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类专业

2024-10-15

信息管理类专业(共12篇)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1

一、引言

现在是信息时代——一个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必要条件,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技能。IDC的研究显示, 财富500强企业中, 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到65%, 同时, 企业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审视这些数字的背后不难发现:能否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处理信息, 已经成为竞争制胜的关键。现在企业评价的标准已经发生细微却是根本性的转变——强健有力要比规模庞大更具有未来价值。在信息时代, 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信息、信息技术和人这三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的协调和使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学科。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很多专业都有开设, 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 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管理类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主要是从事管理相关工作, 在校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 并能够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 偏向于“管”, 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系统, 控制和协调系统的开发过程, 起到一个管理者的作用, 通过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笔者发现, 很多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这门课中的角色, 定位出现偏差, 自然就达不到目标。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是课程成功建设的先决条件。目前, 国内对于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是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等, 比较注重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国外一些大学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的教学目标, 比如哈佛大学是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是为更好的做出有关信息系统的决策提供手段和方法;斯坦福大学是理解支撑信息系统的技术学习, 使用提取信息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等[2]。国外大学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偏重于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更好的偏向于“管”。针对国内管理类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以在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关于信息技术、决策手段和方法等内容。

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讲, 对教学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认识。刚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认为这是一门计算机类课程, 管理类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相对较少, 在心理就会产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 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三分靠技术, 七分靠管理”, 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 人是MIS的主体。明确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 事实上有了管理就有了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只是MIS的一个工具, 它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要, 又极大的推动了MIS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系统, 是一个人机系统, 是每个企业都具有的系统。

2. 案例与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国外的M IS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了, 例如哈佛大学就有一个庞大的案例信息库。它已经成为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 增强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 建议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能够给学生演示并简单讲解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最好能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M IS, 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库存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第三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 企业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性认识, 去学习这门课程就不会那么盲目。

在讲授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 可以用一个开发案例贯穿整个教学, 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知识的学习, 也为学生上机实验过程打基础。对于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时也要结合一些小的案例来进行。教师将自己掌握的实际的MIS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和常见的问题都要及时准确的传授给学生, 比如企业在准备开发信息系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管理人员参与, 主要由哪些人员负责等等。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实际的经验, 这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

3. 上机实验与教学相结合

上机实验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 也是使学生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加深学生对MIS及其开发过程的理解。M IS开发过程的5个阶段: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 上机实验应该在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安排, 而且应该尽量地使这五个过程连续, 最后学生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M IS。建议可以让学生去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的食堂管理信息系统等贴近学生生活的, 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流程的系统,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有信息把这个系统开发出来。如果让学生去开发一些像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 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际过程并不清楚, 没有通过实践, 工作流程也不清楚, 开发就无从谈起, 即使要求学生去做实际调查, 但是学生还处于上课阶段, 时间安排就成了问题, 效果也不会理想。所以上机实验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对象系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但是像第三方管理信息系统这类系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 因为教师对这样的流程是很清楚的。

4. 整体的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并结合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建议在大三或大四的上学期来开设这门课程, 因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 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之前, 学生要具备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建议课时安排见表。

三、结论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增大, 只有掌握及时有效的信息, 才会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信息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将是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基本技能,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和建设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只有教学体系合理, 教学方法适当, 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文从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将不断的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哈德: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

[2]陶青:国外大学MIS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 2006, (7) :195-197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2

信息管理专业涉及图书馆学、档案学、出版发行等专业,信息系统类课程自然与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有关系,也包括企业资源计划课程、决策支持系统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容量非常丰富,并且课程已经成体系化,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课程群。职业院校或者大中专院校中都开设了信息系统类课程,目标是培养一大批信息系统的维护商抑或开发商,于是,在课程内容的教授上以及教学的实训活动中,都仅仅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或者任务进行。本文认为,存在于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能局限于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商或者维护商,而应该概括为信息系统的理性用户。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引起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改革。

一、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教学改革方向

系统类课程的培养对象定位关乎教学课程计划的设定和具体内容的安排,相关课程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以及观念都会受其左右。大多数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培养对象设定为信息网络系统的维护商和开发商,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沿着“技术性”拓展;这种“技术性”体现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由于技术性的倾向,目前的信息系统类课程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同质化和单一化的特征,在信息管理专业中,虽然细分了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学的一般套路和内容的侧重都具有很大的相似度,比如,教学的重点都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

实际调查和研究发现,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开发商和维护商,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因为,学校教育并不能完整地培养出直接的岗位人员,开发商和维护商必须接受社会教育和培训,才能从事这一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很难完美衔接的,信息系统类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信息系统的理性用户才是比较合适的。定位一旦确定于此,就要考虑“用户角色”的指导作用,明确了用户角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的设置才有了具体的依据,以往在这些方面突出技术性的课程体系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因为学生成才的目标不再是信息系统的开发商或者维护商。

“用户角色”一定要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出来,从信息系统的开发到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的课程内容都要和用户息息相关,用户选择信息系统的原因是这个信息系统能够促进管理的高效率和有效性;基于这一点,可以明确看出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与开发商、维护商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看,开发商和维护商注重信息系统的开发事宜,比如,要看开发语言的合理化程度,开发思路有没有偏离主流路线,开发工具使用是否得当等。而用户的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看信息系统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频率,第二是看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工作需求、管理策略以及企业文化的相关要求是否能够诉诸于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使用对管理行为是否有效等;经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由于用户和开发商(维护商)的需求不同,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信息系统类学科的教学中,内容体系的设置是非常值得深究的,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定位问题。

二、信息系统类课程内容的改革

(一)信息系统课程基础知识内容的介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是非常迅速的,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升级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亦步亦趋,信息系统类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思考不同的用户对象,比如,需要处理业务的用户需要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一级的用户则需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决策人员多用综合型信息系统,不同的用户对象,选择的信息系统是不同的,因此,要培养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基础能力,注重对信息系统类课程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才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分析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不同性质的需求,并配备合适的系统类别。

(二)重视信息系统的策划与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

信息系统正式运行之前,需要进行一个合理的策划,策划的内容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任务、通过什么手段达到以及效果预测;策划的最终作用就是通过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用户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促进用户所在组织的效益。因此,在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树立起用户意识,重视信息系统的策划和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用户在信息系统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开发商或者维护商担负着实现信息系统功能的职能,因此过于依赖开发商,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数目较大的资金后就不重视,认为开发商的设计会适合业务工作的要求;而实际上,用户是最清楚自己业务需求的一方,信息系统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任务,用户是最了解的,如果信息系统建设完毕,而没有被用户使用,那么一定是信息系统的完善度不够,即使被用户使用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本文将培养的目标定位为理性的用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锻炼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表达能力,准确向开发商反映对信息系统的诉求,从而保证开发商的设计方向可以适应用户所在组织的业务管理的需求。

三、其他方面的改革

除了课程内容的改革外,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一般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因此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学生的就业不占优势;建议根据信息管理专业不同的方向特点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训,实训的内容可以是企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项目,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实践,使教学更有实用价值。

