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四策略

2024-11-02

美术欣赏教学四策略(精选12篇)

美术欣赏教学四策略 篇1

伴随着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了教师的关注。把欣赏教学充分地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欣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1.在教学观念上重视结果,忽略学习的过程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很多美术教师只是让学生学着画画,忽视了画画过程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力。即使欣赏美术作品,也只是让学生看一遍,只是注重审美的结果,没有注重审美的过程,学生只学会了画画,并没有获得美术审美的体验。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应用的方法不恰当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是为了让学生画好画而教学,教学上多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形式比较死板,课堂上缺乏活力。

(1)图片教学应用不当。很多小学美术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利用了大量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教学。但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模仿图片画画, 没有对图片的内容以及应用的意义进行详细的讲解,没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教学应用不当。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情况,对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因而学生在回答时比较仓促,教师未能得到满意的回答。

(3)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大量的知识让学生进行理解,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也很少进行交流。因而,教学方法显得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开展欣赏教学的作用

1.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美术是一门有着丰富知识的学科,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地了解开展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并充分地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种名家作品进行教学。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彩陶、绘画、 雕塑以及各种工艺和建筑艺术,学生可以充分地领略到绘画艺术的精髓,既能扩大学生文化视野又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术是对艺术的欣赏,是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艺术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一种获得文化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交流,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总而言之,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增加自身的思想文化与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3.丰富学生的情感,加强道德教育

美术的欣赏过程不仅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情感上获得升华, 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同时在进行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道德情操深入学生心底。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策略

1.以教材为本进行小学美术教学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是每个学生都拥有的、可以充分利用的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教学的作用,把教材中可以引用的一些图片或者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路,寻找每一个艺术品特有的个性,把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中比较突出、能够凸显其本质、最感人的因素充分调用出来,增加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兴趣

美术教学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在欣赏艺术作品中获得巨大的震撼力,会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换句话说,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是增加学生对美术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过程。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美术教学,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3.结合教学的背景,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对作家或者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的背景,了解作家的生平和经历、所属的教学流派、 在艺术方面所持有的观点,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方面。在此基础上,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充分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作品和作家做出客观的评价,发散学生的思维。

4.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地对欣赏过程进行完善

欣赏的美术过程就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进行教学, 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多进行思考,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5.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在这一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还要经常关注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情况。美术欣赏是一个发现、探索、求证以及获得启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启发学生探讨问题、发现问题,提高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相互之间交流获得的知识通常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还要多,教师要利用这一教学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此外,学生在学习中会对知识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并适当地给予肯定。教师要用一种平等、 理解与宽容的心态面对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如美术学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图片、音频以及视频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听比较古典的音乐,可以引用大量的图片以及视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集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激发其想象力,提高其创造力, 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

7.联系实际生活环境进行教学

欣赏是一种能够改变学生主观世界的活动,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结合起来,可以带学生到博物馆对文学名著进行参观,也可以带学生去参观一些文化遗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我们没有挖掘到的文化事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盯着书本来学习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不良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日常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结合各门学科进行综合教学

审美教学活动不仅仅涉及美术这一门学科,还涉及语文、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音乐、书法等领域,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在应用欣赏教学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多个感观上的体验,而且可以多方面地进行思考。教师要认识到综合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把各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到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改进,提升整个审美活动在整体上的审美价值,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的诗词进行教学等。

四、结语

虽然小学美术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解决,这需要把欣赏教学应用到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推广。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教学之余还得学习各类课程的知识,教师在很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学体制也将变得更加完善。

摘要:欣赏教学在整个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理解和欣赏美术,可以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丰富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欣赏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几点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必要性,策略

美术欣赏教学四策略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漫画与动漫的一些艺术特点。2.指导学生搜集漫画与动漫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3.鼓励学生根据一幅漫画或动漫的内容,写一篇短文;也可鼓励学生创作一幅漫画或动漫。

教学重点:

了解漫画与动漫的一些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创作一幅漫画或动漫。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幻灯片、投影片、录象带、VCD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讨论:卡通画和漫画的区别?

谈话:卡通画是一种结合一定情节内容并与传播途径紧密相连、深受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喜欢的艺术形式。卡通画常常与“漫画”的艺术形式“纠缠不清”,它以连环画的样式出现的时候也很多。卡通作品,有时可以出现在电影、电视或者是各种读物上,有时又会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各式各样的物品中.于是,不少中外优秀的卡通作品、卡通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二、发展阶段

1.读画:孙悟空、哪吒、金刚葫芦娃、三个和尚、渔童等卡通形象基本土代表了现代我国卡通艺术发展的历程。唐老鸭、米老鼠、爱丽丝、棒球小子等则是国外众多卡通形象的缩影。

一个经典的卡通形象往往离不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并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例如我国传统的卡通人物孙悟空的身上,就浓缩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趣郁善恶观念膏机智勇敢、忠贞不渝、疾恶如仇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

2.简介:卡通一词是缘于英文: cartoon 的音译。我们中国也称“美术片”。动画片,它采用“逐格摄影”(又称“定格摄影”)的方法,将一系列互相之间只有细微豪华而动作连续的画面拍摄在胶片上(电视动画片则摄录在磁带上),然后以一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来,能获得形象活动自如的艺术效果。动画片,有短片,长片和系列片多种,题材和形式广泛多样,在世界影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视领域中更受重视,为少年儿童和成年观众所喜闻乐见。3.卡通是怎么制作、拍摄的?

