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2024-06-28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精选11篇)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1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摘要:上好美术欣赏课不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欣赏课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出了新挑战。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学生素养;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6-1

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1.以作品情节吸引学生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来猜一猜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我辅以介绍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趣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2.从作品内容分析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创作过多幅。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之物,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如美玉在璞,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通过这些简单的介绍,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作者,看待作品。相信学生了解梵高创作向日葵的处境后,对向日葵的理解会更深入、更全面,从而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作品的文化情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1.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他们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2.创设特殊的教学情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学生们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美术欣赏多元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不是唯一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可能。比如米勒的《晚钟》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艺术作品。在苍茫暮色中,随着远方教堂的钟声垂首祈祷的农民夫妇引起过人们多少感触和联想!有学生说他们是在庆祝婴儿的诞生;有的说是在祝愿婚姻的幸福;有的则说可能在为死去的亲人默哀,众说纷纭。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美术鉴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美术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美术活动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去培养学生美术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2

通常, 大多数人总是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内涵混淆。其实不然, 人文精神应该为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提升人文素养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关键。

美术的教育本质应该是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 它应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为内涵, 以培养高品行人格, 完善艺术审美能力, 身心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所以课程将重难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及审美内涵上。

下面就结合美术欣赏的实践教育模式, 浅析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多姿多彩的文化背景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发掘内涵, 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和人文素养。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创作出来, 因此, 创作的过程都会受各种环境的影响。

(1) 、规划情景, 了解内涵, 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美术教育的原则是其艺术感染力可以通过欣赏作品瞬时让人融入到作品中, 领悟到其富有深意的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时, 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美术作品也与风俗文化、社会风貌等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任何美术作品都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创意, 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所产生的美术形态是各异的, 因此美术又具有多元性。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其创作的文化背景可以使大学生对其有更本质的了解, 同时对多元化的美术作品的特点也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知。在现今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迫切需要发挥各区域、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独立性, 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美术欣赏可以用情感沟通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感。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结合创作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讲解,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术欣赏的教学需要有初步了解、创意思索、整体审美、分析特点四个重要步骤。但是任何作品的内涵和欣赏者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现当代各个具有争议的流派, 由于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及独特的美术语言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的欣赏习惯, 所以使绝大多数大学生难以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实际意义。为了解决这类问题, 可以采用各种相关的影视资料来营造欣赏作品的气氛, 便于欣赏者研究其内涵大意。在引导大学生读懂艺术家创意的本意时需先大体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再利用课件将作品展示出来以供欣赏学习。这样可以拉近大学生与现实作品的距离, 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感是根据美的标准和理解, 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情感交流所造成的影响。即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领会内涵, 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熟知艺术家, 了解其所处年代及创作特点, 让学生借鉴学习。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所以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是创作的源泉, 可以凸显作品的生命力。任何艺术创意都源于艺术家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真正思想, 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著、一幅世界名画, 很少有人能够领悟到其内涵, 因此,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 我们首先充分解读大师的创作意图, 然后要关注作品的精神内涵, 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增强积极追求真理的进取心, 从而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例如:在欣赏20世纪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时, 首先需要了解此作品的创作背景。《流民图》是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对我国的领土进行大肆侵略,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也是作者创作《流民图》重要背景。1942年, 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 创作了许多素描作品, 但在定稿绘制时, 为更形象的体现画面的现实感, 还邀请了许多模特作为画中人物的原始形象。只有详细地了解到故事发展的背景, 才可以将作品的创作意图理清, 才可以发掘出作品内涵, 才可以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鼓励学生赏析各种美术作品, 学习精湛的美术创作构思和技法, 可以提升艺术欣赏水平, 并逐渐形成人文素养。

在美术欣赏中, 精湛的美术构思和技法自然不容错过, 能够对这些不同门类的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秉承, 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美术欣赏通常是让学生接触较多常见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中常用的技法为后人所传承、发扬、创新, 学生可以从学习构思、技法产生创作的欲望, 从而掌握美术的精髓。在美术欣赏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有的歌颂人的品格, 有的高扬人的价值, 有的追求完美的理想, 有的弘扬传统美德, 也有的强调人文主义等等。这众多的评价中最重要的是人性与自然关系的体现。比如赏析《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 人文主义是其思想内涵:作者并没有在耶稣和他十二个门徒的头上绘制神圣的光环, 而是将他们当做平常人来描绘。同时作者用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来处理, 清晰地刻画出十二个门徒听了耶稣的话后所表现的不同的表情和心理。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表现耶稣由于发现背叛而感受的心理的创伤, 同时还鲜明的揭示了十二个门徒复杂的心理变化, 画面中除犹大以外的十一个弟子在听到耶稣的话后, 议论纷纷。而耶稣的表情较安详, 与犹大惊慌失措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这幅作品的人文内涵极易激发学生的赏析兴趣。通过赏析, 可以发掘学生的人文意识,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使他们不断完善人文思想。再比如说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范宽, 他的用笔遒劲浑厚, 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 厚实而滋润。徐悲鸿在世时曾对此图高度评价:“中国所有之宝, 吾所最倾倒者, 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大气磅礴, 沉雄高古, 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 而一山头, 几占全幅面积2/3, 章法突兀, 使人咋舌!”