四、总结

以上分析了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中信息系统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为理性的用户这个方面,以此探讨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待补充之处,希望读者给予补充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1]邱磊,吴永林.试析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4

[2]王玉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分析[J].办公自动化,2008,16

[3]时光.集团型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在大型集团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08,18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类专业 关联课程 教学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信息管理类专业是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相融合的一类专业。目前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而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是信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技术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解决系统开发问题的能力及毕业设计和社会应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应用等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在培养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培养要求的越来越高,信息系统开设的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法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因此,我们对全国同类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信息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组织上存在一些问题:①在课程安排的时间顺序上不合理。大部分的课程安排是先经管类课程后技术类课程,由于经管类课程一般偏文性质居多,主要研究宏观现象,技术类课程主要研究和解决微观的、具体的问题,而人们认识世界往往是从微观到宏观,因此,这种课程安排的顺序与人类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不相符。②实践环节薄弱。缺少必要的实践训练,特别是一些技能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保障,忽略了交叉学科的特点。③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薄弱。学生虽然学了很多信息技术类课程,但由于缺少相关基础理论的支持,学生难以作到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所学技术。

目前,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尤为不合理的是各门课程自成体系,过分追求自身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这样虽然使学生对本门学科有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但不可避免地使课程之间存在许多交叉重复。几年来,为适应科技发展,各门课程都在更新知识,增加新内容,但为保证本门课程的完整性又难以放弃一些教学内容。各门课程都希望增加学时,但在教学时数一再减少的今天,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压缩学时与加强各门课程的基础教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使得各门课程在保持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浓缩讲课内容,在减少习题课和实践课时上下工夫。这实质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间的重复,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掌握。21世纪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大批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要求拓宽基础,以适应多个专业和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信管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我们深入调查和研究了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现状、该领域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为指导原则,在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各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更新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重点在教学实践环节上进行重大变革,启动了与之匹配的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关联课程教学是将同一个教学班关联性强的几门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开课的几位教师共同设计一套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学生、教师共享各课程的实践课时,来完成该实践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

目前,参与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大型数据库系统4门课程。

1.关联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参与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4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减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设计理论教学环节时,特别注意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在实践环节设计时,课题组将4门关联课程捆绑在一起,设计、制订了一套统一的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并分别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各课程共享4门课程的实践课时,来完成该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

2.制订了支持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压缩了过深、过窄和过繁的教学内容学时,加强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并在课程安排的顺序上作了适当调整,使其支持关联课程教学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同一个教学班,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大型数据库系统"4门课程捆绑在一个学期开出。

3.进行系统开发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通过关联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加大学生MIS系统开发的综合实践,由于关联课程实践课时共享,4四门课共同来完成一个相关的MIS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从而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践学时。在学生的课程设计实战演练中,无论文档书写的规范性,还是系统开发的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肯定。

三、实践效果与结论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全面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实践表明:

1.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不仅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传统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

2.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使实践课时得到充分的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通过实践教学案例,阐明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接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4.关联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各相关联课程的教师在授课时更能突出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便于学生对体系课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截至2009年底,我们已经进行了第6轮教学过程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肯定。并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关联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范围,形成多个关联课程教学课程组,进行关联教学实践。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和实践,项目成果在信息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鲜明特色,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苟娟琼,关忠良.信息系統专业及其建设的再认识[A].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70-673.

[2]杨善林,刘业政,李兴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2):1-3.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省特色专业申报书.西安财经学院,2010.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申报书.西安财经学院,2007.

[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5版-2009版),西安财经学院.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日益紧密。面对这种管理信息化的大形势,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 就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98年起, 教育部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 在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 许多学生感觉其涉及内容太广, 理论性太强, 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距甚远。同时,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必然会涉及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也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 逐渐地以被动和应付的心态来学习, 甚至滋生出厌学和惧怕心理。因此,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从而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始终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将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方面进行探讨。

2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理论方面, 课程着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 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则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旨在通过有限课时的实验教学, 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密切相关, 只有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匹配性原则。因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所以在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匹配性原则, 即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目前较普遍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借鉴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具体的实验项目也基本完全照搬。而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系统专业不同, 教学内容更偏重于管理而不是技术, 这就使得课程的实验教学完全脱离了理论教学内容, 而单纯地变成了软件开发。

(2) 目的性原则。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本中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的理解, 是为了让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的学生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 为了凸显目的性, 实验内容的设计应该从实际应用出发, 尽可能以企业管理中的典型案例或实际应用背景为教学材料, 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切身感受到真实的管理环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渐进性原则。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课程, 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 涉及管理学、系统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 如果只是安排几次独立的、单一的实验, 是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因此, 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设计, 遵循从认知型实验到操作型实验到综合型实验的思路。首先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为主, 然后进行案例教学, 最后通过课程设计将全部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串联, 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并且能够应用和管理,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2]。

3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

管理类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首先,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其次,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第三, 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第四, 掌握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对日常业务、管理及决策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第五,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法、思路、步骤等[3]。基于这一目标, 我校在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上安排了4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主要内容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信息化管理思想、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第二模块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三模块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第四模块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4]。因此,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教学内容, 从实验内容设计的匹配性、目的性和渐进性原则出发, 我们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一套实验教学体系。

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由5个实验组成, 共计18学时。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即真正了解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使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在演示系统的选择上, 可以选择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中的案例和随书附送光盘中的演示实验, 在演示过程中, 教师应重点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结构, 以及如何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的管理运作。

因为数据库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实验三安排的是设计型的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实验。我校为管理类学生开设了Visual FoxPro前导课程, 使学生对数据库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因此本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数据库基础知识完成一个满足实际背景需要的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 并利用Visual FoxPro来创建和操作数据库和数据库表。

实验四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以终端用户的身份去切身体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我校选择了用友ERP-U8系统来进行操作型实验, 同时为了解决学生感觉管理信息系统与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相距甚远的问题, 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U8系统中的不同模块并编写不同的流程任务, 比如对物流专业的学生, 我们就选用了U8系统中的供应链模块。在实验完成后,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结合管理知识阐述所体验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和系统覆盖的业务及其流程;二是从管理、技术两个方面对实验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并提出可改进的解决方案[4]。

实验五安排了一个综合型实验, 该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在设定某一模拟企业背景下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 同时考虑到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 应以系统分析为主、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该实验以小组的形式展开, 每组由4~6名学生组成, 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业务和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 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 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通过该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完整流程,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4 结语

本文对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 所提出的实验教学体系已经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 还需要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完善各个教学环节, 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从多个方面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锐, 郝庆升.面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5 (9) :123.

[2]梁振球.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实训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9) :32-34.

[3]王玉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电子商务, 2010 (10) :93-94.