动画片用绘画方法来表现角色的每个动作,一般说,一部10分钟的短片,片长900英尺,等于1.44万格画面,以每张动画拍摄2格计算,大约要会制七千多幅图画。一部90分钟的长片,就要绘制六万多张图画,需几十个画家进行一两年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动画的中间过程,大大提高了动画片的摄制能力。

动画片,最早诞生于法国。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家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1879年他利用一只饼干筒,发明了活动视镜影戏机。可以使连续画的画带无限地延长,能够表现更长的活动图画。雷诺绘制了《喂小鸡》,《游泳女郎》,《猴子音乐家》等二十多个动画小节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动画片。

1888年10月,雷诺运用幻灯机的技术,制成了光学影戏机。分绘制的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成为在电影发明以前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片。雷诺以他非凡的创造,成为世界动画片的创始人。

电影发明以后,动画片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而发展。1906年,美国的J.S.勃拉克顿摄制了第一部拍摄在胶片上的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从此动画电影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W.迪斯尼可以称为美国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著明动画艺术家,1923年,他拍摄了动画片《爱丽丝漫游仙境》,从此走人了动画艺术的道路。

4.卡通形象与漫画形象的艺术特点:

(1)造型简洁,形象夸张,色彩鲜艳。

(2)拟人化,活泼可爱。

(3)变化丰富,引人入胜。

5.讲解课本上中国卡通形象和漫画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也可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卡通故事。

6.放一段优秀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三.课堂小结。

基于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过程;探究性;教学策略

在中学教育中,美育也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美育的实施最重要的则是通过美术欣赏来进行的。在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教学条件,使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更加完美。因为美术欣赏教学策略不同于其他的教学策略,美术欣赏是一门需要去感悟的学科,它不同于数学等学科,具有逻辑性。美术欣赏是具有抽象性的。因而在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要掌握课的目的、主题以及授课的形式。

一、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

在美术欣赏授课过程中,要时刻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使其与教师一起投入到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经过尝试有:讨论法、谈话法和游戏法。

1.讨论法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对于一些美丽的事物亦是如此。想要将学生的天性引入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使用讨论法来实施。例如,欣赏《最后的晚餐》时,我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此幅画中间的那个人是谁?两边的12个人里有一个会出卖中间的人,你们猜猜是谁?这幅画可能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讨论。使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利于课的进行和整堂课最终效果的提升,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以及认识这幅画的特点。问题也包含“画的内容”“画的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况。让学生多方面地去理解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所蕴含的知识与艺术。这也符合最新的美术欣赏课程改革。

2.谈话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环节。我可以通过高超的谈话技巧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例如,在给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设问:在你们心中齐白石是什么样子的?齐白石的虾为什么这么出名?你们对于齐白石的虾有什么认识?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再由我给大家讲述齐白石的生平和我对于齐白石虾的评价与欣赏。与同学互动加深他们对齐白石的印象以及对他的名作的欣赏。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知识,也可以促进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

3.游戏法

一个好的课堂气氛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而课堂中的游戏可以使美术欣赏教学更加轻松愉悦,游戏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例如,在《蒙娜丽莎》这幅画的美术欣赏中,我可以设置一个游戏,让同学们自己绘画临摹《蒙娜丽莎》,再由同学们自己评价选出最好的三幅临摹作品,我可以奖励他们复印的《蒙娜丽莎》画。这种教学策略在适当的情节下使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整堂课都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还可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喜爱。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当属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其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通过我的感受理解,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比较重要的。而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带有探究性的教学策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探究的第一步则是要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问题的内容要在符合初中生对美术欣赏的认知与理解的范围内,既不能超出范围,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在范围之中,还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符合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例如,我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与达·芬奇一起感受欧洲文艺复兴”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随后派代表发表对达·芬奇以及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与认识。这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感受到达·芬奇的背景与历史,以及他毕生的名作。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发言来相互了解达·芬奇和欧洲文艺复兴,既可以使学生对艺术和美的认识有一定的提高,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在整个探究性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也符合最新的美术欣赏的课程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美术欣赏的认识。探究性的学习策略可以让我和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了解,使学生对美术欣赏从各个方面开始认识理解。而不仅仅是片面地对图形的认识。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策略中,教师应该掌握多种授课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技巧,丰富课堂内容,深入理解美术欣赏探究性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厚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的策略[J].华章:教学探索,2007(Z1).

