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分级管理(精选9篇)
专业化分级管理 篇1
近年来, 昌乐县烤烟种植规模稳定在1 000 hm2左右, 3.33 hm2以上烟叶种植大户 (6.67 hm2以上为农场) 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农场烟叶的分级加工和收购管理工作显得分外重要。通过合作社专业服务队的建设, 加强烟叶农场的分级收购管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农场烟叶分级加工纯度和收购等级质量[1,2,3,4]。在搞好烟叶生产经营的同时, 通过对烟叶农场的专业化分级加工和收购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找出存在的问题, 采取必要的措施, 认真地加以解决。
1 农场烟叶分级加工及收购现状
1.1 烟叶农场成为当地烟叶种植的主体
昌乐县2011年烟叶农场面积占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的51.8%, 2012年烟叶农场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2.3%, 2013年烟叶农场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9.6%, 农场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烟叶农场作为种植主体的新兴力量, 促进了烟叶生产的发展, 但也给烟叶的分级加工和收购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1.2 烟叶农场和专业服务队的关系
烟叶农场的快速发展导致加工场所不配套、管理粗放、雇工成本增加、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接踵而至, 而在烟叶分级加工方面给烟叶等级质量带来的影响尤为突出。如何加强烟叶农场的分级收购管理工作, 提高农场烟叶分级加工纯度和收购等级质量, 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9年3月成立了昌乐县石家河黄烟生产合作社, 在此基础上, 2011年根据烟叶生产的不同管理环节, 组织成立了相应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分级专业队作为一支技术含量较高的队伍, 在提高农场烟叶加工质量和烟叶农场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烟叶农场的分级加工及收购
依托黄烟专业合作社, 成立分级专业服务队, 实施统一鲜烟分级、统一干烟分级和统一收购的“三统一”模式, 收购中采取“入户预检、初分预检、密码收购、全程监督”的措施, 既可以保证烟叶等级纯度和农场经理的经济利益, 又能够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而使烟叶农场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2 采取的措施
目前的烟叶农场分级管理中, 普遍存在着鲜烟分级重视不够、分级场所不统一、加工人员不固定、分级程序不规范、分级纯度不高、质量把关不严格、技术人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2012年, 对昌乐县应用分级专业队分级加工的6个农场烟叶进行抽把检查, 检查等级为C3F, 每个农场20把, 叶数在500~520片之间, 以叶数计, 等级合格率均在85.7%以上, 高于散户79.2%的合格率水平。每炉干烟加工较散户节省2.3个用工。2013年, 对昌乐县应用分级专业队分级加工的10个农场烟叶进行抽把检查, 检查等级为C3F, 每个农场20把, 叶数在500~520片, 以叶数计, 等级合格率均在89.5%以上, 大大高于散户82.9%的合格率水平。每炉干烟加工较散户节省3.1个用工。分级专业队分级加工, 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烟叶农场的用工成本, 提高了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 促进了烟叶农场的发展。
2.1 组织措施
2.1.1 制定管理办法。
根据上级局有关农场烟叶分级和收购管理规定,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农场烟叶分级和收购管理办法》, 对农场烟叶的分级和收购实行规范化管理。
2.1.2 组织领导。
在县局 (分公司) 成立烟叶分级管理小组和收购质量监督检查小组的基础上, 烟叶基层站成立“烟叶分级加工管理小组”, 由评级组长担任小组组长, 合作社理事长担任小组副组长, 对农场烟叶的分级和交售工作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管理小组”下辖若干分级专业队, 具体负责农场烟叶的分级加工工作。
2.2 分级管理措施
2.2.1 依托专业合作社, 成立分级专业服务队。
在成立黄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 全县成立了65支分级专业队, 每支专业队在20人左右。每支专业队设队长1人, 负责队员的管理及技术指导。队员实行统一工资制。合作社设专人负责财务管理和工资发放。
2.2.2 组织烟叶分级人员。
根据烟叶农场面积确定分级专业队数量。如规定, 农场面积在16.67 hm2以上的烟叶分级加工工作由2个分级专业队负责;农场面积在6.67~16.67 hm2的烟叶分级加工工作由1个分级专业队负责;留1个分级专业队作为机动队。分级专业队负责该农场烟叶的分级加工进度和分级质量。烟叶分级技术员包括分级专业队, 负责分级专业队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分级标准的监督检查。
2.2.3 确定烤后烟叶分级场所。
由分级加工管理小组组长、分级专业队队长与农场经理选定烟叶分级场所。选择光线较好的自然散射光源、干燥、清洁的加工室, 室内不能存有化肥、农药等污染物, 以及陈烟、粮囤等易生虫的其他物资。
2.2.4鲜烟分级。
鲜烟分级是干烟分级的基础, 鲜烟分级可有效提高烟叶质量的一致性。采收专业队人员对烟叶进行适时采收, 确保了采收鲜烟成熟度和均匀度。分级专业队人员对采收的鲜烟进行统一分级, 根据烟叶的着生部位、成熟度高低等分类编杆, 确保同杆同质。为确保同一炉烟叶变黄和干燥一致, 同一座烤房内要求装同一品种、同一栽培管理、营养发育同一水平的烟叶。同一炉层的绑杆质量要一致, 成熟度大的装高温处, 成熟度差的装低温处, 适熟烟叶装中层。鲜烟分级的一致性和合理配炉大大提高了烟叶的烘烤质量, 为下一步分级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2.2.5 烟叶分级。
农场烟叶加工前, 由烟叶分级技术员按炉次、部位制作分级加工参考样品作为分级的依据, 并对分级专业队人员进行培训。分级专业队人员按烟叶的分级程序操作和加工质量要求, 按照“先分组、后分级”原则操作, 先对烤后下杆的烟叶根据部位、颜色等进行分组, 再对同一组中的烟叶按照长度、含青度和杂色比例再进一步分级。烟叶技术人员负责初检和绑把后复检。分级中要彻底解决好等级纯度存在的问题。严禁混部位、混颜色、混杂色、混等级及混青现象发生。
3 保证烟叶农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对策
烟叶农场的发展和专业服务队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实现烤烟的规模化种植、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收购质量, 推动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一是成立专门烟叶农场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烟叶农场管理机构, 对烟叶分级和收购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二是搞好与黄烟专业合作社协调工作。合作社的成立, 进一步拓宽了服务渠道, 提高了烟叶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搞好与专业合作社沟通协调工作, 进一步加强分级专业队伍管理, 做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提高专业分级人员素质和分级业务技能, 做到统一标准、精细加工、正确分级, 保证烟叶的等级纯度。三是细化农场烟叶分级流程。在专业分级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农场烟叶分级流程, 第1工段负责烟叶分组, 第2工段负责分级, 第3工段负责烟叶扎把、排帘及交售。四是农场烟叶实施散叶加工收购。在烟叶农场达到一定规模、标准化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 实施散叶加工和收购。
参考文献
[1]文俊, 邱妙文, 张延军, 等.烟叶专业化分级服务组织管理与运行效果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22) :218-220.
[2]张文建, 张正林, 刘方贵, 等.烟叶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成效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1) :65-67.
[3]王方锋, 王滨, 杨杰, 等.山东沂水烟叶农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383-384.
[4]龙晓彤, 韦建玉.工商协同推进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J].广西烟草, 2013 (6) :61-62.