三、经典的美术作品可以展现人类美术的精华。

每一个作品的选取都必须能够展示人类美术的精华,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仅代表人类美术文化的最高成就, 也包含了关于人类发展过程的政治、经济、文化交相融合的结晶。在欣赏过程中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永恒的道德问题是需要经过历史考验才可以得出的。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时, 可以间接的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如唐代人物画名家阎立本的《步辇图》, 描绘的场景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迎接文成公主赴藏时真实的历史事件。在画面中, 唐太宗面目俊朗, 神态祥和, 表情庄重, 充分展现出盛唐明君的威仪和风范。为了更凸显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进行画面处理。首先宫女的身姿较矮小, 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等体态来对比、映衬唐太宗的壮硕、睿智;其次以禄东赞的严肃礼仪来衬托唐太宗的庄严至尊之态。作品整体结构自右向左, 由紧密而渐趋疏朗, 节奏鲜明, 气氛融洽祥和。从选取故事到完成作品, 都体现了其中心思想是汉藏通婚的政治意义, 也是汉藏友好关系的真实写照。当学生在欣赏作品时, 会被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所打动, 既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 也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史使命感, 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通过美术欣赏的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只要不断的钻研探索, 就一定可以设计出更多更科学的教学方法, 使美术欣赏这门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最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M]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Z]周信达《美术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美术学科教研网

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美术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活动轨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理想、情感、意志、价值、道德、个性等人文特征。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丰富的人文精神,使其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从而更加关爱自我、关爱社会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人文修养

现实教学中,有的美术教师观念存在偏差,片面注重技巧传授,或是由于自身人文素养较弱,无法有效提升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甚至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1.美术教师要拓展知识结构,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美术、音乐、文学等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从孔子听到韶国的音乐后沉醉其中,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画家张僧鳐画技传神,为画布上的龙轻轻一点眼睛,龙竟然复活而破壁飞腾的传说……这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艺术故事,形象地记载着人类艺术和智慧的成果,凝结深化着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和理解。美术教师对这些伟大成果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论的高度,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与提高。因此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从多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提升自己,除了要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理念外,还应该多看一些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方面的书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2.美术教师要勤于动笔、勤于创作,通过艺术实践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如果一名美术教师将美术教学工作当成一份差事,应付了事,既无益于学生,也无法获得自身的成长。尽职只能完成任务,用心才能培育人才。如果将美术教学当作培养和成就学生的一份事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和改变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因此,美术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更不能忽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深入认知,要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用画笔去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这将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美术教师要勤于动笔,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参观各类画展,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绘画技能,始终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二、搞好教学设计

要遵循新的教学原则,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就要改变观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笔者探寻了以下几个途径:

1.创设良好和谐、人文性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相互依存的人文关系。在具有良好的人文氛围的课堂里,不仅师生的心情愉悦、配合默契,还能让学生养成自尊、自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它可以表现为:一是教师语言“人文化”。教师应放弃过去的“神圣”地位,在课堂上应用描述性、解释性、情感性而不是灌输性的语言与学生交谈,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批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在精神上多鼓励学生,多说一些赞扬的话,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是教师行为“人文化”。指教师用亲切的眼神、动作进行作业指导等教学行为,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与学生融洽相处。三是环境布置“人文化”。恰当的环境布置能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可以把人文精神教育广泛地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在教室里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陈设、教室内外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尤其是借助学校的艺术节等活动,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布置展示。总之,教师应从语言、行为和环境布置上加深学生的情感与体验,了解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亲密相处,实现心与心的人文对话和交流,就能最终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性的教学氛围。

2.采取多样化课堂组织形式,巧妙设计教学活动

人文教育中的教学思想核心是人性化,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把主动权留给了学习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以美术课堂教学切忌程序化、模式化,形成固定的套路。体现人文精神的美术课堂教学应具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合作式教学。美术课上适当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绘画、设计、装饰等作业,可以使个体在积极的合作与交流中反省,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协作、谦让、文明的意识。例如在“创建文明校园”的活动中,组织学生设计校园文化标语。活动分小组进行,要求各小组成员主动沟通和交流,分工协作进行标语内容的审定、标语牌图案及形状的设计。最后对各班设计的校园文化标语进行评比,并将优秀作品用于校园布置。学生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本次活动,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给他们带来的身心愉悦与成就感。

(2)游戏式教学。游戏教学具有愉悦性、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而且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笔者在一堂“环保时装表演活动”课上,注重学生在比较、尝试、合作、创造、思考等方面的体验,让学生的服装设计与环保意识相融合,因此组织进行课前分工准备、课堂分组比赛,并投票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且将优秀作品推荐至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展示。学生们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热情高涨,非常认真、投入,作业效果精彩绝伦。学生们在展示自己独特艺术才能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的环保意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们一起活动、平等交流将促使师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3)多媒体辅助教学。梅洛庞蒂认为:“艺术创造是一种运用物质媒体进行创造性知觉的活动,媒体的运用,带来了知觉的形式化,从而使知觉的意义得以扩展和丰富化地表现。”因此,媒体是艺术创造和表现的重要环节。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效地将声音和画面等形象科学地结合,增强对人体感官的刺激,而且它能加大信息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所以,美术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利用录像多方位、多视角展示版画的“制版”细节,让复杂冗长的版画制作过程变得步骤清晰、生动有趣;利用幻灯机和明胶片展示剪纸手法,让剪纸过程一清二楚等。