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简历 篇5

史xx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7岁(1988年4月2日)

居住地:镇江

电 话:138********(手机)

E-mail:shiyi@51job.com

最近工作[1年2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计算机软件

职 位:硬件测试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电子信息科学类

学 校:江苏大学

自我评价

为人正直、对人诚恳、助人为乐,学习能力强,有较强的团体合作意识。工作上能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善于转变思路解决问题。我个人对驻地网小区光纤接入工程方面比较熟悉,本地网的传输管道光缆和室内信号分布工程也有一定的经验;光纤的光路分布,接通(跳纤),测试,故障分析处理等方面做的比较多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计算机软件

目标地点:镇江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硬件测试

工作经验

/8 ― /10:XX有限公司[1年2个月]

所属行业: 计算机软件

品质管理部 硬件测试

1.主要负责来料检查与出货检查

2.每日检查报告的作成与分析

3.工程与顾客投诉的处理

4.月度品质检查报告的总结

/7 ― 2013/7:XX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测试工程部 硬件测试

1.设计蓝牙、无线、有线耳机产品PCBA测试电路,编写硬件测试方案;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2.开发相关硬件测试工具,对现有硬件测试规范、流程、方法、技术进行改进

3.编写测试文档,并完成相关产品的说明书、培训文档等

4.协助硬件开发人员参与硬件开发

教育经历

/9― 2012/6江苏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 本科

证 书

/12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 语(良好) 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通信类专业:漫步信息高速公路 篇6

我和微电子的故事 蒋涛

编辑跟我约稿时告诉我,这篇文章的阅读对象大多是高三生,我心里就开始思索:什么是微电子学呢?我不好用那些专业的术语和严肃的定义去向你们阐述微电子是什么,因为这些对于你们来讲有点虚幻。所以我想学一学莫言,做一个讲故事的人,讲一讲我和微电子之间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比较简短,但是与现在的你们最为贴近,因为那件事发生在我中学时代的一节化学课上。我的化学老师是一个很干练的人,有一节化学课他让我们关注元素周期表并告诉我们:“请大家看到周期表第14列和它周围的元素,你们当中也许有人今后会跟它们打很多交道。”老师这句话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反应,包括我自己。但是几年以后,我就真的成为和这几个元素打交道的人,它们(硅、锗、砷、镓等)所生成的材料和这些材料的很多特性构成了微电子学科的基础之一。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故事,而现在的我回想起来,我对微电子的第一个感觉竟然来自这一句话。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刚走进重庆邮电大学的时候,虽然那时候的我已经是微电子专业的本科学生,但是对于微电子是什么,我仍然像个“菜鸟”一样一无所知。第一次学院年级集会中,院长特地给我们新生做报告。院长是一位很有亲切感的女教授,她似乎也明白微电子对我们而言还很陌生,所以报告伊始,就点题似的告诉大家:“微电子就是从沙子到芯片的过程!”我当时对这句话似懂非懂,甚至还在心里调侃似的默念到:“是不是和从沙子到房子的过程也差不多呢?”当然,我后来慢慢明白了这一句话。也感受到了这句话包含的深层含义,更体会到了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微电子学科的信息量。它确实和从沙子到“房子”的过程类似:第一个人从沙子里面提取了建造这栋“房子”的“材料”和“地基”:第二个人设计了这个“房子”的功能、结构和外貌:而第三个人用第一个人的“材料”把第二个人的设计做到“地基上”:最后得到的就是“房子”。这几句话就是微电子学的真相。对我自己而言,我正在感受“从沙子到芯片的过程”,并且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我的研究生阶段,是我和导师之间的一个故事。本科毕业后,我想成为第二个人,所以我选择了继续学习我的本专业。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我的幸运也包括我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涯就有机会和导师一起经历一个至今让我觉得庆幸和值得回味的研究项目。我的导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微电子集成电路专家,他很信任我,让我参与了他的研究项目。那个时候我在求知欲的引导下对项目充满了热情。我在导师所指挥的一场场“战役中”战斗着。半年之后,我的战斗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很高兴,第一时间告诉了我的导师,他及时鼓励了我。我已记不清导师和我之间有过多少次的研究讨论和沟通交谈,但是这一次谈话却让我记忆深刻,永志不忘。他告诉我:“做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的一个方向),永远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得意,永远要想到我是不是还有什么地方犯下了错误。即使这一次你做成功了一个设计,你也不能保证你下一个设计能够成功,无懈可击!这个行业是一个不能犯错的行业,犯错的代价太高了,对于我们来讲只有百分之一百和百分之零。”导师随后又告诉我要记住他的话,而且要一辈子记住。后来,他把越来越多的“战斗任务”交给我去完成,当我成功结束每个战役的时候,我内心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我最强烈的意识就是:还好,这一次我没犯错,不是百分之零。

这,就是我和微电子之间的故事!三个故事虽相距十年,但都让不同时期的我对于微电子有着自己的感悟。微电子之所以“微”,不仅仅是它利用了微细的加工方式将电路微型化,它更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用缜密的思维牢牢把握着每个微小的细节。而微电子又不仅仅是“微”,把所有的这些微小的事情成功地放在一起,就会是巨大的收获,每当我回首去领会所有的细节的时候,总会发现我更应该具有宏观、系统的思维和豁达的心态。因为,微电子不仅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也是一种目标和追求!

通信之路勤为径 李钰

拿到高考成绩后,我抱着厚厚的参考书,以超女选秀的方式,经历了“海选、淘汰赛、决赛”几个程序,千挑万选,深思熟虑,终于敲定了甚合我意的最终志愿名单。我把重邮的通信工程作为我的第一志愿,因为这是重邮的王牌专业,我一直相信选择一个一流专业比死要面子委身于一流学校的三流专业更明智。另外,通信行业人才需求大,就业面广,有通信工程的背景不管是从事技术还是非技术,走到哪都能吃得饱。

如果说我选择通信专业就读时还有那么一点功利性,甚至在大一时因为对这个领域很陌生,我也曾后悔过,但我从未放弃,渐渐地,随着知识的积累,我越来越感受到手机、计算机、网络等的神奇,为它随时代日新月异而惊叹,我也越来越渴望探索这个领域里无穷无尽的秘密。

因为学习兴趣高涨,我的学习之路豁然开朗。除了本专业的课程之外,我带着极高的兴致参加了电子设计大赛、数模、节能减排设计大赛等活动。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参加这些科技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进一步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技术类,更喜欢硬件还是软件以及之后的发展方向等。另外,这些活动也让我看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校的实验室也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战平台。大三,我进入学院的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们做项目,因为站在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上,我掌握了当前最新通信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同时,我接触到很多杰出的榜样,激发了我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进入实验室从事一些与通信相关的项目工作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而实验室里的项目跟进入企业后需要接触的项目差不多,所以这也为我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起到了铺桥搭路的作用。大三时,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与我们分享当下通信行业的最新信息,我也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通信科技的发展动态,让我至少在思想上紧跟着通信科技的时尚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叹为观止,因为科技是时代进步的风向标,稍不努力就被扔在身后。

nlc202309040312

在学习通信专业的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值得一提的就是,最好能找准目标、有的放矢地参加活动,主要依据是看自己今后是想从事科研项目之类还是非技术类的工作。如果选择前者建议先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如硬件、软件、工程、设计等,然后朝着心仪的方向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尝试着参加一些实验或者科技比赛,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如果想要从事非技术类的工作,比如运营商的市场营销等岗位,建议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最好能亲自组织一两次大型活动,争取做一个出色的学生干部。这能充分锻炼组织策划、人际交往及管理方面的能力。