专业化分级管理 篇2
甲方: 合作社 乙方: 烟站
一、双方约定事项
1.甲方负责为乙方提供烟叶专业化分级服务。具体作业地点: 烟站,具体分级操作:散叶专业化分级,作业数量约 万担,作业时间商定为2016年 月 日至2016年 月 日。具体时间以烟站收购时间安排为准。
2.乙方向甲方支付专业化分级服务费,费用标准为17元/担,实行计时与计件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工资根据烟站考核结果发放。
二、甲方职责和义务
1.组织专业分级人员接收烟草部门分级标准培训并接受乙方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分级从业资质,统一服装,持证上岗。
2.按协议要求组织专业分级人员准时到达乙方指定的作业地点开展分级作业服务。分级期间,甲方必须服从乙方统一安排调度。
3.分级操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烟叶分级标准,按照烟草部门要求,保证分级质量与分级相率。青杂、水分、非烟物资控制,部位、颜色、等级清楚,满足乙方定级要求。原则上分级效率250-300担(一条收购线),满足乙方收购进度需求。
4.接受乙方日常工作考核考勤,并签字确认。5.由甲方承担因分级纯度和质量不符合乙方事前要求,造成的二次分级整理费用。
三、乙方职责和义务
1.乙方负责向甲方为提供烟叶专业化分级服务场所及分级台、标准光源等必要的分级设施。
2.在收购开始前组织分级技能培训班,对乙方分级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考核,对考核合格人员颁发上岗证,配备工作服。
3.对甲方分级人员的分级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不合格的有权要求返工、拒绝验收签字,不支付作业费。
4.对甲方人员分级质量与效率进行考核,在收购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据实支付甲方分级作业费。
四、其它事项
1.甲方在作业服务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安全责任事故由甲方承担。
2.作业期间双方发生争议或矛盾,可向有关部门及村组反映协调解决。因天气等不可抗力或者其它意外事件使得本协议无法履行的,经双方协商后可以解除本协议,双方不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一方需要变更或终止作业协议的,应在作业初始时间前1天通知双方,并征得对方同意后可变更或终止作业协议。
3.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生效。本协议有效期自2016年 月 日至2016年 月 日。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专业化分级管理 篇3
烟农初分级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着烟叶等级质量的好坏。只有经过烟农的正确分级, 才能加快站点专业化分级和烟叶收购进度, 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 因此, 如何提高烟农烟叶初步分级水平至关重要。烟草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有着重要地位。而烟叶分级则是对合理利用烟叶资源、提高烟草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1]。烟叶分级工作开展得好, 烟叶效益会得到充分体现, 烟农、公司、工业的效益得到保证;反之, 对烟叶资源不但是极大的浪费, 还损害多方利益。但在实际工作中, 烟叶等级纯度不高、等级水平波动、不能正确执行烟叶等级标准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烟叶分级工作需要不断提高和加强。近年来, 烟叶产区在抓烟叶分级工作上下了很多功夫, 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要认识到, 烟叶分级的源头主体是广大烟农, 分级水平、思想意识、环境限制等因素对烟叶分级工作的影响较大;农场和大户的初分等级不准确, 造成了雇工用工的成本浪费, 给站点专业化分级加工形成的工作压力不可忽视。
1 烟农烟叶分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从产烟区烟叶收购分级现状看, 存在的问题共性的多, 个性的少。笔者认为当前烟叶分级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有:混部位较重、混色组、跨等级低出, 混青杂比例严重等。烟叶农场雇工分级加工成捆, 初分等级效果差, 浪费人力资源大, 农场用工成本上升, 站点专业化分级的成效体现不出来。纵观分析, 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1 质量意识淡薄
对烟叶等级质量认识不够, 许多烟农对分级因素掌握不准, 甚至不知道影响分级的成熟度、叶片结构、油分、身份、色度、叶片长度、残伤七大因素[2];部分认为烟叶只是用来制作卷烟而不是日常食品之类, 只要烤出即可, 而且烟叶等级质量评定根据标准依靠感观判定, 这种方式会让烟农片面认为烟叶等级在评定上存在主观不确定性, 缺少质量认定的数据性。
1.2 烟农烟叶分级技术水平不高
从1985年全国统一执行15级烤烟标准起, 到1992年8月15日现行烤烟 (GB2635-92) 标准的发布, 烤烟标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 一段时间内实际操作指导性更强[3];但是, 近几年,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小户种植面积减少, 农场和大户种植面积扩大, 生产过程和分级加工粗放, 不精细, 给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质量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同时现实中存在一部分烟农文化程度较低, 接受能力有限, 虽多次接受烟叶分级培训, 但仍难以全面掌握烟叶分级技能。这种现象在烟叶分级中具体表现是烟叶等级质量不纯, 而且这种表现是随机的、均匀的, 非刻意行为。
1.3 经济利益驱动
经济效益是烟农从事烟叶种植的直接动力。部分人烟农在烟叶交售时存在侥幸心理, 通过以次充好、蒙混过关等不正当行为获取利益。这种负面意识导致分级中混青、混杂、混部、混色组等现象出现, 给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带来压力;同时, 部分相邻等级国标牌价差价较大, 虽牌价的制定本是优质优价的体现, 但因认识局限, 部分人在分级过程中, 在相邻级价差较大的等级上混下级烟, 甚至混部位往价格高的等级里靠。
1.4 收购外界因素影响
在烟叶分级和收购中一些负面行为, 使得烟农对烟叶收购公平、公开性产生怀疑, 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把目光和精力不是放在初分挑拣上, 而是放在卖烟上。挑拣烟叶时, 不认识质量, 只看烟叶大小、长短, 甚至故意掺杂使假, 以次充好。认为“烟叶收购一时一个样, 一年一个形势, 跟着形势走, 碰运气”的侥幸心理。这种不信任有时在分级加工交售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 从而一定程度干扰专业化分级过程和验级人员对烟叶等级的判定, 影响收购烟叶等级质量把握。
1.5 收购站点收购等级, 前、中、后执行标准不一
烟叶收购中不确定因素的误导, 基层烟站收烟时对等级标准执行没有做到始终如一, 容易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波动, 不稳定;烟叶收购中人情烟、关系烟、面子烟等不正之风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些因素也影响烟农初分等级的积极性。
1.6 对烟农分级指导不到位
技术员、预检人员责任心不强, 自身业务水平低, 实操技术水平不高;对标准把握不准确, 不能正确指导烟农进行初分等级。还有些评级员宣传、演讲能力欠缺, 指导过程“照本宣科”, 培训方法脱离农村实际, 效果差, 不能给烟农以深入、细致、系统、明了的解说。
1.7 烟农分级时间仓促, 加工管理跟不上
部分烟农由于种植面积较多, 劳力不足, 秋收秋种雇工难, 大部分既采收烘烤又要雇工初分加工, 时间的仓促, 导致初分的不到位。为了抢时间交售, 不论烟叶质量直接粗放加工扎捆, 造成捆内混乱, 影响了烟叶等级质量。烟农加工场所的光线不理想, 也给加工初分造成困难。
1.8 生产过程带来的影响
施肥量不均匀、顶叶留的过大、大田长相不合理、亩产量设置过大 (有些烟田在225kg以上) 、大田成熟落黄不一致、没有按照分部位采烤、烘烤技术力量薄弱、烤出烟叶质量差等, 给烟农初分人员造成分级加工难度。
2 提高烟农初分等级水平的途径探讨
纵观一些产烟区在烟叶分级工作上采取的措施, 笔者认为:影响烟叶分级质量的因素是综合性的, 多方面的;制定解决措施也应从多角度考虑, 提高烟农分级水平应多方面入手, 综合措施其作用效果才会得到体现。
2.1 提高收购站点技术员的自身素质
对烟技员进行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培训, 经考试合格后上岗;烟技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后, 才能更好的指导烟农初分等级。另外还要加强烟技员的培训指导能力, 可以有效地提高烟农的初分水平。把烟农参训率、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作为烟技员的考核指标, 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对烟技员实施考评考核, 兑现奖惩以加强其责任心。这对做好烟叶分级指导工作和提高烟农分级水平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2 加强烟叶技术人员对烟农初分等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部分烟叶技术人员片面地认为, 烟站只要在收购中把好分级检验关就能收好烟, 烟农就能卖好烟、创出高效益。没有做到重心下移, 质管前移, 把烟农初分的培训与指导摆上重要位置, 作为烟站日常工作的重点来抓, 没有从组织、制度、人员、时间上保证烟农初分培训和指导工作。同时, 也没有认识到烟农初分等级传递到站点, 给专业化分级、收购进度带来的影响。
2.3 采用不同方法加强对烟农的培训指导
在“深、实、细、严”上下功夫。“深”就是要深入下去, 要深入到村组、到农户, 掌握烟农的一手材料,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实”就是从农村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要充分尊重烟农文化层次低的实际, 注重理论和实物操作相结合, 典型和一般相结合, 分级和收购相结合, 分级培训和政策宣传相结合。“细”就是耐心细致, 不厌其烦。烟农要了解什么就讲什么, 把自己当作老师, 把烟农当作学生。“严”就是要严谨。要充分维护“国标”这一技术法规的严肃性, 不把标准解释随意化, 不曲解, 不误导。
2.4 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通俗易懂