三、注重行为引导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课堂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主阵地,而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观各种形式和题材的画展,开阔学生的眼界,零距离地接触名画或优秀作品获取丰富的精神养分;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通过对一草一木的细心观察,让学生更加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在对生活情景的描绘与创造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感受生活百态,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不断提升。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4

江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审美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审美能力逐渐成为中学生必不可少的综合能力之一。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素质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美术欣赏课,正是为高中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最佳方式。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展开论述,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中美术

欣赏教学

学生

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对象,带来人美好的享受,让人领略到美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和艺术底蕴,通过特殊的思维、认识、创造和审美培养人的教育活动。[1]

美术欣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全面性。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虚实辨别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身心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实效性。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过度盈余的信息时代,各种诱惑源源不断地通过图像流入生活中。在视觉泛滥面前,美术欣赏教学能带给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的心灵在课堂这片净土中得到洗礼。

美术欣赏教学,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欣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美术欣赏教学的对象,高中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成为教学设计研究的首要因素。经历审美意识形成的初中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后,高中生的审美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展,审美感受具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审美评价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准。由于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增加,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在教与学的自我适应过程中其认知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日益完善的知识建构过程中中其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现。由于身心发育的成熟,高中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美与丑的评价有了自己的标准,不会轻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对于具体的美术作品,他们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内容美和意境美,而且能表达出其中流露的感情。对于抽象的美术作品,出于知识储备的欠缺与学习经历的不足,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而不知所云。在新潮流的大浪中,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追求美的趋势。衣着发型的标新立异,正是展示他们对美的独特见解的真实写照。[2]

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符合新课标的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在实践层面上,促进教学者对学生审美能力各方面差异的了解,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增强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实现真正美的创造。

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促进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如果没有直观具体的教学手段,那么很难让学生引发由视觉产生的想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媒体的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多一些鲜活的元素注入,少一些刻板的教材分解;多一些新异的生动展示,少一些传统的千篇讲述„„或多或少地影射出媒体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大潜力。当然,媒体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以及美术作品本身的需要。

目前,多数影视的美术效果甚好,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传统课堂中适当引入艺术类动画片,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日本著名动画作家宫崎骏大师的作品,是展示素材的最佳选择。结合故事情节讲解影片中的画面蕴含的艺术,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罗恩菲德曾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在每一种情境中,艺术家必须体验其题材创造出艺术品,为了要重现或欣赏其意图,我们须将自己置于创造者的情境中”。[3]音乐有利于营造情境的感受气氛,有利于审美感受的强化。在欣赏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播放《黄河号子》,学生在视听觉并进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观察纤夫的各种不同表情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画面中。此时,教师如果能深情地读出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描写纤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那么学生原本迷茫的审美感受逐渐明了,他们会由互异的纤夫表情意识到黑暗的剥削生活,激发自己对当时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以及对沙皇暴政的憎恨。媒体的引入,能让学生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进入审美意境。

二、结合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创作者意识下,经过创作者的精心构思而诞生。脱离了创造背景的欣赏,无异于大海捞针,其效果有如南辕北辙。在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应把作品所处的背景环境进行介绍,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单纯把凡高的美术作品《向日葵》让学生欣赏,恐怕不会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向学生介绍印象派画家对光线和色彩的理解,介绍凡高的艰难生活和对阳光的渴望,学生能摆脱停留在欣赏向日葵形状的表层,逐渐地领悟到画面折射的热烈而又悲伤、骚动而又孤寂的心里情绪,理解到凡高追求生活的情感。

同样地,徐悲鸿的美术作品《八骏图》看似画马其实不然。如果把徐悲鸿所处的生活时代以及本人的思想介绍给学生,那么学生能在欣赏马的过程中领悟到徐悲鸿以马示己的手法,感受到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大无畏精神。

三、结合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笔者认为“比较是分析差异的捷径”。比较,通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尤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更能让学生在对比具体的不同作品中找出差异,提高审美能力。

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与古希腊的人体雕刻这两种同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美术作品给学生比较,他们会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存在根本差别,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体现冷酷的审美观念,相反地,古希腊的人体雕刻体现人性化的审美情趣。

把中国国画与西方油画各自的代表性作品给学生比较,他们会发现:中国国画注重笔法,虚实相生的意境以及事物的神韵,相反地,西方油画注重色彩、明暗有致的背景以及内容的真实。

四、结合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艺术欣赏课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美术作品的比较和对不同美术作品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积极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从而来自不同个体的审美观进行碰撞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与此同时,及时的评价是课堂反馈的有机部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鉴赏程度,从而为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供依据,减少学生盲目狭隘的评价,实现评价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让他们留心保持好发现美与欣赏美的一双眼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路,任重道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材施教,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出发。

