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业

2024-09-26

信息管理专业(通用12篇)

信息管理专业 篇1

0 引言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 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 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

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

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 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asp.net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

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

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Studio.NET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5]吕永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7):108-110.

[6]郭零兵,余晓东.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111-113.

[7]邓晓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指导与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信息管理专业 篇2

专业介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特点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除了要学习政治、数学、英语、物理、体育等公共基础必修课外,本专业学生还要学习信息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课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C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基础及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信息技术类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另外还有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技术、VB可视化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大量专业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本专业通过大量的上机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宽阔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胜任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等行业工作,具有较宽的就业途径。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公司从事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服务。

试析信息管理人才专业特长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教育;人才专业特长

前言:如今各大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都是图书情报院系更名而来,虽然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改革,但是在更名之后,信息管理专业的教育发展却不太乐观,专业定位不准,课程体系性不强是当前信息管理专业的突出问题,如何整顿信息管理专业,如何突出专业特长,更好的建设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是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专业特长的概述

专业能力与一般能力相对,是从事某项工作的特殊能力,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之外,还要对其从事工作具备专业性知识和特殊的能力。而专业特长与专业能力相关,是指专业的特殊性,指专业人员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有精湛的技艺和特殊的专长。

构建专业特长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应具有独特性,专业特长必须要具备独特鲜明的特性,是“别人”所不能比拟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获得公众的认知。其次,专业特长应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要想“独树一帜”,就必须要具备别人不能取代、模仿的特点,这样才能保持较为鲜明的角色,更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然后,专业特长还必须要具备持续发展性,专业技能虽然是对专业知识固有的娴熟的技巧,但是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调整、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应具有协同性,虽然专业特长是“独树一帜”的,但是还要保持与其他专业和其他竞争对象的协同性,追求相关专业间的差异和互补[1]。

二、信息管理人才专业特长探析

(一)对信息环境的认知能力。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对信息环境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以及发展特点,了解信息传播对社会以及各行业组织产生的影响。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全面掌握信息资源的生成、传播以及各类信息的特点,并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数据,对各类信息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2]。

(二) 信息组织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主要是指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感知、传输、处理和决策的能力。即,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专业人员必须要提高信息组织能力,可以根据各类信息资源的特征以及用户的要求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做出合理的排序、筛选等,从而收录有效信息,提高对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指的是信息管理人员需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检索,从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数据。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且需具备对各类信息的检索能力,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全面而准确的检索服务。

(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是指信息管理人员需对掌握的信息资源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利用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科学方法从而对传输中的信息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定量描述,并揭示社会信息交流的内在特征,更好的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管理人员还必须根据用户的要求,对各类信息资源加以收集、整理、鉴别、评价等,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数据,并加工整理成增值信息,提供优质的信息支持服务。

(五)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力。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工具,并能高效开发信息资源。要想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就必须要熟悉计算机各类软件以及主要设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性能,还需具备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以及管理系统的安装、维护等。信息管理人员还必须要具备设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以及系统运营的状态、安全等问题都应进行良好的掌控和管理。在信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合理解决,并提出修改意见。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必须要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给予正确的应对策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六)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专业特长是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精湛技艺,是别人所不能比拟的,其独特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因此,信息管理专业人员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在打造专业特长的独特性,要注重研究信息、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强调突出其中任何一方,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打造信息管理专业特长的独特性,才能更好的提高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竞争力,更好的发展信息管理专业。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潮流的趋势,信息管理专业必须要尽快变革,注重突出信息管理的专业特长,更好的建设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特长,提高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竞争力,让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符绍宏,黄国彬.信息管理人才专业特长初探[J].信息素养与教育,2013,(1):11-12.

信息管理专业 篇4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1.1计算机管理范围。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 包括事务的及时处理、管理利用信息、知识工作、办公应用信息、决策上的支持、群决策支撑及经理管理支持等系统, 具体管理功能 (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 是信息系统针对的范围。在这方面, 了解计算机应用的领域针对范围是学科探索的重中之重, 以使繁复的计算机技术上的大体逻辑得以应用。

1.2信息系统的开发法则。

研究以何种低廉的成本组建可靠而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是该学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创建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 以便为组织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有价值 (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在市场主体上的竞争能力或创造新的价值) 的信息进行研究, 这是早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发展, 软件技术的提高和商品化软件市场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研究的重点又渐渐发生转移———信息系统的开展执行及与之有关的管理问题。

1.3信息系统的管理。

大型计算机主机是尚未发展成熟的信息系统的建立主体, 因此聚合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也就在非人力的干预下而自由发展。此后, 功能多样的微型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软件陆续面世, 而在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上, 用何种方法, 就出现分歧。与此同时, 信息系统的“对外承包”成为新的焦点, 这是基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盛。因此, 本学科提出了“信息系统”的可控制性、建立在合同上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的探索问题。

1.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可行性。

现今信息系统已被公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根本条件, 这是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但从计算机被加入管理的层次方面起, 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就一直为人们所质疑。信息系统的评价, 是该学科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真实的情况是, 初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这是极其明显的。

1.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自该学科“诞生”, 人们就长期致力于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及生活模式所受到的影响。对除了信息系统的成本、 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上的探索, 以及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受到的不同种影响; 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受到信息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另外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有: 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及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