烟农文化水平不一, 分级人员多数年龄差距较大, 可以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举例子、多打比方, 在分级培训时, 应做到眼看、手摸、鼻闻[4], 加强感性认识, 提升烟农分级水平, 改变烟农传统观念, 不应将烟农作为一个单独群体看待, 把烟农看作我们的“第一车间”, 烟农作为烟叶利益链上的利益共同体, 烟叶分级质量好坏会影响大家共同利益, 同时从另一方面也会改善与烟农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结合入户预检对烟农分级水平进行不定期检查指导, 根据烟农实际分级情况进行技术跟踪辅导, 将问题烟在农户家中解决, 减少专业化分级、收购现场压力。
2.5 建立奖惩机制
让广大烟农树立诚信意识, 站点要维护诚信烟农的利益, 产烟区可以根据实际制定一些措施, 建立诚信奖惩机制。根据烟农分级水平和交售行为划分诚信等级。对诚信户予以奖励和宣传公示;对烟叶分级质量不合格的农户, 进行退回处理, 并予以公示。这种自重和荣誉感的比较, 对促进烟农诚信很重要, 对推动烟叶分级工作开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完善监督体制, 提升烟叶分级工作者在烟农心中的诚信度。
2.6 对收购违规烟、人情烟和关系烟人员进行严厉惩处
加强监督考评力度, 对收购违规烟、人情烟和关系烟人员一经发现, 进行严厉惩处。让烟农感受的公平、公正、公开, 阳光分级收购的信誉度。
3 指导烟农掌握正确的分级方法
3.1 掌握分级的操作步骤
第一小步是分部位, 将部位不同的烟叶分开:第二小步是分颜色, 将桔黄色、柠檬色、含青和杂色面积较大的烟叶分开:第三小步是把同部位、同颜色的烟叶, 按国家标准42级进行分级, 然后按部位、按炉次分别捆扎成捆。要求应做到:不混部位, 做到颜色、长短基本一致。
3.2 利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分级
眼看就是看烟叶的部位、颜色、杂色程度、含青程度、光滑程度、成熟度、油分、身份、色度等。手摸主要是用手感觉叶片的部位特征、叶片特征、身份的厚薄均匀程度、油分的多少以及水分的多少等。分级时应做到眼看、手摸同时进行。不能凭感觉只看不摸, 只看不摸难以判定分好等级。
3.3 按炉次分级加工
技术员要规范农场分级加工人员的初分要领, 每个加工人员面前, 必须初分出除去青杂糊黑以外的具有明显质量差异的3~5个等级的烟叶;每个农场加工点, 必须有一名懂分级技术的管理人员, 具体把关雇工分级加工烟叶的等级质量, 负责该加工点的初分级, 组织捆扎成捆。
3.4 正确引导烟农初分等级
体现站点技术员分级指导与质管前移的作用, 减少烟农雇工分级加工不准确、等级互混而造成浪费人力资源和生产成本过高的现象。
3.5 规范收购, 正确引导
平衡收购眼光, 做到收购等级前期、中期、后期标准一致, 眼光一致, 以免造成烟农心理上的不平衡, 而抑制烟农初分等级的积级性。
4 结语
烟农初分等级水平的高低, 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经济效益, 也影响着站点专业化分级、收购烟叶的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 影响着烟叶收购进度。经过探索得出提高烟农烟叶初步分级水平的途径:一是提高评级员的自身素质, 才能更有效地指导烟农初分:二是切合烟农实际, 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指导烟农初分等级;三是指导烟农利用眼看、手摸的形式掌握分级的基本方法;四是规范收购, 正确引导, 狠刹一切不正之风, 让烟农正确对待初分, 从而提高烟农初分的积级性级, 减少收购站点专业化分级的工作压力, 提高烟叶收购的等级合格率, 加快烟叶收购进度, 维护烟叶收购秩序。
摘要:烤烟分级是合理利用烟叶资源、提高烟农种烟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分级的目的是对烟叶内在质量进行优劣等级划分, 满足卷烟工业需要;同时, 做好烟叶分级有利于贯彻以质论价政策, 促进烟叶生产的发展。作为烟叶分级的主体, 烟农的分级水平直接影响烟农效益, 对收购站点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产区烟叶的外在形象和持续健康发展直接相关。针对目前烤烟分级现状, 结合工作经验, 对烟农分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就提高烟农分级水平与专业化分级现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烟农,初分级,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关系探讨
参考文献
[1]闫克玉, 赵献章.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闫克玉, 赵献章.烟叶分级[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51-52.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篇4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八、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十、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三线药物(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
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5)感染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
一、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二、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的,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三、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四、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3)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 A、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B、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C、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D、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E、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F、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G、污染的手术:
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
(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3)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5)清洁肠道用药:施行结肠、直肠手术,于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二、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三、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难以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4)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5)需长期用药,有利于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抗结核治疗。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二、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三、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四、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五、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六、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七、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
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遵循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相关性记载,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二、检验科加强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工作。协同院感办定期公布致病菌,细菌药物试验及耐药情况,并向全院发布相关信息。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做到以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为依据。
三、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深入临床、监督临床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调配处方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应拒绝调配。协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信息,定期向全院发布。
四、实行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每季度对用量较大、用药总金额畸形和异常增长的品种,组织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全面分析,经认定为不合格的品种,医院对其进行调控(限量或淘汰)。对确定为临床需要的品种,将采取临床科主任负责制,所属科室医师开具该品种,都需科主任签名同意。
五、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对临床医师和各科室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每季度抽查10%以上医师用药情况,定期对门诊处方及归档病历进行审查、定性和质量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定期公示、通报。