摘要: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5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就是每当课程涉及到有关人体的作品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异常活跃,有的学生怯怯私语、有的学生小声议论、有大胆的学生则直接喊出“耍流氓”。这是每一位初中美术教师面临的很现实的课堂场面。学生往往对设计人体方面的艺术作品特别关注,面对这种局面有些教师就会无从下手,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中方法不得当不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甚至面对言语过激的学生教师会训斥一番这个孩子,或者对作品做简单评述就敷衍过去了。面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如何,确实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课题。一方面是学生非常的关注与期盼另一方面又是教师的“冷”处理,显然这之间出了一些问题。

(教师改变)要想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应首先摆正立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解答这方面的问题,也应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加以关注,不能冷漠处之。

(了解学生)首先要分析中学生的特点,初中学生由于其年龄小,具有儿童与青年的共同特征,因此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填充。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中的人体艺术作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从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人体美首先表现在身体样貌的美。人体美属于形式美、自然美范畴,但带有社会性。人体的自然性因素来自先天的遗传禀赋,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

人体美包括两方面,就人的形体、体态、容貌而言,由形式美法则决定,要求人体线条挺拔,富于变化,匀称,有魅力,各部分的比例以及肤色、动作、姿态符合人类的普遍尺度。就人体美的本质而言,它是健、力、美的统一,展现出人的活泼、勇敢、热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

人体美的发展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不同时代、民族的人对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有同又有异,文明的社会环境、美好的社会生活和长期的锻炼、保养为人体的日益美化提供了可能性。人体美是人的重要的审美对象,能使人愉悦,坚定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信。第二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身体结构 教师在涉及到人体结构的教学中,除了要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孝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第三引导学生认识健康健美是人体美的基础

健美是人体美的根本标志,健康仿佛是一面镜子,它可照见附着在人体美上面的阶级偏见、民族偏见、传统偏见,并教育那些有偏见的人,服从健康的原则,放弃自己的偏见。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千百年来,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壮美)和优美(秀美)的对立范畴,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巨天的造型上,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介绍画家及作品,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

在世界美术史中,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只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加深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6

1使身心健康更好地发展

1.1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

足球是一项体力活与技术活,它充分地考验你的身体素质。足球场特别的宽阔,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对于足球运动员而言,就必须要拥有较一般人更好的体魄。通过足球锻炼这项运动,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体的内循环,充分改善本身的呼进呼出的频率,使其更加稳定,很好地加强了身体各机能的运转,与此同时,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食欲,其身体各方面吸收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对于高职学院学生而言,这项运动需要机体各方面完美的配合,是一项全身运动,例如身高、体重、四肢等完美的比例。在足球运动中,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们的力量,大多数学生们的耐性不怎么好,这项运动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耐性,由于其需要很高的速度以及灵敏度,这就又充分地培养了他们的耐性与灵敏度。通过足球活动,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肌肉、韧带力量等,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就业需要。

1.2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校园足球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各个层面的`比赛。一场足球比赛,必定是十分激烈的。所以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加需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生们将更好的技术以及完美的战术结合在一起,大脑充分地思考运作,支配身体完美结合。对于足球运动而言,需要学生们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球赛的胜利,所以它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拥有平静的心态,这在以后的就业生活中尤其重要。俗话说得好,冷静的心理会使人做事事半功倍。举个例子来说,在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有一批人平时课堂成绩十分优秀,但是一碰到稍微大型的考试,他们考得却没有想象中理想。大多数学生表明,他们每次考试之前心里都十分紧张,考试的时候以往知道的东西都想不起来了,大脑一片空白,所以这就需要一颗冷静的心,只有你客观冷静地思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恰恰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

2使学生们拥有坚定的意志

足球运动是一项运动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是一场耗时耗体力的运动,这不仅仅需要同学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运动员具有很好的意志力。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这种顽强的意志力及战斗作风,可以使比赛更容易获得胜利。在足球训练中,可以充分地提高学生们本身所缺乏的判断力以及该有的果断,以及对事物所应有的坚持。长期进行这项运动不仅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很好地培养其意志力。对于当代高职学院学生而言,这也是他们所缺少的。通过校园足球教育活动,学生们获得勇敢、自制力、强意志力、自主性、果断性等很重要的东西,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会使他们职业生涯更加顺利。

3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团体意识

足球运动是一项耗时持久战,也是一场团体赛,这就更需要全体队员的团结,需要每一位球员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做到完美的契合,给予对手无法反驳的力量。一个优秀的足球队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人的力量是卑微的,团体的力量才是可怕的。对于一个球队而言,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必须球队的每一名成员相互配合、合作,胜利的希望才会更好。例如,一个蚂蚁是无法搬动比它体积庞大很多倍的东西的,但一群蚂蚁就不同了,它们相互合作,完美地配合,总是能将对于它们而言的庞然大物搬回家了。就如同蚂蚁的合作精神,足球比赛中更加需要团结一致,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最强大的力量,完美地配合,以集体利益为团队的中心。所以,足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4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在国足中,如果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例如,1976年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亚洲杯便获得季军的荣誉,1978年再接再厉获得亚运会季军,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全国人民都在狂欢,庆祝,那种民族自豪感空油然而生,更好地提高了民族凝聚力,他们的爱国情怀也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5结语

总体而言,在高职学院进行校园足球教育活动,更多是带来利益。可以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团队意识得到加强,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加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也可以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总结起来,校园足球运动有三大优势:一是促进学生们身心健康;二是加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三是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足球运动是一项在学生中受到热烈欢迎的运动,而且当今社会中不仅仅需要技术与实力,更重要的职业素质,所以既然学生们很喜爱足球,就可以充分抓住这个主流,加以改革创新,使学生们在校园足球活动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有益知识。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校园足球教育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加强当代学生们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东民.浅谈高校足球课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辽宁体育科研,(1):27-28.

