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导论论文

2024-08-28

信息管理专业导论论文(共7篇)

信息管理专业导论论文 篇1

电子信息信息工程专业导论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信号处理和电子信息系统技术,具有工程综合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含大气探测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与维护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把信息技术列为21世纪发展战略计划的首位。信息工程是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存储和显示技术的学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在信息工程,重点是光电信息工程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的高级信息工程科技人才。毕业生将在光电信号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中展示才华。

你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以及结合计算机的实验。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自己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的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对整体进行了解,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的设计。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可从事信号的处理、传输、交换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微波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开发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2.主修课程:光电信息物理基础、光电子学、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图像处理、传感器原理技术、光电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光纤通信、计算机通讯网络、工程光学、微机原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基础以及有关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方面的课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社会需求量相当大。现在是一个热门专业。

毕业后干什么——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本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可成为:

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起薪一般2000元——6000元/月; 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起薪一般4000元/月以上;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等。

专业是个好专业:适用面比较宽,和计算机、通信、电子都有交叉;但是这行偏电,因此动手能力很重要;另外,最好能是本科,现在专科找工作太难了!本专业对数学和英语要求不低,学起来比较郁闷要拿高薪,英语是必需的;吃技术这碗饭,动手能力和数学是基本功当然,也不要求你成为数学家,只要能看懂公式就可以了,比如微积分和概率统计公式,至少知道是在说些什么而线性代数要求就高一些,因为任何书在讲一个算法时,最后都会把算法化为矩阵计算(这样就能编程实现了,而现代的电子工程相当一部分工作都是编程)。

对于动手能力,低年级最好能焊接装配一些小电路,加强对模拟、数字、高频电路(这三门可是电子线路的核心)的感性认识;工具吗就找最便宜的吧!电烙铁、万用表是必需的,如果有钱可以买个二手示波器电路图,无线电杂志上经常刊登,无线电爱好者的入门书对实际操作很有好处。

信息管理专业导论论文 篇2

2000 年前,全国开设物资管理专业的院校仅仅只有“一院三系”,即北京物资学院、华中工学院物资管理工程系、辽宁财经学院物资管理系、陕西财经学院物资财务系。另外,大部分省份都有一所省级物资中等专业学校。物流概念引进以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较早开始物流研究和教学工作。特别是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的成立,我国现代物流蓬勃发展,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各种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有478 所大学、824 所高职和2000 多所中职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其物流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1993年—1998年,现代物流教育起步阶段;

第二,1998年—2001年,现代物流教育缓慢发展阶段;

第三,2002年至今,现代物流迅速发展阶段。

物流人才培养已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和中专的多层次教育格局。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自2003 年11 月开展以来,已有30 多万人参加了认证培训,20 多万人取得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助理物流师和采购师资格证书。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早在2002 年曾对湖北省物资学校物流专业建设提出: “研究现代物流结构要素、建设现代物流专业基地、培养现代物流行家里手、开拓现代物流发展商机”。因此,本专业面向企、事业单位物流领域,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备现代物流最新动态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 具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进取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能胜任物流作业规划及实施等岗位工作的能说、会写、精实操、善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通识知识和通识能力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具有站在正确的立场、应用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分析和认识社会形势和问题、抵制错误思想和思潮的能力;

②知晓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具备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国防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个人修养,遵纪守法;

③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表达和社会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文字写作和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④掌握青年生理心理及体育锻练的基本知识,具有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和良好的意志力,具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⑤具备一定的文学、美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文学美学及艺术欣赏能力,具有有品位的兴趣爱好或艺术特长;

⑥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知识,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⑦掌握必备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较强的数学计算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⑧具备学习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⑨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能运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工作交流,能阅读较简单的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

4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①仓储作业与管理: 以仓储物流企业的作业流程为框架,从认识仓储管理要素、编制仓储作业计划、认知仓储合同开始,了解仓储管理系统的后台需求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指导学习者学会货物出、入库的流程,对在库货物进行堆、码、苫、垫、存、保养和控制,用效益和成本分析的手段管理仓储作业活动。

②配送作业与管理: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讲授配送作业管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以配送业务流程为主线,从认识配送业务和配送中心开始,分析和处理客户订单,依据客户订单完成拣选、加工、包装、优化配送路线、积载车辆、补货、退货、评估配送作业绩效等一系列作业,学会利用资源、高效完成工作的方法。

③运输管理: 主要讲授一线运输操作和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运输计划与调度、整车货物运输组织、零担货物运输组织、特种货物运输组织、货物运输事故处理和货物运输成本与绩效等模块。

④物流信息管理: 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物流信息管理中常用的信息采集技术,重点阐述运输、仓储和配送作业中的信息管理以及物流信息采集方法、物流信息处理以及处理结果对物流过程的反馈和优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使用各类物流信息设备,掌握各类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而且能够进行较高层次的信息管理工作,进而对整个物流流程进行初步优化。

⑤物流成本管理: 基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物流费用,遵循成本管理的一般流程和规律,以物流成本区分与判定、计算与核算、预测与决策、预算与执行、管理与控制、分析和评价为主线,系统介绍物流成本管理的观念、思路、方法、技术和手段,能够为学生更有效地驾驭物流作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⑥采购管理: 以采购业务流程为主线,全面阐述采购计划、采购方式、采购成本管理、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绩效管理等内容。使学生能按照物流业及国家有关采购的标准,完成相应的采购业务和管理工作。

