=48”进行对比,让学生结合数量关系式发现第二题的错误原因,60%表示的是已经运走的吨数占总吨数的60%,60%x才表示运走的吨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是用“总吨数-运走的吨数=还剩的吨数”作为列方程的依据。第三个层次是出示学生中的算术方法“48÷(1-60%)”,让学生比较这道题目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哪一种更合适,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明确用单位“1”列方程的解决思路更简单些。
通過这几个层次的讨论和思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了数学思考,渗透了方程思想。
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篇9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要落实好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它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
核心素养是学校办学的战略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的目标参照。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认为,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学校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要贯穿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它就一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是少而精,是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学生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我们要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进“悦”文化之中。不但要构建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要有核心素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我们要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学校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的教育追求与担当。
【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浅析大学生如何提升自我职业素养08-23
职业指导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12-06
如何提升市民文明素养12-09
着力提升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08-30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09-22
语文核心素养提升12-04
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12-09
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05-27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07-10
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论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