[2]朱建华.情感体验是美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3]张香兰.略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J].学科教育,2003(06).

优化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三策略” 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感受,调动,拓宽,欣赏策略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 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的视觉形象, 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情。开设美术欣赏课, 就是发挥美术教师的作用, 带领学生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情感, 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感受美、欣赏美。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为提高美术欣赏课的实效性, 我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多视角欣赏, 感受美术之美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 具有丰富的内涵, 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去感受。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我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1. 依靠感官直接欣赏, 感受艺术作品的视觉印象。如人教版美术第15册波提切利的作品《春》, 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的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绘, 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寓意画;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舞》强烈的色彩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使我们激动与兴奋。

2. 从作品的风格欣赏, 体会不同艺术家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方面的不同, 在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上的差异。如人教版美术第15册, 笔墨情趣《兰竹册》使用的水墨技巧, 笔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 寥寥几笔, 便将兰的亭亭玉立、兰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凡高的作品《星空》,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 暗绿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 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通过对这种不同风格的欣赏,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眼, 提高嘘声的欣赏水平。

3. 从作品相关背景去欣赏艺术作品, 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喜好、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等, 以增加对作品的了解。例如,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 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 反映出唐代开明的社会政治。只有真实反映社会生活, 贴近生活实际的艺术作品才能流传开来,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宗教人物画向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转折时期。

二、多感官调动, 欣赏作品的丰富内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美术欣赏课提供了多种选择, 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声音、图像、动画、文字、影响和交互功能, 对学生进行强烈的感官冲击, 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 使美术欣赏课变得生动活泼, 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如, 我在上《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内容时, 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以下尝试。现代主义绘画流派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 对这些艺术流派对于一般的成人也是很难理解和区分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艺术形式, 我采用了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 我进行了创新, 把同学们比较熟悉的现代音乐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结合起来, 把现代音乐嫁接到现代主义绘画流派上。为了让学生能感受野兽主义画家马蒂斯《舞蹈》的狂野、表现主义画家蒙克《呐喊》的抑郁、未来派画家杜桑《下楼梯的女人》的动感、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红、黄、蓝》的安然和谐, 我在课前选择了四首现代音乐, 蓝调梦幻曲、西班牙舞曲、钢琴曲《寂寞的悲哀》、《平静的等待》。上课过程中, 我先出示四副画的图像, 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各自的艺术特点;然后播放四首音乐, 听觉感受四首音乐的不同风格;接着, 学生分组活动, 进行音乐与绘画的匹配, 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最后, 学生发言,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从对艺术作品的感性认识开始, 升华到理性认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拓宽艺术欣赏的空间

有人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是富有想象的年龄, 美术作品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和谐与完美, 更能给我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 通过美术作品有利于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品质。我在上美术欣赏课时, 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本身的美, 还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体会艺术作品带来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上欣赏古埃及文化一课时, 为了丰富课堂, 调动课堂的活力, 我在课前收集了几段古埃及木乃伊、金字塔的视频。在上课过程中, 首先播放视频, 并给学生出示问题:古埃及的艺术作品有哪些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在看完视频后, 纷纷发言。然后学生活动,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发挥想象力, 把对古埃及的印象通过绘画创作表现出来。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也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 美术欣赏课决不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美术的欣赏也不能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老师要以美术作品为载体, 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进行主动的创造, 才能把课上活上生动, 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的积累, 更能得到能力的培养。

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 由于创造者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 他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不同的, 自然作品展现的美也是不一样的。我在上课前, 经常会要求学生结合上课的内容, 收集相关的资料,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上《柏树和星空》时, 我让班级里的“梵高迷”对上课的内容进行补充, 该学生的热情很高, 从对作品的分析, 到梵高的生活讲得头头是道, 比我了解的多多了, 他的发言也使班级里掀起了梵高热。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 不仅拓展了艺术作品的空间, 丰富了艺术欣赏课的内容, 而且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大班美术欣赏中教师指导策略 篇5

艺术教育所指向的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应是综合的。对包括技法在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意义来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更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及想象力、创造力。但是,在目前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直接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幼儿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儿童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那么,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指导幼儿与作品对话、感受作品的内涵呢?

1.在欣赏作品中,教师都没有事先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让幼儿自己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实际教学中,幼儿也确实感受到了作品的内涵。你认为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如果你觉得这样教学可能有困难,那么你认为可以怎么设计?

2.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封闭问题少,开放问 题多,你认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无好处?为什么?

3.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多次让幼儿做动作来感受作品,你认为这样的设计是 否必要?为什么?