[2]佘国林.高等学校应重视开展足球运动[J].四川体育科学,1994(3):31-33.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7

一、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参与意识。由于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也随之增高。

在关于立体派作品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先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立体派作品有关知识、毕加索的作品介绍等;在欣赏课上,教师准备充分的教具,将学生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安排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立体派作品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虽然初中学生进行这些专业知识的讨论,无法得出成熟的答案,但却很好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做出总结。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解答方式,教师将立体派美术作品与其他美术流派作比较分析,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立体派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二、培养对美术的欣赏兴趣

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教材上,由于有的美术作品缺乏情节性,或者是一些风景、山水花鸟、静物等,加上学生缺乏对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因此,在美术作品展现出来时,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如果教师直接从作品的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分析,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可先从“情节”着手,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美术作品当时的文化、与美术作品有关的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旦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便可激发起对作品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再结合作品画面形式、作品内涵讲述审美价值。可以说,几乎每位艺术家、每幅作品背后都有许多故事。如,在美术课堂上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作品上只有几颗向日葵,缺乏情节,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有关“向日葵”的情节:在1987年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主持的拍卖会上,凡·高的“向日葵”以2250万英镑的天价成交,并且拍卖前后只用了4分半钟。这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幅作品能那么值钱?这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到作品上来,然后教师通过审美角度对作品风格、作品内涵等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美术欣赏方法

要使学生乐于欣赏,需要发挥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鉴赏,并教会他们正确的欣赏方法。在欣赏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的不同类型,学生只有在自身认知结构中明确美术作品的种类、范围及相应特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才会全面地进行分析,而不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欣赏。比如,中国画追求的往往是浪漫主义,在作品的造型上讲究似与不似之间,在绘画中重视神韵,而西方画侧重于通过客观真实再现物体的空间位置、形貌、光影等,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从体会古诗意境着手,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山水画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在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树林”的欣赏教学时,可边播放摇滚音乐,在音乐的影响下,学生面对抽象的美术画面,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中错综复杂的直线及代表体积的色块。其次,在区分绘画类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追根溯源,思考不同艺术类型在美感上追求有何不同,除了让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种类及其特点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艺术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表达作者思想和情绪,是美术作品的主要功能,在欣赏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作者,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内涵。

四、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拓展教学模式,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在美术欣赏课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等。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其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教师可展示一些造型特别、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而针对八、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知识面广,感受能力较强,可采取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8

调查问卷

填写人基本信息:院校专业

姓名联系电话

1.你对警务化管理了解吗?()

A很了解B了解C知道一点D 一点也不知道

2.你心中的警务化管理是什么样的?()

A每天进行严格的训练B具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观念C每天都要高标准的内务D没有自由压抑个性,很呆板E和部队差不多F其他 ________

3.如果在你校实行警务化管理,你能适应吗?()

A完全能适应B基本能适应C不能适应D不确定

4.你毕业后的打算是()

A直接就业B考研C先工作再考研D其他________

5.你理想的工作是()

A警察B政府官员C 选调生村官D企事业单位

E自主创业F其他_________

6.你心中的警察是什么样的?()

A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B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C严厉刻板 D热情温和E爱国守法F其他___________

7.你觉得警察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A 强健的体魄B过硬的专业技能C优良的品质

D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E其他_________

8.你认为警察大学生和普通院校大学生相比有哪些突出特点?()

A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B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C强健的体魄D较强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E 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F其他_________

9.你认为未来的就业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A 良好的品质B沟通表达能力C 过硬的专业技能D其他_______

10.你认为警察院校能培养出合格的警察吗?()

A能B不能C不一定能D不知道

11.你认为普通院校和警察院校相比:

(1)哪个就业率高()

A普通院校B警察院校C差不多D不知道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A 国家政策B学生素质高C社会需求D其他________

12.你认为警察院校有必要实行警务化管理吗?()

A很有必要B有必要C没必要D无所谓

13.你觉得你们学校有必要实行警务化管理吗?()

A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

14.你认为警务化管理能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警务化管理有缺陷吗?该如何改进?