⑦物流营销: 课程定位于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在合理整合传统市场营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贴近现代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职能和岗位工作,按照现代物流企业营销管理“调研市场需求———选择目标客户———开发服务项目———接近目标客户———制订营销计划———控制服务质量———评估营销绩效”的真实工作过程和操作流程进行内容安排,较系统地阐述现代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和运作实务。

⑧供应链管理: 从供应链的认知、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的优化、供应链的运作入手,分别对以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物流服务商主导的供应链管理为重点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探索,并阐述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供应链资源的整合等问题。

⑨国际货运代理: 讲授海运、空运、陆路运输及多式联运的流程及单证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使用3D动画、Flash、视频、图片、表格、多媒体课件、案例、试题库等多种表现形式,以现行行业操作规范为标准,遵循“够用、实用”的原则,面向企业、学校等各种学习对象,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

5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力

①仓储作业与管理能力: 能够从事货物的入库、在库及出库作业,并对其进行组织安排及绩效考核的能力。

②运输作业与管理能力: 运输计划与调度、整车货物运输组织、零担货物运输组织、特种货物运输组织、货物运输事故处理和货物运输成本与绩效作业与管理能力。

③配送作业与管理能力: 依据客户订单完成拣选、加工、包装、优化配送路线、积载车辆、补货、退货、评估配送作业绩效等一系列作业及管理。

④物流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 使用各类物流信息设备及物流信息系统,能对整个物流流程进行初步优化的能力。

⑤物流市场拓展能力: 能够根据物流市场需求确定企业物流业务方向的能力。

⑥采购管理能力: 采购计划编制、采购方式选择、采购成本控制、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绩效管理等能力。

⑦国际货运代理服务能力: 能够熟悉国际货运代理的各项实务操作,解决国际货代业务延伸的实务问题。

⑧物流成本核算能力: 根据客户的指示,为客户的利益而揽取货物,并为其提供储运、报关、验收、收款等服务的能力。

⑨供应链管理理解与应用能力: 具备一定的将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物流企业服务和企业物流管理的能力。

6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拓展知识与拓展能力

①具有接受岗位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②具有较强的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专业信息的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具有择业、就业、转岗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④具有电子商务与网络技术的能力;

⑤具有商务活动组织、管理、调研、策划的能力;

⑥具有商务谈判技巧应用的能力;

⑦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

⑧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⑨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

⑩具有团队合作态度;

11具有积极向上和创新的精神。

7 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构建和完善“校企交融、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以第三方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良好、“双师”结构合理教学团队; 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使该专业成为武汉地区物流基层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带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改革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乐,柳艳娇.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探索——以南通职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3,(3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目前,专业导论是各个院校各个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我校电子信息学院自2010年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引领学生步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让新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接着给出了教师在本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达到的效果,初步探索了本课程的教学。

1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1.1 教学目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范畴、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未来就业领域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外延和前沿,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性质、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把握和理解电子信息工程相关学科的特征。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在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2 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导论着重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内容、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可能发展走向。在介绍概念时还联系到大学教学计划中的有关课程。以下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1)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粗略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要深入掌握这些技术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3)消息的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4)电磁波与无线电: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以及应用的全貌,以及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5)通信技术与通信网: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7)互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知道相关的名词术语。(8)控制科学与工程: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9)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10)数字媒体技术:学習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内涵。了解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和动漫等方面的内容,知道数字媒体制作的过程和工具。(11)图像信息处理及应用: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与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关系。(12)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

2 教学初探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在以下多个方面开展了本课程的工作:

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本课程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形成一支素质优良、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制定完整规范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文字教案等,选用及时和准确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适应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以及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学的教学参考资料。制作与授课内容相符合的电子教学课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践,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在选择新颖、全面、正式出版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讲授,课堂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课件教学与黑板板书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考核上:注重平时,期末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可以老师规定考核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自己拟定题目,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完成一篇学习论文。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和教学基本材料,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搭建一个提高专业素养的平台。

3 结束语

专业导论是将涉及内容很广的学科做概括性介绍,一般不会有非常深入的分析,但对历史和未来都有精简扼要的介绍,使学生对学科专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其他课程的目的。

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中的主要内容,它代表了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学科群体,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电子产品、光电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某些信息应用技术等,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各生产企业之间相互渗透、日趋融合,因而全面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内容、概念,以及技术进步和今后发展,对大学新生是必要的。作为介绍专业方向、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导论课,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专业方向,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所涉及的技术、相关的业务领域和大学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业务范围、部门等,以利于他们大学四年的自主学习。

项目资助: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12AZ10)、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培育项目(10C104)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项目(10XKF01)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衍达.信息科学技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黄凤玲.电子与信息技术类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 谢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5] 张运九,吴勇,薛光辉,卢继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6] 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7] 黄军校.基于CDIO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总结报告 篇4

时光荏苒,在一通懵懂与忙碌中,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之后,我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上个学期学习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感悟,学到了许多,也有了许多经验,也有了一些教训。而现在更加忙碌的第二学期应经开始一个多月。我们要学的东西更多了,课程排的也更满了,并且开始接触到有关专业的东西,所以我也要更加专心于自己的课程之上了,用上学期得到的经验与教训来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合理,更加充实。