2.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措施

2.1打牢基础寻求突破。

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他信息技术等都是一些基础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都应该对此类学科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 但如果要求达到精通的程度的话, 对于学生来说, 则是不太可能的。但要成为专业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理应达到对此对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的程度。

2.2创造环境因素。

日本人对此的观念是“人才是经济的支柱, 信息是经济的生命”。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令人惊讶的速度, 主要是由于日本对于充分开发人才潜能和挖掘储备国内外的优秀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有独到的见解和作为。但是, 有关此的信念、观念和意识, 只被我国的少数人意识到, 不少人还处在尚未完全了解和未知的意识状态。所以, 我们应当认识到, 强化信息意识, 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信息意识的问题, 是十分紧急和严重的。

2.3深入改革, 创新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为目的, 需要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这个问题就更需要彻底解决。而用户日益增多的需求是不断改变和前进的, 而稳定性, 是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整理综合的过程及原理方法的重要核心课程的要求, 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 具备不同的偏重, 取决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的影响, 产生必然的变动性就是在教学上的课程体系的呈现。

2.4思想与时俱进。

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教育的思想, 结合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相互呼应、相互牵制是教育的思想、技术现代化的准确关系描述, 是促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因素。有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规模和教学方式就会成为现实。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思想, 认真研究探索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 大胆研究摸索新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将更为优秀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为了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更要努力地引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2.5对专业实验室的加强建设。

为了组建涵盖如知识信息构建、信息系统设计采集、信息解析模式、信息网络整理管制、对计算机信息目录的检索等, 用于专业研究的实验室, 必须按专业教育涵养知识, 并对信息技术实施应用构建实验教学结合的模式, 是我们应该采用的正确合理的方式。其目的是: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实现配套; 完整地结合专业实验室对与其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 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结语

高速前进的信息化正迎来新的发展, 这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因此为了培养人才, 必须展开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人才的栽培, 必须做好, 也必须在深度上有一定简单的和根本的理论, 并且对于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 尽管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参考及社会承认认知不高。

参考文献

[1]张玫, 谢秀颖, 段培永.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04) .

[2]陆林, 杨钊, 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3]程先富.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2) .

信息管理专业认识 篇5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研究范畴逐步扩大,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及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管理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只有通过人类的使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的关键,同样,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也成为了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我产生了对信息的一些需求,比如: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信息管理发展的状况和同学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和期望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的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询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发现信息管理专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基础建设力量较为薄弱;

二、过度强调理论知识;

三、研究工作人员的机构和地区的分布极度不平衡;

四、课程设置体系不够规范。由于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五、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不够明确,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

六、绝大部分是对本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外研究很少。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更加关注。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三个关键问题,应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

为了使我对培养计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上网阅读一些著名教授的文献,我发现这些专业文献里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管专业的培养从实践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出发,可以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组,提高师资水平;

二、完备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三、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实际有效的课堂内外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信息需求与信息满足的含义。所谓信息需求,简单地讲就是对信息客体的需求,包括获取与利用信息的需求以及向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其基点是实现对外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达到社会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目标。信息需求的满足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用户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第二层含义是指得到的信息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用。信息服务只有保证这两层含义的同时实现,用户的信息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只有用户利用信息有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用户的信息需求才能算是得到了最终的满足。同时,我还发现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需求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信息的新颖度和及时性更重要。信息用户的需求正日益从完备充分向及时精确的信息资源转变。

了解了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的计划,我更见关注的就是大学生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

通过访问同学和查阅资料,我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管理专业最多的评价就是感觉学习的东西太浅,找工作太难,不清楚自己的专业目标和专业方向。因为信息管理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和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的范围太广,而学习的深度又不够,所以,我们就感觉我们跟计算机和经管学院的同学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我们将重点放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很多同学都反应动手能力很差,即使遇到了问题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很差,都很希望学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能够多开展一些实践教学,让同学们通过实践学习培养将知识融合的能力,并形成注重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发现信息管理专业仍然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由于信息系统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以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为信息时代培养合格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学习感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计算机已经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现实世界的三大组成要素之一。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也将成为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竞争资源。

信息化是一个影响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的漫长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信息化使我们更快捷更准确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资源,给我们提供给多样化的交往手段,促进我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不过,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说,相当数量的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底,企业信息化的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底;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地区差异大等。

信息化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离不开一体化的发展,如果企业以及各经济组织不实行信息化管理,那么要实现与国际一体化的接轨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企业如果没有掌握充足的信息,那么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就无法正常进行指挥调度,无法实现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涉及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研究的内容将会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地应用。因为它在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减少经营活动的盲目性。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所涉及的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不再只局限于企业决策和经营分析等理论化的内容,而是把它作为一条纽带,成为连结家庭与社会,个人与组织,成为商贸金融、娱乐、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企业、工厂,还是机关、学校,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然而,如何从错

综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与信息系统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以靠人力物力收集信息,缺少灵活性和永久性,不能适应突变的信息或适时的查询的管理和记录的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既具有及时性和系统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分类和编辑,也可以及时地反馈和方便地修改,彻底地实现了无纸管理和系统规划。