专业化分级管理 篇5
1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在重庆山区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作为一种全新的烟叶分、收模式, 在提高工作效率、杜绝非烟物质、促进精细作业、解决投入成本效益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既有效解决了分级环节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户均规模和等级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与传统分级扎把收购方式相比,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可以解决把烟收购较难解决的问题:一是把内掺杂使假、纯度不高。二是分散作业, 监管指导不到位。三是分级环境差, 非烟物质处理不到位等。然而, 由于山区自然条件的特殊性,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在山区开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从近3年来重庆烟区的开展情况来看, 尽管山区开展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比平原烟区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问题, 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 其在山区更具有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发展潜力[1]。
2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在重庆山区的运作模式
相比传统模式,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简化了工序, 优化了流程, 实现了减工降本和提质增效。在操作中, 重庆烟区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烟叶站点专分散收”, 即对原有烟叶收购站点进行改造, 配备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设施, 实行“分、收、调”一体化流程;二是“烘烤工场专分散收”, 即在功能相对完备的烟叶烘烤工场实行“采、烤、分、收、调”一体化流程;三是“集群烤房专业化采、烤、分一体, 站点收购”模式, 此模式更适合区域相对分散、集群烤房为主的山区。
3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在重庆山区的开展效果
3.1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的分级功效显著提高
由表1可知, 不同分级模式功效明显不同, 尤其站点专分散收模式显著提高了分级效率, 其次为烘烤工场专分散收模式, 而把烟收购模式的分级工效最低。由于重庆烟区专业化分级工作采用2工位和3工位作业模式, 提高了分队队员技术熟练程度, 分级效率得以明显提升, 尤其中部叶散叶的最高分级效率是把烟的数倍。从不同部位烟叶分级效率来看, 中部叶分级效率最高, 其次为上部叶, 下部叶最低。从单一分级环节来看,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显著提高了分级环节的功效, 降低了烟农的分级成本[2]。
3.2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烟叶纯度显著提高
专业化分级严格遵循“对样分级、逐片分级”的原则, 通过质检员、验级员及主评员层层把关, 提升了烟叶分级纯度与等级质量。由表2可知, 3种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上等烟比例均比把烟高, 但中等烟比例把烟明显高于散叶。这是由于所调查烟区均按照100%上中等烟要求安排收购工作, 不收购下等烟, 但按照把烟收购5%下等烟同口径计算的话, 3种散叶收购模式的中等烟比例在理论上也高于把烟收购。
(%)
3.3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烟叶等级质量显著提高
由表3可知, 散叶收购烟叶的等级纯度显著提高, 不同等级散叶均明显高于把烟。从散叶的混级情况来看, 不同等级烟叶在等级纯度上以混低和混部位相对最为严重, 混色相对较轻。因此, 在今后的散叶分级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烟叶混低和混部位的把握[3]。
3.4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烟叶产值效益明显增加
由表4可知, 在产量上, 把烟收购与散叶收购差异不大, 但在均价、产值与橘色烟比例上, 散叶收购模式明显高于把烟, 这可能与散叶分级实现了专业化, 因而分级水平高, 等级纯度高, 直接增加了烟农的收益有关。
4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在重庆山区开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在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已经凸显, 但山区开展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山区的现实条件制约了专分散收模式推广。由于专分散收工作实行高度的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 有严格的工位和工序, 因而分级阶段对用工的要求相对较高。二是山区规模化程度较低, 自有劳动力能够满足家庭烟叶发展需要, 制约了专业化服务的内生性需求。三是分级场所要求较高, 山地烟区较难具备相应条件。当前在重庆烟区开展的专业化分级模式主要是“2工位”和“3工位”, 硬件条件限定了专业化分级工作的开展。四是当前主要依托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分级服务, 人员考核、管理难度较大, 导致烟叶初分效果一般, 分级质量欠佳[4]。
5 对重庆山区推广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的建议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其推广必然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而在重庆山区, 必须结合山区的特点, 不断探索创新, 才能走出适合山区的发展模式。
5.1 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 其产生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磨合过程, 因而要加强对烟叶生产队伍的宣传培训, 及时总结经验,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使烟农真正认识并接受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
5.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散叶收购条件
改造或建设具备专分散收条件的站点和烘烤工场, 以满足专分散收工作开展。同时, 由于山区的现实条件, 应积极探索适合山区小规模集群烤房的专业化分级、站点散叶收购运作模式。
5.3 注重分级队伍培育,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按照集约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培育分级服务组织, 在人员聘用上, 依托烤烟专业合作社, 建立技能人才数据库, 优选责任心强、技能水平高的人员上岗。同时, 行业应对专业化分级岗位设置、作业流程、作业标准、工位设置等应进行明确, 指导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定价体系、成本控制等, 真正走上市场化、专业化道路。
5.4 着力提升烟叶种植规模, 催生专业分级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规模化种植有了可能, 只有在规模化种植条件下, 当烟农劳动力要求大于家庭自有劳动力承受范围时, 在家庭劳动力不能够满足的前提下, 烟农才会真正具备专业化分级需求。因此, 应着力提升烟叶种植规模, 真正催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的内生需求[5]。
5.5 探索“集群烤房采—烤—分”一体、站点收购模式
集群烤房采、烤、分一体化的突出优点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进行专业分工, 把3个独立的生产环节进行模式优化, 使单个环节的分散作业或单个环节的专业化作业组合为一个一体化的连贯环节, 从而实现3个环节的专业化服务, 使用最低的人力资源成本, 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在当前规模化成为趋势并且逐步趋于稳定的前提下, 根据重庆山区以集群烤房为主的实际, 采、烤、分一体化已经势在必行, 不仅具有现实性、必要性, 更具可行性[6]。
摘要:立足重庆山区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现状, 详细分析了山区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的可行性、适合的运作模式、山区的开展效果, 并为今后推进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提出了适合山区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山区,发展模式,重庆烟区
参考文献
[1]闫克玉, 赵献章.烟叶分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34.
[2]徐明康, 高峻, 卢剑, 等.烤烟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模式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 2012 (2) :90-93.
[3]张文建, 张正林, 刘方贵, 等.烟叶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成效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1) :65-67.
[4]李正平.浅谈专业化分级对烟叶等级质量的影响:以邵阳市为例[J].经济师, 2011 (9) :272-273.
[5]彭曙光.在探索先行中创新发展:记湖南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之路[J].湖南烟草, 2012 (2) :18-19.