4. 执教教师认为,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一方面是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

面是又是儿童发展的组织者,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感受作品你有什么想法? 美术活动中开展欣赏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幼儿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幼儿 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就是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且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也就是欣赏、探索的开始。美术欣赏的过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微妙的、变化多端的剌激,这不仅需要培育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能力,还需要培育一种对复杂的视觉以及它的深奥意义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幼儿美术欣赏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才能从对作品的最初印象到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进而深入体验作品的内在涵义。

指导方法多样化

长期以来,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单纯采用灌输法。灌输法也就是高支配低 统整的指导方法。它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幼儿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幼儿丧失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因而,教师在本案例中主要采用了对话法,并与联想法、动作法相结合。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美术欣赏教育中运用协同合作式的对话,教师、儿童与艺术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他们的潜力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在本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和利用了 2 多通道感受和体验的条件,如优美的萨克斯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让幼儿做动作、自由讨论等,使幼儿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知、想像、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把画家的情思意念审美创造,弥散、渗透融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一种潜在的心灵沟通和内在的自我交流。联想法就是引导幼儿积极大胆地对作品进行想像,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如欣赏《蒙娜丽莎》时,教师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想像“在一个天气很好的日子里,天空飘着几条白云,茂密的森林里,没有动物的吵闹„„”丰富的想像使画面变得有声有色,更加生动起来,同时也渲染和加强了作品宁静、富有诗意的气氛。在油画的欣赏中,除了对线条、色彩、形象等直接因素的感知以外,还有对隐含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现性的把握。为了加深幼儿对画面中表现情感的形成因素的理解,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身体的各种动作来体验,这就是动作法。本案例中,教师多次让幼儿模仿蒙娜丽莎的微笑、手势、姿势等。通过这些体验,使幼儿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优雅等情感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注重每个阶段的指导

美术欣赏活动可分为描述、形式、解释、评价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指导侧重各有不同。而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本案例中,教师对每个阶段的指导重点都不一样。如在描述阶段时,为了让幼儿对作品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了一个画廊,挂的是大小不同的蒙娜丽沙肖像画,使幼儿对作品产生一种瞬间的强烈感受和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教师留给了幼儿足够的观看欣赏 3 时间,再问:画上画的是什么?让幼儿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让幼儿充分表达,使幼儿能说出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形式分析阶段,能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这是一个关键环节。为此,教师通过一糸列问题:表情怎样?她在想什么?等,启发幼儿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同时,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如你感觉怎样?引导幼儿反复多次地深入感知、体验作品,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宁静、富有诗意。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形式思考以后并进行了小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印象。在解释阶段,教师在引导幼儿对这幅作品的部分形式进行感知,描述以后,就让幼儿学蒙娜丽莎的微笑、姿势等,让他们体验和理解这幅作品的意义,并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脸时,教师问:她的表情怎样:那她在想什么?问答的幼儿答案各不相同,则充分体现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愿望。在最后的评价阶段中,教师让幼儿摆一个安静的姿势,并用摄像机摄下几名幼儿的安静姿势,放给幼儿看,这使幼儿更加理解“安静”的内涵,加深了儿童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使幼儿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铺垫。教师再用一个问题:这样的情景,给你一个怎样的感觉?幼儿都说出了自己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他们有的说“我感觉很美!”“我感觉很舒服”“很温柔”“很轻松”“很安静”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了一幅肖像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评价作品阶段并不是重点,能够说出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和吸收作品的有些方面,进行自己创作这已经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1.建议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研习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和内涵,它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提升魅力。但是,当下我们的初中美术欣赏课尚待丰满和完善,由于我们的局限性和客观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倾向,然后参照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课堂流程,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到最终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完成知识到能力到修养的迁移。笔者参照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展开探索与研习。

一、立足专业高度,解析美术语言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美术作品需要通过线条和色彩来满足欣赏者的视觉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立足专业高度,从作品的线条、色彩、明暗、结构、肌理等专业角度展开剖析和赏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情感来解读作品的艺术内涵。课堂上,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中有限的美术图片欣赏,几张小小的图片传递的美术信息可能无法从多角度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补充和完善教材没有涉及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便于让学生能有一个更大的欣赏视角,如此展开艺术欣赏,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欣赏能力。

另外,笔者认为,欣赏不仅需要引导,还需要环境。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在闹市中和在优雅的展室中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愉悦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欣赏环境,以便于让学生能以淡雅的心境来品味作品,解读美术语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美术作品展览馆,当然,如果为了方便,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我们无法见到的经典作品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展开欣赏,这样我们还可以将精彩重点部分给学生放大局部,让学生仔细观摩创作者的笔触,体味色彩韵理等。比如,凡·高的经典作品《向日葵》,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逼真地将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线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欣赏体验,鼓励自主探究