不可否认,我国的信息管理资源仍处于从传统管理时期向技术管理时期过渡的阶段。尽管在技术手段上有很大变化,但基本上仍是已搜集、存储、整理和检索信息为特征的,并没有把信息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人们的信息意识不强烈,对信息的需求不迫切;理论研究还很薄弱、零散、不完整未形成系统,难以对实践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总结。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企业都开始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这就势必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名词,也是一个新的专业,它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是一种信息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内容的同时,加大计算机技术和商务课程的力度,增加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课程。信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概论、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概论、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存储与检索、项目管理、智能决策技术、电子商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管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构成和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解决信息的获取、加工、检索、控制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强烈事业心、观念新、思路宽、懂信息管理策略与方法、掌握信息技术,能够承担各类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可在国家各级管

理部门、银行与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物流企业、科研与教育等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工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分三个方向:1.信息系统开发方向,主要是系统分析与设计; 2.信息化管理方向,偏重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重点是企业资源规划;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主要是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检索、利用,侧重图书情报方面。针对这三大方面,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认清自己的喜好,有针对性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让兴趣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由于我对信息的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很大的兴趣,我决定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今后两年的学习重心。

通过查询资料我还了解到,作为现代人才应有的七种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即辩证地看待取与舍、付出与得到、好与坏、对与错及管理的“度”的问题的能力;

2、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创新能力,包括技术、产品、制度、管理、营销、文化、观念、质量、品牌、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

4、生存能力,即工作必要的技能、经验和适应能力;

5、团队合作的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即必须懂得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发挥团队战斗力;

6、承担风险的能力;

7、个人品质与道德要求,即责任心、自尊、自信、自我管理、诚实、正直、对企业的忠诚、对用户的诚信等。

信息管理专业 篇6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创新应用型; 培养模式;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9-51-04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training mod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us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De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Haij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Dezhou University, there exist irrelevance between students'' study condition in school and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Most students are poor in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only know a little about company''s research directio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 teaching mode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s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students'' initiative with innovative requirement of enterprises. So it can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for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make the ability of social service stronger and stronger.

信息管理专业 篇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办于1998年, 200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2007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经过10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

根据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整合和优化现有教学资源, 我们提出了“平台+ 模块+ 数据”的整合模式, 通过引进ERP教学系统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 整合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不同阶段, 需要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同, 能力要求也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都需要将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知识融合为一体。其中, 企业管理是灵魂, 计算机技术是基础, 信息管理是桥梁, 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最终要能融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和工程型的人才。因此,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 坚持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类的课程4年不断线, 以信息化所需人才层次为梯度安排相关学科的课程逻辑顺序,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 加强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了解企业运作规律, 熟悉企业运作流程, 具备实际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

二、课程平台建设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拟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系统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预测与决策方法、ERP实务、电子商务、IT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SIMS系统原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化技术的课程。

课程平台以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和企业管理三大学科体系为支柱, 从3个维度来搭建, 包括:应用平台、系统开发平台、综合应用及战略规划平台, 以此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整合实践性教学环节。

从计算机技术维度来看, 对应3个平台, 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编程设计能力、算法分析与优化能力。第一阶段即计算机操作阶段, 要求学生必须牢固地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 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完成任务;能够独立地进行设备的选型、软件安装、进行信息的基础设置;能够使用计算机相关的工具软件、维护计算机使之无故障运行。编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3门高级语言;具有数据的组织、存储、共享, 结合某种系统开发方法描述复杂算法的能力;要求既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 又能完成系统分析的任务, 能正确表达出管理流程。第三阶段即算法分析和优化阶段, 要求学生从系统化, 集成化的角度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挖掘知识、共享知识;具备对系统运行进行正确性的评价以及对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的能力[1]。

从信息管理维度来看, 对应3个平台, 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系统转换、系统开发、决策支持的能力。系统转换能力, 要求学生具备对原有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编码、输入、校验的能力;明晰系统使用的规章制度、流程实施和解决方案、人员权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开发方法;从系统化的角度分析系统的功能、完整地描述数据关系;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开发工具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决策支持能力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利用数学分析的工具结合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行统计分析、趋势预测、方案制订, 最终服务于企业的战略。

从企业管理维度来看, 对应3个平台, 分为3个阶段安排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作业层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决策支持的能力。作业管理能力是要求学生清楚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熟悉各种业务的事务流程及其管理。企业管理能力是要求学生具备了解制造企业的管理任务、组织行为、协调控制;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的能力。决策支持能力是要求学生具备能够进行简单的制造行业趋势研究、政策研究、风险控制、资金运营、战略联盟选择与合作、企业目标设定、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初步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采用“平台+模块+数据”的模式来整合教学过程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贯穿于理论教学中, 拟开设单科实验及课程设计、阶段性的生产实习、综合性的毕业实习。在教学实践中, 要求使用来自企业的真实数据建立自己的模拟企业, 围绕此企业展开实践活动。利用搭建的课程平台, 通过引入ERP, 实现了从“去情境” 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过程的转变, 也解决了实习难的现实问题, 为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能够使学生在仿真企业环境中, 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主线, 体会企业基于流程的运作模式,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ERP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级信息系统, 它是企业事务处理的中枢和框架, 整合了企业内外的资源, 充分地体现出了集成化、系统化和流程化的特点[3]。目前, ERP的发展趋势是以计划为主、以总账管理为核心, 将其引入教学系统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按照ERP系统提供的功能模块, 在3个平台、3个阶段分步实施。第一阶段主要实施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第二阶段完成库存管理、应收应付管理、订单管理、计划排程管理、物料需求管理以及现场控制;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分组情况, 分别完成产品结构设计、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决策管理模块。