上学期是我们大学的第一学期,虽然说开始的时候有一学期的计划,但由于经验的不足,在具体的学习中还是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发生,可以说毕竟新生,开始的时候来是想的太过理想。但大体上来说,我上学期的学习生活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达到了开学时的目标,只是在个别地方没有表现的更好一些。在这些地方我本可以做到更好,却因为经验或觉悟的原因而没有,所以说对自己还是有一些不满的,希望在这学期可以改变这些地方。回顾整个上学期,我们学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但重要的还是高数,英语,C语言。首先说高数,在前半个学期我还陷在以前数学不知如何学习的泥潭里没有上岸,导致我一直在老师的后面追赶。而且还停留在以前的那种学习方式上,总跟在老师的后面,老师教哪里看哪里,作业也是一样。结果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自己的学习也越来越来吃力,还学得很辛苦。结果,我那时的高数学习情况并不乐观,人也很沮丧。后来,我渐渐发现不能再按以前的方式来学习了,于是我开始自己主动去学习,在老师上的章节之前,我会提前将重要的部分看一看,而那些课后练习也不是老师布置那一道就去做那一道,我开始准备一个本子,以自己的节奏与计划去做那些练习。通过自己先看一遍和练习巩固,我对书上的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了,而上课再也没有以前那样追着老是跑,而是可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于是在上学期的后半段,我的数学学习开始进入状态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我知道了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做什么,于是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才是正真做一件事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来到一片未知森林的孩子,开始的时候很茫然,不知所措,但后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心也平静下来,开始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时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说完高数,就要讲一讲C语言了。C语言可以说是上学期我们开设的第一门与专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了,其重要性程度不需要多说。由于是第一次接触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学,感觉很困难,而且老师PPT上的内容也与课本上的不太一样,结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听得不是太懂。而C语言作业则是开始的时候简单,越到后越难。开始时做作业花两个小时,到后来几道编程题要花一下午,几乎在各种改错与调试中头大了,而那些错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了,做个作业都快晕了。一旦我自己完成一道题,没有错误,一运行有正确的结果,简直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毕竟太不容易了。而且我自己的计算机用的也不熟练,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在上机操作的时候也吃了不少苦头。就是在这样磨练中,C语言就这样一路学过来了,到后来也渐渐地知道如何去改错误,这门语言的学习也渐渐没有那么无措了,到后来也知道哪些地方应该去巩加强了,也不再那么茫然了。除了C语言还有门外语要学,对于英语到没有那么的无措,毕竟学了那么多年了嘛。除了课上的学习外,英语还有一项很重要就是四级考试,为了应对考试,我当然也象其他的学生一样准备了卷子和资料开始学习。最后当然是过了四级,总之在英语学上并没有太大不适应。

当然除了这三门之外我们还学习了其他的一些课程,总的来讲都还学得不错,也都比较喜欢,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关于计算机的许多知识。同时通过它的结课作业,我学会了如何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有用的资料,同时还调查了一些关于数据库的综合文献,了解了关于数据库的种种。此外我还完成了一个创意设计,通过这个设计作业,我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对表格的处理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当然,除了这些好的一面,还有一些不好的一面也需要总结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反思与提升啊!最不甘心就是计算机基本能力素养了,由于我的计算机操作本来就很差。结果老师在讲解那些办公软件的操作流程是有特别快,我有时候一跟不上,后面的就全都跟不上了。结果考试的时候抽到了新题,操作错了好多,还好还是过了,但分数却不高,好生苦恼啊。应该可以拿高分的,可惜没拿得到,很是遗憾啊。而其他的如近代史,体育等都还不错,也没有太多可以说的,总之有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吧。

总结一下上学期,基本学习上是完成了自己的计划的,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的状况没有预料到,以致在学习过程中出了不少状况。在高数和C语言的学习中,前半段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及没有跟得上大学的学习模式,总是像高中一样,跟在老师后面,教一步走一步,没有掌握大学应拥有的自主学习方法,结果就导致学习起来很吃力,效果也不好,自己感觉上也有点茫然,感到不踏实;而在后半学期因为改正了方法,所以学习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吃力了,自己感觉上也踏实不少。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收获了不少,给自己的综合能力锻炼了不少,掌握了许多新的技能。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不足之处了,比如计算机基本能力素养,就做得不怎么理想了,这里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自己的计算机操作的确不足,另一方面就是自己还没有又掌握正确的方法,还有就是对计算机操作的重视度不足,导致这一门本可以拿高分的科目没有考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这也是一种经验与教训吧,希望自己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上学期另外的一方面就是自己的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了,因为我们专业是与操作、与动手有很大关联的科目,所以对自己的动手能力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我在上学期参加学校的电子爱好者社团,在那里的学长学姐的指导以及社团培训下,对电子元件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借助社团实验室的材料进行电路焊接的联系,尝试了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焊接,通过这些练习,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不管怎么说上学期已经结束了,而下半学期已经开始了有一个多月了。在前四周里,我们照例有专业导论,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对我们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这学期的专业导论介绍了我们专业在信息化时代的尖端的应用。