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理念,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照本宣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换之以充分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型课堂模式。可以说学生能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是美术课欣赏成功开展的前提。调动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关键是其自身的主动,尤其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如果学生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喜欢美术,去欣赏作品,那么欣赏课的效果就难以保证。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需要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发自内心的主观欣赏才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获得深刻的美学专业意识的体验。欣赏应该是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活动,重在品、赏,不在于讲解多少,需要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具体在欣赏教学中可以应用下列方法:(1)给学生一个欣赏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预热过程,特别是与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对于理解和欣赏作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学生有备而“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欣赏的层次,学生对欣赏课产生强烈的、直接的兴趣。(2)“读”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种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措施,同样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需要学生认真读,这个读是欣赏的前提,没有对作品的细致品读,便没有欣赏的结果。欣赏中让学生仔细地“读画”,给一定时间读画,之后请学生讨论,抒发个人对作品的见解和感受。(3)类似于阅读提纲一样,给学生提出几个重点观察和欣赏的题目,提示学生欣赏的重点,给予一定层面的点拨。指导学生从色彩、线条、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方面去欣赏和品读。如果需要,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交流,生生互动的欣赏课,效果更佳。

三、丰富欣赏内容,转换欣赏角度

教师备课也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只有了解学生美术知识的认知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一个人的美术欣赏水平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和提高的,需要积累,广泛接触各种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初二学生的美术欣赏课内容主要是水彩画、雕塑、建筑、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等的艺术欣赏。比如,雕塑欣赏,指导学生理解中国雕塑历史和西方雕塑艺术风格与流派,然后讲解雕塑是一种实体艺术,讲解艺术家对雕塑语言的掌握和创新,体会那种棱角艺术的美感。如,吕德《马赛曲》、罗丹的雕塑,这是最为著名的雕塑作品。进一步体会亨利、摩尔、布德库西的雕塑创新。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经验总结。总之,美术欣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用经验、记忆、感知和理念等隐性素养来对艺术作品进行专业解读和思想萃取,并以此来让学生获取美术知识,进行审美享受,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客观地说,美术欣赏从根本上有别于欣赏风景,需要欣赏者站在专业的角度,从多角度进行欣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完成初中美术欣赏课对一线教师的要求。

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探讨 篇7

一、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1) 加强欣赏引导。在欣赏课上,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形式、线条、颜色与内容美。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还要对作品进行充分赏析, 仔细“读画”几分钟后,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的赏画感受, 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使学生对作品的形式、线条及颜色等产生深刻体会。

(2) 注重材料收集。教师应认识到美术欣赏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与艺术认知能力的重要作用, 应该在课前留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 而且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分享, 使学生有备而“赏”, 无形当中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 通过收集与展示形式多样、色彩缤纷的美术欣赏资料, 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3) 丰富教学形式。在美术欣赏课上, 教师要丰富教学方式,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对美术作品展开欣赏与讨论, 并交流欣赏成果,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

(1) 引入游戏, 激发欣赏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引入游戏, 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例如, 在学习“色彩的对比”时,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熊玩具, “同学们, 我们做一个给小熊穿衣服游戏, 如果给它穿一件红色上衣, 那么搭配一条什么颜色的裤子才合适呢?”教师展示出为小熊设计好的红上衣, 绿裤子, 引导学生对小熊的整体服装搭配进行欣赏。学生们热烈讨论后会说:“老师, 这样的色彩搭配太难看啦!”当课堂活跃到一定程度后, 教师言归正传, 开始向学生讲解色彩搭配的原理。通过游戏, 学生对色彩有了深刻的领悟, 明白只有协调好色彩, 才能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在游戏中,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 走进生活, 加深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融入生活化元素, 不仅能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还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与理解, 逐步提高欣赏能力。美术是一门五彩缤纷、充满绚丽与神奇的学科, 而课堂对于美术教学来说, 空间相对狭小。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拓宽视野。例如, 在学习“流动的颜色”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过马路时观察红绿灯、指示牌颜色的变化;学习“校园里的花”时, 引导学生对校园中颜色各异的鲜花与枝繁叶茂的树木进行欣赏;学习“窗外的景色”时, 对天空色彩的变化、秋天果园里的水果颜色, 雨天街上人们打雨伞的颜色进行观察等。总之, 教师要善于引导, 把美术欣赏和生活紧密相连, 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美术, 深化美术欣赏的认识。

(3) 利用多媒体, 调动多种感官。教育心理学指出, 人们通过听觉方式获得的知识约占所有记忆的15%, 通过视觉方式获得的知识约占记忆的25%。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单纯地把美术欣赏看成是一种视觉活动, 而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其他感官, 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等充分结合, 以增强学生的体验, 全方位感受事物特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时效性。在学习“漫画与动漫欣赏”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爱好, 在课前认真制作课件。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形式多样的动漫图片, 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还可播放动漫视频, 比如学生们喜欢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 增强视觉效果。另外, 在学习“色彩的冷与暖”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将色彩与音乐相结合。当多媒体屏幕展现出暖色调图片时, 播放较为激昂、欢快的背景音乐, 而呈现冷色调图片时, 则播放一些低缓、慢节奏的音乐。这样, 学生视觉与听觉做到了完美结合, 加深了对冷暖色彩的理解, 提高了色彩辨析能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三、结束语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较大影响。因此, 教师要对美术欣赏有足够重视, 不断加强教学策略方法的研究, 针对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采取有效措施, 深化课堂内容, 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 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结合美术教学实际, 制定相应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姝娟, 陈实.试析儿童民间美术欣赏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9) .