四、课程平台的整合

1.应用平台的整合

应用平台是课程体系的第一个平台。要求学生具备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置;企业信息结构体系;数据转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时, 力求厚基础,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比重较大, 企业管理类的课程以够用为准, 具体组合模式如表1所示。

2.开发平台整合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流程改造、调整和修改系统缺陷、系统表现的评价和调整、新的培训、人员调整等方面的能力, 具体组合模式如表2所示。

3.综合开发应用平台整合

在该阶段学生应具备持续的业务改进能力、探索新技能、实施绩效评价、系统升级和维护等能力;初步掌握系统仿真技术。在该阶段课程开设的较少, 侧重于综合、优化, 为毕业作准备。具体组合模式如表3所示。

“平台+模块+数据”的整合模式, 在实现的过程中, 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具备完善的企业模拟数据, 数据既要合理, 又要具有动态性。二是ERP模块的选择, 要体现出系统性、集成性、整合性, 使学生对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识和系统认识。三是师资的培养, 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专长。

此外, 在具体教学计划安排上的思路和做法是:以学期为时间线, 注重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衔接, 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补充, 以生产实习为阶段, 对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 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 进而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想法和领悟道理, 达到学有所用, 用需所学的良性循环。通过4、5、6、7学期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完成从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信息管理员到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助理信息管理师, 最后成为具有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信息管理师的转变。在最后毕业设计阶段注重整体的分析设计实施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 语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既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 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性环节, 建立ERP沙盘推演实验、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及模拟实习工厂实践教学, 将资源整合,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练结合、学用结合的方式, 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方法有机组合, 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能进行案例教学与实践、模拟情境教学与实践,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思维。为企业输送能够胜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秀人才。

摘要:本文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 以点带面, 构建了“平台+模块+数据”的课程体系。通过引进ERP教学系统来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 整合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侧重于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管理能力的培养, 坚持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类的课程4年不断线, 以信息化所需人才层次为梯度安排相关学科的课程逻辑顺序,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 加强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ERP

参考文献

[1]张志平.ERP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8) .

[2]陈生萍.ERP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大众科技, 2006 (8) .

信息管理专业 篇8

1 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 是满足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2]。康达学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将为学院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教育创新、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特色专业建设符合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 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将能够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在办学质量与办学定位等方面提供切入点, 使其能够围绕社会需求, 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3]。

2 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2.1 人才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当前独立学院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侧重学科等理论指标, 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显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而非理论基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本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 这就需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是遵循“学科——规定性”的逻辑与原则, 使人们对独立学院人才评价的采用新的评价标准——“可雇用性”标准。该标准是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当中首次提出的人才标准划概念。即, 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孕育出“市场——可雇用性”的新标准[4]。

2.2 课程体系没有先例可循

受独立学院本身发展的条件限制,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直接受到南京医科大学以研究型为主的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本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环节设计或多或少搬用母体学校的模式, 从而导致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 尤其是医学课程等同于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研究型”的精英定位的内容。最终导致其课程设置, 教材选用, 教学环节设置等内容与其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出现脱节。再者, 在全国范围内, 本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 所以本专业没有一个现成的课程体系可以比照。

2.3 社会认同有限, 就业难

康达学院总体的就业率保持良好态势, 每年都在97%以上, 但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本专业虽然具有明显特色, 但是作为新办专业, 社会上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对本专业的学生究竟能做些什么不清楚, 也不了解。再加上用人单位本身信息素养不高, 这直接导致本专业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使得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不明确。二是与本专业相近专业的办学规模大, 总体毕业生的总量与当前的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三是国内本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成熟, 这严重限制了本专业学生的发展出路。

2.4 师资力量薄弱, 培养手段不够丰富

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批专业师资, 但是职称学历结构偏低, 缺乏高资质的专家级教师。另外, 学院本专业的师资都没有医学背景, 无论是从学科的建设上, 还是从未来的专业发展上, 都有必要加大本专业师资的医学知识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缺失医学专业知识, 也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手段不够丰富。

3 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考

3.1 特色专业发展思路

3.1.1 准确定位。

在依托母体、相对独立、总体协调的总思路下, 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资源, 坚持主动适应市场、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把握人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把本专业定位成管理专业的特色专业。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之上, 学院从整体专业建设出发, 由点带线, 促进学院其他专业建设, 带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

3.1.2 更新理念。

特色专业建设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特色的培育和形成, 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等工作;特色专业建设是涉及多方面的教学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改革活动, 因此需要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 以更新的教学观念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

3.1.3 明确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 应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特色目标,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 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 应根据特色培养需要, 尝试“模块式”课程设置, 淡化学科界限, 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 对原有课程和内容科学整合, 按新的“课程群”方式组织教学[5]。