总之,我认为通信这个行业就业面非常广,但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能做到潜心学习、虚心求教、乐于实践,积极探索,就必定会有所收获。通过前面三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课程,带着对通信行业的热情和信心,我坚信自己能开启一段精彩的职业生涯。

编程改变世界 刘霈霈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报纸、网络到处都充斥着他们的身影。比尔·盖茨创立了微软,让电脑操作如此便捷:乔布斯创立了苹果,iPhone、iPad、iPod每一样产品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两个年轻小伙创立了Google,使得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马克·扎克伯格创立了Facebook,他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许你会说他们拥有天才般的头脑,或者你会觉得他们拥有成就一切的资源。现在的你或许正羡慕他们的智慧和成就,那我可以这样跟你说,成就他们的除了非凡的智慧还有就是专业的软件工程知识。

软件工程是什么?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如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可以说,小到购物,大到工业自动化,都离不开软件的功劳。

或许这样的描述你觉得不够直观,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贴近我们生活中有关软件工程的例子。2013年的春晚打造了一场3D视听盛宴,而所用的则是AR增强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如此壮观的视听盛宴正是众多软件工程师们的杰作。还有,近几年来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崛起也离不开软件,离不开编程,离不开软件工程这一门学科。最后,你会发现你所使用的电脑操作系统、喜欢的聊天工具QQ、玩的每一种游戏、使用的浏览器等等都是用程序语言编写出来的软件系统。软件已经无处不在,它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填报志愿时候选择软件工程而不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首先软件工程是独立于计算机科学的一门国家一级学科,相比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说,软件工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理论知识。其次,计算机科学主要偏向于计算机硬件方面,而软件工程则是纯应用型的专业。

那么,在大学阶段,软件工程专业主要开设了哪些课程呢?以我就读的重庆邮电大学为例,首先,公共课程必不可少,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政治等:其次便是为我们编写完美程序打下基础的专业课程,比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等:最后还有就是我们编写程序所直接使用的编码语言,如C语言、C++语言、java语言、C#语言等。当然,具体的课程安排还是和你所在的学校和你主攻的方向有关。

软件工程专业虽然学习难度比较大,但是你会发现学习和使用软件知识非常有趣。你可以自己动手编一款你所钟爱的电脑游戏:开发一款大家喜爱的手机软件:甚至你还可以自己写出一个电脑或者手机操作系统。你会因为每一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而感到无比兴奋。

现如今中国的软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软件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选择软件工程,用兴趣和努力,用态度和专业。必能成就你美好的未来。

重庆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黄永宜访谈 黄永宜 朱家凤

记者:黄处长您好!欢迎您做客《高考金刊》!重邮被誉为“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可以请您介绍下学校的优势学科、人才培养特色吗?

黄永宜: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重庆市特色专业11个,国家及重庆市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27门,国家及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我校依托信息学科优势,确立“立足信息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提出“适应需求,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既培养优势突出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人才,也培养具备信息技术背景、适应各行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形成了以IT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制造至中游网络营运到下游信息内容的策划、制作与传播的完善的信息产业与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2013年贵校的招生政策是否有新的变化?

黄永宜:2013年我们继续全面铺开大类招生,要说今年的亮点,那得是我们新组建的“宜伦学院”,该学院由教务处直接管辖。

学校在多年举办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实施“英才培养计划”。学校成立“宜伦学院”统一负责“英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协调、实施、管理和评估。“宜伦学院”在学校有条件的学院、专业设立若干“宜伦学院”实验班,从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学习潜力或特殊专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生中选拔组建。“宜伦学院”实验班实施导师制、任课教师特聘制,进行动态管理。此外,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IT精英班”也会继续招生。

记者:重邮从2010年起开始采用大类招生的办法。大类招生有什么好处呢?

黄永宜:在我看来大类培养有三点最突出的作用。一是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因为很多孩子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大类培养中前两年是大类的基础课程,学生能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两年以后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专业的现象。而且大类招生大大减少了专业调剂的情况。

二是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大类培养两年过后,要根据学业成绩、兴趣爱好,再来选择专业。因为有成绩要求,学生会争取重新选择的机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

三是利于就业。社会发展迅速,专业热度的变化也非常快,大类培养可以紧跟时代的发展确定培养方案,对学生成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紧跟就业趋势有重要意义。

记者:请介绍一下重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情况。

黄永宜:学校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就业质量稳步上升。就拿我校2012届毕业生来说,进入“世界500强”就职的超过20%,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职的达34%,各项指标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2012年我校荣膺“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成立了校董会,董事会成员单位包括:华为、中兴、大唐、联想、惠普、IBM中国研究院、甲骨文、思科、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邮政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等各类单位共50余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中通服、中通建、华为、中兴等企业仍是接受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大户,不少毕业生还进入戴尔、联想、惠普、思科、甲骨文等知名IT企业,以及阿里巴巴、淘宝网、腾讯、新浪、百度等互联网企业。

记者:请再介绍下学校在国际合作、对外交流方面的情况。

黄永宜:重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芬兰、瑞典、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我校现在有“《1+2+1中关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中关2+2双学位项目”“留英硕士项目”等留学项目,并与多所学校开展了“交换生项目”及海外社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赴海外学习、实践的机会。

2013年我校与美国北亚里桑那大学签署了中外合作办学协议,与英国考文垂大学签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协议,更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在酝酿之中。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掌握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MIS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在对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概念性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将来不去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MIS课程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如此反差,让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对MIS课程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MIS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某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撑该环节课程的学习。为此,在MIS课程的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很难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

2.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MIS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介绍信息、系统和MIS的概念以及MIS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介绍MIS相关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MIS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几个过程,这是MIS的核心内容;四是介绍MIS的管理,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的知识缺乏,并且对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觉得学习起来抽象、枯燥无味,逐步丧失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MIS课程的教学安排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实验,这就导致前面理论的讲授和后面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同时,由于学时有限,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就不多了,有时可能还因为理论学时不够而占用实践学时,造成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MIS理论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结合案例对理论的讲解较少涉及,且在案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案例为主,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把握MIS相关知识,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且案例发生时间严重滞后、内容也比较抽象,难以适合中国国情,使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相关理论的分析应用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狭义的认为MIS的实验就是编程,只要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熟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内容,如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流程重组与优化、管理模型的确定、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4. 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MIS课程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比较完善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知识,而实际担任MIS课程的教师多是计算机知识较为深厚,而经济管理知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MIS课程教学的需要,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MIS课程上成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情况。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 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会利用MIS来为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是他们学习MIS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经济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认为MIS课程的教学中应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信息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认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战略性作用;能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2)掌握系统科学思想和MIS战略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3)理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竞争战略的改变,并能利用MIS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应用MIS中出现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目标,应避免将MIS作为计算机课程看待,而应该将MIS课程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看待。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有所侧重,在规划和设计MIS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MIS的基本概念、结构的掌握和理解,MIS开发的组织管理、维护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些方面内容的重点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得了他们所应该掌握的MIS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对MIS的理解,了解自身在MIS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对MIS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MIS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应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会意识到MIS课程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由于MIS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MIS的教学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各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组织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MRPⅡ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样学生进行充足的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大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2)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事件感受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几点:要有趣味性、理论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不要与理论、实际脱节;案例不要过于复杂。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3)重视实践教学。M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也是经济管理专业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切忌将MIS实践教学变成MIS开发课,应该通过加强MIS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MIS实践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IS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一些演示系统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学习,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到已建立MIS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交流,实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第三,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让学生进入信息系统的各个开发生命周期,正确理解相关阶段的任务,该环节要求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注意掌握试验的难(下转331页)(上接294页)度,该环节应以系统分析为主、系统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管理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的业务结合,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

4. 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

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试题要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标准,并且在设施中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案例讨论中,如果给表现好的学习以鼓励,给参与的学生以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考核标准才有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95-97.