第一节课在任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微电子的精彩世界。微电子系统与传统的元件系统时有很大不同,因为微电子采用的是集成电路技术。设计一个传统元件电路,常常要考虑节省有源元件,使系统的功耗、体积、成本下降。但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增加晶体管数目往往并不会增加很多麻烦,可通过版图来实现,其他工序并不增加。但是,由于空间的限制,布线问题却十分突出,必须尽量减少连线。微电子系统和电路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器件、版图、工艺制造等整个过程来统一考虑。实际上,系统、电路、器件、测试图案和版图是结合工艺条件一起设计的。设计不仅要求功能正确、性能好、可靠性有保证,而且要尽量使芯片面积减小。微电子集成芯片一经制出就无法调试。调试工作包括校核、优化等,必须在设计过程中由软件来执行。集成系统或电路芯片一般是大批量生产的,所以,设计的好坏影响极大。为此,微电子系统或电路要依靠计算机辅助进行设计。除了研究逻辑、电路、时序、工艺、器件和版图等各项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以外,把这些程序结合在一起,加入各步的校核和优化程序,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来指挥执行,也就是组成一个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的设计系统,使设计全部自动化。任老师还讲了他当年的工作经验,同时他还给我们播放了几个视屏,让我们更加对未来智能生活充满期待。

除此之外,老师还介绍了自动识别与传感技术,这也是与我们专业紧密相关的一个行业。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处理的一种技术。它将计算机、光、电、通信和网络技术融为一体,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自动识别技术将数据自动采集,对信息自动识别,并自动输入计算机,使得人类得以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活动或者事件都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人的、物质的、财务的,也包括采购的、生产的和销售的,这些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于我们的生产或者生活决策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实际工况的数据支援,生产和决策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将缺乏现实基础。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自动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较快,尤其是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先进成熟的自动识别系统,而我国在新世纪也实现了自动识别技术的产业化。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现代生活中很重要的技术,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高效率和方便性影响深远。而我们专业是这一技术的基础,因而我对我们专业有了更大的信心。

另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个移动机器人的三维场景感知技术,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了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的,具有自行组织、自主运行、自主规划的智能机器人,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而移动机器人的三维场景感知技术是指移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实现在有障碍的环境中面向目标的自主运动目前,移动机器人主要的导航方式包括:磁导航,惯性导航,视觉导航等"其中,视觉导航通过摄像头对障碍物和路标信息拍摄,获取图像信息,然后对图像信息进行探测和识别实现导航。机器人视觉被认为是机器人重要的感觉能力,机器人视觉系统正如人的眼睛一样,是机器人感知局部环境的重要“器官”,同时依此感知的环境信息实现对机器人的导航。视觉导航技术是移动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移动机器人的一项关键技术。运用视觉传感器,可进行与移动机器人大多数底层行为控制有关的环境感知,如测距、避障、目标物跟踪、轨迹跟踪、局部定位、路标识别等。这项技术也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专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一次导论课,说的自然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说到规划,就必须要说到性格。人的性格特质是一个人对人,事,自己,对外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与性格关系。认识自己的性格是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是一个人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特征我们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简单富有的生活,就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性格做一个了解。基于对性格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选择自己的兴趣,奋斗的目标,明确需要进行的努力。

总之不管怎样,上个学期已经结束了,更加忙碌的下半学期已经开始了,我应该再度出发,做好自己的计划,吸取上学期的经验和教训,努力过一个更加充实的学期。这学期我们开设了大学物理,电路分析以及软件基础。这几门课的难度也不低,而且电路知识与模电数电有很大的联系,必须打好基础,认真学习。同时这学期的课程难度也比上个学期要难得多,比如这学期的高数,就要比上学期难的多。另一方面,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也紧密的多,我必须更加合理高效地安排时间,多去图书馆,将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浪费自己的大好时光。新的旅途已经开始,我必须背起行囊行动起来。我知道,现实也容不得你去拖延,拖延只会让你更加焦虑而已。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我必须沉下心来,就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说的那一样:如果你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你必须沉下心来,因为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必须找到自己的节奏,我知道我们都会找到自己的节奏,然后一路飞奔。我知道那些看起来坚定的人,在背后也下定了无数的决心。而我也会在下定决心后,一路飞奔,再也不回头,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而现在我就做好了准备,在这个新的学期中完成自己的突破。

信息管理专业导论论文 篇5

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思考

6月29日下午,黄载禄教授在文科楼A100举行了一场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思考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本次讲座分六个方面去帮助大学生了解信息类专业主要发展方向及前沿。

信息技术革命。主要讲了社会发展的三次工业革命,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信息材料能源,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不断出现新概念如:大数据,云服务,互联网+,工业4.0,新硬件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无可估量!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讲了理论、技术的发展,电磁感应到电磁波应用的研究,二进制编码和数字电路到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现在进入了通信和互联网相融合的新时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创新启示:创新源于需求,发明来自实践,理论是创新的基础,意志决定创新成败。然后讲了产品与产业的发展,器件的发展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到集成电路与片上系统,图像信号编码理论技术发展,语音信号处理技术进展,技术发展的“颠复性”特征半导体器件,存储器,移动通信到现在的微信。颠复性导致了知识更新,导致了大量原有技术知识过时,不过时的是基础理论,因而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基础理论。然后讲了未来的发展走向,发展规律更新越来越快,因此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必然随着技术进步而更新。

学科融合与专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有学科划分和本科专业的关联,“分化”和“融合”的发展状况,学科变化状况,技术发展推进学科融合,信息产业推进学科融合,学科由“分化”走向“融合”这5个方面的内容。

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互联网时代。也讲了一些互联网是通信和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网和固定互联网的融合,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互联网+” — 推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构架。学科关系及分工,基础理论构架。学科基础是信号,电路和软件。