3.2 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快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 把本专业培育成具有鲜明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院级重点特色专业。

3.2.1 构建“知能”并行教育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 改革与重构本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与实践能力, 实现信息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实际应用相结合, 并着重于实践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6]。

3.2.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采用“三三制”的专业师资模式,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精干教师队伍。即, 全部教师中三分之一是医科类专业教师, 其主要依靠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师资, 承担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三分之一是专业类教师, 其主要依靠学院专职教师, 承担人文学科、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还有三分之一是特色专业实务类的教师, 其主要聘请具有卫生信息管理实务经验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中心主任、卫生信息系统开发企业的技术主管等优质社会力量。

3.2.3 贯彻落实学院的人才和特色战略。

培养学院专业教师, 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奠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康达学院具有特色专业师资的队伍, 组成基本办学力量, 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 专业方向明确, 中青年结合、以学院教师为主干, 聘请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师资。并选派部分有一定基础的青年教师到医疗机构学习进修, 逐步培养学院医学背景。同时, 加强学科建设, 夯实学科基础, 培养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申报科研课题, 并使其能够独立承担卫生信息科研项目和专业教研教改项目。

3.3 教育教学管理

将特色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围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 坚持特色专业课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原则, 并引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最新技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 突出综合技能训练, 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与就业一体化工程。与社会企业进行校企联合, 通过专家论证, 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随着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同时,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改革,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实践式教学”和“问题启发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方法, 将新技术、新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中去。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运用特色专业的实验室, 建设、推广和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管理, 构建本专业的网络课程平台, 实现本专业中的特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公开共享。

3.4 学生培养质量

推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并有意识地实施特色专业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重点, 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善学科专业结构, 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实践基地教育资源整合衔接的力度。解决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所需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走订单式培养方式, 学院应与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信息技术供应商和集成商等建立联系, 根据用人单位业务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 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强调学生面向市场的同时, 使学生在学院内部学习时要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 不断推进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让学生早日到实习基地进行试岗实习,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4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 要保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7]。作为独立学院,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应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 确定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特色专业有关的外部和内容因素, 以增强特色专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唐开源, 庞肖梦, 朱汇平, 等.加强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48 (2) :136~137.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7:25~27.

[3]王萍玉, 谢书阳, 许金花.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51 (5) :341~342.

[4]李俊龙, 林江辉, 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4:59~61.

[5]王永生, 屈波, 刘拓.特色专业培养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5:15~17.

[6]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 2005;12:56~58.

信息管理专业 篇9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的就业现状不是特别乐观, 虽然市场的需求量较大, 但是学生的技能与经验的不扎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情况。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率不断下滑, 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不强。由于企业对从事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师要想提高这个专业学生学习的竞争力, 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就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技能与本领, 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 只有理论基础, 没有实践经验与技能, 就如纸上谈兵, 没有任何的教学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必须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只有不断的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本领, 才能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 经济学,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学等科目, 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这些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的不断实践。通过结合计算机工具的合理使用, 培养学生开发软件, 制作更实用的信息系统, 便于人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 模拟演习模式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演习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不断的得到锻炼, 展示提高自己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时候, 首先教师要传授学生们知识的要领, 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模拟演习, 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让学生们演习在饭店、宾馆、旅游等活动中的管理工作。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们演习在饭店中的某一个情景, 要求学生们扮演管理者及顾客, 学生们尽情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用合适的、委婉的方法处理着顾客提出的要求, 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 更好的解决问题, 最后, 教师通过仔细认真的欣赏与观看, 给予学生正确的鼓励与支持。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管理,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 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现场发挥能力、表演能力, 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 任务驱动模式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培养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尽头, 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潜力, 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适当的压力, 将其变成动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讲授过学习的基础知识的时候, 给学生们设置一些任务, 让学生们自己根据教师的任务, 发挥出自己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们对书店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置和分析, 学生们需要考虑设置登录的用户名、登录密码以及退出系统, 销售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及查询系统。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们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与支持, 可以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意见。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 使学生们更好的扬长补短,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实践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 有效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效果。

(三) 企业实习模式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学校可以联合企业, 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实用的教学模式, 学校为学生联系合适的企业, 给学生们实践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们感受企业的环境与实际工作的氛围, 提高学生们的实践经验, 更好的学习实践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学生们到企业后, 会结合自己的能力, 接受新的工作任务, 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压力有所变化。例如学生在企业单位或公司接受了工作, 学生首先要对工作的性质进行了解, 在针对工作的内容进行掌握, 他们会发现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与学校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解决方式有所区别, 并会更好的去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探讨, 更好的进行分析, 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操作。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企业与学校的不同, 更好的用自己的本领占有一席之地, 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将自己未来生活变得更佳精彩。

四、结语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 通过教师在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 使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结合在一起, 更好的领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的内涵, 更好的用自己的技能本领去解决企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总而言之, 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出发,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结合了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 使学生更好的具有一技之长, 利用自己的特长, 找到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 并在自己的学习领域上打造一片自己的天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的进步, 各个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个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管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有刚, 胡笑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信息管理专业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 主要阐述了信管专业是一门涉及到了信息管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专业, 并且是以实践、系统的观点为指导, 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培养的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已经成为当前信管专业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1、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指的是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工具, 使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社会实践中的一些技能、工艺、企业经营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以及掌握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独立, 既有交叉, 又有区别, 共同构成了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从信管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实践教学已不是信管专业理论教学的一个延伸, 其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提高, 注重社会职业的需求, 不是空洞的教学。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源于相关企业的要求, 因此要建立在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需求分析基础之上。