[2]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育管理,2010,(3):122-125.

[3]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10):120-124.

[5]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1):65-67.

[6]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57-359.

[7]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0-211.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8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融合了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一直以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各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各经管类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早期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明确信息是企业中的重要资源,灵活选择企业中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开发方式及开发策略。学会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建模中的各种工具。

但是,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工作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相关知识掌握不好,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等。面对上述问题,要求课程授课教师应全面地调查经管类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适当的解决措施和解决思路,使课程更好地为各专业培养人才服务。

2 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尽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经管类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课程,但以笔者在齐齐哈尔大学的实地调研,发现无论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及至从就业的角度,该课程教学现状都无法让人满意。这些问题若不能够得到重视,找出适当的方案解决,将会让此类课程成为学生选择的鸡肋,无法真正体现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现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阐述如下:

2.1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由于本身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比较庞杂,使用的各项技术也比较广泛。其中理论知识包括:信息的知识,管理的知识以及系统的知识等等。使用的技术包括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种类信息处理技术。此外,这门科学也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若教师自身不能够密切关注和接收各相关科学的最新动向,还是沿用多年以来固定不变的课程教案照本宣科,很难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主动产生学习兴趣[1]。

2.2 课程教学的专业贴合度不高

一般经管类学院下设财务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市场营销等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各有不同,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目前,针对各专业设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几乎一致,教师只能选择通用于各专业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授课。这样做无疑无法真正满足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将各专业个性化的知识内涵提炼出来,重新调整和设计授课内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供需相符。

2.3 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

首先,在实践课时的分配上,远远小于理论学时。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特殊课程。许多理论课堂上讲授的系统功能和系统建模工具,都必须要结合实践环境,让学生体会和练习。其次,实践课程的内容不应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完全相同,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系统开发的知识和技术,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毕业不太可能从事IT相关工作,所以应主要以系统应用为主,例如,学生应熟练掌握SAP、用友等ERP的模块使用,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 问题产生根源分析

3.1 课程教学创新度不足

在教育中,需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而创新更要始于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当前,很多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授课教师因循守旧的思想严重,不敢改革,不愿改革。害怕改革出现失误带来严重的后果[2]。针对这种想法,首先要向教师申明课程改革的目的和重大意义,课程教学必须要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最终这门课程只会被淘汰,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其次,应采用各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小组可以向学院或学校申请资金资助教师实施改革,帮助其申请课改项目,并积极配合各种课程改革方案的推行。

3.2 课程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认识不清

一般来讲,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授课教师多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而并非是经管类各相关专业的教师。所以他们对课程体系的想法和认识仍然停留在系统开发和系统建模上,较多和技术相关,注重学生程序编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对于财务管理或者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并不是这些高深的专业技能,而是将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在各项企业管理职能的综合能力。是管理信息资源将其更大效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的能力。所以,应更好地完成每一位授课教师角色的转换,让其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调研,和学生谈心,也可以深入企业实际,找到合适地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课程改革建议

4.1 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一切教学工作都应牢牢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一切教学手段也应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应偏文还是偏理一直以来是各学校反复探索和研究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考虑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整体上规划系统和使用系统的能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和设计系统的能力,应该掌握系统建设中将要使用的各种技术。笔者比较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是培养程序员,也不是培养像MBA一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而应该是培养他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让他们牢牢树立管理信息系统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思想[3]。

4.2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调整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课程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缺乏联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较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讲和学完全脱节,没能对课程进行良好的控制和管理。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建议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课程内容。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引导其研究和分析各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要求学生到企业实地调查,提出流程重组的想法和方案。通过将课程内容和学生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新型教学模式

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复杂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不定期地布置问题,给学生相应的时间解决,通过解决方案的不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内涵。教师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主动查找资料,自己到课台上将事先准备的内容进行讲授,其他同学完成点评,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实践环节中,应让学生亲自参与到IT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当中来,围绕项目的完成,合理分配时间、人员和各项资源,最终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一些教师尽管引用大量案例,但不与现实热点结合的案例或较空洞的案例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觉得这门课并不能带给自己切实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只是应付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4.4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考核方案科学与否对课程教学实效影响巨大。在一个好的课程考核方案的引导下,将有助于建立一种针对学生课程学习全过程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传统考核制度一是学生写结课论文,这种方式学生多为抄袭,意义不大。另外一种是出试卷考核,但是较多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考查课,所以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在开卷环境中,无法真正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建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方案如下: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应增大。这里的平时成绩不应只包括课堂考勤,更应该是学生在课堂当中的表现。所以,应该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写作情况,如果学校有课程平台的话,也应参考学生登录平台以及在平台中发言的次数和内容。建议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为宜。

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期末考核。以往出试卷考试较难避免学生作弊,同时,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都较为重要。仅凭试卷考核难免对操作题考虑不周,无法全面考量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所以可以在条件允许下,采用各类考试系统或者学校的考试平台,从试题库随机抽题和组卷,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得知自己的考试成绩,也将教师从繁重的阅卷工作当中解脱出来。

4.5 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

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实践当中,也会不断面对各种困难。因此,确立长效的沟通机制,让学生有了问题随时可以和同学们、教师们进行沟通。无论在课程讲授的时间范围内,还是课程已经结束,即使怕学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学生都可以找到途径和渠道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内涵植入学生内心,也可以借助遇到困难的学生分享的知识帮助其他的同学解决各类问题。具体做法是,可以考虑建立QQ群,微信用户群,或者学校的课程平台论坛等,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交流和沟通。

5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边缘性、交叉性的特点使其在授课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掌握信息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因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较多高校的经管类课程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课程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实践学时过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普遍现象,因此,深入地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是各相关教学人员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既具有管理知识又能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薇.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7).