A没有C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卷到此结束,谢谢你的配合!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9

如何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美术欣赏的才能

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是一门一直以来学生兴趣不浓的功课。分析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从注重艺术与现实相结合、注意作品与作者相结合、注意欣赏与创造相结合、注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注意多种手段相结合是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美术欣赏课兴趣的途径。

关键词:结合;提高;美术欣赏课;兴趣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去理解作者艺术创作的初衷,体悟美术作品中的内在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用于美术欣赏和学习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现行高考模式的影响,学生功利性的学科意识较强;再加上一些学校艺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传递――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常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枯燥的教学内容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从而造成学生对美术欣赏缺乏兴趣,大多学校美术欣赏课形同虚设。

要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不仅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欣赏课开设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学生美术欣赏课缺乏兴趣的原因,还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注重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一般的美术欣赏课中,欣赏的内容,即艺术作品都是老师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但是,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降低了学生参与艺术欣赏的积极性,而且单一的、专业性较强的艺术作品鉴赏也会使一些学生对艺术欣赏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在选择欣赏对象时,要注重艺术作品与师生的现实生活的结合,让艺术与生活相通,用生活启发学生的艺术欣赏。

例如,高中学生大多开始注重穿着打扮,服装的选择成为生活的内容之一,所以,欣赏“时装”的美与高中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在欣赏《时装》时,让学生了解时装的发展史和现在流行装的趋势,如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牛仔服的由来和经久不衰的原因,引导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衣服并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学习关于时装的课本知识以外还教给学生如何穿衣、如何去搭配颜色,在这样的欣赏课中就培养了学生对时装美的认识,对服装美的.欣赏能力,培养了学生式样、色彩的搭配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再如,在欣赏凡・高的著名艺术作品《向日葵》之前,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向日葵的形状、色彩、习性等,思考对生活中向日葵的形神的认识。学生通过生活中对于向日葵的观察和思考,明白了向日葵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理解凡・高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二、注重作品与作者相结合

高中学生的美术欣赏不仅仅是美术作品的艺术欣赏,而是要通过对作品的品读,对作者的了解,对作品的创作过程的思考来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对于美术欣赏课,仅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去分析鉴赏,往往显得枯燥无味,相反,通过讲评作品的来历,作者的成长史,甚至很多野史、外传等之类的故事,则可以将学生带往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之中,能从心灵深处触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

例如,在鉴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时,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去了解凡・高,了解凡高的艺术生活,了解凡・高不倦地画向日葵的原因,懂得向日葵在凡・高眼中不是寻常花卉,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凡・高是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的,学生也容易体会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学生就会懂得作者和作品的艺术结合、人性和自然的相互辉映,开始对美术鉴赏有了理性的认知。

再如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副巨作,就一定让学生知道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这样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会关注谁是叛徒犹大,就容易引导学生观察作品,明白耶稣处于画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而犹大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这样学生就会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把抨击伪恶、颂扬善美的作品主题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出来。边引导学生思索的过程中,边介绍画家创作过程中有趣的情节,这样就吸引住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三、注重欣赏与创造相结合

高中学生的美术欣赏不仅仅是对于著名艺术作品的鉴赏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欣赏提高学生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美术欣赏课要把欣赏和创造结合起来。

例如,在进行民间美术欣赏过程中,先通过对民间一些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美学价值,在此基础上,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搜集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民间艺术作品,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这样,学生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还有质朴自然的扎染、皮影制作工艺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和展示美的能力,同时,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再如,除了欣赏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还可以欣赏学生自己的作品,如举办师生作品展览,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美术作品,提高他们主动、独立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愿望,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这样,他们学会独立欣赏,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了成就感与自豪感。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美术是一门艺术,但绝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它和文学、音乐等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加强美术欣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欣赏雕塑作品《掷铁饼者》时,可以与体育中的运动力学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雕塑作品了解古希腊对体育的重视,了解运动中的人体机能;欣赏《命运三女神》这样著名的雕塑作品时,可以与古希腊神话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阅读古希腊神话来激发其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欣赏《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幅雕塑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高一语文课本中有关于维纳斯的课文和网上资料从人体比例、人体动态、精神气质等各方面进行赏析,发表各自的看法;也可以把艺术欣赏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一些鉴赏文章,如《我看缺憾美》《残缺与完美》等,在写作中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求知欲,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鉴赏水平。

五、注重多种手段相结合

高中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用统一标准去评价高下的美术欣赏课,要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美术欣赏方法与手段和形式上必须有新意,要让学生有新鲜感, 把多种手段结合起来,走一般美术欣赏课中注重老师对美术欣赏知识讲解的误区。

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美,产生探究欲望。如在多媒体教室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感染来理解作品。《清明上河图》为大家所熟悉。欣赏作品时从画面的右侧徐徐看起,从郊外清寂的小村庄到热闹非凡的都市,画面随着古筝乐曲从清静到车水马龙,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快感和美的享受。

再如,还可以通过实景参观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感觉迁移。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体现了北方山水的大气磅礴和高古沉雄之美。可以引导学生到附近的山中体会山的气势,结合作品从山顶到山脚下,仿佛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和一行商旅清脆的铃声,感受娓娓徐来的秋风,这样很容易把眼前真实的感受和欣赏作品时的感受结合起来。

再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将被日本帝国主义践踏的中国同胞的惨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学生对画面内容往往难以感同身受,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时代那段悲惨的历史,让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从而产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这样来欣赏《流民图》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容易真实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另外,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高中的美术欣赏课的课时设置一般很少,仅有的几节课,对学生来说大多有一曝十寒的感觉,所以,仅仅依赖于课堂是无法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的。要引导学生运用欣赏课上得到的审美体验、学到的审美知识、训练出来的审美能力,在课余的时间从生活中、从不同的媒体中去发现美、鉴赏美,教师引导学生定期把自己的审美体验与同学分享,在交流中提高兴趣。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具有直观性、再创造性、精神愉悦性和审美教育性等特点,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多方面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美术欣赏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谢。高中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包建香。如何培养高中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J].文理导航,(12)。