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是指从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出发, 结合相关企业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 通过有效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训、实验、模拟实习、综合实习、创新活动、毕业论文等) 的内容、工具、方法、手段等建立起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的, 有明确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和检验制度, 教学内容侧重于实践知识、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走向社会、积累实践经验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

2、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思维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更好地结合, 使理论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检验。通过实践的体验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更好地把握理论知识的前沿。二是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把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可以使教师“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可以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转变, 以满足教学创新的要求。三是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主要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及通过沟通协作、交流总结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项目的认识、理解以及掌握, 并且能从中找出难点、重点跟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从而在掌握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协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信息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信息管理专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应花大量的时间在现实社会这个广大的课堂上汲取知识, 这样才能了解社会真正的需求, 最终服务于社会。同时, 只有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 才能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信管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笔者对湖南省一些开设了信管专业的高校以及一些与信管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问卷共发放480份, 收回有效问卷432份, 调查对象为高校的老师与学生、企业的一些管理者与职员, 调查问卷中学生占52%, 专任教师占14%, 行政人员占7%, 企业人员占27%。统计方法采用的是实验统计法, 主要通过得分来说明问题, 将问卷整理分析后, 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 信管专业从总体上看, 在学科设置、人才培育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在实践方面多数是流于形式, 通过得分可以看出, 整体上是中等偏低的,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

通过调查发现, 实践教学体系架构没有把理论与实践设计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协调的联合体, 没有对贯穿于四学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设置, 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构思。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依然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2、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

据调查, 信管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但是信管专业的课程实验主要是验证性或演示性的实验, 课程实习大多数是放羊性的, 毕业论文设计多数是应付性的。综合实习方面, 由于实习时间比较集中、场地比较分散, 加上学生急于找工作, 对实习不够重视, 很少参与到操作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型实验中。总体上来说, 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落后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济、师资等方面的影响, 实践教学方法多为教师提出要求, 安排实践环节, 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按照指导书“依葫芦画瓢”得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必要引导和指导。

4、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不太合理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中都占有一定的学分, 这样就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 但是大多数学校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仍然采用的是单向学评教、教评学和实践 (实验) 报告考核的评估体系, 缺少对实践效果关键性因素的评估和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及其非智力因素、社会因素的考查。因此, 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只是流于形式。

三、信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 信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以上问题, 结合信管专业的办学特色, 本文认为, 对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与探讨, 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 是实现信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来说, 建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信管专业应用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系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2、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见图2)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条件保障体系, 二是运行保障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指的是为实践教学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 属于硬件设施;运行保障体系指的是为实践教学提供管理、组织、协调、实施、评价等方面的保障, 属于软件设施。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管控、信息反馈、实施进程、效果评价等方面。支撑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实践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沿用自己的或者认为别人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从事实践教学, 要根据设备设施的改善、教学环境的提高、基地条件的变化、企业发展的需求,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习变成有针对性、有合作性、有控制性、有反馈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 应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网络教学。现代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量, 如果能利用好网络资源, 建立网络和信息技术教学平台, 就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课堂之外在线进行实践课的学习、交流、沟通与讨论, 拓展和延伸实践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 问题教学。在实践教学中, 老师提出任务和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或按老师要求分配团队, 分工合作, 积极主动地完成实践教学项目, 并且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指导、答辩和评价, 从而提高学生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积极主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能力层次的不一样, 尤其是在二本高校, 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培养群。不同层次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实现老师给定的目标, 其自信心、主动性将会得到大大增强。

4、自管创新型实践学习室的建立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等需求, 学院可以建立学生创新型实践学习室, 主要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 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实践学习室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管理, 学院只负责一些基本设施设备和基本条件的建设, 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进入实践学习室, 每个学生在实践学习室的时间可以为1—2年, 学院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项目, 每一学期进行一次期中检查和最终考核, 末位淘汰, 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钻研的兴趣, 缩短走向社会的时间, 培养其协作团队精神, 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增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机会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学期, 信管专业可以设置三个学期, 两个大学期和一个小学期, 总的学习时间与两个学期差不多, 以不违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方针, 不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反对为原则。每个大学期可设18周教学工作量, 一个小学期设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时间, 并且由专业教师进行跟踪与指导, 同时进行考核, 考核应与学位挂钩。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可使学生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培养其分析判断社会问题的能力, 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学生的需求。

总之,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配套,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具有各高校特点的实践教学改革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模式, 是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保障和有利支持。

参考文献

[1]Hui-hui Hao, Heng Xu.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Securities Investment[J].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2, Volume108/2012.

[2]Liu Yuyan, Chen Lin.Talk about Students’Ability Training in Teaching Practice Reform of Graduates from Engineering Course[J].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12, Volume111.

[3]俞守华、邓成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4) .

[4]张戈、刘位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基于CISC2010研究成果[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7) .

[5]赖克勤、李超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8) .