[2]叶莹.增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9) .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篇8

1 注重课前准备工作

1.1 学生的课前预习(预习策略)

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这是其一;第二,让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明确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预习的策略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多些自信。所以教师要常常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他们去查找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是非常重要的。看,是欣赏的第一步,没有看就没有欣赏;查找资料,是欣赏活动的第二步,不查不行。

1.2 教师的精心备课(备课策略)

课堂需要教师的掌控能力,但同样需要有效的预设。因此,备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过程,而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所以,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

2 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学习活动

《课标》强调了欣赏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在欣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学习活动:(1)网络为我们迅速、及时提供有效信息,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弄清作品的历史背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教师利用课件多出示画家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在对比之中总结,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说得不准确的地方,感觉不敏锐的地方,甚至也许有理解上的错误,这都没关系,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完善起来。(3)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努力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欣赏课上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方法

3.1 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景

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导入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交流与探索。其优点在于共同参与性强,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运用了视觉分析和与学生对话的方法。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再让学生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画家的艺术处理方式。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以及相应文字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后再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参加讨论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尝试分析,并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如教学欣赏课《向日葵》一课,教师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向日葵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向日葵花的海洋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向日葵,为后面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做好铺垫。然后出示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让学生和动画片段的向日葵进行对照,要求学生叙述所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学生对被欣赏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宝贵的,它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而且学生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教师尽量少讲解,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接着,教师采取与学生共同分析的方法,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以及相应文字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加讨论并引导,有侧重地对作品的体裁、题材、构图、造型、色彩、风格等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通过教师的引导,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叙述了他们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教师再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慧眼”,学生沉浸在这个多彩的课堂中。

3.2 运用学习中的“发现问题策略”

“发现问题策略”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探究”为核心,以“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应用创新”为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视频或自制的画册,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教师为学生设计许多的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让学生从欣赏开始的感性层面渐渐进入到理性的层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类比、分析、讨论掌握知识,并让他们进行语言和动作上的表达。这样就能做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目的性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从心理学上讲,通过提出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发现问题策略”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应用创新。如教学“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教师利用课件采用虚拟手法邀请学生登上天安门,踏上万里长城,走进祖国的著名建筑,感受它们的辉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艺术?学生探究,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小结。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任务:“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咱们认识了祖国北方的许多名建筑。其实我们所生活的南方也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也有许多著名的建筑。我们一起来欣赏人间仙境——《水乡周庄》。在欣赏水乡周庄的建筑时,不能只从单一的建筑物出发,因为这里的建筑都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为此在没有走进水乡周庄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水乡周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教师播放《水乡周庄》的视频短片,最后定格于《水乡周庄》的一张图片上后,请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这张图片及刚才欣赏水乡周庄的视频的感受,相互合作,交流,探讨,总结一下水乡周庄的建筑特点(生探讨交流,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发挥集体智慧,既促进了个人与群体间的更好合作,又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友谊。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应用结构化教学策略

结构化教学法,也称系统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欣赏课中围绕教材师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其策略一般为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体,最后由教师总结或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优点在于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优点在于通过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结构的形式,给了学生一个知识的结构,这样做既学习了新知识,又起到了复习、巩固、提高的作用。如教学《中国民间美术欣赏》一课,教师尽可能把自己搜集的一些民间美术的素材拿出来,花上一些心思好好布置了一下教室,譬如周围墙上挂上一些年画、剪纸、皮影等民间美术题材的装饰画并配以中国结、版印门帘等实物,讲台和课桌铺上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大花工等民间土布,装粉笔的纸盒子换成青花瓷的罐子,教师尽可能把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经典最具特色的部分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或图片或实物)。教师抛出主题后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民间美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寻找答案,有效地促进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们爱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瑰宝之一的民间美术,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和传播,并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积极担当起弘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任。

4 结语

美术作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不懂美术语言就无法欣赏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领悟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就要靠美术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以引导,就要靠美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为此,美术教师要通过多种实践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真正引导学生进入美术鉴赏这个艺术殿堂的大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篇9

一、在多媒体情境中产生兴趣

以往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通常依赖课本现有的图片和文字,授课时也是以讲授为主,这常常使得本该生动热烈的美术欣赏课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大打折扣。而多媒体刚好弥补了这点不足,它可以为教师搜集各种需要的教学资料,当教师想让学生欣赏某个作品的时候,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把该作品的相关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观赏大幅高清作品,还可以通过放大作品的细节,达到局部赏析的目的。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学生可以赏析到课本以外的作品。学生身在固定的课堂空间,而多媒体创造的教学情境则让学生摆脱了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穿越古今、驰骋中外。