专业化分级管理 篇6
1镇远县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试点收购情况
2012年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试点工作安排在镇远县羊场专业服务合作社进行。为便于管理, 确保烟叶商品质量, 以现有收购站点为载体, 改造基础设施以达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要求, 按照“烟农去青去杂→约时定量交售→合同确认→专业化分级→评级→烟农确认→过磅结算→成包→件烟存放→出库”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操作流程, 实现“分、收、调”一体化作业。散烟收购试点涉及农户345户, 共收购烟叶590.10 t, 烟农收入1 274.33万元;上中等烟比例94.9%, 较全县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均价21.60元/kg, 较全县均价提高0.93元/kg。参与散烟收购试点的烟农接受了这一新的收购办法, 对收购效果也比较满意。
2存在的问题
2.1培训力度不够, 分级队伍技能水平不高
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培训力度不够, 分级队伍分级技能不高、等级标准把握不好。主要原因:一是对专业队伍培训时间较短;二是分级队伍自身素质不同, 对标准把握不一致;三是分级工业务技能不够熟练, 为追求数量和利益, 不按流程操作, 造成捆内纯度不高, 影响等级合格率。
2.2交售烟叶存在混杂现象
烟农在交售烟叶时存在混青、混杂、混部位的现象。具体原因: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对烟农指导、培训不到位, 烟农下炕时没有按炕次进行堆放及交售;二是烟农习惯了常规的把烟收购模式, 对散叶收购去青、去杂要求认识不足, 有意不去青杂, 导致分级工分级难度加大, 致使等级纯度不高。
2.3管理不善
一是调度不力。烟农按照约定交售量售烟时, 分级队长没有对来烟进行水分、去青、去杂检测, 没有按部位分类堆放及分配, 导致分级时烟叶存在水分不够、烟叶枯燥、青杂较多、混部等情况。二是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员对专分散收现场过程管理不到位, 未严格按专分散收实施方案及操作流程进行管理, 操作过程中分级组长、质管员、验级员没有找准工作接口, 对质量跟踪意识不强。三是流程监管和考核不到位。没有实行逐级管理和逐级考核, 分级组长对分级工分的烟叶没有验收就扎捆装筐, 质管员没有对装框烟叶进行逐筐检验, 验级员检验出不合格的烟叶在返工时没有严格按程序进行逐级考核。四是对合作社专业分级队指导、监督不到位。对合作社专业化分级岗位设置、作业流程、作业标准、过程考核、监管不力。
2.4等级合格率不高
镇远县虽然制定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流程, 但由于初次组织实施专分散收工作, 管理人员和合作社对部分环节工作执行不到位, 影响烟叶等级质量。从表1可以看出, 2012年散叶收购抽检的3个等级平均等级合格率为66.7%, 收购等级合格率不高, 等级不平稳, 混高、混低、混色、混副组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 (表2) 。
注:抽样采取随机抽取片烟还原成把烟检查。数据来源于镇远县烟草分公司收购检查记录。下同。
3改进措施
3.1进一步完善机制, 确保专分散收工作有序进行
为强化散叶收购管理, 镇远县局 (分公司) 下发了《关于印发镇远县烤烟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制定了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质量管理、考核奖惩等相关办法。收购点严格落实文件精神, 确保散叶收购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严格落实省、州局有关烟叶收购制度和纪律, 积极推行“十个一”服务制度, 实现收购流程顺畅、定级准确、等级平稳、管理规范、公开透明。
3.2加大烟农培训和指导, 提高来料质量
加大宣传力度, 指导烟农去青去杂、按炕次堆放、按炕次交售。在烟叶开始烘烤时, 烟草部门与合作社及时组织技术员和专业队伍进村入户对烟农进行去青去杂指导培训, 引导烟农“以质论价, 优质优价”, 提高烟农对散叶收购去青去杂环节的思想重视。同时指导烟农去青去杂后用预检绳扎捆 (每捆5 kg左右) , 扎捆后统一用布制预检带成包 (20~30 kg/包) , 按炕次堆放、按炕次交售, 从而加快烟叶交售进度, 提高散叶分级工作效率和散叶交售纯度及等级合格率[2,3]。
3.3加强分级队伍技能培训
按照GB2635-1992中对分组、分级的要求, 加大分级工、分级组长、质管员和验级员的分级技能培训, 提高其正确区分部位、颜色、组别的能力和操作熟练度, 确保等级纯度。
3.4加强过程管理
3.4.1加强烟叶调度管理。分级队长对待售烟叶进行水分和去青去杂检测时, 要求待售烟叶水分达到GB2635-1992要求, 无明显青杂, 不予收购烟叶在5%以内视为合格, 合格的烟叶按顺序、部位调度到相应的分级台, 提高烟叶分级速度和纯度。水分偏低的进入回潮室进行辅助回潮, 去青去杂不合格的返回烟农重新去青去杂。同时, 按要求清理非烟物资。
3.4.2严格程序分级, 实行工作台面定级。为便于现场管理, 严格按照工位职责进行分工操作, 即:一工位严格搞好去青去杂、分部位;二工位分好较少色组等级;三工位分好较多色组等级, 纠正差异, 判断上、下限的幅度。通过质管员把关直接在工作台面上定级, 提升等级纯度。
3.4.3强化同质同筐, 提高等级质量。对装烟箩筐进行编号, 每张分级台放5个箩筐, 编号分别编为1~5号, 分级组长扎捆装筐时做到同质同筐, 避免混级、混色、混部, 确保烟叶等级纯度和质量。
3.4.4制定样品, 确保收购标准统一。根据GB2635-1992技术要求, 由主评员组织验级员、质管员对照收购仿制样品进行仿制, 样品仿制好后每天组织分级人员观摩样品, 统一标准, 确保分级工判断标准平衡, 提高烟叶分级质量。
3.4.5把好等级纯度验收。分级组长对分级工分好的烟叶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由分级组长用备好的布条扎捆装筐, 扎捆重量在0.5~1.0 kg, 并报请质管员检验。等级纯度低于80%的责令分级工返工。
3.4.6做好等级纯度复检。质管员对报请检验烟叶随机抽检, 抽检框内上、中、下层烟叶部位、颜色、纯度是否达到要求。抽检烟叶部位一致、颜色清晰、纯度达到80%的开具合格证, 进入下一环节。复检不合格的责令分级组长返工, 返工产生的分级费用由分级组长承担。
3.4.7把好对样定级。验级员依据收购样品对交售烟叶进行逐筐定级。分级纯度低于80%的烟叶退回重新分级, 并记录相关情况, 为考核质管员提供依据。退回重新分级的烟叶所产生的分级费用由质管员承担。
3.4.8收购烟叶进入成包库后严格按照烟叶不落地要求进行成包, 实行“分、收、调”一体化管理[4]。
4取得的成效
通过试点实施和改进, 初步探索出了适宜镇远县的散叶收购管理制度、专业化分级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等, 为推广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积累了经验, 并且有效提高了散叶收购等级质量。从表3可以看出, 改进与完善试点存在的问题后, 镇远县2013年散叶收购等级合格率明显提高, 平均合格率为71.5%, 混青杂现象明显减少, 等级纯度较好 (表4) 。
5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提高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的重要因素;烟农下炕搞好去青去杂、按炕次堆放和交售可有效提高来料纯度, 是加快分级工分级速度和提高烟叶等级质量的前提;专分散收现场人员多, 通过样品观摩可将分级人员的眼光迅速提高并趋于平衡一致, 从而达到平稳等级、提高等级纯度的目标;加强现场管理、明确岗位职责, 做好环节对接与考核和散叶收购过程管理, 是提升等级质量的关键和保障, 有利于散叶收购工作的平稳进行, 可有效提高烤烟收购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 提升烟叶原料供应水平, 保障烟农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建锋.烟叶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初探[EB/OL]. (2011-08-24) [2014-01-16].烟草在线, http://www.tobaccochina.com/tobaccoleaf/purchasing/mangement/20118/201182310590_479343.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2635-1992烤烟[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2.
[3]王灿.金叶“散”收创新求变——湖南烟草商业全面推进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综述[J].湖南烟草, 2013 (5) :37-39.