[2]李国英,侯珂.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19).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9

《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MIS) 课程的教学质量, 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以及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各高校管理类专业对于MIS课程的教学工作都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使MIS课程教学效果满足社会需求,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同时也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为教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已成为高等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二、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特点

(一) 不断补充有关MIS发展的前沿知识

由于MIS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课程, 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管理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且随着企业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化和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MIS知识的动态变化和不断发展, 需要授课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并消化吸收, 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来。

(二) 重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MIS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充分理解和体会, 这就要求在理论讲授和动手实践两个环节中,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MIS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或单一教学法, 很难实现运用MIS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这个目的, 所以授课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该门课程的可听性、可读性和可学性, 例如, 将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讨论, 实验实践等,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

MIS课程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整个过程也包括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模块的分析与运营, 需要用不同的实验内容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MIS的实验与实践课程体系应具有多样性、渐进性、动态性、互动性、多角色参与和系统性等特点, 旨在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 体会MIS的特点和实际应用。

三、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 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维度

根据王磊 (2011) 的基于系统观的思想, 结合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特点,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等四个角度来设计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维度。

1. 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主要是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知识储备、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态度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 这种反应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学生联系、交往和接触有效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它是决定人们学习、事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质量。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和素材, 而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的主要目的。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越熟悉, 越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知识点, 从而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拓展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主要是从教学条件、教师治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条件是保障MIS课程顺利进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条件。教学条件保障越有利, 教学结果和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就会越大。教师治学态度是指教师研究课程的态度。教师治学态度越严谨, 越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教学效果就是教学所取得的成效。教学效果评价的结果对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激励、调节、诊断、管理和发展的作用, 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第一手信息。

3. 教学督导评价。

教学督导评价主要是从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 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 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方法和环境的改进, 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传授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灌输的思想和观点, 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综合。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 同行教师评价。

同行教师评价主要是从教学安排、学生课堂反应和课程基本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计和安排。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设置不科学, 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 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最终降低教学质量。学生课堂反应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即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反应是体现课程教学质量的直接外在表现。课程基本建设情况是指该课程在教材选用、教材出版、教学文件的出台、试题库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它反映了课程组全体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探索程度, 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 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根据王磊 (2011) 提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前面关于该门课程的评价维度的分析, 建立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如上表所示。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可被用于MIS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中来, 相关决策部门可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改革的决策依据, 高等院校从事MIS课程教学的教师可根据该指标体系作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此外, 本文也为进一步的评价应用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 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正确评价该课程教学质量是完善课程教学理念、方法, 最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根据MIS课程教学特点,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可设立4项三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37项三级指标。研究显示, 该指标体系用于MIS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后, 相关决策部门可将其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改革的决策依据, 从事MIS课程教学的教师可根据该指标体系作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依据。此外, 也可为深入研究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何京蓉, 李庆, 冉建宇.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4) :293-294

[2]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1 (1) :65-67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各高校投入大笔资金建设专业实验室,并加大实验教学的课时量,因而实验室及设备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设备的借出和归还手续繁杂,加大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因此,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对高校实验室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物联网技术为高校实验室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契机。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高校实验室资源可在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 预约管理等方面开展信息化管理,并运用实验室管理的理念及物联网技术, 构建信息管理系统。

● 需求分析

本研究以数字传媒类专业为例,设计该专业的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预约管理功能、设备管理功能和实验室管理功能等,它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需求。

第一,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 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目前,高校对实验设备借还及实验室借用,基本都依靠纸质表格或实验室使用日志进行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既加大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容易导致工作失误。而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则能明显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第二,合理安排专业实验教学设备和场所。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传媒类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该能力的最佳途径。因而,学校为这一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配备了若干实验室,并采购了摄像机、 苹果一体机等设备。而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则可使这些实验场所和设备更好地为师生的实验教学和课外创作服务。

第三,使实验室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数字传媒类专业实验室造价高,各种设备价格昂贵,因此,我们应该进行信息化管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实际价值。

第四,为师生、管理员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空间。教师可利用互动交流空间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解答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和学生可向管理员提出有关实验室建设和应用的建议,共同把实验室建设成开展实验教学的平台。

● 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包含预约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实验室管理模块和互动交流模块。物联网为该系统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支持,使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智能化和便捷。

1.预约管理模块

预约管理模块针对学生/教师、管理员两种身份设计了不同的子模块。针对学生/教师身份,设计了预约设备、预约实验室两个子模块。针对管理员身份,设计了审核预约信息、分配借用权限两个子模块。在分配借用权限这一子模块中包含了生成二维码的功能, 该功能是运用物联网RFID标签技术, 所生成的二维码与设备上的RFID标签相关联,且能用于标记设备或实验室的借用状态(如图1)。

2.设备管理模块

设备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单反相机、摄像机、三脚架、摄影灯具等实验器材的借还手续办理及设备位置跟踪。拿到设备借用权限的学生/教师登录信息管理系统,并下载由系统自动生成的借用申请表。管理员通过扫描申请表上的二维码便可了解学生/教师需要借用的设备名称、序列号,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记借出的状态。该模块针对学生/教师、管理员两种身份设计了不同的子模块。利用学生/教师身份登录该模块,可点击下载由系统自动生成带二维码的借用申请表。利用管理员身份登录该模块,可进行设备基本信息录入、设备库存查看、设备位置跟踪等操作。

在进行设备基本信息录入时,管理员可采用扫描器技术,通过扫描贴在设备上的RFID标签,将设备的名称、序列号、价格、购置日期、性能参数等信息扫入系统中进行存储。在设备库存查看模块中,管理员可实时了解设备借出的数量、现有的数量等情况,方便设备的调度、保管等工作。在设备位置跟踪模块中,管理员还可应用系统定位技术,判断贴有RFID标签的设备当前所处的位置,并利用该模块了解设备使用的场所,扩展管理范围,有利于保证设备安全(如图2)。

3.实验室管理模块

实验室管理模块主要是对专业实验室的课程安排及借用进行管理。该模块针对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两种身份分别设置了子模块(如图3)。针对学生/ 教师身份的子模块具有生成带二维码的借用申请表的功能,通过扫描该二维码,系统可以显示学生/教师所借用的实验室名称和编号,还能够记录实验室的借用状态。针对管理员身份的子模块设置了实验室基本信息录入、实验课程安排、当前使用状态三个子模块。其中,实验室基本信息录入子模块利用了扫描器技术,可以将实验室的RFID标签扫描后, 把实验室的名称、编号、室内设备、容纳人数、主要用途、造价、建成日期等信息自动录入计算机,从而方便管理人员了解每间实验室的大致情况。实验课程安排子模块则显示了所有实验室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状态,当前使用状态子模块则显示了所有实验室在当前的时间段内是否被使用,这两个子模块对管理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果遇到没有课程安排且无人使用的实验室则优先予以安排。

4.互动交流模块

互动交流模块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实验教学的心得和体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在线互动平台。同时,该模块还可为管理员提供一个收集实验室建设与应用建议的平台。该模块针对学生/教师、管理员两种身份分别设置了子模块(如下页图4)。利用学生/教师身份登录平台,可以针对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实验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以帖子形式进行互动交流。 利用管理员身份登录平台,可通过扫描学生证和教师工作证上的二维码获取相关个人信息,并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用户注册。随后,学生/教师便可利用个人编号登录到各个模块中。管理员可对帖子进行发布、查看、删除等操作。

●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把信息管理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1]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包含设备、实验室的静态数据以及其状态的动态数据。通过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模块分析,笔者得出的各模块所包含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