在欣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一课时,由于青铜作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罕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单纯的讲解会让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作品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且可以通过视频资料青铜时代人们的生活、青铜的使用等的展示,轻松地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这样学生欣赏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无处不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学习往往都是以基本了解、初步感知为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今后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体验式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要以教学知识为出发点,丰富教学形式,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生活联想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对生活艺术的感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增强审美发现能力。

例如,教师教学生欣赏中国水墨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泼墨游戏,感受中国水墨画“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的境界。让学生通过体验墨泼、晕染等手法,感受不同的水墨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水墨画独特意境的理解。

三、在生活体验中收获快乐

小学生普遍都活泼好动,对不同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想让小学生安静地在课堂上坐满45分钟学习知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组织课堂,让学生被教学内容所吸引。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辅助知识教学,教师通过融入生活元素的教学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联系生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在学习时感受到教学内容带给他们的快乐。

如学习《标志》这课时,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标志的基本知识、艺术特征、类型以及表现手法等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多选取一些生活中与标志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帮助学生认识标志、理解标志。比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咬掉一口(苹果品牌)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标志,进而引入新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世博园区的视频,并且让学生说出在视频播放过程中都看到了哪些与交通有关标志;然后再通过交通标志和苹果标志引出标志的功能……这样,学生看到的、欣赏的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标志,对标志的一些基础知识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利于之后对一些特殊标志的学习,实现了由生活到美术的过程。

四、在实践强化中培养审美能力

有了课堂上的体验基础,学生掌握了美术欣赏的基本能力,但是美术欣赏不能只是一味地观看、品评,还要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体验,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来说,欣赏与自然相关的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去发现美,引导学生用相机、画本去记录自然之美、民间艺术;而学习与节日相关的知识时则可以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春节剪窗花、贴春联、舞龙舞狮;等等,以此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升华自己;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近艺术家,与他们学习并且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除此之外,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小学生也成为网络忠实受众,因此,我们的美术欣赏课也要充分体现出时代感,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美术艺术和文化。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本身就是带领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并且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而在美术欣赏课堂上应用体验式教学,无疑是锦上添花。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美术视野得到了扩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实现了对学生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完善学生人格、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易强.浅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堂进行动手体验式欣赏.科教文汇,2012(12).

[2]刘盛颖.“发现—体验—探索”渐进式教学模式在美术作品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06).

美术欣赏教学四策略 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型德育,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材, 挖掘德育素材

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清晰明确的, 通过对美术技能技法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德育目标通常隐含在教学内容之中, 具有一定的不可发现性和藏匿性, 这就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它, 用审美的眼光选择它。德育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得到背遍认同的, 它能够将真、善、美统—起来, 并经得起历史和人类文明标准的检验, 同时也要与学生的德育活动和常规德育管理在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

以人教版美术教材第二十五讲《浪漫主义绘画》为例, 其教学目标是了解浪漫主义美术的审美特征,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掌握浪漫主义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画家及其作品, 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1]。深入研究后, 可以挖掘到一些德育点:

1. 以最具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李太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及著名音乐家舒曼的《梦幻曲》等为导入, 让学生们觉得既然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是这么有名, 那么浪漫主义绘画将是怎样呢?

2. 穿插介绍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屈原、李白、李贺、郭沫若等等, 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人物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们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介绍世界美术方面的浪漫主义画家:

德拉克诺瓦、借里科、吕德、约瑟夫·透纳等, 从国内到国外, 从国家到国家。同时教师也要有选择地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展现浪漫主义绘画的魅力, 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文化的气息, 激发学生的浪漫主义情怀[2]。

以上的三个德育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 并与教学内容协调融洽。千万不能将德育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相互脱离, 德育形式冗长呆板, 缺乏欣赏性。

二、整合德育素材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基础, 德育目标是这堂课的升华。两者之间应该琴瑟相和, 相映生辉。德育目标的达成需要对德育素材进行精心挑选, 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素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德育素材形式多样, 如诗歌、散文等文学素材;音乐、美术等艺术素材;节选纪录片、文艺片、故事片等影视素材。这些形式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强调用欣赏感染学生的情绪, 唤醒学生的爱心、良心、同情心、责任心等多方面的情感, 使他们懂得感动和爱, 在感悟中提升道德水平。总之, 德育素材的编排要与教学内容连贯, 德育素材之间要注重和谐与美[3]。如人教版《中国绘画欣赏》一课中,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中国山水美景来强化环保意识, 同时也可以宣扬人类真实情感方面的内容。