专业化分级管理 篇7
一、烟农分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 邵阳市虽然加强了对广大烟农的烟叶分级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 但烟农分级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大部分烟农的素质和分级技术差、分级的场地条件差、种烟大户分级劳动力短缺、烟叶小把质量差等方面。
1. 烟农素质和分级技术差。
根据调查统计, 目前在邵阳市的烟农中, 45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到了70%以上。可以说, 烟农队伍普遍的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这种状况, 直接导致了大部分烟农精力不足、技术接受能力不强, 对于烟叶分级标准的理解和认识模糊不清, 对分级技术把握不准, 很多情况下凭感觉、凭经验分级。
2. 分级场地条件差。
农村的条件比较简陋, 特别是烟区, 大部分都是贫困落后的地方, 在很多的烟农家中, 分级场地狭小、光线阴暗, 很不利于烟叶分级。
3. 种烟大户分级劳动力短缺。
随着烟叶产业的发展, 烟叶种植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在邵阳市, 种植20亩以上的烟农户的面积, 已经占到了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的35%左右。这些种烟大户, 每年都需要雇工来进行烟叶分级。但目前, 农村合适的分级人员较少且分散, 再加上7、8月份, 正是烟叶烤制分级高峰期和水稻双抢时节, 烟、稻争地抢人的矛盾十分突出, 使得种烟大户很难及时雇到足够的分级技术好的人员, 大多是随便雇些人以应付和完成分级工作。
4. 烟叶小把质量差。
2008年—2009年, 邵阳市烟叶质量检查小组 (简称检查组, 下同) 对烟农分级的质量情况进行了检查。分别检查了3次, 每次抽查10户烟农, 每户50把。从表1可以看出, 2008年、2009年烟农分级的小把合格率分别为73.1%和73.5%, 烟叶小把中混部位、混颜色、混等级的比例则分别达到了5.1%、4.5%、14.9%。由此可见, 烟农分级的准确性较差, 小把内混部位、混颜色、混等级情况比较严重, 甚至还有的烟农掺杂使假, 存在“五子烟”现象, 造成烟叶小把质量差、合格率低, 直接影响了烟叶的等级质量。
二、专业化分级的内容与流程
针对传统烟农分级存在的问题, 2010年, 邵阳市结合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组建了烟叶专业化分级服务队, 在烟叶烘烤工场内实行专业化分级。
1. 专业化分级的主要内容。
2010年, 邵阳市在白仓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区内, 由当地政府和烟草部门牵头, 通过考试考核, 挑选了分级技术较好、身体家庭条件合适并自愿加入的烟农30人, 组成了专业化分级服务队, 利用烟叶烘烤工场以及分级棚等设施场地, 按照统一的工作模式和操作流程, 对工场内烤制烟叶集中开展专业化分级服务。服务队实行队长负责制。工作时将人员进行分组, 每组3~4人, 由队长指定技术最好的一人为组长, 负责组内分级眼光、标准的平衡协调和把握。服务队、政府、烟草部门以及烟农代表共同商议, 制定了专业化分级服务的工作章程、质量标准、运行模式以及监督机制。主要内容有:服务队统筹合理安排, 及时有序地为烟农提供分级服务, 工作期间不得从事分级服务以外的其它工作;坚持以质量为中心, 严格按照烟叶分级标准和烟草部门制定的指导样品以及规定的流程进行烟叶分级, 烟叶小把合格率要求达到85%以上, 不得掺杂使假;收费标准35元/担, 烟办、烟草部门各补贴5元/担;收费补贴与分级质量挂钩, 凡当场预检合格率没有达到85%的, 由服务队返工进行重新分级。
注:五子烟指大带子、穿裙子、包饺子、扎拐子、大把头烟 (下同)
2. 专业化分级的操作流程。
(1) 签订分级服务合同。烟叶烘烤前, 服务队与烟农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 签订分级服务合同, 明确和落实分级任务。 (2) 开展分级技术培训。专业化分级服务前期, 由烟草部门对专业队人员开展分级技术培训, 提高和强化服务人员的分级水平和技能, 统一分级眼光和标准, 实行持证上岗。 (3) 进行专业化分级操作。烟农将烟叶运至烘烤工场开烤后, 与分级服务队联系登记, 服务队做好分级准备和安排。烟叶下烤回潮后, 烟农、服务队双方将烟叶搬运至分级区域, 现场进行数量清点和标记, 然后开始分级工作。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烤房 (烟农) 的烟叶, 按照“四步法”进行分级操作。即第一步分组, 对烟叶根据部位、颜色等进行初次分类, 并分成几个烟堆。第二步分级, 对同一个烟堆的烟叶根据成熟度、身份、长度、油分、色度等因素再进一步分成几个烟堆。第三步扎把, 对以上所分出的烟堆烟叶进行扎把。扎把要求烟把大小均匀一致, 每把25-30片 (上部烟要求不超过25片) , 用同等级烟叶扎把扎牢。第四步归堆, 把同等级的烟叶堆放在一起并与其它等级区分开来。在此过程中, 队长或组长要对分级质量进行跟踪检查, 对不合格的及时整改。 (4) 进行质量评价和交付工作。烟叶分级扎把工作完成后, 由烟草部门预检员进行质量评价。评价达标合格后, 服务队与烟农进行清点交付, 预检员当场进行打捆封签。如不合格, 则由服务队返工重新分级。 (5) 总结提高。服务队对每天的分级服务质量以及进度进行及时汇总分析, 同时烟草部门、烟办、烟农从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沟通,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不断提高烟叶分级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专业化分级对烟叶等级质量的影响
1. 对烟叶小把质量的影响。
2010年, 检查组对专业化分级与传统烟农分级的烟叶小把质量进行了检查, 共进行了3次, 每次分别抽查10户, 每户50把。从表2可以看出, 实行专业化分级的烟叶, 抽检小把合格率达到了87.3%, 比传统烟农分级的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同时小把中混部位、混颜色、混等级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0、1.8、7.5个百分点, 并彻底消灭了五子烟, 烟叶小把质量明显提高。
2. 对烟叶等级合格率的影响。
2010年, 检查组从专业化分级与烟农分级收购的烟叶中, 分别抽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等级 (X2F、X3F、C2F、C3F、B2F、B3F) 各10包, 按照5点取样法每包取10把, 前后进行3次, 计算合格率。从表3可以看出, 实行专业化分级, 烟叶等级合格率平均达到了85.2%, 提高了9.2个百分点。烟叶等级质量明显提高。
3. 对烟叶预检进度以及费用的影响。
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实行专业化分级, 烟叶分级及时到位, 确保了在正常的开秤收购前100%完成烟叶分级以及预检工作。避免了由于烟农各种原因造成烟叶分级以及预检滞后的现象。同时由于在烘烤工场内开展集中预检, 预检费用减少0.7元/担。
四、小结
通过一年的专业化分级试点实施, 着重加强了对烟叶等级质量影响较大的烟农初分级环节的控制和把握, 较好地解决了烟农分级存在的烟农素质和分级技术差、分级场地条件差、种烟大户分级劳动力短缺以及烟叶小把质量差的问题, 明显提高了烟叶小把质量和等级合格率, 提高了工业满意度, 减轻了烟农用工负担, 加快了分级预检进度, 初步形成了烟农、政府、烟草公司和工业企业和谐共处的良好工作局面。但这一模式在邵阳市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加强, 以确保专业化分级被广大烟农所接受,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烟叶等级质量和增强烟叶原料可用性的目的。
摘要:文章针对邵阳地区近年来烟农分级中存在的烟农素质和分级技术差、分级场地条件差、种烟大户分级劳动力短缺、烟叶小把质量差的问题, 提出了实行专业化分级的应对措施。对专业化分级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进行了介绍, 以及专业化分级对于烟叶等级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实行专业化分级, 烟叶小把质量和等级合格率明显提高。2010年烟叶等级合格率达到了85.2%, 比传统的烟农分级提高了9.2个百分点。专业化分级对于提高烟叶等级质量和增强烟叶原料可用性效果明显。
关键词:烟叶,专业化,分级
参考文献
[1].卢荣才.烟叶初分预检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
专业化分级管理 篇8
关键词:调度生产负荷分级,电源,可靠性,配电系统,应急预案
随着电力业务的高速发展,对业务系统的重要性和可用性要求也逐渐提高,电力系统根据供电等级重要性分级对调度生产用电负荷进行了更深入的分级,同时供配电系统设计和电子信息机房都对负荷等级分级提出了要求[1,2,3]。但是,目前电网调控中心对各专业用房的配电系统在实际应用环节上并未对调度生产负荷分级进行充分考虑。本文介绍了基于调度生产负荷分级的调度专业用房配电系统设计方案及其应急预案。
1 常规调度专业用房配电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1.1 常规设计方案
以某电网调控中心专业用房常规设计方案为例进行分析。调度专业用房包括专业系统机房、调度室以及其他专业功能用房等,需对上述各专业用房提供可靠供电。调度专业用房配电系统(见图1),包括低压配电房、电源室、各专业用房以及应急电源。其中电源接入部分由3个220kV变电站提供10kV电源,二用一备。
调度专业用房的配电设计包括配电接入部分和专业用房电源这2部分。
1) 配电接入部分。
一般配电接入部分包括10kV(或20kV)配电装置、变压器、0.4kV配电装置配置这3部分。为保证供电可靠性应满足变配电装置中“N-1”运行方式或任一路市电电源停电时不影响专业用房的供电,至少要有一路满负荷市电供电进线正常运行。
2) 专业用房电源部分。
一般调度专业用房的负荷可分为设备负荷、动力市电负荷和应急电源负荷这3种。设备负荷通过接入不间断电源(UPS)后供电;动力市电负荷由动力市电电源供电,包括空调系统负荷和常规负荷(照明、维修插座等);应急电源负荷一般由调度大楼统一配置。对各类用电负荷的大小应根据实际需求按照统一标准统计。
1.2 设计分析
目前,绝大部分专业用房的低压配电采用上述常规设计方案,将调度一、二、三级负荷均采用统一的输入、输出配电设备(见图2)。
在调度专业用房配电系统的实际运行中,潜藏了以下3种运行风险。
1) 应急电源冗余风险。