教学改革思考。讲了基础理论引领系统的发展,以学科 + 为依托,优化课程体系,实行宽口径培养,优化基础课程,重视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重视社会需求,重视介绍课程内容与应用的关系,开设“导(概)论”课指导学生学习。

信息类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新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只有不停学习,不停创新才能走在世界前列。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发展好移动互联网,在信息时代推进互联网高速发展。作为学生要学好基础,核心课程,重视社会需求,重视学习与应用的联系。

二.高端通用芯片设计与应用研究

6月30日上午,李科奕教授在文科楼A100举行了一场以高端通用芯片设计与应用研究为主题的知识讲座。主要讲了处理器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处理器有CPU,GPU和DSP。还讲了IP,IC,ARM等一些概念。INTEL和AMD在处理器方面的发展历程。

我记得最深刻的就是摩尔定律。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我国在集成电路,特别是芯片研发方面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努力学习,提高创新水平,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如果要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高端处理器。国家应多培养这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研发属于中国的处理器,必须从底层做起,有自己的专利,提高创造水平,才能不落后于发达国家。

三.信号检测技术

7月1日上午,贺慧勇教授在文科楼A100给我们讲了2013级信息科学类专业导论信号检测技术。

首先讲了信号检测技术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误差理论,信号的检测(传感器),模拟信号的处理(信号调理电路)和数字信号的处理。检测与测量的概念,检测——检验和测量检验,测量——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传感器与敏感器的概念,传感器是非电量系统与电量系统之间的接口,敏感器:把被测非电量转换为可用非电量的器件或装置。

检测系统的结构。检测系统是由传感器、信号调理器和输出环节三部分组成。目标有:对现有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具有分析能力;具有选择传感器的能力;具有设计信号调理电路的能力;具有组成自动检测系统的能力。

最后讲了信号检测技术应用举例。何继善的管涌探测,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都是其应用的实例。重点讲了电容式传感器,其应用实例有智能旋转滤网液位差控制装置的研制,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和漆包线介电谱分析。基础课程有电磁学,单片机,传感器,力学,自动控制,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原理示例,电动力学,数理方法等。

信号检测技术在现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许都领域都要应用这方面的知识。要做好一个信号检测系统,必须有对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分析,选择传感器,设计信号调理电路,组成自动检测系统的能力。要学好模拟,数字信号的处理方法。重要在转换,如何使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不好测量的量转换为好测量的量。

四.新硬件时代的理解与观点

7月2日上午,我在文科楼报告厅听了李仁发教授的讲座。这其中有许多内容让我感触颇深。如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工业4.0,互联网+,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新硬件时代等一些名词。

他在日本考察,参观了2015 ESEC 日本嵌入式系统展览会,去了奈良先端科技大学院,大阪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等,考察了实验室,重点是机器人。总结了日本机器人研究机制特点。

他关于新硬件时代的理解。中国还在“互联网+”,美国已是新硬件时代。Google(纯互联网企业)在干什么?极客和创客(GEEK &MAKER)。新硬件时代从技术的层面理解,我认为是新智能时代的到来!

关于“智能”的新理解。找出的东西怎样具备智能,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例如:机器可以思维吗?人们日常依赖的工具的能力质变大概有四级台阶:功能,智能,智力,智慧。智能来自哪里:60年代:智能来自推理。70—80年代:智能来自专家。90年代智能来自本能。IBM 智能来自并行处理能力。2010年代智能来自大数据。有意义的大数据 „ 群体智能。智能来自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脑还是工具,科学还是工程。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机器可以思维吗?机器的行为智能吗?

以汽车为例。未来汽车发展的挑战与趋势。主要讲智能汽车和汽车电子软件架构与产品。

我们的工作。改革教学——做中学、学中做。改革研究——“接地气”。汽车、机器人是重点。汽车的挑战:电子系统与软件改变了行业的竞争。

今后,这方面的全球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越往后走道路越窄。新硬件时代,还可能颠覆传统的工业企业模式。

日本在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成本,非常重视教育和科技,这点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新硬件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新智能时代。一个关键研究方向是怎样实现智能。作为学生,不能仅仅在教室学习,还要多去实验室学习,做中学,学中做。我觉得只要设计出一个智能机器人,就可以代替人类去思考。只是重点是怎样实现智能。

五.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物理机制研究的介绍

7月2日下午,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关于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物理机制研究的介绍的讲座。主讲人王俊是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首先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简介。介绍了电能变换,汞弧整流器原理,半导体,晶体管,器件基础理论,高压功率半导体器件终端技术,PN 结二极管工作原理和开关特性,BJT工作原理和开关特性,晶闸管工作原理,MOSFET工作原理和开关特性,IGBT工作原理。接着讲硅基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简史,应用和市场,MOSFET市场供应商,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内企业和加工制作企业。

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要求:低功耗、大容量、高开关频率、耐高温。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是更高开关频率、更低功耗、更大功率容量、耐高温。

然后讲硅基功率器件的研究。主要有整晶圆IGBT,分立功率MOSFET,功率MOSFET模块的封装集成,单片集成功率MOSFET模块。

SiC功率器件及应用的研究。研究意义是SiC相比Si的优势,以及国内外对SiC开展的研究。SiC IGBT的设计和研制,ETO晶闸管的研发历程,SiC ETO晶闸管的研究,SiC MOSFET应用的研究。