[6]张彬连、徐洪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2 (2) .

信息管理专业 篇11

关键词: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18-2

1 概述

前些年的高校扩招导致如今高校毕业生日趋增多,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了历史新高,上升到了创纪录的765万人。很多毕业生没有达到企业要求的技术水平,在毕业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毕业就失业,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求贤若渴,希望大学毕业生到企业能够上手直接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掌握企业要求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单位感觉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马上从事相关工作,离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如此造成了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当前很多高校将课堂学时压缩,将更多的自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然而很多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却与学校的初衷相背离,一些学生沉迷于网吧,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学生的笔记本电脑不是用来学习的,电脑成了影碟机、游戏机。如何让学生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很严峻的课题。

每所高校都有很多实验室,但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是用于教学与科研。当某些实验室闲着的时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校管理者要考虑能否把教学与科研任务不满的实验室开放给学生使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利用开放实验室将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里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把学生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让学生对实践项目有切身的感受,让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提升有切身的体会。

2 实验室建设目的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提出要建设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要把学生较迷茫的课余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使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利用课外活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实际的就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课外活动还能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将新知识融入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不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能够系统全面学习软件开发知识的理工科专业,很多计算机课程设置并不全面,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仅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少量软件开发课程,由于受学时限制,只能利用有限的课时讲解基本语法。开发完整的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在课堂上无法覆盖。开放实验室要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利用实践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实验室功能设计

3.1 动态网站开发

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平台,采用C#编程语言,使用ASP.NET技术开发动态网站。

开发案例来自于企业实战案例,要求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开发后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学生的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毕业后直接上手企业的软件开发。

开发案例:客户档案管理系统。

①主页面。使用母版页面做主页面,采用menu做导航。

②系统管理:a用户信息添加。b用户信息编辑删除(在GridView中显示信息,增加编辑删除按钮)。c用户信息显示。

③客户信息管理。a客户信息添加。b客户信息编辑、删除(要求在显示信息页面有编辑按钮,点编辑按钮后,在新的页面显示原有客户信息,进行编辑、删除)。c显示客户信息(要求分页显示,并链接到详情页)。d简单查询客户信息(查询客户名称中包含查询关键词的信息)。e组合查询客户信息(将多个条件,如客户编号、客户简称、专营业务员等多个条件组合起来进行查询,缩写查询范围,进行更精确查询)。

3.2 安卓手机App开发

利用Eclipse开发工具,开发安卓系统的手机App。

开发案例:校园交友系统

①校园交友系统欢迎界面;②校园交友系统注册用户页面;③校园交友系统输入验证码页面;④校园交友系统设置密码页面;⑤校园交友系统设置生日页面;⑥校园交友系统设置头像页面;⑦校园交友系统主页面布局;⑧校园交友系统实现“附近的朋友”页面;⑨校园交友系统实现“附近的同好群”页面。

3.3 模拟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多人组成的软件开发项目团队,需要正规化管理。设置软件开发项目经理,主管项目团队建设、项目计划等工作。项目经理对软件项目进行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工作分解会对整体项目进行细化,每项任务的需求更加明确。项目经理将团队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和岗位,模拟企业项目开发实际运作流程。岗位分为: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测试员、实施工程师等。对于软件开发流程设置里程碑管理,每个阶段都设置一项里程碑任务,要有成果交付物。可行性分析阶段的里程碑任务要制作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分析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要提交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要提交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系统实现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是软件代码及数据库,系统测试的里程碑交付物是测试报告。

4 实验室环境配置

①投影设备:投影仪、幕布一套。

②计算机:30台PC机(其中台式机20台,笔记本电脑10台),采用较高配置(开发工具及数据库管理软件耗资源较大)。

③服务器:2台,其中一台部署.NET Framework 4.5,用于开发ASP.NET动态网站;另一台部署Tomcat,用于开发Android手机App。两台服务器需连接外网。

④有线局域网与无线局域网(路由器、交换机等)。

5 开放实验室管理

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并不是对全校学生全面开放,主要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开放实验室有很多设备,如服务器、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如不加强管理,会造成学校财产损失。为对开放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制定以下规则。

①实验室开放时间,必须至少有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值班。

②学生进入实验室要用本人校园卡刷卡。

③为防止学生将计算机病毒带入实验室,将文件拷入实验室计算机前,必须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扫描杀毒。

④严禁使用实验室计算机玩游戏、看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

⑤严禁将食物、饮料带入实验室。

6 实验室负责人职责

①负责制定开放实验室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和制定开放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设计和制定开放实验室教学工作实施方案,检查工作方案执行情况。②负责组织开展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带领开放实验室辅导教师成员完成实验教学的教研、教改工作任务,探索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③负责开放实验室的实验辅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配合学校管理部门做好开放实验室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④负责组织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开放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⑤负责开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⑥负责开展与政府部门、兄弟院校、社会组织及企业的合作,推动开放实验室的对外交流。⑦负责开放实验室的经费预算与日常开支。⑧对参加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学生进行考核,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辽宁省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7 结论

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际软件开发技术的平台,学生能够在学校就直接参与到实际的软件开发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的宽度,探索了知识的深度,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放实验室的实践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将开放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丰富了课堂内容,延展了课堂教学的范围,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华,王杰,李海燕,杨会如,王红.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9).