应急电源一般采用N+1冗余的发电机设计,各级调度负荷采用统一的应急电源。如果有1台发电机发生故障,其余的N台发电机能够承担机房最大负荷量的任务。但是,如果N台发电机刚好满足各级调度负荷需求,2台发电机出现故障时,这时应急发电机负荷量是N-1,将引起其余发电机断路器的过载,导致系统快速关闭所有发电机电源。
2) UPS的可靠性风险。
目前各级调度供电负荷均通过统一的UPS,按最新的电网UPS技术规范要求,UPS系统必须采用2N双母线的设计方式,满足系统设备双电源供电可靠性要求。但却忽略了UPS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的周检、月检、年检、故障维修、扩容停机等一系列问题。各级调度负荷通过统一UPS供电使核心系统设备和一般重要系统设备面临同样的UPS单路、甚至双路电源的停电风险。
3) 供电配电柜单瓶颈风险。
各级调度供电负荷采用统一主回路供电,如调度二、三级负荷供电回路发生故障,会影响调度一级负荷设备的安全性。各级调度负荷采用统一配电柜供电,应急电源超载时将直接切断部分供电负荷供电,无法快速、准确地区分和执行哪些是可切断负荷。
2 调度生产负荷分级配电设计
2.1 调度专业用房配电系统负荷分级原则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下属电网公司总部和各下属单位的调度大楼生产负荷供电电源均需按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中一级负荷等级要求进行设计。电力系统根据供电等级重要性将调度生产用电负荷分为以下3个等级。
1) 调度生产一级负荷:
专业机房不间断电源供电的不能停电设备和保证设备正常持续运行所需的基本容量的专业机房专用空调(不含备用),调度室、应急指挥中心等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和安全意义专业功能房间的专业设备负荷和上述房间中照明等维持长时间工作必须的负荷,专业用房内应急照明、消防、保安等关系到人员生命安全的负荷。
2) 调度生产二级负荷:
调度生产一级负荷以外专业用房内的空调等专业设备,以及照明等负荷。
3) 调度生产三级负荷:
除了调度生产一级负荷和调度生产二级负荷之外的负荷[1]。
2.2 调度生产负荷等级分类
根据调度专业用房配电系统负荷分级原则对各调度专业用房进行生产负荷等级分类。
1) 调度生产一级负荷:
各专业机房、试验区以及调度大厅的设备负荷、照明等负荷。
2) 调度生产二级负荷:
除调度生产一级负荷外需24h提供照明插座等常规负荷以满足工作需求(如24h值班等)的专业用房,如值班员休息室、事故处理策划室、开发测试(DTS)室以及观摩室等。
3) 调度生产三级负荷:
除了调度生产一级负荷和调度生产二级负荷之外的用房,如备品备件室、维修室、资料室、档案室等辅助性用房。
2.3 调度生产负荷分级设计
将调度生产负荷分级后,对各专业用房的配电输入节点进行分级设计,包括主要电源接入、配电柜、配电系统这3部分。
1) 主要电源接入。
在应急负荷量绝对满足调度生产一、二、三级负荷负载范围情况下,可使用统一的应急供电方案。但实际设计中,从成本投资、场地或供电规划方面考虑,可在电源接入节点位置便考虑调度生产负荷等级的差异设计,从而避免超负荷供电时,需考虑供电末端关电的相关问题。
如从10kV(或20kV)至400V变压器输出节点上将调度生产一、二级负荷和调度生产三级负荷分别设计母线输出,将应急电源切换接入至调度生产一、二级负荷的母线上,从而保证调度生产一、二级负荷的应急供电可靠性。
2) 配电柜。
为保证核心系统设备的高可靠性要求,可将调度生产一级负荷(UPS、动力市电)和调度生产二、三级负荷各自设计独立配电柜,使供电管理简化,保证调度生产一级负荷和部分调度生产二级负荷的应急供电。这样可消除配电柜单瓶颈风险,在供电过程中保证各级调度生产负荷独立供电可靠性。调度生产负荷分级配电系统示意图见图3。
3) 调度生产负荷分级的配电系统:
(1) 调度生产一级负荷(核心):
市电供电(双母线接入)、不间断电源(UPS并机双母线)、应急电源。采用4台UPS组成的并机双母线设计方式,配置4台相同容量UPS,每2台(1+1)并机后提供双母线供电,其可用性能达到99.99999%,采用从市电输入到负载输入之间所有回路和设备的完全冗余工作。
(2) 调度生产一级负荷:
市电供电(双母线接入)、不间断电源(UPS单机双母线)、应急电源。采用单机双母线,即“1+1”设计方式,其可用性为99.99999%。
(3) 调度生产二级负荷:
市电供电(单母线接入)、应急电源。
(4) 调度生产三级负荷:
市电供电(单母线接入)。
在调度生产负荷分级的配电系统方案中,如对不同负荷等级设备的UPS扩容改造、停机、巡检等均不会对各自系统设备造成影响,消除了UPS可靠性风险。
3 调度生产负荷分级的应急预案设计
在完成调度生产负荷分级配电系统设计后,还应依据调度生产负荷分级对应急保障等级进行分类,设计调度生产负荷分级的应急预案。
3.1 应急保障等级分类
《南方电网调度生产供电电源配置技术规范》提出“后备柴油发电机系统的总容量必须考虑大楼调度生产一级负荷,并尽可能兼顾调度生产二级负荷的容量”。调控中心应急电源的供电范围包括调度生产一级负荷和调度生产二级负荷,应急保障等级按系统重要性从高到低分为:等级Ⅰ、等级Ⅱ、等级Ⅲ。
1) 等级Ⅰ:
调度生产一级负荷(核心)中通信机房、自动化机房核心部分。在出现极端情况需减载时,可切断等级Ⅲ甚至等级Ⅱ的负荷以保证此部分的应急供电。
2) 等级Ⅱ:
调度生产一级负荷中除等级Ⅰ以外部分。如需减载时,可切断等级Ⅲ的负荷以保证此部分的应急供电。
3) 等级Ⅲ:
调度生产二级负荷。
3.2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在严格按配电设计简单可靠的大原则下,结合调度生产负荷等级设计及应急保障等级分类,通过机房电气监测中获取的供电功率数据,按调度生产负荷等级优先次序及供电负荷实时情况更新应急预案,分别按电源接入事故、大楼高低压变电事故、UPS系统事故以及应急电源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制订。
1) 供电初期阶段。
当调度生产一级负荷或其他重要设备负荷未超出单台发电机负载,同时设备的总功率也未超出发电机组供电能力范围,这时如出现应急情况,发电机组正常启动,可直接切换进入应急供电状态,各级调度生产负荷可按应急保障等级Ⅰ提供应急供电,无需进行关电措施。
2) 供电中后期阶段1。
当调度生产一级负荷或其他核心设备负荷未超出单台发电机负载,但设备的总功率已超出发电机组供电能力范围,这时应考虑对应急保障等级Ⅲ或部分等级Ⅱ的负荷进行关电措施。这样既避免发电机组启动后发电机断路器的过载,导致系统快速关闭所有发电机电源,又保证应急供电措施的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保证调度生产一级负荷或其他重要设备负荷应急电源的正常供应。
3) 在供电中后期阶段2。
当调度生产一级负荷或其他重要设备负荷超出单台发电机负载,设备的总功率也超出发电机组供电能力范围,这时可灵活制订应急预案,一段可分为以下2种预案:
(1) 预案1,若2台发电机均能正常启动,这时应考虑对需要关电的应急保障等级Ⅲ、等级Ⅱ的部分调度负荷对应的配电柜开关进行预先记录和确认。
(2) 预案2,若2台发电机中的1台发电机无法正常启动,这时除了考虑对应急保障等级Ⅲ、等级Ⅱ部分调度生产负荷关电外,同时应考虑等级Ⅰ超出单台发电机的负载范围的负荷短时断电并进行记录和确认,从而避免发电机组启动后发电机断路器的过载,导致系统快速关闭所有发电机电源,保证调度一级负荷中核心设备负荷应急电源的正常供应。
4 结语
1) 调度专业用房配电系统采用调度生产负荷等级分级进行设计,在电源接入、配电系统、配点柜等节点上进行有效的横向性的等级划分,降低了对各等级调度负荷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调度一级负荷核心系统供电的可靠性,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电网调控中心的稳定运行。
2) 调度专业用房供电措施利用调度生产负荷等级分级进行应急保障性等级分类,克服了常规配电设计的问题,将可能遭遇的风险通过调度生产负荷等级分级的设计节点,结合应急保障等级进行有效切割,既提高了核心系统的保障性,也简化了应急预案,降低了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GB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专业化分级管理 篇9
1 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宁德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自升本以来,其实验教学体系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一般是按照如下方式:大一安排无机化学实验;大二安排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化学实验;大三安排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或者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到了大四就是集中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环节。这样的体系存在一些问题:(1)实验教学内容重复。如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中就有部分实验存在重复。比如滴定,《无机化学实验》中有这个实验项目,但是《分析化学实验》中还是有这个实验项目;(2)部分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这个现象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尤为严重;(3)不同课程之间关系被割裂。这样的实验课程安排,人为的把各个学科给分割开来。实际上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科学发展到现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4)缺乏综合、设计性实验,不能体现创新性,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目前的实验课程体系亟待改革。
2 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分级教学的课程体系
应用化学专业将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并注重同教师科研、企业科研相结合,形成适应应用化学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由“基础型实验-综合应用型实验-技能强化与研究型实验”三大实验教学体系构成[3,4,5]。