总结。硅基电力电子器件的性能尚有小幅度提高的空间,介绍了硅基整晶圆IGBT和MOSFET的研究。SiC电力电子器件和应用领域需要更多创新性的研究,介绍了高压SiC器件及其应用的研究。

半导体器件是集成电路的重中之重,研发出低功耗、大功率容量、耐高温、高开关频率的半导体器件是我们的追求。SiC是一个优势明显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我们要加大投资去研制和设计。

六.基于耦合腔波导的单光子量子器件理论研究

7月2日下午,报告厅举办了一场由湖南师范大学周兰主讲的有关于量子器件理论研究的讲座。这场讲座中,主要讲量子物理科学研究,觉得很有研究价值。写一些学习心得。

量子物理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量子物理是孕育和导致诺贝尔奖的重要领域(科学研究方面)。量子物理导致了以激光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核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量子物理有望突破当代科技进步面临的瓶颈问题,如计算能力和信息安全。量子计算机突破尺度极限,解决散热问题,有Moore定律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信息中的物理基础,经典比特,量子比特。N个存储器,经典可存储一个数,而量子可同时存储2的N次方个数。量子计算的超强能力,优点:信息容量大,实现并行操作,进行的操作是可逆的不发热。计算复杂性比较:Shor大数因子化,Grove搜索算法。量子不可克隆,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的基本特性,量子相干性和纠缠性。量子比特的物理实现。

研究工作背景:全量子网络。量子网络 = 量子通道 + 量子结点。量子通道为信息和能量的载体。考虑的关键科学问题:低维结构中单光子和状态的相干控制。

我们的研究工作。单信道光子器件——单光子晶体管,基本光子器件的应用,多信道光子器件——量子路由器,单光子频率转换器,相干存储。单光子频率转换器形成条件:两通道能带有交叠,激发态能级落在两能带交叠处。

量子物理在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量子计算机有超强计算能力和信息容量大且信息安全。

七.物联网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发展与应用创新

7月3日下午,在文科楼A100举行了一场以物联网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发展与应用创新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周翔为主讲人。本次讲座分五个方面去帮助大学生了解物联网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发展与应用创新。

首先是物联网概述。以人为中心,如智慧地球,数字化和信息化。核心要素,如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物联网发展前景广阔。

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特征。产品:种类多,结构复杂,价值高。服务:总量大,分布广。工作环境:高低温,盐雾,极端地形等差异大。面临的需求:管理,服务,诊断。

物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进展。设备工况通彻感知,硬件问题;可靠稳定的互联互通,SCP智能协议;海量信息的存储雨处理,自由表。

价值挖掘与系统应用。建立新型工业模式。典型系统应用,如搅拌,工程机械,施工数据分析系统。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技术展望。思维模式转变,从理论分析因果联系到数据分析相关趋势。大数据可视化,简单便捷,可以主动维护和故障诊断新手段。

最后总结。装备制造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突破了感知,通信,数据处理,应用联系等核心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物联网技术的展望:产品故障诊断由“切片诊断”进入“全息诊断”时代。

科学发展是一个有艺术到技术的过程。艺术要有天才和运气,而科学要有逻辑和推理。物联网技术有感知,联通,存储3个方面。从理论分析到数据分析,物联网可以建立新型工业模式。

八.科学研究中如何实现创新

2015年7月3日下午4点,科学研究中如何实现创新讲座在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1号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先生受邀主讲,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报告里,欧阳晓平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和我们分享了他在对科研中实现创新的见解。

讲座伊始,欧阳晓平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机器人坦克的视频,小坦克在各种地理环境下(雪地、侧破、台阶、沼泽地等)穿行无阻,这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多次改进后的成果,“让你们感受一下什么是创新”,欧阳晓平如是说道。随后,欧阳晓平开门见山地指出,创新是价值的实现,创新的实质就是“无中生有”,并以互联网、物联网和空间探索的出现来印证。接着,讲座进入主体部分,欧阳晓平将他的演讲分成了四部分。

在第一部分,欧阳晓平首先谈了和我们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位论文写作,他强调论文的选题要能满足重大需求和处于学术前沿,同时要是短项待补,可以实现的。欧阳晓平也指出了各个学位论文写作的不同要求。学士学位论文是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解决的简单问题,而硕士论文是有一个确定解,较复杂的科学技术或工程问题,博士论文是一个未知的,学术界还没有研究或没有彻底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技术或工程问题,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和对学术的敏感性。然后,欧阳晓平由学位论文过渡到重要科研项目研究,他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基金项目、863/973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自然基金项目是针对申请书提出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的开展研究以基础或应用研究为主,而863/973项目以突破关键技术问题,建立研究平台为主要目标,如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由学士向博士递增一样,科研项目的深度和对科研人员的要求也由自然基金项目向重大科研项目递增。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欧阳晓平向我们阐述了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掌握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基础理论,并处于学术前沿是三大要素。欧阳晓平将论文的写作分成如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课题调研;然后是科学研究提出问题,核心在于正确地提出问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因果关系;接着,要基于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由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最后是课题的最终完成。欧阳晓平指出,不管课题有多么复杂,研究的问题必须具体化,可实现、可操作。