1预约管理模块:因该模块对学生/教师而言,需要查看设备库存数量和实验室借用状态,对管理员而言,需要根据设备库存数量和借用状态以及实验室的借用状态和课程安排,分配借用权限,所以它应包含三张数据表, 即用户(姓名、学号、工号、密码),设备(设备名称、序列号、库存数量、借用状态),实验室(实验室名称、编号、室内设备、借用状态、课程安排)。

2设备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针对管理员而开发的,它不仅能帮助管理员了解设备的一些基本静态信息、库存数量、借出的数量,而且还能让管理员实时了解设备的位置,加强管理强度。因此, 它对应的数据表为设备管理(名称、序列号、价格、购置日期、 性能参数、库存数量、 借出数量、借用状态、 设备位置跟踪)。

3实验室管理模块:该模块也是针对管理员而开发的,它可以让管理员全面了解实验室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目前的借用情况以及课程安排情况,方便管理员分配实验室给学生使用。其对应的数据表为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名称、编号、室内设备、 容纳人数、主要用途、造价、建成日期、 借用状态、课程安排)。

4互动交流模块:该模块可让学生/教师、管理员以帖子形式开展讨论与交流,对学生/教师而言可进行发布、查看帖子,对管理员而言可对学生/ 教师用户进行管理,以及对帖子进行管理。该模块包含两张数据表,即用户管理(姓名、性别、年级、学号、工号),帖子管理(标题、内容、发表日期、姓名、性别、 年级、学号、工号)。

为充分反映用户要求,笔者还构造了一个数据库E-R模型图,其特点: 第一,能真实、充分地反映现实世界及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易于被用户理解;第三,易于修改和扩充;第四,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其他数据模型转换。[2]

为减少数据的冗余性,笔者将上述所列举的各功能模块对应的数据表进行简化和综合,得出4张数据表:一是用户(姓名、性别、年级、学号、工号、 密码),二是设备(设备名称、序列号、价格、购置日期、性能参数、库存数量、 借出数量、借用状态、设备位置跟踪), 三是实验室(实验室名称、编号、室内设备、容纳人数、主要用途、造价、建成日期、借用状态、课程安排),四是帖子(标题、内容、发表日期)。

笔者采用E-R图进行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明确表达了用户与设备、 实验室、帖子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 系统安全性分析

数据库安全就是保证数据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用性。当数据库被使用时,应确保合法用户得到数据的正确性,同时要保护数据免受威胁。[3]该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身份验证技术和配置网络端口的方式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第一,身份验证技术。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不允许未经身份验证的用户登录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该系统使用Session对象记录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当用户将浏览器关闭后,所建立的会话链接自动断开,从而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

第二,配置网络端口。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属于端口型数据库,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网络端口的安全配置,以防止黑客攻击。该系统安装后将在TCP/IP筛选的选项卡里设置只允许在TCP端口80和443上分别进行HTTP和HTTPS连接。

● 总结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11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结构;实践环节

0引言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和主体,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院地处杭州,为了适合杭州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需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对高职专业的设置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其中信息服务类专业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移动通讯技术、电子商务五个专业。我院的这5个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省和杭州市的信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杭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第二大城市,尤其是作为全国生活品质较高的城市,发展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基础。信息服务业是杭州发展新兴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本文介绍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特征,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实践环节的构建等。

1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信息服务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经济行为。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把信息服务业分为社会调查业、信息处理业、信息提供业、电信服务业、咨询业、经纪业、公共信息服务业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等8个大类。

杭州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综合试点城市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电视试点城市,杭州还被列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及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在杭州已具备以软件业为龙头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三大支柱产业:软件业、IT制造业、信息服务业。

杭州市正式发布了《杭州市信息服务与软件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规划》比较了国内外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杭州的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明确了s年内杭州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的发展重点,提出了电信运营业、软件与系统集成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服务业等四大重点发展方向。

2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特征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培养信息服务业“职业人”的专业之一,我们以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信息服务职业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学院《“职业人”培养模式指导纲要》,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以“适应性”为目标,以“应用”为宗旨,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突出优势技能与优势品质,全面实施以职业人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培养方案。

2.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人”的职业岗位定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能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系统管理与维护、信息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

毕业生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从事程序编码、软硬件安装维护,技术服务,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设计与网站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在工商贸企、事业单位从事和信息化相关的工作。

学生毕业初期会从事初级的程序编码、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应用系统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发展后能成为软件设计师和计算机应用工程师。

(1)初次岗位定位:程序员。

(2)发展岗位定位:计算机应用工程师。

(3)非IT行业从业人员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员或信息管理员。

2.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人”的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认真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实干创新;具有团队精神和良好人际沟通能力;体魄健全,心理健康。

(2)专生知识要求

①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②掌握一门以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方法,具备页面设计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知识和网络程序设计知识;

③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借助工具书初步阅读本专业文献;

④熟悉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关注本专业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进展。

(3)岗位技能要求

①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②具有规范编码能力;

③具备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能力;

④具有网页设计及Web网站管理维护能力。

(4)职业能力要求

①具有自学能力,关注本专业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进展;

②具备从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职业品质要求

①真实可靠,杜绝虚假;

②维护社会、尊重他人;

③遵守职业道德。

(6)证书要求

①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

②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程序员证书、计算机调试员证书、网页设计师认证证书、动画设计师认证证书(必选一种)。

3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3.1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依据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功能与职业人才规格制定;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在对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的基础上,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程序中列出操作点,并全力筛选出符合相关职业和相关岗位群共同点的主要操作要素,这些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是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1)设计思路

从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岗位(群)的操作体系出发,筛选出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及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掌握岗位操作要素。强调基本技能、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注重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适度拓展,突出优势技能与优势品质的培养。

(2)设计步骤

首先分析现有信息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与多家IT企业的有关人员tg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和讨论。特别是多次与信息技术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者座谈和交流,倾听他们对rr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和意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提出适应rr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要求所培养的信息服务类职业人应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适应性”。

“职业性”就是培养的学生要具有信息技术服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毕业后可以在信息技术服务第一线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库管理维护、网站建设和管理、程序设计等职业岗位群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仅指对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系统维护技能,而且包括多媒体制作技能、程序编写技能等,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性”就是要能适应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第三产

业持续上升、新兴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以“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为原则,培养rr行业的银领人才,与市场的人才需求零距离。

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求知(自我学习)、做事(掌握本专业技能)、共处(团队合作)和生存(适应rr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社会竞争)的能力。根据上述能力的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注重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设计。

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技术以“实用、管用”为准,突出核心能力,加强技能培养,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中体现多实践、早实践的精神。

3.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建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为保证支撑职业人才培养,以拓展课程为从业或创业的应变要素。

新设计的培养方案有3个特点。

(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为专业基础,开设目前应用最广的、最新的技术和开发工具类应用技术等技术类课程,如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网页设计(Dreamweaver)、动画设计(Flash)、网站规划与设计、Asp,net网络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树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训、顶岗实习三部分,系统设计,统筹安排,使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总课时的50%。