2.1 基础型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型化学实验强调对学生化学实验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室工作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将原有分散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的一些规律和联系,进行重新构架,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各实验内容进行调整、综合,形成连贯、具有逻辑递进的基础型实验教学新体系。该体系的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基本操作与技术、基本仪器使用、化学基本原理,把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中的那些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都集中在该阶段完成,学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的考核,才可以转入下一阶段。
应用化学专业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化学实验》进行重新组合,将该五门课程重新划分为《基础化学实验I》、《基础化学实验II》、《基础化学实验III》、《基础化学实验IV》、《基础化学实验V》。《基础化学实验I》主要是由化学当中最基本的操作组成,如称量,溶液配制,滴定,重结晶等。《基础化学实验II》包括基本无机、有机中的基本合成、性质鉴定、物性测定等。《基础化学实验III》主要包括由分析化学实验组成。《基础化学实验IV》主要是物理化学实验组成。《基础化学实验V》主要是一些大型仪器的使用。此外,本级实验还包括了《化工原理实验》这门课程。这些课程均是工科应用化学必备的基础化学实验知识。
2.2 综合应用型实验教学体系
综合应用型实验的特点是涉及多门实验化学学科,“合成-表征-应用”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项目设置上把原来分布在各大类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小综合实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在实验内容上,充分体现出时代特点,一方面要与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实际相接近,另一方面尽可能体现环保,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学生可以在一级学科高度上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各二级学科间的本质联系与内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在实验内容选择时,可充分结合福建省宁德市的地方经济特色,突出地方高等院校“立足于地方、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生通过了该阶段的考核后,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此时,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实验项目进行强化,为第三阶段的教学作准备。
根据实验项目难易程度以及设计学科数量的程度,应用化学专业将本级实验课程分为两小级,即小综合和大综合。小综合实验课程有《材料综合实验》(能源材料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能源材料方向)、《精细化学品实验》(天然资源的再加工与利用方向)、《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天然资源的再加工与利用方向)、《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方向)《环境综合实验》(环境监测方向)。
大综合课程主要有:《综合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在学生掌握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的,内容涉及多个二级学科知识点及操作技能的后续提高课程。《综合化学实验》设立了一个涉及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有机合成、分析、天然产物、环境等方面的实验项目库,每个实验10~20学时。每年开课前由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会同任课教师从中挑选实验项目,学生以6~8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展开实验研究。每个学生大概需完成4~5个实验项目。
2.3 技能强化与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
技能强化与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旨在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和应用动手能力,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学习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本体系主要由《探究性实验》这门课组成。《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个未知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实验》课程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记性。该门课程实验项目首先由教师按照个人科研等情况提出,然后应用化学专业组织专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最后确定实验项目库。实验项目库每年进行更新。学生以6~8人为一组,每组学生从项目库中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实验教学由教师在其本人科研室中进行,教学时间机动。学期末应用化学专业将随机挑选学生进行结果反馈。
应用化学专业规定学生除了可通过完成《探究性实验》项目库中的一个项目来完成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完成本门课程。主要有:1完成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应用化学专业支持优秀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活动,通过配备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学生自愿组合以及结合实际自由选题,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化学系将在场地等方面给与支持;2发表科研论文。应用化学专业支持学生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参与教师的在研科研项目中。同时也对通过这两种形式完成本课程的学生的成绩也做了规定。
3 结论
实验教学是应用化学化学专业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研究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其教学模式是影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自宁德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启动实验教学改革以来,我们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采用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加强,视野、知识面得到扩展。此外,实验教学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实验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信息,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
摘要:分析了当前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分级教学的课程体系,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由“基础型实验-综合应用型实验-技能强化与研究型实验”三大实验教学体系构成。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有力手段。
关键词:应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董岩,孙建之.化学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5,31(6):1-3.
[2]车如山,季红波.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等教育管理,2015,9(1):81-85.
[3]陈宇,何丽贞,林素英,等.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研究—以莆田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4):96-99.
[4]郝桂霞,衷明华.地方高师院校化学实验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3,30(13):63-64.
【专业化分级管理】推荐阅读:
税源专业化管理09-30
专业化管理经验06-01
酒店管理专业说专业10-14
物流管理专业化07-07
财务管理专业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简介07-21
项目管理的专业化06-28
专业化医疗保险管理10-25
管理专业10-06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总体要求07-06
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论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