信息管理专业 篇12

1.1 课程设置不集中,专业目标不清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设课程约36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但往往是联系不起来。时常会发生前一节课刚刚建立起的模糊概念,在下一节课时串联,联系起来一头雾水。学完一门课,理论考试成绩很好,但自问:就这点知识可以应用到社会中吗?心里就会十分忐忑。

1.2 理论学习任务重,社会实践认识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普遍存在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不协调现象,实践活动太少,造成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较难实现。学习形式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能否掌握书本知识的角度评判,而忽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不能较好的融合,这样培养具有较高信息专业素质学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1.3 学习方法单一,新技术适用性差

在当今信息社会下,对信息专业新的学习方法探索不多,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式”和过分偏重照书师讲生授的传统的学习模式,而缺乏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如案例的讨论学习等。

1.4 行业需求不显著,就业导向不明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社会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大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岗位?社会需求是什么?社会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搞软件开发的,所学专业为软件工程;搞网络的,所学计算机专业;搞财务的有财务、会计专业;搞管理的有工商(行政)管理专业。

我们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很多单位不了解,不认为对单位有什么帮助。而且大学刚毕业就安排做管理工作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临时改变自己求职专业的,而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又感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

2 造成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困惑的原因

2.1 专业特性因素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覆盖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横向新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这种“广而全”的课程体系必然使信息管理专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信息管理的专业性质、理论体系感到玄妙莫测,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计划,把握好理论体系,如何有效地确定学习目标,以及重点提高哪些素质或能力等。

2.2 对现代信息管理的认识不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处在一个尴尬的地步,企业管理与计算机相结合,本应该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专业,但是恰恰是这个专业的定位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面的广泛和不精的后果。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边缘性学科,就是学的很多、很广、很泛,在学校一般性地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可是在工作以后,就会发现哪一门课程也有用,但不如其他专业专攻的精。

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计算机专业或一般的企业管理专业之中,主要是需要干活的(学计算机专业),并不认为自身管理存在问题,更谈不上需要信息管理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意识就更为模糊,简单的认为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另命名。单位录用后就是网管,要不就是IT企业,很少搞企业信息管理。

2.3 学习重点与学生的自身兴趣有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修管理学和计算机,它的优势和劣势一样明显。比学管理的多计算机,比学计算机的多管理。但是没有学计算机的专业好,管理学没有学管理的好,这就要看在大学里自己如何努力了,学这个专业必须学的更精彩才会有好的工作。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搞信息化建设是对口专业,考研是主流,主要看个人爱好、发展方向较为广泛。

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单向发展,就是说喜欢编程的走编程的路,想做网管的就走网管的路,喜欢企业管理的专攻市场营销、会计等管理专业,想考研、考公务员的就注重基础课和对应专业的学习。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有关,更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就业定位有关,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内涵。按个人兴趣单科的学习就不如直接转到单科专业去,那样学习效果更为有效率。

2.4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不融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新的学习方法和探索不够,理论学习和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体现在:首先学习方法单一,以老师“讲授式”的传统学习模式为主,缺乏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学习和讨论学习等。对优秀学生的评价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考试分数制,而忽视了实践活动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其次,信息技术没有真正的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对多媒体的利用率不高,也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在专业学习中的优势。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不能相得益彰,实践活动太少,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没有较好的融合起来,不能有效地互动、互证。造成信管专业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树立大专业概念

信息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进行管理,信息管理的活动包括获取、整理、存储、加工、传输和输出等,管理的目的是让人们在需要时及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系统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而建立的一套工作系统,它的组成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的人、管理信息的规程、管理信息的设备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随信息而产生的,自古就有,只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系统就是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及研究如何应用的科学,是从信息中发掘财富。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树立大专业的理念,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数据库和计算机知识为手段,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来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相结合,使计算机成为工具,信息管理更加有效和实用。例如:民航、铁路订票系统就是对机票、车票这种信息的查询和管理系统,可以说软件开发最主要采用的客户就是帮助企业制作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的普及,人们将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信息管理在企业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会意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门专业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学的结合,更包含了对信息处理的新型技术与方法。

3.2 现代行业的发展分析,确定就业市场空间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谁占有了信息就占有了先机。任何行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由于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而设立的。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和计算机相关课程。现在一个普遍现象是管理专业不懂技术、计算机专业不懂管理。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为社会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要学好本专业,必然体现出我们竞争的优势。

3.3 强化社会实践,开阔学习视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实践性强,信息量大,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习体系,必须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果条件允许也应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习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学习中,案例学习是被公认的一种有效而生动的学习方法。案例学习法不拘泥于严格的理论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用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大量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师生、学生间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性方案,从而强化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指导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条件时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走出去,通过“眼见为实”的方法来理解开设各门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为了适合社会对各类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出现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明确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及时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并形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一新的专业,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问题,同学们普遍存在对这个专业的困惑,本人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过程中对出现的学习方向、目标、内容、方法、就业去向等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学习目标,方法,就业导向

参考文献

[1]殷晓永,杨帆,唐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Computer Era,N o.112005.

上一篇:企业项目周期下一篇:金融消费者