(3)把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将校内专业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rr公司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通过相应课程的实验指导,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突出计算机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应用程序界面的设计、网站建设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本着理论知识够用、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原则,我们认真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的岗位工作流程和应掌握的技能,设计课程体系。就教学类课程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课程等4大块,这4大块是相互有机联系的,特别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1)基础课程

受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和现代职业人应具有的必要的政治思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质、修养、体质、语言、工具等共同性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素质所设置的课程为基础课程。

(2)专生课程

依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必须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形象、证书等设置的专业课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岗位(群)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岗位(群)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强化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涵盖了职业技术、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证书、岗位实训等内容。

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技术课、技能实训课、岗位实习4大类。

岗位实习:主要是指直接面向行业和岗位,让学生从认知、感知到完全适应职业岗位的课程,包括职业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3)拓展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旨在增强职业发展后劲,拓宽专业(第二专业或方向),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竞争优势所设置的课程为拓展课程。拓展课程分为专业拓展、人文素养、艺术基础与欣赏、必读书籍、考级考证五类。

(4)活动课程

由学生通过以活动形式为主要载体的,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课程为活动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活动课程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

3,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在课程上要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群关联如下。

(1)职业技术性课程

职业岗位必备的基础课程和技术课程包括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电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2)职业能力性课程

专业能力性课程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能力课程和实训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sQL-SERVER)、VB,NET程序设计、ASP,NET网络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网站规划与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文档写作、职业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

方法能力性课程Delphi程序设计与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与课程设计、ASP,NET网络程序设计与课程设计、SQL-SERVER网络数据库与课程设计、网页制作与课程设计、动画制作与课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社会能力性课程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及计算机协会组织的大赛如DIY大赛、网页制作大赛、文字录入赛、动画制作赛、程序设计竞赛等。

(3)职业素质性课程

基本素质性课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应用哲学、法律基础、体育与保健等、心理健康、国防教育与训练等。

岗位素质性课程职业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就业指导。

(4)据展知识

拓展知识分为专业拓展、人文素养和艺术基础与欣赏、考级考证等。

专业拓展网络安全、Linux操作系统、计算方法、市场营销。

人文素养艺术基础、艺术欣赏、应用文写作、口才与演讲、公关礼仪、诗词赏析、服装赏析、广告赏析、职业指导课。

考级考证网页设计工程师认证证书、动域设计认证证书、计算机调试员、计算机程序员证书。

3.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需要用大量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掌握操作技能要领。同时设计多种的实践环境以供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各种不同体验。

实训安排:①职业考察;②课程实验;③课程设计;④岗位见习;⑤顶岗实习;⑥毕业设计。

主题班会与技术学术讲座:①对IT职业岗位的理解和认识;②沟通能力的获得(演讲与辩论);③职业岗位的道德、责任心的培养;④实际工作环境的感受(参观);⑤调查市场品牌、价格、性能、发展状况等;⑥专业讲座。

社团活动:①演讲与沟通;②计算机DrY、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站设计、程序设计竞赛;③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活动。

4结束语

近3年来,我们在信息服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和成果。

信息管理类专业 篇12

在当前高等学校工科学生的工程教育过程中, 两个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 工科生在取得学位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年轻的工程师必须具备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系统的专业技能, 使他们能在工程应用和实际生产中发扬团队精神并发挥个人作用。[1]然而, 我国传统工科教育中存在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际应用的问题, 过度强调知识学习过程, 对专业技能和学生素质重视不够。

受到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影响,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往往是为了验证相关理论知识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均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计划, 学习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手段。这使得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实际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为了使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 该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解决以上问题,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科学生必须建立起新的工程教学教育模式。近年来, 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倡导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包括产品构思、产品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操作四个过程。[2]为了提高工科生在基本技能和实际运用中的创造性意识, 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 探讨了CDIO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 CDIO教育模式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 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等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的对工程教学教育模式进行改进的新型教育理念。电气工程师可以根据CDIO模式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电力行业中的实际问题。CDIO是一种新的工程教学教育模式, 它以新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为依据, 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 了解专业课程之间的本质联系, 掌握实际工程应用的原理和技能。[3]CDIO主要培养工科生的学习、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多人合作研发和成员沟通水平也是CDIO的教育内容。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只进行项目工作协调和技术指点, 通过CDIO模式激励学生的研习乐趣, 提高创新实力。CDIO的教学模式契合欧美发达国家对工科教育的要求, 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框架和教育思想, 并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国际工程教育模式。

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电气工程师, 能够参与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的各个阶段。[4]构思阶段包括客户需求、相关技术、法规、企业战略和商业计划。设计阶段的重点是创新的设计内容, 包括项目计划、项目图纸和具体实现方法。实施阶段是指设计到产品的转换, 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码、系统测试和产品验证。实施阶段, 为产品或系统提供预期价值, 包括系统维护、产品升级、可循环利用和产品报废等。通过采用主动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 参与CDIO训练的工科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知, 且具有批判意识。CDIO训练还能够吸引和激励工科生, 使工科生具备创造力和领导力, 并具有成就感。工科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CDIO训练, 更适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事业上可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 了解CDIO工程教学教育的企业更愿意雇佣那些具有CDIO训练背景的工科毕业生。

3. CDIO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和目标, 建立了CDIO实践教学框架, 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设计。课程实验贯穿于整个学期, 与课程的理论学习相结合。短期的课程设计是为了评估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第一环节重点强调对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环节是科研训练。通过科研项目的训练, 学生的电路分析和系统设计能力大大提高。第二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环节包括在电气相关企业的工程实践和论文设计。重点锻炼工科生在工程实际和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另外, 在教学实践的改革中, 可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积极地指导工科生申报校级、省级或者国家级相关的研究项目。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 教师通过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项目的最终完成, 鼓励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 勤于总结, 发表研究论文并申请专利。

在详细的实行过程当中, 首先, 按照学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 进行管理体系以及运行制度的深入完善和改进, 增强专业课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开放硬件实验室, 并配备相应的软件支持, 如Matlab、Or CAD、Protel以及CCS等, 作为学生参加各种课程实验和设计以及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次, 根据不同的科学研究方向, 各教师均应建立专门的研究室, 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教师的研究方向中, 还可以成立不同的研究小组。这些研究室主要用来帮助工科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组中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则主要负责指定具体的科研方向和研究任务的分工, 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点, 从而提高工科学生的科研创造能力和研发水平;再次, 带领学生去电气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和实习, 聘请专业人士来校讲座, 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电子设计大赛等, 创建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平台;最后,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 学生可以到相关电气企业实习, 从而在实习过程中了解项目开发过程和做事方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培养深层次的团队合作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论

本文以CDIO实践教育体系为基础, 对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研究。通过不断地探索, 该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就业形势明显好转。总之, 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探寻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之路——“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纪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06) :43—47.

[2]顾佩华, 沈民奋, 李升平.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01) :12—20.

[3]Ian Yellowley, Peihua Gu.Design Directed Engineering Educ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Canadian Enginneering Educatiao Association, 2011 (09) .

上一篇:职高班主任德育下一篇:股东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