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 新课程体系 探究式教学

我国美术教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较大的突破和变化。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的角色由照本宣科的传授者转化为审美知识传播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讲师变为平等参与其中的引导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讲者转化为积极的审美主体,亲身参与和体验美术欣赏的整个过程。新的课程体系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除了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外,还要在加强艺术理论修养,广泛涉猎文、理、史、哲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培养美术课程的开发能力等方面下工夫。

一、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老师应该讲什么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话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尹少淳先生也認为,人们的美术鉴赏能力是不会随着人们的一般理解力的增长而自发地发展起来,它是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这个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例如,也许在普通人眼里,凡高的《向日葵》似乎还不如自家墙上的年画漂亮,但它却在伦敦的苏福比拍卖行以4000万美元高价被买走。这种现象其实就是鉴赏能力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而所谓鉴赏能力就是指建立在理解能力基础上的对美术知识的一种应用能力,其中包含着个人的感知、经验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所以我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目标的理解是,建立在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基础上,利用其感知、经验以及相关知识,传授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从而培养他们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我认为,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程中,这些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实际上是以美术术语为核心构成的。这些术语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一)美术作品的基本技法介绍

艺术家是以线条、色彩以及构图等方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因此,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美术的基本技法以及情感和意境的表达方式,是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审美的必要条件。例如,如果将凡高的《向日葵》直接让学生观摩,恐怕不会产生我们所预想的效果,但如果能向学生介绍一下印象派画家对于“光线”和“色彩”的理解;介绍一下凡高对所谓“跳动色彩”的认识;介绍一下日本浮世绘艺术对凡高的影响;介绍一下凡高的苦难生活和他对太阳、光明的渴望,这样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鉴赏水平就会提高很多。再例如,山石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构成部分,画山石的传统步骤大致可分成勾、皴、擦、点、染、提等几个步骤,而呈现山石的灵魂关键步骤被称之为“皴”。一般常见的山石皴法就有几十种,如: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等,画家根据祖国各地不同的地貌、气候条件以及意境需要而选择不同的“皴”法。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时,就有必要对上述山水画基本技法给以简单介绍和演示,否则,同样难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二)范畴、类型、模式和风格介绍

学生自主欣赏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鉴赏作品能够正确加以分类,并按照不同范畴、模式和风格给予恰当的评价。实际上,我们的美术教材,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编写的,只是我们美术教师有必要强调这种范畴、类型、模式和风格在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性。否则就会出现,以某一个价值体系来评判其他艺术形式,从而得到荒唐的结论,失去对美术作品美学价值的把握。

(三)艺术理论发展

审美是一个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过程,人们对于美术作品的审美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例如,关于艺术的理论最初是以“再现主义”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即艺术就是模仿现实,在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观点得到了较大重视,就是目前所谓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依然保持这种风格;而随着十九、二十世纪浪漫主义的兴起,艺术的表现主义观点逐渐兴起,即艺术应该是艺术家内在、独特情感和思想的外在表现。再例如,在传统上,人们倾向于认为,美术作品的鉴赏就是捕捉到作者原意,因而必须消除鉴赏者的主观偏见;而现代审美的观点却允许审美理解中存在所谓的“合法偏见”,即艺术作品鉴赏是开放的,应该允许鉴赏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来阐释和理解美术作品,从而使美术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存在无限多样性。我们知道,艺术家持有的艺术观点对其艺术作品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结合优秀作品对基本艺术理论的介绍和讨论对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品评美术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四)艺术作品鉴赏过程

尹少淳先生关于美术作品欣赏的点状知识和网状知识的观点是非常富有启发性的。人类的美术史实际上比人类文字记载的历史要长得多。因此,美术鉴赏所涉及的知识,往往在时间上、地理上以及文化上跨越度很大。这就使得这些知识在有限的课时中显得很分散,而成“点状形态”。这不仅使学生不容易把握,而且造成教师备课以及讲课上的困难。所以,教师应当尽量将这些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状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在串联这些知识时,教师除了利用上面提到的分类模式以及艺术理论发展脉络外,还应当在课堂上对作品示范时通过对审美过程运用,来不断示范这些知识在作品鉴赏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样静态分散的知识就能转化为灵活而有机结合的审美能力。

二、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探究性教学的思考

在新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中,我们格外强调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中。但是,这里我们并不能将“学生参与”理解为任凭其感觉器官对美术作品进行低水平的知觉判断,而是应当主动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按照美术鉴赏的要求进行较高级的审美活动。我们往往会很快遗忘听见的东西,也许能记住少部分看见的东西,但是会牢固记住会使用的知识。因此,所谓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美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使用美术鉴赏方法开展审美活动,从而使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也许探究式教学不会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但是我认为,有关键的三个环节是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所必须注意的。