紧接着,欧阳晓平以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解了如何在科研中实现创新。他强调做科研需要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掌握理论研究手段和基础实验技能,我们常常面临的创新的障碍包括知识和经验不丰富、知识结构不合理,客观环境的制约和人的生理状况及意志、兴趣、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在科研中创新,欧阳晓平提出了他的“三部曲”理论:科技创新的过程应该包括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发现因果关系(如同钥匙和锁)。接下来,欧阳晓平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创新体会,科学创新要“用时间推出来的”,要培养热爱与坚持的意志品质,把问题装在脑子里,长期思考就能获得灵感,要顺势而为,要敢冒风险,敢于突破权威和现有认识。

讲座的第四部分,欧阳晓平谈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动创新。他首先引用总书记和江泽民同志的发言,告诉我们创新是强国之路,然后指出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是一个名族不竭创新的内在动力,创造创新文化孕育生产力。他提到,为推动创新,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格、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欧阳晓平认为,为推动创新还需具备的基本要素,从硬性平台看,包括科研设施、科研项目和科技人员;从环境和软件来看,包括制度、政策、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这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共同发力来实现,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打下基础。“一条小巷,又弯又长,我拿着一串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欧阳晓平引用顾城的诗句来结束自己的演讲,他说,科学研究有时就宛若一首美妙的诗,在没有找到那扇正确的门之前,我们都在“深巷”中摸索,前进。

讲座最后,在场的同学们和欧阳晓平进行了互动,同学们的问题从专业性较强的话题,到如何寻找感兴趣的课题,到人生的抉择等等,欧阳晓平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每次都会附带着讲上一个自己生活中小故事来让同学们更加信服。

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强弱主要在于有多高的创新水品。创新的基础在于模仿,先要学习,然后才能创造。要有批判性思维,勇于指出不足之处。要有逆向思维,有时一个过程的反方向,又是另一个科研领域。

九.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7月6日下午,在文科楼A100举行了一场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为主题的知识讲座,主讲人为文勇军。

首先讲了物联网概述。背景,起源及各国物联网战略。“感知中国”的提出,美国的“智慧地球”。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利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物” :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有数据传输通路;有一定的存储功能;有 CPU;有操作系统;有专门的应用程序;有数据发送器;遵循物联网通信协议;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关键技术:RFID,卫星定位,传感器,传输技术,嵌入式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物联网的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体系架构: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作用:促进经济复苏,优化经济结构,节约能源等。应用如智慧的交通和智慧的电力。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行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发展,标准化体系,身份识别。关键问题:成本是首要关注的因素,标准是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技术是发展的瓶颈,安全隐私困扰应用推广。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有,感知层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WSN)、射频识别(RFID)、微机电系统(MEMS)、GPS、蓝牙、WIFI等。网络层技术:通信网、3G网络、GPRS、广电网络、WLAN、NGB广域网络、M2M等。应用层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决策支持、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云计算、系统集成等。

物联网的应用。智能交通,交通运输、公安管理、环境监测、停车管理和公众出行服务;智能超市,商品管理和超市结算;防侵系统,实现监控中心,网络传输与前端探测分系统联动控制分系统的互联互通;畜牧溯源;个人保健,体温,血压,心电图,血氧检测等健康参数;智能家居,数字家庭,信息,通信,娱乐生活;文物保护;空间、海洋探索等。

物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节约能源,提高效率。核心技术主要有3个方面: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和应用层技术。

十.有机半导体的界面研究

7月8日上午,高永立教授在文科楼A100举行了一场以有机半导体的界面研究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首先是背景介绍。讲了发光二极管,特性有省电,软的屏幕。自旋电子学:集逻辑,存储,通信于一体,快速,低能耗,高容量,非易失。有较长弛豫时间。有机半导体自旋电子学,自旋相干时间长。还讲了场效应晶体管,HOMO,F16CuPc,BP2T等。

接下来讲了界面迁移率和德拜效应,红荧烯的能带结构,自旋的注入和弛豫,最后讲了钙钛矿的分解机制,这可以用来研究太阳能电池。

有机半导体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有机微电子器件中基础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以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及有机光伏电池(OPVC)等典型膜型结构器件中,提高界面载流子注入效率以及器件寿命一直是人们努力的重点。界面载流子的注入效率最主要的是受注入势垒的影响。实际的多数金属/有机界面和部分有机/有机界面,由于界面偶极的存在而偏离该模型。对材料的界面和表面的电子态,尤其是表面价电子的情况应当作为一个研究的重点。一方面,它可以给材料的选择,界面的生长合成以及器件的结构提出合理的方案,并对器件性能的检测作一定的指导和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界面和表面的研究可以找到器件的不足之处,选择匹配的能带材料,针对性地对器件进行改进。

有机半导体材料制造成本低、应用面广泛。作为新型的功能材料在光电、电磁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信息管理专业导论论文 篇6

第一晶体管

1947年,JOHN BARDEEN 和沃尔特布拉担,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尝试着去了解在金属和半导体接口上的电子本质。他们意识到,将两个点和第三个点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三端设备---第一个“点接触”晶体管。

图片1-8显示了第一个晶体管,它包括一个塑料三角形悬浮于锗晶体上,它本身是位于一个连接着电压源的金属盘上。裸露的金属被缭绕在三角形的顶端,在金属的精确的点上切下一个小的缝隙来和锗晶体接触。

JOHN Bbrdeen 和沃尔特迅速做出了一些这样的晶体管并且把他们和其他的器件连接制成音频放大器。这音频放大器展示给了贝尔电话公司的行政首长,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不需要时间“热身”,(如在真空管电路的加热器)。他们立刻意识到这种新技术的力量。