三、对德育素材进行审美化改造

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在对美的欣常中有情感体验和道德提升。但是, 如何让学生自然进入如歌如画的情境呢?这需要对德育素材进行审美化改进。方法可以有如下几种:第一, 要创设德育情境, 挑选具有审美价值的德育素材, 使其具有可观赏性;第二, 要把握德育欣赏的节奏, 注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抓住课堂中呈现德育的最佳时机, 适时切入。第三, 要做到德育活动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自如, 相得益彰;第四,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美术、音乐、诗歌、散文、故事、影视等艺术形式;第五, 要不断变换课型, 防止学生审美疲劳。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接触是最直接的, “言传不如身教”, 教师的仪表气度、语气神情、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因此, 在课堂上, 除了学科中展示的美之外, 美术教师更要珍视自身“美”的潜质, 注重与学生接触的每个细节, 追求“师表美”, 将“欣赏型德育”贯彻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

参考文献

[1]崔凯伟.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众文艺, 2009, (22) :180.

[2]赵正阳.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7) :28-30.

谈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欣赏 教学现状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69

美术欣赏课不仅是小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课程,也是教师需要严格教学的一门课程。美术欣赏课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外界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美术知识学习及培养绘画能力。因此,教师对美术教育不能放松,应立足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不断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1.教学死板,不生动。在如今的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普遍是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例如,美术欣赏课上,大多数教师只对美术课本上需要欣赏的一些美术名作进行讲解,如对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进行欣赏时,不管是在美术构图上还是在人体艺术方面上,教师只是简单地对美术课本上提及的鉴赏知识进行解读,并不列举其他的人物美术作品,再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欣赏。这样,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和美术欣赏知识的及时应用;把学生的美术欣赏角度和见解禁锢了,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教师鉴赏水平欠佳,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不足。小学生的生活中不缺乏非常优秀的美术作品,缺少的是能够引导他们发现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教师。很多美术欣赏课教师都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专业水平不高,从而使得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时存在欣赏不全面、欣赏角度不正确等问题。例如,在对《星空》这幅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教师一般都会说:这幅作品虽然表达天马行空,但是色彩运用非常大胆,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让人觉得真正置身于星空一样。其实学生并不能听懂。这些欣赏的话语都是美术课本的原话,美术欣赏课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朗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1.加强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小学美术欣赏课不单单是让学生欣赏名人的美术作品,也需要让学生去欣赏生活中的美。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美术,如在住宿的地方就有很美的风景:夕阳西下,无数美丽的鲜花,绿油油的小草,蓝天白云。这都是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去欣赏的“画”,他们的心情,他们的言语表达都是他们欣赏美术的一种态度和能力的体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会运用美术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力,丰富他们的情感。

2.提高美术课堂互动性。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美术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互动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兴趣,并能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只向学生传递复杂的美术欣赏知识,更要去了解学生对美术欣赏知识的反馈和理解。在美术欣赏课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欣赏美术作品,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避免学生养成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更避免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例如,美术课本要求学生鉴赏《向日葵》,教师可一步步引导,询问他们对这幅画是怎样理解的,觉得向日葵漂不漂亮,漂亮之处在哪,有没有和平常的画作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这些都是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与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课互动的基础。小学美术欣赏课只有去坚持互动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热情。

3.提升教师的美术鉴赏水平及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对于小学美术欣赏课来说,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日积月累养成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美术鉴赏水平,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欣赏两幅不同的美术作品,并从不同的角度用相应的专业知识进行欣赏。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的欣赏结果,将学生的不同欣赏方法与欣赏角度进行整合,促进所有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小学美术欣赏知识,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让学生从小养成进行美术欣赏的习惯,还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专业知识,都为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驻足欣赏,成就精彩,只有加强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才会为学生未来精彩的人生奠定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四策略 篇12

一、引导学生重视作品的文化情境, 培养人文精神

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到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 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在上《现代建筑》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校园里走一走, 看一看, 结合我们学校的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 让学生分析、评论校园建筑以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 同时感悟建筑所带给我们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在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时, 我们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 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从而感受到美, 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 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 使之内化, 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如在欣赏中国画时, 教师可以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时代的中国画图片, 让学生一进教室马上就置身其中,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也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 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 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 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 培养自主欣赏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在美术欣赏中, 教师往往在课堂出示欣赏图片后便一讲到底, 好多都是自己学到的知识再介绍, 有的人云亦云, 有的自主观念造很强, 意识片面。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投入, 自己欣赏的章节兴奋激扬但学生漠然以对的尴尬场面, 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 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表面化的理解而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 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 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运用网络资源, 延伸拓展课堂。网络资源很好地给我们提供了欣赏的平台, 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先知者, 网络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也不例外, 大量的图片在网上都找得到, 他可以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也可以以课堂为点, 网络为面, 拓宽知识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 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 利用课件的演示, 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 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领略象形字的妙趣, 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 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深入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 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 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 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 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 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 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 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 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 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 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 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 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 完善了审美观点。

上一篇:专业化分级管理下一篇:异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