(一)提供相关作品鉴赏的知识框架

虽然在新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但是这个参与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引导”,我的理解,就是将欣赏某个范畴、类型或风格的美术作品过程所需的知识交待给学生,然后再鼓励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自主鉴赏。就好像是先将指定的工具交给学生,然后再让他们生产出预想的产品。随着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欣赏“工具”指定范围可以扩大,也可以允许“自选工具”,其“产品”的自由度也会随之扩大。但是就目前高中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完全的自由开放式的自主鉴赏方式,肯定是无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

当然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个知识框架传递给学生是可以灵活处理的。在进行难度较大的美术作品欣赏时,首先就将背景性知识讲授给学生较有利,否则学生将会显得无从着手;但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小或学生具有一定背景知识的作品,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欣赏,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和规范的欣赏该类作品的知识体系。

(二)营造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兴趣以及成就感

许多优秀的古典美术作品往往难以引起具有现代意识学生的欣赏兴趣,这往往导致学生难以参与到探究互动式教学中来。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的教学体会是,有两种基本方法可以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一是,背景知识发掘式,即优秀美术作品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生动历史知识或与作者本身复杂的经历有关,而这些背景知识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所以教师通过对这类知识的发掘,能有效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二是,背景知识联想式,即将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相联系,来引导学生加入到探究式教学中。例如,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与音乐作品相联系,从而通过对音乐作品欣赏引导其掌握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知识。

学生如果对美术作品感兴趣,但是如果欣赏难度太大,就会导致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有挫折感,使他们放弃积极参与的努力,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从而降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法时,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欣赏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时,教师在介绍西班牙内战造成西班牙人民的苦难后,应当主动地介绍该画中出现的一些欣赏难点知识,诸如半人半牛在欧洲文化中代表着黑暗势力,而马匹则代表着殉葬者或牺牲者。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欣赏。

(三)鼓励和包容学生审美过程中的自我创造

美术作品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允许存在所谓的“合理偏见”。而高中美术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当抱着宽容心态,鼓励学生发表基于他们理解力和知识的美术评论。面对学生的“不当”评论,不要动辄给予纠正性批评,这样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是应当平等地给出建议或补充背景知识,再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给出自己的结论;而当学生给出较为精辟见解时,应当马上给予积极的评价,以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中国美术教育.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2003.

(责编 张敬亚)

论美术课中培养小学生的美术素养 篇11

【摘 要】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课改的重心在于美术的教学语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小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课;培养;小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其价值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创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生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学界的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小学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挖掘,我就此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比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课《水墨画动物》时,我在课前用了不少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多幅动物水墨画的作品。刚上课时,我向小学生展示了那些精心准备的美术作品,他们马上被作品所吸引、感染,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当我问他们是否想学习水墨画时,个个欢呼雀跃,学习热情高涨,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觉。因为他们想学,所以那堂课他们学得很认真、很投入;又因为他们的认真和投入,所以个个画得都很棒,虽然笔墨稚拙,但是每一幅画都表现得生动有趣,彰显着个性。这就使我感觉到学习美术,兴趣很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质材料,比如旧报纸、硬纸板、废旧瓶罐、旧毛线等,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贴、折等进行手工制作,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他们上好美术课、学好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我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他们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可以启发小学生的大胆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的确,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和创新,都是先通过想象开始的。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发散思维、产生灵感,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如教学小学二年级第四册第7课《我爱树木》时,我在课前先带学生去了校园后的小树林,让他们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并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还让他们去摸树皮、闻树叶、听树木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其实,我让他们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已亲身感受了树木带给他们的绿荫、清新的空气、美丽以及欢乐,同时也使他们对树木产生了感情,并深深地爱上了树木。等到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了一个关于树木的DVD短片,让他们领略千奇百怪的树种,为他们讲树木的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树木给生活和大自然带来的无穷魅力。紧接着,我出示了文字:森林是地球的肺,树木是空气的清新器。请同学们画一幅以《我爱树木》为题的画。

当我看到他们的作品时,我震惊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创新的能力太奇特了,作品可谓五彩缤纷、绚丽多姿。有的作品把自己比喻成鸟儿,把大树当成家,住进了大树里;有的把树木画成了绿色长城;有的把树木画成了空气清新器;还有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地球长出四肢,把树木画成肺的形状,喻意让人一目了然……我感?又良?,美术课激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这句话表明,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必要的,同时要想拥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样,在教学《我爱树木》这课中,我带学生去公园认识树木,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树木,比较树木的高矮、大小以及粗细,这就是对学生观察力的一种训练和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认真、细心的观察,才能使他们把握树木的色彩和造型。

四、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如今的新课程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惟我独尊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可见,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因此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艺术体验。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的参与和亲身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分析与反思有着积极意义。建立美术教师以自评为主,辅以校长、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能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素养,与时俱进。教师平时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在每一课或每一单元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对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其他方面可以通过美术教研活动和学科基本功比赛,让校长、教师、同行等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如我经常以学生举手调查的方式提出诸如你喜欢上美术课吗?为什么?你认为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可以接受吗?你对老师有什么好建议吗?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课等问题,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和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大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适度把握,让学生在学中玩、学中乐、学中成长。当然,教师也要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生识图能力;巧妙应用教学技巧,增强学生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等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塘市镇中心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实施方案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美丽的蝴蝶》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