建筑学专业导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篇7

在建筑学的专业教育中, 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各大高校课程改革的焦点, 笔者也结合本校应用性大学的特点和建筑专业“4 + 1”培养方式的特殊性, 对建筑学入门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由于本校建筑学的入门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课时的分配上都有所变化, 课程命名为建筑学专业导论。

1建筑学专业导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初步自1973年开设以来, 经过几代教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成熟稳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大学扩招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基本素质有所变化, 加之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都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所冲击。特别是针对我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特色, 迫切需要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从教学内容来看, 建筑初步分为相对独立的几大模块, 各个模块分别对应后续学习的几大课程, 这就造成了各大模块之间联系不够, 老师在教学深度上把握不准确, 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之后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等弊端。具体的课程内容以集中在线条、渲染等基本技法训练为主, 注重掌握操作性技能与规范性为准则, 造成学生进入二年级设计时, 对空间的认识、对形体的控制感到困惑。这种表现技能训练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下时间, 但也仅停留在认知阶段, 有些同学也会因此丧失对建筑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2. 1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学生学习的成长过程, 按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的顺序, 将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导论一一设计基础一一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一综合设计五个层次。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在专业导论课阶段, 把一些简单的项目放到教学中, 形成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认识建筑的基础上尽早的接触设计, 熟悉设计, 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作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的建筑初步为两个学期开设, 总学时196, 改革后的专业基础课由建筑学专业导论、建筑设计基础及构成设计等三门课程组成, 作为新生的入门课程, 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使学生初步认识建筑, 认识建筑设计, 明确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 培养学生学习建筑学的兴趣, 实现真正的入门教育。

2. 2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建筑学专业导论课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 什么是建筑? 什么是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想法应如何表达? 有了明确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导论课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要贯穿整个导论课的始终, 结合经典建筑作品的分析与相应的理论讲授;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要通过对历史上优秀建筑作品的分析再现入手, 同时要讲授一些经典的建筑空间组合手法; 第三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具体化, 学生对什么是建筑设计有了一定认识以后, 要通过教师对建筑表现手法的初步讲解以及完成一套小型建筑方案设计来摸索、体验具体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流程。

应应用型本科大学及“4 + 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建筑学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针对基于以上指导思想, 笔者编制了建筑学专业导论课程内容和学时建议方案, 该课程共开设了48学时, 其中认知教学20学时, 实践教学18学时, 每周平均3学时。其中认知教学为理论讲授包括: 建筑概述4学时, 建筑技法表达2学时, 建筑平面识图、制图4学时, 建筑方案设计入门8学时;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互评、教师辅导, 其中初始建筑2学时, 建筑平面图抄绘4学时, 小型建筑方案设计与讲评12学时。在认知教学中还加入了课程体系与就业领域介绍的章节, 使学生在对后续的课程设置及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以后, 会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避免弯路。

教学改革后, 强化了原有经典内容, 如建筑空间形态构成、建筑方案设计初步; 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如初识建筑、建筑识图; 剔除落后的教学内容, 如删除开设多年的水墨渲染, 只对建筑表达技法做认知性介绍。

2. 3阶段性评估完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一考定输赢的考试方法, 增加阶段性评估, 整个课程考核的分数由三部分组成, 平时考勤加课堂表现占总分值的20% , 阶段性的训练作业如, 初识建筑、建筑抄绘等占总分值的30% , 最后期末考核占总分值的50% 。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训练, 也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 提高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3. 1改变教学主体, 增加学生主动性

在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以前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而是增加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主动去学习, 例如, 在建筑历史的讲解过程中, 除了老师的重点讲述,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搜集国外与国内的知名或自己感兴趣的建筑, 整理相关资料 ( 包括建筑区位、建筑特色, 自己的认识等) 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现个大家, 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经实践, 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信心,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自然记忆深刻。

“初识建筑”是很多院校已经采用的建筑学基本功训练形式, 经过多校调研和考察, 决定将其引入本校课程体系中。可综合绘图和PPT演讲等方式, 考核学生对建筑历史、工程字、线条练习等内容和汇报演讲的能力, 这是建筑学专业的初学者对建筑的第一次正面感知态度的表达, 识大家一个展示创意和设计想法的机会, 这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们也从中发现了更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3. 2项目教学法贯穿教学的始终

以前的建筑概论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 课程免不了枯燥乏味, 那么教学模式改革后的建筑导论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增加具体项目, 以项目为线索贯穿相关理论, 理论结合实践,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建筑学专业的必备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以“小型建筑方案设计”项目为导向, 讲述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般步骤, 在学习完相关理论之后, 最后以自己的设计方案作为考核内容。在教学之初就以项目为引导,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4教学改革的未来挑战

以项目为导向性,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效果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学模式。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下挑战, 如授课内容深度及教材问题, 目前对于课程改革没有针对性的教材, 以往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总结与概括, 这就使得许多内容与后面的课程有所重复, 以至于老师在讲解过程中, 每个知识点的深入程度不好把握, 希望通过后续工作, 设计一套针对应用性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案, 也期望对其他导论课程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白旭.对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3年9月第12卷第3期

[2]陈镜丞.“A+T·CDIO一体化课程设计纲要2.0版”的应用与实践——以《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9月第24卷第3期。

上一篇:五水共治相关知识下一篇:高中学生游记作文范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